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失灵;博弈模型;支持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不同于传统技术产业的特性:高投入、高风险、高外溢等。高投人性和高风险性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充满风险,市场前景难以预测,存在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高外溢性说明其发展过程中产生外部经济效应,特别是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技术改进和结构优化升级,但是这种外部经济并没有全部为生产者所获得,进而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低于社会的理想水平,存在市场失灵的状况。近年来学者对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失灵的原因、对策有一定的研究,认为其发展需要政府支持干预,如闻媛探讨了政府介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必要性以及政府的调控的缺陷,提出政府介入三个原则;宾建成,陈柳钦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建立和完善包括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体系;杨爱杰分析了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市场失灵现象,论证了公共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给予支持的必要性;刘筱,王铮认为政府可以通过促进投资、提供和完善各种服务、建设发展环境等方面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史浩江指出我国政府应该在战略决策、法律支持、政策环境、服务功能以及产权改革中发挥作用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董祥,王晓慧认为转轨经济时期我国高新技术发展进程中应赋予政府更多的职能;胡洋,周景宏提出了我国政府干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伍湘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朱明阐述了发达国家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借鉴等,但是对政府如何把握支持力度以取得预期效果的研究则很少。

1 政府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博弈模型的假设和构建

1.1模型假设

①某区域可发展两类产业,高新技术产业A和传统产业B。在相同风险下,产业A资本利润率(税后)为r1,产业B资本利润率(税后)为r2,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高外溢性,在相同的风险下r1

1.2模型构建

①政府有两种策略选择: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不支持;企业c有两种选择:进入产业A和进入产业B;产业B内企业两种选择:留存(产业B)和离开。②当政府选择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且企业c进入产业A时,企业c的收益会因为政府税收优惠和财政投入的政策而增加,把企业因政府支持归为表现其资本利润率的增加,其值为e,,即此时企业c的资本利润率为r,+e。。③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外溢性,企业c进入产业A,传统产业B内企业能获得外部经济,把传统企业因外部经济而获得的收益同样归为其资本利润率的增加,假设资本利润率增加值为e:。④政府的得益由税收、财政投入构成。政府选择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时,通过减税、财政投入对企业c补贴为S,有。s=e。如同时对传统产业B内企业征收额外税,按资本规模某一比率e3征收。即当政府策略为支持,企业c选择进入产业A,传统企业留存时,资本利润率为r2+e2一e3。

从上述假设可知,这是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在这个博弈中,政府先行,企业跟随,三方完全了解自己及对方的得益情况,三方亦对自己选择前的博弈进程完全了解。博弈具体隋况如图1、图2所示,括弧中数值分别为政府和企业的得益。

2 政府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博弈模型分析及其结论

2.1模型分析

整个博弈结果由政府、企业c、传统企业三方博弈构成。企业c策略选择与政府策略有关,传统企业策略选择与政府以及企业c策略有关,政府策略选择与企业c以及传统企业策略有关。

①当政府采取不支持策略,企业c获知,由于r。

②当政府采取支持策略,企业c的策略选择由(r1+e1)&、r2月大小决定。当rl+e1>r2时,有(r1+e1)A>r2A。政府补贴s=e1K,即当S>(r2一r1)K时,企业c选择进入产业A;否则进入产业B。故政府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使得r。+e。>r2,企业c才会选择进入产业A。传统企业得知政府支持及产业c进入产业4,其策略选择与(r2+e2一e,)m%、m饥大小有关。当e:>岛时,(r2+e:一e,)础>础r2,传统企业选择留存,否则,则离开该区域。政府对传统产业曰内企业征收的额外税收%应满足e3

2.2 模型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最后的博弈均衡是:政府选择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其支持力度即政府补贴s应符合条件:(r2一r。)K

3 政府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

3.1 完善财政投入政策

技术研发和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原动力。首先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前沿高新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以及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克服制约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实现高新技术外部经济效益。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基础研究活动领域的投入。由于基础研究一般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企业通常不愿或无力对其进行投资,但它是创新思想、技术方法的源泉,故政府应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直接投资基础研究,才能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的发展。

3.2 健全税收优惠政策

良好的税收政策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应建立灵活多样、积极可行的税收优惠

政策:一是降低税率,降低企业所得税等直接税以及消费税、增值税等流转税的税率。二是提高税收起征点,以此可减少起征点以下的企业税收。三是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R&D投入的所得额的抵扣。四是允许高新技术企业按照销售收入一定比例设立各种准备金,如风险准备金、技术开发准备金、新产品试制准备金及亏损准备金,可在所得税前扣除。五是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降低当期的应税额,减少企业税收负担。

3.3 加大政府采购力度

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它需要有市场需求的推动。政府采购能直接带来较大的需求,同时由于其示范效应和导向效应,亦可带动其它社会需求,从而为高新技术企业营造和培育需求空间,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及市场开发的风险。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占GDP中的比重1.8%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达到10%,故应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高新技术产品,切实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3.4 培育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作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资金来源,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新技术发展大局。因此,政府应大力培育风险投资,投入资金引导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完善风险投资体制。通过政府参与风险投资,提高风险投资的信誉,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增加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来源,形成社会化、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作用,确保风险投资有相应的退出通道。

3.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高新技术产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表现有较多的知识产权。如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很容易引发模仿盛行、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失灵现象,威胁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故政府应首先加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体系,明确对各类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其次,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对策

一、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由岳麓山高科技园(后更名为麓谷)(7平方公里)、星沙工业高科技园(4平方公里)、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后更名为隆平高科技园)(3平方公里)、远大高科技园(1平方公里)和市内政策区(3.6平方公里)等“一区四园”组成。自1988年创建以来,高新区一直秉承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宗旨,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产业特色,不断拓展园区空间、逐步改善投资环境,使高新技术产业在省市经济发展格局中地位日渐突出,但目前加快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以下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

1.区域间竞争加剧

长沙高新区虽经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但湖南省不少市(地)、县(区)也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市、县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都通过税收减免、土地转让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项目、资金、技术和投资者入区,各区之间争投资、争国际合作、争技术成果、争项目、争人才的竞争相当激烈。

2.体制分割制约发展

虽然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在高新区分园正式挂牌运作,湖南大学与高新区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建设湖南大学麓谷产学研基地,但长沙高新区与其他一些重要的专业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园区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相互依存、分工协作的完整机制,技术成果进区的成本相对提高,使一些高新技术成果迟迟不能形成产业。

3.资金制约突出

目前,中国的高新区发展都处在快速成长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需要大规模的投入,而外商在投资中往往采用多处选点谈判的策略,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加上风险投资缺乏,高新区建设和发展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

