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容夜景的词语

形容夜景的词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形容夜景的词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形容夜景的词语范文第1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许多资料表明,如果能够很好地牵动情感之事物,则常常是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一般来说,人类的情感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灵活、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之特征,利用它给小学生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则可以将学生的眼球聚焦于某些特定学习的对象上面,从而引导小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语文知识。

比如,在传授《丑小鸭》这个教学单元时,笔者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小学生展示几幅精彩的童话图片,并请小学生尝试猜一猜,这些图片中的人物是哪一部童话中的人物。笔者让众人一起描述,但是只允许一名学生猜。课堂气愤很活跃,笔者抓住良好的课堂情景,将课堂的教学重点定位在“丑小鸭”上,慢慢地将小学生引入《丑小鸭》教材中的“丑小鸭”的境遇当中,让小学生跟丑小鸭“同喜同忧”。此外,笔者还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哀伤的音乐背景,以及亲口声情并茂朗读此篇课文,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下小学生则犹如置身在美丽童话之中,激发出了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强烈愿望。

二、灵活激趣追求课堂效率

1.在课堂教学开始处激趣

对语文毫无兴趣,则小学生肯定是学不好语文这门课程的。笔者认为,可以在上课伊始采用多媒体技术吊起小学生之胃口。比如,笔者在传授《触摸春天》这一个教学单元时,就在刚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小学生播放大家熟悉的《千手观音》这个舞蹈节目,这样一来,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情景很具有感染力,可以充分调动出小学生之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感体验,此时小学生时不时地发出类似“啊”与“哇”等各种赞叹声。为此,笔者以此为契机,适时在课堂上向小学生点拨到:作为身体有缺陷的人,通过自身努力,做出常人难以做到的事,可谓是一个奇迹。“有一个盲女孩也一样创造出了奇迹,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她去触摸春天、感受春天吧!”这几句简洁纯朴之点拨话语牵动了小学生们的心。

2.在重难点处激趣

每一节语文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若干个教学重难点与难点。如何有效突破此些教学重点与难点,常常让小学语文教师十分头痛,也令小学生纷纷叫苦。那么,如何才可以轻松解决好这些教学的重难题呢?

比如在传授《船长》这节课时,笔者则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向小学生展示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之中的与《船长》具有相似之处的电影场面:船不小心被撞以后,海水则无情地向舱内涌入,顿时船上十分混乱,船上的人都争着逃亡。此时此刻,船长的举动是什么呢?在这个直观生动的画面中,笔者开始引导小学生朗读《船长》这篇课文,并逐一展开讨论,抓住文中关键性语句,将课文中的船长这个人物的英雄行为以及崇高精神深深印在小学生心中。接着,运用多媒体技术动画展示船长屹立舰桥跟船一起慢慢沉入大海之画面,且使这个画面定格,该船长这个人物的忠于职守与舍身救人之崇高精神更会在小学生心中扎根。

三、嚼字品词追求高效课堂

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字一词均是作者推敲锤炼而成的,感染力十分强。然而,小学生语文知识有限,在一些语文教材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四字词语(成语),则令小学生难以正确理解其中的内涵。为此,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四字词语(成语)之意思,依靠语言文字,引导与启发小学生运用朗读的方式,反复仔细咀嚼其中的文字,认真体会其中所表达之意,然后从整体上帮助小学生去领会词语深处之各种感彩。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是很难直观地向小学生呈现出来。但是,如果依照教学内容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技术之趣味性,让小学生能够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中轻松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小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对追求高效之朗读课堂具有积极的意义。

比如,在传授《北京亮起来了》这个教学单元时,这篇课文形象地描绘出了北京之美丽夜景。这篇课文语言很优美,但是四字词语很多。这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难以说清楚的。还有一些词语由于受到小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广度等多个方面之影响与限制,令他们难以言传。所以,笔者从互联网上搜集了许多北京夜景之精美图片与影像短片,并把它做成精美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笔者先请一名小学生将教材中的四字词语(成语)划出来,接着播放先前做好的教学课件,并且请小学生从课件中选出一个四字词语(成语)来形容出自己看到的画面。小学生一边观赏北京美丽的夜景,一边运用课文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对其进行描述。在此些画面的引导下,小学生很轻松地领会到了这些词语之义,并可以将这些词语采用自己的语言给予描述。

