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波罗蜜心经

波罗蜜心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波罗蜜心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波罗蜜心经范文第1篇

何谓“勒子”?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是一条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戴在额眉之间,俗称“包头”。最早为江南和中原地区老年妇女冬季围头的御寒品,至明清之际尤其是满族入统中原时广为流传,戴者不分贵贱,只是功能发生了变化:贵妇用以装饰,贫女用以避寒;若放在宝石堆里解释,“勒子”则成了一种浅黄棕色蛋白石质宝石,也称勒子石,半透明,有的正中有亮带闪光,似猫眼活光,但较猫眼低级,称作勒光,实质上仍是欧泊的一种。

如果把“勒子”作玉器解,就不得不提其器型演变之前身玉琮,作为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玉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历史悠久的程度可见《周礼》中“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记载。1990年春季,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曾推出过一件良渚文化玉琮,起拍价6万美元,最后以23.5万美元拍卖成交,当时也创下玉琮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拍卖最高价纪录。

有关玉勒子的出土记载很多,从文化期到清代都有,为全的组件或镶嵌在其器物上,一般可单独为佩或做组中的配件。“勒”已是后来的名称,其通常被称为管、坠或柱形器。其形除了常见的圆柱状、方柱状,还包括枣核状、扁平状、束腰状等等,一应俱全。其雕工纹饰有素面纹,也有通体雕琢蟠纹、卷云纹、弦纹、双钩云纹、圆涡纹、谷纹等等,精美多变。曾有人这么描述过玉勒子,颇具趣味:玉勒子谐音“遇乐子”,人生在世,除了事业努力外,闲暇之余也要谋求精神上的慰藉,人人各投其所爱,“遇乐子”就成了引喻的吉祥配饰。

般若心经升华普品

一件长约6公分的清中期白玉波罗蜜心经勒子,六角,两端系红色玛瑙,就品相而言属中等偏上,然而,结合其表面不太工整的楷书阴文刻写的半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后,在2007年1月21日北京翰海迎春拍卖古董珍玩专场中,即以8.25万元成交,并成为当天诞生的玉器最高价。

何言仅刻半段心经?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该白玉勒子上刻写的全文为:“摩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弘历四年六月御制。”世人最为熟悉的莫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依唐三藏沙门鸠摩罗什译,“能了悟色即是空。逢色不受。则无受想行识诸杂念一心清净。空若太虚。以无相而生真空之实相。亦复如是空即是色也。”

“无智亦无得”后,省去了唐三藏法师玄奘奉召译的心经下半部分:“以无所得故。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其中,“以无所得故”是整本心经承上起下之词,“谓一心之本智本法。本自具足。无心外之法可得。” 姑且猜测,存世品中还有另外一件白玉勒子与之配对,上面刻的恰恰是这下半段心经,想来亦多情趣。

从阴刻水准即可判断,此件白玉勒子离“御制”级别还很遥远。对照清代宫廷御制的同类器物,以三希堂小楷刻本为例:同为6公分,玉勒为八角,刻楷书双勾阴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本,同时加经名、译者、纪年、作坊等,方寸天地竟容纳16行292字,字小逾芝麻,笔画细若发丝,刻工纯熟,书法遒丽。即非御制,一件普品仍能以高出自身价值数倍成交,实属不易,除了得益于目前仍在持续的、整体以小佩件为主的清代白玉热外,或许,还在于菩萨的力量。“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此非妄语,悉数当日翰海拍出的全部古董,缔造最高价位的正是一尊高约半米、18世纪的铜释迦牟尼像,呈庄严静谧之态,69.85万元可谓物超所值。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菩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有记载,其前世海尘菩萨曾发五百大愿,“海尘心生一念:我已于如来前劝无数眷属皆发菩提心,众人均发广大愿住持各自刹土,所有菩萨皆舍弃浊世众生,唯除遍入风。故我当为浊世众生发愿。”

新格局新气象

艺术本无价,佛法亦无边,如上文将二者捆绑一起高谈阔论,似乎是一件亵渎神灵的事情。然反之看待,自去年香港苏富比、北京匡时推动的佛教文物市场行情新一轮走高,热潮背后亦表明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日渐趋于理智:既非 “见神就拜”的盲目虔诚,也非特殊年代的“销声匿迹”,而是在一种告别了非此即彼的理性兼容之下,因此,无论是哪一种信仰,总能让世人在浮躁的社会里变得平静、坚韧,总有让世人苦苦追逐的理由。

常言道,“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2007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究竟成色几何,这也是最近各大艺术媒体热衷讨论的问题,尤其是在新年第一轮大拍旺季正式来临之前。毫无疑问,走过十余年曲折路程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新一年将分外热闹,新的格局,新的气象,均可迅速且充分地体现:最大的亮点在于海量资金的全新介入,以北京保利、北京匡时、北京长风等几家市场新军为例。雄厚的财力,大集团支持,加上长远的战略目标,伴随着一连串大手笔:夜场拍卖(Evening Sale)、预付资金、欧美巡展……这一切,都必将加速中国内地拍卖企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而多数短线作战的中小公司,如若没有特色的品牌专场,在门槛不断提升的新一年,加速分解是大势所趋;至于为数不多的几家老牌公司,在面临专业人才流失及体制革新等问题的困扰时,如何竭力保住固有优势已成为其共同的新课题。

波罗蜜心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八个颂般若经

梵汉对勘

翻译特点

般若经是公元前后开始流布于印度的一类大乘经典的总称,主要内容是关于般若波罗蜜多的理论与实践,阐述空性和慈悲,对其后大乘佛教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般认为,公元前l世纪左右出现的《八千颂般若经》,是最早的般若经。此后产生的各种般若经,都是在其基础上增广或缩减而成。因此,作为核心经典,《八千颂般若经》的重要性和地位不言而喻。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人何德逊(Hou吵ton Hodgson)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发现大批保存完好的梵文写本佛经,其中包括两个u一12世纪《八千颂般若经》梵文贝叶本。19世纪下半叶,本道尔(Cecil Bendall)在尼泊尔帕坦购得两个12世纪之前的梵文贝叶本。霍恩雷(August Friedrich Rudolf)收藏了一个印度波罗王朝时期抄写的梵文贝叶本。

