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赞美祖国的金句

赞美祖国的金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赞美祖国的金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赞美祖国的金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漓江情 歌曲分析 演唱探究

《漓江情》是由伯河作词、徐沛东作曲的漓江颂曲,在2002年南宁民歌节首唱后广为传唱。2003年歌曲《漓江情》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第二届中华民歌大赛中,荣获创作一等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悠长、曲式结构错落有致、写作手法精炼而又丰富。在仔细品味了全曲之后,犹如饮尽一杯甘甜无比的陈年美酒,让人意味深长;更像是欣赏完一幅栩栩如生的动人画卷,让人流连忘返;又仿佛置身于秀丽漓江的真实美景中,直教人觉得身临其境、妙不可言。笔者有幸得到了此曲带钢琴伴奏的完整乐谱,由于对歌曲爱不释手、感慨颇多,欲从各方面对该曲做一些浅薄的分析。

歌曲整体布局颇具特色,主体结构为对比式单二部曲式,但在结尾处增加了一个补充性的乐段,这既是歌词的需要,更是徐沛东老师对歌曲结构的巧妙构思所在,这一段在歌曲整体结构中具有双重功能意义――既是补充更是歌曲的所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对漓江美景的赞美之情!歌曲开始是15小节的钢琴前奏,这里用了很多琶音的弹奏方法,力度变化丰富多彩,虽然并不是散板节拍,而是稳定的行板速度,但是节奏自由宽广,很快就把人带进了诗画般的漓江美景中,为歌曲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一乐段为6个乐句,前5句均为4小节的方整对称性乐句,第六句由于乐段结尾延长的需要而扩充为5小节。这一段的主体调性为F徵调式,整体结构大致可以概括为起、承、起、承、转、合的多句体。开始两小节的主题动机在徵、羽、商3个骨干音上展开,非常精炼别致,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第二句开始两个音承接第一句,但是马上做了个七度往上跳进,然后折回主音,给人以宽广开阔的感觉,体现了旋律流动的动静结合。3、4句完全重复了1、2句,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巩固,这也是这一段结构的特别之处,体现了徐沛东老师特别擅于充分运用音乐素材的高超作曲技巧。第五乐句为转句,出现新的音乐素材,节奏作了一些分裂的处理,旋律转入G羽调式,结尾只作了一拍的短暂停留,使音乐呈现出新的色彩、动感增强。而作为合句的第六句前两小节在继承前句羽调式的基础上,在节奏上也与第五句开始一脉相承,然后再通过跳进折回并在徵音上作了四拍的延长,使这一句具有了先转后合的双重功能。

第二段在各方面都与第一段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结构规模缩小了一半,只有3个均是4个小节的乐句;其次,音乐素材的运用更加精炼而集中,第二、三句的旋律直接来源于第一句,3个乐句的节奏都很悠长,并在句尾都作延长处理;第三,第一乐段主要是写实,歌词与曲调的结合自然流畅、天衣无缝,细致地描绘了漓江美景的动人画卷。而第二乐段主要是抒情,歌词都是“耶罗喂”等虚词,表现了作者由衷感叹漓江美景的赞美之情。从音乐美的角度上来说,第一乐段是实在的美,而第二乐段则是飘渺的美,它们之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使《漓江情》的“美”和“情”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构成了一幅有血有肉的动人画卷。

歌曲的主体结构在反复一遍了之后,本可以完美地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在最后增加了一个全新的乐段,更是在结尾处把歌曲推向了最,使歌曲对漓江赞美的情绪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这一乐段的结构为非典型性复乐段(因为第二句与第四句同为主音结尾),可以分为4个乐句,前3句都是4小节,第四句由于歌曲结尾的需要扩充为9小节。该段一开始便运用了新的音乐素材,节奏上比主体结构更加密集而灵活且富有动感,这也是作为铺垫要表现愈来愈激动的情绪的需要。第二句是第一句同头变尾的变化重复,第三句是第一句的完全重复。而第四句在同头变尾地重复第二句的基础上,在第三小节开始拉开节奏,并极其自然地引入到高音的延长,形成了歌曲的。这不得不感叹徐沛东老师对整个歌曲结构布局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再一次展现了他高超的作曲技巧和炉火纯青的深厚功力。徐沛东老师的这首《漓江情》不仅旋律美、结构美、意境美,更是体现了作曲家写作手法和技巧的“美”。我觉得这种美的精妙之处在于音乐素材的高度凝练、歌曲主题的高度集中以及统一和对比的高度结合。

