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次见面英语

初次见面英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次见面英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次见面英语范文第1篇

香栀,九月正灿烂的绽放着一朵朵清绮瑰丽的花朵,雪白,却不乏生气,开学了,在这个阳光的字眼里。

李琦——我的英语老师。初次之见,李老师的音容笑貌,宛如一支烧得滚烫发红的烙铁,便深深地印上我的心头。

爽朗洒脱的性格,朗朗有力的嗓音和永远严肃的瞳仁中,却不乏一丝母性的慈爱;微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红框眼镜,圆圆的秀气脸庞,中等微胖的身材,在初次见面就掷地冰寒,说话丝毫不留情。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虽然我不是那么喜欢这种方式,也不那么提倡,可是我十分欣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同学们也会将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上,也让课上喜欢开小差的同学闻风丧胆,从而使学习提高并且还有良好的自觉性。

听说李老师在艺术上也颇有见解,曾领导过学校的英语合唱团参加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比赛,并且取得优异成绩。而且Mrs.李在教师圈中也具有魅力的人气,是位平易近人的老师,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要再接再厉学习英语,因为我是那么地尊敬我的英语老师——Mrs.李。

初次见面英语范文第2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1

谈到文化对于语言的体现,相信很多学习语言专业的人都会深有同感,因为在学习一种语言的时候,你必须要先了解这种语言发源国的文化习俗。学习英语不仅要会认,更要会用,在用的过程中就会与英语国家的文化相联系。特别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与西方国家大有不同,那么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很难用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来进行理解。比如,我们中国人会在遇到初次见面或者不怎么熟悉的人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想要表达关心或者寻找话题来进行交谈而向对方询问“你在哪工作?”“你们单位(或公司)收入怎么样?”“你结婚了没?”等等问题。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类问题是属于个人隐私,他们是不会愿意对一个初次见面或者不熟悉的人来讨论这类问题。再比如,中国人和朋友相遇,往往会很自然地问“你吃了没?”,其实这个在熟悉的人之间,就像是打招呼一样平常,但是换成是西方国家的人,他们则会理解为你是在邀请他们一起吃饭。所以,很多时候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沟通方面的一些误解,会引起很多尴尬的场面。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想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先从产生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入手。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往往使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出现语言表述不恰当的问题。下面就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其中两个方面来看一下。1、个人价值观的差异。西方人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他们会彰显出来。相反, 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比如,有人告诉你:You are so beautiful!中国人会觉得不好意思,然后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而在英文中“哪里”就是用“where”来表达, 所以当中国人用“where,where”去回答的时候,外国朋友就会以为你是在问哪个地方漂亮,这样的语言歧义就是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在西方国家中,别人对自己进行赞扬的时候,要礼貌的接受,他们一般直接用“Thank you!”来进行回答就可以了。同时也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肯定。2、社会关系的差别。在西方国家,一个家庭里面,小孩子可以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中,父母也可以是孩子的朋友,朋友之间就可以直呼其名的。而在中国家庭里面,长幼有序,要尊老爱幼,这是中华五千年所传承下来的礼节,所以对长辈直呼其名是不尊重的表现,会受到家长的责罚。再有,中国历来遵从长幼有序,比如,对母亲的兄弟我们应该称呼为“舅舅”,而对父母亲的朋友,一般都用“叔叔”“阿姨”来称呼,并且会在称呼前加上姓。而在西方国家,社交场合一般不使用表示不同的关系的称呼,都用“Uncle”“Auntie”来称呼,而且后面只带名,不带姓。又如,中国学生在学习单词的时候,学习了“teacher(老师)”这个单词,就会在称呼老师的时候很自然的在“teacher”后面加上老师的姓,作为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其实,英语中“teacher”它所指代的只是一种职业,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简单地理解为比如张老师就等于“Teacher Zhang”。其实在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就可以了。

初次见面英语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e final aim of English teaching i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communication ability,bu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which influences the students’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fluence the students’communication in several aspects .It introduces the necessity of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cultural knowledge and how to infiltrate cultural knowledge in English teaching.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文化知识的渗透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cultural differences;the infiltration of cultural knowledge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95-02

0引言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元素,我国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董亚芬曾说过:“任何一个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语言材料上,篇章、句子甚至每一个单词都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要掌握一门语言,也就要掌握这一民族的文化。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要掌握它,必然也要熟悉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同样,要搞好英语教学,必然也要重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对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的输入。

1文化知识渗透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语法,便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交际了。毫无疑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词汇、语法规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交际能力包括了五方面:听、说、读、写和社交能力。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格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那么有时会产生误会,继而妨碍正常的交流。例如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和英语语言国家的人交谈时,会直接问到别人的年龄,薪水等问题,这使得对方很难做出回答。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际应用;只重视语法的讲解,不重视语言环境及应用语言的文化背景的讲解是不对的,文化知识的渗透在英语教学中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

2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渗透的基本内容

英汉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这些差异影响着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正是我们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需要让同学们识别和了解的即我们英语教学中所需渗透的文化内容。

