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药学有机化合物光谱解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18-03

《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是一门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与其波谱性质相关性,并进而确定未知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应该熟练掌握常见结构类型的有机化合物光谱和波谱性质,并能够掌握解析未知化合物结构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可以解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借助文献和资料可以确定复杂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本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高于对课本内容的简单记忆,而目前课堂理论教学的现状,不能完全满足以上教学需求。本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突破手段,对教学方法、内容和考评制度等进行了系统的改革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完善与实践

(一)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相结合

目前,《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在课堂上主要以介绍紫外、红外、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的基本原理以及不同结构类型化合物的谱学特点为主。随着波谱学测试技术和新的测试方法的不断出现,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注重基础知识与前沿科学技术的衔接,及时将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方面的新方法、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教学当中。例如,将教学大纲中虽没做要求的,但在解决化合物绝对构型方面起非常重要作用的(circular dichroism,CD)谱、(optical rotatory dispersion,ORD)谱[1]以及Mosher法作为附加内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们了解立体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和手段[2]。

(二)注重教学内容与科研实际相结合

高校教师一般都是教学和科研双条腿走路、相辅相成,那么在课堂上讲授波谱学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将自己在科研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结构新颖、图谱特征鲜明、易于解析的化合物作为实例在课堂上进行结构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典型化合物结构特征的记忆,也有助于学生对于新型骨架化合物的了解。

此外,还可以筛选本学科优秀的硕士、博士论文,作为学生课外的学习材料,以补充现有教材内容上学科前沿介绍的不足,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的实践能力[3]。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及时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保持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完善

(一)加强学生对实际测试谱图的分析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是从四大波谱的测试数据推导结构,与实际工作从图谱―数据―结构有一定距离,因此,学生对实际测试谱图的解析能力较差。针对此问题,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具体化合物的实际测试谱图,如核磁共振图谱、红外图谱、质谱等,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辨认谱图上的目标化合物信号、溶剂峰信号以及杂质信号,结合理论知识,仔细研究并推敲,增强实际谱图解析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教学型”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大胆尝试解决问题式、课堂讨论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图谱解析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发言、自由讨论,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深入、灵活地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解析能力[4]。

(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入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不仅影响其理化性质,而且也会影响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因此,必须增强学生对三维空间分子结构和有机立体化学知识的理解。为了实现此目标,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多采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和分子模型等辅助教学手段[5]。并且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应积极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合作,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各种信息软件技术(如Chem office、Chem win、Flash等)相结合,有效提高传授给学生信息知识的质与量,增强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平面和空间结构的理解[6]。

(三)设置学生自主设计的教学环节

为了与上述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理论课教学应设置4学时学生开放性和自主设计式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把优秀的硕士、博士论文中代表性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合物图谱复印给各组同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对代表性化合物进行讨论和分析,自主设计解析过程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各组同学分别介绍自己化合物谱图的特点,不同谱图解析结构的优势以及结构解析具体分析过程。学生利用此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积极探索、各抒己见,结合教师对问题的归纳与点评,增强学生自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数据归纳推理等能力[7,8]。

三、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针对《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结构解析能力的特点,该课程的考试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完善,改变过去期末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传统,实施“三个结合”的考试制度,即开卷闭卷相结合、期末平时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评定方式。这种评定方式更加突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三个结合”的评定方式中,要特别注重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评估和学生实践应用(未知化合物结构解析)能力的评估,使得对学生能力的评估,更加真实、合理[9,10]。

此外,作为平时成绩的考评内容,我们尝试了每位学生针对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知识点拟一套考试题,并给出标准答案。通过此环节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及其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拟试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强化实践教学改革

《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学理论加深理解和消化的关键环节。实验课教师结合理论课内容,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及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并不时的地针对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提出问题,与教师讨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11]。在实验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将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的原理及其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同时结合实际测试的四种谱图,对测试样品的结构进行解析,四种谱图相互佐证、融会贯通,增进了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此外,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积极配合波普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自主设计性试验,让他们能够了解影响图谱测试的主要因素及二维核磁共振谱测试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入掌握波谱学的原理,帮助他们进一步增强图谱解析的实践能力[12]。

五、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建设与完善的实施者,所以青年教师的不断补充与培养,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可持续发展势头良好的教学梯队显得尤为必要。

(一)搞好传帮带,使新增师资尽快成长

青年教师一般均为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一定的理论课讲授经验。针对这一问题,青年教师必须经过一轮的试讲过程,并针对自己在讲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去听取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程1~2轮,注意老教师在难点知识讲解的方式与技巧,吸取经验不断完善自己。此外,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每位青年教师可以选择本专业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定期交流与规范授课内容,教授可以亲临教学课堂听课,指导青年教师授课内容与方法,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随时指正,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进步[13]。