通过这堂课,笔者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是难以替代小学生之真实体会。假如教师仅仅简单地给小学生讲解,则小学生理解四字词语(成语)只会停留在其表面上,难以把握其真谛。只有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小学生带人日常生活,进一步唤醒起其真实的生活经历,则必会把小学生从“苦学”“与“厌学”带到“趣学”与“乐学”之语文学习轨道上来,从而收到不错的语文教学效果。

形容夜景的词语范文第2篇

又是一年中秋。

清晨,当那一束温暖的阳光射进我的房间时,我睁开蒙?的睡眼,渐渐感到:今天是中秋节!窗外,一片和谐的景象:阳光照射在树叶上、花朵上,小鸟叽叽喳喳唱歌不停,似乎都在迎接这节日的到来。站在窗台边,微微凉风拂面吹来,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中午,炙热的太阳散发着它无穷的威力,耀眼的阳光将植物照蔫儿了,我脱下暖和的外套,开着风扇,却依然感到炎热。擦擦头上的汗珠,夏天的感觉又将来到。

随着傍晚的来临,温度也渐渐降低,没有正午那样酷热,只是清晨的凉风变成了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西边,太阳慢慢落下,黄昏来到。美丽的夕阳呈现在我的眼前。橘红色的天边映照着太阳,一朵朵云彩伴着太阳的脚步也染成了橘色。真美啊!

日夜交替,羞涩的月亮姑娘如仙女一般来临。守护在身旁的云儿也披着夜幕的银纱,缓缓降临。此时,我正坐在车上,吃着美味的月饼,行驶在广场边。忽然,我猛地一抬头,满天都是一盏盏橙色的孔明灯,围绕在月亮旁,慢慢地飘向另一边。在“橙色天幕”中,最耀眼的,便是夜空那圆圆的月亮了。报纸上写着,今年的月亮设二十年来最圆的。果不其然,这月亮像个大玉盘,淡黄的表面上有许多坑坑洼洼的、凹凸不平的地方。在月亮边,朵朵云儿映着柔美的月光,缓缓移动着。这样的夜景,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朦胧。

形容夜景的词语范文第3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23分)

1.

(4分)仿照例子,展开联想,接龙组词语。

大海——海龟——龟缩——缩写——……

杰出——________

轰动——________

团聚——________

夜校——________

2.

(3分)阅读句子并回答。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①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

②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

③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

3.

(3分)选词填空。

爱戴

爱护

①妈妈________地为我梳理头发。

②王老师工作非常负责,深受同学们的________。

③我们要________校园的一草一木。

4.

(7分)给下面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________先生________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________没留心________踩在碎玻璃上________玻璃片脚底了________疼得厉害________回不了家啦

5.

(3分)小小书法家。(看拼音,写词语)

shuǐ

zhuī

dào

lún

tūn

zǎ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

(8分)火眼金睛(我能分辨它们的不同,然后组词)。

恍________   传________

晃________   转________

搞________   佣________

稿________   拥________

7.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致敬

挽联

惊异

8.

(3分)照样子写词语。

清清楚楚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9.

(8分)比一比,组成词语。

冠________

捂________

纪________

跪________

寇________

悟________

记________

脆________

10.

(6分)看拼音写词。

zhuī

dào________

ài

fǔ________

shì

shì________

gǎo

qīng

chǔ________

zhāng

guān

dài________

pèng

bì________

11.

(4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囫囵吞枣:________

②饱经风霜:________

③:________

④深奥:________

12.

(6分)选择句中括号内正确的词语。

①自从开展了________(保卫

保护)环境的活动后,同学们更加________(

爱护)花草树木了。

②经过三个多月的________(艰苦

艰难)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个________(艰苦

艰巨)的任务。

③明明他们________(继续

连续)三个周末都没休息,大家都在________(紧张

紧急)地准备英语考级。

13.

