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风听雨

临风听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临风听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风听雨范文第1篇

2、陌上风雨

3、幽梦紫曦

4、如沐清风

5、半缕轻烟

6、明月漫千山

7、临风唱晚秋

8、独揽风月

9、浅月流歌

10、星落成河

11、清风饮露

12、飞烟轻若梦

13、山词歌赋

14、韶华舞流年

15、七瑾丶染年

16、明月撞星辰

17、萤火虫不发光

18、梅雨青萍

19、岁月之沉淀

20、寥若星辰

21、久夏青

22、幻化成风

23、以时光为眸

24、竹林听雨

25、陌予倾年

26、一生清净

27、落日故人情

临风听雨范文第2篇

记得还在牙牙学语之时,唐风宋雨便已浸润了我幼小的心。那清词丽句常能勾起我五彩斑斓的梦。雁落平沙的囊肿绚丽雄景,至今令我魂牵梦绕。乃至走进中学,感受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清丽,体会到了“秋阳散尽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份伤感,才越发觉得自己的灵魂在读书中升华了。

与书相伴,那璀璨的光华绚丽了我的灵魂。

当散落的花瓣在我眼前飘荡,我会在静静的月光下漫步于康桥,在徐志摩的柔情中流连忘返;我会与李白一同乘万里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高楼上,我把酒临风,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偶尔,凝望窗外那碧蓝的天空,油然而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闲适旷达。

与书相伴,我寻觅到了我的精神家园。

我徜徉于时间的后花园:遥望远方的繁星春水,俯视着山下的呼啸山庄,感悟于平凡的简?爱。

临风听雨范文第3篇

我赠你一朵浪花

月般的洁净是你的真挚

浪般的热烈是我的感情

——-文婵若兮

栀子花开,黛草亮眸,杨柳依依,正值初夏当头红。

清晨的阳光清新,明媚,披在身上,暖在心房。芳菲中,只见你拈花微笑,披着一袭素净的衣裳,云袖轻舞,踏着婉约动听的音韵涉水而来。

蓦然回首,你不言,我不语。于是,我沿平平仄仄的诗行追随着你的莲步而去,借着彩云蹁跹的诗情,携着雨蝶双飞的画意,我一边走一边温习昨日你对我表祝愿达的情谊。

缘分让我们邂逅在烟雨桃花的三月天里,印象中的你,温婉高雅,善解人意,冰雪聪明,纯洁公正,与世无争,多么美好温暖的女子呵。虽你我天各一方,素未谋面,但直到你,我相遇的一刻,我才发现,原来时间空间不是问题,心的神会,意的相通,并不会产生距离。

自相识以后,我们在文字的国度里相知相依,无所顾忌,宛如重逢的故人那般亲密。靠近你,便拥抱温暖。总是喜欢在闲暇之余躺在那你开满百花的诗笺中栖息,聆听你的婉约妙韵。不论见与不见,念与不念,我依旧可以感受到远在千里之外从你身上散发出来的芳韵,对我那无止尽的关心,对我那最真挚的感情,其实,我一直用心在听,我时刻用心在记,如此般深情厚谊,我岂敢忘记?

走近你,便远离喧嚣十万八千里,没有纷论,没有争议。此刻,感觉你就如那夏日之薄荷,给人清丽,用如雪的玲珑剔透,耀一世纪的清新。我珍惜与你共享的喜怒哀乐,我铭记在我每一次流泪的幕后你对我的大力支持,百分百鼓励。我感谢一路有你,一起陪我临风听雨。我感动一路有你,一同陪我赏花剪影,我感恩一路有你,从不厌倦听我呢喃絮语。

前几日,你听说我的文再次被盗,你是既着急又生气,记得你对我说”若兮,你得向编辑声明,你得维护自己作品的权利,不应该太善良继而纵容允许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听完后,我被你如此这般真心实意,替我喜,为我忧的诚恳再次感动的无语。此刻,我想,换做是别人,早就是一笑而过,置身事外。我不知道,我要怎样才能将我的谢意表达到淋漓尽致,我不懂,谢字何解,怎落笔才算完美?我只明白,在我浅蓝的心空上闪烁着一颗最大,最亮,最美的星星,那就是你,我一见如故,可亲可爱的心心姐姐。

临风听雨范文第4篇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机敏;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丰富中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山水之乐,在于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明眸,在于拥有一颗善于感悟的慧心,在于拥有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心态。

