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抢险救灾

抢险救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抢险救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抢险救灾范文第1篇

1.社会化财务保障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由于我国地缘广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灾情发生,部队开赴受灾地域展开救援行动时,依托地方政府、企业、人民群众等社会化保障力量所开展的社会化财务保障活动受经济制约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经济发达地区交通通畅、市场采购便利、民用物资征用便捷等社会化财务保障资源丰富,社会化财务保障活动得以快速有效展开,反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所能依托的社会化财务保障资源相对较少,导致社会化财务保障活动开展不便。

2.社会化财务保障经费开支复杂、监管难度大

军队参与抢险救灾任务社会化财务保障过程中,情况千变万化,任务转换频繁,使得经费开支复杂,难以管理和控制。在抗震救灾期间,有采购抢险救灾物资器材的开支,有帮助灾区搭建临时学校、托老所的开支,有开设“爱心食堂”的开支,还有地方慰问金,以及捐赠地方款等收支活动,开支内容多、项目杂,特别是抗震救灾前期,应急性、临时性经费开支比较多,经费监督管理难度大。

3.社会化财务保障能力受灾情程度影响大

自然灾害的种类繁多,不同种类或同类不同等级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灾害险情也各不相同。因此,军队参与抢险救灾社会化财务保障过程中,受灾情程度影响如停电、停水、通信不畅、交通堵塞,社会化财务保障经费筹措、物资采购、经费供应等都受到较大制约。

二、军队参与抢险救灾对社会化财务保障的要求

1.抢险救灾突发性强,要求社会化财务保障反应迅速

从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等抢险救灾行动实践看,抢险救灾行动具有很强的突发性,要求部队随令而动,快速集结,机动执行救援任务。这就使得财务保障准备的时间短促,甚至会出现边行动、边准备、边保障的局面,任务重、头绪多与时间急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就要求社会化财务保障应急反应迅速,应急资金支取便捷,使得军队参与抢险救灾行动财务保障质量得到保证。

2.抢险救灾不确定因素多,要求社会化财务保障方式灵活

抢险救灾军事行动涵盖范围广泛、行动样式多样,经费保障需求差异性大。必须根据不同的行动样式,合理利用社会化财务保障资源,科学统筹社会化应急自资金的分配使用,灵活运用社会化保障方式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实施地方支援保障,要采取前送现金、办理银行卡、开设临时银行存款账户等办法,灵实施全面、及时、持续、高效的社会化经费保障。

3.抢险救灾力量多元,要求社会化财务保障聚合力量

抢险救灾行动是军队与地方有关部门共同参加、高度联合的整体行动,社会化财务保障力量多元,保障关系构成复杂。社会化财务保障必须牢固树立联合保障的观念,着眼全局,统筹兼顾,协同配合,确保保障及时、供应到位。要注重借助地方资源优势,依靠地方政府,争取人民群众支援,有效聚合军地保障力量。

三、现实财务保障与军队参与抢险救灾社会化财务保障需求的差距分析

1.缺少军地协作的应急资金保障办法,经费保障时效性差

军队参与抢险救灾行动中,财务保障主要依托社会的金融机构进行保障,但并没有开通抢险救灾行动社会化财务保障的绿色通道,不能有效的解决部队参与抢险救灾任务过程中资金应急支取或信用支取等临时应急资金需求。

2.社会化财务保障经费开支交叉混乱,经费使用效益低下

抢险救灾行动通常有军地双方共同参与,经费开支存在重叠交叉现象。比如在雅安的抗震救灾行动前期,官兵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实物供应严重不足,导致疲累无力;然而到了中后期,大批物资涌进同一个区域,出现许多物品堆积闲置的现象,甚至到了用矿泉水洗手洗脸的地步,造成大量的浪费和配置不匀。像这种局部不均衡,一边浪费一边紧缺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大影响了经费保障与监督的效率。

3.社会化资金来源渠道多,经费监督管理不全面

社会化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划拨、社会各界主动捐赠以及及向地方单位和个人征借等,经费来源渠道多,这就导致各级部队顾不上管支出的合理合法性,有多少花多少,几乎没有经费开支审计监督这一过程,同时缺乏监督约束机制,也使得军事行动的效益大打折扣。

四、军队参与抢险救灾社会化财务保障工作的具体对策

1.制定军地联合的社会化财务保障预案

应急保障预案是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能力生成的制度基础。目前,我军各级部队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财务保障预案,在抢险救灾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部队的财务保障预案没有与地方衔接起来,因此很多保障事宜是通过与银行临时协调而实现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障的时效性。因此,可考虑由部队加强与驻地银行的协调,制定军银衔接的财务保障预案,明确部队执行紧急任务时资金的应急支取或信用支取事宜、银行在部队应急财务保障中的职责以及银行应急保障人员的沟通联络方式。

