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范文第1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

二、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中国月亮文化的源远流长。

(2)通过不同形式朗读有关月亮的古诗,积累描写月亮的经典诗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诵读的深层理解。

(3)以小外甥关于月亮的比喻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自己的心中月。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读描写月亮的诗,从而领悟不同的读法,不同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觉。

(2)优美情境的熏染下,学生能写出自己的心中月,从而进一步领略月亮之美,中国月亮文化之博大。

四、教学准备

乐曲《春江花月夜》及轻柔的钢琴曲、教学课件、与月亮有关的散文和绘画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江中月”,感受月亮之美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著名作家赵丽宏所写的散文,读――望月。

轻轻地读――望月,柔柔地读――望月。

师: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个是――江中月,一个是――诗中月,还有一个是――心中月。(板书:江中月 诗中月 心中月)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走进了安详柔美的江天月色,带着你的感受,我们一起美美地读。配乐齐读第二小节。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朗读中,营造清幽静谧的气氛,学生一边感受江中月的柔美,一边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

(二)走进“诗中月”,感受月亮之情

师:这就是江中月,那么清幽,那么令人心旷神怡,难怪作者今晚怎么也睡不着。其实,睡不着的又岂止是作者一人,还有谁?(小外甥)两人看着夜空中这么朦胧迷人的月色,禁不住诗兴大发,开始了对诗比赛。他们是怎么对诗的?从课文中找一找,找到之后再读一读。

(出示诗句)

1.角色朗读

师:柔美的月色下,沉稳而又才华横溢的舅舅和聪明活泼的小外甥开始对诗了,他们会怎么来对这些诗呢?怎样的语气?怎样的动作?怎样的神情?同桌两个人一个当舅舅,一个当小外甥,先试着对诗。

(指名赛诗)

2.情感朗读

师:这些诗句都是古人所写,这古人的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诗人最是多愁善感的,面对着高空悬挂的月亮,诗人们都在怎样倾诉着自己的情思呢?(生交流每句诗的情感,并带着情感读诗)

师:(抛出疑问)读着读着,我就觉得奇怪了,都是天上的同一轮明月啊,怎么到了诗人的眼里,笔下就不一样了呢?这就叫“月亮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师板书:情)

3.拓展朗读

师:舅舅和小外甥仅仅就对了这几句诗吗?他们还可能对了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呢?

师:我们在对诗的时候,你可以用舅舅一个大人的语气来对,也可以用小外甥一个小孩子的语气来对,也可以当一回心潮澎湃的诗人对月抒怀,总之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有感情地朗读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6句描写月亮的诗都是学生学过的,比较熟悉。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一环节的时候都是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读出诗的情感,诗的韵味。殊不知这样一来,就有脱离文本之嫌疑。在情感朗读之前插入分角色朗读,既源于文本,又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而不同的读法又意味着不同的理解,带着不同的理解来读相同的诗歌,会带给所有人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品味“心中月”,感受月亮之韵

(1)过渡。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皎洁的月光下,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望着月亮出神了。他开始想象,想象眼前的这一轮明月,它究竟像什么?在小外甥的眼睛里,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这天的眼睛就是小外甥的心中月。这是怎样的眼睛?

(2)出示对话。这就是舅舅和小外甥的对话。谁来读一读?

(3)这月亮怎么就成了天的眼睛了呢?这个比喻好不好?好在哪里?同桌讨论讨论。

交流:月亮圆圆的,就像是天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我们芸芸众生。月亮弯弯的,就像是天的眼睛慢慢闭上了,好像在回味着人间的逸闻趣事,又像在思考怎样让人间变得更加美好!把天拟人化了,有时候睁开眼睛,有时候闭上眼睛。

(4)小外甥说这段话的时候可是绘声绘色的,谁来绘声绘色地读一读?

(5)师生配合读。

师:我们都来做一次这个可爱的小外甥,绘声绘色地读,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老师也加入你们的队伍,读舅舅的话。

(6)写话拓展。我们和小外甥有着一样的年纪,一样的调皮,一样的富有幻想。我们每一个人心中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月亮。平时空闲的时候,我们也会坐在院子里,站在阳台上,抑或是靠在窗子边,望着天上的明月出神。在你的眼中,在你的心中,月亮像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月亮的各种不同形态的图片)

拿出笔和纸,写一写你的心中月。(配乐)

(7)交流。

(8)时间过得真快,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

(师引读20~21小节)

我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此时此刻的我,又会有着怎样的幻想呢?

【设计意图: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讲解偏多,学生自主学习、作业时间偏少。新课标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在品味了外甥的心中月后,所有孩子的心中一定涌动了不一样的情愫。此时顺水推舟,让孩子们想一想自己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及时写下来】

(四)寻找“心中月”,感受月亮之奇

过渡:作者心中的月亮会和小外甥的一样吗?会和你们的一样吗?

(1)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一落到人间,一落到人的眼睛里、心里,都会不一样。这就是月亮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2)打开中国的文学史,每一页上都有仰望月亮的目光。古往今来,多少这样的文人墨客借助各种文学体裁表达着自己的心中月。

①出示贾平凹《月迹》,让学生读一读。

在这群小孩子的眼里,这月亮就是按在天空上的印章?这是多么富有童趣的想象,想累了,孩子们就甜甜地睡了,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②出示冰心《寄小读者》: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地在她的爱光中睡去。

师读。在冰心奶奶的眼中,这月亮就是――母亲,这么温柔,深情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③出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朱自清笔下的月亮不是那个小小的印章,也不是慈祥的母亲,它柔和的光洒在荷塘上,这恍如仙境的美景让作者的心境也渐渐美好起来!

