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我们的音乐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软件应用;制作课件;民乐欣赏
一、简编民乐,利用课件呈现故事
每首民乐都有它的故事,有的是优美的诗歌,有的是凄美的故事,但不是每个故事幼儿都能听懂,如著名的爱情故事《梁祝》,我们把故事进行改编,并在改编的基础上,从长长的乐曲中选取3~4段乐曲,让精简的故事和选取的乐曲段落匹配。如《梁祝》这首民乐,我们可以把故事简单地改编为:从前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梁山伯,一个叫祝英台,但他们的爸爸妈妈不太友好,常常吵架,也不让他们两个人做好朋友,他们两人非常伤心,就变成了蝴蝶,成双成对,非常快乐地在花园里飞,有时他们会遇到危险。简单的故事配合简短的乐曲,对幼儿欣赏民乐有很大的帮助。而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借助课件直观地展示民乐,将故事和民乐结合起来。如大班音乐欣赏活动《老鼠娶亲》,经故事改编和音乐截取,设计了四大段落的音乐欣赏内容,以动作来表示,分别为:吹唢呐、敲大鼓、抬花轿和跳红绸舞。我们可以借助课件,用Flash8.0来制作四段不同动作的形象,并插入音乐,让每个动作动画和音乐段落相匹配。民乐课件的辅助,对幼儿自主学习欣赏民乐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民乐欣赏活动的准备阶段,最重要的是对音乐的剪辑处理和课件的制作,而这需要幼儿教师选择简便实用的应用软件才能实现。
1.音乐截取中的注意点
我们的民乐经改编后需要处理的效果一般有分段、变速、变调等,而涉及具体的软件技术为音乐的截取、合并、变效果(变速、变调、变音色等)。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Cool Edit2.0是非常方便和实用的声音编辑软件,其能快速导入音乐,并用分割和拖曳工具能简便实现音乐的截取和合并。一般我们给幼儿欣赏的民乐都会让幼儿注意里面的乐器、节奏或者音色,我们同样也可以用Cool Edit2.0来做效果。以《百鸟朝凤》为例,音乐是用传统乐器唢呐演奏,其音色尖锐、快速,幼儿很难掌握其节奏,因此我们可以用变速器来减慢音乐的速度,但同时保持音高,在点击变速后还可预览效果,直到我们做出适合幼儿理解能力的速度。在应用Cool Edit2.0这个声音编辑软件时,我们必须注意:首先,保存的格式最好是MP3,方便导入其他软件制作课件;其次,我们制作的民乐是供幼儿欣赏的,整首歌曲的长度不可超过一分半钟(在制作时可以在Cool Edit2.0的时间轴上看歌曲长度);最后,编辑音乐时多制作几个不同的版本,以便在实际组织欣赏活动中能用到。
2.课件制作时的着重点
如果说音乐剪辑是民乐欣赏活动的基础,那课件制作就是欣赏活动的重要过程。它不仅能让教师在制作过程中熟悉活动流程和教学重点,还能提高现代技术应用水平。我们制作的课件必定是画面丰富但层次清晰、形象生动但呈现简单、内容多样但不失要领。首先,必须选取适合幼儿教师制作课件的软件,Flash是幼师较能接受的课件制作软件,以制作Flash课件为例,我们一开始要做的是熟悉整个活动的组织流程,然后设计制作大纲,一般大纲分为:封面、民乐故事、人物的分析、欣赏音乐、巩固练习。因此,我们的课件不可以太长,要简便操作。Flash很适合做故事课件,但不适合做整个活动的操作课件,因为Flash的互动性不强。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其他操作流程可以借助互动式白板来呈现。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有制作白板课件的能力。白板课件有很大的随机性,我们可以在制作时按照上述流程制作,整个白板课件不能超过7页,以保证课件的实用和美观。在制作白板课件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重点:一是考虑幼儿的兴趣,灵活预设活动组织中的功能应用,如应用隐藏功能、透视镜功能等,这些都要在预设的情况下才能制作出好课件;二是注意重点,民乐欣赏活动中最重要的是民乐欣赏,而不是故事倾听,因此,至少在课件中民乐出现得越早越好。
3.课件灵活应用,实现各软件的强大功能
“第3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剧发展论坛”日前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此论坛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主办,上海之春组委会办公室和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承办,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协办,海内外70余位资深业内人士和媒体工作者参会,中外专家纷纷阐述各自的从业经验,交流世界各国的音乐剧制作、推广和运营经验,分析音乐剧发展潮流,并积极为推动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出谋划策。
韩国音乐剧的发展与对中国音乐剧的预示
裴成赫(韩国成佑艺术企划CEO):先向各位介绍一下韩国音乐剧的发展。韩国音乐剧的正式发展是从2000年原版音乐剧《明成皇后》开始的,在2000年前做的是模仿外国音乐剧的形式。商业演出是从2000年引进《剧院魅影》开始的。之后大众热爱音乐剧是从2004年开始的《妈妈咪呀!》,达成了音乐剧的大众化。之后韩文版版权音乐剧、原创大型音乐剧陆续呈现在观众的面前。韩国每年上演的原创音乐剧非常多,平均大概达到184部,但是其中只有10%才能得到观众们的喜爱,这个结果可以说是可悲的,西方国家若是要做某一部音乐剧一定会三思而后行,但韩国急于呈现在市场,所以出现不太好的结果。不过,韩国政府现在为了韩国音乐剧的发展也决心大力支持,要把自己国家的艺术推广到海外一定要有政府的支持。同时,韩国音乐剧制作商也已经成熟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韩国现在培养的音乐剧演员已经达到世界级的演技艺术。韩国还有一点做得比较好的是,通过版权制作学到了他们的艺术,他们的经验,通过原来的艺术家、技术人才来培养本国的艺术家。
