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第1篇

1、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2、相逢没话说,不见却思量,全不肯怜香惜玉,则他那古敝性尚然强!

3、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杜甫)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5、两下春心应自懂,怜香惜玉。颠鸾倒凤,人在锦胡同

6、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7、许我三千笔墨,绘你绝世倾城。

8、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渡香腮雪。

9、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0、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

11、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

12、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渡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3、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1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

15、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6、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17、红藕香残玉簟秋。()

18、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19、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20、花自飘零水自流。

21、是谁在你墓前,许下了三千诺言,是谁用三生烟火,换了你一世迷离。

22、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第2篇

缘起: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的目光投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无一例外地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之一。与学生学法的改变相适应,“探究式教学”即成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引人注目的研究和探索课题。

再者,很多中学生又普遍存在“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现象和心理。“扫清字词障碍,弄懂文章意思”也几乎占据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与精力。在这样的现状面前,如何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确实让老师头痛不已。

做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入训诂学的一些理论方法,易于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方法,使得课堂上充满了较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首先,创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机械了。因为从“知”的角度讲,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从“情”的角度来讲,学生与老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情感以及独立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老师的理解与尊重。所以教师应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思维的启发者、探究中的支援者。角色的改变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民主平等意识,学生就会敞开心扉,积极参与,轻松探究,畅所欲言。

其次,明确古诗文学习中哪些问题值得探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提出问题”,怎样让学生自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进行探究是古诗文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症结所在。教材所选古人的诗歌、文章往往都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精品,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个别文字出入造成版本不一,后人的注释更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对这些文本、注释不同的文字进行比较、甄别,就显得更为重要。而高中阶段的教科书就有人教版、苏教版等五六个版本,学生虽只用同一版本,但教师大都了解这些不同版本的出入所在,再者学生手头的文言文译文的版本也不同,适当比较、甄别这些不同的文字就有必要也较有意义。此外,本着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对教材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文本、注释,对作者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写作技巧等也同样值得研究。

再者,引进古人的训诂方法,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既然扫清字词障碍是中学文言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而对古诗文字义的探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毋庸置疑,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古文注释绝大多数是正确、可靠,字、词教学,也完全可以依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但类似上文中提到的探究点,如果给学生适当讲解一些训诂学知识,对于学生探究字义可谓如虎添翼。所谓训诂方法,就是利用汉语语言学和其他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词义的方法,如形训、音训、意训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材注释讲解一些训诂的方法,对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其发现、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感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们结合训诂学方法对中学古诗文的词义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且作了有效的探究。比如,同学们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对“沛公军霸上”的“军”字的理解,有的资料解释为“驻军,动词”,有的资料解释为“名词活用成动词,驻军”。这种矛盾的解决就要借助训诂学中“形训”的方法。《说文》:“军,围也。”由此可见,“军”本为动词,本义是“包围”。将兵车围成一圈时,当然是表示军队驻扎下来准备宿营。是谁将兵车围成一圈呢?当然是军队。由此可见,军的“驻军”义和“军队”义都是由本义“包围”引申出来的。既然“军”本为动词,那么“军”表示“驻军”义时当然就不是“名词活用成动词”了。

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第3篇

我的家住在山坳里,作为一个居住在山坳里的孩子,从没游历过大山名川,从没感受过名城古迹,所见到的只是头顶的一片天空,所踏过的只是脚下的一方黑土。我的祖辈们在这过着平淡的、和谐的生活,没有太多的烦恼、太多的忧愁。因此,我从小就养成了纯朴、恬静的心态,喜欢站在旷野的田间去呼吸大自然的气息,聆听大地的脉动。后来,从书里我感受到了东非大裂谷的壮观,巩乃斯草原的绚丽,蒙古大草原的广阔。我好想、好想去目睹一次它们的宏伟英姿。不过,现在还是先去游历一次我家乡的小草原――放马坪吧!

夏日,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最宜出门游玩。一大早,我准备好了一切行囊,踏上了去游放马坪的路途。道路虽不远,但我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书包里的书被取了出来,取而代之的是母亲做的几个馍馍,自己沏的一壶茶水,另外还有一个画本,几支画笔。清晨的空气最是宜人,一路上我贪婪地吮吸着这造物主为大自然准备的早点――最宜人的空气。远处山峦轻纱避体,犹如美丽的姑娘刚刚起床,这不由使我想起了温词的《菩萨蛮》有这么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那美,言不尽意无穷。

渐渐地,红日从东方升起,这时我才真正看清了眼前的一切,山顶不是那突兀的巨石,而是1000平方米左右的平川,虽然没有极目无穷的,可对于我已足够了。深绿的草坪铺得厚厚的,那绿,绿得似乎要滴落下来,踏在上面特别的舒服。我想,地毯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然而还没来得及感受这种快乐,我已被另一番景象,给深深吸引了,一群雪白的羊从不远处走来,中间夹杂着几只狗,我知道,这不是牧羊犬,而是家乡随处可见的狗,在这里,它们却充当了牧羊犬的角色,一种对主人的忠诚告诉他要看好这些羊。这可真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急忙拿出画笔,留住了这一刻。

