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潭印月的来历

三潭印月的来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三潭印月的来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潭印月的来历范文第1篇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游苏杭。”苏州有星罗棋布的园林引以为傲,而自古便有人云“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是天下文人墨客的宠儿。能与“淡妆浓抹总相宜”倾国女子西施相比的,恐怕天下唯有此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游览杭州景点心得感想范文,供大家学习。

游览杭州景点心得感想范文1寒假里妈妈带我去西湖玩了。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方,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

我白天看到西湖的湖很大,那里风景优美,湖岸上有许多垂柳,湖面上有许多小船,我看到树上有放灯的鸟窝。我到雷峰塔一游,

雷峰塔是七层楼建成的,顶上是黄金铸成的。塔高大雄伟壮观。我走进里面一看,许多人来观看,里面介绍了雷峰塔的由来,雷峰又名西关砖塔。雷峰塔为吴越国王钱俶因黄妃得子建。旧塔已于1924年倒塌,现已重建。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我看到了雷峰塔倒塌的遗迹,现已保存起来了。

我马上爬上去观看,里面有许多图片,有介绍它原来是怎样建造的,还有神话故事白娘子传奇。我还在那里拍照留影。

晚上的夜景也很美,有音乐喷泉,那喷泉喷出好多样式,好象一个人在弹琴,还有是在跳舞,喷泉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演奏一首优美乐曲。真让人看了出神入化。

我赶紧拍了些照片留做纪念。由于时间关系,我要回家了,杭州西湖真美!我下次还要来。

游览杭州景点心得感想范文2这个暑假,我跟随家长,去了很多地方。但惟一让我感到最美的地方时人间天堂——杭州的西湖。

现在各地的湖水已经变得浑浊不清,惟有杭州西湖保持原姿,依旧清澈无比,整个一座湖就像一面大镜子,都能照出人影来。在享受这清风、清水的洗礼之时,我的心似乎也变得清亮、愉快起来。清!

湖堤两岸长满了柳树,虽然已经是夏天,柳树依旧像春天那样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枝条长得已经垂到了湖面,婉茹一个美丽的少女正在清洗她那长长的黑发,微风乍起,柳枝摆动,仿佛是风在弹奏悠扬的竖琴,放眼望去,一切都是绿,绿意,给人有回归大自然的气氛和清新的意境。绿!

西湖旁边还有一个景色也十分美丽,那就是鲤鱼池。正是夏季,鲤鱼池里长满了荷花。荷花像君子一般,亭亭站起,几片粉红色德尔花瓣托起一些新生的生命。荷叶连着荷叶,给鲤鱼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看,鲤鱼似乎在捉迷藏呢!

鲤鱼有大有小,上身是像朝霞的红色,下身是鱼肚白,成群结队,游来游去,像一条红绸带在舞动,穿梭在荷叶之间。美!

这次旅行真是快乐的记忆!

游览杭州景点心得感想范文3老早就听闻西湖的美丽了,就是无缘一见,但是今年寒假春节期间,我和爸爸妈妈去绍兴舅舅舅妈家拜年,舅舅舅妈开车带我们到杭州去看西湖。

远看西湖,像一面镜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湖水波光粼粼,像天上的小星星闪闪发光。西湖周围有一些环山,大概是种了许多树,环山看起来是翠绿色的。

走近西湖,湖水清澈透明,连水底下的石头都能看见。水里有一些鱼、野鸭和乌龟,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生活得很自在。

我们乘船来到西湖美丽的小岛—三潭印月,听舅妈说香炉的三只脚伸出水面就成了三潭印月的来历。小岛四周是环形堤埂,岛中有湖。走在西湖的桥上,闻着清新的空气,看着美丽的景色,人立刻感觉神清气爽,非常舒服,不信你来试试。

游完西湖,我们一行来到雷峰塔,据说《白蛇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站在雷峰塔上往下看,整个西湖景色尽收眼底,远处可以隐约的看到山上的亭子和一些建筑物。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孔雀园,那里有各种各样的孔雀,有白孔雀、红孔雀、绿孔雀、黑里透红的、半红半紫的,让人眼花缭乱。孔雀不但美丽,而且姿态不一,有的高昂着头,好像在炫耀自己的美丽,有的低着头,非常害羞,有的蹦蹦跳跳,非常高兴,我们一鼓掌,它还开起屏。

