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雪景的词语

描写雪景的词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描写雪景的词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描写雪景的词语范文第1篇

特邀撰稿教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劲松小学 楼倚春

要求:

每到冬季,我们最期待的就是下雪,留在我们记忆最深处的也是关于下雪的回忆。“雪的回忆”,这是一个话题作文,要求能将下雪天发生的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写具体、写生动,同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快乐导航:

有关雪的回忆有很多,哪一件是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的呢?请整理并选择你记忆中对雪印象最深、最能打动你心灵的那件事情写下来,题目自拟。

词语加油站:

描写雪花的词语

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琢银装、大雪盈尺、纷纷扬扬、铺天盖地、

白雪皑皑、玉树琼枝、银装世界、凌霜傲雪、风消雪停、漫天飞舞、

句子加油站:

描写雪花的句子

1.随风飞舞的雪花,迈着优雅的步伐,悄悄地降落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2.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蒲公英,如柳絮,如鹅毛,在天空中飘飘洒洒地飞舞着。

3.雪,铺满了屋顶,压弯了树枝,覆盖了地上的一切。漫天飞舞的雪花,将天地万物融合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

雪花飘飘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劲松小学五年级 金亭邑

雪花从空中跳着华尔兹飞舞下来,树叶上、屋顶上、草地上一片白色,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条冬姑娘织成的白色毛毯。我往窗外望去,多么美丽的雪花呀!一片接着一片,如同一朵朵晶莹的雪莲花,接连不断地飘落下来。我再也忍不住了,立即围上围巾、戴上帽子,跑到雪地里,迫不及待地感受雪花独特的滋味。

雪越来越大了,大片大片的雪花像轻盈的小风车,朝着北风的方向自由自在地飞翔。好美的雪景啊!我快乐得像只小鸟,在雪地里奔跑,玩耍,用雪球打大树,用雪团堆雪人……

雪花仿佛受了我的感染,在我的周围旋转、舞蹈。我要把这美丽的景色永远珍藏,我立即拿出手机拍了起来,有雪花陪伴、呵护的感觉真好!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大片大片的雪花开始如同棉絮一般,无忧无虑地飘到了地上就不肯离开,好像要为大地再织上一床热乎乎的棉被。

我站在软绵绵的雪地中,好像站立在灯光四射的水晶舞台上,和雪花一起快乐地旋转,快乐地舞蹈……

“好美的雪花啊!”我大声地喊着、叫着,我的心瞬间化作了雪花,融入了雪景。我仿佛就是其中的一朵,在那白色的世界里尽情地绽放。

描写雪景的词语范文第2篇

1.请你听写,而且能写得正确、端正、整洁。(8分)

2.请你看拼音写词语,要写得正确、端正 、整洁。(16分)

yǐ jīng mín zú tán qín qí zhì

xiū xi guó jì huān qìng gào sù

3.请你用直线把下面的音节和词语连起来。(4分)

jù shí

惊奇

zǐ xì de

风景优美

jīng qí

巨石

fēng jǐng yōu měi

仔细的

qiān guà

疲倦

tán gāng qín

景色宜人

pí juàn

牵挂

jǐng sè yí rén

弹钢琴

4.我会查字典填空。(6分)

要查的字

音序

部首

除去部首还有几画

组词

5.我是小小书法家,老师请欣赏我写的字。(2分)

责 怪 抬 头 名 胜 古 迹 形 状

二、词句百花园。(42分)

1.请你先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10分)

图( ) 吸( ) 争( ) 礼( )

困( ) 极( ) 挣( ) 补( )

2.请你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并记下来。(8分)

( )形怪状 三( )二( ) 五颜( )色和蔼( )亲

取( )( )短 ( )劳无功 ( )有所短 迫不( )待

3.请你照样子写一写,并组词,例:头—实(事实)(12分)

且—( )( ) 尤—( )( ) 中—( )( )

子—( )( ) 冈—( )( ) 方—( )( )

4.请你照样子,用直线连一连。(4分)

