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范文第1篇

成功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是金钱、是名誉、是地位、还有权势。不然你见现实中这种活生生的例子有很多,以貌取人的大有人在。一个企业管理者、一个想自己创业的创业者、一个具有雄心壮志的大智者。你如何在一点一滴中领悟智慧的真谛?

成事

某人大学毕业不久在北方的小城蛰伏下来,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塌下身子努力工作。因为在当时大学生是稀有资源,他又聪明能干很受领导的赏识。领导不忍心就这样埋没他的才华力荐他去业务方面从事营销工作,这也许就是所说的贵人。多年后凭借自己的学历、学识、胆识、见识、业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位当年的小兵被提拔重用委任为集团副总经理负责业务开拓。中国有句很俗的话叫做,官大脾气张。这位仁兄也不例外变得也越来越世俗,圈子变了人也变了。说话打官腔,面具也越戴越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的典故是说:“这句话原出自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李康所作的《运命论》旨在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目的是为了“遂志而成名”。不想这话今天竟成了中国人古来已是嫉妒成性的证据。这句话的社会寓意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往往能力出众,成绩显著的人,容易被嫉妒,甚至受到打击、排斥,因此很多人往往会选择选择明哲保身而不愿做枪头鸟。这种现象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无法回避,但这种观点本身具有片面性,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它。这位仁兄在幸福之中迷失了心性,被竞争对手借势而上自然而然失去了曾经人他兴奋的权势和地位。

反思:低调谦逊为人和善是做人做事的第一要务,谨言慎行病从口入。不树敌、不狂妄、更不目空一切。守住心,是职业经理人最基本的素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范文第2篇

素有新生力量之称的“80、90”一代中,“羡慕嫉妒恨”这个短语很是流行。当蒋方舟履任国内某知名媒的副主编时,网络便一片沸腾:一个清华大学当年特招的“小屁孩”都当主编了,我辈大龄的“80后”该以何面目面对江东父老啊!

这次,这个短语再次成为“武器”,攻向刚刚加冕全国总冠军的韩寒。

北京时间10月28日下午,刚刚落幕的全国拉力赛暨亚太汽车拉力赛龙游站赛事中,中国车手韩寒获得以全场第三国内车手第二的成绩提前加冕全国汽车拉力赛年度总冠军。

在如今的中国赛车界,韩寒已经是绝对领军人物——2007年,韩寒夺取了中国场地汽车锦标赛年度车手总冠军;2009年从场地赛转战拉力赛以来,韩寒在分别在2009、2011、2012三年三次拿到年度车手总冠军。

2009年韩寒签约FCACA车队,代表车队参加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场地赛继续留在上海大众333。2009年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第一站CRC江宁站,韩寒夺得国际组国内车手季军。

拉力锦标赛第二站CRC北京站,韩寒夺得国际组国内车手冠军。这也FCACA车队的车手首次获得冠军。

2009年12月20日,韩寒凭借良好的发挥拿下了中国拉力锦标赛收官战邵武站的冠军,以完美的姿态夺取了N组总冠军。韩寒继在2007年拿到中国房车锦标赛年度冠军后,又拿到中国拉力赛的年度总冠军。

至此,韩寒成为中国职业赛车史上唯一一位场地和拉力的双料年度总冠军,同时拥有象征中国职业赛车两项赛事最高荣誉的冠军奖杯。同时韩寒在国内赛坛也似乎到了已经没有目标可循的情况。他接下来所能做的,就是再次卫冕刷新一下年度冠军次数。

然后,他做到了。这就是韩寒的赛车成绩单综述。作为同龄人,我理解所谓羡慕嫉妒恨的根源变种,无非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已,或者仅仅是出于过渡心态的调侃而已。

曾有人言,韩寒是赛车手里写得最好的,作家里车开得最棒的。其实,即使不用田忌赛马的套路,韩寒也有其可取之处。在写作上,虽然不能像莫言一样拿个诺贝尔奖,但韩寒的群众基础无疑是最好的之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吗?更重要的,是韩寒没有灌输什么天天购买奢侈品、卖萌这样的虚无缥缈且难言正确的价值观。

恰恰相反,韩寒的杂文则成了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顺带针砭时弊。在素以文人相轻的公知领域,也不乏有权威人士站出来评价韩寒,誉其“赛车上的鲁迅”。

没有在应试教育里浪费太多光阴,反倒成就了今天的韩寒。回想十年前那些没看过韩寒作品的人就大出批评之词的教授,终于体会到误人子弟的真正要义。

出书办杂志,开演唱会录专辑,以及商业代言,几乎一样儿不落。闲着没事儿的时候还打打嘴仗。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堪称出类拔萃。这哪是人忙得过来的,简直是超人了。

在“80、90”眼中,一味工作与奋斗,以及没有自我地被异化,早就不是什么终极追求。追星逐月,成了少男少女的生活常态。

啃老现象,亦普遍有之。于是,同龄人中有个出类拔萃的,“羡慕嫉妒恨”的板砖也就飞过来了。张爱玲说出名趁早,个中隐含了追求的含义。如果说出名是结果,那么付出便是必要的前提。有些理解能力差的看官没看懂,直接就去网上秀了,于是就有了一些所谓的网络名人。对之只有三个字,不提倡。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范文第3篇

