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荷花的诗句

有关荷花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关荷花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关荷花的诗句范文第1篇

自从有了女儿Angel后,顿时改变了我原来的生活方式。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疼爱,多了一份难以割舍。在伴随女儿的成长中,也有了更多的育儿感受。 我曾多方查看关于0-3岁的潜能教育问题,特别是有关经典诵读的话题。最初给女儿读《三字经》、背唐诗,是为了提高她的记忆能力,让她从小感受嘴型的变化,为今后的发音打基础。虽然是学理科的,可我始终对经典古文、诗词很感兴趣。我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粹,不仅能修身养性,更能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带着这种理念,女儿Angel一出生,我便坚持利用每次的哺乳时间给她背唐诗,念《三字经》及世界名著。由于自己对诗词的偏爱,图文并茂的《唐诗三百首》始终不离手。时间长了,最初的十几首唐诗连顺序我都记下了。婴儿的感知能力比我想像得高很多,没想到平时一次次的诵读会带给我如此的惊喜。惊奇大约在Angel一岁多时,我经常迎面抱着她背唐诗讲故事,一天我照例抱着Angel慢慢地自言自语“春眠不觉……”,这时我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晓”,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继续念“处处闻啼……夜来风雨…”花落知多……”,我清晰地听到“鸟……声……少”。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接着我又说了十几首,An-gel正确地说出了每一句的后2个字。400多个日子的耕耘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这让全家人兴奋不已。

自此,全家人再也不反对我的经典诵读教育方式了。女儿在慢慢长大,我陪着女儿也在不断地学习、进步,因为我要在教女儿前先背会每一首诗词,还要理解它的深刻含义,好在女儿的不断提问中一一解答。最初的背诵是机械的,而女儿现在已经对诗句的内容很有兴趣了,只要你说出诗词的名字,她便能熟练地背出70多首唐诗。

一次傍晚陪女儿到海淀公园,那天的天空格外晴好,夕阳西下,公园的湖水映在晚霞中。3岁多的女儿这时忽然自己吟诗一首:“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好美的诗句!女儿用带着稚嫩的声音诵读,更觉诗句的经典之处!

有关荷花的诗句范文第2篇

“夏赏荷花池”,对于我来说,仿佛是每年都必须有的一个生活情愫。这不仅缘于少年时代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神往,更缘于荷文化、荷食品等一切与荷有关的社会的、人文的、独自的对荷的近乎崇拜的情结。

当然,这几年的赏荷都在北山公园的荷塘,那是一个小巧的荷塘,没有“弥望无际”,也没有“曲曲折折”,纳凉者人声鼎沸,没有一次是幽静的、深远的,令人默默赏视、遐想------

今晚,汽车载着我向着郊外的“东海凤凰山庄”驶去——我家先生说,带我们去“赏荷”,哈哈,心驰而神往之啊 ------

汽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到了一个所在,只见在绿树幽深的环绕中,有一个精巧的荷塘,哇塞!满池满眼的荷花,浅粉近乎白的是开得最盛的;浅粉带深粉花边的是刚刚开的。骨朵的颜色也各有不同,羞涩地抿着嘴的是深粉色;含苞待放的是深粉透碧红的,花瓣紧合着的是墨绿带粉色条纹的,真是颜色各异,姿态万千哪!走在贴近水面曲折的小桥上,俯首是满眼的荷,仰首是满眼的荷,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近乎灵魂和心灵的相融,使我的爱荷情结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在纷繁的都市外,能有一片净土,何其幸哉!

离开荷塘往坡上走,青草的芳香以及山野泥土特有的气息使人身心舒爽。来到坡顶,在凤凰山庄楼宇的左侧,一个更大的荷塘赫然扑入我的眼帘。朱自清那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恐怕都没有这么美。更加曲曲折折、更加一望无际,虽然没有月亮,但落日的余晖给荷塘罩上了变幻莫测的光彩,吊桥、铁艺桥、木桥、索桥又给荷塘增添了异趣,几声孩童的稚语、几声老人的欢笑,加之蛙鸣、鱼跃,清风拨弄荷叶荷花的沙沙声,仿佛天籁之音,给这有三四个曲岸蜿蜒的荷塘增添了迷人、动人的生气。

