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图形的变换课件

图形的变换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第1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学生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对称的知识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3.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叙图形的变换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数学研究的成功,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准确判断复杂图形的制作方法及制作过程。

2.引导学生用平移、旋转、做对称图形等多种方法制作复杂图形。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

组织教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测试的形式比比我们班里的同学中谁的眼力最好。

教学流程:

一、复习平移与旋转的基础知识

师:同学们,请接受第一道题的考验:

(屏幕演示:一、考口才)

1.复习平移(屏幕演示方格图中基本图沿不同方向移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叙述平移过程)

(1)说说图A怎样能得到图B?

生:平移。

师板书并讲解描述平移过程时的注意事项:要说准方向和移动距离。

再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

生:图A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得到图B。

(2)图B怎样能得到图C?

生:图B先向左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1格,得到图C。

(3)图C怎样能得到图D?

图C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得到图D。或图C先向上平移3格,再向左平移3格,得到图D。

方格图中通过平移的变换练习,主要引导学生复习上、下、左、右等方位及数格子方法。

在叙述过程中,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体验移动方法的多样性。

2.复习旋转(屏幕演示)。

(1)说说图A怎样能得到图B?

生:旋转。

师板书并讲解描述旋转过程时的注意事项:找准中心点――以谁为中心,说准方向和旋转角度。

师生同时做动作演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以让学生巩固两个方向的确切指向。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图A以O点为圆心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B。

(2)图B怎样能得到图C?

(3)图C怎样能得到图D?

叙述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体验变化方法的多样性。

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师:同学们刚才完成了第一道大题,一定觉得很容易,还愿意继续接受考验吗?

请看第二题:考演技

1.综合运用平移与旋转技能

(屏幕出示:四幅由同样的四个三角形按多种不同的方式经过平移和旋而变换成不同的图案。)

师: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摆出其中的任何一幅图,按序号摆出它的下一幅图。想自己做就自己完成,想和同学共同完成就找你身边的人共同合作,如果需要老师的帮助就举手示意。

(学生动手演示。)

逐图汇报,师生边总结边探索创新思维。

2.练习

(1)如何通过平移A、B、C、D,使得图1变成图2。

(2)如何通过旋转A、B、C、D,使得图1变成图2。

(将四个同样大小、中心向外的90度扇形,经过变换变成中心向内的一个完整的圆形。)

本题目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图形变换方法的多样性,有些图案是既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通过平移得到,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

三、难点突破

师:同学们还有信心接受下面的考验吗?

(屏幕演示:三、考实力)

1、认识利用轴对称图形使图案发生变化。

请说出图A怎样能得到图B和C?

生:以MN线为轴作图A的轴对称图形,得到图B,再对角线EF为对称轴作轴对称图形,得到图C。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总结。(板书:轴对称图形)

2、图A还能怎样变成图C?

图A以O为圆心顺时针旋转180度得到图C。

四、拓展练习

说出图1怎样变换能得到图2?(注意挖掘出多种变换方法)

学生口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让一片花瓣通过不同方向的旋转变成一朵完整的花。

五、学生谈收获总结

师:祝贺你们顺利完成这次测试,你们的表现都很优秀,能说出你在这次测试中的收获吗?

学生依据实情汇报。

板书设计:

图形的变换

平移:方向、距离

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笔者针对“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14+4”教学改革的实践。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教学研究;计算机图形生成系统;OpenGL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基本理论和算法的讲解,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只是了解了基本图形的生成,而对于三维图形的生成和几何变换、曲面的生成、消隐算法、光照模型的模拟等理论不知如何去实现,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革,供大家共同探讨。

1计算机图形生成系统

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我们开发了计算机图形生成系统,该系统除了实现课本中讲解的基本算法外,还可实现三维图形的生成与几何变换、曲面的生成、消隐算法、光照模型的模拟等。使学生在学了本课程以后,不仅能实现简单图形的生成,还可以实现复杂的图形。

此系统可实现教材中的基本算法,如DDA和Bresenham的直线生成算法、圆的Bresenham和中点生成算法、椭圆的生成、任一多边形的生成、种子填充算法、扫描线填充算法、直线的Cohen_surtherland裁剪算法、曲线曲面的生成等。

