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女儿小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女儿反应很激烈,大声地对我说:“你凭什么说穿越剧是垃圾,你连看都没看过,有什么资格说不好!”女儿摔门回了卧室,我也躲进书房里生闷气。丈夫批评我过于武断,让我一个人好好想想。独坐了半晌,我的怒火渐渐平息了。确实,穿越小说为什么能吸引女儿和她的同龄人呢?我还是得先一探究竟。
于是,我在书店里买了几本穿越小说,并花了一周时间看完。说实在的,有些书写得真不错,连我都有些着迷,更何况是尚未成年的女儿?一天晚上,我主动跟女儿承认了错误,并告诉她:“原来穿越小说真的很好看呢,看得我都想穿越了!”
女儿十分得意,话也多了起来。女儿告诉我,自己特想穿越到古代,因为到了古代就不用整天写作业了,还可以穿美丽的古装。“妈妈你不知道,我还背下了好多诗词歌赋呢!如果能穿越到古代,那我就能像那些女主角一样给皇帝背诗,他肯定认为我是才女,说不定还会封我为公主呢!”女儿兴致勃勃地说。
见女儿谈兴正浓,我趁机说道:“我听说古代规矩特别多,皇帝也没有电视上说的那么随和,要是不小心犯了他的忌讳,那可能就死得很惨!所以啊,要想安全地活在古代,你从现在开始就得做功课,为成功穿越做准备。”
女儿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好啊,那你说做什么功课好呢?”我不动声色地说:“那得看你想穿越到哪个朝代了。”“嗯,唐朝吧。听老师说,唐朝的百姓比较富裕,而且以胖为美,这样我就算再胖点也没关系了。”女儿想了一会,笑嘻嘻地说道。
那天晚上,我和女儿在书房里待了两个小时,制定了一套穿越前的准备计划,其中包括学习繁体字、练毛笔字、学习唐代历史文化知识和背诵诗文等等。我们商定,等女儿放了暑假,就开始实施这项计划。
暑假来临后,我特意给女儿报了一个书法班,还给她买了一本《唐朝穿越指南》,催促她赶紧为穿越做准备。一开始,女儿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放弃了自己心爱的动画片,每天像古代淑女一样忙个不停。没几天,她就有些厌倦了,抱怨说:“其实当古人也没什么好的,不能看电视,也不能玩手机,还得学这么一大堆东西,真没意思!”
“可是到了唐代,就能穿漂亮的唐装、吃可口的长安糕点,还有机会当皇帝的义女。你可要坚持住,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呀!”我故意鼓励女儿。
见我这么说,女儿嘟着嘴,继续回房间读她的“穿越指南”了。没过多久,女儿又大呼小叫地跑进厨房,告诉我:“哎呀妈妈,你知道吗?唐代人跟咱们讲话根本不是一个口音,比如杜甫喊李白‘太白兄’,可是发出来的音居然是‘太巴荒’。而且唐朝拒收银两,付账只能用铜钱,拿起来好沉的。还有啊,唐朝的妇女出行有一大堆规矩。书上还说,单身上街者,必是穿越女,捉来杖六十……这也太可怕了,我可不要去唐朝了!”
“哦,这样啊……那要不你换个朝代,宋朝或者元朝,要不就清朝?”我忍着笑问女儿。
文/兵兰
又值一个夜晚融入暮色时分,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写了一节送给女儿的小说,她感受到一股从没有过的劳累,她掏出包里的手机,拔出了那个再也熟悉不过的电话号码。
“滴滴”两声,还未等町兰开口说话,女儿就在那端亲热地叫了她一声“妈妈”。内心的酣然,心有灵犀,她想女儿知道这电话一定是我打回去的,说不一定女儿也正想着她呢。
她欣喜地叫唤着女儿的乳名,一声不够,又紧跟了第二声,女儿也就这样一声声地回应着。几次三翻,除了她叫妈妈,就是她叫着女儿。其它,她们什么也没说。几分钟过后,电话两端就传来“咯咯”的笑声。
女儿笑了,开心地笑;町兰笑了,会心地笑。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这一刻,苦尽甘来的町兰真的感受到了。再后来,她又轻声问着女儿:“宝贝,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要打电话吗?”
女儿信誓旦旦地回答说:“我肯定知道的啦。”
“那你说是为什么呀?”町兰欣喜地问着女儿。
“妈妈想我了呗。”简短的几个字,却让町兰的眼眶再一次潮湿。
聊完,母女俩又是一阵哄堂大笑。就这样亲热了接近十来分钟。女儿告诉町兰说:“妈妈,我想去洗澡了,这要不洗澡呀,浑身好难受死了。”
虽然町兰很不舍这么快就挂掉电话,但听女儿在电话那端说声难受,她浑身也跟着她不舒服起来。
“那好,你去洗澡吧,明天妈妈再打电话回来。”町兰赶紧回答着女儿。
挂掉电话之前,她还言犹未尽地对女儿说:“心怡,要不,亲妈妈一口吧。”没想到,一直羞答答地女儿还真的轻轻地亲了町兰一口。
母女俩如此亲密,如此贴心的交谈,町兰与女儿都看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其实,女儿在町兰的心底就是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町兰在女儿的心里,就是她永远亲不够的妈妈。
挂掉电话,腮边还残留着女儿亲过的余温。静静地夜里,结束了一天的喧嚣与吵嚷,归于了一片难得的宁静。为女儿铺开一纸扉页,记下女儿今日带给她的感动。
“心怡,我可爱的女儿,记得你曾经为妈妈写过,母子连心。此时的夜晚,希望你能感受到远方妈妈对你的思念。洗完澡,你就该睡觉了。宝贝,妈妈与你在梦里相见”。
时光依然如水般地辗转着,2012年7月18日至25日,秦老师、向虎、向虎的爱心妈妈(凉水村的陈妮英),受大同乡希望小学的联盟推荐,赴于美丽的北京城录制了一场舞台剧《家的力量》。
秦老师演向虎的爱心妈妈,她说:“在排练的时候,每一次排练他的眼神、动作,完全把自己融入到戏里边了,他深情的望着我,哭着声音叫我妈妈,我心里酸酸的,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泪水一涌而出。他的每一个动作,无不饱含着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与爱戴,对妈妈的感激。
“最后他满含泪水的喊道:‘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了,你们在哪儿呀?爸爸妈妈你们听到了吗?’那时的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抱着孩子哭成一团:‘好孩子,不用担心,爸爸妈妈在遥远的地方牵挂着你呢,你要坚强,有老师、有爱心妈妈在你身边,你不会孤单的。’就这样我们演的留守儿童剧目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无限的真情在这里流露。”
其实,在水田村,在重庆希望小学,在有着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像向虎,心怡这样的留守儿童已经不计其数。向虎及其它贫困的32位留守儿童现已全部与爱心妈妈结成了爱心对子。
村里,乡里每开展一次活动,孩子们都能和爱心妈妈在一起,让他们感到无比的幸福,无比的温暖。但留守儿童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呀,他们更需要政府、社会以及爱心人士的关爱与帮助。
2012年8月2日,秦玉梅为水田村主持了一次隆重的募捐仪式,活动邀请了县里二十几个单位和团体,还有本村的70余名爱心人士和村民代表进行了爱心捐赠,为村里的32名留守儿童募集到大约5万元的现金。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又一次精心准备的节目,赢得了一次又一次掌声。
留守儿童向心怡一句“远方的爸爸妈妈,你们听到了吗?你们看到了吗?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是快乐的。相信我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这些关心我们的人”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捐赠仪式在手语《感谢你》中徐徐落下了帷幕。
转眼睛一个难忘的暑假就结束了,町兰又开始为女儿寄去了书,为女儿又写着信,与女儿诉着思念之情,她在信中这样写道:
心怡:
我可爱的宝贝女儿:
你好!
