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冲的性格特点

林冲的性格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第1篇

在书中,酒是串联起各人物关系的纽带。作者用酒来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在整部小说中,虽然“酒”出现的频率颇高,但是一点也不显得重复和累赘。伴随着酒的每一次出现引出不一样的故事人物,可以说就酒是串联起整部小说人物的纽带。比如:《水浒传》中有很多人物性格中都有“粗鲁”的特质,但每个人物性格的粗鲁又是不一样的,这可以从每个人物的宴饮描写中挖掘出来。武松是粗鲁的,但我们更多地感觉到的是他的英勇与无畏;李逵也是粗鲁的,但却带着豪放与爽朗;鲁达更是粗鲁无二了,却觉得光明正大。更详细点说,武松是我们印象里的打虎英雄,武艺高强且桀骜不驯。在他打虎英雄的成名道路上“,三碗不过岗”是他标志性的里程碑。十八碗酒壮大他的胆子,激发出了他的英雄本色,最终几十拳打死老虎的结局,也是酒后力量的发挥。喝酒打虎是武松“打虎英雄”形象背后的最佳诠释。之后武松醉打蒋门神,表现了武松敢于反抗,敢于与恶势力做斗争的无畏精神。其中酒更是成为了刻画武松这一英雄气节,表现武松精神风貌的重中之重。李逵成为《水浒传》中与酒最为贴切的英雄人物。在对他的饮宴描写中,他通常都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姿态,可以看出他不拘小节,豪爽粗鲁的人物性格,使得他鲜明的个性跃然纸上。鲁智深也是一位酒中汉子。他同别人喝酒时得知金氏父女被人欺负,之后痛打郑屠夫,体现了他光明正大却又心急粗鲁的性格。在拳打镇关西之后安排金氏父女先行离开则又体现了他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总而言之,酒不仅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更是展现了相似性格特点中的不同之处。这种细腻手法的表达,酒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以“酒”论事,使故事情节充满戏剧性

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的结果。众所周知,《水浒传》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精彩异常。其中,酒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演变的关键,酒加剧了情节中的矛盾与冲突,使人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林冲被逼上梁山这一过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个过程中,酒是催化剂。先说说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前,他的性格其实是有点懦弱和压抑的。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时,林冲敢怒不敢言。鲁智深为他打抱不平时,林冲还多加劝阻。后来林冲锒铛入狱,妻子上吊自杀,他却借酒消愁,郁闷悲苦无处发泄,无可奈何。当故事发展到时,林冲的愤怒终于冲破临界点,仇恨爆发,在酒的作用下,林冲杀了陆虞侯等三人,奔上梁山。在林冲的故事情节刻画中,“风雪山神庙”是林冲命运的转折点,从一个忍辱负重者变为一个抗争者。这一转变更加鲜明的揭示了整部小说的主题-封建统治的罪恶与黑暗是造成百姓生活痛苦不堪的根源。纵观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整个过程,“酒”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发展,并且在《水浒传》中,各个英雄人物故事情节的展开,酒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以“酒”谈民俗,反映宋元时期等级制度森严

小说中诸多饮宴描写,说明当时饮酒风气盛行,已然成为一种风尚,甚至是一种文化。《水浒传》中对酒的浓墨描写反映了宋元时期的民俗;突出“酒”在人际交往中的重大作用。例如,梁山108将宴饮时的座次排定就证明了身份地位不同,会有尊卑之分,主客之别,不然就会与礼不和。宋江在江湖上很受人尊崇,因而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坐在首位,这是地位的差别。在不同的场合,身份不同,也是有不一样的座次。总的来说,就算是肝胆相照的英雄好汉,在当时来说地位也不是完全平等的。说明封建等级制度在人民思想中的存在是根深蒂固的,梁山108将的反抗是不彻底的。有压迫就会有反抗,108将反抗的是宋朝廷的黑暗与腐朽,但是等级制度的分割却不是他们反抗的中心。所以就这一点而言,酒文化的盛行却是当时人民思想的蒙蔽。

四、结束语

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物形象 肖像 行为 语言 故事情节 环境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讨论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一、通过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描写,“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宫绦,双衡比目玫瑰;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裉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透过黛玉之目,让那个王熙凤第一次与读者照面,对其服饰、姿容进行了静态写生式描绘,表明了她生性奢侈,对荣华富贵无餍的追求。用这些华贵的服饰炫耀她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在贾府中显赫的地位。丹凤眼、吊稍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隐下藏着的奸诈、冷酷、阴毒的丑恶灵魂。

