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雨的诗歌

写雨的诗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写雨的诗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雨的诗歌范文第1篇

⑴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敢髙声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空山不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吹草低见牛羊。

⑹孤舟蓑笠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⑽日照香炉生紫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

⑿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阴照水爱晴柔。

⒁春种一粒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⒂ ,忙趁东风放纸鸢。

⒃牧童骑黄牛, 。

⒄知有儿童挑促织, 。

⒅窗含西岭千秋雪, 。

⒆在课内课外,你一定学了不少古诗词,请你用积累的古诗句来表达下面的各种感情。

①写春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夏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秋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冬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属于汉乐府的是( )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B.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D.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下列词人,属于豪放派的是( )

A.辛弃疾 B.柳永 C.秦观 D.晏殊

4.《天净沙o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

A.张养浩 B.马致远 C.元好问

5.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下句是( )

A.轻舟已过万重山 B.孤帆一片日边来 C.似曾相识燕归来

6.下面哪一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 )

A.春潮带雨晚来急 B.春江水暖鸭先知

C.春来江水绿如蓝 D.春风不度玉门关

7."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髙。"这里的"三父子"指的( )

A.苏洵、苏轼、苏辙 B.曹操、曹丕、曹植 C.班彪、班固、挺超

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中,"红"是( )

A.红色 B.花 C.树叶 D.树枝

9.下列写月的诗词中,写中秋"月"的一句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0.下面诗句属于劝人珍惜时间的一项是( )

A.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1.下面对诗句描写的季节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夏)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秋)

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

12.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是"比"的意思,唐代诗人杜牧 《 》中"__________"(诗句)中"于"字,也是"比"的意思。

1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于借对__________的吟咏,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道德追求。

14."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的是西湖的______________;最后两句则把西湖比作"____________"。这首诗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朱熹在《 》一诗中以"活水"为喻,告诉我们要想使知识愈来愈渊博,就需要不断吸取新知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16."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的意思是_____,"润物"的意思是______。这两句诗写出了春雨______的特点。

17.当人们说起一个人年纪轻轻就才华出众、引人注目的时候,往往引用杨万里《小池》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开发大西北,我们实现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战略,可以料想,不久的将来,古人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用《敕勒川》中的诗句填写)

19.《望岳》中最能表现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果有人浪费粮食,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劝导他。

21.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古诗。

22.当我们即将远行,念及母亲的深恩,又觉得难以报答时,常会很自然地吟诵起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____的《 》。

23.俗话说:*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____________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4.现在人们常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 , "来表达对离别好友的祝愿。

25.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说他: 。

26.写出下列诗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及诗歌题目。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季节 诗歌题目《 》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季节 诗歌题目《 》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季节 诗歌题目《 》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季节 诗歌题目《 》

(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季节 诗歌题目《 》

27.结合注释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

唐o杜甫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②青未了。

造化③钟④神秀,阴阳⑤割⑥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⑦入归鸟。

会当⑧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②齐鲁: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③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④钟:聚集。⑤阴阳:阴指山北,阳指 山南。⑥割:分割。⑦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裂开了。眦,眼角。⑧会当:一定要。

写雨的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杜荀鹤 贾岛 苦吟诗 异同

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土隶人,自号九华山叟,早年隐居九华、庐山。咸通、乾符间先后游浙江、湖外、岭外。黄巢乱起,退隐山林,其间数次出山干谒,作江、浙之游。大顺二年及第,以世乱还九华山。晚年得官,以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天(904)初卒。他的生活和创作活动,主要在懿宗、僖宗及昭宗三朝。这段时期,政局混乱,政治腐败,兵连祸结,社会极度黑暗。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颠沛流离和逃难避乱中度过。为了求食、求衣和求仕,诗人常年四处漂泊,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也许正是缘于与贾岛相似的身世遭遇,使他在诗歌创作中向贾岛靠拢,一方面接受了贾岛的苦吟精神,另一方面在审美追求上又与贾岛不尽相同。下面就对二者的苦吟诗作以比较。

一.杜荀鹤与贾岛苦吟诗的相似点

(一)苦吟精神的一致性

闻一多先生曾在《唐诗杂论》中说:“由晚唐到五代,学贾岛的诗人不是数字可以计算的,除极少数鲜明的例外,是向着词的意境与辞藻移动的,其余一般的诗人大众,也就是大众的诗人,则全属于贾岛。从这观点看,我们不妨称晚唐五代为贾岛时代”[1]。

