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旅夜书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夜书怀范文第1篇

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4、《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5、《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旅夜书怀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文教学 高考备考 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课本五、六册的单元编排都以专题形式出现,此时的课文学习,其实是一个新旧穿插的复习训练过程,课堂学习的最终目标和训练重难点越加突出。只要教师能以单元学习为契机,注重学习方法的点拨,并且进一步扩大到面的训练,那么这时的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就以第五册第五单元《李杜诗五首》的学习,谈一谈高考诗歌鉴赏这一难点的备考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怎么写”这几个问题。看似很简单的三个问题,具体操作起来却要掌握很多方式方法和技巧。

第一、要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如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如:《旅夜书怀》,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知本诗是作者旅居在外时抒发自己的情怀,再结合诗歌本身不难看出,作者抒发的是自己孤苦伶仃、漂泊无依的感伤。再如:杜甫的《客至》,由注释得知,杜甫住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比较安定;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由此可知,本诗所写之事必是朋友来访,所抒之情必是喜情。

第二、审读作品,品味语言。

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阅读习惯。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在这里,一个“垂”字引人注目,一个“涌”字引人注目。惟有在广阔的田野上才可感到“星垂”,惟有“星垂”才能见出原野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为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这两个字以细腻表现阔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宏阔平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

例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他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这一轮月是“山月”是“秋月”,月色特明,一个“半”字,写出了月从青山中露出半张脸来,给人青山吐月的美感,要比整个一轮圆月露出的效果更好,更优美。

例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其中“细”“微”“危”“独”不仅形象的写出了景物特征,还进一步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如叠词的运用。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作者自比为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飘飘”二字,就很传神的表达了作者孤苦伶仃、漂泊无依的感伤情怀。

第三、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着手。如:《旅夜抒怀》的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所用手法就是借景抒情;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又是用宏阔壮大的意境来衬托诗人的孤苦伶仃;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含蓄的吐出了胸中块垒。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好的帮助体现诗情。

第四、抓住诗中出现的常用意象及典故。

如《峨眉山月歌》中的意象“月”。“月”,在古代诗词中是思乡(或思念)的代名词,本诗中也是取了“月”的这一常用意义,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更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旅夜书怀范文第3篇

2、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8、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9、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1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旅夜书怀范文第4篇

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

5.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7.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孔尚任)

8.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9.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10.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

1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

中学课本里的古今诗词每每佳句迭出。它们或情景相生,或用典巧妙,或炼字新颖,或语序变换,或明彻晓畅,或含蓄隽永……上述例句都有变换语序(即语句修辞中的倒装句)的现象。使用变序句的目的主要是突显所要表达的内容。常见的变序意图有:

合式或协律。古今诗词在格式或格律上的基本要求,如对仗、平仄、押韵等,使这种情形最为常见。常见的是因对仗和平仄而变序,有的是为了押韵,如例2、3、8、9。再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类似的还有冰心《繁星(1)》闻一多《静夜》里的诗句。还有的是对仗和押韵兼顾,如例1、6、7。再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强调语境义。大致有三种情形。第一种,句子成份间的调换,如例1是为了强调村落和炊烟的特征,表达恬静、闲适的心态。例5、9、10、11有意强化人物的身份、动作、情态,表现惋惜、召唤、留恋等情感。

旅夜书怀范文第5篇

李白和杜甫历来被认为是诗的双峰——诗仙与诗圣,但杜甫从来就不吝惜对李白的喜爱和赞美。杜甫在怀念、题赠李白的诗作中,对其瑰丽的诗篇高度赞赏,称李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更为感人的是,杜甫每每在自己生活境遇艰难食不果腹之时,首先想到的是李白。最为感人的当属《春日忆李白》之名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在长安思念江东的李白,表现无限离情和不尽挂念,让人动容。更让人惊叹是杜李可以在同一题材上写出难分伯仲的千古名句,成为世代诗坛佳话。李《渡远荆门外》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杜《旅夜书怀》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昼夜互和,相映成趣,传诵千古。