行动描写与语言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和对话的具体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描写方式。动作描写给读者鲜明的视觉印象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知、生动化;语言描写则易表现行动所不易显示的细微情感、态度等。总而言之,行动和语言两种形式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如《荷花淀》中几个女人聚在水生家商量探夫的描写,表现了各个女人的性格特点。

“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活画出这个女人的含蓄、聪明、伶俐。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表现出该女人直爽开朗的特点。

“听他说敌人要在同口安据点……”是水生嫂的,表现了她心细、考虑问题周到、善于思考的个性。

“哪里就碰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表现出的是一个快言快语,急切而又真挚的女子。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活画出一个害羞忸怩而又十分可爱的形象。

如《药》中“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一连用了六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

小说家在刻画人物的时候,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的。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其实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外露,要准确而深刻地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就要把人物的外部形态与内心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最后一课》写小弗郎士上习字课时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理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这就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只有小孩子才能在侵略者强迫他们放弃学国语言的权利时,由鸽子叫联想到侵略者的罪恶,从而表达了孩子们对侵略者的强烈憎恶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通过小说精心设置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人物性格支配、影响着故事情节的进展和情节的发展,同时,人物性格又通过情节获得具体的显现。要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中国流传甚广。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而女主人公的性格也在这一失一得中尽显风采。“她没钱打扮,因此很朴素,但是心里非常痛苦,犹如贵族下嫁的情形;”她总觉得自己生来是为享受各种豪华生活的,因而无休止的感到痛苦。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马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 “她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当10年后重又见到他女友时,完全没有了当初的自悲自怨、自惭形秽和低声下气,有的是自在和从容。“去给她说话吗?当然要去,既然债务已经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诉她,为什么不可以呢?她于是走了过去。”这就是最后的马蒂尔德,她已经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

三、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唤醒;体验;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05-01

多年来,我们总喜欢用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结论来衡量教育的成效,将学生思维“格式化”,忽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自我感悟。研究性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因其知识内构和感悟内化的不同,都有其独特个性。[1]那么,教师应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个性化阅读呢?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为例,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唤醒――与作品的初次邂逅

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在于唤醒学生走进文本的欲望。“入境始于情”。(王国维)在这里课文导入时的情境创设就十分重要。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或音乐创设情境、或质疑开启思维,或以诗意的语言打动学生,以故事激情导趣,用生活体验调动情绪。

课堂上,笔者这样导入:以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背景音乐,雄浑苍凉的旋律在课堂萦绕,为林冲的遭遇营造了豪迈悲壮的氛围。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讲述了林冲刺配沧州前的故事。为渲染学生的情绪,笔者特意对林冲押解途中押差百般的细节进行生动的渲染。同学们为林冲的遭遇愤愤不平,或唏嘘、或摇头,完全沉浸在故事中。此时唤醒学生走入文本的任务就水到渠成了。

二、体验――与作品的亲密接触

心理学研究表明,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与意识。[2]落实到阅读上,就是让学生从自已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各种感官,与文本交流,心有所感,情有所思。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加深体验呢?

1.反复品读,加深体验。“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灵活选用初读、精读、品读、轮读、范读、领读、集体朗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趣味,读出内涵。

2.联系生活,丰富体验。语文教育家方智范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3]要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教师需要准确地寻找到能将学生经历与文本迅速联系起来的契合点,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文本,多角度、多层次体验文本意蕴,建构起独特的阅读表象。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中,针对林冲离开草料场时,“盖”好炭火,“反拽”好门“锁”了,回来一见草厅倒了,恐怕火炭延烧,便“探”身去“摸”这一细节,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从而理解了林冲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此外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观看电影视频,分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使林冲的形象在脑海中饱满起来。

3.问题设计,有效体验。古希腊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式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这种方法被称为“产婆术”。[4]这说明教师的提问在引导学生探知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教师的提问艺术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首先,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预设,给学生自由思维和表达的权利。其次,强调主问题的设计。一位美学家说:“当你只是欣赏花瓣的时候,你便失去了花的美丽。”问题设计也一样,对文章过细、面面俱到的提问和分析,文质兼美的作品将被肢解的体无完肤,学生也失去体验的兴趣。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要高屋建瓴,选择一个内涵丰富,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作为切入点来带动对整篇文章的阅读。

笔者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忍”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忍”字头上一把刀,面对妻子被调戏,白虎堂遭遇陷害,朋友的屡次出卖,押差的肆意,林冲――一个武艺高强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处处忍气吞声,他的“忍”在课文中还有哪些具体体现?他的“忍”令人气愤、令人同情,他是懦弱,是无奈,他为何要忍?又为何最终忍无可忍?问题设计简洁明了,不枝不蔓,激发了学生研讨的热情。

