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别的诗句

分别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分别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分别的诗句范文第1篇

人们总是刻意的去追求华丽的语言、潇洒的文字、充满文采的诗句,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不经意间,语文已走遍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陪在我们身边。

万紫千红总是春

静静的,静静的……春的颜色在这杯世界之水中慢慢扩散,没有一丝声息。朋友邀我去踏青,我却垂头丧气的喃喃道:“哪里有什么青啊,春天还没到呢!”不过说不过朋友,我还是跟着去了。到了田野里,我为我的这个决定而喜悦,放眼望去,小草露出了尖尖的小脑袋,野花脱掉了厚重的外衣,含苞待放。虽然没有夏天的绿荫,但还是让我吟出了“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诗句。语文的学习,在那生机勃勃的田野里。

梦中花落知多少

每天伴着星星上路,陪着月亮回家,三点一线的我已不知疲惫是什么。回到家中,躺在床上,静静的想着,想着……“朋友,来壶酒吧!”“是谁在说话?”我猛然起身,看那月下依稀的有个人影,定眼一看,原来是那穿着长袍正在吟唱“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的李太白啊。我与李白谈笑风生,饮着酒,赏着月,对着那平仄仄的诗句。语文学习,在我的梦境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

三年的初中生活马上就要过去了,看着那与我同窗苦读的兄弟姐妹,心中尝尽人生百味。幻想着分别的情景,两行热泪流进我的嘴里,只叫我吟出“苦痛离肝肠裂”的惆怅诗句。想起那李白与汪伦的友情,管仲与知己鲍叔牙,一股心酸再一次涌上心头,唯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才能诠释我的心情。语文课堂把我们汇到一起,语文学习,在我的两行热泪中。

语文伴我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在那刚刚吐出嫩芽的枝头,我发现了它;在那荡漾着几层涟漪的湖面上,我看见了它;在那被尘土掩埋的落红中,我找到了它。

分别的诗句范文第2篇

尽管心中很崇尚那种高一级的学习生涯,但将要分别于母校,总的来说还是很不舍。

尽管心中很希望自己快快长大,但要与童话从此分别,未免有些失落。

总是抱着一种侥幸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临分别还有点懦弱地去抓住挽留。

但时间不等人啊。

就要拉下小学生涯的帷幕,还是傻乎乎地去挽袖。

哎……

“相逢也只是偶然,相逢即刻将又分手。 数个春秋以后的时光,谁人能将它预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无需思念着相逢,我们的周围有层出不穷的朋友,何必时时忆起过去的少数,只要心里有一星光闪动,偶然的相逢时能有一丝清纯纯的激动,能有一声问候,这就最好,也就足够”爸爸曾对我说这样的话。

我只是片面的去理解它,没有贯彻的深入,对它模凌两可。

或许,我们都该长大了,但,长大了都会失去一些东西。

随口吟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

分别的诗句范文第3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放松心境,准备上课

二、吟诵诗歌,做好衔接

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三、回味生活,再现情景。

欣赏音乐《长亭送别》,在《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四、读诗导入,揭题设疑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

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五、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出示朗读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板书(李白孟浩然)

4.出示第一小节,范读,(画面显示)。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钢笔描红。

2.积累送别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词语,读一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

让我们进一步研读,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2.出示阅读要求:

(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用“——”线划出;

(2)与同桌一起品读所划的语句,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研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师: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相应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继续谈朗读体会。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三、激情渲染,大胆想象

⒈引读第四小节。出示: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

……(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

……(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四、理解古诗,体会别情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出示古诗及要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3.(配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配乐朗读,品读体会。

五、作业

(多媒体出示):

