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女儿香

女儿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女儿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女儿香范文第1篇

梅艳芳,出身低微,历经磨难,却最终成为一代天后。梅艳芳,孤独寂寞,耗尽心力爱得热烈坎坷,却终未寻得人生伴侣。梅艳芳,热心慈善,专注公益,却在四十岁罹患癌症,香消玉殒。生前,她是香港娱乐界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大姐大。死后,香港特首董建华为她送花圈,说她是“香港的女儿”。在香港和内地,梅艳芳被人称为“百变天后”。在告别演唱会上,梅艳芳穿起婚纱,变成新娘,把终身不曾出嫁的自己嫁给舞台。人人都看得见:这个演过四十多部电影的歌坛皇后,本身就是一出精彩的大戏。

2004年,深圳万科影视公司的制片人郑凯南考虑到三年以后是十周年,一些有实力的制作公司和电视台,早已经把那些宏大庄重、严肃深刻的题材“占领”了,于是决定另辟蹊径,要拍一个“极其通俗的”,“有收视率的”题材。郑凯南的经验是:“大事往小事写,国事往家事写,撕开一条缝儿给观众看,这样戏才会好看,所谓的‘宏观全景式展现’,是根本不可能的。”

“梅艳芳”这个题材无疑是块烫手的山芋。香港艺人是敏感话题,能不能写,怎么写,梅艳芳在世亲人抱什么态度。每一项的成功与否都关系到《梅艳芳菲》的生死存亡。有人劝郑凯南:“如果只是内地拍个改编剧,根本用不着梅家点头,直接去拍就可以了。”但是郑凯南还是觉得此事必须征得梅家的同意。怀着忐忑的心情,郑凯南来到香港。

郑凯南回忆和梅家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家饭店。梅艳芳84岁高龄的母亲梅覃美金竟然“健步如飞,不用人扶,跟饭店上上下下的人都热情地打招呼”。经过郑凯南简单的介绍,梅覃美金立刻觉得这是件好事。在她眼中,大陆电视剧受众广,水平也算不错。为了显示自己对内地的熟悉,梅覃美金甚至在饭桌上唱了一支抗美援朝时期的歌曲――《全世界人民团结紧》 “嘿啦啦啦,嘿啦啦……的”唱起歌来,84岁梅覃美金举手投足仍带着旧式艺人的迷人风采。郑凯南想到她的两个女儿都因同样的癌症去世,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经过三次商谈,梅覃美金同意万科拍摄“由梅艳芳生平所改编的电视剧”并且答应出任《梅艳芳菲》的顾问,为剧组提供了很多梅艳芳不为人知的故事。

从梅艳芳到方妍梅

梅艳芳,四岁登台,到四十岁离开人世。关于她的新闻、报道、访问、传记、传闻、八卦,多到数也数不清。一开始,大家的思路是:既然要写梅艳芳,就要找最熟悉她的人写。剧本的一稿编剧,是香港资深编剧吴文辉,写过四十余部电影,被内地观众所熟悉的有:《黄飞鸿》《笑傲江湖》《八星报喜》《阿郎的故事》《大丈夫日记》等等。吴文辉本人是梅艳芳的生前好友。为了这部戏,当然也是对亡友的怀念,他做了八个月左右访问、调查、考证,还有大量的案头工作。这在香港以快著称的影视制作中,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精细全面的准备工作和吴文辉本人对梅艳芳的熟悉程度,使得剧本一稿非常完整而丰富地呈现了梅艳芳的戏剧人生,特别是她的“十段感情”。那时候的梅艳芳就叫梅艳芳,刘德华就叫刘德华。

后来遇到的困难是:如果过于忠实梅艳芳本人的经历,很难结构成一个戏剧性很强的故事。之后,制片方决定让内地著名编剧张巍接手剧本工作。张巍对青春偶像和都市情感题材有着丰富的操作经验,她以《生命因你而美丽》《男才女貌》《夏天的味道》《银色年华》等作品为人熟知。与此同时,她也是知名的香港电影专家,她直言自己对剧本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剧本内地化”的工作。张巍表示:“不光是内地,就算是全东南亚的观众,都无法接受女一号在四十岁以前,每两集谈一次恋爱,每一次恋爱都像初恋一样真诚。”

经过与制片方的协商,编剧张巍大胆地把“十段情”浓缩成“三段情”,以梅艳芳和刘德华作为全剧的感情主线,完成了一个从“明星纪实片”到“女性情感剧”的转变。于是,梅艳芳变成了方妍梅,刘德华变成了刘家华。编剧张巍这样解释改名的原因:其实刘德华和梅艳芳在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传出来过真正的绯闻。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梅艳芳多次在媒体面前讲“我暗恋刘德华,要嫁就要嫁刘德华这样的男人。”我站在一个女性的立场上,也许这样不对,我觉得如果让一个女人一生没能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临终的时候,朋友一个一个地去看她,却没有一个至亲的人拉着她的手说“你别怕,我永远陪着你”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剧本中的刘家华是方妍梅的一生的感情象征,他身上被赋予了刘德华、刘培基、赵文卓、苗乔伟等很多男明星的影子。

与此同时,梅艳芳的母亲最关心的问题是谁来演方妍梅,她宽慰剧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你们放心去找,有70%像阿梅就可以!”但在实际的选秀过程中,制片方一直未能选到合适的梅艳芳。直到有一天,郑凯南看到香港导演王晶拍的电视剧《美丽传说2――星愿》。这个电视剧分别影射了四个女艺人:张曼玉、梅艳芳、刘嘉玲、吴君如。陈炜正好演影射梅艳芳的那个角色,加上她本人既是亚洲小姐,又是亚视的当家花旦。一切都让制片方觉得十分满意。

陈炜来到剧组,给人的第一印象一点都不像香港女艺人:深蓝色的风衣,齐整的短发,一双大眼睛清秀睿智,很像旧式端庄的女大学生。有那么一瞬间,郑凯南甚至觉得陈炜能演《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香港著名造型师陈顾方说:“香港人没人觉得梅艳芳好看,她身上最吸引人的就是那种夺人的‘星相’。在选秀中,没有一个人有陈炜的‘星相’。”这番话与制片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陈炜成为最先定下来的演员。所有人都认为:有了陈炜,戏就成功了一半。

与陈炜相比,选贺刚演刘家华的过程就显得更戏剧化。贺刚在参加模仿秀以前,没有任何的表演经验。当赵宝刚看到一部电视剧的男一号居然“啥都不会”的时候,几乎急了。好在赵宝刚对于指导新人有相当的经验。为了让贺刚放松下来,赵宝刚让贺刚和他摔跤。一开始,贺刚不敢,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讪讪地推了一下赵宝刚。赵宝刚一把将贺刚推倒在地,于是二人在地上厮打起来。打完一架的贺刚放松许多,很快投入角色。赵宝刚对贺刚的表演只提出两个要求:自然和真挚。“就像生活中真的遇到这样的事那么去演”。

香港、内地的深层合作

《梅艳芳菲》的制作过程,既结合了香港与内地最优秀的制作班底,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电视剧风格的巧妙统一。这些合作不同于以往简单的借用演员和导演。这次香港和内地合作渗透在制作、导演、编剧、演员、声音到后期的各个层面。

在表演上,为了更接近梅艳芳,以体型丰满著称的陈炜为《梅艳芳菲》减肥20多斤。同时,陈炜给《梅艳芳菲》带来的是纯港式的表演:生活化、松弛、略微夸张,加很多水词儿……很多演员会去“就和”这种表演方法。贺刚因为是“白纸一张”,所以轻松自然,不做作不拿劲。这些都让整部电视剧呈现出清新自然的表演风貌。

女儿香范文第2篇

猝死少女死而复生

龙伍令的家在重庆东北部深山的梁平县,这里柏树林立、沟壑纵横、山峦起伏。这个时年40岁的男人一脸沧桑,冬天的阳光抹不去他心头惊魂的记忆:

2007年5月的一天,龙伍令忽然接到县殡仪馆一个让他心惊肉跳的电话:他的被送到火葬场火化的17岁女儿龙伦香,在即将推入火化炉时,突然“复活了”,被送进县人民医院抢救。

女儿竟还活着?!龙伍令怎么也不敢相信。因为女儿送去火化之前,四肢僵硬,浑身冰冷,脉搏不跳,没有呼吸,尸体在家里都放了好几个小时了,家人分明看到她已经死了,这才叫了火葬场来拉尸体去火化。

龙伍令立刻赶往医院,见到女儿果然活着,他激动万分地对殡仪馆的来人和医院的医生连连叩头,千恩万谢。

接回死而复生的女儿,龙伍令又惊又喜,万千复杂的情感却奔腾起来――

龙伍令有3个孩子,长女龙伦香从小就乖巧懂事。龙伍令一直精心收藏着一双棉鞋,这是女儿上初中时给他做的。由于母亲常年在广东打工,家里还有2个年幼的弟弟,洗衣做饭这些家务活时常由龙伦香承担。她自幼听话懂事,好学上进,家里条件差,没有钱买棉鞋,她便跟大人学着用毛线织鞋。从第一双的手工粗糙,到第三双的平整匀称,一针一线都透露着龙伦香的心血。龙伍令时常看着这双鞋发呆,想起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越发心酸无比。“那个娃儿很节约,舍不得吃舍不得用,念书时一个星期给她2块零花钱,她还省6毛钱回来。”对于家境的拮据,龙伦香看在眼里,想在心里。龙伍令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龙伦香在家里的墙壁上挖了一个小洞,每次节约下来的零花钱她都会藏在这个洞里。每当家里有急需,她会毫不犹豫拿出来。龙伦香中学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就去数百公里外的重庆渝中区一家绣花厂打工挣钱,每周都会打一次电话回家报平安……

然而,2006年底的一个下午,龙伍令突然接到了重庆市璧山县民警的电话,说龙伦香进了当地派出所。女儿在外面打工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进派出所了呢?