收到这封信的同时,你就收到爸爸妈妈为你寄的书还有你想要的东西,很高兴吧,还有更多的是收到爸爸妈妈对你的这份叮咛与爱,我想,你肯定懂得了。
新学期就快开学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也就在这一学期后落下帷幕,希望这一学期的你要更加勤奋学习,争取考个理想的中学。上次妈妈问你在哪上中学,你回答妈妈的话让妈妈非常欣慰,也为你祝贺,但愿能考上哈!宝贝,加油!
心怡,我可爱的女儿,你知道吗?每次打完给你的电话,妈妈总是久久难以平静,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时时刻刻纷扰着妈妈的身心,真想一步飞到你身边,照顾着你的生活起居,辅导你写作业。可是,妈妈还有很多任务未能完成,所以,只能又委屈你了。
宝贝,每次提到留守儿童,妈妈的心总是紧紧揪在一块儿。还记得,妈妈最好的姐妹说,以后,少在孩子面前提留守儿童,这会给她心里一个阴影。可事实你就是一名留守儿童,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你是留守儿童中最幸福的孩子。有爷爷奶奶悉心对你的关照,有爸爸妈妈对你殷殷期盼,有这么多关心你爱护你的叔叔阿姨给你的爱。宝贝,你是幸福的。
在学校,你是一名优秀的三好学生,一名优秀的大队长,一名优秀的播音员,有这些诸多的荣耀,与关心你照顾你的老师们是分不开的。记得感恩,想要做个懂得知恩图报的好孩子,那就是用优异的好成绩来回报她们。
宝贝,希望你能这样一帆风顺地成长下去。你要知道,爸爸妈妈不仅很爱很爱你,更给予了你太多太高的希望。期望你尊敬老师,听老师的话,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写作业,凡事都能争第一,在学校做一个很“阳光”的孩子;希望你能和你的同学团结和谐相处,像兄弟姐妹般互相照顾,互相帮助,让美好和温馨永远留在童年的记忆里;期望你能好好读书,一步一个台阶,紧跟与你共同成长的同学们这个大集体,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宝贝,还记得吗?妈妈曾经跟你说过:人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你要把它描绘得五彩斑斓;人生是一首激昂的歌曲,你要把它咏唱得优美动听。记得曾经还给你说过:人生也是一滴微小的水,只有你紧跟潮流、曲折向前,才不会被沙石吞噬,才能成就大海的汹涌澎湃和波澜壮阔。
宝贝,妈妈还希望你快乐成长。其实,我知道,你现在正处于青春逆反期,这在每个跟你同龄孩子的成长历程中都会有的,虽然有些时候你的些许反常会让妈妈很伤心,但妈妈却从来没有记在心上,对你的爱和希望一点儿也没减少,因为妈妈知道,你还在成长阶段,虽然个子日渐长高,但大脑和思维还是孩子的,还有许多不明白的道理,还有许多没掌握的知识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领会、去感悟。
宝贝,人生的路很漫长也很短暂,小学六年,在你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的时候就悄悄溜走。人生没有回头路,走过了,就永远也回不到从前。学习的过程虽然很枯燥很单调,但却是奠定你一生幸福的基础,恰如农民伯伯只有经历播种、锄草、施肥等辛劳的过程,才能收获到饱满的粮食,才能在寸草不生、冰天雪地的冬天里坐享其成。
其实,人与人之间原本并没有多大的差距,只是因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不同,最终千差万别:有的人可以拥有奔驰、宝马,有的人却只能拉架子车;有的人可以遨游太空,有的人一辈子连自己的村子也没有走出过。
孩子,妈妈还希望你能在书海里茁壮成长。记得,小时候,你就喜欢看书,姥姥常说,这孩子长大肯定会有出息。一直到现在,家里的书足可以开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或许,这就是爸爸妈妈给你最多的财富。虽然不能每天陪伴着你,但希望你能在书海里学会很多道理,明白很多事理。
有的人说,人生就像爬山,可我觉得人生更像游泳,你只有不断地奋力向前划行,才不至于沉入水底,才能一点一点向目标靠近,最终才能登上彼岸。
宝贝,正是因为爸爸妈妈曾经因为努力不够,没有实现人生的辉煌,才会给予更大的希望于你。你将来的收获取决于你现在的努力,你的人生要靠你自己去走,爸爸妈妈不可能陪你一辈子,爷爷奶奶也不会在你耳边唠叨一辈子。
其实,在你身上有很多的优点,比如上学积极,上课能专心听讲,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及时完成作业,热爱劳动,热爱班集体……,妈妈只是希望你更优秀一些,多一些主动,少一些被动,多一些生动,少一些冲动。
宝贝,人生的结局有两个,一个是只要你勤奋努力了,无论将来做什么,你都将无怨无悔;另一种是如果你沉溺于任性的自我而放任自流,那么你将一事无成,遗憾终生。我相信你属于前者。
宝贝,这些年,为了生活,为了你将来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爸爸妈妈抛弃你跟爷爷奶奶一直在外奔波,这其间的苦等你长大以后就会感受到的。爸爸妈妈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尽可能满足你的需要,让你吃饱穿暖,给你一个相对温暖舒适的家。爸爸妈妈不需要你感恩,不需要你回报,只希望你茁壮成长,将来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家栋梁。
宝贝,记得你第一次学会用手机发信息给爸爸妈妈,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可把爸爸妈妈乐得合不扰嘴,所以呀,你一定要回封信给爸爸妈妈哦。等你能用手机了,爸爸说一定买个很新潮的手机给你,让你天天给爸爸妈妈信息。
文具盒里有妈妈攒给你的一沓散钱,记得不可以去买辣条,还有那些垃圾食品。妈妈告诉过你,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相信你一定记在心上了。所以,你也要做个守信用的孩子哦。要不然,妈妈也会说你是小狗的。还有,别忘记了,给爷爷买生日礼物,谨记!
