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版红楼梦演员

新版红楼梦演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版红楼梦演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版红楼梦演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楼梦;文学;影视;再创作

明清时期是我国小说繁荣时期。长篇章回小说有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施耐庵的英雄小说《水浒传》、吴承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爱情小说《红楼梦》;拟话本小说有冯梦龙的通俗小说《三言》、凌蒙初的通俗小说《二拍》;传奇笔记小说有蒲松龄的神怪小说《聊斋志异》。西方影视技术引进中国,影视界就不断将这些作品搬上银幕,成就与名著不朽的梦想。《红楼梦》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影视红楼梦创作及特点

1924年香港民新影片公司拍摄京剧黑白默片《黛玉葬花》,梅兰芳演林黛玉。1927年上海复旦影片公司拍摄时装黑白默片《红楼梦》,周空空演刘姥姥。1928年上海孔雀影片公司拍摄古装黑白默片《红楼梦》。1936年上海大华影片公司拍摄古装有声歌唱片《黛玉葬花》,李雪芳演林黛玉。1939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拍摄《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顾兰君演王熙凤。1944年上海中华联合影片公司拍摄黑白有声故事片《红楼梦》,卜万仓导演,周璇等人主演,演员阵容强大。1951年香港长城影片公司拍摄现代时装片《新红楼梦》,李萍倩导演,李丽华等人主演,是红楼梦现代版。1961年香港邵氏影业公司拍摄黄梅调电影版《红楼梦》,袁秋枫导演,是黄梅戏经典版。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越剧电影版《红楼梦》,岑范导演,徐玉兰、王文娟主演,是越剧经典版。1975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伍卫国等人主演。1976年香港丽的电视台拍摄剧《红楼梦》,林家声等人主演。1977年香港邵氏影业公司拍摄古装歌舞彩《金玉良缘红楼梦》,李翰祥导演,林青霞等人主演,是香港十佳华语电影。1977年香港思远影业公司拍摄《红楼春上春》,金鑫导演,张国荣等人主演,是。1977年香港佳艺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伍卫国等人主演。1978年香港今日影业公司拍摄黄梅调电影《新红楼梦》,金汉导演,李菁演等人主演,演员阵容豪华。1987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王扶林导演,欧阳奋强、陈晓旭等人主演。是电视剧经典版,198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红楼梦》,谢铁骊导演,夏钦、刘晓庆等人主演,票房不佳。20世纪90年代台湾中华电视台拍摄73集《红楼梦》,张玉燕等人主演,收视率不高。2003年泰国正大集团、上海电视台拍摄数字高清电视舞台艺术片新版越剧《红楼梦》,钱惠丽、单仰萍主演。

本人认为:“红楼梦的多指向隐义结构决定了红楼梦主题的无正解性。红楼梦的未完成性更是促成了这个谜局的形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艺术偏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见解,重拍红楼梦在理论上是成立的。综观红楼梦影视史,概括出几个特点。1 拍摄频率高,在短短80年时间里,红楼梦影视版有近20个版本。2 科技进步带动影视发展。黑白到彩色,无声到有声,长镜头到蒙太奇,红楼梦拍摄在不断进步。3 篇幅越来越长。单本剧到多本剧,红楼梦故事越来越完整。4 主题日趋复杂,从塑造人物形象,到敷演人物故事,最后是演绎全本红楼梦。5 艺术形式多样。戏剧片就有京剧、越剧、黄梅戏、粤剧之分。6 艺术风格多样。有古装、时装,有传统、现代,有高雅、低俗。7 演员多用明星。影视创作培养和成就了大批演职人员。8 横向看,成败参半;纵向看,失败居多。

二、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风险

从红楼梦影视史角度分析,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的第一次创作风险较小。尊重原著,实现艺术形式转变,基本上就会成功。红楼梦影视版早期作品原创多,相对地位较高。如:京剧版、越剧版、黄梅戏版、粤剧版。

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的第二次创作风险相对比较大。第二次创作往往是在第一次创作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创作已经转变了艺术形式,第二次创作如果不能在内涵上有所创新,失败概率较大。新版如果要突破旧版的水平,必须从内涵的全、新、深、广的某一个角度上做文章。

三、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程序

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分三个步骤,包括从文学到剧本的再创作,从剧本到影视的再创作,从影视到观众的再创作。

剧本是影视的灵魂,它关系到影视的艺术定位,非常关键。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选择角度小的某个特定主题进行创作,是单本剧创作。一种是采取多角度、多主题创作,是多本剧创作。这中间主要是新版对旧版的创新问题,如:2003年新版越剧是在1962年旧版越剧基础上,只能在结构和台词上进行创新,就其艺术成就,即使不分伯仲,也是稍有逊色。新版电视剧要突破1987年央视版的高度,可以创新的是开头和结尾,而开头的神话故事是虚幻的思维性的哲理性的内容,对文学有意义,对影视则毫无意义,新版创新空间有限,唯一出路是撇开尊重原著的原则,拓宽创新空间。

剧本搭建故事框架,编写人物台词,把文学红楼梦重组为适合影视制作的影视红楼梦,但它仍然是文字。从剧本到影视的再创作,是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声音和画面,这需要导演、编剧、摄影、演员、化妆、布景等通力合作。把富于想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可见的声画形象。影视是综合艺术,某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作品质量,所以,团队建设很重要。

影视是遗憾的艺术,从影视到观众的再创作,才能最终实现它的价值。虽然影视在设置剧情时尽量考虑大多数观众的要求,但是,一部作品能完全满足观众是不现实的。观众构成情况非常复杂,他们认知水平有高低之分,感悟能力有深浅之别,艺术趣味有雅俗之异,加上受前人创作成果的影响,部分观众挑剔在所难免。在观众实现再创作的时候,优秀作品被追捧,拙劣作品被鄙夷。上帝面前没有光环,要想成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四、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的比较

