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三语文

高三语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三语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三语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三语文 复习策略 反思教学

一、反思教学的概念

反思理论首先应用于教学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于1933年在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提出的。他说:“反省思维的功能,在于将经验得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以后经过Lewin,Stenhouse,Kemmis和Elliott的研究和发展,得到大力提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进行了教师主导型的学校改进运动,提出了“反思性行动计划模式”。1991年从斯腾伯格提出的“教师即研究者”理念出发,英国开始推行实施试验性项目。

波斯纳提出一个优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经验+反思。他们提出的反思性教学主要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今天我们所说的反思性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即教学反思),二是教师要大力指导、组织学生反思他们的学习行为(即反思教学)。优秀学生=训练+反思。教师做好了反思,就可以避免高三教学跟着感觉走、散漫随意的现象;学生做好了反思,方能真正落实过手,从而把教师的心血、自己的努力化为分数。

二、当下高三语文教学的不足

长期以来高三语文教师充当了三种费力不讨好的角色即:“饲养员”:教师习惯于把知识、考题嚼烂了喂给学生,全然不管学生会不会消化不良;“训练员”:魔鬼式训练,就像寒假背几十页试卷,每天做半小时语文,三天一大考、五天一小考等把学生练到两手发麻,两眼无光,六神无主的境界;“裁判员”:教师对学生说得最多的就是“不”,你不能这么做,不能那么做,这里错了那里错了,学生可以说是动辄得咎。采用这种模式进行高三复习教学不仅没有取得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预期效果,反而在大量的考试中出现以下问题:

1.对于需要积累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名句等),学生常考常错。

2.对于刚练过、考过的题,再次遇到,学生还犯同样的错误。

3.有些板块的题,老师讲清了方法,归纳了技巧,学生对基本方法也清楚,但做题仍不能得多少分。

这些问题都表明了语文教学中的理科化倾向。急功近利,教师大量讲,希望讲了就立竿见影,否则就心灰意冷,简单粗暴,希望像理科一样,希望通过大量练习涨分,一时达不到目标就变本加厉,归咎于练得太少,再加大练强度。由此造成恶性循环,使语文复习教学走入死胡同。

三、构建高三语文反思教学策略

高三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角色扮演,在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扮演好五种角色:①心理按摩师:发现学生不良情绪,控制和引导其正向发展。②方法咨询师:面向全体学生和个别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网络建筑师:依据《考纲》《大纲》梳理出考点考题体系,帮助学生构筑能力网络。④目标设计师:构建复习的教学目标、班级目标,引导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学情评估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1.备课要有非预设性

教学中强调精心备课,这是理所应当的。但要注意在高三复习中正确对待课前的准备。不要因为准备得充分,就大讲特讲,全然不顾学生的接受。其实高三课堂要讲究“生成”,而非仅是传授。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2.目标设立要有科学性

在对目标的设定、对目标实现的反思方面不要急功近利,简单粗暴。要注意注意阶段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高三复习一般是三轮复习。不少学校实际上搞成了两轮复习,即考点讲解和综合练习。实际上,整个高三一年的阶段安排可调整为三轮六段:“三轮”是教材梳理,考点过关,综合强化。“六段”是9月新课;10月教材梳理(重点是字词、文言);11月至12月考点梳理一阶段(基础、语用、诗鉴、间以作文);1月至2月考点梳理二阶段(文章阅读:科技、文学);3月至4月综合训练(重点考点的强化);5月至6月自主看书(清理答疑)。这样的复习安排层次性表现为基础(教材、考点)语用(句段)阅读(篇章)回归基础综合能力。

将目标计划落实到每堂课,每个人。使用什么资料、练什么题、达到什么效果、补救措施都仔细考虑。

3.教法调整要有反思性

教师在高三每一教学单元(课时、一周、一月、一个考点专题等)后,应反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后期复习教学内容要考虑以下六点:①是否紧扣了《考纲》《大纲》;②是否突出了考试重点;③是否针对了学生的弱点;④是否找准了涨分空间;⑤是否有助于形成能力网络;⑥练习是否有效。教法要考虑以下七点:①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不同类型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讲、练、自主学习的比例分配上应不同);②是否符合学科特点(是繁琐的理论分析、频繁的机械练习还是考点的有效点拨、精练中反思体悟,形成能力);③是否符合阶段特点;④是否符合考点特点(基础知识复习与作文复习不同,诗歌与现代文复习也各异);⑤是否符合学生状态(比如上午的课、下午的课在教法选择上应有差异;在一轮、二轮与三轮复习中教法有差异);⑥是否坚持一课一得;⑦是否坚持“四个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主式,以能力培养为主标)。

