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大海的作文

描写大海的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第1篇

“3分30秒。”体育老师一挥手中的秒表,记下了成绩。

沿着红色跑道,我缓步跑着,像体育冠军们披着国旗举着奖杯那样兴奋,我高举着手中的海宝,头脑里回响着老爸那句话:“试试吧,不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

中考的路还在延伸着,那只海宝凝聚着我浑身的力量,我深深地体会到:不试,你永远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试一试,你便凝聚了大海的力量!

此文写的是常见的体育考试的素材,别人写滥的东西这位考生为什么写得如此生动呢?有几点不能不让我们刮目相看,也让我们找到了修改的路数。这是作文成熟的标志之一,具备了应考的绝对优势。

第一,给情感寻找一个载体,借助载体表情达意。会写作文的同学,善于借助与主题相关的细节、事物,让立意形象化。你看文中的“海宝”——“它就是一滴水,可它纵身一跃,从浩瀚的海洋里跳到了世博会上”,一滴水凝聚了大海的力量。凭借这力量,“我”战胜了中考第一站的困难。借助一个道具让一个俗不可耐的素材神奇了,让文章的价值最大化。一般考生手里攥着“宝”,认识不到它的价值。当遇到困难时,只是自己在心里想:应该怎样,不该怎样,然后就怎样了,全凭主观臆想。“正当我在跑道上苦苦挣扎时,我的手臂碰到了腰带上的钥匙链。”这是聪明之笔,在这个考生手里海宝会说话,真正是个精灵。

第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立意富有个性。文章不在一个层面上磨叽,因为要回避大家熟知的情节,它重在写感受,它要发挥“海宝”这个载体的作用。“不试,你永远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试一试,你便凝聚了大海的力量!”这感受,这认识,形象、深刻、有力地扣住主题,掷地有声地甩在了红色的跑道上。

第三,利用载体还为文章铺设了一条线索,强化了语言表现力。文章每到关键处“海宝”便出现了,让读者感到“海宝”一定承载着什么,顺着这个线索梳理下去,一定会触摸到作者的内心感受。有了它不仅显示出结构设计上的精心,还使整篇文章语言文采奕奕,表现力极强。

读懂这篇作文,我们知道作文修改该如何操作了。请看例文:

窗外

从我卧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丛生机勃勃的野百合,在明媚的春日里,洁白无瑕,煞是迷人。

初来北京的我们,住进了一个普通小区的地下室,透过三分之一露出地面的窗子能看到一丝阳光。我常在这窗下写作业,发呆。

一天清早,我蓦然发现窗外一片空白,昨夜的一场风雨已让百合花倒了下去。我的心一颤:难道这百合就象征着我们这个家庭吗?户口没有落实的痛苦快要把这个曾经快乐的家庭击垮了!

“砰!”一只杯子摔碎了。“砰!”又一只杯子摔碎了。

“受不了就回东北!”

“谁跟你回,离!”

我急忙跑出卧室,拿起扫帚清理地上的碎片。我将碎片倒掉后,回卧室把最近几天的大小考试成绩单递给了爸爸。他们不再吵了,都盯着那成绩单。

窗外投进了一缕阳光,突然,爸爸妈妈同时抱住了我,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父母臂膀的力量,第一次体味到来自父母的温情,他们也许想到了儿子身处陌生环境默默读书的身影,想到了儿子孤独无助的窘态。优异的成绩是儿子战胜逆境最好的证明。

以后的日子,是全家人乐观拼搏的时光。

终于有一天,我们即将走出地下室,迎接在北京的新生活。

这篇作文也就算二类文上档吧。其中的片段也算精彩,但很沉重,尤其那百合没有散发出馨香。文章有这个借物抒情的条件,作者却没有这个意识。老师的作用此时显得重要了:一是提出操作性强的修改建议,二是动手帮他修改,三是启发学生明确修改的价值。我们看修改后的文章。

窗外的野百合

从我卧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丛生机勃勃的野百合,在明媚的春日里,洁白无瑕,煞是迷人。

初来北京的我们,住进了一个普通小区的地下室,透过三分之一露出地面的窗子能看到一丝阳光,我常在这窗下写作业。窗前能有这样触手可及的风景,真是我的幸运。

一天清早,我蓦然发现窗外一片空白,昨夜的一场风雨已让百合花倒了下去。我的心一颤:难道这百合就象征着我们这个家庭吗?户口没有落实的痛苦快要把这个曾经快乐的家庭击垮了!