对于比较抽象的算法,采取先讲理论,再讲程序,使学生能理解这些理论用计算机言怎样去实现,从而加深理解。

另外本系统对各个部分进行了归类讲解:

(1) 系统可生成基本三维图形,如球体、椭球体、圆柱、圆锥、任意多面体等,在讲解相关理论后,再演示和详细讲解程序,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例如可以把球体、椭球体、圆柱、圆锥归为一类讲解。先讲解一个球体的生成程序,程序用球体的参数表达式去实现,其中用到了投影变换、三维形体的几何变换、屏幕坐标系的变换、简单的反向面消隐算法,学生理解后,再把锥体、椭球体的参数表达式告诉学生,让学生试图生成锥体、椭球体或与球体相近的其他形体。对于多面体的生成,利用边界模型和表面模型分别表示一个四面体,把理论与程序中的数据结构相结合,比较具体,学生易于接受,这样学生就可以对任意多面体怎样利用实体构造方法去实现了。

(2) 对于三维形体的几何变换上,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实现:物体不变,视点位置变换;视点位置不变,物体发生几何变换。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一种三维形体,如任一四棱锥来用两种方法实现这种变换效果,并讲解两种算法的实现程序,给学生布置一道相似的作业,让学生尝试实现。

(3) 在消隐算法的讲解和实现上,因为在三维图形的生成程序中已经让学生了解了简单的反向面消隐法,所以在这部分内容把Z-buffer算法和扫描线算法的理论讲解结合实现程序讲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4) 自由曲面的生成,利用Bézier曲面的DeCasteljau生成算法生成双三次曲面,利用B样条曲面的Deboor算法,生成双三次B样条曲面,并生成NURBS曲面,对之进行几何变换。

(5) 简单模拟光的反射、环境光的漫射效果,以及对二维、三维图形的纹理映射技术。

(6) 对于几何造型方面,造型方法结合程序讲解,效果较好。比如分形造型、边界模型、表面模型等,结合理论,讲一个实现程序,学生不仅可以更容易理解,还可以过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2基于OpenGL的课件

目前本课程的实验只是使用某种高级语言环境(如Turbo C ++)作为上机实习的平台,而当前比较流行OpenGL、Direct等开发工具,学生并不能够在Turbo C ++试验中获得未来就业环境下真实需要掌握的编程知识。OpenGL的这些能力为实现逼真的三维渲染效果、建立交互的三维景观提供了优秀的软件工具。OpenGL集成在Windows的内核中,VB、VC ++均可直接调用,初学的学生也能利用OpenGL的图形处理能力设计出高质量的三维图形以及三维交互软件。所以,笔者在本课程的课件中,每一部分的章节后面,都要讲解在OpenGL中怎样实现,如画线、几何变换、消隐、纹理映射、曲线和曲面的生成等,展示相应的程序并讲解程序。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例如(1)图形生成算法,OpenGL提供了定义点的函数,利用这个函数可以方便地向学生演示基本图形生成算法的基本原理。(2)几何变换。调用OpenGL的三个变换函数glTranslate3( )、glRotate3( )和glScale3( ),实质上相当于产生了一个近似的平移、旋转和比例矩阵。(3)投影变换。OpenGL中只提供了两种投影方式,一种是平行投影,另一种是透视投影。OpenGL平行投影函数共有两个:一个是void glOrtho(GLdou2ble

left, GLdouble right, GLdouble bottom, GLdouble top, GLdou2ble near,GLdouble far),另一个函数是void gluOrtho2D (GL2double left, GLdouble right, GLdouble