云山苍苍,江海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让我们穿行于灵山秀水中,吟一曲心灵之歌。

选文1

清江水上郁孤台

王剑冰

前面怎就出现了一个高台,在蓊蓊郁郁的树荫间耸立着。顺着一级级的台阶攀上去,渐渐地,竟然看到“郁孤台”三个大字。好一个郁孤台,是辛弃疾笔下的“郁孤台”吗?别的地方没有听到过,也没有见到过。

台子的位置,在一处古城的角上,上到楼台能看到蜿蜒而去的苍灰的城。这就是当年花了不小代价也没有攻下的城墙了。墙很厚实,行人可在上面往来穿行,城外就是浩浩汤汤的一江清水。

以前读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就感到郁孤台同“行人泪”联系在了一起,郁孤台似也成了抑郁孤独的代言。心里想,怎么就建了这样一个台子,让孤郁的旅人有一个落泪的地方,还是因了哪个人而有了这个名字?

800年前,满腔苦恨的辛弃疾曾站在这里,怅叹出一怀愁绪。这里离内地实在是太远,与我所在城市不通航,我是先飞上海然后转飞过来,这样也折腾了一天时间。到达时迎接我的已是晚上如注的大雨。辛弃疾则是从杭州出发沿长江溯赣江南上,他那时在江西任职,必在舟船上度过长长的时光。一日停船在万安造口,那里离赣州不远了,暮色中传来鹧鸪声,遂想起了郁孤台,禁不住将一腔悲悯书写在墙壁上。万安我去过,有着“惶恐滩”的险峻之地。不知辛弃疾是怎么挨过险途十八滩,生出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感慨。

其实郁孤台本身并没有我想的那层意思。它是指台子“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郁和孤都是美意。郁孤台占据了一个好位置,我曾在《吉安读水》中写道:“江西的南部,有一条美丽的水叫章水,有一条精致的水叫贡水,两条水流合二为一形成了更加美丽精致的水叫赣江。”郁孤台就在章水和贡水的交汇处,看着章、贡二水合为一江奔腾而下。

想起那位怀有一腔报国志的江西人文天祥,他曾做过赣州知州,必是常登郁孤台的,而且常有一种孤愤在心头。他曾写道:“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坡被贬惠州也是乘船溯赣江而上,中间行程漫漫,不知多少辛苦。终于来在郁孤台上,遥遥北望的心情可想而知,也提笔写下了一首《过虔州登郁孤台》。

这时我又想到,郁孤台或许也有那么个忧郁孤独的意思在其中,许多人离乡背井去向远方,走的时候会看到那个高台,不免生出郁郁之情。远离故土的人站在这个台子上,同样免不了要生出孤独的感怀。所以这台子是个很真实的台子,无论什么人有什么样的情怀,它都接受了,人们在这里看着江水落泪,而后抹抹泪水坚毅地转身。这样说来,郁孤台倒是带有了一种禅意,一种哲性。

地处偏远,郁孤台就像一个隐士,悄然躲在一片山野间。这样也好,藏在心中的那种景仰,有时比真实更显得美妙,让人能够浮想联翩,有时见了实物倒会感到坍塌了某种东西。

江水中已经没有了什么行船,以往在江边解下缆绳、拱手相别的场面远去了。

[选自《新时文》(文化卷),有删改]

品读赏析

本文虚实相生,情思绵绵。文章中有两个“郁孤台”:一个是用“雨声”“鸟鸣”“花香”浸染出的“苍灰色的土台”,这是实实在在的“郁孤台”,与有关系;另一个是诗词里的郁孤台,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与辛弃疾等文人有关系。作者以真实的郁孤台为引子,极尽笔墨,抒写那个虚幻之台的古老、美好、忧郁、孤愤和禅意。两个“郁孤台”互为表里,虚实相生,增加了文章的回旋空间。本文以乐情进,以哀情出,文笔细腻,凄美忧伤,散发着淡淡的怅惘之美。

选文2

潮 魂

乐维华

秋天,带着满满的月亮来了,据说今年是60年来罕见的大潮,沿江许多乡村和城镇住满了观潮人。我呢,也怀着对大自然的虔诚来了。那是一个清凉的秋夜,我踏碎满地的月光,拨弄密密的芦苇丛来到江边,风波、水影、月色。淡淡的,是天边的远山;呆呆的,是泛光的月亮;轻轻的,是水波在拍岩。这秋夜的景色啊,真是画不尽的画中画,写不尽的诗中诗。我看得那么专一,满目的空旷清淡在胸中化为诗情画意的饱和。我真羡慕大江,在这充满幻想的秋夜里,它得到了永生。