例:浅 — 深 中央 — 中心

欢乐

悲伤

仿佛

和气

和蔼

好像

仔细

关注

安静

热闹

关心

认真

5.请你用直线把下面的词语恰当地连起来。(4分)

雪人

飘着

银装

雪仗

披着

雪毯

雪景

铺着

雪花

6.选择适当的词语画“√”。(4分)

(1)小芳(细心 小心 专心)学习,成绩很好。

(2)按照妈妈说的去做,我(果然 虽然)学会了洗衣服。

三、背诵园地。(请你按课文填空)(8分)

1.北京是我国的( ),一座美丽的( )。

2.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大

桃子,落在__________石盘上。

3.植物妈妈的办法___________,不信你就仔细观察,那里有_______________,粗心的小朋友却_______________。

4.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停___________________,霜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园地。(6分)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树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1.这段话共有_____句话。

2.第____句主要讲葡萄的颜色的,葡萄的颜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一个四字词语__________是描写颜色多的。

描写雪景的词语范文第3篇

一、初步感知诗意

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将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的意思,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

从旧知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的古诗后,就会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授诗的感知。教师要善于寻找恰当的“知识停靠点”,如教学《泊船瓜洲》时,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回忆以往学过的古诗,哪些诗的诗题与此诗相似,这样的诗一般是写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学的这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

二、领悟古诗意境

动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地讲解。有时,教师适当讲述与所教古诗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让学生背诵与教学内容相近的其他古诗,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入情。“入情”必须“披文”,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描写雪景的词语范文第4篇

一、 用词语过渡,简洁明快。

在文章各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用词语衔接或转换,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

如老舍的《猫》第三自然段写猫“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但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胆小”和“勇敢”两现象之间用“可是”衔接。还有段落之间用词语转换的,如巴金的《海上日出》第二自然段写霞光万丈,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第三自然段写“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日出前后用“果然”一词连接,不仅用词准确,而且过渡巧妙。此外,常用的过渡词还有“从此”、“不过”、“然而”、“终于”、“当然”、“于是”等等。

二、 用句子过渡,巧妙自然。

用句子过渡最为常见,而且形式也多种多样。

1、用设问句过渡。如《海底世界》第2自然段写“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仍然很宁静。”在第3自然段开头用一设问句“海底世界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巧妙而又自然地过渡到对海底静中有声的介绍。

2、用感叹句过渡。如《雨》第二自然段写下雨时的情景,第三自然段写雨后庄稼得到滋润及人们高兴的心情,其间作者用“真是一场及时雨啊!”的感叹句衔接过渡。

3、用俗语警句过渡。如峻青的《第一场雪》作者在写完洁白、优美的雪景后转换联想到来年小麦丰收的叙述上,其间用“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一句过渡,行文衔接自然贴切,同时,俗语的运用又使文章更显生动活泼。

4、用复句过渡。这种形式运用十分广泛,可以根据前后层次或段落之间所构成的不同关系采用不同过渡方式。一般分为转折式过渡、因果式过渡、并列式过渡、递进式过渡等,通常用关联词语加以衔接。如《赵州桥》在介绍赵州桥坚固和美观这两个特点的时候,作者用一递进句式“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进行过渡,承上启下,行文紧凑。如《太阳》作者在介绍完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后,作者用一个转折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过渡到写地球上的万物都离不开太阳。

三、用段落过渡,凸显张扬。

用单独成段的形式来过渡,有时是行文的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凸显文章的重点内容。如丰子恺的《白鹅》就用了这样一个过渡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它不仅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起了下文对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的具体描写,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楚。

四、 用数字过渡,清晰了然。

数字过渡法一般用于故事性强,篇幅又长的叙事文中,如《小英雄雨来》全文写了雨来的六件事,雨来游泳本领高雨来上夜校雨来掩护李大叔鬼子诱打雨来雨来跳河逃走雨来没有死。这些事件之间用序数“一、二、三、四、五、六”进行过渡,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五、 用空行过渡,层次分明。

对于多层次表现事物的文章,可在层面变化间利用空行来过渡。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的纪念性文章,文中写了伯父留给自己印象深刻的四件事情: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其间分别空出一行过渡,层次分明,连为一体。