(6分)看拼音写词语

yàn

shì

lún

吊________

________世

________吞枣

wǎn

爱________

________联

团________

14.

(4分)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敬爱拥戴。________

②比喻不经过分析辨别,照原样笼统地接受。________

③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________

④形容经受过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炼。________

15.

(5分)扩句

①晋西北是地方。

②青山是归宿。

16.

(5分)扩句。

①爸爸跑。

②伯父掏钱。

17.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8.

(2分)句子加工厂。(按要求写句子)

(1)车夫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缩句)

________

(2)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

19.

(11分)读懂句子,按要求填空。

(1)“这位李英杰便是日后驰骋画坛的大画家李苦禅。”句中“骋”读________;“日后”的意思是________;“便”的意思是________;“驰骋”原来的意思是________,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缩句:________。

(2)“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惭,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句中看出我以前读书是________,伯父虽然没打没骂我,但他的________,给了我很大的教育,不但使我又________又________,而且从此________。

20.

(5分)缩句。

①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②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

21.

(19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坐在阳台上乘凉。蓝黑色的天空中布满了星星,它们一闪一闪地眨巴着眼睛。美丽的月亮娘娘也爬上了树梢,把柔和的银光洒向大地。多美好的夜晚呀!

我们一边乘凉,一边聊天。不知怎的,话题转到了居民小组长王阿婆身上。王阿婆今年五十多岁,人略发胖,她的眼睛里充满着慈爱,使人一看就觉得可敬可亲。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柔和________

美好________

聊天________

慈爱________

(2)写出以上这段话所指明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要素

时间:________

地点:________

人物:________

事情的起因:________

(3)找出描写夏夜景色的语句,用“________”划下来。

(4)找出描写王阿婆形象的语句,用曲线划下来。

(5)用“一边……一边”造句

22.

(3分)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支持________

微弱________

逝世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2题;共39分)

23.

(19分)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两个饥饿的人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就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身上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1)联系上下文理解“恩赐”的意思。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遥远的________

遥远的________

无尽的________

无尽的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前后两对饥饿的人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4)从前后两对饥饿的人的不同中,你想到了什么?

24.

(2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亲与儿子

因公因私,我已经好几年没回故乡了。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故乡老屋里的老父。

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我的泪水马上滚落出来,连忙推去所有事务,追风赶月,一刻不敢停留地往家赶。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着笑着。

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叨过一阵子平平常常的家长里短,窗外夜风起处,虫鸣渐深,我打了个呵欠说:“爸,咱睡吧。”

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嗯,睡吧。”随后又站起身往外走,“爸爸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我拦住他笑说:“爸,我是你的崽,像你,也打鼾,你不是不知道。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枕着一双臭脚。

月亮在窗外移,树梢乱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的鼾声。

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

我在这头应道:“睡吧”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床头仍寂静一片。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一沾枕头就睡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睡,就常用脚把他踹醒,任他熬着等我睡去他再睡。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就装着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沉。

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情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我的鼻子一酸,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鸡都叫了,睡吧。”

我哽咽着说:“睡吧。”

(1)文章第二段写父亲蹲在村口路旁守望时,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这个比喻生动地刻画出父亲守望神态的________而________,说明父亲守望时间的________。

(2)通读全文,你会发现“我”追风赶月地回到故乡老屋,和父亲一起仅是先吃饭,再是聊家常,最后与父同寝。只为这些平淡琐事,“我”心里会感到失落吗?为什么?

(3)文中“我”先后两次落泪。第一次是由读信引起的,第二次是________

(4)找出文中最能体现父亲体贴儿子,儿子也体贴父亲的事情各一例,试加以概括将其写在横线上。

(5)文中对夜色、月色有一些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是表明:________

(6)选文结尾部分写道:“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父亲为什么“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23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8-2、

19-1、

19-2、

20-1、

21-1、

21-2、

21-3、

21-4、

21-5、

22-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39分)