bottom, GLdouble top)。OpenGL透视投影函数也有两个:一个是void glFrustum(GLdouble left, GLdouble right, GLdouble bottom, GLdouble top, GLdouble near, GLdouble far),另一个函数是void gluPerspective(GLdouble fovy, GLdou2ble aspect, GLdouble zNear, GLdoube zFar),利用这些函数就可以容易地实现透视投影的效果。(4)曲线曲面的生成。计算机图形学中,所有的光滑曲线都采用线段逼近来模拟,而许多有用的曲线在数学上只用少数几个参数(如控制点等)来描述。OpenGL提供生成Bezier、B样条、NURBS曲线和曲面的函数。OpenGL曲线坐标计算采用的是void glEvalCoord1{fd} [v] (TYPE u),如果是二维曲面的话,上述的函数名改变为对应的二维版本就可以了。(5)真实感图形生成。真实感图形绘制是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OpenGL中设置光源颜色和对象本身颜色的函数为glLightfv()、glMaterialfv(),调用这些函数举一些案例,使学生不仅能学到基本的图形理论,还能自行开发基于OpenGL的几何变换、投影、曲线曲面生成、光照明模型的建立、纹理映射技术等图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消除计算机三维图形编程的神秘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3“14+4“的课程改革方案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同时也为了使学生具有图形开发的创造能力,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适合“14+4”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计划中,14周用于理论教学,4周用于做课程设计。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图形学知识设计一些大的绘图程序,例如二维图形几何变换系统、三维图形几何变换系统、实体的几何造型、二维或三维纹理映射技术的实现、面消隐算法的实现、分形图形技术、应用OPENGL生成一三维形体或实现图形学中相关算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加深了对图形学这门课的理论知识,锻炼了算法实现技巧、提高了编程能力,教学效果良好,甚至有些学生也能开发出效果较好的图形系统。

4后续建设的设想:

针对当前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以及市场上流行的许多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如Flash、3Dmax、Maya、Authorware、Dreamweaver等,可以在几何造型或光照模型、纹理映射等理论的讲解上结合这些软件的实现过程来讲解,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渴望掌握这些软件的心理,另一方面可以使本课程的讲解更加形象、生动和易于理解,也拓宽了本课程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孙家广. 计算机图形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 吴涛. 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改革探讨[J]. 福建电脑,2007,(5):199-201.

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第3篇

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灵活应用几何画板提高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性。

1 准确绘图,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图形概念

几何画板的绘制图形功能强大,可通过基本元素“点、线、圆”以及构造菜单、变换菜单里的多样化绘图选项,绘制出严格数量关系和几何约束的图形,让小学生在准确的直观感受、观察中抓住图形基础特征和本质规律,进一步挖掘抽象的数学知识。

如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最简单的线段绘制演示过程,通过几何画板绘制两点一线,不论如何拖动任一端点,线段都是严格约束在两个端点中间、可度量的。再通过演示绘制射线、直线,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无限概念,掌握图形的性质。这种动态生成的绘图演示是几何画板独特的功能,也是其他课件制作软件所不及的。又如,认识平行四边形等图形时,通过几何画板的构造菜单,构造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或者通过变换菜移构造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通过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几何画板绘制过程,并让学生动手实践即使改变相应四边形端点,由于绘制时满足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性质特征,怎么调整都不会更改通过几何画板绘制出平行四边形的事实,从而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图形概念,也为进一步探究图形性质和规律打下坚实基础。

2 实时计算度量,辅助小学生快速建立数形表象

几何画板的计算、度量功能强大,很方便就计算出图形的相应数值,并度量常见图形的长度、角度、周长、面积等数据,为学生提供有效参考数据和直观感性表象,也可以快速检验数学题目的正确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平移变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后,还可以直接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角的功能,度量出三角形任意三个角的数值,通过几何画板的计算功能可直接验证学生探究的结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又如在讲方位和方向时,通过几何画板创建“直角坐标系”,把相应的东南西北方位标识出来,通过板演教材上的习题,直接可在几何画板里度量出方位角,观察得出如何移动、移动多少步长、角度如何偏移等,大大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 平移变换动手实践,创设问题探究情境

几何画板可创建交互性强的问题探究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总结、理解、内化抽象、枯燥的数学公式和法则,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复杂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如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对称、反射等变换功能,为学生提供问题探究情境,通过电子交互式白板或网络信息技术教室,让学生亲自移一移、拼一拼、摆一摆、动一动、量一量,通过几何画板这个分析、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和教学助手,进一步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学生亲身推导体验过程中总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强化数学转化思想,增强数学探索能力。又如在初步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提供不同长度的三条线段,让学生拼摆成三角形,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增强感性认识,深刻揭示三角形三边关系和三角形三边规律,大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有效性。

