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愚公移山原文

愚公移山原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愚公移山原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第1篇

这一天,他瞒着家人,偷偷溜了出去。数日后回到家中,他便立刻召开家庭紧急会议,将自己多日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全盘托出。其实,全家老小也早就想结束这“移山工程”了,可都怕担上有违祖宗遗愿的罪名。这下好了,有人牵头舍弃祖训,另辟新路,大家也就纷纷响应。

不久,全国各地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上都出现了这样一条特大新闻:据考古学家、地质学家以及多个科研机构联合调查研究得知,愚公当年之所以情愿背负愚蠢之名,坚持屋宅不移,移山不止,是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山体内蕴有奇宝。经愚公多少多少代子子孙孙的共同努力,现已揭开了表面土层,奇宝即将出世。经最新科学技术考证和检测,该宝含有上百种矿物质微量元素,鸡蛋大的一块金土经稀释处理后播撒于稻田,便可保百亩稻田三年内产量翻两番……

一时间,整个世界都轰动了,火柴盒般大小的精包装的“愚公牌”金土,竟卖到千元一盒。要知道,如今耕地越来越少,如何解决维持人类生存的粮食问题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难题,此物的发现,不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愚公的后人连钞票都数不过来了。

至于后来,愚公的后人却突然失踪了。有消息说,全都整容后去某个繁华都市享福了;还有消息说,智叟的后人自愧不如,从此改姓愚了……

【作者系安徽省肥东县张集中学学生,指导教师:计 强】

点评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第2篇

一、什么是质疑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即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将稳中的关键内容或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它是求知欲的表现,又是探究性阅读的核心动力,是孕育创造与革新的土壤。而质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怎样在教学中构建质疑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那么就必须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质疑教学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重要,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更重要。在学习质疑的初始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漫无边际,内容杂乱,如何“授人以渔”呢?在教学中可以指引学生把以下几方面作为突破口:

1、从文章题目进行质疑

首先,可以围绕文章题目进行质疑。课题一般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问题。

如《犟龟》中的“犟”一词是全文的眼睛,我引导学生在“犟”上下功夫,结果学生提出了(1)乌龟为什么犟?(2)它的犟表现在哪些方面?(3)犟的结果如何呢?(4)“犟”有什么含义?这样,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从文章的中心语进行质疑

其次,可以围绕文章的中心词展开。文章中心词是全文的核心,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全文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如在教学《犟龟》时,从“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看出乌龟那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这一重点词语进行质疑:(1)乌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2)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3、从文章的重点句段上进行质疑

再次,可以从文章的重点句段上进行质疑。重点句子和重点段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故乡》一文,写幼年时“我”和闰土是最好的朋友,但时隔二十年后我们之间却变得那样陌生,学生读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这句话时,就问道:(1)“厚障壁”指的是什么?(2)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之间有了”厚障壁”(3)这“厚障壁”说明了什么?这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我”与闰土不同的身份、生活经历来寻找答案。又如《勇气》最后一段,作者说:“法国女人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教学这一段时,学生就问:为什么法国女人在救美国伞兵时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使自己成了寡妇、孩子成了孤儿的情况下,将军还说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这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将军说的“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这句话来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质疑的内容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层次的,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在探究交流阶段,教师应创设学生质疑对话交流的热情,这时,学生的讨论是不确定的,也是无序的,教师应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引导、点拨。

4、从课文的结尾处进行质疑

传统的做法是教师问学生学了课文后还有什么问题,我觉得这样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性,他们很可能提出各式各样的非本质性的问题。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样的问题很难使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课尾质疑,需要把握两点:一是选择探索意义较大的问题进行,二是围绕教学目的进行。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有一学生质疑:本文的题目不够准确。既然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却是夸娥氏二子移的山,那题目还不如是《神仙移山》的好,一时之间许多学生也纷纷响应。根据原文的客观事实,愚公并没有真正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真正“移走”山的,是夸娥氏二子,如果没有神的帮助,愚公的愿望再美好,意志再顽强,恐怕也是空中楼阁。

