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就业问题论文

就业问题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就业问题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业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一、引言 

本文将从从经济、文化、公共生活和社会心理等四个维度,系统地揭示上海退休老人养老论文,阐述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等影响上海老人再就业意愿的因素,并根据上海退休老人和企业对老年人再就业的接纳程度和适应状况,有针对性的提出目前上海退休老年人再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并探索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上海市老年人的再就业状况和再就业就业因素进行了调查。本文利用这次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对上海市老年人再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调查数据中,受访总人数为242人,其中未退休人数为136人,已退休人数为105人。 

本文将研究对象分为已退休人群和未退休人群,并将总体以性别区分,比较男性与女性老年人再就业现状。因男性和女性的退休年限以及不同岗位人群的退休年龄不同,所以本文未以年龄作为衡量是否退休的唯一标准。基于已有的文献资料,我们选择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经济状况、退休前职业等作为考察影响再就业的自变量。 

在具体方法上,本文首先通过交叉表及其卡方统计检验,初步分析影响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各因素,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技术,考察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各个因素的影响作用,最后运用Excel的基本统计方法,统计老年人对再就业的态度与看法。 

三、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1、年龄对再就业意愿的影响。我国低龄老年人进行再就业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因此年龄因素对老年人再就业意愿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在考察时已将调查人群分为未退休与已退休两组,未退休人群年龄分为“40岁及以下”、“40-50岁”和“50岁及以上”三组。已退休人群年龄分为“55-65岁”和“65岁及以上”两组。其中,“40岁及以下”组未退休人群有再就业意愿的占到该组总数的47.0%;“40-50岁”组为32.2%;“50岁及以上”组为67.4%。卡方检验p=0.002,小于0.05,有显著相关性。“55—65岁”组已退休人群有再就业意愿的占到该组总数的41.5%;“65岁及以上”组为13.8%。卡方检验p=0.01,小于0.05,有显著相关性。 

2、文化程度对再就业意愿的影响。根据被调查人群文化程度的不同,我们将被调查人群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五组。其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被调查人群有再就业意愿的占到该组总数的25%; “初中”组为35.5%; “高中/中专/技校”组为40.0%; “大专”组为47.4%; “本科”组为54.7%。卡方检验p=0.039,小于0.05,有显著相关性。 

3、健康状况对再就业意愿的影响。根据被调查人群健康状况的不同,我们将被调查人群分为很好、较好、一般、不太好、不好五组。其中健康状况为“很好”的被调查人群有再就业意愿的占到该组总数的50.9%; “较好”组为51.6%; “一般”组为33.3%; “不太好”组为16.7%。卡方检验p=0.046,小于0.05,有显著相关性。    4、经济状况对再就业意愿的影响。根据被调查人群经济状况的不同,我们将被调查人群分为很宽裕、比较宽裕、一般、比较困难、很困难五组。其中经济状况为“很宽裕”的被调查人群有再就业意愿的占到该组总数的45.5%; “比较宽裕”组为48.5%; “一般”组为43.0%; “比较困难”组为66.7%; “很困难”组为40.0%。卡方检验p=0.423,大于0.05,无显著相关性。    5、职业对再就业意愿的影响。我们根据调查需要,查阅相关职业分类方法,最终选定霍兰德职业类型作为我们的量表。我们将职业分为六类:①实际型:熟练的手工和技术工作,运用手工工具或机器进行的工作(“蓝领”);②研究型:科学研究和试验工作;③艺术型:艺术创作类工作;④社会型:为人办事的工作,即教育人、医治人、帮助人、服务人的工作;⑤企业型:劝说和指派他人去做某事的工作;⑥传统型:办公室工作,即与组织机构、文件档案和活动安排等打交道的工作。其中职业为“实际型”的被调查人群有再就业意愿的占到该组总数的39.7%; “研究型”组为50.0%; “艺术型”组为66.7%; “社会型”组为42.9%; “企业型”组为52.0%; “传统型”组为50.0%。卡方检验p=0.287,大于0.05,无显著相关性。    6、经济来源对再就业意愿的影响。由于退休后和未退休人群的经济来源有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在考察时将被调查人群分为已退休与未退休两组,未退休人群经济来源分为“工资收入”、“投资收益”、“房屋出租”、“子女及其他亲属补贴”、“其他收入”五组,已退休人群经济来源分为“养老金”、“个人储蓄”、“退休后再就业收入”、“子女及其他亲属补贴”、“其他收入”五组。其中,经济来源为“工资收入”的未退休人群有再就业意愿的占到该组总数的55.2%; “投资收益”组为68.8%; “房屋出租”组为40.0%; “子女及其他亲属补贴” 组为50.0%。卡方检验p=0.335,大于0.05,无显著相关性。经济来源为“养老金”的已退休人群有再就业意愿的占到该组总数的30.3%; “个人储蓄”组为20.0%; “退休后再就业收入” 组为80.0%; “子女及其他亲属补贴” 组为83.3%; “其他收入”组为0.0%。卡方检验p=0.000,小于0.05,有显著相关性。