4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突破数学教学重难点

通过几何画板创设的数学教学实验情境,可有效突破数学教学重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帮助学生克服数学认识误区,走出理解误区,真正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静态图片,建立不了正确的知识感性表象,很容易陷入“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误区。笔者通过几何画板呈现不同角度的边长相等的角和相同角度不同边长的角,并且度量角度值进行列表对比,把角的本质属性板演出来,通过直观验证学生的判断错误,让学生观察所度量的角。当在几何画板中拖动角的边长,改变边长长度时,让学生注意边的长短变化与角的度量值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几何画板演示,有效地获得丰富的感性数学素材,总结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对这一错误的数学认识,高效突破了数学教学重难点。

5 贴近生活情境,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几何画板可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数学认知过程逐步理性、具体化,提高学生利用所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习的图形进行探索、思考、发现,能够化抽象为具体,联系生活实际数学现象去发现、体验、总结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这样能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图形的特性去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稳定性时,通过几何画板显现生活场景中三角形的利用,如自行车三角框架、电线杆固定支架、篮球架的篮板设计、桌椅固定维修等,显示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场景中无处无在。特别是通过几何画板绘制出生活场景中的稳定性的几何图形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更深刻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又如,讲到圆的认识时,从汽车轮胎入手,演示圆的特性,为学生发散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学生通过观察,理解了圆的基础特征和图形规律,更增强了生活体验和应用“圆”形服务生 活的数学意识。

6 结语

综上所述,几何画板功能强大,操作简便,不像Flash等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AS编程知识,只需灵活应用几何画板的工具栏和菜单选项就可以制作出一个个精彩的数学课件,来高效辅助数学教学。通过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效地应用在“空间与图形”等数学辅助教学中,可使抽象的几何图形、复杂的空间图形直观形象化。通过几何画板交互式演示功能和强大的变换、度量功能,便复杂的数学思维过程具体再现出来,还原数学探究过程,促进师生共同探讨数学问题,寻求未知数学结论,能更有效地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范文贵.利用几何画板开展探究性数学学习的案例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3(4):34-36.

[2]彭学军,高晓玲.“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S1):9-10.

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第4篇

一、利用“隐藏与显示”功能,在同一位置上存放不同时显示的内容,而互不干扰,随意调用,克服了幻灯片上课必须按固定设计程序放映的弱点

例如:在复习圆的概念时,先给出一个大前提“O的半径为2, 弦AB = 2”,如图1,再提出多个小问题,“弦AB所对的弧的度数是 ,圆周角是 ”,“ 弦MN = 2,MN∥AB,则AB与MN的距离是 ”,“ 弦AC = 2,则∠CAB = ”等等,这些小题目则可隐藏起来,随意调用,随时添加、删除线段,更排除了不同题目的相互干扰.

二、利用“度量”功能可以从数据上直观地显示线段、角、周长、面积的变化趋势,为学生探索结论起到验证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圆周角定理时,如图2,可以任取一点D,拖动D点,观察∠ADC的变化,在圆上任取点B,观察∠ABC的不变性.

三、利用“追踪”功能动态地、逐渐地画出点的运动轨迹、线段扫过的区域,将学生难以想象的过程直观化

例如:旋转过程中线段扫过的面积(图3),圆沿着正方形的边缘滚动一周圆心的轨迹(图4),学生难以想象,画板的演示则可清晰地看出全过程,加深了印象,探索二次函数的图像时,学生描点画图不到位,画板可以演示准确的图形(图5).

四、利用“运动”特点显示不同位置时图形的变化

例如:在讲解圆与圆的5种位置关系时,幻灯片一般都要画出5个图来,再逐个显示,用画板演示只需画两个圆,随意拖动表示圆心的点改变位置就可以了(图6). 中考题中的运动问题的分类讨论,学生难以想象变化过程,在学生探索后,用画板演示则一目了然.

例:如图7,AOD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点在y轴上,B点是x轴上一动点,以BD为边作等边三角形BCD,当AOC为等腰三角形时,求B点的坐标. AOC为等腰三角形首先分为B在原点左边与右边两种情况,每种情况又要分3种情况讨论,学生不易思考全面,利用画板则可将所有过程清晰呈现,弥补学生思维的不足.