学生的说法不无道理。事实上,愚公并没有真正战胜大自然,这似乎留给我们一个“神定胜天”的结局。然而教学参考书却这样认为: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反衬出愚公精神能惊天帝、泣鬼神,从而说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我想,不必要把这种观点强加给学生。从客观上讲,原文无法找到能充分证明“人定胜天”的理由。学生能够尊重事实,尊重原文,这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的,何必要把学生全部限定在一个框架里呢?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开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创造力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改变长期以来语文处于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第3篇

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中国人常用的一种传统思维为具象思维,即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中国人对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偏好,突出地表现在一些艺术形式上,如我国的传统书法、国画以及诗歌等,这三种艺术形式广为文人墨客使用,其目的主要是抒情达意,表达自己的情怀。飘逸空灵的书法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志向,不同的山水风景反映了不同的情趣追求,不同的遣词造句,使用不同的意象都能充分地展露诗人的意志,像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类使用具象的诗句比比皆是。

已故著名语言学家高名凯先生在他的《汉语语法论》中说:“中国语是表象主义的,是原子主义的。‘表象主义’就是中国人的说话,是要整个的、具体的,把他们所描绘的事件‘表象’出来。‘原子主义’的意思,是把这许多事物,一件一件地、单独地排列出来,不用抽象的观念,而用原子的安排,让人看出其中所生的关系。中国的语言,在表现具体的事物方面,是非常活泼的。”

二、中国人的具象思维对汉语的影响

具象思维对汉语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四字词和成语的经常使用、对先例的崇尚和文史典故的大量存在。

(一)四字词和成语的经常使用

汉语中四字短语和四字成语的使用率很高,中国人习惯于寻找一种对称性和平衡性。这种对称性与中国传统的八卦思维和太极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八卦的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太极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汉字是表意文字,古汉语中单音节的词语特别丰富,后来双音节词占据了现代汉语词汇的绝大部分,随之四音节词语也越来越丰富。许多四字的语言结构都归类于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形象地表达了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且使文章非常有规律、有节奏感、有力度。

(二)对先例的崇尚和文史典故的大量存在

中国文化有着鲜明浓厚的历史意识,十分看重过去,看重既发事件对未来的影响,认为从历史中可以发现用以指导未来行动的原则并吸取经验教训。因此,自古以来,不管是治国平天下还是为人处事甚至是学术研究,中国人都十分看重前人的实践经验,而且这种看重往往演化成膜拜,有时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有改造和创新。中国人习惯于强调具象的、物象的、形象的表达。因此汉语里有丰富的历史典故与成语,甚至认为模仿先人的文章,比自己独立创作更有价值。这种传统的思维倾向在一般的语言生活中比比皆是。

三、翻译策略

(一)四字词和成语的翻译策略

1.保留

(1)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理水》)

술이 세 순배 돌아가자 대관들은 물나라(水乡)의 연도에서 보았던 풍경에 대하여 이야기 하였다. 갈대꽃은 눈과 같이 희고, 진흙물은 황금같으며, 뱀장어는 기름기가 있고, 청태는 매끄럽다는……등의 말을 했다.

(2)越显得面如传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红楼梦》)

얼굴은 분가루를 뿌려놓은듯 보얗고 입술은 연지를 찍은 듯 앵두 빛으로 물들어 있고 맑은 눈동자에는 인정이 흘러 넘치고 입가에는 상냥한 웃음이 감돈다.

不难看出译文把原文的比喻成分如实地照搬了下来,如此翻译过来的译文不仅形象、逼真,而且非常通顺。可见,这种保留原文的翻译方法非常可行。

无论是四字短语还是成语,都蕴含着特殊的中国文化,把这类四字短语翻译成韩语时,从文字和内容的角度来考虑,从互相交流和传达不同文化和不同思维方式的角度考虑的话,保留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翻译方法。

2.突破

当汉语的文学保留的翻译方法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惑时,自由保留就有了它的使用空间。虽然它的表现方法和原文有些出入,但它能清楚、正确地传递原文的信息。

(3)只见房中走出几个仙子来,荷袂蹁跹,羽毛飘舞,娇若春花,眉如秋月。(《红楼梦》)

안으로부터 선녀들이 우르르 몰려 나왔다. 그 모습들은 아름다운 꽃이라 할까, 탐스러운 달이라 할까, 또 찰찰 끌리는 치마자락들은 마치 꽃밭이 살아서 움직이는 것만 같았다.