(3)古往今来,月亮不仅仅出现在优美的文学作品中,也出现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很多音乐家、画家心中也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你们想看吗?想听吗?(教师出示一组画家的月亮作品,有油画、版画、水墨画等)

师:耳畔这优雅的曲子就是《春江花月夜》。

师:这是梵高的著名油画《星月夜》。

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范文第2篇

本文将以我校研发并实施的“中秋课程”为例,说明我们怎样把《新教育的一年级》当作课程研发的蓝本和课程实施的操作手册,以启发大家思考怎样利用新教育已有的成果,轻松、快捷、高效地开发、实施课程。

一、中秋课程之范例

《新教育的一年级》这套书,以纪实性的故事来展现新教育孩子、教师及父母们怎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作品。书中的144个故事,都是新教育实验的真实案例。书中有大量的课程资源与新教育各类课程的操作方法。这套书的另一大特点是按月分册,每个月一册,每册一个“每月一事”的主题与相应的课程。比如九月这册,主题是“求知”,在这册的12个故事中,详细地介绍了“开学节”“教师节”“中秋节”和“阅读节”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情况。因此,我校在推进“每月一事”项目时,就直接利用书上的课程资源,研发学校课程,并按照故事中花儿老师的操作方法,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在9月这册书上的《月光亮一周》和《中秋夜》这两个故事就是专门讲中秋课程的,特别是《月光亮一周》这个故事,讲的就是由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和美术等学科,整合成的全学科的中秋课程。其中,6首与月亮有关的儿歌童谣用于晨诵,8个故事用于绘本课或午读,1支歌曲用于音乐课,也可作为中秋课程的主题歌;“中秋诗会”就是中秋课程的结束仪式。这个故事里,既有中秋课程的资源,又有课程实施的思路,还有课程整合的操作技巧,为我们学校的课程研发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二、中秋课程之开发

《新教育的一年级》给我们提供了中秋课程成功的范例,我们采用了“拿来主义”,直接把书上的课程拿到学校,一是结合学校实际,分年级增添课程内容;二是针对年级与学科特点,研发学校全学科全员参与的中秋课程。

研发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学校行政和课题研发组在《学期课程方案》中规划“中秋自然之月”主题课程。

第二步,学校课程研发组根据《学期课程方案》要求和《新教育的一年级》上的课程资源,整合各学科资源,开发出有5首童谣、3首古诗、6个绘本故事、2部电影和4首歌曲(包括一首英文歌曲),涉及晨诵、午读和各学科课程的中秋课程。下面是我校开

发的 “中秋自然之月”课程的内

容表。

第三步,大队部根据学校中秋专题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活动方案;教导处、学科组根据中秋课程内容,细化学科教学内容,以保证课程顺利实施。

三、中秋课程之实施

学校研发出了“中秋课程”,大队部制定好《中秋课程实施方案》,怎样把课程落实到实处,考验着学校管理与课程推行力度。因而,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保证了课程有效实施。

1.明确课程意义,落实学科

责任

为了确保中秋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召开教师大会,学习《中秋课程实施方案》,明确课程意义,落实和学科课程与工作责任。

下面是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师责任:

语文:

晨诵:《月亮走,我也走》《和月亮对话》《中秋夜》。

语文课:学习古诗《古朗月行》《海上生明月》《嫦娥》。

午读:绘本故事《圆圆的月亮》《月亮,你好吗?》《月亮的味道》《松鼠先生和月亮》《月亮生日快乐》《我带月亮去散步》

数学:

晨诵:《月亮绕着地球跑》

《月亮》。

数学课:一年级学习比较大小;

二年级学习月历、农历、圆、半圆、天日、旬、上弦下弦等相关知识。

午读:电影《猴子捞月亮》《常娥奔月》

音乐:

学习有关月亮的歌舞,一年级教《小白船》,二年级《月亮船》。

美术:

学习制作中秋有关剪纸、泥塑等,如剪中秋团花、捏月饼、捏嫦娥、捏月亮等;制作月亮、地球、太阳等头饰或服饰。

体育:

游戏《月亮绕着地球跑》《天上有个小月亮》。

英语:

学英语儿歌或英语有关月亮的歌曲。

信息技术:

拍摄中秋课程的相片、视频。

班主任:

教唱歌曲《天上有个小月亮》;举行班级“中秋自然之月”课程结束仪式,总结课程成果。

通过这样的分工,每个学科明确了教学内容,每位老师明确了自己的职责,确保课程的实施;学校利用 “榜样+底线”的管理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课程。

2.分担课程内容,合力推进

课程

开学前,飓风大姐(郭明晓老师)就以“新教育一年级”为主题对全校老师们作了新教育的通识培训;随后,她又示范性地执教晨诵课和绘本课,对学校教师进行新教育课程的操作培训。但一两次培训并不能立即提高老师们的操作能力。为了学校教师尽快在工作中掌握新教育课程的操作方法,学校给每班配一套《新教育的一年级》作为课程操作手册。

老师们模仿书上花儿老师在晨诵、午读、中秋诗会中的方法操作,用在自己的课堂上,提高自己课程的操作能力,让自己的课堂出现新面貌。

晨诵时间,整个学校诗意荡漾,琅琅的诵读声,如波涛阵阵涌来;每间教室里的小娃娃,摇头晃脑,乐陶陶。数学课上,《月亮》的诵读也亮起来了,“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就随着一声声的朗读,一次次大小的比较……