中国音乐剧现在正处于最重要的时期,我想,不到十年,中国音乐剧一定会打向世界。不过,在来到中国考察期间,我觉得中国音乐剧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原创非常重要,每个国家不能没有原创音乐剧,但是现在在中国,可能更迫切的是培养制作团队、培养演员;更加需要多促进共同制作,边学习、边发展,这样才能培养中国的制作团队以及演员的素质。若是没有学习的这一段过程,发展速度可能会更慢一些。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唯一在中国做比较现代化而且是国际题材的只有李盾先生的作品,其他都偏于历史性,还有局限在中国国内的题材。音乐剧是文化产业,我们需要通过文化产业得以盈利,所以题材一定要选择中国观众喜欢、海外观众也喜欢的国际题材。所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神话变成现代版重新叙事。
现在,我们一定要促进韩国和中国的联合制作,韩国观众是不分原创还是版权这个概念的,韩国观众追求的只有音乐剧的歌曲和音乐剧的内容,这不仅仅是韩国的趋势,也是世界的趋势。韩国和中国共同制作的音乐剧一定会成为世界级的音乐剧,中韩两国共同研究国际市场,之后共同制作音乐剧,这是非常有潜力的事情。
欧洲商业音乐剧发展对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模式的借鉴
比约·多布拉尔(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音乐剧学院院长,指挥,音乐总监):我来自比利时,我们也经历过现在中国音乐剧所面临的问题。在八十年代,当时的观众非常喜欢大制作的音乐剧,主要是喜欢纽约和伦敦的音乐剧。2007年时在荷兰推出了非常成功的原创剧目,上演了大概两年,2009年之后又有了新的剧目,现在是第三年上演,而且场场爆满。这两部音乐剧题材来自于荷兰的小说,涉及到荷兰的文化、艺术。另外一点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剧目都没有在纽约和英国上演过,这些音乐剧的主题是吸引欧洲大陆观众的,而这些主题对于英国和美国的观众是没有吸引力的。
在欧洲可以看到每一个城市都有专门的音乐剧培训学校,能够培养出非常高质量的音乐剧演员,在整个欧洲大陆每年都有几百位的优秀毕业生,欧洲大陆音乐剧就有了足够的人才去演经典的音乐剧。他们可以一周表演7到10次。我们需要来自西方的专门培训的老师,培训的不仅仅是专业的技能,同时还要把表演更好地融合起来。我们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阐述音乐剧的故事,我们必须把表演和演唱结合起来,这也是中国发展音乐剧的需要。我们发现一部优秀的音乐剧有一个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就是所有的音乐和歌词首先要有好的故事、题材来支撑。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未来,就像以前我们欧洲大陆经历的一样,必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中国的故事,来源于中国的电影和文学作品,然后我们才能够把它做成好的原创音乐剧。
在过去几年中国音乐剧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各方面的技能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已经有很多优秀的、受过良好训练的演员来演音乐剧,包括政府的支持,以及音乐学院都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音乐剧人才辈出,中国的演员不仅可以在引入的音乐剧当中担任配角,同时在原创的音乐剧当中担任主角。与此同时,英美的音乐剧在中国会取得越来越多的成功,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希望看到一流的英美音乐剧,同时也希望看到由本土的音乐剧团队来呈现的音乐剧。我们要让中国的本土艺术家来进行创作,把好的题材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
日本音乐剧实现长期公演的成功秘诀
王翔浅(日本四季剧团驻中国代表,从事中日戏剧交流工作,制作人、剧评人):今年四季剧团成立60周年。四季剧团涵盖了音乐剧、话剧、儿童剧等,是日本演出剧种最丰富的剧团。日本政府每年会向日本的戏剧事业资助16亿日元,但是作为私营剧团,四季剧团每年向政府支付的比政府给它的还要多。1953年四季剧团成立,经历了10年的艰苦期。一个重大转机出现在1982年到伦敦看到音乐剧《猫》,当时日本的演出现状是,一个剧目在剧场里最多演出两个月以上,引进《猫》以后至少演出一年以上,然后建了一个《猫》剧场。《猫》的成功很大的意义是,给四季剧团建立了新的模式:长期公演的模式。第二部剧目是《剧院魅影》,这部戏又创立了一个模式:在固定剧场演出。1993年开始在全国兴建自己的剧场,经过10年的努力在全国有10个自己的剧场。
四季剧团能够建立起长期公演的体制,成功的秘诀在什么地方?首先是在本土化的根基上做一个完美的复制,四季剧团全部用日语来演出,所有舞台装置都在日本制作,四季剧团建立起适合于亚洲人表演和观赏的体系,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丝毫没有障碍。有些复制作品甚至超过了欧美自身的制作水平,我们认为只有百分之百把欧美音乐剧吸收之后才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剧。