(二)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模型是对二分类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应用得到的最普遍的量化分析方法。其中logistic的公式如下: 

Ln[p/(1-p)] =b0+∑bi×xi 

其中p表示某一事件的发生概率。在本研究中,因变量p表示被调查对象退休后再就业意愿的概率(愿意=1,不愿意=0),xi表示影响被调查对象退休后再就业意愿的各因素,b0和bi是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在经过交叉表分析后,我们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我们把在前面选用的变量纳入到回归方程中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 

针对被调查的未退休人群,Logistic回归的统计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对未退休人群未来退休后的再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健康状况这几个变量。而性别、经济状况、亲友补贴和投资收益均未通过α=0.05上的显著性检验。

针对被调查的已退休老年人群,Logistic回归的统计结果中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对已退休老年人再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职业、个人储蓄、再就业收入、亲友补贴和其他收入这几个变量。而性别、经济状况和养老金均未通过α=0.05上的显著性检验。 

四、结论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在调查的上海市退休老年人群中,已退休老人的再就业意愿是55.28%,未退休老人的再就业意愿是37.71%。可以发现,在上海市这个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老年人再就业的意愿并不高。在不愿意再就业的老人中,26.92%因为自己年事已高,31.71%因为体状况不佳,40.15%因为家人不赞成,30.77%因为再就业无法得到保障等原因而不去选择再就业。 

(一)上海市退休老年人对再就业的选择因素 

退休后有意愿选择再就业的人群中,有一半以上希望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希望在老年生活中从事自己愿意尝试但可能没机会接触的工作,为生活增添乐趣,每天生活充实而开心,填补“空巢”带来的寂寞孤独,实现自我价值。三分之一的老年人认为退休后自己会选择目前自己就从事的工作,因为熟练、经验较足,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无需再多加培训及学习。还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收入高的工作即他们更关注薪酬及福利,这些人群的代表就是“黄昏就业族”,他们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本想安享晚年但由于物价上涨、子女购房等原因,退休金根本不够花,在生活的压力下退休后的职工只好又重新找份工作,满足自己养老以及家庭开支所需。还有五分之一的老人更关心再就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 

(二)上海市老年人再就业遇到的问题及矛盾 

1、没有相关法律保护。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并没有将退休再就业人员纳入保护范围,用人企业和再就业的老年人不能依据法律主张权利和承担义务。再就业的老人往往都是隐性就业,没有按照规范就业渠道而获得固定职业,而且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退休老年人再就业时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除基本工资外,其他社会保障企业都不予承担,致使老年人与企业出现矛盾时,老年人维权难。 

2、企业的年龄歧视。如果老年人再就业时没有一技之长或足够的人脉关系,那很可能会遭遇企业的年龄歧视。而且企业需支付返聘老年人的工资往往是新人的双倍,这样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所以即使返聘老年人企业可以减少培训费用等人力财力,但是前者付出往往远高于后者。 

3、与年轻人的就业矛盾。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727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年轻人不禁抱怨,老人们退休了就好好颐养天年,不要和他们来抢饭碗。僧多粥少,退休老年人再来插一脚,应届生的名额肯定缩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会更加严峻。 

4、再就业信息不对称。由于老年人不善于运用网络,而如今通过网络等电子媒介的招聘盛行,这也可能造成一部分老年人想再就业却不知如何入手,找不到合适工作,抓不准再就业的准确时机,另一方面企业又求贤若渴,就业信息无法在老年人和企业之间及时、畅通传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五、建议 

(一)完善老年人再就业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各项制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禁止年龄歧视,老年人参加劳动的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参与传授知识、提供咨询服务、科技开发、志愿活动等社会活动,实现社会和企业发展,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多赢格局。 

(二)借鉴经验,适时推迟退休年龄 

在我国,以正常的读书年限计算,读完博士走上工作岗位时已近30岁,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这些拥有一技之长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岗时间只有25年左右,而这25年正好是从学习到经验积累再到成熟、工作得心应手的阶段。如果在贡献期就退休,不再为社会产生直接效益,就等于浪费了巨额国家资产。从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政策的实践来看,通过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同时,延迟退休年龄应尽可能兼顾不同老年人群体,既要挖掘一部分“高、精、专”的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和经验,同时也要保护受教育不够的普通劳动者,把这部分老人纳入到比较灵活的服务行业,不挤占年轻人的岗位,像家政服务业等。 