就流淌到孩子的心里;而那抽象的月历、农历,也随着圆月、半月变成了日与旬、上弦和下弦等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命里。美术课上,五颜六色的团花,在师生的剪刀下绽放;泥捏的月亮爬上了树梢;嫦娥在月宫中扑流萤,玉兔在桂花树下奔跑……中秋月饼也盛在了盘中,让人忍不住地想啃它几口……一个个作品,摆放在一起,又成了班级的一个大作品。中秋还未到,孩子们已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团圆的幸福美好。体育课上,老师与孩子们戴着美术课做的月亮、地球、太阳的头饰又玩起了《月亮绕着地球跑》《天上有个小月亮》的游戏,欢笑声就在学校的上空久久回荡;英语歌曲和诵英语儿歌也响起来了,久久传唱。

各学科教师各尽其责,全学科的中秋课程就得以整体推进;同时,家校携手的亲子阅读活动、中秋实践活动也在不断推进,让学校课程整体推进。一周的中秋课程与本月的习惯养成教育也在整合进行,在各学科中秋课程推进中,坚持培养各种习惯,把习惯的养成落实到行动上,让“每月一事”的纬线贯穿始终,用各学科课程当经线来丰富拓展课程,既保证课程的连续性,又保证了课程

的丰富性、还保证了课程的精确性。

3.主题联结成一体,全校团结显效果

学校以大队部为主导,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家校携手的“中秋自然之月”课程告别仪式――中秋诗会,是各学科团结合作,推进课程的又一有力措施。

在准备告别仪式时,老师们团结合作,把自己在实施中秋课程中的特色呈现出来,再结合班级课程特色,调整修改补充,把6首童谣、3首古诗和6个绘本故事,2部电影和4首(一首英语歌)歌曲与一周的教育生活进行整合,全力以赴,把诵读、写绘、歌唱、舞蹈、讲故事、看电影、做游戏、剪团花、捏月饼融为一体,力争整体展现出中秋课程带来的美好幸福的教育生活。

我们在各班的中秋诗会上看到,随着欢快嘹亮的歌曲《向着明亮那方》,开启了“中秋自然之月”结束仪式。在诵读中秋儿歌童谣时,孩子们感受中秋节的喜庆气氛,更深入地了解中秋文化;在回忆绘本故事、展示听读绘说作品时,孩子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月亮,以及和月亮发生的趣味故事。有孩子说,月亮跑了,但月亮已经给自己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观看学习活动中的剪影时,孩子们在照片中寻找着自己,同时也在精彩丰富的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关于月亮传说、中秋习俗、诗词歌赋、中秋灯谜等传统佳节中秋传统文化;在和老师一起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中,有孩子说,嫦娥看到我们这么快乐,一定会后悔当时偷吃了灵丹妙药,现在,她只能“碧海青天夜夜心”了。当然,她听到我们的歌声,也会少一些寂寞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孩子的成长是显著的,收获也是巨大的。吕冬梅老师教学《古朗月行》的收获: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才能把每件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才能让生命走向卓越 ―― 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秋课程的美好。

中秋诗会不仅卷入了老师学生,还深度卷入了新父母们。他们在告别仪式前,早早来到学校,和老师一起吹气球,挂花篮,切水果,摆月饼,为班级大家庭的第一次团圆努力着……仪式还未开始,教室里就充满了浓浓的中秋味。在告别仪式上,他们合唱《水调歌头》时,婉转的歌声,动听的旋律,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荡起来,把每个家庭成员的心联结起来;孩子们在父母们的歌声中情不自禁地“起舞弄清影”……班级大家庭的第一次团圆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温暖着每个人、激励着每个人。

全校12个班,各班的“中秋自然之月”课程告别仪式各有特色,但每个班最后一个环节,都是吃月饼,大家团坐在一起,伴着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把活动推向。孩子们吃着月饼,分享着快乐:诉说着月亮的味道,讲述着自己和中秋月下的故事……感受中秋的美好!

告别是在活动结束后,大家齐声欢呼“月亮,你好吗?中秋快乐!”父母们、孩子们围在老师身边,久久不愿离去,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充盈着整个学校、丰盈着每个人的心。

从我校的中秋课程不难看出,利用新教育已有的成果,把《新教育的一年级》当作我们研发课程的蓝本,让它成为老师们的操作手册,学校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就能变得轻松、快捷、高效,我们就能真正地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充分地利用新教育已有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飞,你

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范文第3篇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阖家团圆的好日子。中秋节对于全球华人来说,都是比较特殊的日子,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关于中秋节的传说今天小编分享了2021年中秋节感悟心得模板五篇,希望能帮到你。

2021年中秋节感悟心得模板1今天是中秋节,透过窗户,我看见月亮从楼角慢慢上升,好像害羞的小姑娘,升到楼顶时,似乎胆大了,一下子跳了出来,顿时,月光洒满了大地。月光照在杜鹃花的叶子上,在地面就能看见影子。我呆呆的瞧着月亮,仿佛看见了正在砍桂花树的吴刚,美丽动人的嫦娥,活泼可爱的玉兔。你瞧,嫦娥姐姐正朝我笑呢。

我突然想起和爸爸赛诗的事,便请了妈妈做裁判,并给爸爸讲了比赛规则:每人只能说带有‘月‘字的诗,谁接不上就算谁输。

比赛正式开始了。我一马当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妈妈说:不行,这首诗太简单,重背一首。我只好背起了《拜新月》: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爸爸说:你只会背这种短诗,看我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不甘示弱,背起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背完,我还挑战的看了爸爸一眼。爸爸沉思了一会,还是一个字也没吐出,我的意极了,和妈妈一起数:5、4、3、2、1,时间到。天舒赢了。妈妈宣布。我高兴的蹦起来,抬头看了看月亮,嫦娥姐姐仿佛在冲我笑,祝贺我取得胜利。

下一次中秋节赏月时,一定还要来一次赛诗大会,我也一定要保持冠军这个称号!