其次,四季剧团有着非常完美的演员体系,四季剧团一共有600多人,剧团对演员管理非常严格,每年都会更改1/10以上的人员。剧团重视实力,不采用明星制。在每次演出期间,不管有没有演出,从周一到周六都要参加艺术中心的课程训练,都会有严格的考勤率。
还有就是低票价,在制定票价时有一个宗旨,票价不能够超过大学毕业生第一年工资的1/20,当时四季剧团最低票价相当于职员一两个小时的薪资。即使是这样,四季剧团整体运营上也是杜绝浪费,预算可以精确到一根钉子是不是要买。
四季剧团还有一个长期坚持的理念,把剧目带到了全国。四季剧团每年有两部作品在全国巡演,除东京外,巡演达到2000场,占整个演出的56%以上。还有就是送戏下乡,专门给孩子做的公益演出,已经遍及日本的全国各地,四季剧团的演出对孩子影响非常深刻,而且很多人长大了以后都成为四季剧团坚定的粉丝。同时,四季剧团不仅只有长期公演,还有定期性、短期的公演。此外,能够实现长期公演,跟营销是分不开的。除了票务方面的营销,还有宣传的作用。可以不夸张的说,在日本生活或者工作,你走出不到10分钟的路程,都可以看到四季剧团的广告。
从大惊奇到小清新——盘点台湾音乐剧2012
杨忠衡(著名乐评人、唱片制作人、编剧、音乐剧场艺术总监):2012年台湾原创剧中,大型的表演方面只有一个音乐时代剧场的《东区卡门》,还有台北爱乐的《和你在一起》,12月份《梦想大饭店》是台湾流行音乐人的作品。其他的都是在小场地。台湾的小剧场,不只是小剧场,还是台湾新的精神。还有就是校园作品。另外一种典型是《再一次,梦想》,故事很简单,通常都是年轻人的爱情故事,这种氛围就是台湾的小清新,创作者把风格放到音乐剧里面,不用模仿其他国家或者其他方式。
从大惊奇到小清新是怎么回事?跟台湾本地特性有关:台湾的地域环境和市场饱和、流动性不足。音乐剧对于台湾人、大陆人来讲,原来都是大惊奇,就是我们过去没有看过的豪华的表演方式。在思考如何去经营“后大惊奇时代”时,我们的思维如果只是去创造更大的惊奇,或更奇怪的惊奇,它会是一个恶性循环,大家都要比豪华、比壮丽,把大家的胃口越养越大,市场会越来越不好做。在巨无霸的现象之下看到的是瓶颈的现状,累积的经验很少。
去年整个表演市场有两个启示,一是《宝岛一村》,二是《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是单场两个人的戏,但却创造了表演界的奇迹。所以,戏不一定要豪华,但是一定要好看。我们有时候看得太远、太庞大,反倒把近在身边的事情给忘记了。
我不反对大制作,因为我自己都大制作,但是大制作每个环节都为了达到指标,它会变得太刻意,会偏离了广大观众看的初衷。我们可以做的是什么事情?明年,剧场以及我代表的台湾表演管理基金会,将透过我们的专业眼光,有经验的辅导,让更多年轻的创业者做出更有品质保证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经营中小型剧场,同时在大型戏方面形成更好的专业上的发展。
非常羡慕韩国、大陆对音乐剧的支持,在台湾我们的文化单位对音乐剧的支持是0。台湾也没有专业的音乐剧科系。但是我们有自己求生存的方式,我们台湾工作者在资源很缺乏的情况下,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尽力表现,用我们的方式来贡献我们的影响力。我个人相信从大惊奇走到小清新,我们台湾不用很勉强地去贡献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但是我希望明年能为整个华人世界多贡献音乐剧方面的未来新秀。
百老汇剧目巡演概观
吉井久美子(美国KEF BRAND娱乐公司执行副总裁,Gorgeous娱乐公司董事长):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到底什么叫做“巡演百老汇”?在过去的100年来,百老汇被认为是娱乐行业的顶尖场所,在那里有各种各样的导演、设计师、舞美,这些人才不单单来自美国还来自全球,在那里上演着非常多的剧目包括音乐剧。巡演百老汇试图将这些表演带给全国的观众,不同等级的演出在全国200多个地方上演,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2012年巡演百老汇整个收入达到8.11亿美元。
到底什么样的剧目会进行巡演?是那些成功的剧目,而且美国其他的地方也想观看的。目前大部分巡演的都是音乐剧。另外话剧也可以获得非常成功的巡演。一般来说,巡演的时间会比百老汇时间晚一个季度或两个季度。根据2009年到2011年的数据,巡演百老汇的观众平均年龄是53.8岁,而且72%的观众是女性观众。大部分巡演百老汇的观众都是白人,收入比较高,也有良好的教育,一个演出季这些观众平均会去看四场演出,大概5%会看超过10场,这其实和百老汇的统计比较类似了。我们的会员大部分会购套票,套票在演出季开始之前就定了,往往有一些优惠,套票的观众也会推荐给非套票的观众,从而带来一些口碑的效应。我们在新演出季开始之前6个月时,会在媒体渠道上做一些广告宣传,除了电视、平面媒体宣传外,最近几年我们也用了许多的社交媒体,另外通过高校的音乐课,以及通过编舞、演唱,可以让大家抢先一步接触到这些音乐剧。
音乐剧的中国巡回之路
张力刚(北京北展演艺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都有一个概念:时间到的时候自然会有这个需求,那么什么时候音乐剧的时间才会到呢?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到2019年,我们还有五年的时间来真正进入音乐剧的繁荣期,那个繁荣期的标志可能就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可以出现长期驻演的项目。但是这五年我们不能坐等,我们还有好多工作要做,你会发现成功的秘诀不是你知不知道路,关键的是你能不能够坚持。
在过去几年的市场尝试中,除了旅游演出能够在旅游点进行驻演以外,大部分的演出,尤其是音乐剧的演出,基本上还是以几个核心城市为主的。上海是音乐剧发展最好的城市,但在去年前年,即使是上海这样的城市,也只能演三个月,演长了依然还是无法负担,北京能承担的时间就更短,可能是两个月,到广州能承担的就只有一个月了。在这个情况下,如果音乐剧只是依靠上海和北京的市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靠巡演作为支撑,在大多数城市巡演。