(三)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和老年人就业中介 

缺乏交流平台已经成为退休老年人找工作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的招聘会以年轻人为主,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交流洽谈会不多。政府可以建立“老年人才数据库”和“企业需求数据库”为用人企业和求职老年人搭建桥梁,并推行针对老年人再就业的就业中介,定期举办一次老年人才交流洽谈会,为有再就业意愿的老年人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交流服务平台。 

就业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就业现状 困境 对策

1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失地农民的大多数人就业安置困难,计划内安置率低,而且岗位大多为一般管理人员、工人和杂工,所以,被征地农民必须自谋职业,由于失地农民自身无资金、无技能、无技术、就业理念落后,加上社会用工单位的户籍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下,国有企业排放冗员的问题不可避免,产生了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和富余职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都使得城镇劳动者本身已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没有足够的余地吸纳失地农民就业。所以,失地农民很难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导致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率低、就业难,即使找到了工作,在就业过程中也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劳动权得不到保障,当企业改革时他们常常被列为首批精简对象,所从事的工作也大多稳定性差,未来生活很难得到保证。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解决其就业问题,使他们的长远生活有保障,否则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2.1 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

改变农民弱势群体地位的根本办法就是使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建立失地农民的培训和就业、创业新机制。一是应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并建立失地农民培训基地,按照常用专业经常培训、企业需求定向培训的要求举办培训班,以提高素质,促进就业。在培训方法上,要依托有培训资质和有能力的各类社会办学机构以及各大中专院校、大企业的培训基地,实行目标管理,采取政府招投标方式,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模式。二是加强失地农民自主性、开拓性的创业培训。就业与创业紧密相联,在就业过程中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实现就业,要就业更要创业。因此,要培训、鼓励部分有能力的失地农民发挥自已专长,把握机遇,从事自谋职业或微小企业活动,自已做自已的老板。三是借助远程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在向村民传输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失地农民充分了解国家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引导失地农民转变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主动寻求新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是帮助农民工维权,加强对失地农民务工及创业合法权益的保障和维护。

2.2 积极拓展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

各级政府应努力探索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办法,在以安置求稳定、以效率求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的转换,要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要发挥第二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重视发展适度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和个私经济。其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就地解决失地农民出路的一条有效途径,此外还要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还应积极举办各类劳动力招聘会,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跟踪服务,主动帮助失地农民进行就业技能的更新换代,以便更好地满足失地农民的就业需求。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城郊优势,搞好花卉种植基地、实施菜篮子工程、家禽特色养殖和“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城郊旅游业,全方位、多方面促进失地农民的就业。

2.3 加强对失地农民普及性教育

农民失去土地后,面临转业、转岗和重新择业,职业角色的变换,居住地的变迁,使他们逐渐向市民转换,这就对失地农民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新的标准,这就要求其个人要提高自谋生存寻求发展的劳动能力,不断提高适应新生活的应变能力,因此,要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方向、就业信心以及求职技巧教育等一系列的相关培训教育。通过培训教育、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他们就业的自觉性和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增强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竞争性,使失地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

2.4 完善针对失地农民创业优惠制度

为了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就业促进法》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完全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方式扶持有条件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引导更多失地农民参与到自主创业当中来,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多方位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相关部门要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群体建立免费的咨询服务平台,并且有针对性的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以提高他们在创业途中的市场竞争力和成功率。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提供自主创业小额贷款,缓解创业初期资金紧张问题。在相关证件的办理上,应制定出一套简单、便捷的办理程序,并出台一些相关的减免优惠政策,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提供便利。

2.5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再就业信息网络平台

通过建立起覆盖面广、资源共享的失地农民专项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网络,实现用工与就业的有效对接,统筹解决用人单位招工难和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要大力整合招聘信息网、劳务外派中心等用工市场资源,利用他们的优势,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免费的信息服务,为用工单位和失地农民提供一个优质的市场化就业平台,从而改变失地农民因信息闭塞、资源缺乏而失去就业的机会。

2.6 政府相关部门应着手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就业援助的力度

对于年龄大、文化低、体力差、家庭走不出等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要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如园区绿化工作、保洁工作、保安工作等,同时增加资金投入,对于岗位给予适当补贴政策,加大对困难人员就业的援助力度,此举可以有效缓解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的压力。同时,政府应鼓励各企业吸收失地农民就近就业,政府可以予以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齐抓共管,全员动员,尽最大努力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总之,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消除贫困的重大民生问题。只有采取得力措施,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使其可持续性生计得到保障,失地农民才能分享到城市化的成果,我们的社会才能得到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博.科学发展观下失地农民问题探研[期刊论文]-青海社会科学.2010(2).