4.旧观念、旧体制的制约仍较严重

高新区置身于一定的体制环境,在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区外按老体制运作,区内按新体制运作,区内外在不少问题上会出现矛盾和摩擦,难以协调结合起来,给高新区的压力较大,易造成高新区的体制回归。虽然省、市两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和支持高新区发展,但也有少数人和相关部门按老观念、老思路对待高新区,观念难以转变,跟不上时代要求。

二、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1.总体思路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今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园区发展与新城拓展有效对接,深化改革开放,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把岳麓山高科技园建设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生态新城的样板区。

2.战略目标

到“十一五”末,长沙高新区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经济规模与产业特色实现新突破。“一区四园”技工贸总收入、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均按年均2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分别达到1920亿元、1560亿元、1150亿元。其中岳麓山高科技园技工贸总收入、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800亿元、600亿元,基本实现增长两倍的目标;财政总收入同步增长,到2010年,在现有基础上增长两倍,力争达到22亿元。

二是开发建设实现新突破。麓谷新城每年开发推进2-3平方公里,五年内累计新增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到2010年,麓谷新城整体形成20平方公里~25平方公里的开发框架,园区生态人文环境良好、城市配套设施齐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城市管理井然有序,真正成为宜于创业和人居的生态产业科技新城。

三是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吸纳一大批相关行业的领军人物、研发团队和高新技术创业者,人才优势明显;形成与支柱产业相关的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和比较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主要产业集群掌控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5%,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

四是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统一管理范围进一步拓展,城市与农村实现良性互动,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农民和社区居民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2010年全区总人口达到15万以上,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基本实现和谐发展目标。

三、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在确定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和形成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务必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确保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1.选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突破点,实施技术跨越战略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仅仅靠沿袭科技发达地区工业化的道路和发展方式肯定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技术跨越发展。技术跨越发展可以在集成自主创新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直接应用、开发最新技术和最新产品,进而形成优势产业,达到在较短时期内迅速逼近甚至超过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目的。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充分把握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规律,认真分析现有的优势,特别是其所具有的后发优势,从较高的起点开始,不重复某些产业发展的过程,完全有可能比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地区更快地进入某些“高、新、尖”的技术领域,在技术水平、组织形式等方面实现跨越。

2.加快科研机构改革,构筑科技创新微观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技术、资本、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充分调动起诸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为之提供一种持续的动力机制并使他们形成集成和互动,关键在于提供一种明晰的产权制度安排。为此,应加快科研机构改革,形成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经营制度,使技术和成果真正成为生产力要素,并在参与企业的经营和分配中获得它应有的价值。

因此,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大力保护知识产权,推行知识产权的营运,通过技术股、创业股、管理股等产权制度创新的实施,让技术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和管理所有者共同分享剩余索取权,在制度框架内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合理配置创新投入,提高专利产出效率

首先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对R&D活动经费的投入。政府财政投入是R&D经费增加的主渠道,要不断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并保持增长。与此同时,面向市场,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解决R&D经费的筹措和专利创新源头的资金来源,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通过经济杠杆、政策导向、约束机制等措施引导企业不断加大对R&D经费的投入,使之成为R&D投入的主体。

其次要提高专利产出效率。目前政府对高新技术科技创新投入通过科技“三项经费”和专项科研资金来进行资源配置,一般是以项目或课题的形式投入,投入的领域、强度和对象等大都没有严格细致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和控制,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主观随意性较强,使得投入产出的效率低下。为了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投入、提高政府科技创新投入效果,实现科技投入由科技三项经费投入模式向公共科技财政投入模式转变。

4.加大政府推进力度,改革科技计划管理

进一步强化各市对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工作,完善政策法规以营造国内领先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机制为目标,加快出台新的政策法规,切实落实国家、省、市颁布的推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强专利申请管理工作。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特点;金融供给;融资渠道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5-0084-03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是中国实现后发优势、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进入中等发达乃至发达国家行列的主要途径,而且是中国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发展模式、改善经济结构、摆脱资源环境制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及效率不高极大地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步伐,主要表现为:1,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没有建立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征相适应的多层次融资体系;2,融资体制不顺畅,资金供需双方在规模、结构、期限、风险等方面存在矛盾,资金投入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阶段不衔接;3,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缺乏良好的外在支持环境,主要是政府政策支持体系不到位。

为此,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政策建议。起初经济学家多认为金融发展不充分是阻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多从量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比如加快金融发展、扩大金融规模、增加金融供给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认识的逐步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与总量和规模相比,建立与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特性相适应的高效完善的金融结构或许才是治本之策。因而,关于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比如,Allen(1993)、Morck and Nakamura(1999)、Boot and Thakor(1997)等学者提出:市场导向的资本市场相比银行中介导向的金融体系来说更适合于高创新、高风险的投资项目;而银行导向的金融体系更适合于传统型的低风险投资项目。Binh,Park and Shin(2005)的实证研究表明,在金融体系发展到一定“门槛”水平的发达国家内,高研发密度、高风险、高资本密度产业确实在那些以市场导向为主的金融体系国家内表现出较快的增长。在国内,林毅夫(2001)一直呼吁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以解决中小型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难题;朱雨良、陈柳钦(2008)则提出了具体的融资对策,即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投融资的金融价值不同,应提供多样性的融资工具,比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

现有文献多侧重于就某一具体制度或者融资体制展开论述,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体系的系统性考虑。事实上,发达的高新技术融资体系需要理顺政府、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难题。

二、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阶段性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以及多阶段成长的特性,其中,高风险和多阶段成长特性是整个融资体系设计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事实上,解决了高新技术产业风险分散、风险收益对等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其融资问题。

(一)种子阶段

种子阶段主要是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等,寻求的是技术上的突破,为将来产业化发展奠定技术基础。这阶段的活动以试验性的科研活动为主,需要大量的研发经费,但并无盈利保证,反而面临着重大风险。因此,在该阶段,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以自有资金、创业者自筹或私人投资者等资本为主。

(二)创业阶段

创业阶段是将较为成熟的技术进行产业化生产的阶段,此时企业已经开发出产品,并开始向市场推销新产品。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主要用于采购设备、建设厂房、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等。这一阶段,企业或者创业者的自有资金已远远无法满足需要,迫切需要获得外源资金的支持。有两种选择,即向银行贷款和吸引风险投资。对于前者,由于企业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无法满足以稳健经营为特征的银行的要求,因此银行资金不可能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阶段参与投资。而风险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是为了获得企业的股权,这些股权通过企业上市后变现,并获得超额收益,这种超额收益是风险资本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机制。所以,能不能吸引到风险投资便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三)成长阶段