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分别的诗句范文第4篇

一、关注背景,激发兴趣

打开课本任一首古诗时,我们必然看到古诗题目下面诗人的名字,关于诗人的资料在参巧书中都有简介,要是想得到更详细的资料,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取。而纵观古诗教学,介绍诗人的环节普遍得不到重视。其实,了解诗人和读懂古诗有着密切的联系。绝大多数的古诗来自诗人缘事而发,所谓“在心为志,言发为诗”。就是说诗人把自己亲眼所见的特定的景象写下来,并通过灵性的诗词表现诗人当时的情态、思维、观点、目的、感想等。古诗就这样欢欢喜喜地乘载着诗人的文采,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地让人们赏读。再说,诗人每写一首古诗的过程都可构成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如果这些诗人故事一用上场,就相当于给古诗教学的土壤引来充足的水源。因此,教师要转变思想,不要把诗人背景和古诗分割开来,具体是改变以往那种知诗人不多的做法:只看重学生对古诗的字词句的掌握和背默,忽视知晓诗人那感人之事以及他的其它佳作。实践证明:当学生拿起诗时,教师若能生动地介绍诗人的故事,让学生好像亲眼看见诗人在作诗的情境,,就能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用心品读诗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要想学生喜爱学习古诗,课前预习或教学古诗中,教师除了重点介绍诗人是缘何事写出本古诗外,还可以适当地介绍诗人的一两件感人事和其它佳作,以及后人对他(她)的诗的高度评价,这才符合大语文观。总之,教学中教师重视对诗人的介绍,不仅使学生从小熟知中国的古代诗人,而且激发学生爱其诗。

二、走进情境,领悟诗音

一首首古诗能一直被人们传诵,必然有其绝妙之处,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诗的意境美,其意境美通过诗意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结合而突现。最叫人怡悦的是诗人以诗跟读者在心灵上交谈,让读者获取智慧。古诗教学中不但要重点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美后,还要引导学生领悟从诗的意境美中所折射出来的诗人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人格,即真正想对赏析者要说的话――诗音。如果古诗教学中只是侧重对古诗的读、悟来引导学生走进诗境,而没有让学生领悟诗音,那就会使诗人与学生缺少了心灵上交谈的互动,还会使学生的领悟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因而“领悟诗音”的环节不可少,更不可少看。例如:教学贺知章的古诗《回乡偶书》,笔者出示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先引导学生从读、悟中走进了那样富有生活情趣的意境“一位老人家回到久别的家乡时十分高兴,说起家乡话来一点都没有变音。由于离开家乡很久,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做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加以询问。他看到孩子们那天真活泼的神态,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再引导学生感悟诗音:诗人好像对读者们说:“一个游子心里很爱家乡还不够的,还要经常回家乡看看,别因工作忙就少回家乡。要不,会像我有那种“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慨。这诗音对我们现代人多有教育意义,也许这就是古诗历久常新的原因。

三、归类总结,巩固记忆

古诗教学中,不但要把古诗教好,还应指导学生归类古诗,一可以统观古诗并得以比较,二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三可以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一首古诗教学任务完成前,让学生可按季节、传统节日、传说、或作者等进行归类。如写春季景象的古诗有《春日》、《咏柳》、《春晓》;写夏日的古诗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诗有《望天门山》、《古朗月行》;写传说的古诗有《嫦娥》。这样归类和比较,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领悟诗人们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自然和科学,然后言发为诗,才使古诗像生活一样多姿多彩,像星星一样繁花似锦;领悟诗人们的创造性能力来源于生活的实践;领悟诗人们的高超文学来源于自身的好学和善于向他人学习。进而使学生对诗人产生敬佩之情,并产生学习诗人创作写诗的强烈愿望,使学生更好地记牢所学的古诗。

四、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叙事、写景或状物的诗,也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是诗文思想感情升华的结局。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对古诗的教学,启发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歌,开展佳词绝句欣赏或读书笔记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把所学的古诗真正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上,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分别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温情潇洒 离别 心态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送别诗,又名《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等,早已蜚声四海,深入人心。渭水桥边,亲友话别,见面难期。西出塞外,衰草黄沙,促膝谈心,举杯共语之人,从此分离,满腹离情何以抒遣?此刻,大家反复咏叹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阳关三叠”能成为佳话,“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赵翼《瓯北诗话》)。诗句看似平常无奇,却颇能震撼人心。原因就在:它不但道出了人皆知而未能道出的共同心声,更赋予了前行之人乐观潇洒的心态,创造了一种新的抒情模式。