若有若无的轻雾、若即若离的清香包裹着我,如在画中。一袭白色纱衣淡粉裙琚,漫步在曲桥回岸上,让自己尽情融入这荷光水影之中,整理爱荷、赏荷的情结,呢喃着“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诗句,远远望着也爱荷如我的我家先生,感激他给我这样一个有荷相伴的良辰,赏到 梦寐以求的美景,圆了“夏赏荷花池”之梦------也给了儿子一个荷文化的审美熏陶机缘------

啊,今夜无眠,

梦里荷塘,梦里荷香,如此甜蜜欢悦的一家人。

有关荷花的诗句范文第3篇

(一)

丁叔叔开着小汽车,带我们去杭州游玩,一路上风景可真美,经过了不少城市、乡村,还有一些丘陵、山包,尤其经过长长的隧道时,特别刺激。天空中白云瞬息万变,刚才还像一只小老鼠的云朵,还没等我看清楚,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只麒麟。可是我一会儿就困了,躺在妈妈身上“呼呼”睡大觉了。

终于到了杭州了,杭州可真远,把我肚子都饿扁了!到了宾馆吃了饭,我们去游夜西湖。

首先到了苏堤,我知道苏堤是为了纪念苏轼而起到名字,长度大约有2公里多呢!走在苏堤上,听着蝈蝈的叫声,树上小虫子在飞,湖边有些灯光,游船在湖面飘荡。苏堤终于走完了,我淌了一身汗,但是感觉不太累,最近锻炼还真进步了呢!

出发,回宾馆睡觉去喽!

(二)

今天骄阳似火,一出宾馆就出汗了。幸亏丁叔叔的车里有空调。今天再去看白天的西湖,开车到了白堤边,爸爸说白堤是为了纪念诗人白居易而命名的,长度只有1300米左右,这下肯定比昨晚轻松,我吃着冰棒边走边看,西湖上银光闪闪,一边是荷花池,碧绿的荷叶,衬着粉红的荷花,真美!我还和爸爸一起背诵有关荷花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阳光下的西湖和昨晚的夜西湖有着不一样的风景哦!

走到白堤的另一头,租了一条小船去湖上游玩,小船漂在湖面上,摇来摇去,远处可以望见雷峰塔和六和塔,听说白娘子就曾经被压在雷峰塔下面。听着船工的介绍,不知不觉到了湖心的小瀛洲,上了岸,走在小瀛洲上,经过九曲桥,桥下水塘里长着睡莲,还开着漂亮的莲花,小瀛洲上有些古迹,不过很多介绍的字我都不认识,所以也不感兴趣,天太热,还是回到小船上吧。坐着小船围绕小瀛洲转一圈,很快看见了著名的三潭映月,爸爸像导游一样给我讲,之所以叫三潭映月,是因为晚上月亮出来时,三根柱子能把月亮映在湖面上,就像三个月亮一样。这时湖面上起了大风了,我们赶快上岸了。

吃完午饭,我们就去了灵隐寺,听说那是济公住的地方,不过我可没看见济公,倒是看了飞来峰,钻山洞,洞里还有一线天,山洞外流淌着小溪,溪水可真清,妈妈说这水是自然形成的,是活水,不像人工造水,还有污染。最难忘的一件小事是在路边休息时,看到路边一条蚯蚓就快被太阳晒死了,我把它放到潮湿的土地上,这是一件“好事”吧。

回市区的路上,特意从钱塘江大桥走过,看一看著名的钱塘江,听说涨潮时,潮水能把人打到江里,真可怕!不过现在不是涨潮的时候,我们可看不到潮水。还是回去吃饭睡觉吧,今天可真累!

(三)

今天要去岳王庙,据说岳飞就被埋在那里。进了庙里,第一眼就看到了岳飞的雕像,爸爸说岳飞是被秦桧害死的,在岳飞墓前,看到了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想起来了,我们语文书上也有。边上就是四个害死岳飞的佞臣:秦桧夫妇、万俟?l、张俊,他们都跪在地下。