许多人以文学红楼梦为标准评价影视红楼梦,把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两种艺术作比较,往往不会有结论。文学和影视彼此特征明显,有很大的异质性,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的再创作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从创作角度分析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两者在创作目的、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工具四方面存在差异。小说历来都是野官稗史,曹雪芹花一生精力写小说,以致“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但他发扬古人发愤著书的优良传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生命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记录真实的社会人生,诉说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目的不 是留名青史。红楼梦成为文学名著是历史的选择。影视选择精品题材,选择历史,选择红楼梦,有功利目的。影视发挥群体创作优势,综合利用多种艺术元素,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将静态转化为动态,将间接转化为直接,让观众真切感受红楼梦世界,但它不能完全复原红楼梦。如果没有新点或亮点,不能出彩,成败也是变数。综观红楼梦影视史,几十部只有几部精品,想拍精品不一定就是精品。其实,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如果没有越剧演员千锤百炼的唱腔身段来发挥越剧长于抒情的特点,就不可能成功。好莱坞大片模式固然好,近年从功利出发而拍摄的形式创新内容空泛的只给评委看的作品,观众是不认可的。香港影视的地位,得益于香港影视界对影视的清醒认识:速度、产量、娱乐、大众是影视的灵魂。

从作品角度分析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两者在作品内容、作品形式两方面存在差异。文学红楼梦具有隐性的特点,容量大,角度多,视野宽。透过文本,读者凭借思维和想象,将红楼梦的意义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家庭、伦理、道德等层面,影视红楼梦具有显性的特点,容量小,角度小,视野窄。通过镜头,观众看到的是真实生活的有限画面,流动的画面不允许观众过多的停留和思考,如:文学用“爬灰”一词交代秦可卿死因,抽象、含蓄、富有文化意味,影视则用真实画面。如:宝玉的玉,文学用模糊概念,影视则具体到20个版本各不相同。一部具有恒久影响的文学因历史产生距离而拓宽了审美空间,这是文字间接性造成的。一部具有大众娱乐特点的影视将名著意义定格在某一个特定时代,满足时尚需求,只能造成短期轰动效应。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的比较实际是中西方文化观念的比较,文学红楼梦符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视红楼梦符合西方传统美学思想。

从接受角度分析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两者在接受对象、接受方式两方面存在差异。文学是精英艺术,需要读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调动他们的思维展开想象,它的受众比较少,影视是大众艺术,对观众没有特殊要求,只要有视听能力就可以欣赏,它的受众就比较多。在这一点上,影视红楼梦对普及红楼梦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对于许多没有读过文学红楼梦的观众来说,影视大胆直露的镜头语言可能会造成误导甚至是伤害。在改革开放发展振兴的大背景下,影视红楼梦应该改造文学红楼梦,去除其封建糟粕,赋予其时代精神。

五、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的建议

1 影视红楼梦的主题创新。

高鹗续书体现出20世纪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为红楼梦增添不少色彩,但是,身处2l世纪就应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高鹗笔下的丫鬟大多奴性十足,影视创作为什么不可以稍加润色,使之更加合乎现代女性的要求呢?1987年央视版尊重原著这个缺陷,并且结尾仓促而悲观,影视创作为什么不可以在贾兰等人身上体现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使之更加符合人类成长模式呢?剧组可以先尝试单主题小容量创新,检验一下能力和效果,再进行多主题大容量创新,走在时代前列。

2 影视红楼梦的结构创新。

利用蒙太奇手法,调整文学叙事顺序,使情节衔接更自然更生活化,使画面构成更富有诗情画意,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1987年央视版从甄士隐开始,引出贾雨村,再引出林黛玉,结构比较好。如果当时用电脑特技制作太虚幻,宣扬一些似懂非懂的大道理,反而会以辞害义,弄巧成拙。但1987年央视版在背景处理上有许多不足,江南景色不够灵秀,北方景物不够厚重,许多镜头借助花花草菜遮遮掩掩不够大气。

3 影视红楼梦的人物创新。

影视是大众普及型艺术,最好选择全新面孔,给观众新鲜感,明星演技固然好,但受以往作品影响,观众不容易接受。选择演员应该以内在气质和外在演技为标准,优选艺术院校中的拔尖学生,挑选那些古典外形扮相鲜活的年轻演员,就能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总之,应该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把握红楼梦人物形象特点。

新版红楼梦演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红楼梦;电视剧;人物;比较

中图分类号:J99

曹公笔下的《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也是我们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经典文学名著的改编,新旧版电视剧《红楼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塑造的人物形象通过屏幕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不尽相同,观众对其也是褒贬不一。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他叛逆、大胆,追求自由与平等。在他的眼里,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的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是贾氏家族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鄙视功名利禄,痛恨“八股”这些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生活的道路,否定封建社会主义秩序,但贾宝玉的性格又有些趋于消极。

87版《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由欧阳奋强来扮演。人们对于87版欧阳饰演的宝玉有些不满,是因为欧阳这张娃娃脸不能演绎出书中那个但欧阳奋强与生俱来的“憨”将宝玉的痴态演绎地恰到好处,反而把宝玉给演活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一个人的眼睛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87版中的宝玉“目若秋波”,他的叛逆,他的大胆,他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内心,都饱含在他那既有神又有情的双目中。

新版中小宝玉纯真可爱,大宝玉痴情风流,虽更能符合观众内心对宝玉形象的期待,但他们的眼睛里没有内容,只是很机械地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展现人物性格以及内心世界。剧中大量的旁白也使观众的注意力并不完全在人物的演绎上,而是兼顾多方面来对人物性格以及内心世界进行理解。