[2]张克俊.李瑛.开发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农村经济.2008(3).

[3]王晓娟.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商界.2009(12).

[4]刘俊芳.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当代经济.2010(4).

[5]马弛,张荣,彭霞.城市化与失地农民就业.2005(1).

[6]葛红岩,吕彦儒.城市化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思考.2007(5).

[7]曹志海.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2007(03).

[8]陈美荣.城市化过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

就业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Abstract: It is the demand of time for local colleges to open up economics department. However,students graduated from those colleges face certain difficulties in finding jobs. This situation requires colleges to be realistic and oriented toward grassroots. Besides, colleges should adjust the teaching schedules, cooperate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through various ways, carry out practical sessions and launch simulation experiments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their students.

关键词: 大学生;经济学专业;就业能力;实践教学

Key words: colleges students;economics;employability;internship and practic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09-01

1就业问题是大学教育必须适应和统合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反映、显现和观察全部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的一个窗口。在近一个世纪的大学史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有过多次艰难经历和反思的话题。“一个十分恼人的现象是青年人的失业,其中包括那些日益增多的持有学位和毕业证书的大学毕业生。”[1]对于一所绝大多数属于农村生源的大学来讲,农村学生通过上大学而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情形与其就业状况的相关,涉及大学教育更复杂的功能。这些都考验并挑战当今中国大学教育、大学生个人、大学教师的智慧、精神和能耐。今天的大学教育必须适应、必须统合,把学生就业能力放到整个大学教育文化和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中来认识和实施。

2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培育并利用学生力量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大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为适应社会生活而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正确的认知、表达能力、新学能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作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如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包括作为就业者所需要的对于求职的摸索、在任一具体工作中发现自我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和学校的就业工作,应该从关注就业机会及相应的求职技巧,转向关注就业能力。

3经济学专业提升就业能力的思路和对策

3.1 调整教学计划把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使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比接近1:1。根据社会需求分类培养具有更强就业能力的毕业生,这是基础,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这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同时还要教育他们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择业心态,这是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

3.2 技能课程实践通过普通话、外语、商务谈判、经济应用文、管理沟通、商务礼仪等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如普通话能力、外语口语能力、社交能力、谈判能力、写作能力、管理沟通能力。通过计算机、市场调查与预测、统计学、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3 模拟实验实践到相关企业实习有一定难处,为此部分实践性教学可以在实验室体验。如国际贸易课程的实验,通过教学软件对贸易术语、品质、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等都能进行训练。模拟实践教学虽然是在假设环境中进行,但参与者如同亲身实践,初步领略到竞争的气氛,尝试到竞争的艰辛和乐趣。通过这种模拟实践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4 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提倡学生在每个假期都能到工厂、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并写出调查报告或实践报告,返校后对这些报告进行评选,对优秀的报告进行奖励。激励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现实,增强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研究。毕业论文选题最好结合假期和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和岗位要求,做到紧贴科学研究、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实践需求,来选择课题。以毕业论文检查制度和评优制度为抓手,加强毕业论文全过程的规范管理,确保质量。[2]

3.5 参观实习根据教学计划,通常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对学生进行认知教学,由教师带队深入工商企业、公司等各相关部门参观实习,使学生对职业和岗位产生感性认识。如到本专业对口的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等现场实习,已与渭南高新区、渭北产业园、陕西北人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渭河化肥厂等单位建立了固定长期的关系。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深刻而造成的弱点。

3.6 课程实习学生在学习相应课程时,应组织其进行专题性实习,这种实习是为了及时消化、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从实践中验证和修正所学知识。如本专业的市场调研、零售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课程。这种方法可以解决缺乏双师型人才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而存在的问题,以有效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3.7 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已与西部证券渭南分公司联合办学,他们负责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使符合条件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大四的毕业实习期间,到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这时学生已基本掌握本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样四年均不断线地安排各种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就业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 中国非法移民多干低层次工作 价格战是低层次的吗? 谈谈针对低层次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在中低层次的学生中开展探究性教学 初中科学课堂中低层次学生形成及对策研究 试论好奇在作文中的低层次反映及其疏导 低层次英语学习者使用词汇学习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社会工作理论视域下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措施探索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探析 就业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任”的流失及重构 和谐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探索与构建 多元文化视域下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审视 巧实力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研究 试论和谐视域下大学生健康就业观的培育 基于和谐视域下大学生健康就业观的培育 专业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索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新媒体视域下青年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研究 无边界职业生涯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观念调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硕博士应聘城管引关注,被指挤压本科生就业岗位[EB/OL]..