(二)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学团队一直实行集体备课、学科会制度,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探讨学科前沿知识的发展与教学内容的相应性调整。通过集体备课制度,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教师讲授分别讲授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的相关章节,通过集体讨论,进一步明确重点掌握知识点和一般了解性知识点的范围[14]。特别是在集体备课中邀请有经验的教授以及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讲授示范课,引导青年教师熟悉、掌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和标准以及授课的技巧和方法。

(三)鼓励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

鼓励青年教师重视科学研究,一方面要鼓励青年教师开阔眼界,在不影响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国外知名高校进一步进修和深造;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15]。可以通过青年教师加入教授课题组的方式,引导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通过在课题组中参与一些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科研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自己科研思路并建立自己的科研方向。此外,还要鼓励青年教师多参加国内外药物化学或谱学技术领域相关的学术研讨会,通过在学术会议上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和发展方向,促进青年教师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快速成长。反过来,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增长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经验,会丰富课堂教学实例,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即科研反哺教学[16]。

六、讨论

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从人的个性出发,充分调动人的创造力和潜能,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坚持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坚持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17]。

目前《药学有机波谱解析》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更多于倾向于四大光谱(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的原理和有机化合物结构类型的谱学介绍,而综合谱学的运用以及谱学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的应用介绍较少[18]。课堂谱学理论基础知识介绍多,试验教学和课外教学内容较少。因此,对于该课程来讲,难免存在学生死记硬背,难以掌握未知化合物结构解析思路的现象。甚至在后期的《天然药物化学》和《药物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以至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实践中,对于稍复杂化合物的结构解析仍存在困难,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本文针对本科生教学总结的经验和《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的特点,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制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以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培养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有机化合物解析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对药学和中药学事业的热爱,树立为我国药学事业奋斗的志向和自主创业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吴立军.旋光谱和圆二色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J].沈阳药学院学报,1989,6(2):148-151.

[2]王国凯,刘劲松,王举涛,许凤清,李云志,王刚.中药学专业波谱解析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4,42(1):132-135.

[3]潘为高,罗彭,李兵,霍丽妮,卢汝梅,任赛赛,李勇.高校药学专业波谱学应用型教学模式[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3):107-109.

[4]谢彩侠,催永霞,胡亚楠.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育论坛,2009,6(22):157-159.

[5]汪洪武,韦寿莲,刘艳清,刘玲,严子军,赵建芬,张素斌.《波谱解析》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0,38(6):273-275.

[6]左华,袁吕江,张保顺.《波谱解析》教学新思路[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71-73.

[7]郭丽冰,陶曙红.《波谱解析》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学效果调查分析报告[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4):480-482.

[8]刘劲松,王刚,林,王举涛,李云志,王路明.《波谱解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医药,2013,17(1):178-180.

[9]冷炎,蒋平平.《波谱解析》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广州化工,2012,40(8):202-204.

[10]周峰岩,刘丽娟,闫鹏,张文志,赵玉亮,周利.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机波谱解析》教学实践[J].广州化工,2014,42(24):178-180.

[11]许招会,王`,熊斌,林春花.波谱解析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光谱实验室,2013,30(3):1271-1274.

[12]周含笑,许招会,王`,熊斌,廖维林.《波谱解析》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1,38(11):149-151.

[13]洪银兴.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学术领军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1-4.

[14]杨光明,潘扬.关于中医院校《有机波谱解析》教学的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2):43-45.

[15]赵兴秀,何义国,吴华昌,邓静,周健.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州化工,2012,40(3):131-133.

[16]徐清萍,尧俊英,何培新.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1,27(1):155-158.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学效果;提高

有机化学既是高中化学的难点也是重点,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高中化学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有机化学,深化教学改革,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规律

有机化合物结构是性质的反映,所以,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时候,我们不能单学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或者结构,而要将二者联系起来,通过结构认识性质,从性质理解结构,掌握正确、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高效学习要掌握学法和规律,有机化学也不例外,我们要坚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物用途化合物制取的学习步骤,了解有机化合物性质,把握有机物性质变化和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从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分析出有机物之间的差异,从而深入理解不同结构物质之间的有机反应和互变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学习苯和乙炔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坚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物用途化合物制取的学习步骤,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理论知识简单化,通过遵循规律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比如,为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CH4的结构性质,教师可以在讲课前给学生介绍一下碳原子是采用sp3 的杂化方法进行杂化的,让学生明白四个sp3 的杂化轨道是相同的,使学生对CH4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有一个更形象深刻的认识;随后,教师再介绍CH4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性质增强学生对CH4的认识,从而理解CH4的稳定性。

