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草房子主要内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桑桑是《草房子》这部小说贯穿始终的人物,他也是油麻地的见证人,很不幸,作家拿出了最大的苦难来考验他,但也许这反而是一种幸运,因为考验,桑桑才可能得到更多生命的领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范文怎么写1《草房子》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纯净而美好的情感。在这部小说中,我们无须绷紧神经字斟句酌,也无须埋头苦思个中深意,更无须反复推敲语言特色……只要随心翻阅,就能发现文中处处流淌着诗意的美,充盈着淳朴的爱。
《草房子》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都很普通,随处可见,但却让我感动万分——
陆鹤,一个天生秃头的孩子,被孩子们戏称为“秃鹤”。同龄人的嘲笑让秃鹤自卑万分,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他对其他的孩子进行了报复,但也因此造成了他和别人的疏离。而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他渐渐认识到外貌的美丑不是最重要的,心灵的美丽才是最可贵的。当他重新抬起头来,敢于面对自己的缺陷时,他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桑桑,一个纯真、调皮而又善良的男孩。桑桑幼小的心灵中总是装满了稀奇古怪的念头,他的调皮捣蛋常常让人啼笑皆非。尽管村子里、学校以及家里都被他搞得鸡犬不宁,但他的调皮的外表下却装着一颗善良上进的赤子之心。他敢于创新,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帮助弱小,也敢于面对疾病,并且以一种昂扬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苦难。桑桑的故事,总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忆起许多童年趣事,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苦,无论事情多么糟糕,我们一样可以轻松面对。
秦奶奶的故事却让我印象最深刻。无依无靠的秦奶奶,花去了大半光阴,终于得到自己的一块土地,但她还来不及拥有就要把土地归还国家作为建校之用,她的消极抵抗让人觉得既可笑又可悲。然而飘零凄苦了大半辈子的秦奶奶又是一个多么善良、慈祥的老太太。在孩子们纯真、热情、友善的包围中,这位行将就木的老太婆用生命的余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堂:她,在寒冬中救起落水女孩;她,甘愿离开打拼一生的房子;她,用生命拯救滑水的南瓜……秦奶奶的离去让人忧伤,她的音容笑貌却深烙心中。
还有胆小而多才多艺的纸月,命运逆转的杜小康,追求爱情的白雀等等,他们都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向我们诉说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其实平凡的生活中,时时演绎着美丽的故事,处处彰显着善良的人性。曾经有人说:“生活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只要留心生活,人间处处有真情。
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范文怎么写2《草房子》里的桑桑是调皮的、是可爱的、是活泼的、是帅气的……但是我却觉得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纸月病好了以后,每天早上都会迟到,几乎每当大家上完一节课后才到学校,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有一天,桑桑一大早就起来了,为了知道纸月是怎么迟到的,桑桑就故意给母亲说自己去找昨夜未归的鸽子了。
桑桑使劲地划着船向板仓驶去。当到板仓时,太阳才探出了头,桑桑悄悄地躲在了一座桥下,他四处张望,见桥头来的不是纸月,而是三个男孩,他们在土路上晃荡着,并没有走开的意思,好像在等一个人,而让桑桑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在等纸月,桑桑仔细一看,原来是板仓小学有名的大坏蛋,连老师也没法管住他们,尤其是那坏蛋老大刘一水,人称“豁嘴大茶壶”,另两个是刘一水的“跟屁臭”,桑桑这才记起来,他们专门欺负纸月。读到这儿,我仿佛看见桑桑正朝着这几个大坏蛋咬牙切齿,他双手握成了拳头,双脚在地上跺来跺去,好像想报复他们一样。
过了一会儿纸月走了过来,见有人把路挡住了,便绕开在麦地里走,刘一水一边笑着纸月,一边唱着编的歌来嘲笑纸月,可纸月并没有管刘一水,她只惦记着上学,便飞快地往大堤上跑,准备划船到学校。刘一水见纸月向大堤上跑,便跟了上去,桑桑愤怒极了,他不能袖手旁观了。
他连忙叫道:“纸月!往我这里跑!”纸月便跑上了船,桑桑捡起了一块砖,向跑来的刘一水使劲砸去,却没砸中他,只吓着了他,桑桑见刘一水马上就要追上了,便解开绳子向对岸划去,可刘一水却跑上了船,他给了桑桑一拳,顿时桑桑感到一阵锐利的酸痛,随机,鼻血便流了出来。读到这儿,我心里一酸如果是我的话,我早就哇哇大哭,回家去告状了。
可桑桑呢?他却没有逃,刘一水一脚把他踢下了水,他见船开远了,便抢过船桨,往回划。桑桑忍着疼痛,趁他不注意,悄悄地爬上船,向刘一水的腿一头撞去,只听扑通一声,他便掉下了水,纸月立马使劲儿划船,才逃之夭夭,刘一水见让纸月上课迟到的计划失败了,只好游了回去……
后来,桑桑给父亲说了,父亲和地方政府向板仓小学警告了一番。从此,刘一水便不敢再欺负纸月了。
你们说,难道桑桑不勇敢吗?