赞美祖国的金句范文第2篇

古诗课堂教学,浅显者,解诗意,明情感,于此基础,再显深者,数遍诵读加深体会。其实,未达深层,未加品析,何以探究古诗历经千年而不衰,反越显勃发的生命力?未加深入解析,哪能叩开诗人的心灵之门,与其情感融为一体呢?哪能感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呢?现对古诗教学作如下浅议:

一、以背景透析诗意

不是所有的诗,都要让学生明了背景,如很多写景诗,旨在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无需融入社会背景教学,但某些古诗句,诗人运用暗喻、代指等手法,或颂扬美好,或抨击时弊,如不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诗意,就难以准确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的领悟自然逊色不少。如陆游所作的《示儿》一诗,让学生理解诗意时,应先让学生了解诗人生平;陆游生于北宋,但仅三年,北宋灭亡,而南宋偏安一隅,苟且求和,宋帝无复国之壮志,甘作一方傀儡。(后南宋为金所灭,此是后话。)诗人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不为朝廷重用,此时,正罢职阴山故里。而诗人复国信念未有丝毫动摇。“但悲不见九州同”,一个“悲”字足让人体会诗人目睹国土分离,山河破碎之深切心痛。是以有诗人悲愤的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们仿佛看见诗人垂垂老矣,老泪纵横,仰望四野而深沉悲叹。其令华夏子孙吟诗而动容的爱国情感,一览无遗。

二、读诗入境,置身于情

每首诗,必有一番意境。对诗的意境,读而不想,读而不思,那么,脑海中对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必然是模糊和陌生的,对一些情境性极强的诗句,难有深层的感触和领悟。如《长相思》一词中,关于下阙“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教学中,可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就是边塞士兵中的一员,会听到哪些嘈杂之声而难以进入思乡之梦。可让学生充分交流,大胆想象当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声音,如,狂风在边塞上空肆虐的“呼呼”之声;大雪击打帐篷的“嗒嗒”声,狂风掀起篷布的“呼噜、呼噜”声,各种声音交织,且声响极大,将士们哪还能安然入睡呢?思乡之梦不成,反而加深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因为温暖,宁静的家园,是常年戍守边关,征战在外的将士们最想回去的故地。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情境,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境地,深入将士们的内心,体会他们的思乡情切。

三、理解诗意,尽量保留原意

赞美祖国的金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作文;语言创新;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43-02

作文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创造思维过程。作文成功,除了有好的题材,还要有优美的语言与之相配,语言直接影响作文质量,使文章语言有特色,这是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

一、巧借“嗦”,增强表现力

语言最忌讳累赘,然而有一种“嗦”却别有趣味,有位学生这样来写“诚信”的:

诚信是什么?

农民说,诚信是一粒种子,为了大地的丰收,就要在烈日下成长。

工人说,诚信是一座熔炉,为了祖国的建设,就要把生铁炼成好钢。

军人说,诚信是一个哨位,为了祖国的重托,就要守住边疆。

学生说,诚信是一棵小树,为了感谢园丁的哺育,就要成为栋梁。

这样写,就比说:“诚信是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要遵守的道德准则”不知要生动多少,并把“各行各业的人们”这种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工农兵学生这样比较具体可感的对象,把他们的言论和具体的工作岗位、成绩、愿望等取代自己对“诚信”的枯燥解释,这就是文采,是形象思维的结果。这种有意的“嗦”,古已有之,《鱼戏莲叶间》中这样描写: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若为了避免“嗦”直接改为“鱼戏东南西北”岂不大煞风景,韵味全无。

再如什么是生活,有的学生这样化抽象为具体:

生活是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他也笑。

生活是美酒,会喝的说它甜,不会喝的说它苦。

生活是一首诗,有抑扬顿挫,也有平平仄仄。

生活是一首歌,有低沉忧伤,也有激昂欢乐。

这组句子通过形象思维,巧妙地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看法,并且意韵深厚,耐人寻味,堪称警句,使文章顿生光彩。