此诗是王维送元二去西北边疆而作。前两句写离别前的景色,渭城的清晨刚下过一场细雨,湿润了地面,客舍边的杨柳经过雨水的冲刷也变得更加葱茏。开篇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呢?胡汉生认为此处“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笔者却不这么认为。从“轻尘”可见雨下得不大,绝非暴风骤雨,而是牛毛细雨,既然打湿了轻尘,空气经过滤必然变得清新,经细雨冲刷过的杨柳不会枝残叶落,而是愈加翠人,生机盎然。这样的天气应是清爽新鲜的,用这样的开头来显示故乡故国的可爱可亲,令人留恋,这样才与其后的劝酒惜别和谐一致。

后两句“劝酒”一则显示了我国由来已久的以酒饯行的习俗,更表现了王维对友人的关怀体贴。来,再喝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了。可以试想,刚下过雨的早晨应该有些许的凉意,喝酒暖暖身子吧,一个“再”字,突出了诗人用心良苦,可谓周到之至。设身处地,可以想象,值此良辰美景,好友相送,佳酿暖身,元二定然是心潮澎湃,暖意融融,心里更多的应是感动与不舍,而不是悲伤。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诗人直抒胸臆,不是客气婉转之辞,可见与友人交情颇深。看似直白如话,却语淡情浓,脉脉温情里饱含了无限的留恋与关怀,耐人咀嚼。恰如陈铁民《王维诗选》所言,“这两句情语,妙在写惜别的绵绵情意却不道破,很有回味的馀地。语言也自然真率”,胡应麟评之,“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

“人生自古伤离别”,此诗却一反常规,突显故友情谊之深,强调挽留之情,而一扫悲戚之态,其潇洒旷达的形象如在眼前,诗人乐观的心态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健康、积极的抒情方式。此篇虽亦借柳色写离情,却突破了以“柳”反衬离别之悲的抒情模式,可与《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相媲美。

“杨柳依依”四句,自东晋以来被称为《诗经》中最佳诗句之一,被称为杰作中的杰作,诗中的诗。《世说新语》记载了谢安谢玄叔侄俩的对话: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自谢氏以后,文学史对其盛誉绵延不绝。何也?它妙在体物工致,“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妙在“善于写物态,慰人情”。而王夫之则提出了另一个妙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他在《诗广传》进一步强调:“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而已矣。”意指春色是美好的,而征人离别之情却是痛苦的。而春色愈美,愈能反衬出征人悲哀的别情。的确,“柳”与“留”谐音,暗指远行之人与亲友的留恋不舍之意,甚至到了唐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折柳赠别”的习俗。可以说,从《采薇》起,古人在离别诗中以“杨柳”(古时“杨”与“柳”同义)蕴哀思,来突显离愁别恨,遂为经典,奠定了离别诗中“分别必忧愁,有柳愁更愁”的伤感基调,对后世影响深远。如: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乐府《折杨柳歌辞》)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

以上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句,都抒写离愁别绪,或惆怅失落,或悲悲啼啼,抒情基调都是伤感压抑的。在处理“柳”与“别”的问题上没有跳出《采薇》末章以杨柳衬离愁的藩篱。

我们再看下面这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这也是一组含“柳”的名句,我们非但看不出诗人任何伤感的思绪,相反,倒是令人品出了春意盎然的喜悦。可见,青青杨柳作为一种自然景观本无情感色彩,而是诗人赋予了它心理色彩。源于西方的移情论认为:人在了解和体察外物时,将自身的情感体验投射到审美对象中,并被它所感染,与之产生交融合一的情感共鸣。江河不会“咆哮”,春花不会“溅泪”,猿猱不会“哀啼”,杨柳亦无悲欢之态,故“杨柳”未必因离别而倍添愁绪,关键是看诗人的心态如何,而诗人的心态亦会感染到征人。从诗中可知,元二前往的是边疆大漠,前途可谓渺茫暗淡,但王维作为故友却没有表现出俗套的悲戚和廉价的安慰,抑或牵强的鼓励,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这种背景下,所有的悲戚和劝勉之词只能直接或变相的加重远行之人的心理负担,使之趋于颓丧。王维定然深谙此道,于是采取情感转移法,强调友情,淡化悲情,给友人一份温馨,一种动力,使之能以一种健康阳光的心态轻装上阵,从容面对未来。感于此种深情厚谊,元二的万里征程也定然洒满阳光。