杜荀鹤作为晚唐诗人之一,也受到了贾岛的影响。他与贾岛的身世遭遇非常相似:两人都在科举道路上极其不顺,处境十分贫寒,因而他与贾岛在心理和感情上容易产生共鸣。贾岛一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他用清冷的笔调书写着自己心中的孤寂哀怨、愤世嫉俗之情。他作诗酷爱苦吟,并以苦吟著名:“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默默空朝夕, 苦吟谁闻喜”(《秋暮》)、“风光别我苦吟身”(《赠刘评事》),他甚至到了“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的如痴如醉的地步。贾岛的这种苦吟,一方面为了提高诗歌的审美功能,另一方面,诗人通过这种推敲、琢磨,将内心的凄寒苦楚激发出来,他不是为了苦吟而苦吟。诗人曾云:“白须相并出,清泪两行分。默默空朝夕,苦吟谁闻喜。”(《秋暮》)不难看出,诗人的这种苦吟是内心情感自觉的释放,他的苦吟精神与内心感受是一脉相承的。杜荀鹤视诗歌为生命,苦吟精神酷似贾岛。他在诗歌中多次写到“苦吟”为诗的情景:“到头身事欲何为,窗下工夫鬓上知。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点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苦吟无暇日,华发有多时”(《投李大夫》)、“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苦吟》)。可见,杜荀鹤的这种苦吟精神正是继承了贾岛。

诗人之所以倾其全力去赋诗,是由于诗人对所处社会彻底失望,只能在艺术追寻中求得心灵安慰,把“苦吟”作为乐事,在穷困和落寞中找到自适的恬淡心态。因此,他在艺术追求上,自然也向贾岛靠拢。

(二)诗境的凄寒苦清

贾岛的一生正处于唐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时代和诗人自身生活的不幸, 使得他较多地选择凄冷、枯寂的物象,并把自己的情怀和身世感慨自然而然地外化于这些物象上面。如:“客愁何并起,暮送故人回。废馆秋萤出,空城寒雨来。夕阳飘白露,树影扫青苔。独坐离容惨,孤灯照不开。”(《泥阳馆》)此诗里不仅用了愁、废、空、寒、独、惨、孤如此衰败苦寒之词,还用了暮、秋、萤、雨、夕阳、露、苔几个凄冷的意象,在色彩上以白和青这样的冷色调为主,诗人借此以渲染出清幽枯寂的境界,以表达自己孤寂凄寒的心理感受。这几乎成为其诗歌最基本的审美取向与创作特色。杜荀鹤继承了贾岛创作内容中苦寒的一面,诗歌中也出现了许多清冷、荒僻、枯寂的物象,以此展现出凄清幽寂的意境。如写春天:“花开如落叶,莺语似蝉鸣”(《春日闲居即事》),写乡思:“人世鹤归双鬓上,客程蛇绕乱山中”(《途中春》),写苦吟的寒影:“烛共寒酸影,蛩添苦吟处”(《秋日怀九华旧居》),写荒坟的荒凉:“从见蓬蒿丛坏屋,长忧雨雪透荒愤”(《哭山友》)等,把他所经历和感受的种种人生苦痛一一熔铸在所选物象中,他笔下的物象也是孤寂清冷荒寒,如蝉,猿,蛇,月,败叶,废寺,蓬蒿等物象。描写心态用“穷”、“哭”、“寒”、“死”等凄寒之词营造清寒之境。这种情绪染化了的客观景物折射出诗人冷寞忧伤的心理。这些诗可谓清寒之至。这正如张所云:“解道寒苦羁穷之态,有孟郊、贾岛之风。[2]”的确。二人在审美取向,凄苦意境的营造方面如出一辙。

二.杜荀鹤诗与贾岛的不同

杜荀鹤在创作的某些方面继承了贾岛,他的审美追求又与贾岛不尽相同。

首先,他们二人在创作态度上都坚持“苦吟”的精神,但艺术追求和侧重点是不同的。杜荀鹤的苦吟,一方面说自己痴心作诗,并感到作诗之难,另一方面在诗歌中吟唱自己人生之苦。他在《秋夜苦吟》一诗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吟尽三更未著题,竹风松雨共凄凄。此时若有人来听,始觉巴猿不解啼。”吟诗到三更还未入眠,可见用时之久,吟尽三更尚未著题,可见作诗极其困难,是要耗费巨大的精力的,否则难以成诗。此诗是秋夜所作,秋夜本来就给人以阴冷寂寞的感觉,作者的吟诗声与“竹风松雨”相和,更觉凄苦,再加自己漂泊于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与这凄清的环境、诗人的“苦吟”之声融于一体,可以说此诗把作者作诗之苦和自己的旅途之苦一并吟唱出来。而贾岛的苦吟是追求艺术形式。关于贾岛的苦吟追求,尹占华直截指出“所谓苦吟,无非指作诗刻苦,求难求险求奇……贾岛作诗也竭力求奇,但多体现在形式上,将主要精力用于五言律的创作上,其刻苦冥搜、雕琢锤炼者皆是写景之对句”[3]。说明贾岛的苦吟重在炼字、炼句,而佳句的获得往往与好的意境及诗眼密不可分,巧运言词,精炼意魄。