2.1 称呼语在我们国家,我们一般礼貌的称呼陌生人为“同志”,例如,有位英国人到商店买东西,售货员说到“Can Ihelp you,comrade.”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因为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众所周知,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而且在称呼前带上姓,如“王叔叔”、“李阿姨”等。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White”、“Auntie Lucy”,对方听了会觉得很别扭。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就应该是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 “张护士”称为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因为英语中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医生,博士,教授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或者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2.2 感谢和答谢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重视亲情,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感觉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2.3 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如:A:You speak English well.对别人的赞美,英语国家人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而我们中国人往往会谦虚一番,然后给出这样的回答“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

2.4 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家庭、收入等情况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此在英语中初次见面(“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What are you doing?“你在干什么?”)(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的话语都不受欢迎。

2.5 打招呼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为话题。

2.6 介绍在中国,我们初次见面或谈话时一般会先作自我介绍,然后问及到对方的一些如姓名,家庭等情况。因此中国学生受我们自身文化的影响,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自然会说到“What's your name?”,但事实上,英语语言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2.7 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2.8 词汇的文化内涵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预示灾难”,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还有在汉语里狗“dog”象征着忠诚,而在英语中“dog”则代表邪恶,卑鄙的人。

3文化知识输入的方法

文化知识输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3.1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一些介绍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选修课程例如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对比,以此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3.2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我们可以在阅读课文中进行文化教育,例如我们现在所用的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这本教材的内容丰富,涉及了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科技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是进行文化教育的好素材。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词汇、语法的教学中通过对比汉语和英语语法和词汇之间的差异来达到目地。除此之外而且还可以利用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推广之,例如,用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学生们一方面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到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我们也可以开设英语角,英语沙龙请一些外籍朋友与学生们进行直接交流,或以讲座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域外的社会生活风貌,价值观等。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文化背景知识更易为学生们记忆、领会和掌握。

3.3 在教师努力的同时,要鼓励学生主动阅读有关英语语言文化的书籍、报刊或杂志,同时随着网络和电脑在学生中的普及,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英语学习网站或国外的交友网站,学生可通过E-mail,QQ等方式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直接交流,这样既培养了语言兴趣,提高了语言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

总之,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要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英语这门语言,从而达到我们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初次见面英语范文第4篇

我的工作是照看两个可爱的孩子,一个9岁,是个男孩,叫做Thomas;另一个7岁,是个女孩,叫做Emma。他们真的太可爱了,像两个天使。

Emma虽然比Thomas年纪小,但感觉上Emma要更成熟,讲起话来像个小大人。最有意思的是,我给她讲完故事哄她睡下后,我去Thomas的房间陪他读书,突然Emma起来喝水,然后告诉我每个人每天必须喝下8杯水,她今天差了一杯,所以现在要补上。真是太可爱了!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她我总会想起霄霄(我的“巨人”妹妹)。Thomas相对而言更像个小孩,我和他轮流读他的百科书,他帮我矫正发音,真是个可爱的小绅士。然后他把他的收藏品――一堆卡片展示给我看,这些卡片都是我们以前在小学时候玩过的,就是跟扑克一样大,分金卡、银卡、普通卡那种,上面绘有各种卡通人物的卡片。我告诉他下次我会教他一种中式卡片玩法,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那种“扑卡片”。

我很感激GOD能给我这份工作,虽然我不知道最终我是否可以得到它(我现在是试用期)。这家的男女主人都毕业于牛津,男主人是一位牧师,而且他工作的教堂就在我宿舍的隔壁。此外他还是DURHAM神学院的老师(DURHAM的神学专业在全英是前三位的)。开始我是在学校学生中心的JOB SHOP(招工商店)的网页上看到这份工作的,每周一、二、三下午3:30到5:30照看两个孩子。先把他们从学校里接出来,然后陪他们回家,再在家里陪他们玩。我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就觉得这实在是一份再合适不过的工作了。而且报酬相当诱人,7镑一小时。要知道DURHAM学生工都是4.5镑一小时啊!所以我立即给JOB SHOP的工作人员发了Email,然后在上周四下午去见了工作人员,是一位很温柔的女士,我们谈得很好。她把这家人的地址及联系方式都告诉了我,还夸我英语好。接下来呢,就是给这家人发Email约见面时间。在上周日的下午6:00,我到了他们家,算是初次见面,但聊得比较愉快。他们告诉我还有一个中国学生也申请了这份工作,不过他们觉得我的英语比她强,而且我又有相关方面的经验(多亏了我在慧灵那近一年的志愿者工作,教那些智障孩子们英语,现在真是受益无穷啊!),因此,他们会先考虑我。而且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可以在我没有时间的时候代替我照看孩子们,所以家长比较满意。

今天晚上是特殊情况,他们需要有人在家陪孩子,所以我就来了,也算是试用期的开始吧。希望明天早晨孩子们对他们爸爸妈妈说对我满意。

初次见面英语范文第5篇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一般指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这一切构成了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些文化差异必然在各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学习东西方文化内容,—方面可促使学生对学习英语更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用英语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得体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大纲》中就多次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传统,增强世界意识,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因此,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这两种类型文化的教学,跨越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障碍,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初中英语教材中,外国文化、习俗与我国文化差异的突出表现

1.寒喧用语。在中国,熟人、同事、朋友见面时打招呼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有:“到哪里去?”“吃过了吗?”“忙什么?”等,这只是一种出于礼貌的寒暄。但在西方国家,以上句子只用在特定的场合,如果用于打招呼,对方认为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而引起不快。而谈天气是正常的寒暄方式,例如:A:Hello,Bruce.What a beautiful day!B:Yes,it's beautiful,isn’t it?