我们一行还观赏了红鱼池、牡丹园、丛林……玩了好大半天,才恋恋不舍地回去了。

游览杭州景点心得感想范文4暑假里,我去了杭州的西湖。

先是去白堤上游玩。我看到了西湖:水是那么绿,是一种深沉的绿,是一种轻柔的绿,绿得看不到湖底。这种绿色和对面山上的翠绿的树木连在一起,湖旁那一排排杨柳,互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湖的一边有很多的荷花,争奇斗艳地开放了,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之下显得更加美了,更红了。一片边着一片,那一个个大大的莲蓬看起来真让人流口水。今天我终于理解到了诗句中写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情景。

走过白堤,又漫步苏堤去游玩。那里有几家专卖杭州的特产,各种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是玲琅满目。走完苏堤,我们到了湖心岛,这里有杭州市和浙江省的博物馆,因为是暑假,已经免费向学生和游人开放了。接着,又去了一个景点:那是一个公园。我和父母和父母的一个朋友上去了。那个公园的名字我忘了,只知道海拔5米。可真是个避暑的好地方。树木十分的密集,只有几丝阳光照进来,显得十分的静。看到这里的风景优美,我们在公园照了几张照片。

去最后一个景点的时候,我又看到了西湖,湖上划船的人多了起来,微波泛起了,显出了西湖那种妩媚,怪不得文人墨客为之写下无数文章。

夕阳来临了,我不得不离开了,西湖,你是多么美丽呀,我永远不会忘了你!

游览杭州景点心得感想范文5五一长假,我来到了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

来到了湖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不断的“断桥”。“断桥”为什么不“断”呢?或许是因为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吧。

接着,我们坐车来到一座山上,听说这里生产“西湖龙井茶”。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边,种着一片片翠绿色的浓密的茶林,这大概就是“西湖龙井茶”了吧?这里的茶农都很热情。我们借来了一只木桶,打上一桶井水,洗洗脸,洗洗手,好清凉啊!

从山上下来,我们去了雷锋塔。高大的雷锋塔被绿树环绕着,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后来,我们坐上了游船,去观赏了三潭映月的小岛。岛上绿树成阴,鲜花怒放。站在岛上看西湖,绿绿的湖水随着微风泛起层层波纹,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西湖不仅白天美,晚上也很美,特别是中秋节的夜晚。工作人员划着小船,给三个鼎脚似的“潭”点上蜡烛,蒙上桃花纸。天上一个月亮,水中映出了十六个月亮,加上三个潭上有十五个圆洞,好象十五个月亮;此时,人们心中,一轮明月正在缓缓升起,这样一算:1+16+15+1=33(个),嗯,一共有33个月亮!

三潭印月的来历范文第2篇

整合环湖南线,还美景于民

“还湖于民”――这是2002年西湖环湖南线整合工程的主题。曾经几乎与市民和游客绝缘的杭州西湖南线,又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之中。从2002年南线景区内所有公园免费开放,到环湖所有公园免费开放,西湖成为全国惟一打破门票制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西湖环湖一带,曾被众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民居占据,总面积260多公顷的环湖景区,一度有80多公顷被占用。一般市民、游客身在湖滨,难见西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还湖于民”开始破题。由于种种原因,到新世纪初,仍有大批住户、单位迟迟未能从西湖南线景区迁出。打通西湖南线成为杭州面临的一道难题。

“广大市民、游客一遍遍呼吁、催促,有些老百姓开始责难,我们不能再等待了!”杭州决心改变西湖周边环境日益臃肿、百姓距离西湖越来越远的状况,实施还湖于民的决策。“西湖是杭州的西湖、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杭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这项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的第一号工程。广大市民、游客纷纷为工程献计献策。2002年2月20日,杭州市西湖南线“还湖于民”攻坚战正式拉开序幕。

该工程北起湖滨一公园、南至长桥公园,包括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少儿公园,涉及西湖岸线3.5公里。工程共拆迁居民480多户、单位20家,拆除有碍景观和沿湖贯通的建筑65000多平方米、开挖水面2690。平方米,复建历史文化景观18处。同时还恢复了雷峰塔、万松书院等景点。通过这些工程,南线一带形成了与西湖景致相映成趣、与环湖景点相得益彰的“十里环湖景观带”,更好地体现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特色。工程到10月1日向社会开放。

