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述性格的词

描述性格的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描述性格的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影音乐;指向性;特征;影响

音乐是以声音在运动中的组合来表现主体心理情感的艺术,它主要是诉诸于人的感情世界的。电影音乐是专为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中的音乐,既保持了本身艺术表现的特殊性,又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区分一般音乐的质变,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指向性特征,对观众的接受产生积极的影响。电影音乐借助电影的视觉形象使它插上翱翔的翅膀,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感染力,增强了银幕形象的思维空间感,多层次的丰富了画面,多侧面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魅力,有力地激励观众的感情和情绪,有效地提高了电影观众的接受程度。

一、电影音乐对观众接受的指向性特征

1.电影音乐的内容描述性。电影音乐的内容描述性是指阐释的内容与剧情相联系,影片的叙述方式是客观写实性的,音乐也就采用直接强化画面表现力的方法;影片是心理表现式的,音乐就采用渲染、暗喻式的表现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与影片的整体表现方式相配合。这种阐释性表现在对剧情内容的表现力、对场景氛围的烘托力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力。⑴对剧情内容的表现力。电影音乐不仅是感情的定向和放大,还承担了剧作的作用。意大利影片《天堂影院》是一部追溯式的回忆影片,电影中弥漫着对逝去的、以电影作为其主要娱乐方式的、纯朴的西西里乡村文化的缅怀之情。在这部影片中,贯穿全片的主题音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是艾尼康・莫里康纳的力作。每当抒情的段落出现时,缠绵、沉思而悠扬的旋律提升了感情的力度,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影片开始时,主题音乐响起,把观众带入一个沉思和缅怀的情调中。而在影片的结尾处,当那些被剪下来的接吻镜头经过组接出现在银幕上时,主题音乐的再次响起,起到了催人泪下的作用,使剧情更加完善。⑵对场景氛围的烘托力音乐对电影中修饰环境造型也有着突出的表现,在《与狼共舞》中,以宏大的乐曲篇章,使西部旷野的画面进一步显示出崇高感,与影片的主题相呼应。还有一点,用不同乐器及音调演奏的音乐代表了不同的民族和地域,这个是音乐特有的性质,电影音乐也正用了这样一个特性对剧情的场景有了烘托力,比如:苏格兰风笛是勾勒苏格兰民族风情的绝佳乐器,出现风笛的乐曲也就是带观众来到了苏格兰。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力。电影音乐在这方面应该是做的最有成就的,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体现,它要表现一个人的性格是轻而易举的事。在美国影片《巴顿》中巴顿将军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是一个相信灵魂再生和笃信天主教的教徒,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人。作曲家戈德斯密斯为他设计了三段主题音乐:灵魂再生――嘹亮但有间歇的小号;天主教徒――赞美诗般的管风琴;军人――长笛演奏的军队进行曲。在影片开始时先呈现了这三个段落,然后再将这几个段落合成为一个复杂而多样的整体,尽管听起来不是很和谐,但这就是巴顿将军的性格。这三段音乐在影片中分别以单一或交响的方式多次出现,对刻画巴顿的性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电影音乐的可阐释性虽然使得音乐被限定在具体的内容中,但是电影本身内容的无限开拓的可能性为其音乐内容开拓了一个无限表现的机会。处理得当的音乐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手段,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描述性音乐的运用会越来越精练。

2.电影音乐的想象指导性。由于内容的描述性,带来了想象的指导性。一般音乐具有多释性,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宽广的自由的想象空间,人的精神在这里获得了自由的驰骋,但它取决于人自身所具有的主观因素,如生活经历、思维习惯、文化修养、情感方式等。这实际上说明,驰骋的自由空间是一个小我的空间,具“个性特质”。电影音乐的可阐释性带来的联想指向性,由于音乐理解的具体化,自然就使人失去了或者说缩小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实际上这正是电影音乐的一个重要特性所在:在人们失去自由想象的空间时,人的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就此展开了。在剧情的引导下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非我”的想象空间,这时我们发现,指导性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走向狭窄,而是走向一个新的时空领域。在故事情节的引导下,我们有时要去理解陌生的文化、习俗,要去体验不同的生活经历,了解形形的人,将情感投入到我们生活中从没有发生的事件中去。我们对音乐的体验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中。前苏联影片《伊凡雷帝》中,沙皇伊凡雷帝坐在儿子的尸体前,他的儿子是因谋反而被自己杀死的。伴随这残酷的画面用的音乐却是温柔、亲切又恬静的摇篮曲。这个音乐是伊凡大帝在儿子幼时的摇篮前常常听到的,音乐与残酷的画面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们的想象带来无限空间。

二、电影音乐对观众接受的积极影响

在电影音乐对观众接受的指向性特征的基础上,电影音乐对观众的接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电影音乐的音画结合的一体化效果。由于在音乐进入电影结构内部时,电影音乐要服从导演的总体构思,因此,电影音乐必须根据影片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人物性格以及影片的时代特征、地方一特点等进行创作,使音乐听觉形象与画面视觉形象互相结合,融为一体。在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约翰・威廉姆斯作曲,世界著名的犹太籍小提琴家帕尔曼所演奏的《辛德勒名单》的插曲中,当纳粹德军将犹太人赶到维斯拉河南岸聚居时,插曲是小提琴加入圆号共同演绎。圆号那干枯的声音表现了犹太人只能认命的心理,而提琴的拨弦则象征一种动荡生活的开始,是犹太人悲惨命运的预兆。此时的观众深深的沉浸于对犹太人命运的悲哀,对纳粹血腥暴行的痛恨之中,而丝毫意识不到音乐对这种效果所起到的不可估计的作用。