有关荷花的诗句范文第4篇

花卉对人类有很多好处。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许多花卉,都是人类长期以来,根据美观的要求选育和培植出来的,是前人心血的结晶,是人类文化艺术遗产的一部分。在千姿百态的花卉中,红、橙、黄的颜色为暖色,使人兴奋,乐于活动;蓝、绿、白的颜色为冷色,使人安闲清雅,心境舒畅。她白色似玉,红色似火,有的色彩绚丽,妩媚妖娆;有的素洁高雅,芳馨清香;有的花繁叶茂,挺拔潇洒……花卉,古往今来,人人都喜爱它。自古诗人墨客为之吟咏挥毫,尽兴讴歌,赞美它的素洁和艳丽。人们在工作之余,节假之时或清晨饭后,在花丛间散步,欣赏各种花卉的色、香、形、姿、韵时,既能赏心悦目、调节精神,又能陶冶性情,增添生活乐趣。养生学家认为,经常观赏花卉,对治疗各种慢性病患者大有益处。

据有关资料考证,常年生活劳动在百花丛中的园艺工人,护林人员,身体都很健壮,这是由于花草树木生长的地方,空气清新,阴离子积累也多,呼吸了这些阴离子,人就获得了充足的氧气。同时又经常在这花红草绿的小天地里,种植、培土、灌水、收获,也能把一些烦恼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调节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为防癌和抗癌提供了有利条件。据西班牙《生活》周刊报道,西班牙目前有35%的花寿老人是园林工人。不久前,西班牙科学家们调查发现,在首都马德里东部还有一个90多个百寿老人居住的山村,发现那里的环境特点就是鸟语花香,森林翠绿。

花卉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或浓或淡的花香还是一剂保健养生良药,使人怡情、醒脑、安神、祛病。

花卉与养生,关系密切,休戚相关,我国民间早就流传着许多养生保健谚语,如:“花中自有健身药”,“养花是雅事,悦目又养生”,“养花种草,不急不恼,有动有静,不生杂病”,“常在花间走,活到九十九”等等。

花卉入药,养生健身,已为世人所共识。绝大部分花卉都有药用价值,也是中药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医药学家经过研究还认为,花的颜色对疾病的视觉疗效也很显著。红色的鲜花能增进人的食欲;紫色的鲜花可使孕妇心情恬静;蓝色的鲜花对高烧的病人有镇定作用;棕色的鲜花能吸收阳光紫外线,减少对眼睛的刺激,保护视力。再从各种花卉的香味来说,也是各有其长,有的能使人身心爽朗,轻松愉快;有的能激发人们温馨缠绵的心情;有的有能使人变得轻松、文静,并能引起美好的回忆。

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宋代大诗人坡对的评价是:“菊黄中之色,香味和正,宜观赏,又可药也。”,性凉,味甘,苦,它不畏严寒,傲霜绽放,素有“延寿客”之称。《本草纲目》记述:“利五脏,调四肢,治诸风头眩。”含有挥发油、胆碱、菊苷等有效有成,具有疏风清热、抗菌消炎、降压明目等功效。

兰花 是我国名贵花卉之一,栽培历史悠久,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素有“香祖”、“王者香”之誉。江苏的春兰、浙江的夏兰、云南的雪兰、贵州的金棱兰、四川的惠兰、甘肃的素心兰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台湾兰花有100多种,高雄市有一种花朵形如蝴蝶,艳丽娇娆,这就是驰名世界的蝴蝶兰,曾在第三届国际花卉展览会上被评为群芳之冠。兰花可盆栽供观察,其性平,味辛,能清除肺热,肺结核等症均可治疗,花香闻之有安神,镇静的效用。

水仙花 形态美,开花多,香味浓,深受人们喜爱,它栽培历史久远,唐代就将它作为宫廷装饰品,多为盆栽,因其不可缺水,故名水仙。尤以福建漳州水仙久负盛名,它鳞茎较大,香味浓郁,畅销国外市场。水仙素有“凌波仙子”之雅称,它茎叶清秀,花香宜人,含有香油酚,苯甲醛,栓皮醇等挥发油,常闻可祛风除热,提神醒脑。

梅花 色香并佳,艳而不妖,香味清雅,姿态清秀,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我国古代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又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桥头、溪畔、篱边、庭院、窗前,都是梅花适宜的栽培之地。梅花既适宜在风景区大片栽植,也可用盆栽供人观赏。梅花插瓶可经久不谢,闻之有舒肝开胃、解郁除烦之功。

