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故事的人

有故事的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故事的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故事的人范文第1篇

一个出身学院的人

Q:虽然你还很年轻,但是据说已经从艺20多年了,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的?

A:要用“从艺”这个词有些过了。我是从六、七岁开始写大字(毛笔字),画水墨画的。现在换一种眼光回头看我小时候的作品,还觉得挺好的。

Q:是父母特意培养你画画的兴趣吗?

A:也不是特意的培养。我们家没有懂画画的人,甚至连算是知识分子的都没有。我小时候身体不好,我妈想我学个手艺,所以就送我去画画。美术班好多小孩,其中我最小,他们就带着我玩,慢慢的开始对画画产生了兴趣,再后来就喜欢上画画了,拉都拉不走。

Q:你那个时候似乎学美术的还没那么热,当时为什么去考中央美院附中呢?然后在美院一呆就是十几年。

A:我有一个表姐曾经报考过中央美院附中,我就想来试试。来了以后要考人像什么的,我都没画过,没考上。第二年接着考,考上了,当时附中全国就招40个人。后来很自然的就考中央美院,当时我的想法似乎有些特别,没考油画考了壁画。附中加本科在美院环境里呆了九年。毕业后感觉都呆腻了,但是又不知道干什么,加上我身体一直不好,所以就考了研究生,导师是营力和陈文骥。可能别人看我觉得挺顺的。但很多选择,有的是主动的,有的不是。我的求学生涯没有传奇,很平常。

Q:你觉得老师对你的影响深吗?在美院呆这么多年。得到了些什么?

A:教我的那一代老师特别认真,尤其是在对待艺术的态度和做人方面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在壁画系学到了什么不一定特别具体,但是你可以看到我在意展览的现场布置,每一幅画与空间的关系,我都是考量过的。也许这也算是美院“后遗症”吧。

Q:这次《公园・佚事》展览上的作品,把人拉回到上世纪80、90年代,你自己是一个特别怀旧的人吗?

A:每个人都有对于记忆的留恋,因为生活其实是很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残忍。每个人都会在记忆中把美好的东西留存下来。每个人都怀旧,比如你跟同学一起聊天一定会说起以前怎么怎么样。我就是一个正常的人,谈不上特别。

Q:你的作品都是公园的场景吧?

A:那倒不一定。这个展览题目是我的策展人和我共同来设定的一个空间。而所有的作品的选择是围绕这个公园空间来进行的。

Q:你在学校学画的时候,写生训练应该特别多,你现在的作品里还留存有写生的感觉,你觉得现在的创作和以前的写生有什么区别?

A:什么是写生?什么是创作?其实道理都特别简单。在我看来,只是“无我”和“有我”的区别。可能现在画画的时候融入了更多对生活的理解。

一个职业画画人

Q:可能是阶段不一样,你当学生的时候生活阅历没到。你没办法将生活融入到艺术中。

A:事实上没有所谓到没到的问题。只能说,我们的艺术教育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它把人的生活和绘画分开了。比如说你只有了解了博伊斯的人,再来看他的作品,你会觉得他的作品是真实地与他的生活或者说生命经验有关。

Q:不是精神分裂的状态。

A:怎么说,或许人人都有精神分裂的状态,只不过你没看到,看你怎么理解呐,只不过是有程度差异,你在家也应该有,每个人都有。

Q:但是很多艺术家的创作和他在现实中的状态完全不同,类似精神分裂的状态。

A:我不会。就像一个做手术的外科医生,他有灵感的才下这一刀,他没有灵感,就下不了这一刀。如果不自然,那就很麻烦了。这个社会由许多行业组成,画画就是一个行业。它同样需要身心合一。

Q:艺术家职业化以后。好像也会产生很多的弊端。

A:这全在于你怎么去看,怎么去定义自己的角色。我是画画的,就是干这个工作的,就像我当老师,我的工作就是教课,就是跟学生去沟通,我能带给他们高兴的东西。文艺它是提供种思考,是提供一个很现实的力量,我觉得就是给大家一种思考的空间。我曾经看过米开朗基罗画的特别小的写生,你怎么定义?没法定义。但它真的能让你觉得冲动、激动,让人有欲望、有感觉,这个就足够了。所以我就说我小时候画的画,就不创作吗?我现在看小时候画的,真是觉得什么框框都没有,写的字都挺好的。

Q:但是你长大了。接受了教育,你会赋予绘画更多的东西。

A:你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所以一定要去认真地对待艺术这个事情。你要认真的去选择、去思考,绝对不能随便的去动手。比如说崔健,他几年才出一张专辑,你能感觉到他拥有对有些事情说“不”的能力。

一个愤青

Q:你的艺术哲学是什么?你想要在绘画中赋予什么力量?

