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咏梅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道德文化方面看,梅花象征铁骨铮铮、不屈不挠。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梅成了高洁守道的凛然君子、不畏严寒的刚毅雄杰、惊顽起儒的勇猛斗士。君子之风,清高正直是古人文治教化的重要内容。梅花姿态瘦劲,冰肌玉骨,是意志刚强和品德高尚之典范。“玉雪为魂冰为魄”不仅是梅的禀赋,更是崇高情操的象征。梅花的凌寒独放性格,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道德哲理内涵,“几生修得到梅花”“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平生历尽寒冬雪,赢得清香沁大千”“人与梅花一样清”“品若梅花香在骨”,在这里梅花幻化成一种悟性境界,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之气质。在中国,凡言及梅花,总能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先进入脑海的往往不是其物质形态,而是那坚贞不屈、高雅不凡、刚毅圣洁的精神形态。《咏梅》词把梅花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的确,一身正气,坚强无畏,屹立于严寒里;凛然傲骨,压雪吐香;独立奋进,不依附于他物,正是中华民族气魄之根本,气节之象征,无疑也是梅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正因如此,梅花真的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国花,它在铸造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气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梅花精神对中华民族有多方面的思想文化启迪,陶冶了无数人,对形成不屈的民族气节、正直的民族性格、高洁的民族风尚有着重要意义。
梅花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绽放得绚丽无比。梅花吸引了古今无数诗人、文学家、画家,或咏梅言志,或借梅寄情,流传下来的诗书画佳作之多,远非其他花卉所能比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写梅佳作《有梅》,生动描述抛梅求爱的少女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成语“梅之年”即出于此。此后,历代以梅为题材的诗词兴盛之极,凡著名诗人词家多有咏梅作品,“小窗细嚼梅花蕊,吐出新诗句句香”。陆游一生作诗万首,其中咏梅之作达千首,他把“高标已压万花群”的梅花赋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让人感慨万千,传诵千古。林逋爱梅成痴,终日与梅鹤为伴,留下“梅妻鹤子”的佳话,他撰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梅花风姿被描绘得奇妙无比,遂成咏梅绝唱。
古人为梅作赋撰文出书者也为数不少,宋人黄大舆把宋以前若干咏梅诗词选编成集,名曰《梅苑》,有十卷之多,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咏梅专集。唐玄宗开元之治的得力贤臣宋,早年作《梅花赋》还留下一段佳话。当年,他怀才不遇,久怨成病,卧于榻上。一日,他瞻望窗前,见墙角隅,古梅一株,迎寒风斗酷雪,英姿焕发,凌寒而开放,他自叹不如,遂作《梅花赋》以激励自警。后立志向上,奋发读书,终于大有作为,官至宰相。数百年后,清朝乾隆皇帝仍为之所动,行书《梅花赋》并刻石勒碑以示后人。明人唐寅作《惜梅赋》,钟惺写《夏梅说》,清龚自珍则作《病梅馆记》,都意在抨击“将萎之华(花),惨于槁木”的时弊,以梅喻人议政,抒发自己的情怀抱负。
抒情诗是一种通过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来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诗人一般不去具体地描写景物和人物,诗歌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客观事物的再现也要服从于诗人主观感情的需要。根据其表现手法,抒情诗可分为以下三类: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借古讽今,诗人借鉴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的警戒。抒情诗是中国诗歌的主流,对抒情诗的考查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题金钥匙
抒情诗是常见的一种诗歌考查类型,试题设置基本锁定在积累、感悟、运用、欣赏的范围内,在题型设置上,近年来的多种考查方式都以主观题居多。
一、抓住景物特征
首先,要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概括其所写景物的主要特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景物的特点的。如:
城 南
[宋]曾 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诗歌前两句都是写“雨过”的情景,“水满堤”写出了水多,“高下”“路东西”写出了水势凶猛。水多是从雨量而言,水势凶猛是从其气势而言。可简要概括雨的特点为: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二、体悟思想感情
诗中所写景物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服务的。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呢?一是知人论“诗”,结合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如:
渔家傲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中上片所写边塞的荒凉之景和下片作为思乡意象的如“霜满地”的明月,可结合“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等词句来体会。同学们可以感知到词人的一种“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思兼而有之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三、分析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作为抒情诗其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同学们在鉴赏抒情诗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如:
春 雪
[唐]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的后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诗人用“白雪盼春”的拟人修辞手法,表现了其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模拟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中的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景色。
2.诗人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梅 花
[南宋]陈 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
[注释]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②东君:司春之神。
1.诗中的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和愿望?