风依旧吹,羊群依旧跑,牧羊的人依旧快乐,这一刻,我似乎感受到了生命的本质。放马坪一游快结束了,在归途中,我似乎看到了面前架起的一座桥梁,一座通往外界的桥梁,对面就是东非大裂谷,巩乃斯草原……

指导老师:令狐荣幸

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韦庄词 审美超越

一、以抒情主人公入词

韦庄词较其之前的词第一个审美超越在于韦庄在词这种文体中引入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温韦”的时代,填词虽然形成一时之风,但是仍然不被认为是“抒情言志”的文体,由上文所提到的《花间词序》可以看出词所存在的情境。即便是温庭筠这样的词人,他填词的目的也是为了给歌姬演唱,所以很难说这样的创作目的之下所创作出的词会有什么高远的寄托或深刻的意蕴,更不用说抒情主人公的引入。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荷叶杯

韦庄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晚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以这两首词为例来分析,很明显可以看到二者的不同之处,就是温词客观,而韦词主观。温词所营造的是一种影像式的记录感,他捕捉一个又一个细节的镜头,由这些镜头的连接传递给读者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词人与所言之人之物有着怎样的情感联系或情感寄托,都是难以揣摩的。但是韦词就完全不同,在《荷叶杯》这首词中,词人在短短的50个字中讲述了与名叫谢娘的这个女子的深夜花下相遇,携手暗相期,惆怅相别,隔音尘,相见无因。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亦有着完整的情感起伏过程。回忆这个故事的人就是故事中与谢娘相遇相别的人。

温庭筠的词,由于抒情主人公的缺失,便具有很强的普适性。这种普适性符合词的存在情境,适合歌姬的演唱,也容易直接地引发听者的感慨。但是,也正是这种普适性,使温词缺乏一种长久的兴发感动的力量。韦庄让抒情主人公在出现在词中,并且还是男性,且有时间、地点和人物。由此,韦词与从前的词最大不同就在于,韦词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而这种真挚的情感的最大推力就来自于抒情主人公的显现。不考虑考证的因素,韦词中抒情主人公所经历讲述的故事让人觉得那就是词人自己的故事。

温词多写物,即便是写人,也是由物堆积而来。而韦词多写情境,抒情主人公所活动的情境。仍是以上面两首词为例来看,温词的主人公是一个女子,其写小山、鬓云、香腮、峨眉、弄妆、花面、罗襦、金鹧鸪,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具体意象。首先要承认的是这些意象的叠加的确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但是即便是如此工笔,主人公的形象仍然是比较模糊的,这种模糊不是因为词人描写得不够精细,而是词人缺乏对主人公的内心关照,这个“懒起画峨眉”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情感体验和心情,不得而知。再来看韦庄的这首词,词人对故事中的男主角和谢娘都没有具体的描写,但是词人关注的是对情境的描写。那年花下、深夜、水堂西面画帘垂、晚莺残月、相别。词人对细节的情境的关注恰恰体现出了抒情主人公对感情的珍重。多年以后,男主人公仍然可以真切的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在深夜的花下相遇,在水堂西面相约,相别的夜晚还有晚莺残月,如果不是对情感的珍重,又怎么会对当时的情境记得如此清晰呢。这也许就是王国维说温庭筠“句秀”,而说韦庄“骨秀”的原因之所在。

除了男性抒情主人公的显现,韦词中也有女性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韦庄之前,温庭筠的词经常用女性的口吻来抒感。这种手法源自屈原的《离骚》,以美人自况,以美人的境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自屈原开始,这一手法就具有了一定的悲情特质,就是说,以美人自况,往往美人也是处于不好的境遇,作家以美人的孤芳自赏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以上面温庭筠的《菩萨蛮》为例,如果按照“香草美人”的传统来看,那么这个“懒起画峨眉”的女子所隐隐呈现的就是一种“幽怨”的情态。温庭筠词中充满了这种幽怨的,甚至带点自恋的悲情女性形象。至韦庄一变,韦庄的词中开始出现了一些泼辣大胆的女性形象。尽管从数量上来看,韦词中更多的也是幽怨的女性形象,但是这已经足够说明韦庄对存在这种转变的意识。

二、以诗的题材入词

词这一体裁在最开始产生的时候,不但缺失了真正的抒情主人公,并且其所歌所咏的题材也定下了众多词人所默许的低调。词这种体裁是用来抒发细微缠绵的儿女之情,而诗是用来抒发志向和人生的际遇。温庭筠有一首著名的诗《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里所抒发的真切的羁旅之感又怎能让人想到温庭筠所写的词是那样的缠绵悱恻呢。所以,即便是到了温庭筠的时代,词仍然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甚至不配抒写“雅”的题材。把诗的题材引入词,以词的体裁来抒发诗般的情感,是韦庄对其之前词的第二个审美超越。分析这一点,以韦庄著名的五首《菩萨蛮》为例。韦庄的这五首词是一组词,是一个整体,而非仅仅因为曲调相同而被放在一起的。五首词各代表了词人某一时期的际遇和心境,而其总体上又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审美力量。