2.初次见面的禁忌。中国人在日常交际生活中往往初次见到对方就问对方的年龄“高寿”和家庭状况——老伴、子女情况,以示关心。然而,在西方国家却对此极为反感,他们认为这都是属于私人问题。

3.称赞与接受赞美、恭维是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人民共有的言语交际行为。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更看重称赞的作用,乐意听到别人的恭维话,同时也乐意称赞别人。中国人接受别人称赞时,总是谦虚地说“不好,不好。”而西方国家被人称赞时总是说“Thank you”。

4.赠送与接受礼物。中国人收到亲戚朋友的礼物时,总是先推辞一番,在对方坚持以后再表示接受,收下礼物后一般不当面打开,以免给人留下“贪婪”印象。西方人与我们习惯正好相反,收到礼物后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在许多场合,往往把礼物打开当着客人的面称赞一番。

5.称呼语。上课了,教师走进教室,学生说:“老师好”(Good moming,teacher)。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在英语国家,teacher即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西方中小学生称呼教师,一般在姓氏前冠以Mr,Mrs或Miss。

6.致谢。在中国,一般在家庭成员、亲戚或熟悉的老朋友之间不说谢谢,否则会感到见外。在公共场合接受服务,如在商店、饭馆等,一般都不说谢谢。但是在英语中,人们把“Thank you,Thanks a lot,Thank you very much.”整天挂在嘴上,例如到商店里买东西,叫服务员拿商品出柜台上看,都要向服务员表示感谢,“I’11 have a look at the woolen ones,thank you.”

7.表示谦虚。中国人和西方人表示谦虚的方式不同。中国人最常见的是自贬。如“薄酒”、“寒舍”、“鄙人”、“拙作”等,而西方人就弄不明白,即然是“薄酒”,干麻要请喝呢,即然是“寒舍”,干麻要请我去呢……

8.餐桌礼仪。到英语国家的外国人家里做客,应按照女主人安排的座位就座。吃饭过程中,女主人会说:“Help your self’,而不会强劝你吃什么或多吃一点。吃完后应向女主人致谢,“What delicious food! I like it very much,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地向学生指出、介绍,使他们认识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知识的“不协调性”,从而相应地调整原来的知识结构,把新学的知识内化到自己总的知识结构中去。培养学生的“容忍”素质,使他们不受母语的干扰,避免讲出中国式的英语。

三、创设语言氛围,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化

学习语言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在学校里要营造一个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具体做法有:

1.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在课余及午间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午间上校园网自由点播喜爱的英语歌曲,以此增加学生的视、听信息输入量,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异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2.利用校园英语廊、英语角,在校园中广泛开展活动。我们提倡走进校园说英语,用英语问候,进行英语会话;提倡老师运用简单的英语与学生会话并组织教学其他学科。

初次见面英语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职英语;“双乐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6-0095-03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由于高职学校招生门槛较低,导致生源素质整体较差,使高职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1],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高职院校学生本身来讲,绝大多数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十分薄弱,语音、语法、词汇知识不牢固,达不到大纲规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基本要求,导致他们学习新内容十分吃力,不能很好地接受并掌握新的知识;同时,在大部分高职学生中,“英语无用”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学习专业课比学习英语更重要,没有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而且,由于自身懒惰、学习态度不端正、英语学习氛围差、学风差,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学习兴趣,无法很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提升英语应用能力。

其二,从高职教师层面来看,不少教师未能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在给高职学生上课时根本不考虑高职英语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上课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填鸭式”教学,一味地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很被动地接受新知识,因而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另外,一些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在面对英语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时,无法灵活地运用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未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课堂教学十分单调、乏味,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针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少高职英语教师和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法、项目教学法、PDCA循环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法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职英语教学糟糕的状况。然而,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教学模式能够更有效地调动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改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本文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将“双乐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以期逐步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二、“双乐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及要素

“双乐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依据建构主义的生成性学习理论提出的,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Wittrock, M.C. 1974)于20世纪70年提出[2]。他认为学习源于个体内部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外界信息的单纯输入,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一种新的模式以理解当前输入的新信息。学习过程就是学习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信息中接受的感知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3]。学生只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接受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结合已有知识经验,主动建构并生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才能真正掌握有意义的新知识。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应承担的责任,并对自己取得的成绩进行正确的归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双乐式”教学(OESH)是指在承认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教师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制定出富有多样性、灵活性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有效地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并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各环节进行选择和整合,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建构的一种教学模式[5]。“双乐式”教学模式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