原来,龙伦香到重庆市打工后,努力挣钱,加班加点从不放过,休息日都不停歇。这样做了一年,她居然存起了5000多元钱。这天,龙伦香带着这些辛苦攒下的钱和一些衣物行李准备返乡。可是就在这一天,她的命运彻底改变了。当她拖着行李路过重庆游人如织的解放碑时,走累了,便停下来,坐在温暖的阳光下小憩。渐渐地,她靠在石椅上迷迷糊糊睡着了。等她醒来时,忽然发觉自己的随身行李和钱包都不翼而飞。16岁的龙伦香完全没了方向,钱没了,她无法回家,也不知道怎么跟家里人联系。饥饿与寒冷一阵阵袭来,渐渐地,她的神志开始迷糊起来。从此,龙伦香就流浪在了陌生的街头。一个拣破烂的人发现了她的怪异举止,当即拨打了110。

万念俱灰的龙伦香被带到了派出所。龙伦香神智清醒时,大声背出了父亲的手机号码。

龙伦香被匆忙赶来的龙伍令接回家中。龙伍令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女儿小小的年纪竟然经历了这么重的打击。见女儿目光呆滞,只穿了一件单衣,龙伍令的眼泪就“刷”地掉下来了。女儿神情呆滞,一直不开口说话,也不吃不喝。女儿身体上是不是出了问题?龙伍令立刻把女儿送进了当地医院检查,可医生说她身体并没大碍,可能是受了惊吓。这样,龙伍令只得把女儿背回了家。

龙伦香回家后,举止越来越古怪,经常一站就一天,有时喊她坐,她理都不理,也不答复。扶她坐下后,她也是一坐一天,直到有人拉她,她才起身。如果没有人拉她回屋,她经常在外面一动不动地一站一天,甚至连眼睛都不眨一下,而且一整宿这样睁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伍令发现,女儿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她不再开口说一句话,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木头人一般,做什么事都需要别人的牵引。她虽然经常不吃不喝不动,但有时会突然狂吃东西,而且是乱吃。自家饭桌上剩饭、邻居家门前晒的花生、地上的烂桔子,她抓起来就往嘴里塞……

面对行为怪诞的女儿,龙伍令心疼不已。女儿从小到大,身体特好,都没有吃过感冒药,如今身高1米68,白白胖胖的。她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意外才变成这样?龙伍令百思不得其解。看着女儿的病情越来越严重,龙伍令带着她奔波了一家又一家的医院,却始终没有揭开谜团。

在梁平县这个重庆北部的深山里,乡亲们世世代代都没有见过这样奇怪的症状。无奈之下,龙伦香的奶奶请来了邻村的大仙到家里“驱邪”。

现年40岁的龙伍令上过初中,从不迷信,他明知道“大仙”纯粹是来骗钱的,可为了拯救可怜的女儿,他还是希望奇迹出现。然而,邪也驱了,鬼也捉了,半年过去了,龙伦香的病情却丝毫没有好转。

为了治女儿的怪病,龙伍令耗尽了家中所有的积蓄。

木僵症痛切慈父心扉

为了给女儿筹集治疗费,龙伍令把龙伦香留给了年迈的母亲照看,自己和妻子都外出打工去了。龙伍令走后还不到一个月,龙伦香就病情加重,每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形如“木头人”,甚至抓食自己的大便。家人只好找来一根一米长的竹竿,将她的双手捆在竹竿两头,控制她的行动。

这天早上,奶奶叫龙伦香起床,突然发现她浑身僵硬冰冷,像死了一样。她一摸孙女的鼻孔,感觉她没有呼吸了。她立刻叫龙伦香的伯伯过来确认。伯伯把手在她鼻孔边一探,也觉得她“没气了”,看起来是死了。随后赶来的村民也都认定龙伦香已经死亡,便给远在重庆打工的龙伍令打了电话。

接到电话,龙伍令悲痛不已,他不敢相信,女儿才17岁,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了。?因为常年忙于生计,龙伍令没有给女儿过过一次生日,一年到头也没顾上和女儿唠几句家常,现在女儿却要永远地和他告别了。他一边伤心地往回赶,一边安排家人准备后事。

龙伍令赶回家,只见殡葬车停在家门口,女儿的尸体被孤独地放在车里。他含泪给女儿烧了一点纸钱,就让拉去火化了。幸运的是,在送往火化炉的那一刻,火葬场的工人发现了龙伦香微弱的呼吸,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这就是本文开头出现的惊魂一幕。

然而,每每看着从鬼门关前拉回来的女儿,龙伍令既欣慰,又悲伤。女儿正青春年少,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难道她就只能这样生活在沉寂的世界吗?

从殡仪馆回家之后,龙伦香再次发病。无奈之下,家人又将她捆在竹凉板上。龙伍令心疼女儿,将她的双手解开,带她到屋外活动。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龙伦香能自己站立,但只有在别人牵引下才能行走。如果无人引导,她就一直闭眼保持标准的立正姿势,像个木头人,像一具僵尸!

因龙伦香的母亲远在广东打工,女儿就时刻需要龙伍令服侍。她晚上闹起来,龙伍令觉都睡不着,白天还要做工。从龙伦香发病那天开始,他就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短短半年,40岁的龙伍令被折磨得像50多岁的老人。由于经常熬夜,他患上严重的眼疾,眼角经常溢出白色的分泌物,擦尽后又溢出来了……

看着龙伦香魂不守舍的怪异行为,村里的小孩开始在背地里叫她“疯子”和“神经病”。久而久之,村民的这些叫法却使龙伍令浑身一激灵:自己往常带女儿看的都是一些综合性医院,都是检查身体上的毛病,而从来没有从精神上考虑病因,她是不是患有某种可怕的精神疾病呢?

他尝试着把女儿背到了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平湖分院,这是一家精神专科医院。该院对龙伦香的一系列异常行为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后,发现龙伦香住院后,经常独自一人坐在病房的地上,一坐就是一天,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甚至眼睛的睁和闭都需要别人帮她完成。躺在病床上,龙伦香经常是四肢麻木,没有任何动作。医生把她手拉起来后,扶她的手放了,她就始终保持她的手举起来的状态,直到医生把她的手按下来,她的手才放下来,这就像摆蜡人一样,把她摆成一个什么姿势,她就可能是什么姿势。

医生们于是猜测,龙伦香是不是得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呢?就在医生们为此感到困惑时,龙伦香的又一个行为让医生们受到了启发。医生把她扶到床上后,把她的枕头取走了,可是,她还是以有一个枕头的位置睡觉。这不是古老医学中提及的木僵症状吗?木僵症指的是人处于一种像僵尸一样的状态,这种症状属于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空气枕头”就是木僵症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外在表现形式。

医生终于做出了诊断:龙伦香患的是精神分裂症,其一系列怪异的行为是木僵症的表现。而龙伦香的假死经历,也是一个严重的木僵状态的体现。

精神分裂症?木僵症?这些字眼虽然对龙伍令这个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庄稼汉那么的陌生,但是病因总算是找到了,他松了一口气。医生指出,精神分裂症目前还不能完全根治,但是可以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缓解她的症状。这个消息对于龙伍令无疑是晴天霹雳,他很纳闷,之前他家里没有人得过这种病。女儿为什么会得这么奇怪的病?

誓让女儿浴火重生

龙伍令痛悔不已,他和妻子一直忙于生计,从来没有想过要和女儿交流,也不关心她心里到底在想什么,甚至在她丢了钱包后,他还责怪过她。在她生病后,他也没有好好地安慰过她。龙伦香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平湖分院住了一个月后,龙伍令开了一些药带着女儿回家了,他决心要用自己的全部努力,让女儿的症状有所减轻,浴火重生!

每天清晨,在龙凤村的后山上,总会出现两个身影,那是龙伦香和她的父亲龙伍令。龙伍令每天早晨把她带出去,慢慢地走,慢慢开导她,他还带她出门赶集,看看外面的世界。不管龙伦香能不能听懂,龙伍令一有机会就会跟女儿说话、聊天。他相信,女儿原本那么听话,那么懂事,她不会就这样抛下她的家人,总有一天,她会清醒过来。

龙伍令上初中时,学习成绩优异,先后在梁平县学科竞赛中多次得奖,可最终因家庭贫穷而辍学。成年后,他常在农闲时去重庆当挑夫,卖苦力。自己经历的人生挫折够多的了,他不能让孩子再遭罪了,他一次次噙泪对女儿说:“娃啊,你不管遇到什么波折,都要想开点,从失败中吸取成功的教训。你不要背老思想,事物是发展的,什么事情都可以改变的,如果你有什么心思,爸爸绝对能帮你解决好。”

除了和女儿聊天,龙伍令不管是下地干农活,还是到邻居家串门,都会带着女儿,他再也不会让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家里了。他希望用他迟到的父爱重新唤醒女儿。龙伦香大小便无法自理,经常尿在裤裆里,龙伍令就和老母一道,不嫌不弃地为女儿换干净的衣服,好心的邻居们也来帮忙,面对此情此景,个个泪流满面。

由于得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有时会有自杀的念头,龙伍令便时刻留意着女儿的一举一动。洒庄稼的农药、厨房的菜刀、尖利的竹片、日常要用的绳子,等等,他都一一藏好,害怕女儿出现意外。