杜甫让人感动,不仅因为他的诗歌。杜甫不仅对才高八斗的李白赞美关切,对有争议的诗人同样力排众议给予肯定。时人认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歌有浮华之风,褒贬不一,杜甫却认为其突破了“宫体诗”影响,刚劲清新——“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提倡“转益多师”,海涵百川,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诗歌的高超技艺,而是一代文豪的胸怀和气度。

当今湖北被称为文学大省,在各个时代出现了一些在中国文坛有影响的作家,但本人认为,湖北当代的作家们特别是著名作家们,特别是同一写作门类之间,历来缺少良性的沟通和善意的交流,互相激赏抬美的事向来没有,倒是互不买账相互挖坑甚至讥讽者,时有耳闻。且不论他们的文学才华能不能与杜李相比,在这一点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吧。文学创作固然有很强的个人化色彩,但作家们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应该会对文学创作本身带来裨益,对作家拓展视野丰富提高叙述能力和技艺等诸方面带来好处。而湖北作家历来陶醉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以绝对的自恋,在心灵建一个私密的花园,不让别人走近。

由此看来,《湖北作家写作家》便有了深远的意义和引领的风范,它打开了一条通道,展示出崭新的风景。

湖北作家们终于从埋头写作孤芳自赏中抬起头来,打量身边的同行,有的找出书堆中沉压了多年的作品看起来。虽然他们见面握手亲切再见,但其实对彼此的作品并不熟悉。

“我真没看过他的作品,其实写的比我想像的好得多。”一位老作家感慨说。

旅夜书怀范文第6篇

关键词:活动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问题铺垫;古典诗歌学习

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然而,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所以古典诗歌难教又是中职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我尝试借助“活动单导学”的方法进行古典诗歌《旅夜书怀》一文的教学,收到了不错的课堂效果。总结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得到以下感悟:

一、“活动单导学”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活动单导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上课之前,我与学生一起认真备课,研讨文本,听取学生的意见,制作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活动单”。学生依照“活动单”自主研读课文,认真完成了相关预习作业,为深入走进文本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认识起点及文本特点主要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环节:

(一)聆听这首诗的朗诵录音,再次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缓慢、低沉的语气。

(二)赏析这首诗的首联与颔联,感受画面的特点。这里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1.这首诗的首联与颔联中有哪些意象?请从这两联诗中各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

2.这两组意象,呈现出的是两种不同的画面,这矛盾吗?为什么?

(三)赏析这首诗的颈联与尾联,理解作者的孤独。

1.颈联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字眼可以体现诗人的这种情感?

2.诗人最后为何把自己比作沙鸥?这是一只怎样的沙鸥?

整堂课,我主要以问题进行贯穿,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深入走进文本分析,开展探究活动。课堂上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积极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语言表达较流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智慧碰撞,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单导学”教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

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也满足了学生倾诉的需要。

课堂上我以诗歌的意象为抓手,让学生以四人一组的方式合作学习,讨论、探究相关问题;同时,我也参与了学生的讨论活动,在疑难处给学生以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突破学习瓶颈。由于学生已通过“活动单”充分预习了这首诗,在小组合作中,大家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课堂问题探究,大家互相补充,不断产生思维碰撞,有多位学生发言精彩,已深深地走进了杜甫的心怀。

三、问题铺垫,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的教学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与学情,准确确立一节课中的教学难点,并尽可能预设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途径。关于“诗人最后为何把自己比作沙鸥?这是一只怎样的沙鸥?”这一问题的理解是这首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这一难点的突破,我采用了问题铺垫的方法,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小问题:

(1)陶渊明有一句“鸟倦飞而知还”,这是一只( )的鸟?(提示:回家的鸟)

(2)苏轼有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这是一只( )的鸟?(提示:孤傲的鸟)

(3)那么,杜甫诗中的这只鸟是什么样的呢?(提示:漂泊流浪

的鸟)