《菩萨蛮》(一)是一个离别的情境,韦庄之前的诗和词都写离别的题材,但是韦词所写之离别以及离别的情感双方是如诗般坦荡的,他所写的男女之情是具有和前者不同的一种品格和操守,韦庄这种坦荡情感题材的引入,是与之前花间词完全不同的。韦庄的女主人公不再是别后触景生情的幽怨女子,其凸显的是别时的情真意切。

《菩萨蛮》(二)写的是思乡之情,韦庄的这种思乡之情很显然是诗的题材,温庭筠所有的词作中都没有这种直接的思乡之情。

《菩萨蛮》(三)是词人年老时一个回忆的情境,这首词是词人对人生的波折和际遇的综合感知,这也是诗的题材,韦庄之前的词所慨叹的都是闺阁之思,自韦庄开始,词人的自我抒发进入了词中。

《菩萨蛮》(四)所营造的情境有魏晋诗风,词人抑郁,主人劝杯,词人最后发出了“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的感慨。叶嘉莹说:“‘呵呵’是笑声,如果你认为是真的欢笑就错了,因为‘呵呵’两个字只是空洞的笑的声音,没有真正欢笑的情感,韦庄所写的正是强颜欢笑的辛酸。”这在第三首的层次上更进了一步,不再慨叹人生的起起伏伏、分分和和,而是产生了“人生几何”的哲思。韦庄对人生的这种深刻的思考,更是其之前花间词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菩萨蛮》(五)是这组词的最后一首,人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集合体,因此就算在第三首和第四首词中作者慨叹际遇、思考人生也不能完全抹杀其内心的感性之思。于是在这第五首词中,词人触景生情,凝视脉脉余晖,想起了那绿窗下的女子。

总体从题材上来看,这五首词中所涉及到的有离别之思,乡关之思,际遇之思,人生之思。而这情感的格调都是诗的格调,都是相对“雅”的题材。韦庄把这些诗的题材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入了词中,其意明确,其情真切。这使得为韦庄的词呈现出一种与花间词完全不同的审美风貌,它是清简的,纤疏的,坦荡的,真挚的。

三、以清疏朗丽意象入词

韦庄词和温庭筠词直接感知上的不同就在于其所选择的意象是不同的。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因此不同的意象必然会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并给予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王国维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已之词也,其词品亦似之。”王国维的这两句话用来评价二者之词中的意象亦是非常恰当的。

从温词中随意选取了五首《菩萨蛮》(《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和上文所列的韦庄的五首《菩萨蛮》为例来分析二者词中的意象。

经笔者统计,韦庄这五首词中所涉及到的意象有37种,而温庭筠的五首词有意象55种。通过统计可以看出,在温庭筠的词中充满了大量直接与女性起居和装饰相关的繁复意象,这是典型的花间词风。如果以是否直接与女性起居、容貌和装饰相关为标准来判断,可以清晰的看到,温庭筠词中超过了百分之五十的意象都是直接与女性起居、容貌及装饰有关。而这类意象在韦庄词中仅占不到百分之三十的比例,韦庄词中更多的是如诗一般清疏的意象,如马、桥、酒、春漏、金杯等意象。韦庄的词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直接与女性起居、容貌及装饰相关的意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韦庄毕竟是花间词人,所以其所用之意象不可避免的回涉及到这方面;其次可以认为韦庄是一个过渡的人物;最后一点,我们反对温庭筠式的花间词人在词中大量充斥直接与女性起居、容貌及装饰有关的意象,但并不代表摈弃这一类的意象。

韦庄在词中大力引入抒情主人公、诗的题材、清疏朗丽的意象,虽然没能扭转花间词风,但是可以明确的是,韦庄在温庭筠奠定词的格调以后及时地产生了革新的意识,并且在自己的词作中完整而充分的表达了这种意识。韦庄的审美超越,为宋代苏辛豪放词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范式。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唐五代名家词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0.

[2]欧阳炯.花间集•序[A].赵崇祚.花间集[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3]王国维.人家词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7.