A:这还是回到刚才所说的创作上。我上学的时候自己内心最抵触的就是创作课了,难道一上创作课你就在创作了?我相信自己的生活是真实的,是客观存在而且,必须面对的。就像我这两天有病,特别烦、特别焦虑,看谁都想急,没办法,我就特希望这两天去画室里画画这样就平静了。

Q: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A:就是正常人的生活,上班、画画、收拾家、做饭、买菜。

Q:可以说你是随遇而安的人吗?

A:应该算是随遇而安的。你就这么大能力,你就干这些活,你能承受什么,你就接受什么,你承受不了这个东西,你需要接受,那就很麻烦了。

Q:社会和基于社会中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永远是平静的,这在你的作品中有表现出来吗?

A:其实我的画,就是我的现实。你放假的时候,去北海转一圈,你在那坐一下,你感觉一下,一定也能够体验出我画中的感觉。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很少到那个环境里面去体会或者去享受那样一种乐趣了。包括我为什么在展览画册封面上手写题目,因为现在这种生活,工业感太强了。所以,我在绘画中想表达我的一个想法,有些很好的东西,其实我们都没有留下来。中国人的文字是什么东西?文字是干什么的?

Q:看来生活并不像绘画所描绘的那么美好,你还是有很多苦恼。

A:是不是有一点愤青的意思?这不是我的苦恼,令我苦恼是我的腰老出毛病。

Q:但是你的绘画中并没有病痛?

A:你看过我以前的画吗?因为这个展览,我们设定了一个主题性的东西,其实我画画的题材并不完全跟公园有关系,我画画是要遵照自身的那个情境去做的。

一个有故事的人

Q:那你在绘画的时候,肯定要想你要传达什么,你要表达什么。

A:艺术家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它是我私人的东西,但我私人的东西,它可能会有公众的一面,包括我这次展出的“公园・佚事”。它是一个场景,公共性非常强,每个人看到这个画面的感觉肯定不一样。这个展览的每张画它没有程序,没有模式化的东西,甚至可能有的画画的特别紧,有的画画的特别松,这个不是我所刻意去控制的。然后每个人看见了也是一样,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故事,看到别人的故事,看到他听说过的故事,看到现有的故事,这个是每个观众的事,不是我的事,我的事就是画出来,但是看的人他会这么理解、那么理解。

Q:你自己在画的时候。有没有一个自己的故事?

A:一定会有。比如有一张画我描绘的是第一制药厂,为什么画第一制药厂?因为我妈就是第一制药厂第三车间的车间主任,我家就住在这个白楼的后面,就是这个故事。有一张画“妈妈抱”,其根据就是我前一段回安阳,我初中时候的女朋友已经结婚了,我带她们家孩子去公园逛逛,她们俩就在前面走,我拍了张照片。当然画出来,很多细节会不同。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故事,如果没有故事,没有情感,那这个画是不成立的:它能成立,真的能成为一件作品,它一定是有东西在里面。

有故事的人范文第2篇

可是当我看到你第一眼时,我就知道你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当你把那些故事书写出来的时候,茶馆里的说书先生早就已经面目全非,不再受人欢迎。

我知道在那段故事里你是付出最多的那一个,他走了那么多年,但是却从未想过回来,又或者是有自己的苦衷,没有办法回来。即便如此,你仍然在自己的角落里默默坚守着,因为在你心中始终存活着一个信仰,那就是无论过多长时间他都会回来的。以前的时候我不相信原来真的有人内心会这样坚定。

我想如果换做是我的话,我未必能够走到这样。我想我的内心会翻江倒海千万般思绪开始翻腾。我会觉得很多事情都已经超出了意料,或者是在某些程度上已经发生了不可挽回,无可预料的扭转。而这样的扭转和改变早就已经改变了,现在的现实生活早就已经把我推向了不可知的未来深渊。

会恐惧会恐慌。

有故事的人范文第3篇

我注意地听他们说话,一直没吭声。但我早已知道我将会说什么:此前,同类案件我曾听说过,当时,我忽然想起曾经在一本杂志上读到的一个让我感动不已的故事,于是我就对当时在场的人讲了那个故事。而今天,我打定主意一定要再讲一遍这个故事。

