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范文第1篇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学语文教材中运用互文的常见形式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相关的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互相补充。例如:①“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意为“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②“朝晖夕阴。”(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意即或朝晖夕阴,或朝阴夕晖,也就是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二、对句互文。即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彼此相互补充说明。例如:①“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全句是说“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粘上美丽的花黄”。②“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句中“榆柳”和“桃李”互补,是说陶渊明的田园居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桃树李树和榆树柳树。

三、多句互文。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相关词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合而见义。例如: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句中“燕赵”、“韩魏”、“齐楚”对举互文,应理解为“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②“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句中“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互补见义,应理解为(兰芝)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掌握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

四、隔句互文。即两句互文之间有别的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其中,“若出其中”是隔句,“日月”与“星汉”互文见义,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断运行转动、灿烂夺目的日月、星汉都如同出于沧海之中一般”。②“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句中的“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理解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虽然不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常见修辞之列,但它在中学教材中的使用较多,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加之教材对这种修辞手法未作系统的介绍,这就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引导学生理解互文句子,是非常必要的。遇到互文,翻译和讲解时要特别留意,不能把它割裂开来,要瞻前顾后,才能正确、完整、全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那么,如何理解互文的句义呢?根据互文的结构特点,可采用以下方法来理解:

一、对上下文分别保留的互文,用合并同类、概括整合法加以理解。

例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句是互文见义。“喜”的原因不单是“物”(客观环境),还有“己”(主观一方,自己);“悲”的原因不单是“己”,还有“物”。因而应理解成“不以物、己喜,不以己、物悲”,译为“(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悲伤”。如果简单地理解为不因为外物而高兴、不因为自己而悲伤就大错特错,大大缩减了语句表达情感和思想意义的容量。这一句高考曾考过,考就考学生知道不知道这是互文。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的“主人”及“客”为互文,“下马”和“在船”并不分属于“主人”和“客”,“主人下马”这部分省了“客”,“客在船”这部分又省了“主人”,理解时宜把二者相加,互相补充,即“主人、客下马,客、主人在船”,译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了船”。若单纯地理解成主人下马在岸,客人登船,显然与后面的“举酒欲饮无管弦”等内容不符。

③“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句中“东西”与“左右”为互补见义。诗的上句省了“左右”,下句省了“东西”,即东西不只是“植松柏”,也“种梧桐”,左右不只是“种梧桐”,还“植松柏”。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在东西左右(即四周)种上了松柏、梧桐”。松柏是坚挺、伟岸、坚贞的象征,梧桐是凄楚、悲怆、哀伤的象征。作者用互文手法,既表现出刘兰芝与焦仲卿两人爱情的坚贞高洁,又显示出他们婚姻结局的悲戚哀愁。

二、对上下包含、互相渗透的互文,用前后互相补充、融会法加以理解。

例如:①“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这两句对举见义,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互文手法表现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喜悦的心情。

②“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诗前后对举,但在意思上却话中有话,而且是正反结合,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意思是:花丛中的路从来没有为客人而扫过,今天为你而扫;蓬门从来没有为客人开过,今天为你而开。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去国怀乡”是互文,应理解为“去国去乡,怀国怀乡”,即“远离国都和故乡,都有着深深的怀念与牵挂”。如果望文生义理解为“远离国都,怀念家乡”,那么“去国”而不怀国,“怀乡”而未去乡,岂不文气大乱?

三、根据互文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的特点,利用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

例如: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由于这两句诗结构相同,“时”与“序”处于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序”就是“时”的意思,即季节。同理,“三秋”就是“九月”的意思。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范文第2篇

苦寒中的第一次飞跃

梁少膺,1966年出生于浙江新昌县一个小山村。他的童年岁月缺少母爱,5岁时母亲便离他而去。为了消解儿子的孤独,身为民办教师的父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教他绘画、写字,于是很有悟性的他慢慢地对书法、绘画产生了兴趣,一有空就抓起笔仿照父亲语文课本上的插图,认真地涂抹起来。童年时代的梁少膺不仅受到书法、绘画的启蒙教育,并且养成了多看、多学、多读、多思的习惯,这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3年,梁少膺高中毕业,因数学成绩不理想,被无情的分数线挡在大学门外。于是他改变生活道路,当了新昌印刷厂的一名美工。工作之余梁少膺仍然对书法如痴如醉,所临写的经典碑帖以及秦汉书法竟达百种。

