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契诃夫变色龙

契诃夫变色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契诃夫变色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契诃夫变色龙范文第1篇

关于《变色龙》的教学,我们首先要制定稳妥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应根据学情制定。班级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扎实,阅读面较广,班级整体成绩名列前茅,m是普通班但成绩紧逼实验班。因此,笔者采用比较大胆的课堂合作探究模式,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2)了解小说创作的写作背景、把握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二是方法和能力目标:掌握小说中品析人物的方法。三是德育目标: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根据这三个目标,笔者做了以下教学构想:

1.视频导入:播放小视频让学生初步认识变色龙,特别是变色时的情景

知识储备:变色龙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行动物,皮肤的颜色随着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也是《变色龙》,看看和刚刚视频里的变色龙是不是一样的?

2.整体感知,理出线索:学生用五分钟时间阅读小说,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情节

格式:本文主要叙述了人做了事, 经过。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

为什么案件没有结果?因为警官奥楚蔑洛夫反复改变立场的关键问题是:这只小猎狗的主人是谁?

"变"之线:这只小猎狗的主人是不是席加洛夫将军?

3.合作探究,找出"变"之现

(1)每个小组5-6名同学,从文本中找出表现奥楚蔑洛夫警官态度变化的语句并进行分析,时间5分钟。(提示:每小组主要抓住一种人物描写方法进行细细品读,并派小组成员进行朗读)

(2)要求:每组要把小组讨论的成果体现在老师下发的A4纸上,有理有据地形成各组的板书。由小组代表上台进行讲解(组员可以适当补充),限时5分钟。

4.知识擂台,智慧大比拼

要求:

(1)发言的同学把板书投影出来,根据小组成果发言,其他组员可做补充,发言结束后由另一名小组成员进行朗读,每组限时5分钟

(2)其他小组的同学停止讨论,跟着"小老师"的步伐,适时地进行圈点勾画

奥楚蔑洛夫作为警官,不断追查小猎狗的主人,只是为了讨好权贵和欺诈底层人民,

是一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变色龙!

教师提问:在现今社会,法律是怎样规定处理小狗伤人事件的呢?(补充知识链接1)

知识链接1:

《家犬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犬若伤人,追查犬主。犬主应负责被咬伤者的全部医疗费用及造成的一切损失。

而在这篇小说中,奥楚蔑洛夫警官一直追查小狗的主人却不是要追查犬主的责任,因为他害怕得罪官比他大的将军。为什么当时的警官和现在的警官不同呢?

5.顺藤摸瓜,挖出"变"之源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在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这时的警察就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

知识链接2:

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选自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结合背景资料,完成空白部分:

变色龙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行动物,皮肤的颜色随着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

奥楚蔑洛夫警官是一只,脸色随着的变化而变化,以防的侵害。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1)奥楚蔑洛夫警官是一只 沙皇走狗 , 脸色随着小猎狗主人的变化而变化 , 以防背后蹲伏的席加洛夫将军这只大猎狗的侵害。

(2)奥楚蔑洛夫变色的能力来源U腐朽专制的社会,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学生总结:这篇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奥楚蔑洛夫的典型形象,深深地讽刺了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契诃夫变色龙范文第2篇

我国文学大师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里的人物取名艺术历来被人称道,他笔下人物那一个个别具含义的名字,如“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总令人浮想联翩,为作品增色不少。

无独有偶,几乎和他同时代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坛上,在群星争辉的白银时代,契诃夫的艺术风格可谓独树一帜,他既不象列夫・托尔斯泰那样沉迷于“勿以暴力抗恶”的道德说教;也不象高尔基那样满腔热血高歌“暴风雨就要来了”;更不象横空出世的象征派诸诗人以狂飙般的激情横扫俄罗斯文坛。他的作品聚焦于“小人物”们的平淡故事,但那一个个具有幽默、讽刺性的名字无形中为小说增添了无限魅力。

黑暗残酷的沙皇专制统治和他的维护者,以及他手下的走卒,始终是契诃夫笔下要嘲笑讽刺的对象。为了使自己的笔调更为辛辣、幽默,契诃夫总是赋予这些对象一个恰如其分的姓氏,以符合他的身份及性格特点。

