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诗江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千 山 鸟 飞 绝 ,
3、wàn jìng rén zōng miè
4、万 径 人 踪 灭 。
5、gū zhōu suō lì wēng
6、孤 舟 蓑 笠 翁 ,
7、dú diào hán jiāng xuě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题记
鸡鸣,我便起身坐在梳妆台前,“小姐,公子今日归来。我们何时起身去往白频洲呢?”丫鬟茹缤拿着黑褐色的牛角梳梳着我那乌黑而油亮的长发。我怔坐在梳妆台前,是啊,他今日归来,可曾还记着我呢?我朝茹缤言道:“你先出去吧,今日我想亲自梳洗打扮,走时再唤你。”茹缤点点头,侧身出了厢房并带上了门。涂上胭脂,贴上花黄,盘起长长的云鬓,饰盒中那两只发着金光的发簪正是他的信物,我将它盘上发上。梳洗打扮完后,心中便涌出一种不言而喻的兴奋,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白频洲上,四处开满了白频花,阵阵风过,白频花飞舞着,这正如同我的心情,一荡一荡。船只多了起来,一艘又一艘。时间已过一个时辰,那只船只为何还不出现?“小姐,可能公子是下午才来呢!要不我们先回去吃吃饭?时间长了,老爷会气的。”茹缤推了推我的手,皱了皱眉。我摇摇头,答道:“不回。”茹缤委屈地甩甩手,“小姐,我会饿坏的,你也会饿坏的。”我没有答言。船只上的船夫来来往往了几趟,都催着我回去。我不言。茹缤见我这样,也只好作罢,自己回去了。那艘红色旗帜的船出现了!是他吗?我站起来张望。船中走出的,并不是!哎,如今北方已定,匈奴已退。国内和平,没有战乱了,可是,子卿,你怎么还不归来?我等了又等,如今已经3年了,你还好吗?
皎洁的月光洒在我妆容精致却面露疲备的脸上,夜,越来越静,冷风阵阵,身边却没有那个原本可以为我披上棉褂的人。你,到底在哪?洲边顿时驶来一艘挂有深红色旗帜的船艘!白衣翩翩的男子走下船来,那是他吗?我走下江楼,走向船只,那男子正视着我,我定神看了看,不是他!我转身要走,却被他一手扯住,“暮雨,这些年可曾好?”声音很是熟悉,可是他却是不是子卿!我扭过头来,挣开被他扯住的手,“公子,我不认识你!”我低声道。“暮雨......当真不识我吗?”
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如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但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何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课堂是片沃土,当你播下一粒种子后用心浇灌,它定能生长得郁郁葱葱。
教学《春之古韵》中杜牧的《江南春》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为什么用‘酒旗风’来表现江南的春天呢?”这个问题提出后引起其他同学的认同,“莺啼”“绿映红”“烟雨”都是江南春天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而“酒旗”与春天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用它来表现江南的春天呢?
问题提出来了,我没有丝毫准备,那就先听听学生的观点吧,我将这个问题转给学生。有学生说:“江南酒肆多,作者到江南一看到处是酒肆就随手写进诗中。”此时,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诗人写诗怎么可能随便写呢,不是经过千锤百炼,也是反复思考过的,就算是随手写来,也必定是有感而发。”
又有学生说:“酿酒要用粮食,江南是鱼米之乡,酿酒的原料丰富,所以酒肆就多,作者用‘酒旗风’写出了江南的富庶。因此,这首诗中的‘酒旗’虽然与春天无关,却能给我们留下江南春天美丽、富庶的印象。”
这个想法很有见地,我当即表扬了这个学生,并补充:“唐代是我国古代经济比较发达的朝代。作者生于晚唐,经历了贞观和开元盛世时期。此时,唐朝国家强大,经济繁荣,使酿酒业有很大的发展。因此,江南很可能酒肆林立。”
又有一个学生说:“作者要表现的是整个江南的春天,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只能抓住江南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来写。‘水村山郭’‘酒旗风’虽与季节无关,但它们都是江南的地域特征。”
学生的发言让我欣喜不已。
这时,又有学生站起来说:“作者写江南的春天提到‘酒旗’,可见诗人是爱喝酒的人,不然他为什么不写别的单写酒肆门口的酒旗呢?”