“砰!”一只杯子摔碎了。“砰!”又一只杯子摔碎了。

“受不了就回东北!”

“谁跟你回,离!”

我急忙跑出卧室,拿起扫帚清理地上的碎片。我将碎片倒掉后,回卧室把最近几天的大小考试成绩单递给了爸爸。他们不再吵了,都盯着那成绩单。

窗外投进了一缕阳光,我惊奇地发现这些百合已经站起来了,它们的叶与叶交叠着搀扶着,颤巍巍地抬起头来。我霎时被这情景震撼了:在困境中,它们竟能携起手来展现生命的昂扬。

突然,爸爸妈妈同时抱住了我,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父母臂膀的力量,第一次体味到来自父母的温情。他们也许想到了儿子身处陌生环境默默读书的身影,也许想到了打拼出优异的成绩才是战胜逆境最好的途径。

以后的日子,是全家人乐观拼搏的时光。

终于有一天,我们即将走出地下室,迎接在北京的新生活。

临走前,我久久伫立在窗前。看着那依然昂扬的野百合,它随着朝阳在我的窗前旋转升腾,传递着和谐的序曲……

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第2篇

作文不是一种纯客观的产物,而是带有一定情感的主、客观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实作文就是作者对事物的抒发,要写出好作文,除了要真诚朴实,还应融入作者的情感体验。如《妈妈,我想对你说》中写道:“第二天是星期天,天还未大亮,妈妈不知什么时候就起床了,我抬眼一望,妈妈在厨房里正忙着为我准备早饭,我急忙起床,很快吃完了饭,就急忙上学去了。”上面作者对母亲的操劳没有一丝感动,仅给文章立了骨架,而缺乏情感的血和肉,也就不能打动人心了。那么,在记叙中如何抒情呢?

一、直接抒情

指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情感,掷地有声,来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如同样是写《妈妈,我想对你说》,应这样写道:“妈妈身材矮小,又有点胖,这显得很臃肿,再加上生活的重担压在身上,使四十多岁的年龄就皱纹满面,在别人眼里,妈妈,你是一位又老又丑的乡下妇女,但您知道吗?您在我的心里是永远年轻、永远漂亮,因您的勤劳和善良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把我对母亲的怜爱之情跃然纸上,使读者顿生同情之感,产生共鸣,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寓情于景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指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交融于景物描写,把喜怒哀乐都借景物反映出来,情是隐含的,这样就收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如《听潮》中“它咆哮着,猛烈地向岸边袭过来……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起来……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听潮》写得精彩,主要是抓住了景物特征,抒发了作者喜欢大海、溺爱大海的感情,把海潮写得生动逼真。

三、托物言志

即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巧妙地寄寓在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的事物中。如《白杨礼赞》一文对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特征仔细描写:干怎么样,枝怎么样,叶、皮怎么样,从描写中得出白杨树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力争上游,对抗西北风,由形美开始转入它的神美,即内在气质,最后突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寓情于叙

可以说是情感诱发了一个人写作的动机,作者在精心炼词造句的同时,还要根据其情的倾向性,寓褒贬、辨是非于叙述当中。如冰心在《小桔灯》中写小姑娘制作小桔灯的过程:“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灯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整个过程如定了格的电影画面,透过这幅画,我不能不为小姑娘的机敏、聪慧而发出由衷赞叹。

五、修辞衬情

情感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抽象的。有时,作者为了使情感体验更具体,感受更真切些,会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衬情。朱自清在《春》的最后三段中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描写得真切、具体,感情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

记叙文的情感色彩是多种多样的,或严肃,或热情,或褒贬善恶,或明辨是非,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情感系统。写作时,应根据不同的表达要求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抒情方式,才能描绘出千姿百态的情感世界。

那么,在记叙文的抒情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要有明显的倾向性,面对世情百态,是弘扬还是抵制,是赞许还是否定,是褒贬还是告诫……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倾向明显。一般地讲,情感应是正确的、健康的、积极的,而不是错误的、低级的、消极的。