曾经几乎与市民和游客绝缘的杭州西湖南线,又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之中。

西湖南线景区是西湖风景区历史积淀最深、景点类型最全的地区。这里靠近历史上杭州最繁华地区,从东汉华信筑塘算起,已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这里的环湖园林景观建设,也有1000年的记录。这里既有杭州历史上最辉煌的吴越、南宋两朝遗址,又有着襟江带湖的风景优势和鱼米之乡的富庶民俗遗存。还有由汉之金牛出水、唐六井、吴越钱王祠、宋聚景园、明清十大城门、钱塘十八景等延续不断的历史遗迹与梁祝、白蛇传、济公传等美丽传说。有着这么悠久历史、辉煌文化、丰富资源的南线,却一度是西湖旅游中个让人遗憾的冷角。许多杂乱无章的住宅、风格各异的宾馆,成为一道道“围墙”挡住了西湖。各个景点又独立成景、互不关联,让游客游兴大减。

南线景区整治范围涉及西湖岸线3公里,占西湖岸线总长度的23%。这里分布着数百户居民、单位,他们因为“情况特殊”,已经应对历次整治拆迁。但是,这些困难最终还是被克服。动迁涉及的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大华饭店,省邮电管理局等单位无条件地放弃了优越的湖滨地段。它们能够顺利迁出,是西湖景区整合工程的一次革命。“南线整合工程是在革我们园文局自己的命。”杭州市园文局局长张建庭说。整治后,南线景区的几个收费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园文局机关以及原在景区内办公的处室悉数搬出。

将西湖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出来是南线整合成功的关键。

为了打造西湖文化长廊,杭州全城的人们开始了寻找“失落的文化”大行动。专家纷纷献上良策。一位市民在杭州碑林中找到了清代钱塘十八景之一的亭湾骑射御碑,并从《四库全书》中找出了这首诗。这些最后到了设计师的手中,真的促成了南线中的一个历史景观“亭湾骑射”。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御碑也在碑林找出,并立于亭中。根据宋朝一对痴情男女投湖自尽的故事而修建的双投桥,成为长桥公园最吸引游客的一处景观。深深的文化内涵,最终汇聚成晚清杭州古地图、亭湾骑射、澄庐、涌金池、金牛出水、张顺像、钱王祠、御码头、清照亭、学士港、水南半隐等闪光的历史文化景观。

雷峰塔是1924年9月25日倒塌的。为了恢复“雷峰夕照”胜景,雷峰塔重建工程前期设计论证等筹备工作历时22个月,召开的专家论证会不下80次。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建筑设计院以及杭州园林设计院的设计大师们,共提出了10个雷峰塔设计方案和4个“雷峰夕照”景区方案,并在“湖畔居”进行公展,征求市民和中外游客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最后通过投票方式决定在遗址上重建雷峰塔,而塔形采用其历史上最有价值时期的楼阁式塔。雷峰新塔是一个“钢骨铜塔”,原设计方案中塔的钢柱是立在老塔塔圈上的。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不让文物受损,决定再向外挪,已开工4个多月的工程还是停了下来,雷峰塔竣工的时间也因此推迟了一个月。

“西湖及周边地区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是极其宝贵的公共资源,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西湖南线景区整治着眼于市民、游客的需要,一改以前的“保护、圈建、收费”的套路,建设完全免费的开放式景点,这是西湖南线整合的一大创举,更高层次上的“还湖于民”。

西湖南岸的湖滨一公园、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少儿公园、长桥公园,通过拆除围墙、调整树木、引入湖水等措施,连成一个开放性的大公园。西湖南线整合工程之前,虽然这五个公园就在西湖边上,但是公园里面没有水,这次整合工程把西湖水引到公园里面,使公园的景观变得更为丰富,使公园充满了灵气,西湖成为公园的一部分,公园也成为整个西湖大花园的一部分。

打破传统园林景观各自独立封闭的做法,整合的南线是一派通透、开朗、明雅、隽秀的风光,西湖水被引入南线景观带,人们站在南山路上就能一览西湖风光,南线还与环湖北线孤山公园连成一线,并与同步改造建设的雷峰塔、万松书院、钱王祠、于谦祠、净慈禅寺等景点串珠成链,形成“十里环湖景观带”,强化了西湖作为风景大园林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创造了西湖园林“大气、雅致、开放”的时代新风格。今日之西湖,是真正的风景大园林、山水大花园。

“将西湖美景还于民”。从2002年南线景区内所有公园免费开放,到环湖所有公园免费开放,西湖成为全国惟一打破门票制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在全国风景区、在西湖的历史上堪称第一次。

西湖西部、南部都曾经深至山麓。北宋时为治理被葑草湮塞占据的湖面,苏轼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堆就的“苏堤”当时基本上位于西湖的中部。明朝杨孟瑛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淤,并筑杨公堤。明弘治 以后,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心亭、三潭印月两个岛屿。公元1800年,阮元任浙江巡抚时又疏浚了西湖,在湖中堆起了第三岛――阮公墩,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基本形成。其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总体格局和由岛、堤、桥等主要景观组成的亲水、近水环境,突出体现了东方文化体系中的美学内涵。