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第5篇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作者不但重感情,简直可以称之为伟岸。

男人看世界有独特的视角,一个雄性荷尔蒙作用下的视角。这个视角带有一个的天然滤镜,使得眼里的世界一派姹紫嫣红。这个滤镜同时有自动对焦功能,能够把女性最诱人的地方放大、突出和清晰,从而使自身的血液循环加速和原始欲望的勃发。热血沸腾之后的焦躁可能让男人丧失理性而行苟且之事,不过这是些斗鸡走狗之徒的勾当,而伟岸的男人就不一样了。

伟岸的男人纵然不能称王称霸妻妾成群,也可以放浪形骸填词作赋自诩风流。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多半如此。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就够刺激了,后辈的诗人更是不甘落后从而青出于蓝。杜甫老夫子忧国忧民忧社稷,还是不忘忙里偷闲写出了黄思娘家花满溪的诗句,尤其是《壮游》里一段“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让古往今来多少人想入非非而欲买舟南下。韦庄的几首《菩萨蛮》也很香艳,“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凡人看过之后莫不春心荡漾自有三分醉意。温庭筠的《菩萨蛮》就更露骨了,“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面对小山一词的不少曲解,不少学者指出,小山一词绝不是指什么女子的头饰应该是胸前那两座肉“山”。骚人好色不仅不算下流反而会成一段佳话。《西厢记》里的张生非但无人耻笑,还受到千年的赞美。近代郭沫若老先生在乳臭未干之时就对嫂子的丰乳肥臀想入非非,也让人津津乐道。男人好色中外一样,德国那个犹太老头佛洛伊德就说过,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就是利比多(荷尔蒙)。

话题一开就扯远了,就此打住,还是回过头来谈读过作者文章之后所产生的强烈共鸣与由衷的敬佩。

作者的视角和所有的男人一样,和所有的有修养的男人一样,有很强的情彩,因此眼里的世界是那样的美好与和谐。谁也无法否认,他不但有独特的视角,同时有超凡的叙述才华,因而他的文章很有吸引力。看过《来自碧海银滩的报告》之后,对作者充满了敬意。

我举几个例子来给大家看。

“她是女人,而且是个很感性的女人”,“一位圆圆脸,大眼睛,肤色很白,……她的手很小很软,脸上的酒窝很好看”。作者不但在《开红跑车的加菲猫》里把这位豪爽的“最仗义最热情的朋友”称赞得近乎天使般完美,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天使的女性魅力。

“被告长得娇小玲珑,更显得囚衣肥大,犷犷荡荡的(地)隐现窈窕。自打走进审讯室,她的头始终深埋着,瀑布似的乌发泻到了微微起伏的胸前。……那丫的头终于抬了起来,我突然发现这是一张似乎和罪犯毫不搭界的脸:柔弱,凄美;泛着泪光的大眼睛好似受惊的小鹿,又像迷途的羊羔;失去血色的嘴唇紧紧地抿着、咬着,嘴角在抖。我有些不忍与她对视,突然觉得方才有些话说的(得)太重,有些话说的(得)太虚。”《企盼速死的女囚》里描述的这个贪污犯为何如此可爱,我不但读懂了,而且深有同感。作者不但有男人独特的视角,还有博大的“不忍”之心,令人敬佩。

“开着北京吉普去接北京女人——只有两个人见面反倒不好意思拥抱,心里却高兴的不得了。……精神却依然矍铄,披着乌亮的秀发,身着“杀伤力”极强的薄纱长裙,……还是那么靓,还是那么爽,还是不让别人说话,还是嗓音有些沙哑。”“她的心情永远是温润的饱满的活跃的轻松的,整个人也就充满了弹性和活力,于是气色也好,于是皮肤也好,于是精神也好,于是表情也好。这样的女人,能不显得年轻漂亮吗?”《何以乐乎(一)》的这一段描述特别让我感动,这不是杜甫韦庄等人对二八佳人的赞美,而是在一个年过五旬的女性的身体上感受到的“杀伤力”和“弹性和活力”,不由人不心生敬意。《何以乐乎》系列共四节里记述了不少网友,绝大多数都是一些貌若天仙的红颜知己,真是羡煞人也。这里“拥抱”一词的使用,简直就是点睛之笔,与《和朋友在路上的感觉真好!》里期盼的“扑上前拥抱”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永远美丽的女人》极力渲染着外婆的美丽,“外婆是我一生中从未见过的江南美女——她的个子高挑而体态端庄,黑裙素衫短短的袖子,配上雪白的围巾,一如出水芙蓉楚楚动人,当然,最好看的莫过于垂在腰际的纤纤细手;她的容颜恰似那清清白白的睡莲,于是这才知道何谓眉清目秀,怎叫齿白唇红,然而让人印象最深的,却是那弯曲的留海和挺直的鼻梁。这张照片摄于二十世纪初的上海,那时候她的美一定是相当现代的,而如今对于我们来说,她的美却是非常古典的,那种雅致于神清纯于心的梅兰品质,只属于那个年代那个地方。”虽然我对作者大部分观点极其赞同,但是觉得用这样的视角来怀念一位历尽坎坷的先祖有亵渎之嫌,似乎不妥。也许因为我修行不够未能窥得全豹,一孔之见权当引玉之砖。