猜忌、嘲讽、鄙夷甚至是最恶毒的谩骂不绝于网,然而这一切舆论阻力并没有成为这个国际巨星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反而让她越挫越勇,状态越来越好。电影,因为有了章子怡的身影会令更多的人关注。忽地发现,她可以全然不顾地离开娱乐圈,但娱乐圈不能没有章子怡式的人物。

章子怡不是LADYGAGA,没有在公众面前过分地搔首弄姿,没有为了吸引眼球将自己置身异类,她只是在干自己该干、想干的事儿。

“我不喜欢别人从背后去说什么,或者是捅你一刀。但我现在想想,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淡定的境界,不是人人都可挥霍的奢侈。

对于一个生长在普通家庭、自幼在筒子楼里长大的女孩子来说,能够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哪怕这张床不得不安放在客厅,也是幸福的。这样的女孩子不会有野心,能牢牢掌控自己手中的幸福,才能称为幸福。还有,你永远别指望用“一块肉”去换走“猫手里的一条鱼”。

野心,一种你想达到一个你不应该达到、或者说你不应该奢望的那种东西。

谁都不能相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会促使章子怡最终站在了娱乐圈的最顶端,甚至连章子怡都将之归为意外。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捧红了章子怡,让她一跃成为名导的不二人选,顺理成章走上了一条星光熠熠的明星路。如果说此时的章子怡膨胀了,那么或许她早已是上个世纪那个留下人言可畏、然后绝尘而去的悲剧女性了。名气越大是非越多,街边买个鸭脖子都能被传为“带鸭回家”。没有新闻的明星不算明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娱乐圈的“游戏规则”。

上艺校的时候,一天,章子怡偷跑出去,老师找不到她,报了警。“其实我就在学校的操场上躺着呢。看到天上的星星,我就觉得怎么那么亮啊。突然间觉得可以长叹一口气。我不是逃避那种训练的痛苦,而是受不了环境的压抑。”星星有力量划破静谧夜空的束缚。章子怡应该感谢她的第一部电影《星星点灯》,参演了这个真实的故事,章子怡更加成熟。

陈薇,一个无比热爱舞台生命的舞蹈演员,因为患骨癌不得不锯掉双腿。生命失去支柱,绚美的舞台抛弃了陈薇绽放的权利,给女孩的美画上句号。心真的死掉了,甚至连恨都开始变得陌生。某一天,陈薇听到了郑智化的《星星点灯》,她买来磁带,一遍、两遍……甚至上百遍反复地听,日夜地听。星星点灯不仅照亮了家门,也让迷失的孩子找到了来时的路。同样失去双腿,同样要站起来,陈薇努力学着慢慢站起来。当郑智化听说陈薇的故事后,亲自去家里探望她,并鼓励她坚持在艺术的路上前行。原本故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可媒体、社会的舆论让失去双腿的陈薇再次陷入绝境,无力承受“人言”的她这一次没能站起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成为她最终的抉择。

在电影《星星点灯》中,饰演残疾女孩陈薇的,是章子怡。

戏如人生。舞蹈、名利还有魔鬼般可畏的人言,伴随着章子怡一路走来。

很庆幸,章子怡不是陈薇。

从出道到现在,各种各样的声音围绕“章子怡”不断发出。开始时,章子怡会说:“我很努力,我很不容易,你看那个戏多难拍。”然后慢慢地,她发现自己不需要解释,“可能是因为我长大了,我会觉得人家这样想是有道理的”。

1999年,章子怡接拍李安的《卧虎藏龙》。与国际大导演对话,无异于一场博弈,或一炮打响,或一败涂地。从拍摄开始,章子怡就不停地告诉自己“挺下去”。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练功,对于从小在艺校生活的章子怡来说不算什么,但周围有很多双眼睛在看着她。既然将自己的前途摆上了“赌桌”,这个北京丫头骨子里的狠劲被点燃了,“不能让选我的人失望”。自私地说,她并没有想要把这个角色演得多么棒,她只力所能及,不敢奢望太多。一席饱含溢美的话语不如一次发自真心的掌声,观众记住了那个拥有过人的美貌与武功、敢爱敢恨的玉娇龙。

章子怡明白,自己的任何一次机会都得之不易,每一次她都努力珍惜。走进片场,章子怡似乎变成另外一个人。她几乎不和任何人讲话,也不像其他演员那样趁着拍摄间隙小憩,她安静地坐着,等着。她说,工作未完,她要保持情绪。那是活在戏里的章子怡,不去理会现实的干扰。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范文第4篇

流言类型1 误解复仇型

镜头点击:“白小丽,知道你有个性,但是奉劝你,不要光有自我意识而没有自我反省能力。大家的忍耐是有限的!”早晨打开邮箱,这封匿名邮件像一盆凉水将白小丽的好心情浇了个透心凉。委屈的泪冰在眼眶里打转、她真的不如道自己错在哪里。

下班后在地铁里遇到了黄娜。看着白小丽垂头丧气的样子,黄娜几次欲言又止,直到白小丽的金豆子止不住落下来,黄娜才吞吞吐吐地说“小丽,大家都说你,不把老员工放在眼里。”

白小丽真是觉得自己比窦娥都冤,说实话,自己一直觉得和他们差距很大,怎么被说成了这个样子?