在中国的湖泊史上,没有一个湖泊能像西湖这样得到如此精心维护治理。西湖既维系着原有山水格局风貌,又没有被停滞和凝固在某一个历史的接点上,它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持续的联系和历史的演变。

历史上的西湖,水域面积最大时比本世纪初大一倍,完整而且完美结合的山水园林构成了西湖美的极致。300年来,西湖水域面积减半,雷峰塔轰然倒塌,杨公堤风采尽失,西湖水质恶化。西湖全景难觅,“西湖十景”残缺,人们只能在湖上欣赏湖光山色,却无缘荡舟山间丛林寻幽觅胜,这成了西湖的最大缺憾。

“盛世圆梦”。继2002年10月西湖环湖南线景区建成开放,雷峰新塔落成补齐“西湖十景”之后,2003年12月1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杨公堤、新湖滨和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建设又全线展开。

岁月沧桑时代变迁使湖西渐渐消失了湖影波光,美景遗落在杂草村落间。4.8平方公里的湖西地区,汇聚了乡镇企业60多家,常住人口5000多人,非常住人口近5000人。流向西湖的四条主要溪流中,有三条在湖西。这些水体被人们当成了生活生产水源,超量采用;生活污水又排入溪涧、流入西湖;加上过量的地下水开采,近几年西湖虽经彻底疏浚,由于湖西溪涧来水污染不断,湖水透明度仍然很低。

西湖是杭州的灵魂。环顾西湖四周,唯有湖西地带,水源污染、环境恶化、建设滞后,是西湖保护管理必须正视的难题。

为了让西湖恢复诗意胜景,杭州实施新一轮西湖综合保护三大工程。三大工程的重中之重就是西湖西部的生态修复,恢复杨公堤。在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拆迁民居厂房、恢复开挖湖体、疏浚整治溪涧、规划建设景点、种植移栽花木……重现杨公堤旧日胜景,恢复了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金沙港等水面共计70公顷,挖掘历史文化景观36个,基本复原了300年前西湖的原貌。“一湖二塔三岛三堤”西湖全景梦圆。

国家风景名胜专家顾问、原建设部副司长王秉洛认为西湖综合保护把“园林建设提升到生态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一项“生态工程”,环保和生态的理念在三大景区建设中全方位渗透。通过西湖引配水和疏浚工程,每天40万立方米、透明度达120厘米的钱塘江水源源不断地注入西湖,提前实现了西湖水每月换一次的目标。至2005年年底,平均透明度基本可达73厘米,比2003年以前提高了23厘米。平均水深由浚前的1.65米加深到2.5米。西湖水实现了一月一换,水质得到极大改善。

“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梅家坞茶文化村建设”、“新湖滨景区建设”三个项目,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和实现西湖申遗目标的关键一步。

湖滨新景区成为了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景观休闲带,充分体现出城湖合璧的风貌,是西湖山水城市景观化的新发展。北宋欧阳修在名篇《有美堂记》中早就指出,杭州特别优越之处,就在于它是一座兼得都市繁华至乐和山水林泉至美的城市。西湖从古代城外的“邑郊风景区”,逐渐成为当今拥湖于城中的“城市大花园”,湖与城已经融为一体,西湖也成为真正的“城市湖泊”。从1912年“西湖进城了”以来,杭州称为“山水园林城市”,就和西湖山水具有鲜明的城市景观性密切相关。今天湖与城的紧密关系,又以“湖涵城中”的现代形式空前强化。这是一个既成的现实。不同于破坏性的“风景区城市化”,西湖山水的城市景观化是继西湖园林艺术化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发展态势,反映了山水园林城市的建构深化。国际美学学会主席阿诺德・伯利恩特游览了西湖后认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体现了人是第一位的,这是一种和谐,是创新和发展,是历史和美的延续,是西湖自然和人工完美结合的典范。”

“不雨山长润,无云山自阴”的梅家坞是杭州著名的龙井茶生产基地,梅家坞茶文化村得到整体保留,“保持了古老的茶叶种植,又在发展现代旅游业,形成一个有机的综合体”,为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加了一项内容。

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杨公堤景区建设工程,可谓是荡气回肠的西湖保护史上又一个新篇章。