其次,杜荀鹤苦吟创作不像贾岛那样冷僻奇峭。贾岛诗多呈现奇僻生新、艰涩奥晦,而杜荀鹤的苦吟诗,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极少生涩拗口的现象。纵观他的苦吟诗,无论是书写个人命运,还是写景寄情,都浅切自然,明白如话,少有雕琢粉饰之句,真正达到了诗歌语言上的通俗平易。如抒写个人远大志向的:“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谋身”(《秋宿山馆》),或写落第失意愁绪的:“未得青云志,春同秋日情”(《春日闲居即事》),或写自己求名艰辛的:“年年名路漫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感秋》)等,毫无修饰、发自肺腑、亲切感人。而贾岛诗则不然,如“空巢霜叶落,梳牖水萤穿”(《旅游》),“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题李凝幽居》),“炉烟上乔木,钟磬下危楼。”(《题岸上人郡内闲居》)这些诗句所表达的诗意不是一般读者所能体会到的,字里行间已超出了寻常人的语言形象世界,语言晦涩拗口难懂。

第三,杜荀鹤的苦吟诗除了对个人遭遇、不平心绪的抒发之外,还特别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认为“诗旨未能忘救物”,他用苦吟的方式也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而贾岛诗题材窄狭,缺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他的苦吟更多地投向了自身及其身边的细物,甚至回归到自己的心灵。可以说,贾岛将苦吟的创作方式仅仅对准了诗人精神本体,到达了苦吟的极致。而杜荀鹤的诗作突破了仅仅抒写个人情感的局限,使苦吟现象又有了回归现实主义的倾向。他的诗浅清直白又流畅合律,他不事雕饰,不求奇险怪格,通俗易懂,正是他的这种苦吟精神使他的诗歌在千锤百炼之后形成质朴平淡自然的风格。他对苦吟这种诗歌创作现象都做出了贡献,充分发掘了苦吟的优点长处。总之,杜荀鹤在创作追求和审美取向上无疑对贾岛的苦吟是一种超越。

由此可见,杜荀鹤在学习前人创作经验时,并不囿于前人,而是大胆创新,正因为如此,使他的诗歌在艺术的百花园中独占一枝。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等编《闻一多全集》(三)《唐诗杂论》[M].上海开明书店,1948.

[2](宋)张《云谷杂记》,王大鹏等编选《中国历代诗话选》[M].岳麓出版社,1985.

写雨的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唐诗;初春;盛春;暮春;风光无限

在脱下厚厚的冬装之后,一身轻松的人们总是发自内心地钟爱着春天。喜欢着东风暖日,喜欢着嫩草娇花,喜欢着润山碧水,喜欢着紫燕穿柳,花鸭戏水……自古而今,人同此情。因此,历代诗人留下了无数赞美春天的诗篇。特别是在群星璀璨的唐朝,关于“春天”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

一、咏初春的诗

咏初春的诗歌中所体现的情感状态,可用“惊喜”两个字来概括。初春之际,诗人们惊喜地发现大自然中最新引起变化的是杨柳:李白诗曰:“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宫中行乐词八首》)杜甫诗亦曰:“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腊日》)

当然,歌颂初春的诗歌当中最有名的还要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写得非常精彩!柳干像碧玉妆成,柳条像丝绦垂下,而那一排排整齐、鲜嫩、透亮的绿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呢?是二月春风像一把剪刀一样裁出来的。这一比拟,可谓是独出心裁。

这首诗好在两点:一是层次非常清楚,从柳干写到柳条,再写到柳叶。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歌咏的是绿柳,但实际上歌颂的是春风,这一切的美好,都是春风带来的。而这种创作现象并不仅此一例。如果说贺知章的《咏柳》是一诗双咏,借歌咏绿柳以歌颂春风的话,那么韩愈的《早春》其一也是一诗双咏,借歌咏绿草以歌颂春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一句用酥油来形容初春细雨对大地的滋润,取喻实在是平常不过,可偏偏收到了奇妙之效。一观此语,自如品味到酥油入喉,百般妙用,心中顿生,实在是绝妙至极;但偏偏下一句更加难得。第二句写经细雨滋润的刚刚萌芽的春草,远望有淡淡的绿色,近看则草色又消失得难以寻觅。这一句体物甚微,一般人不易觉察,更不易道出。状难摹之景,传难表之情。初春的濛濛细雨,初生的茸茸春草,被诗人描绘得生机盎然。

描写初春的诗句,唐朝还有很多都写得非常好,在此就不一一列述了。这些诗的特色是重情趣,唐代诗人多用一种热烈的情感去感受生活,给人以感染。

二、咏盛春的诗

咏盛春的诗歌在情感色彩方面可以用“兴奋”两个字来概括。盛春时节,浩浩春风,蒙蒙春雨,融融春水,一起掀开了春天的帷幕,无限春色一起涌向大地。蓬蓬勃勃的春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正是诗人们驰骋才思情致的最好时机。诗人韩翃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飞花”前加上“无处”来修饰,真正是“乱花迷人眼”的感觉了。白居易写江南春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红胜火”虽典出“山青花欲燃”,但似乎已经略胜一筹了。

在盛春里最惹人动情的节日就是清明,古往今来描写清明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最脍炙人口的还是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歌写得非常好。第一句中的“纷纷”写的才是春雨,正像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像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这个雨细到人的眼睛都看不见,不知不觉中却把衣服湿润了,体现了春雨和春风的特色。