五、利用“变换”功能展示图形的平移、折叠、旋转和位似变换

图形的变换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平时的操作活动较少,对于这几种变换缺少直观想象,平时多看看这些变换的演示,可以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讲解图形的旋转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图形旋转的动画,如图9,运动中的折叠问题是中考热点之一,平时多让学生观察这种运动过程,获得直观感受,考试时学生自然就会很快画出图形.

例如,如图10,矩形ABCD中,AB = 8,AD = 4,动点E从A点出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同时动点F从A点出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运动过程中,将AEF沿EF翻折,点A的落点为P点,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PEF与ABD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求y与t的关系式.

制作成如下的课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PEF与ABD的重叠部分的图形.

六、利用“绘制函数”功能,不仅可以把各类函数的图像在坐标系中准确地描画出来,还可适当地建立参数,观察图像随着参数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数与形的完美统一

例如,对于二次函数的顶点式y = a(x + h)2 + k,将系数a,h,k设计成变量,可以观察抛物线随着a,h,k的变化的位置变化规律(如图12).

七、利用“着色”功能将要研究的图形突出显示出来,达到将复杂图形简单化的效果

例如:求等腰直角三角形从左向右运动时与矩形重叠部分的面积y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会出现5种不同的图形,可将此三角形与矩形分别着色,则重叠部分的面积自然会显示出来(如图13,14).

八、利用“制表”功能准确收集、统计数据,迅速找出规律

数学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收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学生通过工具测量获得的数据不准确,借助几何画板,准确收集、统计数据,从而迅速找出规律.

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第5篇

一、多媒体与教材的巧妙融合

多媒体是教学的助手,是教材生动形象的体现者,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所以在数学中使用多媒体,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数学空间与图形这块的教学,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学生对于认识图形,测量及图形的变换与位置的理解上来说,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几何中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之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图形全等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这样学生不仅会很有兴趣,学生而且慢慢的会把这些抽象的过程放在脑海里,形成一种数学思维。

二、多媒体的设计要巧妙、合理

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往往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是重知识的讲解而是一味注重如何使课件精美。声音、动画样样精美,在课堂上展示时,给学生的感觉是漂亮精美,耳目一新。整个课堂显得十分热闹,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整堂课下来,学生印象最深的是课件中漂亮的画面,而知识点却掌握得很不理想。例如:在讲《统计》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有位老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用动画片的形式来统计班上的学生喜欢看各种动画片的人数,动画片是学生喜爱的,可是统计表学生们却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象这样的肯定不能算是事半功倍,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制作和展示课件时,忽略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特别是教学七年级时,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只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效果往往不能达到教师所想。因此,我在另一个班设计课件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的安排各个环节。

三、巧妙应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

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制作几张幻灯片,将黑板板书换成幻灯片。如果制作课件仅代替板书,一页页幻灯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形成了由教师操作、计算机演示、学生“洗耳恭听”的新的“填鸭式”模式。这样多媒体的优越性根本毫无体现。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课改的理念,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让学生和教师以及多媒体,一起动起来。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身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媒体的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多媒体用的越多越好。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元一次分式运算教学时,需要有很多板书练习,更加需要巩固学生们的运算基本功,带着他们说准运算顺序,移向、去括号、通分、进行计算。我在在一堂课里,仅使用了5分钟的多媒体手段,然而,听课的老师几乎都认为那是一节最成功的多媒体教学课。可见媒体使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可用可不用则不用。因此,不能离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来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学习的对象和主体。

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之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媒体与教材的最佳作用点,进行有的放矢,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教师自主学习多媒体,灵活运用多媒体

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能让教师更方便地控制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内容,灵活的选择展示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很好的驾驭多媒体操作的能力,这也是多媒体教学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可以选择一种或两种制作课件的软件自主学习做课件,做好课件,灵活地选择教学、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携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效果。例如:在数的分类、多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以及三解公式复习等都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这特别适宜于学生自我复习。尤其是数学教师在对图形课件的处理上,需要很高的图形处理技术,所以课件的制作更加的需要教师的动脑与钻研。