4.学习模式构建要有方法性

高三语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78-1

“针对性”是高三二轮复习的关键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软肋”,然后有针对性地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达到有效复习。

一、切准学习“软肋”,抓住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复习,首要的是需要学生找出学习的“软肋”,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如何找?一是从解题做题中找“软肋”。学生找出自己“软肋”与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加强解题做题,假如学生对某种题型难以理解和把握不住,那么,这种题型就是自己的“软肋”。二是从核对答案中找“软肋”。学生对试卷中的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题等,都能写出一部分的答案,然而写的答案正确与否需要核对参考答案。如果写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吻合率很低,甚至大相径庭,那么这种题型自然就是自己的“软肋”。三是从检测或考试的结果找“软肋”。学生自己每次考试的成绩处于班级的何种层次,某种题型得分如何,这些都是衡量自己实际水平的标尺。如果自己的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下游,而且某种题型得分很少,那么这一板块就是自己的“软肋”。

二、学习解题方法,强化做题训练

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软肋”,教师要在二轮复习中对症下药,努力克服薄弱环节,提高复习效率。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笔者认为重点应抓好两个方面:

1.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题方法指导。对正确答题而言,最重要的是解题的方法。解题的方法其实就是学生答案时的思路。正确、清晰的解题思路是答题成功的根本保证,如果学生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地答题,那必定是或言之无物,或离题万里,或不知所云。由于高考语文试卷中不可能直接考到答题方法的知识点,因此,学生对此会掉以轻心,以软性任务对待,没有记住、掌握、理解和运用,导致考试时想不起来,更无法运用其去解题,最终错误迭出。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重视学习解题方法,突出重点,掌握理解,学会运用,练就看到某种题型就能想到它所对应的解题方法的本领。例如:在做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部分王昌龄《送魏二》中的“‘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时,学生就要能马上想到这种题型的答题程序:第一,解释“醉别”“江风引雨”在诗中的含义;第二,展开丰富的联想把“醉别”“江风引雨”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写出“醉别”“江风引雨”烘托了怎样的惜别意境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丰富情感。学生按这样的答题步骤组织的答案是不会有太大的偏差的。

2.有针对性地进行做题训练。做题是了解和克服自己“软肋”的重要方法,做题可以有效加深和巩固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学生甚至还可以从大量的做题中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样,在以后的高考中遇到类似的题目,就不会意乱心慌,可以从容应对,驾轻就熟。关于做题,教师要提醒学生力戒的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只看题而不做题。一些学生看到某些题目比较简单,对解此题的思路也比较清晰,就不想再做了。现实中,很多的题目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并非看看就可以的。有些题目看似会做,但真正做出的却是错的。另一种倾向是先看答案再做题目。尤其是解答主观题,万不可在答题之前看参考答案,一些学生看了参考答案,感觉解题十分简单,并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强项就是这种题型。事实上,如果自己不看参考答案写出的答案,就很难与参考答案吻合。

做题既要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完成,而且还要对做每部分题目进行严格限时;之后,让学生再比对参考答案和自己组织的答案,并进行认真的分析与反思,找出“软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做题训练。二轮复习中最关键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做题,在做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理解掌握的情况,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还可以强化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学生必须大量地、认真地做题。

三、发挥教师作用,提高复习效果

学生自己“找问题”、“看方法”、“做题目”是二轮复习的主要方法,在这其中语文教师也应发挥这样三个方面的作用。

1.帮助学生及时解答疑难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诸多的疑难问题,对于这些疑难问题单依靠对答案或者看资料是无法解答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并且详细地把疑在何处、难在哪里讲解给学生听,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解决这种疑难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