二、林黛玉

林黛玉,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曹公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她美丽才高,不为世俗所容。她的外貌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与诗人般高贵的气质,更体现了悲剧之美。黛玉与宝玉一样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批判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的话来劝宝玉,因而被宝玉视为“知己”。

87版《红楼梦》是大家公认的经典,这主要归因于已故的演员陈晓旭把林黛玉表现的生动而贴切。她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了对林黛玉骨子里的精神的阐释。林黛玉特有的柔弱美、病态美,被陈晓旭演绎地淋漓尽致,她那似喜非喜、深情凝驻的眼神;她那柔情似水,忧郁细腻的表情;她那纤纤瘦影,楚楚动人的体态,无一不撩动着观众们的心。但缺乏些许对林黛玉内心的表达,影响了人们对黛玉的全面认识。

新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表演清淡如白开水,表情言谈起伏都不大。她的眼神没有内容,只能通过两行清泪来表现黛玉伤感忧郁的气质。虽没有太多的表现,但好在自然平稳。

三、王熙凤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一个很成功的反面形象。她生性尖酸,个性泼辣。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阴险的阶级本质。但不可否认的是,王熙凤确实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由她说了算。凤姐的性格,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87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由邓婕饰演。因邓婕具有四川人特有的泼辣味儿,与王熙凤的俗称“凤辣子”相吻合。她所扮演的王熙凤,丹凤眼,柳叶眉,俊俏之中透出狡猾之态、刁钻之貌、凶狠之气。因其曾学过川剧,举手投足之间都有浓厚的戏曲痕迹,所以扮演的王熙凤一角俊美中带着成熟与干练,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邓婕说:“演《红楼梦》不光靠一张脸,还要熟读《红楼梦》,热爱《红楼梦》,勤学苦练,别无他径”。

新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由外形漂亮乖巧,气质温顺平和的姚笛扮演,饰演钗黛二角都颇为合适。她所饰演的王熙凤表演痕迹较重,感觉吃力,缺了点“辣味儿”。没有完全展现凤姐的阴险狡诈、八面玲珑的特点,生气时怒目圆睁的样子倒多了几分可爱,似乎有些驾驭不了王熙凤这个角色。

87版《红楼梦》上演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剧中的演员将原著人物演绎的活灵活现,几乎达到了与原著人物神韵合一的境界,被誉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而在新版《红楼梦》里,演员扮相戏剧味十足,但表演相对平淡,大量的旁白和配乐的运用,分散了人们对表演的关注度。翻拍旧剧现已成为潮流,旧版经典剧作给观众带来的审美惯性,以及现代各方面技术水平提高的条件下,新剧在真正拍摄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忠实原著人物、升华原著人物并超越旧版人物塑造这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姜维枫.试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J].红楼梦学刊.2009(5).

[2]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讨论[J].红楼梦学刊.2002(3).

新版红楼梦演员范文第3篇

险些与“少年宝钗”擦身而过

新版《红楼梦》选角规模宏大且一波三折,演员一再更换。但由于新版《红楼梦》对演员古典气质的重视和美术指导叶锦添对昆曲元素造型的钟爱,因此,即使再经历一次,相信李沁还是会脱颖而出。因为,她活脱脱就是一个有着昆曲味道的薛宝钗。

李沁1990年出生在昆曲的故乡昆山,从小学习昆曲的她,骨子里便渗透了戏剧的韵味,李少红说她“天生就很红楼梦”。天资聪颖的李沁10岁便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小小年纪便打起背包离家到上海学习昆曲。凭借天赋与勤奋,13岁时就以昆曲《牡丹亭•游园》中的出色表演,获得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金花奖。如若没有《红楼梦》,李沁必然踩着戏中的鼓点,婀娜着身段,一路在昆曲中走下去。

但是,李沁遇见了《红楼梦》,注定将经历一番别样的人生。

相比其他演员入选《红楼梦》剧组的波折,李沁是幸运的。副导演早在戏校“侦察”时就已暗暗“盯”上这个秀外慧中的曼妙女孩,不久,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与戏剧大师梅葆玖同台演出《大唐贵妃》时,清秀机灵、稳重古典、裙袂翩翩中带着一股沁人心扉的江南山水气息的李沁,打动了在台下“暗访”的李少红等人。导演们在台下指指点点,搞得李沁在台上紧张莫名,还以为自己哪里演错了。经过试角,李沁顺利地进入剧组,接受拍摄前的技能培训。懵懵懂懂地连闯三关,谁也没想到,面对这个被万千影视科班演员觊觎的拍摄机会,李沁竟然会考虑放弃。

其实,这一切,“成”也昆曲,“败”也昆曲。由于昆曲,李沁进入《红楼梦》的大门,出于对昆曲的热爱,李沁下决心离开。

原来,李沁就读的上海戏校昆曲班,20年才招收一个班,目前是第五届,它为上海昆剧团定向培养昆曲演员,为昆曲,这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艺术缔造传人,为此,“昆五班”的主教老师几乎囊括了目前昆曲界的顶尖艺术家。现有的60名学生也是在全国4000多名应考者中选的,他们将接受为期十年的严格训练,传承昆曲艺术的衣钵。李沁作为一名优秀的“闺门旦”(戏曲行当之一,指剧中还未出嫁的少女角色,如崔莺莺、祝英台、杜丽娘等人物)苗子,前途无量,老师们自然舍不得她放弃昆曲,进入“浮躁”的影视圈。