比如我们所熟悉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中,警官的姓为奥楚蔑洛夫,这个姓氏在俄文中意为“疯癫的”“疯子”,这正好说明处理狗咬人事件的反复无常的态度,就如疯子一般行为无常,令人难以揣测。

《普里希别耶夫中士》中的普里希别耶夫中士,是一个类似于《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一样的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士。在他眼里,容不下一丝有碍于专制制度的东西,只不过他不像别里科夫一样把自己连同他人都装在一个无形的套中脱离现实,而是用裸的暴力去维护专制制度。所以契诃夫也给取了一个恰当的姓“普里希别耶夫”,意即“要人命,打死人”,这正好体现了沙皇制度下一个刽子手的身份。

与此相反,对生存于沙皇专制制度下的极端贫困、痛苦的人民,以及不得不仰沙皇鼻息生活的小公务员、小官吏,契诃夫则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及怜悯。为了和他们的低微、无助、任人宰割的身份相符,契诃夫同样赋予了他们一个个别具意义的姓氏。

《万卡》是契诃夫描写的沙俄时代学徒生活的极具代表的成功作品。小学徒万卡小小年纪就背井离乡到城里给老板充当奴隶,他不仅受到老板的殴打,还要受比他年龄大的学徒的欺负。而他的姓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的身份。“茹科夫”意即甲虫,小万卡就像一只甲虫一样无助,处于任人宰割的地步。

“小人物”的形象自从在普希金的笔下定型之后,在契诃夫笔下更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契诃夫的小说里,更有对小人物的精心刻画。那就是他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小官员切尔维亚科夫是沙皇政府一个小公务员,他因在戏院看戏时一个无意间的喷嚏打到前排将军的头上,结果自己竟然担惊受怕而死。这个故事充分暴露了沙皇专制政府下的公务员、小官吏的悲惨命运。而切尔维亚科夫这个姓,也是契诃夫别具匠心的神来之笔。切尔维亚科夫,意即“蠕虫”,说明仰沙皇鼻息生活的小官吏同样是动辄祸来,在社会的最下层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契诃夫变色龙范文第3篇

现代社会已有不少人将“虚”作为处世金针,以此来达到个人目的,满足个人利益。生意场上,一只只笑面虎驰骋商场,他们为了推销自己生产的东西,整日奔波于商家之间,介绍得天花乱坠,几乎把所有富丽堂皇的华美言语都用上了,说尽好话,赔尽笑脸,表现出百分之百的诚心诚意。当有商家心动并付诸行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仪式完成以后,发觉原本理想中的优秀产品竟是一堆废弃机械。想理论退货时,那推销者早已抱着钞票跑得没了踪迹。吃一堑,长一智,于是人与人之间诞生了防备之心。凡事都留一手,很少有人会毫无心计真心真意对待每一人。也许世人会把他称之为“傻子”抑或是“”。

并非仅仅是生意场上,日常生活中,甚至学习中都有人时刻戴着假面。平日里人们对陌生人的态度一贯冷淡,并不是想拒人于千里之外,因为世人畏惧上当受骗,害怕一时的的失误酿成大祸。而这类事件更是屡见不鲜。我姥姥是个善良、热情的老顽童,很乐于助人,秋高气爽的一日,好心肠的她帮助两个心急如焚的中年妇女看管衣物。不料最终却被骗走了带在身上的所有金饰。当姥姥醒悟过来时,心痛不已。姥姥平时不爱财,但那金饰是过世的姥爷所赠,具有特殊意义,又是假面惹的祸。儿时的我看世界,迷迷糊糊的幼稚脑瓜,不懂得人性和假面,觉得世界神奇又绚丽,生活自在,无忧无虑;如今,稍有思想的我,自认为看清一些,却发现世界好假,生活在虚伪和真实之间,矛盾又犹豫。世界转眼之间变得复杂、混沌了。但我依旧喜欢做个单纯的乐天派。我喜欢施舍零钱给路边的叫花子,即使大人们常告诫说他们都是伪装的骗子,是披着羊皮的狼。我喜欢把真实的自我展现,不加修饰,虽然也被称作“单纯的傻瓜”。好憎恨活在一个完全虚伪的世界里,一言一行,都得发动大脑神经去分辨。多彩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人们似乎都认为付出一份真诚就必会吃大亏。轻则失财,重则命丧黄泉。于是乎假面一层又一层,将脸武装得如铜墙铁壁一般密实,无人知晓层层假面底下隐藏着的庐山真面是狰狞还是慈祥。