1991年,中央电视台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举办五年一届的“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篆刻大奖赛”,梁少膺的书法作品在七万多件稿件中脱颖而出,摘取了桂冠。赴京参加颁奖晚会期间,梁少膺的书法得到了书坛巨匠启功、沈鹏先生的指授。从此,这位青年书法家开始崭露头角,为社会所知晓,这是梁少膺书法生涯的新起点。

1992年,梁少膺辞去了山城的工作,自费到原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习,攻读日语专业。杭州大学图书馆当时藏书180余万册,梁少膺除了上专业课外,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几乎翻遍了图书馆中文、史、哲等各类书籍。这期间,他还经常往返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阅读有关日文版的书法著述和杂志,拜访了美院章祖安、王冬龄、陈振濂等教授,从中受益良多。这是他的艺术生涯一次飞跃。

京华书坛见世面

1999年,梁少膺应邀赴京参加了荣宝斋出版社的《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工作。

《中国书法全集》上迄商周,下至当代,总计108卷。该书是继宋代《淳化阁帖》、清代《三希堂法帖》之后,中国当代书法学术界对几千年优秀传统书法艺术的一次空前整理、研究和评价。如此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研究一门艺术,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学术界也是罕见的。梁少膺在京的日日夜夜,接触到古代书画真迹达上千件,其中有乾隆时誉为“三希堂”珍宝之一东晋王的《伯远帖》、我国最早的墨迹本陆机的《平复帖》和唐宋元明清历代名家的作品以及敦煌写经、北朝墓志、造像等拓本等等。

学而不倦的梁少膺,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如饥如渴地汲取其中的养料。在京的日子里,他还几乎两星期去一次老师王镛先生家请教。王镛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先后40余次在全国或国际书画篆刻大展中被聘为评审委员,出版个人专著十余种,创造了个性主义的艺术风格,在文人书法传统和民间书法传统方面卓有建树。

王镛的家在京郊,每一次来回,路上得花四个小时,故梁少膺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每次他对梁少膺讲述的秦汉书史及有关笔法技巧和书法实践中的心得,他总是一一作笔录,回来后又再作整理和消化。

经过在北京的多渠道接触,使梁少膺的书法研究和实践又有了一次观念转变,对一些碑贴中的诸多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肯定了许多,也否定了许多。这是梁少膺书法生涯中的第二次飞跃。

浸于多个艺术领域

梁少膺自20世纪90年代初荣获“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篆刻大奖赛”一等奖后,书艺日进,引起当今书坛的瞩目,赢得了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青睐。此后,梁少膺又在“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览”中荣获“全国奖”,这是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类展览中的最高奖项。

此后他的作品参展便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参加了“中国书法名家精品展”“当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展”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书法大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获奖青年书法展”“2000海内外著名书法家创作邀请展”等等。此外,作品还赴日本、新加坡、韩国、欧洲及台湾等地展出。

艺术应当是激情的产物,生命的律动。梁少膺的草书属于逸笔草草、随心所欲型。欣赏其作品,有一种强烈的生命律动和掩不住的才情与盎然之生机,他笔下的线条总是抑制不住激动与狂想。他最喜欢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来激情飞扬,歪歪斜斜,一任自然,大有“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大气与趣味。他草书作品中的章法,有时大开大合,犹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有时迭起,好像莫泊桑的小说,其结字简练,甚至简练为一个个不能再简的符号,然后用迂回的节奏,一气贯穿,汨汨滔滔,莽莽苍苍,真气弥满。

除书艺外,梁少膺还精于美术史、音乐史与戏剧史。从1989年至今,已30余篇,其中有对史料的梳理钩沉,有对个案的深入评析,有对流派的思索,又有对技法的讲述……。尤其是他精通日本国语言,为日本书法史的研究、创作和翻译做出了贡献,发表了《日本奈良、平安江户期流传的中国书学典籍》《日本书道史述》《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与日本中国甲骨学形成》等,并翻译了日本青山杉雨、中田勇次郎、田宫文平、外山军治、桃山草介、铃木春彦等学者的著述达20余篇,为国内读者了解日本书学尽了努力,也为中日文化交流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A Bilingual Calligrapher's Brilliant Career

By Huang Zhiyi

Liang Shaoying is a preeminent calligrapher. He staged his first Tokyo solo exhibition in 2003. Recently, his translations of A History of Japanese Calligraphy and A History of Japanese Art have been published in China. These two books provide Chinese readers with an insight into the Japanese culture and add a brilliant chapter to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neighboring countries.