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范文怎么写3曹文轩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我和儿子的亲子阅读就是从曹文轩的《草房子》开始的。那时儿子刚读小学一年级,我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每晚给儿子读几段这本小说。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儿子和我都是伴着这本小说入梦。也许,当时儿子并不能完全理解这本小说,但是他很爱听我读,《草房子》也开启了他以后的阅读之旅。
《草房子》用诗意如水的笔触,勾勒出了主人公桑桑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丰富的生活历经让桑桑由一个调皮的顽童成长为一个懂事的少年,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少男少女之间纯洁的情谊,不幸少年与厄运斗争时的悲怆与优雅,垂暮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领悟……这一切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他从这些故事中明白了:善良,尊严,顽强……也在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在桑桑身上有内涵丰富的童年精神:游戏、善良、好奇、懵懂、成长……
《草房子》中有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当中有孩子,也有大人,于是油麻地就有了一幕幕耐人寻味的悲喜剧,他们每个人又都从不同的方向走来,或向不同的方向走去,于是小说的空间便有了纵深的发展。
《草房子》通篇叙述既明白晓畅,又有一定的深度。作品中美丽的乡村风景、善良的家乡父老,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阅读者。真挚的友谊、动人的情感、甚至沉重的生老病死的人生经历……融汇成了作品纯美的思想倾诉。作者用儿童的心理与口吻来展现博爱和悲悯情怀,在人际关系日趋疏远的当今世界,显得格外感人。
草房子是一个美丽的意象,草房子中的人是一个个美丽的生命,这一切组成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文学的魅力性质有时像镜子,让你从中看到真实的世界和你自己,特别是你脸上的瑕疵,你周围的丑陋,你的生活和你生活环境的种种不如意。所以,《草房子》在表现美好的同时,也不掩饰美的瑕疵,呈现给大家的是最“质朴本真的美”。作者曹文轩说:“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草房子》带给了我们永恒的美,愿这永恒的美陪伴我们一生!
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范文怎么写4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草房子》。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恨不得一天就把这本书读完。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他很调皮,在他身上发生了许多好玩的事。但是,他后来得了一种病,当所有人都认为没有希望了的时候,终于找到了一位能治得好这种病的高手,最后桑桑的病好了。
再来说说这本书里的主要人物吧。桑桑,这本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活泼顽皮、善良、重情重义的孩子,当其他孩子都不想接近、不喜欢秦大奶奶时,他却一点儿也不讨厌她。他还帮助了杜小康很多次,竟然还把自己最喜爱的鸽子卖掉了一部分,给了杜小康钱,杜小康才能有货在学校门口卖。
杜小康是一个爱干净的男孩,刚开始,他的家庭很富裕,他的学习也非常好,是班上的班长呢!可是后来,杜小康家破产了,他的父母再也没有钱和精力来来供他上学,但杜小康对上学非常向往,他还要坚持学习。他把班上一个女同学的课本偷来自学,我觉得这个方法不是很好,杜小康其实可以趁放学时找他的朋友桑桑给他补习功课,用不着偷课本。
再回到杜小康身上,桑乔校长说过,日后杜小康一定是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杜小康小学时就接受了这么多不好的事情,但他还能坚持下来,并在学校门口摆小摊卖东西,我很看好杜小康。
纸月是个学习很好,文笔很好,写字很好看的小姑娘,班上也只有她的学习成绩能和杜小康一拼。她以前是在板仓小学上学,后来才转到了油麻地小学。不过很快,她就和油麻地小学里的同学们成了好朋友,融入了这个大家庭里。
最后,随着桑乔工作的变故,桑桑也要随着桑乔离开油麻地,桑桑很舍不得这里,舍不得这里的每一个人。油麻地的每一件事都给桑桑留下了深切的回忆,桑桑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最美好的回忆。
我从杜小康的身上体会到了很多,他家里破产还非常想学习,而我们,生活在比杜小康好得多的生活环境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时却还很拖拉,不想学习,我们大家应该都要像杜小康一样,勤奋好学,努力学习!
