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打板子的故事

打板子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打板子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打板子的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教学;举例法;实例化

中图分类号:TN911.6?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67-02

一、引言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气工程、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广泛出现在各种领域中,在通信、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语音处理、地质勘探、电子设计等领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2]。该课程的许多概念极具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不容易理解和掌握[3]。针对这些情况,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举例法,有针对性地举出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感觉和想象力能够体会得到的,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去理解抽象的理论,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利用举例法,一方面增强课程的趣味性,避免学生对大量枯燥的公式和定理反感,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和自学能力。论文从几个基本概念的举例加以说明。

二、卷积的物理意义

卷积是《信号与系统》课程中一个重要的运算,它把输入信号、系统和输出信号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运算能力[4]。很多学生对卷积的物理意义不理解,只是机械地照搬卷积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就常识而言,系统的响应不仅与当前时刻系统的输入有关,也与之前若干时刻的输入有关,可以理解为是过去时刻的输入信号经过一种过程,对现在时刻输入信号的响应的“残留”影响的一个叠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个关于七品县令的幽默故事加深学生对卷积物理意义的理解。

有一个七品县令,喜欢用打板子来惩戒市井无赖,如果没犯大罪,只打一板,释放回家,以示爱民如子。有一个无赖,想借县令这个名人炒作出名,因此每天都去犯一个小错,县令每天打无赖一板子。无赖坚持了一月之久,不但没有痛苦的样子,反倒喜气洋洋。这让县令陷入苦苦思索:为什么三十板子对无赖不起作用?

可以借助《信号与系统》的概念加以分析,如图1所示。

人可看作系统,输入信号是板子(单位冲激信号),输出信号就是挨板子后的表现。正常情况下,假设人挨一板子,疼痛仅维持一天时间,第二天就恢复正常了。如果挨三十板子,应该会痛得受不了,跪地求饶命,但故事中无赖挨了三十板子却没事,这与人(线性时不变系统)对板子(输入信号)的响应有关。人挨板子后,疼痛的感觉不可能突然消失,只会慢慢消失。只要打板子的时间间隔变小,每一个板子引起的疼痛来不及完全衰减,就会对最终的痛苦程度有不同的贡献,即叠加效应。在叠加效应的作用下,连续打三十板子,无赖就会鬼哭狼嚎,跪地求饶了。

三、采样定理的理解

采样定理是极为重要和有用的,它在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利用该定理,先把一个连续信号转换为离散信号,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处理后,再变换为连续信号,实现了利用离散系统处理连续信号的目的[5]。很多学生学完后,只记住了一个两倍关系,对于信号在时域采样对应频谱的周期化,以及频谱等概念理解不深,讲解该部分内容时,可以利用下面电风扇的例子加以解释。

设想一间黑屋子,唯一的光源是一个可调节频率的频闪光源,有一台四个叶片的电风扇,其中一个叶片上贴着一个标志条,表示观察的起点。

假定光源闪烁频率为ω,显然理论上能够检测到的风扇转速u将允许加上任意整数个ω。比如,光源每秒亮一下,即ω=1,看到风扇转了■圈,即贴有标志条的叶片转了90°,那么可以认为风扇每秒转■圈,但也可以是■圈(多转了一圈),■圈(多转了两圈)等,也可以是-■圈(反着转一圈),-■圈(反着转两圈)等。用一个脉冲序列(光源频闪)取样,必然会得到周期性的频谱。这就是时域的离散化对应频域的周期化。当ω=u时,将会看到风扇是静止的,因为每次看到标志条都在同一位置。当ω>2u时,才能看到风扇正常的转动。当u

四、频率响应

频率响应是频域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将输入输出关联起来,等于输出的频谱函数与输入的频谱函数之比。