根据这五个11―12世纪贝叶本和一个尼泊尔原本的孟加拉文抄本,密多罗(Rajendral01a Mitra)进行了校订,1888年出版了最早的《八千颂般若经》梵文校勘本(下文简称M本)。后来荻原云来(Unrai Wogihara)出版了《八千颂般若经》的梵文注释《现观庄严论》,附有经文原文(下文简称w本),对M本略有修正。1960年,瓦德耶(P,L Vaidya)参考前两本,出版了一个有梵文注释的校勘本(下文简称v本)。

20世纪90年代,在阿富汗的巴米扬山谷,发现了一批公元1-7世纪梵文写本佛经的残本或断片。挪威收藏家斯奎因(Martin Sch~yen)收藏了这批珍贵文物,一批学者后来对之进行校勘、研究。松田和信最终辨识出贵霜时期的般若经残片属于《八千颂般若经》。桑德尔(Lore Sander)主要依据w本,同时参考M本、v本,对这一部分残片进行了整理校勘,最后出版。③根据桑德尔的研究,贵霜时期的梵本和尼泊尔梵本极其相近,仅部分语言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从东汉到北宋,《八千颂般若经》屡经翻译。根据隋法经等所撰《众经目录》、隋彦琮《众经目录》、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唐智升《开元释教录》、明智旭《阅藏知津》、吕潋《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综合考察可知,《八千颂般若经》的历代汉译本共有八个,六存二佚:

1 《道行般若经》十卷(现存),三十品。后汉月氏僧人支娄迦谶(简称支谶)译,光和二年(179年)译出。

2 《大明度无极经》四卷(现存),三十品。吴月氏居士支谦译,约在公元222-257年译出。

3 《新道行经》十卷(亦名什本或七卷)(已佚),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4 《大智度无极经》四卷(已佚),失译。

5 《摩诃般若抄经》五卷(现存),十三品。原名《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天竺僧人昙摩蜱和竺佛念共译,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译于长安。

6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七卷(现存),二十九品。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弘始十年(408年)译出。

7 《大般若经》第四会王舍城鹫峰山说(现存),十八卷(从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五卷),二十九品。唐玄奘译于玉华宫,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660―663年)译出。

8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现存),三十二品。宋北印僧人施护译,咸平六年至景德元年(1003~1004年)译出。

笔者曾根据荻原云来的梵文本,针对贵霜时期般若经残片内容,选择《八千颂般若经》若干章节,与六个汉译本进行过细致的梵汉对勘。梵汉对勘揭示了不同时期汉译本的特点,显示出各汉译本与梵本的不同关系,由此可一窥东汉到北宋佛经翻译的历史流变。本文根据梵汉对勘成果,谈一谈六个汉译本的翻译特点,以及各汉译本与梵本的关系。

一、翻译特点

下面从梵文单词、复合词或短句以及长句三方面来分析六个汉译本的翻译特点。

(一)单词

1 tathagata如来

谶本、昙本:怛萨阿竭。什本:佛、如去。谦本、奘本、护本:如来。

2 bodhisattva菩萨

谶本、昙本、什本、奘本、护本:菩萨,谦本:闾士、开士。

3 mahfisa~va摩诃萨,大士

谶本、昙本、护本、奘本:摩诃萨。谦本:大士。什本:[无]。

4 arhat阿罗汉

谶本:阿罗汉道、阿罗呵。谦本:应仪道。昙本:罗汉道、阿罗诃。什本:阿罗汉。奘本:阿罗汉果、应(供)。护本:阿罗汉、应供。

5 srott~tpattiphala预流果、须陀洹果

谶本、昙本:须陀洹道。谦本:沟港道。什本、护本:须陀洹果。奘本:预流果。

6 sakrdagamiphala一来果、斯陀含果

谶本、昙本:斯陀含道。谦本:频来道。什本、护本:斯陀含果。奘本:一来果。

7 anogamiphala不还果、阿那含果

谶本、昙本:阿那含道。谦本:不还道。什本、护本:阿那含果。奘本:不还果。

8 prajfiapOxamita般若波罗蜜多

谶本、昙本、什本:般若波罗蜜。谦本:智度无极、大明、明度。

奘本:般若波罗蜜多。护本:般若波罗蜜多。

9 anuttarasamyaksambodhi无上正等菩提

谶本、昙本: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谦本:无上正真道。什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奘本: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无上菩提。护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大菩提。

10 Subhtit须菩提

谶本、昙本、什本、护本:须菩提。谦本:善业。奘本:善现。

11 svabhava自性

谶本、昙本:自然。谦本:[无]。什本:真性。奘本、护本:自性。

12 namaskaromi我向……致敬

谶本、昙本:今自归。谦本:自归。什本:我敬礼。奘本:应敬礼。护本:我今敬礼。

13 vyakaraoa预言

谶本、谦本:受决。昙本:[无]。什本、奘本:受记。护本:授记。

14 pari―nir―Vvd灭度

谶本、昙本:般泥洹。谦本、什本、奘本:灭度。护本:涅。

15 samyaksambuddha正等正觉

谶本、昙本:三耶三佛。谦本、什本:[无]。奘本:正等觉。护本:正等正觉。

16 anu―Vmud随喜

谶本、昙本:代劝助。谦本:代欢喜。什本、奘本、护本:随喜。

17 vedana受

谶本、昙本:痛痒。谦本:[无]。什本、奘本、护本:受。

18 sarpjna想

谶本、昙本:思想。谦本:[无),一什本、奘本、护本:想。

19 pari―Vnam导向,成熟

谶本、昙本:持作。谦本:[无]。什本、奘本、护本:回向。

上述例子显示:谶本、昙本偏重音译。一些重要的佛教概念采取纯粹的音译。其中,“但萨阿竭”、“菩萨”、“摩诃萨”、“阿罗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般若波罗蜜”等成为专有名词,被什本、护本及后世沿用。谶本、昙本译法比较质直,不能完全表达梵文词真正的含义。如“自然”、“自归”、“受决”、“代劝助”、“痛痒”、“思想”、“持作”,后世又重译。