二、将化学和生活融合,促进教学的生活化

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我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上的突破,拉近生活与化学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生活中体会化学的价值,让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枯燥的化学公式和物质变化,而是一门真正有助于生活的科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分类”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教师要确保学生对苯、乙烯和甲烷这些有机物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结构;其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医药说明书上的结构化学式、功能团以及它们的俗称;最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药物的化学成分,从而让学生对所学有机物有一个系统的认识,通过自己的力量给其分类,起到丰富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的效果。

三、增进师生交流互动,力争做到适时反馈

教学质量的好坏要由学生来说,想要寻找教学上的突破就要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全面了解学生并做出适时的反馈,反思教学,寻找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是非常少的,有的教师只是偶尔和优等生聊一聊,但多数教师和学生是不交流的,甚至有的教师对主动来与自己沟通的学生爱答不理,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加理会,这样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如何能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呢?因此,教师要主动融入学生之中,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习认知程序作用协调一致,使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准确的把握,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要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实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例如,在学习“确定有机物实验式、分子式”这一课的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有机物的分子中包含40个电子,通过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体积相同,求有机物的结构简式。这道习题开放性强,答案多元化,通过题目所给出的已知条件,我们可以推出碳氢原子的个数比是1∶2,从而得出不同的答案:若为烃,则化学式是C5H10结构简式有九种;若是烃的衍生物,则化学式是C2H403,结构简式有1种;化学式是C3H602,结构简式有5种;化学式是C4H80,结构简式有3种。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新颖性。另外,教师要坚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领会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图,从而促进化学教学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党金宁.有机化学教学中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7(33).

[2]平 巧.谈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J].成功(教育),2012(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12-02

《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作为一门应用型基础课程,主要面向药学各相关专业开设,主要内容包括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光谱(NMR)和质谱(MS)这四大光谱技术,讲授内容涉及这四大光谱的基本原理、规律、特征及图谱解析的方法和思路[1-2],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这些光谱解析技术来解析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能力。因此,《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极为重要。与国内同类课程相比,我校的该门课程起步较早,发展历史悠久,而且一直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及卫生部规划教材《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的主编单位。但我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课程内容数据较多,相对抽象,对于本科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学习和掌握的课程。如何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图谱的能力,一直是该课程授课教师努力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多年教学和编写教材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教学经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一、教学改革

《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是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化学、应用化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紫外波谱、红外波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化合物解析过程中常用的波谱学知识。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将对其学习和掌握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重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程改革四个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教学内容改革。我们对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更注重了基础理论知识与先进技术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衔接,与时俱进,及时将有机波谱解析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当中。例如,将教学大纲没有要求的CD谱、ORD谱以及Mosher法等作为附加的知识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解决有机化合物立体构型问题常用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外,各位教师还结合他们多年来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将波谱解析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化合物解析实例相结合,通过对各类化合物原始图谱的解析[3],使学生真正掌握看图谱解析化合物结构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改革,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实际图谱的感性认识,也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和丰富起来。教师将学术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当中,例如,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得到的新颖结构的化合物、特征鲜明的图谱作为教学实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结构解析的过程进行讨论,加深他们对典型化合物结构特征的记忆,也有助于学生对于新颖骨架化合物的了解。通过及时地不断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确保了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教课内容按照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讲授,重点突出,内容设置合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改革。《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解析实际的图谱,能够准确推导出化合物的结构。在掌握了各种光谱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学生熟练地掌握解析图谱的方法和技巧,必须多做练习题,多解析谱图,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因此,我们结合理论知识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又自编写了光谱解析习题集,以配合教学需要。同时,教师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分离得到的典型化合物图谱,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解析图谱能力。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教师会安排图谱解析课,一般每讲完一到两章就安排一次这样的课。图谱解析课的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学生而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解析过程和思路,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授课教师会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把要学生独立解析的图谱发给各组学生,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先进行讨论,在课堂上,每个小组选出一到两名同学作为代表来讲解化合物的解析思路和结果,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对解析过程和结果提出问题,这样课堂的学习氛围就会很轻松,学生也会主动地学习并解决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另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这样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探讨,通过学生的提问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科研训练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可将该项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作为科研学分的组成部分,计入学生的成绩档案。