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范文怎么写5在寒假里,我读了很多书,有《森林报·夏》,有《草房子》,还有《窗边的小豆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曹文轩的《草房子》,那是一本满满都是爱的书。
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有:桑桑、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秦太奶奶等。在这些人物中,我最欣赏的是细马。
细马是个孤儿,他被邱二爷、邱二妈领养回家后就在油麻地小学读书。因为细马是江南人,这使得他跟油麻地小学的师生沟通时有一定的障碍。细马就变得很孤独了,这也直接导致了细马不想再去上学而在家放羊。他经常把羊放到油麻地小学那儿,渐渐地,细马学会了一些油麻地的脏话,便开始天天骂油麻地小学的学生,把自己以前的怨气发泄出来,大家便开始讨厌细马。
但是邱二爷并没有多责怪细马,反而更关心爱护细马。当细马打算离家出走,但在走前他开始感受到邱二爷对他的爱。后来,细马因为担心邱二爷又回家了,之后,细马把邱二爷邱二妈叫成了“爸爸妈妈”。没过多久邱二爷得了绝症,身子一天天弱下去,最后还未能活过春天。邱二爷去世后,细马开始懂事了,用卖羊得来的一部分钱买了一只母羊,后来赚了不少钱,细马用这些钱造了一座坚固的房子,实现了邱二爷生前的梦想。
细马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上学期经历的语文考试。前几次语文考试考得不理想,但我总觉得自己还是可以的,而爸妈劝我要努力些,我却一直当“耳边风”,结果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差,终于妈妈忍不住发火了,严厉地批评了我:“你看看你,让你好好学习,多用点心,你有听吗?”可我还和妈妈顶嘴:“会考好的,不要再说了,烦死了!”我和细马一样的倔强、不服气,气呼呼地瞅着妈妈。妈妈看着我满脸通红的脸,渐渐把语气放轻了,抚摸地我的头:“孩子,妈妈这么生气,并不单单因为你成绩退步了,我只是着急你怎么不明白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的道理呢?”听了妈妈的话,我高昂的头慢慢地垂了下来,内心似乎多了一些震动。
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要用功学习,放学后,我会主动做好回家作业,翻开书本复习,找到许多自己容易忘记的内容并且及时记下来,心里暗暗对自己说:“这次我要认真考,给自己争口气!”
语文考试又来临了,汪老师发下试卷,我开始认真答题,把关键词圈出来,防止粗心,做好后,我又一题一题检查下去。收卷了,我对这次考试很有把握,最后我以九十五点五的分数拿了全班第一。我心里似乎慢慢懂得了妈妈说的“付出才会有回报”,嘴边漾起了微笑。
1.培育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爱好读书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阅读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特别对那些初读的学生,更应大力激发其阅读动机,让阅读与乐趣相连。
首先,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读物的主要内容,以此激发兴趣,也可就故事中紧张、精彩、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比如,上期末,我向学生推荐《小王子》,当时我读了几个片段。读完最后一段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不少孩子眼里一片朦胧。我想,那个伤情的时刻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其次,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对所学课文产生了浓厚兴趣,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比如,在学完了《争吵》,我就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学了《草船借箭》一课,向学生推荐少年版的《三国演义》,学了《最后一头长相》,推荐了《狼王梦》......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而且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主要内容,扩大了其视野,增长了其见识,。
2.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好书
(1)选择读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且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鉴别能力差,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因为好奇,或因信手拈来,可能会读到一些不利于孩子健康的书籍。因而,教师既要广泛阅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的权利,同时又要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相符的书籍,题材也应广泛。如,童话、科普作品、小说、诗歌都有。具体书目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前六章及《精选(论语)三十课》、《格列佛游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上下五千年》、《昆虫记》、《林肯传》、《水浒传》、《西游记》、《草房子》、《窗前的小豆豆》《艾青诗选》等,大量的成语及名言警句。
(2)阅读方法。学生阅读兴趣被激发后,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知道了怎样去读,才能使阅读成为人生中的一大要事。
默读、轻声读、诵读、浏览、略读、精读。略读可以粗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捕捉信息,此方法在课外阅读经常运用。对于有反复咀嚼价值的段落,我们就可以精读,把握结构,用词严谨。如《西游记》第一回"猴王出世"中的"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让学生明白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的区别,玩玩只差几个字。而品味语言,重视积累,培育语感才可采取诵读,此法是我国传统读书法之一。诵读就是熟读成诵,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最终烂熟于胸。如,《唐诗宋词300首》、《三字经》以及大量的名言警句等即可采用此法。细细想来,20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人,都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钱穆9岁能背诵《三国》,鲁迅童年将《纲鉴》烂熟于心,辜鸿铭居然能把37部《莎士比亚》戏剧全部被下来!诵读经典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这也是我选择的读物中多为经典一个因素。
"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写对读的作用。只有一边读一边写才行之有效。引导学生在文中感受深的地方勾、圈、画、点、旁批,用读书笔记本摘录积累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写读后感,要求学生在读完书后写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或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心得体会。让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得法者如鱼得水,课外阅读也如此。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才能推定学生的课外阅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把课外阅读落实!
