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洋洲的国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夏季奥运会;项群;洲际;竞技实力;分布态势
中图分类号: G 811.21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2-0155-04文献标志码: A
奥运会是一个不断变化、演进的竞争系统,为了更好地了解其竞争状态及未来发展,对奥运会各区域竞争实力的战略定位,应以准确的区域分析与把握为前提,以往对奥运会不同区域的研究多集中于占有金牌或奖牌数的单因素分析,致使奥运会政策制定者对竞技实力不能作出全面准确的定位。本文将奥运会奖牌占用率和增长率双指标组合,揭示不同项群中各洲际竞技实力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对奥运会项群区域竞技实力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研究。
1研究对象
本文以第1~29届夏季奥运会项群竞技实力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世界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的相关文献、论文和著作等,系统分析第1~29届奥运会以来,奥运会各参赛国的赛前预测、参赛情况、获奖结果及赛后评价等有关资料。为了能够客观、量化地评价各项群奥运会竞技水平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参照我国学者任海教授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史阶段的划分[1]:第1阶段,第1~5届; 第2阶段,第7~11届;第3阶段,第14~21届;第4阶段,第22届至今。其中第3、6、12、13、22和23届由于战争和政治等历史原因,本研究不包括这6届奥运会。
2.2专家访谈法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走访专家,对百年奥运各项群竞技实力发展进行专家访谈,获取相关建议。
2.3数量统计法
参考经济学中常用的波士顿矩阵法[2],给定一对合适的划分标准(a,b),依据各区域奖牌占有率和增长率,划分为占增双高,高占低增,低占高增和占增双低4种竞技实力分布态势类型,它们分别处于占有率和增长率所圈定的4个象限内。获取相关数据后,运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制图。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测量类项群洲际竞技实力分布态势
测量类是奥运会中所包含奖牌数量最多的一类,包括的项目有田径、游泳、自行车、举重、赛艇、皮划艇和铁人三项等,因此,它的竞技地位对国家(地区)的整体竞技实力影响较大。男子测量类项群的竞争中,欧洲和北美具有较强的实力,它们在历届奥运会各阶段中处于高占低增态或占增双高态,奖牌占有率之和达到75%,这一比率使得测量类项群实力极不均衡。亚洲、中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之间的比例相差不大,奖牌占有率都低于10%;虽从奖牌增长率这四洲的比例远远大于欧洲和北美,但仍难以与其形成威胁(如图1所示)。
第1阶段前4届奥运会中女子测量类项群未有列入,直到第5届奥运会游泳项目首次列入,也只有俄罗斯、英国和澳大利亚3国在第5届奥运会上获得奖牌,获得奖牌国家和界次较少,所以在分析女子测量类项群竞技实力分布态势时,本文不涉及第1阶段,仅对第2、3、4阶段进行阐述。女子测量类项群的竞争状态与男子相似,欧洲和北美两洲始终处于占高低增态或占增双高态,亚洲、中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从占增双低态逐渐向低占高增态转变(如图2所示)。
3.2评分类项群洲际竞技实力分布态势
评分类项群包括体操、艺术体操、跳水、花样游泳和马术,在历届奥运会中获奖牌的国家主要为欧洲、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中南美洲只是在男子项目获得少量奖牌,非洲从未获得奖牌。男子评分类项群,欧洲在奥运会4个历史阶段处于高占低增态或占增双高态,占有率具有绝对的优势,增长率表现出逐渐下降,甚至在第3、4阶段的增长率呈负趋势,分别是-1.7%和-5.06%;亚洲和北美洲虽然各阶段的占有率之和从未超过40%,但其增长率较高,北美洲的第4阶段和亚洲的第3阶段是其评分类项群的增长高峰期,都超过30%,中南美洲获得奖牌数较少,其占有率和增长率都较低,处于占增双低态,只有第3阶段14届奥运会上墨西哥成绩较突出,随后水平逐届下降,第4阶段也只有巴西队在其中几届奥运会获得过很少的奖牌。大洋洲由第1阶段的占增双低态,逐渐演化为低占高增态,特别是第4阶段,奖牌增长率较高(如图3所示)。
女子评分类项群第1阶段中大部分项目未列为奥运会项目,本文从第2阶段开始分析,其表现为“欧美为主,亚洲为辅”的趋势,欧洲3个阶段竞技实力分布态势的演变轨迹为“低占高增—占增双高—高占低增”;北美洲为“高占低增—占增双低—低占高增”,亚洲在第1阶段为未曾获得过奖牌,第2阶段也只是日本获得几枚铜牌,但第4阶段亚洲增长率迅速上升,占据了20%左右的奖牌数,成为了女子评分类项群的低占高增。大洋洲仅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中,由澳大利亚获得少数奖牌(如图4所示)。