“来了!潮来了!……”人们惊叫起来,翘首东望,乱云飞渡,白光微微地泛起。有细小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嘤嘤的如同蚊蝇嗡叫。是真的!人们左呼右喊,扶老携幼,跳的,跑的,滚的,爬的,一起涌到江边。黑蒙蒙的水天之间,啊!一条雪白的素练乍合乍散地横江而来,月碎云散,寒气逼人。人们惊叹未已,潮头已经挟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地来到眼前,惊湍跳沫,大者如瓜,小者如豆,似满江的碎银在狂泻。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沙鸥惊窜,鱼鳖哀号,好像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像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像要淘尽人间的污垢;潮水腾跃,好像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天地间三分是水,三分是云,还有三分是阔大的气派!我解开衣襟,让江风吹入胸膛。突然,我觉得我的身躯在散开,我的心胸在升华,大江冲进了我的胸膛……

两岸的观潮人齐声叫好,许多人追着潮头狂奔,欢叫,腾跃,有人点起了纸团,挂在芦秆上投入江中,火光随着流水飞也似的去了,一会儿被抛向空中,一会儿又被沉下深渊。黑漆漆的夜空中,点点火光跃跃沉沉,飘飘浮浮,好像江底泛起了许多闪光的夜明珠……

江水易流,心潮难息。现实,往往是以历史来充实的,历史呢,又是靠现实来生辉的,现实和历史,生活的航船就是用这两支桨划动驶向彼岸。“岁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壮丽我重来。”我沿着铺满月光声影的江岸踱步,念着古人的诗句,作为对潮魂的良好祝愿。

(选自《伊恋自然》,有删改)

品读赏析

钱塘江潮水奇观,古今许多作家都不惜笔墨描写和赞叹这天下一绝,本文是其中的佼佼者。作者共写了两个场面:一是等待观潮的场面,一是潮来时的大江场面。前者充满诗情画意,后者表现得热火朝天。本文首先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等待观潮的场面,充满了诗情画意,突出了远山、月亮和拍岸水波的特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夜图。接着作者又描写了另外一个等待的场面:有的把酒临风,听涛谈笑;有的席地而坐,说古论今;有的点起篝火,映红草木。最后作者运用多种技巧写潮来时的场面,极其热烈:横江而来,月碎云散,寒气逼人。雷鸣般的潮头铺天盖地而至,作者蓄足笔墨,极力铺写这一场面,共用了将近200字。特别是将潮头比喻成“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精彩而又准确。

选文3

听雨听风入雁山

周瘦鹃

我平日喜欢做盆景,去年做了个雁荡山的盆景。我天天看着那盆假山假水的假雁荡,看得有些儿厌了,老是惦念着雁荡的真山真水,恰恰今年5月下旬,有个上雁荡山的机会,便毅然地走了。

一路听雨听风地进入雁荡山,来回半个月,25年相思一笔勾。

我们刚到灵峰寺,就一眼望见群峰环拱,光怪陆离,真的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雁荡的峰啊岩啊,大半是因象物象形而定名的,例如灵峰区的接客僧、犀牛望月、老猴披衣、双笋峰、合掌峰等;灵岩区的上山鼠、下山猫、老僧拜塔、天柱峰、展旗峰等,都很妙肖,有的峰岩换一个角度看,也会换一个形象。

灵峰区的奇峰,以合掌峰为最,高高地插入云霄,双岩相并,好像是两只巨灵的手掌合在一起,而腰部却又豁然开朗,造起了九层高楼,有如古画中的仙山楼阁,却又可望而可即,顿时把我们吸引上去。不知走过多少石级,就到了楼上,见有“石釜天成”一个横额,并有联语:“天可堦升,无中道而废。泉能心洗,即出山亦清”,我们当然不肯中道面废,就一层又一层地走上去,也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奇景,扩大了视野。洗心泉清澈见底,而漱玉泉水从洞顶细碎地泻下来,水珠亮晶晶的,仿佛在洞前挂上一张珠帘。最高处天开奇境,一洞空明,中供观音象,因称观音洞,从这里放眼望去,只见群峰秀,气象万千,真使人如登仙界,疑非人境了。