23-1、

23-2、

23-3、

23-4、

24-1、

24-2、

24-3、

24-4、

形容夜景的词语范文第4篇

一、古诗的基本特点

1.音韵谐和。

诗歌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在古代,“诗”与“歌”分提,两者有其区别:不合乐者谓之“诗”,合乐者谓之“歌”;在现代,“诗”与“歌”已经“合体”,统称“诗歌”,泛指一种文学样式。诗歌,尤其是古诗,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音韵谐和,是按一定的声调和韵律要求组织起来的文字作品。比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句尾“中”、“同”、“碧”、“红”四字,不仅和谐地押着“on”韵(en、on吴语同韵),而且押韵之字皆为平声,符合古诗格律的押韵规定;同时除了极少数文字依“一三五不论”之说有所变化外,几乎各组联句的对应文字都符合平仄相对的韵律要求,当我们出声诵读时,便会立刻感觉到它是那样节奏分明,声音和谐,抑扬错落,无比悦耳。

2.语言精美。

所谓语言精美,有“精炼”和“优美”两个涵义。精炼就是选词用字极少极简。古诗字词之所以用得特“精”,原因在于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有严格的字数限制,不能像写散文那样自由挥洒,不能像写小说那样恣意铺张;优美就是所用字词极其生动,能非常贴切表现丰富的内容,真有“一字千金”的意味,这是诗人的难处也是诗人的高处。我们熟知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其中的“绿”用得妙,单从语言角度看,将形容静态及结果的词用以形容动态及过程,其间隐含着江南大地渐渐被“染绿”的变化过程;若联系诗人当时的政治经历,这“绿”字何尝不是借春之勃勃生机来反衬因两次罢相催生的对政治生涯的淡泊以及期盼尽快重返故里安享余年的乡愁呢?正因如此词“精”意“美”,故成为思乡诗文中千古传诵的经典。

3.形象鲜明。

形象,日常是指人外在的容貌和仪态;文学理论中是指言语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可感、直观生动的生活图景,包括人物活动及其活动环境。本文侧重理解为后者。古诗向人们展示的正是诗人所处历史背景定人物的活动状况及特定的社会生活场景,字里行间都浸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生动的个性特点,画面绮丽而不落俗套,状貌鲜活而不失优雅。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妙用两组对仗的诗句,通过将数量、色彩、声音、动作、时间、空间等词语进行天衣无缝的精心缀合,把飞鸟、春树、雪山、客船融入画面,勾勒出一派玉宇澄清天地和畅时空廓开思行无疆的壮美祥和景象,纵使不联想到“安史之乱”平定在即,单是闲游之辈进入这种境界,也当心旷神怡,陶醉其间。

4.意趣深远。

意趣,即意向、意义、情趣、旨趣,是作品的主题,是言说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想要抒发的情感,想要表现的生活趣味,想要探寻的人生真谛。古诗,尤其是至今广为传诵脍炙人口的古诗,自然不只在语言文字上凝结着诗人独特的匠心,而且在认识世界、理解人生上更有深刻的感悟和美好的向往,情、志、意、味都耐人寻味,这就是“诗言志”。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这首诗将高度概括的笔法与频繁变换的视角完美地结合,简约却不失生动地描述出庐山雄奇多姿的形态,足以令人称绝;然而此诗的绝妙之处远非仅此而已,更在“笔锋急转”之后突发议论,其间所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或“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深邃哲理,让读者顿觉一束智慧之光朗照心田。

二、古诗的教学策略

许多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存在迷惘,不知教者要“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同时也难以把握究竟采用哪些策略比较有利于学生学好古诗。依据古诗的基本特点,教学古诗应该灵活机动地用好以下教学策略:

1.强化吟诵。

轻声读为吟,放声读为诵;吟诵,以现代语言说白了就是读。读应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全程的“主打”策略,不读无以理词通句,不读无以破译文字,不读无以产生体悟,不读无以实现积淀,所以什么策略都可以忽略,读却永远不能从简,永远不能“离场”。诗歌教学中,读有着特有的作用,尤其应该重视。比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言比较浅显,尽管学生才一年级,大致还是能读懂的,教学时可重点通过指导读来达成教学目标:在独立默读中扫清文字读音障碍,在自由轻读中疏通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在边读边想中“浮现”早春二月的美景和儿童玩耍的快乐,在移情朗读中感受诗句情景交融的妙趣,在配乐赏读中升华情感陶冶心灵,最后在连续吟诵中熟记诗句达到积淀的目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将读与思考、读与想象、读与情感体验、读与语言积累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读就能在诗歌教学中大展用武之地,收到其他教学媒体教学手段所不能企及的效果。