经过创立阶段的发展,企业开始步入快速成长期,初步形成了主导型高新技术产品,且经过一定的市场拓展,产品销售逐渐打开局面,市场竞争力增强,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企业销售收入已经能够补偿它在创业初期所耗用的资金,企业投入回报开始显现。该阶段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已大为减少,批量生产和规模销售使单位制造成本和销售费用大幅度降低,企业实现了完善的经营管理,占有了相当比例的市场份额,取得了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在此阶段,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能力,力求占据市场垄断地位。因此,该阶段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一般为初创期的10倍以上。由于风险的降低和盈利能力的保证,银行信用得以介入。此时以负债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价值,而风险资本会逐步退出。

(四)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黄金收获期,经过前期的成功运作,此时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支配力,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均达到最高峰。但与此同时,受技术扩散的影响,模仿企业的产品开始大量进入市场,先导企业的产品已不具有垄断性,企业的利润也逐渐趋于行业平均水平。在该阶段,风险投资者的投资得到完全回报,风险资本彻底退出,公司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确认,企业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资体系设计构想

(一)完善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银行间接融资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大多数研究表明,中小型金融机构更能促进高新技术类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放松银行准入门槛,大力发展股份制中小银行和合作性质的中小金融机构,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推动国有银行真正按照市场化方式运营。

二是创新商业银行业务。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商业银行应创新经营理念,拓宽业务范围,开发适合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方式。比如开展无形资产担保抵押贷款,开展透支或贷款承诺业务,大力开展咨询和其他金融服务业务等。

三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按照政府的政策导向支持具有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投资更具根本性和长远性。鉴于高新技术产业在

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信贷上给予政策性倾斜也是一些国家的通常做法。今后,国家应进一步明确科技发展重点行业,制定完善的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性银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力度。

(二)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第一,完善以沪深交易所为核心的主板市场。将沪深两市打造成中国证券市场的“精品市场”,特别是要将上海证券交易所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证券交易中心。沪深交易所应该主要面向规模大、业绩佳的成熟知名大企业,上市公司应主要来自二、三板市场,在满足特定情况的条件下,比如公司资产负债比率、公司规模、盈利指标、成长性达到一定要求,也可以在主板市场上进行增发再融资。但未达到这些指标的公司,不能通过主板市场再融资,特别是不能通过股权再融资的方式“圈钱”。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主板市场公司的质量,降低该市场的风险,将其真正打造成证券精品市场。

第二,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2009年10月30日,我国的创业板正式上市运行。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大部分都是高科技行业公司,是高风险高成长性企业。创业板引入了退市制度,对上市公司具有实质性的约束作用。但由于是初创,带有试验的性质,创业板难免会有某些缺陷,比如中国创业板的设计理念与其他板块相比并没有实质区别,包括证券发行制度、保荐制度、交易制度等方面均延续了主板的规定。在市场运行之初,稳健的考虑与制度安排是必要的,但这种制度安排在保证稳健的同时,可能不利于不同板块间的区隔。因此,我们应借鉴海外成熟的创业板市场的先进经验,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创业板,使之真正发挥高成长性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成长摇篮的作用。

第三,审慎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确立“以高端场外市场建设为主,低端市场基础培育为辅,逐步推进多层次场外市场体系”的“顶端优先”发展路径。具体来说,由证券业协会会同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充分调动证券公司等市场机构,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核心和基础建立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全国性高端市场;有序推进高端市场规模的扩张,同时制定长远规划发展低端场外交易市场;根据高端及低端市场运行状态和市场需求,适时推动市场的进一步层次化,建立中层市场。最终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全国性与区域性相协调、有形市场与网络系统相配合的市场体系。

第四,进一步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通过拍卖、竞投、招标、分散报价、集中撮合交易等来促进产权交易,具有非常明显的价格发现和价值实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因此,在发达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上,资本按照逐利原则,运用多种交易手段,能够发现合适的投资机会,迅速流向成长性好的行业或企业;能够促使优势企业兼并弱势企业,促进扩张型企业的战略性投资与收购其他企业等。可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具有很强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建立“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别于传统的直接融资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

第五,规范和发展非正规金融市场。非正规金融具有机制灵活,操作简单,以及信息、担保和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更擅长于提供零星、小额贷款。规范和发展非正规金融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在企业创立初期,正规金融的作用并不是非常重要,而非正规金融则可以提供创业资金。比如在美国,典型的代表形式主要是天使投资,即富裕的个人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以股权合约的形式投资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其非正式性质是解决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早期阶段资金问题的最好方式。

(三)健全政府支持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制定《民间资本投资法》,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限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如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完善企业制度、治理结构方面的法律法规,为以风险投资企业股权转换为核心的风险资本进入和退出提供法律依据;完善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的法律法规,如《高新技术企业法》等;完善融资渠道和融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如要抓紧出台《风险投资法》等。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持续增长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460亿元,同比增长25.2%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3%,比年初提高2.0个百分点。按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六个领域分:电子信息205亿元,增长8.3%;生物工程97亿元,增长25.6%;新材料169亿元,增长27.1%;先进制造246亿元,增长18.7%;交通装备450亿元,增长24.7%;新能源与节能完成220亿元,增长44%;其他领域73亿元,增长61%。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高新技术产业骨干企业发展迅速,重汽集团、浪潮集团、**松下等骨干企业经济效益较去年同期明显提高,仅重汽集团就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量的三分之一。二是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了产品竞争力,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大幅提高,重汽集团、浪潮集团、**松下等过亿元企业经济效益显著。三是非公有企业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如力诺集团、法因数控、九阳小家电等企业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发展的生力军。