李沁说:“当时,学校老师多次打电话做工作,一方面是难得的参演《红楼梦》的机会,另一方面是自己从小就热爱的昆曲,和学校每学期的剧目学习和演出计划,如若拍戏,就要休学放弃。我是天秤座,很难抉择,左右摇摆不定。后来,老师亲自到剧组找到我,‘动员’我离开。当时我已经倾向于要回学校,多亏了蒋梦婕(剧中林黛玉饰演者),在最关键的时刻拉住了我。”

说起来,真是戏剧性的一幕。蒋梦婕与李沁同住一个宿舍,两人宛若姐妹,十分要好,机灵的梦婕感受到了李沁的纠结。当戏校老师出现在宿舍时,蒋梦婕十分紧张,趁着李沁去卫生间,把她堵在里面不让出来。李沁吃惊地问她干什么,蒋梦婕说你等一会儿,就一会儿,还把草莓放在她面前,说,你先吃草莓,然后就锁住了门,赶紧打电话给导演。

接到“间谍”蒋梦婕的报告,导演、副导演都来了,与李沁做了一次长谈,最终,李沁下决心留在剧组。李少红后来说:“我永远都忘不了她当时的样子,李沁紧张得手里一直攥着一管小牙膏。也正是从这个事件中,我发现她想问题很周全,平衡事物的能力很强,她决定要走的时候,完全是被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打动了,如果她休学,学校的演出就要调整,因此她决心为照顾学校牺牲自己。这些都特别像薛宝钗,宝钗就是很温和、处事周到的人,因此,我决定让她来饰演少年宝钗。”

戏曲与影视,双面美人更动人

的确,李沁很像薛宝钗,精致的五官,举手投足间透出江南女子的含蓄和娴静,像极了品行端庄、容貌美丽的宝钗。平日里,顽皮的“小宝玉”于小彤和笑呵呵的“黛玉”蒋梦婕闹作一团,而李沁只是在旁边浅笑静观,俨然一副宝钗姐姐的样子。

拍摄中,李沁虚心请教导演,认真揣摩人物,演绎出了一个与自己浑然天成的小宝钗。李沁说:“我是本色演出,我觉得我就是宝钗。我性格跟她一样,喜欢做事认真,凡事都照顾到,得体一些。我并不认为她是个反面人物,相反,她是个了不起的女子,在封建社会,适者生存,她努力地顺应时事,不过是想博得一个更好的人生。虽然城府了些,但也很单纯,她对宝玉的感情就很真,从头到尾演下来,我会为她感动。”

戏曲的出身对李沁演戏有很大的帮助,对她而言,古典的礼仪已成习惯,优雅的形体语言更是胜人一筹。剧中,女子们都长裙曳地,走来如行云流水一般,非常舒畅,特别是李沁,多年的戏剧功底让她的云步摇曳生姿,为此,李少红专门为李沁和学越剧出身的“袭人”李艳走动时的裙边拍特写,为戏增色不少。

戏剧和影视并不冲突,在戏剧功底为影视加分的同时,戏校的老师也评价李沁拍戏后,昆曲比以前表演得更好了。除了在拍戏之余不忘练习基本功,还因李沁将艺术融会贯通,对昆曲人物把握更深入了。另外,李沁频频亮相,华丽唯美的唱段也引得观众对昆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观众说,“听小沁吟唱一二,觉得此生不看一次昆剧,听一次昆曲,真是遗憾。”

红楼梦,就像一个梦

在《红楼梦》剧组,李沁度过了难忘的两年时光。

2009年9月9日9点9分,李少红宣布新版《红楼梦》杀青了。兴奋过后,大家都哭了起来。李沁有些怅然,感觉两年的时间过得好慢,又感觉很快,仿佛选演员还是昨天的事情。仿佛昨天才试妆,不知道自己演什么,今天就要离开剧组。红楼梦,就像一个梦,那么美,却那么真。

之后很久大家都留恋在那种时间中,一群小伙伴甚至得了“红楼梦后遗症”,见面问候“你这会子去干嘛”,买东西商量“你觉得这个何如”,脱不开红楼梦的范儿。

新版红楼梦演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红楼梦》 写意 美学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39

自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2010年9月2日在江苏卫视首播以来,一直为大众所关注,而好坏不一、见仁见智的各种争议也随之不断,且批评之声多过于赞誉之词。对于一些批评言论,笔者不敢全部苟同,本文将着力探讨新版《红楼梦》所追求的虚实结合的写意化的美学效果。

《中国美学范畴辞典》的“写意”词条中写到:“戏曲中的写意是通过虚拟和程式化的动作而融汇了歌舞表现手段,反映了戏曲艺术形式鲜明的民族化特点,使得戏曲舞台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演出风貌,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美学传统。”[1]

小说与电视剧属于不同的艺术形态,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从总体上来说,电视剧的艺术表现手段要比小说丰富得多,它可以综合运用声音、画面、音乐、插曲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观众的视听感觉,

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长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正是运用这些艺术手段来展现小说《红楼梦》的磅礴精深的思想内涵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一、亦真亦幻的“真实再现”

《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方式,从总体上来看是写实的,即所谓的“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红楼梦》第一回),但这不是《红楼梦》的全部。《红楼梦》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寓言、象征手法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红楼梦》的风格似真似幻,质实而空灵。