写给你的小说《留守儿童的春天》,妈妈正努力赶稿中,希望能在你的十一周岁生日时完成,也算是妈妈为你准备的一份厚礼。希望你能喜欢及珍藏。
好了,妈妈要工作了,想对你说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以后慢慢聊好吗?千言成语汇成一句,那就是,宝贝,妈妈爱你!
最后,愿你在新学期学习更上一层楼!代我问候爷爷奶奶好!
爱你的妈妈(亲笔)
2012-8-20
没过多久,懂事的心怡第一次为町兰寄来了回信,第一次跟她的爸爸妈妈诉说着她的心里话:
敬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你们给我寄的东西,我收到了,在这里就多谢爸爸妈妈了。
妈妈,我看到您给我寄的钢笔了,很漂亮,给人一种很庄重的感觉。我一定会好好保存的!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有一支属于我自己的、刻有“清华大学”的钢笔。
爸爸,您在那里不要太辛苦了,开车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就算有紧急的事情也不能闯红灯。还有不能多吃烟,烟里面有尼古丁,酒也不能多喝。
还有关心我的那些叔叔阿姨们,我觉得你们的文字真是太好了,心怡在此跟大家说声谢谢!相信我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给我的期望。
最后,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还有,妈妈为我写的小说什么时候能写好?期待哦!
想你们的女儿:向心怡(亲笔)
2012-09-03
爱是什么?爱是阳光,温暖着留守儿童的心;爱是奉献,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留守儿童的心就不会再孤单;爱是源泉,是快乐幸福的源泉!望爱心接力,有你一棒,有我一棒,有大家一棒。只要人人都来关爱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将充满阳光,充满幸福,充满快乐!
更让人意外的是,町兰所注册的文学网站对她正在创稿的这部小说特别进行了采访:
5、我注意到,兵兰最近在连载一部小说《留守儿童的春天》,请问创作此部小说的背景和用意是什么?
町兰答:是的,一个月以前我便开始有了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境,如果没记错,从上个月的8月16号开始,我就开始着手创作这部小说,至今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小说在逐日中落下了帷幕,进入了最后的尾声。
其实,“留守儿童”一直是一个让我不敢触摸的字眼,每次只要看到有关“留守儿童”的文字或图片,我的心就针灸般地难受着。因为我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母亲,我与我心爱的女儿骨肉分离了十一年,从生下女儿四个月大我就被迫离开她漂泊异乡,中途就偶尔回去陪她过几次,所以这些年女儿也做了十一年的“留守儿童”。随着女儿日渐长大,那颗歉疚之心也一直在我心底恣意地疯长着。
被迫于生活,如今我还是不能候在她身边悉心呵护着她,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块心病,但女儿表现出来的那份懂事与坚强时刻融化着我,感动着我。这个月的25号(也就是下周三)是我女儿的十一周岁生日。千里之距的我,依然只能在遥远的南方祝福着女儿(不好意思,答到这里我流泪了),让我缓缓……
很早以前,我就开始萌发了送女儿十一周岁一份特别的礼物,这就是我的这一部长篇连载小说《留守儿童的春天》,最开始只打算写十万字节,但没想到写着写着收不了笔,所以至今小说已经有十六万字了。(在女儿十一周岁生日那一天,我会完成这部小说的全部初稿。因为一份巧遇,因为关注着留守儿童,在创作这部小说的同时我遇上了文字中的一位老师,他答应等我全部完稿以后,帮我整理成书送给我及我的留守女儿)。
小说的背景来源于我们骨肉分离十一年的一家子,来源于一个贫困山区留守孩子真实的故事。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我们这一家十一年以来的全部缩影,没有一个章节是塑造与虚拟的。在回忆经年往事时,曾经那么多熟悉的一幕幕在我脑海里经久回荡。写到动情处,我都会忍不住偷偷落泪。
其实,写这部小说的主要用意,只是想让女儿长大以后不要怨恨我们没能陪伴她成长。这里面的酸甜苦辣,五味陈杂又岂止是能用文字来表达的?更希望懂事乖巧的女儿在读完小说以后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无论爸爸妈妈在不在她的身边,父母对她的爱是没人可以替代的,只是因为生活的无奈。还希望能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关注“留守儿童”这个行列中,让更多更贫困的留守孩子们都能有一个灿烂明媚的春天。
最后用我的小说对女儿说声:“宝贝,生日快乐,岁岁平安!”对所有留守儿童们说声:“孩子们,虽然你们是留守儿童,但你们一点都不孤单,相信在这么多给予你们关爱的爱心爸爸爱心妈妈中,你们一定能茁壮成长,平安健康!”
作者 [英]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何楚
出版 译林出版社
时间 2010年5月
定价 28.00元
如果在生命中的某一刻,时间突然消失,你身陷囹圄,曾经美好的一切刹那间丢失,甚至连产生茫然无措的感觉都是奢侈,这种境况发生,你会如何?
对于儿童文学作家斯蒂芬来说,这样的噩梦源于女儿突然丢失。
斯蒂芬带着三岁的女儿在超市购物。在结账的短暂时间里,女儿被人拐走,从此踪迹全无。斯蒂芬原本幸福美满的生活顷刻间幻灭。妻子选择了逃避,遁入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斯蒂芬则执著于对女儿疯狂而徒劳的找寻。在这段停止的、难熬的时间里,斯蒂芬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我疗伤。酒精、梦呓、回忆、探友、思考和百无聊赖,他像野兽一样舔着自己滴血的伤口,麻木着自己感受痛苦的神经。
麦克尤恩以不动声色却又极致精准的笔触在开始便把这一引领全书的中心情节交代完毕。接下来的故事,他没有像一般的故事讲述者那样去费力地探寻是谁为何掳走了斯蒂芬的女儿,他甚至没有告诉读者女孩的最终命运,而是用斯蒂芬那看似没有任何希望的寻找女儿与自我疗伤串联起各个不同的情节故事。“女儿”逐渐脱离具体的所指,上升抽象为主导整部小说的隐喻,即所有人心中那个“孩子气的纯真自我”,而这一自我,何尝不是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核心。
不得不说一下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查尔斯。查尔斯早年经商,中年从政,功成名就时却突然辞职归隐乡间,而且让人愈加不解的是这个已届天命之年的男人从此寄心于草木和玩耍,成了一个卷起裤腿、口袋里揣着弹弓、整天爬树的快乐“男孩”。正是这样一个“人格分裂”的人,写就了那本贯穿于整个小说的“著名”的《权威育儿手册》,颇具讽刺意义。
麦克尤恩的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个不太确定的主题,那就是“出路”, 在他的很多小说里,都表现出对于平庸无为的生活的彻底绝望。而在《时间的孩子》里,“出路”却是明明白白的——只有时间,在时间中挣扎、煎熬和苏醒。
斯蒂芬在失去女儿后觉得有什么事情还会发生,他不知道那事情是什么,结果如何,但他觉得自己是在为此做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准备。最后发生的事情使斯蒂芬彻底觉悟:他接到妻子朱莉的电话,她要生产了!斯蒂芬突然焕发出身体里所有的潜能。
朱莉说:“是个女孩还是男孩?”她把手伸到被子下面摸了一下,作为对他们即将怀着爱一起重返的世界的答谢。这是小说的最后。男孩还是女孩并不重要,被赎回的时间终于可以继续了。
关键词 《你一生的故事》 叙事时间 错时 预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你一生的故事》为华裔科幻作家特德・蒋赢得了1998年的星云奖和斯特金奖,奠定了其科幻名家的地位。小说讲述了女语言学家露易丝的故事,她受命学习外星人“七肢桶”的语言,在此过程中认识了她未来的丈夫盖雷并与他相爱,同时也因为“七肢桶”语言的学习而获得了预知未来的能力,从而预知了自己尚未出世的女儿短暂的一生。小说过去现在未来交错进行的叙事时间为故事增添了无尽魅力,使故事充溢着一种奇异感,吸引读者并引导其思考;同时,这种叙事方式也切合主题的表达。
相对于其文本来说,《你一生的故事》讲述的故事十分长:从露易丝受命同外星人交流到外星人离开,从她同盖雷认识到他们离婚彼此又开始新的感情;以及他们的女儿出生到死亡。而叙事时间却十分短暂,文章开头盖雷问露易丝“想要个孩子吗”,文章结尾露易丝微笑着回答“是的”,由此可见,整个故事的讲述都发生在这一问一答的间隙中,在这实际上或许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露易丝“回忆”了她的半生与女儿的一生。那么,在这一长一短的两个时间中,作者是如何构建整个故事的呢?