原文中用四个四字短语来描述了仙子的美丽,但译文却没有按照原文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在不脱离原文内容的前提下突破了源语的束缚,使翻译过来的文章给译文读者一种美的享受,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羽毛飘舞,娇若春花的仙子。

(4)泪光点点,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红楼梦》)

눈에 맺힌 촉촉한 이슬은 구슬처럼 반짝이고 가냘픈 그 자태 더욱 요염하여 물에 비낀 한떨기 꽃이요, 걸으면 바람에 하늘거리는 실버들 같았다.

原文中的“泪光点点,微微,娇花照水,弱柳扶风”十六个字把林黛玉刻画得活灵活现。译文超越了原文的形式,用叙述的方法描写林黛玉,好像活生生的林黛玉就站在译文读者的面前。

汉语中四音节词语非常多,韩语中四音节词语不是很丰富,翻译过程中难以找到对等词。上面例文在保留了原文中心意思的同时,按照译文的写作方法来进行翻译,尽量使译文读者的感受和原文读者的感受相同,这种方法有时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3.替代

翻译四字成语的时候,翻译工作者也可以用相应的目的语成语来替换,虽然这种翻译无法表达原文特殊的文化内涵,但能明确地传递信息而且能使语文生动形象。

(5)每况愈下:청승은 늘어가고 팔자는 오그라진다.

(6)本性难移:세살 때 버릇이 여든까지 간다.

(7)画蛇添足:긁어 부스럼.

(8)鼠目寸光:바늘구멍으로 하늘 보기.

(9)狼吞虎咽:마파람에 게눈 감추듯.

这种成语替代的例子在中韩翻译中很普遍。

4.音译

音译法在中韩翻译中比较多见,一般适用于成语。中韩成语翻译中之所以存在音译法,是因为韩语的成语一部分来源于汉字成语。但很多汉字成语在现代韩语中的使用频率没有韩语固有的成语高,遇到这种成语时就应该采取音译的方法。

(10)一日之患卯时酒,一年之患狭窄靴,一生之患性恶妻。(《汉朝翻译理论与技巧》)

일일지환은 묘시주요, 일년지환은 협착화요, 일생지환은 성악처라.

(11)所有这些方面的完成,需要一个长的努力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然而必须向这个方向发展。(《选集》)

이 모든것은 일조일석에 완수할수 있는 일이 아니라 장기적인 노력과정이 필요되는것이다. 그러나 이 방향으로 발전하지 않으면 안된다.

音译过来的文章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方面都忠实于原文。但能逐字逐句音译过来的成语不是很多,由于有些成语不常用,所以很多译文读者不明白其意思,这时即使有音译过来的成语但还是采用别的翻译方法比较好。当然,音译后在理解上不造成困惑时可以使用音译法。韩语成语中音译汉语成语的例子比较多。例如:

(12)愚公移山:우공이산

(13)诚心诚意:성심성의

(14)千辛万苦:천신만고

(二)历史典故的翻译策略

1.直译

韩国和中国都属东方文化圈,具有东方文化的特征,韩国从很早以前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的很多历史典故、在韩语里也存在,遇到这样的典故时可以采取直译法。

(15)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汉朝翻译理论与技巧》)

우공이 산을 옮기는 정신으로 중국을 개조하는 면에서 려가채는 하나의 좋은 례로 된다.

“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汤问》的寓言故事。现比喻做事情有毅力,不怕困难。这个寓言故事韩国人从很早便开始接触,愚公移山已成了韩语中的一个成语,所以采取直译法是完全可行的。

(16)方鸿渐牛性,不吃周家送来的东西。方遁翁日记上添了一条,笑儿子要做“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围城》)

홍점은 황소고집을 부리며 주씨댁에서 가져온 료리를 먹지 않았다. 방둔옹은 일기에 《주나라의 낟알을 먹지 않는》 백의와 숙제가 되였다고 아들을 비웃었다.