2.驱遣想象。

想象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它通过加工改造原有表象建构新的形象。这样的心理过程对于阅读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把抽象文字符号所指称的事物、所描摹的场景、所陈述的情节等“转码”为具体形态的“影像”,有了这样的“媒介”环节,我们阅读时才可能产生情的涌动和理的参悟。诗作为文学样式,展示的画面是生动而美好的,呈现的形象(包括意象)是丰富而耐人寻味的。因此,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是李白描写瀑布的传世名作,众多后人常常不惜贻笑大方将其名句“古为今用”点缀自己的文章。教学此诗,要引导学生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你已经跟随当年的李白,来到了庐山脚下,你正仰头凝望庐山的瀑布……”紧接着便作绘声绘色的范读,让学生在闭目聆听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大多会在脑际呈现缥缈入云的香炉峰、雄伟葱郁的庐山、倾泻而下的瀑流等壮阔绮丽的景象,而且呈现的景象会各不相同,各有不同的感受;然后由学生交流“所见”的美景,讲述相应的感受,相互启迪,相得益彰。

3.增补见识。

艺术是以形象来感染人、熏陶人的,古诗作为艺术作品,大都有其形象,形象在其活动与变化中展开场景或形成情节――这在教学中即是可以诉诸视听的“情境”。文学的语言,从广义角度上说也是直观的,因为它以描述性语言为主;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直观还是有很大局限的,他们在事物见闻及生活经历方面都相当有限,同时文学语言的感知和鉴赏能力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对很多诗句所表现的场景或情节还不能直接形成表象,这会影响学生理解的进程和效果。为此,教学古诗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见闻、经历或知识,适时适度地运用媒体呈现情境,或扩充知识填补空白,促使学生正确和深刻地理解诗句。比如“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这首古诗选取了一个神话传说题材,表现了闺中怨妇的凄冷孤独之情,学生对神话可能不甚了了,同时对其中的云母屏风、长河晓星等也未必彻知,如果在教学时补充“嫦娥奔月”的神话,并以媒体呈现银河、晨星、屏风、烛影等构成的清冷夜景等景象,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4.诱发体验。

形容夜景的词语范文第5篇

12、回答下面问题。①文中划线句子中所说的“不幸”,你如何理解?(2分)

②文中加点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2分)

13、读了这段文字,你对作者有怎样的认识?(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1分)草鞋人和皮鞋人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得无影无踪,弯陡的山道间尽是些裸露的石子。雨后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晰,偶尔几声鸟儿鸣叫,让人好不惬意。弯陡的羊肠道上,两双脚在丈量:草鞋在前,皮鞋在后。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皮鞋却是黑黑的,不时发出屡屡光亮。这条路上,这两双脚曾有无数次同行,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能长年累月穿上发光的皮鞋,这意味着皮鞋已把这条道的源头变成了他遥远的故乡。皮鞋人间或回来一次,也是一两年才有的事。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迈得和皮鞋一样艰难。两只提包和两条蛇皮袋所构成的“吱嘎”担子,将背如蜗牛的草鞋人压得腰弯气喘。“爸爸,我来挑吧!”后面的皮鞋人喘着粗气说道。“我顶得住。”草鞋人汗流满面的说。一张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叭”,担子变成了四个包,顺道滚到皮鞋边。草鞋人跌到了山间杂草中。“爸,怎么了?怎么了!”皮鞋飞奔过来,草鞋却很快立在山道上,只是鞋上染了一道血迹。看草鞋人似乎很乐观,话中带笑。“刚才是草鞋人挂了树根跌的,没事,我还能走一程。”草鞋人执意不让。“伟伟听话么?”草鞋人已是第三次这么问了。话刚出口,草鞋人便意识到自己在傻问。然而没办法,草鞋人知道: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很听话,他常常念着你呢!”皮鞋人觉得前面的两次答话可能都不中老父之意,因此这次增添了后半句。在“吱嘎吱嘎”的重压声中,草鞋人问了很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问题上千嘱万咐,皮鞋人回答得满头大汗。“爸,我来挑吧,你已挑了一个多钟头了。”皮鞋人双手抢担,请求说。“下了这道坡,再走三里路,就是马家溪的枫亭口,到那你再挑吧!”草鞋人移动着带血的草鞋,撂出一串话。到了枫亭口,草鞋人果然将担子交到皮鞋人肩上去了,自己在后面拼命擦汗,然后作悠闲状。皮鞋草鞋在马家溪镇上的街道移动着。马家溪的村民们给了草鞋人很高的评价,养了个好儿,城里能作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草鞋人很快慰,从皮鞋人衣袋里掏出翻盖烟不停地丢给众人。走到不到一华里的马家溪路段,又是一段漫长的山间无人道,草鞋人从皮鞋人肩上夺过担,驼腰前进。望着前面草鞋人的背影皮鞋人在后面流泪。14、本文所说的“草鞋人”是指,“皮鞋人”是指。(2分)15、①第一段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3分) ②第四段写了“鞋”的变化,目的是什么?(3分)