有人觉得杜牧的《清明》太“嗦”,于是把它改成五绝“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删去纷纷、路上、借问、牧童几个具体形象感词语,诗虽简但境界全失,人们还是喜欢有点“嗦”的杜牧原诗。可见形象思维是文章妙趣横生的关键,绝不是一句“嗦”了得。

二、巧用修辞,增强厚重感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如果将这些“魔水”恰当地洒在篇篇作文上,就可以点铁成金。运用比喻,生动、鲜明;运用比拟,形象逼真;运用排比,贯通一气;运用对偶,整齐优美;运用设问,发人深思;运用对比,形象分明。只要运用恰当,修辞手法各有精彩。

(一)运用比拟,形象生动

例1:你是严冬里的炭火,你是酷暑里的浓荫,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感情,你在哪里?( 《面对感情与理智》)

作文开始用一连串的比喻点题,生动而形象地铺排了什么是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例2: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融在爱人的酒杯中,苦涩里也终能品出甘甜;有时候感情是一把双刃的剑,握在敌人的手里,纵然轻轻挥下,也觉伤痕累累。 (《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二)引用诗句,添文采

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的学生用了这样一组句子:

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

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

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

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文章运用、引用排比修辞,列举祖国名山大川,写的具体形象,气势磅礴,很有文采。如这样写“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黄河、长江,还有庐山、泰山等……”平平道出,读者就会感到空泛乏味。

(三)使用排比,增气势

排比句除使行文流畅整齐外,在议论中使用排比句还可增加论述的力度,并收到言简意赅之效,如在“逆境”这一话题中,学生这样写:“文王厄而演《周易》,孔子不得志而著《春秋》,屈原逐而写《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膑断足方有《兵书》,韩非囚秦写《说难》《孤愤》,司马迁宫刑写《史记》。文章颇显磅礴之势。

三、巧用标点,留有余味

短句轻灵、活泼,有一种跳跃的动感,而有意识的运用一些很长的单句,除调节节奏外,还会收到一种强调的效果。比如:

――老师讲着一道又怪又僻又新颖的极难极难的需要绕好几个“弯”才能解出的习题。

――看什么?再下一桌的下一桌问下一桌的下一桌再下一桌的下一桌问再下一桌……

看,这样一写,题是何其难,好奇心是何其重哟?!

常听优秀歌手的歌,回旋脑际长久不散,真有“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之感,而好的文章给人留有余味空间,会具有同样的魅力。《孔乙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吃酒,劈头就遇到掌柜讨账,而兜里只有四个铜板,处境十分狼狈,却又不敢开口:“这……下次还清吧!”中间的“……”,把说话人的狼狈处境和状况活画出来。随后掌柜又逼问偷窃和断腿的事,孔乙己窘到了极点,也慌到了极点,本想说:跌断的,可是不习惯撒谎的读书人孔乙己却成了结巴了,成了:跌断,跌,跌……。此处的省略创造出语言的情、韵、义,让人读后回味思索。曹雪芹《红楼梦》写道: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道“好”字,便浑身冷汗,不做声了。这里黛玉临终有满腹话儿要说,但是体力不支,欲说又止,而且只在“你好”二字上,这后面留下丰富的潜台词,让人去品味。

四、巧用叠音,增强音乐美

巧用叠音入诗,最好的当推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十四个叠音开头,分三层意思,将心理神态与环境感受融合一起,幽微难言之苦自见,语言功力匪夷所思,有种“点点滴滴雨打梧桐”之音,叠字平仄相同,节奏上有凄厉激越之感。

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运用“曲曲折折”“田田”“粒粒”“密密”“脉脉”等叠音词,既增强了语意,又使语句的音节和谐舒缓,读来铿锵有声,清脆悦耳,给人音乐美的享受。

但需注意的是,当用则用,不当用别生搬硬造;元代乔吉《天净沙》全以叠音组成(共二十八个字)却曾遭“丑态百出”之讥,可见从量上不能取胜,应符合当时的内容,不要刻意雕琢。

五、巧用文言词句,营造庄重典雅氛围

文言之中有不少词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至今有些仍保留在现代书面用语中,适当使用这些文言词句,会令人耳目一新。如《不朽的失眠》中:“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项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这一段把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令人感到庄重典雅之美。