频率响应的物理意义就是系统对不同频率信号的选择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此类概念,大部分无法深刻领会,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例子加以解释。(1)听力系统。首先举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的常识性的例子。人的听力范围为20Hz~20kHz,超出此范围的声音人类无法听到。蝙蝠的听力范围非常宽,达到10kHz~120kHz,可以听到超声波信号,因此可以依靠超声波定位障碍物,使蝙蝠具有在黑暗中正常飞行和捕捉昆虫的能力。(2)音响系统。比如一台好的音响,频率响应范围是20Hz~20kHz,那么当一个包含有20Hz~20kHz的音频信号输入后,它就有足够深的低频下潜和非常出色的高频表现。当把这个信号输入到一台频率响应范围只有100Hz~12kHz的音响时,超过此范围的信号就无法展示出来,人就会感觉这个音乐很窄,缺乏表现力。

五、时频展缩特性

该特性反映了时域和频域的反比关系,如果信号在时域中展宽a倍,则相应于在频域中频谱宽度压缩为原来的■,且幅度为原来的a倍,即低频成分信号增加,但高频信号减少。如果信号在时域中以■的比例压缩,则相应于在频域中频谱展宽a倍,而幅度压缩为原来的■,表明高频信号增加,低频信号减少[6]。

在课程讲解中,可以介绍与该特性相关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1)骑自行车遇到颠簸的路时会减速慢行,为什么?这一提问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等待学生思考后,可以提问并加以解释。慢行相当于时域扩展,即走同样的距离用了更多时间,那么相应于频域中频谱压缩,即只剩下了低频动作,自行车就可以紧贴路面,随路面的起伏而起伏,正常通过,而不会产生过度颠簸。这就是该原理在生活中的自然应用。(2)磁带快速播放或慢速播放时声音的不同,也是因为时域的压缩或扩展,引起频域的频谱扩展或压缩,从而使声音的频率有所变化。(3)卷闸门拉下时快慢不同,发出的噪音也不相同。当缓慢拉下时,噪音不明显,但快速拉下时,噪音就变得比较大,这也可以由时频展缩特性给予解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

六、结语

对于课程的不同知识点,还可以举出很多学生能够感受得到或可以想象得到的例子。如对于系统的时不变性,可以举例:今天做实验与明天做实验的结果是一样的;对于系统的因果性,可以举例:今天去不去踢球,只与此前是否下雨有关,而与明天是否下雨无关。这些浅显易懂的例子,一方面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第三,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更努力地学习。利用举例法,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实例化,使学生能够感知得到或者想象得到,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波,陈晓平,姬伟.《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1):8-10.

[2]王渊,岳振军,贾永兴.专题式教学模式及其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2012,(01):41-44.

[3]张法全,王国富.“信号与系统”课程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3(5):6-8.

[4]王晓翔,黄静,梁忞飞.关于卷积的运算规则及存在性[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2):39-42.

[5]徐亚宁,苏启常.信号与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6]陈后金,胡健,薛健.信号与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打板子的故事范文第2篇

笔者也写文章反对过“寓教于乐”,可惜人微言轻。现在,复旦大学校长、院士杨玉良提出了这样的说法,想来会引起公众对这一说法的反思吧。

我反对寓教于乐,并不是不承认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寓教于乐,杨校长不也是承认寓教于乐可以适用于某些特殊教学吗?比如,我们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欢乐中明白某种哲理。又比如,有些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可以设计得生动有趣一些,让学生既得到乐趣,又学到了知识。对这样的寓教于乐,我当然十分赞成。

笔者所反对的是将寓教于乐当成教学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并用能不能让学生快乐,来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好像学生乐了,这堂课就成功了;学生没乐,这堂课就没有成功。在这种情形下,一些教师千方百计地在课堂上找乐子(公开课更是如此),结果是学生一味地要快乐,不愿意吃苦,不愿意潜心读书。

有一种说法,说是在国外学习很轻松,一点都不苦。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哈佛大学就告诫学生说:“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它并没有对其学生说,学习是多么的轻松、快乐和有趣。