(二)高新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年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70.68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工业增加值133.87亿元,同比增长1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0.22亿元,同比增长23%;完成利税30.56亿元,同比增长2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6亿元,同比增长63.5%;外贸出口3.32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实际利用外资1.21亿美元,同比增长83%。**年,高新区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支柱产业发挥引领作用,经济运行平稳健康,新增企业后劲加强,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机电、IT类项目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领域,有效投入势头较好,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大工业项目投入带动作用开始显现。其中,吉利汽车、青年汽车、中车、将军集团、浪潮产业园、同欣电子、轻骑标致、青岛啤酒等重点工业项目相继投产或建设速度加快,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出口大幅度增加。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投入体系日趋完善,全市社会各级、各方面的科技投入明显增加,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逐步建立。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装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筛选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有条件实现产业化的高科技项目,给予了积极的支持。截至到**年底,全市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0家(省级73、市级27),各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64家(国家级11、省级37、市级116),实现国家级工程实验室零的突破,共有159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我市企业研发机构的加快建设,大大提升了企业科研水平和承担重大创新项目的能力。以专利、名牌、标准为重要标志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了新的提升,截止到**年底,全市专利申请量11584件、授权量4571件、发明专利申请量3455件,我市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省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截止到**年底,**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8件,**省著名商标153件,全市共拥有中国名牌17个,**名牌116个,初步形成了名牌带动,群体跟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政策体系和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先后补充修订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等政策和有关考核办法,全市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环境氛围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彰显,继2007年5600多万元重奖自主创新之后,**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科技进步表彰暨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上,对自主创新的奖励达到6553万元,极大地激励和调动了全市特别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热情。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与省内兄弟城市相比较,**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总量规模排在青岛、烟台、淄博、潍坊之后,列第五位,与先进城市的差距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二是从产业结构产值构成分析,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仅重汽一家企业就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近三分之一,其他重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没有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国际国内客观因素也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去年以来受煤炭、石油液化气、化工原料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电价上涨的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出现了较大亏损。四是在政策和环境等方面,例如建设用地、规划审批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投融资体系建设步伐仍然滞后,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仍然突出,省城创新资源特别是驻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尚未充分发挥,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更趋复杂,**年将面临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既有挑战又是机遇。从世界经济形势看,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向纵深发展,高技术产业正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从国内形势看,党的**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因此,宏观政策环境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当前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出台的关于扩大内需的政策中,明确把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作为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大举措之一,明显加大了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高技术和节能减排项目,高技术产业正逐渐成为投资的重点。我省也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规划和政策,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高技术产业基地。所以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借助内需的增长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市场需求。为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国家及省对高技术产业在政策及资金上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将进一步拓宽高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三、**年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强化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年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继续增长2个百分点,达到39.3%以上。

(二)重点任务

1.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按照中央加大投资力度拉动内需要求,一是加快在建和续建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建设,力争重汽基地、吉利汽车、青年汽车、齐鲁机电等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成效,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二是加快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LED照明等拉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三是加快培育高技术产业基地,结合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产业规模快速膨胀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发展能力,重点扶持建设**软件产业基地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

2.加快产业调整步伐。一是重点支持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浪潮、中创等骨干企业和龙头产品为依托,拉动配套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形成软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微电子、信息家电、汽车电子等产业链优势。生物制药产业要重点支持生物技术与现代中药的开发和应用,积极扶持齐鲁制药公司、**福瑞达生物制药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化。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发电及光伏电池等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加快力诺集团300M光伏电池生产线建设。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生产,主要发展有机氟材料、有机硅材料、光电子材料为主导产品的产业化水平,加快我市新材料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二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机械装备业的步伐,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按照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的方针,支持我市大型装备制造工业提高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使我市的先进制造业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上一个新的台阶。

3.加快创新能力建设。根据中央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求,一是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加强技术创新,重点支持企业开展以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成果产业化、企业创新文化为重点的创新能力建设,增强我市企业的创新活力。二是努力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争取更多的国家、省创新基金项目落户**,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发展风险投资等科技融资方式,改善和优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环境。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其提业共性技术和咨询、培训、评估、孵化、转让等紧需。三是大力促进企业的对外技术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中试基地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实现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的重点突破。

4.加快科技园区发展。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是国家规划整体布局中的战略项目,对于集聚国际IT研发创新资源、带动我国IT产业升级、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引入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吸引一批IT领域的关键技术、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及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科技中介机构等,打造世界级软件、计算机服务器及配件、网络通讯、数字化装备四大产业集群,成为全球IT产业创新资源在我国的重要承载地,努力将CIIIC建设成为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领航区,成为一流IT产业的聚集区,成为实现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区,成为推进科技机制体制创新的试验区,成为带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区。同时,加快县(市)区科技园区建设,强化园区创业和创新能力,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形成多园争艳的格局。

(三)主要措施

一是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党的**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各级各部门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按照市委市政府针对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部署,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及措施,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其次是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政府部门要彻底转变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效能,增强服务意识,切实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体,要激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来,通过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增强我市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继续抓好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文件制定、组织机构落实、考核方案完善等基础性工作,确保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作用。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及技术开发中心,提高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自己的品牌,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要继续加强我市与国家重点高校的全面合作关系,推进政府、产、学、研、金、介等各方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对具备龙头带动作用、具有高新技术产品优势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尽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中小骨干企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支持现有民营企业吸引高新产品技术、国内外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中小企业型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在税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型科技企业给予优惠待遇。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我市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市场,拓展发展空间。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会议总结了2011年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作,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达到833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5%;实现增加值2142.7亿元,高于同期工业增速3.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到14.2%。合芜蚌试验区带动强劲,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284.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3.4%。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有力推进,全省通过国家备案审批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335家,达到全省规上企业的12.3%。火炬计划工作迎来新机遇,芜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型产业集群获得科技部批复。园区工作打开新局面,出台了《安徽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暂行办法》和《安徽省创新型园区评价表彰办法(试行)》,首批创新型园区获省政府表彰。争取国家项目取得新进展,推荐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项目入库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新基金争取国家资金1.671亿元,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10位。高新领域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实现突破,国家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组建。

会议提出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工作要点,将贯彻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会议和即将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会精神,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聚焦试验区建设,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重点突破、集群发展”,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为主线,通过规划引导、载体支撑、项目带动、政策激励,力争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合芜蚌试验区产值突破600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合芜蚌试验区新增220家。

任鸣在讲话中指出,2011年,全省科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为经济结构调整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合芜蚌试验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下,全省上下形成“争先恐后、比学赶超”的创新氛围。任鸣强调,2012年,要在三个方面进一步聚焦集力,为安徽创新崛起、转型升级作出新贡献。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要立足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锁定有限目标,主动作为,重点突破。要围绕主导产业的首位产业,凝炼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取得一批技术、专利、标准和新产品的成果。要继续培育主导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个在主导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相对集中,拥有一批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在主导产业上大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开展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组织的探索,采取股份制形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不断派生产业的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成产业的竞争优势;要多种形式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二是聚集重点项目,强化产业技术的供给能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在产业中的广泛深入应用,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增强项目的储备,提高项目的入库率;认真组织项目申报,签订项目合同,加强项目绩效宣传。三是聚集县域科技创新,着力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县级科技工作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抓好一批园区、一批企业、一批项目、一批服务机构。任鸣最后希望,科技战线的同志要广交企业、部门、专家、中介服务机构及金融界朋友,强化政策和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争先进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打破惯性思维,创新工作思路。

会上,芜湖、马鞍山、黄山、铜陵等市及合肥高新区有关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本地区特色工作经验。与会同志还围绕如何加快推进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工作等进行座谈发言。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第6篇