这几个问题让学生一层层地解开,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提升有了台阶,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旅夜书怀范文第7篇

原因是下句的理解与整首诗的基调不符。该诗是作者于大历元年寓居夔州西阁时的感时伤世之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先后死去。作者感时忆旧,写下此诗,心情异常沉重。

诗中也有此感情基调的直接或间接印证。首联“岁暮”二字有韶光易逝之感;“天涯”有自伤飘零之意;“五更”表现出作者的彻夜难眠;“鼓角”暗示出战局的紧张;至于“三峡”句,由课后“相关链接”小字部分可以知道是武帝问星象之事。“星摇者,民劳也”,由此可感觉出作者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野哭”一句可以看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尾联,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况,更显出诗人内心之凄苦。综上所述,全诗的感情基调应属低沉感伤,即历来对杜甫诗风的定位“沉郁顿挫”。根据语境义的推敲原则,“夷歌数处起渔樵”句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由“夷”字看出地理位置,析出飘沦之伤感。这种说法目前是细心的读者最认可的一种。听到“夷歌”说明了作者已经到了边远之地,于是想起了自己多年漂泊的经历,此时此刻便有了强烈的处边远之地、无处是归所、思故都之深的飘沦之感。

第二,忧国忧民之痛。此种理解必须结合上句一起分析。作者流寓至此边远之地,却依然能听到战伐之声,说明此刻战争已经开始慢慢地渗入边远地带。如此细微的观察,也只能来自于敏感并时刻心系家国和黎民苍生的诗人,由此也可看出杜甫那种“自始至终”的忧国忧民情怀。宋代的黄山谷有一首诗写杜甫画像,里面有一句写得非常好,叫做“醉里眉攒万国愁”。就是杜甫即使在喝醉的时候,他对天下的忧虑也会聚集在他的眉间。后人评黄山谷这一首诗说“状尽子美平生矣”,这一句话把杜甫一生都写透了。

第三,当然也可以把前两者结合起来理解,即既抒发对个人漂泊无依无靠的伤痛之情,又有对国家在战争铁蹄的践踏之下“无处是安土”的伤时之痛,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时刻紧密相连。而这点在杜甫其他诗歌中也有体现,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再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四,这一句是“以乐景衬哀情”。歌声此刻在小语境、大语境中都显得格格不入,而且恰恰相反,所以很自然地想到诗人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会用的一种手法――反衬,用歌声来反衬出哭声之痛或听此哭声的诗人内心之痛。

第五,也可以理解为“以哀景衬哀情”。为何这样理解呢?我们还是以“歌声”为突破口。歌有很多种,歌声自然也“千姿百态”。所以我们可以打破思维从反面去理解歌声内容,在战争频仍的时代,渔樵的歌声中也充满了对国家、对时代、对自身生活的忧愁。

第六,对比手法。上句写惨遭战争的百姓哭声震天,下句写边远之地人民仍沉浸在短暂的安稳中放声歌唱,此句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影子,诗人可能借此用自己的一腔爱国忧国热忱来冷视自己毕生关注的人民,竟是如此地冷漠和麻木,这也是忧民的一个内容。

第七,从“渔樵”入手分析,按照古代一些诗歌运用意象的传统,可以猜测此句可能包含着诗人的隐逸思想。但是,杜甫毕竟是杜甫,根据知人论世的鉴赏原则可以知道,这种可能性在杜甫身上是绝对没有的。“渔樵”除了隐逸之意外,还有“世外高人”之寄托。古有“终南捷径”之说,所以渔夫、樵夫很多时候多是不得志的有德有才之士。此刻国家面临沦落灭亡之灾,杜甫愁得不知所措,而真正具备力挽狂澜能力的高人却闲戏于山水之间,这自然会引来杜甫的伤感无奈,即强烈的忧国情怀。