中秋晚会上,你清甜的歌声,直到现在还时不时在我耳畔萦回;我向你索要过好多次的宣传橱窗里你的画,现在依然端放在我的写字台,澄清一方天地。

夜,早已来临。如水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各家的房屋里,照亮了人们的心房。就在这个时候,有多少人正与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在团圆的喜悦中吃着月饼,在月饼的甜美中仰望那一轮圆圆的明月夜,早已来临。

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今天,刘老师叫我们带月饼,我很奇怪,我跑到钟的面前,看见今天是八月十五日,原来今天是中秋节啊!怪不得刘老师要我们带月饼呀。上课了,我把月饼拿出来,我看看同学的,又看看自己的,我们的月饼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很华丽、有的很别致。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佳节,这个节是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之一,中秋节又称仲秋节、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中秋节素有全家团聚,品尝月饼,吃酒赏月的风俗。

月亮圆了是中秋。你看!今天月圆了,天暗了,月亮挥了挥手,从山下走着猫步来到了天空。天空万里无云,月光幽幽的,给黑色的天空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纱,若隐若现。

《步蟾宫中秋》原文去年掩冰轮皎。喜今岁、微阴俱扫。乾坤一片玉琉璃,怎算得、清光多少。无歌无酒痴顽老。对愁影、翻嫌分晓。天公元不负中秋,自把、中秋误了。

《南乡子中秋前一日饮赵信申》原文细雨弄中秋。雨歇烟霄玉镜流。唤起佳人横玉笛,凝眸。收拾光上小楼。烂醉拚扶头。明日阴晴且漫愁。二十四桥何处是,悠悠。忍对嫦娥说旧游。

2021年中秋节感悟心得模板2终于又到了中秋,今年的中秋又和往年的中秋有什么不同呢?对于我来说,还真是没有多大的不同;只不过是在人生中又增加了一份或许值得回忆和留恋的经历罢了。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我在异乡遥望故乡的天空,遥望那一轮明月。

中秋之夜,坐在窗前,等待那一轮明月;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这话果然不错,月亮从东方天边悄悄地露出笑脸,在幽蓝的天幕中,如玉如盘;仰望天空,月光轻柔的洒向人间;月光映着一层层,一缕缕薄翼般的轻云,美妙极了!

夜空里大多的星星在明亮的月光下已经羞涩的闭上了眼睛,只有几个调皮的小星星在遥远的天际还眨着眼;一轮满月微笑着注视着人间,她的笑容是那么温和,那么祥瑞;大地好像一个熟睡的宝宝。

月,最是那一轮明月扰人心;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这一轮明月高歌,惆怅和憧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而东坡的《水调歌头》更是脍炙人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怪乎《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此时,又一年的八月十五;无论身处何处,每当中秋月圆之时,每个人的心中最牵挂的就是那个家!

中秋的月亮,尽情的挥洒着银色的月光;你看月亮静静地凝视着我的张望;多少个中秋之夜,我只能与月影为伴,望月兴叹。举目思亲,心中泛着一股无比的孤独感。那份寂寞,那份心酸,就在这皎洁的月亮之下,一个人慢慢地咀嚼。如今,我望着明亮的秋月,看着淡蓝的夜空,却散落了一地的惆怅;曾经的月亮,曾经是那么的皎洁,那么的纯净,那么尽情的把月光洒给大地。可如今,是否也跟从前的一样吗?脑海中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亲人,好友;今夜,你们在哪里?是否跟家人欢聚在一起?

故乡的明月,在脑海里却是那样的清晰......

往事如风,转眼间,我们都在长大;那些曾经的很熟悉的东西虽然在心里,但已经变得模糊了;曾经渴望过的中秋节已变得不怎么想过了;儿时的中秋就是那圆圆的月饼,还记得住儿时的光景。一到葡萄熟了,一到秋叶落下,儿时的我就想起了甜甜的月饼。月亮刚刚挂起来,我们兄弟两个就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吃月饼,欢笑声中,爸爸在葡萄架下摆好小桌,桌上一个大盘子里放了梦寐以求的月饼,妈妈幸福地为我们分着月饼,一人一个。“我的甜!”,“我的更甜!”。月亮也仿佛听懂了我们的笑声,浅浅地挂在天上笑着。

小时候不懂什么叫团圆,中秋的晚饭也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唯独吃月饼对我们来说是件大事!看着月亮奶奶会给我们讲中秋的来历,告诉我们中秋的传统,但最吸引我们的就是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吴刚伐桂的故事。我不是似懂非懂,而是完全不懂,因为我只顾着吃我喜欢的月饼了。小时候,我喜欢中秋,但与月亮无关、与传说无关,只与月饼有关。