按照成本—收益理论分析,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其私人收益会小于社会收益,二者的差额就是外部收益。高新技术产品存在大量的外部收益。一方面,高新技术产品一旦被应用和推广,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其他企业和行业所共同分享。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品往往要以大量的长时间的前期应用及开发性研究,甚至基础性研究为前提,而其开发者得到的收益只是所有收益中的极小一部分。社会收益率远远高于开发者的私人收益率,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从而会影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在外部收益得不到补偿的情况下,开发者就没有积极性来投资于代价高昂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甚至会摒弃从事这类活动,这就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因此,必须有政府部门的介入和干预。

2.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与政府介入

高风险性是高新技术产业固有的特点之一,而市场本身不能提供分担风险的有效机制。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是由多个因素引起的。从内部因素来看,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是没有先例可行,也无经验可循的探索性开创活动。研究与开发能否成功,新产品能否被消费者所接受,以及潜在的市场容量是否能弥补前期所投入的研究与开发成本并获得赢利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调查表明,世界上产生收益的技术创新占全部技术创新的比例不到10%.1997年,美国每10000个得到风险投资支持的技术创新项目中,只有1个可以成功占有1%的市场。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才敢于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从外部因素来看,高新技术产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资不仅数额巨大,而且一般得不到担保,也难以获得抵押,因而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而股权融资的资金成本要大大高于债务融资。市场体制下的投资决策都是企业基于对收益和风险的权衡而作出的,以上因素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在我国目前风险投资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如不介入,势必导致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不足。

3.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投入性与政府介入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所具有的上述特点,促使各国政府为了在世界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都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只有同国家的宏观经济战略结合起来,才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才能真正在协调中获得实际利益。而政府作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不仅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且还能够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战略相结合的能力。因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二、财税政策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财税政策作为市场经济下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最直接手段,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财税政策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机制

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载体,其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源于科技发展牵引下的“技术推动”,也在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拉动”。政府的“政策推动”只是起着一种补充的作用,并不居于主导地位。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政策推动”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市场机制内在缺陷日益显露的情况下,政府在政策取向上,偏重于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政策扶持,加大了“政策推动”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力度。但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利益主体,还缺乏有效地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同时各类市场的发育程度也不平衡,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较为混乱,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形成和运作。另一方面各种不规范的竞争行为又进一步扭曲或误导了本不符合“理性”的企业行为,使不少企业把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寄托于谋求更多的特权,包括“寻租行为”和“人为夸空”的广告宣传等方面。为此,首先必须加速构造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责任主体。其次,政府的财税政策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换,理顺一切阻碍或制约企业改革的财税规则,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形成创造条件。

2.财税政策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

从高新技术产业的运行机制来看,企业的技术创新要经过发明—开发—设计—试制—产品化—商品化这样一个持续发展的系统过程。在这一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上,政府的财税政策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对发明人所取得的特许权所得、转让所得提供的税收优惠待遇;对开发、设计等的风险准备金实行的税后扣除;对未正式投产前的中间试制阶段免征中试产品税;当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将新产品投入大规模生产阶段,政府采取加速设备折旧或建立技术准备金的方式,在计税前予以扣除;对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予以税收减免等,所有这一系列的政策导向,都从利益机制上激励企业进行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同时这些政策措施又会为企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良性运转创造一个极为宽松和更加有利的发展局面。另外,从各国政府对科学研究的一般做法来看,基础研究的大部分和应用研究的一部分,都是通过政府直接投资或联合投资等形式来完成的,如果把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前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结合起来看,政府财税政策的积极促进作用就会更为明显。

3.财税政策能够缓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约束机制

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约束机制来看,对企业来说,最主要的约束就是资金的约束。资金短缺是制约企业经营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最主要障碍。政府财税部门作为调控社会资金运行和引导资金流向的重要职能部门,对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配置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拨款或投资越来越少,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乃至正常的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主要依赖于自身的积累和银行贷款。但这并不排除政府通过恰当的财税政策对企业资金的积累起间接作用,如通过税收的让渡、贴息政策增强企业内在的资金累积能力;为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融通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资金市场、劳动市场、技术市场等。

三、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

财政投入政策是指以政府财政收入为基础,对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直接拨款或补贴,借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更快发展的财政" 政策。我们认为,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政府需要在以下方面对财政投入政策作必要的改革与调整:

1.深化我国R&D投入制度的改革

首先,要提高政府财政对高新技术企业R&D活动的支持力度。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合理规划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结构和优先次序,把高新技术产业R&D部门作为优先扶持的部门和领域。同时,下大力气调整R&D投资的结构,对基础研究和为科技、经济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服务,具有公益性质的研究开发项目以及对产业技术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应当加大投资力度。对应用性研究开发则要增强投资导向性,积极引导非政府部门增加R&D成果转化阶段的投入。

再次,要加强对财政性科技资金管理制度的创新。按照财政性科技资金的运行规律,科技资金应当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在公共财政框架内实施改革。一是要建立财政性科技资金预算管理机制。按照早编细编预算、实行综合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硬化预算约束的要求,严格预算管理与执行。实行部门预算,将所有的收支项目都编进科技预算,可以有效增强科技资金的透明性。在执行过程中,资金跟着项目走,科技部门只需按预算执行即可。同时,科技预算从基层编起,有效避免了科技职能部门代编所造成的盲目性,使科技资金真正安排到必需的项目,提高了科技资金使用的准确性和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实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制度,加强财政性科技资金的收支管理。科技部门的所有政府性资金全部直接缴入国库账户,科技支出在实际使用时从国库账户直接划入商品和劳务提供者的账户,这有助于解决目前科技单位在银行开户过多而造成的资金分散和监督不力等问题。三是要加强科技资金的政府采购工作。政府采购是可以影响创新方向和速度的一种政策工具,通过采购价格、采购数量、采购标准等,可以体现政策导向,影响和吸引风险投资家投资。从历史上看,美国“硅谷”的迅速崛起与美国政府采购所形成的对电子产品、导弹产品、计算机产品等的需求创造是密不可分的。

2.运用财政投入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离不开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被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此外,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支持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和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公司是专门向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研究开发资金,并可从事一定融资业务的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与所投资的高新技术风险企业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合作关系,两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一般来说,可以由科技企业家以技术入股,风险投资公司以资金入股,共同组成一个高新技术风险企业,双方共同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投资公司应该成为风险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在政府的培育和引导下,已有初步发展,其潜力巨大。风险投资基金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实行“共同出资、专家经营、组合投资”的运作方式,其经营方针是在高风险中追求高收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风险投资基金作为基金的一部分,在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风险投资基金可以通过直接向社会募集和鼓励中外合资风险投资等方式设立。同时,为适应风险投资的市场化运行,应尽快建立与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融通市场,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四、努力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转变