Born in a mountainous village in Xinchang, Zhejiang Province, Liang began to learn how to read and write at age five from his father, a village school teacher. Fascinated by illustrations in his father’s textbooks, the boy practiced himself into copying them. His strong interest in drawings and calligraphy grew with him.

In 1983, he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but his poor mathematics score disqualified him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e started working as an art designer at a local print shop. During this period he devoted his spare time to practicing calligraphy after models of ancient masters. In 1991, his calligraphic work won him the top prize at the 2nd National TV Calligraphy and Seal Carving Awards. More than 70,000 candidates participated in the contest. While in Beijing, he found time to visit top-class calligraphers such as Qigong and Shen Peng for advice and knowledge.

If Liang’s winning of the first prize marked a brilliant beginning of his career as a calligrapher, the first turning point of his career came in 1992 when he resigned from the print shop and started studying the Japanese language at Hangzhou University. In addition to the language studies, he spent a lot of time at the university’s library reading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nd he also frequented the library of the Zheji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today’s China Academy of Fine Arts) where books and magazines of calligraphy in Japanese were available. He visited professors at the academy and enjoyed the great benefit from their advice.

The second turning point of his career came in 1999.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Rongbaozhai Publishing House, he went to Beijing and worked as an editor for Complete Work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The 108-volume collection was designed to showcase the calligraphic art from the Shang (C.1600-C.1100 B.C.) and Zhou (C.1100-221B.C.) dynasties down to the present time. It was the third effort in the Chinese history to sum up calligraphic masterpieces. Such a complete, systematic, thorough, and painstaking study of an art is rare not only in China but also in the world.

Working as such an editor provided Liang with a golden opportunity of a thorough exposure to calligraphic masterpieces. He was able to review more than 1,000 original antique masterpieces. Every two weeks, he paid a visit to Wang Yong, a top calligrapher and knowledgeable theorist in the field. From the master, Liang absorbed both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in the Qin (221-206B.C.) and Han (206B.C.-220A.D.) dynasties and skills and tips of the calligraphic art.

After winning his first top award in the early 1990s, Liang Shaoying as a calligrapher became more masterly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d himself as a master in the field. Later he won the National Award at the 5th National Calligraphy and Seal Carving Exhibition. The award is the top award of all awards issued at exhibitions held by Chinese Calligraphers“Association. His artworks have been exhibited in Japan, Singapore, Korea, Taiwan and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 情感教育

一、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情感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1.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呆板和功利

受到高考的应试压力影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古典诗词的方式显得呆板单一和过于功利性,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激情。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非常重视讲授古典诗词的考试重点,重视其工具性的特点,却忽略了古典诗词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性,把那么美的古典诗词分析成了一句句重难点的文言句子、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等。同时,在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上缺乏灵活性,总是简单地进行逐字讲解,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低头“快快抄写”,把古典诗词的鉴赏课变成了文言文的读写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也变得功利和浮躁,难以体会古典诗词的情愫。

2.忽视了高中生与古代作家间的时代距离

古典诗词虽蕴含深刻,但由于时代久远,那种时代的“代沟”就横亘在高中学生与古代作家间。无论是作品的形式,还是内容的表达,都会给现代的高中生带来一种距离感,一种陌生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能简单、直接地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更难以直接明了作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为何要表达这种情感的缘由。同时,古诗词的字面理解、押韵对偶等方面对高中生来说,都是较难理解的,障碍较多。这本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进行精心的引导,但仍有不少教师却忽视了这个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例如,在教学《离骚》这首楚辞时,虽然《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但由于“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年代久矣,这样的“楚辞体”、“骚体”对高中生来说很是陌生,理解起来也有障碍。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没有加以注意和恰当的引导,对于课文《离骚》节选部分的学习,学生是难以真正理解和体会到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的。