等大家说完了,我就说道:“对不起,我想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

人们好奇地看着我,静下来。我尽量用平静的语调开始了我的讲述:

很久以前,有一天,美国某个小镇上最有名的医生为一个难产的孕妇接生。情况很严重。医生小心地检查孕妇肚子里的胎儿,忽然心里一紧:那是个女孩,但是没有双腿!他不由自主地想:这个残疾儿的出生无疑将是一场灾难,痛苦和悲伤必定伴随女孩和她父母一生!能不能避免这场灾难呢?比如,找个借口把在一旁帮忙的护士支开,悄悄地用手术钳夹着的棉花堵住胎儿的嘴和鼻子,只需要一小会儿,胎儿就会窒息死亡。毕竟是难产,谁能保证胎儿不会死掉?可是,能这样做吗?!激烈的思想斗争使医生感到呼吸困难,面色惨白。但仅仅过去了几秒钟,医生便作出了决定,没有双腿的女孩平安出生了。

医生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个无腿的女孩和她的母亲。但是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医生一直耿耿于怀,他不知道当初的决定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一天,小镇学校举行小学生毕业典礼,医生被邀请参加。学生们表演了一些节目。演出快结束前,在美妙轻盈的竖琴声中,大幕徐徐拉开,柔和的灯光照在舞台中间的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身上,她穿着雪白的裙子,轻轻地弹奏竖琴,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一群装扮成小天使的孩子捧着点燃的蜡烛,随着琴声缓缓地走出来……医生发现自己的眼角湿润了。

毕业典礼结束了,医生站在草坪上和校长闲聊。一个妇女牵着一个小女孩走到医生面前,医生一下就认出来,那正是在舞台上演奏竖琴的可爱的小女孩!那妇女指着医生对小女孩说道:“孩子,这就是我经常向你说起的那位了不起的医生!”这时,医生已经惊愕地认出面前的妇女就是十多年前那个难产的孕妇!他的目光下意识地迅速移向小女孩的腿。见此情景,女孩的母亲微笑了,淡淡地说:“她装了假肢。”然后她提高嗓音激动地对医生说道:“我们一家人都对您感激不尽!如果不是因为您,我们就会失去女儿!要知道,我女儿的降临,为我们一家带来了多少欢乐和幸福!我想,我的女儿一定是仁慈的上帝特意赐给我们家的最珍贵的礼物!”

我的故事讲完了。大家都沉默不语。顿了顿,我接着说道:“我觉得,当我们讨论本案中医院应不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时,我们也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人,这就是那个残疾儿!如果我们站在那个残疾儿的角度,或者说,我们就是那个残疾儿,我们会怎样想?事实上,我们所讨论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的,这就是那个残疾婴儿根本不应该出生,他的出生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是一场由于医生的疏忽而导致的灾难!可是,我们凭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假如把这场纷争交给一个陪审团裁判,而假如陪审团的成员全部由残疾人组成,面对那个母亲对医院的指控,他们会不会作出医院有罪的裁决?如果你是一个用假肢走路的法官,你会不会判决医院应当向原告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想想,当那个残疾儿长大以后,他会如何来面对和评判今天的这场法律的审判和法律的讨论?!”

有故事的人范文第4篇

对于会唱歌的人,我还是会有几许羡慕,他们是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惜,我不能。我只能用我的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

有些人说会唱歌的肯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们用歌声去讲述自己的一生,可惜我不能,我患有失歌症,我唱不出生命中动听的歌谣,只有的是羡慕。

如果我能完整的唱好一首歌,我想用它去讲述我过去的20年,我不知道会不会唱到撕心裂肺,会不会唱到哽咽。会不会让听得人也能听出味道。

一个会唱歌的人肯定也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们的生命是与音乐挂钩的,我喜欢唱摇滚的人,我觉得他们活的潇洒。会唱歌的人,是不是特别的自由,他们用声音去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们不羁,他们疯狂。

我想在中国的某些角落里,又很多会讲故事的人,只是现在他们没有机会把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他们在等待机会。

有故事的人范文第5篇

莫 言

我十岁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民,当时我最关心的是我放牧的那几头牛羊的饥饱。在农村度过的漫长的一段青春岁月里,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我的知识基本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祖母,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我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祖父。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有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