3.教学手段改革。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幻灯、实物投影、分子模型模拟等辅助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授课的效果。以往的教学手段只是从给定的波谱数据推导结构,但实际工作中是从图谱―数据―结构的过程,教学和实际相差甚远。因此,授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应用各种软件技术,如Chem office、Chem win、Flash等等,设计和制作了高质量的CAI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补充各类代表化合物的特征图谱,并可以增加光谱的原理及仪器发展的介绍[4],增强学生的实际谱图的感性认识,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原理和图谱)变得生动、易于理解,也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实际研究工作的情况。并有效地提高了传授给学生的信息量,扩充了掌握的知识的范围。在涉及到结构的立体化学方面的内容时,教师通过分子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辅助进行讲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验课教学改革。《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其重点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联系实际,更有实用性。因此为适应药学学科的发展,对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为突出本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借助了教育部“基于靶点药物设计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教学示范中心搭建的实践、实验平台,广泛开展实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台拥有Finnigan TSQ Quantum LC-MS/ MS液质联用仪,设有自动进样器及二极管阵列检测仪的Thermo液相色谱仪,Bruker AV-600 MHz型、ARX-300 MHz型核磁共振仪;旋光仪;QP-5050A气-质联用仪;LCQ型液-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高效毛细管电泳-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红外分光测定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可满足课程教学所需的实验、实践需要。授课教师也十分重视实验课程内容讲授的逻辑性、推理性,并不时地针对仪器的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测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发问老师解答,鼓励学生自己先学会分析、如何解决,继而提高其动手能力;通过要求对测试图谱进行实际解析,又起到了融会贯通作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等的感性认识。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围绕课程重点问题进行,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实物为研究实例,让他们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解析结构,并将讨论和解析的内容以总结报告形式上交,作为能力评价的一个指标;其二是注重教书育人,通过不定期地举办师生交流会,探讨科研前沿、学习心得等,使学生们明确学习目的,为开拓学生视野,还积极不定期地安排外国来访专家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热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实际解析图谱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期末考试情况的分析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明我们对《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学的改革得到广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感觉到有一定的困难和压力,这就需要对以前学过的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复习以往学过的知识,同时对授课教师来说,应该选择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的习题和代表性图谱,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丰富实验课内容。《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这门课程仍然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孔令义.波谱解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吴立军.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M].第3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第4篇

我院有机化学的教学现状不理想,表现在课程内容多、学生掌握不了;有些内容较为抽象或实践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且不少学生缺乏动脑动手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由于文理科学生混合组班,部分学生入学时化学知识水平整体基础较差,学生对于基础性知识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耐心,学习还处于被动状态,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没有足够重视。传统的教学已不适合现在的教学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对有机化学教学进行改革。

2有机化学课程的能力目标

为使教学改革符合我院学生,我们走访了与学院联系紧密的医药企业,向企业中有经验的师傅请教,并选派教师在企业顶岗实践,调研了企业中关键岗位对有机化学能力与知识的需求;并与药学专业的老生、专业课教师、兄弟院校有机化学教师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与工作经历分享了在学习中的体会及有机化学在后续学习及工作中的应用,各专业课老师对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也有院校依然沿用理论加实验的模式,但有的院校进行了尝试,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赵辉爽等在《有机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将教学与就业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教学改革的思路、内容及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的孙宾宾在《有机化学》课程中进行项目化教学实践后的思考中提到,项目化教学突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根据调研情况,将有机化学课程的能力目标制定如下:

(1)能正确判断有机化合物所属类别,并能正确写出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的名称和结构式。

(2)能运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能根据所学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参照《中国药典》2010版的标准,对给定的各类重要有机化合物进行鉴别;能运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进行不同类型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会简单合成设计)。

(3)通过有机实验单元操作训练,能正确使用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设备;熟练进行蒸馏、回流、萃取、洗涤、干燥、重结晶、抽滤、测熔点、测沸点、测旋光度等基本操作技术;根据工作任务,依照《中国药典》2010版的标准,通过查阅文献和组内协作,能正确选择原料、仪器进行实验;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规范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并能根据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3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

结合我院学生特点,我们对药学类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进行了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设计课程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考核方案等一系列改革。

3.1制定教学项目根据能力目标的要求,设计了八个有机化学课程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任务作为支撑。首先明确要达到的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从而制定出适宜的教学项目。以项目五“以苯胺和醋酐为原料制备乙酰苯胺”为例做一介绍,如图1。本教学项目涵盖了传统教学的羧酸衍生物、胺等理论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学做能够一体化,整合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能更有效的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3.2项目实施步骤项目按照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评价三个步骤来完成。

3.2.1项目准备(1)提出任务;(2)将学生分组,每组5到8人;(3)学生利用网络、数据库、学院图书馆等查阅并收集资料,了解制备乙酰苯胺所用原料及制备工艺,了解乙酰苯胺的性质、在药学上的用途等;(4)学习以苯胺和醋酐为典型代表的胺类和羧酸衍生物类有机化合物的知识;(5)小组讨论设计制备方案。

3.2.2项目实施(1)按照分组情况,每组将讨论方案整理,陈述制备方案;(2)教师对方案进行指导,确定制备方案;(3)教师强调操作过程要点;(4)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5)每组按照方案进行实施,制备乙酰苯胺,检查产品并对产品进行熔点测定。