借助于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当代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其“造血”机能的增强,使高新技术产业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基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现实情况的认识,我们认为,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应积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尽快成长。

1.实现由直接优惠为主向间接优惠为主的转变

税收直接优惠方式包括税率式优惠与税额式优惠,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最终经营结果的减免税(如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是一种事后的利益让渡,对引导企业事前进行技术进步和科研开发的作用较弱。而税收间接优惠方式(税基式优惠)则侧重于税前优惠,主要表现为对企业税基的减免。而在R&D费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减免、延期纳税等方面缺乏实质性的优惠。这不但造成了政府收入绝对额的减少,而且也不利于从根本上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要实现由直接优惠为主向间接优惠为主的转变,我们赞成:第一,推行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政策,以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增加企业用于更新设备和" 进行技术进步的可支配资金。第二,实行高新技术开发基金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由政府分担企业的一部分投资风险,从而激发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第三,国家应当允许企业税前列支一定比例的R&D费用,并对R&D投资给予一定的税收抵免。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开发、运用和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也可以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2.实现由区域优惠为主向产业优惠为主的转变

我国现行的高新技术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经济特区、某些行政省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内,区域优惠明显,而全国范围内的产业(或行业)优惠较少。在经济发展初期,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起到先导性、示范性、集聚性和辐射性的作用,可以在短期内吸引资金流向对高新技术产业优惠的地区,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环境。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区域性优惠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方面,它不能充分实现税收的引导、激励作用,体现不出税收优惠力度。另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的时效性不强,“无限期”的税收优惠待遇不利于企业创新机制的建立,也不利于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入。此外,不同时期批准成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有所不同,造成政策性差异。

高新技术是没有国界的,更没有区域和企业的界限。因而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不应该有区域和企业的分界。从我国目前的实际出发,未来的税收优惠政策设计,可以考虑区域性优惠与产业优惠相结合,更多地注重产业优惠。凡是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不论是否处于高科技园区,都可以享受税收优惠。通过对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普遍优惠,而非对个别企事业单位的优惠,体现我国的产业政策目标。同时,在东部地区,高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应逐步取消税收直接优惠方式,采用税收间接优惠方式,体现产业优惠的倾向,区内主要发展各项配套措施和服务,发展成熟的高科技园区;在西部地区,配合西部开发“点面结合”的发展战略,借鉴东部发展经验和教训,可以在开发初期,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实行一定的税收直接优惠,随着开发进程的推进,逐渐减少区域优惠,清理和调整东西部税收优惠差异,走产业优惠的道路。

3.实现由所得税优惠为主向所得税和流转税优惠并重的转变

我国现行税制尽管是双主体模式,但流转税是我国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所得税收入所占比重较低。但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上却以所得税为主,显然与税制结构不符,也与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不相适应。我们认为,要完善这一层面的税收优惠政策,需要把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再次是改革营业税。高新技术企业对外转让专利技术或非专利科技成果、特许使用权等所获得的收入应比照对科研单位实行的优惠,即免征营业税,以此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如果对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让免征营业税存在一定的执行困难,建议对高新技术企业对外转让专利技术和非专利科技成果、特许使用权等所获得的收入减半征收营业税。

4.实现由企业所得税单一优惠向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优惠并重的转变

我国现行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个人投资高新技术企业获取的个人所得却没有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措施,并且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课征形成了双重课税。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利润率一般较高,个人投资者所获得的利润也相对较高,因而其所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较高,承担的税负也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另外,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对高新技术人员的优惠政策规定,个人取得省级人民政府、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奖金及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的,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企业颁发的重大成就奖、科技进步奖仍征收个人所得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高新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为此,可以考虑在继续实行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同时,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如对个人的技术转让、技术专利使用费等收入减免个人所得税,目前可以在20%比例税率的基础上予以减征30%~50%,以降低其实际税负;对科研人员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取得特殊成绩或贡献所获得的各类奖金及特殊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从事科研开发人员以技术入股而获得的股权收益,包括红利和转让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参考文献

[2] 许正中。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政策与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 吴敬琏。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高新技术/产业化

【正 文】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定份额,在二十一世纪初,用20—3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并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未来1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我国有必要在产业技术政策中对高新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措施给予明确指导。在此,我们从10个方面来探讨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技术政策。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是实现产业化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从基础研究到实现产业化的连续过程。它大体包括高新技术的发明与研制、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新产品实现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即产业化三大阶段。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最终目的在于产业化。而高新技术产业化又有三个基本点。一是规模生产,即某种高新技术产品在单个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二是产业整体扩张,即高新技术产品出现从事专门生产的企业群体,进而形成产业。三是产业多方渗透,即高新技术产品、工艺和技术与其他行业相融合,实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实现高科技化。

将产业化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并不是否认基础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性,而是要特别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对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作出定位。首先,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产业化必不可少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新的产业不可能形成和发展。但是,真正使高新科技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即实现产业化。从这一点出发,要求科研开发从一开始就要从能够商业化生产的角度出发,进行选题、立项、技术设计和开发,并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则来运作。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企业群体,是产业化的必要条件。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明显不足。只有进行更加根本和深刻的企业制度改革,更加深入的经济制度市场化推进,企业才能真正发挥实现技术创新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的作用。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不改变这种状况,高新技术产业化就缺少坚实的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核心是产业的扩张。在战略选择和政策支持上要特别重视以下几方面:一是技术相对成熟、具有较大市场空间、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带有基础性作用的产业,加快其发展并不断扩大规模,例如信息业;二是对能够带动全局、产业关联度大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攻关,重点突破;三是培育新兴产业,对处于起步阶段向规模化扩张的行业和重点企业,扶持其尽快跨跃进入规模化生产的临界点,达到规模化生产。

最后,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整体,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基础上,既要注意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新兴门类和产品,又要注意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只有全面推进这两个方面,才能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从整体上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素质全面提高。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正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靠市场的力量,更要以企业为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或削弱政府的主导作用。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实现赶超战略。发展家原有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升的渐进过程,而是一种后来居上的赶超行为。实现这种战略性的跨跃,要对发展战略、重点领域、技术政策以及各种重大关系作出选择,同时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这对企业和不同行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这只有政府才能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上作出安排。第二,发挥政府职能。随着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高新技术及其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产品的经济寿命则相应在缩短,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日趋增大。面对这种风险,大多数企业都会对进行高新技术的研究和产品生产持谨慎的态度。同时,高新技术作为智力、资金、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起步条件较高,初创时期的开发费用远超过其产值,即使进入商业化生产实现盈利也要有一定的时间。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政府承担重要的基础研究,对重点技术和行业进行投入和扶持,通过政府组织协调产、学、研的关系,建立既能减少风险又能促进企业研制高新技术产品的机制和政策环境。对企业来讲,这有利于发挥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体的作用;从社会来讲,有利于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并尽快实现产业化。