1. O( Objective):教学目标。“双乐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既灵活多样,容易实现,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2. E(Explore):探索学习。在“双乐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3. S(Success):成功的体验。“双乐式”教学强调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基本情况,为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尽可能使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最终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4. H(Happiness):愉快的心理体验。评价既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处于快乐和谐情境中的重要手段[5]。“双乐式”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双乐式”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案例

以“十二五”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第四版)Unit 1 Hello,Hi! 第一部分Talking Face to Face为例,说明“双乐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设定符合学生实际的n堂教学目标。Unit 1 Hello,Hi! 第一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初次见面和再次见面的问候语、应答语和道别语,学习交换名片的句型,并掌握英语名片中所涉及的高频词汇以便能看懂英语名片。由于所带的高职学生词汇、语法基础十分薄弱,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笔者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读、理解、掌握该部分出现的基本词汇,如Mr./professor/introduce等。

(2)引导学生掌握初次见面和再次见面的问候语、应答语、道别语以及用于交换名片的句型:Hello/Nice to meet you/How do you do/Thanks for…/Here is my business card等。

2. 引导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双乐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因此,在Talking Face to Face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步骤:

(1)利用多媒w播放一段有关初次见面打招呼和交换名片的趣味视频,其中应尽量包含该部分涉及的词汇,如professor/Mr./introduce等,吸引学生的知觉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竞赛。首先,在播放完视频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回忆刚才视频中的人是如何打招呼和交换名片的,在课本中找到并画出与之对应的英文单词和句型。任务完成快、正确率高的一组获胜,其余小组则需要在课下准备节目,并在下次课进行表演。这样既能利用小组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获胜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又能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其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利用刚才找到的单词和句型,根据课本给出的5个情景进行模仿对话。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在小组讨论后若仍有不会表达的词汇和句型,可以向老师求助,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最后,每组选出两名代表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同学担任评委打分,选出表现最好的两名同学,予以奖励,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3. 采用多元性评价使学生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双乐式”教学模式下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应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客观、积极的评价,着重肯定学生的学习表现,对学生予以鼓励,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比如发音、词义理解、语法等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完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和竞赛完成后,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互评,帮助学生弄清楚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四、“双乐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双乐式”教学并不是教师仅仅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放任学生自己去完成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概括、抽象、归纳。因此,在使用“双乐式”教学组织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已有英语水平,以真实任务情境为基础,设置灵活且易实现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解决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从而真正实现设置的教学目标。

2. 教师应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各种真实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角色扮演、问题探究、小组讨论、活动激励等多种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探索和小组互助合作进行探索学习,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学习内容意义的建构。

3. 在组织英语课堂学习时,教师应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材料,并帮助学生认识到新旧学习材料之间的关联性,继而建构学习材料与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的内在联系,由易到难,使学生乐于接受并掌握新的学习内容,逐渐由“厌学”转变为“乐学”。

4. 在“双乐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应采取多元评价手段,使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并积极反思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以此为依据不断调整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应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劳动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使学生既能够感受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又能够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同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并鼓励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寻求解决办法,并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及时给予点拨帮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愉快的体验。

五、结语

“双乐式”英语课堂教学的实现依赖于师生间和谐愉悦的互动,对教师而言,“乐教”源于对教学智慧的不断追求,而“双乐式”课堂情境的创设则依赖高职英语教师对教学智慧的合理运用[2]。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掘学生的潜能,依据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整合教学各个环节,创设符合高职英语教学需要、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情境,尽可能地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课堂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教学评价中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逐步完成对所学英语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不断促进学生与学习任务、同学、老师之间的积极互动与合作,从而实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有力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改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刘晓玲. 高职英语教学作用、定位、现状与改革[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8):73-75.

[2]韩彩虹,梁荣学,赵方辉. “双乐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学力养成[J]. 科技信息,2009(07): 631-632.

[3]Wittrock,M C. Generative Learning Processes of the Brain[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2(9): 531-541.

[4]Osborne,R J. Wittrock,M C. Learning Science: A Generative Process[J]. Science Education,1983,67(4):489-508.

[5]Han Caihong. OESH Teaching Mode of Overcoming Speaking Anxiety[J]. 海外英语,2012(12):109-111.