“不食周粟”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和叔齐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后来死在首阳山上,被后人奉为守节义的典范。这是广为流传的故事,韩国人对此也非常了解。因此译者把这个典故直译过来译文读者也能充分感受典故的内涵。

2.注释

由于汉语中的文史典故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想象,翻译时如果正确意义的传达没有受到阻碍,就应尽力保留民族文化。如果保留民族文化却使译文读者无法领会其意义,这时就需要以注释的方式对特定的文化背景进行解释。

(17)我知道这种女人路数多,有时用得着她们,这就是孟尝君结交鸡鸣狗盗的用意。(《围城》)

난 저런 녀자들은 수가 많아서 때로는 리용할수 있다는걸 알고 있어요. 맹상군이 어중이떠중이들과 친교를 맺는것도 바로 이런 속셈이 있어서인거지요.

“鸡鸣狗盗”,见于《史记·孟尝君列传》。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他的一个门客装作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释放。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脱险逃回齐国。后来用“鸡鸣狗盗”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关于这个典故韩国人并不熟悉,但译文却直译了“孟尝君”,对孟尝君本人没有任何解释,然后再意译了“鸡鸣狗盗”,这样容易使读者对孟尝君产生疑惑或误解。译者或者对孟尝君加一些解释性的述语,或者只解释成语不解释“孟尝君”的意思。但为了起到文化传达的目的对“孟尝君”进行简单的解释更好。

(18)方鸿渐看见教师里一个像教国文的老头子一面扇扇子,一面摇头,忙说“这个‘洋’当然指‘三保太监下西洋’的‘西洋’而说,因为据《大明会典》,鸦片是暹罗和爪哇的进贡品”。(《围城》)

홍점은 선생님들 가운데서 국문을 가르치는듯한 로인이 부채질을 하면서 머리를 흔드는것을 보고 얼른 뒤말을 이었다. 《여기서 말하는 외국이란 두말할것도 없이 에서의 서양을 두고 말하는것입니다. 왜냐하면 에 따르면 아편은 샴과 지바의 공물이기때문입니다.》

三保太监,本姓马,小字三保,明代初年入宫为太监,后归燕王朱棣,因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赐姓郑,升为内官太监,深受朱棣信赖,被委以出使海外的重任。“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通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但韩国人并不熟知,所以有必要对郑和这个人物作简单的解释。

3.简化

有时候直译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注释会使文章过于冗长,这时可以简化翻译,即把典故的核心意思翻译成简练的韩语。这虽然起不到文化交流的作用,但可以正确传达原意,即保留内容,舍弃形式。

(19)柔嘉干笑道:“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只有你懂他的意思了。毕竟是好朋友,知己知彼!……”(《围城》)

유가가 억지웃음을 웃고나서 《오, 알고보니 그때문이로군요! 그의 마음을 알아주는건 당신뿐이군요. 서로의 마음을 알고 있는걸 보니 단짝친구가 다르긴 다르군요!…》

“知己知彼”出自《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己知彼”指对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韩国人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非常熟悉,从很早开始便用音译的形式使用。在这里译者采用了保留核心内容的方式。

(20)你这话给我父亲听见,该说“孺子可教”了。可是你将来要做官,这种乡下姑娘做官太太是不够料的,她不会帮你应酬,替你拉拢。(《围城》)

자네 말을 우리 아버님한테 들려주면 《젊은이가 싹수가 있어서 재능을 전수해줄만하다.》고 말씀하실거야. 그렇지만 자네가 앞으로 벼슬을 하게 되면 그런 시골처녀는 관리의 마누라감으로는 되지 못할거네. 자네와 함께 사교계에도 나서지 못할것이고 자네를 위하여 사람들과 교섭하지도 못할것이네.