西湖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景色为人们向往,但是由于湖与山之间被大面积的陆地分隔,形成了西湖景区与山地景区的隔离,历史上山水相依的自然形态被破坏。环湖诸景区中,北山、南山自古以来就是旅游的热点景区,惟有面积最大的西山景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长期以来,西湖面临巨大的游客压力,现有景区又不能满足游人的游览需要。湖西杨公堤的湮没更是让历代无数人痛心疾首。

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正是为了破解这个缺陷。它以明代西湖为蓝本,部分恢复西湖水域面积,再现杨公堤、里六桥的迷人风采,展示其清趣、雅趣、野趣和古趣的特点。“堤在水中,水在堤中”,杨公堤以西恢复了几百年前的湖面,堤上六桥重现,游人也可以在这片幽深的湖面荡舟,循着“上香古道”往灵隐、天竺一带,踏访古人游踪。茅家埠、法相寺、盖叫天墓、五老峰等一些被湮没的景点从历史走进现实。俞曲园墓、于谦祠、盖叫天故居、都锦生故居及通利古桥、黄公望故居遗址等,与南高峰、北高峰、天竺山、丁家山、三台山、吉庆山、花家山等山体构成了西湖西部风景区的全新格局。“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西湖再次惊艳人间。

这个给西湖“整容”的大动作,因为全方位保护、发掘湖西历史文化遗存的而获得各方赞誉: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认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拓展西湖水域,尽可能恢复历史上水体和山体比较贴近的景观面貌,退耕还湖,清除淤泥,搬迁、拆除破坏水域的有关建筑物和构筑物,使水体恢复了原有的自然形态,保护了其风貌的完整性。对于西湖历史文化的发掘,增强了西湖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国际美学学会主席阿诺德・伯利恩特游览了西湖后认为:“从美学上比较新西湖比原先更漂亮且更具魅力,特别是杨公堤景区内曲折的水道与丰富的植物配置,不仅极具乡野情趣,可以使游人贴近自然,而且将风景中的各类美学元素较好的融合在了一起,这样别具风味的景观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保护北山街,推出“十五景”

2004年国庆,西湖风景区推出北山街、中国茶叶博物馆、坡纪念馆、云栖景区、仁寿山公园、龙泓涧景区、龚隹育墓、苏小小墓、武松墓、陈夔龙墓、朱家里、魏庐、玉岑诗社、留余山居、三台阁等“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点”共计15个景点。

2004年2月,在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规划方案专家评审会上,经过罗哲文、毛昭晰、谢凝高等13位专家的慎重投票评选,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交的保护规划方案,在候选的5个方案中脱颖而出。方案确定的核心保护区东起保 做路,西至华北饭店、栖霞岭,北起栖霞岭、葛岭、宝石山南麓、宝石一弄;南至北山街,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

在西湖周边,北山街算得上是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一条历史老街,尤其是当整个杭州城都“旧貌变新颜”后,人们就更看重这条老街了。“名人别墅一条街”――北山街目睹了西湖的百年沧桑,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诸如“亭亭如美人”的保m塔、香火盛极一时的抱朴道院、南浔嘉业堂主刘锦藻的“坚匏别墅”遗址、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工业馆展馆等,位于栖霞岭南麓的岳飞墓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石山山石岩体构成特殊,“宝石流霞”名扬四海。

一部民国史,有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都与它有关联:1919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在杭州演讲,下榻北山街;1923年,不满北洋政府的黑暗,提出辞去北大校长之职,闲居北山街旁。1929年,中国第一个博览会――西湖博览会在这条街上启幕。西博会还为北山街留下了一座中国最早的展览馆。1929年,中国卫生“第一所”――浙江省卫生试验所,在这条街上亮相。1930年,汇集全国各地武林精英的浙江省国术馆在此亮相……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地块被机关、居民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占用,割裂了北山街这一环湖最重要的风景游览线与北山的关系。许多历史遗迹被占用、破坏、湮没,有些文化景观正在逐步消失。对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刻不容缓。

因此规划方案对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建筑、道路、绿化都制订了详尽的规划方案。尤其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强调最低干预原则,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原则上不重建,重视保护遗址。规划方案中,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将成为集历史建筑与环境保护,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观光旅游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是2004年的重点,通过实施宝石山林相优化工程、北山街夜景灯光工程、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北山街已成为以秀美山水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近代建筑为骨架,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二馆”,指的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和坡纪念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以茶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龙井茶乡。博物馆背依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依山取势,周围茶园青翠馥郁,馆舍由几组错落有致、富有浓郁江南民居特色的建筑构成,呈现出一片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一条曲曲折折的水系,似九溪十八洞,给茶叶博物馆平添几分灵性。