3.2.3项目评价项目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教师对每组学生所查阅的资料情况及讨论方案评价。(2)在实施过程中对每组的操作过程评价;(3)教师对每组的产品状态及实验数据评价;(4)小组成员之间互评。(5)项目结束后,每人完成报告,分析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写出体会。(6)教师归纳总结,结合项目进行知识的升华。

4结语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第5篇

对于脂环烃的结构可以通过多媒体形象而直观地演示出来,同时由最简单的不含有任何取代基的脂环骨架开始讲解。将含有最少碳原子数的脂环———环丙烷,到氮原子数逐渐增多的环丁烷、环戊烷和环己烷放在一起比较,结构明了,易于掌握。知识的变化总是由简单向复杂、由少向多进行,掌握的技巧也应该和这一变化规律相适应。同样是脂环烃,当碳原子数再增多和环上连有各种不同的取代基时,结构也就显而易见了。以上都只限于结构只含有单一环状饱和烃的情况,那么更复杂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可以通过给予学生适当提示,采用启发式和互动教学模式结合的形式,来引入复杂的螺环和桥环的结构。它们中一是两个环共用一个碳原子、另一是两个环共用两个桥头碳原子。学生根据提示写出化合物的结构,印象更深刻。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到同分异构现象,这使得有机化合物数目庞大,并且新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数目以几何级的形式增长。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不可能穷尽众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讲授,只能抓住重点,教给学生认识结构的方法,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知晓了化合物的结构是不够的,如何命名是灵活运用化合物所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中,结构和命名联系紧密,通常是放在一起进行讲解,可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互动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脂环烃命名的这部分教学内容,适合用“授生以渔”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命名的正确与否关键是取决于学生对命名规则的掌握程度,命名的正确率高说明学生灵活掌握了命名的规则,知道不同情况所适用的不同细则。这些规则包括选主链的规则、确定官能团和支链位置的编号规则、确定构型的顺/反或Z/E规则、正确书写规则等,是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为正确命名而约定俗成的标准,丁是丁、卯是卯,没有讨巧可言。学生学习时要理解透彻这些规则的内涵、牢固地记住并在应用时做到熟练灵活。因此,在教授脂环烃的命名时,要将规则中涉及的内容用多媒体全部列出来,清晰明了,并对照规则向学生阐明。这一过程中使用实例教学和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初学这些规则,一下全部记住有一定的难度,多媒体将命名规则清楚醒目地放映出来,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实例教学更有代表性,在讲解实例时又可深化对规则的理解,帮助更好地记忆。互动教学模式的使用是在教师实例讲解之后,让学生通过在练习中使用所学规则,结合教师现场批改,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之。学好脂环烃命名的关键之处就是全面、准确地记清楚规则,掌握这一知识点无捷径可走,唯有反复诵记,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

一、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和制备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其所含官能团息息相关。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结构决定性质,在知道化合物的结构后,就可以据此推测化合物所具有的性质。有机化学中讨论某一类物质的性质时也会涉及物理性质,但重点研究的还是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所以在此只讨论从物质结构分析化学性质的方法。一是找出具有反应活性的原子、基团或官能团,然后进行讨论。筛选的化学活性部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官能团本身,其二是受官能团影响较大的周围原子或基团。如环烯烃的化学活性部位就是C=C和受C=C影响较大的α-H;二是应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理论分析分子活性部位的结构特点,结合反应的普遍规律,推测该活性部位具有的性质。以1-甲基环戊烯的性质为例,环上C=C结构中π键的弱稳定性和电子云在双键平面的上下分布能推测出C=C易发生亲电加成反应,甲基的作用使C=C上电子云分布不均,进一步导致极性亲电试剂加成时具有不对称性。从结构预测性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两种理论;三是将抽象化、概念中的物质具体化,比如,亲电试剂包括浓硫酸、卤素、水、氢卤酸等。另外,C=C也容易被氧化剂氧化,生成链端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开链化合物,根据产物的结构不同进行分析,可知用作氧化剂的物质的氧化性强弱。又如环二烯烃,由于具有共轭双键和环状结构,所以能够发生双烯合成反应,是合成含有六元环的双环化合物的好方法。学生因此从本质上掌握了反应特点,遇到相关结构就能触类旁通。由于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涵盖的内容比较多,若想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完成教学,不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难以有效完成的。知识容量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特点。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体现在随堂练习和复习的时候,即练即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进行有机化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原料合成目标化合物从而满足日常生产的需要,有机化合物制备包含的内容是:某一化合物可以利用哪些原料和试剂、通过哪些反应得到,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机物制备涉及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比较丰富,有些用于作原料的物质的性质和反应原理都是在后续章节中进行学习的内容,如制备环烯烃,其中方法之一就是以脂环醇为原料、在脱水剂的作用下加热消去一个水分子得到目标物烯烃,但醇类的性质、消去反应等知识的学习被安排在烯烃章节之后,因此在讲授环烯烃制备时只能从反应事实上讲解。化合物制备的教学内容适宜的教学策略是直接讲授反应事实,无需纠缠反应的原理。