躺在床上,白小丽忽然想起三天前上班时碰到老总,老总急匆匆地把一个U盘交给自己让帮忙打印一份文件,白小丽打出来后正要给老总送去,老员工罗燕迎面走来,目光扫过文件,本来微笑的脸一下子紧绷了起来。小丽当时没有在意,现在想来她一定是误解了自己、白小丽一直跟着罗燕熟悉工作,老总规定,白小丽的策划方案由罗燕帮助指导后再交给部门主管。而那天自己帮老板打印的文件标有“策划方案”几个字,罗燕一定以为是自己越级把文件交给了老总。

破解流言:不可否认,很多怨恨、愤怒均是由误会所生,而流言蜚语便成了制造者们宣泄负面情绪,报复流言对象的一个手段。

流言制造者特点描述:敏感多疑、自我中心。

妙招出击――巧妙沟通,掐掉源头

既然是由于误会所产生的流言,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想办法化解误会,切不可“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陷入没有休止的征战中。沟通向来是化解误会的好方法,不过,既然流言已经产生,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就非常关键了。对于这种类型的流言,最好采用“点对点”式的单项沟通。拿白小丽的例子来说,可以在和罗燕单独相处时,装作无意中说起老板让自己打印策划方案的事,以消除罗燕的误解。一旦“掐掉”了源头,那些流言就会慢慢萎缩了。避免“点对面”的多项沟通方式,因为这容易让流言制造者在众人而前觉得没有面子,进而激起保护面子的心理防御,为了自圆其说,对方可能会去制造更多的流言。

流言类型2 妒火中烧型

镜头点击:“听说冯艾并不是正规牌子的研究生,只不过是读了个研究生课程班”

“可不是嘛!不过人家有个好嘴皮子,再加上是个美人胚子,什么事情拿不下来啊!”

“是啊,她隔三差五地去刘总那里,说是汇报工作,谁知道真正的目的是什幺呀,我早就发现王总看她的眼神不对。”

“不止王总吧,我看刘总也是那样呢。”

听着这些流言蜚语,冯艾简直要被气炸了,他们一定是看到自己晋升红了眼,才这么大清早地坐在这里嚼舌头。冯艾真想冲进去给他们个下马威,但是想想以后还要相处,伤了和气总归是不好,最终强忍着怒气走掉了。可是以后的路还长着呢,谁知他们还会造出什么谣言来。想到这些,晋升的喜悦一下子全没有了。

破解流言:你的得意总让一些人觉得自己是失意的,于是内心的嫉妒驱使他们通过为别人制造流言来维持内心的平衡。其实这些流言制造者的内心是很软弱的,他们不相信自己有实力去赢得机会,于是便蒙住眼睛不看别人有实力的一面,而是通过诋毁别人苟且安心。

流言制造者特点描述:对自己缺少信心,不能理性分析问题、容易错误归固。

妙招出击――保持自我,缓解敌意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认识到自己是因为优秀才遭人嫉妒的,就要慢慢学会承受这。切,想想看,被媛妒总比被看不起舒服得多吧!

不要刻意降低自己的努力目标,相反,你应该更加努力。要知道,人们的嫉妒更多地指向比自己高出一点点的人,而不是高出自己许多的人,当你的优秀让他们望尘莫及,他们的媛妒就不会指向你身上了。当然,让流言蜚语彻底消失不大可能。比如说,冯艾在被当成流言蜚语的对象时,两位老总不也没有幸免吗?所以,关键问题不在于流言是否消失,而在于你对待流言的态度。

另外,对流言传播者们做个筛选,对于一些在团体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流言附和者,你要试着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个人舞台,多给予他们旨定和支持,随着他们信心的建立,他们会逐渐摆脱流言制造者的控制而对你产生信任。

流言类型3 自我炫耀型

镜头点击:“知道吗?销售部的王经理在岳母家一点儿地位都没有。”

“你难道看不出来吗,唐小涵对小康早就有意思了,可据说小康喜欢一个大学同学。”

认识于萱的人都知道她是典型的大嘴巴,谁的事情都逃不过她的眼睛,而且经她那么一渲染事情就完全走了样。平日里,谁都害怕成为于萱口里的主角,但是大家又止不住去听她说三道四。只要一有人问“于姐,你知道吗”她的话匣子就立马打开,声情并茂起来。

前天男友来接苏娅,两人因为一点儿事情小吵了几句,正好被于萱看见,苏娅就想,这下完了,肯定要被她说了,果不其然,第二天就有苏娅要和男友分手的消息传开了,苏娅生气极了,真不明白部门裁员,干吗不把这个闲着没事干的于萱裁掉呢?