用男人的视角观察和感知世界,在一些世俗之人的眼里有些龌龊,其实是迂腐之见。孟夫子为了开导愚昧的齐宣王大胆好色可谓用心良苦,首先举了一个例子:“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继而引经据典不容置辩:“《诗经》云:‘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最后理直气壮地责问胆小如鼠的齐宣王:“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诗词教学;梦江南;课堂实录;思考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如何?相关数据表明,2012年10分分值的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全省均分仅3.39分,如此低的得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古诗词教学效率的低下。古诗词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教学功利化和文本解读能力薄弱,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浓,教学中师生对古诗词整体感知缺失、教师缺乏古诗词情境创设……本人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温庭筠的《梦江南》(千万恨),听完后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思考。

一、导入环节

师:喜不喜欢诗?生:不喜欢。师:为什么?生:难!读不懂!师:诗歌真的有想象的那么难吗?我们不妨来解读一首2012年高考短词温庭筠的《梦江南》。

二、整体感知

(生读词)师:读得怎样?生:太快了,太平淡了。师:为什么?生:读诗要依据诗歌情感。师(微笑):诗歌最浓烈的情感是什么?生:恨。师:“恨”的程度怎样?生:“恨”多、重。故应读得低沉、缓慢一些,一些表示“恨”程度的词,比如“千万”“天涯”应强调一下。师:(赞许)你善于抓住情感与诵读之间的关系,那你范读一下。(生掌声,师范读,生齐读)

三、品味“恨”意

师:“恨”在诗歌中体现得很明显,恨什么?生:诗人因思乡而怅恨。师:从哪里得出此论?生:从词牌《梦江南》看出来的。(此话一出,全班哗然)师:同学们同意他的看法吗?生:不同意。因为词牌不等同于词的题目,词牌规定词的曲调,而词的题目往往与词的内容紧密相关。师:(鼓励)能举些例子吗?生(全班学生一起补充)《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师:很好,同学们能将教材与新诗知识打通,做到了知识的迁移。生:还有问题,词主人公在很多词中不完全等同于词人本身。比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明显是“男子作闺音”,欧阳修《蝶恋花》亦如此。师:再次解释词牌和抒情主人公,并追问:再读诗歌,你觉得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生各抒己见,师点评,全班比较一致地认为是思妇。)生:从关键字词句中看出来。生:从词的意象中看出来。生:依据知人论世方法探究。生:根据积累,联系词人同一词牌名的作品《梦江南》(其二)探究(以上具体分析省略)(最精彩之处是对“摇曳碧云斜”的理解。)生:“碧云摇曳”是指天上的云飘荡,暗示女主人公内心的不宁。

师(微笑):你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并联系女主人公的处境,品味其内心情感,说得好。那“碧云”为什么指天上的云呢?生:碧云是古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我们学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也学过“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生:我们还学过“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与“碧云”似乎都染上了悲伤之情。师:看来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碧云”往往与悲伤联系在一起。还有哪些景能暗示女主人公的心情?生:“碧云斜”暗示时间是傍晚,表明女子心情的低沉。师(赞许):同学们能联系所学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表明同学们诗歌鉴赏能力水平不错。生:老师,我觉得“碧云”指女子的发饰,“碧云斜”指女子头斜歪着,一幅因思念而心神不宁的样子。师(鼓励):你的见解真的是一鸣惊人啊,估计高考命题者都没有想到这一点,说明我们同学敢想!

四、总结与扩展

总结:古诗词鉴赏的整体感知离不开上述几点方法,但具体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诗词整体的感知上。扩展:比较温庭筠两首《梦江南》,探究闺怨诗的独特意象。

五、练习巩固

这节课师生互动性强,老师用自己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逐步揭开诗词的神秘面纱,最终解决命题者设置的问题。这节课,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如下启示。

(1)教师要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偏重技巧来应付考试的教学,充满急功近利的味道,对学生思考力、领悟力、学习兴趣是戕害。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摒弃功利,学会等待学生的成长。从古诗词专业教学的角度,教师应提高自己的诗歌解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途径。教师提高自己诗歌解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读书。不仅要读古诗词、诗歌评论、文学理论,还要涉猎其他书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该课堂实录中,教师指导学生从意象、典故、知人论世、表达技巧、情感各个方面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教学语言亲切,表情柔和,反映了教师基本功的扎实。

(2)以诵读来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当前古诗词课堂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记为主,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主要是师生对话,很多时候对话流于形式,学生活动的单一也蚕食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诵读可以让学生体会自我存在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学生的课堂表现时间和机会得到了保证。同时,“诵读者将文本转化为有声话语的过程是一种探究”。

上述课堂实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包括学生个体、老师个体、学生集体的诵读,整体上感知诗歌的“恨”意。学生积极参与诵读,课堂活动方式得以丰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增强。

(3)辩证地对待古诗词的整体感知教学。古诗词教学中知识点分解式的教学方式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意境,因此整体感知对于诗歌教学尤为重要。但“整体感知(把握)”“与段、句、字词的关注不但没有冲突,相反主要体现在对段、句、字词的关注,除非那些字词等是‘非关紧要’(朱熹语)”。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在整体观照的前提下处理好古诗词教学中关系诗歌主旨情感的字、词、句等。

总之,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必须建立在对教学现状的理性分析的前提上,这样相关的教学建议的实施才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肖培东.精彩是怎样“扎”成的[J].语文学习,2013(5).