2.完善社会化应急资金筹措手段

军队参与抢险救灾行动社会化应急资金筹措,应按照“平战结合、军民融合、军地协同、寓军于民、顺畅高效、保障有力”的原则,树立军地联合的思想。一是制定军地应急资金保障办法,部队与驻地银行沟通协调,与银行签订应急资金军地协作保障协议,根据《抢险救灾条令条例》,明确地方金融机构在军队参与抢险救灾任务时的义务,并认真落实应急资金储备和支取协议,在部队参与抢险救灾过程中,开通绿色通道,优先保障部队资金供应,在任何任情况发生时确保经费供应跟得上,有效的解决部队参与抢险救灾任务中资金支取等特殊问题。二是建立民间财力支援和征借管理机制,这些经费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各界力量的主动捐赠,另一方面是在灾情紧急的情况下,为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向地方单位和个人征借的。此类经费应严格请示报批制度,按资金额确定审批权限,按需征用,按责任支付,并建立补偿机制。

3.规范社会化保障经费供应分配制度

首先,在应急资金供应上要借助高科技手段。部队在到达任务执行地域后,应迅速在当地国有银行开设临银行账户或办理银行卡,利用网上银行系统,快速实施资金划拨。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资源优势、组织优势和信息优势,进一步畅通保障渠道,保证资金供应快捷高效。其次,要灵活社会化财务保障经费供应方式,对抢险救灾任务实施不间断地资金供应,做到哪里有部队就保障哪里,哪里有需求保障就延伸到哪里。就近保障与伴随保障相结合,针对抢险救灾中任务的变化,保障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编组,实施随机应变的保障方式。再次,建立军队联合的应急保障机构,有效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搭建军地沟通渠道,实现军地信息互通,交换经费需求,确保社会化经费供应的及时,准确性和连续性。

4.加强社会化财务保障经费管理与监督

抢险救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抢险救灾;军民融合;后勤保障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242-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而提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军民融合是实现寓军于民目标的具体体现,是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基本方略,是使配置于国防和经济领域的各种资源产生合力,扩大国防利益与经济利益的交汇点,从而实现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效益最大化。抢险救灾后勤保障任务紧急、工作繁重、地位重要、矛盾突出,需要充分发挥军民融合的保障优势,增强后勤保障效益。因此,深入研究抢险救灾军民融合后勤保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近几年抢险救灾的实践经验,抢险救灾中的军民融合后勤保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针对抢险救灾突发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完善军民融合后勤保障的各种预案

抢险救灾突发性强,在灾害种类、规模、区域、人员及受灾程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而抢险救灾又事不宜迟,必须争分夺秒快速准备、快速机动、快速展开。这就要求各种后勤保障力量未雨绸缪,立足军民融合,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抢险救灾中的军民融合后勤保障需要解决诸多方面的问题,必须统揽全局、审时度势、认真研究、科学筹划,制订和完善保障预案。通过保障预案的制订,科学统筹保障力量和资源,确保快速灵活、直接高效。抢险救灾中军民融合后勤保障预案的制订和完善,一是要着眼综合性。由于涉及军地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环节,涉及后勤保障的多种力量、多种物资、多种装备和设备,必须首先做好顶层设计,综合各种因素,制订和完善各种保障预案,真正适应抢险救灾后勤保障时间较短、行动仓促的特点。二是要着眼实用性。军民融合保障预案必须周密细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综合分析历次实施抢险救灾后勤保障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国外抢险救灾后勤保障的实践经验,针对地震、洪涝、雪灾、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结合可能任务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科学制定领导机构、指挥方式、物资筹集、生活保障、医疗救护、运输保障等保障预案。三是要着眼复杂性。在预案的制定过程中,要着眼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制订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时段的保障预案,明确军民融合后勤保障的启动时间、启动条件、组织指挥、力量编组、技术要求、保障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真正做到具体、细致、到位。四是要着眼层次性。军民融合保障预案,从单位等级上,既应当有包括国家层面的总体预案,也应当包括各个方向、各个层次、各个单位的具体预案;从灾害等级上,应当包括针对不同灾害程度、不同灾害形式的保障预案。通过制订保障预案,至少应当做到“四个迅速”:迅速启动应急保障预案,按照预案明确的机构组成和职责、通信、交通及人员经费物资准备的具体要求,迅速展开各项工作;迅速筹措供应物资器材,通过军地联储备联筹联供等多种方式,快速开展物资器材特别是急需特需物资器材的准备和供应工作;迅速开动军地各种运输工具和保障装备,确保开得动、拉得出、送得到;迅速展开救援动。在第一时间对接保障关系,划分保障地域,区分后勤力量,选定配置位置,确保抢险救灾的时效性。

抢险救灾范文第3篇

近年来,化工厂泄露事故频发,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化工生产中的三种主要事故:火灾、毒气泄露和腐蚀都可能会产生人无法靠近的环境,并且可能对环境造成永久的损坏,这时需要工作人员穿着防化服或者其他防化措施靠近现场,进行洗消和抢险作业以消除环境的危害。此时恶劣的环境和较为复杂的工况使得救灾人员在进行一系列洗消作业和抢险救灾时显得力不从心,而且救灾人员的生命安全没法得到很好的保障。