现在学生受一些流行作文的影响,语言刻意追求新潮,结果反流于“滑稽”,而使用一些文言词句,可以收束你飞奔的大脑,放纵的笔墨。如“适转折之地,择何方而往,人各有愿,未可强加;然播义于四海,流芳于后世,则非不畏艰险,笃志奋发者莫属也!”足见语言的功力。

赞美祖国的金句范文第4篇

一、深沉激越的情感美

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动力和核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感美是诗歌美感的重要源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抒发因内容和诗人的个性不同而不同,有的强烈直白,呈豪放热烈之美。如郭沫若的《凤凰更生歌》蕴含着狂涛怒吼、火山爆发似的激情。这种激情源于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显示了诗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作品问世将近一个世纪,我们仍能感受到诗歌情感的热力。有的诗歌表达深沉含蓄、委婉细腻,呈柔婉沉郁之美。比如穆旦的《赞美》用繁密的意象,抒写中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当时,年轻的诗人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和潜在的反抗,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诗人抓住这一时代特色,为之吟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前边三节用具象描绘,都以“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最后一节转向宏观扫描,反复高唱:“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就充分表达了对一个已经站起来的民族的深沉而激越的赞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创作最富激情,却又略带悲怆色彩,如《招魂的短笛》《布谷》等,婉曲细腻地抒发了“水墨画也画不来的细雨背后的”乡愁。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从心底里发出呼唤,反复吟咏,情韵浓厚,委婉动人。还有的含蓄与直白相结合,如艾青的《我爱着土地》,上节含蓄地表达满腔爱国之情;下节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既有深沉凝重的内涵,又有昂扬激烈的情感。

“诗自肺腑出,出则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苏轼)只有真挚强烈的感情,才具有打动人心的美学力量。情感之美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让读者在审美阅读中引起情感共鸣,进而净化灵魂,并提升精神境界。

二、新颖独特的意象美

意象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汇和示现。诗歌不直接表白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意象唤起读者的想象,借此把自己的感觉迁移给读者。意象是诗人与读者心灵之间的一座桥梁。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用“破旧的老水车”“干瘪的稻穗”“熏黑的矿灯”等五个意象,暗喻祖国的贫穷落后与发展缓慢。诗人回顾祖国走过的苦难历程,抒发了当代儿女对祖国的深沉眷恋。“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连用五个象征性意象,一个比一个壮阔,围绕“祖国”这一中心展开抒写。如此新奇独特的意象作用于读者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给人以美好联想和享受。闻一多的《死水》运用色彩斑斓的意象,以丑为美,达到了反讽的效果。戴望舒的《雨巷》用“雨巷”“丁香”“姑娘等”象征性意象,抒发自己失望、彷徨的情绪。《静默是睡熟的莲花》(刘湛秋)连用“莲花”“落叶”“鱼群”等八个比喻性意象,把静默这一抽象概念表达得可视可听可感可触。

诗歌动用意象是为了更婉曲、更巧妙地表达主题。意象是构成形象的意境基础,它像一个个路标和阶梯,依照它的指引,才能进入柳暗花明的胜境。读者并能按照它所提供的线索,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延伸、扩展、补充丰富意外之象与象外之意,达到一个广阔深邃的境界,领略诗歌的万千风情和无限风光,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三、婉曲蕴藉的暗示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才能引人入胜。诗歌以精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以启发性和暗示性间接指点读者联想,获得一种审美愉悦,调动和发挥读者再创造的积极性。《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以联想和暗示展开的:第一、二节写白天与月夜,暗示一天;第三、四节写春天与秋天,暗示一年。表达诗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在怀念自己的亲人和祖国。《雨巷》中窒息冷寂的“雨巷”暗示着当时的现实,那绝望凝滞的“死水”就是光怪陆离、腐恶黑暗的旧中国的写照,流沙河笔下的那只“蟋蟀”暗寓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心理心态。暗示能激发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的思想感情在欣赏这一艺术再创造活动中潜移默化;同时又在读者的想象活动中进一步延续与扩展诗人的天地。含蓄蕴藉的暗示美,能令人回味再三,沉醉不已。