相较于1987版《红楼梦》,新版《红楼梦》将文学作品中的“空灵”效果用写实的手法再现。《红楼梦》的第一回,作者曹雪芹通过“跛足道士”和“癞头和尚”这二人为我们娓娓道来两个神话故事――石头下凡历劫的神话,神瑛侍者、绛珠仙草之间施恩、报恩的“还泪”神话;二人来无影去无踪,时隐时现,他们二人的形象也体现了《红楼梦》虚实结合的特点。他们二人常常造访“太虚幻境”,交割“风流孽鬼”,也常常在下世度脱造历幻缘的情种。例如:贾宝玉前身是无才补天的通灵宝玉,被这一僧一道带入“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后又被这一僧一道点醒了却尘缘;甄士隐梦中在太虚幻境遇见了这一僧一道,后又在凡间被跛足道士点醒顿悟;贾瑞中了王熙凤设的相思局,跛足道士想要用风月宝鉴度化他,却因他照了风月宝鉴的正面而魂归地府;马道婆用“魇魔法”害宝玉、凤姐,居然奏效,二人几乎真的死去,而“通灵宝玉”被跛足道人、癞头和尚“持诵”一番后,竟然很快治好了宝玉、凤姐之病(庚辰本眉批在此指出:“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何得再言。僧道踪迹虚实,幻笔幻想,写幻人于幻文也。”);贾宝玉失去“通灵宝玉”后,人也变得疯癫了……

“僧道踪迹虚实,幻笔幻想”,也就是说此二人的行踪行事并不完全是写实的,新版《红楼梦》突出体现了作者的意图,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仙境”与“现实”结合,再现荧屏。

二、妆容之美――“额妆”

“额妆”是新版《红楼梦》写意化美学风格的象征性元素。剧组一工作人员在答记者有关“额妆”问题时说:“造型的确借鉴了 ,古装剧有戏说的有写实的,而《红楼梦》既不是戏说也不是写实,它是一个写意的作品,戏曲也是写意的,怎么就不能借鉴呢?”[2]87版《红楼梦》造型设计师杨树云高徒沈龙评论说:“如果说87版《红楼梦》在造型上是以写实为审美指导的,那么新版《红楼梦》的造型更有‘写意’的美,借用的昆曲的‘额鬓’,对于从戏曲演员出身的我看到的是不完全相同于戏曲的传统造型,却画龙点睛地点亮了传统审美的精髓。” [3]

“额妆”,是指对额或的修饰。额与鬓部是面妆的最上部,古代女子喜欢在额间和鬓发作一些修饰与装饰,以达到美化的目的。[4]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黛玉、宝钗等人物造型启用了戏曲造型的“额妆”。

为何启用额妆?叶锦添是这样解释的:“我比较喜欢孙温(清代)的画,非常《红楼梦》,也带有戏曲味。《红楼梦》本身也是带有一点虚拟的东西,完全用写实来做也不太对,最漂亮的东西和美感也就不见了。我拉了昆曲最浮面的那一层皮,那一层美感,来做‘红楼’。” [5]导演李少红则表示:“这些造型的确与我们当初希望赋予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以新意,做到曹雪芹原著‘亦真亦幻’、在电视剧这种大众文化中创造艺术化氛围这一初衷是吻合的。” [6]李少红还强调,“额妆”只有“府里的姑娘们”才有,是身份的象征,如袭人、平儿等丫鬟以及其他社会等级的角色都没有采用“额妆”。“宝黛钗等主演采用额妆的目的,是区别不同社会阶层女性的身份,其他不同等级的人物造型并非这样,如此设计是有意与世俗文化拉开距离。”[7]

从叶锦添与李少红的言语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两点,一是“额妆”是为了赋予新版电视剧以新意,实现“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增添新版的虚幻色彩与美感。二是增添贵族气,将主子与奴仆区别开来,将红楼梦文化与世俗文化拉开距离。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那些掺杂着神话故事与典雅诗意的场面描述,比如太虚幻境、黛玉葬花、宝钗扑蝶……都采取了写意的手法来表达,是由于写实的场面不足以将《红楼梦》表达完整。无论是写意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写实的表现手法,电视版《红楼梦》都遵循小说《红楼梦》的精神实质和艺术精髓。从全书来看,《红楼梦》的艺术精髓,首先,表现为对宝黛之间爱情的热情歌颂以及最后黛死、钗嫁、宝玉出家的大悲剧结局。特别是第九十七回将黛玉之死的悲惨场面与宝钗出嫁的欢乐氛围对比来写,更加突出了宝黛爱情悲剧的效果。 其次,《红楼梦》对女儿的歌颂以及时时处处流露出的对青春和生命的礼赞,是《红楼梦》的精神实质所在。《红楼梦》在第一回中就声明说:“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也。”在第五回中,贾宝玉在“太虚幻境”所饮之茶、酒分别为“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再次点明了这一主题。再次,《红楼梦》将宝玉、黛玉的爱情置于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中,描写了上自皇帝贵妃、王爷公爵,下至市井无赖、丫鬟奴仆们的生活状况,这种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描写,亦是《红楼梦》的突出成就。

注释

[1]成复旺编《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页。

[2]王慧纯《新《红楼》造型惹争议 剧组:我们审美观超前》,《武汉晚报》2008年07月03日。

[3]彭志强《把脉新版《红楼》:大众认识水准停留在87版?》,《成都商报》2008年07月01日

[4]从“额妆”看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写意化的美学追求,何卫国,《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五辑

[5]《叶锦添解读造型:我拉了昆曲的皮》,新浪娱乐2008年06月17日。本文所有媒体文章均引自新浪娱乐新版《红楼梦》官方网站《新闻追踪》栏目ent.省略/f/v/hongloumeng/。

[6]彭骥《新定妆照骂声一片服饰专家做点评》,《新闻晨报》2008年06月30日。

[7]赵文侠《李少红回应质疑:宝黛钗用额妆是有意“脱俗”》,《北京日报》2008年06月27日。

参考文献

[1]彭骥《新定妆照骂声一片服饰专家做点评》,《新闻晨报》2008年06月30日。

[2]赵文侠《李少红回应质疑:宝黛钗用额妆是有意“脱俗”》,《北京日报》2008年06月27日。

[3]李《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4]曹涛.试论《红楼梦》的结构艺术[J].红楼梦学刊,1998,(3)

[5]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下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552.