所谓抢险救灾机器人,就是当天灾人祸来临时,动用一切力量抢险救灾和保护人员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对于工况较为简单的环境,人为的进行抢险救灾无疑是最方便、最切实可行的一种方案。但是对于发生事故后的化工厂来说,恶劣的环境,例如酸性碱性腐蚀性液体气体的存在,导致人员很难进入,更别说进行一系作业,而机器人则很好的适应了这一发展的需求。

对于洗消作业,机器人可以深入最危险的区域,携带更多的洗消剂,其工作效率可以远远大于人工。并且机器人准备时间短,能迅速进入事故现场,尽可能早的投入救援或洗消。

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类化工厂遍布全国。大部分化工厂都存在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环境以及发生事故的隐患。无数的事故案例表明,我国的化工安全不容乐观。在很多的化工厂,例如氯碱厂、化肥生产厂等,经常会发生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尚无安全的处理方案。

以2014年8月2日昆山化工分厂爆炸事故为例:那次共有遇难人员共75之人,受伤人员更是多达185人。官方给出了以下几点事故发生的原因:1.因爆炸会使得粉尘四处冲击,加上现场情况混乱,导致危险源没有被移除,二次爆炸发生数次;2.生产工艺路线过紧过密,导致人员不易进入,救援最佳时间被错过;

3.车间内所有电器设备没有按防爆要求配置,导致很多发生电气设备损坏,而且没有及时关闭供电总阀,导致大面积起火。

综上事故案例,设计一款专门用于化工厂的前线救灾洗消机器人,并使其具有平时自助巡航、全天候实时监测以及预警,在发现事故时能高效化自动作业、及时上传数据至监测端,事故发生后能代替人力有效地进入事故现场,尽可能排出隐情或是降低工况环境危险程度,更加便于抢险人员进入作业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 设计方案

该洗消机器人是一种能在化工厂使用的洗消机器人,该机器人有一定的越障能力,可以远程无线控制,携带尽可能多的洗消液,采用细水雾系统进行洗消作业,喷头的高度、朝向可以调节,洗消液流量也可以调节,同时机械臂可以进行一系列机械作业。该机器人设计上有以下特性:(1)稳定的远程无线通信;(2)符合人机工程学的控制器;(3)无线视频监控;(4)符合人机工程学的操作界面;(5)安全、稳定,有纠错能力的控制方案;(6)有防护设施的控制电路。

3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根据设计的要求,将本机器人的控制分为两大部分:上位机控制和下位机控制。上位机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器、上位机和无线通信模块,其主要作用是将控制器的信息通过上位机的读取和转换变成符合通信协议的控制字发送给下位机。同时上位机还具有无线视频通信的功能,使用网络摄像头通过wifi信号传输现场图像信息。

下位机的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三部分:动力部分,机械臂部分和细水雾部分。动力部分包括2个120W的直流电机;细水雾部分包括:一个水泵、一个电磁阀、一个升降杆和一个云台电机;机械臂部分包括四个图1上位机控制原理图

抢险救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武警部队;抢险救灾;行动机制

一、灵活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建设

执行国家赋予应对突发事件的任务是我军新时期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军队与各级政府深入探索建立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制,勇于承担并积极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化发展成果。随着近年来武警部队担负抢险救灾任务越来越繁重,必须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围绕军民融合式发展主线,按照“平时能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急时能够应对抢险救灾和维稳处突、战时能够有效支撑不同作战样式军事行动”要求,整合军地应急资源,统筹军地力量运用,进一步加强军地应急联动指挥机制建设,为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发挥应有作用。

1、进一步加强军地应急联动指挥机构建设,确保高度集中统一指挥

应急指挥机构建设只有实现“统一、顺畅、高效”的要求,才能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时实施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才能保证各类应急行动、各种作战力量的高度协调一致,才能充分发挥出党政军警民整体作战威力。 一是科学定位基本职能。加强军地应急联动指挥机构建设,必须廓清概念、理清思路,形成对其基本职能科学定位。要进一步加快实现政府应急机制与军队指挥机制的有机融合,全面完善军地应急联动指挥机构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军警民联动的指挥中枢,统筹指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整体行动,能够实现对处突行为的组织计划、任务区分、、时间选择、行动协调、命令下达以及监督执行等过程的有效控制。二是合理确定组织编成。合理的军地应急联动指挥机构组织编成,是其发挥基本职能、确保指挥效能的基石。目前,可采用动态扩展式机构。即以同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为主体,军队应急处突指挥机构为支柱,抽调专门人员建立联合分布式日常工作机构,必要时还可建立维稳、抢险、保交等专项指挥组。这样,既能充分发挥现有军地指挥成员机构的行政和组织资源优势,又能有效解决各类力量指挥微观主体不明、职能交错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探索军地应急联动指挥控制方式,确保科学合理高效运行