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音乐教学 激趣

我国是诗的国度,而从《诗经》到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与音乐相关。《诗经》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可以在其字里行间想象先贤吟诵“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时的感慨,也可以想见君子唱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的情怀。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根据诗歌的特点,把音乐应用其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展思维,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学习动力,并在教师不断的引导下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

一、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逐步发展为“理论型”,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也迅速提高。所以笔者认为在授课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在诗词鉴赏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对作者的背景不了解,对诗词内容不明晰,所以鉴赏诗词有难度,而适当加入“音乐”则会容易理解得多,

二、导入音乐,激发兴趣

“善于始者,成功一半”。导入是否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的优劣。如果教师在授课一开始就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效果一定不佳,只有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古诗文教学之佳境。运用音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

如教学温庭筠的《菩萨蛮》,导入时播放姚贝娜演唱的《甄嬛传》中的插曲《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让学生安静聆听。慢慢地学生进入状态,更加急切地想要了解这位女子为什么会唱出这样柔媚、哀伤、孤独的感觉。

又如苏轼的《江城子》,让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去感悟一位中年男子悼念亡妻的痛苦和形影相吊的悲凉,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若在授课一开始导入一段悲戚的音乐《梁祝》,再稚嫩的心也会被这首乐曲带入到苏学士那“无处话凄凉,唯有泪千行”的哀伤里。这种学生们由心灵上的震颤而产生的共鸣,远远比他们在枯燥的文字中苦苦体会作者心思得到的收获大。其实诗也好、词也罢,终归通篇是有作者的一种情绪的,而教师的文字讲授很难让所有学生都体会到那种情绪,但是,音乐可以。

三、聆听音乐,激发想象

文学与音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诗经》开始它们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音乐的中可感受到作者的诉说,填补从诗歌中没有想到、没有看到的空白。诗词本来就是让人舒畅、让人心醉、让人有精神的寄托。德国作曲家舒曼曾说:“一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现象都可以用音乐传达出来”。音乐有强烈的感染力,更易于激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笔者从实践中认识到,如果将音乐与诗词相结合,让学生闭上眼睛学诗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学晏几道的《临江仙》时可播放林海的《琵琶语》,让学生在平平仄仄的弦音中,仿佛看到一个女子,坐在低垂的帘幕里,身着长裙,怀抱琵琶,拨动琴弦。她低眉顺目,温柔和婉,神韵里却凝结着淡淡的哀怨。跳跃流淌的弦音,惊扰了窗外飞花无数,也惊扰了怀着不同心事的男男女女。多少承诺淹没在匆匆的时光里,而她却是那么的从容安静,那么不惊不恼地坐在帘幕下面,撩拨琴弦,每一根弦上都系着经年的相思。这么美的诗词配上这么美的音乐,能够营造气氛,很容易地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

又如教学《春夜别友人》时,笔者选用了与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清幽的旋律,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很自然地将进入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中,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

四、切入音乐,激感

美好的音乐,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朗诵能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体味语言、声韵之美,融入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之中。比如教学《离骚》可以配上古琴曲,因为古琴特有的沉郁厚重的音色可以很好地表达屈原的那种“长叹息以掩涕息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愤和执著。

又如在讲授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不看课文,集中听配乐朗读,即真正“听雨”,并从那冷雨所给出的图案中去体味美妙的神韵,且又让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宛如置身雨境,雨声盈耳,雨丝濡目,深深体会一个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眷恋。在这样愉悦的环境中学生会对课堂产生审美情感,获得美的陶冶,不但提高学习兴趣,而且直接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五、循环播放,加强记忆

既然要学习古诗词,最难得一点就是要背诵,“背”对于一些懒惰的学生来说真的有很大的难度,他们不愿意花那么多的工夫,或者就是“怎么背都记不住”,特别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诗词太多,时间又太紧,背诵就成了一个难题。但是如果教师引进一些流行音乐,特别是根据诗词改编的一些音乐,学生很快就会背诵下来。

如教学李煜的《相见欢》、《乌夜啼》,可以播放邓丽君的《独上西楼》与《胭脂泪》,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可播放小刚的《寂寞沙洲冷》,柳永的《雨霖铃》可播放邓丽君的《相看泪眼》……把音乐融入古典诗词中,使内容更加厚重、丰富,形式更加委婉、多样、意境更加隽永、雅致、从而学生不但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且轻而易举地背熟诗词,和古典诗词的距离。其实古典诗词相当于古代人的流行歌,现代人通过流行歌曲传达内心的情绪感受,古人也是通过诗词抒发其情感,古今同理。学生能够从这个高度来看待古典诗词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对其的陌生感、排斥感,从而更容易地学习古诗词。