在他们的故事里,死人与活人,动物与植物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甚至许多物品,一把扫地的笤帚,一根头发,一颗脱落的牙齿,都可以借助某种机会成为精灵。在他们的故事里,死去的人其实并没有远去,而是在暗中保佑着我们,也监督着我们。这使我少年时期少干了许多坏事,因为我怕受到暗中监督着我的祖先的惩罚。当然也使我多干了很多好事,因为我相信过的好事迟早会受到奖赏。在他们的故事里,大部分动物都能够变化成人形,与人交往。譬如,我的祖母就讲述过一个公鸡与人恋爱的故事。离我的家乡三百里路,就是中国最会写鬼故事的作家蒲松龄的故乡。当我开始读他的书时,我发现书上的许多故事我小时候都听说过。我不知道是蒲松龄听了我的祖先们的讲述写成了他的书,还是我的祖先们看了他的书后才开始讲故事。

祖父祖母一辈的老人讲述的故事基本上是鬼怪和妖精,父亲一辈的人讲述的故事大部分是传奇化了的历史。其中没有阶级观念和阶级斗争,甚至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只充满了英雄崇拜和命运感,只有那些有非凡意志和体力的人才能进入民间口述历史并被不断地传诵。他们在讲述时使用着赞赏的语气,脸上洋溢着心驰神往的表情。

十几年前,我在写作《红高粱》时已经认识到:民间口口相传的历史其实不是完全可信的。就像一部文学作品要想激动人心,必须讲述出惊心动魄的故事,塑造出性格鲜明、非同一般的人物一样,这其实是一种讲故事的技巧。后来创作小说《红高粱》时我借用了这种技巧。

在我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中,民间戏曲,尤其是我的故乡那个名叫“猫腔”的小剧种给了我深刻的影响。当然,除了聆听从人的嘴巴里发出的声音,我还聆听了大自然的声音,如,洪水泛滥的声音,植物生长的声音,动物鸣叫的声音……

我虽然没有文化,但通过这种用耳朵的阅读,为日后的写作做好了准备。我想,我在用耳朵阅读的二十多年里,培养起了我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培养起了我的历史观念、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起了我的想象能力以及一颗不老的童心。

【阅读训练】

1.莫言所说的“用耳朵阅读”指的是什么?

2.祖父辈和父亲辈所讲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

3.作者从民间故事中学到了什么写作技巧?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

4. 这种用耳朵阅读的方式给莫言带来了哪些好处?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指的是听祖父一辈的老人讲故事,听故乡的“猫腔”,听大自然的声音。

2.祖父一辈的老人讲述的故事基本上是鬼怪和妖精,父亲一辈的人讲述的故事大部分是传奇化了的历史。

有故事的人范文第6篇

想翔国际有限公司法人董事。媒体培训专家,专注于中英电视交流。

“老式的”讲故事技巧正在重返舞台中央。随着数字世界不断带来的机遇和内容生产者责任的扩大,今后更将如此。

西方业界有句话:假如你的内容不在人们关注的前2%之列,便等于你不存在。

“业内人士”将太多精力花费在节目平台、传送系统、电视频道和先进的制作质量等技术问题上,对内容的专注不够。电视节目无论长短,成本多少,都需要把好故事出色地讲述出来,并酝酿出强烈的情感因素,譬如好玩,震惊,愤怒等。换句话说,“老式的”讲故事技巧正在重返舞台中央。随着数字世界不断带来的机遇和内容生产者责任的扩大,今后更将如此。

每个以节目内容为基本面的公司和电视台,都要评估自己是否有足够受过培训并掌握了讲故事方法的人员。“将故事”是门很难学的技能,而且,基本上它千百年来未曾改变。

讲故事的人常会为人们提供这样几种东西——愉悦和娱乐,以及有用的知识或道德观。而将知识或道德伦理编织到一个好的故事结构里,相当困难。

大多数的英国电视公司不愿花钱培训员工的讲故事能力,而更愿聘用做过报纸或电台记者的人去纪实类电视部门做节目。事实上,只有BBC更愿意直接从大学(通常是顶尖大学)招募电视从业者。不过,BBC和第四频道都有特别的基金和培训方案寻找、培养“会讲故事的人”,第四频道还有专门的时间段展示新纪录片。

近来,新媒体产业不再坐等别人为他们培养制作人。Youtube花了几百万美元为视频创业者们建立制作中心,了解如何才能提高他们的叙事能力和制作质量。2013年1月,洛杉矶一个4000平方米的废旧飞机库正式开放,为Youtube学习中心再添新址(伦敦已有一学习中心,另外一个将建在亚洲)。