四、跨越时空的跳脱美

散文像走路,诗歌像跳舞。诗歌讲求省略和跳脱,在跳脱和省略之间,留下广阔的供读者自由联想的时间和空间。《乡愁》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按时间顺序,切换空间,组成四个跨越巨大时空的场景,抒写出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归之情。流沙河的《就是那只蟋蟀》,可说思接千载,纵横万里,遨游于时间的长河之中,骧腾于空间的云霄之上,跨越巨大的时空。抒情线索随着蟋蟀的跳跃而跳脱,能放能收,在跳脱中提供许多美感联想的诗化意境。呈现出沧桑的历史感、鲜明的时代感和审美的个性化特点。又如《布谷》在时空上跳动着诗人的深沉感伤。一是空间:诗人客居香港,清明时节听布谷声声呼唤“不如归去”,便想起自己的故乡;无奈“浅浅的海峡”阻隔,“故乡不能伸过手来/接我回家去”,试问“布谷”:何处是归程?二是时间:诗人翻阅古书,看见布谷从神农氏那里“一路按节气飞来”,一直飞到现在的清明;但眼前的乡村面目全非,扫墓路上不见了牧童,杏花村改卖了啤酒,礼拜天耕地的是悍然牛吼的挖土机。在时空的跳脱转换之间,流露出作者怀古思乡的失望感伤之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五、精妙绝伦的语言美

新诗常常采用精妙绝伦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摹具象,以便让读者感同身受,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形的诸多美感享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二节表达的是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表露,而是借助具体形象的描绘来表达。康河岸边的“金柳”变成了艳美动人的“新娘”,那么,有谁愿意与新娘作别呢?无奈而别,那番离情是怎样的缠绵难舍啊!绿油油的水草,仿佛在清波中向诗人轻轻地招手,她的多情绾住了诗人的心。诗人愿做康河中的一根水草,与她相依相伴,共同享受柔波的而永不分离。诗人化抽象为具体,变有形为无形,把自己对康桥的热爱留恋之情写得具体可感,仿佛伸手可掬。戴望舒在《雨巷》中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幻化成“丁香”般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颜色、芬芳和忧伤,看得见摸得着,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闻一多曾提出过诗歌创作的“三美”理论,即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其中的绘画美就是指对摹色词语的运用。《再别康桥》中的“金柳”“艳影”“彩虹”“青荇”色彩斑斓,调配和谐,构成一幅绚丽的“康河夕照图”。诗人寻梦时,明月当空,繁星闪烁,又绘出了一幅星辉灿烂的“康河夜色图”。两幅图画浓淡相宜,诗意美化入绘画美之中。《死水》中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能引起多种色彩联想的字眼,对一潭死水进行如实描摹,实际上暗示“死水”就是腐败黑暗的旧中国。诗人以丑为美,美丑对比,更显旧中国的病态与丑态,造成新颖独特的艺术效果。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韵律、节奏、音调上。如《再别康桥》节奏整齐,每行大多三至四个节拍,二、四句押韵,节节换韵,首尾呼应,以韵律的跳动表现情感的律动,自然流畅。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音韵和谐柔美,宛如一支梦幻曲。《雨巷》多用反复叠唱,有意延缓节奏,构成舒徐复沓之美。每节长短不一,在整齐中求变化,时而舒缓,时而短促,平仄协调,读来抑扬顿挫,韵味悠长。

赞美祖国的金句范文第5篇

东方晨曦,古典流畅的线条谱写下大地的序曲,冬天的雪花为我饯行。

大地苍茫,新月初升。

风,吹着缓慢的光阴,阔别了这么多年,一树悬挂千年的春秋,举着含苞的花蕾,在蛙声如雨的黄昏,邂逅禅意的蝴蝶。

你含蓄的美,被大地起伏的鸽哨吹动。

望穿秋水的海峡,西子妩媚,海岸勾勒出优美的弧线,白鸽带来回家的讯息,归来吧。

在春雨洗礼的山岗,诗人,统帅着永恒的时间——芬芳的酒,无悔的青春,高迈的灵魂。

这是一个人的村庄。

九颗星辰,散在无序的苍穹,那是被秋风吹落的棋子。

(二)

睿智的心灯,鼓楼的钟声,光怪陆离的梦境,以飞行者的光芒将我唤醒。

谁被雨滴击碎了心,谁扬起了风帆,谁明亮的眸子,倒映着湖水的清澈,对着江水哭泣的又是谁的红颜?