几个月后,在父亲的精心护理下,再加上药物治疗,龙伦香的病情终于得到了一些缓解,不再轻易捡脏东西吃,也知道换内衣了。未发病时,她还帮助家人洗衣做饭。

看到女儿渐渐恢复,龙伍令喜上眉梢。可对龙伦香得的怪病,或许谁也无法体会他内心的愧疚,虽然医生说精神分裂症跟社会环境和成长背景有关,但是龙伍令始终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女儿,对她的关爱不够,才导致女儿得病的。现在他能做的,就是加倍地关心女儿,以此来弥补心中的愧疚。

不久,邻村一个叫熊孝志的建筑工人上门提亲。熊孝志虽比龙伦香大10多岁,但本分可靠,对她的遭遇很同情,也十分欣赏她的勤劳善良。为了让女儿得到情感归宿,抚慰那颗受伤的心灵,2008年正月初八,在龙伍令张罗下,龙伦香嫁给了熊孝志。

为了让龙伦香换一个全新的环境调养,在龙伍令建议下,熊孝志带着龙伦香投靠远在拉萨郊区工作的姐姐家。熊孝志一边在那里打工,一边协助妻子疗养。他的姐姐也很同情这个弟媳,不断给他做好吃的,并抚慰她。

到拉萨最初,龙伦香几乎没有自控能力,随地拉尿,打扫卫生都要喊她才行。可爱情滋养和亲情的抚慰,雪域高原淳朴的民风和清新的空气,让她心情舒畅,她常常面对洁净的山野振臂呼号,并开始主动做一些轻松的家务。除了有点贪玩、贪吃和有些小孩子脾气外,她看起来跟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她还不忘学习,喜欢看英语,一高兴就与上中学的侄子进行英语会话,有时跟熊孝志用英语对话。尽管小学毕业的熊孝志不懂英语,但他还是微笑着倾听她说外语,和她一起学英语。

由于精神备受刺激,许多事她记得模糊不清,但她总能记住两件事:一是自己的家在重庆梁平柏家镇,二是父亲的生日,并经常推算父亲的年龄。有一天见到熊孝志的姐姐在绣花,她也开始纳鞋,说要给父亲40岁生日做一双棉鞋。本文发稿前,龙伦香已经怀孕4个多月了。或许是母性的情怀勾起她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她在日记本中写道:“珍惜每一天,把握每一次机会。”

2008年秋日的一天,是龙伦香19岁的生日,家人特意准备了一桌好菜为她庆祝。由熊孝志领头,大家为她唱起生日歌,她也跟着拍手,跟着唱起来,唱着唱着,她就泪流满面。

女儿远在拉萨疗养,龙伍令却丝毫没有放松对她的牵挂。为了让女儿彻底康复,龙伍令先后到重庆的多家医院咨询拯救女儿的方法。医生告诉他,目前医疗条件无法根本治愈这种精神疾病,但精神抚慰,或许是拯救她的灵丹。

女儿香范文第3篇

我休完产假上班时,北京奥组委的领导希望我能去奥组委新闻中心综合处工作。我很犹豫,这是全新的挑战和机会,能接触到国际传媒精英,学习最先进的工作经验;但要我放弃央视主持人的位置,心里舍不得。 老公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于是,我离开央视,借调到奥组委工作,直到奥运会结束。事实证明,我当时的决定非常正确,在奥组委工作一段时间,我的收获远远超出了预期。

可是,我付出的代价也是很惨重的,迄今很少为外界所知。当时为尽快适应新工作环境,我整天早出晚归,2008年举办奥运会期间,更是忙得连家都顾不上回。待忙完手头工作回到家后,我突然发觉,由于和我长久分离,女儿变得非常古怪,不爱说话、怕见陌生人、胆子小、容易烦躁……

经医院检查后确诊,香香有早发性自闭症。我如雷轰顶!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作为父母的责任。我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诧异的决定:淡出主持界,回归家庭。路云问:“你这么红,突然放弃了,舍得不?”我内心凄然:“和女儿比起来,还有什么不能放弃?”

2008年12月,我回归家庭,每天早早起床,为女儿准备早餐,然后送她上学。转眼到了春天,北京郊外莺飞草长,青黛色的香山景致如画。我们在暖洋洋的草地上坐着玩耍时,香香趴在一株野花旁边对着欲放的花苞甜美地笑着,神情是那么陶醉,笑声是那么清澈,让人的心情豁然开朗。我和路云相视,会心一笑,刹那间,彼此的困扰突然都卸下了,除了香香,一切都变得云淡风轻。

香香胆小,不太爱说话,每天晚上睡觉前,我就给她讲故事。为了帮助女儿找回童年应有的活泼劲儿,加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要求女儿自己看图画书,然后把故事复述出来。渐渐地,女儿会交流了,能说出完整的句子。之后,我开始培养女儿的观察能力,要求她讲在幼儿园发生的小故事。作为回报,我每天给女儿讲一个新故事。

香香一直喜欢和小鱼对话。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和老公长期忙碌,没有和女儿进行语言沟通导致的结果。为了让女儿认识更多新朋友,我带着她驱车前往偏僻的乡村,那里有很多她捐助过的农民工孩子。把这些孩子介绍给香香后,我没想到香香会开口道谢:“谢谢妈妈,以后我除了有小鱼,又有新朋友了!”我紧紧地把女儿拥在怀里。

2011年国庆节,我们带女儿去香港迪士尼乐园游玩。香香一手拉着爸爸,一手拉着妈妈,快乐得小脸绯红。一个过山车,她就让爸爸陪着坐了两遍。我问她:“你不晕啊?”“不晕!有爸爸妈妈在,香香什么都不怕。”我再次陷入感动中:孩子的世界多单纯啊,她唯一的要求,就是让爸爸妈妈陪在她身边。

我和老公闲聊:“女儿长大后,不知会领回来一个怎样的女婿。”老公说:“想想咱们自己,有多少件事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做的呢?我们有自己的人生,孩子自然也有他们的人生。尽量给她提供好的教育,让她快乐地成长,就是尽到我们的责任了。其他的让她自己去把握、去体验吧,那是她的人生和乐趣。”

老公的话没错,女儿会一天天长大,爸妈会一天天变老,生命在轮回中被延续。而当我满头白发的时候,有老伴在身边,我心里依然会跟现在一样,踏实而满足。

2013年,有朋友说:“这两年春晚,你都缺席了,引来观众种种猜测。”于是,我把自己早年写给女儿的一封信放到网上,希望爱我的人们都可以明白一个母亲的情怀:

亲爱的小天使,你对电视里的妈妈从来不感兴趣,可能在你小小的脑袋瓜里已经分辨出电视里那个影子不是真实的妈妈。你的妈妈是那个给你唱儿歌、念童谣的人;你的妈妈是那个陪你去儿童乐园坐滑梯、荡秋千的人;你的妈妈是那个喂你吃饭、把你拉臭臭的人;你的妈妈是那个当你迈开脚步又犹豫不决时向你伸出双臂的人。

孩子,妈妈要谢谢你,是你的到来让我的人格更加完善。以前,妈妈也喜欢小孩,不过偏爱的是干净、漂亮的孩子。自从有了你之后,妈妈才真正以母性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春晚的节目中有打工子弟表演的诗朗诵,妈妈听了也会热泪盈眶、难以自持……