破解流言:流言对象多变是这种类型流言的特点。这类流言制造者的本意并不是要伤害谁,而是为了通过传播流言来获得别人的接纳和认可。

流言制造者特点描述:缺少自我价值体验、渴望引起别人关注、濒临边缘化。

妙招出击――及时澄清,坦诚相助

面对这种类型的流言蜚语,及时澄清是最好的。假如你被传失恋了,不妨幽默地说:“最近传闻我失恋了,我向大家澄清一下这纯属虚构,干万别急着给我介绍男朋友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范文第5篇

一位朋友要上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客气地对我说,这文章该怎么上呢。对呀,该怎么上呢?以前,我总觉得这篇文章较浅,没有什么深度,人物形象一目了然,几乎就是什么脸谱式的,情节也很简单,几乎没什么跌宕起伏,讲什么呢?苦想之后,一无所得。走进教室,只见两位同学在为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理解不对,不能离开原题目,走,问老师去。我们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对,自己的事自己解决,不能离开原题目。

那就让学生自己没有禁忌地读,没有预设地走进文本,没有羁绊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吧。

二.简单过程

《最后的常青藤叶》的主题是“反映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那些生活在底层落魄的“小人物”虽然自己挣扎在艰难的求生环境里,却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并做出难能可贵的牺牲”。《最后的常春藤叶》选材的精妙之处在于“以小见大”、“悬念到最后才揭开(即“豹尾”)”,另外作品中歌颂的人物――老画家贝尔曼一直是用曲笔、明贬实褒的手法进行描写,而让苏艾与琼珊两人处于前台,通过她们的对话与言行引导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只要认真读完文本,肯定会对作品有比较准确的理解。

1.布置学生阅读文章,自己提出问题并给出答案。

2.小组内评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小组完善答案。

3.收取全班学生问题和答案,将小组最有价值的题目给全班学生。

4.老师或课代表将问题分类,请全班同学选出最有价值问题三两个,并依次请全班同学解决,老师补充提高归纳。

三.学生主要问题及答案

(一)谁是主人公?

1.琼珊。用墨最多,故事是她引起的,故事的发展、、结局都离不开她,在全文中作者所费笔墨最多,无人能敌,作者对她可说是情有独钟,用情最多也最深。主人公非她莫属。

2.苏艾。她联系了其他两个人,是故事的主要推动者,用墨也不少。如果没有苏艾,最后的常春藤就无法诞生,独特的故事就可能不会这样发展下去,人物形象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3.贝尔曼。用墨不多,但在他身上却有作者的希望,是文章主旨的最好体现。如果没有他,文章会逊色得多,也不会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主人公不主人公不在于多花多少笔墨,而在于他(她)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分量,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俗话说四两拨千斤。

4.没有主人公。苏艾、琼珊、贝尔曼三者没有主次之分,他们共同推动了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少了谁文章都不精彩,几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少了一方文章大厦都将会倾塌。三者之间共同体现了友爱、关爱。共同演绎了隐藏在文字背后最闪亮的东西――普天下人人都需要人人都可献出的爱,尤其是社会底层的人们相互搀扶的那种人类最最高尚最最纯洁的情感。爱是相互的,不是独立的。其中苏艾是一个线索人物,她联系着其他人物。共同诠释了穷人之间相互搀扶相互关心的普天下的人性之美。当然这也许是作家心中的的伊甸园吧,是对当时社会一种特别形式的控诉。

5.提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是可笑的。这个世界并不是不论什么时候都可分出个胜负、高下、主次、尊卑、先后,就好像一座花园里有好多好多花、树、草,你非要分出个好差,深邃的天空中有无数的星星在闪烁,你非要分出个大小,这有什么价值,也许本来它们之间不存在什么问题的,这样一分,倒可能会分出许许多多的谬误和不快来!

(二)文章如果是喜剧就好了。(假如结尾变成苏艾、琼珊等人又一起救活了贝尔曼好不好?为什么好人易逝?)

1.如果变成喜剧、苏艾、琼珊等人又一起救活了贝尔曼,这符合中国人大团圆结局的心理,也符合中国好人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的预期心理,但这似乎使文章变得轻松了,变得优美了。也没什么不可、不妥。

2.鲁迅说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理性方面的作用,就是引起人的思考与反思,或者从一个角度和侧面深入地去表现一种社会现象,唤醒人们,唤醒人性,不要总带着面具,捧着名利做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觉醒。生命的离去是一种悲剧,虽古人说死去何所道,但毕竟不可死而复生,即使死如秋叶之静美,也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仍是一种悲剧,也有一种悲壮崇高之感。