在梦幻的网络世界里,有人自称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英俊潇洒的美少年,实际上却只是个粗鲁蛮横的地痞流氓。有人自恃聪敏,吹捧自己是外贸公司总裁,钱源滚滚,相貌堂堂,到头来不过是个无所事事的败家子。不知何时,人类的纯真已消逝了,悄无声息,神不知鬼不觉的。当企图伸手去挽留时,它从指间滑走。它想给越来越自以为是的人类一点惩罚,让世人明白,那份纯真,在颗颗跳动的心脏里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契诃夫变色龙范文第4篇

一、象征手法的运用

发表于1898年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以一个中学老师之口描述了一个极端因循守旧,反对一切进步和新事物的形象。主人公别里科夫整天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他在晴天也穿着雨鞋,带着雨伞,裹着棉大衣,而且老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歌颂过去,憎恶现实,反对一切过去没有的东西。他可怜、可笑、可悲、可恨的行为和思想辖制了这个中学甚至整个城镇足足15年。文中的“套子”就是扼杀一切,禁锢一切的专制的象征。它束缚人们的思想,钳制人们的行为,为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大造声势。即使在别里科夫死后,“套子”仍然猖獗横行,在此层面上它又具有全人类受压制、受阻碍的象征意义。在人类历史上,新旧思想的交替斗争总是此起彼伏,契诃夫赋予“套子”更深、更广的时代内涵,以此象征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阻力和羁绊。

二、大量的内心独白

在《墙上的斑点》中,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伍尔夫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真实想法和睿智的思想。而在契诃夫早期发表的《烦恼》中,这一表现形式也初见端倪。小说背景选在人流如织,薄暮初临的彼得堡。主人公姚纳是一个马车夫,刚刚死了儿子,内心痛苦异常。他很想把这种痛苦诉说出来,得到他人的安慰。当他试图向他的顾客讲述儿子得病而死的细节时,得到的不是哀叹和惋惜,而是冷淡、嘲笑和咒骂。在这个黑暗、寒冷的都市里,老人找不到一个同类来理解他的不幸,他只有滔滔不绝地将内心的苦楚向马儿诉说。说是诉说,其实就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因为马儿是不能理解人的痛苦的。“他讲得很有劲,将心里话统统讲给它听了”,老来丧子,生活艰难,所有的不幸老人都讲了出来。他终于打开了话匣子,讲得淋漓尽致,无拘无束。作者借老人之口,将光怪陆离的社会万象,底层人的孤独,冷漠的都市一股脑抛了出来,给人以深刻的警醒。

三、作品中异化的人物

卡夫卡的《变形记》标志着现代派小说的成熟。主人公格里高利异形为一只大甲壳虫,再现了工业社会下人的弱小和无助。在契诃夫的小说中人物的异化也比比皆是。在《小公务员之死》中,不小心溅了一点唾沫在上司头上的小公务员因而吓得魂不附体,战战兢兢,并频频产生幻觉,忘情地一再道歉,最后竟惊惧而死。读完小说,不禁要问:这个小公务员还能称为“人”吗,还有人类文明中所谓的尊严吗?不难看出,帝俄时代的政府机关等级森严,其对人性的压制和扭曲,不啻是一部异化人的机器。

四、黑色幽默的尝试

契诃夫变色龙范文第5篇

一.父亲的袍褂――惨淡生活的烙印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文感染了众多的读者,读之往往为之而动容,听之者为之而动情,其间对父亲的服饰描写更是为文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请看文中的这一段:“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表布棉袍。”这段的服饰描写不仅刻画出了父亲的寒碜的衣着,而且还突出了父亲当时的不幸遭遇和忧郁的心情,一个“黑”字,折射出了家境的惨淡、衰败以及人物内心的哀伤及人物活动环境的灰冷的色彩:交卸了差使,变卖典质用来“还了亏空”,为祖母办丧事只得借钱,“丧事完毕,父亲又要到南京去谋事”。作者在对父亲衣饰的描写中蕴藏着悲酸、孤独、惆怅的复杂感情,丰富了父亲这个人物的感人形象,引发了读者内心的共鸣。