女儿香范文第4篇

合 春天里来百花香

人有急事心发慌

为了女儿好婚配

急慌慌婚介所走一趟

甲 昨天,今生有约婚介所等出征婚启事,某男,28岁,征年轻貌美、温柔大方之女友为伴。电话咨询一打听,

合 某男,你晓得是哪个哎,嗨,就是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杨刚

甲 机不可失,一大早起床,婚介所快快去一趟

合 去迟了怕别人抢。到了到了,我先进我先进

所 挤什么挤,排队排队,听我口令,立正,向右看齐,齐步走。台台一台一台台,台台一台一台台。立定,自我介绍一下,在下姓李,今生有约婚介所所长

合 李所长好

所 各位大妈,无事靠边,有事请讲

合 来婚介所当然是婚事

所 噢,虽然夕阳红,仍旧有激情,你们是来寻找第二春

合 啊呸,什么第二春,我们是替女儿来应征

所 对不起对不起,原来不是你们自己。来噢,先登记。你们应征应的是哪一位

甲 杨刚

乙 杨刚

丙 杨刚

所 啊,你们都是冲着杨刚来的

合 对

甲 李所长,我先来,你先给我女儿登记

乙 我先来,你先给我女儿安排

丙 我先来,你先给我女儿联系

合 我先来我先来

所 别争了,应征表已经填了96份,找他的人排队已排到96号,你们已经是97号、98号、99号,慢慢等吧。

合 不管,你今天就要给我们联系见面

所 不可能,今天一大早我已经给他打了10个电话,他总说忙,马上来不了

合 今天双休日,他怎么来不了,噢,你弄虚作假,拿杨刚当婚托,你别想跑

所 胡说,你们诬赖好人,快松手

合 不行,征婚启事是你们登的,我们是来应征的,见不到杨刚我们手是不会松的

所 你们讲不讲理,嗨,杨刚来了,我的妈也

刚 婚介所电话声声响,

李所长催我会群芳

杨刚我28岁未成婚

对不起爹来对不起娘

所 杨刚,快来救驾快来救驾,你再不来,不算前面96位,就是这三位替女儿来应征的大妈,

就要把我头吵昏了,一口吞了。

刚 大妈,你们好

合 帅,果然帅,比报纸电视上还要精神,我的女婿就他了。我的女婿,我 的女婿

所 干什么干什么,抢女婿啊,不像话,太不像话

刚 大妈,你们了解我吗

合 了解

报纸宣传有文章

电视镜头常播放

家喻户晓全知道

优秀青年你杨刚

刚 过奖过奖

所 我来问噢,他优秀在什么地方

甲 身为质量技术监督员

合 他责任牢牢记心上乙

甲 为国家,为人民

合 他胸怀宽广有理想

甲 立足岗位把好关

合 他迎风斗风浪

甲 勤学习,肯钻研

合 业务精通本领强

甲 铁面无私人威严

合 假冒伪劣在他面前无处藏

甲 只顾工作忘自己

合 个人大事丢一旁

甲 二十八岁还没成亲

合 大妈难受泪水心里淌

甲 杨刚,小杨啊,你该成亲啦,我女儿给你

乙 我女儿给他

丙 我女儿给他

所 嗨嗨嗨,你们女儿怎么样啊

合 好,我女儿好,我女儿好,我女儿好

所 又来了,排队排队,一个一个说

甲 我女儿人才超一流

影视明星没有她漂亮

乙 女孩中数我女儿最温柔

就跟那出水豆腐无二样

丙 我女儿有貌更有才

百花丛中她最香

甲 你跟我女儿配一双

恰是那金龙配凤凰

乙 你跟我女儿成一对

郎才女貌福满堂

丙 你跟我女儿同划桨

夫妻恩爱万年长

所 一个个做广告了

合 走走,做我女婿,做我女婿

刚 大妈,李所长

所 别抢了,告诉你们,其实杨刚这个人不好,非常不好

合 不好

所 他这个人,工作起来不要命

合 那是他一心扑在事业上

所 他这个人六亲不认,连亲舅舅都不给情面

合 那是他秉公办事,原则性强

所 他这个人一年365天,一天都不回家

合 我女儿就爱一个不回家的人

所 他这个人

合 啊呸,人家做媒光说好话,你怎么尽讲坏话

所 我不是怕你们抢得打架吗

刚 大妈

杨刚我其实很平常

有点进步全靠党培养

谢大妈这般抬爱我

婚姻事还在男女双方自己作主张

所 对啦对啦,你们抢有什么用,这婚姻事还是要由你们女儿来跟小杨谈

合 对对对,赶紧叫我女儿过来。(掏出手机)喂喂喂,女儿啊,快到婚介所来,快。哈哈哈

齐 春天里来百花香

花香引来蜂蝶忙

女儿香范文第5篇

两个女儿接连失聪,人生酷寒中要做“企鹅爸爸”

2011年1月12日,“新星杯”全国青少年古筝比赛在山东省日照市举行。决赛中,一对来自齐鲁音乐学院的大学生姐妹以一曲娴熟优美的《古韵》震撼了评委。

由于时间的原因,她们在演奏了5分钟后,便被评委叫停。可不论评委怎么呼叫,她们就是不停,顾自演奏,这引起全场一阵骚动。一位评委生气地走到她们跟前,用行动打断她们,演奏才戛然而止。此时,位中年男子疾步上前,向评委解释:“对不起,她俩都是聋人,根本听不到……”

两个失聪女孩竟能把古筝弹得如此美妙?评委根本不信。那位中年男子,也就是两个女孩的父亲只好拿出证明女儿“重度耳聋”的残疾证……全场哗然!

当主办方宣布,这对耳聋姐妹获得金奖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苦尽甘来。这位名叫吕强的父亲,两眼闪动着泪花,骄傲地注视着上台领奖的女儿,思绪飘回到20年前……

1990年春,辽宁省义县百货公司职员吕强与县医院医生于丽达结为秦晋之好。第二年,女儿吕香凝出生了,给这个温馨的小家平添了不少快乐。小香凝两岁那年,一场历时三天的高热退去之后,夫妻俩隐隐感到女儿有些异样。一年后的一天,小香凝出门玩耍,吕强叫她回来加件衣服,可是无论怎么喊,女儿都没有反应,不祥之兆顿时弥漫吕强心头……吕强和妻子赶紧把女儿带回家,再次站在她背后反复叫她,小香凝还是没有一点儿反应。

小香凝彻底聋了,祸起一年前的那次高热……吕强带女儿四处求医,去了十几个城市的多家医院,女儿的听力仍不见半点儿恢复。更糟的是,女儿再也不开口说话了。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与父母嬉笑打闹,共享天伦,而自己的女儿形同木头人,不说话,也听不到世上任何声音,他们的心如同被刀列了一样难受。

好心的亲友纷纷劝他们:“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再生一个吧,国家也有这个政策。”

两年后,小女儿吕佳璇出生了。夫妻俩给她起了一个乳名叫“天声”。两人迫不及待地在孩子耳边拍掌,验证她的听力。他们喜欢给孩子买“拨浪鼓”等能发声的玩具,每一次,见小女儿对玩具发出的声音非常敏感,夫妻俩就感到十分欣慰。

万万没有想到,一场灾难再次降临也是在两岁那年,一次严重感冒伴随三天高热过后,小女儿也失聪了――她成了和姐姐一样的聋人

这天晚上,吕强个人在外面悄悄大哭了一场。两个女儿尚且年幼,该如何度过她们漫长的一生'吕强心里乱极了,在重重的痛苦煎熬中彻夜失眠……

一天晚上,失眠的吕强起床来到客厅,点燃一支烟,信手打开了电视机。电视里正在播放专题片《南极的“企鹅爸爸”》。这部20分钟的专题片,讲述了南极的雄企鹅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用脚背和腹部“怀抱”着雌企鹅留下的企鹅蛋,从漫长的冬天坚守到春天,直至孵出幼仔,雌企鹅这时也从远方带着食物归来

这个来自天边的动物世界里的父爱故事,让吕强几度落泪:这些动物尚能如此对孩子不离不弃,我再难也难不过极地那冰冷世界里的企鹅爸爸啊!

第二天早晨,吕强对妻子说“我决定辞职。从今天起,我就做咱家的‘企鹅爸爸’。你挣钱养家,我在家里专心培养女儿。我一定要把两个女儿‘孵化’成能说话、自立自强的有用之人!”

手绘加演示,为女儿“孵化”感知世界的方法

面对吕强的选择,妻子有些犹豫,吕强却坚定地说:“如果我俩都上班,那两个孩子辈子都只能是依赖社会生存的残疾人。如果教会她们说话,让她们像正常人一样学习、交流,凭一技之长立足社会,而不是靠施舍过日子,那么牺牲我一人又何妨7”妻子被丈夫豪迈的父爱所感动,激动地流着泪说:“好,我支持你做‘企鹅爸爸’!”

为了让女儿接受正规教育,吕强曾把女儿送去聋哑学校。一周后,老师告诉吕强:“你的女儿悟性很高,如果让她们长期和聋哑孩子在一起,会逐渐失去语言环境。你应该让孩子去正常学校读书。”

吕强又请教了不少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决心自己做孩子的老师。他从最简单的汉语拼音的“a”开始,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教女儿。由于她们听不见声音,根本就领会不了他的意思。吕强急起来,就用筷子撬她们的嘴。可孩子死死咬住筷子也不肯发出声音。吕强就使劲撬,一不小心竟把女儿的嘴唇碰出了血,女儿哭了起来,吕强心疼万分。然而,为了让孩子开口说话,止血后,他再次给女儿示范拼音字母的发音“a――”

这最简单的发音动作,对聋哑人来说却难于登天,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发音时舌头的位置。一次又一次,孩子总是迈不出这关键的第一步。几天下来,吕强又急又累。晚上,辗转反侧之时,他破天荒想出一个特别的方法:自己用图画画出口腔发音的构造图。

这天,吕强用铅笔一笔一笔饱含亲情地绘出声带构成和舌尖位置的结构图,然后,对照结构图发音,演示给女儿看,不停地引导她们发音。经过几天努力,大女儿吕香凝终于进出一个音节:“baba(爸爸)……”吕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香凝,你终于能说话了!”

接下来,他又开始教授其他声母、韵母的发音。慢慢地,一张又一张的发音构造图积了厚厚一摞

于丽达常常在一旁悄悄观察这让人心酸又振奋的授课过程。那一张张记录了艰辛父爱的精致手绘画,那一幕幕忘我的授课情景,使她想起了丈夫说的那些不畏艰辛、执著而称职的“企鹅爸爸”。她懂了,丈夫是在艰难地给两个女儿“孵化”着感知世界的方法。她再也控制不住,热泪滚滚而下

在两个女儿中,只要大女儿会了,小女儿很快也能学会,她们好像心有灵犀,彼此能很快模仿成功。

接下来,于丽达看到,吕强拿出一盒火柴,举起其中根,伸出一个手指,并发出“1”,音…在女儿们学会“1”之后,他又拿出两根火柴,教授“2”的意义和发音。

慢慢地,两个女儿能凭父亲的口形,一个字、一个词地感受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含义,从最简单的“你”、“花”、“狗”到复杂的“吃”、“穿”、“为什么”、“很好”……一遍遍地反复训练、巩固。即使吕强生病,授课一天也不中断。

冬去春来,父亲变得越来越瘦,两个女儿的个头蹿得越来越高,她们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与目俱增。两个女儿终于可以去普通学校和正常孩子一起读书了。她们通过观察老师的口形、动作来理解上课内容,成绩都很优秀。

1999年,于丽达调到兴城市解放

军某医院工作,全家也迁到兴城。

女儿每天放学后,吕强总会帮她们复习一下功课。两个孩子喜欢把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告诉爸爸。她们经常模仿学校老师走路、讲话的姿势。细心的父亲注意到,两个女儿的模仿都能抓住每一位老师的个性,找出他们“标志性”的特点,比如:一位老师说话有些结巴,一位老师走路习惯把手扬得过高

欣喜于这一发现,吕强苦思冥想该如何发挥孩子的优势。他想到了舞蹈。他把两个女儿带到一所舞蹈学校,被老师一下就看中了,因为正常孩子需要领悟几遍才能完成的动作,她们只需一遍就非常到位地完成了。舞蹈老师说:“这小姐俩,真是这方面的天才!”2002年,姐妹俩双双在兴城市和葫芦岛市少儿舞蹈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有一天,姐妹俩去一个小舞友家玩耍,撞见小舞友正在弹古筝。看着小舞友优美的弹姿、神气十足的样子,虽然听不到古筝的声音,但她们知道这是一件能表达丰富内心世界的美好乐器。回家后,姐妹俩缠着吕强要学古筝。聋人要弹乐器,简直是天方夜谭。可看到她们急切的样子,吕强狠下心花800元买了一架二手古筝。让父亲吃惊的是,两个女儿凭着记忆模仿小舞友的动作,竟能弹出两句乐曲来,这让吕强十分震惊,当即兴奋地说

“明天我就给你们找古筝老师!”