3.重视阅读时间及评价,感受读书益处。
关键词:兴奋点;感官刺激法;激情感染法;质疑刺激法;题目切入法
近几年,我欣喜地发现在新课标的倡导下,语文课堂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积极参与教师教学的过程;教师慢慢地从“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如果说课堂是地球,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那个支点,撬动课堂。老师通过提一两个问题,作三两下点拨,把学生完全带进去阅读、思考、讨论,使众多的教学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那么如何巧设“兴奋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感官刺激法
利用外在的各种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如:录像、画面、音乐、录音等,使学生产生兴奋点,产生表达的欲望,产生思维的活
跃点。
例如:在教学诗歌《天上的街市》时,从“夜”的主题出发,搜索了与“夜”有关的许多乐曲,最后,选择了舒伯特的《小夜曲》作为配乐朗读的背景音乐,这是一首属于宁静夜晚的音乐,又是一首能够穿透人类思绪,穿透时空的音乐,而且这首乐曲的风格、长度与部分恰好与节奏舒缓、柔和,清新而略带忧伤的《天上的街市》有着惊人的吻合,当小提琴轻柔婉转又略带忧伤的旋律奏起时,教室里弥漫着恬静优雅的氛围,能清楚地感觉到所有的学生都被这动人的旋律陶醉了。
在教学《孤独之旅》时,我给学生完整地欣赏了电影《草房子》,电影中坚强的秃鹤,调皮可爱的桑桑,温柔内向的纸月,与厄运抗争的杜小康,还有如诗如画的油麻地都让学生如痴如醉。再来上课,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和人物的认识更深了,整个课堂不仅高效,而且生机盎然。
二、激情感染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情是教育的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共同步入一个情感相容的微妙的教学
境界。
在教材中,随处可见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美文,它们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师生之爱、骨肉之情;有令人拍案的激愤、感天动地的悲壮。教师要在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发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感为兴奋点把握文章,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如:教授的《沁园春・雪》一诗时,我紧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带领学生一起去品味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去感受那苍凉的长城、冷峻的黄河、绵延的群山、雄伟的高原,去体验那“冉冉红日”,去赞美那“皑皑雪原”,使学生披文入情,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获得心灵的净化。
“诗文本是情铸成。”许多课文,都可以以情感为突破口去解读。如:《荷花淀》中的夫妻情,《金色花》中的母子情,《风筝》中的兄弟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次北固山下》中的故乡情等等。
三、质疑刺激法
课堂教学如果按部就班,风平浪静,课堂效率就较低。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也就是引导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鼓励学生大胆向教材、老师、权威挑战。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促使学生进入“愤”“悱”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背影》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父亲是真心疼爱儿子吗?是不是一种溺爱呢?他还从文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小伙子,又有数次上京的经验,做父亲的却如此不放心,先是要茶房陪着同去,后来索性亲自送行,父亲要是真心疼爱儿子,就应该给他以培养自立能力的机会。父亲一味地溺爱,不是爱而是害。他的疑问确乎有点道理。后我引出的反驳的论据:《背景》所叙述的事情发生于1917年,正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之际,父亲对单身独往北京的儿子极不放心,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当时的父亲:丧母失业,一身重债,光景惨淡,再也经不起雪上加霜的风险,因此他送子北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当时父亲遭受到惨重打击后,精神上极度痛苦和空虚,儿子的北上使父亲更加孤苦寂寞,即使能与儿子多呆上一会儿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出于这种心境,他送儿子一程应该无可指责。另外,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去要求中国的旧知识分子,也是不妥的。经过我这样一番驳论,学生才恍然大悟:父亲是真心疼爱儿子的。就是学生这样一个具有创新的质疑使得学生对父亲的形象及父子之间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了创新教育的价值。
四、题目切入法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课文的内容和语言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
情,是借助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主要事件、主要内容的概括,或者是中心思想的集中,或者是文章线索的暗示……从文章题目入手设置兴奋点,往往能抓住文章中枢,牵一发而动全身,直逼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我的爸爸妈妈》一文时,我让学生思考能否把这个题目改成“克拉库耶伐次之行”,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文
章。经过认真地阅读和思考,学生说不行。因为原来的题目“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象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而“克拉库耶伐次之行”这个改后的题目就无法表达出这么丰富的内容
了。通过题目的切入这样就促使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作深入的探究和系统的梳理,为下一步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做准备。
五、中心切入法
教材中有些叙事性文章,篇幅长、事件杂、人物多,但总有一个中心人物或中心事件,它和其他人物和次要事件构成各种关
系,共同为塑造人物性格和表现中心思想服务,教学这样的课文可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设置切入问题。
例如,小说《台阶》,它的篇幅很长,但它主要是写了父亲造台阶这件事的,就可抓住“造台阶”这个中心事件的全过程切入提问:“父亲为什么要造台阶?怎样造?造好后父亲变得怎样?”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精读课文,就能欣赏到本文最精彩的描
