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荀子劝学

荀子劝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荀子劝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荀子劝学范文第1篇

1、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2、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3、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5、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6、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8、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10、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1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12、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3、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14、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1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6、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17、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18、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19、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20、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21、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22、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23、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24、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5、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7、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2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29、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30、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3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32、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3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34、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35、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36、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3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38、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39、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40、学无止境。

4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2、公生明,偏生暗。

4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4、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45、笃志而体,君子也。

46、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47、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48、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4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5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5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52、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3、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5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55、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5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57、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5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59、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60、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61、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62、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63、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6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65、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6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7、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68、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劝学范文第2篇

其实孩子们不知道的是,荀子所说的最高的智慧并不是文化知识的最高水平,而是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而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疑问,是许多教师当人包括我在内对《劝学》主旨有意无意地误解造成的。说无意是因为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劝学》只选取原文中三个不连续的自然段,如果教师不回归原文,单从这三段很难全面整体把握《劝学》主旨,因而容易把《劝学》片面理解为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很少注意到其思想道德的修养学习。说有意,是因为现实中迫于高考的压力,家长、教师更注重学生文化知识地学习,因而有意忽略《劝学》中最重要的道德修养的内容。正是这有意无意的错误,造成了学生对文章这句的不理解。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劝学》说的很清楚。“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学习就是诵《经》读《礼》,最后成为圣人。观《劝学》中的学习,就是接受儒家的道德教育,而不是科学文化知识。因此荀子引用诗经中的话说:“嗟尔君子,天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勉励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要恪尽职守,向正直的人靠拢,如比神会察知一切,赐予人大福的。

教学中问题可以很快解决,但古人的思想却对我们有颇多的教益。

首先要重视德育教育。尽管《劝学》中鼓励人们学习的内容是先生之道——“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以使人们成为维护封建求教的自觉者,这是不可取的。但其强调德育教育,重视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把其放在教育的首位,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新形势下的中国学生,迫切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天德天才”是可悲的;而“有才天德”则是可怕的,可能会对社会、国家造成更大的危害。

其次《劝学》中的很多德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如下几例:

一、“君子博学而日乎省于己”

在如何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中,荀子强调“博学”“日乎省于己”。也就是广泛的学习,然后每日检查反省自己的行为,那么就可以达到“知明而行天道也”,即智慧明达,行为天过失。荀子在道德教育中,强调个人的主动性,这对现代的德育教育有极强的启示作用。同时也和哲学中“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不谋而合。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道德受教育的主动性事不容忽视的。

二、“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主张学习崇高的思想道德,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亲近贤人。亲近贤德之人,利用贤人君子的榜样力量来感染、教化自己。从而“见贤思齐”,实现教育目标。可以说现代的德育思想中“榜样教育法”相承于荀子的思想,是完全可能的。按照荀子的思想,鼓励学生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用英雄具体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对真善美追求的热情,这样的德育比起说教教育效果会明显很多。

三、潜意识化,循序渐进,强调环境的力量

荀子劝学范文第3篇

《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提到:“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 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传统文化,在不断汲取各种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荀子是诸子百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博大精深的《荀子》一书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汉时,文学家刘向曾称赞“兰陵多学,盖以荀卿也”。谭嗣同也曾说过“两千年之政,乃秦政也;两千年之学,乃荀学也。”

《荀子》是荀卿的著作集,《荀子》三十二篇涉及了哲学、礼仪、政治、经济、教育、法律、伦理等,综合百家,又超越百家,是蕴蓄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巨峰高山,它是兰陵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典藏。《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讲述了他对学习的见解,是荀子晚年的代表作。《劝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归纳起来,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不可以已

“学不可以已”,是《劝学》的中心观点,体现了学无止境的学习理念。荀子云:“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意思是说终生好学才能成其为人,否则与禽兽有何差别呢。荀子把终生好学视为人的必备素养,并与“为人”联系起来,足见他对学习的重视程度。