而如今坐在窗前,点上一支烟,吐出一个个圆圆的烟圈;在烟圈里看着月亮,那淡淡的烟雾缠绕住过往的记忆;中秋的月光总让人把思念寄予心上,那美丽的嫦娥,娇小的月兔还有那芬芳的桂花树依然在那独自守望;秋风阵阵吹过,带着些许的惆怅;我突然想起,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回家过中秋了,我们长大了,童趣收藏了,却在怀念那一份轻松快乐。偶尔看着与当年的我们一样大的孩童,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想起这样大的时候,我们也是如此的玩乐;那儿时的记忆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里,带着深深的留恋。

望着秋月,很想,看那星空一轮明月,洒下满盘清辉;很想,看那月宫俏丽身影,葡萄架下细听美丽传说;望着秋月,剪一丝朦胧的惆怅,拾一缕淡淡的忧伤;让缠绵许久的情感在静静地月圆之夜慢慢延长。望着秋月,一份牵挂,一段相思;月挂中天,说不尽人间喜怒哀乐,道不明悲欢离合。

秋风习习,敲打着尘封的门扣;中秋月圆,又是一个美好的时候,但愿将快乐凝聚成祈祷,让倾泻一地的月光温情的送去我的祝福:中秋快乐!

2021年中秋节感悟心得模板3“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是一个金秋的季节,月满西楼,分明的月光,洋洋洒洒地铺了一地。四周可以听见的也只剩下田中那偶尔的虫鸣声了。他静静地倚在床边,若有所思地望着地板上的白霜。披上青袍,走进看时,方才察觉到那是月光。望着那雕栏外那分明的明月,似乎明月也在望着他。触景不禁生情,他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父亲安好?母亲何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一首响彻千古的思乡之曲,应月而生。

皓月千里,浮烟一空,又一个中秋之夜。他一袭白衣,风度翩翩,却又愁肠满腹地危坐桌前。案上文房四宝,一盏油灯在秋风中摇摇曳曳。他好似从窗外依稀如故的圆月里捕捉到了些什么――愁眉稍稍舒展了些,缓缓地提起笔,接着就是疾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桂花飘香四溢,天空中悬着一轮皎洁的明月。花间酒一壶,他独饮着。静静的花苑中他独饮着。孤独与寒意不时向他袭来——月光亮得喜人,对着秋月,他舞起剑来――以驱抵不胜的孤独与寒意。醉了,这一晚他喝得酊酩大醉——他甚至对着月亮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秋月扬明辉,他淋浴着盈盈月光,登上长安城,远望。玉关告急,长安征壮丁,然而,伴着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月朗风清,风送砧声,他似乎感到声声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子夜了,但砧声不止,月也圆得出奇。他不禁由而感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在六朝金粉,随代笙歌汇聚而成的大唐盛世,与秋月为伴的李白是一个传奇,一个神话。他胸怀大志,脚踏长安,在天子脚下写下了属于他的传奇。“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好一个桀骜不驯的与月为伴的李白!“力士脱靴,贵妃研磨”,你无奈地书写着“金玉其外,败玉其中”的大唐宫廷艳曲。终于有一天,火山喷涌而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又拂袖而去,散发弄舟,留下了一个亘古流传的与月为伴的神话。

2021年中秋节感悟心得模板4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而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赏月、吃月饼都是必不可少的事。

瞧!我们家早早地在阳台摆设了一个宴席,上面有月饼、橘子、苹果等等。我们边吃边等着天暗下来……

终于夜幕降临了,我看到一个明亮的月亮从山坡上升起来了。它,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的穿过一个一个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突然,就在一刹那间,月儿的颜色变浅了,浅了,然后又变白了,白了!它傲然地、高高地升起来了。圆园的、亮亮的,它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有趣,就像一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一道道白光。

看着这洁白的月亮,引起了我的想象。嫦娥偷吃了仙药,正在寂寞的广寒宫里守着夜;吴钢正在月亮里砍桂花树,我多么想去陪寂寞的嫦娥啊,又多么想去帮助吴钢砍桂花树,而且还想去逗一逗正在捣药的小玉兔呢。

这个中秋的夜晚,我们一家一边赏月,一边吃着香甜的月饼,真幸福。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先共同阅读这首诗的原文是如何的。《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原文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夜,中秋节的夜,应该是月明风清的月圆之夜。可是,窗外现在是乌云密布,打着雷,吹着风,下着雨一,正如我此时此刻的心情一样。站在窗前,感受着迎面而来的风,心中不禁荡起一股淡淡的忧伤,而这股淡淡的忧伤却夹杂着浓浓的思念之情,凭。。。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意蕴深厚的传统节日。传说,在春秋时期,帝王就开始祭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开始效仿,渐渐传入民间。据《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中秋节是代表思念与团圆的节日。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中秋节作文灯亮了、心暗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和父母的距离有这么远,而且真的真的好远好远!又是一年中秋节,万家灯火,喜笑颜开,家人团聚的场景似乎很常见,但是,对我来说那只是一种奢望!望着天上发着淡淡光芒的月亮,每逢佳节倍思亲。

2021年中秋节感悟心得模板5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范文第4篇

(临夏回民中学甘肃临夏731100)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脉朴素无华、隐逸高蹈、诗意绵绵的月文化,它是一种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化,是与老百姓的情感方式密不可分的民间文化。沿着诗歌源头顺流而下,就会发现,月亮与中国诗词的关系源远流长。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