2.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测验或者考试。尽管学生从大量的做题中了解到了自己存在的“软肋”,但这种自己做题自己批改的准确率还不是很高。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专项测验或者进行综合考试,并进行认真批改。这样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便于学生更准确把握自己的薄弱环节,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高三语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三语文复习成效提高方法

教师在高三语文教学与复习中所采取的题海战术,在应试成效上的确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是这种方法是不尽科学与合理的,师生在精力投放与时间安排上付出了很多,有了一些成效,但是不对等。教师不仅要开展一定强度的复习教学工作,而且要在提高效率上做文章,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抓住规律,激发热情,讲求方法,有效开展高三语文教学。

一、遵循心理规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以往的高三语文教学中,不仅是任教高三的语文教师,就连许多家长也认为,在高三阶段需要大量的强化与巩固练习,高三阶段是最紧要的阶段,不苦不行。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高三语文教师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罗列”,大量搜集各种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习题、试卷。在教师看来,大量的习题训练可以强化学生对应试考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利用反复机械训练来强化掌握,是许多高三教师常用的手段。

细究这种教学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否定教师的出发点,但是教学成效非常低,缺乏足够的科学性与操作性。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一味地增加练习、考试的频率与难度系数,并不能够使教学成效得到明显提升,这是由高中语文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与数理化学科知识不同,语文并不能像理科那样,通过大量训练可以巩固对规律的掌握与运用,语文强调的“懂”、“悟”,不是简单进行重复与训练就能够提升的。相反,如果教师将高三语文教学的重心投放到无休止的练习与考试当中,学生根本无法对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与运用,还会感到身心疲惫。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缺乏了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变成被动的应付,而不是主动投入,教师在教学中要潜心研究高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特别是心理发展方面的规律,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摒弃题海战术,取而代之的是高效、针对性强的训练,做到数量适当,简单重复的内容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删减,让学生有效巩固与消化吸收;二是强化学生的心理引导,通过前景规划、精神激励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提高学习成效。

二、调整深度密度,有效增强成功心理体验

高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更多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知识点的考查,关注的是学生已经有多少内容掌握了,还有哪些部分没有掌握等,而对于学生在学习成功感受及心理满足体验等方面关注较少,其实,这与高三语文教学成效高低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高三学生在年龄上已经20岁左右,在心理发展上具有较为成熟的观念,自尊心也更强,对于学习成功体验的需求更加强烈,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可以对教学成效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抱怨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基础差,在一部分学生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基础不够扎实的情况,但是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却和落后的语文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联系,过多的重复练习挤占的是学生深入思考、感悟、消化、吸收的时间与精力,消耗的是学生的学习激情,加之一些练习或测试过于追求难度,给学生带来的是学习效果与能力上的迷惘,甚至会在学生心中增长失败的消极情绪体验,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高三语文教学工作中,要对练习的深度与密度仔细分析,进行适当调整。

有经验的高三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会采取有效措施来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训练难度适中,二是数量适宜。进入高三阶段学习后,过浅的练习不利于师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过深的难度不仅超出高考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基础,而且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持训练难度的适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习信心,使学生能够思索、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复习活动。适宜的训练频率也可以让师生有反思的空间,对“教”与“学”开展拾遗补缺。

三、科学进行引导,切实提高复习针对程度

在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要对教学时间与精力进行科学分配与合理使用,要注重对学生复习方式的指导,坚决摒弃一味增加学习时间、增加训练容量及施加学习压力的简单做法,要尝试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从学生自主学习、内化吸收及灵活运用等方面入手,实现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的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高三语文知识复习中,一些教师注重了训练广度,却没有多下功夫,主要表现在开展大量讲述,没有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消化互动空间,开展大量训练,其中参杂着重复内容,浪费时间与精力,从而造成了“投入”多而“产出”少的奇怪现象,久而久之,“久则钝兵挫锐”,语文复习成效密度与强度偏高的讲解与训练中消耗,还会带来较强的心理压力,致使部分学生在语文复习中丧失进步的信心与信念,影响士气。