古诗词本身具有音乐美,因而在古诗词的课堂上融入适合的音乐元素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这种以音乐导入、音乐切入、循环播放的方法,实现整节课内容的完美展现。同时,对一些相对课堂容量较小、给学生探知和发现的空间较高的诗词课,我们可以考虑在教学中更多地使用PPT、视频等教学手段,有效有序地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发散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第8篇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①

李清照(1084-1155)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革非知识渊博,擅长古文,其文章深受苏轼赏析,为元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亦善文章。李清照天资聪慧,少识音律。丈夫赵明诚乃当朝宰相赵挺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两人结婚后,志同道合,情笃爱深,常诗词唱和,共同研究、收集金石书画,校勘古籍。他们为共同的事业竭尽财力,呕心沥血。不料,靖康元年(1129),金兵南侵,汴京失守,他们被迫背井离乡,举家南渡。后明诚染疾,不久,溘然长逝。李清照痛失爱夫,悲痛欲绝,再加上原收藏的金石器物在逃难中丢失殆尽。从此,李清照四处漂泊,晚年孤寂凄楚。

然而,李清照在南渡前并不是没有烦恼的。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由于元,李清照之父被贬出朝,降职为东京提刑,后被罢官。公爹却官升至尚书左丞相,后被排挤罢官。此时,明诚他乡为官、冶游,并拟纳妾。当然,纳妾非明诚本意,而因清照无嗣,赵家恪守封建,加之宋代纳妾之风大行。如此变幻,令他们夫妻感情出现裂痕。据考证,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为清照南渡之前的词作。词写清照偕丈夫“屏居乡里十年”结束,明诚重返仕途之际。清照本为之兴幸,但受明诚纳妾阴霾的影响,清照心情沉重,欲言又止。因为清照预感这次分手可能就是婚变的开始。面对离别,清照无法挽留,离恨别苦难以尽述,肺腑之言跃然纸上。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上片起首五句犹如人物速写,勾画了词人百无聊赖、慵懒萎靡的形象。“香冷”言香料已燃尽,“金猊”即铜制的狮型香炉,将香炉放在房间,有取暖之用。“被翻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说的是早上起来,红色的锦缎被子掀开了,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照耀下,犹如大海掀起层层红色的波浪。“慵”即“懒”,形容一个人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的状态。王安石《初晴》云:“幅巾慵整露苍华,度陇深寻一径斜。”诗中“慵”即此意。在古诗词中,懒于梳洗打扮是常见的形象。“情来对镜懒梳头,暮雨萧萧庭树秋”(唐李冶《得阎伯均书》),“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温庭筠《菩萨蛮》),“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李清照《浣溪沙》)。这独特的形象常刻画人物内心焦虑、孤寂、郁闷。如梅妃的《谢赐珍珠》:“桂页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寞!”梅妃原是唐玄宗的爱妃,后因杨贵妃被得宠而被冷落。唐玄宗曾赐赠给她一些珍珠,她不受,并以此诗表情怀。诗中“久不描”、“污红绡”、“无梳洗”一连串的行动,体现她长期遭冷落的寂寞、痛苦、惆怅和无奈。“宝奁”,精美珍贵的梳妆盒。起首五句的大意是词人闺房中熏炉的香料燃尽了,但没有续添,睡床上红色的锦缎被子掀开了,可无意折叠,刚起床那乱蓬蓬的头发,却不愿去梳洗。尽管日上三竿,但头不梳,脸没洗。既然没有心情梳洗打扮,那就让精美的梳妆盒沾满灰尘吧。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生怕”,尤言最怕。“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是痛苦的。“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描写生离死别的悲惨场面。“山回路转不见君,路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好友分别了,何时才能再见一面呢?诗中抒发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清照怕什么呢?原来是离别之苦。离别之际,为不增加明诚的离别苦恼,本有千言万语要对丈夫说的,那些话刚到嘴边,又咽回去。“欲说还休”字字千斤,反映词人心理斗争的激烈和无限惆怅。李清照化用了周邦彦的《风流子》:“欲说又休,虑乖芳信;未歌先噎,愁近清觞。”《白雨斋词话》对此评价道:“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得未正自无穷。”②词含蓄之至,令人回味无穷。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清照说她最近消瘦了,原因既不是喝多了酒而令身体不适,也不是恼人的秋风让她深感忧愁。明明是离别相思而瘦,但她偏偏不直接吐露出来,而是借用生活常识概括消瘦的原因。“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九辩》)这些原因都不是,何故令此人消瘦呢?词人没有直接回答,令读者浮想联翩。清陈廷焯《云韶集》对此有评价:“‘新来瘦’三语,宛转曲折,煞是妙绝。笔致绝佳,余韵尤胜。”清照不愧为才女,她将自己的情感与词的表达结合起来,有意识地省略一些内容,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品味省略的更深层的意蕴。清人华琳云:“凡文之妙者,皆从题之无字处来,凭空蹴就,方是海市蜃楼,玲珑剔透。”“无字处”就是清照词中有意省去的内容。如果联系此词的写作背景,清照此技法的运用与她此时的情感耦合得天衣无缝。离愁别苦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清照不直接告诉我们她消瘦的原因,让我们充分去想象,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换头叠字起,加重语气。“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休休”即“罢了罢了”意思。“阳关”是古代著名的送别曲子。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句意思说,罢了罢了,既然明诚已铁定要远离家上任,那就算歌唱千万次《阳关》,也难以令其留下。多么痛苦和无奈啊!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武陵”即现湖南常德。“武陵人”是否是湖南常德人?何人令清照深沉地思念呢?基于此,要先弄清“武陵人”的要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五年,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此“武陵人”指远走他乡的人。另刘义庆的《幽明录》载:“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迷不得返,见一杯流出,有胡麻糁。度出一大溪。溪边有两女子,姿容绝妙,遂留半年,怀土求归。既已至家,亲旧冷落。邑屋全异,无复相识。讯问,乃七世孙。”“天台”指“武陵”。词借刘晨、阮肇的典故,指心爱之人。“烟锁秦楼”中“锁”有“关、拴”之意。化用南唐李煜“月如钩,寂寞梧桐深夜锁清秋。”一个“锁”字写出了清照满腔愁怀别绪。“秦楼”即凤台,《列仙传・卷上・萧史》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③“秦楼”是仙人萧史与秦穆公的女儿弄玉飞升的地方,这里指清照的住所。这句话的意思是,想明诚一旦赴任,必将人去楼空,寂寞、空虚、凄婉集结心头。孤凄、怅然溢于字里行间!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这是词人在怅恨、郁闷、寂寞、孤凄中的自我安慰。她想:我俩虽远隔天涯海角,过的是牛郎织女的生活,相信我俩情比金坚,远在他乡的明诚一定会牵挂着我,他的牵挂犹如楼前的流水,昼夜不息。我俩心有灵犀!但愿凝眸里的流水运载着我的相思抵达他身边。多么痴情的话语啊!最强烈的爱都根源于绝望,最深沉的痛苦都根源于爱。“因爱得深,才思得切;思而难偶,才愁得苦;愁得苦,则情痴。”④清照与明诚志趣相同,惺惺相识,那是他们三世修来的福气。然而清照无嗣,那是女人的不幸。“无嗣”已犯封建伦理道德的“七出”之条。就算清照多聪慧、豁达,女人在封建社会中始终是个弱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跳出封建伦常的樊篱,挣脱不掉封建的枷锁。这痴语是痛苦中的奢望。如李后主“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相见欢》)当了亡国之君的他,只有在梦中才能得到片刻的欢愉。可见李煜的境地多么悲惨啊!由此也可窥见清照的境地是多么凄惨啊!黑格尔曾说过:“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爱情。”⑤