[6]胡念贻.谈《红楼梦》的艺术结构[A].郭豫适编.红楼梦研究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8.698-699.

作者简介

新版红楼梦演员范文第5篇

2010年,新版《红楼梦》在长达半年的拍摄之后终于在全国各大卫视放映。然而新版《红楼梦》非但没有赢来良好的口碑,却引来社会各界的舆论。有人对新版《红楼梦》做了这样的评价:场景像《西游记》,乐像《聊斋》,镜头像《哈利波特》,旁白像《动物世界》。也有红学家纷纷指责,恶评如潮,批评背后,引人深思。

有人说:“新版《红楼梦》是一部用钱堆出来的戏,一部酷爱炒作的戏,一部缺乏理想主义的戏。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年代,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生活应该被赋予丰富多彩、韵味无穷的情趣。可是总有一些只知道牟利的文化商业者背离文化主题,迎合低俗的趣味,恶搞我们的民族文化。2012年春晚小品《荆轲刺秦》就对文化恶搞进行了有力的控诉。对我们民族文化的恶搞,是对我们博大民族文化的亵渎。我无意说新版《红楼梦》的弊,在这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年代,我们无法改变现状,可是纵使人微言言亦轻但我还是要呼喊,我只是觉得:生命之戏,应该严肃。

2009年,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饰演者陈晓旭去世。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有点悲痛和惋惜,像初次看《红楼梦》时为黛玉的死而产生的那种伤感,时时泛滥。我并非庸人自扰,我是为陈小旭而感动,为理想主义而感动。

1987年,《红楼梦》在全国试播,一时受到了许多《红楼梦》爱好者的好评,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饰演者以极高的评价,称其为“黛玉的化身”。在大多数的人眼中,陈晓旭把曹雪芹笔下的多愁善感,缠绵悱恻的女主人公林黛玉活生生的演绎出来,给观看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有很多人都愿意将她和林黛玉合二为一。可是又有谁知道,在一夜成名的时刻,年仅22岁的陈晓旭却没有顺势成为大红大紫的天皇巨星,反倒如贾宝玉一般,看尽繁华,翩然而去,淡去荧屏,在九十年代皈依佛门,研习佛法,后又在长春剃度出家,进了尼姑庵,取名妙真,像妙玉一样当起了尼姑,却于2009年在深圳病逝,香消玉殒,给世人留下一片惋惜。有人说:“她把戏当生命,用生命演戏。”

1984年,18岁的陈晓旭经过层层挑选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林黛玉的饰演者。从1984年到1987年陈小旭和其他《红楼梦》饰演者一直在为《红楼梦》的拍摄工作而努力,犹其是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我们都知道曹雪芹对自己笔下喜爱的林黛玉有过这样的描述:两弯似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可见,要将林黛玉这么一个多愁善感的角色的扮演好是多么有难度啊,但是陈晓旭凭借着自己的理想主义做到了,当别的女孩子都去休息的时候,她依旧捧着厚厚的《红楼梦》原著,背着台词,揣摩着人物心理,一坐就是半天。她悄悄演绎着平凡,默默释放倔强,无言的证明生命的顽强。

陈晓旭在1987年的回忆录长文《梦里三年》中说:我拥有无数个美丽的梦个是从这里开始的……,三年的磨练使我们成熟而自信,但愿沧桑的人世不要磨灭了我们从前的一份纯真。我多么留恋四月的圆明园!留恋那盛开的桃花!那一条蜿蜒的小路!那些为选择一个理想角色并为此付出实践而苦恼的女孩子。然陈晓旭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真的“入戏”了,爱上自己的角色以致无法自拔。陈晓旭曾回忆说:“林黛玉已成为我演绎途中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在此之后,是我生命中的苍茫时间,虽然我是众人眼中的明星,但是没有导演敢请我演其他角色,我想《红楼梦》呢让我看到一个了非常精彩的大千世界,然后呢,它又向我把这个门关上了,我不能在演艺事业上有更多的发展,陈晓旭的名字被林黛玉取代了。由此可见她在黛玉身上不知下过多少工夫,倾注过多少情感。

陈晓旭一生完成两部戏,即《红楼梦》与《家春秋》,但她的名气却大过很多演了一辈子戏的演员。她在戏中所倾注的理想主义是当今拍戏功利化所不能比的,小到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都倾注了多少汗水与苦痛。

尼采说:“爱一切用血写的文字。”我们说,爱一切用生命演的戏。趱行于现代化的都市,沐浴着灯红酒绿,我们是否会想起那个用生命用真情演戏的女子?那个充斥着理想主义的时代?恐怕是寥寥无。在这个享乐主义盛行和娱乐炒作盛行的时代,我们渐渐偏离了自己文化标准,于是我们失去了单纯,变得刁钻圆滑,麻木不仁。

九零后的我很怀念陈晓旭,怀念那个充斥理想主义的年代,陈晓旭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依然相信一切美好的东西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终有一天会像花一样从开。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生命之戏,应当严肃,呜呼,逝者如斯,“红楼”时代不在,用生命演戏已成陈迹,唯独留下的是戏子的告白:

请不要相信我的美丽

也不要相信我的爱情

在涂满了油彩的面容之下

我有的是一颗戏子的心

所以

请千万不要

不要把我的悲哀当真

也别随我的表演心碎

亲爱的朋友

今生今世

我只是个戏子

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

新版红楼梦演员范文第6篇

其实这是《红楼梦》里面的一个经典名句。不管是看《红楼梦》的小说还是电视剧,其实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这种那种情绪就让你有所感染力。