音乐剧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当娱乐的东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它才成为文化,我们看到世界级城市都在为音乐剧疯狂,真正的音乐剧是一个城市中产阶级或者说是都市文化最典型的代表。这点我非常敬佩上海的前辈们,他们以国际视角做出了一些判断,在上海率先普及了音乐剧的概念。
从今年的6、7月份开始,我们和上海文化广场合作,在上海、广州、北京十几个城市全部铺开建立了运营网络,目前来看这个模式运行得还算可以。只有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才有可能真正把城市作为自己网络的一部分。同时,通过整体的财务控制,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基本上用北京、上海、广州发达城市的利润,填补某些城市的亏空。希望在五年后市场进入繁荣期时,我们的布局已经完成,我们还能够真正形成像百老汇巡演那样,贯穿中国的演出运营网络,这个演出运营网络和国际的演出一起对接,中国市场将作为全球市场不可切分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音乐剧的词曲创作,寻找叙事的灵魂
金培达(香港多元化音乐人):今天常常说到音乐剧的故事性,其实音乐剧可以很粗略分成两类:第一,故事性非常少,它只是一场很综合的表演;第二,这个时代比较流行的就是故事性的音乐剧,对故事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今天我所说到的音乐剧词曲创作,最主要还是说到故事音乐剧。
我们今天用音乐讲故事,那可能在音乐创作里面作曲人扮演的角色是讲故事的人。我们看到在美国很多情况是,在创作一个新的音乐剧时,原创人是作曲人、作词人跟写剧本的,他们三个人加起来是整个作品原始创作的开始。其实每一个剧中都有中心的精神,作曲的人在作曲技巧上要下功夫,但是要写一个有效果的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音乐,他需要明白故事的主要精神。
我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喜欢在写歌时,往往把中心思想涵盖在里面。每一个作曲人方法都会不同,但是在音乐剧里有一个重点就是一定要“寻找叙事的灵魂”。我们在学习艺术时,希望找到它的规则,其实这是很大的问题,因为规则往往把我们锁死。美国电影导演说:“不是规则,而是规律”,规则告诉我们,这场音乐剧一定要有多少量,多少对白的对比,这才叫音乐剧,但是我们往往因为所谓的规则,不往情感里面去想;规律告诉我们,这样安排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只要这个结果你能接受,这是你的艺术决定。
音乐剧中,音乐能把人的内在情绪放大,而且把生命里我们原本看不到的线连起来,在音乐剧的词曲创作里的叙事灵魂就是普适的共鸣。刚才有提到用本土题材可能会跟国外的观众不衔接,我自己的感觉是,如果写得成功,即便这个故事完全是你自己的文化,不熟悉这个文化的人在你的歌词、舞美、灯光里也能够在那个晚上跟你走一段路。希望我们在中国有更好的创作,希望音乐剧不只是在营销、形式上国际化,而是我们能够把内心的感动带给全世界。
西方音乐剧本地化制作浅试
杨嘉敏(七幕人生文化产业投资(北京)有限公司CEO):在2012年我们团队推出了《我,堂吉诃德》,在木马剧场和北京朝阳演了60场,60场是盈亏的分界线,在运营上也得到了比较好的回报。首先介绍一下《我,堂吉诃德》的模式,我们选的是非知名的但是是非常优秀的剧目,我们购买了《我,堂吉诃德》音乐词和剧本的版权,由我们自己的团队改编和创作。前两轮的演出都是中国演员英文演出。通过《我,堂吉诃德》我们认识到,不一定要追求大的知名剧目,中国观众了解的音乐剧剧目不多,大概不到10部,但是百老汇有非常好的剧目,我们要看剧目是不是优秀并且是不是有机结合在一起。《我,堂吉诃德》符合了这几点的标准。
在运营方面,我希望平均票价不超过300元,这样可以尽可能降低音乐剧观众进入剧场的门槛。在运营上我们还采取了小剧场的预演,如果观众反响好我们再进行大的投资和运作。前面60场以新媒体为主导,通过微博、微信进行宣传,力量真的非常大。我们也有一些创新合作,比如跟渠道、跟品牌的创新渠道,我们跟豆瓣的第一次合作,也推动了豆瓣平台上多场次的售票平台。
我们在制作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包括中文版男演员还没有找到,制作人才还是缺乏。我之前跟百老汇的人聊,什么是好的制作人?有三个方面:第一,要有比较好的评论能够界定哪些剧目是能够吸引观众的;第二,有比较好的融资能力;第三,需要有非常好的营销能力,需要国际化视野的制作团队。
文化娱乐需求在这几年出现井喷式的发展,好的音乐剧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音乐剧是发展比较慢的产业,我们要拥抱新的科技,不断提升用户的体验,让他们走近剧场的障碍越少越好。
上海能成为音乐剧重镇的缘由
陈东(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现在上海的音乐剧重镇的基础是大剧院打下的,因为大剧院引进海外10余部音乐剧,为上海音乐剧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文化广场又成为国内外音乐剧原创展演的重要基础剧院。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经历了经典引进、本土制作、话语原创三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海纳百川的上海,城市文化开放、兼容并蓄,崇尚经典时尚。在上海诞生了第一部中国电影故事片,中国电影和发明电影当中的时间只有三年的间隔,而中国音乐剧和海外音乐剧的制作差距是三十年。上海具有海纳百川的气质,记得几个月前跟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先生讨论音乐剧,陶司长说“上海不扛这面大旗谁扛?”上海具有18种艺术门类,它们是互相影响的姐妹艺术种类,歌舞、音乐、话剧等等,都是我们舞台艺术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元素。