五、多媒体教学手段巧妙运用,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具

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比较 本质 图形 放大 缩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32

比较是确定研究对象共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下面,我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组织三次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抓住“变与不变”来认识和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教材编排的意图在于使学生认识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将简单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和几何变换的思想,并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一次比较:

1.引入放大和缩小

师(实物投影展示):我们可以把字放大或缩小。(板书“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现象)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现象,那么关于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你还知道什么?(生答略)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日常生活,说得很精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现象,一起看看。(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

(师先通过课件出示一幅很小的图,引发学生产生要放大图才看得清楚的需要,然后用鼠标分别朝横向和纵向拖动两次,使得图片要么放大长,没有放大宽;要么放大宽,没有放大长。这样可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幅图的大小变了,形状也变了,而第三幅图的大小虽然变了,但形状不变)

师:像这样(课件将原图与放大后的图形去掉画面,抽象出长方形并放入方格图中),平面图形的大小变了,但形状不变,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和缩小,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性。【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

案例分析:

在导入环节中,我在原图的基础上出示了三幅变大后的图,即用鼠标将原图往右、往下和往对角方向分别拖动得到的,因此得到了变长、变扁、形状不变的三幅图。由于特征比较明显,学生很容易在三幅图中找出没有变形的那一幅图,这样就直观地凸显了“放大”的数学本质,使学生明确感受到变大有变形和不变形之分。在此基础上,我再揭示“不改变图形形状的变大,数学上就称为图形的放大”,使学生对图形放大的体会更深刻。因此,课堂教学中,第一次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活动,意在由生活中通常所说的“放大”自然过渡到数学上的图形“放大”。同时,我借助小方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较之生活中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是有差别的。日常生活中,把一个图形的某一条边放大或把某几条边放大都可以笼统地称为图形变大了,但数学上图形的放大是指图形的每一条边按照相同的比放大,且形状不变,其核心要义是形状不变。这样教学,通过学生最熟悉的实物投影和卡通人物的变形图,让他们在课始直接、直观地体会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第二次比较:

1.研究图形放大的特性

(1)比较:对比各组汇报的结果,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2)交流: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汇报:强调每个内角不变,所以图形的形状不变。

师(小结):按一定的比放大后各边的长度变了,周长跟着变了,所以放大后的图形大小变了,但是内角的度数不变,放大后的图形形状也不变。

2.探究图形缩小的特性

(1)自主探究:根据不同的比,把刚才放大后的图形缩小。

(2)独立思考:对比缩小之后和缩小之前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缩小的特性和放大的特性相似)

……

案例分析: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这一环节安排了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观察、操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获得将图形按一定比进行放大、缩小的经验。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变化前、后图形的各部分数据,重点抓住比较各组图形长、宽、周长、角的大小之间变与不变的关系,突出形状不变的数学本质。

教师教学用书中明确指出:“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应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使学生能有目的地深入观察、对比和思考。”我们知道,数学意义上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界定,是放大与缩小前后形状不变,但教材中没有明确地给出形状不变的术语,而是用图形举例。如教材P60中列举了三个图形,值得注意的是,出示的顺序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这样的编排顺序目的是先用正方形和长方形举例,因为这两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使学生直观感受内角不变的情况(即“保角变换”),然后在三角形的探究中,通过量角进一步说明内角不变。最后,通过对应边的关系比较,得出对应边的比(即相似比)相同,这就是数学意义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即图形相似)。这样数学,把形状不变蕴含在举例和比较的过程中,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次比较:

(师出示练习,如下):

生1:2∶1、3∶1都表示放大,那么1.5∶1可以吗?

生2:当比为1∶1时表示什么?

生3:1∶4、1∶6表示缩小,那么还有什么样的比表示缩小?

师(追问):比较刚才我们在黑板上记录的所有的比,你发现了什么?