处置突发事件涉及党政军警民力量多,行动空间、时间跨度大,阶段转换频繁。在指挥上必须紧紧围绕工作重心,以利于驾驭局势和保持主动为基点,充分发挥军地各自优长和整体功能,加强对应急行动的控制协调。 首先,明确直接控制对象,区分,实施统一指挥。处置社会、公共卫生事件以及自然事故灾害(难)时,军地联合行动面临着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任务繁重等问题,这就要求军地应急联动指挥机构必须对各种力量实施集中统一指挥,采取重要任务用重兵、险要之处用精兵、留足预备力量防意外的原则,做到因情用兵,量险用兵,才能保证各种力量紧紧围绕着一个目的、一个意图和一个重心展开,协调有序,以充分发挥联合行动的整体威力。其次,尽量减少指挥环节,提高指挥效率,实施靠前指挥。为便于及时、准确地判断、处置情况,确保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时,在指挥处置、组织协调和宣传鼓动方面能够始终保持“三个到一线”,军地应急联动指挥机构还应尽可能地对各行动单位实施靠前指挥。即定点指挥与机动指挥相结合,划分区域指挥与全面协调控制相结合,军地之间的横向指挥以及各应急单位之间的纵向指挥相结合,使指挥触角延伸至全空间、时间,消除指挥死角,畅通指挥渠道。再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加强宏观控制,实施协调指挥。军地联合行动突出的特点是参与力量的多元化,组织成分的复杂化,使指挥员难以实施全面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因此,在对整个行动实施宏观控制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党政军警民不同特点和控制的特殊要求,以统一行动意图和行动目标为前提,主动协调各场所、任务方向和参与力量之间的关系,重点控制联合行动的起止时间,各参与力量的活动范围、行动节奏和力度,使各指挥对象之间协调一致,形成最大合力,提高整体作战效能。

3、进一步完善军地应急联动指挥保障体系,确保军民融合指挥顺畅

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需立足国情军情民情,综合考虑军地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做到整体运筹、军地兼顾、联合应对,真正形成联合指挥、联合行动、联合保障的良好格局。一是加强指挥平台建设。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成果,按照集中统一、自上而下、分级分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要求,依托国家(地方)应急系统、军队作战(战各)系统和国防后备力量动员系统,建立军地兼容、平战结合、互通互用的联动指挥控制平台,为军地应急联动指挥提供智能化保障,切实做到把握先机。二是加强指挥机制衔接。要健全联席会议、需求专报、信息共享、情报会商等制度,加强军地之间的协商、交流与协作。要完善和规范应急联动指挥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在指挥、协同、保障等方面实现有效链接。要建立军地联合检查验收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明确素质标准,切实做到顺畅有序。三是加强指挥协调训练。要按照上下衔接、军地对接、配套实用的原则,搞好应急联动预案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坚持强化联合行动的指挥协调训练和演习,通过联合演练,进一步理顺指挥关系,完善协同指挥,加强相互磨合,确保遇有紧急情况能够拉得出、用得上、联得通,切实做到急而不乱。

二、有效处置的力量机制建设

1、更新武器装备,发展抢险救灾专业装备器材

一是充分认清重要意义。做为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的必要现实需求,更加是确保整个部队能够有效履行使命的根本保障,从根本上加强抢险救灾的整个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必然对军队高效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起到重要作用,具备重大意义。)二是准确把握基本原则。要确保抢险救灾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任务与需求相一致、编制和种类相统一、规模与实际相对应,应注意:数量上,做到适度原则,保障配备完成任务需要的前提即可,防止过多、过滥准备;对整个装备规模有精确把握,尤其是专业装备器材,务必做到整体规划到项目,项目精确到类、到数量,保证保障体系建设的完善和规模控制统一。三是切实打牢组织基础。做为一个系统工程,抢险救灾的体系建设需要多部门、长周期、高额资金投入才能建立起来,仅仅靠独立的部门,或者独立的某个单位,是很难按时完成的,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宏观指导调控的职能。全面打牢体系建设的组织基础。

2、加强专项训练,提高抢险救灾力量使用效能

抢救灾任务具有专业性,部队争分夺秒抢救群众生命,必须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救援部队到达灾区后,把抢救人民群众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展开搜救行动,奋勇解救被掩埋群众和学生,最大程度地抢救了人民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损失,但也暴露出专业技能不强、救援器材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大型工程设备紧缺的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今后,要根据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需要,有侧重地加强指挥协同、专业技能、安全防护、心理素质等内容的学习训练,重点建强应急救援专业分队;要积极争取地方支持,为部队适当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救援器材和大型工程设备;要突出多方联合训练,加强与地方公安、交通、通信、民政以及其他专职机构的沟通联系,适时组织针对性联合演练,确保行动时急而不乱、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抢险救灾范文第5篇

一、不畏牺牲迎难而上深入险地侦察堵漏

**年5月12日凌晨零时,云南马龙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宁分公司储存有100余吨泥磷物料的4号沉降浓缩槽发生泄漏事故。泥磷燃烧生成的刺激有毒烟雾笼罩了整个厂区,弥漫至附近村庄,情况十分危急,如果泄漏扩大,灾害蔓延,引发邻近储罐事故,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关键时刻,特勤官兵临危受命,迅速出动,苦战4天3夜,打下硬仗,再显神威。