——题记
喜欢听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每每打开音乐播放器,就会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尽情的享受着从歌曲中传出的古典情怀。
《高山》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流水》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走进《高山》,感悟高山的雄劲挺拔,直耸云间,烟雾缭绕,飘忽不定,令人生了些许敬畏。靠近小溪,亲近流水,水声泠泠,涟漪重重,令观者对其产生了几分怜爱。高山深沉,厚重,铿锵,流水柔弱,温婉,纯美,二者合璧,无异于天籁之音,轻轻的萦绕于我们的耳际,即使不怎么懂得丝竹之音的人们也会乐在其中,不知疲倦。整首乐曲,给人一种凝重,古朴的感觉。曲中音调时而急促,雄壮,高亢,时而平缓,舒畅,流利,顿扬抑挫,很有节奏感,给带来一种音乐美感。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古往今来,高山流水成为了古琴爱好者的必修曲目。
《高山流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欢快,慷慨,激昂,兼有淡淡的忧伤,哀婉,凄凉。乐曲撩拨的是心中的苦涩寂寞,伯牙的琴弹给世人,终是无人能解,于风中撩拨那丝丝酸涩,微合的双目轻轻颤动,你道他是在享受东山的安逸,还是无朋无伴的寥落?高处不胜寒,流水总无心。无论高山多么的稳重,苍劲,挺拔,流水多么的美妙,动听,优雅,到头来,却只能够在肆意的狂风中任意的飘飞,流浪,找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宿。
最初喜欢高山流水,主要是源于高山流水感人的故事。故事虽是家喻户晓,然则故事背后的故事又有多少曾经思考过,若,不是遇大风停渡汉阳江口,伯牙又怎会邂逅子期这位樵夫呢?若非子期病故,未能按时赴约,伯牙又怎会伤心欲绝而作《高山流水》呢?古人有言:士为知己者死。真正爱好音乐的人达到了人乐合一的境界,没有了音乐相伴,形同行尸走肉。因此,闻子期之死,伯牙抚琴而哭,并弹奏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长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语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琴之于伯牙,就如同心脏之于生命一样,没有心脏,与死人无异。由此可见,伯牙乃真义士也。用现在社会的一个时髦的说法,伯牙的行为简直帅呆了,酷毕了。
最近一直都痴迷于一部中国自己制作的3D动画片——《秦时明月》,在这部饱含文化韵味的动画片中,就有一段关于高山流水的故事,墨家弟子高渐离虽与高山流水的创作者况修未曾谋面,况修却以生命的代价将自己呕心沥血创作的高山流水琴谱托剑圣荆轲传予同为当时一流的琴手高渐离,并传话说此琴谱只有高一人能懂,最终因这张琴谱引发了一场杀戮。片中或多或少增添了几分神话色彩,然高山流水的魅力足以令我们长叹。
有生命力的电影一定会被大家注意到
现在国内纪录片上院线的成绩都不算很好,您为什么还要坚持拍这样一个院线电影?
这还不是纯粹的纪录片,我发现国内媒体非常顽强地一直在使用“纪录片”的这个名称,我们确实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纪录片,这是一个自然电影,算是一个动物的故事片。在中国市场上,自然类的、纪录类的电影确实排片会比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正确的或者正常的,或者合理的事情。自然电影跟纪录片有一个区别是在于后期制作的时候,实际上是用了很多电影手段去塑造人物和创造故事,它并不是完全按照科学的依据和现实的依据来做的。结构整个影片的依据还是以故事性为首要条件的,所以它更偏向于故事片。
最开始接这个电影的时候其实也没太想未来发行、宣传的事情,我总是觉得作为一个导演,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做好一个剧本,讲好一个故事,把故事拍好,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最核心的,发行的事情确实没有想好。如果哪种电影好发就做哪种电影的话,可能我会觉得不够刺激吧,或者不是我理想的那种做电影的状态,我还是想去做心里真正想去做的那种电影。这个电影其实到我面前来的时候,我就会感觉到它那种特别强有力的吸引力。我说不清楚是哪个吸引力,但是它非常非常强烈地吸引我去做。当然,那个时候我没有想过会做那么长时间,后来一点点三年就走过来了。
面对死亡
不干扰是我们的原则
对于配音,有人觉得会很出戏,找周迅是为了宣传方面好设置点吗?
对于周迅的配音,我注意到可能现在有两种声音:一种说非常好,一种说可能会有点跳脱、跳线。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我们的主要合作者也都很喜欢。我们找周迅主要是想找一个故事的讲述者,而不是之前那种传统的配音演员。周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她在人物塑造上是非常有功力的,所以她在用声音去塑造这几个角色中,我觉得还是很成功的。她的声音确实有种陌生感,不是传统的我们熟悉的赵忠祥老师的那种声音,可能我们这么多年都比较习惯音色上非常完美的、浑厚的男性声音来配动物主题的片子。说实话,我个人这次还是非常喜欢小周的声音。
看过《我们诞生在中国》,大家都觉得画面精美、主题深刻有内涵,您是怎么想到用动物视角来呈现家庭、成长、轮回这些元素?而不是自然界的一些残酷法则?