“孺子可教”见《史记·留侯世家》:相传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曾步游下邳圯上(即桥上)遇一老人,老人将所穿的鞋堕入桥下,命张良取而穿上,张良按照老人所说的做了。老人说:“孺子可教矣!”后均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译者把“孺子可教”的解释内容翻译了过来,以此来表达了典故的含义。

以上例子都采取了简单化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虽然失去了原文固有的部分文化内涵,但保留了原文的主旨。当然,既忠实于原文又保留文化内涵的翻译方法是最恰当不过的。

四、结语

汉语和韩语属于不同语系。由于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中韩两国人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汉语和韩语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本文试着从翻译思维的角度探讨了汉韩语言翻译策略,但限于本人能力,没能更详细地、深入地讨论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而且在翻译策略上也没有太大的突破。从思维方式入手研究翻译理论,使翻译理论更上一层台阶,还有待付出更大的努力。

(本文受到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项目编号:A-2400-10-0117]。)

附注:

中韩文翻译资料: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리철준 역.포위된 성.[M].북경: 민족출판사,1996.

[2]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모택동선집(3)[M].북경:민족출판사,1970.

[3]谢冕,洪又诚.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김영빈,김종수 역.중국당대단편소설집[M].북경:민족출판사,1985.

[4]太平武.汉朝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李龙海.中韩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国学资料院,2002.

参考文献:

[1]张光明.英汉互译思维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张岱年,成中英.中国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杨国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M].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

[4]中野美代子.中国人的思维模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5]吾淳.中国思维形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李奎泰.韩国人的意识结构[M].韩国:新元文化社,2003.

[8]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5.

[9]李龙海.中韩翻译教程[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10]伍铁平.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M].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1]刘卓吾.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12]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刘宓庆.英汉对比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14]司显柱.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J].外语学刊,1999,(2).

[15]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从汉英语篇分析看思维方式的差别[A].中外语言文化比较新视野[C].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价值;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悠悠古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璀璨文化。很多民族文化精华都引入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古代先贤们的博大思想、精深智慧、精妙哲理,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面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结晶的文言文,究竟该如何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呢?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流行说法:学生学语文,文言文、周树人、写作文成为三怕。这三怕值得我们教师反思,在害怕和厌恶的情绪下学习文言文,那么文言文的学习效率何在?文言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何在?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文言文现状

教师的文言文教学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教法单一乏味,致使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更无从谈起。一些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字词疏通,字词句意思理解了,文章就基本理解了。他们只注重字字落实,上课花大量时间疏通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有的教师备课囫囵吞枣,草草了事,只知道照搬教科书和“教参”,根本忽视学情,僵化地套用一种或几种课堂教学模式。文言文的人文价值、文化深意荡然无存,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没有感染力,没有生命力。

(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现状

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现在的潮时代,大家都说网络潮语,谁去学那些老掉牙的‘古董’(指文言文)?”所以很多同学认为应该多接触新鲜事物、时代流行语,如“也是醉了”“且行且珍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成为他们经常交流的语句。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他们不会也不屑去深究,于是就硬着头皮敷衍了事来学习。有些同学为了考试而学,那也是考前匆匆突击背诵整理,考完就完全放之脑后。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让90后、00后这一代赶潮流的学生越来越疏离文言文,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二、明确价值,激发学习内驱力

上述现象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清,缺乏学习的欲望和内需,这是影响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首要因素。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言文的价值所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就已经向文言文有效教学迈进了一步。

(一)引导学生发掘文言文的应用价值

首先,学习文言文可以促进文学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成语、文化常识、习俗等都是古代一直沿用下来的,学习了文言文,对这些成语、俗语、文化常识会理解更透彻,运用起来也会更准确自如。如“世外桃源”这一成语,学生经常把“源”字写成“园”。后来学了《桃花源记》,明白“桃花源”是在溪水的源头处,因此“世外桃源”就不会写成“世外桃园”了。其次,学习文言文可以促进写作素养的提高。如写作素材的积累,像《孙权劝学》《隆中对》《陈涉世家》等就可以增加学生写作历史人物的素材;像《论语》《孟子》《礼记》及唐宋家的文章包含了很多治学为人处世的箴言,如果在作文中巧妙引用,那么学生的习作在文采和思想上都将增辉不少。积累一定的文言文也有助于改进写作中的语言表达。韩军曾说过,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那么写出的文字就比较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