三、感悟――与作品的心灵碰撞

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引导学生感悟要注意几点。

1.广泛阅读。个性阅读,是建立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上的,没有博览群书,视野必然狭窄,见识必然浅陋,思想必然贫乏。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鼓励学生涉猎相关书籍,丰富积累,厚积薄发。

2.大胆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读者的理解与作者作品有冲突时,应该大胆质疑。个性化阅读应该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

有学生提出,林冲悲剧的根源在于有一个漂亮老婆。对于这比较偏激的见解,教师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林冲生活的社会背景、社会地位、性格特征等多角度去探究。

3.合理想象联想。阅读感悟需要想象,但想象、联想忌不切实际的空想,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依据,透过可知部分去合理想象。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如果林冲穿越到现代,命运会改写吗?(2)林冲听了李小二的话,大怒,买了解腕尖刀,要寻陆谦报仇,假设林冲在路上遇到陆谦,他会杀他吗,如果杀了,故事将如何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设问,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创新思维。

总之,教师应该珍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给他们开放、自由的精神空间。当学生对作品投入感情,用心品悟时,文章就变成翱翔空中的飞鸟,驰骋沙场的骏马,阅读就成为一种享受,个性释放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田小华.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课堂如何生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0).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010-01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学校的长远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当前语文教师队伍中,教师素质和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许多教师存在专业知识不扎实、言语表达能力差、教学理论欠缺等问题,提升全员专业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最为迫切的需求。

一、精读文学作品,夯实专业知识

语文是一门艺术性极强的人文性学科。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内涵深刻,如果教师把握不准文本内涵,很难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无从谈起。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名著的选段,教师只有精读文学名著,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把握文本主题。

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前,教师可搜集《水浒传》中关于林冲的相关资料,深度阅读并研究。在授课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疑问:“林冲一直遭受迫害,他由八十f禁军教头沦落为阶下囚,武功高强,完全有能力进行反抗,可是他为什么不反抗呢?”教师为学生讲解:“林冲一开始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社会地位较高,生活也很稳定,他不愿意‘惹事’,希望过安稳的生活,因此遭受一点迫害时,还心存侥幸,其性格软弱、善良的一面就体现出来了。”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认知得到了提升。还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林冲早些反抗,或许他的生活不至于这样。老师,你同意我的观点吗?”教师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林冲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的命运必然是这样的,他既对敌人抱有幻想,骨子里又富有正义感,疾恶如仇。”教师深度解读文本内容,对林冲性格特点进行了剖析,这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很有帮助。

教师精读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可见,进而感染学生。精读文学作品,对提升教师文学素养,夯实专业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有很大帮助。

二、撰写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离不开反思。教学反思是对教学本质的追问。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容易凸现出来,进而利用科学手段矫正问题,实现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各种展示课、公开课,教师要利用这些讲课机会,听取前辈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撰写教学反思,制定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案,这样的教学反思更真实、更有效。

要想成为一名专业型、探究型的语文教师,必须时常撰写教学反思。秦老师是高一的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她就有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学校开展校级示范课,秦老师主动报名,积极参与。在讲完《祝福》后,许多听课的教师给她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尤其是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剖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秦老师让学生合作讨论,得出最终答案,然而很多教师给出了不同的设计思路,在听完其他教师的意见后,秦老师信服地点点头。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秦老师撰写了授课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看似紧凑,其实在教学实践中不够连贯,缺少过渡语,此外,学生读的机会太少,要想体会作者情感,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这一点做得不好,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信息技术注入语文教学后,撰写教学反思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教师尤其要发挥博客的积极作用,利用博客撰写教学反思,实现知识积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三、深化教学科研,实现成果转化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富有价值的课题,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过程,这就是教学科研。教学科研是强化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的是科研型、专业型人才。学校要将教学科研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教学科研的力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第5篇

鲁智深,本名鲁达,绰号“花和尚”,法名智深,渭州(甘肃平凉)人,生活在北宋年间,系渭州经略府提辖,故又称鲁提辖。他“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与史进、林冲、武松、杨志等交好。因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逃至五台山出家,取法名智深,大闹野猪林后与杨志、武松占领二龙山担任大头领。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排第十三位,星号天孤星,梁山上司职步军总大将。后随宋江征讨方腊,生擒方腊,大功告成后,不愿接受朝廷封官,在杭州六和寺出家,死后追封义烈照暨禅师。