“簇簇群峰围古寺,陆离光怪总堪思,爱他一柱擎天表,卓立千秋绝代姿。”这是我到灵岩寺时,一见那顶天立地气势雄伟的天柱峰,情不自禁地口占了这首诗歌颂起来。跟天柱峰对立而分庭抗礼的,又是一座高大的奇峰,好像是一面大口旗般在空中飘扬,这就是展旗峰。清代袁枚有诗:“黄帝擒蚩尤,旌旗不复收;化为石步障,幅幅生清秋。”当时诗人的想象,真比喻得出奇;而现在我们看到东方红太阳照耀全峰时,真好像是一面大红旗哩。

看了雁荡不可胜数的胜景,足证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真使人有游不尽看不足之感。在山7天,几乎天天是听风听雨,但我们还是冒着风雨出游,并不所馁,畅游之下,几乎把家都忘了。身在二灵,不无灵感,戏作一字韵诗,以谢山灵;“听雨听风入雁山,二灵端的是灵山,群峰排闼如留客,底事回头恋故山?”

(选自《感悟中国人文之旅》)

品读赏析

本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读之如饮醴醪,回味隽永。作者以轻盈空灵的笔触写出了雁荡山的秀美迷人,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欣赏与迷恋。

临风听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作文; 文采; 教学体会;

孔子提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其中的“文”就是我们说的“文采”,意思是说话如果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下来。怎样才能写出文采呢?

(一)活用词义。这是指在文章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选用那形象词语,取代那些抽象的词语。高考佳作《眼泪是什么》写道:“有的眼泪在脸颊上一滑而逝;有的眼泪却躺在深深的皱纹中,润湿着,不肯离去。”句中“躺”的本义是动物仰卧,写出了泪水浸在皱纹中的形象,能使人联想起人们躺着的情态。这要比用“停”字生动形象多了。

(二)活用词性。这是把本属于甲词性的词语,临时活用为乙词性。从而增强语言的形象性。高考佳作《春天是多彩多姿的》写道:“一阵东风吹过,红了桃花,绿了小草,季节又春起来了。”句中出现了三个活用词:“红”和“绿”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是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东风)使桃花红了,使小草绿了;“春”本是名词,在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为(季节)又到春天了。这样活用词性,使语言精炼而且新颖,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

(三)拟声绘色。这是指把客观事物的声音和色彩描写出来。以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色。高考佳作《春天是多彩多次姿的》写道:“春天是什么,春天是桃花的绯红,是蚕豆花的淡紫,是垂柳的水绿;春天是黄莺的嘤咛,是燕子的呢喃,是蜜蜂的吟哦。”句中分别描写了三种植物的颜色:绯红、淡紫、水绿,三种动物的声音:嘤咛、呢喃、吟哦。真可谓有声有色,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如果去掉这些描写,文章必然苍白无力。

(四)摹形状物。这是指如实地描写客观事物的形状,从而给人具体生动的形象。赵翼如的《味,在酸咸苦辣间》写道:我还尤爱吃粘粘的糕团,如小巧珠子般滚滚溜溜的元宵,甜丝丝,软乎乎,粘在唇上,粘在胸口,仿佛把心也弄柔了。那绵绵软软的糯米粉儿,就此揉进了我的生命中。句中用“滚滚溜溜”、“甜丝丝”、“软乎乎”、“绵绵软软”等词语,描写了元宵的形状、质地,显得生动形象。

(五)增加修饰语。有的句子只有主干,没有枝叶。这样的句子只有骨架,没有血肉,苍白无力,读来乏味。如果能给中心语恰切地增加修饰语,定能使语言增色不少。高考佳作《世界因多彩而精彩》写道:“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这段话分别在“豪放”、“低沉”、“旷达”、“婉约”前边,增加诗人优美的诗句,作为修饰语,从而使文章生动形象,文采斐然。

(六)引用诗词佳句、名言警句。这样做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显示作者的学养深厚。学生佳作《谈开卷有益》开头写道:“培根有句名言,‘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修辞与逻辑使人善辩。’一言以蔽之,开卷有益。”这段话运用名人名言,给文章增色不少。

(七)句式灵活多样。从语气上来说,可用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从结构上说,可用整句、散句。从字数上说,可用长句、短句。高考佳作《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就给我一双慧眼吧!用它,去领略春华、秋实,夏炎与冬寒;用它,去笑对阴晴圆缺、潮起云落。我相信,只有百花齐放,才是春满人间,那又何必去追求一枝独秀呢?因为世界因多彩而精彩!”这段话有长句、短句,有感叹句、疑问句、陈述句。运用多种句式,显得行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