小说通篇的时序是错综复杂的,相对于故事讲述的“此时”――盖雷向露易丝问出问题的时候,二人的相遇、相识、相爱、结婚是“过去”,而女儿的出生、二者的分手、以及女儿的死亡是“未来”。然而,直到小说的结束,读者才能渐渐理清整个故事的先后顺序,因为整篇小说布满了错时――故事发生的先后时序与叙事文本时序之间出现的各种形式之间的不相吻合。
以故事的第一部分为例,短短几段便有许多时间点:(1)“你的父亲很快便会向我提出那个问题”――此时;(2)“我们刚刚回来”――过去几分钟内;(3)“你父亲说,你想要个孩子吗?”――此时;(4)“搬出那里时你还很小”――女儿出生后几年;(5)“我们会给你看它的照片,告诉你发生在那所房子里的故事”――女儿懂事后;(6)“那时你十二岁”――女儿12岁时;(7)“等你来到人间两三年后”――女儿两三岁时;(8)“等到你离开人世”――女儿去世后;(9)“那是几年前的事”――几年前;(10)“我接到一个电话,有人要来见我”――接到受命同外星人交流的邀请。在这短短几段话中,涌现出无数信息,呈现出过去、现在、未来三种不同时态循环往复的状况。其中既有追述又有预述。
追述是指在事件发生之后讲述所发生的事实。很明显,这里的(2)(9)(10)都属追述,它们补充了故事的背景与事件的前因:几年前,“我”接到一个电话,这是故事的开始。而故事因何是从这里开始,则有待后文验证。
预述是指提前讲述某个后来发生的事件。除去(1)和(3)是此时,剩余部分都属预述。这里的预述提供了以下信息:女儿出生、成长、离开人世。此处的预述在故事的开头就点出了故事关键性的终结点:“等到你离开人世”,同时,也对故事的某种发展状况作出了梗概:“我会和内尔森搬进农场的房子里,而你的爸爸将和那个我不记得名字的女人一起生活”。这种预述实际上已经预示了故事此后的发展。小说此后的部分有两条主线:一条追述“我”接到一个电话后的故事:开始同外星人交流,学习他们的语言,获得预知未来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认识了盖雷,结婚,决定生个孩子。另一条则预述“你”(即女儿)一生的故事:出生,长大,在一次攀岩中意外身亡。
这里的预述具有一种宿命与命运安排的色彩:一切都已预先确定,人们只能等待着已经知道的将要发生的事情发生。这种情况使“故事结局如何”这一问题带来的紧张气氛消失了,因为结局已然确定。但是,“它怎么会发展成这样,主人公为何不阻止它的发生”之类的问题带来的紧张气氛由然而生。这种预述使得读者特别关注事情发生的原因、事情是如何无法改变地演变的、人物的命运是怎么造成的等问题,从而从另一个层面上引起读者更大的兴趣。
另外,文中所有的预述能够成立源自露易丝对“七肢桶”语言的掌握,这种语言的掌握使其具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从而预知了女儿的一生。此时,读者与露易丝便会关注到同一个问题:女儿为什么会死亡以及这一结局能否改变。换言之,如果具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是否还有自由意志选择改变未来或者接受未来?作者用这一个叙事时间颇为巧妙的感人故事探讨并引导读者思考了自由意志这一古老的哲学问题。
特德・蒋该小说中对时间的处理十分巧妙,更加动人的讲述了故事、吸引了读者、同时加深了文章主题。对其时间处理技巧的把握,能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探讨其用意所在、增进读者的理解、加强对作品的分析;同时,也为其他作者创作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说《喜福会》 母女矛盾 身份认同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讲述的是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她们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之间由冲突到理解的故事。《喜福会》是四位中国母亲麻将聚会的别称,表达的是她们对幸福、快乐的憧憬。全书分四个部分,用十六个故事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的四个美国女儿的故事,四对母女从隔阂、误解、分歧与对抗走向理解、包容、妥协与和解。而她们之间的矛盾不仅是青少年与中年家长的矛盾,而且折射出文化背景和生长环境不同的两代人在自我身份认同的巨大差别。
一、青少年叛逆心理
首先,小说中四对母女的矛盾是典型的青少年与中年家长的矛盾,父母总是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去思考、去选择。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和不幸的母亲想保护女儿免受压迫和歧视,希望她们过上不同的生活。谭恩美这样描述了母亲的愿望:“到了美国,我要生个跟我一样的女儿。那里谁也不会说,她值不值钱全看她丈夫嗝打得响不响;那里谁也别想瞧不起她,因为我只让她说地道的英语;在那里,她总会得到满足,用不着含辛茹苦!她能明白我这番苦心。”然而,尽管母亲对女儿抱有希望,但她们并不按照母亲愿望去做,,不明白母亲的一番苦心,相反,常常违背母亲的愿望使母亲失望。韦佛利在母亲钟林冬的教导下成为全美少年象棋冠军,但她并不感激母亲为她付出的一切。当母亲在别人面前为她的成功而骄傲时,她却向母亲大喊:“为什么你总是用我来炫耀?你想出名,自己学下棋好了。”(101) 与之相似,吴晶妹使母亲吴夙愿的愿望化为泡影。母亲想把她培养成为一个钢琴家,通过给人干家务,换得对她钢琴的指导和练习。为了让她有更多的锻炼机会,父母省吃俭用买了一架钢琴让她参加在教堂大厅举行的天才表演会。对于母亲的辛苦,晶妹不但不感激,反而向母亲大喊:“为什么你不喜欢我现在的样子?我不是天才!我不会弹琴,即使我会弹,也绝不上电视,哪怕你给我一百万。”(146) 出于这种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颇有天赋的晶妹与母亲对抗,最终也没有成为钢琴家。
二、身份认同迥异
母亲从小生活在中国,如果不是因为战乱,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远赴美国。即使生活在美国,她们仍然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然而生长在美国女儿们,虽然留着中国人的血液,却说着流利的英语,从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中国人。为了看上去像美国人,女儿们拒绝和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一切关联;为了成为美国人,她们更希望自己有美国人的基因,而不是黄皮肤黑眼睛。当母亲告诉晶妹她生就华人时她说:“我觉得自己成了狼人,脱氧核糖酸的突变体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带来综合症。”(307)混血儿琳娜则羡慕父亲的金发白肤,厌恶自己和母亲的华人特征。罗斯把白人男朋友带回家时则明显带有骄傲的情绪,她对母亲说:“我不得不承认,最初我是被泰德与我兄弟们及其他中国男孩子们截然不同的气质吸引住了。他有高傲、自信、固执的性格,棱角分明的面孔,修长的身材,坚实的臂膀,还因为他父母来自纽约泰勒城,而不是中国的天津。” (123) 在她看来,泰德和他代表的白人文化和自己的亚洲文化截然不同,与他的交往似乎是对自己美国人身份的肯定。