二、将情感教育有效地渗透到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策略

1.提高教师个人教学专业素质

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作为古诗词情感教育的实施者,就不能单靠空洞的说教,还应该有扎实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良好的个人教学魅力,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学资料,挖掘阅读教材中更深层次的情感因素。同时,教师要灵巧地借助自己的引导,为学生与古典诗词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桥梁,让学生们可以真正地接触到那些经历了时间洗礼的璀璨的古典作品,丰富学生们对古典诗词的知识信息,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要先深入研究这首诗的特点,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怀,深入赏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想想学生怎样会更容易理解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歌的美质和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想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超越时间和文体的隔阂,有效地学习这首诗,进而设计教学活动。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确切地体会到,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也正是这种追求自由的内心要求,使诗人蔑视权贵,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2.革新教学观念和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手段

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将情感教育渗透于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需摆正自己的心态,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重视人文性。此外,还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陶冶情感。将教师个人的情感融入古典诗词的境界中,切身去体会,取得一种和谐统一。这样,可以让自己在教学时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表情等营造特定的氛围,将古典诗词中的情感与现在高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沟通起来,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还可以通过反复吟诵和现代多媒体技术,促进联想,视听结合,激活思维,让学生体验和丰盈情感。例如,在教学《琵琶行》这个作品时,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在导入部分,一边徐徐说来:“《琵琶行》这首诗早在白居易在世时就已经风行全国。”唐宪宗在吊唁白居易的诗中曾写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到了清代,学者张维平也盛赞此诗,他在诗中写道:“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源伐取无人继,一曲琵琶唱到今。”这些都形象的说明《琵琶行》这首诗流传之远,影响之大。与此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关于白居易的个人介绍,重点介绍进谏贬谪、文学主张、新乐府运动及代表作,以突出介绍重点,便于学生感知诗人,理解课文。这样让学生边看边思考,通过想象去感受那样的一种“同病相怜”的苦闷。

【参考文献】

[1] 文娟.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渗透 德育教育

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世界观的形成和知识的积累大多是在高中阶段,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现在本人结合自己22年的语文教学体会,谈淡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感受汉字教学之中的汉字之美

1.1 汉字本身的美感。汉字本身所带有的美感我们在上文中其实已经有着较多的说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学习汉字的字形之美,汉字的结构,汉字的变化,汉字的音律等等都可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回避汉字的本身之美,那么这样的语文是不完整的。

1.2 汉字之中的文化美。汉字的本身之美是一方面,更有意思的是汉字之中的文化美。作为文化的载体,学习汉字之美其实就是学习文化之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么可能不谈汉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文化。

汉字之中其实流露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学习汉字的文化美,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中华文化。汉字的象形来源于自然,经过发展像自然界一样勃勃生机,无限繁衍。中国历史上虽然也经历过大分裂时期,但是却最终没有四分五裂,很大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将中华民族凝聚,汉字将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如同自然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汉字所流露的文化美还有汉字所表现的意境。“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些汉字之中并没有写离别,但是这却给人营造了无限的离别的悲伤氛围,这就是汉字的魅力,这就是汉字的魔力,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怎么可能会忽略这些呢?

2 树立正确的语文人文观念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关注的是虚词的理解、特殊句式的不同变化以及翻译技巧,却没有注重文章蕴含的人文性。这是工具性思维造成的现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观念由传统的以工具性为主转化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学习中国传统作品时,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为日后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打下基础。此外,要求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文学作品的价值,进而了解我国民族精神的内涵。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语文人文理念,重新建立健全教学体系,从语文教学的实质、教学评估和教学考核等方面出发,系统全面的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此外,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使教师在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条件下,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此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

3 渗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

中学时期是人的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较为剧烈的时期,因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尤为重要。学习屈原《离骚》,要领会屈原“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学习诸葛亮《出师表》,要领会诸葛亮对国事的深切关心、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学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要领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伟大人格等。我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首先让学生收集道德败坏、堕落腐化、丧失人格的反面人物的材料。

4 引导体验,探索生命教育的意义

高中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在不同程度上蕴含了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关注。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生命的光辉,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这些文章中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生命情感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文本所创设的情景中,去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积极思索生命的意义。

“朝扣富儿门,夕随肥马尘”那是杜甫十年长安困守的失落;“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那是文天祥的痛苦与煎熬;“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那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落寞与凄凉……生命的历程,不可能永远都是晴空万里,困苦、悲哀、不幸总是如影随形。许多无法预料的变故,甚至是死亡的威胁总在不经意间降临。身陷泥沼的屈原、遭受官刑的司马迁、茫茫北海里的苏武……与许多弱小的生命一样,他们渴望在充满阳光与温暖的环境里生终其一生,但人生际遇就是这样的不遂人愿。当不幸降临的时候,他们以超常的韧劲存在着,那么顽强,那么有尊严!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范文第5篇