临风听雨范文第6篇

夜幕低垂,霍益民催着司机开车上路了,他要到合作社的茶农那里听一听采摘的准备情况。苏源茶叶专业合作社有规模的苏茶基地有20多家,110户农户,共有茶园5千多亩,茶农分散在四面八方,霍益民的汽车也就在山沟里一连好几天,每天起早摸黑,兜了一圈又一圈。汽车的后备厢里放着他的几套衣服,有会见客户穿的西装,有到茶园干体力活的工作服……

拳拳“苏茶”情

霍益民自从干起了茶叶这一行,心里就有一个愿望:一定要打响溧阳,乃至江苏茶业的品牌。长期以来,在茶叶市场上,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浙江、福建、云南的茶叶大品牌耳熟能详,能叫出好几个:“龙井”、“铁观音”、“普洱”……这些品牌已经跳出区域,走向全国,乃至饮誉海外。江苏是我国的“绿茶之乡”,溧阳是江苏的重要的产茶地。江苏的茶叶品牌有好多个,小而分散,其影响力远不及上述几个大品牌,作为江苏的一位茶人,心中怎不感慨万分!

江苏也要打造自己的强势品牌!霍益民给自己添加压力。他想得很多很远,一谈到江苏要打造自己有影响力的品牌,就会慷慨激昂,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江苏所有茶人的社会责任啊!“兄弟地区联手打品牌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江苏的茶人应该跳出地域的藩篱,联手打响江苏的大品牌品牌,有了自己的强势品牌,何愁江苏的茶叶在市场上没有强大的竞争力!”霍益民对记者说。

2003年,对霍益民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年。他好不容易,终于正式注册了“幽香苏茶”商标,简称“苏茶”,虽然听来还觉得有些别扭,但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霍益民心中很明白。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幽香苏茶”已经名扬大江南北,进入北京、上海、江苏等大中城市市场。客户到溧阳,就指明要“苏茶”。3月底,记者在该公司采访时,就看到一拨拨前来要货的经销商,他们盯着霍益民要茶叶,至于电话要货的则更让霍总应接不暇。霍益民心里明白,来的都是客。但由于采摘加工才开始没多少天,供不应求呀,他就只能像天女散花一样,各地都先发一点货。可见“苏茶”现在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匠心建“苏园”

凡是到过古城苏州的人,无不对粉墙黛瓦、精致典雅的园林发出内心的赞叹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霍益民也不例外。如今,在溧阳市著名风景区天目湖畔也有了一座像苏州一样的园林,这便是“苏园”,这是霍益民的匠心之作,从破土动工到竣工开园,历时一年半时间,他投入了2000万元资金。至于取名“苏园”,你可以去联想,她是像苏州园林一样的园子,也可以说是江苏的一个园子。

“苏园”的建设也是一个机遇。原来霍益民在天目湖畔有一处接待客户的场所,后来那里要建溧阳国际茶文化广场,就被置换到现在的地方。既然要另起炉灶,何不好好设计一下。霍益民请来了有关方面的建筑专家和文化界人士,听取意见,请他们出谋划策,拿出了一个整体的规划,做一个体现江南特色的建筑精品。在后来的一年半时间里,霍益民既要管理合作社的事,又要关心“苏园”的建设,可谓天天从鸡叫一直忙到鬼叫。如今,“苏园”已屹立在天目湖畔,这座集茶叶加工、茶文化培训、茶膳、茶艺表演等于一体的会所,位于天目湖下游的沙溪河畔,北路临水,依村傍河,占地25亩。她的建筑风貌充分展示了江南的灵秀雅致,宛若阿娜多姿的仙女,与景色如画的天目湖朝夕相伴。

当你来到“苏园”,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8块高3米多的风景墙,墙上画有简洁明了的图画,展示了乌龙茶冲沏的全过程。风景墙下,石径逶迤,两旁遍栽石楠、龟甲冬青、红花继木、杜鹃等各类花木,洋溢着春的气息。

前行数步,便是正门,砖洗的门框上方是国内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的园名:“苏园”,字体遒劲有力。

正门,有人给苏园写了副198字的长联:

上联是:何人出的妙语,两湖比作天目,荡荡清风,润泽十里湖光山色,绵绵季雨,渲染九重翠障青屏;含烟波浩渺之势,隐淡妆浓抹之美,结环拱珠帘之局;看春华漫漫,夏荷田田,秋果硕硕,冬雪莹莹。更是茶乡水甜鱼头鲜,三绝名冠天下!此情此景,谁不魂牵梦绕。