这个学生的话引起一片笑声,这不正是引导学生探究的好机会吗?于是,我便启发到:“不错,杜牧的诗中的确有很多作品涉及到‘酒’,你们想想还有哪些是你们熟悉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学生很快吟出了脍炙人口的《清明》,又想到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我还借机让学生找了一些唐诗中以酒为题材的诗句,这下一发不可收拾,学生思潮涌动找到了很多。
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
关键词:想象;意境;有效
优秀的古典诗词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文字简练,再加上韵味十足,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又能熏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但是,这些古典诗词产生于久远的年代,小学生年龄小,在语言理解方面存在着障碍,再加上他们的生活阅历、认识水平有限,学生要想领悟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饱含的丰富的感情也的确不易。虽然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提倡背诵记忆为主,但是,为了长久学习古诗词,提高学习兴趣也尤为重要。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诗中的境转化为自己心中形象的境,然后去体会作者的意”,不仅使学生把握诗的主旨,也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一、在品语言、悟诗情中想象的有效性
诗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1.利用图画想象
心理学家曾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学习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有插图的课文相比,学生要多获25%的信息。教材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如能合理利用,引导学生由此展开想象,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古诗词。如,于谦的《石灰吟》,学生从字面上仅仅了解到石灰的高贵品质,但这并非诗人的意在,它还有更深的意义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煅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也就不难体会到此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利用插图,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因此,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2.抓关键字、句想象
古人对诗词的用字极为讲究,所以,古诗词的语言大多十分精炼,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去体会诗词的妙处。例如:李白的《夜宿山寺》中有一关键字“摘”。提问:“人能摘到天上的星辰吗?”于是,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全诗就能明白:那是因为人站得高,即山寺之高。山寺真得有那么高吗?显然不会,由此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那夸张的笔调。再如,《赠汪伦》一诗的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全诗的难点,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想象,一步一步逼进主旨,化难为易。
3.结合背景想象
它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先介绍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赏析诗歌时联系背景展开想象,最后理解诗意,把握诗心。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用十几个字概括了江南春景。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就要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试想,如果没有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不能展开想象,只从字面上理解诗歌就很难把握主旨了。
二、在创情境、入意境中想象的可行性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只有进入古诗的意境之中,才能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
1.画面展示意境法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课件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寻找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划着两只红红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掌前行,欢快地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这意境多美啊!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融入诗的意境之中。
2.音乐感受意境法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清幽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遥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运用乐曲来感受诗中意境,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诗词教学;梦江南;课堂实录;思考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如何?相关数据表明,2012年10分分值的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全省均分仅3.39分,如此低的得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古诗词教学效率的低下。古诗词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教学功利化和文本解读能力薄弱,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浓,教学中师生对古诗词整体感知缺失、教师缺乏古诗词情境创设……本人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温庭筠的《梦江南》(千万恨),听完后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思考。
一、导入环节
师:喜不喜欢诗?生:不喜欢。师:为什么?生:难!读不懂!师:诗歌真的有想象的那么难吗?我们不妨来解读一首2012年高考短词温庭筠的《梦江南》。
二、整体感知
(生读词)师:读得怎样?生:太快了,太平淡了。师:为什么?生:读诗要依据诗歌情感。师(微笑):诗歌最浓烈的情感是什么?生:恨。师:“恨”的程度怎样?生:“恨”多、重。故应读得低沉、缓慢一些,一些表示“恨”程度的词,比如“千万”“天涯”应强调一下。师:(赞许)你善于抓住情感与诵读之间的关系,那你范读一下。(生掌声,师范读,生齐读)
三、品味“恨”意
师:“恨”在诗歌中体现得很明显,恨什么?生:诗人因思乡而怅恨。师:从哪里得出此论?生:从词牌《梦江南》看出来的。(此话一出,全班哗然)师:同学们同意他的看法吗?生:不同意。因为词牌不等同于词的题目,词牌规定词的曲调,而词的题目往往与词的内容紧密相关。师:(鼓励)能举些例子吗?生(全班学生一起补充)《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师:很好,同学们能将教材与新诗知识打通,做到了知识的迁移。生:还有问题,词主人公在很多词中不完全等同于词人本身。比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明显是“男子作闺音”,欧阳修《蝶恋花》亦如此。师:再次解释词牌和抒情主人公,并追问:再读诗歌,你觉得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生各抒己见,师点评,全班比较一致地认为是思妇。)生:从关键字词句中看出来。生:从词的意象中看出来。生:依据知人论世方法探究。生:根据积累,联系词人同一词牌名的作品《梦江南》(其二)探究(以上具体分析省略)(最精彩之处是对“摇曳碧云斜”的理解。)生:“碧云摇曳”是指天上的云飘荡,暗示女主人公内心的不宁。