初次见面英语范文第7篇

年龄:不详,已婚,一子

住址:长沙

五官:端正

体重:100公斤左右

也许张Sir对我的最初印象是报到那天,我与后面的女生讲话,被批评。其实,我们的最初见面还要从这之前的家长会说起。

那天,我坐在讲台下面,无所事事地看着四周的家长们,觉得很好奇,尤其是那些服装怪异的家长,如体态丰盈,身着粉色半袖旗袍短裙的那位,可着实把我乐呵了好一阵。我左顾右盼了好久,迫切地想看看新老师到底长啥样。终于,铃声响了,忽见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嘭”的一声把公文包摔在讲台上,粉尘四起,我捂着鼻子直闪躲。呀,这可是重量级人物啊!体重怕是有两百来斤吧?戴着金边眼镜,学识一定很丰富。这就是我们的新老师?对学生会不会很严厉?正胡思乱想,“这位同学,帮我把资料发下去!”我乖巧地起身发资料。这就是我和张Sir的初次见面,也不知他对我的印象如何,或许早已忘记了。

一个学期下来,对张sir也了解了不少,发现我们有许多共同点。比如爱睡懒觉,不到吃早饭就不起来,爱吃零食,柜子里、抽屉里常常有许多惊喜――只要善于发现:不爱运动,虽然张Sir是身体原因,不能过于运动。因为张Sir总是有很多零食,所以我们就去“要”(实则是抢),往往张Sir自己还没吃多少,就被我们瓜分了。我们经常向他“借”钱,结果大多都有借无还,害得张Sir经常向我们讨债,以至于现在有班规规定不得在班里借钱,借钱者须加倍偿还。

我们班女生有时还围在一起讨论张Sir的皮肤弹性。有一次,班长说“那天,我去办公室,张Sir正好出来,结果我就撞到他身上了,然后,就被反弹回来了张Sir的肚子好软的”大家齐声惊呼。唉,可惜我就是没勇气,要是能摸一下他的肚子,软绵绵的,肯定像抱枕一样,舒服极了!还有一次,我们几个女生去办公室上“思想教育课”,张Sir批评到动气动情处,就来捏我们的脸。没捏到我,因为我躲过了。后来被捏过的人说,张Sir的手好多肉,不但我们捏他很舒服,他捏我们也很舒服I唉,我又后悔不该躲过,没尝到被捏的滋味。

张Sir平常对我们都是笑脸相迎,不过,他也有生气的时候,那简直就是暴风雨来临,有时我们全班都会遭殃。张Sir的惩罚形式多样,较为轻松的就是什么捡垃圾啊(就是在操场做义务扫除),吃挂面啊(罚站),写检讨(1000字左右)啊……消耗体能的惩罚就是跑步、跑楼梯、做俯卧撑……我们都特别害怕张Sir发火,那滋味别提有多难受了。好在张Sir发火的时候不多见。

初次见面英语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会话内容 语体 亲疏关系

1.引言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邹忌就有这样的名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是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同样一个“美”字,实际的内涵完全不一样。这正是由于妻子、小妾、客人和邹忌的亲疏关系不同,引起“美邹忌”的不同含义。这里的亲疏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亲疏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人际关系常常在会话过程中体现出来(李茹,2006:5)。交际双方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向对方传递自己的社会情感,然而正是交际各方,会话的参与者们所具有的这种社会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话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是说,语言得体性、会话的内容和会话参与者的亲疏关系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示意图:

图 1: 会话参与者示意图

这里的亲疏关系主要是指speaker和addressee之间的关系,speaker 和addressee在会话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会话的基本要素,决定着他们会话时所采用的形式和会话内容。参话者必须知道自己在会话中的角色,必须对会话的语体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要使自己的话语得体,符合语境。因为正如Enkvist所说,语体可以传递交际双方的情感和思想(刘世清,1998:9-10)。

语体是语言变异研究的核心构念。拉波夫将语体定义为:说话人对自己说话所留意的程度。但贝尔提出“听众设计”,强调语体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态度。对此库普兰德等人予以支持,认为语体转换是说话人的身份认同行为,是一种策略,是说话人利用符号资源进行角色定位的过程(李经伟,2003:1)。

笔者以五十名学生为调查样本,以粗俗语、礼貌语为变量,客观地阐述学生的亲疏关系和会话,语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着重阐述怎样改变语体和会话内容来改变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疏关系。

2.会话形式和亲疏关系

首先,要讨论的是会话形式即文体和亲疏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交际文体越随便,表明交际双方的关系越亲密,交际中礼节性内容和约束就越少,举止就会显得粗俗、鲁莽。如果交际中文体高雅、正规,表明交际双方关系疏远。文体越正式,礼节性的蕴义就越大,礼节越多,人与人的关系也就越疏远”(朱跃,1999:241)。较正式的语体标志着交际双方社会地位不平等而比较随便的语体则标志着双方可能比较亲密、志同道合或者志趣相投(贾玉新,1997)。文体和亲疏关系可以用一个函数式来表示就是 y=kx,图象如下:

图 2:文体和亲疏关系函数式

X值的范围为[stranger,friend]或[friend,stranger]。Y值的范围为[formal,informal]或[informal,formal]。函数Y=KX为正比例函数,随着X值从stranger向friend变化,Y 的值也从formal向informal变化,反之亦然。

笔者就陌生人、朋友之间的语体变化这一话题,对十名初高中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初中生三十名,高中生二十名,调查他们在和朋友、陌生人交谈时使用粗俗语、礼貌语、俏皮语的情况。调查的结果如图所示:

图 3: 语体在朋友、陌生人之间的分布比例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朋友之间使用粗俗语、俏皮话等随意语体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而熟人和陌生人之间交谈时多使用礼貌语、问候语等礼节性的语言。