3.3无防命中类项群洲际竞技实力分布态势
命中类项群包括射击和射箭,男子项目中获奖牌区域主要是欧洲、北美洲和亚洲,欧洲始终保持其霸主地位,从4个阶段竞技实力分布态势演变轨迹为“占增双高—高占低增—高占低增—高占低增”,其占有率始终保持在50%之上,但增长率除第1阶段外,其他阶段都较低。北美洲各阶段的竞技实力有逐渐下降趋势,演变轨迹为“低占高增—高占低增—低占高增—低占高增”,占有率在第2阶段最高达40%,第1和第3阶段徘徊在20%左右,但第4阶段下降较多。增长率除第2阶段较低外,其他各阶段都保持在50%左右。亚洲自第3阶段才开始获得该类项群奖牌,第3和第4阶段虽都表现为“低占高增”,但第4阶段占有率和增长率都有较大提高,大有向占增双高态发展趋势。大洋洲只是在第4阶段获得过一些奖牌,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中南美洲获得该项群的奖牌数很少,非洲仅在第7届奥运会上获得过一枚银牌,所以,本文未将这2洲列入分析(如图5所示)。
女子射击射箭项目列入奥运会较晚,本文主要针对第4阶段进行分析,发现亚洲和欧洲均为高占低增,实力水平相当,北美和大洋洲均为低占高增,但大洋洲的占有率比北美洲低,仅澳大利亚一国获得过少数奖牌。而中南美仅古巴在第29届奥运会上获得过一枚铜牌,非洲未曾获得过奖牌。虽然女子项目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远远大于男子(如图6所示)。
3.4有防命中类项群洲际竞技实力分布态势
有防命中类项群主要包括篮球、手球、足球、水球、曲棍球和击剑项目,这类项群各阶段实力区域变化不大,男子项目欧洲始终处于霸主地位,竞争优势特别明显,其他各洲几乎都处于占增双低态。欧洲竞技实力处于相当稳定状态,“占增双高—高占低增—高占低增—高占低增”,占有率超过75%,其他各洲在该类项群上占有率极低(如图7所示)。
女子项目奥运会第1阶段未设置,第2和第3阶段,欧洲几乎包揽所有的奖牌,直到第4阶段其他各洲才获得部分奖牌,增长率迅速上升,北美洲为107%、亚洲为39.4%、中南美洲为22.2%、大洋洲为12.6%,奖牌增长点主要来自于足球、曲棍球和水球等项目。洲际竞技实力表现相对稳定,欧洲表现为“高占低增—占增双高—高占低增”。其他各洲始终在占增双低态或低占高增态边缘徘徊,奖牌占有率都非常少(如图8所示)。
3.5制胜类项群洲际竞技实力分布态势
制胜类项群包括摔跤、柔道、拳击和跆拳道,欧洲一直称霸于男子制胜类项群, 4阶段竞技实力分布态势表现稳定“占增双高—高占低增—高占低增—高占低增”,值得注意的是奖牌占有率逐阶段下降。亚洲竞技实力表现为逐渐上升,第2至第4阶段由占增双低—低占高增—高占低增,占有率逐阶段上升,增长率在第3阶段最高达到67%,第4阶段有所放缓,但仍有14%的增长。中南美洲占有率也是逐阶段上升,第4阶段超过北美,仅次于欧亚两洲,其中古巴在该项群实力表现较突出。北美洲该类项群成绩表现不佳,只在第2阶段具有一定的占有率,达到高占低增态,其他各阶段都为占增双低态,特别是第4阶段其奖牌呈现负增长。非洲该项群实力呈现“占增双低—占增双低—低占高增—低占高增”, 虽然奖牌增长率随着整体奖牌数的增加有所上升,奖牌占有率一直很低;最多也没有超过5%。大洋洲该项群的实力始终处于占增双低,只在单个项目上获得过几次奖牌(如图9所示)。
女子制胜类项群列入奥运会较晚,直到第25届奥运会才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由于大洋洲和非洲分别只在这5届奥运会中获得过一次奖牌,本文将其忽略。亚洲在该项群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占有率达45%,其次为欧洲和中南美洲具有一定的占有率分别为36%和14%,虽然北美洲的占有率不高,但其近2届增长较快(如图10所示)。
3.6得分类项群洲际竞技实力分布态势
得分类项群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和沙滩排球。由于得分类项群大部分项目在第3阶段后期才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奥运会第1阶段得分类的比赛项目只有网球。而第1、2、4、5届奥运会参加网球项目比赛的国家皆为欧洲国家(地区),它们占有100%的奖牌,第2阶段中网球也只在第7、8届被列为比赛项目,第9~23届都被取消,这2届中获奖牌的国家(地区)除欧洲外,有北美美国和亚洲日本,但其所获奖牌份额不高;因此,本文考虑到第1、2阶段得分类比赛项目单一,以及除欧洲外其他获奖牌国家数量较少等因素,在本文中只对第3和第4阶段得分类项群进行竞技实力分布态势分析。非洲和大洋洲国家(地区)中仅有南非和澳大利亚获得几枚奖牌,获奖牌的项目和次数都很少;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欧、亚、北美、中南美四洲在第3和第4阶段的实力分布态势(如图11所示)。
男子得分类项群欧洲和亚洲占据主要地位,但2洲的实力演变趋势刚好相反,欧洲的奖牌占有率逐渐下降。而亚洲的奖牌占有率则逐渐上升,中南美和北美在第4阶段才在该项群上获得一定的奖牌,虽然占有率不高,但增长率却较好。女子得分类项群也是欧亚两洲为主要的获奖牌洲,第3、4阶段这2洲的竞技实力分布态势演变轨迹为:欧洲由高占低增态向低占高增发展趋势,亚洲由高占低增态到占增双高态,从这可以看出,男女得分类项群欧洲的竞技实力正逐渐下降,未来发展令人堪忧,而亚洲在此项群逐渐占领霸主地位,特别是中、韩两国的迅速崛起。北美此类女子项目发展较慢,在第3阶段获奖牌数为零,虽然第4阶段成绩有所上升,其奖牌的占有率上升至23%,增长率也上升至44%;但相对于欧亚两国,仍为占增双低态,而中南美在该项群上也只是在第4阶段获得少量奖牌,处于占增双低态(如图12所示)。