《诗经“陈风”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诗句,以皎洁的月光衬托美丽的女子,抒发男女青年相约相念之情。《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的佳句。魏晋南北朝时期,咏月抒情诗日渐增多,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曹操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名句创造了寓情于景的含蓄意境,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等颇为脍炙人口。何逊的“青草似青袍,秋月团如扇”比喻新颖雅致,别具一格。谢庄的名篇《月赋》:“白露暖空,素月流天”,“美人迈兮青生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声情并茂,写景生动,情深意长。中国古典诗歌的王冠产生在唐代,唐诗中情景交融的咏月诗更灿若群星。《全唐诗》中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有描写月色的佳句,风格多样,各有千秋。张若虚之婉转优美,孟浩然之恬静自然,王维之清新飘逸,李白之雄奇豪放,杜甫之沉郁顿挫,白居易之通俗平易,李贺之奇峭瑰丽,杜牧之哀伤清逸,李商隐之凄恻浓艳,韦庄之疏淡清远等风格,都在咏月诗中充分表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以景抒情,恬淡自然。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白居易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以景衬情,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余音绕梁。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几时杯同把,昨夜月同行。”以月拟人,真挚生动。品尝这些诗句,怎能不使人沉浸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呢?

宋词在写月抒情,创造意境上别开生面,不朽之作俯拾皆是。冯延已的“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写重重离情,婉约含蓄;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人格化景物,生动逼真。晏几道的《临江仙》把幸福的爱情诉诸明月作证;朱淑真的《去年元月时》通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往昔与“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的今昔的对比,抒发了对美好往事的无限眷恋。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借月光发泄了对金人的南侵,兵荒马乱惨景的感慨。文天祥的“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写出了他身陷囹圄,报国无门的激愤。 元散曲中也有不少咏月佳篇。曾瑞在《商调“集贤宾”宫词》中,用“唯嫦娥与人无世情,可怜自孤另。透疏窗斜照月偏明”,写出了被冷落的妃嫔的痛苦之情。关汉卿的“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婵娟”,张可久的“紫萧寒月满长空”等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篇佳句。

有月相伴,就有精神的自由飞升,就有诗兴,就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所以,从古到今,文人骚客们总爱对月吟咏,写出了许多与月有关的名篇佳句。而这些诗人们笔下的月,由于个体生命体验的不同,在诗人们的笔下,又体现了不同的意蕴。 我们很难用理性的概念来概括它的象征意义,粗略地勾画一下,它在不同情境之下,大体具备以下象征意义。

一、 爱情的使者

无论是人间还是天上,世间只有情难诉,而最富有诗意的男女爱情却总要向那一轮圆月诉说,月亮成了爱情的证明,成了寄寓男女相思之情的多情之物。“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明月千里寄相思”,只有“月亮代表我的心”,也才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李清照的《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对满月的期盼,也正是满腔相思之情的外露。自居易的《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思妇盼归图——痴心的女子斜倚在雕梁画栋的阁楼窗外,仰望月空,形单影只,百无聊赖,一腔思念与怨恨绵绵无绝期,只有到心上人回来的那一刻方能罢休。 这里的月是相距千山万水的恋人惟一能共同欣赏的景物,满怀心事只能与月倾诉,这里的月是相思之物。自古以来,月亮、爱情、诗就这样难分难解。

二、 乡情、亲情、友情、家国情的纽带

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便是游子思乡的名篇之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月光洁白如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望月思乡,于平淡之中见出款款思乡之深情。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是唱出了杜甫的万千思乡、念人之绪。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不约而同选择“月”的意象寄托思乡之情。而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弟共享明月,正是思念至深至切的体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又是李白对好友王昌龄的切切关怀与思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是照我还”吟出了诗人心中因思念而起的疑问。在这些文人骚客的笔下,已难以分清究竟是月有情还是人有情。

三、离愁别恨的象征

月圆喻团圆,月缺自然就是离别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但纵有豁达之人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仍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挥之不去,渐远渐浓。能做的只有猛饮烈酒,倒头酣睡,却不免夜来清醒,辗转反侧,孤寂中,看“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忆“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宋?晏几道),盼何时杯重把,共叙欢娱情。滞留的一方要么“无言独上西楼”,看“月如钩”;要么“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宋?王安石)。更有力劝“明月楼高休独倚”,以免“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尽管“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唐?张九龄),却仍是“青鸟不传云中信”,只落得“肠断白萍洲”。愁极恨至。“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

四、对永恒、无常的感慨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和世事无常之感。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感慨万千。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五、 高洁志行的寄托

月悬于天,何等高洁,何等神圣。月就这样以它特有的气质又成为了人们理想的寄托物,诗人们更是借它来言志抒怀。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向世人展示了自己诗仙的豪情与洒脱。而诗人的梦中,竟能“一夜飞渡镜湖月”,诗人的诗兴由此而发,壮怀由此而起。而他的“举杯邀明月”之举,更见出其孤独之中的高志亮节。