二、有机物的反应机理

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是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工科专业的教学中没有作重点要求,但是仍然需要讲解透彻,因为很多的化学性质中涉及的有机反应在讲明了机理后才更利于学生掌握。有机反应机理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其重要性,引起学生重视使学生认识反应机理对于有机物化学性质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关键。多媒体教学也是一种促进教学直观化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以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相结合的直观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全方位地获取丰富的信息,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更好地解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单纯地讲解机理是很枯燥的,学生学习起来也很吃力,在教授反应机理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介绍烯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历程的时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将抽象的电子转移过程表现出来。而利用多媒体模拟其过程,制作成直观的动画,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使反应中电子的转移和亲电试剂的进攻过程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准确。此外在课堂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多给学生随堂练习的时间,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消除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疑难,使之顺利掌握知识。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第6篇

教材的整体水平高于目前所用的生物类和医学类基础有机化学,但低于化学专业的基础有机化学。该书在编写的指导思想、编排体系和教学内容上都有较大的改革和突破,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色[2]。编写教材的目的在满足学生有机化学知识需求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目的。不仅要求学生要知道有机化学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理论与知识为什么是这样。为此,教材将“有机化合物的构性相关规则”应用并贯穿于所有章节[3-4],以培养学生逐渐掌握以结构为中心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避免学生养成过分依赖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教学内容和编排体系不刻意追求内容与体系的完整性,而是以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为主要原则。例如,在介绍完各类单官能团化合物和一些重要合成反应(如周环反应)之后,在第十六章引入以单官能团转换为主的“有机化合物制备”。这种编排不同于现有其他教材的各章单独介绍的做法,避免了有些合成反应(如武兹反应)的过早出现,既达到对前面各章内容的复习和总结的效果,又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种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系统掌握一些常见的重要有机合成反应。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共价键理论和电子效应理论为基础,以构性相关规则为指导和基本程序,以反应机理为重点。介绍反应机理时,不重要或不是很清楚的反应机理一般不做介绍,对重要的已经明确的具有普遍性的反应机理则一定要讲清讲透。例如,本书用较大的篇幅对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做了详细介绍,而不饱和烃的常规催化氢化反应、醇/酚类的氧化反应等机理则不做介绍或一带而过。英文专业词汇的补充为了便于双语教学,给出了一些常见且重要的化学名词的英文名称。新发展学科与技术的介绍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每章的最后都附加了一些仅供学生自学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分支学科的介绍,如绿色化学、组合化学、超分子化学、抗体酶学、有机合成化学、不对称合成技术等;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技术,如色谱技术;与相关章节密切相关的重要化合物的介绍,如生物碱、黄酮、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等。该教材难易适中,各章节内容安排合理,内容丰富而广泛,有较大的专业覆盖面,可适用于各类应用化学专业以及对有机化学知识需要较多的生物类、医学类、制药类等专业的教学。自出版以来,一直被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延安大学、塔里木大学、渭南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10所高校使用,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量身定制适合应用化学专业的教学大纲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然不同,课时的多少也不一样,专业侧重点也应当有所区别。我们收集了全国18所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其课时分配(表略)。调查中发现,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是在理科化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基础上稍作调整而制定的,这无法达到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此外,由表1可以看出,以上18所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中,无论是总学时还是各章节的课时分配差异都很大,这不能满足新的课程建设的要求。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结合近10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为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其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表略)。