心灵共舞创奇迹:一对聋女儿获古筝国际大奖

姐妹俩知道,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挣钱,两个人都去学琴经济上难以承受,于是她们商定:姐姐去上课,回家后再把琴艺传授给妹妹,这样就能省出个人的学费。

2002年5月,吕强带着大女儿吕香凝找到兴城市最有名的古筝老师徐占山。一听说聋人要学器乐,徐老师觉得不可思议:“这怎么能行!聋人可以画画,盲人可以搞音乐,可盲人怎么画画,聋人怎么能搞音乐呢?”吕强诚恳地说:“这孩子虽然听不见,可她的模仿能力远远超出常人。而且她对弹奏古筝十分向往,就凭这一点,也值得鼓励。这样吧,您随便弹一两句,让她模仿下,看有没有那么一点意思。”

徐占山随便弹奏了两句曲子,吕香凝凝神观察,模仿着弹了两句,结果让徐老师非常震惊。吕强趁势说“您就收下她吧!如果她学不好,我也不会对别人说是跟您学的,我们绝不因此败坏您的名声……”这份诚意深深打动了徐老师,他爽快地收吕香凝为徒。

由于十几个孩子同时学习,还不断涉及新的专业术语,所以许多时候香凝仅凭看老师的口形听课根本不行,于是每次上课,吕强就坐在女儿身边陪练。紧张的课堂上,他随时充当女儿的翻译,尽快地把授课内容完整地传递给女儿……

回家后,吕强再让女儿将这堂课的讲授内容中还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复习……当香凝完全学会弄懂后,又传授给妹妹佳璇……父女三人,在这种技艺的传递中完成了心灵的沟通。久而久之,吕强发现,自己也学会了弹古筝。

可是,难题一个接着一个。首先,耳聋的孩子在节奏感方面无法理解要领。一支曲子她们可以对照琴谱弹下来,可她们无法通过听声音感受节奏。于是,吕强便用打拍子的办法,一次又一次地校正她们弹奏的节奏。时间长了,她们终于对乐曲的节奏有了感觉……

每支曲子的快慢不同,这些快慢表达了不同的感彩,这一点对于聋人来说,也是难以感受的。为了让她们理解到这一点,吕强画了几个人:一个是大步快跑的,一个小步慢跑的,一个是中速跑的。然后,他带着女儿去跑步他在前面带队,会儿快跑,一会儿慢跑,一会儿中速跑,让她们从心里领悟不同速度的感觉,然后再回到古筝旁,体会乐曲速度的掌握,这样,在父亲的苦心教导下,父女三人的心灵交流开始流淌起旋律的美感……

慢慢地,姐妹俩的技艺在不断提升。2004年7月,姐妹俩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少儿艺术风采舞蹈大赛辽宁赛区金奖、银奖。妹妹佳璇进京参加决赛,拿到全国大赛的金奖。

此后,姐妹俩的艺术兴趣全部放在了古筝上,她们每天拿出几个小时练琴。为了练好琴,她们的手指常常被磨得肿胀起来,可她们坚持练习,因为她们知道,一直陪伴在身边的父亲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在弹奏过程中,父亲时刻都在用形体语言指导着两个女儿每个乐句的演奏:他利用左手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变化指导女儿左手揉弦的深度变化,利用两手间的距离变化演示右手弹奏强弱的要求……每支曲子,不知要指导多少次,才最终达到他的高标准要求……渐渐地,父女三人的心灵共舞越来越默契。

此时,当徐占山老师得知香凝还有妹妹在专心“偷艺”时,非常感动,干脆让她们免费来学琴。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姐妹俩的技艺越来越精湛。

2006年,姐妹俩在第三届德艺双馨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中获得银奖。这次成功给了她们极大的鼓舞,不久,她们应邀去北京全国政协礼堂表演古筝弹奏。

2007年11月,姐妹俩在全国初赛胜出后,赴日本参加亚洲青少年艺术盛典古筝大赛,和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等多个国家的100多名选手同台竞技。她们参赛的曲目是古筝名曲《雪山春晓》,可由于水土不服,再加上心情紧张,姐妹俩的赛前状态不好。

情急之中,吕强想到了以前靠画画给她们“开窍”的办法,于是,他计上心来:他埋头画画,第一幅是一座大雪山,第二幅是冰雪融化咸水滴,第三幅是水滴汇成了小溪,第四幅是小溪汇成河流,第五幅是河流融入大海……这组图画,完整地表达出了那首《雪山春晓》的艺术境界。吕强为此几乎一夜未眠。当这组画摆在两个女儿面前时,她们一下子领悟到了这首曲子的艺术内涵。

决赛时,姐妹俩的脑海中萦绕着那组凝结着父爱的“春晓”图画,在与父亲的心灵共舞中,她们将这首名曲演绎得如同天籁之音……姐妹俩一举获得这次国际大赛的金奖。台下,期待已久的父亲泪流满面

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聋人弹奏古筝的先例。这一对创造了人间奇迹的姐妹俩被誉为“世界聋人古筝第一人”。

女儿香范文第6篇

从天才到快乐

两大教派“文斗”20年

我丈夫老戴是经济学家,总是很忙,飞往各地演讲、出书、谈项目。我是儿童文学作家,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除在单位就待在家里。我们结婚20多年了,好像从来没有吵过架,彼此都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只是在教育女儿的理念上,我们是相当不同的。

今年女儿20岁了,我们家的两大教派就“文斗”了20年,双方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女儿,有时“经济学家”占上风,有时“儿童作家”更受欢迎。

女儿出生至今,我从未想过要培养她成为什么“家”,尤其没有指望过她成为文学写作者。我觉得人生的路通天大,选择做什么有价值的事都行。我只想和女儿做永远的好朋友,让她身心愉快,保持天然的爱和创造力,明白世界和生活的基本规律,也懂得优雅和艺术,我不愿意选择过于功利的教育途径。

老戴也爱女如命,但他的父爱不怎么对头,好像掺了些别的。他早早为女儿设计好一切:学游泳、舞蹈、数学,18岁进名牌大学、学理科,一口气读到博士……有一次,我见他拿着一张剪报读得津津有味,原来剪报上是天才儿童的特征。理性的他用它来衡量女儿时好像就无法理性了,觉得那特征就是对照着女儿的特点说的。总之,他想要一个天才女儿,并把女儿往那方面想。

老戴很早就开始了对女儿的精英教育,教她拿筷子该怎么拿,笔记该怎么记,牙怎么刷,都有规矩。我不喜欢太规范,担心把孩子培养成机器人,就鼓励女儿找自己喜欢的方式,怎么顺手实用就怎么做。老戴常说我早晚会把女儿宠坏,可我一点儿都不担心。

女儿多愁善感,真挚可人,很有艺术才能,以她在绘画上的高度热情,替我的书《妈妈香》、《大狗喀啦克拉的公寓》等书配过童趣的插图。有她为我插图绘制的图书往往很合我心:我喜欢她对色彩的特殊理解,处理线条时,能在对世界万物的描绘中藏有自己的趣味。另外,这个合作者好说话,出版社给绘图者的报酬很微薄,她也答应,有一次我实在过意不去,就送她礼物作为弥补。

她陆续发表出版的图画近200幅,其中部分美术作品曾获奖并被上海儿童博物馆收藏。她从小学起陆续发表习作数十篇,曾多次在全国及省级以上作文大赛中获奖,2003年获“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2004年获第四届沪港澳与新加坡四地读书征文佳作奖。她学了12年的钢琴,能弹好听的曲子。

孩子爱音乐,我心里很欢喜,不会心灵贫乏,孤独痛苦时有艺术精灵陪伴、慰藉灵魂。至于将来选择什么方向发展,全由她作主。一个人的一生,只有找到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才能尽心倾力,灵性焕发,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我也不介意她学理科还是学文科,只希望一天天成长起来的女儿,千万不要为了显示叛逆和强大就放弃真诚,不要为了成熟而改变天性,要永远保留孩子式的忧伤、甜蜜,淳朴、本色,正是这些,让一个人拥有了美好的感恩生活的能力,并脱颖而出。

而她的爸爸不甘心女儿这样“自由发展”,他有些小小的霸道,他认为家里有一个搞艺术的足矣,说假如母女二人都当作家,那就会鸡犬不宁;说要是两个人都来了灵感埋头创作,通宵达旦,谁来理会他呢?