如果仅仅从“学无止境”意义上解读“学不可以已”之意涵,还不足以深入理解其学习本质观。荀子所以强调“学不可以已”,是源于他对学习本质的认识。荀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接触外部世界,掌握知识技能,见诸实践行动,美化自我身心的过程,并把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而困(《荀子・儒效》)”。荀子认为,学习活动是不可停止的,通过不断自觉的学习,深刻地反省自我,就会使自身恶的欲望得以去除而没有过错,他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儒效》篇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学习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不断修习积为的过程,二者是同步进行的,没有学习为其依据,积为就成为主观空想。一切都可以通过修习积渐而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他告诫人们要“积善而不息”,尧禹之为圣人,也是修习积为的结果。

荀子《荣辱》篇说:“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荀子把自觉的修习积为当做养成教育的关键,无论怎样教化,养成教育依托的还是人自身。对现代养成教育来说,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好人与自然、社会,尤其是人自身的和谐关系,充分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匡衡凿壁偷光读书,苏秦、张仪悬梁刺股读书,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读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读书。不必高灯明烛,不必广室净几。又有哪一个是在强迫下读书?都是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硅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为善学”。学子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实现远大的人生目标

二、学贵专心

荀子十分强调学习要用心专一。他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他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专一”的重要性,以此来劝说学习者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故君子结于一也”。学习需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认为学一会,停一会,那是胸无大志的普通人的学习行为。君子学习应该凝神聚思,不骄不躁,步步为营,静下心来领悟体会,如此方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伏术为学,专心一志”(《荀子・性恶》),“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钢事者,无赫赫之功”。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学习精神,就不可能取得学业的成功。

为了阐释学贵专心的学习思想,荀子还提出“虚壹而静”(《荀子・解蔽》)的观点。“虚壹而静”又名虚一而静,意指虚心,专心,静心。“虚壹而静”整体的意思是说,由于人脑中已经储存了许多知识信息,这些知识信息对学习新知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的干扰影响。因此,面对新知识要虚心以受,借此积累更多的知识;因虚心而不断积累了很多表述不一的知识,需要用心专一地加以梳理归纳;在没有形成理性判断之前,要去静静地揣摩思考,力求及时消化,融会贯通。荀子认为只有做到“虚壹而静”,方能学有长进,也即才能完全理解并掌握知识,使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只有静心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才能明察各种事理,用真理去考察、践行事理,才能达到思想上的豁达。

三、学贵有恒

学习是从无知开始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功的秘诀在于恒心和毅力。先秦的道家大师老子指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荀子对此颇有同感,他在《劝学》中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是一个由显而微、由粗到精、逐步深人的过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丰富人的思想,开阔人的视野,活跃人的思维,知识可以给人生插上智慧的双翼,让人的一生更精彩。然而,知识的获得却是一个艰难的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丰收的喜悦。同样,知识的获得也是没有捷径可走,不可能一蹴而就。人贵有恒,天道酬勤,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日积月累,涓涓细流终将汇成知识的大海。从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来看,就是这样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知识、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人类社会的灿烂文明,就是一个在不断学习、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发,不断进取,周而复始的过程。而学习和继承的基本方法,基本都是通过阅读前人留下的文件、书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说,如果前人的历史沉淀堆积成巨人的肩膀,那阅读就是我们通向巨人肩膀的阶梯。攀登阶梯靠的是一步一个台阶,而不是一步登上阶梯的顶端。

荀子的学习思想不仅指向知识的积累,而且倡导“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如果说知识的学习积累比较容易看到近期的成效,从中体验到知识习得的快乐,那么,“积善成德”就漫长得多,而且复杂得多。根据品德心理学理论,品德的形成过程一般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情况。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规范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而跟随他人行为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被迫的服从也叫顺从,即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向榜样看齐。

内化是指个人将社会的价值观或行为规范认同并作为自己心理素质的一部分,是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由此可见,积善成德更是一个渐进的修行过程,它需要时时从自我做起,处处严于律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四、隆师亲友

在师生关系上,荀子特别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他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好其人”,也就是说,学习最简捷有效的方法是寻找好的老师。因为书本知识毕竟是前人的认识成果,是间接经验,有些知识是很难自己读懂的,这就需要良师来指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走一条经济高效的认识路径,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故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君子要尊师敬长,亲近朋友,他甚至认为尊师重道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Y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修身》)。