二.变色龙的大衣――见风使舵的浮标

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一文,刻画了一个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忠实的走狗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小说起笔就写了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广场,一开始就勾画出了一个外表严肃、威风的警官的形象。而当他得知首饰匠赫留金被狗咬伤的事情时,他在最初时就摆出一副正直、公正的面孔,企图来收揽人心;可一听说狗的主人是将军家的,他就立即以“热”为由叫人脱去大衣;而当巡警说“也说这不一定就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又立即以“冷”为由叫人给他穿上大衣,以掩盖他内心的慌乱和不安。这一脱一穿、一冷一热,前后的矛盾,丑态百出,让作品充满了滑稽的味道,增添了艺术的讽刺效果。文章最后,他“紧紧裹住大衣”走了。作者四次写大衣,这不仅使故事波澜起伏,吸引读者,而且更加地深化了人物的性格,使这沙皇统治阶级看家狗的丑恶的面目跃然于纸上。

三.孔乙己的长袍――悲惨命运的铁证

鲁迅在他的小说《孔乙己》中就成功地刻画了孔乙己这人物的形象。孔乙己这刚一出场,作者就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袍的惟一的人。”他“站着喝酒”,说明:家境惨淡,破落衰败,经济拮据,只能和那些身份低微的“短衣帮”的在一起了。可是他又偏不承认自己,又偏穿着这件“长袍”而不脱下,以此来张扬自己身份―读书人。由此不难看出,在古代的读书人心目中的一条不变的信条,那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封建思想在他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然而就是这件长袍,“又脏又破,似乎是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破”了而不补,“脏”了而又不洗,这不仅是说明了他的穷困潦倒的经济状况和好喝懒做的性格特征,也更显示了他最后会落到行将乞求的境地的必然,以及他不忘时刻显示他自己是读书人畸形的心态。文章在最后,“长袍”不见了,孔乙己却只穿了“一件破旧的夹袄”。在残酷的现实的面前终于毫不留情地将孔乙己的“长袍”梦给撕碎了,为他唱响了最后一支无限悲楚的挽歌。一件“长袍”,是社会的一个“多余人”的一段悲惨的命运。

四.韩麦尔先生的礼服――爱国情感的风向标

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对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而又满怀爱国深情的教师形象,他那崇高的爱国情感不仅体现在他对学生的严格的要求上和精心的讲解上,还体现在他的服装上。在上最后一课时,韩麦尔先生穿上了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是在发奖的日子才穿上的那套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样的衣饰描写,使人物形象顿时鲜活起来。特别是小弗士理解了老师的用心:穿上这套绿色礼服,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从而牵引出了自己的心灵深处隐隐的爱国情、亡国恨。这里,服饰描写对表达主题及塑造人物起到了巧妙的映衬作用。

契诃夫变色龙范文第6篇

小说是语文教材中的重镇,讽刺小说特色突出,尤为学生所喜爱。

教师要讲出讽刺小说的特色却并不容易。很多以讽刺著称的小说,学生往往感受不到讽刺的效果,有时甚至会一脸茫然地问:“怎么讽刺了?”

要讲出讽刺小说的特色,就要知道讽刺效果到底从哪里来。很多文学作品都会用到讽刺,但能够称为讽刺小说,一定是从整体而不仅是局部体现了讽刺的特色。从宏观的角度看,讽刺效果主要来自应然和实然之间的矛盾和反差。什么是应然与实然?顾名思义,应然就是事物应该呈现的状态,或者说基于事物自身的性质和规律所应达到的状态。实然就是事物实际呈现的状态。

以《范进中举》为例。封建社会读书人标榜的是仁义道德,礼义廉耻。科举制度的目的是选拔政府官员,官员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是“忠”“孝”“廉”“勇”“能”等。而实然的情况是考中举人的范进却“不忠”“不孝”“不廉”“不勇”且“无能”。