3.我国古代咏梅诗词不计其数,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颂其品格高洁。请你写出一句咏梅的诗词名句,并指出诗句咏梅的角度。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次韵梨花
[北宋]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①。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②倚墙东。
[注释]①玉作容:形容梨花洁白如玉。②笼月:被月光笼罩。
1.这首诗表面赞美了梨花的_______,实则赞美梨花___________的品质。
2.诗的第一句是唐朝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活用。把“人面桃花”改为“桃花人面”,诗人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释]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试作简要赏析。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
[唐]李 白
见说蚕丛①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②,春流绕蜀城③。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④。
[注释]①蚕丛:传说中蜀国的开国君王,此处代指蜀地。②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③蜀城:成都。④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关键词:期待;演绎;涌动;尝试
学生的童年生活大部分是在学校中度过,因此课堂教学不应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语文老师有责任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自由飞翔,领略课堂生成的魅力。
一、期待生成的出现
在富于变化的课堂上,教师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呈现教学的精彩。教师要学会等待,认真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敏锐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及时转换为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营造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投入地体验、探究、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俯下身来,走进学生的心灵,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一员,给学生充分表达与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走上黄金的舞台,展现自己最亮丽的风采。
在《负荆请罪》一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蔺相如、廉颇、韩勃的对话与动作。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及自己的朗读、表演技巧选择角色,有的还大胆邀请老师加入。他们在学习小组里互教互学、互演互评,结果上台表演的小组一组比一组出色。他们把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的趾高气扬、勇于改过,韩勃的朴实忠诚等形象演得栩栩如生。
在生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学生有了互动的平台,学生的思维、情感等得到唤醒和迸射;同时也大面积有效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舞台。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焕发出了语文课堂的韵味。
二、演绎生成的精彩
教师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诵读,自主地实践,演绎生成的精彩。
《夹竹桃》中有这样一段话:“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教学时,老师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同学们有什么感触吗?”片刻的凝神思索后,小手陆续举起来。有的说:“夹竹桃默默无闻地开,一点也不张扬。”有的说:“夹竹桃真是虚怀若谷啊!堪称花中的‘真君子’!”还有的说:“夹竹桃的花期如此长,它有恒心、有毅力!”……
这样的课堂不仅是个性的挖掘,更是对学生的关爱,使他们能大胆地想、大胆地说。让课堂变成学生施展个性的舞台,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现与创造!
三、涌动生成的智慧
课堂中或许会发生和教学无关的而又鲜活的东西,或许稍纵即逝。教师要随机应变,及时捕捉这些生成信息,积极引导,使课堂有效生成,焕发出真实的精彩。
在《黄鹤楼送别》的教学过程中,当师生共同沉醉在李白和孟浩然分别的场景中时,学生朗读“岸上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部分男生情不自禁地学起了沙鸥的叫声,教师没有指责学生,而是和学生默默地沉浸在这美好的境界中。琅琅的读书声和着点点的沙鸥的叫声相映成趣,学生很多感想让人心动。有的说:“沙鸥你可知道?正是你伤感的叫声,李白才吟出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呀!”有的说:“点点沙鸥、依依杨柳、一江春水……这动人的场景怎么不使人顿生愁绪呀?”有的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缘你们还能再相聚!再举杯同饮,共吟诗作词!”还有的说:“李白不要触物伤情了,你看这点点沙鸥正在为你的朋友送行呢!这依依杨柳正在为你弹奏别离的乐曲呢!”……
转而教者又说:“如果我就是孟浩然,哪位同学能用诗句来安慰我,为我送别?”学生更是情绪高涨,有的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的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还有的说:“我想唱《朋友》这首诗为你送行。”……
课堂中学生没有束缚,充满师生的互动,洋溢着师生的亲密,学生身心自由。在这样的场景中,思维才能开阔,智慧才能涌现;师生的交流变得通畅而自由,学生的思维才能被充分地激发,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四、尝试生成的延续