师(微笑):你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并联系女主人公的处境,品味其内心情感,说得好。那“碧云”为什么指天上的云呢?生:碧云是古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我们学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也学过“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生:我们还学过“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与“碧云”似乎都染上了悲伤之情。师:看来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碧云”往往与悲伤联系在一起。还有哪些景能暗示女主人公的心情?生:“碧云斜”暗示时间是傍晚,表明女子心情的低沉。师(赞许):同学们能联系所学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表明同学们诗歌鉴赏能力水平不错。生:老师,我觉得“碧云”指女子的发饰,“碧云斜”指女子头斜歪着,一幅因思念而心神不宁的样子。师(鼓励):你的见解真的是一鸣惊人啊,估计高考命题者都没有想到这一点,说明我们同学敢想!
四、总结与扩展
总结:古诗词鉴赏的整体感知离不开上述几点方法,但具体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诗词整体的感知上。扩展:比较温庭筠两首《梦江南》,探究闺怨诗的独特意象。
五、练习巩固
这节课师生互动性强,老师用自己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逐步揭开诗词的神秘面纱,最终解决命题者设置的问题。这节课,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如下启示。
(1)教师要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偏重技巧来应付考试的教学,充满急功近利的味道,对学生思考力、领悟力、学习兴趣是戕害。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摒弃功利,学会等待学生的成长。从古诗词专业教学的角度,教师应提高自己的诗歌解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途径。教师提高自己诗歌解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读书。不仅要读古诗词、诗歌评论、文学理论,还要涉猎其他书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该课堂实录中,教师指导学生从意象、典故、知人论世、表达技巧、情感各个方面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教学语言亲切,表情柔和,反映了教师基本功的扎实。
(2)以诵读来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当前古诗词课堂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记为主,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主要是师生对话,很多时候对话流于形式,学生活动的单一也蚕食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诵读可以让学生体会自我存在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学生的课堂表现时间和机会得到了保证。同时,“诵读者将文本转化为有声话语的过程是一种探究”。
上述课堂实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包括学生个体、老师个体、学生集体的诵读,整体上感知诗歌的“恨”意。学生积极参与诵读,课堂活动方式得以丰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增强。
(3)辩证地对待古诗词的整体感知教学。古诗词教学中知识点分解式的教学方式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意境,因此整体感知对于诗歌教学尤为重要。但“整体感知(把握)”“与段、句、字词的关注不但没有冲突,相反主要体现在对段、句、字词的关注,除非那些字词等是‘非关紧要’(朱熹语)”。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在整体观照的前提下处理好古诗词教学中关系诗歌主旨情感的字、词、句等。
总之,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必须建立在对教学现状的理性分析的前提上,这样相关的教学建议的实施才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肖培东.精彩是怎样“扎”成的[J].语文学习,2013(5).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1)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2)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3)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4)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5)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的内容:经典古诗名句
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5)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6)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7)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8)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的资料:五言律诗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有关于古诗的手抄报模板图片
2.有关古诗手抄报的模板图片
3.各种诗词的手抄报图片
关键词:意境;诵读;多媒体;品味;想象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85-1在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觉得带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有以下几个途径:反复诵读,理解诗意;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品味语言,感悟情感;大胆创生,放飞想象。
一、反复诵读,理解诗意,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诵读是学习古诗词最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教师可以根据诗词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良好的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最初的几遍诵读中,让学生眼前呈现出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事物。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思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在反复诵读中,诗意渐明,那一种若隐若现的形象感染着每一个读者,这就是走进诗歌意境的魅力。