多年来,在我校开展的“书香校园——特色班级专题阅读”的读书活动中,我跟学生共同经历着,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收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使学生的心灵田野在阅读中得到温暖,使他们的生命在语言的润泽中获得欢愉与安顿,从而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存一笔精神财富,让他们的心灵有一个永恒的家,更为他们在祖国的优秀语言文字中腾飞铺平道路。
一、导读经典,传承薪火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助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我们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走进我们学校的大门,拾级而上,就能看见悬挂在墙壁上的一块块书写着经典语句的古色古香的牌匾,呈现出我校特色的走廊文化。再看看教学楼内,不仅有学校统一设计制作的班级橱窗中的特色班级专题阅读计划、读书小博士评比栏,还有每间教室里设立的“好书推荐角”“流动图书箱”,使得书香浓郁的校园文化时时刻刻浸润着学生的心灵。
我们还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多角度、多方位开发了“书香润童年”校本课程。依托《中华古诗文读本》,我们编写了一套以《小学生必读古诗》《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以及古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国学启蒙》丛书。教师、学生共同拟定的“点亮阅读之灯,推荐共读书目”,分年级设立读书目标,各班级制定自己的特色专题阅读计划。通过诗文欣赏课、经典阅读课等形式,学生可以接受书香润泽。
儿童时期所读的作品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对待阅读的态度。看到学生在参与学校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一步步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中来,我相信,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少年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会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这是后天无论怎么学习也无法弥补和赶上的。如鲁迅、、巴金、茅盾、老舍……这样一批大师级的人物,无一例外都是在少年时期下了诵读工夫的。
二、师生共读,趣味横生
阅读的主题确定了,内容有保障了,但并不意味着班级读书活动就一定成功了。我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的阅读习惯仍然难以形成。虽然学生天天坚持看课外书,但很难做到定时定量,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对于经典名著的领悟,更是望而却步。教学生热爱与渴望,远比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班级读书会上,师生在共同读完一本书后,交流心得,碰撞观念,就能在看似轻松的聊书中点亮学生的阅读之灯。
读孩子们的书,就拥有了和他们交流的更多话题。“谁能做我的夏洛”,一起读过《夏洛的网》的孩子心领神会;“姐姐十五我十六,妈生姐姐我煮粥”——当孩子们大声叫嚷着这首《草房子》里的颠倒歌的时候,隔壁班没有读过的孩子,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他们为什么这么兴奋;“用你的翅膀担负起黑夜”——只有读过《人鸦》的孩子,才懂得“翅膀担负黑夜”赋予的含义。
师生共读,你将发现自己和学生已经成为朋友,有着很多相似的兴趣爱好,可以沟通的话题,真可谓“同读书,共成长”;你将发现自我在超越,在感动中幸福。因为,教育是充满人性,充满人情的艺术。在师生共读中,你会发现学生热爱读书,兴趣持久,并且给学生带来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乐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的大门。
班级读书会让我们的特色班级专题阅读活动走上了正轨,容纳了更多的先进理念的指导,让我们师生拥有了共同的校园生活密码。
三、书中畅游,汲取营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对学生阅读能力评价的新理念告诉我们,“阅读能力”不是一般的读写能力,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素养,即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综合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以及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综合素养的形成,仅靠我们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们要结合“班级专题阅读”的活动,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令其认真投入,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品味其中自己最欣赏的片段。学生只有在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教师可在班级读书会中定期举办读书推荐会,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书向大家推荐,并说出理由,或者就师生共读的一本书进行读书交流,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写作特点或是文章的结构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产生了新的体验。同时,教师在阅读的方法上加以适当点拨,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慢慢提高了。另一方面,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教师可在班上经常展览优秀的阅读笔记,让学生相互学习,并让学生说一说从别人的笔记中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慢慢地,阅读笔记凝聚了学生读书的精华。
在我的特色班级专题阅读活动中,我巧妙设计系列读书实践活动,将读书、感悟、体验、表达紧密结合,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渐渐地,学生变得热爱习作,乐于表达,习作水平都大大高于以往同期学生的水平。我们还把作文本换成了活页的形式,这样方便于平时的常规性写作作业、读写性写作作业、应时性写作作业、综合性写作作业的灵活训练。根据训练的重点不同,有的作业当堂可以完成,有的作业可以日记的形式让学生选择完成,有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时期内去完成。而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作业更是可以分层次来要求,有的学生可以完成得多,有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基础的,有的学生还可以实现跨越发展。