谦本注重意译,偏于文丽。重要的佛教词汇都是意译。如“如来”、“大士”、“应仪道”、“频来道”、“沟港道”、“不还道”、“智度无极”、“无上正真道”、“灭度”,这些词都是支谦初次意译。在六个译本中,谦本首开意译之风气。全文都尽可能意译,连人名也意译为“善业”。有些意译词,如“如来”、“灭度”等为后世沿用。有些意译词则过于生涩,不够明晰,如“代欢喜”,遂被后来的新译取代。

总之,谶本、谦本和昙本对一些重要词语的翻译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后来的成熟传译作了有益尝试。后来什本、奘本和护本在此基础上,对有些词汇重新翻译,各有创新。如奘本新译的“自性”、“灭度”,护本新译“授记”、“涅”、“正等正觉”,都为后世习用。什本首创并确立了很多佛教常见词汇,如“敬礼”、“随喜”、“受”、“想”、“回向”,为奘本、护本及后世沿用。此外还有诸如“行”、“未来”、“无漏法”、“出没”等更多词汇也如此。

单词翻译是佛经传译的基石。考察各译本对同一词的不同译法,可以一窥佛经传译的发展、演变和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程。

(二)复合词或短句

1 Sakor dcv6nan,indra~,为众天之主的帝释

谶本、昙本、什本:释提桓因。谦本:释。奘本:天帝释。护本:帝释天主。

2 dupkhasyantaq止ansy瓶将会达到苦的灭尽

谶本、昙本、谦本:[无]。什本:当得尽苦。奘本:作苦边际。护本:尽苦边际。

3 anumodan~tsahagata pun,yakriy~vastu随喜所带来的福业事

谶本:劝助之功德福。谦本:代欢喜德。昙本:劝住德福。什本:随喜福德。奘本:随喜俱行福业事。护本:随喜福蕴。

4 viryaIpamadaya vartante持精进力而行

谶本、昙本、谦本、什本:[无]。奘本:精进俱行。护本:精进行。

例1中,谦本把“为众天之主的帝释”缩译为“释”,遣词造句极为简略,善于删削整合。例2中,什本所译“当得尽苦”,比奘本和护本更明白晓畅且巧妙传神。动词“尽”包含了"karlsyati"之义,又传达出名词"arlta”的含义。例3中,奘本所译“随喜俱行福业事”,与梵文完全吻合,清晰贴切。anumodana--随喜,sahagata一俱行,puI,Lya一福,kriya--~,vastumuli:。其余五本均未译出“俱行”。例4奘本所译“精进俱行”,译出“sam~,d6,ya”独立式的意味,全面准确。护本所译“精进行”略显不足。护本翻译质量不如奘本,(8B,5,7,16,17,18)各句也有体现。

(三)长句

1 dharmatai,s~ayu,sman S~riputra Bhagavatao Sr~vk80已m ani5Iitadharmd晌m/te yato yata eva paripraanikrlyante tatas tata eva ni,nsaranti dharmat~,ca na vir-odhayanti dharmataya~ca na vyativartante//(1,5)

今译:尊者舍利弗!对于不依赖(世间)法的世尊之诸弟子来说,这

是法性。

无论被诘问什么问题,他们都能流利回答,而且既不违背法性,也不背离法性。

护本:舍利子。法本如是。佛诸弟子于无依止法中。随有所问而悉能答于诸法相无动无坏。

奘本:诸佛弟子于一切法无依著者。

法尔皆能随所问诘。一一酬答自在无畏。而于法性能无动越。

什本:法应尔。诸佛弟子于无依止法所问能答。

昙本:佛弟子所说法。皆悉如事随其所问即能解。

谦本:是法意也。诸佛弟子所问应答。意不摇者。

谶本:佛弟子所说法十方亦不知所化来,时随所问则解。

此例显示:谶本、谦本和昙本的文字风格接近,用词古奥,文义比较晦涩,不易理解。谶本中“十方亦不知所化来”,谦本中“意不摇者”,让人不知所云。什本、奘本和护本用词更加贴切,文辞工雅,行文流畅,清楚传达文义。在梵汉对勘通篇,这样鲜明对比的例子俯拾皆是,如(10B,1,2)、(12B,9,11)等。

2 rfipam nityam anityam iti na sth~ttavy,am/(2B,1)

evam,vedano sa,mj~a saZpsk已ra早v巧saIlalp山tyam anityam诚na sthatavya,m/(2B.2)

今译:恒常的色,即是无常的色,因此不应住色。

如此,恒常的受、想、行、识,即是无常的受、想、行、识,因此受、

想、行、识不应被住。护本:不住色[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不住[色]受想行识若常若

无常。

奘本:不应住色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

什本:不应住色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

昙本:色常无常不那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常无常不那中住。

谦本:五阴无常。不当于中住。

谶本:色无无常不当于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无常不当于中住。

此例显示:谶本、谦本和昙本句式大致相同,把“色”译为状语。按梵文语序,直译每一词,排列成句。什本、奘本和护本句式一致,把“色”译为“住”的宾语。整个第二章(B)部分,除(2B,7)外,都呈现出明显对比。在梵汉对勘通篇,谶本、昙本的行文句式和用词极其相似。从第一章到第八章①共63段梵文,除12段即A,其他51段梵文,二者或完全相同或极其相似。因此,谶本和昙本特点可放在一起来谈。谦本行文简洁。以“五阴”概括“色受想行识”,以“五阴无常,不当于中住”,概括了两句梵文。(2B,3,5,6)也是如此。

3 evaiTl hi Subhfite prajfiaparamita tathfigat~nam arhat~ns,amyaksambuddhCt―n02rl asya lokasya saodarsayitd//(12A,13)②今译:如此,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多能向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显