六、 用镜头剪接过渡,简单易行。

描写雪景的词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创新意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它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足矣”的传统教学观念;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D化为主动的学习;整合了教学资源……就我自己所任教的语文学科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让语文课真正“活”起来,“趣”起来。现就以下几方面来论述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帮助。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在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多媒体教学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情境。例如在教学《泉城》时,我为了让学生更了解文章,幻灯出示了济南泉水图片,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然后幻灯出示四大名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其不同特点。最后视频播放四大名泉的影像,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济南泉城的美丽。又如在教学《青蛙看海》时,我运用flas展示了青蛙一步步跳台阶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青蛙的坚持不懈。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将会带来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让课堂教学情境更优化。

二、运用信息技术,识字教学将更易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任务,大量的识字也是为阅读教学奠定基础,在传统的识字教学中,学生以读记为主,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习的质量大大下降。而如今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当中,为识字教学“插翅添翼”。教师可以利用精美的PPT和flash帮助教学,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识字。学得开心,效率也将会大大提高。

三、扩充知识容量,让阅读更便捷

语文课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多媒体的运用大大增加了学生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结合,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在教学《钱学森》时,我通过多媒体配乐朗读,示范朗读,让课文阅读多样化,同时在教学中我又幻灯补充了钱学森艰辛回国的一段资料,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扩充了知识容量。利用多媒体的有声阅读,让学生从中学习阅读技能,提高阅读兴趣,让阅读教学更丰富。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作文教学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作需要一定的积累和储备,我们可以将一些优美的语句、词语、名人名言、典故等做成文档,让学生去阅读去欣赏,为写作提供材料。如写作《雪》时,我通过PPT展示几组雪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雪景的美丽,同时出示一些描写雪景的优美段落。如:“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突然变得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的雪,我爱你,我爱你的纯洁。你把大地装饰的一片银白,你把大地打扮的多么美丽”等优美语句。大量的语言信息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丰富作文教学。

五、改变课堂练习的固化,让练习多样化

传统的课堂练习比较固化,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而利用电脑多媒体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效果是传统练习无法比拟的,它能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的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排选择题、填空题等,然后由电脑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再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不同符号的表扬。

描写雪景的词语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颜色词 巧解 诗歌题

色彩是神奇的自然现象,依附在各种物质的躯体上,装点大千世界,使这个世界变得绚丽多姿。在大自然中,人们能感知和分辨的色彩种类很多,最常见的色彩有红黄蓝绿灰白黑等。它们当中的每一种又可分为若干种具有细微差别的不同颜色。古诗词中,诗人词人们借助丰富多彩的色彩词汇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不同的意境氛围,寄托着人们的各种情感。阿・巴巴耶娃说:所有颜色你是数不过来的,但是应该会分辨它们。在高考诗歌鉴赏解题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抓住诗句颜色词理解分析,就能正确解答问题。

一、巧用颜色词绘画面

诗歌鉴赏题中,画面题的最常见提问方式是: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这类题离不开的是诗歌中的意象,而意象往往离不开色彩,因此,抓住诗句中的颜色词,画面就出来了。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黄色在绿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亮丽,自由自在的白鹭在一碧如洗的青天上飞翔,白色在蓝色的映衬下特别赏心悦目,绿、黄、白、蓝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了绚丽的画面。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蓝绿的江水映衬出红日下的江花的描写,显得鲜明亮丽、明艳迷人,色彩对比极为强烈,勾画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江南美景。

高考实例:(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1)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和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解题指导:这二十八个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出了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飘流出的浮萍。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二、巧用颜色词明意境(氛围)

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及作者的情感。概括意境的词语往往是四个字两个词,如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寂静肃穆,清远含蓄,宁静幽深,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这些往往和色彩有关,因此,诗句中的颜色词显得特别重要。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白色的鸟在碧波上显得更白,红花在含黛的青山中更显火红。作者以浓彩重墨渲染出一派怡人风光,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为下文漂泊的伤感做铺垫。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与陆游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红绿相间,肥瘦相映。大片绿衬托少量红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景色。只不过这里的红瘦却指娇弱的红花经不起暴风雨的袭击,大部分零落了,使人伤感。