纵观整个作品,鲁智深的个性十分鲜明突出。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性格:

一、性急如火,率性而为。《水浒》一传,鲁达的个性首先表现为“侠意识”和“霸意识”的双重性格,对人对事都是粗鲁急躁,率性而为,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干,从不仰人鼻息,从不见风使舵,从不计后果。作品一开篇写他就突出这种个性,他走路“大踏步”,胸脯上“露一带盖胆寒毛”,“生成食肉餐鱼脸”,为人强悍粗豪,脾气暴躁。在行为处事上更是如此。第三回,写鲁智深要李忠陪他去喝酒,而李忠为维持生计推却,准备卖过膏药再去,鲁智深见状蛮横地骂跑李忠地摊前围观的人――“这厮们夹着撒开,不去的,洒家便打”,李忠忌于他的凶猛,敢怒不敢言,只得马上收摊。当听到受欺负的金氏父女哭诉后,他就愤怒不已,便立马要去“打死那厮便来”,幸亏史进和李忠劝住,“回到经略府前下处,到房里,晚饭也不吃,气愤愤地睡了”,像个耿耿于怀的小孩子。出家后,他更是不懂礼数肆意妄为。在五台山,他要喝挑酒人的酒时,人家不允许,他一脚飞起,结果使挑酒人蹲在地下,半日起不来。酒醉后,他趁着醉意,打坍了半山凉亭,打坏了山门边的金刚,又打伤了无数僧侣……所有这些,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蛮横又不讲道理的“无赖”形象,具有火爆脾气的个性。

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然而鲁智深虽然粗鲁野蛮,但却不惹人生厌,反而让人觉得可爱,原因就是鲁智深具有侠义胸怀。他的率性大多是因为侠义而表现出来的,而不仅仅是为了一己之利。在渭州,他听说金氏父女落难,便出手相助,掏出银子资助回乡,并在门口坐守了两个时辰直到金老父女安全远去;在野猪林,他救下了林冲,并一直护送到沧州;上梁山后,闻听史进被华州太守捉入狱,他只身一人去行刺……这就是鲁智深,他所奋身干预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他切身相关,但他无不慷慨赴之,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难怪,金圣叹评鲁智深为一百单八将中上上人物,又道:“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三、粗中有细,胸有智慧。

粗鲁火爆之人,往往都是头脑简单之人,然而鲁智深却不同于一般的人,他性格粗鲁直爽,但却粗中有细,有勇有谋,小说多次用细节展现这一个性:他救助豹子头林冲更是见微知著,当看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他便生了疑心,感到其中必有阴谋,于是就一路尾随跟踪,最终在野猪林成功救下林冲。为稳妥起见,他索性一直护送到沧州,临分别时,还要炫耀一下武力,警告董超薛霸两人休得再生歹意。这些都透露出鲁智深性格中粗中有细的一面。

综上所述,鲁智深虽然粗鲁,但却和李逵迥然不同。同样具有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个性,但鲁智深更多表现的是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有勇有谋的个性。正是这种个性,所以金圣叹称其为“阔人”,李卓吾誉之为“佛”、“大丈夫”、“真男子”、“勇人”、“仁人”、“圣人”,乐衡军评价他是一个“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这些个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例1.(2014年山东省东营市卷)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填空。

下边是某名著的插图,请认真观察,完成下面的填空。

插图出自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本书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事件(不含插图中表现的内容)塑造了画面中的主人公___________这一侠义英雄的形象。

此题考查考生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以连环画(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名著中的一些经典情节展示出来,形式很新颖,但是题目设置难度不大。本题从插图“和尚在拔垂柳”和“四大名著”很容易想到《水浒传》,想到鲁智深。关于鲁智深的情节也很多,只要能准确判断人物,此题回答不难。

《水浒》(或《水浒传》、《水浒全传》);大闹野猪林(或拳打镇关西 大闹桃花村、大闹五台山等)

例2.(2012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卷)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了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恰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稍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进出,也似开了个采帛铺的,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1)选文出自古典名著《________》,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________。

(2)请写出鲁达主要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人物性格特征。解答此种题型,一定要结合选段具体内容,依据人物的动作行为来判断人物的相关个性。本题从选段中“鲁达”、“郑屠”不难判断事件为“拳打镇关西”,通过鲁达的言行,也不难判断其个性。

(1)《水浒》 施耐庵 (2)侠肝义胆、嫉恶如仇、又粗中有细。

1.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第二回这样写道:

“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1)上面文字中的“洒家”指的是谁?为什么要“痛打这厮”?