由此,我又想到教育界另一个流行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照此说法,可以作如下推论: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理的校长;没有不会管理的校长,只有不会领导的教育局长。再往下推呢?可偏偏一些领导以这个说法为据,随意训斥教师,出了问题,就给教师随意打板子;一些家长也将孩子学不好的责任,全部推到老师身上。

还有一个流行说法,也很搞笑:偏爱差生!对差生当然不能歧视,因为这违反了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差生身上,要多花点工夫,促使他们由差变好,这也是教师的责任,但一定要“偏爱”差生,就矫枉过正了。

教育是一门科学,最应讲求实事求是。而一些流行说法违背科学精神,既害了教育,也害了学生,也害了教师。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5月24日)

荐评

或许正因为自己也是当老师的,所以读了汪强先生的《还有多少需要甄别的流行教育观?》感触很深,心有戚戚焉。我们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当下似乎一直处于这样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一边置素质教育于不顾,一门心思踟蹰于应试教育的死胡同,一边又要时不时地借一些冠冕堂皇的标语口号来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以彰显我们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寓教于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类即在此列。

曾经看过一组照片,照片上是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在凌晨4点依然是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千万不要以为这也是我们许多学校常做的在“迎检”之前的“摆拍”,这是哈佛这所世界名校里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情景。凡有过哈佛学习经历的人都知道哈佛学子的苦学劲头和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没有严谨的学风,没有“苦学”的精神,就不要妄谈成功。

在对“寓教于乐”进行辩证分析(作为教学细节不错,作为教学原则不行)之后,作者意犹未尽,又继续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和“偏爱差生”作了独到的分析。尤其在分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观点时,归谬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体现出作者的一种辩论上的机智,使议论风趣幽默而又不失深刻。

打板子的故事范文第3篇

一、心本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心本教育呢?心就是指人的心理品质,心本教育也就是以人的心理品质为根本的教育。

一是我们的一切教育包括学科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也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成熟的个性、和谐的心态,发展学生的自信、认知、情感、意志等诸多要素。

二是指我们的一切教育包括学科教学要以心为本,以心为先,从心开始教育。

以心为本,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要以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目标。同时强调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

以心为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放在首位,学生心灵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先决条件,心理品质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石。

从心开始,一方面强调育人先育心,另一方面强调学校的一切教育包括学科教学,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意愿,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教学效果才会更显著。

二、心本教育要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

学生进入初中后,青春期随之而来,面临人格的再造,可谓孩子的“第二次诞生”。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激烈震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寻常的特点。

1.初中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现成的理论和简单的说教。但由于不够成熟,就容易固执和偏激。

我在教学中,重视现身说法,凡是要学生做到的,自己率先垂范,丝毫不打折扣。比如每篇习作,我都要亲自捉刀,与学生比拼。

在此过程中,教学相长,培养了学生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学生可以自由地评价老师,学生可以和老师畅所欲言,零距离沟通。老师做到了,对学生就是无形的感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再是空话套话。

2.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情感的指向日益广泛,既有社会性情感,也有自我认知的态度体验。

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的匮缺,情绪易于波动。面对社会的不良现象,往往恨之入骨。有时会开口骂娘,大打出手。我们要积极引导初中生多看社会主流,分析丑恶现象产生的原因,杜绝学生因噎废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调整学生和谐的心态。

3.为了补偿由闭锁心理而带来的孤独感和苦闷感,友谊便成了初中生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他们渴望得到安慰理解并以此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我引导初中生交友,强调以地位对等、态度一致、情趣相投为原则,避免义气用事,草率决定。比如我鼓励初中生成立文学社,让学生以文会友;成立志愿者协会,利用假期考察社会,服务社会,体验民情民生,造福平民群众。

科学解决初中生的早恋问题。鼓励学生集体交往,避免男女生私自活动。我安排的兴趣小组不少于7人,要么3位男生4位女生,要么3位女生4位男生。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公开交往,相互了解,又避免了恋情的发生。约束机制的建立,是治本的良策。