高三语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三语文 试卷讲评 有效教学

进入高三后,学生几乎每周都有一次高考模拟试题训练,试卷讲评成了高三语文课的重要课型之一。但是试卷讲评相对于新授课,因涉及知识多,备课工作量大,往往成为高三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讲评试卷存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全盘式讲评。老师对一份试卷的讲评不分主次,全盘讲评。这样的讲评面面俱到,耗时长,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是灌输式讲评。老师在讲评试卷时,自顾自依照题目讲解分析,给出答案,学生忙着修改。这样的讲评,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死的答案,没有动手动脑参与教学活动。老师一味包办,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方法都无法真正掌握,试卷中出现的错误在下一次考试或练习中还会出现,试卷讲评根本就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盲目式讲评。老师在阅完试卷后,没有对试卷作整体分析评价,没有对本班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就急着讲试卷,结果只能是就题论题,没有知识归纳,没有规律总结,更没有对试卷中的创新题目进行思维方法整合。因此,学生对一些技巧性的题目没有形成思维方法,没有掌握答题技巧,在以后的考试中类似的错误仍会出现。

以上讲评方式对学生帮助不大,却时常存在。那么,如何高效讲评高三语文试卷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和尝试能够使教学走出误区,让试卷讲评课充分发挥作用。

一、知己知彼,备好讲评课

1.备自己。在讲评之前,老师应自己先做一遍试卷,做到对试题的内容、难度了如指掌。

2.备学生。要全面深入地认识学生。每次批改试卷后、讲评前,老师都要认真检查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症结所在,看试卷是因为知识掌握不牢失分,是因为审题不清失分,还是因为答题不规范失分。然后,用亲身经历的做题感受,结合学生错题情况,在讲评时精讲、细讲,讲深、讲透,加深讲评印象,提高讲评效率。

二、抓大放小,针对重难点

语文试卷有易有难,有基础题,有综合题。如果面面俱到地讲评,则必然浪费学生的复习时间和精力,容易造成误导,让学生不得要领,精神疲倦。讲评应针对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进行精讲(即“抓大”),而对于学生自己能解决的知识点,应让学生自己查阅或探究(即“放小”),做到讲评有针对性。例如,在2015届高三(下)学期初的市质检卷的讲评中,笔者发现学生在答现代文阅读关于“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的题型得分率偏低,很多学生都答不完整。就把它作为一个讲评重点,讲清考查句子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入手分析,并指出它的易错原因在哪里。下次试卷中若再出现这种考查题型,则要能迅速联想到本次讲授的知识,并具体运用到做题实践中,使学生达到讲一题,会一串,做一题,懂一片的效果。

三、总结归纳,探寻答题术

高三进入总复习,知识的掌握和落实固然重要,但答题的方法、做题的规律等应试技能的培养同等重要。高三复习试题的综合程度和难度的普遍性加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做题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探寻一些解题规律,找寻一些解题技巧。

例如:高考诗歌的鉴赏是学生感觉最棘手的,因为它在考试中高难度,低得分。而要做好诗歌鉴赏考题的题目,首要的是快速读懂诗歌,即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领会作者在文中的主旨情感,清楚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解答题目。

怎样才能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读懂诗歌呢?通过研究历年高考诗歌试题,总结出“四看”:一看标题。诗歌的标题常常包含许多信息,或表现出作者写作的缘由,或点明诗歌的写作场景与写作对象,或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所以,在鉴赏诗歌时结合诗题分析,会比较轻松地解答出问题。二看作者。由作者确定朝代,然后由朝代确定时代背景和时局动态,并据此确定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境况;由作者确定其诗歌流派、诗作风格,如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豪放派、婉约派,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商隐的伤感含蓄,等等。三看注解。由注解明确作者此时的人生际遇与处境,从而明确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情绪,从而初步把握作者将在诗词中要表达的情感。四看诗句。诗歌是通过景物表达情感的,在景与情之间运用表达技巧,如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来表达联系,那么,“四看诗句”就是常说的“见字析字”,前一个“字”为具体景物,后一个“字”为作者借助景物,运用相关表达技巧要表达的情感。