4结论
1)男女测量类项群欧洲和北美具有较强的实力,亚洲、中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之间的比例相差不大,奖牌占有率都较低,但也逐渐呈现出从占增双低态逐渐向低占高增态转变。
2)男子评分类项群欧洲在奥运会4个历史阶段具有绝对的优势,但其增长率却逐渐下降,亚洲和北美洲虽然各阶段的占有率不高,但其增长率较高,其他洲实力总体表现较差。女子评分类项群其表现为“欧美为主,亚洲为辅”的趋势。
3)男子无防命中类项群获奖牌地区主要是欧洲、北美洲和亚洲,欧洲拥有较高的占有率,但增长率不高,北美洲各阶段的竞技实力有逐渐下降趋势,亚洲自第3阶段起竞技实力逐渐上涨,大有向占增双高态发展趋势。女子无防命中类项群列入奥运会较晚,亚洲和欧洲均为高占低增态,实力水平相当,北美和大洋洲均为低占高增态。
4)有防命中类项群无论男女各阶段实力区域变化不大,欧洲竞争优势特别明显,其他各洲始终处于占增双低态或低占高增态边缘徘徊,奖牌占有率都非常少。第4阶段中北美女子该类项群实力有所上升。
5)男子制胜类项群欧洲4个阶段实力都处于优势,但奖牌占有率逐阶段下降;亚洲和中南美洲奖牌占有率也是逐阶段上升;北美洲在该项目上成绩表现不佳;非洲男子实力虽然奖牌增长率随着整体奖牌数的增加有所上升,奖牌占有率一直很低;大洋洲该项群的实力始终处于占增双低态。
6)得分类项群无论男女都是欧洲和亚洲占据主要地位,但两洲的实力演变趋势刚好相反,欧洲的奖牌占有率逐渐下降,竞技实力正逐渐下降,未来发展令人堪忧,而亚洲的奖牌占有率则逐渐上升,特别是中、韩两国迅速崛起。中南美和北美洲在男子项目上第4阶段获得一定的奖牌,呈现低占高增态;女子项目发展较慢都处于占增双低态。
参考文献:
[1]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50-60.
[2]赵晋.波士顿矩阵分析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6) :25-30.
[3]曹景伟.当代夏季奥运会竞争态势的三维透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2):24-30.
[4]邓云龙.第23~27届奥运会奖牌走向趋势和项目分布特征研究[J].体育学院学报,2001(3):37-41.
[5]李红卫.美中俄三国在第27届奥运会获奖牌项目分布的分析与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1):86-89.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环太平洋炎山地震多发是由于这里是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的交界)
3.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城市是(莫斯科)
4.下列大洲中,自然带种类从多到少分布的正确排序为(北美洲,亚洲,大洋洲)
5.没有热带的大洲或大洋洲是(欧洲)
6.关于亚洲(亚洲面积,的内陆国家在亚洲)
7.关于区洲正确的是(英国经济中的部门是服务业)
8.关于日本的经济特点,正确的是(是个典型的加工贸易国)
1、夏威夷是美国的一个州,而美国是北美洲的一个国家,因而按理说夏威夷属于北美洲;但是夏威夷在美国的西边的太平洋中部,在地理位置上显示是属于大洋洲的,所以也可以说夏威夷属于大洋洲。
2、夏威夷州是美国唯一的群岛州,由太平洋中部的132个岛屿组成,首府位于瓦胡岛上的火奴鲁鲁,也就是檀香山。
3、由于夏威夷属于海岛型气候,终年有季风调节,每年温度约在摄26℃~31℃,所以这里是一个旅游胜地,而且最吸引游客的地方是海滩,其中非常受游客青睐的就是威基海滩,全年风和日丽、碧水蓝天,宜游泳、冲浪,也可以荡舟。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奥运会;奖牌;对应分析;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G811.211/20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6-0105-04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al Distribution of 29th Olympic Gam es
SU Ya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26,China)
Abstract: By methods of comparison, induction an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the p 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al distribution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Conclusions: Olympic medals are flattered gradually, the proportion of strong s port countries decreases; in different continents, Europe is the strongest, Asiarises steadily, and Africa and Oceania are lagged relatively.