此诗语言素朴明净,如话家常一样将他人心曲娓娓道来,把一种淡淡的情绪色彩熨帖在读者的内心,在闲适的品尝中慢慢咀嚼其韵味,这样的诗句,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共同财富。难怪后来被谱以琴曲,久唱不衰。胡应麟曰:“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此语不为过也。

从王维的乐观心态,亦可看出他作为“诗佛”的随缘而适的人生情怀,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定从容。因此只有深得佛理的王维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可见,王维虽素有“诗佛”之称,但他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自命清高者,亦非是跳出三界外、冷眼看生活的淡漠者,相反,他是一个颇具人性关怀与仁者之风的性情中人。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刘勰.文心雕龙[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05.

[4]宋祁.宋景文笔记[A](文津阁四库全书,册285[C]).北京:商务印书馆影印版本,2005.

分别的诗句范文第6篇

一、读懂古诗隐含的各种信息

1. 标题。诗题或是交待了诗的内容,或是点明了创作的缘由,或是暗示了诗歌的线索,或是点明了思想感情,或是表明了诗歌的类别等等。因此,鉴赏古诗一定要分析其题目。如2007年广东卷诗歌鉴赏的标题为“溪亭”,暗示了作品是“写景抒情”之作;江西卷“金陵晚望”,暗示了作品是“怀古咏史”之作;2006年安徽卷“丹阳送韦参军”,暗示了作品表达的是“离别之情”。

2. 注解。考题给了某个注解,就说明这个注解肯定给读者提供了某个重要的信息,所以在阅读古诗时,万万不能忽视。它们或许提供了如下信息:作品创作的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写作缘由,某个关键字词的意思等等。如2006年江苏卷对诗序“室人降日,以此奉寄”有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就说明该诗表达的是思亲之情。2007年湖南卷对《示长安君》的注释“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就暗示该诗是抒离别之情。

3. 作者。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作者的思想倾向、政治观点、生活经历、审美情趣、时代气息等等都直接或间接表现在诗歌语言之中。所以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作者,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比如李清照的词能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重在一个“乐”字,而后一阶段主要突出一个“悲”字,此乃其生活经历使然。

4. 年代。不同年代的诗歌有不同特点,考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不要忽视写作年代。不同年代的诗歌,其思想倾向、表现手法、审美情趣等都有所不同。比如“边塞诗”,盛唐与中晚唐比较,就有“慷慨报国”和“厌战思乡”之别;同一作者在不同的年代其诗歌特点也不一样,特别是在作者的年轻时期与晚年时期,在社会繁荣阶段与动乱阶段,其诗歌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5. 主题。古诗的主题一般分为: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离愁别绪等,相同主题的诗歌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杜甫的诗,多属于忧国伤时这一类;陆游的诗,多为建功报国类;边塞诗则往往是“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兼而有之。明白这些,才能准确地分析古诗的思想感情。

6. 诗眼。“诗眼”指一首诗中写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它或是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是最能打动读者的精妙之处。所以,要很好地鉴赏古诗中的精彩之处,“诗眼”非得细细分析品味不可。如2006年江西卷就有一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002年全国卷Ⅰ《春夜洛城闻笛》的鉴赏,也要求考生分析诗眼“折柳”的寓意。明白“折柳”即“折杨柳”,是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7. 意象。古诗中的意象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写景诗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在古诗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现思乡、思念亲人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意;而则代表清高,梧桐则代表凄凉冷清等。明白这些,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意图。

8. 类别。古诗有多种类别,同类别的有许多共同的鉴赏方法。如:从内容上看,有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等;从抒发的情感来分,有建功立业、怀才不遇、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如2006年四川卷《夜归》:夜深归客依筇行,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问:“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从诗题和开头可知该诗是“思家怀乡”之作,结合诗中其他意象不难明白诗歌蕴含的感情:诗人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9. 风格。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诗歌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如从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比如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像瑰丽神奇。不同的作者风格也不一样,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而陶渊明的诗则淡雅闲静,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同种风格和不同风格的各种特点。