发挥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是必要的。但是,要使这种主导作用能够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挥积极作用,也要有相应的约束条件。

首先,政府的干预要建立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符合客观经济。特别是要有超前的战略思想,看准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选择集中突破的重点领域和产品,实施正确的产业化技术路线,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其次,政府的干预要建立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基础上。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干预并不是代替企业来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化,而是要通过政策引导、有效调控和创造需求等措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最终要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技术创新和经营发展来实现。只有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自我创新的机制和动力,政府的干预才能发挥作用。

最后,政府的干预要选择恰当的切入点。重点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业和产业进行扶持;抓好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建立国家试验中心、工程中心,为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提供促进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同时要根据产业化进程适时调整政策。在某一类高新技术发展初期,对其中的企业重点扶持,使其尽快成长,形成产业规模。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具备了自主开发和再度发展的实力,政府的扶持力度应相应调整,让企业自主发展,由市场拉动和技术创新来推动。

3.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首先,我国民用高新技术产业十分薄弱,尚未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9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仅占8%。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首要生产力是高新技术。我国的科技实力在国际上远高于亚洲某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许多一般发达国家或地区。我国有较雄厚的科技实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要以高新技术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新产品新工业,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因此,我们要尽快从我国现有科技着手,在生物、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海洋和能源等重点着手,展开攻关,先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再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以此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新技术成果向产业转移,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际是指对高新技术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到形成新产业、新工艺、医疗材料,发展成高新技术产业等活动,即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成果通过商品化的途径实现产业的过程。

以往我国在科技方面的弱点,突出的是科研成果与面向经济脱节,高新科技只做到开发阶段,而不做到产业化,就会使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矛盾更加深刻。“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研队伍与产业队伍密切结合,从整体来说,应鼓励科技人员走产业化道路,应鼓励科研队伍与产业队伍密切结合。

1995年我国的科技成果大面积转化率约为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成果由于风险大,投入大,相对来说,转化率要低些。因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必须重视转化机制建设。

,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渠道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国家计划推进,例如,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产学研合作;科技企业以及其他转化渠道(科学和技术咨询等)。但是,更重要的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统计表明,大企业在推出拳头产品方面有优势,在高技术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有绝对的的优势,这表明大企业应该承担起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重任,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化、产业化的主体。

另外,在高新技术转化方面,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成果要起点高、有创新,从某种意义说,只有创新才能转化;另一点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需要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结合,这是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和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市场机遇。为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展,国家应选择、扶持有前途的高新技术幼苗,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

4.以各种政策措施引导加大开发投入

研究与开发(R&D),对任何一个国家、 任何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和任何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都是提高生产力的源泉。,我国R&D 费用占GNP的比重以及企业的R&D强度(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这两项指标都很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政府一方面应加大R&D的投入, 另一方面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

主要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主要由企业自身承担,企业成为技术创造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受益者。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调控,依靠进步在产业界变成了自觉的需求,达到了良性循环。总的来说,技术进步对国民增长的贡献越大,则企业自身所承担的R&D费用的比例越高, 反之亦然。在化国家中,所有国家的企业承担R&D 经费的份额均超过50%,而政府所负担的R&D费用少于总R&D经费的50%,平均都在40%以下。在,企业仅占32.4%,另外的67.6%为政府负担(1993),这说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推动力仍然在国家和政府,远未成为企业自身的自觉需求。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主要来自政府的推动与扶持,企业本身尚未形成对技术创新需求和依靠科技进步的自觉行为。因此政府在推动科技界改善科技供给的同时,更应该以资金、市场和优惠政策方式,千方百计鼓励与刺激企业加大R&D投入, 逐渐把政府关于两个转变的要求,真正落实到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为重心,以企业为基石的技术进步过程中去。此外,除了政府应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外,企业也应多渠道增加R&D经费投入,使高新技术企业R&D的强度至少达到50%以上。

5.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市场,促进高技术产业化

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还不健全,突出表现在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风险投资基金不发达,这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对于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

(1)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应提高R&D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推动中国高技术快速发展,我们建议国家设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基金。

(2)企业应努力增加技术开发经费,该经费可按规定列入成本。 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都要安排一定经费,用于相关的技术创新工作。

(3)在国家信贷计划中增加高科技贷款比例, 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

(4)建立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其催化作用表现在:a.实现高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投入,而风险投资通过聚集各方面资金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投入;b.分担高风险。由于风险投资来源于许多投资者,从而每个投资者承担风险较小;c.共享高回报。尽管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中试与商品化有高风险,但一旦成功便会获得高收益,从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看,投资者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一般都能获得较高的回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一方面,风险投资是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另一方面,风险投资的发展又大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5)优先安排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第二板块市场。

6.发展信息产业,使高新技术企业能获得开发产品和开拓市场所需的各种信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信息保障。

简单地说,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是利用已经掌握的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使之产品化,形成生产能力和经济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产品的创新。生产新产品是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件新产品的问世,特别是使它成功地进入市场和占领市场,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之一就是信息保障。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信息保障。

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时,必须掌握有关该产品的一些关键信息:首先是该产品需求量的调查和潜在市场开发可能性的调查;其次是消费者对价格承受能力的调查;第三是提高质量的降低成本方面的潜在能力,这主要依靠科技人员通过研究与开发活动来解决;第四是销售渠道的开发;第五是充分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特别是有关同种同类新产品的关键信息,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在占领市场上成为优胜者。我国应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使高新技术企业能获得开发产品和开拓市场所需的各种信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信息保障。

7.在发展科技工业园方面,在政策上应由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建立科技工业园区是加速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工作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具相当规模。我国在创建科技工业园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样取得了显著成绩。至今全国建立起120 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国家级的有53个,其余为省级高新区,每个高新区建立了自己的管理机构。国家还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发展政策,并确定了微和电子信息、空间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一体化等11个优先发展领域。

目前科技工业园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新起点。在发展科技工业园方面,政策上应在重点扶持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础上,将优惠扶持政策由于原来的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样既可以建立新兴产业,促进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又可以利用高新技术有重点在改造国有企业。与此同时,应该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组织协调,增加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资金的集中度,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约化发展,避免造成高新技术产业的粗放式发展。