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有些古诗词的抽象概括、精练含蓄会给学生理解上带来困难。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其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在古诗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现古诗的艺术魅力。使原本简单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充满情趣,让诗情画意立体地凸现在课堂中,形成学生学习古诗的内驱力,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学习诗人奇妙的作诗技巧。
在一位老师在教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用民乐曲子《西湖春晓》开场,那优美的音乐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随即,教师展示了多幅西湖的美景,这个时候,学生都惊呼起来,太美了。教师适时推出苏轼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如果单纯从字面去体会,学生肯定理解不了诗歌的本意。
在课堂上,老师用视频来展示两种天气时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歌的意思。不仅懂得了诗意,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还沉浸在西湖那醉人的风景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使西湖仿佛就在学生眼前,而且在最短时间里呈现西湖不同的美,带学生走进苏轼所要描写的绝美意境中。这种如梦如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潜在的想象力的驰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品味语言,感悟情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才能真正把握。
如白居易《忆江南》中“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一个“谙”字,让学生脑海中出现一幅画卷,诗人愉悦在熟知的美景中,什么样的美景呢?诗人所熟悉的是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
四、大胆创生,放飞想象,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古诗具有想象丰富隽永、清新自然的特色,其强烈炽热的情感总是借助想象以创造丰富多彩的形象,描绘生机盎然、优美新奇、蕴涵隽永的意境,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活教材。
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学生不仅要敢想,更要会想。
一、营造优美情境,感知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中有限的文字蕴含丰富,在教学中,我注重根据不同古诗的特点,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巧妙地向学生展示悦耳的音乐、多彩的画面,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努力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和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每一首古诗都抒发了诗人一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是要通过一定形象的描绘,流露在字里行间。所谓我们常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将抽象的语言与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去感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壮观的景象。教学时,我搜集了有关瀑布画面和乐曲让学生欣赏,使他们如临其境。
二、品味精妙词句,感悟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在遣词造句上十分讲究,因此对古诗中重点词句的理解特别重要,如果单靠教师采用串讲的方法,就会显得枯燥乏味,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能通过直观的声音和形象,引导学生抓住古诗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和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的使用,是古人锤炼词句的典范。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用词精妙,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播放了江南春色的精彩画面,把学生巧妙地带入到绿意盎然的美丽江南。在学生感悟了这样的画面以后,引导学生将“绿”字与他曾经用过的“满”“入”“过”等字进行比较品味,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绿”字的使用,将江南的美丽春景写活了,高度概括了江南春天的生机盎然。实践证明,在古诗的教学中,多媒体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可以让学生多种感官同时进行思维加工。再如教学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诗人登楼望见的远景和景象壮阔、气势雄浑的黄河的近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的诗句,再通过画面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登楼过程中的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加以适当介绍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学生不仅理解了古诗句表层意思,而且体会到深层所蕴含的感情。
三、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古诗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等特点,适合指导朗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形象直观的画面和旋律优美的音乐,有利于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充分说明了阅读的本质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活动。如在指导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请同学们观看录像,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感受李白在长江边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的场景:烟花三月景色优美。黄鹤楼上、长江岸边……把学生带入当时送别的场景中,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采取悟读、感情读,个别读、小组读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通过读、想、说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诗人那种深深的敬仰之情,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使学生深深地受到感染,很自然地就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读出了感情。实践证明,电教媒体的合理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渗透在诗句中的思想感情,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深刻地领会古诗的情感美。
四、启发再造想象,提高学生的表达美
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古诗的语言更是精炼、形象。它特有的语言文字技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我充分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从而进行创造性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