二、了解设题大致规律,掌握答题基本框架

1. 分析意境型

【设题方式】作品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

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备用知识】形象类别:豪放洒脱乐观的形象,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形象,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品行高洁、孤芳自赏的形象等。

情感类别:惜别、恋友、思乡、怀古、讽喻、报国、仕途失意、忧国忧民、物是人非等。

情感性质:迷恋、忧愁、惆怅、伤感、寂寞、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愉悦、仰慕、激愤、同情、坚守节操等等。

【答题框架】①所写的意象(图景画面)+②意象的特点+③艺术效果+④蕴含的感情。

表述时往往不宜分开,描绘图景画面时,必须抓住主要景物,忠实于原诗,力求语言优美;概括意象的特点要明确,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要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蕴含的感情,切忌空洞,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是仕途失意还是长年漂泊)。

例1 (200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步骤一)。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步骤二)。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步骤三)。

2. 分析技巧型

【设题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等)(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备用知识】表现手法主要分为: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抒情(直接、间接)、议论。

(2)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即事感怀、象征、正(反)衬、用典、叠词、联想、想像、白描、赋比兴、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复、双关、设问、反问、反语。

【答题框架】①指出所用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该手法的体现+③表达效果(作用、传达出的感情等)。

例2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示例】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 分析语言型

这类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设题方式】(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为什么说这是某一类型的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备用术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简练生动、明快简洁、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绚丽飘逸、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等等。

【答题框架】①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句分析艺术效果+③指出表达的感情(主题)。

例3 (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示例】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步骤一)。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步骤二)。由此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步骤三)。

4.分析字词型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或一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设题方式】(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请分析某词的表达效果(艺术效果)。

【答题框架】①作品主旨(情感、气氛)概括+②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③该词在表达上的效果。其中②、③往往合为一步表述。

例4 (2007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 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 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 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示例】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步骤一)。“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步骤二、三)。(其中的“形象”“传神”等词就是“表达上的效果”)

5.信息筛选型

分别的诗句范文第7篇

一、准确判断“虚”与“实”

1.诗歌中的“虚”

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1)神仙鬼怪世界或梦境(虚幻的)

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分析:“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悲哀。

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白的《越中览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

(2)已逝之景之境(回忆的)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像。作者将“雕栏玉砌”犹在与“朱颜改”对照(对比),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想象的)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前面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

(4)从对方角度写(写对方)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分析: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

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适的《除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欧阳修的《踏莎行》。这样虚实结合,沟通了双方的情感,所以有思念、有愁苦、有断肠之痛。

2.诗歌中的“实”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二、学会鉴赏“虚”与“实”

1.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虚实结合的作用

“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3.虚实结合的运用

(1)要有准确的虚实判定,尤其是对虚笔的判定。

(2)有的诗歌直接是“虚实结合”或“虚实相生”的运用。

分析步骤:虚笔是什么+实笔是什么+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3)较多情况下虚与实是与其他手法联合使用的,比如对比、衬托、对写等。这时要注意两相结合,分清主次。

(4)诗歌的虚与实,实质上仍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因此它最终要服务于全诗的主旨。

4.思路归纳

(1)点明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衬实、虚实对比。

分别的诗句范文第8篇

春蚕到死丝方尽②,蜡炬成灰泪始干③。

晓镜④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⑤此去无多路,青鸟⑥殷勤⑦为探看。

【注释】

①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②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③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④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⑤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⑥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⑦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品赏】

这首诗记叙的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

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诗人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考点预测】

1.这首诗的颔联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修辞手法及思想内涵的角度简要赏析。(颔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乡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这种忠贞的感情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是最需要的;颔联以“春蚕”“蜡烛”一对最富有表现力的比喻,来描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丝”与“思”谐音,作者移情于物,表现情思的缠绵沉痛,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堪称千古绝唱。)

2.试分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及作用。(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无题》一诗中抒写离别是难分难舍的情感。请写出其中渲染“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的句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4.《无题》一诗中用两幅生动画面抒写别后设想,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极为真切的句子是哪一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真题链接】

1.(2009年湖北十堰卷)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2)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2.(2010年湖南郴州卷)

(1)试比较并揣摩首联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

(3)分析诗歌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作用。

3.(2011年浙江杭州卷)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