**随首批出动力量于12日4时50分左右达到现场,这样的场面对于他来说也是第一次,许多新同志都有点发懵,但**清楚自己是老同志,不能乱了阵脚,一切听从中队指挥员的命令。现场浓烟滚滚,情况不明,处置事故无从下手。**整顿好自己带领的人员,做好个人防护主动请战,同副中队长一起前往火场深处进行侦察。高温和浓烟让他们难以靠近,但还是初步了解和熟悉了沉降槽底部泄漏和燃烧的基本情况。**撤出燃烧区域,脱下***厚重的避火服头盔,来不及擦去汗水便开始向指挥员汇报情况,得到燃烧区域的一些宝贵情况,现场官兵决定首先出水进行强攻,力争先灭火再想办法堵漏。两个小时过去了,大火灭了又燃,燃了又灭,特勤官兵反复近战强攻,然而事与愿违,由于燃烧时间较长,罐底泄漏更加严重,火势更加猛烈,强攻方案被迫取消。12日上午,现场情况进一步变化,刚成立的指挥部决定由支队参谋长和特勤大队颜副大队长带领3名士官再次侦察,白天能见度有所好转,侦察组到了罐底泄漏处,正当同志们进行勘察观测时,泄漏口泄漏量瞬间加大。突然,成块的泥磷落下来,颜华副大队长躲闪不及,火团溅起的磷水混合物沾染上左腿,不幸被自燃的黄磷烧伤,受伤较重。

此时,**距离颜华副大队长不足1米,下落的火团溅起的磷水混合物朝他扑去,他往后用力一蹬,溅起的泥磷正好掉在他的战斗鞋面上,不论是侥幸,还是身手敏捷,他又一次与危险擦肩而过。颜副大队长受伤的不幸并没有使**在巨大的危险面前退却,他毅然领受了堵漏的命令,和战友穿戴好避火服,准备好各种可能用到的堵漏器材,来到泄漏罐前待命,一旦局部围堰成功就增加水枪强攻并掩护堵漏。等待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刚才那一幕悲壮的场景,仍是如此清晰,历历在目,对此,每一个人都会害怕、恐惧,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想法……然而**的目光是那样的坚毅,一旦时机成熟,指挥员发出命令,他会如猛虎下山一般,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完成那可能付出生命代价的艰巨任务!最终,因为泄漏量太大,火势猛烈,指挥部被迫决定取消堵漏任务,但当零距离接触泄漏燃烧区域,牺牲的危险随时迫近时,**那种深入险境,临危不惧,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仍然令在场的官兵无不钦佩。

二、坚守阵地独当一面光荣负伤坚持战斗

无法近战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特勤官兵只能转入冷却控制,配合围堰填埋,处置进入僵持阶段。**带领本班人员把满腔热血转化到了周围的水枪阵地上,对泄漏罐实施冷却,掩护工人进行筑堤围堰。火场是千变万化的,危险随时会发生,由于现场风向改变,空气流动加剧,泥磷燃烧迅速,瞬间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燃烧的泥磷四处飞溅,火势瞬间增大,*****和战友占据的水枪阵地受到威胁。中队指挥员“转移水枪阵地,确保冷却水不见断”的命令传来,为避免供水线路受损,他和一名战友拖着近30米的水带干线,翻越重重障碍,把水枪阵地转移到上风方向的围堰沙堆上,继续战斗。由于对环境不熟悉,又要掩护、协助战友,加之能见度太低,**不慎一脚踩空,侧翻在斜坡上,左腿膝关节韧带严重拉伤。然而,这个消息却是在一天后他撤出现场时才被战友们发现。环境异常艰险,身体伤痛阵阵,可**哪里顾得上这些,他控制着水枪变换射流,立体冷却罐体并扑救火点,在全队官兵的连续奋战和共同努力下,四个水枪阵地持续射水实施灭火、掩护和冷却,持续射水将近5000吨,确保了围堰封堵工程顺利合围,将张狂蔓延的火势死死封在罐底。

很快,暮色降临,当地气压降低,大量烟气沉降并笼罩在部队宿营地,休整的战士都戴着防毒口罩席地而眠,**却还在忙碌着。身为专勤车驾驶员,他主动赶到火场指挥部前,将车载照明灯升起,对指挥部和周围区域实施照明。只见他一会钻进火场与肆虐的火魔展开殊死搏斗,一会又利用轮换休息时间检查维护车辆和照明装备,确保指挥部和处置现场的照明到位,就像一部上足了发条的机器,不知疲倦的工作。13日18时,火势相对稳定,看着双眼通红,***精疲力竭的**,大队领导再也不忍心让他留在火场,命令他返回中队休息。直到登车时,**缓慢的抬起左脚,举步为艰,战友们才发现他的膝盖受了伤,这时,**已瞒着领导和战友,带伤坚持战斗了37个小时。在他心中,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比起来,这点伤痛算得了什么呢?15日上午,火魔被彻底缚住,胜利的消息传来,还扎着绷带的**尽管没能亲眼看到胜利的场面,但也无比振奋,自己和全队战友又一次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成为火场中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战斗中的成绩并非偶然,在长期的工作、训练中,**又何尝不是一根树立表率、创造一流业绩的标杆。