[3] 长安大学招保卫要求硕士学历过英语六级[EB/OL]..

[4] 周立新.要对人才高消费行为说“不”[J].中国公务员,2000(3):6-7.

[5] 刘洁,李荃辉.人才高消费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07(9):19-20.

[6] 武毅英.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33.

[7] 武毅英,洪文建.劳动力市场分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流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3):15-26.

[8] 武毅英.高等教育经济学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0.

[9] [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 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l):1-22.

[10] 张洪亚.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32―34.

[11] 刘宏伟,王晓璐.社会分层视角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114―116.

[12] 陈永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不流动[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3):81―89.

[13] 武毅英,王影.经济增长、高教发展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J].江苏高教,2005(4):118―120.

[14] 郭新华,吴融.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非一致性变动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83―86.

[15] 叶爱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类型结构调整的视野[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80―104.

[16] 任艳青.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层次结构调整的视野[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59.

[17] 王小五.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科类结构调整的视野[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60.

[18] 张凌寒,王宏卫.大学生选择性失业与高校就业指导优化[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47―49.

[19] 武毅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教育学审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21―124.

[20] 于洪霞.毕业生就业情况与高校专业调整――基于教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59.

Analysis on the “Low-Level Job” Phenomenon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Theory” Sight

WU Yi-ying CHEN Xiao-long

就业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落笔于此,就意味着三年研究生涯的结束。回首三年,颇多感慨,心中不禁思绪万千。

三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一脚迈进了社会学殿堂。刚进来的时候,懵懵懂懂,所知甚少,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导师——陈颐老师。陈老师不仅是我的授业恩师,也是我的生活向导。学业上,陈老师对我谆谆教诲、耳提面命;生活上,陈老师对我关爱有加、关心备至。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刚进南农的时候,由于经济困难,没有电脑。陈老师得知我的境况后,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为我争取了一台电脑,这才使我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电脑,并用这台电脑完成了学业。

三年中,我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当然,这都离不开南农社会学系所有老师的培养和教育。三年中,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系主任姚兆余老师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学术渊博;屈勇老师侃侃而谈、见解独到;朱考金老师塌塌实实、与人和善……这一切,都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就业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就业;期望

【Abstract】People always think that salary and welfare are the primary job criteria for tourism majors in Vocational College,;gender relates to job area;the students firstly rely on social relations for jobs. But this view is not accurate.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using SPSS software statistics, the survey finds hat::most students choose firstly from character、interest,、values of employment. There is no obv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oice of gender and employment area. students firstly rely on high quality Vocational guidance and campus recruitment.The boys expect salary higher than girls.There are few student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hoose school resource seeking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help.

【Key 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ourism;Employment;Expectation

熟悉学生的就业期望内容,学校与相关部门将为雇主与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职业指导。曾向昌指出“就业期望是个人对就业的态度倾向,包括个人对就业的职业类型以及工作发展成就的自我希望。” 笔者赞同此观点,同时笔者认为就业期望应反映求职者对自我的评估,求职者的首选求职标准,求职者急需的就业帮助等内容。就业期望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资源合理配置,但江苏经贸职业学院旅游外语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缺乏以上数据,不了解2015届旅游专业毕业生对于薪资,单位、求职首选考虑因素等期望内容,无法为雇主与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也无法为相关部门与院校提供有价值的估算数据。

为此,笔者根据调查目标,设计了相关问题收集学生的就业期望内容,并对问卷进行预评估,修改题目以提高问题信度与效度。本文以我院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生176人为样本,采用问卷星网络调查形式。经核对,合格的网络问卷为140份,其中男生12人、女生128人,男女比例为8.57与91.43%。回收率为79.5%。下文将描述问卷统计数据。

1 学生的求职偏好及求职困难选项统计

数据显示,女生大多大二考虑就业,学生倾向毕业后立即就业或者专转本。学生求职时首先考虑自己性格,薪资虽然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性别与就业地区选择无关。学生迫切要求学校提供职业指导等。具体统计如下:

1.1 性别不同,个人考虑就业问题的时间也不同

约90%的女生在大一与大二考虑就业问题,比男生要早。笔者对性别与时间选项进行交叉统计,卡方显著性为.005<.05证实两者有关。超过90%学生在高中、大一、大二开始考虑就业方向。78.57%的学生在大二关注就业、13.57的学生在大一时关注、另1.4%的学生在高中时已经考虑此问题。女生时间段选项显著性.00<.05,选项间差异明显。但是男生选项间并无明显差异。男生的选项比女生更为均衡,卡方显著性.779>.05,表明选项间无明显差异。从大一至大三,每阶段约30%的男生会考虑就业问题。下文将描述学生的理想就业方向。