汉语里粗俗语非常丰富,中学生之间也是如此,自己好朋友如果老实那叫“呆子”、“猪头”;同学有一道题做不出来,叫“”;嗦是“八婆”;朋友长得帅那是“衰哥”或者干脆说“你这丑鬼”等。这些语言在朋友之间使用时可以理解为关系亲密,然而这样的语言如果在陌生人或熟人之间使用,那就是两个人在吵架、骂街。在调查中有这样两道题,如:

(1)当一个陌生人或熟人和你交谈时说脏话,你会觉得:A可以 B不可以 C无所谓

(2)当一个朋友和你交谈时说脏话,你会觉得:A可以 B不可以 C无所谓

图 4: 和陌生人、熟人、朋友交谈时说脏话对比表

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中学生在和陌生人交谈时不会接受粗话和脏话,而在和朋友交谈时,如果朋友说粗话或脏话可以接受。因为粗俗语的语义在特定的语境中并非表示词语的指示意义而是表示说话人特别的喜爱、亲热或随意等情感或语气。我们来看下面几组中学生对话的例句:

1)A:作业做完了吗?猪头!

B:还没有,去死吧,你!

A和B之间的对话更显得他们关系亲密无间,如果他们是熟人或者陌生人,接下去可能就是两个人在对骂。因为“猪头”等粗俗语在陌生人这样的语境中更多表现的是它的指示意义,那就是在骂人了。

2)A:Close the door,you,Son of bitch.

B:Fuck you.

A和B这样的对话如果是发生在熟人或者陌生人之间,那么他们可能在为关门的事而争吵。所以从以上两个例子中不难看出随着参话人之间的亲疏变化,语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3)A:丑鬼,把作业给我抄一下。

B:滚!

A:。

如果两个人是朋友,A想借作业抄一下,但是遭到B的拒绝。我想A是不会生气的。 如果A和B是陌生人或熟人,而同样的内容,他们之间的对话很可能是这样的:

A:把作业给我抄一下,行不行?

B:不好意思,不行。

A:没事。

如果对话一方说脏话,另一方用礼貌用语,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看下面这样一个例子:

4)A:丑鬼,把作业给我抄一下。

B:不好意思,不行。

A:。BT(变态)

如果两个人是好朋友,A会觉得B有点变态,不给我抄就算了,还故意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如果两个人是熟人或者陌生人,给人的感觉就是A是一个不懂礼貌、没有涵养的人。

在英语中粗俗语是指那些低下、缺乏品位、不加修饰的粗俗的语言( vulgar words)常见的粗语有God damn,fuck,man,shit,SOB(son of bitch),fool等。

fuck一词在现代人们的生活当中,经常被人们使用,朋友在一起聊天,有时会情不自禁地说出粗语和脏话。

5)A:Have you all read and memorized that list?

B:Yes.

C:Fuck,yes.

B:Oh!

C:Oh,my God,I didn’t believe I just did that again.

这里的fuck很明显表示的不是该词的指示意义,而是暗示说话人的一种情感。再来看这样一句话:

6)I’ll wring the neck of any fucking bastard says a word against my bleeding fucking king.

第一个fuck那是一种咒骂,而第二个fuck却是一种强烈的爱的情感。因此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人们在和陌生人或熟人对话时,出于礼貌,一般不会使用粗语和脏话。但是朋友之间使用粗语或脏话有时却能起到拉近彼此之间关系的作用。

粗俗语可以说无处不在,几乎没有年龄的界限。夫妻之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最亲密的一种社会关系。他们之间有时也会有粗俗语出现,如:“死鬼,死老头子,有病,短命的……”这正应了一句俗话“打是亲,骂是爱”,骂之越狠,爱之越深,关系也越密。当然交际双方是否说粗俗话可能还要受到文化环境、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礼貌”是指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人们用礼貌语来表示对对方的一种尊敬和照顾交际各方的“面子”。礼貌用语的变化和说话人之间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会随着亲疏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日语文化中,这一变化表现得最为明显。日语有谦语和敬语之分。在和对方交谈时,如果对方是陌生人,则用敬语,和自己相关的事情和事物用谦语,如果和自己的好朋友交谈时,则用简体形式。例如:

田中和小张第一次见面,田中介绍自己时一般会说:

7)私は、田中のと申します

当他们成为好朋友之后,田中给小张打电话时会说:

8)わたしは田中だ

田中和小张第一次见面,早晨打招呼会说:

9)田中: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小张: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熟悉之后,早上见面:

10)田中:おはよう

小张:おはよう

在英语里情况也是如此,如果两个人初次见面通常会有以下对话:

11)A:Good morning. B:Good morning.

如果两个人是朋友,打招呼就非常随便了:

12)A:Morning. B:Morning.

A:Hi,Tom. B:Hi,Mike.