老戴不止一次地对女儿说:“你还是学医的好,将来我们患了病都归你尽心来治,那有多好!学生物也行,学有关生命的专业前景不可估量。”不知是父命难违,还是小姑娘的天性使然,她开始对生物知识过目不忘:动物、植物、器官、胚胎,一旦谈及便滔滔不绝。生物课的考分总是奇高,实验报告更是写得格外出彩。上完生物课程,她喜欢在家里举一把刀,勾着头悉心解剖猪肚、鸡肠什么的,或是制作蝴蝶标本,写上编号,拍照归档。那副孜孜不倦、神迷心醉的模样,真让我相信眼前这小丫头是块当医生的料。

借一角钱也得还

“铁算盘”女儿大事不算计

可女儿的心性是无法预计的。从女儿上幼儿园起,老戴给女儿备了一个漂亮的钱包,压岁钱、零花钱由她自己保管支配,以便培养她的经济头脑。

也许是遗传的缘故,女儿居然像一个天生的“铁算盘”,对自己的钱管得非常仔细,很会打理。她念小学时,有一次我们带她出门,她煞有介事地带上10元钱;她把大面额票和小面额票分得清清爽爽,而且她的钱包总是藏得很隐秘,以致我们从来都没找到过,当然我们也没刻意去翻她的东西。

到了商店,看到有她真喜欢的东西,她就要我们买了送她。假若我们说:“用你自己的钱买吧!”她一定会疼惜地说“这东西哪里值10块钱”,或者会说“算了,买这个没意思”,怎么也舍不得随便用自己的钱。

有好几次,看她恋恋不舍的样子,我实在不忍心,就付了账,把东西当礼物送给她,她总会感激万分地说:“妈妈,你真好!”有一次,碰到店里没零钱找,我只好向女儿借一角钱,她犹豫一下,最后还是借出来了。可是一进家门,她就要求我归还她的借款。我提醒她,是给她买东西!她却振振有词:“你说好是借的。”没办法,我只能立即找出一角钱还她。

女儿对自己的零花钱管得极紧,这还不算,她还提议说要代我们管收入,大约是嫌我的经济头脑不如她发达。不过这一次我没答应她,我说我们是朋友,朋友问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她听后只好爽快地说:“那好吧!”从此再没提替我管钱的事,花我们的钱也注意多了。事后我常常想,女儿会不会变成吝啬鬼?

有一次,我和老戴说起这一阵家里开支太大,快要入不敷出了。我们说过也就忘了,到了晚上突然看到桌子上放了一沓钱,女儿指着它说:“你们钱不够了,这是我送你们的!”我问她要不要还,她很干脆地摇摇头。我们收下了钱,这表明女儿没有变成吝啬鬼,她把钱用在刀刃上了。果然,女儿从此没来讨还过这笔钱,甚至只字未提这件事。

后来看她的钱积多了,老戴就带她去银行存下一笔。从此每攒够一个整数她就转存为定期,每到过年,她会把利息拿出来给外公买烟和软软的靠垫,给外婆买手提包,给奶奶买点心和厚袜子……她在掏钱买这些东西时,脸上的表情就像慷慨的百万富翁一样。

我和老戴每年生日都会收到女儿的一样礼物,女儿送我的都是漂亮的东西,有一年我收到她买的丝巾,很美丽雅致,让人看了怦然心

动;还有一年她送了我一个英文名字,还有一个手机袋。她的礼物让我记忆犹新,除了我亲爱的女儿,谁也不会想到我该有个英文名字。这个铁算盘送的礼物我很珍惜,我常常在重要场合用她送的丝巾什么的,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有一年我过生日,老戴让女儿买蛋糕,她好久不花钱,钱包鼓起来了。可是女儿不肯,说:“蛋糕应该归爸爸买!”老戴说服不了女儿,说女儿太小气,可女儿不以为然,她说:“我出生日蜡烛!”女儿还做了漂亮的生日卡,写上“妈妈生日开心!”生日那天我去学校接女儿,许多同学都围着我说“祝你生日快乐”,让我喜出望外。事后女儿透露给我,是她告诉她的朋友们,今天是妈妈生日,并且叮嘱大家别忘了祝我生日快乐。那真是一份比蛋糕重得多的厚礼,我真的成了个开心妈妈,而这份开心,是女儿给我的。

而老戴生日收到的女儿的礼物是很好笑的,有一年是一个新式的拖把,因为他最喜欢家里一尘不染。还有一年,女儿淘来一本封面破烂的旧杂志做他的生日礼物,他喜欢收集旧书刊,有时候一本喜欢的旧书找不到了,他会急得茶饭不思,好像失恋一样。老戴见女儿买东西要先看“性价比”,而且对经济有兴趣,就得意得很,趁势教她做基金和股票的原理和规则,给她推荐经济书籍……直至现在,女儿仍是“财务自主”,还是家庭的“理财高参”。

不过,有一件事情我是很铁腕、非要坚持的,那就是让女儿爱上那装满书橱的各类文学书籍。女儿的早期阅读开始得很顺利,不料好事多磨,她6岁那年迷上了电视,不喜欢阅读,每天一清早就穿戴整齐坐在电视机前等待节目开播,想看的节目一个都不漏掉。有一次《每周电视报》没送到,我正幸灾乐祸呢,没料到她另辟蹊径,打电话去外婆家询问,而且问一遍就把播放时间全记得分毫不差。

我规定她每天只看一小时电视。宣布规定时,她大声抗议,可坚持实施了一周后,她的态度缓和下来,有时到了时间,我看她一眼,她就会理亏地把电视机关闭,总算顾全大局,没有赖皮。我把从电视上抢回来的时间用于对她的阅读培养,给她读充满童趣又有意义的书。后来她觉得外国的故事比较遥远,我为她专门创作了一本《调皮的日子》,她很爱里面的调皮鬼角色。等到她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我才“退居二线”。她从我的书橱里找出《彼得・潘》、《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魔法师的帽子》、安德鲁・朗格的《彩色童话集》等。

家里满堆满放的书籍肯定是使她得益的源泉,很多书她都读得烂熟了,书籍开阔了她的视野,她变得比同龄人要有“想法”,也更多一些“观点”,甚至有了较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凭着这种“权威性”,她在班级中荣获了一个绰号――“大师”。当然,这是同龄女生“赏赐”的,男生不至于这么慷慨。

从阅读到写作

理科女儿写长篇小说

她变得自信,我摊在书桌上的文稿,她也堂而皇之地过来“巡视”。她喜欢《小香咕系列》,隔三岔五地要向我“催稿”,说:“怎么还在写第四章呢?真吊人胃口。”因为小香咕的故事有一部分取材于她的童年生活,当时我和老戴时常出差,就将她寄放至姑母家中“去和小朋友玩”。那个家加上她就有四个女孩,她们厌倦那些旧式的儿戏,因此每次便由我那想象力丰富的女儿想出新颖别致的游戏。玩了特别有趣的游戏,回家后她便向我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

她叙述时,我便拿出一本厚厚的硬面抄把这些有趣的事儿记下,硬面抄写满好几本时,小香咕的故事就在那一个个夜晚从我的笔下一个接一个的流出来,汇入一本又一本小香咕系列丛书之中。我对小香咕的故事情有独钟,时常“不耻下问”地来与女儿“切磋”。使她颇具成就感的是,故事中的一些人名,包括那可爱的女孩所拥有的“小香咕”这个温馨别致的名字,以及有趣的猫名“小秧秧”与狗名“路易驹”都是她给起的,这种参与使得她对小香咕的故事更喜爱了。我们一道编着小香咕的故事,双方时常会被那些充满趣味的小事感染,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编到略带伤感的故事时,又会被深深地打动而为其中的人物叹惜惆怅。

阅读是写作之母,女儿悄然动手写作了。凭着性情,自由发挥,往往写完后还沾沾自喜,一面读一面笑出声来。有时她写得感觉好了,还会把习作交给我读。我读时,她在一边屏声敛气,若我读时笑出声来,她便高兴得手舞足蹈。

后来,女儿的阅读更为宽泛了,她尤其喜欢《艾凡赫》、《红楼梦》、《源氏物语》、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皆大欢喜》、《理查三世》等等,这些书常常在她的枕边。书店和旧书店也都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她去书市,总会扛回来一堆书。书籍开阔了她的视野,她成为一个头脑敏捷、独立意识很强的女孩。

“近水楼台先得月”,每每写作遇到难题,女儿会来找我,但是她从不以讨教者的身份,而是跑来与我“切磋切磋”。这讨教与切磋的界限我能区分得很清楚,比如她感受到某些写不透的地方,像人物内心独自,某些复合的故事结构等,但当我把她试图表达的点透后,她从不照搬我的设计,而是另辟蹊径,竭力去想更好的表达,随后再得意地念出声来自我欣赏并供我欣赏。

后来才知道,她从那时起就有了“小野心”,试图自己拿起笔来涂涂抹抹写一本长篇小说。2006年高三下半学期,她悄悄地写小说,夜以继日,甚至在高考前夕的几天也没有歇笔。

老戴知道了不允许,怕耽误高考。可是我理解女儿,帮她掩护着,因为我相信她能处理好迎考和创作的关系,另外,我觉得高考前的气氛令人窒息,或许创作能给她清新的空气、心灵的释放。后来她果然如愿以偿考取了第一志愿。

女儿的长篇小说《被磕疼的心》200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女儿还算厚道,出书后马上表示要请客。我呢,掏钱买了300册,做她最忠实的读者。

坦率说,我翻看了女儿的《被磕疼的心》后是又惊喜又伤感,喜的是书里有五彩斑斓的幽默叙述,有少女内心深处的芳香,有活泼的人物群像,调侃而不轻佻,机智而不失真情。而令我心疼的是,小说中孩子们的伤心、忧愁、压抑以及那种心儿受伤后的疼痛感受……我感到自己的心也被磕疼了。

我盼望女儿能把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她酷爱文学,但念大学时选择了经济类的专业,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她心灵疼痛的原因之一。选择经济,是她从心底里相信父亲的观点还是不忍伤父亲的心?是的确爱上了学经济还是心里模糊着?