第二句中的“断魂”,所指感伤特别强烈。行人在外适逢清明,加之纷纷春雨,绵绵无尽,思乡之情无疑更使人凄凉孤寂。想避雨、亦想消愁,于是便想找一个小酒馆小饮几杯。

第三、四句写诗人“借问”,牧童不用言语,只用一个手势作答,更富有形象性。全诗就像一幅《清明春雨图》,素朴淡雅,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春意。

全诗中点睛传神之笔,应在于“牧童”这个意象选取得好。这个意象跟整个画面和整个情韵和谐一致,水融。“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天真无邪的牧童,与纯朴无华的大自然浑然一体,确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美好的童心和美好的的春光交融在一起,这真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一幅非常美好的画面。今人有心者,甚至将此诗只以改动标点的形式就点化成一个剧本,这应是小杜当初未曾料到的。

三、咏暮春的诗

咏暮春的诗歌中的感彩可用“惋惜”两字来概括。春天很美好,但任何美好的事物总是要过去的,这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暮春三月,春将归去,引起人了们无限的惋惜和依恋之情,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弥漫在整个暮春诗中。人们不愿意春归,春天也不愿意归去。正如唐代诗人韩愈的《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本诗将草树人格化,前两句说草木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回去了,所以“百般红紫斗芳菲”,抓住春天剩余的时光更好地开放,想最后展示一下自身的美。写的是花草,表达的却是人不愿意春归去的心情。

但是,春天毕竟要归去,春花毕竟还是要凋谢,令人无可奈何,所以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曰: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于东风不用媒。

诗人描写像美女腮颊一样美丽娇艳的红红白白的花朵,终于嫣香零落。一般诗词都是以花来形容美女,像“如花似玉”之类,诗人在这里反其用之,用美女来比喻花,把花落比做是女子出嫁,嫁的对象是东风,而且是自由恋爱,不用媒妁。真是出奇制胜,令人耳目一新。

写雨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于诗歌,古往今来人们有多种定义。《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但丁在《论俗语》中说:“诗不是别的,而是写得合乎韵律、讲究修辞的虚构故事。”

尽管看法各异,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共同点:诗乃“志之所之”、“吟咏性情”,着眼于诗的内容;诗乃“无形画”,着眼于诗的意象特征;强调诗乃“合乎韵律”,着眼于诗的形式、语言。

诗是抒写情思的艺术,诗是借助意象表现的,诗的语言是具有乐感的。乐感即音乐性,包括节奏、韵律等,这是诗歌语言区别于散文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那么,如何能写出脍炙人口的诗歌呢?

第一,要注重诗歌的抒情性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样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诗贵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别林斯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诗歌的抒情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抒情相比较,其表现特别强烈。

诗歌抒情要从两方面着手:

1.留心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涌动的诗情

生活是广大的,广阔的生活不仅处处有快乐和宝藏,而且处处充满了诗情和诗意。不过,这诗情诗意只有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才能发现,只有异常敏锐的心灵才能捕捉。诗人艾青说:“生活实践是诗人在经验世界里的扩展,诗人必须在生活实践里汲取创作的源泉,把每个日子都活动在人世间的悲、喜、苦、乐、憎、爱、忧愁与愤懑里,将全部的情感都在生活里发酵,酝酿,才能从心的最深处,流出无比芬芳与浓烈的美酒。”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敏锐地捕捉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及时将它储藏在思维的信息库中,以备日后的诗歌构思和诗歌创作之用。

2.选取恰当的角度

抒发诗情应选择合适的角度。一般地讲,有两个大角度,一是直抒胸臆,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从这个角度写诗,应忌空泛,要创造出鲜明的个性化的诗人形象,否则容易直露。另一个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景写感。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就是借助激流、荒林、破旗的形象来表达“我”对“爱人”的强烈的情感:

第二,要注重意象的塑造

意象是诗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作为一门语言艺术,诗一般不会通篇以抽象语言直接表达抽象的情思,而要借助意象表达。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融汇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以饱蕴深情的意象,做委婉的表达。如舒婷的《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理想中的爱情,诗中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全诗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使读者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征服,意象的塑造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作者用了鸡啼、寒月、板桥、白霜几个意象,创造了一幅清冷、辛劳的踏霜早行图,寂静之下的羁愁旅思历历在目。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此联每字一种物象,合在一起意蕴无穷,真正达到了“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境地,这几个单个意象,若离开了整体,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因此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也忌有象无意,如果诗歌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视形象,不讲意象,那么就谈不上诗情画意。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第二步。意象组合必须着眼于诗歌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在意象组合的谋篇布局中,作者应把思想感情浓缩于有限的生活图景中,通过意象组合,营造意境,做到情景交融。好的诗人,能够使意境“景中生情,情中含景”。如著名元曲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中,有一支著名的曲子[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支曲子选取了蓝天,白云,南飞的大雁,火红的枫林,这些富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意象,这些意象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境界,渲染了悲凄的氛围,衬托出主人公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可谓情景交融。