关键词:宋代 诗人 梅花情结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宋初诗人韩维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绝俗,在严寒霜雪中保持铁骨芳姿。《劲谢》描写在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释显忠《石缝梅》)虽生长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北宋中期,经过苏轼等人的吟咏,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进一步深化。苏轼写了大量咏梅诗,在其诗中带有强力主观表现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现诗人孤芳自赏、幽洁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再用前韵》:“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人去残英满酒樽,不堪细雨湿黄昏。”等诗都可体现苏轼咏梅诗中高洁之志与孤寂之感交渗一体的双重感情取向。在苏轼以后,也有不少借咏梅感慨落寞孤独的诗篇:沈与尔《次韵梅花》:“岁寒为尔添愁绝,倚树微吟亦自伤。”在寒夜独倚着树而叹息,是何等寂寥索寞。陆游也甚爱梅,在《城南王氏庄寻梅》中写下了“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的诗句,以盛开的梅花无人去欣赏,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另外李少云的《梅花落》:“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深似我,零落此山中。”此比喻极为明显:抱负既然不能伸展,唯有顾影自怜了。这些诗篇不但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思想感情,其中蕴涵的那份幽独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觉正是当时士大夫在仕途挫折时的经常体验。
到了南宋,国势飘摇,社会动荡,士人阶层涣散零落,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而且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很多诗人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梅诗中,出现了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
梅花开在残腊初春之际,长于高山纲谷、水驿荒村,但它清香依旧,洁白无瑕,给身处逆境的诗人以无限慰藉。王琪的《梅花》:“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所表现的是一种平淡恬静的生活态度。张舜民的《望子岭梅花方开用黄道韵》:“木海亭前花似锦,岭头梅蕊怯风沙。正如隐者归幽谷,鹤版征书未到家。”吕本中的《早梅》:“独自不争春,都无一点尘。”韩元吉的《梅花》:“本来淡薄难从俗,纵入纷华亦绝尘。”含括了老庄的虚静淡泊、萧散自得的隐士襟怀,更包含着对个人志节操守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精神自由的维护。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龙城录》里已记载了一个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此后诗人就爱将梅花比拟“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这是由于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态,有清冷淡雅的美,使人不由得将其看作是“客来惊起晓妆匀”的女子,是忽然发现的惊心动魄的“空谷佳人”。
宋初诗人梅尧臣笔下的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红梅》)在吴颐《次韵宪宣德红枨诗韵》里梅花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玉骨冰肌冷照人,匀红轻盈绛罗巾……寄声闭户英夫子,体取居尘不杂尘。”也有诗人将梅花描绘成一个冰肌雪肤玉骨霜心的仙子,如晁端友的《梅花》:“皎皎仙姿脉脉情,绛罗仙萼裹瑶英。”朱熹的《次韵列秀野前树梅》:“玉立寒烟寂寞滨,仙姿潇洒净无尘。”陆游的《湖山寻梅》“骑龙古仙绝火食,惯住空山啮冰雪。”在周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袅娜多姿,又有邻家女子的娇涩可人,《次韵史院洪境卢简洋馆中梅》:“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又如东家窥墙女,施朱映粉尤相宜。”更有诗人将梅花比喻为思念爱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东日暮几重云。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可见梅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尚与尊贵。
其实梅花这三个象征意象往往不是分离的,而是相融相通的。在很多咏梅诗中,这三个象征意义是同时存在的。比如欧阳修的《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既写出梅花傲雪坚毅的品格,也赞美梅花如仙的形貌。又如陆游的《开岁半月湖村梅开无馀偶得五诗以烟湿落梅村为韵》:“居人空巷者,疑是湖中仙。”久居荒芜之地的人,既是隐者,又像神秘的仙人,陆游巧妙地将这两个意象交织在一起,使此诗内容更丰富。张孝祥的《道间见梅》中则把梅花描绘成一个孤高自爱的女子,其实也是把贞士和美人的意象结合了。梅花的三个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为这三个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贞洁的象征。
诗歌教学是中学一个重要的板块,也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老师如何教,学生怎么学,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归纳总结得好,能收到“事半倍功”之效,否则,恐怕会“吃力不讨好”,收效甚微。尽管前人在这方面已有很多叙述,但笔者还是想把自己最近几年的教学感想写出来,那就是“诗歌教学中的横向联系”。
那么什么是诗歌中的横向联系呢?所谓“横向联系”意为诗歌中面的联系,即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联想,换言之就是指教学赏析中不要只重本 诗的赏析,要联系其他有关的诗歌(意境相似,题材相似,写法相似)来做比较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大大丰富教学的内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如何做好这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累一定数量诗歌,力求能在赏析时得心应手
诗歌绝不是仅仅分析我们在考试或者教学中所碰到的单独的一首,应该是一个面的赏析,单纯的见招拆招的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今的考试要求了,而应从更多的诗歌中去找一些相应的,包括思想内容,写法等相似或相近的来比较其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例如:
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简析这首试如何利用时间空间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要分析这首试的写法,可以联系钱钟书的观点:“诗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相望的人更远;二是相望的人虽近,但比天涯还远。”