2. 电影音乐形式受画面蒙太奇结构的直接制约。电影音乐的形式结构常常并不遵照通常的音乐发展的逻辑或程式,而受到画面蒙太奇结构的直接制约。影片中的音乐可以在很短的时间过程中相继出现严肃的交响乐和轻浮的爵士乐,可以在富有浓郁地方民族风格的乡土音乐之中,突然闯入纸醉金迷的舞厅音乐。这一切在电影音乐中是司空见惯的,而对于一般种类的音乐来说,则是不可想象的。电影音乐往往丧失了音乐在时间上的连贯性,它与影片的总体流程相伴而行。同样,影片可以利用声音的转场,音乐蒙太奇使用将画面连接起来。在《辛德勒名单》中,通过将站台上所放音乐的声场转换成辛德勒的收音机中放出的音乐,轻而易举的将两个不同画面连接起来,带出主人公辛德勒的出场。这个蒙太奇由三组镜头组成,一组是犹太人的婚礼场景,一组是歌德暴打他的犹太女仆海伦的场景,还有一组是辛德勒举办舞会的场景。先是犹太人在婚礼上唱赞歌,接着声场一变,转换为从歌德的收音机中传出的音乐,然后声场再变,变成舞会上歌手的演唱。虽然音乐没变,但通过声场的转变,有机的将三组镜头连接起来。

3.电影音乐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运动。而综合于电影中的音乐元素,可以以其特有的深度和强度来补充而不易表达的情绪和感情,使观众了解到人物内心难以言状和不便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变化。例如在《城南旧事》中,小偷被抓走后的一段音乐处理的十分精彩,课堂上响起了“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悲凉歌声,怅然若失的英子没有唱,而是呆坐着。随着镜头缓缓推成英子的特写,周围同学唱歌的客观音响转换成刻画英子内心的同样旋律的器乐主题,更透出“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意味,细腻地传达出英子忧伤、怅惆及难以言状的负疚心情。

4.在特定情境中,运用变形的音乐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内在的情绪。罗马尼亚影片《多瑙河之波》是用多瑙河圆舞曲作为主旋律贯穿影片的。这是一首相当优美动听的名曲,但当那位善良粗犷的船长误会了他的妻子,认为她不忠于自己时,从留声机里放出的音乐变得尖利刺耳。仿佛发条没上足。这是从受刺激的船长内心听觉出发所作的主观变态处理,把他此刻的痛苦形象地刻画了出来。在影片《阿娜尔罕》中,被迫要嫁给贵族的阿娜尔罕深夜里决定去民工库尔班的房间,向他表达爱情。女主人公内心既羞怯、犹豫又渴望爱情的复杂心情,在为这场戏写的画外音中得到生动的表现,激动不安的音乐愈来愈强,直到库尔班开门时音乐突然中止。这顿时的静,把这场戏推到一个情感饱和的顶点。

5.用音乐展示时代特点和地方色彩及其渲染环境气氛,也是电影常用的手法。例如,在《地狱山庄》中导演意欲充分“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营造出一种扑朔迷离,慑人魂魄的氛围,而且主张要有一个陈旧的调子……要造成一种深浅莫测的空间感……”。于是音乐家心领神会,其主题歌虽是一首相思相恋、寄念甚浓的民间情歌,但作曲家将其谱成了一首深受压抑、进发忽突的怨情歌。听那高亢强烈、若以喊冤的凄厉情调,使观众深为感动,深感整首曲子在一种衷惋至甚的幽怨中冲泻出一般对整个社会及整个制度的切齿痛愤之情。为增强情歌怨曲攫人魂魄的感染力,此歌一起始就以最强的力度从全区最高音区急泻下冲,滚滚而来,先声夺人,一种至悲至恨,充满控诉性的气氛弥漫其间,哀音动心,怨曲感人。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吉林 方言 语词 构词 特点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13-02

吉林方言属于东北方言体系,与其他各地方言相比较,其特征突出而集中地体现在词汇的构成和使用方面。作为汉语方言中一个颇有影响的分支,吉林方言词汇的构成既受到汉民族共同语词汇构成固有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其赖以生成和发展的东北地区各民族语言及文化的多方面滋育。吉林方言词汇生成的方式与手段异常丰富和复杂,与其他很多地域特别是某些南方地区的方言相比显得特色十分鲜明独到。具体说来,吉林方言构词特点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上单纯词偏少,合成词居多

总体上说,吉林方言一个重要的构词特点是单纯词比较少,合成词偏多;其中单音节的单纯词就更显偏少了,只占全部吉林方言词汇的极小部分。例如:

把――次、回、场 包――赔偿

馇――熬、煮 ――时候

寸――巧 海――多

相对单纯词偏少的情况而言,吉林方言中的合成词明显发达得多,既数量众多,又类型丰富。复合式中的主谓型、动宾型、偏正型、补充型、联合型以及附加式中的词缀加词根型、词根加词缀型可谓应有尽有;另外还有以各种修辞手段创造和一些以其他方式构成的合成词。显然,吉林方言中合成词所占的比重要大于普通话合成词所占的比重。

二、词和语交错混杂的现象异常突出,其中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与普通话和其他地区某些方言不同的是,在吉林方言的使用过程中,词和语相互交错混杂使用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是吉林方言词语构成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如果稍加统计和分析,就不难发现,吉林方言词汇中双音节合成词所占的比例最大。例如:

小嘎儿(小尕儿)――小男孩

左六儿――反正

唠嗑――说话,闲谈

隔路――性格古怪、特殊,含贬义

爷太――了不起或了不起的人,含贬义

但在实际交流时,某些词语的构成往往又是在基本词根的基础上附着了一些描述性和口语化的成分,使得这些交际单位更趋似于“语”。而且这种“语”在整个吉林方言语汇中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大,这在口语表达时尤其显得突出。从内容上看,它们的描绘和渲染特征比较强烈,通俗性和口语化的色彩极为浓郁;从形式上讲,多为四字格式,也有一些三字或五字格式。例如:

死乞白咧――纠缠不放,强求,含贬义

鬼头蛤蟆眼――形容人奸诈

吭哧瘪肚――形容人说话吞吐、费劲,含贬义

吵吵巴火――又吵又嚷,没有修养

二虎吧唧――形容人缺心眼、做事冒失

囊不揣――形容人无能、软弱

据观察,在吉林方言的具体交际过程中,这种词和语交错混杂使用的情况相当突出,其中语所出现的概率更大。显然,在吉林方言语汇中二字词语所占比重较大是受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词语趋于双音化这一总体发展趋势的影响所致;而四字格式相对较多,则是受到汉语词汇讲求偶数对称以及吉林方言比较注重通俗化、口语化和形象化表述的双重因素影响所致。四字格式的增多明显让吉林方言中“语”的味道更显浓厚了。

三、交际中某些词语趋于四字音节的倾向比较突出

吉林方言词汇在构造和使用时比较注重偶数对称,这一特点在与其他方言的比较中显得格外突出。如前所述,由于表达上非常注重形象化、口语化,致使许多二字或三字词语在实际运用时还都更多地趋于变为四字音节的倾向。似乎只有这样才更加凸显与众不同的交际效果来。例如:

很多―海了蹦了

快速、敏捷―刹棱利索

厕所、茅楼―茅屎楼子

小孩―小嘎豆子

郁闷、憋屈―憋了巴屈

很明显,上述二字或三字词语变为四字格式以后,词语的表述在内涵丰富性、形象性、夸饰性和亲切感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加强,表达的效果也比原来强化了。

四、大部分词语的形成符合汉语的一般构词特征

在吉林方言中,一些词语的构成明显与汉语普通话的词汇构成是一致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虽说其造词的手段比较复杂,但最主要的却是以语法手段造词和修辞手段造词两种情况为主:

(一)以语法手段造词

1.主谓式结构造词。例如:体蹬、尿兴、狗扯羊皮。

2.动宾式结构造词。例如:隔路、好信儿、划魂儿、潲色、泡汤、捅猫蛋。

3.偏正式结构造词。例如:外道、蝇甩子、瞎掰、一勺烩、可劲造。

4.补充式结构造词。例如:捞不着、架不住、套近乎、抹不开、乐不得儿。

5.联合式结构造词。例如:蝎虎、调理、挠扯、猴年马月、隔三差五。

(二)以修辞手段造词

1.比喻式造词。例如:棒槌――人参;白脸狼――忘恩负义的人。

2.借代式造词。例如:张三儿――狼;袁大头――银圆。

3.夸张式造词。例如:海了――非常多;八辈子――极言时间漫长。

4.析字式造词。例如:打八刀――离婚。

5.比拟式造词。例如:花大姐――瓢虫;菜包子――无能之人。

五、口语化、通俗化的色彩浓郁,典雅的词汇比较罕见

吉林方言词汇多在东北民间日常交际时使用,故而口语化、通俗化的色彩极为浓郁,有的甚至土得掉渣,不登大雅之堂。例如,“提溜”、“得劲儿”、“尿唧”、“嘎故”、“埋汰”、“土拉圪”等等。而相对典雅的语汇较为少见,只有少数词语如“不远遐”、“不着调”、“用乎”等具有较强的典雅色彩。

吉林方言词语浓郁的口语化、通俗化色彩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某些词语系采取叠音式的构词方式构成。吉林方言中有少量重叠式词语,它们形象化和口语化的色彩相当浓郁。例如,把称为“咂咂”是模仿了婴幼儿吮吸母亲的声音;把馒头称为“饽饽”显得通俗和口语色彩浓郁;把张牙舞爪形容为“舞舞扎扎”则将动作的形象性和夸张性极恰当地渲染出来。