示这个世间。

护本:般若波罗蜜多而能显示诸世间相。

奘本:如是善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示如来应正等觉世间实相。

什本:如是须菩提。般若波罗蜜示诸佛世间。

谦本:如是明度出如来示现于世。

谶本:如是须菩提。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因般若波罗蜜示现持

世间。

此例显示:谶本偏重音译。大半句都是音译词,让人几乎把握不住句意所指。谦本最为简洁,但表达有误。什本流畅明了。奘本最全面、准确。译

文忠实贴切、文雅精到。类似的例子还有(6.4)(8B,5.7,16,17,18)、(12A,6,13)、(12B,9,10,11,12)。护本基本传达文义,但有所缺失。不如奘奉、什本全面并特色鲜明。

4 s~vaoi"tanl Subh~te rQpaniaritany utpadyam~many utpadyante iti yathobh―Qt,arpprajanati/(12B.3)

今译:须菩提!(如来)如实地理解一切(出没)是依色而生。

护本:须菩提。所谓了知众生所起诸行出没。依色而生。

奘本:谓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依般若波罗蜜多。如实证知无量无数无边有情心心所法皆依色[受想行识]生。

什本:众生所起出没皆依色生。

谦本:一切欲得致。在五阴中住。

谶本:知一切色从不可得获而生生。此例显示:谶本和谦本文义晦涩。什本简明。奘本和护本译文较长,更清楚完整。护本比较准确地传达了文义。奘本的特色之一:根据上下文义,进行添加和补充,使译文更易理解。此例中,奘本根据前文补出“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依般若波罗蜜多”,同时把d~s址Vo--m,tani”译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心心所法”,使读者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也能清晰把握句子内涵。这一点,其他五本均相形逊色。更多的例证可见(2A,3)、(6,1)、(10B,5)、(12B,4,5,6)。

综上所述,从用词、文风、句式和翻译准确度来看,六个汉译本明显可分成两类。谶本、昙本和谦本属于一类。用词古奥,句子简短,某些句式特殊,有时文义晦涩,甚至有误。其中,谶本、昙本偏重音译、直译,比较质直。谦本偏于意译,比较文丽,行文极简,多有删削整合。什本、奘本和护本属于一类。用词工雅贴切,文句较长,明白晓畅,准确传达原文含义。其中,什本简洁明了。奘本文雅精到、全面贴切。护本忠实准确。

二、与梵本的关系

下面从短句和长句的对译,来探讨六个汉译本与梵本的关系。

(一)短句

tatraiva parinirvasyati将于他方灭度

谶本、昙本:于天上般泥洹。谦本:于上灭度。

什本:彼间灭度。奘本:往彼灭度。护本:于彼涅。

此例中,谶本、谦本和昙本相似,“tatra”译为“于天上”、“于上”,不能与梵本严格对应。什本、奘本和护本大体一致,“tatra”译为“彼”、“彼间”,与梵本相合。

(二)长句

1 tat kath,ar~bodhisattvena mah~tsattvena p响s印已ramit5y6Ips山已taVygpkatha―lpsik;itaY7sIpkathaq叮。胆m印attavy,any'/(2A。4)

今译:菩萨大士应如何安住般若波罗蜜多?应如何学习般若波罗蜜

多?应如何修行般若波罗蜜呢?

护本:令诸菩萨云何安住。云何修学云何相应。

奘本:云何菩萨摩诃萨应住般若波罗蜜多。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学般

若波罗蜜多。

什本:菩萨云何住般若波罗蜜。

昙本: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般若波罗蜜中住。

谦本:云何闽士大士于大明中立乎。

谶本:云何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住。

此例中,行文风格明显分两类:前三本和后三本。梵文中三个动词“安住、学习、修行”,六译本只有护本全部显示。奘本显示出“安住、学习”,奘本译文一向忠实于原文,此处却缺译"katharoyogam apattavya’。其余四本只显示出“住”,与梵本有所差异。

2 punar apararO SubhQte Tathftgata imam,,prajfiaparamit0,r0(12A,14)~gamya,prameyd已m asa,mkhyeyana,m parasattvana,m pampudgal~nam unmifijitanimifijitaniyathabhatawp,rajanati//(12B.1)

今译:此外,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如实地理解无量无数其

他众生、其他补特伽罗的出没。

护本:佛告须菩提。又复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

数众生。及诸异见补特伽罗诸行出没。

奘本:复次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皆依般若波罗蜜多。如实证知

无量无数无边有情若出若没。

什本: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知众生诸出没。

谦本、谶本:无对应译文。

此例中。谶本、谦本和昙本没有对应译文,与梵本差异较大。什本、奘本和护本更接近梵本。什本省略简明。此类例子还有(8B,1,2,5,7,9,10,n)、(10B,2)和(12B,1,10,11)。与什本相比,奘本、护本译文更接近梵本。此外还有更多例子,如(6,3)、(8B,1,2,5,7)、(8B。11,16,17)、(IOA,6)、(12B,1,2,3,4)。梵文词“paraI)ud啊dn已m”,只有护本译出,译为“诸异见补特伽罗”,但以忠实、贴切著称的奘本未见显示。

3 SubhQtir aha/gambhifft Bhagavan prakrtir dham606r真/,(8B,11)

今译:须菩提说:“世尊!诸法本性甚深。”

护本: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法性甚深。

奘本:具寿善现便白佛言。诸法实性最为甚深。

什本:世尊是诸法性甚深。

昙本、谦本、谶本:无对应译文。

此例中,谶本、谦本和昙本没有对应译文。同样的例子还有(6,1,2,6)、

(8B,8,11,12,16)、(12A,2,3,4,5,6,7,8,9)、(12B,1,2)。护本与梵本最相合。奘本有添加,如“具寿”、“最为”。什本有削减,如“须菩提说”。梵汉对勘通篇之中。护本与梵文最接近、最相应的例子还有(8A,13)、(IOA,4,12)、(10B,1,3,4,7,8,9)、(12A,1,8,9,10,12)、(12B,1,2)。

4 evam ukte Bhagavan即uSmanta,pSdriputram etad avocat/evam etacchari,putraivam etat/(10A,7)

今译:说了这些后,世尊对尊者舍利弗说了这些:“它是这样的,舍利

弗!它是这样的。”