该题涉及相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由此联想到其它的 有关诗歌。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诗中提到了游子,浮云,二者均远在天涯,却都牵挂着故乡,借云写家,借家衬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忆山东兄弟》)借佳节写流浪在外的游子的凄凉与无奈;“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等无不透露出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的思念,借时光的飞逝表达出离家之久远;而张九龄则在《望月怀远》中则以一句话表达这种对故乡亲人和对天下有情人的良好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而成为诗歌千古绝唱,至今读来,犹觉双泪盈眶。
再回头看前面那首诗的写法:借天涯写人,天涯已远,而想见的人却被重山层层阻隔,显属第一重写法。
二、由点到面的联系,不拘一人一事
所谓的点就是手中这首诗,而面则指具有相同情感,相同或相似的主题思想而内容又不尽相同的诗。比如我们学白的咏古诗《越中览古》就可以联系其他的咏古诗,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苏轼的《恋奴娇・赤壁怀古》,它们的题材都不尽相同,但所表现的情感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怀念古人,凭吊古迹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怀。其他咏物也好,边塞也罢,都 大同小异,在此就不赘述。
三、要善于给诗歌的内容归类,最好明白什么样的形象在诗歌中代表什么样的意蕴,这样做有章可寻,有据可托
现在诗歌试题往往是比较阅读,因此我们得有所准备。下面把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归纳一下:月、流水(水)、梅、菊、柳。
(一)关于“月”的描写。
月是诗人们喜欢用来表达思乡、离愁别恨、寂寞无聊之情的。如“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谣有此寄》)等等,关于月亮的描写都是表达的上述情感。
(二)关于“流水(水)”的描写。
而流水多则表达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叹。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煜《虞美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落水流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及“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等都是表达世事沧桑,人生无奈的感慨。
(三)关于“梅”、“菊”的描写。
至于梅、菊通常被诗人们赋予高贵、坚贞的品质,如:“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不爱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旌表》)。“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她们或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或抒写自己坚贞的性格,或展现自己甘愿清贫的志愿。
关于写梅的诗句如“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陆游《卜算子》)、“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刘克庄《菊》)等无不表达生性高傲之态。
(四)关于“杨柳”的描写。
至于杨柳的意象,表达的是留念,思念之意,古人早就论述过“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自《诗经》有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了写柳的先河,而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刘禹锡的《杨柳词》“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杨柳管别离”,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里也写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而描写“关中八景”的李白的《忆秦蛾》诗句“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可谓哀怨动人,把送别人依依不舍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柳永在《雨霖铃》中所写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遂成绝唱。
此外诗歌的各种意象还有山川、虫鱼、落日、马、乌鸦等。
四、归纳总结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教师归纳总结好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每一手法举出一至二个例子,让学生仔细品味,做到举一反三,心中有数。
这些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等。这里以动静结合为例,说说这些手法的好处。
关键词:宋词 词韵 音乐 联系
要讨论宋词词韵与音乐之关系,首先要知道宋词是隋唐燕乐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宋词是一种诗歌以及音乐融合在一起的文艺形式。刘熙载就有在《艺概》里说过:“词曲本不相离,唯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还有“其实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也。”等。它强调词和曲之间要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无论是在分片结构、平仄字声、长短句式,甚至是关于词的协韵方式都和曲调分不开。也正因为这样大家如果想要探究宋词的协韵为什么会比近体诗要来得复杂,以及宋词韵位的排布上又有哪些讲究。还有宋代的人之所以会这样重视词的韵声原因。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能够从词韵以及音乐之间的深层联系上去进行讨论,本文就三方面展开了论述,包括了词韵和宫调,词韵和板拍,词韵和腔韵。
一、词韵和宫调
我们如果从声律方面来看,宋词的字调是属于不断变化着的,而且宋词的用韵也是属于具有统一性的。一首词的平仄四声不管存在多少变化,最后都是要能够统一起来的,然而宋词在字调的统一上也是要依赖于音律的,比如在《文心雕龙・声律篇》说的:“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这就像是宋词歌曲中的“同声相应”的韵率以及宫调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由于宫调的不断丰富,这为作曲家们创造了很多感情和灵感,这让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起宫调的作用来。比如说北宋的柳永就创作出了很多慢调的新声,他在每一首词上都分别标出宫调,同时也会把同一首词的调作出不同宫调的变化,比如说《归去来》,又分中吕调和平调。