高考实例:(2014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静谧的气氛。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我们在概括意境特点的时候,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再次,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中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给我们的感受。最后,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再来看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命脉。

三、巧用颜色词探情感

客观的自然色彩在诗词中一定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情感。闻一多先生的《色彩》一诗写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亡/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美国学者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想法,而蓝色则像水那样清凉。”既然如此,诗词鉴赏中,抓住颜色词,就可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了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有时可能相反。这色调往往是用颜色词体现的,因此,在诗词鉴赏中,抓住颜色词,就可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谢I《登山曲》:天明开秀,澜光媚碧堤。一个“碧”字写出了晴朗的一天到来了,山崖就像美丽的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泓清水,波光荡漾,水边长堤含青滴翠,惹人喜爱,游人到此定会流连忘返,表达了喜悦之情。蒋捷《一剪梅》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与初夏来临这个过程充分表现出来。这是时序的暗示。但细加品味,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人呢?绿肥红瘦对人来说意味着青春不再、盛世难逢,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

高考实例:(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四、巧用颜色词辨技巧

古诗词的鉴赏,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诗词的情感,二是诗词的表达技巧。诗词中颜色词的运用体现了诗人的别具匠心。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岑参用南方的春景在春风的吹拂下,千万树梨花竞相开放比喻北国的雪景,这一贴切和新颖的比喻既描绘了白雪银装素裹的娇态,又突出了北国雪景的壮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人把江花的“红”用“火”来比喻,使人马上感到红色的暖与热,而这种暖与热的衬托使江花更红。“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对初春江水的视觉感受,诗人用“蓝”强化对“绿”的感受,从而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春景图;“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夸张手法,青丝变白发,悲叹人生短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运用通感,青松的颜色是浓绿,于是诗人感到“静”和“冷”,色觉具有了肤觉与听觉效果;“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写出了春天生机蓬勃的景象……

高考实例:(20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①比喻,如将长江比做白练,将江帆比做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做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做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描写雪景的词语范文第7篇

一、注重引导,适当提问

阅读,是读者的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化而变化的过程,故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要求较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高。为此,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引导来解决这一问题。合理地提出疑问是提升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老师在阅读课上提出疑问,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大脑,让其学会边阅读边思考文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其次,在提问的同时,还必须把握问题的质量。例如我们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文章描述了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离开的场景,刚看到题目,感觉文不对题,这时我就会提问:“大家是不是也有这个疑问?”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抓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去解开这个疑问。这时有学生提出:从描绘父亲过铁道帮我买橘子时的“蹒跚”“探”“攀”“缩”等词语可以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紧接着,又有学生指出文章中的几处细节描写,我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表扬和鼓励。最后,我综合学生们的回答,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文中的细节描写,饱含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题目“背影”正是儿子对父亲的爱和父亲对儿子的爱的缩影。通过我的适时提问引导,学生们很快就掌握和理解了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深情厚义,无形中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 分组讨论模式的实施

俗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中有争议的部分,我们不能因为难以处理而将其搁置下来,反而应当积极地面对,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对于阅读中有异议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对于一些不解的问题也可以向老师提问。在民主公平的基础上,同学们在阅读课上个个都兴致勃勃,遇到不明白的地方都踊跃发言。除此之外,在讨论中,学生间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他们会在讨论中学会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客观的评价,学会包容和接受,取长补短。比如在执教《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的确像一个小孩说的那样,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因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篷,等到正午的时候太阳就像一个盘盂一样大,这正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的体现。另外一些同学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凉丝丝的,等到正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热,因而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与此同时,也允许有第三种观点。经过合作研讨,学生对该篇课文的认识更全面、更具体了,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当然,有关阅读内容的讨论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还会有一些问题遗留下来,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巧妙地进行指导和点拨。