三、中美文化差异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生长在旧中国,深受儒家传统背景文化的影响,而女儿们虽然受到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但生活在美国文化占主流的社会中,自然更认同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文化,矛盾、误解便产生了。四位女儿和四位母亲之间的冲突,淋漓尽致地反映了母女两代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所形成的生活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长大的四位母亲固守着中国的生活准则,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塑造女儿的性格,按照自己的期望教育女儿,因英文的贫乏及对美国社会不甚了解,无法接受女儿疏远自己,望女成凤心切,试图控制女儿命运;而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由“可口可乐和意大利薄饼喂大的”的女儿们,耳濡目染的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两代人无法沟通思想因而发生冲突。四个女儿毕竟在华人家庭中长大,她们在无意识中接受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又往往与美国人发生矛盾。女儿们几乎都不能理解各自母亲的经历,往往为中国的习俗和规矩大伤脑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乐意“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家长与子女相互依赖。而美国文化强调独立意识,鼓励个人奋斗。龚琳达和韦弗利母女的冲突正是中美不同价值观的体现。母亲希望通过女儿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女儿的成功为全家人的荣誉,而女儿偏偏拒绝母亲的介入。母亲们望女成凤,把自己年轻时的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女儿们身上,无形中给她们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女儿成名了,妈妈当然高兴。可小说中女儿们崇尚的是美国文化的个人奋斗,认为自己的成功纯粹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父母无关。韦弗利对母亲拿女儿作炫耀的资本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满,最终放弃了下棋,成为了一个律师。对于父母的安排,晶妹暗暗下决心做出反抗,练琴时她故意偷懒出错,导致在演奏会上出丑,完全失败。就像她自己后来所说的:“我本来有可能在那个年龄练成更出色的琴手。但我偏不用心,偏不改变自己。”(148)
参考文献:
[1]Tan Amy. The Joy Luck Club[M].Ivy Books,1989.
[2]佘军.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文学张力:论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意象书写[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01-105.
摘要谭恩美是美国华人文学世界里一位十分杰出的作家,她吸引了国内国外评论界的关注。《喜福会》(1989)是谭恩美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全书讨论了中国母亲与她们的美国女儿之间的微妙情感。本文拟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结合前人对这部作品中的东方主义的探究,对小说《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再思考。谭恩美在书中对中国的部分描写体现了东方主义色彩,但是作为一名华裔作家,她更想将这部作品作为反抗东方主义的武器,表达了她希望东西方共存共荣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华裔文学 谭恩美 《喜福会》 反东方主义元素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华人大量移民美国始于19世纪中叶,美国华裔文学发展与之相比则严重滞后,它是在漫长的沉寂中诞生的。二战之前美国华人中基本找不到从事文字行业的职业作家,而我们比较熟知的华裔作家大都成名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而谭恩美在其中应该是最富盛名的,她与莫里森、辛格、纳博科夫齐名,成为20世纪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从1989年开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谭恩美推出了《喜福会》、《灶神之妻》、《通灵女孩》、《接骨师之女》、《拯救溺水鱼》五部长篇小说,《月亮女神》和《中国暹罗猫》两部儿童文学作品,散文随笔集《命运的对立面》等。她的代表作《喜福会》一经问世便于当年的春季畅销书排行榜上独占鳌头达九个月之久,销售量突破了275万册,被评为“海湾区书评最佳小说奖”和美国图书馆联合会颁发的“青年读者最佳图书奖”(李公昭,104)。
《喜福会》全书讲述了四位美国华裔母亲与自己的女儿之间发生的故事,情节看似平淡,但它的成功却有目共睹。谭恩美以此引领了华裔文学的一片新天地,正如美国华裔学者尹晓煌指出谭恩美“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拥有一特殊位置,她是另一位开拓者”(尹晓煌,232)。西方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侧重于三个方面:一个是意识形态的研究。他们认为谭恩美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倾向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其小说中对东方中国的描写体现了美国政治中的东方观点;二是女性主义研究。一些学者认为谭恩美的小说一方面表现了作家拥有的女权主义立场,另一方面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男权主义意识以及这种思想对女性的压制和迫害;三是族裔身份研究。在美国主流社会中,华裔作为少数族裔常常有种身份存在的危机感。一些评论家认为谭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建立了新的文化身份。国内关于谭恩美小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仍不乏一些优秀的期刊文章,研究角度也多是从文化冲突与融合、叙事艺术、意识形态和族裔身份入手。纵观这些研究我们发现,中西方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交集在于他们认为谭恩美对中国的描写是为了迎合西方读者对东方生活与人物的猎奇心理,这样的描写大都带有东方色彩。本文作者认为事实上无法改变的华人身份使谭恩美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这部小说中,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呼吁中国不是弱者的东方,体现了作者反东方正义的态度,表达了东西方应该从冲突走向融合,从而实现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望。
二 何为东方主义
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分析概括了一直制约着西方主流社会思维的东方主义:“西方人和东方人,前者统治,后者被统治”,前者代表着当时所谓的“西方力量”,后者是“东方的软弱”。他指出“东方并不是一个自然存在”,而是“人为的建构的”(Said,4-5)。西方人研究的东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文化,而是欧洲人心中的那个东方。东方主义是西方人对东方文化、历史环境机理的一种狭隘、肤浅的理解。以西方强权为基础的东方主义以及建构在这一主义之上的东方模式形象长期以来在西方人心中培养出强烈的种族优越感,树立起一成不变的亚洲模式。在这样的主流意识形态下,东方是一切弱势的代言词,而谭恩美却用深情的笔触展示了不一样的东方和东方人。
三 打破“沉默”