8.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加强技术创新工作,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加速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当前,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首先要由过去传统体制下以政府为创新主体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即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究开发主体的创新主体。我们必须一方面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另一方面改革现有的科技体制。在提倡产学研结合的同时,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引导一些科研院所逐渐归入企业,把脱离于企业之外的科技力量组织到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科技人员缺乏的矛盾,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主体。为了增强我国企业和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当前我们要加强一批企业和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推广一批能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共性技术。此外,要加强“863”计划、攻关计划与火炬计划的衔接、集成,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形成若干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有一定经济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9.制定人才培养和吸引政策,造就一支多层次、复合型、跨世纪的致力于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宏大队伍。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否蓬勃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中国人才政策上能否有所突破,能否营造涌现高新技术“天才”的机制与环境,能否留住一流的高新技术人才。

搞好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关键是靠智力投资和人才建设,既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又应有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推动技术创新的是企业家。为了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需要造就一批有创新意识、有事业心、有紧迫感的民族高新技术企业家。造就一支多层次、复合型、跨世纪的人才大军,注重建立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不拘一格用人,创造出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宽松环境,才能赢得人才竞争的优势。

10.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经济合作, 重视知识的国际来源,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国际道路。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湖南;高新技术产业

当前,湖南省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的重要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的要求十分迫切。将创新驱动作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力量,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促进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作为2011~2015年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描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角度多从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发展领域、发展地域、产业结构和所有制层面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研究现状指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融资、产学研结合、人才机制、高新园区发展和政策支持五大方面的问题。[1]从总体上看,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资金投入总量和高新技术产业活动人员规模偏小。从R&D投入角度观察,湖南省投入总量呈递增趋势,但2008~2011年间投入量落后于上海、江苏。2008年,湖南R&D投入占全国比仅为0.77%,远低于上海、江苏的7.41%和14.57%,2011年,湖南R&D投入总量为144500.7万元,占全国比为1.17%,但仍落后于上海、江苏的5%和14.03%。在R&D投入总量上江苏远高于上海、湖南,占到全过总值将近15%,体现其投入之高;上海市R&D投入总量在2008~2011年间,占全国比重呈下降趋势,虽然总量逐年增长,但增加量低于部分省份;湖南R&D投入总量呈递增趋势,但2011年该值占全国比只有1.17%,凸显了湖南省R&D投入的不足问题。从高新技术人力资本角度观察,2008~2011年间从人员投入总量来观察,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人员投入落后于比较对象。2008年,全国、上海、江苏和湖南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分别为564887、26444、80980、5883人,上海占全国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为4.68%,江苏为14.34%,湖南科技活动人员只占全国总量的1.04%,这显示湖南省高新产业科技活动人员落后上海、江苏较远;2011年,湖南只占到全国的0.98%,这与湖南省作为中部人口大省的现状极不相符,说明湖南省高新专业人才投入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需求旺盛,投融资渠道和结构单一。从融资总量来观察,2010年湖南省固定资产融资总额分别为8493亿元,2012年增长到13920亿元,融资年均增长速度大概为30%。根据数据观察,湖南省近三年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全省固定投资额的10%水平来计算,2012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融资规模低于1500亿元,融资总额较低;从融资结构观察,2012年湖南省固定资产融资种类有国家预算、国内贷款、债券、外资、股权融资和其他资金六大类,分别占到总量的6.9%、12.4%、0.1%、1.3%、63.7%和15.5%。根据数据可知,直接融资为主体的融资结构,融资总量低、融资渠道单一是湖南省投融资的主要特点。因此,湖南省在面对高新产业融资总量少、融资渠道狭窄的现实情况下,必须开拓新的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促进高新产业的合理发展。

(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偏低,市场竞争能力有待加强。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来观察,2008年,湖南省高新产值为575818万元,占全国比值仅为0.44%,同期远低于上海占比12.75%、江苏占比17.79%;2011年湖南省高新产值增长为1980443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0%,但占全国比值仅为1.03%,同期落后于上海、江苏占比4.84%、17.38%。根据注册类型划分,2011年,湖南省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高新产值分别为1261.6、140、143.2亿元,而国有企业高新产值只有94.4亿元,省内国有性质高新产值能力有待加强。2011年,湖南省高新产值落后上海3.81%,落后江苏16.35%,按照当前平均年均增速0.2%计算,预计在2028年达到上海发展水平。因此,提高高新产值水平成为湖南省高新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政策建议

(1)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推进高新产技术产业链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战略新兴产业作为我省新的经济创新点,通过支柱产业的扩散和前后向联动效应,拉动其他产业的升级发展,重点建设信息技术、环保、新材料和新能源、生物工程、先进制造和文化创意七大产业。通过利用高新产业龙头企业的地区影响力,依靠高新技术园区的资源基础,有效利用专业研究机构和重点院校研发资源,重点建设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链,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集群度。

(2)加强政策导向功能,促进高新园区的合理发展。在中央和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的整体目标上,依据湖南省已形成的高新园区建设整体框架,突出重点园区的建设发展,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策略,重点建设长株潭国际级工业园区和衡阳、岳阳京广一线产业园区。其次,在当今我国污染程度加剧的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园区模式建设,通过政策引导低碳、少污染企业的进入,建立循环型、低碳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将未来高新园区建设与国际接轨,打造低碳园区。

(3)加强高新产业产权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产权制度建设一定程度影响了R&D效率,制度建设落后的区域,企业创新效率较低,R&D创新收益不确定。[2]因此,湖南省要提高高新产业产权制度建设,对高新产业企业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引导其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对企业高新产出实施法律保护,学习国内外关于维护知识产权利益的经验,构建完善的法律机制,保障创新相关利益人的权益。

(4)人才队伍建设。高新技术的核心在与人,湖南省以地区内丰富的高校资源为基础,培养储备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为海内外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条件,设计科学的人才激励制度,鼓励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5)建立有效的融资和渠道,改善融资结构。目前,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结构构成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融资形式以企业自筹为主,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社会融资渠道狭窄,湖南省可借鉴国内外经验,构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新产业投融资体制。1)引导市场资金参与湖南省高新产业的建设发展,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发展商业银行、吸引风投机构等投资主体对高新产业的投资力度;规范资本市场运作机制,建立良好的资本退出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市场投资机构参与高新产业融资渠道发展。2)湖南省在引导市场非政府资金参与高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传统担保模式进行发展,引进风投资金,建立多方担保机制,分散高新投资风险;发展资本市场,实现外资投资和债券融资等多种融资手段的多级发展;建立规范、标准的高新产业企业信用机制,优化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苗俊明,黄健,黄艳红.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学学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