那么在汉语里两个人如果初次见面打招呼会是这样的:

13)A:你好,贵姓? B:你好,免贵姓陈。

如果是朋友见面了打招呼可能会变成:

14)A:吃过了吗?B:还没有。 A:上哪儿去?B:上班/上菜场。

Brown & Levinson认为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策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满足人们的面子需求。所以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人们在遇到陌生人时非常客气、礼貌,在汉语里,人们会说“请……”英语里就是“please……” 日语里却是 “ます,ございます,ください……”。

在调查中有两道这样的题:

(3)当一个陌生人在你身边大声喧哗,你会说:

A:您的声音小一点好吗?B:闭嘴 C:声音小一点

(4)当一个朋友在你身边大声喧哗,你会说:

A:您的声音小一点好吗?B:闭嘴 C:声音小一点

调查的统计结果如下图:

图 5: 陌生人或朋友在身边大声喧哗时不同反应统计表

从上图中可见人们在交际时基本上遵守着语言随着亲疏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原则。因此,如果亲疏关系不同了,而语体不变,在会话时会产生许多误解和尴尬的场面:

如果两个日本人第一次见面是这样的对话:

15)A: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B:おはよう

B的回答可能会让A觉得,我不认识你,你的年龄也不比我的大,你又不是我的社长,A会非常困惑。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在英语里人们见面时经常说:

16)A:Hello,how are you?

B:Fine,thanks.

但是如果B的回答是:

Well,it depends on what you mean,if you mean am I physically well,then I am as far as I know although it is different to be sure. Emotionally I am tired out and really should take a rest,professionally things are going Ok but,and then there is my family...(Channell,2000:232)

A只是一个礼貌性的问候,B的回答会让A觉得很难为情,因为A并没有想着要去了解B的身体情况和家庭情况,去打听别人的隐私,只是一个问候而已。

3.会话内容和亲疏关系

会话内容也随着亲疏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俗话说“关系浅,舔一舔,关系深,一口吞”,当然这是酒桌上的话。人们把喝酒的深浅和人的亲疏关系联系在一起,人们喝酒时常用的戏言却也正应了朋友之间有说不完的话,而如果关系不好,脾气不和,一句都为多。在调查表中有这样三道题:

(5)当您和陌生人交谈时,你会说()

A工作 B爱好 C学习 D个人秘密E家庭情况

F饮食情况G政治H天气 I爱情J异性

(6)当您和熟人交谈时,你会说()

A工作B爱好C学习D个人秘密E家庭情况

F饮食情况G政治H天气I爱情J异性

(7)当您和朋友交谈时,你会说()

A工作 B爱好 C学习 D个人秘密 E家庭情况

F饮食情况 G政治 H天气 I.爱情 J异性

调查的结果统计如下图:

图 6: 交谈话题统计表

从上图中很清晰地看出朋友之间谈论的话题要比陌生人或熟人之间更加丰富,话题的数量在陌生人、熟人、朋友三种亲疏关系之间变化着,随着关系的亲密的发展,话题的数量也明显增加。除此之外,谈论的话题的深浅也会随着亲疏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从谈论天气,工作到谈论“异性”。谈论异性的话题更多的是在朋友之间进行。

图 7: 谈论异性的人数折线表

在图5中,在朋友之间,有三十多人会谈论异性,而只有五人选择会和陌生人谈论异性。在调查中还发现几乎所有的朋友在一起都会谈论异性、个人秘密、性等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这可能是朋友之间有更多的共有知识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他们的话题会更加深入。如果两个好朋友是女性,她们在一起会相互倾诉心中的白马王子,某某对我有意思等话题;如果两个好朋友是男性,他们在一起可能则会讨论哪一个女孩漂亮、性感等话题。而陌生人或熟人之间谈论的内容局限于表面、浅层的东西,例如天气、学习、工作等相关的话题,通常只是礼节性的问候。Malinowski在语言学中创造了寒暄交流或者叫应酬交谈(Phatic communion)这样的术语,如: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 等(转引朱跃,1998)。用这些词交际时,他们不包含信息交流的意义,只用来建立说话人之间的社会接触或避免难堪的沉默(朱跃,1998)。所以陌生人和熟人初次见面处于礼貌而经常采用礼节性的话题来表达友好的意图,也正如Leech所说的那样:为了表现我们的友好,在交谈时,我们会采用没有实际意义的短句,例如一些问候语,见面和告别时非常客气的问句,如,“How is the family?”,“What happened to spurs on Sunday then?”这些句子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而已 (Leech,1973:62)。

在英国,人们遇到陌生人时可能喜欢以天气为主题进行攀谈:

17)A:It is a nice day,isn’t it?

B:Uh,Yes,it is.

交际双方都知道天气很好,可能只是想打破沉默的场面。所以Carroll提出熟人可能会更多地使用停顿语(如:Uh,Um,and so forth),而且通常只谈论一个话题(Carroll,2001:232)。

因此,交际双方从起初是陌生人,随着接触的频繁,关系也会逐渐地走向亲密,那么他们交流的内容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下面实录的是两个的学生之间的几段有代表性的对话:

18)

(1)开学第一节文学课上,同学们都不熟悉。

王:你好,这座位有人吗?