Key words: Olympic Games; medals;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data mining
自1896年现代奥运会举办以来,奥运会奖牌的数量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其原因之一,就 在于奖牌数量反应了参赛国的体育竞技实力。但以往关于体育运动的研究,大多是从体育专 业的角度出发,较少有将数据挖掘理论应用于体育或者奥运会的研究,因而对它的研究是缺 乏数字依据的。根据国际奥林匹克官方网站(省略/uk/index_uk.asp) 的数据,建立第29届奥运会奖牌数据库,并按照分析的需要对数据格式进行处理。
1 近年来奥运会奖牌走向的特征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德国、俄罗斯、中国以及澳大利亚5国在七届奥运会获取的奖牌累 计上遥遥领先,均超过250枚。7届奥运会共颁发5 891枚奖牌,参赛国中累计奖牌数 量前1 6强所拥有的奖牌数达到4 132枚,占总体的70.1%。前16强在第23-29届奥运会所获各奖项上 ,累计数占全体的59.4%~85.8%不等。
从奖牌数据累计占总体的百分比上似乎可以看出一些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如巴莱多定律3, 即经济学中所描述的“在财富分配上,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另外80%的人只能拥有20%的 财富。”奥运的竞争从实质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就是一场经济的竞争,奖牌的数量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着财富,所以经济学的某些原理会在其中有所体现。
另外,从总体趋势上,随年度的推移,16强国家占总体的百分比逐渐降低(图1)。
从1984-2008年的20多年间,体育强国所获得的奖牌在总奖牌中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 的。这种趋势说明其他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是逐步提高的,与体育强国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 缩小。奥运奖牌逐步分散的特征,表明近代奥运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多的国家或地区有 获取奖牌的机会。
2 第29届奥运会奖牌分布特征分析
2.1 奖牌的总体情况从奖牌的总体分布来看,本届奥运会共有55个国家或地区获得金牌,87个国家或地区获得奖 牌。其中获得金牌超过20枚的国家有3个,分别是中国51枚、美国36枚和俄罗斯23枚,共计 获得110枚金牌,占获金牌总数的36.42%。美国以110枚奖牌居第一,中国以100枚奖牌排第 二,俄罗斯以72枚奖牌列第三。与上届雅典奥运会金牌分布相对比,如表2所示:
第一梯队成员国个数未发生变化,但金牌总数有了大幅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队的出色发 挥和难以撼动的主场优势;第二梯队实力更为接近,获得金牌榜4~6位的国家金牌数都在15 枚左右;获得10枚金牌以下的国家,无论在国家数还是金牌总数上都保持基本稳定(表2)。
2.2 奖牌的洲际分布情况获得金牌的欧洲国家有27个,占金牌国家总数的49.09%;共获金牌131枚,占总金牌数的43 . 38%。获得奖牌的国家为38个,占获奖牌国家总数的43.68%;共计获得奖牌453枚,占奖牌 总 数的47.29%。欧洲在奖牌数、获得奖牌国家数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大洲,显示了其雄厚的 竞技实力,充分显示了欧洲在竞技领域内的地域优势地位。但与上届奥运会欧洲获金牌国家 25个、金牌数137枚、获奖牌国家31个、奖牌数465枚相比,获得奖牌国家数增加了,奖牌数 反而下降了,说明欧洲有竞争力的国家更多了,但其他大洲整体竞技实力在逐渐提高(表3) 。
亚洲国家或地区获得的金牌、奖牌总数超越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国家,获得金牌的国家 有12个,占获金牌国家总数的21.82%;共获金牌86枚,占总金牌数的28.48%。与上届奥运会 获金牌国家14个、金牌数76枚、获奖牌国家19个、奖牌数197枚相比,基本呈上升趋势,显 示了亚洲竞技力量的崛起。
北美洲获得金牌的国家有6个,占获金牌国家总数的10.91%。与上届奥运会获金牌国家6个 、金牌数51枚、获奖牌国家8个、奖牌数155枚相比,奖牌数有下降趋势,但幅度不大,呈现 出了近年来北美洲体育平稳的态势。
此外,从奖牌数上看,非洲与大洋洲基本持平,但大洋洲国家中仅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获得 奖牌,共获得了17枚金牌和55枚奖牌,与上届20枚金牌、54枚奖牌相比相差不大。非洲此次 共计有5个国家获得12枚金牌,12个国家获得38枚奖牌,与上届7个国家获得9枚金牌,9个国 家获得35枚奖牌相比,奖牌数增加了,说明非洲的竞技水平有了提高。但同时可以看出,大 多数的大洋洲国家和非洲国家的竞技实力还是落后的。