3.好人易逝,不符合人们的期望,但历史或现实都会有不断的无数的论证。因为好人身上承担了更多的家庭、社会、历史、民族的责任,铁肩担道义,出檐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再说本文中贝尔曼早就有病,早就有画杰作的梦想纠结于心中,郁郁不得志,那一夜的风雨加剧了他生命的凋零,死是必然的,死的到来是注定要来的一个盛大华美动人的节日,上帝把人交给了大地,随时随地都会把生命个体召回去。离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离去则是偶然的,其实从娘胎里出来,人就在大踏步地往自己的坟墓迈进。死亡是我们必将面对的大限,悲极为乐,未然的死赋予每一日的生以足够蓬勃与鲜活的力量,促使我们有更多的定力思考怎样看待人事、怎样泅渡情感、怎样活得明白、怎样死得安详。

4.加个结尾,显得太冗长,甚至有狗尾续貂的嫌疑,而且后文再与常春藤叶相关联,似乎又不太方便。

5.人应该有希望,贝尔曼虽然生活潦倒,而且自己追求的杰作一直杳无踪影,但他又不放弃,一直苦苦追求,好像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但最后画成了这一片常春藤叶,似乎完成了自己的宿愿。愿望既已实现,撒手而去也无憾。这也告诉我们,活在希望中的人们是多么的幸福和有意义。

6.贝尔曼,其人已去,肉体不复,但精神常春常青,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永远活在世界文学史中,艺术生命跟物理生命没有正相关的关系,艺术作品只有融进了人的生命才可以永生,才可以不朽。

(三)常春藤叶有什么寓意?

1.树上的一片叶子。

2.贝尔曼艺术生涯中最后的作品,最精彩的杰作。

3.琼珊活下去的寄托、希望。

4.生命、艺术都要一种寄托、希望,人不能没有寄托、希望。

5.艰难困苦泥淖中升腾的一朵绿叶,它没有国界、民族、种族、性别、阶级之分。

6.美好的东西是人类共同的希望,人们应该打破人为的桎梏,还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本初。

四.一些思考

1.全由文本出发,没有任何预设,不补充任何资料,学生也不许参考任何资料,不带任何有色眼镜,超越国界、种族地阅读,一切由文本说了算,文本是人们理解、思考的最重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这更是提高能力获得阅读高分的必由之路。

2.自己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会从寻常中发现异常,从滴水中窥见大海之壮阔,从石子中读出高山之雄伟,从文字中读出文字背后的喜怒哀乐,读出愁眉苦脸,读出手舞足蹈来。

3.超越文本,联系人类,文学只是人类表达的一种范式,人类情感渲泄的一种载体,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都有其共通之处,可以从人性角度思考问题。

4.将问题归类,可以看出共同的问题指向,有助于老师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将先哲们的智慧结晶强加给学生,与其让学生学得辛苦、被动,倒不如让学生自己来拿自己来学。

5.有时候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是一种桎梏,束缚了读者思维的空间,好像作品成了社会、时代、作者或某些主张的艺术图解,其实作品所显现出来的意蕴远胜于那些充满理性的观点或看法,作品应该有很大的开放性,因而直接进入文本,直接从文本中攫取、筛选信息,不仅是考试得高分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真正读书人的不二法门。走近、走进文本,在文本中徜徉、欣赏,一定会有别样的惊喜。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范文第6篇

转瞬间,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03900.HK,以下简称“绿城”)选择闪婚九龙仓。当事双方异口同声地称为共赢,但在外界眼中,对风雨飘摇中的绿城来说,被更多地解读为卖身求存的无奈。“男方”趁人之危也好,“女方”半推半就也罢,这注定是一场备受瞩目的联姻。

8日上午9时,绿城中国、会德丰、九龙仓同时停牌,引来遐想无数。当天,70多家媒体蜂拥而至杭州郊外的玫瑰园度假酒店。

虽然,绿城董事长宋卫平承认,绿城错误地预判了房地产调控的时间表,调控超出了他的预期,绿城向九龙仓转让股权是一次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但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闻发言人依然称,当前各地仍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第三步前选择出售股权

2011年下半年开始,高负债缠身的绿城再度陷入被收购、被调查、被退市、被破产的传闻中,以至于宋卫平连夜发文:“企业左右不了市场,正如人力不能真正战胜天命。对于企业来说,命运只有两个字,生、死。无他。”

为此,宋卫平还撂下三步走的狠话,“首先就是努力做销售,把房子卖出去;如果这个不够有效,其次就是看看能不能腾挪掉几个项目;最后一个阶段,如果前面的手段都不奏效,那我就直接把价格降到底,所有的房子都卖完,以后就不再做房地产了。”

随后,绿城展开一系列自救行为:与中投合作,腾挪出售项目、寻找合作方共同进行项目开发,多管齐下改变销售体制,向社会招募经纪人全员卖房,降价促销。在第三步还未迈出的时候,绿城选择了出售股权。

根据合作协议,此次配股将分为两步完成,整个交易金额50.98亿港元:第一步,绿城对九龙仓进行约3.27亿股的股份配售,金额约17亿港元;第二步,绿城向九龙仓进行约1.62亿股的股份配售,涉及金额约8.43亿港元,同时向其发行永久次级可换股证券,进一步融资25.5亿港元。