1.2 大多数学生选择立即就业与专转本

在就业方向多选题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1-3项。.据问卷星网站统计,70%的学生愿意立即就业。37.14的学生选择专转本。35%的学生愿意尝试自主创业。12.88%的学生想考公务员。就业依然是学生的第一选择,同时,学生愿意尝试创业。齐迹、吴宝的调查结果支持了以上数据分布。他们发现:“79.5%的高职大二学生选择立即就业、35.9%的学生考虑自主创业。” 下文将描述学生求职时的首选因素。

1.3 大多数学生求职时首先考虑个人性格。

齐迹、吴宝指出高职学生择业中依次考虑:“工资水平及福利、有利于个人发展与晋升、工作稳定性。” 笔者的调查结果与其不完全相同,本题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1-3项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按前述统计方法,笔者发现个人性格决定了学生择业(65.71%)。其它为薪水与福利(57.14%)、清晰的升职前景(49.29%)、单位企业文化(26.43%)、单位的特殊福利(20%)等。学生首先考虑性格有助于其合理求职。里尔登认为:“对应不同人格类型,有不同的环境。人们寻找那些能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尊敬与回报和使用的环境。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人格与工作环境相冲突,个人也许紧张、有压力、表现糟糕并放弃工作。” 可见,学生重视工作成就感、追求人职匹配。下文将描述学生的就业期望地区。

1.4 大多数学生期望在南京或者苏南区就业

学生期望在南京、苏南发达城市或者家乡就业。学生选择南京为47.14%、苏南城市为27.14%、选择家乡就业为24.29%。笔者运用spss首先进行性别与就业地区交叉统计,男女人数比为8.57%与91.43%。南京、苏南、家乡、其它地区选项比例为47.1%:27.1%:24.3%:1.4%。经检验,两者互相独立。卡方显著性.757>.05,证实性别与就业地区选择无关。

为判断女生是否偏爱某就业地区,笔者对女生选项进行卡方分配,发现女性偏爱南京、苏南,卡方显著性.000

1.5 性别不同,首选就业单位性质不同。

75%的男生选择民营企业、35.2%的女生首选国有企业。首选单位性质与性别卡方检验.001<0.05.差异明显。女生与男生显著性值分别为.000与.009,均

1.6 2000-3000元是大多数学生的期望

去除各类保险,60.71%学生要求收入为2000-3000元。女生选择差异明显,集中于2000-3000,而男生对于收入选项无明显偏好。因为:女生与男生选项的显著性分为.000与.112。

女生显著性.000.005选项间无明显差异。下文描述学生喜欢的求职帮助手段

1.7 学生认为对求职帮助最大的因素是学校开展的指导

多项选择中,学生前三位期望的排列为: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包括心理及求职技巧指导)57.14%、参加校园招聘会44.29%、参加人才市场上招聘会34.29%。

学生选择的原因为:学校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清自我,了解就业市场实际情况。参加校园招聘会方便实在。以往毕业生的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但是学生不了解就业市场信息。

1.8 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就业信息

不到10%的学生完全了解期望就业地区的就业信息并能主动查阅校园就业网络。证据如下:

表1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对就业信息的熟悉程度

女生对于1至3题选择的显著性均为.000<.005各选项差异显著,约70%的女生不熟悉就业信息,不会主动查阅相关就业网站男生对应题目选项的卡方检验值分别为.721、.343、.705均>.05男生选项间比较平均,无明显差异。熟悉就业信息的人数比例高于女生。

2 讨论数据结果并评价论文不足

本文想发现我院旅游专业学生何时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对就业地区、单位类别、个人待遇、求职方法、求职帮助等期望内容有无偏好,男女生选项间有无区别等,帮助学生就业,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信息。依据以上目标,笔者设计问卷进行统计。下文将解释结果并得出结论。

学校应从大一至大二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因为约11%的女生在高中时就已经关心就业。在我院开展顶岗实习后,约82%的女生开始关注就业问题,集中于“大二”。我院应提前开设职业指导课程。

学校适当为专转本学生开设适当学术课程。约37.14%的学生愿意大三暂不就业、参加专转本复习与考试,并尝试适应本科学习环境。目前我院除英语外,再无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等学术课程,只能让学生自学,无法满足学生需要。故我院需要提高此部分学生学术水平。