荀子劝学范文第4篇

1、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唐)白居易格言

2、生活若剥去了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3、光荣的路是狭窄的,一个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所以你应该继续在这一条狭路上迈步前进,因为无数竞争的人都在你背后,一个紧随着一个。——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4、事业是栏杆,我们扶着它在深渊的边沿上走路。——高尔基《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5、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6、劳动是一种创作。——高尔基《苏联的文学》

7、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戏剧集》

8、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真的。

9、名气就像某些特别的鲜艳的花儿一样含有毒性物质。——巴尔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

10、一个人光溜溜的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的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他多得你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邹韬奋

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13、人类的真正区别是这样的:光明中人和黑暗中人。——雨果《悲惨世界》

14、全人类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个的头颅里,全世界要是都萃集于一个人的脑子里,那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就会是文明的末日。——雨果《悲惨世界》

15、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唐)杜甫格言

16、说慌是美妙的。在人类的一切发明中,最美妙的发明是善良的上帝!——罗曼·罗兰《母与子》

17、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宋)苏舜钦格言

18、明天的希望会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19、享受着爱和荣誉的人,才会感到生存的乐趣。——莎士比亚《查理二世》

20、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21、弓弦越拉得紧,生命之箭射得越远。——罗曼·罗兰《母与子》

2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23、奶奶发明了妖怪来吓唬小孩,也发明了耶和华来吓唬大人。——雨果《悲惨世界》

24、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25、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6、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27、社会是一个泥坑,我们得站在高地上。——巴尔扎克《高老头》

28、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

29、一个人,快乐舒畅地作了今天的工作,同时快乐舒畅地迎接明天的工作,是应该受到人们的赞扬和鼓励的。——狄更斯《游美札记》

30、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宋)榭枋得格言

31、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苏格拉底

荀子劝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荀子;礼法论;孝道思想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名家、墨家、法家诸家的思想成分,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荀子从“人性本恶”的人性基础出发,将“孝”纳入“礼”的道德范畴,通过“礼法”之后天人性塑造功能的作用,实现人类个体的“圣人”和社会整体的“礼治”的理想目标。

一、荀子关于“隆礼重法”的礼法论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由天而生的,即“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1]正名、“性者,天之就也。”[1]正名关于本性是什么呢?荀子用一个字进行了抽象概括,即“恶”,他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1]天论“天情”意识是说人秉承天地而生,上天的本性就是“好恶”,所以人性亦如此。既然人性是恶的,那应该怎么办呢?荀子认为改变人性的基本途径就是“化性起伪” [1]性恶,就是通过改变人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荀子“人为”思想强调三点:“养”、“别”、“法”。“养”是针对“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1]礼论而言的,认为要适当满足人的基本欲望,这就是“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1]礼论的道理。“别”就是要有等级之分,即“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1]富国。荀子认为每个朝代都会有“小人”,小人违纪乱纲,必须以“法”来强制约束,所以“法者,治之端也。”[1]君道通过养、别、法三者,荀子希望实现一个“尚贤使能、贵贱有等、亲疏有分、长幼有序” [1]君子的理想的礼治社会。

“分”和“群”是荀子思想的两大基本范畴。“分”就是社会成员因为所处地点、年龄大小、社会阶层和从事职业等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荀子“分”的主张还是基于“性恶”的认识。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1]性恶因为人的本性喜财好利,如果不加以控制,使其意识不到“满足”,人世就会处于“争”和“乱”的境地。“分”并不是荀子的最终目的,荀子认为“群”才是目的,“分”只是手段。“群”就是指人类团结,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驾驭动物的关键因素,所以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1]王制在荀子看来,“群”不仅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分水岭,也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区别点,“君者,善群也” [1]王制就点明了社会管理的本质所在。要怎样做到“群”呢?荀子认为首先还是要靠“分”,他说:“人何以能群?曰:分。”[1]王制“分”是“群”的基本条件和手段,因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1]富国