两次增发后,九龙仓持有扩股后的24.6%股权,两年之内不得出售,5年之内不得增持。同时,宋卫平和寿柏年不得离职,否则协议无效。完成配股后,九龙仓的持股比例为24.6%,成为第二大股东,宋卫平家族的持股比例被摊薄至25.4%,仍是绿城第一大股东,寿柏年家族则成为绿城的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降至18.1%。

与此同时,九龙仓还将认购本金为25.5亿港元的可换股证券,年分派率为9%,每隔五年从第六年开始年递增2%,九龙仓在3年内不得转让,3年后可选择以7.4港元/股的价格转股。

虽然宋卫平表示,绿城与九龙仓达成一个基本的默契是尽可能3年内把可换股证券赎回。但一旦不能按时赎回,若九龙仓完成换股,持股比例将增至35.1%,一跃成为绿城第一大股东,宋卫平则将沦为二股东,持股比例摊薄至21.9%,寿柏年持股比例也进一步被稀释至15.6%,仍是第三大股东。

对一向独断专行的宋卫平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妥协,“对我个人来讲,是一种妥协,但是必须这么做,我跟九龙仓合作过程里面对于风险管控和财务安排他们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也会有一定的约定在决策机制里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买地,什么情况下不能买地,从根本上控制风险。”

按照协议,九龙仓还在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占有24.6%的股份以后,将会获得公司两席董事会的席位,同时公司组建财务委员会和投资委员会,九龙仓也会参与财务委员会和投资委员会,一起帮助公司进行管理。协议约定,若公司资产负债比率在100%以上,除非取得投资委员大部分成员事先书面同意,否则不能进行收购或投资。

“合作之后的话语权肯定会下降的,这是实事求是,你肯定要倾听,投票表决既然有这个制度,哪怕这个制度不那么合理,你最好首先是遵守它,然后再去改变。所以话语权会受影响,但是我相信沟通有一个正面的效应,就不是我自己做决定,可能犯错误的概率会大大下降。”宋卫平称。

宋卫平认为,在绿城清盘的第三步之前,与九龙仓的合作即可算作第一步,也算第二步,被视为峰回路转的另外的积极一步,既稳定又进取。

“对我来讲这个决定肯定是一个重大决定,但是这个决定肯定不是一个太痛苦的决定,相比较有成千上百亿元的房子卖不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决定,可以认为宏观调控取得一个阶段结果,终于逼着绿城要做股本改造了。”宋卫平说。至此,宋卫平宣布,绿城高负债发展的时代终结,稳健发展时期到来,与九龙仓合作后,净负债率将下降至80%。

与九龙仓合作顺理成章

这次宏观调控的时间远远超出绿城预判,绿城以往应对宏观调控的时间判定为半年、一年、一年半,在此次调控中被打破,不排除要开始进入两年或者是更长期的可能性。

“在不晓得的一个环境里面做事非常的艰难,因为不晓得,所以不晓得该怎么做,但是有一点是要明白的,企业要生存,不能老是在风雨飘摇之中,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是做得不够稳健。我们承认相比较不那么可以把握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我们的智慧和能力面对这样一个市场和政策的变化,要改变一下。最大的改变就是在最近一个月和半个月里面作出改变,我们愿意找到一些非常优秀的合作伙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支持,用一种结盟的方式,把我们既往的优势能够发扬光大,既往的不足之处可以相互来抚慰,相互来做一个保护。”宋卫平说。

事实上,绿城一直都在寻找合作伙伴。据传,宋卫平曾找过龙湖的董事长吴亚军“买了绿城”,但吴亚军以“没那么大的能耐”婉拒。

而九龙仓与绿城也并非萍水之交。据宋卫平透露,九龙仓集团主席吴光正多年前在做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的时候,就曾访问过绿城,对绿城及其产品都有一定的了解,“他代表香港的管理当局曾经就如何促进香港和杭州的经贸发展在公司开过一次座谈会,我那个时候对他提出一个要求,说能否把香港最优秀的建筑和室内装修设计师请来杭州,他答应了,第二年他如期在凯悦做了一个由香港政府出面来办的展览,展示香港优秀的建筑和优秀的设计”。

2007年,绿城也曾与九龙仓共同成立公司开发蓝色钱江地块,当时,九龙仓占40%的股权,绿城占60%的股权。2009年5月之前,高负债的绿城曾命悬一线,业界猜测绿城是否会成为危机中倒下的第一个大鳄。彼时,绿城与九龙仓达成一项交易,绿城折价3000万元将2007年高价拍得的上海新江湾城D1地块地王100%权益以12.3亿元贱卖给九龙仓,全身而退。同时绿城换购九龙仓杭州蓝色钱江地块40%权益,这部分股权作价13.8亿元,差价由绿城补齐。