第三,要注重诗歌的构思

写诗应该重视诗歌构思的技巧。郭小川主张:“没有新的构思,没有新的创造,就不要动笔”。因此,构思必须做到新、奇、巧。诗的开头、结尾怎么写,各部分之间如何组成有机的整体,都需要认真考虑。在一首诗中,用什么把诗情串连起来?一般抒情诗,“总是以情绪(感情)的变化的层次来贯穿的。”(郭小川《谈诗》)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由低沉缓慢到高亢急速,前三节末尾的“──祖国啊!”和全诗末尾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直接显示出诗歌感情基调的变化,写诗时要注意这一点。

第四,要注重锤炼语言

诗是一种浓缩的艺术,是用最凝炼的语言来抒写最复杂的情感的。诗人公木曾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特别是诗,它是经过提炼的最精粹的语言。语言的选择应该是和诗的构思、和诗的形象同时到来。离开了音节就没有了音乐,离开了语言就没有了文学,特别是诗。”(公木《谈诗歌创作》)可见,诗人有无创造的才能,是否能创作出感人的诗章,往往体现在其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

诗歌语言必须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新颖的形象性、高度的凝练性、丰富的含蓄性以及鲜明的个性等特征。诗歌是文学样式中语言最为绚丽灿烂的种类,诗歌语言有的瑰丽多姿,有的气势畅达,有的简洁跳跃,有的言约义丰。具体到运用,要做到如下几点:

1.精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什么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动词、活用词、多义词等等。对于诗意呈现来说,动态的意象比静态意象作用更大,它能使诗歌更显得情绪流溢,力度扩张,意蕴生动,充满饱满的内在张力。动态意象还能抓攫住读者的阅读视线,引发他们丰富的审美联想与想象。一个恰切的动词会让诗歌意象变得灵动鲜活,从而使整首诗歌的艺术水准跃升到更高层次。如藏克家《老马》:“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扣”极为传神,富于表现力。

词类活用在诗歌作品中是相当平常的现象。诗歌中的词类活用一般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相互的词性转换,通过活用,扩大了现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空间,充分挖掘了词语的表达潜能,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审美表现力。如席慕容的诗《雨中的了悟》:“如果雨之后还要雨/如果忧伤之后仍是忧伤”。“雨”就是“下雨”的意思。

一词多义,一语双关,这也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我们知道,古诗中常用自然之“丝”来表达心理之“思”,以天气之“晴”暗示情感之“情”,以“折柳”的动作行为来喻示对朋友的依依难舍和百般挽留。新诗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也不少,如席慕容《接友人书》:“那低首敛眉徐徐退去的/是无声的歌/无字的诗稿”。“无声的歌”“无字的诗稿”即是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2.要注意省略与跳跃

诗歌写作通常要做到言简意赅,讲究简约之美。诗歌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意义省略和情感跳跃,这些意义省略和情感跳跃为读者预留了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也使诗歌的意蕴无限,经得起多次阅读与欣赏。如余光中《乡愁》,诗歌选取了人生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以四个典型场景表达不同意义上的“乡愁”,从而使诗歌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3.运用博喻、铺陈、拟人、夸张、双关等各种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诗句含蓄、新颖。博喻,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写同一个事物,以各不相同的喻体来喻指同一个本体,如舒婷《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一连用四个比喻句写出“思念”的各种内涵。

铺陈,就是对同一事项从不同侧面反复铺写,以达到意义强化和情绪渲染的目的,如食指《相信未来》用多个排比句反复表现“相信未来”,显示诗人对未来的永不泯灭的希望,表达效果异常突出。

其他如拟人、双关等也是写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

最后我想以现代诗人宗白华的《诗》来总结全文: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诗并不难写,只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能看到生活中的“诗情”;只要我们能拥有一颗善感的心,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画意”;只要我们多一点努力、一点用心,那么,我们就能谱出自己的语文的乐曲。

诗歌练习三部曲:

(一)仿写:

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原作: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

习作示例:①峭壁的松!/你顽强生长时,/高天就近了。

②井底的蛙!/你跃出井口时,/天地就大了。

③笼中的鸟!/你安于供养时,/自由就没了。

④破茧的蝶!/你炫耀环舞时,/死亡就近了。

(二)改写:将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曲词改写为现代诗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改写示例:

离 别

――根据[端正好]改写

是天的妩媚

还是花的憔悴

是风的萧索

还是雁的伤悲

是秋的凄凉

还是叶的飘飞

陪你渐行渐远的离去

陪我千行万行的红泪

送 行

――根据[一煞]改写

是青山么

青山遮住了他的身影

是疏林么

树林遮蔽了我的眼睛

是烟霭么

烟霭模糊了我的泪水

是夕阳么

夕阳照见了我的离情

你的离去,我的忧郁

你的远别,我的心痛

望啊,望穿了双眼

盼啊,盼老了心情

(三)试分别选择任何一种物象和主题,写成一首5-20行的短诗。

物象――花;长春藤;风;镜子;塔;椅子;鞋子;玩具;录音机;落叶;石头;树;车站;云;手推车;高山;风筝;窗子;旧杂志;记事簿……

主题――思念;等待;永恒;死亡;人之渺小;宇宙之广漠;寂寞;快乐;友谊;失望;希望;孤独;爱情;亲情;崇高感情;品德……

示例:落 叶

舒 婷

残月像一片薄冰

飘在沁凉的夜色里

你送我回家,一路

轻轻叹着气

既不因为惆怅

也不仅仅是忧愁

我们怎么也不能解释

那落叶在峰的撺掇下

所传达给我们的

那一种情绪

只是,分手之后

我听到你的足音

和落叶混在了一起

思 念

舒?摇 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到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写雨的诗歌范文第5篇