大部分学生求职首先对自身进行评估。65.71%的学生求职首先考虑自己性格、兴趣、价值观。她们追求性格与工作匹配以提高工作满意感与成就感。除去性格、薪资外,学生最关注升职前景。部分学生期望保持工作稳定、不愿意频繁跳槽,她们想通过升职、加薪并获得前进的动力。同时,26.43%的学生关注单位文化,追求个人价值与单位文化融合,提高工作满意感。

性别与就业地区并无关联,但女生偏向南京地区。46.88%的女生选择就业地区为南京,且选项集中于南京。50%男生选择南京,但是约34%选择回家乡就业,卡方检验证实女生选择(.000)比男生选择(0.368)差异明显。

男生期望薪资水平高于女生。33.33%男生期望首次就业时工资为4000-5000元,但是无男生选择3000-4000元薪资。低于2000元与高于5000元各为8.33%。期待5000元以上薪资女生占女生总数1.56%,4000-5000元为4.69%,3000-4000元为28.91%。2000-3000元是雇主与学生期望的重合点。根据我院对雇主的调查,约60%的雇主愿意提供2000-3000元段收入,10%会提供5000以上。学院利用此数据保证雇主与学生双方利益。

学生期望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课程。56,25%的女生与66.67的男生要求学校传授职业心理及职业生涯知识。此外,女生重视校园招聘会与人才市场招聘会。男生重视就业中介与依靠人际关系网。男生的就业压力可能低于女生。

男生更加主动收集就业信息。对就业形势与就业网站,男生比较熟悉的比例为25%、33.33%,总体上高于女生比例,但是非常熟悉的学生不到男女总数10%。

3 结论

就业问题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调查 职业规划

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扩张以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高职学生以来,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他们的去向如何,是否能够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找到合适的工作,学校迫切想知道答案。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外语系在广安职业技术科研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于2009年6月对部分毕业生做了跟踪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简述

本次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法,调查对象主要随即抽选,主要涉及我院4个系的500多位毕业生。共发550份调查问卷,约占毕业生总数的40%。调查的覆盖面大,能很真实反应毕业生就业状况。选取调查对象时还注意了专业的区别,对毕业生人数不够多但很有代表性的专业,发放调查问卷的份数相对较多,这也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覆盖较多专业。我院师范教育是强项,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不是均等的,男生占40%,女生占60%。调查中的学生主要来自四川各个县市,占总人数的95%,外省学生仅占5%。调查的结果经过研究小组的分析,筛选出不规范的问卷,实际纳入统计的问卷有530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战线比较长。到2009年6月为止,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约占31%,在实习或试用的占39,还有30%选择待业或准备各种就业考试。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对工作基本满意;试用或实习的学生对工作充满期待,但是部分学生持悲观情绪。比如,对将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对就业前景也不看好;待业学生主则想为将来就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有的选择考公务员,有的选择为各地市的教师招考复习备战,还有的为创业做准备。

总的来说,毕业生对就业有清醒的认识,对人才市场也有相当的了解,说明我院长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非常有效。一般在第五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供实用的就业技巧,这些都对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学校、社会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并制定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的措施。

2.专业对口的观念正在改变。以往学生就业时,都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就业面越来越广泛,这种专业对口的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的需要了。如果固守陈旧观念,只能眼看着就业机会从身边溜走。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针对专业对口这个焦点问题专门设置了题目“你认为就业一定要和所学专业对口吗?为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75%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剩下25%的人认为有必要。在对原因的回答上,有的认为专业具有滞后性,3年前的热门专业现在可能不再热门,因而必须改变观念,在专业之外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有条件和机会的话,最好再学一门技术或掌握其他专业知识;有的认为,现在很多岗位对应聘者的专业能力要求并不是太高,所学知识可能根本用不上,不能为了固守专业而失去就业机会;还有的学生坦诚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得并不好,对口和不对口没有太大差别。

3.学生就业缺乏主动性。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的就业信息主要来自学校招生就业处的通知,只有17%的学生通过学校以外的途径,比如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主动联系工作。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都是等着学院每年一度的招聘会或是用人单位主动到学校招人。这说明,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对学校的依赖相当严重。学校每年举行招聘会,联系各个公司、单位来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及时在网上最新的用人信息,这本是为学生就业做的一件好事。但却让许多学生产生了依赖性心理,以为学校会不断提供就业信息。事实上,仅凭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还远远不够,学生应该利用社会、家庭、朋友等渠道主动获得就业信息。工作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找出来的、跑出来的。这也告诉我们,在以后的就业指导中要加强学生对就业紧迫性和主动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获得就业信息,最终找到理想的工作。