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借助语文课程的力量传递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传统节日中所蕴舍的丰富人文信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传递到青少年的心灵中,成为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以往的语文教学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新一轮课改中需要纠正这一现象,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语文主题活动,课后阅读考试等教学环节点燃学生对传统节El文化的感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我国跳传统节日文化,特别是让成长于麦当劳、可口可乐、圣诞节等西方文化符号包围中的青少年学生能了解、喜欢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教师作为青少年接受系统教育的专业组织者,自然就成了点燃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热情与兴趣的主要实践者和探索者。在学校的诸多课程中,语文由于与文化、人文有着“先天”的密切关系而成为了传承文化的主要“阵地”0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让语文课程更好地传递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1以往语文课程中传统节日的缺失

t .t关注度不够

我国一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除了耳熟能详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域或民族还有各自独特的节日,如傣族的拨水节等。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日常的语文教材、教学对其关注度不够,往往是一语带过。人教版选文中传统节日教材占总编目的t . a}io,语文版占t }io,苏教版为i . 9}io。有些教师认为节日文化教育是社会的事情,学生会自然感知,语文教学无需涉及。再加上以往应试的压力也无暇顾及在课堂中让学生感知节日文化。

t.2学生对传统节日相对淡漠

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早已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相比而言,学生对上述西方节日的热情要超过传统节日。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基本停留在“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春节就是吃饺子”,未体验到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

2新课标下传统节日回归语文课程的意义

2.t传统节日与新课标强调的语文人文性相契合

实际上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历史故事,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传统节日文化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这与新课标强调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契合。语文相比其他学科的特点在于它的“文”、“人文”,应当蕴涵丰富的民族文化。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传统节日就成为了与语文课程相契合的教学资源。

2 .2能有效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也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这就必然要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对传统节日井不陌生,特别是风俗习惯、仪式等。如果传统节日能成为语文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外在的风俗、礼仪升华到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则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节日是语文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其传承文化的精髓与语文的课程理念相契合。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文化呢?

3语文教学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的途径

31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现有教材中尽管传统节日的题材数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发挥,抓住机会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古典文学中常涉及节日,往往节日是诱发作者情思、体验的导火索,典型的即是春愁、秋思。节日是作品的背景,因此教学可通过体验节日,进而赏析节日与诗人情感的联系。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都是围绕着中秋节展开的。初中生对中秋节的吃月饼、团圆含义很熟悉。教学可首先通过师生互动谈中秋的方式“热身”,引出苏轼是在离开弟弟苏辙七年后的中秋之日写的,埋下伏笔,中秋节与哪种意象最为相关?词作中是否出现了该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该意象的?等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在赏析诗作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月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物体,将月亮、月宫、中秋节的联系自然地引出,让学生了解中秋节中包含浓厚的团圆、事圆、人圆的意味,对照诗人现有的境遇,词作中才有诗人往返于人间与月宫的情绪。

3.2将传统节日引入语文活动中

除了课堂教学外,主题活动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语文活动包括辩论会、演讲会、写作等。教师可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或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既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所注重的。比如举办清明节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跟清明节有关的文学作品、经典名句、音乐、各地的清明风俗等,并在班级汇报各自成果,接受同学、老师的提问。在真切的节日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3,3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中增加传统节日的信息比重

为弥补教材中传统节日题材较为少的情况,语文教师可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等补充传统节日题材的内容。通过此方式将传统节日的信息延伸到课堂外,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比如《中秋咏月诗三首》、《端午日》、《古诗十九首》、《春酒》等都是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源。

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多义词;学习与掌握

古代汉语多义词学习与掌握的实现是指如何去学习与掌握古代汉语中的多义词,换句话说即学习与掌握古代汉语多义词的途径是什么。古代汉语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工具课,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实现这一目的,有赖于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彻底扫除语言障碍。对于古汉语音韵、词汇、语法等诸多方面知识而言,词汇是古代汉语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为语法具有稳定性,古今语法差别不大;音韵只有古诗词歌赋才涉及,问题也不大。只有词汇随着社会与语言本身的发展,几乎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动之中。特别是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这样为了适应词汇的发展,词的负担加重,一个词往往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形成词的多义现象。而古代汉语词汇中单义词数量很少,绝大部分是多义词。这一方面表现了汉语词义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为我们阅读古书带来困难,不利于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多义词诸多义项的学习与掌握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难题,经常有学生面对纷繁的词义而不知所措,也不乏有一个一个去死记硬背诸多义项的现象,结果往往是费尽了力气却收效甚微。我们说,古代汉语多义词诸多义项的学习与掌握不是凭力气而是要把力气用在一个“巧”字上。只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理清脉络,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说来,可把握以下几方面:

词义的系统性。首先应该认识到词义的系统性。词义繁衍的必然产物是一词多义。初看起来,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之间错综纷纭,杂乱无章。但事实上却是井然有序,脉络分明的。多义词的诸多义项常常围绕一个中心义项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纲有目、严整有序的词义系统。如果认识不到词义的系统性,死记硬背多义词的每一个义项,将会事倍功半,反之,分析词义系统,探求诸多义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精确把握词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纪律的“纪”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列了六个义项:丝的头绪;法度、准则;治理、管理;记年单位;古代纪传体史书中记述帝王历史事迹的部分;通“记”。其中第六个义项是通假义,我们排除不管。其它五个义项,第一个“丝的头绪”是其本义,《说文》:“纪,别丝也。”意即别理一束丝的头。又细又长的丝容易乱且不易整理,所以欲使丝不乱,必须抓住丝头,把整个丝束缠起来,这个丝头就是“纪”,从这个意义很自然引申出第二个义项“法度、准则”,“法度、准则”是使人们的行为不乱,用于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因为约束,所以对于约束者来说就是“治理、管理”了。又因为“纪”是把“一”束丝缠在一起,这样就引申出量词的意义,古人把十二年称做一纪,再引申就指更长的一个时期,例如二十世纪,世纪合在一起指一百年。《史记》首创纪传体,这个“纪”指把零散的历史编纂起来,仍是“纪”本义的引申用法。