旅夜书怀范文第8篇

要让学生得到实在的成绩,笔者觉得读题胜于解题,即读懂诗歌内容,感受意境氛围,理解诗作的思想情感,进而把握诗作的艺术特色,是解题的基础,更是解题的关键。引导学生如何读懂诗作,则是关键的关键。

如何让学生读懂题(诗歌),笔者想,首先要读懂题目。一般考的是律诗、绝句、词、曲,对学生的考查都不会太难,考题所遇到的诗作都会有一个明确的题目,只要认真读懂标题,诗作的内容就大体明朗了。平常写作时要求拟一个好标题,即所谓的“题好文一半”,赏诗时也理所当然应先看标题,在标题的引领下,自然会对全诗内容及情感能够全面把握,对相关问题能够进行深入分析和体悟。

诗歌标题往往是诗作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提炼,看标题一般能把握诗作的内容及分类。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标题就显示出是一首登高望远写景抒情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看标题就是怀古咏史诗,借古事古人来抒写是个人遭际及年老不得志的愤慨之情。在此基础上知人论世,了解诗作的背景和作者,为读懂题意打好基础。

其次,让学生了解一般诗歌的结构特点。像绝句和律诗,不管是四句还是四联,一般都会紧扣标题展开文字,有“起、承、转、合”四个环节构成诗篇。如果是写景抒怀诗,一般都会紧扣诗题起开首句(首联)写景,第二句(颔联)紧承首句(首联)会继续写景,第三句(颈联)会把内容转向抒写胸臆的内容上,第四句(尾联)将写景和抒情的中心意思全部融合于一体,传达出全诗的主要情感或思想。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就是具有这样典型结构的一首诗。

当然,“一切景语皆情语”,但凡写景,大体都是为后文的抒情张本、铺垫,后边的抒情大都是在前文基础上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甚或前文的抒情就已经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融情于景了。写景句表现的是冷寂、萧索、昏沉的景象氛围,一般借此就会表达感伤、孤寂、落寞、失意甚至悲哀的情怀,如杜甫的《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若写景句表现的是明快、温馨、幽静、优美等的景象氛围,一般会表现愉快、闲适、恬淡等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但有时会打破这种常规,结构不一定是“起、承、转、合”,可能是句句写景,句句抒情,也可能是叙事抒情或借事借景议论,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就是句句写景,句句感慨,把对这座六朝故都昔盛今衰的感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有的诗也会借乐景写愁情,借哀景写乐情。

词的结构,一般上阙写景,下阙抒怀写情,往往上片的歇拍句和下片的过片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由写景过渡到抒情,或写事过渡到抒情,柳永的《雨霖铃》,上片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由一“念”字领起,将上片叙离别之事延伸到下片想象离别后的无尽思念中,下片过片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就自然过渡到抒情上。当然也有打破常规的,写景中抒情,抒情中叙事,融情、理于叙事写景中,上下片的过渡没有那么明确。

再次,尤其是理解写景句时,要求学生细心体味修饰、限定、描写各种意象的形容词、数量词、动词、副词,正是这些词,使意象和诗歌带上了酸甜苦辣、冷暖刚柔、愁苦悲喜等不同的情味,咀嚼其味,把玩其情,诗的境界就自然全出。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一开始便紧扣诗题“旅夜”写景,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有两个意象“夜”和“舟”,是作者突出的重点,人在旅途,“夜”是清冷的,“舟”是孤独的,在“夜”“舟”两意象前修饰一个“独”字,再加上“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让人深切感受到羁旅之中的诗人孤寂、穷困和悲伤的形象。空旷漆黑的星夜中,凄清无垠的江面上一叶小舟孤独地漂泊着,作者孤苦病弱,居无定所,飘零流浪的晚年惨境便跃然纸上;作者悲苦愁怅的形象便被平平常常的一个“清夜”、一叶“孤舟”、一个“独”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诗歌形象的把握,情味的品味,应从意象入手,从细处着意,细心体味。

最后,还得让学生多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同意象的不同含义,多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会使用文学评论中的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