(二)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文言文涵盖了古代文化的精粹,是反映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好好利用,尽量多拓展课文相关资料,如写作的社会背景、作者经历、作者思想等,这样学生认识到的是整个古代的文化传承变迁,也能真正认识到古代文化精华对于现代人的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曾提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可见世界顶尖人才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认可和重视。先秦诸子散文中,有许多传统美德精神光耀千古。也可以不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在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之下走向成功的人。如杨振宁先生,他曾说,影响他最深的不是他专长的物理学,而是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思想,因为幼年时所背的《孟子》在他心中形成了不可磨灭的思想准绳,成为他日后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学生听了以后,惊讶的同时也感叹,原来文言文也有如此的影响力,这无形中就增强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和动力。

三、促进文言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阐明文言文的价值、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教师也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常文言文教学有诵读法、质疑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那么是否可以探索尝试运用现代元素来促进文言文学习呢?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是否有实效最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有学习主动性以及是否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肯定是能改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自愿主动地投入学习,让他们能自主参与到文言文课堂中,能丰富学习文言文的体验等。

(一)拉近古今的距离

文言文堪称中华文化的精华,只是学生觉得文言文同现实生活的距离太遥远,很难理解古人的精妙情思。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把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拉近文言文与生活的距离,让他们认识到经典其实很实用很有价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大家都知道于丹的《论语心得》,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广大读者,就是因为于丹能尽量联系生活的事例来解读《论语》,把《论语》生活化了,拉近了大众和传统文化的距离。她的这一做法是值得我们效仿的。如教学《〈论语〉十二章》时,我首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去周游列国,在前往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这个孩子霸道地拦住了他的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能继续通行。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回话说:“那么,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它的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之后,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呀,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故事讲完了,我问学生:你怎么评价故事中的这个老师?他是谁?这样的导入首先给学生一个谦虚好学的孔子印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就会结合日常生活的事例,理解难度降低了,理解深度加深了。学完文章后,我又提到这一故事,问学生这一个事例证明了文章中的哪些格言。这就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联系起来了,学生对这两则语录的理解当然是更进一层了。然后追问学生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和这两则格言相符或相悖的行为,请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这样学生自然就得到了思想情感的熏陶,无形中会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反思修正,“见贤思齐”就在课堂上产生了,岂不妙哉?

(二)运用网络流行语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网络已经非常普及,网络流行语、年度热词纷纷亮相,层出不穷,这些“流行语”“热词”成为现代人语言交流的“新宠”。在这样的时代,网络语言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如此看来,面对当前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网络语言,语文教师不能全部采取拒绝排斥的态度,而应该抓住时机为我所用,这在文言文教学中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如看了《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学生对张岱这一痴人很是好奇。我借鉴了网上最潮老师的教学方法,在大量介绍了作者的资料后,结合文章让学生理解张岱的“痴”,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现在的流行语瓜、雷、囧、呆代替“痴”,你会用哪一个,把这个字代进去读读文章,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对此极为兴奋,课上出现了好几个版本的“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而且学生对这些网络流行语都非常熟悉,解释起来颇有现代味道,这就把文言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难以理解的古人的思想也和现今社会打通了,学生自然印象深刻,自然也喜欢上文言文课了。学生在课后还抛出了一句流行语:师上的不是课,是寂寞。

(三)巧妙编演课本剧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有些叙事的文章,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活,很适合用课本剧的形式来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如《陈太丘与友期》《邹忌讽齐王纳谏》《孙权劝学》《愚公移山》《陈涉世家》《曹刿论战》等。这里的课本剧不是指经过长期训练搬上舞台的,而是课堂教学中的小表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人物有邹忌、妻、妾、客、君王等。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表演这一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分组编写好剧本,确定好角色,熟悉自己要表演角色的对白,想好一些环节的衔接,补充一些自己认为合适的情节话语。每组同学演完之后,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作点评,指出他们表演中的优缺点,评论他们的表演和课文的实质内涵是否一致,对他们的表演有什么建议等。这样的点评其实就是对人物风貌的良好再现、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人物精神的领略,这是在表演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合影视歌作品

《新课标》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部分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可以包含电影、电视、广播等。由此可知,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影视作品这一教学资源的恰当运用。