从图2直观地反映出,奖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欧洲具有强大的优势,总体实力很 强;亚洲领先于北美洲和大洋洲,但亚洲实力比较均衡,而北美洲和大洋洲的优势主要集中 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身上;非洲和南美洲较弱,但非洲的成绩此次有了大幅提高,在某些项目 上一鸣惊人。
2.3 奖牌项目的分布统计为了探索奥运项目的地域特征,找到各大洲的优势项目,收集第29届奥运会获得奖牌国家在 各个项目上所获得的金、银和铜牌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对金牌数据的分析,而国外多以奖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由于二者体育理念上的差异所导致 的。我国主要提倡“精英体育”的理念,所以只关注金牌;而国外提倡“重在参与”的体育 理念,因此更加关注奖牌,即对金、银、铜牌不加以区别对待。我个人认为这两种研究方法 各有利弊,应该既重视金牌的成就,同时也不应忽视银牌和铜牌的重要性。所以最好能在金 、银、铜牌上加上权重,采取积分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本文中,选择了5-3-2的权重 对金、银、铜牌进行加权,利用R软件,将三张奖牌榜合成一张加权后的积分榜。
然后将奥运项目按其运动特征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五大类:
根据上述分类,结合六大洲,制成列联表形式,利用SPSS软件进行对应分析。对应分析是因 子分析的扩展,主要用于分析二维数据阵的行因素与列因素的关系。本文用来分析洲际和项 目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将二者联系起来,从而探索各大洲的运动特征。
对应分析结果显示,五类奥运项目的卡方分布p值均小于0.001,说明洲际和项目之间具有很 强的关联程度,并且2维累计解释均超过了80%的原始信息。
2.3.1 球类项目从图3左图看出,亚洲很明显与乒乓球、羽毛球分在一起,说明亚洲在这两个项目上占有 绝对优势,而其他地区的实力均无法与亚洲抗衡。
欧洲与曲棍球、手球、网球和水球距离较近,表示欧洲在这些项目中整体实力比较强。其中 ,曲棍球德国与荷兰分获男女冠军;手球除了韩国获得一枚女子铜牌以外,其余奖牌均被欧 洲国家瓜分;网球是欧洲的传统优势项目;而匈牙利和荷兰分获水球男女冠军,显示了欧洲 在该项目上的巨大优势。
北美洲和南美洲与篮球、排球、垒球、棒球4、足球、沙滩排球缠在一起,说明两个地区在 这些项目上实力不分伯仲,这可能是由于二者地理位置临近,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 传统所致。其中,美国在女足、篮球、排球、沙滩排球、棒球等多个项目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而男足冠军由阿根廷卫冕,男排冠军由巴西获得。
另外,非洲被单独分了出来,除了足球与所有项目距离都比较远,这说明非洲在整体上不擅 长球类运动,只有尼日利亚获得了男足亚军。
2.3.2 技能项目从图3右图看出,洲际和项目分的比较开,说明没有某个地区在某个项目上是占垄断地位 的。
其中,亚洲在竞技体操、蹦床和射箭、射击方面比较擅长,但只有为数不多几个国家成绩突 出。如中国在竞技体操、蹦床、射击项目上表现出色,而韩国在射箭上的优势难以撼动。
欧洲在上述项目中虽然获得的金牌不多,但奖牌分散在多个国家之中,特别是射击和艺术体 操方面,东欧国家颇具实力。捷克和乌克兰均是射击强国,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则在艺术体操 方面实力雄厚。
北美洲在上述项目上的整体实力不如亚洲。但美国在射击、竞技体操、蹦床等项目上一支独 秀,实力不容小觑。
而非洲根本没出现在图中,是因为非洲在上述五个项目中,一块奖牌也没有得到。
2.3.3 对抗项目从图4左图看出,亚洲擅长的项目为柔道、拳击和跆拳道。日本和韩国分别是柔道和跆拳 道的发源地,自然是夺牌大户;而中国在本届奥运会中拳击项目上表现极为出色,与一些西 亚国家联手为亚洲获得了更多奖牌,撼动了以往欧洲在该项目上的垄断。
摔跤是欧洲的优势项目,特别是东欧国家,俄罗斯、格鲁吉亚分获奖牌榜冠军和季军;此外 ,击剑是欧洲国家的传统强项,仅意大利一国就在该项目为欧洲军团取得了7枚奖牌。
北美洲在跆拳道项目上表现出色,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共获得了6枚奖牌。
南美洲此次在柔道和拳击项目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对抗类项目是大洋洲的弱势项目,在本届奥运会上一牌未得。
2.3.4 水上项目从图4右图看出,跳水是亚洲的强项,中国几乎包揽了所有奖牌,我国在跳水领域的优势 短期之内是难以撼动的。
欧洲在帆船、赛艇和皮划艇的项目上占有绝对优势,英国是这些项目的传统强国;此外,欧 洲在花样游泳上也有不错的成绩,俄罗斯和西班牙为欧洲获得了6枚奖牌中的4枚。
北美洲的美国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在游泳项目上成绩突出,美国无疑占据世界泳坛的霸主地 位,飞鱼菲尔普斯的奇迹难以复制。