这四看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对高考诗歌的鉴赏不再望而生畏。

四、触类旁通,提高应变力

讲评试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让学生从这次考试中总结前一阶段学习成功或不足的地方,更好地为以后的学习作指导和借鉴。即使是一份很好的试题,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覆盖到。所以,教师就要以一份或几份试题为线索,将涉及的知识讲深、讲透,并将没有反映出来的知识加以延伸,扩展,使之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只有这样的训练和讲评,学生才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老师要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把知识点讲评和考点复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老师在讲试卷上一个考点时,要引导学生尽力回忆以前讲过的考点知识,让学生能做到前后知识勾连,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是老师讲评知识点时,在启迪学生思维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实践练习中自行总结方法规律。

三是还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能力水平,结合近年高考命题的新特点、新趋势等,或是适当增加知识量,或是增加知识难度,在原题知识上进行设问,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例如在复习古诗意境型试题时,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笔者就对它作发散提问“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或“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让学生在试卷讲评中探索、发现这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达到对此类题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点到为止,以学生为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在试卷讲评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的思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

因此,每次试卷讲评后,我们都要给学生留下充足时间,让其对试卷进行认真深入的反思与总结。这样的反思与总结分两个层面:一是宏观上的,二是微观上的。所谓宏观上的反思与总结,就是让学生从答整份试题时的心态、时间把握与考试技巧等方面反思问题,总结经验。微观上的反思与总结则是针对每道题进行的。这个层面上的反思与总结,我们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错题与失分较多的题通过七问进行:一问参考答案是什么,二问答案为什么是这样,三问我的答案是什么,四问我的答案为什么会这样,五问我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的不同在哪里,六问二者为什么会有不同,七问这道题给我的启示是什么(或“以后遇到这种题如何做”)。

高三语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复习 目标意识 训练意识

进入高三语文复习阶段,陡然发现复习工作千头万绪,讲义和试卷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技巧、规律和方法总结了一大堆,但是学生水平还是那样。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并不高涨,课堂成效也不显著。正如一位资深老师所说,高三的语文课,学生刻苦,教师辛苦,过程痛苦。其中,也有一部分教师对讲义和试卷的处理,删繁就简,不面面俱到,显得从容不迫;而且他们所教的学生,能力和成绩不但没有落下,反而相对突出。仔细推究其中原因,发现他们注重到了两个意识: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

笔者也认为,合理地强化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是提高高三语文复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高三语文复习,只有具备强烈的目标意识,才能使复习过程有的放矢,教学思路明白透彻,活动安排环环相扣。高三语文复习,科学、合理地强化训练意识,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夯实基础,提高自身能力,避开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头重脚轻”的局面。

一、明确教学目标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创新了课程模式,表述严谨,框架清晰。新的课标,迎合时代需求,尝试了全新的课程目标设计思路,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安排课程的目标设置。在建立这一目标体系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接受理论和结构主义等现论的合理因素,使新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毫无疑问,高三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充分考虑《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

然而,笔者在观摩一些高三语文复习示范课时,发现高三语文复习的教学目标有“泛化”之嫌。有一位老师在一节“现代文阅读之散文”的专题课,也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了六个教学目标,并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投影出来。试问,区区一节课真的能达成这么多的目标吗?不管这节课上得究竟怎样,教学目标设置是失败的。

制定高三语文复习的教学目标,除了要充分考虑《课程标准》之外,还必须以《考试说明》为依据。这是因为《课程标准》解决的是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目的在于帮助绝大多数学生“达标”,而《考试说明》解决的是高考“考什么”和“怎样考”的问题。由于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高校选择人才,是衔接中学和大学学习的考试,必然要在难度、区分度上与达标考试有所区别。《考试说明》正是根据高考的特点,从多个方面规定了语文高考应具备的各项能力目标。这些就是制定高三语文复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制定高三语文复习目标应具有合理的目标意识。一是目标要有明确性。制定目标时,常见的毛病是目标过多、过滥,表述模棱两可,降低了目标的明确性,由此形成的课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明确的目标是复习的“抓手”,每一轮复习,每一个专题,每一堂课,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既使语文课堂内容集中、明确,也让学生一目了然,心中有数,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是目标要有计划性。高三复习头绪繁多,试卷海量。若没有计划意识,语文复习势必乱成一团,收效甚微。而高三语文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需要至少三轮的复习过程,第一轮是专题复习,按照高考各个考点分项复习,第二轮是查漏补缺,针对薄弱环节重点训练,第三轮是综合练习,真题演练。平时课堂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按照计划来制定,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进行落实。计划清晰明了,复习才能从容不迫。