三、战功赫赫屡获殊荣刻苦训练勇攀高峰

抢险救灾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法制建设 抢险救援 后勤保障

一、 武警部队抢险救援后勤法规发展现状

(一)初步形成了武警部队抢险救援法规体系

武警部队是我国抢险救援的重要突击力量,同其他类型救援力量相比较,武警部队分布点多面长线广,拥有独特的双重领导体制,军地互信共建工作基础牢固,且警种部队、武警总队、武警机动师三类救援力量相互配合,因而在抢险救援任务中扮演着“先遣队”和“主力军”角色,其参与抢险救援行动涉及诸多法律问题。

为了规范和保障武警部队抢险救灾活动,更好发挥其在救援行动中的作用,国家先后颁布了《国防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和《森林法》,明确规定参与抢险救灾是军队和军人的任务。

2005年7月1日《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正式颁布,是目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应对抢险救灾任务最具指导力的法律依据,其中对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担负的任务、组织指挥、协调保障工作做出了细致具体的规定。

2009年颁布的《人民武装警察法》是武警部队重要的立法成果,首次以法律形式将抢险救援任务赋予武警部队。参照《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武警部队制定了《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实施办法》用以规范指导武警部队遂行抢险救援任务的流程,保护官兵自身权益,规范武警部队抢险救灾行动应急法律体系已经初步成型,涵盖了任务赋予、组织指挥、职权范围、行动准则等。

分析当前武警部队面临的任务情况,法律保障业已形成了較为顺畅的体系性发展思路。具体到后勤保障的法规上,主要形成了三大类型的法律法规门类:规范任务范围及职权的法律法规、针对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指导处置情况的法律法规。《武警部队任性重大任务管理规定》、《武警部队处置突发事件规定》、《武警部队处置突发事件组织指挥规则》均有专门章节对抢险救援的后勤战备转换、机动集结、现地展开、后勤指挥做出了具体规范。

(二)抢险救援后勤法律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武警部队在重大任务抢险救援后勤保障中所需的法律保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军地后勤协同保障法律规范不足:

武警部队遂行重大抢险救援任务后勤工作的重点在于为任务部队提供持续有力的保障。历次救援任务中,各类救援力量的后勤资源整合极为缓慢,与国际共识的救援黄金72小时时限吻合度不高,究其根源在于,目前的军地联合救援是在行政指令,组织间协商的基础上进行的,组织架构松散、部门间决策随意性大、工作规范化程度不强。

2.针对抢险救援后勤保障准备法律不完善:

武警部队为应对重大灾害救援任务,必须认真做好预先筹划,加强专用物资、装备的预先储备和重点力量的建设,走深度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由于涉及多单位多方面的合作,必要搞好相关法律保障,明确规定建设过程中的责权利,目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存在军地应急预案建设不完善、法律、后勤保障法律法规宏观性强可操作性差、法律体系与现实需求脱节等情况。

3.官兵涉法问题法律保障力度不足:

灾区社情民情复杂,受灾群众情绪激动,各类应激行为有增加趋势,违法犯罪问题不可避免,武警部队在遂行保障任务过程中警民纠纷、无主财产处置、军人伤残抚恤等方面问题发生可能性大,为保障部队官兵的利益,武警部队出台《武警部队预防和处理警民纠纷规定》,并依靠《纪律条令》、《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法律进行自身权益的维护,目前武警部队存在法律人才不足、依法办事意识不强等基本问题,法律保障能力不足是导致抢险救援中官兵涉法问题增加的重要原因。

二、外国抢险救灾行动法后勤律建设基本经验

当今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均对军事力量遂行抢险救灾过程进行了法律规范,在后勤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法律规范以提升保障效力的经验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应急抢险救灾后勤保障法律体系

在应对抢险救灾问题上,美、俄、英、法等国家早已开始理论研究和立法工作,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印度政府于2005年l2月23日制定了《灾难管理法》,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抢险救灾的职责与义务。美国十分重视抢险救灾法制的立法和修正工作,其法律体系由《灾害救助和紧急援助法》即《斯坦福法案》的历次修正案、《洪水保险法》与国家洪水保险计划、《洪水灾害防御法》、《灾害救助和紧急援助法》、《国家紧急状态法》、以及《国家地震灾害减轻法》、《美国油污法》、《联邦应急计划》等法律构成。

(二)依法完善军地一体保障

军民融合模式已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自身国防事业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抢险救灾中,为了共同的目的,各国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军地联合。

如俄罗斯,其参与抢险救灾行动的是紧急情况部这一准军事力量,从编制体制来看,该部已实现军民一体,由具有现役军人身份的民防军和普通公民的地方民防军构成;从经费保障来看,联邦政府约出资三分之一,地方政府与企业界成员约出资三分之二,实现军地联合保障。