在野生动物的片子之间去聊残酷的事情,这个其实我在《可可西里》已经做过了。当然,每个人做电影都有自己习惯的惯性,所以我最开始的时候确实会想残酷的方面多一些。但是在跟迪士尼合作过程中间,迪士尼一直对我说要多一些幽默、多一些幽默、多一些幽默,反复说,这三年过程中间,他们对我说得最多的就是“要幽默”。其实我最开始是有些不接受的,因为我一直觉得中国的野生动物生存境况非常残酷,如果我们要真实展现的话,可能残酷性是主导的。但是这三年过程中间,当这些素材在我面前呈现出来的时候,当你静下心来看这些素材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支撑每一种野生动物活下来的最终极力量不是苦难,而是快乐。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一种人类察觉不到的快乐中间,其实它们有它们自己的快乐、有它们自己的生命力、有它们生命的光彩。如果用我们的角度去理解它们,它们确实是很苦逼的,但是其实它们是在自己的一种快乐中。当你开始能够阅读到这种快乐的时候,你也开始能够理解它们生命中间的那种欢乐和那种喜悦、幽默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后来那些幽默的东西是这些野生动物的素材逐渐地改变我对它们的一些看法,我觉得我是逐渐地真正地走入,把它们平等地放在我的眼前,然后能够走入它们的生活里去。
您在一个视频访问里说:可可西里之后,藏羚羊的生存和数量情况有好转。但有人指出,在索南达杰牺牲时,已经情况好转。您觉得一部电影的作用对于保护动物到底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我觉得索南达杰是保护藏羚羊的英雄,这是完全毋庸置疑的,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觉得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可以去比较,但是《可可西里》这部电影出来之后,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些英雄,了解了他们的英雄事迹,也帮助藏羚羊成为奥运会吉祥物之一,我觉得大家都是在为一个事情、为一个事业努力,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去比较的。
这部电影整个的拍摄周期是多久?和之前执导的剧情片相比区别在哪儿?
自然电影最大的困难是拍摄期不可控性,前面想得再好,到现场,尤其是当你选择高难度拍摄对象的时候,到了现场其实还是比较崩溃的。像雪豹,我们是去了几次都没有拍到,后来我们也努力地去宽慰摄影师,我告诉他们,雪豹在我们中国住了这么长时间,我们中国人很少能拍到它完整的影像,更别说拿电影机想要拍到它的电影故事,这个很难,所以不用有挫折感。但是我很感动的是我的这些主创、这些摄影师们,他们会很有信念感,他们会为一个目标去拼命地想尽办法做。我们最后每一支摄影队都圆满地完成了野生动物的追拍、跟拍工作,带回了非常非常完美的素材。
拍好自然电影需要“不干扰”。但在面对拍摄对象即将死亡的危机时刻,坚持拍摄还是中止拍摄来拯救拍摄对象?您怎么看这种伦理难题?拍《我们诞生在中国》哪些自然电影会对你有影响?
你问到拍摄伦理的问题,确实我们在内部有讨论。一般来说我们是绝对不允许干预的,这是自然电影的一个铁的纪律。因为我们在野外如果这条线一跨过的话,因为我们会经常拍到一些捕猎的场面,就像雪豹去撕咬牦牛的时候,当人类去选择站队的时候,这里边是一个非常复杂伦理问题,比如说你要去救小牦牛还是去把小牦牛打死喂给小雪豹吃?人类有没有权利去干预这个事情?这个是我们要经常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一般会采取绝对不干预,我们确实拍到了三只雪豹的死亡,但是这死亡我们是完全没办法去帮助的,我们曾经拍到了一只雪豹像是在“打摆子”,严重生病了,浑身在抖,我们跟拍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左右,半个小时之后它就去世了。但是那个过程中间,我们除了拍摄之外无能为力,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就算是距离最近的人类医院也是在几百公里以外,而且没有任何救护设施,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去帮助到它。有一种非常例外的现象,我们也讨论过,如果我们拍到了地球上只剩一只或者两只那样的珍稀的野生动物,如果它们面临困境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的摄影师说也许他们会放下摄影机去保护这个动物不被灭绝。我们也有讨论过这个,但是这个真的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非常难以去回答的一个问题。但是对于自然电影来说,我们不允许投喂、不允许干涉、不允许去改变拍摄的环境,这都是我们的纪律。
这次的纪录片中选择了四川大熊猫、三江源雪豹?四川金丝猴三种动物,为什么选择这三种动物?当时有没有其他的备选?
刚才有一个朋友提到了对动物的选择。其实最开始的时候,雪豹、藏羚羊我选了,我还选了一些比较冷门的,比如像东北虎、扬子鳄、亚洲象、野马、仙鹤等等。但是在跟迪士尼的沟通之间,迪士尼会说他们认为在海外能够代表中国的只有大熊猫,所以大熊猫是必须要进到这里边去的。
这次最希望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是什么?
你问这个问题我真的挺难回答的,我们拍电影有时候没有预计能够给观众带来比如说不想吃饭或者节食的效果、减肥的效果。这个不是我们拍电影的时候去想的事,所以这次你说能带给观众什么感受,我其实最直接的想法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在影院里边能跟父母在一起,能够一起看到这些野生的生命,看到这种生命之美,看到我们的自然之美。其实是经历了三年半,我们的付出了就够了,因为明年4月份在美国的发行会是一个很大的发行,会在3000家影院同时上,同时还要在16种语言的地区上,这样就意味着我们差不多要在40多个国家上这部电影,所以我一点都不担心在海外的发行。但是如果说在中国,我们拍了这么长时间的一部电影,不能被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们看到,不能让他们能够零距离地去接触我们的这种野生动物,不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这种河川之美、山川之美,和我们野生的这种自然之美,我会觉得还是有些遗憾的。
很喜欢画面的节奏,你要求国外摄影师拍摄的画面,最明确的一点是什么?