二是使用“巴”、“乎”、“子”、“头”等后缀的现象比较普遍。吉林方言中没有前附加式,只有后附加式。其中使用“巴”、“乎”、“子”、“头”等后缀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带“巴”字后缀的有“哑巴”、“磕巴”、“瘫巴”、“馊巴”、“支巴”、“力巴”等。带“乎”字后缀的有“虚乎”、“玄乎”、“嫌乎”、“套近乎”等。带“子”字后缀的有“矬子”、“胰子”、“熊瞎子”、“屁驴子”、“笆篱子”、“搪朗子”、“完犊子”、“抽冷子”、“老鼻子”、“撒丫子”等。有些含“子”的附加式还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如“狼崽子(忘恩负义的人)”、“二彪子(傻子)”、“熊包子(无能的人)”等。带“头”字后缀的有“赚头”、“肉头”、“把头”、“绝户头”、“倔巴头”等。还有一些带复音后缀的词语,如“热乎拉”、“软咕囊”、“软不拉唧”、“圆咕隆冬”等。

三是儿化音的使用非常频繁和普遍。例如“小抠儿”、“划魂儿”、“撒欢儿”、“星蹦儿”、“虚微儿”,等等。

四是利用一些虚语素作衬词。这些虚语素本身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是加强了词语的形象性和节奏感。例如“罗锅巴相”、“屁了嘎叽”、“稀罕巴嚓”、“费劲巴拉”、“灰不溜秋”,等等。

上述几种构词方式在吉林方言中的运用极为常见,在全部词汇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当大,它们的广泛存在极大地加重了吉林方言的口语化、通俗化色彩。

六、注重形象化和描述性的词语表现

吉林方言词汇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词语非常注重形象化、描述性的表现。这类词语多为表示特定事物的名词,也有少许动词和形容词。它们往往能紧紧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来命名,从而收到十分恰当传神的效果。例如:

黑瞎子――狗熊

黄皮子――黄鼠狼

撒目――用眼睛寻找

舞舞扎扎――张牙舞爪

还有一些形容词尤其是一些表示颜色的词如“黑不溜秋”、“粉得噜儿的”、“紫拉毫青”等更是非常注重描述性,比单纯说“黑”、“粉”和“紫”更具有表现力,形象化的程度更高。另外,“缕缕行行――多得不断”、“疙瘩溜球――不平整”、“滚瓜溜圆――非常圆”等也都属于这类描述性和形象化非常强的词语。

七、通俗性强,体现浓郁的地域或行业生活气息

吉林方言词汇多来自东北地区的日常生活,通俗性和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有的直接来自东北乡村中的俚俗习语,显得比较低俗和土气。例如“粘包”、“粘帘子”源于东北农村做干豆腐、粘豆包;“赶趟”源于东北农村的耪地;“麻溜儿地”源于东北农村的剥麻杆儿;“断捻儿”源于北方农村搓麻绳;“滚瓜溜圆”源于农村栽种西瓜;“断香火”源于祭祀祖先;“吃劳金”源于雇工所得的劳动报酬,引申为做佣工、伙计;“山炮”源于行业语汇;“不得烟儿抽”源于东北地区的嗜烟、敬烟民俗;“不是省油的灯”源于过去东北地区农村点油灯的习俗。这些词语多是从东北人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时代性、地域性和通俗性都十分突出。

八、某些词语的构成比较复杂,系将不同来源的词语杂糅捏合而成

还有一些构成比较复杂的词,很难说清它们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其中有些系将不同民族或地域的词语杂糅捏合而成的。例如,“麻溜快”系将东北农村生活中习用的方言口语词语和普通话词语杂糅捏合而成;“旮旯胡同”系东北方言口语词语和蒙古语的杂交糅合:“旮旯”为东北方言语词,而“胡同”则是汉语吸收的蒙语借词huddug(水井)的译音。这类词语多系描摹比喻和同义连用词语,使词义的描摹色彩和表义作用更强。

总之,吉林方言在词汇构成和表现方面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吉林方言诸多的与众不同之处。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58号)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了解荣巷街道2010-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搜集手足口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3年共监测到荣巷街道手足口病576例,按照荣巷地区总人口89 086计算,年平均发病率161.64/10万,男372例,女204例,男女比1.824:1;以≤5岁儿童为主(89.76%),尤以≤3岁儿童发病率最高(61.98%),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份。结论:荣巷街道手足口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人群性,应加强疫情监测及托幼机构卫生管理。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无锡市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epidemic situation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Wuxi City Rongxiang Street in 2010-2013

Wu Haiya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Rongxiang Street,Binhu District,Wuxi City,Jiangsu 214063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c status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of Rongxiang street in 2010-2013.Methods:We collected the monitored datas of the foot and mouth disease through the national disease surveilla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We analyzed the monitored datas by the method of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Results:We monitored 576 case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of Rongxiang street in 2010-2013,and we calculated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Rongxiang street was 89,086 in accordance.The 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161.64/10 million.372 cases were male;204 cases were female;male:female was 1.824:1.The most children were under 5 years old(89.76% ),especially in the incidence of children under 3 years old was the highest(61.98%).The peak concentration was in the May to July.Conclusion:Th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Rongxiang street has obvious seasonal and crowd.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health management of epidemic monitoring and nurseries.