……

案例分析:

这是全课的综合性训练,即把所有的比一一列举出来进行比较,便于学生发现规律,清楚地认识到放大的比和缩小的比有什么特点,真正理解比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可以说,第三次比较是课堂教学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第7篇

一、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制作中,我适当地运用动画、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在上课前通过媒体播放一首CD的音乐,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讲立体图形时,我设计插入一段动画影片《旋转着的地球》,时间是半分钟,在同学观看时,结合教师课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复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在制作各张幻灯片画面时,注意用意明确,使常规数学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技能、重要的思想方法、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反映在课件中,各个幻灯片的连接注意衔接合理、自然,利用人工操作控制时间,使其变化有序,让学生对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避免产生黑板搬家的感觉,尽量使得求解以及归纳总结等与常规教学的方法相接近,使学生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数学的学习状态。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堂高质量的课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便是其中之一。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深钻教材、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受到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学习需要,并促进这些需要转化为正确的学习动机,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自觉的、积极的学习状态。在初中图形欣赏教学中,可设计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精美图案,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的美,同时使学生领会到几何图形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点、线、面、体知识,动手设计并绘画一幅美丽的图案(形式不限,如果能给图案赋予一定的意义更好)。

三、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如教学平移、旋转、轴反射等几何变换时,在电脑上动画演示图形变换比在黑板比画易懂直观得多。几何图形的变换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位置,通过图形的变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节中,可设计如下内容的多媒体。ABC中,∠BAC=90°,AB=AC,MN是过点A的直线,BD垂直于MN,CE垂直于MN,问题1:BD和AE相等吗?如相等,请证明,如不相等,请说明理由。DE、BD、CE三者之间有何关系,请证明。问题2:如果MN绕着点A旋转,旋转到与BC相交的位置,此时,DE、BD、CE三者之间有何关系,请做出合理的解释。当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很多,课件的设计也要根据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设计,以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有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第8篇

教学目标:

1 灵活应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使用平移、旋转等数学方法。

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变换(平移、旋转),实现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教具:多媒体课件、茶杯垫等。

设计思路:

本堂练习课本着“数学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进行设计。通过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探究,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一,强化基础。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分组讨论并计算“茶杯垫”面积,有效复习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半径一圆面积;直径一半径一圆面积;周长一半径一圆面积)。第二,变式练习。通过计算与圆有关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感受生活中“圆”的美,引导学生“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将不规则图形变为规则图形”,灵活运用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第三,思考与发现。通过尝试验证,感悟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强化练习

展示情境:今天某制造厂来了一位客户,他要求厂方为他们公司赶制一批圆形茶杯垫。但是他没有给出杯垫的具体大小,而是带来了样品,要求按照样品来制造。工人们很为难,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1 出示样品。

师:老师把茶杯垫样品带来了,要生产出这种茶杯垫需要用多大面积的材料,这要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师生小结:圆面积的计算。)

2 小组合作(每4人为一组活动)。你能用直尺、彩带等工具,按照大屏幕上的样品计算出这个圆形杯垫的面积吗?教师先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要计算这个圆形杯垫的面积自己是怎么想的。如,需要用到哪些数据,怎样得到它们,会测量吗?

(教师巡视,和同学们一起活动;发现问题,启发或指导学生讨论解决。)

3 师生小结:只要知道圆的半径、直径或周长中的任一条件都可以计算出圆的面积。

二、变式练习

师:同学们,这个制造厂还设计了其他款式新颖的产品,他们想知道做这些产品(阴影部分)各需要多大面积的材料,也请同学们帮他们算一算。

1 每组任选一题,完成后集体订正(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订正时挑学生讲讲第(2)题的思考方法、计算过程与结果,其余两题核对结果。)

课件出示:

2 师:遇到这样的题目,要先从整体上观察,然后运用平移或旋转的知识,变不规则为规则,使计算更合理、简洁。

三、拓展训练

1 设疑。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发现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比如说(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蒙古包、水桶、碗、太阳伞、茶杯、锅)这些物体上都有一个面是圆形的,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物体的面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

2 验证。

(1)师:老师想用6.28米的绳子分别围成圆形、正方形与长方形,你认为围成的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在学生述说自己想法的基础上,提示:A.6.28米分别是三个图形的什么?B.不论如何围三个图形的面积都是唯一的吗?C.长方形的周长即使不变,但长、宽改变了面积也将随之而变。长、宽的大小越接近,长方形的面积越大。)请4人小组合作计算验证。

(2)各小组汇报交流。

(3)结论: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围成的三个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

出示图形,巩固并深化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