第二,切忌滥用感情。情感是心灵受现实世界的触动而引发的,情感的产生应与作者笔下所呈现的客观世界相吻合,否则,情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此外,抒情应根据写作中的需要而定,不能动辄抒情,不宜矫情造作。

第三,在写人、记叙文中,抒情应比例适当,应在叙述基础上适时抒情,否则会喧宾夺主。

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积累;古诗词积累;课外美文;展示

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经15个年头,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感作文教学指导的重要性。很多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很好,但一遇到作文就懵了:要么照搬范文,要么搜肠刮肚,进行词语的堆砌。学生写作文就头疼,教师批改时更是如同嚼蜡。有位老师说得好:“改作文就像吃药!”老师们也有苦衷!新课改已经实施五个年头,作文教学仍被束缚在传统教学的桎梏中。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只在周五下午作文课上谈作文,在常规教学中几乎不谈写作,这就形成了一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日常上课不渗透作文教学,仅作文课才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教学内容可谓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试问如此教学,学生的作文水平怎能从根本上提高呢?多年的作文指导教学中我有粗浅的体会,核心就是两个字:积累。笔者愿在这里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课堂积累

课本中所选文章都堪称经典,是很好的写作范文。在授课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积累课文中的语言。例如散文经典《春》中关于小草的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其中“钻”字用得恰如其分:春草萌发,破土而出,情态毕现,何其生动!“嫩嫩的,绿绿的。”春草色泽,质地扑面而来,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春草的绿意中。此时提醒学生:再写春草时可以借用,相信学生会欣然点头称是。

又如在纪伯伦的《雨之歌》中是这样描写雨滴的:“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运用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写雨滴,可触、可感、可想。赋予雨滴以情思,生动感人。在讲清这些后我安排了如下句式仿写:风是,雪是,花是。像这种句式仿写,是我在平时授课时的最爱,每当有好句子时我都不忘对学生进行此项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仿写能力越来越强!

二、课外古诗词积累

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文学创作的高峰,古往今来,文学大家莫不从中吸取营养。因此,我特别注重学生古诗词的积累。比如在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中有这样两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品读这14个字神来之笔,我们仿佛清晰地听到诗人寂寞的叹息和清脆的棋子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体味细节,善于从古诗词中学习描写生活细节的方法。

古诗词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卧剥”一词写出了小儿的顽皮可爱情态,让人忍俊不禁;唐人胡令能写道:“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幅专心垂钓而心无旁骛的画面跃然纸上,诗人捕捉生活中细节的功力让我们折服。

古诗词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乐读乐记,养成了吟诵古诗词的好习惯,不但积累了素材,而且积累了观察生活细节的方法,不知不觉运用到写作中去,尝到了积累的甜头。

三、课外美文的积累

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文章。《读者》中的文章推荐的最多。《三更有梦书当枕》中对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耳目一新;《人生一默》中刘庸对辛弃疾词作的独到理解让学生茅塞顿开。《恭亲王“鬼子六”》让学生对清朝的灭亡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熊召政如此评价各朝功过:“战国养士,汉代养武,唐代养艺,宋代养文,明清养小说。”读后让人大呼过瘾。学生听了之后受益匪浅,积累了不少知识。

四、学生积累的展示

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第4篇

从大量的初中生作文语言来看,目前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词汇贫乏,写出来的文章总是那几个词语,总是那几种句式,干巴巴的几条筋,读来味同嚼蜡,语词陈旧。比如,写外貌就是大眼睛,苹果脸;写景物就是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写父爱母爱,动辄“可怜天下父母心”之类……千文一语,千人一语,如同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一般。老师们都感慨,这样老气横秋的语言,失去了与青少年的年龄和生活相契合的话语机智,也失去了青少年的天性,空洞乏味,这样的语言基本上是“假”“大”“空”的混合物。

要想学生作文语言富有个性化,教师可以从提升学生写作兴趣入手,指导学生阅读,“写作是阅读下的蛋”,多读书,从书本中消化吸收精彩语句作为积累,是语言提升的较快的办法。同时,让学生多写多练,“只有写,才会写”,写的越多,作文语言才会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教师应给以有效的方法指导。如果学生读了很读书,但没有学到读书的方法,写了很多的作文,却没有得到写法的指导,然后,读和写都陷入困境,无法提高语言表达水平也就不足为奇了。怎样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语言努力张扬自己的个性,让学生个性化语言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以为,老师们在指导学生作文语言个性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写人突出人物特征