(三)依法强化救援专业力量

虽然参加抢险救灾的救援力量涉及社会各方组织,但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军队和警宪部队,各自都担负有其他任务,无法全身心投入救援行动。所以,各国都建立有专业救援力量,以提高救援水准。如俄罗斯就有一支常设的专职救援力量——“紧急情况部”。其员额近50万任,辖属多支应对紧急情况的专业力量——“国家消防队”、“搜救队”、“水下设施事故救援队”和“小型船只事故救援队”等,在后勤层面,俄罗斯的救援组织系统主要优势在于救援装备配备完善、救援人员后勤组织指挥能力较高、救援物资经由“经济情况部”统一调运实现了物资保障的一元化和协调支援的快速反应。

三、提升武警部队抢险救援后勤保障法治化水平的建议

随着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公共卫生事件数量的逐渐攀升,武警部队遂行抢险救援任务日益常态化,担负的任务也日益多样化,充分发挥法律的支持保障功能,切实做到依法行使职权、依法处置情况、依法解决问题是未来抢险救援任务法律研究的中心工作。

(一)完善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应急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为武警部队遂行抢险救灾任务提供全面、有力的法律保障。建立完善的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应急法律体系,可通过审定新法、增改旧法、查漏补缺等方式进行。

从现有法律规定来看,虽然法律文件的数量不少,涵盖的领域也比较宽泛,包括有《国防法》、《人民武装警察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森林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和《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实施办法》等。但大多数为普通法,规范的是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抢险救灾活动,尚需对已有法律进行及时整合,解决法律过于分散的问题。

在立法技术和立法程序上,武警部队应当迅速借鉴军事法学和警察法学完善自身立法系统,探讨武警部队在遂行抢险救援任务及其后勤保障中的部队任务特点、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法律追究的实施、征用民力民物的具体要求和补偿机制。

(二)建立完善的軍地协调指挥机制法律保障

抢险救灾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行政命令很难进行高效率的抢险救灾,必须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规定军地各部门的职能。

目前,抢险救灾中的指挥机构多是在公共危机发生后由地方政府牵头临时组建,武警部队指挥员视情参与。机构人员不稳定,指挥关系不确定,没有真正形成军地联合指挥的运行机制,影响了指挥效能。

抢险救灾属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军事行动的特殊形式,必须纳入整体法规保障体系以确保抢险救灾制度化,完善军地协调机制法律保障的重点工作是明确应急救援的方针与原则,规定有关部门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职责,划分响应级别、明确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要求、资源和经费保障、索赔和补偿、法律责任等,使应急救援工作法制化和标准化,保障应急救援工作依法、有序地开展,为抢险救灾提供科学的制度保证。

(三)明确武警部队参加抢险救灾的后勤职权范畴

规范武警部队抢险救灾行动的法律虽成体系但内容零散,特别是有关武警部队抢险救灾职权的规定不够明确,给武警部队遂行抢险救灾任务制造了不小的障碍。必须实事求是的制定部队遂行抢险救灾任务的配套法规,明确抢险救灾中武警部队物资筹集、民力征用等职权范围以及履行的条件、程序,以及事后赔偿机制,提升武警部队参加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完善抢险救灾的特殊指挥机制,突出规范和明确多方协同的指挥关系,加强与地方公安、交通、通信、民政以及其他专职机构的沟通联系,确保行动时急而不乱、协调一致。

(四)提升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后勤法制建设人才培养水平

武警后勤法制人才建设是整体法律建设的基础,其数量规模和素质能力决定着武警部队在法律监督、涉法问题解决方面的水平。

在教学内容上要基于救援法律以及其他后勤法律岗位的需求和遂行任务的需求,通过专家合理论证,研究人才培养的方案和培训方式,从根本上把握法律人才的培养方向,用制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从岗位论证和岗位需求出发,研究后勤发展建设中具体的岗位设置和权责划分,切实做到法律人才管理到位,既考虑单位用人的长期性又考虑人才成长的空间和路径,把人才岗位适应、人才成长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进行管理,避免令位不符和学用不一等人才浪费现象。

参考文献:

[1]莫于川.国外应急法制的七个特点.中国应急管理.2007.

[2]连岳国、乐绍延.生产安全:来自俄罗斯和日本的经验.中国减灾.2007.

抢险救灾范文第7篇

一、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我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为灵宝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发生灾害后为抢险救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专业组,办公室设在市地质矿产局。

*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的职责:接受市委、市政府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指令;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对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出论证意见,领导、指挥、部署、协调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部署组织各防灾救灾专业组实施救灾行动。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各专业组主要职责分别为:

(一)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组

市人武部负责调集部队赶赴灾区,抢救受灾人员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程抢险。

(二)特种工程抢险组

市公安局、建设局、水利局、电业局、物资总公司、石油公司等部门负责特种工程抗灾抢险,包括地质灾害发生时可能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和其它严重灾害的抢险任务。

(三)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

市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帮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

(四)紧急救援组

市民政局、粮食局、教委、物资总公司等部门负责调配救济物品,保障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的教学秩序。