人物: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

(2)选段中展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再举出和“洒家”有关的一个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欣赏下图插图,回答问题。

(1)文中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A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 ________;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A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日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耍,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他洗浴。

(1)A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

(2)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情节。

(3)寺庙具体指的是( )

A.杭州虎跑寺 B.东京大相国寺

C.河南少林寺 D.杭州六和寺

1.(1)鲁智深、因为郑屠欺负金氏父女。(2)有勇有谋,粗中有细。(3)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

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典名著;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拓展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1-0098-01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综合型人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接触经典、感受经典,在享受经典带来的无穷魅力的同时,获得思想的启迪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养成诵读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国学经典的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文化瑰宝和人文传统有所了解。学生精神发育的主要载体是书籍,阅读对一个人的心灵和思想的成长至关重要,民族精神的培养和良好情操的形成与阅读关系紧密。教师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渗透到语文课堂,使之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素材。例如,教师可以精选一些经典读物以及古诗词画册供学生阅读,也可以制作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动画课件,引导学生边看边读,直至熟读成诵,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认知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目前,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并没有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有的学校没有把少年儿童智力发展的重心放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而欧美一些国家,小学语文课程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八十是阅读,阅读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欧美国家,一些图书馆、出版社也都用不同的形式为青少年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国教育应该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条件,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不仅是增长阅历、丰富知识的重要途径,还可以在考试中提高审题速度,提升作文水平,提高理解能力,是提升考试成绩的最佳途径。

二、注重指导学习方法,剖析教材名著精x

在阅读经典时,教师要先给学生讲述一些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经典文本的氛围当中,对经典名著的精彩描写进行全面赏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对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精巧和美妙,咀嚼文章的关键词句,仔细品味作品内涵,感悟作品表达的含义。例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课前对《水浒传》进行阅读,对写作背景以及故事梗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解林冲当时所处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文本营造的氛围中,仔细品味故事情节,找出课文中描写林冲心理活动及神态动作的词句,了解洪教头挨打的原因及描写洪教头动作、神态的关键词句,仔细咀嚼、了解人物形象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思考文中的内容,提出新的见解。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以采用小组议读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师要给出学生议题,让每个学生围绕议题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讨论:高太尉为何要陷害林冲,原因是什么?林冲在发配沧州途中又发生了什么情况?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围绕议题对文字描写进行细致的赏析,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三、加强课文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感受经典

经典精妙之处就是文字描写中的语言辞藻,关注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经典作品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这也是古典名著的魅力之所在,是学习名著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教师在教学古典名著节选或自编文本时,要教会学生细致咀嚼和揣摩文本语言特点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增强学生对古典名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教师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带领学生一起领略经典原著的语言之美。“白骨精变成一个怎样的村姑,请同学们试着描述一下她的美貌。”教师可以放一段视频,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学生回答:“貌美如花、眉目清秀、沉鱼落雁。”教师再带领学生看一看原著是怎样描述的,“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原著的味道,领略原著的语言魅力,使学生被经典所吸引,从盲目地阅读到有意识地进行赏析。

经典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由于教材的删减、节选,课文很难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全面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尽量把人物形象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名著中的人物,使学生对人物的个性有一个深刻全面的了解。在学习了《三打白骨精》后,个别学生可能对唐僧有看法,认为他什么都不会,只会念紧箍咒。这时,教师可利用原著这一资源,让学生经过拓展阅读后,对唐僧的人物性格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将经典名著引入到语文教学中,通过精读、议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名著,使学生感受经典名著中的语言、人物形象塑造,使学生养成阅读经典名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霞.语文教学中模糊艺术的运用[J].成才之路,2010(26).

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第7篇

一、对接原文的现状——冷静分析

对接原文的教学有许多成功的案例,给语文教学增色不少。但也不难发现,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只要教到名文(名著)改编的文章,教者就会不假思索地引入原文内容,既没有深入思考对接的目的,也没有精心设计对接的方式,更没有仔细考量对接的时机。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情感偏重,对接内容不当

儿童的情感是纯洁的、质朴的、真诚的。当前,不少语文课堂过分注重对孩子的情感熏陶与感染,对接原文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如教学《月光启蒙》一课,不少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品悟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母爱温情后,出示年老痴呆的母亲画面,将原文《月光母亲》的开头引入课堂,再运用音乐渲染,反复朗读抒发感情的语句,直至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然而,这样的对接原文明显破坏了文本描绘的篱笆小院温馨甜蜜的氛围和月光下母亲美好的形象,虽然有力地渲染了母爱和感恩的主旨,但严重背离了课文基调,极大偏离了编写意图。