4.随着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初中学生的兴趣大为增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

我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准学习方向,针对自身特点确定发展目标。我教的班,各种兴趣小组应运而生,并且被他们搞得风生水起。

在我校的各项赛事中,学生们可谓人人登台,个个亮相。书法大王李良是我们班的,绘画高手梁冬是我们班的,讲故事大王刘志还是我们班的。学生们乐学善学,品质意志日有所长,我高兴,我快乐,管理班级也越来越省心。

三、心本教育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心本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教育教学的终南捷径。在学科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虚心学习、耐心学习、专心学习,有目标,有策略。

1.结合文科的特点合理实施心本教育

文科的特点一是信息量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天南地北,无所不含。二是记忆量大。文字需要认读,需要书写。

语言需要朗读,需要背诵。三是要注意理解、想象与运用。

就拿语文来说,信息量大,就需要我们博览群书,多积累,多做笔记;还要关心时政,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如今,网络大行其道,我们可以上网了解各种信息。

为了与学生同步,了解学生的动态,便于和学生及其家长交流,我组建了我们班的QQ群,我和学生一起研讨,谈思想,说做法。

语文的记忆量大,每次我都身先士卒,与学生叫板。要学生会写的,我先写会;要学生会背的,我先背过。

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差异,我就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不急不躁,不挖苦,不打板子。学生作文,我每篇必写。我提倡初中生晒作文,还提倡做新浪博客,晒到圈子里去。

英语教学我提倡多听多读,多感悟语言。我鼓励初中生排小话剧,他们自编自演,妙趣横生,语言的运用不枯燥不乏味,意志品质也得到了磨练。

为了学好政治课,我鼓励学生投入社会,了解民生。提倡学生利用互联网,了解国内外大事,并积极发帖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借此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

历史课我注重引导初中生联想,围绕时空两条主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激发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学生年少有为,年少立志。

2.结合理科的特点合理实施心本教育

理科的特点一是逻辑性强,环环相扣,关联密切,科学缜密。二是实践性强,每一个结论,都有理论依据,都源自生活。三是准确性强,来不得丝毫马虎。

就数学来讲,离不开公理定理,我们万不可死记硬背。需要演示的要演示,需要推导的要推导,需要计算的要计算。

就物理化学讲,离不开科学定律,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操作,去试验,去发现。要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归纳总结。

打板子的故事范文第4篇

汉字字形规范的历史由来已久。可以说,自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起,字形规范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鲁迅先生在谈到仓颉造字的传说时说:“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鲁迅文集》卷六第75页)。这就是说,汉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积累丰富起来的。既然汉字是由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很多人分别创造的,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对于同一个字的写法绝不是一开始就完全统一的。刀柄上的图,门户上的画,或繁或简,形态各异,最初只是在小范围内充当交际的符号,尽管形体参差,却也并无大碍。但是,随着部落规模的日益扩大,人们的交际空间范围越来越广,形态各异的汉字形体无法得到广泛的认同,给大范围的交际活动带来严重的障碍。这时,对字形进行规范整理已经迫在眉睫,作为文字的重要使用者的史官们,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这一重要使命。他们将散见各地的字形搜集整理,确定相对统一的规范,从而达到了“敷衍记事”的目的。这些“仓颉”们,也便成了历史上最早对汉字进行规范的先驱者,在汉字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由于他们的规范工作,汉字体系才可能最终形成。这正如章太炎先生在《造字源起说》中所说:人们造字,“字各异形,则不足以合契。仓颉者,盖始整齐划一,下笔不容增损。由是率尔著之符号,始为约定俗成之契”。