孙绍振先生说,语文教的是学生不知道的东西,当老师把这些信息给了学生之后,课堂剩下的只能是熟读背诵这一类单一的审美感知活动了。实际上,古文观止对此篇的评语是这样说的:“末数语,与世俗浪游者迥别。”福州一级教师陈日亮老师说:“‘浪游’就是‘乱游’。”一语中的,同样的游玩是有本质差别的,古文观止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教学提示,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确实让我们读出一种快乐的人生,如果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不是低沉的,那么它应该是对后面“及时行乐”的一个巧妙过渡,重点还是在“及时行乐”上,学生对于“及时行乐”的涵义并不清晰,过去对“及时行乐”的理解是消极人生观,我们今天说的是“享受生活”。“享受生活”不是“享乐主义”,怎么看“享受生活的快乐”,关键是个度,“享乐主义”指的是“极度地寻欢作乐”。所以,吃喝玩乐不是不可以,没有尺度地享乐,就是不对的。

这样解释“享受快乐”这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但是李白的快乐跟我们平常的快乐并不一样,这就涉及到快乐的层次,然而这一点学生却并不一定知晓,文中一句“不有佳咏,何申雅怀”,一个“雅”字,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解读切入口。那么怎样从文中解读这样一种富有趣味的高雅之乐呢?

一、赏景之乐

先从题目看,“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宴会的原因很容易猜想――为了赏桃花,有这样几个关键句:“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幽赏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我们如何分析这些句子所体现的高雅之乐呢?

1.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这里不是具体写当晚的赏景情景,只是说出开宴会的目的是赏景,怎么赏没说,但里面有些信息值得玩味。在赏景中人是赏的主体,李白却说是“阳春召我”“大块假我”,人做为赏景的主体,变成了客体,“我”变成了一个接受者,这样,美景是自然对我们的恩馈,“召”是召唤我,“假”是借给我,无不体现自然的伟大和无私。反过来看,做为赏景者,我们一般会说我们怎么赏,李白却不是这样的,这里有两个“我”字,“我”这个汉字很有特点,“我”在甲骨文里是一个“手”和“戈”,“戈”是什么,甲骨文中是〖XC102.tif,JZ〗,一种超级威猛的武器,可见“我”往往是第一的,是唯我独尊的。李白这个人很喜欢用“我”字,据王琦校注本《李太白全集》中,共有408个“我”字,还不包括“吾”、“予”等第一人称代词。中学教材的李白作品中就有不少,例如: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将进酒》)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叙云》)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所以,李白的自我意识是很强的,然而,在自然面前,他把这个“我”放在客体的位置,并用“召”和“假”提高了自然的地位,陈日亮老师说:“‘假’字用得好,‘假’是借,自然是借给我们,便应当要还,这就扣紧上面的‘过客’、‘逆旅’,人只不过是暂且寄存于世上,终究要还给自然的。”在自然面前,李白收敛了自我,显得谦卑许多。所以,这里的赏景雅乐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同时我们还可以把“召”改成“诱”字进行比较,虽然有时候会说“诱人的春色”,但是“诱”字有语言欺骗的含义,花言巧语的意思,“召”就更能突出自然的端庄和大气。

2.会桃李之芳园

这一句实际上是照应题目的,前面说宴会目的是叫兄弟们来赏桃花,桃花在晚上是不能用视觉去细赏的,李白用了一个字“芳”,这是很恰切的,他们主要通过嗅觉感受桃花的香气,这样就很好地照应下面“幽赏未已”的“幽赏”二字,“幽赏”解释为“静静地欣赏”比较好,有人解释为“幽雅”不太恰当,“幽雅”是形容环境的,不能形容人的情态,而有人解释为欣赏美景,“幽”解释为美景是可以的,但是这里就会变成“赏幽未已”不能对应下一句“高谈转清”的句式结构,因此,解释为“静静地”是最好的,那么“静静地赏”甚至用“闻”去感受,不就体现一种雅趣吗?

3.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从赏景的角度看,花和月是大自然中最美好的景色,“春花秋月”“花前月下”。李白说坐于花丛中,醉倒在月光下,给我们感受到的是人融入自然的一种状态,前面说自然“召我”,她是那样无私地“借我”,所以,作为人又怎能拒绝她呢,李白在拥抱花月不就是给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吗?这种趣味不也正是于景中体味出来的雅乐吗?