记叙文不外乎写人记事,写人必须个性化,可以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表现人物特征。比如,同是火爆脾气,《水浒传》中三个人物的火爆却有所不同。武松的语言率直坦荡,鲁智深的语言耿直刚烈,李逵的语言则憨直鲁莽,因为人物性格不同。农民语言的朴拙,工人语言的直率,军人语言的坦诚,商人语言的圆通,知识分子语言的雅致,职业不同。孩童的语言天真活泼,青年人的语言大胆爽快,中年人的语言成熟稳重,老年人的语言睿智深刻,年龄不同。同是一怀愁绪,不同的诗人展现的是不同的特质,李白用“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表现愁思之长,李清照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表现愁思之重,李煜用“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愁思的纷繁复杂,难以解开……心境不同。

2.叙事能表现画面感

一个画家路遇美景,心生情愫,便可以用画笔把美景展现在画布之上;一个作家漫步田野,所见所感,各种美好皆化作稿纸上的优美文字。写作文如同绘画,都是在描摹画面,只不过一个用文字,一个用画笔。好的文章都能描摹出生动的画面。所以,文章写得好,就应当是“栩栩如生”“笔下生花”的效果。

文章里的画面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静态的画面,如《老山界》中“半夜里忽然醒来……”等;另一种是动态的画面,如《社戏》中“月下行船”的精彩段落等。后者写作的难度略大一些,但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描写画面的方法,无非是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描写方法之间的合理转换。当然,在写人叙事的时候,也可以穿插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段关于大海的描写,一处描写衬托了人物去旅行时的喜悦,另一处描写,是发现于勒落魄后,象征了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加了这两段描写,既巧点了人物心境,又凸显了小说情节的画面感。如此,写人记事时一定要有画面的意识,浓郁的画面感才是文章精彩的原因所在。

3.炼字炼句突出新奇

一个精妙的词语能救活一句话,一句精妙的话语能激活一段文字。例如:“路窄得已容不下我单薄的身影”。如果将“窄”换成“瘦”,更能体现道路狭窄的程度。写人物的瘦。可以写,“她很瘦”,如换成“她瘦的像是秋天田野上的一株高粱”,那瘦的程度也就得到了体现。

有的句子的角度独特,让人意想不到,也能写出语言的个性。例如:“撑起岁月的长篙,在记忆的长河里游走”如写成“很多年过去,我一直在寻找当初的记忆”就变得干瘪枯涩。“昏黄的路灯下,行道树的影子摇曳了一地婆娑”如写成“路灯照在行道树上,留下了一地的树影”,句子的表达就毫无个性可言了。

有时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语言的个性当然离不开丰厚的意蕴。所谓意蕴丰厚,指的是语言优美凝练,含蓄隽永,“字唯期少,意唯期多”。请看下面的例句:“成群的白鹤聚散无常,一起在夕阳里,翅膀驮了霞光齐飞。”“老牛的长尾无意一甩,一个未经构思的黄昏,就随乌鸦翅上的斜阳飘落下来。”以上文句美得让人心醉,这与语言的优美意蕴有很大关系,而语言一旦有了意蕴,既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诗意,又能让人感受到独特的魅力。

4.议论抒情意蕴深刻

学生作文写议论,往往把观点和论据一摆,自以为已经完成议论了。看上去观点明确,论据丰富。实质只是形成了“观点+论据”格局,而没有一点议论。而观点深刻的议论,必须是叙事基础上的议论。只有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才能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第5篇

点评人:陈墨琳(中学高级教师)

展(回)望童年,是那么美好而又遥远。过去的那些事(孩提时代)尽管已成为回忆,可那些记忆的碎片、岁月的深深浅浅,脑海一直在(脑海里)串联。一路走来,容容,你有过缀连这些欢笑的宝(碎)片吗? (开头就营造出飘着怀念的氛围,一下将人拉进作者对儿时伙伴的怀念之中。)

或许我们是朵花儿,熬过了一个旱季。那些花瓣,有的零落或残缺,在人们的眼中是那么的不完整,可颜色却丝毫没有浅淡。(,)依然那么芬芳、那么浓艳。容容,我们的回忆浅淡了吗? (回忆起童年光景总是美好的,虽然已经成为脑海里的片段,但美丽依然,本段内容强调了作者的怀念之情,但文辞显得晦涩!希望作者在今后的作文红把握好文风。)