“香港这些著名的企业也真的是非常不容易,他们经过的风浪比我们经过的宏观调控可能还要大一些,比如说1997年以后不动产的跌价跌到50%以下,像九龙仓这样优秀的公司挺过来了,他们经历过国际上的石油危机风波、亚洲的金融风暴和全球的金融风暴,更有经验。在财务安全、资金筹措、稳健运营上,包括绿城在内很多国内的中型规模、几千个员工、每年销售额在一两百亿元以上的企业,这方面管控的经验我们实事求是认为阅历是不够的,我们能力也是不够的。所以,这次跟九龙仓的战略合作,对绿城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机会。”宋卫平虚心地说。

宋卫平透露了一个细节,在公告前的一个星期左右,吴光正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还曾到杭州住了两晚,其中一天比较完整参观了绿城代建的农民安置房、蓝色钱江、桃花源等项目,包括绿城的学校、医院等。由于之前有过合作,加上近期双方高层的频繁互动,合作顺理成章。

尽管今后要朝着稳健的方向改良,但宋卫平仍觉得好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努力做好一点、做强一点,做完美一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得大一点。“正如绿城的球队,在调整一些打法后,既好胜又找到合适的方法,更稳健,把防守反击来部分替代一开始的紧逼,人总是要调整的。我们跟九龙仓之间的合作是双方的长处,我们对内地市场这些中高端客户的掌握,我们的一些开发理念跟九龙仓很好的财务管控,国际市场、资本市场里面的一些经历结合在一起,有可能是一个非常有序、非常合理的搭配。三到五年时间里,我们会做得非常稳健,同样也会做得非常优秀。”

对于此次交易是否吃亏,宋卫平表示,这种账要从全局算。用51亿港币占24.6%的股权,从财务投资方面来讲是很划算,但是九龙仓划算并不意味着绿城吃亏,九龙仓的进入表明在其眼中绿城不是一个烂公司,而是一个好公司,这本身就很值钱,这里面有共赢的可能性。

宋卫平心有不甘

业界曾评价,宋卫平比较重视合作伙伴和业主的利益,往往忽视对股东投资人的回报,绿城的股价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在此前一个礼拜,九龙仓集团副主席兼常务董事吴天海与宋卫平交流时,曾非常清晰地向其表达了一个意见,即所谓品牌必须在金融方面有良好的表现,这让宋卫平产生了非常大的触动。

宋卫平意识到,绿城股票曾上涨到19港元左右的时候,没有更好的表现,如果股票一直是“毒药”的话对股东非常抱歉,“经过2008年的调控、2011年的调控,安全第一、稳健第一,这个是我们很多股东的心声,我们本来的规模包括现在的规模仍然是大于等于龙湖,我们的产品综合比较在很多方面会比龙湖好那么一点点,但是我们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比它差得太远。我到今天也不认为资本市场那套规则就一定是对的,要不然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麻烦和危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问题,但是我们既然进了那个市场,就要基本遵守那边的规则。所以,经过调整,我们会把负债率降到一个正常的范围。”

“那天吴天海先生的话把我点醒了,品牌的完整表现应该包含在金融市场里面的表现,我认为九龙仓加入以后,大概具备这种可能性,说实话有很多股东对公司、对我也有一些抱怨,我们有四个界定,员工、客户、城市、社会,没有股东,股东老是选择投资绿城还不如选择投资龙湖或者其他公司,价值会更好一点,这跟我知识的缺陷是有关联的、与认识理念的不足也是有关联的。这次我们有机会做调整,为了让股东有一个良好的回报,也使得这个公司能够更稳健地去做发展,做什么样的调整都是可以的。”宋卫平在重新审视股东回报后如此表示。

事实上,资本市场在绿城与九龙仓合作后迅速作出了反应。6月11日,双方合作后的第一个交易日,绿城中国以6.3元开盘,随后股价迅速飙升,以7.09元收盘,单日总涨幅达32.52%,居港股涨幅榜首位。

绿城股价的大涨,引发高盛、瑞信、花旗、交银国际等多家机构调整绿城评级。高盛将绿城评级由“沽售”升至“买入”,目标价上调36%至7.9港元。高盛表示,绿城向九龙仓配售新股及永久次级可换股证券后,公司长远的资金流管理变得清晰。瑞信的评级则由“跑输大市”升至“中性”。交银国际虽然仍维持“卖出”的评级,但将目标价调高了19%。

虽然宋卫平一再强调大股东的地位对其已不再重要,有德者居之,当如果经历这次的宏观调控让其下台仍心有不甘,因此如何在3年内将可换股证券赎回是目前摆在宋卫平面前的最大挑战。

绿城董事长宋卫平:没理由在危难时退出

本报记者 姜燕 发自杭州

6月8日,绿城与九龙仓合作的公告在港交所的时间推迟至下午4:15,原定于下午3:30召开的新闻会也顺延了一个小时。即将宣布的合作暂缓了绿城的燃眉之急,绿城中国主席兼董事长宋卫平的心情似乎不错。几度激进的落棋在遭遇难估的宏观调控时差点被“将死”,即便承认最近一直在反思并做出了妥协,但话语行间,这位绿城的“首席员工”始终难掩骨子里的傲气与理想主义。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他仍倔强地认为绿城的压力是被外界放大的,“绿城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了,我们没那么容易死”。

反思

时代周报:外界几度传言绿城即将倒下,你的心情是否受到影响,你认为绿城目前的状况如何形容?