下联是:哪个得来奇思,一年修成苏园,习习竹影,掩隐九曲廊柱亭台,历历琼枝,点睛四隅飞檐俏壁;待野鹤闲云的人,求雅逸高洁之情,觅拿云摘星的志;听水流潺潺,风过喁喁,雁行凄凄,莺啼落落。尤其破壳饮露茶膳宴,茗品誉达三江,所见所闻,我都心醉神迷。

入正门,便展示接待大厅。正中便见被誉为“茶神”的陆羽的塑像,神情悠闲自得,举杯品茗,若有所思,栩栩如生。在陆羽的《茶经》里就有常州、溧阳一带盛产茶叶的记载。大厅两旁都置有大张的台凳,台上有一茶船,用紫檀木制成,壶盅置其上。旁有陶质的茶罐、玲珑的玩石、雅致的盆景等小摆设。客人刚一坐下,便有接待员向你行鞠躬礼、伸掌礼、寓意礼,表示对宾客的尊敬,给你端上一杯热腾腾的新茶;霍总在茶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常常为客人亲自煮水、冲沏茶水,他那高超的冲泡技术,让你妙不可言。在此端盅品茶,别有情趣,回味无穷。两旁靠墙的柜架上琳琅满目,展示着各种包装精美的苏茶样品,任客户选样。

苏园的建筑面积目为2000多平方米,内分三部分:苏茶苑、幽香居和禅茶院。苏茶苑主要是公司生产生活、茶文化培训场所,有“集膳堂”(茶餐饮)、“百鸣堂”(茶文化培训中心)、“苏茶观止”(茶业生产观光)和“栖霞斋”(客居)等组成。记者在”苏茶观止”看到,车间里加工茶叶的烘架上,铺放着的茶叶鲜嫩碧绿,十分可爱,散发出沁人的幽香。霍总告诉记者:“今年的春茶采摘推迟了时间,但质量一点也不比往年差,春茶销量将比去年增长20%―30%。”

幽香居是宾客们歇息居住的地方,分“抚云”、“听雨”、“临风”、“含露”、“飞雪”、“裹雾”六个单元,客房内陈设一应俱全。百鸣堂则是进行茶文化培训的地方。去年11月,有无锡吴学研究会主办和中国传统技术研究会、日本技术史教育学会、溧阳市幽香苏茶有限公司、无锡吴文化公园协办的第三届中国传统技术国际研讨会在无锡和溧阳举行,来自中日两国的专家、教授饶有兴味地到苏园参观,并进行了中日茶艺茶道表演,嘉宾们对苏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今年2月底,工商、计量、农林等部门的专家在苏园为以溧阳为主的近60家茶厂的有关人员举办了茶叶知识讲座。今年3月,在这里还举办了国家级茶艺师培训班,有关方面向培训人员颁发了国家劳动保障部的证书。

霍总向记者介绍:规划中的禅茶园占地近六亩,它将成为苏园的文化主体,集江南各大园林的风格,不久将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梦牵茶文化

茶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人类的一大物质财富。如今,茶已不仅仅作为一种饮料,还成了举国之饮。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饮茶的习俗在我国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茶与诗、书、画结缘,与文人结缘,茶文化中的核心茶学、茶艺、茶道,如清风明月,格调高雅,渊博而精深。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霍益民心中的苏园,应是一个弘扬茶文化的载体。原本霍益民的血管里就流淌着文化人的气质。他谦恭好学,热情好客,素来好与文人交友。一些文人学士、诗人作家、书画界名流常是他的座上客。他要让苏园成为他们聚会、欢饮、品茗、创作的场所。在苏园的每个地方,你可以看到众多著名书画家留下的墨宝,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文人墨客在幽美的苏园神飞遐想,捕捉创作的灵感,也陶冶了自己的心灵。