在人性恶和明分使群思想的基础上,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社会管理理念。首先,荀子认为礼与法是对立统一的。荀子根据其之前儒家寄托于道德力量的理想主义特征,又结合法家一味诉诸刑法“以暴制暴”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认为:“礼者, 法之大分” [1]劝学、“礼义者,法之始也” [1]王制、“故非礼,是无法也” [1]修身……荀子通过对礼法关系的辩证梳理,目的就是寻求社会管理方法的最大公约数,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其次,在礼法关系中,礼先于法。荀子认为社会阶级和成员要首先有所“分”,才可能实现“群”,而“分莫大于礼” [1]非相、“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1]修身,所以“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 [1]议兵、“由礼则治通” [1]修身。但是由于人性本恶,不可能每个人任何时间都能做到“自律”,所以还要依靠“法”之“它律”的管理作用。荀子认为“法者,治之端也” [1]君道,“端”即开始之意,法在社会管理中可以起到“治理于已然”的作用,在荀子看来,“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 [1]正论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所以管理之道要遵循“正法则” [1]王制、“好法而行” [1]修身的法治理念。第三,礼法并用,隆礼重法。荀子说:“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常有” [1]君道、“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1]成相,社会管理的最高原则就是崇尚礼仪、完备法制,国家才会有正常的秩序和长治久安的稳定,这就是荀子隆礼重法的意义之所在。通过隆礼重法的实践,荀子希望实现一个“国常有”[1]劝学、“四海平” [1]成相的人类理想社会。

二、荀子关于父子关系认识及赡养理念

荀子认为父子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禽兽式的父子关系,一种是亲情式的父子关系。他说:“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1]非相,动物也有父子关系,但是却没有父子亲情,没有亲情的父子关系就和禽兽一样。这与孔子关于孝道的主张有共同之处,即“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为政但荀子关于父子关系的认识偏重于“性本恶”的人性理论,因为人性都是自私利己的,并不是本性善的利他主义,所以,没有亲情的父子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禽兽式的父子关系。如何才能拥有亲情呢?荀子认为关键在于“分”,即做到“亲疏有分、长幼有序” [1]君子,父子关系有了上下之分,“在上者”自然会产生一种怜幼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在下者”也会具有尊老的敬爱之心,父慈子孝的父子亲情便产生了,这正是父子伦理产生的根本,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 [1]王制,反之则“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 夫是之谓至乱”。[1]王制

“养”、“敬”结合的赡养理念。荀子认为人具有基本的欲望,“养人之欲,给人之求”[1]礼论是起码的,荀子甚至还把他的“礼”论直接定义为“礼者,养也” [1]礼论,意在说明“养”是人道礼治的开始。“养”是孝亲的起点和基础,《说文》中释孝:“善事父母者”[3],说明孝敬父母首先就要做到物质赡养。孔子主张“夫孝,始于事亲”[4]开宗明义、“有酒食,先生馔”[2]为政;曾子认为“能养”[5]曾子大孝是孝的三个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强调“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 [6]离娄下、“家穷亲老,不为禄仕” [6]离娄上等等都是强调“养”在孝亲中的重要性。荀子在“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理论框架下,积极倡导尽孝首先要做到物质赡养,甚至将孝直接定义为“能以事亲谓之孝” [1]王制,由此可见,荀子重“养”的赡养理念。除了“养”以外,荀子十分“敬”在孝亲中的意义。荀子思想中,“养”是孝的起码条件,也是亲情的一种体现,但这还不能算是尽孝,尽孝还需要“敬”的内在规定。这与孔子强调的“不敬,何以别乎”[2]为政的观念是一致。荀子认为孝的核心内容就是“敬”,他从内心发出深沉的感叹:“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1]礼论在荀子看来,“敬”贯穿于孝的始终,甚至在时间轴可以无限地推延下去,实现“祭祀饰敬也”[1]礼论、“尊先祖”[1]礼论的社会孝道风气。