一.诗句的色彩之美

阅读王维的诗歌,人们常常发现诗人用不同的色彩汇聚成五彩斑斓的画卷。看似平凡无比的颜色词在诗人的笔下却蕴藏着奇特的效果,让人读后震撼心灵。每种色彩的搭配读上去是如此地协调,仿佛诗人在用不同的色彩将大自然的美景一一涂抹,给人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感觉。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更显得娇人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醉人心田;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袅娜迷人,一红一绿,春意盎然。一派柳暗花明的春意图历历在目。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近处,是田外的白水;远处,是山后的碧峰。近景和远景组成画面的层次,而山后的碧峰又构成立体的景色。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线和颜色的对比十分和谐。王维就是这样把景物组织到一起,取得了绘画的效果。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月之明,水之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清晰如画。白石、绿蒲在溶溶的月色下依稀可辨,一白,一绿,更衬托出明月的皎洁,一幅静态的晚间乡村盥洗图油然而现,让人为之动情。

二.诗句的虚实之美

谢赫在《绘画六法》中曾说到“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而王维正是将这种绘画的技巧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之中,让人读后产生无限的想象。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行客渐行渐远,融入远树,为远树映带着。孤城承受着落日的余晖,更渲染了别后的惆怅。这“带”字、“当”字巧妙地交代了景物间的关系,非得画中三味者,不能下此二字。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

深山幂晦,晴雨相半,故曰“一半雨”,“山中一半雨”也就是“阴晴众壑殊”,是山行常有的体验。树杪百重泉”,表现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独具匠心,以画家的视觉观察事物得此印象,带着浓厚的画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人从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中,选取四个最富有特征的片断,用接近素描的手法勾画出来。不加雕绘,不加藻饰,细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补充,让读者自己在头脑里形成。这充分说明了王维的艺术特点。

三.诗句的神韵之美

王维不仅善于把握和表现景物的主要特征,而是总是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写江水,觉得它似乎要流出天地之外,表现了水流的浩淼。写山色,不说它是青是绿,却说若有若无,表现了南国水乡空气的湿润和光线的柔和。写郡邑,若浮于前浦;写波澜,若动乎远空。个人的感觉和印象跃然纸上。

“轻烟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深院的苍苔鲜碧可爱,看着看着,觉得它几乎要染上衣来。这样的诗既富有画意,而又有绘画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只有诗画结合,诗中有画,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境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欣赏着环境的冷寂,体验着内心的孤独,沉浸在静谧的快乐之中。此情此景仿佛使人置身于那空灵之中,其身影是如此的近又如此的遥远,让人想穿越历史的长河去见识一番。

写雨的诗歌范文第6篇

诗人王寅有名句云:“谢谢大家冬天仍然爱一个诗人。”此诗名为《朗诵》,全诗如下:“我不是一个可以把诗篇朗诵得/使每一个人掉泪的人/但我能够用我的话/感动我周围的蓝色墙壁/我走上舞台的时候,听众是/黑色的鸟,翅膀就垫在/打开了的红皮笔记本和手帕上/这我每天早晨都看见了/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冬天仍然爱一个诗人。”此诗为何感人,是因为我们都已经预设了诗人已经没有人钟爱了。

奇怪的是这个冬天诗歌朗诵不断―因为有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今年的主题是“词与世界”,Words 和World相差少许,却道出了一个诗意的秘密:正因为人类说出言词,世界才获得意义―太初有言。而诗的技巧就是完美安排字词的组合的技巧,诗人安排字词以构成意象,意象构成诗篇,诗篇说出世界的秩序、美与神秘。

这是一个神奇的仪式,更神奇的是它发生在香港,一个被认为毫不诗意的地方。不要再说香港没有诗、香港是文化沙漠之类的废话了,香港有诗,而且有好诗。无论本土、移民、过客或是访者,无数诗人为香港带来无数诗,香港也因为自身结构的丰富和矛盾,成为现代诗最适合不过的书写对象―虽然这个城市并非一个适合安放一张写诗的书桌的城市。

现代诗正好擅长于流动、不稳和冲突,并且以一种全新的美学去统一这“不美”的一切现代事物。本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邀请来的诗人,有不少正是善于此道的好手。来自斯洛文尼亚的Toma? ?alamun (托马斯?萨拉蒙)、来自爱尔兰的Paul Muldoon (保罗?穆耳顿),来自巴西的Régis Bonvicino (雷寄思?邦维希诺)和来自印度的Vivek Narayanan (维瓦克?那拉扬南),他们的国家都是所谓第三世界国家,近二三十年的政经动荡不已,传统的国家文化也产生变易,诗人作为最敏感的温度计,必然用诗歌作出反应,但他们都不是裸的“现实主义者”,而是在前卫的文学手段中寻找最适合与这个奇怪的时代互动的方式,最后形成他们独具一格的诗。