多少年了,霍益民魂牵梦绕的是,要为弘扬中国的茶文化出一份力。苏园建起来后,他有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可以了却心中的夙愿,把自己的追求变成一个个实际的行动。他要把苏园体现出来的江南的建筑文化也融入到茶文化中去,营造一个高雅脱俗的环境。整个园子凸现了江南建筑文化的元素,整体布局错落有致。粉墙黛瓦,飞檐廊柱,漏窗花墙,亭台楼阁,假山飞瀑,……可谓有移步换景之美。整个园子体量虽不大,但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了精致,精美,宛如他的幽香苏茶。他要在禅茶园内,依据琴、棋、书、画、茶、剑六要素设计各景点。并引入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古今诗词等,构成纵横远近皆是景的园林奇观。其间有“吓煞香斋”(茶斋)、“承影阁“(剑阁)、“不饥亭”(棋亭)、“飞白轩”(书轩)、“吴道坊”(画坊)、“焦尾台”(琴台)、“残荷听雨”(荷池)、“九莲御旱”(莲沼)、“禅茶一味”、“濯目浴心”、“寂灭扶座”等文化景点。

难得在清净,清净决定不受污染,这是禅的追求和境界。禅茶园突出禅的境界,要成为访幽探胜、斗茶品茗、悟道参禅、濯目浴心的净地。通过对禅茶文化的浸染,启迪人们去摆脱城市的喧闹,人世的烦恼,寻求清幽的心境。

临风听雨范文第7篇

林在小薇心里占据了一个位置,慢慢地生根发芽抽枝长叶,直到长成一棵青葱的小树。她是住校生,每周回家一次。在家的日子,小薇时常想起他。看电视的时候想起他,写作业的时候想起他,一个人走在田间小路上蓦地又想起他……小薇熟悉他的音容笑貌,即使闭上眼睛也能想象得出。一排男生趴在栏杆上晒太阳,一眼扫过去,小薇就能认出他的背影。课间的喧哗吵闹中,她总能捕捉到他悦耳动听的声音,并能记住他说过的机智幽默的话。

林住在亲戚家里,亲戚的孩子,他应该叫表姐吧,有一段时间和小薇同桌。课间林和他表姐说话,小薇垂下眼帘看书。她专心地听着,很想巧妙的接上一句,可是最终没有开口。小薇想听同桌说说林的事情,自己不好意思问,又想不起什么好的办法让她主动去说,何况同桌也不是多嘴的人。直到两个人不再是同桌,小薇都没有从她口中听到关于林的只言片语。

也许女生们在背后悄悄议论过林吧,他那样的人应该有很多人喜欢。小薇没有闺中密友,她也从不与人分享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甚至,都不能写进日记,日记也不是安全的啊。只有一次,她的室友告诉她说班里的一个女生喜欢林,理由是那个女生当着林的面把另一个男生送她的笔记本给撕了。小薇有些不相信,那个女生成绩很差,热衷打扮,老有同样不爱学习的男生追。小薇不相信那个女生会喜欢林。不过,也说不准,谁规定一个人必须喜欢什么样的人了?人家有权喜欢任何人。

小薇真正的想法是——林是不会喜欢那个女生的!虽然小薇从没与林交谈过,但她相信林的品味是不会和那些学生混混一样的。

有一次做课间操,小薇因为不舒服就没有去。向那个熟悉的位置望一眼却意外地发现林也没有去。小薇这才想起,林因为前一天淋了雨,感冒了。林抬起头也看见了她。两双清澈的眼睛相遇了,都在对方那儿照见了自己的影子。然后又都回过头去继续趴在自己的桌子上。

小薇喜欢朗读,老师曾对她的声音赞叹不已,说足以和播音员媲美了。有一次老师让林朗读,林读得也很出色。小薇静静地听着,像禾苗倾听雨水的滴落。多少年后小薇还能轻易地进入那个意境:林玉树临风地站立着,双手捧着一本书,声如金石珠玉,萦耳不绝,教室里静悄悄的,风从洞开的窗户里穿过,玻璃亮晶晶的。

好学生总是叫老师喜欢的。只有一次,林被老师罚了站。铃声响过,政治老师的双眼用力地爬过老花镜的上框,穿过林立的人群,揪出了那个最后一个站起来的学生。林被叫到讲台的一边,接受老师声色俱厉的训斥。林恭恭敬敬地站着,双手放在背后,头微低着,一句也没有申辩。政治老师骂完了,开始上课。

小薇的心里先是震惊,继而就生满同情,然后就是难过,好像站在前面罚站的是她自己。委屈和耻辱折磨着她,她感到无法继续坐在位子上。她怕抬头看见他,也许这个时候,任何眼光对他来说都避免不了讥讽和嘲笑。小薇还是看了他几眼。林自己也觉得耻辱和委屈了吧。他哭了,用最小的声音抽泣着,不时地从背后伸出一只手擦去眼泪,然后又放回去。他保持着那个站姿一直到下课。下课铃响了,小薇终于出了一口气——从没有一节课如此漫长。