2.目的模糊,对接方式简单

来自名著、名篇的课文大多是选择其中的某个片断,因此学生在理解人物性格、感悟表达方法以及体会文本中心方面都有一些难度,通过对接原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触摸原著的语言文字,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的设计思路无可厚非,但对接的目的很不明确,方式极其简单。如有的教师在课上自己朗读原著,让学生一味倾听;有的教师通过投影呈现,让学生自由阅读原文片段,自己放手不管……到底对接原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赏析原文的精彩语句;是为了帮助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还是让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特色……教师要有明确的对接目的,力求针对性。那种简单化的对接原文,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根本没有实效。

3.把握失当,对接时机随意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对接原文的作用是无限的。但有些教师对接原文的时机随意,缺乏周密思考,导致教学前后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教学《桂花雨》一课,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充分朗读、感悟课文的情况下,就出示作家绮君的原文语句,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揣摩文字意蕴和表达效果。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生疏,反应迟钝,表达不清,课堂效果较差。何时对接原文,教师在教学目的明确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调动学生情感,在学生“愤、悱”之时,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对接原文就是盲目而行,或是画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使学生深陷在原文的材料堆里毫无所得。

二、对接原文的思考——深度剖析

要提高对接原文教学的实效,我们要深度思考,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眼里有“的”,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与“归宿”。它是根据课程标准各学段对语文教学有不同的阶段要求来确定的。对接原文的教学也应具有鲜明的“学段味”,紧扣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突出训练的目的性、层次性、针对性,从而走出学段不分、层次不明的误区。低年级教学侧重识字、写字和说话训练,对接原文的目的是训练朗读,积累巩固,激发兴趣。中年级教学从积累感悟逐步向表达运用过渡,对接原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既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阅读策略,又要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随着学段增高,学生知识累积增多,技能增强,高年级的对接原文要在培养学生思维深度,提高语感训练强度,加大语言运用力度上做文章、下功夫。

2. 胸中有“数”,吃透编者意图

教学所用的课文选自原文(原著),编者进行了精心取舍、细心加工,按照一定教学计划安排在指定的教材单元中。作为教学内容,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对编写的意图胸中有“数”,即要明确编者的选文意图、位置意图、角度意图、关系意图等,这样才能真正准确把握文本。尊重编者的意图,我们在备课时不妨多叩问几句,也许就能吃透编者意图。像《月光启蒙》,编者为什么要删除描写母亲年老痴呆的文字?《三打白骨精》为什么简略了生动的环境描写……只有充分吃透编者意图,教者胸中才能有“数”,才能整体关照、把握精准,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对接原文才不会出现偏差、步入误途。

3.目中有“人”,遵循儿童立场

对接原文,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考量,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学对象是儿童,儿童应该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设计,都要基于儿童,读懂儿童。所谓基于儿童就是教学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应该明确儿童“需要什么”,要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唤起其身上“未知的力量”。读懂儿童就是要考虑儿童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经验。奥苏贝尔说:“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儿童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思考参与课堂的,对接原文要建立在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上,与儿童的已有经验对接,这样才能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4.身上有“功”,树立课程意识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为语文教师在文本对接时指明了方向。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对接原文在这一目标的指向下,努力挖掘隐含在原文中的“言语形式”价值,生成学科“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进而提高语文素养。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教师的根之根,就是教师的文化底蕴、文化功力、语言素养、人文情怀。这样的语文教师才有自己的教学主见,而这种教学主见是建立在明确的课程意识、深厚的学科素养以及对学生真诚的关怀之上的。”因此,对接原文要做到一个“对”字,说千道万,每位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加强业务的历炼,丰厚自身的教学底蕴,逐步提升专业素养,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教育的智慧。只有教者身上有“功”,对接原文才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三、对接原文的策略——勇于探析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毫无疑问,对接原文的出路就在我们每一个敬业、踏实、智慧的语文教师脚下。经典名著是中外文学的精华,是人类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名著经典自然成为儿童习得语言、提高能力、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及提升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教学这类课文,如何对接原文(原著),让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呢?