诗善变、求变,对付一个地区社会的变局理应绰绰有余。这些诗人的态度理应给予身在文化更复杂的港澳、大陆和台湾生活中的我们一些启迪,今年有四位大陆诗人(西川、于坚、田原、宇向)、三位台湾诗人(罗智成、零雨、陈克华)、两位香港诗人(王良和、叶辉)和一位澳门诗人(姚风)受邀,其中西川、于坚和上述诗人最相似。他俩都是早负盛名的中国第三代诗人,原来被分别视为学院派与民间口语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但近年风格变化颇大,西川日益泼辣疏狂,如诗魔附身,非如此不得道尽生活中荒诞似的,他原来的玄思向日常生活情景“迫降”,却生出许多没有道理的道理来―这就是诗的不讲道理。于坚却从日常生活出发,日益玄秘起来,但又不离他所关注的现实:云南的生态,就像他同时用纪录片所做的一样。

今年诗歌之夜有一特色是汉语诗人与外国诗人人数相当,前者大都是大陆、港台诗歌节的中坚诗人,后者则多为享有国际声誉但是尚未在汉语文化界广为人知的诗人,关于当代世界文化的相互碰撞,他们有精彩的见解,化之于诗、或化之于文章与讲演,诗歌之夜就提供了直接领教的时机。汉语诗人中的田原和姚风同时也是日语诗和葡萄牙语诗的著名译者,在两种语言中进出自如,带给他们自己的诗歌另一种观察的角度。

类似语言翻译的,是性别的“翻译”,女诗人对此尤其敏感―无论是自己的性别、抑或他的性别,书写两性之间的纠结很难,更难的是超越此纠结。本届诗歌之夜请来六位女诗人:来自中国台湾的零雨、大陆的宇向,以及土耳其的Bejan Matur(白江?马突尔)、德国的Silke Scheuermann (西尔克?朔伊尔曼)、美国的C. D. Wright (卡罗琳?赖特)和墨西哥的María Baranda (玛丽娅?巴兰达),各有各的答案。其中零雨较为诗歌爱好者熟悉,随着年龄的渐长,她的诗歌日益透明、内敛,在寂静中控制着一种女性的紧张―但是在现场朗诵中,她仍不禁哽咽;与之相对的是年轻的宇向,稍微的轻松放肆,仿佛世界的纠结仅止于爱情。Bejan Matur和C. D. Wright教人惊喜的是自由,自由流露在字行意象的变换推进之中,读之有爵士乐的―也有土耳其音乐的迷醉。

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现代诗令人望而生畏的,就是太多新奇和陌生的言词,太多意外的表达方式。但当你把词与世界放在一起打量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是诗人的言词更新着这个我们已经熟悉得不再有惊喜的世界,这个道理,也是这么多诗人来到香港、用许多不同的语言要告诉我们的。

写雨的诗歌范文第7篇

关键词:女性视角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 爱情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及最初“朦胧诗”创作中的女诗人,舒婷的诗作从女性视角出发作出了许多思考。其带有女性色彩和女性视角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引起较大的反响,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接受,对新时期女性的思想启蒙做出极大贡献。

舒婷的诗歌表现出了对女性自身命运的极大关注,站在女性的角度去解读女性自身的命运。诗人看到了中国女性在社会传统道德观念束缚、压制下的悲惨命运,将对这种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封建的不满带到了诗歌的创作中。

舒婷这样的关注角度,再加上她特有的女性眼光和细腻的内心,往往感悟到了常人,尤其是男性,所感受不到的一面,由此引起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当游三峡的旅客仰望着神女峰,沉浸于她美丽的神话传说中时,拘泥于传统的价值理念和审美情趣对其抒发肯定或赞美的感慨时,舒婷却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感受。她看到的是神女在那里驻守千年的寂寞与孤独,看到的是神女不能与相爱的人在一起的悲哀,看到的是封建传统对人的幸福的破坏。

舒婷在看到了常人没有看到的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时,还自觉地站在了女性的立场去关注女性自身的命运。所以,一些男性作者作品中的女性通常都是没有独立于男性而存在,最终因为出于男性自身的立场和思维方式,使作品中的那些女性成为男性脑中幻化出的理想女性形象。不同于男性作者男权意识影响下对女性的感悟,舒婷真正从女性自身出发,由女性的情感来感受女性的情感,由女性的内心世界来感受女性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理解的最大可能。

舒婷诗歌展示了女性对自身价值的探索,对男女平等观念的诉求。在舒婷的诗里,女人不再默默地待在男人的背后,舒婷代表广大的女性同胞,向世界喊出了对自由、平等、独立的渴望,呼喊着那千百年来早该属于女性却被压抑的那部分人性。