由此可见,柳永是会运用宫调在手法上的变化,宋代人在运用宫调的时候很注重调式主音的意思,就像沈括倡导的“杀声”,张炎注重的“结声”,白石注重的“住字”等。宋代人对调式主音的看法不全是一样的,他们非常注重调式的作用,强调调式主音可以按一定思维做出相应的变化,最后还是统一和谐的,又不至于一成不变。而从“曲”来看,是调式主音把各个音结合在了一起,强化了曲子的协调感。即“填词之大要有二:一曰律,一曰韵。律不协,则声音之道乖,韵不审则宫调之理失,二者并行不悖。”他强调了韵与宫调的紧密联系,尤其是韵位和调式主音的位置大多数是一致的。
宋代人在填词的时候很注重韵位的排布,因为韵与调式主音有着对应的关系,这个特点也被宋元南戏、杂剧以及明清昆曲效仿。
二、词韵和板拍
宋词中的“句”是大于“读”的节奏单位。“句”在中国古诗中是很重要的,往往一句完了,意思也就表达完整了。而且在吟诗的时候,也会在句末做出明显的停顿。句末的字被称为“脚节”,脚节的前两个字叫“腹节”,腹节的前两个字叫“头节”,头节的前两个字叫“顶节”,其中脚节是不变的。然而脚节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在读的时候却要大大地拉长,加重,这个字的重要性也就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字。如果一句话的脚节不稳的话,整句话的节奏就也会很难把握,因而句末的停顿时间一定要长于逗末的停顿时间。
而“韵”也与“句”有着很大的联系。在诗句的末尾都是要求押韵的。没有韵脚的诗,节奏就保持不了稳定。也正因为这样,诵读句末的韵字的声调要拖长,表示停顿,也是各个句子的韵得到呼应。
然而诗句的韵律也深深影响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有很多乐句的句末音都会延续到第二拍才结束。还有词乐板位的确定是和歌词韵位有很大关系的。“歌时最要叶韵应拍”,就是说宋代人遇到句末韵字要打一拍板,并且要让韵字在拍板上。又因为落在拍板上的音要比其他的响,所以提倡作词时选择响亮的韵脚。在其中韵字落板分为韵字直接落在板位上和采用底板两种。后者句末韵字的强音是打在眼上的,它延长的弱音在板位上结束。虽然底板不太符合强弱拍的规律,但仍然广泛应用于传统音乐中。根本原因,就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相关,句末韵字又有比较大的抑扬顿挫,又需要落板,如果韵字不能够直接落板,还要靠底板来达到要求。
三、词韵和腔韵
宋词比唐诗更看重韵声的选择,宋词中不但包括了通体押仄韵,通体押平韵,还包括中间转韵,平仄互韵等方式。宋代人之所以要讲究韵,是因为词调旋律的需要。通常宋代人填词时,遇到起伏比较大的地方就更为适合用仄声韵,反之遇到较为平缓的旋律就更为适合用平声韵或者是入声韵。但是因为入声韵发音比较短,高音和平声相同,所以宋代人常会把平、入归类在一起。李清照谈韵时说过:“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喜迁莺》,既押平声韵,也押入声韵。《玉楼春》押平声韵,押上声,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她觉得本押仄声韵的词调,如果押入声就不可歌,所以本押平声韵的词调,如压入声韵则是可歌的,比如《雨中花》、《声声慢》这类。可见,每首词限定押哪种韵声,取决于词调的旋律。
了解宋词歌曲的会发现,词调风格多样,哀怨,高昂或是压抑,这些区别的存在都是因为腔韵的关系。比如《贺新郎》的腔调是豪壮奔放的,秋日他乘风去垂虹时,曾听路旁溪童豪歌一曲张元千的“目断青天”,只觉“音韵洪畅,听之慨然”。
想要突出词调所特有的声韵,腔韵就一定是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会反复出现或变化在词中的重要位置上,比如起句末、结句末以及一些重在表达感情的关键词上,所以腔韵会和调式主音,板位有所联系,同时也和词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再看白石的《暗香》、《疏影》。白石一生未入仕途,浪迹江湖。他非常喜爱梅花,留下的80多首诗中,咏梅的就有十七首,其中两首姐妹篇最为后人称道。《暗香》上片的旋律,常常出现A腔韵,强调了宫廷式的主音。还出现了与歌词上片末韵“席”字与换头暗藏着短韵“国”字相互呼应,而且在换头处因为叠用了A腔韵还使上下片之间一直有所相连。
而在白石的《疏影》中,A腔韵不但叠用了上下片的第一句末,而且还用来换头。而B腔调则通过扩充和移高音域,多次发生变化。
腔韵是一首词调中最有特征性的音调,它由很多音组成,常处于片末,所以腔韵旋律的抑扬顿挫和词韵有关,还涉及到了韵脚前一、二字的字声。根据沈义父《乐府指迷》中说:“句中去声字最为要紧”。《词律》中说:“当用去声,非去则澈不起。”根据丘琼荪对白石词去声字的韵律的考证,有92%的去声字为上行,所以推测《满江红》用的腔韵在旋律上有高有低,所以要用平声相配才谐和。为了适合《满江红》的腔韵要求,尤其是曲终处腔韵旋律的趋向,白石花了很多时间来改声韵,且在曲末前,用一去声字“佩”后才感到“协韵矣”。
韵是诗词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但是词韵却和音乐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宋词歌曲的确是把诗歌和音乐真正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在这之后的元曲就很好地继承发扬了宋词中所包含的许多诗乐结合的特点。而且不仅仅是这样,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一些规律的形成与宋词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比如说我国的戏曲、民歌中,歌词的韵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和调式主音相对应着的,我国的传统乐曲中,都运用了底板。我国很多的乐曲中,常常会采用与腔调类似的音调融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东 曾美月.姜白石歌曲十七首研究综述[J].中国音乐,2005(03).
鹫峰国家森林公园里的梅园种着100多种梅花,4月底的时候,却只有室外还开着几株,温室大棚里都只是枝枝叶叶。“你来的花期不对。室内的花期在1-2月,室外的大约在3月中到4月中。”公园门口,曾在北京林业大学念书的朋友说,“其实以前北京不开梅花,这些都是我们学校的陈老师引种过来的。”
南花北调
梅,落叶乔木,原产于中国。虽然自古被列入岁寒三友,但“梅花欢喜漫天雪”的诗句并不科学。它本性喜温喜湿,在0℃~2℃间才会授粉、受精,因此,淮河成了梅花开花的北界。
当北京作为元大都的时候,就有人尝试种植梅花,无不失败。建国后,北京市园林局也曾想方设法,将几千棵梅花苗种从江南运来北京培植,但都不抵严寒。
“用苗怎么行?没有抗寒性啊。”陈俊愉认为,光扦插改变不了梅花的本性,还要给它的下一代进行“斯巴达教育”,锻炼出有抗性的新品种。“比如我是安徽人,吃米饭就很习惯,也吃得多,但馒头就不行。儿孙呢?馒头、米饭没什么差别了。为什么?经历了一个有性的过程。”
从1957年起,陈俊愉开始做梅花育种的工作。
陈俊愉的所谓斯巴这教育,就是给梅花一个恶劣的生境,让它在半死不活的状态下长大。这样,经历了磨难,适度改变了本性,下一代种子就有可能适应下来。他从南京中山陵梅花山和湖南沅江引入威千上万颗天然授粉种子,在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植物园种下,进行抗性驯化(见本期“辞典”)。经过5年的露地越冬实验淘汰,1964年,“北京小”梅和“北京玉蝶”梅两个品种经受了零下19℃的考验,神奇地开放了。“5片乳白色的瓣背洒上极淡的粉红晕,多像又胖又嫩、白里泛红的婴儿笑脸!”陈俊愉高兴坏了。
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和一拨一拨的研究生又进行了异地移植杂交、品种间杂交、种系间远源杂交和杂交种驯化等种种尝试。2004年,“燕杏”、“丰后”、“送春”等10个梅花品种开在了塞外和关外。去年和今年,西北的乌鲁木齐和东北的大庆陆续有花开放。已经掌握着22个抗寒梅花新品种的陈俊愉知道,“成了!”