Key words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Epidemiological analysis;Wuxi City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主要症状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情况下预后良好,但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极少数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引起患儿死亡[1]。本研究分析2010-2013年荣巷街道手足口病疫情的特点、流行因素及流行病学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手足口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10-2013年网络直报疫情信息,人口资料来源于荣巷街道派出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基本情况:2010-2013年共报告荣巷街道手足口病576例,其中重症13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161.64/10万,其中2010年75.21/10万,2011年130.21/ 10万,2012年260.42/10万,2013年180.72/10万,分别占当年报告总数的27.80%、37.18%、55.64%和38.06%。

流行病学特征:①地区分布:2010-2013年荣巷街道9个社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病例较多的为位于常住人口较多的龙山、梁溪2个社区,报告病例数分别为125、82例,占发病总数的35.94%;4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以青龙山社区最高566.93/10万,太康社区发病率最低73.03/ 10万,见表1。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除2010年7月、12月,2011年2月份无疫情报告外,其余各月均有疫情发生,报告发病率在4.21~33.39/10万间,发病率高峰主要在5月-7月(270例),占总病例数的46.88%,其中又以6月最多(119例),占总病例数的20.66%,见表2。

人群分布:576例手足口病中,男372例,女204例,男女比1.824:1。发病年龄3个月~18岁,发病相对集中在0~5岁组,共发病527例,占发病总数的91.49%,>6岁发病较少,共49例(8.51%),报告病例中,3、4岁组病例比例最高,各占20.49%,随年龄增加,病例数呈逐渐下降趋势。人群分布主要为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分别占总病例数49.48%(285/576)和46.01%(265/576),见表3。

重症病例:共报告手足口病重症病例13例(2.26%),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3个月~7岁。无死亡病例。

讨论

本资料显示,荣巷街道每年5-7月是手足口发病高峰,年龄分布主要在1~5岁,男孩所占的比例高于女孩,这一分布特点与男孩外向好动的性格有关,受感染的机会较多;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与江苏省和全国报告基本一致[2-3],原因是该群体的免疫力较差,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的人员密集,接触致病菌的机会多,增加了手足口病的传播机会。另外城乡结合部发病率高,可能与居住环境差、人群居住密集、人口流动性大等有关。

针对以上特点,应重点做好以下防控工作:①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重点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期识别。②加强疫情监测,重点放在流动人口集中的散居儿童及托幼机构,严格落实晨检、消毒、因病缺课追踪等制度,做到“三早”(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③宣传和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尤其是流动人口居住和工作较密集的地区或单位,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健康教育,如广播、电视、讲座、授课、发放宣传单等,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群众手足口病防止知识知晓率。流行期间,告诫家长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不通畅的公共场所,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④严格疫情报告管理和流行病学调查,不定期对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开展督导,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祁敏.沐阳县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4):46.

[2]Wang Y,Feng Z,Yang Y,et al.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in China:patterns of spread and transmissibility[J].Epidemiology 2011,22: 781-92.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第4篇

一、小说的要求:

1. 2010年高考考纲(课标版)规定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要求: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小说位次提到第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辽宁卷江西卷、浙江卷、安徽卷、山东卷、江苏卷都考到了小说。

二、小说的考点

1.分析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 (1) 找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2)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形貌、神态、心理等,显示其性格品质,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3)综合背景与社会条件等,认识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答题模式:(1)身份、地位 (2)人物表现+性格特征(或情感)(3)总结性语言(或典型意义)

2.品味环境描写。

解题思路:(1) 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2) 分析与人物以及上下文的关系。 (3) 考虑与故事情节以及主旨的关系。

答题模式:景物描写的作用, (1)烘托人物形象(心境、性格等) (2)渲染故事气氛(用描述性形容词如凄清等) (3)推动情节发展(叙述故事情节) (4)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暗示背景或暗示社会环境(考虑世态风情与社会历史画面等) (5)深化作品主题

[注意]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文章的主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

景物描写的方法: a.从感官、顺序、角度、色彩等方面着笔。b.从渲染烘托、白描、细描、动静、虚实、抑扬、叠词等手法入手。

3.鉴赏写作技巧

解题思路: (1)考虑写作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2)考虑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3)考虑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正衬、反衬)、对比、铺垫、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借物喻人、对比烘托、情景交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等。(4)考虑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5)考虑结构特点:线索、铺垫、呼应、悬念、照应、详略、过渡等。(6)考虑选材特点:典型、真实、新颖、详略。(7)考虑描写方法。 a.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肖像描写(外貌),以形传神;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行为描写,直接反映人物性格;神态描写:暗示人物心理变化;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描写角度:直接(正面)描写,真切具体。 间接(侧面)描写,烘托陪衬。 白描,简洁传神。 细描,细腻生动。

答题模式: (1)写出手法。 (2)分析作用效果。(3)结合人物、主旨等

4. 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解题思路:(1).考虑语言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句式整齐,长短句错落有致);通俗易懂、清新平淡、淡雅、华丽、明快、含蓄凝练、 委婉、含而不露等;

(2).考虑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地方色彩、生活气息、古典气息、诗情画意。(3).考虑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4).考虑句式、用词。

答题模式:(1)特点、风格 (2)用词、句式+修辞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要透过语言看到潜在的内容,具体到某句话去作细致的分析。)

5.叙述人称

解题思路: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6. 品味标题的妙处:

解题思路:考虑风格:准确鲜明,新颖巧妙,简洁凝练,含蓄隽永; 考虑特点:修辞; 考虑作用:吸引

读者,归纳主旨(蕴含思想感情),文章线索,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模式:标题的风格+标题的特点+作用

7.情节作用类:

解题思路: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答题模式:(1)从情节上分析,如为下文……情节作铺垫、设悬念,推动了……情节发展,把……情节推向高温,使……情节发生了转折。

(2)对塑造人物形象及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8.个性化阅读的探究题

方法与模式:(1)提出自己看法 (2)结合原文,举例分析 (3)结合现实,论证自己的观点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系统,语用机制,文化差异

 

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前者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关系;后者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关系。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在人们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恰当、得体的称谓语。不恰当的称谓语会给言语交际活动带来障碍,会让交际双方感到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谓系统的差异,并遵循对方语言称谓系统的语言表达规范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英汉称谓语之选择方略

选择何种方式称呼对方取决于诸多因素。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在数量上和指称的范围上都各有特色。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各民族的称呼行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该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从称谓语的交际功能上来看,称谓语选择之方略则可以分为三大类: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描述性称谓语[1]。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则是用来直接反映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称谓语,它包括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敬称称谓、谦称等,如汉语中的李局长、何教授、犬子等,英语中的professor、Your Majesty等。描述性的称谓语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出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说话人或作者的情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而使用的称谓语。这类称谓语主要在汉语中使用较广泛,而英语中较少使用。它们用词简练、语言生动、形式多样,其主要功能不是起称谓的指称作用,而是表示亲昵、喜恶、戏谑、讽刺、请求、辱骂等情感意义,这是描述性称谓语的重要的语用功能。描述性称谓语包括亲昵称谓、戏谑称谓、转称、雅称、贬称和骂称等,如汉语中的乖乖、辣妹子、没良心的王八羔子等。

二、称谓语使用所遵循的语用机制——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和得体性原则

称谓语的根本作用是引起受话者注意和保持发话者同受话者之间的联系。称呼语能够传递与说话情景相联系的、有关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语用信息。

会话含义是格莱斯提出的一种语用推理,它以话语的语义内容和对一般语言交往的合作本质所作的交涉为基础[2]。交际双方要正确推断出话语的会话含义,必须都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所说话语的规约性内容、合作原则及其准则、说话的语境、发话者和受话者共有的某些背景知识。对于文化背景相同的中国人来说,汉语中的称谓语,可以让受话者感受到尊重、喜爱和礼遇的特殊含义,因而能缩小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密切相互关系,会话含义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而对文化背景不同的西方人来说,他们就可能无法体会到这些不同的称谓语所蕴涵的特殊含义。

无论是汉文化中的称谓语还是西方文化的称谓语,它们的使用都遵循礼貌原则和得体性原则,让受话者从发话者的称呼中感受到相互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而这种亲疏远近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交际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要遵循礼貌原则首先使用得体的语言。。所谓得体的语言,就是发话者面对确定的受话者,能够选用符合该语言文化背景的,对当时当地场景来说最合适的称呼语。因为能够得体的称呼交际对象,才能为成功地交际创造有利条件,才能使下面的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在中国,大家庭是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人们的宗法家庭观念很强,极为重视相互之间的亲缘纽带关系。在亲属关系和一般人的关系上,非常讲究名分、辈分、社会关系。长幼有序、尊卑不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所以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的称呼礼仪繁多,名称区分非常细致。人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在各种场合中要使用准确、适当、得体的称呼形式,在正式场合中更是不允许出现称呼错误。

三、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比较

由于英汉语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血缘关系以及文化价值取向,因而使得中英文化中的称谓语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

1. 不同的社交称谓语体现出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一个民族使用什么样的礼貌称谓取决于该民族语言的特点和文化的传统习惯。

“讲礼貌、尚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向来遵从“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以及“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要做到以礼待人,称呼语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语的亲属称呼也讲究长幼尊卑之分,特别是对长辈,交谈双方必须使用恰当的称谓,如大哥、二叔、三姨等,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同时,除了朋友之间,上级对下级可以直呼其名外,其他人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甚至给孩子起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与长辈之名同字同音[3]。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同辈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挚友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以表示亲热随和,更有甚者孩子对父母、长辈老师也都直呼其名。这就使得英语中的亲属称呼语贫乏而松散,长幼无别。英美人对父母亲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个称谓即cousin,甚至连“祖母(婆婆)”与“外祖母(外婆)”都不予区别,统称为grandmother。中国文化提倡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人们用“老”表示尊敬爱戴,资深历练,有威望的意思,如“老教授”、“老丁师傅”等,这些词是对老年人的尊称,显得亲切、文雅有礼。但这种尊称在英美人中却行不通,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old乃是“不中用了”的代名词,因而Elderly和senior常被用来代替old。此外,汉语中的亲昵称谓和拟亲属称谓语,也都颇能体现汉民族的文化内涵。他们能让对方感到尊重和亲近,因而能够缩短交际双方的距离,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要礼貌地运用“王叔叔”、“志刚哥”等充满人情味儿的称呼语。而在英语国家,对于亲属关系以外的人使用亲属称谓,即拟亲属称谓语,是不符合西方习俗的。