我对摄影师最大的要求就是能够以电影的画面来拍摄,而不是以纪录片的方式来拍摄。当然,我不希望大家去写这一部分,因为我们在拍摄前,其实跟这些摄影师做了一些沟通,关于景别、焦距、景深,我们都做了一些沟通。因为也分析了一些纪录片电影和自然电影,还有我希望故事片电影我喜欢影像风格之间的区别,尤其是在画面中间,因为我跟他们讲,我会使用一些正反打的镜头,我将来会按照故事片的方式剪辑,所以需要他们在拍摄过程中间不是永远给我全景,能尽可能地给我一些全、中、近、特,给我不同景别的镜头,能够允许将来我在剪辑台上做。
在漫长的等待中,出发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我们从广州出发,再到曼谷机场转机到伦敦机场,经过了二十几个小时。兴奋取代了辛苦,我们怀着好奇忐忑的心情终于安全到达了英国伦敦。
我们坐上了去圣乔治中学的大巴。大巴宽敞明亮,让人很自觉地安静下来。车上没有人大声说话,都在静静地观察着这个城市如画般的风景。
英国老师Jeremy早就在学校门口迎接我们了。他一脸灿烂地笑着与每一位同学打招呼,把我们的心都融化掉了。
我们每天的主食都是土豆、番茄和生蔬菜。对于从小吃惯米饭的我们来说,可真是一个大考验呢!
音乐剧分组训练中,我被分到了咪呀组。我认识了很多外地朋友,接下来我们要共同相处两周。
我们一起开始了音乐剧节目训练。我们的舞蹈动作最多,也最难。排练完后,我们的骨头都快散架了。一回到宿舍,我们就趴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
Jeremy老师为了帮我们缓解压力,带我们一同前往剧院,观看歌剧《狮子王》。美妙的音乐剧把我们带进了故事的世界:小狮子辛巴历经重重磨难,终于成为丛林中的一代狮王。我们陶醉在音乐和故事的魅力之中……
Jeremy老师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来到英国,要体会到别样的风土人情,更要感受到英国人对歌舞剧的热爱。”
我们五十多个孩子,一起排练了三部音乐剧:《狮子王》《妈妈咪呀》《音乐之声》。
在圣乔治中学的一个漂亮而气派的演播室里,我们的结业演出开始了。观众席上坐满了人,听说还有这所学校的校长呢!
我是第二个出场的,领唱第四句:“I have a dream……” 我好紧张啊,声音颤了一下,脸红了。深呼吸,放松。我坚持大声地唱完了,接着和大家一起边唱边舞起来。我听到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我们的演出非常成功,得到了英国皇家戏剧协会颁发的证书。Jeremy老师说,我们的演出水平让他大吃一惊。
一、生活展示情景
音乐源于自然,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教学不能只拘泥于课堂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去聆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小溪的流淌声,鸟儿的歌唱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或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丰富课堂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如教学《爱劳动》这一单元时,我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参与听、看、想、说、唱、动的感官体验,模仿劳动动作、节奏,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总结经验,在音乐中亲身体验情感,以情感体验来学习、感知、掌握歌曲。
二、故事预设情景
在音乐教学中一个好的提问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故事中预设一个恰当而有吸引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教歌曲《小青蛙找家》时,我先讲述了一个故事:一群可爱的小青蛙长大了对妈妈说,我们要自己去劳动。它们高高兴兴的跳啊游啊,可是却发现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很着急的叫啊叫啊,好像在唱:“我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哪里?”这时我突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小青蛙找到家吗?”一下子学生的学习劲头被调动起来,纷纷表示能帮助小青蛙。我马上引导学生观看图形谱,听着旋律学习歌词。孩子们就在一个故事,一个提问,一段音乐的激发下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歌曲。
三、图画、录音再现情景
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去思维的。”因为年龄的特点,他们对色彩和声音有着非凡的敏感力,他们能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氛围中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形象。比如:我在教《留给我》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大自然的美好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游戏创设情景
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的内容,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天真活泼的特点。音乐课恰当地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游戏有:找朋友、演双簧、猜一猜等。如:在教唱学生曾听过或喜欢的歌曲时,学生总会情不自禁地跟唱,如果顺应他们过早地演唱必会唱不好,此时我才用了“演双簧”的游戏,让孩子边听老师有感情得范唱,边配上动作、表情、口型,使孩子们可以在完整的音乐中感受和学习,然后通过老师与小组的配唱反复巩固,等熟练后就由他们唱老师配口型,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掌握歌曲,培养学生用“心”唱歌的良好习惯。爱玩、爱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因而游戏这一形式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如何让孩子们在动动、玩玩中得到快乐得到创新能力的锻炼培养,使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获。于是我在课堂上开展“今天我是小老师”的系列活动,如“今天我是小小节目主持人”,“今天我是导演”,“今天我们表演啦”等游戏活动。小朋友们个个跃跃欲试,从主持、编排、分组练习、小组、集体表演;从动物、人物形象、角色分配、场景布置,服装头饰安排等系列事件,孩子们做得手忙脚乱,不亦乐乎。于是小小音乐剧《快乐的小木匠》、《小熊请客》、《丑小鸭》、《两只老虎》等诞生了。我们爱音乐的音乐晚会诞生了,学生是多么兴奋、快乐,虽然是那么的稚嫩,那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但毕竟是我们的小朋友自己的节目。在活动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在活动中他们是那么的积极,有很多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有主见、有创新了。
五、语言艺术描绘情景
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引起共鸣的过程。给小学生上音乐课,要尽量做到声发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以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富有情感性。
首先,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音乐教学工作要有浓厚的兴趣及执著的追求。进行教学时,要满怀着激情,以丰富的表情和学生熟悉亲切的教学语言,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才会产生情感共鸣,学生才爱学音乐,从而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教师要以语言美充分展示音乐学科内容美,激发师生对美的共同感受并赋以鲜明的情感色彩,以此来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内部情感动力。如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时,教师可以说:“彩霞映照竹楼,金色的孔雀,展翅开屏,多美的呀,阳光洒满大地,傣家的儿童,唱歌跳舞,多快乐呀,咱们一起去看看、听听吧,”接着让学生听范唱。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及优美的音乐,将把学生导入对孔雀开屏的绚丽多姿和傣族儿童优美舞姿的美好遐想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美、歌词美、意境美。