不断革新教学内容

调查中发现,各所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没有专业特色,自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在教材中安排了21章内容,划分为七大学习模块。第一模块为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简要介绍从高中化学、大学化学原理、无机化学到大学有机化学的过渡性和共性的基础理论以及学习有机化学所必备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第二模块由第六章和第七章组成,分别介绍有机化合物中的立体化学和如何利用现代波谱技术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第三模块由第二到第五章、第八到第十四章组成,主要按照官能团分类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这是教学的重点。第四模块为第十五章,根据反应类型重点介绍周环反应。第五模块为第六章,该章是在学完各类有机化合物之后,集中介绍它们的制备方法,主要是不同单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对前面各章中一些具有重要合成价值的化学反应的复习、总结和归纳。第六模块为生物大分子,由第十七到第二十章组成,主要介绍与生物有机体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第七模块为第二十一章,是人工合成高分子化学简介。各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第四到第七模块可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而选择讲授。以该教材为教学指南,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5点。(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的教学效果。目标明确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它直接影响教学效率。不能单强调教师教的目标,更要让学生清楚学的目标。只有教与学的目标明确一致,教学才能成为双方自觉的追求,形成教学合力[5]。我们从加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角度出发,制定了有机化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对于每一章节,还制定了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指出重点、难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安排不同的教学形式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每一章节乃至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都有针对性,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二)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例如,讲解命名时,重点讲述系统命名法,但也要提及习惯命名法和俗名法。讲解各类有机化合物时重点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与制备等,化合物的分类和物理性质则应略讲或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学能力也是大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安排一些自学知识,提前布置好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这样既节约了上课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当略去部分过时和繁琐的内容,及时补充当代有机化学最新的科研发现和应用成果,特别是生物、材料、环境、能源、纺织等领域的交叉发展及应用,还应适当介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标志性工作,力争把最新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和学习的劲头[6]。此外,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引入与有机化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食品科学、农药化学等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将经典有机化学理论与学科前沿发展相结合,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又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可用性[7]。例如,自由基是生命过程、大气污染等有关问题中常用的一个术语;等离子体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已成为一种在加工工艺和材料科学中使用的新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合成技术等均可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当然它们所占时间很短,也许只有几分钟时间,而且不必每节课都涉及;但这些前沿问题一定要有,它们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四)导入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积累成型,大多是最基本的知识,讲解较为枯燥。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只要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学习[8]。教师平时应注意多收集和有机化学相关的生活小常识,将科普知识和生活常识引入教学,使课堂学习有趣生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绪论中介绍有机化学在应用化学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又如讲烯烃这一章内容时,介绍乙烯对水果的催熟作用,提醒学生在以后的章节里还会遇到其他类型的植物催熟剂,要求他们注意总结;讲解醇和酚时,结合过度饮酒对人体的危害,介绍红酒、白酒、医用酒精及工业酒精的区别、作用及危害,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安全教育。另外,要介绍有机化学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以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五)将绿色化学渗透到教学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绿色化学不仅是当前的热门话题,而且代表了化学的发展方向。课堂教学中把绿色化学与有机化学恰当地连接起来,在给学生讲解有机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自觉将绿色化学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对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绿色化学知识进行强化,使学生自觉地树立起绿色化学意识。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培养模式;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1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一学生,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开设。虽然第一学期学习了无机化学,但大部分学生正处于从中学的学习方式向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仍然习惯于中学的学习模式,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中学时期所学的化学知识存在差异,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所以教学须从方法和内容上与中学化学加强联系,在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模式,注重基础,重在引导,防止满堂灌,强调理解记忆,多采用与人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实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引导:(1)根据实际情况,先易后难,深入浅出传授给学生课程知识,理论联系实践,穿插一些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补充一些相关的知名化学家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趣事,勉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引入一些有机化学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要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大学老师上课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适用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加一些典型有机化合物工业生产的方法,使学生尽快形成学以致用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4)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我校有机化学精品视频开放课程进行课前预习,并完成相应的任务点。

2课程教学目标

2.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严谨求实的态度,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创新想法;结合有机化学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保护自然环境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2.2知识目标

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同分异构,结构和性质、重要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价键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通过乙烯、丁二烯和苯等物质的结构理论,定性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并能运用解释某些有机反应机理;了解过渡态理论;掌握碳正离子、碳游离基、碳烯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重点掌握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反应的历程;了解氧化、还原、缺电子重排历程和周环反应并能用以解释相应的化学反应及在合成上的应用;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重要有机物的来源,工业制法及其主要用途;熟悉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掌握重要的有机人名反应机理。

2.3能力与素质目标

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整理归纳能力;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能进行目标产物的设计、合成与检测,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案设计与开发能力。明确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能够合理的进行官能团引入、转化和保护;具有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典型反应历程的能力;具有分析、比较、选择合理合成路线的能力。

3注重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方法、同分异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重要基本理论、典型反应机理、特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线上教学根据实际需要建设有机化学各知识点网格,将有机化学中的知识点碎片化再重新编排,使经碎片化重排后的有机化学知识更体系化,不同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个性化挑选学习内容。基于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设计线上学习任务、课堂教学讨论话题和练习题,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实验操作视频引入线上资源,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动手能力。线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典型反应,掌握不同有机化合物结构特征;引导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与食品、药品、化工相关的化合物合成路线,激发学生的心理效能感;联系生产生活,引入案例分析。及时补充有机化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不断将任课老师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提高学生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打下坚定的基础。将有机化学相关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和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学好本领,勇攀科学高峰。通过采用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学生展示、案例式教学方法,充分应用线上教学平台和富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达到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