在西方社会中,由于其文化价值取向、道德观、社会格局、人际关系等与中国截然不同,对相互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自然相差悬殊。一般来讲,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即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关系。。如果是“平等”关系,双方将会采用对等式交流,即双方都直呼其名,或采用亲昵称谓。但当交际双方之关系是一种“权势”关系,即双方社会地位有距离,或双方属于初次交往,那么双方就会采用一种“非对等式交流”,即采用直呼其名、头衔称谓和恭敬称谓。此时,地位较高者所使用的称呼语无疑是一种权势的标志,而地位较低者使用的称呼方式无疑是一种表示尊敬的手段,如Professor Bloomer、Dr. Stevenson等。不过,由于受平行社会关系、个人本位取向的影响,西方国家的人们较崇尚对等式称呼,这体现出一种平等的文化取向。如对陌生人,可直接单独使用Sir、Madam等,也可以Mr. +姓的方式。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一味地称呼男人为Mr. soand so,女士为Miss soand so,容易使对方感到不快。因为英美人很注重个人的功名与成就,个人主义较强。在我们不了解对方的身份时,这样称呼是可以的。但如果知道对方是校长,教授或博士时,就应根据他们的学衔、职称来称呼。

2. 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体现出不同的称谓体系

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亲属称呼语反映出两种文化中不同的家庭结构、亲属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汉英语言在称谓体系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宗族制度和“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使中国形成了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族制度,同姓宗族大家庭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因此,在中国,常常用表示血缘或亲属关系的名词去称呼家人、亲属,如大哥、三妹、乃至用其称呼朋友或陌生人,如伯伯、阿姨、老奶奶等,这种称谓方式在世界上其他文化中是很少见的。同时由于中国的福利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依然存在。另外,与英美人的个人主义相比,中国人则更多地遵从忍让、敬老、服从和牺牲的文化价值观念。

英美人的家庭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权威中心型家庭(authority centered);另一种是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4]。前者与中国传统的大家庭相似,但在西方,这种类型的家庭大多与富庶、权势之家相连。后者在西方家庭结构中则占据了主要地位。英美人血缘观念十分淡薄,亲属关系相对松散。一方面,他们的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独立门户,各自谋生。另一方面,由于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整个社会比较注重个人的功名与成就,很少以父母亲属的成就为荣,这也就更加剧了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此外,由于西方社会多是一些高福利的国家,家庭成员在经济上不存在谁依靠谁的问题。所以,一旦子女成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开始疏远,子女只是到了过年过节才回家看望他们,平时很少往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尚且如此,其他的亲属关系就更加淡薄了。

汉文化中的亲属称谓语数量多,语义明晰,内外有别,男女分明;西方文化中的亲属称谓语数量较少,语义模糊。汉语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语义明晰。在中国封建社会大家族中,几代同堂,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人员关系极为复杂,但指称却十分明确。赵元任[5]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一书中列举了114种亲属的称呼语。每种又有正式名称、直称与比较文气的称呼之分。如父亲方面的great grandfather, 在汉语中的正式名称是“曾祖”,直接称呼是“老爷爷”,书信中可能用“曾祖父”。相比之下,在西方社会中,无浓厚的宗族观念,家庭结构比较简单,成员数量较少,相互关系明确,因此导致亲属称谓语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如:grandfather(祖父、爷爷;外祖父、外公)。如果一定要区分清楚,则加上paternal(父亲的)和maternal(母亲的)或者用 on the father’s side (父亲方面的)和on the mother’s side(母亲方面的)这类表达法附加说明[6]。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社会由于各自的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截然不同,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对称谓语的使用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根据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交流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对顺利完成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称谓失误,就容易使交际双方产生心理距离,导致交际失败。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M]. 外文出版社, 2004.

[2] 姜望琪. 当代语用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 田惠刚.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4] 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5] 赵元任.Aspects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M]. selected and introduced by S.D.Anwar,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6] 王拯亚. 语言与文化[[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自我评价;孤独感

在进入高校后,大学新生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学会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若不能在一定时期内很快地适应,往往会使其产生孤独无助的情感体验。

孤独感是人际沟通与表达情感方面的功能障碍。自我评价,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个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自我评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学生自我调节和个性完善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选取天津两所高校新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6份,回收率93%,去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314份,有效率96%。试验样本具体信息见表1:

本研究采用个人评价问卷(PEI)及孤独量表(UCLA), 运用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

为了解大学新生孤独感现状,以Russell研究中的大学生孤独感常模40.1作为检验值,对孤独感量表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2知,314名大学新生的孤独感平均值为42.41,高于大学生孤独感常模40.1,均差为2.315,由t=2.457,p<0.05,可认为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是具有统计意义的。

为了解大学新生自我评价现状,对个人评价问卷及分量表进行均值统计量描述。结果表3、表4:

由表3知,大学新生自我评价总分的平均值为130.91。由表4知,大学新生中自我评价一般和较低的占97.9%,这表示大学新生的自我评价普遍偏低。

为了检验人口学变量对大学新生孤独感的影响,以性别、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为自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孤独感量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

由表5知,女生的孤独感水平高于男生;城市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水平略高于农村大学大学新生;但差异都不显著。