护本:尔时世尊赞尊者舍利于言。善哉善哉。舍利于。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奘本、什本、谦本、谶本:无对应译文。

此例中,仅护本有对应译文。类似例子还有(2B,7)、(10A,8)、(12A,5)。

从译文的相应程度,以及关键词汇和长句的缺译,可以看出,谶本、谦本和昙本三个早期译本与梵本差异较大,什本、奘本和护本三个后期译本与梵本比较相近。其中,因什本简略,奘本和护本显得更全面,与梵本更接近。根据一些关键词和句子的对译,以及译文的忠实相应,可断定护本与梵本最为一致。

总的来说,六个译本展现出了从东汉到北宋期间佛经翻译不断演进、成熟的过程。

(一)翻译风格上,谶本、谦本和昙本属于一类,用词古奥,行文简短,句式一致,文意晦涩;什本、奘本和护本属于一类,用词工雅,文句较长,明白晓畅。

第一类可分两派。谶本、昙本的行文组织、遣词造句极其相似,文风一致,比较质直,未加修饰。谦本首开意译,偏于文丽,删削较多,文字极简。三本对词汇翻译的初步探索,为后来译本的成熟传译,做了有益尝试。某些音译词和意译词,为后世译本所借鉴。

第二类各有特色。什本简洁流畅明了。奘本翻译质量最高,全面贴切,文雅精严,据上下文添补较多。护本不及奘本精严,但基本上忠实准确。三本对词汇各有重译,新译明晰贴切,为后世习用。其中,什本首创佛教常见词汇较多,为奘本、护本及后世沿用。

(二)与梵本的关系上,谶本、谦本和昙本的梵文底本与本文所用梵本差异较大,根据译文推测,可能另有所本。什本、奘本、护本与本文所用梵本相近。因什本简约,奘本和护本更接近梵本。六本之中,护本与梵本最相应、一致。

波罗蜜心经范文第3篇

心經後面的咒語是:「揭諦揭諦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意思是說:知道「心經那麼多的道理,不夠,還要去做,而且要認真的去做;不僅自己要做,還要使大家一起都來做;照著道理去做,要做到圓滿了,成就了為止;念而成為力量,這就是咒語

“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第一种是长咒,最长的如《楞严咒》,第二种“短咒”;第三种“咒心”,是咒语的宗要第四种是“种子字”,可短到只有一个梵文字,是以上三种咒语的总摄,一字可生多字,含多意,故名。咒语一般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本尊的赞颂、祈祷,通常以表示归敬的“唵”、“南无”开始,接着便是本尊的名号及对本尊的称颂;二是反映本尊的誓愿及其已成就的功德;三是宣扬佛教的哲理。

如《大悲咒》被普遍视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广的四部佛典(其它是《金刚经》、《心经》、《观音经》)之一。这四部佛典,除《金刚经》外,另外三部经均是的经典。《心经》阐释的理论基础,即般若思想;《观音经》阐释受持观音圣号的功德妙用;《大悲咒》则是中最著名的咒语。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根据《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所说,此咒也叫《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广大圆满陀罗尼》、《无碍大悲陀罗尼》、《救苦陀罗尼》、《延寿陀罗尼》、《灭恶趣陀罗尼》、《破恶业障陀罗尼》、《满愿陀罗尼》、《随心自在陀罗尼》、《速超十地陀罗尼》。《白衣观音神咒》、《如意宝轮王陀罗尼》、《准提神咒》、《观音灵感真言》、《十一面神咒》、《不空羂索咒》、《般若波罗蜜多咒》

“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即属于观音灵感真言,也称六字大明咒、观音心咒。“唵”表示皈依致敬;“嘛呢”指能随意变化的宝珠,用以比喻人的心性;“叭弥”指红莲花,比喻心性的清净无染;“■”表示迅速显现,达到目的。全句意思是“归依观世音菩萨!愿仰仗您的大力加持,使我本具的清净之心性迅速呈现,从而达到妙乐的境界。”佛教认为如此神咒,不但口诵会有神效,就是着于身,触于手,藏于家,书于门,皆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一切所求无不满足。藏胞们认为修行悟道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勤于念经。

藏胞们念得最多的是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

六字真言为藏传佛教名词,据说是佛教秘密莲花部之“根本真言”。它包含佛部心、宝部心、莲花部心及金刚部心等内容。“唵”,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所谓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叭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暇;“吽”表示“金刚部心”,祈愿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赖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觉”,成就一切,普渡人生,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

藏传佛教把这六字看作经典的根源,主张信徒要循环往复吟诵,才能广积功德,功德圆满,方得解脱。据说,藏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六字真言意译为“啊!愿我功德圆满,与佛融合!”还有的藏学著作认为六字真言最简练而诗意解释是:“好哇!莲花湖的珍宝!”

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

临、兵、斗、者、皆、阵、烈、在、前

这九个字分别的意思是:临,代表身心稳定。兵,代表能量。斗,代表宇宙共鸣。者,代表复原。皆,代表危机感应。阵,代表心电感应或隐身。列,代表时空控制。在,代表对五元素的控制。(五元素:就是我们熟知的金、木、水、火、土。)前,代表光明。

波罗蜜心经范文第4篇

这里边有两个名词需要解释一下:“无明”指当人没有证得空性得道前闭起眼来内观体内是一片漆黑,故称无明,寓指“愚昧”;“无明尽”指得道后体内外一派光明,这是指有相之光。“无明”与“无明尽”是两个极端,真正得道后则一切分别没有了,只是自自然然地处于一团清静的幽光中。