不过,我和她爸尊重她的选择,我们不可能给女儿留下什么巨额财产,但能给孩子更珍贵的东西:童年的美好情怀、阅读的习惯、包容和爱心、信念以及无限的有关人类温暖的记忆,包括父母不同的爱的“争夺”……

女儿香范文第7篇

王香娥家住九江市西北部的一个小村。1970年夏天,王香娥生下儿子李明珠后,丈夫李共和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是年,李共和40多岁了,他们夫妻生了七个女儿(只养活三个),就是不见儿子的面。生最后一个女儿时,王香娥已得了子宫肌瘤,医生建议切除子宫。可他们夫妻一条心,不生个儿子不罢休!岂料这回果然生的是儿子,他们怎能不欣喜万分?

李共和给儿子取了个别致的名字:李明珠,意为掌上明珠。

打从儿子来到人间,李共和夫妇就没正眼看过三个女儿。当时缺粮食,李共和夫妇将全家六人的口粮全部供李明珠享用。而八岁的大花、五岁的小花、三岁的幼花只能吃红薯和草根充饥。有一次,女儿偷吃了几口弟弟的米饭,被王香娥狠揍了一顿:“你们凭什么吃米饭?你们迟早是别人家的人!明珠是李家传宗接代的,我老了要靠他供养哩!”

随着年纪的增大,李明珠成了左右全家的“太子”。邻居悄悄编了个顺口溜:“我是李家太上皇,你看猖狂不猖狂?姐姐只配做牛马,怕我三分是爹娘。”

农家孩子四五岁就单独放牛,而李明珠却自在玩耍、无拘无束。七岁那年,他第一次单独放牛,却断送了家人的两条性命。

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一阵闷雷响起,一群放牛娃急忙牵着牛往家赶。李明珠怕淋雨空着手跑回家。李共和担心丢了集体的牛,就叫大花一同冒雨上山找,牛找到了,暴雨也来了,他们在山顶的樟树下避雨,不料一声巨雷,樟树被拦腰截断,李共和父女和那头牛一同魂归西天……

丈夫和大女儿死后,王香娥拖着三个孩子,活得确实不易。亲戚要她嫁人,她怕后夫虐待她的宝贝儿子而拒绝。她在艰难中带着三个儿女苦度日月。不久,村里来了两户外地人,一户是浙江的木工,一户是湖南的砖瓦匠。王香娥为了一心一意抚育好儿子,竟硬着心肠将两个女儿分别送给了这两家人。村民们颇为费解,说10多岁的女儿送人多可惜,她说,可惜个啥,她们生不是李家的人,死不是李家的鬼,我的后辈子只有靠我的小明珠了!

送走两个女儿,这个家就剩下母子俩了。王香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想,凭自己的吃苦耐劳,一定可以将儿子抚养成人。

她时常“教育”儿子:“娘为你吃了多少苦,你可不能忘记啊;你知道娘为啥不肯给你找后爸,为啥要把姐姐送人?这一切都是为了疼你爱你,让你吃好穿好!你长大了会对娘有良心吗?”小小李明珠觉得娘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就认真地说:“娘,你放心,我长大了一定会好好孝敬你!”王香娥听了,搂着儿子乐得合不拢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香娥的美梦渐渐破灭了。原先,王香娥希望儿子通过读书出人头地,但他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初中没毕业,他就厌学回家了。不久,王香娥又给他找了个木工师傅,想让他学门手艺,谁知学了几天就同师傅打架。这样,他什么也干不成,整日在家里游手好闲。

一晃几年过去了,李明珠长成高高大大的小伙子,可他却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他们母子有五亩责任田,平时都是年近半百的王香娥在地里劳作,李明珠基本不问农事。他在村里结交了几个赌友,常常赌得昏天黑地。后来,他们又到镇上去摆擂台。赌赢了,大吃大喝一通,而后带点“战利品”回家“孝敬”母亲,王香娥竟夸儿子有财运。赌输了,就垂头丧气发无名火。一次,他们碰上一伙从市里来的“高手”,一晚净输2000多。李明珠被人押着回家取钱。王香娥说家里没钱,李明珠搜出一个2000元的存折。王香娥抢下存折,哭着说:“这是娘积了五六年、准备给你娶媳妇的,千万动不得呀!”李明珠吼道:“自家的钱不能动,你是逼我去偷去抢吗?”他硬是从母亲手里夺过存折,交给了取债人。王香娥气得几次跳河,都被邻居救了上来。

王香娥身体一年年变弱,可很多重活仍由她干。那年冬天,她挑着半担谷子去碾米,摔在禾场上。邻居们见她倒下半天起不来,把她抬进屋,又从新禾村请来专治跌打损伤的刘郎中。刘郎中一检查,发现右脚碎了踝骨,给她敷了药,缠了绷带,留了中药末子。由于敷的是新鲜草药,刘郎中吩咐她每隔三天派儿子去他家取一次药,吃药敷药不能少于两个月。

李明珠从镇上赌博归来,见母亲摔坏了脚,不但不安慰,反而骂道:“死瞎眼的,你是故意摔断脚想让老子伺候你!”

王香娥躺在床上泪如泉涌。她不敢指责儿子,生怕他一走了之。这时她想起了两个女儿。要是她们在身边多好啊。可是她这辈子再也见不到她们了。她们跟随养父母,10年前就分别回了浙江和湖南,听说早已嫁人,她们恨她抛弃了她们,从不与她来往。王香娥是多么痛恨自己当年鬼迷心窍做出那么荒唐的事啊。现在一切都晚了,她只有悔恨、伤心、落泪的分了……

三天很快到了,王香娥提醒儿子去新禾村拿药。李明珠拿了两回,就感到腻烦了。第三次去拿时,遇上几个哥们,就随人家进村赌博,将拿药之事忘在脑后。刘郎中见李家没人来,怕耽搁了治疗,就派女儿刘秀秀送了来。

刘秀秀帮王香娥调好药,敷好,就要走。王香娥留她吃饭,刘秀秀说还早,不吃了,王香娥也许太寂寞了,流着泪说:“秀秀,求你陪我说说话,帮我做顿饭,好吗?”秀秀见这位老人太可怜,不忍心走,就留下来做了一顿饭,端到王香娥跟前。王香娥一边吃饭一边想,人们都说母女最贴心,要是有个秀秀这样的女儿多好啊!可这怎么可能?她吃着吃着泪流满面。秀秀问她哪儿不舒服,她说:“我做梦都想有个干女儿,若不嫌弃,求你做我的干女儿好吗?”

秀秀是个善良的姑娘,见老人哭得伤心,只好答应。

王香娥万分欣喜地把秀秀拉到身边,仔细端详着这位清纯如水、端庄秀丽的干女儿,说:“我真有福气啊,上天赐给我一个仙子似的干女儿!”

她向秀秀讲了自己的苦难经历,特别讲了早年丧夫失女和被生活所迫送掉两个女儿的事。听得秀秀也陪她落了不少泪。

秀秀回到家,把王香娥求她做干女儿的事向父母说了。秀秀父母讲究积恩积德,乐善好施,同意了女儿的做法,并嘱咐她今后承担送药的任务。

这一边,李明珠傍晚回家,见了娘才记起拿药的事,就说明天去拿。王香娥泪眼婆娑地说:“儿呀,你不能太黑心了,如果娘等着你的药救命,今天你有10个娘也早已死了!你23了,没了娘,今后谁给你娶媳妇,谁帮你成家立业呢?”也不知是内心有愧,还是输了钱,李明珠没有顶撞母亲,反而认了错。

王香娥又把刘秀秀送药、做饭和答应做干女儿的事告诉了儿子。

李明珠对这个找上门来的“干妹妹”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向娘打听她长得靓不靓,年龄有多大,身材好不好。得到满意的回答后,他就夜不能寐,心下打起了“小九九”。近年来,他先后追求邻村的几个姑娘,人家不是嫌他懒,就是嫌他穷。王香娥所住的仁义村与新禾村只隔六七里,但要翻越天云山,又不属一县管辖,所以村民之间了解不多。李明珠担心他的“名声”传到新禾村对他不利,因而整日发愁。

三天后,刘秀秀又送药来了。等候在家的李明珠见她容颜清秀、体态丰满,欣喜异常。他一改往日懒相,又是端茶送水,又是下厨做饭,嘴里还不住地谢她。刘秀秀见他长得人模人样,做活又勤快,也心存好感。饭后,李明珠还送她过了天云山。

通过一次次的接触,李明珠觉得刘秀秀聪颖善良又踏实,是个很有教养的姑娘,就下决心要娶她为妻。

那一次,刘秀秀有事到下午才来送药,回家时天快黑了,李明珠又当“护花使者”。他们说说笑笑走到天云山。李明珠突然抱住她,说:“秀秀,嫁给我吧,我会让你幸福的!”秀秀推开他,说不行。李明珠又是赌咒又是发誓,还拔出小刀要断指为证。刘秀秀心软了。在草地上,她以女性的最高形式,向他作出了“爱的承诺”。

不久,王香娥的脚好了;刘秀秀成了她的儿媳。双喜临门,王香娥高兴得成天像个笑菩萨。但她的快乐太短暂了。有了妻子的李明珠,对老母亲越来越看不顺眼。他今天嫌娘的饭做得不香,明天骂娘的地扫得不干净。有一次指责母亲菜做咸了,王香娥试了说不咸,他吼叫着要用碗去砸娘,被刘秀秀奋力夺下了。

半年后,李明珠在邻近一个叫罗家的小村买了一栋旧屋,将老婆接过去,把老母亲遗弃在仁义村。刘秀秀劝他他不听,但又拗不过他,只好隔三岔五去看望婆婆一回。每到夜深人静,形影相吊的王香娥就默诵着那首“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的童谣,禁不住凄然落泪。她几次想死,但又舍不得常来看望她的秀秀。秀秀成了她活下去的惟一希望。