在落日的凉亭下,在星垂四野的大地上,一簇簇悲悯的花,开得热烈、浓郁,像病句之美。

草木,用集体的力量呼唤春天。

碧水莲花再美也美不过她的天性,她睡着比醒着更美,梦境,像众生头顶上空被撞响的巨大的钟,每一声细小的爱,都在召唤人性的日出。

干净的露水,霜花的道路,让奋斗化作灰烬的美。

当梦想化身狮子,你方才拥有高贵的灵魂。月光起,像一道光辉的诗句,雪山坐在我的瞳孔里,哦,我看见了纯银的光芒——

(三)

高不可攀的梦境,竹排上的落日,你有柔弱的颤栗,我有疼痛的心,在永恒的时光中,你举着久违的炊烟,一遍遍说着怀念。

你用瀑布清洗乌黑的长发,雪白的。

一条河按捺不住内心的澎湃,那个隔着河向我眺望的女子,她有惊世的美,也有孤单的身影,或许,还有比烟尘还轻的前世。

有多少支流,就有多少值得怜爱的姐妹,坦露出内心的秘密?

伸展开臂膀,每一句都有辞赋的惊叹和赞美,我低低地聆听,你轻轻地吟唱。

一千年前的明月,让孤独丛生,旗帜翻卷。

月下,沉思的独白,令多少仰望的目光,背负古老的誓言。

那疲惫的身影,思乡的客船,被你眼睛里的桃花轻轻安慰。热血,一个国家的旗帜,用一扇翅膀表现着理想,远远的,我们成为一群赶海的人。麋鹿,学会了在空中奔跑。

镜子是冰凉的,他一生都在塑造自己的祖国。

(四)

麻雀,宇宙中的微粒。

穿过了都市,掠过巨大的广告牌,把青春的梦想撞得粉碎。

在阳光下挣扎的人们,在父老乡亲下跪的地方,如今依旧飘摇着铺天盖地的油菜花,馥郁,充裕,恣意,无人欣赏。

高高的屋檐下静静落下水滴,夜晚有小小的萤火虫,以孤独的方式,发着微弱的幸福的光。

鸟落民间,晨光和雾霭,这日渐衰老的一生,只是,上帝还在沉睡。

灵魂的栖居地,风中的玫瑰不知遗落何处?

——黑夜是一个巨大的沙漏,作为思想者,闪电才是它的灵魂。被飞花打碎的不是时光,是誓言。

听树林中的喧响,听鸟的歌唱,古琴一样河流的清浅欢畅。雾中的马,光芒的翅膀,当阳光一点点漏下,然后是不知疲倦的风,穿过了梅雨季节。

夜晚迎着月缺月圆,在槐香的屋檐下,分担着一个少年在春天偏执的忧伤。

(五)

仿佛所有的辽阔、鸟啼,少女的倩影。仿佛春天在,又不在。

湖水的蓝,绿绸缎的美女,擦亮了黎明中的小火焰。

蝴蝶的翅膀藏起了清泉的歌声,和天空交谈的溪流静静地流淌。含羞草含羞地望着白茫茫的芦苇,一直蓝下去的村庄,多么温暖的暮色和炊烟啊。更长的河流,要被落日的黄昏带走,也可能被你闪亮的眸子带走。

旧时的月光,江岸的芦苇,再一次被唤起心头的爱。

初雪,少女红红的小棉袄还在林中奔跑,追逐着天真无邪的时光,闪烁在童年,也闪烁在我心中过往的诗篇里。

渡船的笛声,在春风中,一点点拧亮了我的村庄。热爱家乡,要从清晨的一滴露水开始,从晨曦里抖出的阳光的每一根金线开始。

从我开始,从春天开始……

(六)

春天的绯闻,花朵上的歌唱,苦涩的眼泪,在雪地上追逐的雏鹿、少女和顽童。

春天的夜晚,多像一位温柔的女神。她安慰着善良的村庄和无边的旷野。皓月当空,花朵的香气在树影里穿行,隐隐的春雷,在大地之下暗自酝酿。

一滴飞鸟的眼泪,在奋斗的天空中凝聚理想,在生活的赤潮中淬火、锤炼,结晶成盐。飞鸟清扫祭坛上漏下的光阴,透过乡村的一扇窗户,冬天留下来的最后一位诗人写满了蒲草的大诗。