“苦集灭道”是佛学中的“四谛”,代指佛学理论。“苦”乃人生八苦,“集”即召集痛苦的原因,总根子就是有我,有我就有所求,求不得则苦也。“灭”,如何消灭痛苦呢?只有进入涅磐而苦自灭;“道”乃实相般若本体得道则永生。意思是在真空实相中一切分别意识都已不存在了,如果还有个什么东西存在,还有个所得那就不是真空。所以在真空中一切都不存在,但一切又都存在。这才是真正的道体,即“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空”、“有”二相是道的两种表相,故不是道的本质,道的实质是不可说的,是无法言明的,是绝对中的绝对。这就告诉我们修道中的强烈气感,即色不是道;眼中见到了光明也不是道;听到各种声音,那不是道;神通不是道,顽空更不是道,千万莫在有相的境界中迷失了修道的方向,一定要在自性真空中去求,正如六祖所言“何其自性,本自足一切”。证到了自性空就具有了一切,就成佛了。整部《心经》所讲的归结到一点就是一定要在心灵的空定上下功夫,要在无为上下功夫,“一切有相皆是虚妄”有所得便是坠入了另一种有相的泥坑中。正因为你无所住,无所得了故你才能无所不得,才能证得菩萨和佛的果报。很多修佛学道者往往执着与于过去所学过的“佛法”,这就形成了法执。殊不知,过了河,什么船也都无用了,可以放弃了,应轻装上岸继续前进。只有彻底的空才能得道。故此段重点说明一个道理:戒之在得。即使再好的理论方法也要空。“离四句,绝百非”。连“真空”也不要,才是究竟,一定要懂得“得而不得”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修道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有”,第二是“空”,第三是“无”,无乃真空也。

第四段,其意是说三世诸佛都是通过无所求而证到真空而成佛的,这是整部佛学中最大的秘密。凡是以有求之心而证得真空自性,那一切都是妄想。

故原文曰:“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省R腊闳舨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萨省奔雌腥之意。正因为一切无所求,一切无所得,所以才修得菩萨成就。由于依照见五蕴皆空了而心中再无世俗的杂陈牵扰,所以也就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态,同时也就远离了“颠倒梦想”。“颠倒”人追求的名、利、幸福,实际上都是虚幻不实的,人们都是在颠倒着看世界,到头来均是一场空。“梦想”,即胡思乱思。什么时候心空定下来了,也就证得了真佛实相。三世诸佛都是通过这个无所求的心态而证到本心的真空而成佛的。除此之外,任何方法皆不可能修成正果。“涅”进入永恒世界而不生不灭。有人解释说是“死亡”这是错误的。“涅”是超出了生死对立的相对,而进入一种不生不灭的寂乐之中的绝对境界。“阿耨多罗”无上或者是最高之意。“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觉。连起来讲即获得至高无上的彻底的真正的觉悟与智慧,也即是真正得道的人。“求之不得”是本段之真谛。

波罗蜜心经范文第5篇

当得知我们需要写《玄奘之路》观后感时,我脑海里第一件想到的事便是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埋有玄奘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正面临大规模拆迁的问题。当地政府给出的拆迁原因,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为了让环境更优美。虽然后来相关部门再次出面澄清涉及拆迁的仅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建建筑,但这其中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

文物遗产,并不仅仅是建筑物,其中还蕴含了百年甚至千年的人的气息与精神,它是承载了长久的人类活动才能有今天的风貌。当地忽视众僧诉求,单方面进行规划与拆迁,高举申遗的牌子,而申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遗产,可这样保护下来的遗产是否还存在遗产本该有的样子了呢?当今,申遗层出不穷,各地千方百计挤进申遗的队伍,打着保护文物的牌子,可申请成功之后就将其当成获取利益的最佳手段。申遗并没有错,可倘若其目的不在保护而在开发,就值得我们好好的反思了。当文物遗产仅仅只作为供人们参观的“文物遗产”,我想这遗产也就失去它的意义了吧。

再说说看《玄奘之路》的一些感想。

其实,看完这十二集的记录片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玄奘的坚韧、执着和信念,而是佛学给我带来的震撼。之前对佛学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仅仅是很浅薄的一些认识,加上遭遇过很多愚昧的信徒,我甚至将其归为迷信。可当看了纪录片,佛学给我的感觉唯有用震撼来形容。尤其当看到玄奘在各地为人们讲经,人们虔诚的样子;那时的人们对佛学尊敬与信仰,特别是高昌王、西突厥可汗等等对佛学的尊崇对高僧的敬重;那烂陀弥漫的极其浓厚的学术氛围、数以万计传承佛法的学者以及当戒贤法师为玄奘开讲《瑜伽师地论》时大殿的情景,都使我震撼不已。当众僧一起诵念经文,空旷的大殿回荡低沉的钟声,都使我内心感到特别平静与开阔。为此,我特意找出很早之前听过的王菲一首《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再次听了几遍。

波罗蜜心经范文第6篇

公元二00九年四月十一日夜,同学霞来访,有朋自远方来,军设宴,我,强、松作陪。酒过三巡,脸红耳热之际,强宣布:下一个节目——夜游龙门。

下得车来,夜正黑得深沉,白天秀美明丽的龙门,此刻显得朦胧、幽深,一切都变得柔软,空气柔软,脚步柔软,心也柔软。

灯是夜晚的太阳,但这里所有的灯都昏暗。强说,现在很多灯没开,若在节日,所有的灯一开,那才叫金碧辉煌、不夜之天。我却喜欢现在的灯,隐去了白天世俗的浮华,留下了一个纯粹的夜。它暗得正好,暗得幽雅,暗得宁静。眼前的龙门桥,以前的印象是高大庄严,而今,灯光下则显得亲切,让人想亲近。它的拱洞以上,已看不清楚,只是栏杆上的霓虹,恰似一道飞虹,飞架伊河东西两岸。极目南望,南桥已隐了身形。因它是直桥,桥身的霓虹就成了一道光柱,变幻着色彩。

我们沿东山脚边的柏油路前行。

这时候,落雨了,三点两点,稀稀疏疏的。我说,下雨了。军说,带上伞好了。松说,这才有情调,是上天故意下的呢。

西山只有三两个石窟的灯亮着。隔河而望,窟里灯光柔和。于是那佛像也亲切了,就想像那窟是房屋的窗,那石窟竟有家的感觉而显得温情脉脉了。强说,还是向前走,看卢舍那像,再领略一下他的睿智吧。