“三园”包括云栖景区、仁寿山公园和龙泓涧景区。

“万竿绿竹影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云栖景区因优美的竹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司名,“云栖竹径”为西湖新十景之一。历史上著名的云栖寺也位于该景区内。康熙帝、乾隆帝南巡多次游云栖。新出现在游客面前的云栖景区以“绿”、“幽”、“雅”为特色,充分体现云栖竹径休闲文化的内涵。仁寿山公园对原有历史人文景观张宪墓和林风眠故居进行保护与修缮。龙泓涧景区是杨公堤二期工程的核心景区,湿地、水域和农家小楼将构成景区的要件,保留原有茶园,增设若干堤岛,水面曲折,一派休闲农庄风貌。

“四墓”为龚隹育墓、苏小小墓、武松墓和陈夔龙墓。龚隹育墓位于六和塔旁,是杭州不可多得的保护较为完整的清代士大夫墓葬实迹。通过保护整治,已成为濒临钱塘江畔的西湖风景区重要景点。苏小小墓、陈夔龙墓和武松墓原样修复。

2004年9月13日,西泠桥畔秋雨蒙蒙,历时3个月的苏小小墓和武松墓复建工程已近尾声,举行两墓封顶仪式。按传统的民俗惯例,墓里要埋放一些“压胜物”以示怀念。两个用“2004年9月13日”封的红色铁函,被分别放入题有“钱塘苏小小”和“宋义士武松”的石函,用特制的涂胶封口,最后放入两座墓中央,上面加土覆盖。据了解,每个石函中的“压胜物”主要有四件“宝贝”: 枚记录重修历史的印章;一张记载了两墓历史、文献和重修过程的光盘;一卷百余字记录两墓来历和重修情况的书法作品;还有一份从灵隐寺请来的《普庵咒经》经卷。

“五景点”是朱家里、魏庐、玉岑诗社、留余山居和三台阁。

维护两堤三岛、延续龙井茶文化

2005年实施8个项目,分别为两堤三岛、西湖博物馆、龙井村、龙井寺、韩美林艺术馆、北山街部分景点、灵隐寺山门牌坊、西湖学研究院等,实现了西湖的第四次推出。由此,西湖“东热、西旺、南幽、北雅、中靓”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进一步恢复了西湖的自然和历史原貌。

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堆筑起来的白堤、苏堤、赵堤,如轻柔的绿色锦带飘浮在湖面上,把西湖分成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小南湖五个相互连通的大小水面。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三处小岛,鼎立于外湖,如同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是从汉代以来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一池三岛布局的真实演绎。“两堤三岛”囊括了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和三潭印月等西湖十景中的四处,是西湖景色的精华。“三潭印月”更是成为西湖和杭州的形象标志。

以“两堤三岛”为核心的“西湖十景”,是中国早期最为完整的景观景例,对中国山水景观的布局、营造、品评、品名和审美具有无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还为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皇家园林的构建提供了实际范本,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从设计构思到具体景点,在很大程度上模仿和借鉴了西湖,甚至直接仿自西湖。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也有直接以西湖十景命名的景点。西湖的景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指导了唐宋以来中国风景名胜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西湖南线、西线、北线、东线分别得到了综合整治,西湖周边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两堤三岛”则少有变化。备受关注的西湖景区最核心区块一“两堤三岛”改造,并未改动总体平面格局,只是将对其绿化、植被及配套设施等作“适当修缮”。

“这个方案的出台慎之又慎,经历了多个部门几年的调研、修改和审议。”从2002年开始,杭州有关部门就提出“两堤”改造计划,初步设想是把两堤包括断桥在内的现有柏油路面改成石板路,以体现西湖整体协调之美。但这些计划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时,分歧较大,使改造方案一时难以确定。

经多方考虑,最终被定位于“适当修缮”:白堤保持并加强桃红柳绿的沿湖景观格调,重点突出“朗、艳”两大特色,再现“一株杨柳一株桃”景观。孤山延续历史文脉,恢复坡、白居易二公祠及“复旦光华”牌坊等人文景观。苏堤的修缮体现最小干预原则,尊重历史上苏堤的总体平面格局,在保护和修缮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添垂钓区、临水铺装亲水平台等配套设施,同时优化植物配置。湖心亭重点恢复清代钱塘十景之一的“湖心平眺”,重建相传为清乾隆帝所题的“风月无边”御碑,尽量减少商业气味。“生态岛”阮公墩的修缮重点以增加岛上野趣为主,引种品种丰富的乡土植物,突出岛上的生态景观,保持“阮墩环 碧”的自然美景。而以“三潭印月”著称的小瀛洲,保持江南山水园林特色,还按原址原貌复建了“万字亭”景观,恢复曾为西湖十八景的“鱼沼秋蓉”,并利用岛上房间布设了清代浙江总督李卫陈列室,纪念他在浙江为官期间完成西湖十八景的开辟。