今天的视频媒体环境给故事讲述者们带来空前压力。人们期待故事的受众(不仅是听众和观众)能够和“讲故事的人”互动,受众之间实现互动,甚至受众也可以在故事中扮演一个角色。同时,这个故事能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

近日,在媒体用户中展开的一项深入全球的、关于叙事未来的调查显示,互动是关键。只有12%的媒体用户愿意接受完全被动的体验。

未来的故事必须为受众考虑更多。首先,故事要允许人们深入其中,还要加强他们的体验感。显然,具有争议的“事实”是关键。

受众希望影响到故事的发展进程,并与故事涉及的人物产生互动。他们愿意看到这个故事出现在不同平台上。调查显示,年轻人更换内容接收终端(电话到笔记本电脑到电视到平板电脑等)的频次每小时多达27次。人们还希望故事与真实世界在某个层面上能够对接。据调查,人们希望得到激励,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变。

有故事的人范文第7篇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我比较认同一个好莱坞编剧的3点论:

1、细节。一个好故事需要关键的细节,人会为细节而感动。

2、冲突。用皮克斯的话说,你的人物擅长什么?喜欢什么?丢给他们完全相反的事情,考验他们。他们如何应对?

3、反面人物。很多品牌为什么要设定一个对手,就是因为,用户可能不清楚你的产品性格,但是可以通过你的对手来反向定义你。

你擅长讲故事吗?你有什么秘诀?

病毒营销必鉴:皮克斯讲故事的22条法则

皮克斯(Pixar)动画公司主要影视作品有《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赛车总动员》,《飞屋环游记》,《料理鼠王》等

1、对于一个人物,你赞美的应该是他的不屈不挠,而不是他的成功。

2、时刻记住,讲那些能让作为听众的你感兴趣的事,而不是作为作家的你喜欢写的事。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3、大胆尝试某个主题,但往往不到故事的结尾你无法看清故事真正说的是什么。这个时候重写它。

4、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___.每天, ___.有一天___.因为如此, ___.因为如此, ___.终于最后___.

5、简化。集中。合并角色。截弯取直。你会感觉失掉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这能让你放开手脚。

6、你的人物擅长什么?喜欢什么?丢给他们完全相反的事情,考验他们。他们如何应对?

7、在想出故事的中段前先考虑故事的结尾。这很重要,结尾通常很难,提前考虑。

8、写完你的故事,坚持写,即使不完美。跟你的理想情况有差距,但不要停。争取下次写的更好。

9、故事卡住时,写一个清单,列出下一步不会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这些素材会让你灵光闪现。

10、检讨那些你喜欢的故事。这些你喜欢的其实你是生活中的事情;在使用它们前你需要重新认识它们。

11、写到纸上,这样能让你定型它。如果只装在脑袋里,即使是一个完美的想法,没有人会能欣赏它。

12、给首先出现在你脑子里的素材减分。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第三个,第五个抛开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给自己找个惊喜。

13、让你的人物有自己的思想。可塑/被动也许更适合你来发挥创作,但对观众来说这是毒药。

14、为什么你必须要讲述这个故事?是故事的什么让你的这种信念在内心燃烧?这是核心。

15、如果你是你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想?诚实能给不可思议的情况带来可信。

16、支柱是什么?给一个让你的人物在观众心里生根的理由。如果做不到这些会怎样?堆砌奇巧无济于事。

17、没有工作是白费的。如果不行就放弃,继续想其它的日后有一天它们会重新回来变的有用。

18、了解自己:认清自己是在最佳状态还是在挖空心思。故事是一种灵感,而不是一种琢磨。

19、让你的人物碰巧遇到麻烦。但不是让你的人物碰巧解决麻烦,这是欺骗。

20、锤炼:找到你电影中你不喜欢的部分。如何重新安排它们使你能满意?

21、融入你的故事和角色,不能只写"酷"的东西。是什么能让你像电影中那样做事?