1.引领比较,挖掘兴趣增长点

作家文风各异,语言独具特色。对接的原文中独特性的语言、陌生化表达,与课文形成对照比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顾茅庐》就是根据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的,教学课文第三节时,我就引入原文中的这段文字:

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出示原文后,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这段语言精炼、句式工整的文字,再想象山林秀丽、鸟兽相娱的画面,然后交流自己的感悟,从而体味经典的魅力,感受语言的精湛。长期训练,学生就能慢慢地咀嚼出名著语言文字的独特味道,深深地感受到名著遣词造句的别样表达,悄悄地领略了“雅而不涩,俗而不俚”的语言风格。

2. 植入感悟,化作情感催化剂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情感最贴切的符号。教学中利用对接原文,可以发挥情感力量,激发学习内驱力,课堂一定会释放出无限的情感魅力,形成强大的共振磁场。

教学《生命桥》一课时,在学生被羚羊们奋不顾身、舍死忘生、齐心协力的精神感染后,一位教师出示原文的中这一段话:

我没有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羚羊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有想到,老羚羊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摘自《斑羚飞渡》)

学生充分朗读作者的内心独白,从作者的朴实语言中体会蕴含的深厚情感,他们被带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心灵得到进一步净化。课堂交流时,学生态度积极、发言踊跃,出现了不同角色的多重对话,引发了不同角色的情感共鸣。在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中,北京的张龙老师执教《最后一头战象》时,也植入了原著中沈石溪内心的情感独白:“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荡涤灵魂。”这两个教学案例中的对接原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化作情感的催化剂。

3.聚焦典范,打造表达助推器

经典原著(原文)改编成课文后,删除了一些故事情节,省略了人物对话、动作、心理活动等,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补写故事情节,再对接原文,进行比较欣赏,揣摩内蕴,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原著的人物品性,还能深刻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特色,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特级教师李伟忠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在学生深刻认识严监生吝啬、贪财的性格特点后,就插入原著中的一段文字,并留下空白:

晚饭后,赵氏又提起,借给两位舅老爷赶考作盘程用的二两银子。严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生先在文字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自由写话。交流时学生的语言也是异彩纷呈、趣味横生。有学生写的是严监生顿时脸色大变,不住地摇头说:“这怎么行?家里天天要用钱,个个要吃饭,我哪有银子呢?”有学生写的是严监生使劲地摇手,不停地跺脚,愤怒地说:“借银子,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到底原著中怎样写的呢?在学生的阅读期待中,呈现原文:

严监生一言不发,桌子底下有一只猫正趴在他腿上,他一脚把它踢得老远……(摘自吴敬梓《儒林外史》)

学生从欣赏原文中品悟出作者的精妙笔法:(1)以“大”欺“小”。趴在严监生腿上的猫可爱温顺,可是因为主人听到又要花钱,就把怒气发泄到它的身上了,主人真是谈“钱”色变;(2)以“静”衬“动”。作者写严监生一言不发,表面看似平静,实际上怒潮如火。后面的动作“踢”字传神地表现了严监生真实的心理活动,“老远”说明严监生用力很大,凸显内心的愤怒。作者寥寥数字,刻画细微,表达准确,笔力深厚。经过初写、鉴赏、品悟后,学生受益匪浅,再要求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了二次“创作”,实现自己语言表达的再次飞跃。

看来,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聚焦原文(原著)中典范性的特色语言,着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揣摩、练笔,学生就会吸取经典名著的言语表达方式,接近经典名著的言语表现风格。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学生作品中的“似曾相识”的文字,就会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生长。因此,对接原文,聚焦典范,精心创造阅读、积累、仿写的学习资源,能有力打造学生表达的助推器。

4.锁定主轴,拓宽阅读新天地

梅子涵老师曾说过:“每个人的阅读可以走到的层面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所有的阅读必须走到高处。”对接原文的教学应该有更新的视野、更高的追求、更广的天地,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解读文本与阅读原著相融的有效平台,形成一个走出课堂与迈入生活相连的绿色通道。

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在“朗读人物语言,要善于发现语言背后的意味”的教学主轴指引下,先让学生找出林冲最典型的一句话“不敢,不敢”,巧问学生“不敢”后面还藏着哪些故事?学生讲述《水浒》第七回“林冲误入白虎堂”的情节。窦老师随即对接原文:

出示:林冲赶到跟前,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却认出是高衙内。林冲手自软了。

这样的话语里藏着什么?学生知道林冲的“不敢”。学生又补充鲁智深救了林冲后要杀这两个差人时,林冲没有同意的故事情节。窦老师再次对接原文:

出示: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侯吩咐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这样的话语里又藏着什么?学生知道还是林冲的“不敢”。窦老师进行了概括:有人做了统计,《水浒》中写林冲的内容,与“不敢”相关的有14处,其中“岂敢”1处,“怎敢”1处,“敢道怎地”1处……这些都是“不敢”的不同表达,替换这里,林冲又会怎么说?朗读至此,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林冲?[2]