牡丹花 雍容华贵,姹紫嫣红,花大而美,素有“花王”和“富贵花”之称,是我国传统名花,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就是宫中观赏花卉。我国安徽亳州、河南洛阳、山东荷泽等地都盛产牡丹。其中尤以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美称。宋代大诗人坡的“一朵娇红翠欲滴,春光回照雪霜羞”名句,便道出了牡丹花千姿百态的嫣美。牡丹无论是在公园,医院,学校或家庭院落都宜栽植,它可净化空气,释放氧气,其花瓣可食用,其根部的皮叫“丹皮”是名贵药材,可治高血压,散瘀血,闻其香味,可令人舒心爽志,振奋情绪,提高工作效率。

月季花 形优美,色彩艳丽,芳香浓郁,深受人们喜爱,素有“花中皇后”之誉。宋人杨诚斋有诗赞道:“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辰是季冬。”此花花期长,是公园、机关、工厂、学校、家庭绿化,净化,美化,香化的最好花卉之一,其花品种繁多,色彩各异,有白、绿、黄、橙、粉红、桃红,大红,紫黑色,玫瑰色等等,若将各种颜色的月季栽培于一园,真是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此花及根叶可作药用,有活血、消肿、解毒之功,闻之给人提神、醒脑、消闷。

茉莉花 花朵洁白,清香袭人,此花别名抹丽,取其香味压倒众花之意。宋代坡有诗赞曰:“暗香着人赞茉莉,红潮登颊醉香槟。”元代诗人江奎渭也有诗赞道:“他年我若修花史。列入人间第一香。”据《乾淳岁时记》栽称:宋代孝宗皇帝曾令内待在宫庭院中置茉莉花数百盆,香溢满殿。茉莉花除可入茶饮用外、还可提炼高级香精,畅销国外,其根入药,是佳品。闻其香味,可治头晕、目眩、头痛、鼻塞等症。

荷花 素洁美丽,出污泥而不染,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为之大唱赞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更是令人回味无穷。盛开的荷花,犹如少女在水面上,亭亭玉立,使人目不暇接。荷花花若红云,清香飘溢,可使人观赏后养心益肾,消除眼睛疲劳,解除烦躁情绪,其根(藕),莲子可食用,花、梗、叶、须均可入药。

当一个人在花间漫步1小时左右,就能呼吸1000升花味的空气,这些花味空气对人体大有裨益,能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花香疗法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世界各地都纷纷利用花香制剂来调节人的情绪和治疗疾病,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新加坡、法国、英国、加拿大已建立了花疗专门医院。利用花香治疗气喘、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神经性官能症、精神病及流感等疾病,效果非常显著。

近几年,日本非常风行以鲜花的特殊“气味”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有一座著名的“健康医院”,这座医院里既没有高档的医疗设备,又不需要给病人打针吃药,只是在病房内外和走廊里,到处都摆满了万紫千红、香气宜人的各种鲜花,让一些患有神经衰弱等疾病的患者,安静地坐在花丛中的椅子上,一边静听着悦耳动听的音乐,一边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很快便“花到病除”,恢复健康了。可见花香的“魅力”非比寻常。

有关荷花的诗句范文第5篇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在亲身参与中探究,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生物课堂中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深深感受到“情境化教学”的恰当使用,是打造充满活力的生物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教学方式。知识需要融入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教与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实践活动,从而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智慧的生物课堂。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以教科书为基本内容,借助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知识、新观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

二、情境教学的作用

1.情境教学能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缩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

2.情境教学能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缩短教学内容和学习者之间的距离。

3.情境教学能强化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主动地去接纳知识,主动思考与探究,主动操作与实践。

4.情境教学可让学生在已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顺应青少年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规律,在意识的驱动下,完全投入,全面活动起来,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

5.情境教学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情境教学的实施

情境教学的主线是情境创设。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课程资源,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氛围,让学生有机地融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从而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使生物课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学科。下面结合几个课案,我简要谈谈情境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1.利用图片画面创设情境

心理学认为,图像可唤起和组织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确定所学文字的意义,进行语言和形象的双重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定义。以多媒体手段参与教学,能更直观生动,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讲,有理可辨。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图片创设不同的情境。

比如对于《开花和结果》这节课的情景创设,我选择了多张色彩艳丽、赏心悦目的照片或图片,让学生在欣赏千姿万态的花的世界中,进入《开花和结果》一课的学习。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绚丽多彩的鲜花美化着我们的环境,装点着我们生活。自古以来,美丽的鲜花,寄托着人们的无限情怀,激发着诗人的创作灵感,使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接着一边展示图片,一边和学生一起吟诵与花有关的诗句:

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杏花:“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随着师生同声吟诵着熟悉的诗句,学生便不知不觉就融入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了。教师可以紧接着问:“这些美丽的花朵究竟为什么而开放?人们常说春华秋实,那么这些花是怎样成为果实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开花和结果》

2.利用音乐语言创设情境

音乐是能启发人们想象力的特殊语言艺术。欣赏音乐,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而且在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时,能激起人们的某些联想和想象,产生心灵的震撼,使人们与音乐产生共鸣。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概括等思维能力还很有限,有意、专注的时间还很短。如果适时将音乐引入课堂,通过音乐的旋律给学生强烈的刺激,借助形象记忆,能使学生更快、更轻松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心理状态。

3.利用人物故事创设情境

九年义务教育生物学教科书中有众多科学家及其他们的故事,教师可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在每一段知识的背后,都有科学家孜孜不倦、甘于寂寞的追求与奉献,用“科学、人文”的氛围感染和激励学生,使其珍惜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

例如,在讲到孟德尔研究相对性状的遗传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孟德尔的图片,打出字幕“七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孟德尔花七年的时间进行豌豆的杂交实验,他究竟发现了什么规律呢?”从而激发学生怀着对科学家崇敬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有关荷花的诗句范文第6篇

【教学目标】

1.

会认“远、有”等10

个生字,会写“水、去”等4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必备品格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热爱、了解中国山水画。

关键能力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

2

个偏旁。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远、有”等10

个生字,会写“水、去”等4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3.认识走之、斜刀头

2

个偏旁。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1)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片,画面上画了些什么?(山水、花鸟)

(1-4)

(2)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季)从哪儿看得出来?(画中的桃花可以看得出来。)

2.关于这幅画,有人给它题了一首诗,名字叫做《画》,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吧!(板书:6

画)

3.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问题引导,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课题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

三、学习字词

1.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识记生字。

①注意读准:翘舌音“声”,平舌音“色”,前鼻音“近、”,后鼻音“听、声”。

②识记生字

换一换。用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如:

无:“天”换笔画成“无”。

听、近:互换偏旁。

色:“爸”换偏旁成“色”。

偏旁归类。本课要认识的两个偏旁,斜刀头表示的意义学生不太熟悉,学生只要

能记住这个偏旁的名称即可。走之作意符,表达的意思多与走路或路有关。本课有

3

个带

走之的字:“远、近、还”,结合偏旁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些字的含义。

借助反义词,识记生字。如,“有—无、来—去、远—近。”

结合生活实际识记:有的生字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可以用它们编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如:

(5—6)

(7-15)

还是

你还是学习那么好。

(2)认识“走之、斜刀头

2”两个偏旁。

“远、近、还”这三个字都是“辶”,这是我们这课要学习的新的偏旁,我们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走之底”,它表达的意思多与走路或路有关。

“色”这个字的偏旁是“⺈”,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偏旁“斜刀头”。

(3)出示词语

望远镜

远处

有钱

有人

颜色

色彩

近视

远近

歌声

声音

去哪儿

走去

还有

还来

来到

走来

2.认识多音字:还(hái

huán)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春去花还在。

这里的加点字“还”读“hái”,意思是“依然,仍然,尚且”,还有一个读音是“

huán”,意思是“偿还、回到原状”。组词如下:

hái(还有)(还是)

huán

(还钱)(还给)

②读一读:

还(hái)有一些人到现在也没还(huán)钱。

3.学生玩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学生先读生字,谁读对了苹果就归谁,看谁的苹果最多。

4.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认读生字,从音、形、义全方位设计,掌握扎实、全面、有效。】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水:第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不要写成两笔,而第三笔和第四笔

不能写成一笔。

去:第三笔为长横,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撇折,在田字格中间起笔。

来: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

不: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

点收尾。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初读课文后,我发现了这是一首谜语诗。

【设计意图:会写字教学,本着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学会了生字的音、形、意,我发现了这是一首诗歌性质的谜语。

五、课后作业

(请做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知识的习题。)

(16-20)

(21)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新词,初读了课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课文吧!