三是目标要有可行性。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不同层次的班级要区别对待,目标既不能过高或过低,也不能过少或过多。过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低容易使学生产生盲目和骄傲的心理;过多容易使教学内容分散,过少则容易减缓课堂节奏、减少教学内容。切实可行的目标,就是一堂课要集中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力争一课一得或一课两得。

二、强化教学内容的训练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的课程性质有如下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要求,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该获得的发展。

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语文训练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经了从重知识到重能力的过程,新课标新教材都把眼光盯在能力上,高考命题也具有不断向能力点转化的特点。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接受大量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语文知识,并提升语文能力。众所周知,语文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钱梦龙先生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主张,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强化教学中的训练意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训练意识必须得以加强。尤其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教学要取得成效,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具有强烈的训练意识。

训练要有针对性。一是训练内容要针对《考试说明》规定的各项能力要求,不率性而为。二是训练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薄弱部分出发,教师制定教学和训练的具体内容,努力做到查漏补缺,稳步推进。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训练情况快速反馈,教师要及时跟进、矫正。训练围绕学生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体验与过程的实践,师生才可寻找更有效的解决之道。三是训练要针对复习的重、难点,并考虑复习过程的阶段性,来安排教学,力争重点突出,化难为易。

训练要有系统性。《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对语文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要求和考查是系统的,语文复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也一定要系统、全面。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可以将高三语文复习内容分为四大板块: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每个板块还可以再系统地分成相应的内容。系统论中有着“有序即有效”的论断,我们对知识与能力结构归纳得越是有系统,有条理,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其操作性就越强。把教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安排后,我们就可按照计划对此进行系统、规范的训练,由小到大,沿着知识点——专项——综合的逻辑顺序,使高三复习有条不紊地展开。

训练要有连续性。语文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步登天,从无到有,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高,靠的不是天赋,而是逐步的体验、感悟,以及平时刻苦的训练。在高三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操作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根据知识和能力的内在相关联系,持续地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发展自我,以让其学会总结学习经验,归纳做题的方法、策略,即要强调“得法”。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应意识到,学生的认知积累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连续多次、反复的训练,才能真正帮助其提高能力,所以,更要强调“演练”。

高三语文范文第6篇

语文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知识点,在开始高三复习之前,老师就要把繁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才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按规律去复习也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首先可以把高三语文复习内容分为几个方面,根据语文试卷的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方面、语言表达方面、阅读方面和写作方面,然后对各个方面再细致地划分,这样有规律性、目的性的复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于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只有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积极性和兴趣,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使用情景教学的方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表达、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很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点,这样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就能够省下不少的精力。在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让学生有层次地复习,并在做题中耐心地指导和鼓舞,让学生能够有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着重加强学生的能力强化问题

高三语文范文第7篇

语文 早读课 高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已经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大家在从最初的“低效教学”奔向了“有效教学”,并在“高效教学”的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但笔者觉得,作为语文教学,大家似乎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时段――语文早读课,我们更多地探讨着“高效课堂”,而很少将审视的目光撇向语文早读课的“高效”实施。笔者为此结合实际工作对高三语文早读课的高效实施策略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做足“备课”功课

高三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清晰的了解及有效的方法,并在高考的压力下争分夺秒地复习巩固知识。笔者发现,许多高三学生却面对语文早自修不知所措或无所适从。作为高三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对早读课依然要认真“备课”。

1.备高考

首先,注重识记类知识的完成。包括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识记,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识记和正确书写,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等。

其次,理解类里的常见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等,也需要学生在早自修复习各册必修教材内的文言文时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它们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再次,鉴赏和探究类也有相应的知识需要去识记、掌握,以达到“不变应万变”的效果,如诗歌的常见主题、形象、表达技巧等。最后,写作的发展等级“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涉及的是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问题,那么写作素材的积累自然可以放到早读课完成。