原创的发烫的格言,会带给你远方,让你感知乡土的颤栗。我知道,这不仅仅是词语的辽阔。

仰望汉语和草的沉寂,夜曲送来了风的歌唱。恋人的手帕在空中飘着,乡愁是风筝的丝线,把流金岁月的歌曲送上蔚蓝的天空。月亮,像一张经典CD,刻满了淡绿的春天的曲目,金色的年华,抒情的姓氏,以及飞翔中的汉字的笔画,鹰的衣衫。

星辰稀疏,我全部的爱都在一月上路。通灵的白桦树,一伸手就攥紧了云彩。

我的祖国,已不是几阙骊歌的盛典。我也不是乡愁的行李。看归巢的乌鸦,迎来了天边翻滚的波澜,羞涩或者安宁,我早已心如止水。

云擦去暮色里的泪痕,让时光的瓷器焕发新的寓言。让破碎的翅膀获得神的涅槃,那一刻,她成为黑夜中最美的一部分。

(七)

露珠滑落指尖时,我收到一个少女的轻吻。

有雾的清晨,你焕发出眼睛里的美和初雪。对唱的鸽子,有前世的风雨,流星的眼泪,被一列火车运走了坚韧的心。

你少女的单薄的衣裳像小小的旗帜,在风中摇曳。请让我们幻作一双蝴蝶的翅膀吧,让时光抵进飞翔中的神,让我领起这一生最幸福的舞蹈。

干草的清香,还原着我的童年。姐姐,你原谅了我眼底的细沙。

赞美祖国的金句范文第6篇

1、见物不见人。

我们知道所谓文学,即人学。作为音乐文学的歌词,也不例外。即使作者要表现山光水色,也要带着人的感情、人的取舍。如孟广征作词的《我热恋的故乡》:“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表面上看作者对自己的故乡存有报怨,实际上用心体会你会发现,作者饱含深深地赤子之情。可谓见人见物。而我们有的词作者写的山光水色,这美那美却不见人的活动痕迹。

2、什么都想说,什么都说不好。

歌词是时间的艺术。它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最简练的语言、最典型的场景和故事,表达最主要的感情。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像卡斯作词刘明瑞作曲的男女对唱“”曾经是对你说过这是个无言的结局,随着那岁月淡淡而去,我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脸上不会有泪滴……”。一个要分手,一个不愿意分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摆在我们面前。没有铺垫,没有过渡,让你一上来就入“戏”。又如潘振声词曲的《一分钱》,没有多余的话,一个几句话的小故事,把那个拾金不昧的小姑娘勾勒得栩栩如生。而有的初学者,往往一拿到某类题材进行创作,就面面俱到,唯恐写不全。结果是贪多嚼不烂。

3、过于诗化或过于白话。

有一种说法叫一首好词,就是一首好诗;一首好诗未必是一首好词。这说明词与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好词拥有好诗的元素,可以拿来阅读。个性是好诗有可能因内容的“天马行空”韵脚的“随心所欲”,而不适合谱曲,不能算作好词。许多写词的高手,大多写过诗。像石祥、贺东久、于沙等,都是诗词齐名。许多艺术歌曲歌词的作者,本身就是大诗人。但对于广大群众而言,过于诗化,过于书面语言化,会影响传播。我们常听到人们议论某首歌曲“很好听,就是一句没听懂”。大多是指歌词难懂。一种是意象堆积,让人如进迷宫。另一种是思维过于跳跃,超出常理。第三种是逻辑错乱,玩文字游戏。当然也有走另一极端的,就是过于白话。什么不雅、低俗的语言全都放进歌词,这种不经提炼选择的“白话”,大大降低了歌词的文化品味。值得歌词从业人员思考。

4、语言陈旧,意境老套,缺乏新意。

我们常常读到或听到一些歌词,语言陈旧,意境老套,缺乏新意。一提“祖国”,总是“黄河”、“长江”如何“奔腾”,“长城”、“黄山”如何“雄伟”。一提“西部”,总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唱“牧童”,总是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晚归,一唱“母亲”,总是满头白发站在村口大树下望儿归。一提“海峡两岸”,总是“日月潭”、“阿里山”如何美丽。如此种种。不同的年代,相同相似的歌词语言和意境,既没突破前人营造的氛围,也没突破今人创造的“最好记录”。