上一个暑假的时候,我就和我妹妹在家里一起看《红楼梦》电视剧和小说加在一起。

然而这个暑假的时候,我就和我妹妹在一起看了新版的《水浒传》电视剧,因为比较老版的《水浒传》的话还是比较喜欢新版的《水浒传》,因为演员什么的都能够看得进去,画面特质还有制作效果都比以前的要好很多。

至于经典嘛,这个就很容易意见不一了。

新版红楼梦演员范文第7篇

2006年,北京电视台推出“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不但吸引了众多选手的积极参与,更在民间掀起一股红学。选秀节目中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初次对接,在实践上取得了成功,并为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另类”路线。

“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自2006年8月启动后,海内外华人报名人数突破45万人,这个数字远远高出其他所有选秀节目的总和,许多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选手,也纷纷回国参加海选。自报名开始,“红楼梦中人”官方网站累计访问量已达到2亿多,北京电视台网站也因此在世界网站的排名提前了18000多位,最高时进入前5000名,这是北京电视台网站建站以来的最高排位。同时,各种类型的红学讲座遍地开花,看红楼,学红楼,感悟红楼,在“红楼梦中人”的带动下,成为了一段时间以来的热门话题。

相比于我国现有的其他选秀节目,“红楼梦中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光为了娱乐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在最近十多年里以星火燎原之势横扫荧屏,其在电视节目中所占的份额呈逐年增长的态势,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娱乐旋风。而这些节目多以收视率为唯一导向,简单复制国外现有的节目样式,形式单一且内容同质化严重。作为娱乐节目大家庭一员的电视选秀节目,也被刮到了这股旋风之中。提高知名度,创造高收视率,一夜成名成为了组织者与参赛者的期望目标,于是我们看到的选秀节目多是为了娱乐而娱乐,在大众传媒打造的梦幻舞台上,参赛者和受众共同体验娱乐的。

“红楼梦中人”的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不光为了娱乐。正如北京电视台“红楼梦中人”宣传负责人国培源所说“‘红楼梦中人’是北京电视台真人选秀节目的第一次尝试,它也是一档很特殊的节目,它的特殊就在于它是一档为拍摄电视剧而举办的活动,选到需要演员后,也就结束了。”

于是,相比于其他的电视选秀节目,除了主办者和选手之外,“红楼梦中人”的制作过程中又多了一个参与的因素,那就是新版《红楼梦》拍摄剧组。另外,几乎全部的选秀节目的唯一重点就是“选择”的过程,一旦节目结束,除了会在某个或某几个人的身上延续关注的目光之外,集体性的关注焦点也随之消失。而“红楼梦中人”则不同,它不但在比赛中有悬疑,受众对比赛的结果有猜测,更对比赛之后有期待、有想象。关心“红楼梦中人”因为之前的《红楼梦》,更为了之后的《红楼梦》。

不只是大众文化

利用现代技术,以大众传媒作为平台,创造一个追梦的空间和实现梦想的舞台,是大多数电视娱乐节目体现出的大众文化性。

“红楼梦中人”作为新版《红楼梦》的演员选秀活动,通过大众传媒将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成功对接,实现了高雅文学与流行元素的结合,打造了一场广为接受的电视选秀活动。“红楼梦中人”,让受众透过选秀场,用想象力再造了一个崭新的电视剧版《红楼梦》,这不同于阅读文学经典,也比仅仅传递大众文化更耐人寻味。少数人的经典为大众所拥抱,让更多的受众用大众的视角重新解读经典,经典才能够焕发出时代的活力和青春的律动,才能打造出全民狂欢的神话。经典的内容,大众的形式;经典的人物,大众的选手;经典的内涵,大众的表现。“红楼梦中人”是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学联袂主演的一个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独特样式。

不再是复制

有学者总结了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模仿路径“北欧-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国内某台-国内遍地开花”。如今,在我国电视屏幕上可见的选秀节目极大程度地模仿了国外现有的节目样式,有的则是完全复制。这种形式渐被接受之初,受众表现了参与的热情,于是创造了类似于“超女”一般的各种神话。可是之后,更多的是节目形式的单一性和内容的同质化,引发了受众的审美疲劳甚至审美逆反。而“红楼梦中人”则体现了本土化和原创性,在借鉴国外真人秀节目特点的同时,进行了内容的创新。“红楼梦中人”制作来源即创作的根基是本土的,它来源于《红楼梦》这一我国经典名著。将本土化的名著内容,与现代的电视传播手段结合起来的“红楼梦中人”,是对国外选秀节目的借鉴,但绝非复制。

不同的选手群体

新版红楼梦演员范文第8篇

耗资1.18亿元的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刚刚关机,另一部耗资过亿的剧集――张纪中版《西游记》已在甘肃开机。再加上高希希版《三国》创下的首轮单集120万元的售卖纪录,电视剧的疯狂投资和购买,随着多部重磅大剧的投拍和面市,被推向了一个。

钱来自哪里

9月9日,历经一年零三个半月紧张拍摄,新版《红楼梦》终于关机。在关机仪式上,制片人李小婉和导演李少红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太不容易了!能顺利拍完就是胜利,这句话我以前都不能理解,但今天我终于知道那是什么滋味了。” 北京荣信达影视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婉对《综艺》说。作为承制方,荣信达一开始便面临巨大压力。第一次操盘这么大的项目,这让身为该剧制片人的李小婉每天都在为每一笔开销算计,神经始终处于紧绷状态。

这么大的投资,钱都花在哪里?