三、荀子礼法论与孝道思想的关联

荀子的孝道思想从总体上看是纳入了其“礼法”理论框架的。荀子认为“敬”属于内在情感,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礼”,他说:“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1]王制其中“别”也就是有所分别,荀子把“明分使群”的观点也用在孝道方面,要做到“父子有别”,就必须用“礼”来规范,即“贵贵、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仪之序也。”[1]大略荀子认为“礼有三本”,即“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1]礼论礼的上下等级观念是十分明显的,荀子想通过礼的规定约束人的情感、克制人的欲望,达到上下和顺的社会理想状态,其中“先祖者,类之本也”是针对孝而言的。荀子对不遵守礼的孝行是十分反感的,“鲁大夫练而床,礼邪?”[1]子道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祭祀父母时睡床,这是没有“礼”的表现。荀子主张的“从义不从父” [1]子道,还是从“礼”的角度出发的,因为“父有争子,不行无礼” [1]子道,“不行无礼”有两层含义,即父亲不做无礼的事情;子女在争论过程中,也不能行无礼的争论方法。

荀子关于“法”的思想有两重含义,一是“法”包含在“礼”之中,以“礼”统“法”;二是与“刑”相同的“法”思想。关于前者,这里不做论述了。而相对于后者而言,就孝道方面的具体法律规定荀子很少涉及,因为荀子十分赞同孔子反对“不教而虐” [2]尧曰的主张,从他强调的“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1]劝学就可以看出。但荀子还是认为礼之后必须要有刑法,“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附” [1]乐论,毕竟由于人性本恶、礼仪教化不是无所不能的手段。所以:“故后德音以先之,明礼仪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长养之,如保赤子,政令以定,风俗以一,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莫不毒孽,若钹不祥,然后刑于是起矣。”[1]议兵上辈养育下辈,要确保子女拥有一刻“赤子孝心”,也需要刑法的辅助作用。

总之,礼法论是荀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荀子把孝道思想纳入其礼法理论框架之中,一方面传承了儒家至圣孔子孝道思想,另一方面又对先秦儒家孝道观念中关于人性认识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形成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孝道思想体系,这是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勇 李波.荀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张燕婴.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生 陈美兰.礼记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戴圣.礼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荀子劝学范文第6篇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 学不可以已;二、 用 心 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所以 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 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荀子劝学范文第7篇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4、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5、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语·卷上》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9、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1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1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12、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1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15、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6、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8、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19、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2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2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2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4、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2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6、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7、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28、丈夫不报国,终为贫贱人。——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29、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31、命为志存。——朱熹

32、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3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3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3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3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37、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3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4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41、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4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43、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4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4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6、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7、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48、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4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5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5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2、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53、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54、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5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荀子劝学范文第8篇

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3、命为志存。——朱熹

4、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6、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7、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8、智者的梦再美,也不如愚人实干的脚印。

9、望洋兴叹的人,永远达不到成功的彼岸。

10、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1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3、遇到困难时不要抱怨,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么就努力改变未来。

14、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5、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16、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7、当你懈怠的时候,请想一下你父母期待的眼神。

1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9、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2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2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2、马行软地易失蹄,人贪安逸易失志。

2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2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2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28、愚蠢的人总是为昨天悔恨,为明天祈祷,可惜的是少了今天的努力。

29、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0、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1、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32、天道酬勤。

3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4、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不付出,却一定不会有收获,不要奢望出现奇迹。

3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36、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

3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38、在你内心深处,还有无穷的潜力,有一天当你回首看时,你就会知道这绝对是真的。

3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0、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4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42、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43、在懒汉的眼里,汗是苦的,脏的;在勤者的心上,汗是甜的,美的。

4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4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47、只要是辛勤的蜜蜂,在生活的广阔原野里,到处都可以找到蜜源。

4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9、不是成功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坚持的太少。

50、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5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5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5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54、让刻苦成为习惯,用汗水浇灌未来。

5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5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5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58、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59、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60、岸边的奇花异草,是留不住奔腾向前的江水的。

6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62、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63、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5、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66、做自己的决定。然后准备好承担后果。从一开始就提醒自己,世上没有后悔药吃。

6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68、如果刀刃怕伤了自己而不与磨刀石接触,就永远不会锋利。

69、一份信心,一份努力,一份成功;十分信心,十分努力,十分成功。

70、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