1.合理引入影视作品

如今媒体飞速发展,电影电视已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也深受中学生喜爱。这时,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加以运用,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的优点,通过形象鲜活的画面,帮助学生了解那个距离现今久远的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时为了表演需要,影视剧对文言文作品要进行改编,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观看影片后与课文进行比较研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教学《隆中对》时,我引入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段,让学生认真观看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特别是主要人物诸葛亮、刘备。看完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指出和文言文原文相比,电视表演的优劣。学生纷纷扬扬讨论后,师生再一起交流总结。这时,很多惊人之语便从学生口中说出来了。有些同学指出了电视表演中的一些小纰漏,有的同学甚至能联系诸葛亮的其他事件来评价电视表演,达到意料之外的极佳效果。当然,影视作品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把语文课上成影视欣赏课,这就失去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2.巧妙结合流行歌曲中的“古风”“中国风”元素

“古风”“中国风”是近几年音乐界出现的一种风格,“古风”是指具有古代的风韵,而“中国风”主要是指在歌词中融入古诗词句或者化用诗词的意象意境。近几年,“古风”“中国风”元素在网络中非常流行,甚至网络流行起歌词和文言文的互译,让传统和流行巧妙结合起来。这也给我们文言文教学带来启示,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并不矛盾,流行文化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比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在了解了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这首歌的歌词和课文有什么联系,请你根据课文评价一下这一歌词创作。这个问题一抛出,有些学生马上精神高涨,因为他们对《愚公移山》这首歌很感兴趣,于是边回忆歌词边讨论。课堂其乐融融,学生非常投入,而且结合歌词,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愚公的不怕困难坚忍执着的意志力和精神。最后我让同学们共唱《愚公移山》歌曲,记住这个非同一般的“愚公”。这一节课没有传统课堂的追问、逼问下学生眉头紧皱、昏昏欲睡的情景,而是在非常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这和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有个人的独特体验是不谋而合的。

以上列举了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实践,但任何方法都不是绝对的。如果教学文言文时矫枉过正,过分追求形式,如滥用多媒体、滥用影视歌作品、随意讨论探究、放任自流美其名曰自主发现式学习等,片面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摒弃了传统的讲授法、诵读法、训诂法等教学方式。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低效学习,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学生似乎讨论得很热烈,但最终学生对重要内容却模糊不清一知半解,这是应该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的问题。总之,我们需要找到贴近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合适方法,加以灵活运用,巧妙把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文化教学中,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体现文言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第5篇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生活化概述

文言文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授文言文时,教师要融入与文言文内容相关的生活内容和时代内容,把文言文的学习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理解和感悟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古代和现代的社会环境不同,学生没有体验过文言文中的语言环境,所以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师可以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笔者先写出“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这三个成语,然后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成语的含义。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笔者又提出问题:“‘病入膏肓’的人是谁?为什么他会‘病入膏肓’?怎样才能防止‘病入膏肓’? ”其实,这三个成语已经概括了整篇课文的内容和故事情节,笔者正是从学生熟悉的成语入手,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回归生活,加深理解

虽然文言文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相距甚远,但也有很多方面与现代社会相通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它们。如在教学《三峡》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峡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知三峡的壮美景色,为文言文的教学找到切入点。此外,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师还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故事,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思路,为文言文的教学增添几分乐趣,又能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和字词的理解,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3.联系生活,品读课文

文言文是文质兼美、蕴含丰富情感的文章。在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大意之后,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感悟文言文蕴含的内在精神,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如在《口技》这篇文言文中,让学生领略了口技人的精湛技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口技人为什么能拥有如此精湛的技艺?”然后教师再举出古今中外学子勤学苦练的事例,如京剧大师梅兰芳、钢琴大师朗朗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深刻体会到文言文的精神所在,而且能养成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

4.注重拓展,丰富想象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第6篇

一、精心导入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比较新鲜,如果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保持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并将自己的注意力与思维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至关重要。

以故事导入。许多文言文有着很强的故事性,有些内容学生已经以故事的形式接触过,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在导入时可以将文本中的内容串编成故事,通过故事先让学生来熟悉一下学习内容,然后再让学生去学习,这样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熟悉度,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老师先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并让学生来讲一下歌词当中所描述的故事,然后老师再告诉学生这首歌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以及存在的差异,学生很想知道究竟存在着哪些不同,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