非洲由于地理原因,不擅长水上项目。但津巴布韦选手考文垂为非洲在游泳项目上取得了突 破。
2.3.5 其他项目从图5看出,举重很明显是亚洲的优势所在,中国、韩国和哈萨克斯坦共获得了举重奖牌数 的三分之一。
欧洲在铁人三项、现代五项、马术和自行车项目上有较强实力。其中,现代五项全部奖牌都 落入了欧洲囊中;马术和自行车是欧洲的传统优势项目,三分之二的奖牌被欧洲夺得。
北美洲在田径项目上拥有巨大优势,特别是美国,在奖牌榜中独占鳌头,并且保持着多项世 界纪录,是世界田坛的霸主。牙买加在本届更是异军突起,不但诞生了多位飞人,并且优势 明显,大有冲击美国霸主地位之势。
南美洲在上述项目中没有突出表现,仅在个别项目中获得一些奖牌。
非洲在本届奥运会的田径项目上表现不俗,除了埃塞俄比亚成绩稳定之外,肯尼亚也取得了 不错成绩。
大洋洲在铁人三项上表现不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获得了多枚奖牌。
对各大洲与项目的对应分析表明,欧洲国家除了在羽毛球、乒乓球、跳水、射箭等几个项目 上处于劣势,柔道、跆拳道、举重项目优势不明显以外,其他各大项拥有明显的优势,而在 马术、击剑、赛艇、皮划艇等项目上优势突出。亚洲国家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射箭、 柔道、跆拳道和体操等项目上表现突出,在田径、摔跤、拳击项目上进步明显。北美洲在游 泳、田径两个项目上夺牌数量基本与欧洲相持,但北美洲多集中在美国一国身上,而欧洲则 整体实力都很强。南美洲除排球、篮球、足球三个项目优势突出,其他项目优势特征不明显 。大洋洲保持了在游泳项目上的优势,并在自行车和铁人三项项目上取得进步。非洲国家除 了在田径上表现不错外,几乎其他所有项目均为劣势项目(表5)。
上述这种区域上的差异可能由种族、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由于不同地区人在身体 形态、肌肉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表现出不同的运动素质,比如亚洲人比较适合从事技 能类项目,而欧美人更适合体能类项目。
3 结论与建议
1) 第一梯队保持优势,第二梯队实力接近。从近几届奥运会奖牌走向可以看 出,从美国一国独霸,到俄罗斯与之分庭抗礼,再到本 届奥运会中国领跑,奥运会的第一梯队已基本形成,并且这种趋势仍会延续下去。在当前世 界体育强国中,要夺得奥运奖牌前茅位置,就必须要把保持自己的传统强项。美国在田径、 游泳等速度加耐力项目,俄罗斯在摔跤、花样游泳等技术性强的项目,中国队在乒乓球、羽 毛球、体操、跳水等技巧性强而非对抗性的项目上均保持优势。
此外,第二梯队实力更为接近,第4~6位的国家,奖牌数均保持在45枚左右。并且第二梯队 国家更迭频繁,折射出奥运中间力量的变化。荷兰、罗马尼亚等国家逐渐淡出第二梯队,而 韩国、日本则趁虚而入,基本坐稳了奖牌榜前10的位置。
2) 欧洲总体实力雄厚,亚洲体育进步明显。 欧洲体育总体实力雄厚,继续保持着第一体育大洲的位置。同时他们的金牌和奖牌内容也是 最丰富的,在多个项目上优势突出,传统地位近期难以撼动。
亚洲国家在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同时,日本、韩国也跻身金牌榜十强,并力压意大利、法 国,亚洲逐渐强化了自己的地位。
3) 中国同美国、俄罗斯仍有差距。 虽然本届奥运会上,中国金牌数首次超越美国,但奖牌数仍有差距,并且应该充分考虑主场 因素,所以中国竞技体育整体实力与美国、俄罗斯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田径、游泳、水上 等基础大项水平和实力上的差距。为了使我国真正成长为世界体坛强国,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以供参考:
① 狠抓“119工程”。 奥运会田径、游泳、水上这三大项目共有119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40%,而我国在这三大项 上的竞争力十分薄弱。因此,应该认真分析研究“119”的奥运会竞争格局,制定我国的战 略措施,寻求新的奖牌增长点。具体来说,可以从我国已形成的一定优势和潜在优势项目中 寻找今后发展的重点,如女子竞走、10 000 m跑等。还可以从世界体育强国田径的薄弱小项 中寻找新的发展途径。
② 突出集体项目。集体项目的成绩是评价一个国家是否是体育强国的标准之一。集体项目 的影响力大,深受广 大民众喜爱,并能在比赛中展示一个国家的整体竞技水平和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所以 ,我们要提高球队的整体实力,缩短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合理定位,以学习和提高为立 足点,力争在个别集体项目上夺得奖牌甚至金牌。
参考文献:
[1] 薛毅,陈立萍.R统计建模与R软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平雁.SPSS13.0统计软件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 曹原,王晓贞.第28届奥运会奖牌走向和项目分布的统计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丁英俊,刘明海.第27届奥运会奖牌分布与世界体坛格局的流变及趋势[J].四川体 育科学,2002.