二、会谈之乐

谈话一般涉及内容和对象,此文的对象是“从弟”,就是堂弟,如果单从这一点来说,谈论者具体的层次并不清楚,但是李白又说“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言外之意是说来的都是贤人,不是一般的俗客。《兰亭集序》说“群贤毕至”,并不能让人对与会者有深刻印象,李白这里就具体得多了。李白诗文中又多贤人,这里提到的是谢灵运和谢惠连,有没有什么用意呢?

谢灵运和谢惠连是堂兄弟关系,都是很有才华的贤人,用到这里恰到好处地说出了来宾和自己的关系,同时说明来的是雅士,王勃的“非谢家之宝树,结孟氏之芳邻”,“谢家宝树”说的就是谢灵运家族,所以称赞来宾的贤美是无比合适的。当然,宴集中如王勃一样盛赞来宾为贤人是一种惯常现象,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客套话。但李白这里不只是如此,关键是一个“惭”字,羞愧,李白是很张扬的人,谢灵运是他崇敬的人,说是“惭”能够理解,自己不如谢灵运,但是说堂兄弟们是“谢惠连”,仅仅说他们是贤才吗?据《谢氏家录》里说:“康乐每对惠连,则得佳语。”谢灵运自认为他很得意的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梦见谢惠连所得,可见“惭”字还让人体会出谢惠连一样的堂兄弟给李白带来的不是我们常人所谓的“天伦之乐”的叙旧和聊聊家常,而是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惭”字很大程度提高了兄弟们的“文化层次”。

再看他们谈论的话题“高谈转清”,高谈是纵兴高谈,一般谈话一开始什么都谈,终究会言不及义,谈到最后就没了兴趣。但是转到“清谈”,清谈就是玄谈,谈的是清雅的话题,是人生的哲理。总之,来客的层次以及谈论带来的快乐是与世俗不同的。

三、宴饮之乐

关于宴饮,文中有三句。

1.开琼筵以坐花

“琼筵”指的是精美的食物。一般请客,作为主人的李白应该按照套话说“略备薄酒,不成敬意”等等,当然这样说便是生活不是艺术了。李白很直接地表现筵席的美好,他用了一个“琼”来形容筵席,用美玉来形容它,而不是“金筵”、“银筵”,玉比金银显得雅。这句话翻译成“铺开精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符合我们今天宴会摆花的习俗,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花”可以是指食物的美好,翻译成“坐在丰盛美好的如花般的美食当中”,好像也是可以的,可是这样一来感觉把快乐放在了品美食上,不太符合情境。按理来说,李白不可能炫耀丰盛的筵席,所以我们还可以翻译成“坐在如花一样的贤才当中”,在座的人都是人才,说人品如花是有传统的。《论语》中有一句“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花形容人的美德正好对应上面的“群集俊秀”的“秀”,“秀”指禾苗,形容人才的杰出,这样就刚好对应上文谈到的来宾都是雅客。

2.飞羽觞而醉月

“飞”,形容行酒如飞,快乐尽情释放,又能照应“羽觞”(形状如同鸟雀的酒杯)二字,所以用“飞”很灵动,有人将后半句解释为“不知人醉了,还是月醉了”,当然形容李白的快乐心情无与伦比是对的,但是如果仅解读到这里,感觉不够味。

实际上,“羽觞”是一种酒器,它很容易让人想起《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那场堪称历史上最高雅的盛会,流觞体现这样一种古风。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可以换掉这个词,按照今天的意思“羽觞”是一种“酒杯”,用酒杯代替变成“飞酒杯而醉月”,这就完完全全失去了饮酒的雅态,反而应说是丑态了。

李白并不是不用“酒杯”这么通俗的称呼,“两人对酒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可能是为了渲染这种快乐,把狂饮写成“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把诗句写得仿佛没了诗味,当然这里也绝对不是不雅观。然而“飞”用“羽觞”来搭配还是能体现出雅乐的,就像我们看到葡萄酒就会想到用高脚杯,而又很容易联想到法国的浪漫风情,“羽觞”体现的就是这种浪漫,只不过中国人称“浪漫”为“高雅”而已,羽觞实在是一种“雅器”。

3.不由佳咏,何申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