在中国国土上,梅花一路向北迁移了2000多千米。在陈俊愉的记忆里,这场耗时50多年的梅花“三级跳”倒也没遇见什么技术瓶颈,就是反复尝试,等待,再尝试,再等待。后来他说,自己好像一辈子就千了“南梅北移”这么一件事。“但育种恐怕就得这样。”
中国式分类命名
上世纪中叶。陈俊愉创立了“中国梅种系、类、型三级分类体系”。
为梅花分类、记载,自古多是文人所为一文人喜的是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恰好拿来以梅剖志。宋人范成大赏梅、记梅、咏梅,所作《梅谱》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梅花专著。
1942年,留法教授曾勉发表学术论文,介绍了重庆的15个梅花品种,是科学整理我国梅花品种的开始。当时还是研究生的陈俊愉“一读倾心”。
去丹麦留学后,陈俊愉开始获得研究的灵感。“我寻找各种机会,向人类学家和文字学家们提问学习。当时知道了蒙古系统的黄种人在性状上有一个关键性差异,叫蒙古斑,是一块青黑色的胎记,长在刚生下来的小孩子臀部,长大了就没有了。于是受到启发,梅也一样,分类的依据要看小时候。”陈俊愉说。
后来,这用在了杂交品种“杏梅”上。杏梅是杏和梅两亲本的杂交后代,难于分类。陈俊愉发现,在它种子外面的内果皮,也就是“果核”的表面,有蜂窝状点穴,这个性状梅有,杏却没有。他立刻想到了蒙古斑,于是将其列入梅种之下。
陈俊愉也接触到了国外的花卉分类命名法,但极其反感,嫌太简单没意境。“早花品种群,晚花品种群,多花品种群……”陈俊愉孩子似地嘟囔,“洋鬼子,直腿子。”
他的理想中,花卉的名字理应一半科学,一半诤情画意。
“二元分类法”命名是陈俊愉与周家琪副教授的独创,他这么概括――“‘演化关系’为主,‘形态实用’为辅,出现冲突时,后者为前者让路。”1998年秋,他和他的中国梅花腊梅协会通过了国际园艺学会授权,双双成为梅的“国际登录权威”。这意味着,“二元分类法”已纳入了新的国际惯例。
第二年,陈俊愉跑到了洱海源头。那里有一种梅花很怪,一年竟绽开两次,1月初,先叶而开,7、8月份,带着叶子再开一次。连续去了两三年后,他将其定名为‘宫粉二度’,完成国际登陆。
“宫粉,指真梅大品种群,直枝梅中,宫粉品种群,是科学的一元;二度,则是诗意的一元。”
“我最得意的命名是‘凝馨’,”说这话时他眼中有光,“意思你明白吗?”
“梅花院士”
92岁的陈俊愉研究了一辈子梅花,但其实是整个花卉界的泰斗。1949年以后,中国的花卉产业是靠他推动起来的。
“花卉既是科学,又是产业。”陈俊愉说,1919年英国人福礼士来到云南腾冲,一种叶子类似琵琶叶、高度超过屋顶的高山杜鹃令他异常兴奋。立即就想到了两个关键的生态因子:凉快的温度和酸性土壤,正适合英国本地。“福礼士拿回英国杂交。他后来说,
‘没有中国的高山杜鹃就没有英国的现代园林’。”
世界名花,像珙桐、百合、芍药、萱草、玉兰、山茶、翠菊、杜鹃……无一不出自中国。陈俊愉曾指着一株百合说:“大家看,这是回姥姥家的外孙女!”