2001年,刘秀秀生下了女儿李伊丰。为了照顾好坐月子的儿媳,王香娥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下雪,每日步行一里多路,来为她做饭洗衣洗尿布。从冬到春,王香娥足足坚持了100天,这在十里八村是没有的。刘秀秀非常感动。她说起婆婆总是说“我娘”而不说“我婆婆”。

当了父亲的李明珠,又慢慢变得懒惰而嗜赌。农闲时候,往往两三天夜不归宿。刘秀秀好劝歹说他根本不听,说多了,他就动手打人。刘秀秀是个不会耍泼的女子,对李明珠无能为力,只好任他逍遥。

不久,李明珠在牌桌上认识了一个叫阿梅的女人,一来二去就混上了,后来干脆在镇上租了房子住下。他白天与阿梅一道儿做水果生意,晚上一同上赌桌。他觉得找到了知音,就逼秀秀离婚,秀秀苦苦哀求也无效。

离婚后,李明珠这对“志同道合”的夫妻,决心靠赌博致富。不料公安局根据群众举报,端掉了他们的赌窝,罚了巨款,还双双拘禁七天。

出来后,他们筹借了2000元,决定到广东去“赚大钱”。

但他们哪里知道,一无文凭,二无技术,在广东也是“多余的人”。他们转了几天,用尽了盘缠,也没找到致富之门。

就在走投无路之际,黑道上的“老大”把他们介绍给一个劫车团伙。为了挣钱,他们拼命“工作”,不出一个月,作案10多起,分赃款4万多元。但他们未来得及庆贺一番,就被套上了冰冷的手铐。

其时正逢全国严打“两抢”犯罪。他们很快被判处极刑。这对苟合不到一年的“患难夫妻”,就这样踏上了不归路。

王香娥得知这一消息,欲哭无泪。她对着南方自言自语:“政府做得对,逆子该杀,这是上天给我的报应啊……”

离婚后的刘秀秀,带着女儿顽强地生活着。春播秋收,犁田耙地,样样苦活都得干。好心的邻居劝她,你才20多岁,人又长得俊,趁早嫁个好人家吧,何必在这里白受罪!刘秀秀说,我嫁了人,女儿怎么办?婆婆怎么办?邻居说,女儿是李家的人,交给婆婆就是了;婆婆的事你就别管了。她儿子对你无情,你还对她好个啥?刘秀秀说,儿子的错与母亲无关。我怎么能用她儿子的无情去报复无辜的老人呢?

邻居们都被刘秀秀博大的爱心感动了。

去年春插,王香娥赶来刘秀秀家带孙女,不慎摔了一跤,几年前摔断的左脚又脱臼了。望着床上痛苦的婆婆,刘秀秀只有向父亲求救。

刘郎中给王香娥的脚复了位,放下几包草药,叮嘱女儿过三天去取药。刘秀秀拉住父亲说:“爸,你千万别走,帮我耙了那口田,吃了饭再走,好吗?”

刘郎中答应了。刘秀秀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其实她留父亲吃饭并不是要他耙田,而是另有目的。

刘郎中耙完田回来,秀秀已准备了一桌上好的酒菜。父亲喝到半酣,秀秀开口了:“爸,现在农忙天,取我婆婆的药太不方便了。”“是呀,”刘郎中说,“可你不来取,我们家又没人有空送来。”“你就不能把方子告诉我,让我去采吗?”“那怎么行?祖传秘方,传子不传女。”“爸!”秀秀站在父亲身边,一边斟酒,一边撒着娇,“你就不能破除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么?”“可这是老规矩……”“别管它,你一定要教我!”刘秀秀泪光闪烁地摇着父亲的手臂,直到刘郎中点头说好,她才又破涕为笑。

刘郎中带女儿在附近山上很快找到了那几味草药,而后又教她捣烂配制。不到一小时,刘秀秀就掌握了这个“祖传秘方”。

为了照顾婆婆,刘秀秀从罗家村搬回了仁义村,与婆婆住到了一起。

在刘秀秀的精心护理下,王香娥的脚半个月就康复了。她逢人就说,是秀秀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秀秀比亲闺女还要亲。

刘秀秀毕竟年轻能干,心善貌美,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这其中有丧妻或离异的青年,也有未娶过媳妇的后生。刘秀秀表示,不图家产钱财,只求对方忠善,同时还有个附加条件:要嫁,就带上女儿、婆婆一起嫁。

这条件使不少青年打了退堂鼓。有人劝她说,带女儿嫁不少见,带婆婆嫁就未免离奇了。你已经尽了几年义务,现在嫁走合情合理,你要为自己今后的幸福着想。刘秀秀回答:“我婆婆已到了风烛残年,离开了我们母女,她一天也难活下去,人怎能一心只为自己着想呢?”

王香娥老人得知真情后,哭着求她:“秀秀,放心嫁吧,娘能活下去。”秀秀攥着婆婆的手:“娘,我不能抛弃你,我要侍候你一辈子!”

女儿香范文第8篇

女儿上二年级那年,学校里开设了许多课外兴趣班,让我又是高兴又是发愁。高兴的是那么多精彩的课程,女儿离我心目中那个琴棋书画的才女的梦想更接近了;愁的是课程太多,让我瞬间得了选择困难症。研究了好几天,我还没填好报名表。女儿等得不耐烦,大笔一挥,即刻搞定。我一看,顿时差点惊掉了下巴。哪有什么琴棋书画呀,女儿第一个选中的竟然是烹饪课。其实,说起来也不怪女儿,因为她妈妈我的爱好之一就是在厨房里瞎鼓捣。女儿小时候,一个人玩腻了,常常会跑到厨房来缠着我。为了不让她捣乱,我把厨房也开发成游戏场所,面团、木铲都拿给她当玩具,时不时还让她帮忙干点力所能及的事。对女儿来说,在厨房玩简直比和芭比娃娃玩还有趣,尤其是做烘焙,跟妈妈一起变出比西饼店都好吃的蛋糕饼干来,是她拒绝不了的诱惑。开始时,女儿不过是帮忙称称面粉、搅搅鸡蛋,很快她的奇思妙想也参与进来,我的烘焙作品再不是简单地照搬菜谱了,时时有女儿的创意加入。做了普通的香草蛋糕,女儿会问我,能不能加点核桃粉,变成更有营养的核桃蛋糕;做曲奇饼干,女儿嫌普通的形状不够漂亮,于是我们一起把饼干压出花朵、星星和小动物的图案。一番劳作之后,烤箱里飘出的香味,总能让小姑娘像过节一样的快乐……

望着报名表,我叹了口气,心目中那个穿白纱裙弹琴的才女形象怎么也没法转换成女儿戴着厨师高帽的形象。好在我是个表面开明的妈妈,强忍着给她换个兴趣班的冲动,在表上签上大名。我想,好歹烹饪课是英文老师教的,做不成才女,学习一下英语也凑合吧。

女儿开始上课了,每周一次课,每两次课学会一种食物,都是不需要煎炒烹炸复杂操作的食物,如沙拉、三明治、寿司之类。女儿对课程很感兴趣,遇到她爱吃的,必定要回家显显身手。这次,女儿成了厨房里的主角,我只是在一旁配合她,帮忙找找工具,递递材料。有时在某些步骤上,指点一下。比如做金枪鱼三明治时,我看她把鸡蛋丁切得比较大,就会提醒她:这样可能会让三明治变得太厚。女儿从善如流,很快就改进了。课程快结束时,女儿的信心越来越足,为全家做了一道奶油蘑菇汤。那天正好姥姥也在家,这道汤让从不吃西餐的姥姥赞不绝口。

烹饪课让女儿成了生活家

一年的烹饪课结束,下厨房已经成了女儿生活中,兴之所至便信手拈来的寻常小事。她想做什么怎么做,都自己做主。我这个启蒙老师、指导者的地位渐渐弱化,不几年就彻底“沦为”采购员,只在女儿需要某种原材料或厨具时才出现。

“妈,我想做个橙子果冻,麻烦您帮我买几个橙子和无色无味的果冻粉。”

“妈,我需要个做厚蛋烧的锅。”

“妈,我想试试肥牛饭,能帮我准备盒肥牛吗?”

有时间的话,女儿还会饶有兴致地和我一起逛逛超市,购买食材厨具。一次,在一家厨具店,女儿拿了一套做企鹅饭团的模具放在购物车里。我很想弱弱地问一句,吃个饭团还要做成企鹅形状的,不嫌麻烦吗?估计女儿一定会瞪大了眼睛看着我,那意思是你这人懂不懂生活呀?想了想,我只好把话咽到肚子里,任她自由发挥了。

女儿想做的食物菜肴,一般都是她突发奇想或源自某个动漫故事,在她不会做的时候,她也不来问我了,干脆上网找,研究好了就大胆动手,一点都不犹豫。至于做出来的味道嘛,大部分时候我得承认,确实不错。自从女儿会做肥牛饭之后,我就不去那家著名的快餐店吃了。偶尔做出来的食物不够满意,女儿也会和我一起总结原因,或是去搜索另外的做法,一直试到满意为止。

烹饪课让女儿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

虽然,为女儿只做了厨房里的才女而小有遗憾,但我还是深深感到,女儿学习烹饪这个过程,其实学到的不只是几个菜、几种点心那么简单,而是她掌握了学习新事物的方法。从一开始需要妈妈教、老师教,过渡到了一个自我学习的方式中。这种方式不仅仅体现在烹饪中,也能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她想学习什么新东西,都是自己研究了。她想练习用电脑绘画,就去比较各种款式的数位板,选好适合的软件,一步步练习。画得不好,她就自己在网上寻找教程。有了烹饪的经验,她失败了也不气馁,不是刻苦练习就是吸取教训,找到更好的方法。一个人,在学校读书的时间是有限的,可知识却是无限的,有了自学的习惯和技巧,他会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