4优化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设计思路是通过考核发现学生的潜能,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考核覆盖整个学习过程,采取过程成绩和期末考试(闭卷)成绩相结合,对学生综合成绩进行客观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考试题型设置要合理,应包括命名题、填空题(完成反应)、选择题(含排序题)、简答题、鉴别题、推断题、合成题等有机化学典型题型,各题型分值分布要合理,题目难度要适当,要能够有效反应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过程成绩包括线上预习和线上交流、线下课堂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的积极性、课堂考勤、课后作业。线下课堂教学问题设置根据每个章节的自身特点,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习通教学平台采取抢答和随机挑人的方式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5课程思政建设

在“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指导下,对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与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敬业、爱岗、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与我国有机化学家有关的知识点时,向学生介绍科学家求学经历、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高尚品格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学习醛酮相关知识时,引入邢其毅关于醛酮在有机化学知识理论体系及实际应用中的地位论述,介绍邢其毅对有机化学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介绍有机化学教材中唯一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反应“黄鸣龙还原法”,该法与沃尔夫法相比,易于操作、原料廉价易得、产品收率高、经济效益好,这是让我们中国人引以自豪的成就,培植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在学习氨基酸相关知识前,介绍1965年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为人类揭开生命奥秘做出的重要贡献,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在蛋白质的研究领域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在讲解有机天然产物化学时,介绍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屠呦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并不好的科研条件下,通过数十年的执着奋斗与努力,永不言败,以身试药,成功提取青蒿素,明显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对天然提取的青蒿素进行了结构修饰,她也因此入选2016年时代周刊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这些例子可以培养学生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研态度。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制药及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特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节虎,杜秀红,王泽华,等.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金课”建设与探索[J].山东化工,2020,49(11):202203.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刘进兵.地方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转型发展探索[J].山东化工,2016,45(10):112113.

[4]赵海英,赵睿国,陈树峰.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探索[J].广东化工,2021,48(11):194195.

[5]崔颖娜,王爱玲,姜岚,等.课程思政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融入[J].广州化工,2021,49(11):166167.

[6]刘应乐,蒋维东,杨义,等.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以“有机化学素养提高”为目的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21,48(10):245247.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化工;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化工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单纯地按照有机理论知识体系讲授课程内容不适合我院学生。结合实践教学经验,笔者对该课程做了如下探讨。

1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大专层次的高职教育没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上升通道,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积极性,导致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学生理论知识基础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从学生特点看,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入学成绩低,基础知识薄弱而且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厌学、学习方法不当等。但他们大多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学习一技之长的愿望强烈。

2教学内容筛选与编排

有机化学课程具有知识点众多、分散度高、理解难度较深、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1]。由于不同的专业对有机化学的要求不同,加之学生基础薄弱,为了确保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我们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例如,我们可以围绕化工生产展开教学,将工业上常见的有机产品分为如下几类:①碳一系列典型产品;②烃类热裂解制乙烯;③碳二系列典型产品等。每种类型的产品作为我们的一个教学单元,在每一个教学单元中从目标产物的命名、性质、合成、用途等进行全方位的学习,沿着结构―性质―用途―机理这种模式进行,指导学生可根据理论解释结构,结构影响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机理控制合成这种模式进行学习。在层层递进的学习单元中,重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内容。最终我们完成了知识的比较、迁移和内化。

3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2]。因此,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就显得十分重要。

(1)归纳法。在种类繁多的有机化合物背后,我们可以从官能团的水平上来认识它们。每种有机物的结构是不一样的,那么它们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怎样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进行归类研究,这时就要上升到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学习。

(2)比较法。一些机化合物由于结构上的相似性,其性质也存在相似的地方。为了能够掌握两类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使用比较法将两者区分开来。如在学完醛和酮这两类官能团化合物后,可将两类化合物进行比较,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两类化合物的异同,加深对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3)演示法。实物模型比枯燥的文字叙述更加形象、生动,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实物模型,尤其是有机化合物的立体构型教学,我们可以多选择一些直观的手段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感性认识。

(4)以人为本的教学法。以上三种经典的教学方法只是从知识的本身出发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以人为本的教学法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突破了上百年来统领学校教学的“程序教学法”束缚,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解剖、场景模拟等方式着力从学生特征和教学有效性角度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思维和技能训练,然后是以重点、难点为核心组织专题教学活动,开展讨论式教学。

4评价体系构建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存有片面性。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应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平时上课表现、学生是否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对于拓展性的知识可布置学生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以读书报告方式来解决。此外,实验动手能力也应该是有机化学教学评价的重要一环,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规范的操作等都可以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最终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