在东方主义者的观念中,东方是沉默的是不能够表达自我的东方。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女人则通常被认为是这些沉默的东方人的代表。他们构建的刻板的中国人形象,特别是中国女人的沉默形象,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交流方式和语言的沉默。语言是交际的最重要的手段,语言的不一致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喜福会》中的四位母亲的“破碎的英语”常常使女儿们做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解,”或者是“经常个人讲个人的”(谭恩美,21)。在交流方式上,四位母亲是受东方文化影响的“重曲线思维”,而女儿们明显是“重直线思维”(刘雯祺,126)。交流方式的不一致导致她们之间的谈话常常陷入僵局,最后变得沉默。(2)家族主义文化下的沉默。这种文化下的人们推崇“宗祠”是“家族得长相维系的重要手段”的思想(于云翰、吴存浩,156-158)。通常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女人就是中国传统家族主义观念下的牺牲品。钟林冬嫁到黄家做童养媳,为的就是给黄家传宗接代。映映年轻时结识了她的第一个丈夫――一个浪荡公子,这段婚姻是她人生中抹不去的伤痕。
以上的这些都是一些西方批评家眼里的东方人的形象,但是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却打破了这种长期以来的沉默的中国女人形象。当许露丝和丽娜・圣克莱尔的婚姻遇到挫折时,母亲不再对自己的过去保持沉默,而是以自己的经历启发女儿,从而促使女儿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不依靠别人也不再活在任何人的阴影下。母女间天然的深情以及母亲积极地和女儿的对话,最终化解了阻隔她们多年的交流障碍。另一方面,女儿们随着世迁,也逐渐开始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对母亲的态度更多变为包容。母女双方在经历了从冲突到逃避的“沉默”过程之后,开始重新审视彼此的行为,开始主动了解,接受彼此的差异,并积极探寻和解的方式,正如林瑛女士所说:小说中“以前被认为是令人憎恶的束缚现在变成了值得珍惜的联接”(Stephen Souris,79),母亲与女儿消除误解,打破了沉默,结束了“失语”状态,进入“喜”与“福”的境界。
四 树立坚强母亲形象
西方尤其是美国一直以“东方主义”者的眼光看待华人移民,东方人在他们的心目当中已经成为定型的形象:东方女人充满了异国情调,她们顺从、温柔、乐于为爱献身。在《喜福会》中,谭恩美笔下的中国母亲却是家庭实实在在的主导者。她们带着不一样的故事来到美国这片土地上,以不同的方式努力地生活,但是她们展现给我们的却是一样的坚强的母亲形象。
期间,吴素云丢下了两个双胞胎女儿,受美国教育的晶美常把母亲与东方主义话语中狠心母亲的刻板形象联系起来。当吴素云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她时,晶美将母亲视为虐待和折磨她的狠心母亲,就像她抛弃的那两个双胞胎女儿一样。直到后来她才了解了母亲那时的良苦用心以及到了美国之后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女儿的努力。为此,晶美对母亲感到十分愧疚。通过吴素云的故事,谭恩美颠覆了吴素云狠心母亲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在战争中坚强的母亲形象。
小说中的林冬是一个有着坚定毅力的母亲。作为黄家的童养媳,她受尽欺负和虐待,但是林冬并没有急于反抗。她在清明那天,聪明地利用黄家的迷信编造了个梦,为自己赢得了一张离开黄家的船票和路费。她用自己的方式寻找机会使自己摆脱了不幸的婚姻过上了新的生活。小说还有一位勇敢的母亲――许安梅。安梅从小由外婆抚养长大,虽然外婆很疼她但毕竟代替不了真正的母爱,外婆去世后,安梅被母亲带到天津,在那里由于自己低下的家庭地位,安梅也没能真正地享受到正常的母爱,母亲的自杀更让她看清自己必须坚强起来。小儿子许平失足掉到大海中时,她欲哭无泪,知道用尽一切办法也没法将儿子找回来时,她才肯回家。但是第二天一大早,她却以自己生疏的技术准确地开车来到了儿子出事的那个海边,让一旁的女儿看得目瞪口呆,诧异于为什么自己从没开过车的母亲可以这么镇定地开车走完那段崎岖的路,来到弟弟的出事地点。其实正是一种伟大的母爱在支撑着安梅。
在谭恩美的笔下,中国母亲不再是软弱、顺从、狠心和被白人拯救的母亲的刻板形象。她们不仅有独立的观点,反叛的精神和坚强的性格,而且拥有对子女深深的爱,通过这些故事,谭恩美重构了华人女性坚强、反叛和独立的性格。
五 构建双重文化身份
在美国主流文化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华人后代试图完全抛弃父母的中国文化,与自己成长的主流文化认同,但是“他者”身份和与主流迥异的外表却使他们被排斥在边缘。在两种文化之间左冲右突,碰得遍体鳞伤之后,他们开始问“我到底是谁?”而这样的问题也是许多华裔作家写作的最初出发点。
《喜福会》中的华人后裔们也经历了同样的心路历程,她们对父母文化的逆反心理使她们对母国文化相当陌生。在她们看来,要想加入主流文化圈,她们就必抛弃自身的弱势文化身份,所以刚开始她们大多数都否认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丽娜更因自身具有一半的外国血统而感到自豪。在婚姻方面,薇弗利、露丝和丽娜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国人做她们的丈夫,在她们看来,这些西方男人的气质和她们所认识中国男人们不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她们。她们觉得或许通过与美国人的婚姻可以彻底地摆脱掉自己身上的中国烙印,成为真正的美国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母女之间的矛盾升级,“我是谁”的困惑让她们不得不面对自身的身份危机,她们感到抑郁、烦闷、迷惘。谭恩美让小说中面临着身份危机的华裔女性在东西方文化不断撞击、融合、再撞击、再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只有当她们最终接纳了祖先文化和自己的中国血统时,一个完整而又独特的文化身份才得以构建。文化身份“决不是先验的,也不是既成的,它只能是永远向着总体性形象接近的一个难以琢磨的过程”(Homi Bhabha,51)。《喜福会》中的华裔后代们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最终构建了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她们意识到自己虽然是与母亲不同的纯正“美国制造”,然而自己的灵魂依然根植于中国文化。小说最后,女儿们理解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接受了她们无法抛弃的中国人身份,正如晶美感觉的一样,她们“正在变成一个中国人”(谭恩美 306)。同时,母亲们也理解了她们的女儿,深深地理解了女儿兼具了中国性和美国性的两面,至此,《喜福会》中的华裔女儿完成了新身份的构建。
六 结论
作为一个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与小说中的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一样――生在美国,受美国式教育,但是“黑头发黄皮肤注定了他们无法在美国社会中轻易混入大众人流”(Huntley,71)。东方主义在当时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很多的新兴华裔作家在接受与排斥这种思想中挣扎与徘徊,而谭恩美在这部小说中极力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她让受美国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压迫而沉默的母亲发出自己的声音,树立了坚强的母亲形象,构建了美国华裔女儿们的新的文化身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出反东方主义的呼声――期待看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这不仅与萨义德先生的良好愿望不谋而合,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参考文献:
[1] Bhabha,Homi.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Routledge,1994.