向南徐行,路左侧便是东山的脚。灯没有开,山崖成黑乎乎的一片,分不清土石与树木。继续仰望,十数丈高的崖顶,则是灯火一片了。那上面是香山寺,灯光是淡白中混着淡黄,照着青色的墙体,那飞檐斗拱竟有玉的颜色了。霞说,真美啊!我说那亭台是玉的颜色。强说,琼楼玉宇啊。那楼阁浮在崖壁的浓黑之上,真的如浮在海水中的仙山的海市蜃楼了。或者作想那是天宫,于是连自己也不知身在何处。

松说,我怎么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啊。

军说有同感。

我说,这就叫忘我吧。现在,我早已忘记了世俗的烦恼了。

强说,我来的次数多了,已没了感觉。不过,今夜真的不同以往。游,其实游的是一种心情。我们都嚷他说的经典。

雨渐大,竟如丝如缕了。我们也感到了寒意,但故意高声说笑。

终于来到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之上,对面便是最大的石窟——奉先寺了。灯光中,卢舍那佛已不那么高高在上了。恰如走下莲花座的秀一般,让人遐想。而菩萨、天王已变得模糊不清。

奉先寺之南的景点,被亮蓝色的霓虹相连,如一道道四处攀爬的蓝色闪电,凝固在山体上,我们正惊呼它的美丽,对面的灯光全灭了。

军猜测是下雨,为了安全的缘故。

强引我们穿过平台,沿台阶下去,到伊河岸边的又一个小平台,指着东面墙壁上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许,读一遍。

于是,我高声诵读。

雨更大了,雨丝已变成了雨柱,两位女士已忍受不住,大呼撤退。

霞的高跟鞋显出了劣势,再也走不快,我们陪着她,大声说笑,引得偶尔路过的人直盯我们。

没有风,却也寒气侵骨,真的想不到,今夜的游历,竟是如此狼狈地结束,但我们都说今夜极有意义,恐怕会永远难忘。

波罗蜜心经范文第7篇

IPhone里下载了一首老歌心经――《般若波罗蜜》作为旅途主打;iPad的文件夹里装满了从各大旅游网站节选的攻略和各种古迹文史溯源资料,还有一部近期最优秀的印度电影《三个傻瓜》……

带着文艺青年由来已久的向往,说走就走。2011年12月10日,在“红月亮”笼罩大地的月食之夜,我飞抵拈花微笑佛手铜壁的新德里机场。如梦般,我终于邂逅了心仪已久的国度――印度。这个冬夜,这座城市安然得似一块上好的玉,沁凉里透着温润。

我试着关掉些频道,静听纯粹的美好,隐约传来: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远方有情有义,近处无悲无喜,那么难懂的心经在这样的时空里忽然变得亲切了。

印度有11亿人口,这个国家不富有,但很有爱。人人有信仰,各安天命。甚至连街头乞丐的目光,似乎都显得格外纯净和淡定。

原本要去膜拜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源头,却发现佛教在印度已濒没落。这里的第一大教是印度教。印度教是多神教,敬奉的神有几万个之多。在全球最大的印度教阿克萨达姆神庙,每一尊神灵都美轮美奂,精妙得无可挑剔。印度教又是极世俗化的,神灵们都有家有室有子嗣有宠物。有那么一刻,我困惑了: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他们有何同或不同?

平日里走进佛教寺庙,见到的是管理着前来进贡香火的人们的各种欲望的佛教众神:求学业的找普贤,求子的找观音,求医求健康的找药师,求财的当然要找财神菩萨了……佛教归根到底是把人类的欲望进行了细分管理,当然,“无”、“定”、“守”、“戒”是佛教对弟子最常见的苛刻要求。所以,佛教讲的是安分守己的现状维系,这也是佛陀作为守护神的意义所在。

而印度教有三位最大的主神:“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被称为“创造神”;“毗湿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维持者,被奉为“守护神”。毗湿奴共有十种化身,佛教中的佛陀释迦牟尼便是其中之一;“湿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坏者,被奉为毁灭之神,即“破坏神”。这三大主神中,最有意思的当属这尊“破坏神”湿婆。

原以为这彪悍的毁灭之神必是凶神恶煞的样子,没想到一如继往地恬静美丽――印度的神除了配饰不同几乎分不清谁是谁,反正每一尊神都是俊美无比。在湿婆神前静伫呆望了一会儿,我忽然顿悟了。其实,破坏也是一种美好。因为他所破坏的,是已经不好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有周期的,当“创造神”梵天把宇宙万物创造出来之后,“守护神”毗湿奴开始用各种化身把事物进行完善、促进和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破坏神”湿婆就会现身打破已经固化、原地踏步的僵局,如此正应了中国古代先贤韩愈的那句经典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从这个角度看,印度教比佛教具有更加包容的广义。

是啊,谁的过去式无瑕完美?在中国本土化妆品行业发展的这二十年历史中,出现过各种创造神、守护神的传说。而到了今时今日,这个变幻之年代,破坏神该唱主角了。行业近期热议的几个话题,仔细看来,活脱脱就是几尊破坏神现形。比如婷美的免费送,在某些方面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她所破坏的,是一些产业链当中不具备竞争力的环节。这种破坏,对于大盘和全局而言,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要建立新秩序,必须要打破一些既得利益,必须要冒天下之大不韪。

再比如网店价格管理对于实体店的影响,这些问题,品牌商也好,零售商也好,作为链条的每个成员,迟早是要去共同面对的。因为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社会进步带来的商业革命不会因为某些环节而停下脚步。今天,我们必须看到:破坏神,变幻年,改革路,是整个行业的主旋律。

相信婷美从一开始免费送,并没有想得那么远大。在有生之年,人类最无法阻止的就是伤害――或深或浅,或有心或无意,或伤害别人或伤害自己。是的,总有各种角度的片刻胜利。但最终,时间会证明一切,是破坏,还是守护?哪一个更有意义。诚恳的“大蔡”童鞋(娇兰佳人董事长蔡汝青)说:这个世界,没有对错,只有角度,只有分寸。说此话时,我俨然觉得,他像极了那尊完美定静的破坏神。

在这由知见而投射出来的婆娑娑婆世界里,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具有两个目的供选择,一个目的是继续囚禁你,另一个则会释放你。或者,2012,是应该把每一天都当作末日来过的,就算看到有人傻傻盲目冲入无人区,也给些祝福吧。哪里有生路,谁晓得呢?!只要自己无悔,旁人何怨?