2.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问题引导,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课题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3.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景物?(山、水、花、鸟)

三、结合生活,回答问题

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1-3)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四、品读释疑

1.学习诗歌前两句:

出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1)“远看”、“近听”分别是指什么?(板书:远看

山有色)

(“远看”指在远处看,“近听”指在近处听。)(板书:近听

水无声)

(2)这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2.学习诗歌后两句:

出示“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春去”、“还在”“鸟不惊”分别是指什么?

(“春去”,指春天过去了,“还在”是指花儿依然还在开放,“鸟不惊”是指鸟儿一点儿也不害怕。)(板书:春去

花还在

人来

鸟不惊)

(2)这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设计意图:理解诗句,抓住难理解的词语,以点带面,理解诗句,层层推进。】

五、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4-7)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小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画》。

5.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 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 高—矮 多—少 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

七、阅读方法解密

阅读方法解密

如何猜诗谜

读懂诗意:明白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如《画》描写的是山、水、花、鸟的特点。

抓住重点:明白诗中的景物和生活实际的关系。如本诗,我们要重点抓住画中的景物和生活实际的矛盾:远处地山为何会有颜色,近处的水为何没有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为何还盛开,人来了鸟儿为什么不害怕?抓住这些矛盾点,猜出谜底就不难了。

八、诵读积累,课堂拓展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古诗的朗读要注意掌握好停顿,读出韵味。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2)背诵课文,可以抓住“山、水、

花、鸟”4

个字来背诵,也可以抓住“远”和“近”、“去”和“来”两组意思相反的词来背诵。

2.推荐阅读诗歌《荷花》、《牡丹》。

听读谜语诗歌《荷花》、《牡丹》,了解荷花、牡丹的特点,试着背一背,背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猜一猜。

九、课文主旨

这是一首谜语诗,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静止的画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卷轴展现出来: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欢鸣的鸟,一派鲜活的景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

十、课堂小结

《画》是一首谜语诗,诗中有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可爱的鸟,一派鲜活的景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十一、主题延伸

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幅画?

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由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就吓的飞走了。而诗中描绘的景色恰恰相反,可以看出这是一幅画。

十二、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三、课后作业

(请做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的习题。)

(8)

(9)

(10)

(11)

(12-14)

板书设计(课件15)

远看

山有色

近听

水无声

春去

花还在

人来

鸟不惊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一年级的教学,识字还是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将要求认的10个字,指导学生从单个生字的认读、组词、巧记的认识进行学习。除此之外,通过字理的分析,对本堂课重点要学的偏旁“走之底”“斜刀头”进行教学,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态演示来明确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这个偏旁,学习汉字的兴趣。整堂课学生兴趣也都较高,也都乐于参加课堂。

有关荷花的诗句范文第7篇

关键词:迁移;概括;归纳;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098-01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成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地位日益显现。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而学生能否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去学习,就需要教师不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传授基本知识方法的同时,着力于迁移方法的指导。

一、知识在“概括化”中迁移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1946)十分重视教法的传授,他说:“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类似的联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联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陶行知文集》第十四页)其实这短短的几句话也精辟地论述了方法概括迁移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进行概括。一是抽象概括。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将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结合起来一起学习,例如我们中学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有《孔乙己》、《友邦惊诧论》、《阿Q正传》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几篇文章简要的进行对比,分析鲁迅文笔的一些特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话能够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加深印象,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其文章内涵。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二是归纳概括。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比如,课本中的散文,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仅就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万变都归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再进一步进行同类归纳:写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以某种情感为线索,如《荷塘月色》、《绿》。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迁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工作。三是总结概括。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让学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时时加以总结。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到分析作品中同类动作的描写,或者情感的捕捉,从而透视人物的心理和触摸作品的文脉。教师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生活、仔细体会甄别、深入挖掘内涵,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在自己逐渐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中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用从生活中总结的哲理去品味别人的作品、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