2005年9月1日国家建设部批准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上,龙井茶的保护首次进入了规划视野――要以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严格保护西湖龙井茶。既要保护龙井茶基地面积总数不减少,还要保护龙井茶原产地周围环境特征,保护和保持传统种植、采摘、炒制方式,保持西湖龙井茶文化的原真性。

“山饮西湖,雾生龙井。”在西湖特殊的自然环境和长期人文积淀的共同影响下发展成型的龙井茶,是世界茶叶产品中的珍品,被誉为“中国绿茶皇后”。以龙井茶为代表中华茶文化,成为西湖文化的重要载体。西湖龙井茶文化景区整合工程,以表现茶文化为内容的“一寺、一村、一园”三个景群为整治重点,目的在于保护龙井茶原产地生态,保持西湖龙井茶文化的原真性。

古典园林布局的龙井寺,注重龙井茶在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内涵,表现“禅茶一味”以及龙井茶与书画、文学相结合的高雅情趣。龙井村通过对农居的修缮,以实体形式描述龙井茶的演化史。龙井山园演绎茶俗、茶礼以及饮茶所带来的茶文化内涵。

复建“龙井八景”是龙井茶文化景区整合工程的主要内容,一直持续到2D06年二期工程。

“龙井八景”位于龙井寺东北部的山坳中,这里群峰环绕,环境清幽,古木参天,溪水叮咚,自古以来都是杭州的游览胜地。乾隆皇帝六次巡游江南,四次亲临龙井,四次亲笔为“风篁岭、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等“龙井八景”题名,并为龙井茶作诗赋歌。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龙井八景”逐渐被损坏、湮没。此次恢复、整治“龙井八景”,使龙井八景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以重现历史原貌。“八景”中的一片云、神运石、翠峰阁在龙井寺,已于2D05年基本整治完毕,2006年主要是恢复其余五景。恢复“龙井八景”后,园文部门专门在“八景”里建筑了 排诗碑廊,乾隆的8首手书原件被放大一倍,复制在仿古宣纸上。在乾隆和茶文化陈列室里,挂着专门从故宫博物馆等地找来的10张乾隆的南巡图片,这些图片之前在北京并未全部展出过,第一次亮相就选择在与乾隆皇帝有着渊源的龙井。

整修后的龙井寺依旧是市民和游客品茗赏景、寻古问今的好去处。“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孤山不孤、龙井没井。”整修后的龙井寺里这潭泉水毫发未伤,市民和游客依然可以搅搅泉水,看看“龙须”。

集悠久茶历史、深厚茶文化、著名茶品牌、众多茶机构、发达茶产业于一身的杭州,在全国独一无二,有“茶都”之称。龙井茶文化景区的整治使之更加名副其实。

“杭州西湖・龙井茶”还是潜在的世界遗产。“在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中,有与酿酒有关的,有与种植业有关的,但还没听说过和茶有关的。”龙井茶文化对西湖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是“申遗”重要、独特的资源。

西湖虽然始终是中国人的美好情结,但是也有人认为,世界遗产的评判倾向于以西方文化为标准,只有受到中国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才会在断桥边想起白娘子,在孤山下想起苏曼殊,在灵隐寺想起济公和尚。其实具体的景点和历史人物只是表征,“从申请世界遗产的角度看,真正让外国人感兴趣的是这些东西将如何代表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西湖的人文积淀无疑是中国乃至东方的典型,而“龙井茶对当地经济、文化的作用以及对中国茶文化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影响,是申报遗产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杭州西湖・龙井茶”是杭州最佳的遗产组合。

民俗吴山,佛国灵隐

2006年10月1日,焕然一新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三大项目――灵隐景区一期工程、吴山景区一期工程(伍公山景区)和“龙井八景”恢复工程如期对中外游人开放,这是继2002年开展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以来西湖的第五次推出。