关键词:森林资源 覆盖率 人工林
中国辽阔的地域范围和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孕育了类型多样、种类繁多、结构丰富的森林资源。根据中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目前,中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5%,活林木总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37.21亿立方米。具体来看,与世界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相比,中国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与世界森林发展总趋势相左,中国森林面积在不断扩大
根据《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世界森林总面积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40.77亿公顷下降至2000年的39.89亿公顷,再进一步降至2005年39.52亿公顷,其中1990-2000年间的年均下降量8.87亿公顷,年均降速0.22%,虽然2000-2005年期间的降速有所缓和,但年均下降量和降速仍分别达到7.32亿公顷和0.18%。从各洲森林资源发展情况看,非洲森林面积退化最为严重,1990-2005年间年均降速高达0.6%以上,其次是南美洲,同期年均降速在0.44-0.50%之间,大洋洲森林面积也持续收缩,但收缩步伐较为缓和,年均降速在0.17-0.21%之间。与此相反,欧洲和亚洲森林面积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亚洲森林面积扩大步伐显著高于欧洲,前者为0.18%,而后者只有0.07%。就国别来看,在2000-2005年间,有79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面积在减少,年均减少总面积1307.7万公顷,其中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年均减少量最大,分别达到268.1和187.2万公顷。森林面积在增加的国家有59个,年均增加总面积达到421.4万公顷,其中,中国森林年均增加的面积最多,达到198.6万公顷,年均增速2.2%,显著高于亚洲平均增速。
2、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森林面积落入世界较低行列
世界森林的地理分布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欧洲和南美洲的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这两个地区的森林面积之和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1/2,其余1/2的森林分布在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其中亚洲森林面积的比重仅有14.46%。具体到国家层面上,世界1/2的森林集中分布在俄罗斯(20.47%)、巴西(12.09%)、加拿大(7.85%)、美国(7.67%)和中国(4.99%)等五个国家,其中,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从人均森林占有量来看,大洋洲的人均森林面积6.29公顷,高居世界第一位,北美洲和欧洲的森林面积分别为1.58和1.38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南美洲和非洲的人均森林面积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0.80和0.73公顷。由于亚洲人口高度稠密,该洲的人均森林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0.15公顷。从单个国家角度看,在所关注的213个国家中,有73个国家的人均森林面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0个国家的人均森林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相反,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4公顷,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62公顷。
3、较之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
从各大洲来看,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森林面积的分布位次不尽相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55和111立方米/公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0立方米/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而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亚洲和大洋洲分别为82和36立方米/公顷,位列倒数第二和第一位。进一步看各国情况,有63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21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200立方米/公顷,其中,瑞士、法属圭亚那地区和奥地利更是分别高达368、350和300立方米/公顷。虽然俄罗斯和加拿大的森林面积处于世界前列,但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106和100立方米/公顷。与俄罗斯和加拿大相比,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更低,只有67立方米/公顷,属于世界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的国家之列。
4、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森林更多地发挥生产性和防护功能
《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全球34.1%的森林用于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生产,其中生产林比重超过50%的国家43个,阿曼、
黎巴嫩和法国的生产林比重超过95%,中国生产林比重58.0%,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有18个国家将50%以上的森林用于水土保持功能,其中肯尼亚、巴林和科威特等国将其拥有的森林完全用于缓解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中国用于预防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森林比重31.3%,远高于世界平均比重9.3%。全球11.2%的森林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其中有9个国家将50%以上的森林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中,新加坡的投入比重最高,达到100%。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尚待完善,仅将2.7%的森林用于维持和保护生物的正常活动。全球指定用于休闲、旅游和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的森林比重3.7%,其中中国只有1.2%。总而言之,中国森林更多地扮演了生产性和防护性功能的角色。
5、中国人工林发展迅速,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球人工林占森林总面积3.54%,其中生产性人工林2.77%,防护性人工林0.77%,1/2以上的人工林集中分布在中国(22.44%)、美国(12.21%)、俄罗斯(12.14%)和日本(7.38%),中国人工林面积高居世界第一位。人工林占森林面积60%以上的国家有12个,其中阿联酋、科威特、埃及、阿曼、佛得角和利比亚等六国森林全为人工林。从人工林发展速度看,1990-2000年世界人工林年均增加226.80万公顷,2000-2005年,世界人工造林步伐加快,年均增量升至278.90万公顷。中国人工造林力度不断加大,人工林面积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在1990-2000年间,年均增量为54.58万公顷,略低于美国的59.69万公顷,位列世界第二位,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工林年均增加量大幅度提升,每年净增加148.90万公顷,跃居世界第一位,约为俄罗斯的4倍,美国的10倍。
参考文献:
[1] 曹玉昆,朱江梅.林产品国际贸易与环境关系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8,(03).
[2] 陈盛伟,薛兴利.林业标准化促进林业保险发展的机理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02).
[3] 陈燕.山西省林业标准化问题及发展对策[j].大众标准化,2009,(05).