二、知识在联想法中迁移

联想迁移是联想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由一件事情的触发而迁移到另外一些事情上的思维过程。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捕捉联想训练点,寻找新旧知识和学生认知思维的最佳结合点,给学生提供畅达的接通渠道,以激发学习热情,优化思维流程,实现语文知识的迁移。举个例子,学习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时,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还知道那些有关写春的诗句呢?”学生立刻联想到旧有知识,纷纷回答:描写春草的有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写春花的有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描写春雨的有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领略了一番春天的画卷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现代作家朱自清先生的笔下的春天和他们的有什么不同。无形中,学生联想到多个画面,仿佛通过远望看到韩愈诗句中小草是刚从土里出来的模样,也看到白居易诗中的长长的小草已经能把马蹄埋没。同时又看到朱自清的《春》中小草的绿色和它悄无声息而又惊人的生长,令读者对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感叹不已,由衷的发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三、知识在类化法中迁移

有关荷花的诗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夏商周时期;植物;文化

植物与文化,自夏商周以来,不断发展,不断演变,古老的植物一次又一次承载积淀着一份又一份或深沉或轻快的情感与文化,走过历史的过去、现在和远方。时至今日,它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依旧长远而深刻。

文化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二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这其中又分广义和狭义。狭义专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1。本文中的文化主要是第二种情况中的狭义文化。

一、夏商周时期文化范畴的植物

夏商周时期关于植物的资料主要分考古资料与传世文献两大部分。考古资料分实物遗存与文字与图案纹饰两大类。考古发掘曾发现大量夏商周时期植物遗存,如驻马店杨庄遗址发现二里头时期水稻植硅体和碳化稻粒『1,山西夏县东夏冯遗址发现有碳化粟粒[2]。但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看,这些食物遗存不包含在文化的范畴内。而与文化有关的夏商周时期植物主要存在于各种器物的纹饰,图案和文学作品中。

1981年在二里头遗址采的二里头二期陶尊腹部上面有一穗水稻的图案。1990年,在二里头遗址出土一件二里头文化三期的陶尊,其腹部刻划有一个类似麦穗的图案[3]。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莲鹤方壶一对,方壶冠盖上饰有两层楼空莲瓣,这样以植物形象为主要装饰的器物在夏商周时期较为罕见【4】。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以动物题材为主,植物题材很罕见。如殷墟青铜器上的纹饰类似植物的有蕉叶纹、等,蕉叶纹为三角形,常饰于青铜器的颈腹部,且上面常饰蝉纹,似蝉伏于树叶上。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刻纹铜器,即器壁上刻有图像的青铜器。这些刻纹铜器上的画像“用写实的手法在器壁上刻出人物、禽兽、台榭楼阁、苑囿、树木、车马等等,生动活泼地把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再现于器壁上。”【5】这其中就有许多植物图像。如河南辉县出土的刻纹铜器残片上有树的的图案【6】,洛阳征集的一件战国时期铜F上有两名手持树枝的人物图像,二人旁边各有一棵树【7】。此外,东周时期有许多铜器上有采桑场景的图像,如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铜壶、故宫藏宴乐纹壶、现存于美国的高柄铜钫和错纹舟皆有这样的图像【8】,除了青铜器,陶器上也有采桑的图像,如山西侯马出土的一块陶范上【9】。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以动物题材为主,植物题材很罕见。如殷墟青铜器上的纹饰类似植物的有蕉叶纹、等,蕉叶纹为三角形,常饰于青铜器的颈腹部,且上面常饰蝉纹,似蝉伏于树叶上。

夏商周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为传世文献,这其中能体现植物文化的以《诗经》、《楚辞》为最。《诗经》中涉及植物众多,仅《七月》一首就有桑、蘩、萑、苇、郁、、葵、菽、枣、稻、瓜、壶、苴、荼、樗、黍、稷、重、c、禾、麻、麦、茅、韭等24种植物。《楚辞》中涉及的植物达50余种【10】。

二、夏商周时期植物的文化解读

由于资料的缺乏,二里头文化二、三期陶器上的水稻与麦穗很难确定其确切的文化内涵。但这一时期陶器上的装饰多以各种纹饰为主,具体植物的图像较为罕见。所以这两幅图像因该是包含有较为吉祥的含义的。

夏商周时期器物上的纹饰,尤其是青铜器上的纹饰以动物题材为主,兽面、凤鸟和龙形纹饰又是青铜动物纹饰中的主流。这些动物纹饰显示显示了这一时期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与尊崇。而这一时期的疑似植物纹饰大多数情况下是其衬托作用的,如蕉叶纹与蝉纹的结合,其主题是蝉纹所表达出来的。