有故事的人范文第8篇

谭家家族素有“说书讲古”的传统。从记事起,谭振山就缠着长辈和村里会讲故事的人给他讲故事。他说:“我的故事最早是从我奶奶那里听来的。奶奶娘家曾在石佛寺开大车店,石佛寺过去处在东北往京城去的要道上,奶奶当姑娘时在店里帮忙,听南来北往的客商讲了很多故事,后来她又讲给我听。”

14岁那年,他开始给别人讲民间故事。1986年是谭振山人生的转折点,在全国民间文学普查中,谭振山的故事被普查人员记录下来并引起了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视。有人说,他身怀1000多个故事以一鸣惊人的方式成为当地的文化名人。他满肚子的故事就是中国的“一千零一夜”。

谭振山为别人讲了一辈子故事,随着年景的变迁,听他讲故事的人一拨又一拨。“现在孩子忙学业,年轻人忙捞钱,四五十岁往上的人都打麻将去了,讲故事的好光景再也回不来了。上世纪60年代以前,乡亲听我讲故事,80年代以后,外人让我讲故事,现在只能对着录音机、录像机讲了。”谭振山说道。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的到来和文化意识的觉醒,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在采取措施保护民间文化。2006年5月,“谭振山民间故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谭振山故事精选》出版。2009年5月至10月,辽宁省新民市文化馆为保护好谭振山民间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制了1062个故事。2010年,《谭振山及其讲述作品》在台湾出版。

虽然谭振山已经成为中国民间故事家的一张王牌名片,但是民间故事在消亡却是不争的事实。江帆表示,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性的民间文学普查中,发现了一大批像谭振山这样地道的民间故事家,而今20多年过去了,他们大多“人去歌歇”,那些承传千载、脍炙人口的故事像风一样散去。长久以来,民间叙事者的文化贡献并没有得到尊重与重视。民间故事是否也会如同文物一样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被永久存放在博物馆,转化成文本里的一段文字,音频中的一段绝唱?

我从内心愿意讲故事

2010年,寒冬腊月,辽宁新民市已经被大雪覆盖。原野一片白茫茫,寂静无声。在沈阳工作的谭丽敏买好水果,准备回家看望爷爷和孩子。她是谭振山的孙女,已经结婚,生有一男孩。爷爷生病了,她要回家去看望爷爷。

谭丽敏说:“我有一个星期没回老家了,爷爷听说你们要来,很高兴。他感冒了,上午还在输液。”

到达太平庄后,谭丽敏先行回到家里告之我们的来访。未等记者进屋,一位身材高大和蔼可亲的老先生便走出来迎接我们的到来,他就是谭振山。

“如今岁月抽尽了他的满头青丝,但却磨蚀不掉他那关东汉子的风采:80多岁的人了,腰未塌,背不弓,依然人高马大,一副硬朗朗的好体格,赤红赤红的脸膛上,岁月的雕刀刻下的道道皱纹,都在向人们坦露着敦厚和质朴。”3年前,江帆在《谭振山故事精选》一书的序言中写道。

“这都是因为我常讲故事。”谭振山如此解释他保持硬朗体格的原因。他把自己的体魄与讲故事的灵魂融合在一起。但岁月并不饶人,2010年12月14日,86岁高龄的谭振山生病人院。谭振山说,“山中也有千年树,世间难寻百岁人。”在世人的眼里,他就算一位百岁老人,受人尊敬。

谭振山的热情与包容远近闻名。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目的一次次打扰他宁静的生活。他没有抱怨过,而是以微笑和包容迎接来访者。他不需要名气和光环。那些只不过是一件虚幻的外衣,并不能给这位老人带来什么。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他不在乎。他说,是不是文化遗产,我不考虑,我讲我的故事,我从内心愿意讲故事。至今,他仍然住在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一栋普通的民宅里,过着粗茶淡饭的普通生活,忍受疾病的侵扰。

故事能否拯救人心?

见到记者的到来,让谭振山来了讲故事的兴致,滔滔不绝,神采飞扬。

李连廷和邻居王学虎争地基。王学虎挖出界石和父亲遗书作证。李连延兄弟李连波在北京当府尹。李连廷给哥哥写了―封家书:“含泪家书捎进京,敬告同胞我长兄,祖家宅地被人霸,三步之遥一日坑。”李连波觉得打官司争地基不值得,于是给弟弟回了家书,写道,“千里捎书为一墙,相让几尺碍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王学虎没想到人家这么大量。他良心发现,其实他做的是假证,界石和遗书都是他伪造的。第二天去找李连廷,并给李连波回了―封书信,写道,“家父遗书未必真,为夺三步昧良心,暗下界石做假证,愧我难以见友邻。”后来李家和王家还做亲戚了,王学虎的孙女给李连廷儿子做媳妇了。(注:此为故事梗概,并非故事原文)