近年来,世界印刷用纸(新闻纸与印刷书写纸)产量以2007年为最高,达到1.56亿吨。此后,许多国家特e是发达国家新闻业的衰退和印刷市场的不景气,对世界印刷用纸业产生了严重影响。2008年,世界印刷用纸产量降为1.52亿吨,2009年为1.36亿吨,2013年继续降为1.32亿吨,2014年下降到1.29亿吨。2015年,世界印刷用纸产量仅为1.27亿吨,比上年减少2.2%,其中新闻纸产量为2485万吨,比上年减少7.7%;印刷书写纸产量为1.02亿吨,比上年减少0.8%。与2007年相比,2015年世界印刷用纸产量合计减少了近3000万吨,合计下降近2成。2014~2015年世界印刷用纸产量、出口量及进口量情况如表1所示,2014~2015年世界新闻纸产量、出口量及进口量情况如表2所示,2014~2015年世界印刷书写纸产量、出口量及进口量情况如表3所示。
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是世界印刷用纸三大生产地区。2015年,亚洲印刷用纸产量为5828万吨,比上年的5803万吨微增0.4%,占世界印刷用纸总产量的46.0%。欧洲印刷用纸产量为3923万吨,比上年的4083万吨减少3.9%,占世界印刷用纸总产量的30.9%。北美洲印刷用纸产量为2296万吨,比上年的2433万吨减少5.6%,占世界印刷用纸总产量的18.1%。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印刷用纸产量合计为1.2亿吨,占比达95.0%。2015年中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印刷用纸产量合计只有630万吨,占比仅为5.0%。
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印刷用纸产量排在世界前三位,2015年的产量分别为2800万吨、1617万吨和1137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0.5%、6.2%和2.2%。2015年印刷用纸产量较多的国家还有德国862万吨、加拿大654万吨、芬兰593万吨、韩国425万吨和瑞典406万吨。2013~2015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印刷用纸产量情况如表4。
印刷用纸是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2015年,世界印刷用纸的进出口量均在5000万吨以上。2015年世界印刷用纸出口量为5485万吨,比上年的5657万吨减少3.0%。其中,欧洲印刷用纸出口量为3328万吨,比上年减少1.8%;亚洲印刷用纸出口量为1158万吨,比上年微增0.3%;北美洲印刷用纸出口量为803万吨,比上年大幅减少12.6%。三大洲出口量合计为5289万吨,占世界印刷用纸出口总量的比例高达96.4%,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占比分别为21.1%、60.7%和14.6%。中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印刷用纸出口量合计为196万吨,占比为3.6%。
2015年,世界印刷用纸的进口量为5280万吨,比上年的5446万吨减少3.0%。其中,欧洲印刷用纸进口量为2445万吨,比上年减少3.5%;亚洲印刷用纸进口量为1336万吨,比上年微减0.8%;北美洲印刷用纸进口量为732万吨,比上年减少8.2%。三大洲进口量合计为4513万吨,占世界印刷用纸进口总量的比例达85.5%,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占比分别为25.3%、46.3%和13.9%。中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印刷用纸进口量合计为767万吨,占比为14.5%。
2、学习地理的学习地理具备的四个基本理念。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③综合的分析问题。
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 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 圆弧 (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 圆形。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 颜色、符号和文字 来表示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①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
②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③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
5、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
6、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
三、经纬线
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①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②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③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
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
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
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值180度。
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经纬网
1、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
3、产生的现象: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②昼夜更替
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太阳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
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时间:一年。
4、产生现象:①昼夜长短;②四季变化
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
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 相反。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13、填图: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称、大洲间的界线。P29
14、填出地球公转各位置的太阳直射的纬线、时间、节气、昼夜长短等情况。P11
15、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所处半球、温度带。
16、判断经纬网图中,A、B、C三点的相对方向;判断有指向标的图中,公路的延伸方向,养鸡场在村庄的什么方向。
17、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红海扩大、地中海缩小、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并不断升高的原因。P39
18、在图中填出五带的名称、分界线的名称和纬度, 热带、寒带有什么特殊现象。P12
19、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小河流水方向;甲、乙两山顶的海拔和相对高度、E点海拔、那条小河流速快、E、F两条上山路线哪个更省力。
20、读图识地图。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大。P19
加:
1、自西向东拨动 地球仪,观擦分析,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逆时针 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顺时针 方向转动
2、中国东西大约是 5000 千米,南北大约是5500千米;北京的经纬度是 北纬40度,东经116度 。
中国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排前三位的是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
3、180度经线无东西之分,无“W”、“E”。
4、经纬网定位:先纬度,后经度。 指向标一般指北方。
5、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地图册P17)。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由于中国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碰撞,岩层急剧隆起,沧海消失,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随着板块的不断运动,喜玛拉雅山脉还在继续升高。
6、坡度相同的地方,等高线间距相等。
7、地图种类:城市图、地形图、公路交通地图、世界政治地图
8、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9、热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四节变化明显,既无极昼、极夜,也无太阳直射现象;
地球仪分为三个部分,球体、地轴、底座。地球仪小的像皮球,大的像足球,地球仪底部有一个小喇叭和一个黑色的圆锥台。你瞧,那像月牙儿的东西,从0到90度,“地球”上还有经度。地球仪远看像一盏台灯,近看像一个圆球包围了一半。地球仪上,花花绿绿、五色斑斓。有亚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欧洲,还有四大洋,分别是: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等,还有许多国家……我仔细看了看地球仪,上面写着:绿色的是草原、森林,土黄色的是沙漠,淡蓝色的是一望无际的泫洋和河流,淡黄色的是一条条山脉。多彩的地球仪真是千奇百怪、各种各样。
摸着摸着,我觉得地球仪变小了,我变成了一个大巨人,站在宇宙上看见山水在流动……
郴州市三完小三年级8班 刘艺
指导老师:邓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