花卉业是一项朝阳产业。三四十年前世界花卉年消费额仅几十亿美元,现今已达2000亿美元上下。陈俊愉希望中国能在花卉产业上抓住机遇。“全世界2000多种花卉是中国传出去的,我们没有好好利用。以梅为例,国内现在有300多个梅花品种和果梅品种,而在欧美等地,几乎没有梅花,拿过去一棵就可以卖几十美元。”
陈俊愉说自己身后的梅花研究,就是“能把种质资源搞搞清楚,育出更多新品种。”他的大弟子张启翔,如今接替他成为中国梅花腊梅协会的会长,孙女陈瑞丹,则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梅花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但成为“梅花院士”的陈俊愉,今后仍可能会是孤品。
【关键词】姜夔;词;柳意象;离别;漂泊;女性形象
姜夔八十四首词中有十八首是怀念恋人的,他也常常把依依牵人、缠绵柔情的垂柳拟成他的恋人。姜夔词中的柳意象大多表达了他对自己过往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恋人的离情别绪,但这并不是柳意象的全部意蕴。姜夔词中的柳意象,有的蕴含了作者游山玩水、交友酬赠的乐趣,有的寄寓了作者孤苦伶仃的漂泊之感,有的则是作者感伤时事的见证,更多的则是倾诉了对恋人的思恋、爱慕。根据这些情感意趣,姜夔词中的柳意象大致有以下五种意蕴:
一、以柳写自然之春
杨柳发芽在春季,其千丝万缕的枝条,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它的绿色,清新怡人。柳树也是春天最惹眼、最鲜亮的景物,它在春风中荡漾飘摇,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气氛,把这个意蕴用于词中,更显得其词风的清空之“清”。
在一首彰显孝行、描绘母子亲情为题材的词作《小重山令》“寒食飞红满帝城,慈乌相对立,柳青青。玉阶端笏细陈情,天恩许,春尽可还京。”这是写赵郎中谒告的经过,“柳青青“既是暗示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春季,也用于烘托和乐气氛。姜夔称赞了赵郎中孝敬慈母的风范,用一“柳青青”意蕴营造了一个春意融融的温馨气氛,流露出自己高兴的情感。这首词的语言清新、节奏欢快,有一种骚雅的风格。《蓦山溪・咏柳》更是将初春的风采和时节特征描绘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场景。“青青官柳,飞过双双燕。”这表示初春季节,杨柳的风姿:阳关大道上的杨柳青青,燕子成双成对地飞翔其间。更有《少年游》中“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作者用“杨柳”“梨花”“津头”“墙外”来营造春意浓郁的气氛,在这种春色撩人的环境烘托下,郎君少女自然情投意合。
二、以柳抒离别相思之情
姜夔二十多岁时,曾经依附于范成大客游在合肥,三十多岁时又随萧德藻寓居于湖州,后又依附张鉴在杭州生活十多年。在他的词中,怀念最多的就数合肥和西湖了,然而,合肥多柳在姜夔的词序中已有证明,众所周知,杭州西湖也多柳。姜夔的交际很广,加之他靠朋友周济维持生计。他四处流浪的命运,注定他的生命中会出现各种离别的情形,而这种离别相思又与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冷。”这是姜夔与友人杨声伯夜游湘江的所见所感,此时此刻,作者眼前听到的是岸边的杨柳随风起舞的萧萧声,看到的是夜空中繁星闪烁。此情此景,作者作为一个游子,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人,今昔在何处。《角招》“为春瘦,更何堪、绕西湖尽是垂柳,自看烟外岫,记得与君,湖上携手。”这是作者故地重游,曾经与友人愈灏游玩西湖,如今垂柳仍在,而友人已离去。与这首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蓦山溪・与欧》“两行柳垂阴,是当日、仙翁手植”两句,这是作者古稀之年重访故友钱良臣的园林,看到故友当日所植柳树已蔚然成荫,而故友却已仙逝,表达了作者对于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以柳喻身世漂泊
姜夔常年浪迹江湖,寄人篱下,他一生不曾谋得官职,经济困顿不堪。他出生于江西鄱阳,后随父到湖北汉阳生活,后来一直在江淮一带游荡。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以及怀才不遇的遭际,使他没有归属感,他漂泊不定的人生恰如挂在枝头的柳絮一般,随风能带走。他的词中,有一部分就是在抒发自己这种孤苦伶仃的身世之感,他也时常借柳起兴,来比拟自己及他人的漂泊身世。
在《鹧鸪天》中,词人通过借用流落异乡的歌女之身世可怜来暗示词人自己的孤苦漂泊。“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这里的“风絮”指“柳絮”,作者感慨这样一位佳人,为何会像柳絮飘落在溪流津渡之间般四处流浪。此处明看是同情烟花的不幸遭遇,实则暗示自己的身世也如同此般,虽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只落得四海为家的田地。“高柳垂阴,老鱼吹波,留我花间住”(《念奴娇》)更是借水中鱼儿、岸边的杨柳热情地挽留“我”,而“我”还是不得不走,以此来反衬作者不得已的漂泊身世。
四、以柳见证岁月荣枯
柳是春天之物,它的荣枯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岁月流逝的沧桑之感。它的兴衰亦如人的生命、世迁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姜夔常采用今日之新柳、昔日之旧柳、残风败柳、秋风悲柳,来表达这种人生感悟。