还是一个夏天,残阳映照中的河面依旧那么璀璨。(,)一片橘红色的景象,令人倍感舒服。轻轻地捧一捧河水,润湿了脸。闭上眼睛感受清凉,却看见你淘气可爱的笑脸。

忽然间,背心感到一股凉意,不由得感叹童真的逝去。那时的你我,稚气未脱、天真烂漫。卷起裤管。奔跑追逐于浅浅的河滩。小河,的确(虽然)没有大海的一望无边、波澜壮阔。(,)可因为我们甜美的笑脸,变得(有)动感,(它)和着我们脚步的节奏,奏出那悦耳动听的曲子,令人(顿时)神清气爽。远处那静寂的百年的青山,回荡着我们银铃儿似的声音,彷徨了百年,引出无数个充满童稚的声声呐喊…… (以上两段由景及人,情与景自然交融,串起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年。)

真的好怀念,怀念那些我们一起走过的瞬间,回头看看,那些脚印深深浅浅,一个个烙印在我的心田。容容,你是否记得这些美好的瞬间? (从回忆中回到如今,怀念的思绪一发而不可收,但可惜的是作者这样随心写去,到现在却还没有鲜明地把“容容”的形象展现给读者。)

那些闪耀着光芒的碎片,组成一张完美的图画。看着它(……)。

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育一直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精神和人格,使情感教育有效、合理地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小学生学习语文服务。以下笔者对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尊重性原则。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自我表达,使情感教育能得以顺利开展。

(2)情境体验性原则。教师必须善于创设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内心产生共鸣,情感得以升华,从而提高语文情感教育水平。

(3)互启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在用饱满的情感、高度的热情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必须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启性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激感

据心理学分析,小学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脸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如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所以说,开展情感教育首先要从创设一个合理贴切,感情浓郁的情境入手。

如教学《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年龄小,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催人泪下的场面,学生缺乏有关历史的感性经验,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录像和录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实况录像,播放哀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环境中。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景,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运用语言描绘,以言育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字、词、句、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指导学生领悟文中的情感;或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新鲜的、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作用的事件,用激情洋溢、声情并茂的语音导读,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等营造一定的情景和氛围。

如教学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时,首先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对大海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特别是在读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这一句,尽情描绘了大海的神奇,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品读作者在文章中反复使用的“涌起”“闪烁”“滚动”等动词,使学生顿感大海的宏伟,并萌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3用真心激感

脸面是心灵之镜。老师的面部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言,它蕴涵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媒介。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因此,上课之前,不管我们是在为纠正了几次的错别字依然错误、修改了几次的作文还是不通而恼火,还是在为生活中的琐事、工作上的不顺而烦躁,我们都要“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整个身心迅速进入“角色”,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教学,进入角色,以情感人,以情动情。

如教师朗读《黄山奇松》时,带着赞叹自豪的神情,讲解《黄果树瀑布》时,带着赞美舒服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将全身心投入主动学习中去。一个没有真挚情感的教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一个嘴里说着“你真棒”,脸上却没有微笑,眼中却没有赞许的老师,怎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呢?所以,我们要带着真心真情,去上每一节课,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4观察联想,升华情感

观察是儿童的智力源泉,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是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的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图使语言文字更加具体、形象,有的图概括了课文的内容,有的反映了课文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联想,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如教学《我的战友》时,文中的插图,画的是被烈火烧身的壮烈情景。教学时,我们通过媒体展示当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对其眼神、表情等方面细致观察,体会的光辉形象,从而把握英雄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的崇高品质,继而启发学生联想:此时此刻的的内心想些什么?是什么情感使英雄一动也不动?他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情景?这样通过观察联想,诱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三、结束语

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没有情感体验的教学必将是空洞的、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与熏陶,使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相统一;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使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情趣等各方面都得到更加深刻的发展,促进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的形成,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周娣.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J]. 成功(教育), 2010,(02)