[2] Huntley,E.D.Amy Tan:A Critical Companion.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 1998.
[3] Said,Edward W.Orientalism.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1987.
[4] Souris,Stephen.“‘Only Two Kinds of Daughters’:Inter-Monologue Dialogicity in The Joy Luck Club”in Amy Tan,ed.Philadelphia:Ch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0.
[5] Yin Xiaohuang.Chinese American Lierature since the 1850s,Urbana and Chicago: Ilinois UP,2000.
[6] 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交大出版社,2000年版。
[7] 刘雯祺:《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期。
[8] 谭恩美,程乃珊、严映薇译:《喜福会》,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全球现象和人类事件的积极面。《喜福会》中的母女两代美籍华裔的感情心理由冲突到融合,是跨文化交际的代表。与此同时,谭恩美创造性地把具有中国特色的麻将和西方特色的股票糅合在一起,成功地阐述了小说的跨文化交际主题。
关键词:《喜福会》 冲突 融合 跨文化交际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A
一 谭恩美及《喜福会》的简介
谭恩美(Amy Tan),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曾就读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1987年,谭恩美第一次回到中国,感受到就像母亲所说的:“一旦我的脚踏上中国,我就是个中国人。”随后,她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年,该书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9个月,并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1991年“最佳小说奖”、“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联邦俱乐部金奖”等多个奖项。同时,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戏剧,并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20多种语言。瑞典一直从事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莫娜・珀尔斯教授写到:
“瑞典评论家们(多数是女评论家)一开始就高度评价谭恩美的《喜福会》。该小说受到的好评之多超过了一般对一个作家处女作的评论。”
随后,谭恩美创作了《灶神娘娘》(1991)、《通灵女孩》(1995)、《接骨师的女儿》(2001)和《沉没之鱼》(2005),均倍受赞誉,从而使她成为美国亚裔作家群中耀眼的新星。在2003年,谭恩美获得巴诺作家奖。此奖项是1996年由《诗人和作家》(《Poets&Writers》)杂志发起设立的,其目的是为了赞誉那些“为其他作家或文学领域拓展无私奉献的作家”。同时期的著名美国华裔作家李健孙在谈到谭恩美对美国华裔美国文学所起的作用时说:
“美国出版业对新华裔美国作家的兴趣……特殊的讲,要归功于谭恩美。谭恩美神奇的作品震动了美国社会精神的意识之弦,创造了既有永久历史意义又具有广泛商业成功的一种文学作品。”
二 《喜福会》的跨文化交际主题
在某种广义的意义上,跨文化交际涉及战争、族裔冲突、种族主义、多元文化、跨种族婚姻,以及其他一些与多于一种文化接触的语境。跨文化交际是全球现象和人类事件的积极面,因为冲突最终是要解决的。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性文学作品之一的《喜福会》“是近些年来美国华裔作家对中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的一个范本”,讲述的是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曲折感情生活经历,以及她们与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之间心理、感情的隔阂而产生的文化碰撞和融合。这些母亲在旧中国有着各种的苦难,因而希望自己和孩子在美国过上好日子。但她们对祖国的依恋和传统的传承却很执着,希望在美国出生的心爱的女儿能够承袭下去。而生长在美国,受着美国主流文化教育熏陶的女儿们却完全不能理解母亲们的心理、思想,也不能完全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母女之间就好像有道道重门:
“尽管我爱我的女儿,一度她与我共有一个身子,共有一个思维,但她出生了,就像一条鱼一样从我身子滑出去了。从此,我只能站在岸边看着她滑翔。”
虽然因为文化差异和代沟,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但是母亲们经历了两种文化,是两种文化的参照系,她们用她们强大的中国母亲的韧性和耐性,积极地帮助女儿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最终为女儿们所理解、所接受。
1 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母亲从古至今都是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的:为了孩子会不惜一切,总是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在《喜福会》一开篇,中国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和美好祝愿就跃然纸上:
“待到了美国,我要生个女儿,她会长得像我。但是,她不用看着丈夫的眼色低眉垂眼地过日子。她一出世就在美国,我会让她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不会遭人白眼看不起。她将事事称心、应有尽有。她会体谅我这个做母亲的一番苦心,我要将她打磨成一只真正的天鹅,比我所能期待的还要好上一百倍的高贵漂亮的天鹅。”
因此,母亲吴素云对女儿吴晶美说:“你也能成为天才,你会样样事都应付得很出色的。”当她看见秀兰・邓波儿的时候,她就有了培养目标,她送晶美去培训班,也不放过电视里所有秀兰・邓波儿的旧片子。为了将晶美培养成神童,吴素云每天晚上给她做智力测试。在这些都失败后,吴素云并不气馁,而是免费做清洁工来换取女儿的钢琴课学习,希望女儿成为钢琴家。
母亲龚琳达也是信心百倍地要将女儿培养成为美国人,但同时又要保留中国的气质。她尽力地用传统的中国文化教导女儿:“万事要不露声色,才会成功……聪明人,就会观言察色,不会顶着风干。你至少得学会见风使舵。” 龚琳达对女儿薇弗莱下棋取得的成功,感到非常自豪,在女儿不用下棋的日子,她就要求女儿必须陪她上街:“妈会得意洋洋地挽着我……骄傲地向任何对她多瞟一眼的人介绍着:‘这就是薇弗莱・龚,我女儿。’”。
而生在美国,受着美国主流文化教育熏陶的女儿却完全不能理解母亲的苦心。她们对待感情和生活,用的是美国的游戏规则,她们把母亲当作是要控制她们人生和思想的人,“对自己的母亲了解不多,对她们这代所怀的美国梦,同样淡漠浑然不觉”。所以,在经历了天才培训和钢琴课的“折磨”后,吴晶美最后“……打定主意,我再也不听她摆布了。我不是她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并对母亲吴素云喊道:“我成不了你希望的那样的女儿。”
同样的,龚琳达的女儿薇弗莱认为,自己下棋所取得的成绩不是母亲可以拿来到处炫耀的,母亲的炫耀把她“弄得好尴尬”。终于,薇弗莱忍受不了了,她质问母亲道:“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要出风头,那么你为啥不学下棋呢?”