(五)市政保障组

市水利局、建设局负责组织力量对灾区居民的给排水等公共设施进行抢险,尽快恢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对灾区房屋进行抗灾性能鉴定,组织搭建临时住宅。

(六)治安与交通管理组

市公安局负责情报信息工作,密切注视社会动态,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做好灾区治安管理、安全保卫和消防工作,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七)通讯保障组

市网通、移动、联通等公司负责修复通讯设施,保证抗灾救灾信息畅通。

(八)电力保障组

市电业局负责组织修复输变电设施和电力调度等,尽快恢复灾区供电。

(九)应急运输组

市交通局负责组织修复公路和有关设施,优先保证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

(十)灾害调查及监测组

市地质矿产局会同市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处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

(十一)应急资金保障组

市财政局负责应急资金的预算、筹措和拨款。

各乡镇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负总责。

二、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在灵宝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各乡镇、各专业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分工,成立抢险救灾领导机构,组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队伍,配备抢险救灾装备,备足救灾物资,确保发生灾害后,抢险救灾队伍能够快速出动,及时救援灾民。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成员单位务必于5月30日前将抢险救灾机构及抢险救援队伍人员名单报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备案。

三、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

(一)地质灾害的等级划分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灾害影响分析

全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灾情影响分析见附件

四、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分临灾和灾后两种情况:

(一)临灾时的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地质灾害处于临灾状态时,隐患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要及时向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报告,并立即做出临灾应急反应,做好启动乡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准备工作,乡镇人民政府主管领导必须亲赴现场,根据灾情发展情况,组织避灾疏散;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措施,避免因险情扩大,危害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政府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的建议及险情实际,决定是否启动市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同时通报市地质灾害各抢险救灾专业组做好抢险救灾的各项准备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应密切注视和跟踪灾情,随时将灾情变化趋势报告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二)地质灾害发生后的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若发生小型地质灾害,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乡镇人民政府立即启动乡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乡镇主管领导必须亲赴现场指挥人员抢救和工程抢险工作,同时将灾情规模等情况及时上报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措施,避免灾情进一步扩大。

若发生中型、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乡镇人民政府在启动乡镇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的同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的主要领导必须赴现场进行应急指挥,采取应急措施,启动市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部署、指导和协调各抢险救援专业组进行救灾工作,安置和疏散灾民,组织干部群众进行自救互救,接待安置救援人员及救灾物资,平息灾害谣传,解除群众恐慌心理,维护社会安定。

市地质矿产局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及时将情况报告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五、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

(一)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

全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预警信号见附件

(二)发生地质灾害时的应急通信保障

发生地质灾害时,由灵宝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通知有关通讯公司检查修复通讯设施,保证抗灾救灾信息畅通。

六、各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的启动

各乡镇及交通、水利、建设、旅游、教体等有关部门应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制定完善行业和乡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发生时,按照市政府命令及时启动本部们应急预案,扎实做好各项防灾救灾工作。各乡镇、各部门的应急预案务必于5月30日前报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备案。

七、人员财产转移路线

抢险救灾范文第8篇

一、总体要求

(一)汛期灾害防汛抗旱减灾预案是政府应对突发性汛期灾害的紧急行动方案。

(二)工作原则。根据国家、市、县救灾工作方针,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统一协调、当地参与的原则性,当地村委会制定防汛抗旱减灾预案,共同完成防汛抗旱减灾任务。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汛期洪涝、地灾、雷电等突发性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反应。

(四)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实行责任制。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干部职工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因、工作不力造成严重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二、灾害预警和灾害报告

(一)灾害预警。汛期值班工作人员要做好信息收集和传达,地质灾害监测点、河道、水库等重点部位要及时监测预报,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及时发出预警。对预测研判灾害将对特定区域内的群众生命财产所造成的危害或损失,应及时向分管领导或值班人员汇报,为领导决策和启动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灾情报告。汛期灾害发生后,各村(居)委会必须立即向政府值班室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核实。发生重大灾害时,在向政府报告的同时,立即组织人员抢险救灾,启动辖区内抢险救灾预案。灾情报告内容包括: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灾害后果、救灾工作采取的措施、灾区存在的困难和需求。政府值班室接险情报告后,应立即向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由应急抢险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根据灾害等级启动防汛抗旱减灾预案。

三、预案启动的条件及程序

(一)预案启动条件

凡遇辖区内局部发生或预测可能发生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等重大自然灾害,或上级政府要求启动防汛抗旱减灾预案,或受灾的村(社区)请求启动防汛抗旱减灾预案支援救援等,应启动应急预案。

(二)预案启动程序

1.根据气象部门降雨预测预警、重点监测部位研判预警,预测灾害将对特定区域内群众生命财产所造成较大危害或损失,或接到辖区内局部发生灾害情况包括,由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根据预警预报,召开预案启动动员会议,发出启动命令,确定启动规模,落实救灾责任。

2.各抢险救灾工作小组、镇级各部门、党员干部接到预案启动命令后,按各自分工迅速开展工作,全力以赴参与抢险救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