但是,当时“仓颉”们的工作还带有很强的自发性,还远没有达到“下笔不容增损”的地步,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的“汉字字形规范”。这一点,从后来的甲骨文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甲骨文虽然已经是成体系的文字,但由于此期汉字仍然具有很强的象形性,有些甚至带有原始图画的特征,其形体的稳定性依然很差,异体很多,字形的繁简程度、字的参构部件、部件的位置及摆放方向都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如像短尾鸟之形的“隹”,在甲骨文中多达几十种样式,有高有矮,有肥有瘦,或添足或点睛,或静立或飞翔,或左顾或右盼,真可谓千姿百态,犹如百鸟翔集。甲骨文的“齿”字像张开嘴露出牙齿的样子,但牙齿的数量却多少不等,有一、两颗的,有三、四颗,甚至还有六颗的,再加上牙齿的位置分布复杂多样,使得“齿”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样式也十分众多(见图1)。也有些汉字采用了不同的构件,如“牢”字,本义是牲口圈,其甲骨文字形就像圈有牛羊马的牲口圈的样子,正因为牲口圈里圈牛、圈羊、圈马都可以,所以甲骨文的“牢”也就出现了从“牛”、从“羊”、从“马”等不同写法(见图2)。还有些字的摆布方向不同,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正或侧,如甲骨文的“龟”字,就有左右正侧等多种写法(见图3)。

这些形象生动的字形变化,从欣赏的角度来看确实十分有趣,但作为文字形体,这种混乱的局面是不符合语言对文字的要求的。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应该有固定的形体和明确的意义,这样才能有效地充当日常交际的工具。所以,汉字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通过自觉的调节和人为的规范,逐步使自身的构形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是直线进行的,而是充满波折的。殷商甲骨文较乱,西周金文渐趋稳定;战国文字较乱,小篆走向统一;隶书书写较乱,楷书确立标准。这一乱一治的交错状态,一方面是汉字由稳定到变革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和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字发展到西周时期,由于当时周王室的强有力的统治,天下一统,社会局势较为稳定,这使得当时的金文字形在规范程度上大大提高。周宣王时的太史籀还专门对当时的文字字形进行整理,编成《史籀篇》,作为教贵族子弟识字的教材,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用字的规范。后来,随着周王室统治力量的衰弱,诸侯各国开始各自为政,社会局势开始动荡不安,并最终进入战国时代。“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是对当时社会的很好的写照。社会的动荡,导致了战国文字字形的极度混乱。图4是当时各诸侯国“马”字的不同写法:有的装饰得很精美,有的简化成寥寥几笔;有的还大致像马的样子,有的则成为纯粹的记号。如此严重的字形差异,极大地影响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相互交际。所以,后来当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后,丞相李斯马上建议秦始皇统一文字,实施“书同文”的政策。

秦朝在汉字字形规范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秦朝的“书同文”就是要“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凡与秦国字形不同的其他诸侯国的异体字一律废止,以秦国通行的字形为标准字形。当时为了制定统一的字形标准,丞相李斯作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了《博学篇》,这三本书以《史籀篇》中的字形为主要来源,对其中的较为繁复的字形稍加省改,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标准字体,即小篆。李斯等人的书就成了这种标准文字的范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字形规范与整理运动。为了使统一后的文字在全国得以推广,秦始皇巡行天下,所到之处都要刻石铭功,如著名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相传都出自李斯之手,是非常典范的小篆字形。除此之外,秦代还将标准小篆字形运用于兵器、虎符、玺印、货币及简策等载体之上,为汉字字形的规范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可见,汉字字形的规范,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社会长期分裂动荡,字形分歧必然加剧;社会长期稳定,字形规范就会得到重视。秦朝以后,凡遇太平盛世,都会采取一些规范字形的措施。从两汉到唐代,统治阶级多次立石刻经,选派书法家或文化官员用标准字形书写,作为当时文字的字形规范。科举盛行以后,历代又出版了很多规范字形的字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清龙启瑞的《字学举隅》,等等。科举考试对字形的要求很严,只要主考官在考卷里发现一个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形,文章写得再好,考生也不会被录取。朝廷对于官吏的文书,在字形规范上要求也非常严格,如果发现奏章上写了错字,轻的打板子,重的还要降职办罪。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字字形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