词人的感情没有到此戛然而止,而是紧承上文:“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愁”本是一种心理活动,极为抽象。李清照长期独守闺房,茕茕孑立,形成的性格多愁善感,加上无嗣的阴霾的影响,因而愁情缱绻,浓挚惆怅。她的情感世界里,难觅少女的酣畅淋漓的快乐,无法再现初婚时的绵绵爱意。她的“愁”写得富于艺术。她的愁不但可以度量,而且还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她的愁多不胜数:“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她的愁能上能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处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人们不禁问:为何明诚走后,又添一段新愁?原来,自从清照得知明诚要走马上任的消息后,她便产生了“新”愁,此为一段;明诚正式离家上任后,“清风朗月,陡化为楚雨巫云;阿阁洞房,立变为离亭别墅”(沈际飞语,《草堂诗余》正集),此又为一段也。

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两个明显的特色。

首先是思路清晰。这首词写离愁,上片用“慵”字纲举目张,铺写离前的怨愁和苦衷;下片用“念”字,幻想别后的相思。感情层层深入,加上清照自抒情怀,其景其情亲历其中,读罢倍感情感真切,深挚缠绵。

其次是语言含蓄。上片说“多少事、欲说还休”,哪些事“欲说还休”呢?词人没有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下片化用两个典故,隐约透露清照愁怀别苦的原因。正如明竹溪主人所说:“雨洗梨花,泪痕有在;风吹柳絮,愁思成团。易安此词颇似之。”⑥

注释:

①⑥王步高.刘林辑校汇凭.李清照辛弃疾全集.珠海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第5页.第132页.

②陈廷焯著.杜未末校点.白雨斋词话.卷三.人民文学出版.1959年1月.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