“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惜红衣》)诉说着时序将变、西风来临、万物萧瑟的讯息。这两句话说出了一个在凄凉环境和凄凉心境中的落魄江湖词人的凄凉话。i更有一直以来为人称道的“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点绛唇・燕雁无心》),它是词人的怀古沉思,意味深远。刘乃昌评论,这三句俨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著名吟唱所包蕴的广大无垠的气韵。ii姜夔随萧德藻寓居湖州,经常往返于苏州和湖州之间,这首词是他途经吴松时有感而作。吴松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故乡,陆龟蒙一生隐沦江湖,举进士不第,他行走江湖,追求随意自由,因此又自称江湖散人。姜夔也是生不逢时,虽多才多艺,却无用武之地,只能布衣终生。他的身世、为人和陆龟蒙极其相似。他非常仰慕这位前辈,而今作者面临这风雨飘摇的时代,身临当年陆龟蒙幽居的故地,先贤往矣,倚栏怀思,不胜惆怅,眼前唯有残柳临风摇曳,这里渗透着词人纵览历史、俯仰古今、感伤时事、喟叹身世的复杂情思。“今何许”三字提唱,“凭阑”两句落应,哀感殊深。但捉住残柳一点言之,已见古今沧桑之异。用笔轻灵,而今令人吊古伤今,不能自止。iii这种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作者借用柳意象多次反映。《凄凉犯》首句云“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这一句勾勒了边城重镇合肥,昔日多杨柳的巷陌,如今秋风萧瑟,城郊满目苍凉,词人用残柳、秋风渲染了宋金交战后残破不堪的离乱景象,曾经杨柳夹道的合肥街道,如今一片萧条荒败。这种岁月易逝,盛世不在的伤感,让人悲痛不已。以柳的兴衰来表岁月的荣枯这一意蕴,作者三次在他的词中引用了同一个典故:桓温北征前路过故地,看到自己早年亲手栽种的柳树已经长大,而感慨无限。具体有:《长亭怨慢》中的小序直接引用桓温的原话“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并表示“此语予深爱之”,柳树尚且会有凋谢飘零的时刻,人又怎不会苍老呢?这种对岁月流逝,人生短暂的慨叹,令人怆然泪下。第二处是《永遇乐・云鬲迷楼》中有“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怀古。”这句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意相同。此处是以柳起兴,借柳怀古,感慨光阴易逝。第三处是《永遇乐・我与先生》中的“柳老悲桓,松高对阮,未办为邻地。”这是白石写给辛克清的次韵词,两人志趣相投,交往亲密。这三句是说还记得往年一同到山冈相宅卜邻,那年那月已经难以计算,如今正象桓温对老柳兴悲,阮籍抚高松抒怀,岁月蹉跎,但和友人成为邻居这件事终未实现。综上所述,可以总结为:词人从柳的自然生长规律,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个体生命的脆弱、时不待我的悲叹。“在表面看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生命、人生、命运和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 iv因此,从柳意象所引发的感叹总是与生命意识联系在一起。
五、以柳拟女性形象
婀娜多姿的杨柳,柔如妩媚的女子,女性之美也常常用柳来比喻。柳意象多是用来形容女性的身材柔细,容颜秀美,体态纤瘦,如柳腰、柳眉等。在姜夔的词中,杨柳不仅象征着女性的娇美身材,还有具体的表征对象,即他的合肥恋人。姜夔喜用杨柳意象,与他的合肥恋人有关。前文已经谈到过,姜夔客居合肥时,与两位会弹琵琶的歌女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词人也多次表明合肥之地多柳树。他和他的恋人就住在这杨柳夹道的市井里,所以他多次委婉地以柳来怀念他的恋人,并且常常以柳比拟美人。
《莺声绕红楼》、《解连环》都是以柳比拟美人,前者云“人妒垂杨绿,春风为染作仙衣。垂杨却又妒腰肢,近前舞丝丝。”这四句好像两个美女在比谁的衣裳更美、谁的腰肢更细柔。这首词虽是写作者与好友张鉴赏梅的纪游词,但下片为衬托张鉴的家妓之美,就以柳拟人,“人妒垂杨绿”二句,以颜色刻画家妓衣着之美,“垂杨却又妒腰肢”二句,则以舞姿刻画家妓体态之轻盈,则其人之美可想。v后者云“柳怯云,更何必、十分梳洗。”这首词是姜夔离开合肥在驿馆追忆与其恋人分别的情景而作的离情词,记录着合肥姐妹为送别词人而演奏乐曲时的情景。“柳怯”,谓腰肢柔软;“云”,谓云鬓松乱。即体态杨柳般柔弱,发髻轻云般蓬松,风姿动人,更不必着意梳妆。以弱柳喻人,也暗示女郎已无心打扮,说明他们之间的情谊绵绵。
姜夔与他的恋人相遇在巷陌多柳的合肥,两次离别皆在梅花开放的季节,一是初春,一是冬间。故集中咏梅之词亦如咏柳,多与此情事有关。vi举一首《琵琶仙》为例: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春渐远,汀州自绿,更添了、几声啼。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都把一缕芳思,与空阶榆荚。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这首词是写姜夔的合肥情结,上片写相遇时,两位佳人比喻成“桃根桃叶”,姿色出众。而分别后,这一切都恍如隔世,不堪回首。下片则隐括了四首咏柳诗:韩《寒食》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愈的《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飞雪。”周邦彦的《渡江云》“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光阴暗换、年华流逝,将这美好的回忆付诸无情之物,化作幻影,这是何等空虚落寞。举杯饯别时,细柳迎风起舞,飘散出洁白如雪的柳絮。此情此景,作者借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此刻的心情。
此类词还有《点绛唇》、《浣溪沙》、《醉吟商小品》、《长亭怨慢》,都是以柳托兴,表达对恋人的思念。
注释:
i 夏承焘、吴无闻:《姜白石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1页。
ii 刘乃昌:《姜夔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49页。
iii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0页。
iv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