六、表演体会情景
一、借助优美的环境创设情境
在音乐教室中,四周墙上可挂上中外音乐家的图片、经典剧照、音乐知识图片和各类乐器图片等,此外,教室里还应备有许多专门设置的教具:如打击乐器、各种头饰、音乐图片、彩色笔、音乐磁带和用硬纸剪成的各种音符等,在这种特殊的音乐氛围中,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音乐气息,产生愉悦感,以外界的美来激发学习的热情。
除了创设大的学习环境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创设特定的一个个小场景,把学生带入一个个美好而又有趣的情境中。例如,在教学《愉快的梦》这一课时,在新课导入时,我把音乐教室的窗帘拉上,放起优美的歌曲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向学生讲述一个日本小朋友做的一个美好而神奇的梦,随着优美的旋律和老师的描述,学生仿佛真的也来到了愉快的梦境之中,脸上露出了向往的神情和憧憬的微笑。
二、借助生动的语言感受情境
儿童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是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更多的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创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如,在教学《龟兔赛跑》这一欣赏课时,我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语言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中,再模仿乌龟和兔子的语气,让学生来猜一猜哪种乐器适合演奏哪一位小动物,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投入认真的学习中来了。
三、借助生活的体验表现情境
如,在《用声音编织故事》这一课,我们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风声、雨声、雷声等录音材料,课堂上让学生仔细聆听进行分辨判断。当这些声音溢满整个课堂时,教师就已经成功地唤醒了学生的意识,原来音乐就是这样产生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接下来的创编故事就轻而易举了,他们可以很快找到许许多多的声音,如用口哨模仿小鸟的鸣叫、用拍桌子模仿敲鼓、用摩擦衣服来表现呼呼的风声等等,学生的思维个个处于活跃状态,当然收获也特别大。
四、借助情节的表演拓展情境
儿童的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闻乐则舞”是他们突出的特点,他们个个有艺术天才,对当小演员很感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我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教材,采用歌表演、音乐剧、音乐游戏等形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过新年》这一课中,我在歌曲学唱之后,让学生在了解我国各族人民过新年习俗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动一动、演一演,以扭秧歌、剪窗花、包饺子、写春联、打击乐器伴奏等多种形式参与集体表演,配上声情并茂的音乐,学生顿时能感受到过新年的热闹气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借助形象的课件优化情境
下面是这次开课过程中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及孩子的表现情况: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什么样的指导策略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个人经验与音乐偏好,尊重幼儿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表现,使我们的音乐欣赏活动成为愉悦性、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呢?
一、赋予音乐以故事情节――情境渲染策略:
无论何种乐曲,都会表达某种情感或是描述某种场景。根据音乐特点教师可选择幼儿熟悉的或自编的故事,帮助幼儿在音乐和故事情节、角色间建立一定联系,实现幼儿对音乐的感受。
故事特点:
1.内容短小、角色与情节不宜过多,便于幼儿即使应对音乐。
2.情节与音乐特点贴切,便于幼儿理解。
如:在本次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就根据音乐的变化创编了这样一个故事:今天我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音乐,叫《渔舟唱晚》,这首曲子说的是在黄昏的时候,景色很美的海边,渔夫划着小船去捕鱼,他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划到了海中央,海中央有很多的渔船,渔夫们生怕自己捕不到鱼,就快快地、快快地、快快地、撒网捕鱼,捕到很多鱼后,他们就乘着夜色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把小船划回去。整个故事简单明了,三个突出的情节与音乐三段式的结构特点,在故事的启发下,幼儿很快听辨出音乐的变化与不同。
二、结合音乐特点,巧妙设计图谱――直观性策略:
图谱是音乐活动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宜的图谱可以将抽象的音乐直观的再现于幼儿面前,实现音画沟通,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助于幼儿对音乐特点的理解。活动前教师要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细致分析与研究,找准音乐的主要特点,有意识的设计图谱。需要注意的是,图谱的作用是将抽象的音乐直观的再现于幼儿面前,起到促进学习的目的,而不应因图谱的繁杂,使幼儿在头脑中进行新的符号转换,使学习更加复杂,影响学习效果。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这样的图谱:蓝色的中间画一直线的卡纸表示第一段和第三段,红色的中间画波浪纹的卡纸表示第二段。这也符合了图谱的两大特点:
1.直观、形象、简洁、易于幼儿理解。
2.图谱中符号的数量、变化次数、行数要与音乐曲式结构(乐段乐句)相一致。
三、运用肢体、语言创造性的感受音乐――尝试体验策略:
幼儿感受作品,听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肢体动作的配合也相当重要。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过多的语言、过于具体的描述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听赏,要让幼儿借助聆听引发感受、做出表现,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像,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表演等等。
四、不做过多的解说――人性化策略: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发展需要,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也各有不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只能起一个主体导向作用,不能用自己的欣赏角度来替代孩子的欣赏眼光,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欣赏情趣。
五、提供道具引发游戏――游戏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