在这样女性视角下的诗歌中,这样的女性色彩浓郁的思想内容里,舒婷诗歌中必然有一个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舒婷诗歌中的女子们在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传统的古典美丽的同时,又兼具了新时期女性的坚韧勇敢。她们追求独立、尊严、平等,向往自由,不愿委曲求全,不再当男性的附庸,不再懦弱无能地臣服在旧封建,旧制度的压迫下,她们关注自身的幸福,勇于追求爱情,与以往屈身于男权社会中的女子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她们的美丽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她们不愿站在男性的背后再当那个默默无闻的“贤妻良母”,而是以彼此尊重,彼此平等的条件下,去承担生活中的风雨挫折。也因为多了风雨的洗礼,这些女性形象显得更加明艳动人,独具特色。这样的美丽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是新时代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舒婷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牺牲精神,这种牺牲精神是从古至今中国妇女的美德之一,但是这种“牺牲”不同于男性视角下的“牺牲”,舒婷的笔下,这种“自我牺牲”可以理解为“自我贡献”,是女性对世界的贡献,是女性对生命的新追求,因此,这样的“牺牲”又有了新的含义和意义。“我是火”,燃烧自己,“引来春天的风”,我熄灭了,我鲜红的血液也会“升上你高高、高高的树梢”陪伴你,“如果子弹飞来,就先把我打中”,我要为你遮风挡雨,即使风雨“千百次把我的伤口撕裂”,“假如我的胸口,不能为你抵挡”,那“亲爱的,你要勇敢一些”,我的心也不完整了,为你“裂成了两半”,“一半为你担忧,一半为你骄傲”,但女性的牺牲不能付之东流,“你的等待和忠诚,就是我/付出牺牲的代价”,这体现了女性为了自己所爱的人敢于牺牲的伟大同时,也展示了新时代的女性对传统“愚忠”的否定。古代女性一味对男性社会低头,在男权的压力下,牺牲自己的青春、健康、幸福,而男性不仅无所回报,还认为这是理想当然的事情,甚至把这种完全错误的认识当做评价一个女人贞烈与否的标准。舒婷对这种思想给予严正否定,女性付出的同时也需要男性的付出作为回报,这才是平等的社会状态,平等的男女关系,平等的爱情下。

从舒婷的诗中,我们读到了爱,忠诚,理解等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这是她诗歌温润而坚毅的魅力。我们可以看出舒婷在以女性为主体表达爱情信念时,塑造的不是张扬的女子女或铁姑娘形象;她们柔静中不乏勇敢,深沉中带着英勇,热情又不失含蓄,这就是舒婷诗歌中女性形象动人的魅力。

在舒婷的诗歌中,“诗人以优美形象、耐人寻味的比喻,塑造爱情世界里的抒情女主人公眼中的对方和自我,节奏铿锵,语言高昂、感情饱满,虽然带有些英雄主义的音调,但也不失是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这和以往在男权社会中寂寞压抑、缠绵苦恋、委屈以全的女性截然相反”。舒婷诗歌都展示出了极大的女性特色和女性主义,让我们看到的是了女性写的关于女性的诗歌。舒婷写女性的笑与哭,女性的爱与恨,女性的愁与怨,通过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女性命运和生存境遇的关注,对理想爱情状态的追求,对男女平等的呼唤,追求自我的独立人格,对社会平等地位的要求,展示了新时代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姿态,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启蒙了世人的思想。就像孙绍振曾评价道:“舒婷的诗接触到了一个时代转折点上敏感的神经,因此,在历史精神的艺术坐标上,就打下了她的烙印。舒婷是幸运的,在历史需要突破的时候,她的诗把历史的冲突吸引到自己身上来。她就处在一代诗风转折的中心。这样她就在新诗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个划时代的地位”。

但从现在这个时代去回望的话,舒婷那时的这种女性意识还是不够彻底的。如果说男性和女性的两个世界间有一面墙的话,那舒婷是靠在了墙上,要求男女平等,和两性间的相互融合,但真正用文字的力量,诗歌的的铁锤砸碎这墙壁,明确要求女性对世界掌控的权利,甚至还妄图侵占男性世界的领地却不是舒婷,所以可以理解为,舒婷要求的是“女性”,而不是“女权”。这表明舒婷在以女性立场书写自己的女性意识时,争取女性权利和地位时,仍显得有些温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舒婷在当时仍以以真挚的感情,古典清新、含蓄自然的风格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这在当时,亦或是现在看来也是一种极大的跨越,对当时的女性思想的启蒙,对社会关系两性关系的认识,都有极大的启发性。

参考文献:

[1] 舒婷,《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 曹万生,《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写雨的诗歌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诗文 方法策略 初中语文

千百年来,从上古的《诗经》到的《沁园春·雪》,由于语言生动凝练、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具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和励志佳作。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方法。

一、查阅文学常识的策略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了“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的《泊秦淮》,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

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4.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为: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而现代诗为自由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可以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

二、解读诗题点明主旨的策略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三、创设情境品味古诗意境美的策略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