最美与最丑的都是思想,你看得见就好。

旅行的意义,在空白的无为中,在顺势的而为里……

虽然我再三告诉自己,去印度,我真不是来取经的。

波罗蜜心经范文第8篇

走进博爱敬老院,许多悬挂在丝带上的彩色纸条映入眼帘,挂满了整个院子。每张纸条都用毛笔楷体写着谜语。穿过庭院,来到宿舍,我见到了百岁老人林敏。

林老出生于1909年4月24日,患有糖尿病多年。她看上去很精神,穿着素雅大方,银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见我们来,很热情地跟我们握手。春天刚到,气温还有点冷,林老开了电暖器,关心地问我们:“还冷不冷?”

我说明来意,她呵呵直乐,开起玩笑来:“我又不是名人,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你采访我,人家会笑话你的。哈哈。”

林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风趣乐观。

林敏被确诊为糖尿病

林老有一个儿子,70多岁了,儿媳妇身体不是很好,为了减轻负担,她坚持住在敬老院里。

确诊糖尿病的时候,医院检查出血糖高达26.0mmol/L。林老按照大夫说的,吃药和注射胰岛素双管齐下控制血糖。一个月以后,林老的血糖降低并稳定下来了。看着刚做完手臂手术的儿媳妇还要辛苦照顾自己,林老真是心疼极了,坚持搬去敬老院居住。

儿子常常叮嘱林老:“妈妈呀,不要忘记吃药。”林老就乖乖的应着:“不会的不会的,服务员给准备饭的时候,我就开始吃药。”林老注射胰岛素一年多的时间,才换成单纯靠降糖药控制血糖。

林敏在饮食上控制很好

林老非常听大夫的话,她认为医学是科学,听大夫的话,对症下药,总是对的。她以前很喜欢吃糖,自从患糖尿病以后,知道糖果容易升高血糖,她平时就很少吃糖了。在饮食上也很注意,她坚信,不管得什么病,一定要相信科学,相信大夫的话。

她是南方人,以前常吃米饭,患有糖尿病以后,就常常吃些玉米面窝头当主食。饺子、面条、白面馒头、大米粥,现在都吃得比较少。

敬老院的伙食很固定,早餐总是一个鸡蛋,配牛奶或豆浆。林老自制力很好,从来不贪吃。不吃肥肉,很少吃猪油。连红烧肉、肉丸子、油炸类食物通通都很注意。她吃东西坚持少油少盐原则,吃得很清淡。

她骄傲地说:“我今年100岁了,但是我现在不缺钙,你信不信?”原来她家在福建,离海很近,小时候吃很多的虾和蛤蜊,现在还保持着吃这类海产品的习惯。

林老的饮食绝招很多。她认为蒜是很好的食物,可是她不习惯大蒜的气味,不能生吃大蒜,就想着用大蒜泡醋来吃。现场教了一道“醋泡独头蒜”:在市场上买了独头蒜,切成小瓣,用陈醋浸泡着,加入少量的盐、味精和糖,密封2~3月,然后就可以拿出来当小菜吃了。可以用来预防感冒。她将她自己做好的醋泡独头蒜给我们品尝,笑着介绍说:“这个我连糖都没有放哟。”

劝说其他糖友要健康饮食

她还劝身边的糖尿病患者朋友:“平时吃药别马虎,按时吃药。更加不要去乱想,别自己吓自己以为得了这种病好不了,完了。如果这样,准完了。”乐观的林老说话的间隙,总是穿插着哈哈的笑声。

有一次一位患有糖尿病的朋友,买了一只烧鸡,一顿就吃了。林老就问:“你不是患有糖尿病吗?怎么一顿吃那么大的一只鸡呀?”对方说:“怕低血糖呀。”林老就指出他应该要听大夫的话,得病没关系,但是不要瞎胡来。

长寿者必美德,美德者必长寿

林老从小学习书法,至今每天早上都坚持练习,有时候一练就是两小时。原来刚进敬老院时看到的那些彩条谜语条,都是林老写的。

她搬出她平日练习的字迹,好厚的一沓纸,布满各种毛笔字体。写的字很棒,有一本“般若波罗蜜心经”,工工整整地用曲别针别着。她说,这个是写了三个早上才写好的。她指着字迹给大家看,自豪地说:“怎么样?写得好吧?一个错别字没有。”

林老对诗词很有研究。她珍藏着和朋友用诗词交流的笔迹,念出来,充满对朋友的怀念。有些词是写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念出来的时候,心情也伤感起来。她还专门在的时候做了诗词表示了一位爱国者心底最深的喜悦。她一边翻着自己写的诗词,一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心态,那样给我们讲起了当年的故事,不知不觉时间就流走了……

问起她写好字的关键是什么?她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写字的时候,想着要去跳舞或者想着昨天别人骂了我一句我要怎么骂回来……这样行吗?”边拍我的手臂边哈哈大笑。

写字讲究一种心灵的境界。林老在多年写书法的过程中,保持了心态的平和,悟出了人生的深刻道理。她认为:“长寿者必美德,美德者必长寿。”

这样好的心态,也是林老在抗糖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幸福的家庭温暖

林老每月查血糖的记录中,除了春节期间血糖有点波动以外,其他都很正常。只是,向来听力和记忆力超好,她觉得有所退化了,就开始着急。医生出身的儿子对她说:“妈妈,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林老就乐了。

林老拿出一首毛笔写的词,是五绝。大声朗读出来,然后指着其中的字一个一个解释说:“这首诗的字中包括了我们一家10口人的名字,比如……”

林老很想念家人,她指着窗台上一个和一位中年女人的合影说:“这个是我侄女儿,她来北京看望我的时候,我们去天安门照的……”

家庭的温暖和关怀,让林老感到幸福极了。

书法诗词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