2.备学生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整体和个体情况,安排早自修的整体框架和具体内容。

一般来说,高三备课组会分析该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制订针对他们的教学进度,教师可以按照进度安排早自修的整体框架。同时,教师随进度逐步了解学生语文功底的厚薄,再针对学生薄弱处进行早自修的时耗或内容上的调整性安排。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考试(月考、期中、期末、模拟考等)情况和学生的申述交流,为他(她)拟订整体之外特殊的早自修内容。

3.备合理

首先,要注意序列性。一是指安排的早读内容在整体框架上是有序的。二是指早读进行的方式是有序的。早自修先进行放声读背,可以活跃大脑细胞,促进记忆吸收;而后进行思考书写,可以使嗓子、耳朵得到休息,同时刺激大脑进行思考;再读背,再做练习或思考书写。

其次,要注意多样化。这是指一次早读安排的内容,至少是两个。读记背诵和思考书写的内容应该是不同的。比如,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某册的名句名篇可以归到读、记、背诵中,而素材积累、阅读赏析则归到思考书写上。如果除此之外还能安排学生早读自我小结或自由安排的内容,那么学生的自主性就会逐渐被激发。

再次,要注意针对性。比如,名句名篇的背诵,那么多的文句,背诵要注意什么问题?一是错别字,一错全错;二是经常考到的语句;三是学生个人容易错的语句。前两者需要教师根据先提醒,后者需要学生自我小结中呈现。

最后,要注意留空闲。话不能说满,时不能占满。早自修的安排不能满满的都是教师的安排。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教师至少要留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针对自己进行早自修安排,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掘。另外,从个人学习发展来说,高考内容复习并不是全部意义,个人修养的提高才是学习的源头活水,因此也需要有空闲让学生去读一些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学生实在不知所措,教师可与之交流,先帮忙安排,慢慢再放手。“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适用这个道理。

二、抓“反馈”

早读课(早自修)必须有反馈。反馈一般可以通过听写、练习及反馈本来执行,也可以师生直接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反馈不能徒增负担,要注意提要钩玄,便于学生总结记忆和教师批阅了解。比如,听写、练习上,教师要根据考试需要挑选制订相应的考题,应少而精。如某次早读课,教师安排了素材积累、名句背诵,学生还安排了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识记。那么反馈本上需要呈现的就是:(1)100字以内的素材概述和2个词语以内或1个句子的适用主题。(2)名句背诵默写中写错的2~3句。(3)哪5个文言虚词和最难辨识的虚词的某个用法或意义。

其次,反馈要及时。一是指听写、练习应及时批阅归还;二是指反馈本的及时上交及批阅问题。早读课结束前3分钟收缴反馈本,课后上交易拖沓、敷衍。教师当天及时批阅,将批阅意见写在反馈本上或直接找学生探究错误原因及解决办法。

再次,反馈要有针对性。反馈要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针对性指导并调整早读课的内容安排。听写、练习错误立刻可以讲解订正,但关于学习心态和方法的,就需细加分辨了。

教师要能看出学生在概述材料时,既没有讲出南丁格尔伟大的表现是什么,也没有讲明她所做的平凡小事指什么,这样,“启示”中的伟大、坚守本职及小事上心,就失去了事实依据。这样的情况体现在写作上,就是论据不切合论点,论证缺乏针对性。因此,反馈的针对性,一是教师在反馈本上写对应的评语,二是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指导、加强学生对素材进行论述的训练。

高三语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三语文;整合式复习;文言文与传统经典

当前高三语文复习模式一般为三轮: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查漏补缺。在第一轮时以专题形式展开复习,进行系统化,精细化教学。进入高三第二学期后,语文教学一般进入了二轮复习即提升能力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定位发生了一些细微变化。此时的高三学生经过较长时间专题复习和题海训练之后,各考点的细实落实基本完成,学习相对枯燥,效率低下。在笔者看来,此时的复了各考点本身的纵向继续落实之外,更应该注重点面结合,即以考试说明为基础,以考纲要求的语文学习能力层级为核心,抽取各专题之间的规律性东西进行整合,借此优化学生解题思维,进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从这一角度,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有了以下一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环节展示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选自《孟子・粱惠王下》)

[注]①运:转

1.请学生读该文段并断句(限6处)。

2.说明断句的依据,并翻译断句处文言文。

3.在上述材料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请概括?