可见,多义词纷繁的词义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认识到这一点儿,再通过分析,我们便可以以简驭繁地学习和掌握多义词的词义了。

词义的内在联系性。词义之所以显示出很强的系统性,是因为词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一个多义词,不管它的义项有多少,各个义项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平等的,而是有着一定的联系(假借义除外),具有某种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因之处。作为学习者来说,贵在发现与掌握词义之间的联系点,只要紧紧地抓住这一点儿,诸多义项便会一目了然。例如“题”有“额头、前端、题目”等义项,“额头”在头的前部,“前端”在物体的前部,“题目”位于文章诗词等的前部或开始,三个义项有着内在的联系。“斗”本义是盛酒器,因北斗星形状与这种盛酒器相似,所以引申指“北斗星”。“月”本义为月亮,时间与月相关联,所以引申为计时单位。“爱”本义为喜爱、喜好,因为喜欢引申为吝啬、舍不得。因此,只要抓住了维系各义项的纽带,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词义引申的规律性。词义引申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之所以词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呈现出很强的系统性,是因为词义的引申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从本义和引申义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从“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是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例如:

“道”本义是道路。《说文》:“道,所行道也。”《论语・泰伯》:“任重而道远。”这是具体的道路;引申为抽象的途径、方法,《孟子・梁惠王上》:“交邻国有道乎?”;再引申为抽象的道理、规律,《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匠”:本义是木工。《说文》:“匠,木工也。”《墨子・天志上》:“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后来引申扩大到所有手工业工人都叫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这种引申是由个别到一般。“脸”:《韵会》:“脸,目下颊上也。”古代仅指颧骨部分,是古代妇女搽胭脂的地方。后来“脸”由指称局部转为指称整体,指整个的脸,这是由局部引申为整体。

抓住这些规律,对多义词的学习和掌握会有很大帮助。当然,词义引申也是十分灵活、不拘一格的,它有时又由一般回到个别,由泛指到特称,由整体缩至局部。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要特别注意。

抓本义的关键性。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本义是关键。因为在一个词的完整的词义系统中,从地位或作用看,本义是纲,派生义是目,纲举才能目张;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本义是源,引申义是流。推本溯源,支流分派才能脉络分明。江沅《说文解字注后序》: “本义明而后余义别,引申义亦明,假借义亦明。”。例如“习”有“鸟反复地练飞、反复练习、熟悉、习惯”等义项,其中“鸟反复地练飞”是“习”的本义,我们只要抓住这个义项其它义项便会迎刃而解,由个别的“鸟反复地练飞”引申为一般的“反复练习”,反复练习的结果是达到“熟悉、通晓”,熟悉、通晓进而形成“习惯”。所以,抓住本义是理解引申义和掌握整个词义系统的关键。

那么,怎样确定词的本义呢?

首先,根据古字形确定词的本义。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的形体和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形示义,意寓形中,凭借汉字的形体(甲骨文、金文、小篆),再加上古代文献的印证,我们可以确定词的本义。如:“行”甲骨文象“十”字路口之形,本义是道路,《诗经・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牢”甲骨文象栏圈里有一头牛,本义是牲畜的圈,《战国策・楚策》:“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从字形确定词的本义应注意两点: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不能靠字形来确定本义。例如“权”,意符是“木”,应与树木有关,《说文》:“权,黄华木也。”,但现存的文献资料中并没有这个意义,可见这个意义已经消失了。古代典籍中“权”有“秤砣、权力、权衡、权术、权且”等意义,与“木”无关,可见“全”是个假借字。象“权”这种假借字只有通过多义归纳来探求它的本义,“权”的几个义项中“秤砣”是本义,其它是引申义。二是根据字形推断本义所依据的字形必须是准确无误的。因为字在长期流传中会发生讹变,从而使形义脱离关系,遇到这种情况,就要上溯讹变以前更古的字形,避免用已经讹误的形体推断词的本义。

其次,可以通过多义归纳推断本义。根据字形推断本义,简便可靠,但纯表意字有限,使用这种方法未免失于偏狭。词义的系统性、内在联系性与词义引申的规律性决定了多义词诸多义项中间存在某种“相似点”或其他系联的因素,这些便构成了词义间相互联结的纽带。紧紧抓住这一纽带,按照词义繁衍的逻辑顺序逐个考察,就不难找出它的本义。例如“素”有“白色的生丝,白色或颜色单纯,平时、一向,白、空,质朴、朴素”几个义项。从这几个义项看,“白色的生丝”是本义,由此引申泛指一切白色,再引申为表示抽象的白、空。另一方面,“素”没有经过染色的生丝,由此引申出原本的意义“平时、一向”,表示在某一时间段的原来情况;质朴、朴素,表示事物品格的本来面貌。

注意语境的必要性。古汉语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不同,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注意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具有的不同意义,有利于该词的掌握。例如:

“毙”在“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中是“”义;在“射其右,毙于车中”(《左传・成公二年》)中是“倒下去”义。

“病”在“子疾病”(《论语・述而》)中指“病重”;在“余病矣。”(《左传・成公二年》)中指“伤势重”;在“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孟子・公孙丑上》)中是“劳累”;在“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是“困苦”;在“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论语・卫灵公》)中是“担心、害怕”义。

可见,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现象的互相比较,去学习和掌握多义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介绍了学习和掌握古汉语多义词应把握的几个方面,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更好地去学习和掌握多义词,少走弯路。当然,除此之外,平时,还要多积累,真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