李:(很热情)哦,没有,请坐。

(2)在后来的马哲课上他们又碰面了。

王:你好!

李:你好,这座位没有人。

王:(坐下之后)文学课上到哪儿呢?

李:Shakespeare’s Tempest.

王:谢谢!

(3)王有一次马哲课没有去上,在文学课上,王又和李军坐在一起。

王:喂,昨天老师点名了吗?

李:没有,胆子挺大!

王: 好!太棒了,真走运。

李:去干什么呢?

王:和他们一起打篮球去了。

李:下一次去,记着要叫上我。

王:没问题。

(4)星期五下午,上马哲课,王刚走进教室,就听李军叫道:

李:老大,座位在这。

王:怎么在这里?还行吧!

王:没有几个人?(四周看看)

李:李博士的课这么上下去不行。

王:唉,可能有水平,发挥不出来。

李:喂,喂,那姑娘是谁?挺纯的。

王:想追?抓紧时间。 (2004.9―2005.1)

这几段对话记录的并不是一个会话的公式,只是反映了学生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相知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他们谈论的话题也由浅入深直到最后评价老师,谈论异性。

4.会话内容和语体的改变和交际双方关系的改善

正是由于亲疏关系和会话的紧密联系,可以通过改变会话的语体和内容或方式来改变交际双方的关系。“文体信息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对文体的修正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修正”(朱跃,1999:212)。所以交际双方在初次见面时,一方想和对方交朋友,或者不想让对方觉得受约束,他可能尽量选择一些随和、生活化的语言来拉近和对方的距离。例如,如果你叫张大明,是一家公司的职员,有两个领导找你谈话,一个叫你 “小张”、“大明”,另一个称你为“张大明同志/同学”、“张先生”。很自然你会觉得前者非常平易近人,让人感到亲切。在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

(8)如果你到了一个新单位或者一个新班级,假如你叫王大明,你喜欢别人叫你( )

A:小王 B:大明 C 王大明同志/同学

调查的结果统计如下:

图 8: 称呼变化人数统计折线

很明显大多数人都喜欢生活化的语言,听起来非常的放松,有一种和家人聊天的感觉。另一方面,官话、工作语给人的是一种压力,给人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因此,教师如果想和学生保持一种朋友的社会关系,改变会话的内容和语体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喜欢的话题和说话的方式,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但是,这种会话内容和语体的改变,只有在交际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才能更好地达到改变双方关系的效果。

Leech指出交际双方必须保持语言的平衡,让交际双方都能得到足够的安抚和报偿从而促使双方社会关系的发展。下面就是Leech引用被Berne称为八次安抚程式的例子:

19)A:Hi.

B:Hi.

A:Warm enough for you.

B:Sure is,looks like rain,though.

A:Well,take care yourself.

B:I’ll be seeing you.

A:So long.

B:So long.(Leech,1983:63)

四次对话保持了语言的平衡,他们彼此都觉得很满意,因为分别得到了四次安抚,都使用一种平等的语言,而且语体也比较随意。

但是如果打破这种语言的平衡,或者缺乏一方缺乏合作,就会影响说话人之间的关系。

20)①A:Hi. B:(no reply)②A:Hi. B:Good morning,what’s up?③A:Hi. B:Hi. (Leech,1983:64)

在第一个对话里A会觉得B不愿意和他交谈,不友好,平衡被破坏。第二个对话里,B的话太多,也会使A觉得很突然,所以有时候要表示亲近也要注意分寸。而第三个对话正好保持了语言的平衡。这简单的问候正是密切交往的开始。

5.结语

总之,会话的内容、语体会随着陌生人、熟人、朋友这种亲疏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也会根据亲疏关系的不同而选择适当的语体和会话内容。另一方面,中学生也会通过改变会话内容和语体来改善亲疏关系,而且这种改变是交际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保持语言上的平衡。

当然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从陌生人到熟人再到朋友是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之中。尤其是人类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科技迅猛发展,人们交流也变得便捷而又频繁,中学生的关系是疏是密只在朝夕之间,网上是好友,邂逅于街头却是行色匆匆的路人,所以有时我们很难去界定陌生人、熟人和朋友。此外在会话当中,说话人、听话人还会受到其他语境变量的影响,尤其是中学生非常年轻,语言具有时代性、创造性,因此他们会采取什么样的语体和谈论什么样的话题有时有很大的随意性。正如AmyB.M.Tsui所说的那样,“交谈时由于会受到许多语境变量的影响,无论交际各方的亲疏关系如何,说话者有时也无法去推测听话者有什么样的反应和应答”(徐碧美,2000:17)。

参考文献:

[1]Carroll.语言心理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32.

[2]Joanna Channell.模糊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67-170.

[3]标准日本语[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22-366.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56-157.

[5]李经伟.语体转换与角色定位[J].洛阳: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6]李茹,刘雪芹. 权势与亲疏在话语中的体现形式[J].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5.

[7]里奇.语义学(中文版)[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62-64.

[8]刘世清.西方文体学概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9]徐碧美.英语会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