明确:本语段是齐宣王和孟子之间关于战争的对话。在对话中,齐宣王和孟子两人在伐燕胜利后的态度截然不同,孟子认为应该以燕民的意志为转移也即:民悦则取,民不悦则勿取。同时在这里孟子也提出讨伐的对象必须是政治腐败,暴虐无道者(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梁惠王章句下》)。孟子的战争观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4.联系我们学习过的《先秦诸子选读》中关于孟子思想的内容,说说选段的思想和孟子的哪个思想是一致的。

明确:孟子的战争观是其以“民本”为核心的“仁政”思想的体现。

5.在我们学过的《先秦诸子选读》中,与选段内容相关联的还有哪些思想?

明确:主要是孔子的“仁政”思想: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还有墨子的“非攻”思想: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墨子.非攻上》

6.在此基础上,请按照浙江高考语文试卷的要求给这个文言语段拟题目,并配有相对应的答案和拟写的评分标准?

二、课后教学反思

在高三第一次市统考之后,笔者统计学生得分情况时意外发现学生的文言文得分和传统文化经典的得分较低。其中文言实词、翻译和传统文化经典第二题失分非常严重。通过实际观察,较多学生对文言文兴趣不大,特别是在进行文言文中部分字词细致讲解的时候,课堂十分沉闷,效率不高。这就要求立即调整教学策略,吸引学生对该类题目的注意力,以此实现在细微处得到更多的高考分数。

笔者所选的《孟子・粱惠王下》篇幅短小,既是文言文,同时也承载着经典的文化思想。篇幅小,学生的畏难意识就不强烈,内涵丰厚,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为此笔者主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整合:

1.以问题式教学为主线。本次微课主要以六个问题贯穿,按照思维规律层进。先是感受与鉴赏古文,在阅读作品,品味语言中,感受其思想,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微课中的第一题和第二题涉及到了《考试说明》中的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层级为C。再是思考与领悟,通过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对材料进行鉴别、赏析和评说,第三题涉及的能力层级是D。

2.综合运用了研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显示: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听课效率最差,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剩5%,其次是阅读10%,声音/图片20%,示范/演示30%,实际演练/做中学可以高达75%。而实践证明以拟题代替做题这种反弹琵琶式的复习模式在高三二轮复习中有非常好的效果。第五题和第六题就是在这种理念下诞生,涉及的能力层级是F。

从最后学生呈现的课堂展示来看,这次课的应该是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按照2016年《浙江考试》中的语文参考试卷,第23题、24题是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学生在拟写题目是最终也是按照两题问答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展示中,角度非常多样化,涉及的内容五花八门,可以说他们经过了比较细致全面的思考,对自己的相关知识结构做一个很好的整合。如有学生的问题是《孟子》是“四书”之一,请写出“四书”的其他三部。同时两个问题基本能呈现阶梯式上升难度。如有学生的两个问题分别为:这段文字体现的孟子的战争观是什么?结合《论语.颜渊》中子贡问政的片段,说说孔子与孟子的战争观的异同。在拟写答案和评分标准部分有同学拟了:“请评析孟子的战争观与墨子的战争观的异同”一题,他给了详细的评分标准(相同点1分:二者都反对战争,认为战争不合于“义”。不同点2分:孟子和墨子代表的阶层不一样,孟子反战思想的核心是“仁政”,而墨子反正思想的核心是“兼爱”。)这样的展示充分显示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答题思路,为教师有的放矢的复习指明了方向。

以上这堂课就是文言文与文化经典的整合,在笔者看来在高考复习中,分专题精细化的教学自有其明显优点,整合教学则在二轮复习中能很好的提升学生语文能力。高三二轮复习中可以整合的专题涉及方方面面,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探究与学习。

【参考文献】

[1]陈赛茅.试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11(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