小薇有时候会想林是不是也喜欢自己。她无法判断,也许会,也许不会,也许有一点喜欢,也许根本就不喜欢。如果林喜欢一个女孩,那会是谁呢?想来想去只有数学课代表有一点可能,在成绩好的女生里数学课代表算长得不错的,而且她和林都是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的宠儿,他们之间说过话。每当看见林和她说话,小薇就感到嫉妒在自己心里生出带毛刺的触须,摩挲得柔软的心一阵阵地难受。她一直不太喜欢数学课代表,潜意识里就有林的缘故吧。

小薇一直独来独往,包括周末回家都是一个人。一个人骑车走在悠长的小路上,穿过田野和一个个村庄,那是一种享受。其实有条近些的大路可以走,但小薇后来一直走这一条小路,是因为她在这条小路上遇见过林。

那是一个春雨如丝的下午,小薇慢慢蹬着车子,眼前的小村落半淹在花的海浪里。路边的一排房屋,几十株高大的泡桐树越过屋脊,撑开一把把遮天巨伞,树冠上长满浅紫色的花朵,二三十朵筒状的大花又紧紧簇拥着形成一嘟噜一嘟噜硕大的花团,以各种各样的姿势占满了大大小小的树杈树枝树梢。小薇第一次惊诧于泡桐花的美了,那么壮观,那么大气,那么豪放,而如雾的烟雨又给它渲染出几分柔情,几分朦胧。

忽然,她看见了林。在一户紧闭的大门前,他正坐在车座上,一只脚支着地,仰头看烟雨中的泡桐花。小薇愣了片刻,眼前的景象美得像梦境,带着几许辉煌,几许寂寞。她突然想跳下车子,喊他一声,身子却没有动,双脚慢慢地蹬着车子,终于无声无息地从他面前经过。

以后,小薇无数次地经过那条小路,经过那扇红漆的大门,门或开或闭,可是再也没有那个少年停在门前。

那个春天的又一个下午,小薇在文化站的图书室里翻看小说。忽然觉得有人进来了,她转过头,看见林正在另一边翻书。小薇又转过身对着满架的书脊,心里却波澜起伏,再也无法专心看书。她琢磨着要不要和他打个招呼,思来想去不知如何是好。终于一咬牙,不就是打个招呼吗?又不是去炸碉堡。刚转过身迈开一步,就有一个中年人进来了,恰好和林认识,两个人立刻聊了起来。小薇不得不又转过身,对着一堵长条的书脊砌成的墙。小薇听着他们的谈话,盘算着那人一走就立刻上前对林说,嗨,你也借书吗?小薇抽出一本书又把它放回原处,再抽出一本,翻翻又放回原处。忽然没有了谈话的声音。小薇猛地转过身,图书室里空空落落,只有那个方脸的女图书管理员趴在桌子上看杂志。

小薇随便借一本童话书走了。又经过那个村庄,看见树上的泡桐花落了很多,也似乎白了一些,却依然那么繁茂。毛茸茸的绿叶斑驳地夹杂在淡紫的花儿间,填充着落花留下的空白。落花一筒筒散乱地平铺在地上,叫人不忍踏步。在一个月前林出现的地方,一个女人拿起一把大扫帚,哧哧地扫,新旧的落花早堆成了一座花丘,不,应该是花冢。小薇抬起头,一朵泡桐花啪嗒一声掉在她的车轮边,天蓝如洗,云白风轻,可是小薇的眼泪却簌簌而下。

十五岁那年的春天,小薇一个人在回家的路上哭了。

她回到家里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边写边哭,她要把自己的遭遇全部讲给林听。十几页纸折起来厚厚的,小薇一直装在身上。一场暴雨过后低洼的校园里蓄满了水,课间同学们穿着胶鞋上厕所,去小卖部。林和他的死党相扶着嬉笑着蹚水而来,小薇看着他们,眼里满是忧郁。那封信终于没有给林,小薇把它化为灰烬。

很快就毕业了,同窗三年,小薇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

初中毕业后就再也没见过林,也没听到过林的消息。小薇上了高中,上了大学,工作了,结婚了,生子了,每次回老家还是走那条小路,已经习惯了。

林在小薇的记忆中,还是占据了一个位置。他就像一棵被施了魔法的小树,不会继续长大,也不会枯萎,永远青葱地留在那过去的时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