4.毕业生普遍缺乏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学生就业时必备的理念。调查中问道“在就业之前你有明确的职业意识吗?”,79%的学生回答“没有”,21%的学生回答“有”。说明学校在树立学生职业意识方面所做的工作还不够,应该在入学时就开始接受职业意识方面的教育,而不是等到毕业时才考虑性格爱好、就业偏好、生涯设计等问题。在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应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早日接触社会。只有对社会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在就业时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就业问题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工作思路 措施 问题 对策

0 引言

就业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录取生源的质量和教学管理。就业率更是社会评价高校办学水平、学生高考择校的重要指标,和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时下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一个困扰政府和高校的难题。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存在一些就业观念上的偏差:大学生对个人现实的切身利益考虑过多,而对个人成长的长远意义考虑不足;就业目标定位过高,仍有一步到位的思想;而对就业是一个逐步实现目标,不断调试目标的过程认识不足,个人期望超越社会需求,形成较大反差。

1 工作思路

由于毕业生人数增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加之全球经济萧条,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学生的就业期望始终居高不下,也为更好的开展就业工作带来很大难度。针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特点和目前就业形势,广泛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活动,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近几年的学生就业工作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1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各种择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他们既为自己即将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奉献给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也常常表现出矛盾的心理,所以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参与竞争,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系开展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工作,帮助学生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树立自信心,树立勇于竞争的勇气,勇于向挫折挑战。避免从众心理,一切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求出发,不与同学攀比,从各个方面精心策划,面对就业。

1.2 鼓励学生在毕业前学习本专业以外的其他技能,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对专业背景的限制也逐渐的淡化。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知识更新的加快、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增加,个人专业背景的限制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严格,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意识到员工的专业知识在经过短期培训中就能掌握,有“轻专业重能力”的观念。

1.3 鼓励毕业生报考专升本和公务员

面对学生毕业生数多、用人单位少的专业的客观情况,考取本科和公务员无疑又是毕业生的一条出路。对于那些有能力考上本科和公务员的毕业生,为他们提供信息,给予指导,充分重视这项工作。

2 具体措施

2.1 做好学生的就业准备工作

通过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专栏、网上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咨询等多种形式,在毕业生中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的指导,同时加强了在需求信息、就业技巧和就业观念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做就业前思想和心理准备。

2.2 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针“先就业再择业,稳定自己的工作”,并在督促毕业生签约过程中,对指导教师做出四个针对的要求:

2.2.1 首先,针对学校周边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展开工作。

2.2.2 其次,针对学生干部展开工作,让学生干部起到带动作用。

2.2.3 然后,针对优秀毕业生展开工作,让优秀毕业生起到带动作用。

2.2.4 最后,针对特困毕业生展开工作,确保100%的就业签约。

采用层层扒皮、逐一击破的办法,最终达到人人就业、优质就业的目的。

2.3 发动全员参与

努力建立全员参与就业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指导教师、各专业教师在就业工作中的优势和潜力,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拓展就业市场,稳步提高就业率。广泛发动教师积极联系用人单位,获取单位需求信息;要求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论文的同时关心所指导学生的就业状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就业签约。

2.4 制定奖惩措施

在近几年的就业工作中,我系不断的改进完善就业制度,加强就业考核,对于我系的签约情况,每周例会都进行通报,对于签约率比较低的团队及时督促。

2.4.1 电话费用补贴:为了更好的让指导教师与毕业生沟通交流,督促毕业生签约,经系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开设与毕业生联系的专线长途电话,并对每位指导教师补贴电话费。(补贴电话费数=指导毕业生数*10元)

2.4.2 指导教师费与毕业生签约率挂钩。

2.5 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小窍门

2.5.1 建立QQ群,便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并可以及时摸清毕业生岗位变动情况。

2.5.2 建立公共邮箱,如果谁有招聘信息就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为没有就业单位或将要更改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

2.5.3 指导教师建立个人博客,经常收集招聘信息,为没有就业单位或将要更改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

2.5.4 经常与毕业生沟通最新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理念等,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并取得毕业生的信任,为以后的就业签约工作打好基础。

2.5.5 与往届毕业生取得联系,是否能够提供就业岗位。

3 存在问题和对策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需要,直接关系着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2000年高等院校扩大招生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由于毕业人数增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及用人单位竞相追求高学历,同时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这些都给就业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3.1 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3.1.1 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度。

3.1.2 学生就业稳定性差。

3.2 针对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更进一步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和思路,拟采取以下对策:

3.2.1 积极实施“就业基地”战略,为更好地拓展就业渠道,努力使实习、实训基地成为就业基地。

3.2.2 建立健全就业反馈网络,探索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