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第7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与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从文题处质疑。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学习课文前,可以就文题提这么几个问题:谁的套子?怎样的套子?为什么说人是装在套子里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大致会是什么?初读时,对文题提问,学生就会在阅读时特别留意这些重要信息,理解这些重要内容,从而迅速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对文章题目提出问题,能产生一种悬念,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全文。这样常常可以很快进入文章的主旨或主要特色,在帮助把握课文内容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 从字词、语句上质疑。很多学生平时作文老是写不好,把语句写得干巴巴的,非常平实,没有一点点生动的表达,就是因为不注意遣词造句,没有推敲字词。推敲字词,不但能帮助理解课文,理解语句含义,更能提高分析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及写作水平。如在《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学生可就以下句子提出疑问: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在这三句中,动词“泻”“浮”“画”为什么用得好?还有没有其他的词可以代替?换成其他的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哪一个更好?学生如能提出这些问题并努力解决,那么,课文内容学好了,写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3. 从描写处质疑。文章中的描写,是作者表现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景物描写、细节描写,还是人物的肖像、对话、行动、心理描写,都必须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服务。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的描写,分析描写的作用,揣摩描写的技法,是极其重要的。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就可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几个细节描写。这样学生就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课文为什么要多处描写风雪?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所提的问题大都围绕课文的重难点,相对较集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做知识的归纳综合。

4. 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写到林冲在草料场的一系列动作,“将火炭盖了”,“探半身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描写这些动作有什么作用?到山神庙时,“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辍将过来靠了门”,描写这一动作有什么作用?在课文开头,细致地描写了陆谦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这对下文的情节有什么暗示作用?

5. 从语言运用上质疑。如在《雷雨》这篇课文中,多揣摩人物语言,就可体会语言内涵的丰富性。可提出像这样的问题:“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她是不大规矩的”,鲁侍萍几次说到这样意思的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这句话可不可以换成“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为什么?“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句话妙在哪里?表现了侍萍怎样复杂的感情?

6. 从看似不合常规处质疑。许多文章中都存在着一些看似不合生活情理,细想却是极合情理的地方。认真深入地钻研了这些问题,常常可以比较迅速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窦娥冤》中窦娥的三桩誓愿都不符合生活常识,为什么都能实现?《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为什么在“被驱遣”回家前要那样精心细致地梳妆打扮自己?文章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成了鸳鸯,这也不符合生活常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包身工》中为什么把包身工住处称为“蜂房般的格子铺”?为什么称她们为生物?为什么《包身工》的作者称包身工是“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祝福》中,祥林嫂已“老了”,但四叔为什么对死人也还不宽容,骂她是“谬种”?

7. 从看似矛盾处质疑。有些文章会出现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这些地方常常是理解文章的一个突破口;这些地方,也常常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要告诫学生千万不要随便放过。如《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中作者为什么说“在奥斯维新并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既然已经与焦仲卿相约要做“磐石”和“蒲苇”,为什么又说“处分适兄意”“登即相许和”?《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为什么一会说“我实在无话可说”,一会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

8. 从运用修辞处质疑。运用了修辞的句子,是内含极丰富表现力极强的句子,也是极富艺术特色的句子。要培养学生对这种句子的敏感。先以《荷塘月色》为例。作者在写到荷花的清香时,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写到月色时,用了“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再以《包身工》为例。作者写到“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这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描写大海的作文范文第8篇

我们看到:在潺潺的河水边,在峻峭的山坡上,身上披满白苫的老茶林已经抽出了淡绿的嫩芽;在密林深处时而传来采春茶的歌声……开得最茂盛的是高大的羊蹄甲花,它的白里透紫的花朵吐出熏人欲醉的清香,在山径两旁,枝干挺拔的野刺桐花也正在怒放,鲜红浓丽的巨大花朵,在阳光下闪烁如火,把这一片浓绿的密林点缀得春意盎然。

这段文字写了视之所及:山坡、树木、野花;听之所及:流水声、歌声;嗅之所及:欲醉的清香;触之所及:水柔、石硬、苔软、叶嫩,画面多么绚烂美丽呀。当然,加强学生的“四觉”训练,要和练笔结合起来。不妨让学生准备四个本子,分别记录训练的感受。