由于该剧演员都是新人,在片酬投入上并不多,这1.18亿元的投资更多是花在制作上。李小婉细细算了一笔账:一个后院三个大房间,1800平米的场景40多根柱子全是实木,加上戏里所有的家具都是实木,这样一来,家具成本就相当高。小说中的92个场景全部都要有,而且不会重复。剧组动用了10个摄影棚,其中最大的5000平方米,租用费不菲,幸好中影是该剧的投资方之一,免去了剧组的场地费。上百人的群众演员每天的费用也行当惊人。这还不包括剧中107套华服花去的四五百万元。加上为期三年多的漫长拍摄……

同样,《西游记》1.2亿元的投资也大多花在了制作上。张纪中透露,新《西游记》成本预估每集200万元,总共50集,制景一项将是最大支出。“新《西游记》有100多个场景要搭设,天宫、地府、水帘洞、花果山、女儿国等等,都要搭建相应场景。”而从好莱坞引进的化妆造型,以及特效制作要花费几千万。目前,来自好莱坞梦工厂特效团队的6人组日前已进驻剧组,开始制作剧中人物的造型以及相关特效。据悉,仅仅一个孙悟空造型,所费就不低于100万元。

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对于投资方来说无疑是一次豪赌。那么这些数额庞大的资金到底来自于什么地方?

通常,电视台是这些大剧的主要投资方。《三国》背后有天津和安徽台,《红楼梦》背后是北京台,就连刚刚开机的《西游记》也已经有云南和南方两家电视台入股。这些电视台的加盟解决了项目很大一部分的资金问题,也让发起项目的民营公司吃了一颗定心丸。

除了播出机构的青睐,金融机构也向这些大剧投出了橄榄枝。《西游记》是其中的幸运儿。该片制片方慈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中骏向《综艺》表示,该剧已经获得一家“非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慈文获得的贷款金额将占《西游记》总投资额的四分之一,将近3000万元。这笔商业贷款为期三年,利率低于10%。在该剧上,慈文的自主投资超过6000万元。

《红楼梦》则是另一番情景,其募资过程像其剧情一样曲折多变。最早,中影、北京电视台、华录百纳对该剧的投资预算是每集100万元,总计5000万元。然而开机后,这些资金远远不够支撑项目推进,拍摄过程中几次传出过剧组资金短缺的消息。甚至该项目还一度在北京市版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最后,其他资金逐步进入,该剧才得以拍摄完成。据李小婉称,这些投资人都是“社会人士”,以个人名义对这部电视进行了投资。

《三国》同样因为资金问题一度难产。该剧也曾三换导演,从最初的陈家林到阎建刚,最后在高希希手中正式成型。制作中途多个投资方都因对回收投资信心不足而撤出。

成本回收命题

电视剧主要依靠版权发行回收投资,盈利方式很单一。这些大投资的“大剧”,如何才能有效回收成本进而盈利?

在采访中,制片方和发行方都称“片子不愁卖”,而且像《三国》也一度传出多家卫视的“抢剧”风波――从央视独播易手,再到四家卫视联合拿下首播,一直在发行市场上炙手可热。

大剧在国内似乎都不缺买家,但在海外发行方面却喜忧参半。

目前,新版《三国》已被日本的NHK电视台以每集70万人民币的价钱买断了该片在日本的播出权。新版《红楼梦》在海外也“名花有主。李小婉向记者透露,《红楼梦》已经被海外一家机构收购,该机构是海外一家主流电视台,但“对方的名称现在不便透露”。

但马中骏却对《西游记》的海外发行表示了担忧:“现在国产剧的海外销售市场萎缩得很厉害。比如,以前我们的剧在台湾市场一集能卖到3万美金,现在也就几千美金了。如果《西游记》的价格还是太低,宁可不卖。”

虽然发行上似乎大都比较顺利,但一直困扰发行方多年的电视台拖欠款问题不得不让人对这些大剧的成本回收捏一把汗。

制作过《卧薪尝胆》的资深制片人郁康淳对记者说,这么高的投入,电视台播出后拖欠款会让制片方很难受,公司的资金流动,以及今后的项目投资都会受到影响。

马中骏也坦言“我们也在担心这个事情”。不过他也表示“像《西游记》这样的精品制作,各个电视台支持的力度都比较大。以我以往的经验,这样的大剧,电视台在付款上不会拖太久。”

从目前的情形上看,播出方对这样的高投资“大剧”持相当友好的态度。他们对精品电视剧的需求量相当大,而且在购买上也十分踊跃。但这何尝不是一次赌博。事实早已证明,电视剧“大片”并非万能神药。

因为有了多次“赌博”失败,电视台也逐渐明白,这些大剧的回报并不是在“播出中”。他们已经不把赌注一次性压在收视率上,而把更多期望放在围绕这些大剧所带动的营销活动上。

以40万元每集的价格买下《三国》首轮播出权的天津卫视,随后又拿下了该剧独家活动举办权。为了该剧,天津卫视已经在筹划明年“三国”的相关节目,据悉一档名为《煮酒论三国》的节目已经初现形态。天津卫视总监孔令泉对记者表示:“我认为这部剧很难单纯通过广告收回成本。不过这种大剧很难光看广告回报,它带来的影响力以及对频道整体收视的带动都很难估量。所以我认为花这么多钱,还是值得的。”

电视剧以质换量

今年9月,主管部门出台了限制2010年卫视频道黄金档电视剧播出量的条令。很多业内人士分析,该政策实施后,卫视的电视剧播出量将下降三分之一。对此,多家卫视表示明年不会压缩购片费用,甚至还会提高购片投入,会更愿意花钱购买制作精良,影响巨大的精品剧集。

“简单来说,是以质来换量。”天津卫视总监孔令泉对《综艺》说,“明年卫视在电视剧上的竞争会更加惨烈。播出量下降,为了保证收视,只能将购片款砸在高品质剧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