学生在多次对接原文后对林冲有了深刻认识,畅所欲言。课堂呈现观点的交锋,教学充满生命的张力。窦老师赞赏了学生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客观评价林冲,不再是单一的肤浅认识,是带来更深的思考:“是什么让林冲如此惧怕、怯懦呢?评价林冲,应该全面阅读《水浒》……”教者将学习课文引向阅读原著、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着痕迹,水到渠成,师生的思想都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可见,对接原文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可以引领学生品味重点词句,促进文本感悟,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特色,增强写作技能,更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他们带着思考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更“高处”。正如窦桂梅老师在这堂课最后对孩子们说的:“这节课只是起点,岁月会让你们不断沉淀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深度思考、勇于实践,对接原文就会成为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学视角、一种教学精神,课堂就会因对接原文而生动、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戏剧表演;自我;角色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52-01

演员在戏剧表演艺术中,通过扮演的角色,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演员既是直接体现艺术形象的人,同时还是艺术表演的核心。尽管在戏剧的排演上,创作的主体是导演,但必须要经过演员的创作,才能使舞台上的人物形象直接和观众交流,以产生情感上的碰撞,所以在舞台的核心人物还是演员,演员的任务就是在导演的指导下,将文学形象通过自己表演,塑造的栩栩如生、人物形象鲜明真实。问题的关键是,演员这样才能将艺术形象拿捏准确呢?众所周知,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特征、成长经历和生长环境各不相同,所以性格上不可能完全一样。同样,由于每一个演员的性格特征和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如何能将自我很好的融入到角色中,完成自我到角色的转变,这是我们今天重点要探讨的问题。

一、对自我的认知

若想在角色塑造上,真正的获得成功,就必须要对自身的创作条件有着清醒的认知,包括自己的语言、声音、形体特征和相貌,还有各种外部机能,如弹琴、绘画、唱歌、跳舞、体育等等,同时对自己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喜好,以及自身的修养及生活积累等等,有着准确的掌握。

演员自身具有不同的资质,有的天生就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有的演员从小练习舞蹈,所以形体占有绝对优势;有的演员学过表演、有的学过声乐,有的学过美术,所谓术数有专攻,所以在表演上,在某一方面,就占有一定的优势;还有一些人因为悟性强、阅历广,知识渊博,所以具有极强理解力和顿悟力,在表演上就略胜一筹,可见,每个人的可塑性并不相同。演员要想从自我进入角色,首先要对自我有着深刻的认知,才能更好的拿捏角色,实现和角色的融合和转变,

二、对角色的认知

对剧本的角色进行剖析,是为了寻找到和演员自身的相似之处,能让自己真正的融入到角色中,分析剧本和角色也是为寻找到自我与角色的相似之处,真正做到和角色水融、喜欢角色、迷恋角色,融入到角色的情感和生活中去。

(一)角色的时代背景

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性格进行塑造,是戏剧表演艺术的最基本任务。性格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环境和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和对现实相对稳定的处事态度。任何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戏剧规定的情景及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作品都会被打上时代深深的烙印,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所以只有对规定情境分析的越丰富、越准确、越具体,演员就会很快进入角色那个特定的情景、时代,从而增强对所扮演角色的信心。

(二)角色的性格特点

舞台的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演员通过揣摩剧本中剧情的冲突所确定的。只有在层层展开的矛盾中,人物的性格才能凸显出来。正是由于无数的苦难和磨砺,才造就了普罗米修斯坚毅不屈的性格;正是由于层层的阴谋和陷害,才凝练了林冲的叛逆;在血与火的考验和交织中,才彰显了的智慧和坚定。只有环境冲突越尖锐,矛盾的破坏力量就越大,人物的主体性格和意志就越坚韧、越深厚。

三、角色和自我的融合

“三位一体”是表演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演员自身就是进行创作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演员的形体特征包括:情感、思想、语言、肢体、五官等等,就是演员创作的材料,而角色的塑造,恰恰就是演员创作的一个成果。

四、角色和自我的双重性

在戏剧表演艺术中,演员往往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要表现自我,另一方面又要表现角色,并将二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演员要拿捏到位,掌握适度,能将双重身份转换的自如、灵活,这是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演员要很快融入到角色中去,在规定的情景中扮演好角色,同时作为自我,演员又要时刻驾驭角色、监督自我,这就使在角色创作的过程中,演员形成了角色和自我的双重性格。

结语:本文详细分析了戏剧表演中,自我和角色的关系,演员的任务就是寻找从角色到自我之间重叠和交叉的地方,搭建自我和角色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演员只有真正把握自我和角色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二者之间的融会贯通,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