出示成语渊源。我们现在用的成语有许多都来自古文,诸如我们所知道的“拔苗助长”、“温故知新”等,在教学时,可以先出示文本当中的成语,让学生来说一说成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成语的来历,有些内容学生能说出来,有些内容学生则说不出来,这时老师再出示与之相关的出处,并向学生做出相关的解释,此时再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兴趣也就被带动起来了。

代言讨论。有些文言文属于论述性的,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或者志向,诸如《出师表》《马说》《陋室铭》等,对于这一类文章导入时,老师可以将作者所持观点向学生出示出来让他们进行讨论,并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观点与学习内容所表达一致的观点进行强调,并告诉学生在哪个朝代的什么人与他们的观点相同,今天让我们看一看古人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究竟有哪些相同之处。这样学生感觉自己与名人齐名,学习兴趣自然也就被调动了起来。

实验揭密。对于说明文类的文言文,由于文章所记述内容已经时过境迁了,因此文本内容学生在理解时就会有些困难,对于这类文章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将文章当中所描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演示实验,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文本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会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二、努力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老师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利用各类教学手段创设与某一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或者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由此可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建各类教学情境,将学习内容融入教学情境当中,就会有效地降低学习难度,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通过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现在在网络中有许多视频、图片资料,有些内容的对话形式就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如果稍做修改,当学生看到这些内容,他们自然会了解文本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更能w会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通过表演来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将学习内容串编成情趣剧或者小品,在表演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用现代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对白,然后再来用文言文进行对白,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理解文本意思,更可以体会文本中所描述的其他方面的内容,诸如人物性格、语言特色等。

三、多角度分析文本

(一)归纳整理,寻找规律

文言文虽然离我们现实比较远,但是它却很有规律性,在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之后,就应当引导学生来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寻找相关规律,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更可以有助于增加学生知识积累,提升学习兴趣。

(二)古今对比,寻找差异

1.古今异义词有些文言词,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有一些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诸如“跑”“走”这两个词,古今意义就是不一样的。2.词义的变化。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有不同的读音,读音不同,则意义也就不同,如“为”有wéi和wèi两个读音,读音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还有一些词组的理解与现代汉语也不同如“刀剑”则指刀而不指剑。3.句法知识。在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的,而这些内容也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所在,诸如使动用法之类。通过总结,学生掌握了相关的语法知识。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找一些相关的例证,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第7篇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古今异义】

(1)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某些利益)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卑鄙,品行恶劣)

(4)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5)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6)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7)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词类活用】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3)下视其辙(下:名词用作状语,下车)

【一词多义】

(1)而:A.登轼而望之(表修饰)

B.再而衰,三而竭(表顺承)

(2)焉:A.惧有伏焉(兼词,“于是”,在这里)

B.又何间焉(“呢”,表疑问)

(3)夫:A.夫(fú)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表议论或说明)

B.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愚公移山》)

C.以俟夫(fú)观人风者得焉(那)(《捕蛇者说》)

(4)间:A.又何间(jiàn)焉(参与)

B.又间 (jiàn)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陈涉世家》)

(5)师:A.齐师伐我(军队)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论语〉八则》)

(6)请:A.曹刿请见(请求)

B.战则请从〔请允许(我),请让(我)〕

(7)故:A.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B.故克之(所以)

(8)以:A.必以分人(把)

B.何以战(用,凭)

【重要句式】

(1)倒装句

何以战?(即“以何战?”古汉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都放在谓语的前面)

(2)省略句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即“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后省略了代词“之”)

【重要词语】

(1)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2)望其旗靡(倒下)

(3)弗敢专也(独自专有)

(4)公将鼓之(击鼓)

(5)弗敢加也(以少报多)

(6)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7)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8)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事)

(9)彼竭我盈(充满,指士气旺盛)

(10)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重要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要按实情处理。〕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衰竭了。〕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您去。〕

【节奏停顿】

(1)惧/有伏焉

(2)民/弗从也

(3)下/视其辙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文意提示】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反衬出曹刿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资料链接】

五赞鲁庄公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中考链接】

(2012福建福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因篇幅有限,原文略),完成9-13 题。(15分)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 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第8篇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