三、抓住重点句理解涵义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领会文章中的重点句,是使学生理解全文内涵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到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关键词、句段落和修辞手法上。例如在执教《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对“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进行深刻的剖析。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将矮松在雪后的秀美轻松地表现出来,而且这个“顶”字用得十分巧妙,准确地表现出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再比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一句,作者通过拟人的手法将夕阳西下时的雪景描写得惟妙惟肖,一个“羞”字更是本文的点睛之笔。就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领会文章在立意方面的深刻、精妙。

四、注重课外拓展训练

描写雪景的词语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参考答案 标准答案 顶礼膜拜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68-02

如果“标准答案”本身不够“标准”的话,那么,老师们在讲评试题的过程中,就很可能会“以讹传讹”,对学生中出现的正确思维和准确解答给予误导或否定。例如,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湖北卷第14题第2问的“标答”,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试卷原题】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 岛(唐)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⑴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⑵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所附答案】

14.(8分)

⑴(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⑵(4分)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对于上面第1问的答案,我无异议。对于上面第2问的答案,我有疑义。

我认为,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某字或某句,切不可把某字或某句从整首诗的语言环境和意境中孤立出来,割裂开来,而必须紧密联系整首诗的语言环境和意境,来赏析、品味某字或某句的妙处。正因为这样,我们有必要先对用作考题的原诗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送邹明府游灵武》是唐代诗人贾岛送一位卸任了县官的邹姓朋友去灵武时所作的送别诗。

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回顾和实写:“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这既是诗人在交代邹姓朋友过去的为官经历和卸任后的生活状况,也是诗人在称颂邹姓朋友为官清廉的品行。常言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是即使一个清廉的知府官,三年下来也有“十万雪花银”的薪俸或积蓄。那么照此类推,一个清廉的县令,三年下来也至少应有三五万的薪俸或积蓄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邹县令“曾宰”的“西畿县”,虽说是京城周边的某个县,但“三年”下来,却连马都没喂肥长膘,更何谈人呢。“债多凭剑与”中的“债”,应是指的酒债;“多”是指次数多,而不是指数目多;“凭”是靠的意思;“剑与”即“与剑”的倒装句;“凭剑与”意思是邹县令经常靠拿自己的佩剑作为抵押来赊酒喝(有人解析“债多凭剑与”一句,说是邹县令“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似乎说得过了头)。诗人用“债多凭剑与”这一生活细节,既是在说明邹县令平常手头的不宽裕,也是在表现邹县令是个讲求信誉的人,不然为何要“凭剑与”――用佩剑暂作抵押呢?“官满载书归”是说邹县令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着一车书而归,并没有香车宝马衣锦还乡。所以,高考语文试题答案中对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概括为“清廉”是有文本依据的。

诗的后四句主要是想象和虚写。为什么说诗的后四句主要是想象和虚写呢?因为诗题是《送邹明府游灵武》,这个首字“送”,就清楚地表明“邹明府游灵武”或是即将出发,或是已经上路,所以,关于“邹明府游灵武”的种种情形,只能是送行的诗人贾岛头脑中的想象而非实景。但假若诗题是“同(与)邹明府游灵武”,那么诗的后四句则可作为实写来理解了。“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这四句想象和虚写的是,在去往边城的路上,大雪纷飞,转眼之间就把路上的行踪覆盖得严严实实;走进山中林里,朔风袭来,寒气几乎能穿透外套直钻到人的贴身内衣里。尽管能听到边关灵州军营里传来的起床号角声,但驿馆的门都还没有打开呢。贾岛的这首送别诗,把对朋友的那种关切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赏析到这里,大家是否会同我一样产生一个疑问:一个卸任退职的穷县令,选在一个恶劣的气候里要前往凶险的边城――“游灵武”,到底是什么动机(为何要去)和目的(想干什么)?由于诗中没有这方面的或显或隐的丝毫信息,加之有关“邹明府”其人的生平也从无考证,所以我们不必妄作揣测,还是就诗论诗,着重看看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湖北卷第14题第2问的“标答”到底有何不准确。