5、没有,没有共鸣点。

有的歌词通篇顺畅,主题也完整,但就是读后听后没什么感觉,如一首题为《美的缘分》的歌词:“个头差不多就成,手脚好使唤就行,肌肤健康就耐看,体态自然就轻盈。世上没有完美之人,世人都有爱美之心,只要有了美的内涵,朋友,你就会有美的缘分。”且不论他的“美说”有无普遍意义,单就他的观点就值得商榷。我们讲诗言志,歌言情。言情就会有波澜有,即与听众产生共鸣。没有的原因我以为有三:一是词作者创作时过于理智,没有冲动。正如一位名人所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二是词作者没有从生活原型和经历中提炼出对歌词有价值的东西。三是词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不深,提前收获,饭做夹生了。

赞美祖国的金句范文第7篇

一、语文朗读指导

1.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在阅读教学中,范读就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 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3. 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这样,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朗读渗透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桂林山水》、《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发展学生思维

赞美祖国的金句范文第8篇

比喻就是打比方,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从而达到生动、形象、浅显的目的。比喻是写文章时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中也多次出现,创造了感动人心的艺术佳境。

何玥颁奖辞: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赏析】 颁奖辞中,“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把12岁的何玥姑娘比做花朵,对其生命过早地凋零给予同情;“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这里又把何玥比做天使,多么美丽的意象,对她有一颗善良之心给予高度赞美。

对偶,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可以分为严对和宽对。

高淑珍颁奖辞: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赏析】 颁奖辞中,“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用对偶句的形式来热情讴歌高淑珍十多年来致力于教育的精神,同时通过一个对偶句将这个农村妇女耗尽家产,矢志不移,致力于残疾儿童教育的艰辛具体化,语言闪耀着凝重典雅的光芒,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陈斌强颁奖辞: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赏析】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这句颁奖辞开篇就以一副宽对来表达陈斌强的反哺感恩之情,语言整饬,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运用对比,能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陈家顺颁奖辞: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赏析】 “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这里将“苦”和“甜”形成鲜明对比,凸现陈家顺当官为民做主的思想,心系百姓的公仆形象,在对比中表达了对陈家顺的崇敬之情。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或音近)的条件,有意识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使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双关分为“语意双关”和“谐音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周月华、艾起颁奖辞: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地升起。

【赏析】 “月华皎洁,爱正漫漫地升起”这句巧妙地从获奖者的名字切入,一语双关,意境优美,韵味无穷,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在说话或写作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人文典故等,是提升文章内涵和增加语言可读性的途径之一。巧妙地引用古代诗文,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增强说服力,增添文采。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林俊德颁奖辞: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赏析】 “平沙莽莽黄入天”“将军金甲夜不脱”这两句引自唐代诗人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表现林俊德长期工作在狂风怒吼、黄沙飞扬的绝域大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以及重任在肩、以身作则的科学精神;而“剑河风急云片阔”引自岑参的另一首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颁奖辞直接引用古诗名句,尺幅之间,文采飞扬,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化用,是写作中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通过化用,可以使原有的句子在新的表达载体上又一次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化用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更显文采,可增强语言的意蕴。

高秉涵颁奖辞: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赏析】 这一则颁奖辞化用了余光中《乡愁》中的“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诗句和“近乡情更怯”“少小离家老大回”等古诗意境,恰到好处地表达获奖者高秉涵和他的战友们浓浓的乡愁,语言典雅,古韵悠扬,耐人寻味。

拟物是根据情感的需要,故意把人当做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借助拟物的手法,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鲜明地表达作者的喜怒爱憎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对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感受着作者的强烈情感。

李文波颁奖辞: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赏析】 “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这一句运用拟物辞格,说李文波站成“礁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获奖者李文波以透支生命、牺牲青春和家庭幸福为代价,长年坚守在祖国南疆的感人事迹,“礁石”一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有时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把几种辞格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把事物记叙得更加具体、生动,把道理阐述得更加深刻、透彻,把感情表现得真切、动人。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中经常使用这种技法。

罗阳颁奖辞: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赏析】 “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化用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诗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化用南宋辛弃疾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诗意地表达了罗阳同志以航空报国的赤子情怀,称赞他以国家之振兴为己任,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奉献在了工作岗位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这一句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所谓移情,是指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在这则颁奖辞里,把“悲伤”这一用于人的思想感情的词语用到了战机上,表现出国人化悲痛为力量的决心,以完成罗阳未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