吴山是西湖群山中唯一深入市区的山坳,三面临城,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山因春秋时期为吴国的南界而得名,由西南到东北绵延而成一条弧形山岗,由紫阳山、城隍山、伍公山、云居山、粮道山、瑞石山等小山头组成。景区面积仅1.25平方千米,但却特色鲜明,历史上即有“山上城隍庙,山下清河坊”之称,山上香市,山下集市和庙会,每年来杭进香、游览、观潮、购物的人都要云集吴山,热闹非凡,成为杭城民俗文化积淀的中心和最佳演示舞台。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逐步整修了吴山城隍庙、三官庙、药王庙、东岳庙等历史文化遗迹,新建了城隍阁。但山上仍有伍公山、阮公祠、三茅观等景区有待整修。尤其是伍公山景区,是市民活动最为集中的所在。

伍公山景区整治主要实施的内容有:恢复吴山庙会,继承历史文化;整治游步道;完善景区绿化;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和各类管线“上改下”工程,形成河坊街――城隍阁――伍公山――鼓楼――大井巷――胡庆余堂――河坊街的游览环线。伍公山成为一处反映杭州吴越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人文历史景区。

整合“大灵隐”,是此次“新西湖”的重点。

灵隐景区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部的山峰之间。景区人文景观丰富,自古就是佛教胜地,名胜古迹众多。不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来峰石刻雕像,有位列“五十二刹”第二、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灵隐寺和以供奉观世音菩萨、讲解佛经著名的三天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隐寺和天竺三寺,还有被列为清代杭州十八景的“天竺香市”、“韬光观海”,元代钱塘十景之一的“冷泉猿啸”,以及动人的三生石的传说、济公活佛的传说等。还有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又不离宗教及民俗内涵的天竺香市。但是这里还存在景区内农居混杂,部分民居破旧不堪、卫生状况差、污染严重,许多历史人文景点和佛教寺院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等问题。

整合“大灵隐”,重点是改变游客过于集中在北麓灵隐寺附近的现状,尽量疏散游客,保护北麓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工程实施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保护、游览设施完善、内外交通完善、农居点规划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历史文化挖掘、景点的修复等。其中北麓主要以保护灵隐寺及飞来峰造像为主,南麓主要是在保护三天竺寺的同时,积极发掘原有的历史文化景观,恢复天竺香市、整治法云古村等。把灵隐景区建成以林幽溪清的生态环境为基础,集佛教文化、石刻艺术、民俗风情于一体,以观光游览、宗教朝觐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型宗教文化旅游景区。

灵隐景区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景区,是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杭州的“瑰宝”。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工程要恢复和保护好灵隐景区的自然和人文生态,被称为西湖综合保护的“收官之战”。

灵隐寺由印度高僧慧理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创建,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十大古刹之一。时期遭到严重破坏。1953年、1957年进行过全面整修。1988 年后至今作进一步扩建,相继建成药师殿、罗汉堂、华严殿等。灵隐景区“尽端式”的道路结构,狭小的公交车站和拥挤的入口处令许多游客心有余悸。一到节假日入口常常会出现人车拥堵的场景。主入口的整治,结合南北两涧及周围良好的自然环境,搬迁天外天餐馆和公交车站,拆除原有售票亭,设游客集散中心,合理安排人流,并把飞来峰山景和天外茶源景色引到主入口区,复建灵竺山门和佛国山门。除了保护灵隐寺,工程还对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永福寺、中印寺等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治和修缮。

沿天竺山支脉而建上天竺、中天竺和下天竺合称为“三天竺”。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杭州知府张去华到天竺向观音祈雨“应验”后,前来祈求佑护和赐福的人纷至沓来,“三天竺”影响越来越大,形成“天竺香市”,成为一项西湖传统盛事。近年来村内人口增多,民居搭建杂乱,整体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天竺香市已渐衰退。2006年对天竺香市进行恢复建设,结合三个寺庙前的景观,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天竺路上的农居,恢复上香古道和天竺香市佛教文化意境的景观环境,修建电瓶车道,引入游客,使天竺路形成“市”,展现了天竺香市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内涵,成为游客体验佛教文化场所的又一处旅游休闲景点。

三生石、香林茶、白云茶也将得到恢复。三生石在灵隐寺背后的三天竺,也就是现在的法镜寺附近。这巨大的三块石头是飞来峰嶙峋乱石中的一组,据说分别代表前世、今世、后世。最东侧的一块石上刻着的便是坡在《僧圆泽传》中写到的圆泽禅师与李源在三生石隔世相约的故事。中间一块石的阴面用小篆刻着“三生石”三个字。天竺白云茶、香林茶是西湖龙井茶的起源,香林茶是茶叶发展史上最早的区别于团茶的散状“草茶”,后被辩才带住龙井种植最终发展为龙井茶的珍贵品种。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赞美的就是香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