谭振山曾用这个故事劝说村里为了墙多墙少而争吵的两兄弟,他的故事派上了用场。谭振山对表现道德题材的民间故事尤其偏爱,他不自觉地吸取了故事中倡导的道德观念并自我修身。他的道德故事所彰显的文化精神折射出一个民族的道德风尚。他在日本给听众讲《老龟报恩》,当时远野市市长听后,对谭振山说:“从你的故事就能感觉到你们中国是文明国家、仁义的国家。自古以来你们的小孩听的故事都是教人向善、知恩图报的。”

谭振山的故事里出现了许多有情有义的精灵。“凡是一种动物,人不能太伤它,所以以精灵的形象出现,把它保护住。”谭振山说道。他所在的村庄及其附近一带就流传狐仙精灵崇拜的习俗。他从小就听长辈讲精怪故事,当他自己学会了讲故事时,他便告诉听众要懂得“放生”与“护生”。“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他建构故事的原则。”他也在阐释人生的一种哲理。

“谭振山没有走南闯北的生活经历。一生只有几次小的迁徙,但始终没有离开现居的太平庄几里方圆。”江帆表示,这种封闭型的文化传承使得谭振山的民间故事具有非常浓郁的区域文化特色。谭家祖祖辈辈都是庄稼人,一生浸染在辽河平原的农耕文化圈内,因此谭振山对脚下的土地爱的深沉。在他的故事里,“山水草木都赋有灵性,庙基塔墩皆笼罩着神奇”。

谭振山讲故事有“三不讲”的规矩:女人在场不讲“荤”故事,小孩在场不讲鬼故事,人多的场合不讲思想不好的故事。“作为民间故事传承人,谭振山的讲述活动带有很大的 自觉性,他总是有选择地讲述,始终恪守着中国传统文化所倡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江帆表示,谭振山喜爱的故事中所提倡的基本精神,已经熔铸为一种定型的精神品格,贯穿在他的整个生活中。

1992年,日本举办世界民话博览会。谭振山应邀出访日本,从未出过国门谭振山表现得非常轻松,独自面对数百名各国的民间艺人和日本民俗学者、政界官员,说了70分钟,使得中国故事轰动一时。“不论怎样大的场面,不论何等重要的人物在座,他只要讲起故事,总是轻松自如,绝无半点紧张拘束之态。”江帆如是说。我只是觉得他这一生只为别人活

有一种画面似乎还没有离开这个时代,小孩子竖起耳朵津津有味地听着长辈讲有趣的故事,这美好的回忆于每个人来说都不会淡忘。时光流转,一代又一代,谭丽敏就是听着爷爷讲的故事长大的。

谭丽敏是谭振山唯一的一个对讲故事感兴趣的孙辈,而谭丽敏出生的时候,谭振山很不高兴,他盼望的是抱孙子。“我正好比爷爷小了五轮60岁,小时候就喜欢跟爷爷抬杠。”谭丽敏说,“有一次妈妈买‘干酵母’回来,我念jìao,爷爷念xìao,那是我们第一次争吵,我查了字典,爷爷查了他那本老的不能再老的字典,结果我对了。”自那以后谭振山越来越喜欢谭丽敏。

谭振山从没有收过一名徒弟。谭振山曾说:“故事是教不会的。不是我给你讲,你听了后回去就会讲。没有这么简单,要想能承接好,首先你必须得好这个。”2007年,孙女谭丽敏终于成为他的接班人。谭丽敏16岁离家读书,从那时起与爷爷在一起的时光极少。她虽然正式成为谭振山民间故事的继承人,但是住在沈阳市区的她回老家昕爷爷讲故事的机会并不多。她从爷爷那里学到的故事也只有百八十个,故事的质量与爷爷的差距很大。“爷爷教我练毛笔字,记账,打算盘,包饺子……我记得小时候我就跟爷爷说过你会的我都要会。”谭丽敏说,“但我都没有学过来。对于我的半途而废,爷爷没说过我什么,他只是让我做我喜欢的。”

“爷爷对奶奶非常好。有一次,奶奶说想吃茄子,他冒着风雪出门去买茄子。他唯一对不起的人就是他自己。”谭丽敏说,“我只是觉得他这一生只为别人活。辛苦这两个字上学造句的时候常用,现在觉得用在爷爷身上才真正体会了这两个字的含义和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