一、听觉训练

人在一天中听到的声音实在太多了。有生活中发出的,如走路声、吆喝声、器乐声……有动物发出的如虫之瞅啾、鸽之咕咕、牛之哞哞……有大自然发出的,如风声、雨声、雷声、涛声……听到声音,应分辨从何而来,什么东西发出的,发出时会伴有什么形态、模样、举动,并推敲用什么词语采描摹最准确,并把这些原始感受及带来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耳朵和思维都变得十分灵敏,能使作文生动起来,请看下面的听觉描写:

羽毛艳丽的山雀,嬉戏攀跃,争鸣歌唱,委婉动听,不绝于耳。丛林之下,绿草茸茸,清风习习,凉爽宜人。高大的树木杂以枝叶繁茂的灌木林,在微风吹拂下婀娜婆婆,像大海的层层波浪,发出一阵阵涛声(《漫话老爷山》)

又如有一诗人这样描写世界上最小的声音“天上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飘下,经过满是尘埃的空气,落到一只正在打瞌睡小猫头上的毛线帽顶的绒球上”。一种如诗般的声音,拨动心灵深处的心弦,学生习作自然而然走进另一个境地。

二、嗅觉训练

大千世界里,弥散着各种气味,从大处分,有香味、臭味、腥味、臊味、辣味、酸味……细细品来,每种气味又可分为许多小类,如香味可分为花香、稻香、油香、草香、肉香……甚至还可细分。经常训练自己的嗅觉,走到哪儿闻到哪儿,久而久之,嗅觉就变得十分敏锐。如带学生来到市场,在蔬菜摊点,你可闻到韭菜味、茴香味、洋葱味等;在水产摊点,你可闻到鱼腥味、海米味等;在调料摊点,你可闻到大料味、辣椒粉味、桂皮味等;在水果摊点,你可闻到苹果味、香蕉味、桃子味等。

将闻到的各种味儿细加分辩,并记在笔记本上,就逐渐学会了从嗅觉方面描摹事物。请看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被开垦的处女地》中对一只年老的狐狸的描写:

那时候,在那融和着喜种各样的香气的雄伟世界里,只有它的潮湿的、玛瑙一样的鼻子活动着。它用它那张大的、颤动的鼻孔,贪婪地吸着潮湿的、无所不包的雪的气味,被寒霜冻坏的苦蓬的没有消散的苦味,从附近的道路上飘来的混杂看干草的马粪的舒畅的气味和说不出的荡人心魄而又差不多感觉不到的栖止在遥远的灌木丛里的鹧鸪的雏的气味。

三、味觉训练

味觉指人的舌头与物体接触产生的感觉。舌头不仅能辨别酸、甜、苦、辣、咸、涩各种味道,还能对同种味道再加区别。如醋酸、果酸、菜酸等,蔗甜、蜜甜、果甜等。学会了细细品味,不仅能在文学中写出物体的不同味道,使读者产生人同此味的感受,还能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人生的喜怒哀乐、冷暖炎凉。如写葡萄酸甜可口,甜瓜又香又脆,苹果甜津津,盐粒的咸香,花椒的麻涩。又如将劳动比作酿造生活的蜜,穷困潦倒比做缸里的泡菜酸溜溜,难受的心情比做打翻了五味瓶等,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准确生动味觉描写。如:

白果是银杏的种子,炒熟了,剥掉壳,去了衣,就是碧玉般的一颗仁儿,果然不甜,却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味,我们都喜欢吃。(叶圣陶《三棵银杏树》)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王鲁彦《我爱故乡的杨梅》)

四、触觉训练

触觉也叫肤觉:人的皮肤对许多事物都有灵敏的感受,如软硬、冷热、质地、干湿、轻重、滑涩、尖钝……人们能感受到冬天隔光的温暖、海风吹来的干涩、苹果表面的光滑、皂角刺的尖硬。将皮肤的感受写进文章会变得生动、真切。古诗中有不少这样的句子,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鸬鹚山头宿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等等,从不同角度分别写出了作者的触觉。散文作品中有关触觉的描写也很多:

门外好一片月色,又新鲜,又明亮。月亮正当头,围着个大风圈,仿佛冻到天上了。满天疏疏落落的小星星,都缩着头,冷得乱哆嗦(杨朔《三千里江山》)。又如“六月中旬的天气已经够热了,这下午三四点钟时分,更是一天里最难耐的时刻。公路上焦干、滚烫,脚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烟。空气又热又闷,像划根火柴就能点着似的。”(王愿坚《普通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