春秋时期,世俗生活开始在青铜器上体现出来。刻纹铜器的出现就是一个证明。刻纹铜器上的图像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原貌,题材以人物、楼阁、苑囿、树木、禽兽等为主,展示当时的礼乐、舆服、建筑以及民间生活等内容。这其中大部分的植物图案是服务于主题氛围的营造,而处于陪衬地位。但以采桑为主题的图画中,桑树的形象应该是处于主要地位的。如现存美国的错纹舟上下层图案,桑树林充满整个画面,林中散落十多个人物图像,有学者考证这个画面可能描述的是鲁大夫秋胡戏妻和晋大夫解居父于路途调戏采桑女之类的故事【11】。现存于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的一件错纹铜钫下层有一对儿男女跪坐在桑树两侧,在这个图像中,桑树成了青年男女情爱的象征。

刻纹铜器目前出土的不多,但图像上的内容在传世文献中记述颇多。如《诗经・七月》一诗中就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的诗句。夏商周时期,农业经济虽然获得了大的发展,但植物采集在社会生活中的分量也很重。夏商周三代的传世文献中有不少这样的记述,有的文学作品就以这些作为大的背景,如上述鲁大夫秋胡戏妻等。这其中的桑林有了另外的含义――青年男女的婚恋场所,《诗经・{风・桑中》的“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就是记述桑林婚恋最典型的诗句。

“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主要的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曰赋,曰比,曰兴。“这三种表现手法中运用了大量的植物,前文所说,《诗经・七月》中涉及的二十多种植物,这些植物是以“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如果说“赋“中的植物只是直叙铺陈,“兴”手法中的植物就进了一步,不仅仅是对植物的简单记录与描述,而是托物起兴,通常是先说一种植物,再由此引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事物,植物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已经有了隐隐约约的联系,如《诗经・郑风・东门之》:“东门之,茹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其中的“茹”即“茜草”『12,古时用来染色。这首诗里先描述“茹”,然后引出自己的情感,使整首诗鲜活而不死版。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如《诗经・淇奥》中的“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这些诗句中如果将关于植物的描述去掉,全诗则显的过硬,韵味不足,对于植物的描述是这些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比的手法则使植物在文化中权重的进一步增加,如《诗经・有女同车》中的“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直接用木槿花来形容女子的容颜(舜华即木槿花,舜通,是木槿花的古称『13。),《诗经・硕人》中的“手如柔荑”用白茅草的嫩芽比喻女子之手的柔嫩(荑,今名白茅、茅草『14),这些诗句取植物中的某个特点来进行比喻,在这些诗句中,植物与人已经直接联系在了一起。

《楚辞》中的植物与人的关系比《诗经》中更近了一步,比如《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荷花与芙蓉来隐喻自己高洁的品德。《橘颂》中的“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表达作者屈原的志向坚定,“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表达了自己不随波逐流、追求真理与独立自由的人生抱负。屈原的《橘颂》是中国最早的咏物诗,全诗通过对橘树坚贞不移品格的描述,表达了作者拳拳爱国之心。在这首诗里,橘成了屈原所追求的人格化身。

植物文化是夏商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载体数量众多,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在夏商周时期,植物在社会中的地位由农作物发展到祭祀用品,进而进入文学艺术领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从普通的被描述对象发展到了精神、人格等方面的化身,确立了自己在文化领域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国硕.郑州商都文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9),28页。

[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驻马店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驻马店杨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04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考古研究所.夏县东夏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00、106――107.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7页。

[4]河南省文物管理局.河南文物精华・藏品卷[M].郑州:文心出版社,1999,44页。

[5]叶小燕.东周刻纹铜器[J].考古,1983(2),159页。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青铜文明 中原瑰宝[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120页。

[7]王戎. 洛阳战国刻纹铜F图像浅议[J].中原文物,2008(4),79页。

[8][9][11]李夏廷. 关于图像纹铜器的几点认识[J].文物季刊,1992(4),46,47页。

[10]常荣. 《楚辞》植物文化试析[J].华夏文化,2009(4),43页.

[12]孙启明.中药茹与茹考辨[J].中医杂志,1985(10)

[13]杨月英.草木杂说――从“颜如舜华”说起[J].古典文学知识,2013(6)

[14]贾文迪.《诗经》花卉意象解读[D].吉林:长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