古语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范进宁肯让母亲饿上两三天,饿得双眼看不见东西,也要去参加科举考试,万一路上再多耽搁两三天,母亲很可能就饿死了,可见其极端自私,不孝;他中举后立即很坦然地接受张乡绅三进三间临街房产及五十两银子的贿赂,可见其不廉;中举前胡屠户一口痰啐到他的脸上,极尽辱骂他和他老娘之能事,他却唯唯连声,懦弱到毫无尊严的程度,可见他不勇;他五十多岁除了死读书本外,没有丝毫挣钱养家的本领和意识,自身在社会上饱受屈辱,母亲和妻子得不到温饱,可见他的无能。这样的人当了官员,和平时期怎么可能会廉洁奉公,为民谋利?一旦国家有事怎么可能会奋勇当先,保境安民?

应然和实然天差地别,读者在感到荒诞可笑之余,也深刻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没落。

中国的讽刺小说如此,外国的讽刺小说如何呢?

听一位老师讲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开始问题设置得很好:“小说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案件,狗到底咬没咬到人?”学生展开了争论。争论的结果是:没有充分的证据和目击证人能够证明赫留金的手指是被狗无辜咬伤的。问题到这里就解决完了。

我很替讲课的老师惋惜。为什么不追问下去,对于一起“狗咬人”的案件,事实应当是至关重要的,可作者却没交代清楚,是疏忽了吗?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向深处思考:狗咬没咬人在这起案件中实际上无足轻重,狗的主人是谁才是警官如何断案的关键。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来变去就是因为狗的主人在变。

契诃夫变色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孔乙己;奥楚蔑洛夫;沉沦;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1 【文献标识码】A

在八下语文小说单元中,有两个典型人物,一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是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这两个人,所处国度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自身个性也不相同,但通过对比阅读可以发现,社会背景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刻烙印,让他们各自上演了一出悲喜剧,其实都是时代的沉沦者。

一、两个人物的鲜明特征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在多如繁星的文学形象里,是两个非常鲜明的人物,这种鲜明,不是因为他们的相貌有多么突出,而是他们以独特的做派,为自己贴上了一个标签,让人过目不忘。

(一)两个人物的身份对比

1.孔乙己的文人身份

孔乙己是一个典型的旧时代文人,迂腐之气随时在他的身上散发出来,但凡对人说话,他总是满口的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虽然穷困潦倒,却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看不起穷苦人。在他身上,看不到知识分子的儒雅和进步,而只有旧式文人的苍白无力和迂腐死板。

2.奥楚蔑洛夫的警官身份

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警官,从他对下属、对百姓的态度上,能看出他是一个专横跋扈、作威作福的人,但从他对达官贵人甚至对狗主人的猜想上,又明显暴露出他的阿谀奉承和卑劣。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个警官的正直和公平,而只是一个走狗奴才的丑恶与荒唐。

(二)两个人物的个性对比

1.孔乙己的不变

作为一个热衷科举却屡考不中的读书人,孔乙己在多年追逐科举的道路上,如同范进一样,变得麻木不仁。他不肯面对现实,不肯从旧制度中挣脱出来解放自己,在恋旧的模式中,他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旧时代的道具,一个无法融入社会、融入民众的可怜虫,因此注定了他悲剧的命运。

2.奥楚蔑洛夫的善变

作为一个警官,对狗主人的猜测不断变化,他的态度就随之变化。在他看来,狗咬不咬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狗的主人是谁。他们唯一擅长的就是见风使舵,反复无常,谁的地位高,谁的权势大,谁的话就是标准,就是真理,趋炎附势是他们的本性,投机善变是他们的专长。因此,奥楚蔑洛夫就是沙皇专制制度训练出来的一条走狗。鲁迅有一句话用来形容这种“走狗”最恰当不过:“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二、塑造这两个典型人物的手法

(一)通过不同的环境背景塑造人物

在小说《孔乙己》中,小酒馆是孔乙己主要的活动场所,孔乙己给酒馆伙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被酒馆里其他的人取笑着,谈论着。在这个环境里,他本来作为弱者,应该是被同情,被怜悯的,但恰好相反,没有人同情他,在所有人眼里,他都是可笑的,是被当作笑柄和谈资的。这样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孔乙己的为人和特性。