到了学期末,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按一定的标准分类,比如把教材的单元训练作文和自己的自由发挥分开来,比如按照各种体裁分类,按照时间分类,按照内容分类等等,然后自己设计好目录、封面装订成册,形成自己的作文集。这样一份写作作业融合了写作知识的训练、自主作业的训练、日常观察能力的训练、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等,学生投入的热情非常高,每一本融入了自己心血的作业仿佛都是一件值得自己珍藏的宝贝。
四、潜心读书,丰实自我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里所说的写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独之旅》《心声》这样,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故乡》写故乡人物的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弟弟的无情寡义,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人间悲剧,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对社会的某种认识。《心声》所触及的是当前的一些教育问题。
二、 单元阅读建议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学习这一单元,要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阅读。
1. 把握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阅读时要通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要结合故事情节,联系作家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如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
3. 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 暗示社会环境;③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 渲染气氛;⑤ 推动情节的发展。
4. 挖掘作品主题。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挖掘小说的主题可综合运用下列几种方法: ①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 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 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 品味精美、含蓄的语言。小说的语言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作者的叙述性语言,一是小说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我们欣赏小说的语言,不仅要琢磨作者落笔行文中所散发出来的特殊味道,体会其语言风格,更主要的还是重点分析、细心品味小说中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可以采用比较法,即在同一语言环境中,选用不同的词语,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比较揣摩;还可以采用联想法,即结合课文内容,对文字所展示的生活图景或形象展开联想;还可以采用诵读法,通过朗读时语音的强弱高低、语调的平直升降、速度的急缓、停顿的长短等方面展示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三、 单元相关名著推荐
鲁迅:《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坟》《华盖集》
曹文轩:《忧郁的田园》《红葫芦》《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
莫泊桑:《羊脂球》《一生》《俊友》《项链》
黄蓓佳:《小船,小船》《这一瞬间如此辉煌》
四、 单元相关文体知识介绍
1. 小说的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2. 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3.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也有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有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4. 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5.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都有不少的作用。
6. 小说的分类:
(1) 按篇幅分
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断)、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集生活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 按题材分
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3) 按体制分
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4) 按表现手法分
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等。
(5) 按语言形式分
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五、 考点扫描
考点一、 揣摩人物形象
题型有:
1.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 ××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 ××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考点二、 注意环境描写
题型有:
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1、烘托人物的心情;2、烘托周围的气氛;3、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突出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考点三、 把握故事情节
题型有:
1. 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 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创造悬念,引人入胜;2、前后照应;3、侧面衬托、埋下伏笔;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5、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了……,点明了……
情节安排评价
①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③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制造悬念;④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考点四、 概括主题内容
题型有:
① 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 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 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
1.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3. 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 /呼吁了……
考点五、 理解小说标题
题型有:
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1. 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2. 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3. 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作用:
1. 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2. 点明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考点六、 分析写作技巧
题型有:
1.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 文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解题思路:
一、 表达方式 ;二、 结构方式;三、 表现手法。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
具体技巧有:
(1) 人称
①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②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③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 叙述方式
①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②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④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3) 描写
① 人物描写:
常用方法:①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② 直接(正面)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突显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
②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 / 社会环境描写
主要作用:
① 交代时间、地点,提供故事背景;② 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③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④ 推动情节发展。
(4) 结构安排:
(巧妙)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注重)前后照应,严谨完整;
(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讲求)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5) 题目作用:
(1) 考虑题目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眼球),引发读者思考;(2) 考虑修辞角度,题目使用什么辞格或句式,有否词类活用;(3) 考虑语言角度,题目是否具有文学性或文学色彩,语言是否通俗易懂、平实、生动形象或带有讽刺、幽默等意味;(4)考虑文章内容和结构,题目是否行文线索,是否矛盾冲突的转化点,是否揭示主旨的关键,是否一语双关,是否作品主人翁,是否内涵丰富、深刻等。简而言之,主要从与小说的主题和结构的关系去分析。
考点七、 品味语言特色
题型有:
1. 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 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2. 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3. 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① 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 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 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 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六、 真题回放
(阅读选文,完成1―7题。(23分)(2011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光明行
① 母亲不知出去干什么了,我一个人独自扶墙出了家门,门外下在下着雨,雨打在芭蕉上面,嘀嘀嗒嗒地响。我已经没有心思听雨打芭蕉的美妙音乐了,因为我再也看不见那丛我亲手种植的芭蕉了。
② 以前我从没想过什么叫做黑暗,没有。我抱怨过城市是那样的拥挤,天空有好多的灰尘,抱怨过房间是那样的窄小。人群中有那么多丑陋的面孔,然而,当我终于看不见这一切的时候,我才突然感觉这一切是多么的珍贵!
③ 我从没想过我也许会在黑暗中度过我的大半生,从没!而今。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一切,我绝不认为这样活着有任何意义。我独自走进了雨中。如果这时有一辆车向我撞来,如果身旁的建筑物突然倒下了,如果我一脚踏进了深渊,我会坦然接受的,我会!
④ 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⑤ 我只听到了汽车紧急的刹车声和司机的惊呼声,听到人群急急走过的声音――我竟然畅通无阻地在城市的雨中行走,雨中的城市第一次变得这样宽广。
⑥ 然后,我听到了一声狗叫,一种友善的、我能想象出的一种乖乖巧巧的狗的叫声。头顶的雨突然停了。
⑦ “走开!”我咆哮,“我不需要同情,我不需要可怜!”我使劲地挥动手臂,要甩开身边的一切,但我无论怎样努力,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我终于失声痛哭起来。
⑧ “能陪我走一程吗?”一个声音说。是一个女孩子的声音,软软的,柔柔的。
⑨ 女孩把手伸过来,拉住我的手。“阿明――”女孩叫一声,我听见小狗汪汪地叫着跑过来,围着我转圈,然后伸出舌头舔我的脚。我们在雨中走着,雨声在伞外浙淅沥沥地响,女孩的手热乎乎的。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身后。不知走了多久,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⑩ 女孩问:“你的眼睛是谁治的?”我说出了医生的名字。“原来你就是我叔叔的那个病人!”女孩有些惊喜地说,“我叔叔说了,你的眼睛能治好,他还说,治好你的眼睛将是他一生最得意的手术之一。”
{11} “真的?”我还是有些怀疑,因为母亲无意中说过,我的眼睛治愈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也就是说,失败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
{12} “真的,不骗你!”女孩说,语气是那么肯定。
{13} “你喜欢音乐吗?我拉二胡给你听吧。”一阵寒感卒率的声音,我听见女孩试了一下弓,顿一下,一种激越的欢快的音符突然跳跃而出,是刘天华的著名二胡曲《光明行》!