然而,母亲们并没有因为女儿们的反抗而放弃女儿,而是主动地接受女儿们的美国性,并用自己的方式继续支持、爱着女儿。女儿吴晶美一直以为自己因为反抗母亲的天才培训而不受母亲的看重,母亲因此不用她送的盘子,并认为她不如薇弗莱。然而,在一次家庭聚会后,母亲吴素云解答了女儿晶美长期以来的质疑,她告诉晶美,她所以不用晶美送的新盘子,是因为舍不得,并说:“……你为什么要如此把她的话当一回事?……你只管走你自己的路。”
龚琳达对女儿在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又找了一个美国人的事情最开始是反对的,但看到女儿为了让她接受做出的努力后,龚琳达接受了女儿与里奇的交往,后来还慈爱地教里奇如何吃蛤蟹。她对里奇的接受,实际上便是对美国与中国文化差异的尊重和宽容。
女儿们在经历了事业、婚姻与家庭的挫折后,对母亲们的中国式的爱有了深切的认识,也对自身和母亲的中国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和母亲们达成了和解。所以,在薇弗莱和里奇准备到中国度蜜月时,里奇由衷地希望龚琳达同去,薇弗莱也认为这个主意不错:“我们三个各不相同的人,登上同一架飞机,并排坐着,从西方飞向东方,倒也挺有点意思的。”同样的,在小说末尾,吴晶美与父亲踏上中国土地时,最终认识到:“我们都很像妈妈:一样的眉目,一样的嘴唇,我们都看见妈妈了,正惊喜地注视着她的梦开始成为现实……”这些标志着东方和西方社会跨文化交际的宽容和融合。
2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交际的影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虽然《喜福会》中的母亲们都是来自解放前的旧中国,有着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与生于美国的女儿们有着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冲突,但是母亲们用中国母亲独有的视角,凭借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女儿的爱,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在美国的日常生活灵活地融合在一起,使自己和女儿都融入到美国的生活,同时也让女儿们更理解了中国文化之根,从而使东西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小说的题目“喜福会”,是个麻将会名称,最初由母亲吴素云在桂林发起成立。那时正值日本侵略军大肆轰炸进军桂林。在战火交加、透不过气的重压下,吴素云兴起了找几个女性朋友打麻将的念头,“将自己从绝望的漩涡中”。对于玩麻将的几个女性来说,打麻将已经不是为了赌,而是为了有个期盼,“这种期盼心情就称为希望”,因为能够活下来就是“喜”和“福”。
吴素云到了美国,在教堂遇见苏家、钟家、龚家后,看到女人们各有难言之痛,但英文太不行,不能一吐为快,她又兴起了成立喜福会的念头。这个“喜福会”麻将会的 “喜”和“福”追求的是共同对抗未知的,具有挑战的新环境、新生活。这个在美国的喜福会已经不是单纯的女人们玩麻将的聚会,而是各家的男子和孩子也加入的一个四个家庭的社交聚会。大家轮流坐庄,定期娱乐,不仅可以缅怀“那遗落在中国的希望和梦”,也可以交流学习在美国的生存发展之道,大家一起应对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美国的风俗习惯。
在母亲讲桂林故事之前,吴晶美以为喜福会是让她脸红的中国陋习下的社团。在母亲去世后,吴晶美接替母亲的“东方”的位置,继续喜福会的家庭聚会,从而了解到喜福会对于母亲和四个家庭的意义。作为追求新生活的移民,大家都想在美国过好日子,都想赢,而“打麻将讲究技巧。如若牌桌上有几个麻将高手,运气就老往那里钻,你就永远赢不了。所以……我们就决定投资股票市场,股票有点讲运气的。如是,大家一视同仁,绝对公平”。这样,喜福会里的成员都“各有所得,皆大欢喜”。这完全是女儿吴晶美意料之外的。而且,大家在吴晶美和父亲到来之后并没有像吴晶美想的那样:“缅怀一番我的母亲,叨念一番他们间的友谊,以及为什么非要我坐在她的位子上,传承延续母亲在那个桂林之夜萌生的创意。”相反的,大家都全神贯注地听股票财政清单报告。但是,大家并没有遗忘遗落在东方中国的梦,母亲们在聚餐麻将之后,代替母亲吴素云和吴晶美做了深层次的交流,让吴晶美悟到,“……她们的种种叮嘱,她们对我表示出的深深失望和责怪,其实不是针对我一个人,而是由我联想到她们自己的女儿们……对自己的母亲同样了解不多,对她们这代所怀的美国梦,同样的淡漠,浑然不觉。”
最后,吴晶美在喜福会的资助下,代替母亲从西方回到东方――中国,去完成母亲遗落在中国的梦和希望:寻找双胞胎女儿,完成了东西方跨文化的交际与融合。
三 风从东方来
谭恩美通过特定东西方文化结合的视角,来描写从东方来的母亲和美国出生的女儿的思想碰撞和融合,并借助具有中国特色的麻将和西方特色的炒股的有机结合来传递了跨文化交际的主题。《喜福会》不仅把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介绍给外国读者,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华裔和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也让中国读者了解外国,使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了华裔同伴和外国人的思想感情。西方读者和中国读者都从阅读中了解了这种跨文化的碰撞和冲击力,并获益良多。
参考文献:
[1] Mona Pers,Outside the Mainstream:Essays o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M].Vasteras:Malardalen University Press,2002.
[2] 李健孙:《“我同时是一个中国人”――李健孙访谈录》,《文艺报》(第4版),2002年第8期。
[3] 徐颖果主编:《族裔与性属研究最新术语词典:英汉对照》,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程爱民:《论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阶段和主题内容》,《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5] [美]谭恩美,程乃珊、贺培华、严映薇译:《喜福会》,上海译文出版,2006年版。
小说主要是讲了两个父亲的遭遇。第一个是说在一个中学的班级,经常有一个民工模样的男人趴在窗户上往里看,好多同学都感到很害怕,其实这个男人就在学校附近的工地上打工,而教室里面就坐着他的女儿。可女儿生怕别人耻笑她有个如此腌?的父亲,从没有当着人的面认过他。可这个男人抑制不住对女儿的思念,所以就经常趁空闲的时候来看看女儿,他也知道女儿嫌他,所以一看到有人注意他时,就跑开了。
这一天,工地上改善生活,每一个民工都发俩肉包子,这个做父亲的不舍得吃,他首先就想起来在附近上学的女儿。于是他又来到学校,当他怯生生地喊住正好放学的女儿时,谁知道女儿一把把那两个热腾腾的包子打落在地,还厉声地大喊:“谁是你的女儿?!”然后就跑开了,做父亲地恼怒地扬起了巴掌,谁都以为他要打女儿,可他却狠狠地扇在了自己的脸上,他蹲在地上,对天一声悲凉的长啸:“我生了一个什么呀的孩子啊!”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第二个故事是发生在某一高等大学开学的头一天,来送孩子的高级轿车在校门口排起了长龙。一个保安发现了一个拾荒者在人群里捡些饮料瓶子。保安冲过去,像拎小鸡一样一把把那个拾荒者拎了起来大声斥骂:“你也不看看今天什么时候?”这时候从人群里从出来一个来报到的女大学生,上去狠狠地推开保安,大声喊:“放开我的父亲!”刚才还畏畏缩缩的父亲高傲地扬起了头,挽着女儿的胳膊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