为了检验性别对自我评价的影响,以性别为自变量对个人评价问卷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6:

由表6知,女生的自我评价总分略高于高生,但差异不显著。

为考察大学新生的自我评价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7:

由表7知,大学新生的自我评价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

大学新生的自我评价与孤独感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即自我评价高的大学新生孤独感水平高。

由于个人评价问卷包含有多个维度,因此在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之后,再分别以个人评价问卷中各维度对孤独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8:

由表8知,大学新生的个人评价问卷各维度均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自我评价与孤独感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即自我评价高的大学新生孤独感水平高,且大学新生的个人评价问卷各维度均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贵州 高中学生 心理健康 应对措施SCL-90

高中阶段是个体在身体、心理、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也是个人成才、事业成就的准备时期和性格定型的关键时期。然而,他们正值青春期,情绪不太稳定,又面临升学、择业等压力。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相比,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贵州是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省份,有自己的区域文化和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某些特点,特别是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由于生长环境、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学习基础等各方面条件的影响,面对的心理压力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其他地区相比,有相似之处,可能也有不同之点。因此,加强对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贵州省毕节、遵义、铜仁等贫困地区的高中学生及贵阳市高中学生各3000人,分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的测试,共获得贫困地区有效问卷2361人,其中男生1183人、女生1169人;贵阳市有效问卷2136人,其中男生1202人、女生935人;高一学生1248人、高二学生2068人、高三学生1181人;年龄平均17岁。调查对象均为自愿参加活动,排除人格障碍及严重躯体疾病者。

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现场调查。测试前心理调查人员对协调人员进行培训,在专业心理调查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要求学生独立作答,完成后当场收回。分别将有效问卷输入到心理健康测试软件系统,计算其数据。

3.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数据进行检查检错后输入SPSS15.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正态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处理。

4.调查工具。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学号、班级、民族等。采用的问卷:(1)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Derogatis,L.R编制,共有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量表采用5级评分,该量表用于反映有无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o(2)焦虑自评量表(SAS)是由张(w.K.Zung)编制。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其中15个为正向评分,5个为反向评分,采用1~4的4级评分。该量表可以评定焦虑症状的轻重程度。(3)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是由P、E、N、L四个量表组成,分别为精神质(P)、情绪稳定性{N)、内外向(E)和效度量表(L),对个性特质和心理健康都能较好的测查,共有R8个题目。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契合点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且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其知识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与他人的交流,甚至影响到其性格和以后的成长,因此,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小学阶段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学生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在五年级时已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挑战。

1.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墨客在写作是就有引经据典的习惯,尤其是在诗歌中,典故的运用可以帮助诗人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长亭”代表送别,“采薇”比喻隐居避世,“红豆”寄相思,“桑榆”寓晚年。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并将之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的具体表现。因此,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将一些优美的词句摘抄并背诵下来,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考核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形式,多为叙事文,因此积累一些描述性的词句,对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是较为有意义的。比如说,在五年级上册的《梅花魂》中,作者以“多多冷艳,缕缕幽芳”来描述梅花,梅花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是不屈不挠的象征,因此里面写到:“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些优美的词语,将之摘抄在笔记本上,背诵下来,理解并将之运用在作文中。

2.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手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模仿就是一种学习,学习就是不断进步。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模仿,不断学习他人优秀之处,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其实就是模仿,使用文学家创造的优美辞藻,学习他们那种或热烈或委婉的情感表达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类型丰富至极,包含古诗、词曲。现代诗、散文等多种形式,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表现形式不同,其表达手法也各有特色,当然,基础性的表达方式是相同的,比如拟人、比喻、排列等,学生在阅读中,就是应该学习这些表达手法,使自己的文字更为形象生动。

能够选人课本的文章,一定有它的优秀之处,因此,老师可以在授课时与学生共同探究写作手法。例如,在学习到《黄果树瀑布》一文时,第二段的内容为“透过树隙,便见一条白帘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似一阔幅白娟正从机杼上吐泻而下,而那‘哗哗’水声合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老师在课堂上着重分析这一段,明确比喻手法的作用。在写作时,同学们开始采用这些表达手法来描述一件事物,比如说以白雪喻梨花,将自己的玩具熊拟为好朋友,获得了老师的赞赏。

3.读有所思。写有所感

读后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作文形式,也是老在课后经常布置的课后作业,比如读完一则寓言、一本名著或者看完一部影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阅读与写作,其实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前者是通过文字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后者则是将自己的情感以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感知,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老师在授课时,除了让学生学会课文中新的词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表达的情感,学习他们那种表达方式。文学作品的高度,并不是以优美的辞藻、华丽的语句、花哨的表达手法来衡量的,而是其中情感的深度以及思想的高度。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再见了,亲人》为例,全文都是一些叙事性的描述,讲述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平直性的叙述手法,偶尔几句反问,却让人感受到同志对于朝鲜人民深沉的爱,以及亲人般无法割舍的情感。世间最伟大最不可分割的,莫过于以血缘关系为枢纽的亲情,同志与朝鲜人民虽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的情感却与亲人无异。同学们可以在课文的学习中,反思生活中自己的亲人为自己所做的感人的事情,以直接的叙述手法将事情表达清楚,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看是否能够感动到他人,不少同学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情感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