{14} 女孩拉得真好!我曾经多次听过二胡曲《光明行》,但我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感到过有一大片的光明水一样猛然落满我的头上、肩上,沐浴着我的全部身心。
{15} “看到阳光了吗?”女孩轻声说,“你一定会看到光明的!到那时你采栀(zhī)子花送给我吧,我最喜欢栀子花了。小时候院子里有好多的栀子花,洁白的,像阳光一样的灿烂光明。
{16} 手术很成功,百分之二十五的奇迹出现了!医生感慨地说:“这么坚强自信的病人不多见啊!”我没有时间去理会医生的感慨,拆线那天,我跑到城外的农家院里,折了一大捧栀子花。我要去找那个喜欢栀子花的女孩!
{17} 然而,当我认定已经走到了曾经和女孩呆过的地方时,我才发现在我面前的,哪有什么房子,有的只是一片满是砖头瓦块长了青草的废墟。我想,是不是我走错了地方?于是我重新回到起点,闭了眼,凭着感觉走,走到了,睁眼,仍是那片废墟!
{18} 我见人就问:“这儿曾有个会拉二胡带条叫阿明的小狗的女孩吗?”
{19} 有人想了半天说:“你是问那个卖艺的盲女孩吗?她早 走了,不知上哪儿了。是牵条小狗背把二胡――她曾经在这搭 过一个临时的棚。”
{20} 我说:“她叔叔是眼科医生呢!”
{21} 那人说:“哪有这事!她只是个卖艺的女孩,胸前常戴朵栀子花。”
{22} 是这样!我发疯似的跑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我见人就问,所有的人都冲我摇头。
{23} 我跑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那么多的人呢,那么多的人中没有那个牵着一条叫阿明的小狗的女孩。有的只是大块大块的阳光在那个清晨猛然倾泻下来,厚厚的阳光把一座城市,把所有的人都淹没了。
{24} 我把手中的栀予花抛起来,城市的天空中顿时飘满了洁白的栀子花,那一瓣瓣洁白的花像一个个梦,像一瓣瓣梦一样的阳光,像一瓣瓣阳光一样的音符随风飘荡……
{25} 阳光,真香!所有的人都抬起头来,他们在找寻那些很香很香的光明呢!
{26} 我泪流满面。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名篇赏析》,有改动)
1. 在“我”与女孩的偶遇中,她为“我”做了哪些事?(4分)
2. 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的雨伞。
3. 选文第⑨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与身后。
4. 请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小时候院子里有好多的栀子花,洁白的,像阳光一样的灿 烂光明!
5. 阅读选文,请简要概括女孩的性格特点。(2分)
6. 选文第③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4分)
7. 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4分)
试题答案
1. 撑伞遮雨,牵手同行,谎称叔叔能治好“我”的眼病,为“我”拉二胡曲《光明行》鼓励“我”。
2. 动作,意思是摆脱不开,生动形象地写出女孩帮助“我”的坚定执著,同时也写出“我”内心的烦躁。
3. 环境描写,渲染宁静的气氛,烘托“我”逐渐平静的心情。
4.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栀子花洁白、灿烂的特点。
5. 善良(有爱心、友善)、纯洁、善解人意、温柔。
6. 表达了“我”对女孩的感激,没找到女孩的伤心和遗憾。感受到光明的幸福,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感动。
7. 既指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也指女孩对“我”的帮助让“我”坚强自信,重新获得光明,“我”也由此感到人间真情如阳光般光明美好。
七、 实战演练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9分)(2011年甘肃省兰州市)
银行里的男孩
(美国)菲利普•罗斯
一天,我到西大街某银行的一个小型储蓄所准备开个新账户。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男孩继续引起我的兴趣的是下面所发生的事。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
“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的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没有达到取出他的钱的年龄。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
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 “银行里的男孩”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兴趣?请简要概括。(4分)
2. 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2分)
3.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2)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
4. 文中“我”的“插一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4分)
5. 综观全文,你看出“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 (4分)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非银行的顾客;银行职员不给这位开了账户的14岁的男孩取钱。
2. (2分)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3. (4分)(1)男孩因害怕挨打但又取不到钱而灰心失望。(2)“我”的主动帮助让男孩看到了希望,因此紧紧地靠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