我不否认,第2问的题干不枝不蔓,答题要求非常明确,即从表达技巧中的“炼字”这一小小的角度,来“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然而说到“炼字”,我们不能不先回顾一下朱光潜先生曾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讲述的那个韩愈劝贾岛把“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改为“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朱光潜先生认为,“推”或“敲”,“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朱光潜先生在这里明确给我们指出了鉴赏古代诗歌“炼字”题的两个重要前提,即一要结合诗歌的意境,二要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否则,对古诗“炼字”题的正确鉴赏就缺失了依据。

上面我已经对全诗内容作了简要的解说,下面就紧密结合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来赏析第三联中的“藏”字和“透”字。

先看“藏”字的含意是什么?从字典、辞典中我们可以梳理出读音为cán的“藏”字主要有两类含意:一类是隐匿起来,其词语有隐藏、躲藏、埋藏、包藏、蕴藏、藏匿等;一类是收存起来,其词语有收藏、储藏、藏品、藏书等。根据诗中的语境,显然我们可以排除“藏”字所含的“收存起来”之意,而只能是含有“隐匿起来”之意。而在“藏”字所含的“隐匿起来”之意中,能与“拟人手法”联系起来,并且富有情趣、最有画意的就属“躲藏”了。

再看“藏”字的主体是哪个?若按照第14题第2问所给的参考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那么这里“躲藏”的主体应该是“行径”,亦即“人行之迹”――人的足迹。若按此解说把“边雪藏行径”的句子梳理一下,就是“行径藏边雪”,即“人行之迹”像顽皮的孩子一样,一下子就“躲藏”到边塞路上的“大雪”里了。但这种解说,又似乎跟后面的对偶句“林风透卧衣”极不对称。我们总不能说“卧衣透林风”,即身上的内衣穿透了山林中的寒风、寒气吧?因为按照生活逻辑,只有山林中的寒风、寒气才可以穿透身上所穿的外衣甚至内衣,让人感到有种砭入肌骨之寒。所以,既然“行径藏边雪”说不通,那么在“边雪藏行径”中可以“躲藏”的主体就不应该是“行径”――“人行之迹”,而应该是“边雪”――“边塞之雪”。然而,若把“边塞之雪”比拟为可以“躲藏”起来的“人”的话,那么说明这“边塞之雪”一定是小雪或一片片的雪花,一飘落到地面上就融化了,就像一个个顽皮孩子钻到地底下“躲藏”了起来一样。虽然这样对“拟人手法”解说得通,也很生动,但它却极不符合诗中的情景和意境。因为对偶句“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是诗人贾岛所特意营造的一个整体意境。一个“藏”字,描写的是边塞的飞雪之大,把道路、足迹都覆盖了;一个“透”字,描写的是山林的朔风之烈,连穿在厚厚衣服里面的内衣也能被寒气穿透了。诗人贾岛正是在以“边雪”之大和“林风”之寒,来衬托对朋友邹明府即将远“游灵武”之行的关切之深。所以,诗人这里想象的“边雪”,是不可能像一片片的雪花那样,一飘落到地面上就融化了,就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钻到地底下“躲藏”了起来一样。正因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朱光潜语),所以,“边雪藏行径”中的“藏”字不应作为“拟人手法”的“躲藏”来理解,而应和“林风透卧衣”中的“透”字一样,都是作为单纯而凝炼的动词在使用。我认为,“边雪藏行径”中的“藏”字的准确意思,应是“隐藏”的近义词――“覆盖”的意思,而且它也符合第14题第2问的“参考答案”中的核心表述:“‘藏’字……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至于那个“透”字,也“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湖北卷第14题第2问的“国标”,说“‘藏’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拟人手法”与这首诗歌的整体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不相符合。我们的高三老师在语文复习备考中要利用高考真题及所附“参考答案”来训练与规范学生的答题,就应当不迷信“国标”,不机械地、教条地照搬“国标”,而应当通过试题分析和答案讲解,来引导学生深入地品读文本,指导学生紧密联系全诗的整体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来赏析具体的表达技巧。最后,附录两个我见过的考生好答案供老师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