在小说《变色龙》中,广场是奥楚蔑洛夫出现的唯一场合,广场上同样人来人往,对于奥楚蔑洛夫的判案,也不乏大量围观的人。但就是在这样众目睽睽之下,奥楚蔑洛夫仍然可以置法律于不顾,没有出现的狗的主人是决定他判案态度的唯一依据,而出场的任何人,都不被他放在眼里。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对这条闯祸的小狗或骂或赞,对被咬的人或简单安抚或严厉指责。一个在众人面前如此不加掩饰地溜须拍马、媚上欺下的人,其卑劣可耻的程度可见一斑。

(二)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

孔乙己的经典语录是:“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的另一句经典语录是“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虽然已经穷酸得不像样子,但他仍然时时处处以读书人自居,这明显是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更是他自己的不觉悟。

奥楚蔑洛夫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他善变的个性主要就从语言上体现出来,当巡警说,这条闯祸的小狗不是将军家的时,他赶紧表态说:“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又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而当厨师证实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他马上又改了口气,说:“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好一条小狗……”同样的一条狗,在他的嘴里,一会儿是名贵的,一会又是下贱的。语言的来化,瞬间就让我们领教了这条走狗的见风使舵和奴性十足。

(三)通过外貌和衣着塑造人物

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是塑造这个人物的关键。他穿的虽然是长衫,但是又脏又破,这身打扮,与乞丐几乎没有太大差别,到后来,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样的打扮,活脱脱就是一个寒碜的乞丐。所以,与其说孔乙己是一个知识分子,不如说他是在乞丐堆里假清高。这种清高,不仅不会让人高看他,反而把他一步步拖入悲剧。

对奥楚蔑洛夫的塑造,也少不了他的那件军大衣。在街上巡查时,他大摇大摆地穿着军大衣,借以显示自己的权威,也可以把别人满筛子的醋栗没收;等到因为小狗咬人而判案时,他则把大衣脱下,再穿上,再裹紧,不断用大衣做文章,大衣变成了他的道具,他用大衣掩饰自己真实的心理,也借机完成一次次变色的过程。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典型的披着军大衣的奴才,一条善变的狗。他的善变,让我们瞬间读懂了什么叫趋炎附势,什么叫媚上欺下。

参考文献

契诃夫变色龙范文第8篇

一、重视预习,夯实师生互动基础

学习如同打仗,一定要充分准备,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强化预习环节的作业,对提高语文教学成效意义重大,笔者在教学中重视预习的作用,要求学生课前开始预习活动,将基础知识解决在课前,同时充分地熟悉教材内容。为了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首先,我指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预习计划,将预习的内容及要求明确出来,从而在接下来的预习环节发挥引领导向作用。其次,在预习中着力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解决生字词是基础性问题,还要求能够熟悉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从而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扫清各种障碍。另外,要求学生在每一次成功的预习之后要善于总结,总结预习达到了哪些目标,实现了哪些方面的突破,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等。

二、提炼设计,提供师生互动载体

高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学载体的帮助,对同时教学载体的要求很高,既要全面

自己的见解,这也是“问题导学法”的实质所在。

三、合作探究,开启小组互帮模式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能力,必须从教学理念上、授课模式上进行突破。其中,学习小组的互帮模式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模式。它通过将学习基础不一的学生编在一组,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在解决课本问题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与锻炼。当然,这种学习模式,不是放任自由的学习模式,而是在教师的主导之下,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解决基础问题的同时,产生新质疑,再通过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解决学习问题。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能让学生自由发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实现不同思想的碰撞。

以《变色龙》为例,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文章写得很有趣。学期之初,我根据学生性格、知识水平、关系远近等因素,进行了学习小组的组合,并且在班内张帖学习小组之间的pk榜,对每一次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为了让学生学有目标,教师采用导学案的方式,将问题具体化。比如,预习作业:利用工具书了解课文写作背景。基础性作业:给加点字词注音并理解意思。沉静:( )、无精打采:( )、魁梧:( ) 、异想天开:( )。理解性作业:文中奥楚蔑洛夫警官面对“狗咬人”事件,前后态度发生几次变化?由此可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脱离课堂,而是以课堂主导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并在巡堂指导过程中,将学生偏离的思想扶正,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