宋卫平:绿城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去年年底最难。我们加强销售、项目的腾挪、股本架构的变动,公司依然会“安好”,我们没那么容易死。我们不是娇生惯养的,不是温室里呵护长大的,本来就是在市场中成长起来的。

时代周报:此前“三步走”中最后一步是否赌气所言?

宋卫平:当时确实是这么想的,别人不让我们有活路的时候,确实有倒下的可能。以前天冷只是多穿衣服,现在严寒,要生火、运动、不停地吃、休息,抵抗这严冬,谁也不知道持续多久,已经一年半了。但现在这个公司还没有到关门的地步,将来这段调控会被重新审视。

时代周报:经历危机后,你是否会时常反思?

宋卫平:经常反思。我们一直往前走,品质、规模、素质都在那里,无非是股权作了变动。之前有人问我,你是优秀的企业家,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经济和社会有成年人的阅历,为什么没有防范呢?我是需要检讨的,早知道现在,有些地不买,有些资金准备得好一点。

时代周报:6月份绿城会有很多项目推出,是否面临集中还债?一旦度过危机,是否还会像以前一样冒进?

宋卫平:财务的事情,我真的不是很清楚。总的来讲,为了改变这个社会,是要做很多事的,有可能的话给自己留点安全的余地,是基本态势。但企业如果没有目标,做企业干吗?在好的基础上还是要做强,不仅是规模上的。通过企业,为社会做改变,尽可能做很多事情。度怎么把握,既要做出事情,又要安全。本来我以为度把握得还可以,但这样限购限贷的调控,是想象不到的。

傲气

时代周报:有人说绿城深深打上了你个人的烙印,个人操控力太强是否对企业是风险?

宋卫平:没有人有资格评价我的工作方式,怎么管最不好说,有利有弊。这些年来,绿城是个成功的品牌,现在的问题集中在绿城房产,教育和物业,是成功的,足球除了赔钱别的都好。(笑)房产也是暂时的困难,总体上来说,绿城是健康的,基本质地是好的。这并不是孤芳自赏。

公司有我个人的影响,是正常的、正面的。所谓个人的色彩,是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把大家内心向善向上向美的一面调动起来,达到契合,你以为强加思想给别人是容易的事情么?

时代周报:房企众多,资金链紧张的也不在少数,但你觉得为何每次绿城都在风口浪尖?你认为外界对你有误解么?

宋卫平:杭州不是一线城市,绿城在规模、产品品质上,方方面面作出了一些成绩,没有背景,走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本身就是个很难做的事情。遇到调控,这些困难重新出现了。说句好听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没有大的误解,人的一辈子就是想把事情做好,调控我们是想到的,只是时间的长度超过了我们的预料。我们几年前拿项目的时候都会想过,多拿几块地吧,形势不好的时候,做不动了,把地卖掉、把项目卖掉保本。压力是被你们放大的,但资金周转的艰难困苦程度肯定是有的,本来就是小马拉大车。

时代周报:是否考虑产品的转型和降价?

宋卫平:产品转型没那么快,成本在这里,不可能立刻调整成刚需,等活过来再说,现在是病态的环境,体温不足。目前有些项目只是定价比较低,甚至按成本价卖,有的没有利润,主要有的是2009年和2010年拿的高价地,这也没办法,但也没有太多降价空间。

时代周报:绿城从去年至今腾挪了很多项目,包括外滩地王项目到现在仍有争议,复星方面提讼,你怎么看待?

宋卫平:对绿城来说,10%股权是小股东,本来就无所谓,但那块地是真的好。当时绿城和郭广昌谈过,但价格他们觉得不行。我们询过价的,你觉得不行,我们就卖给别人。潘石屹出了一个价钱,我们综合考虑可以就卖喽。

郭广昌太小气,事情不是这么做的,都是民企,相煎何太急,自相残杀没有意义。双方合作也是可以开发的,也可以商量约定项目里某栋归复星操盘,某栋由SOHO操盘,都是可以谈的。

时代周报:绿城接下来如何转型,你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宋卫平:销售、管控、奖金、经纪人、培训、价格、产品特征和卖点、开工进度、项目里重要的场景、产品的研制和研发,这些我都亲自抓。从内部来说,管控方式有很多还是值得检讨和加强的。产品方面,住宅,不盈利的住宅,养老产品都会继续做,有可能马上做些商业,看市场的需求。

时代周报:会不会觉得累?是否考虑过个人淡出?

宋卫平:累是常有的。淡出只会在身体不好的时候,除非异常,体力跟不上、智力下降,只要不是傻了、疯了,处于健康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我是没有理由在危难的时候,自己提出来退出,除非是找到比你优秀很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