16、简要概括“草鞋人”这一形象。(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3分)冬日看山梁衡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丰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它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它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它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它的骨气。它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它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17、开头两个问号有什么作用?(3分)

形容夜景的词语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江鲍 沈谢 元嘉体 永明体 沿革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3-0128-08

鲍照、江淹和沈约、谢眺的诗风承续关系,钟嵘《诗品》在四家诗评中曾经提及,但学界一直对此存有怀疑,或认为句意难通,或认为认错源流。笔者近来再次细读南朝五言诗,觉得钟嵘之评不为无据。对钟评的理解其实关系到如何把握元嘉体向永明体过渡的脉络,如何看待“元嘉之末,雅俗沿革之际”的事实。由于目前罕见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系统论述,本文试图联系笔者近来对南朝五言诗古近之变的认识,就江鲍和沈谢之间诗风递嬗的具体表现加以辨析,藉此进一步阐明从元嘉体发展到永明体的必然性。

进入正题之前,首先要辨明“江鲍”并称的提法。文学史上一般把江淹归入齐梁诗人,与刘宋时期的鲍照似乎不能并列。但是江淹之诗大都作于宋齐之交,是谢胱的前辈诗人,钟嵘在沈约诗评中就曾提到“于时谢胱未道,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因此江淹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在沈约、谢胱、范云这些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成名之前。同时,前人也多认为江淹的诗风主要还是太康、元嘉旧体,所以有学者指出:“江淹的诗风与鲍照颇为相似,以至自隋以来屡有‘江鲍’并称的提法。”

江鲍和沈谢之间的关系,最早见于钟嵘对江淹和沈约的评论:

梁光禄江淹诗: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眺。

梁左光禄沈约诗: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余论,固知鲍明远也。

关于上一段话,有学者认为“成就于谢胱”句意难通,按同书沈约诗评中所说,江淹才尽之时,谢胱尚未遒,何以江诗“成就于谢眺”?所以疑“谢眺”为“谢混”之误。因为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曾拟谢混《游览》。嘲(I=310)至于下一段话,许文雨说“陈祚明以为此评明远,讹厥源流,易其说曰‘休文诗体全宗康乐……’”,认为沈约并非效法鲍照,而是全宗大谢。上一段文字中,如将“谢眺”改为“谢混”,从句意的解释上是比较通顺的,江淹确实拟过谢混和王微,而且诗集中也有类似谢混的游览和类似王微的卧疾题材,加上钟嵘又在谢眺的诗评中说谢眺“其源出于谢混”,所以“谢眺”为“谢混”之误并非没有可能。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并不认为“成就于谢眺”句意不通,而是从江淹和谢胱的相似之处去理解这句话。如许学夷说:“江淹(字文通)与谢眺、沈约同时,而其诗多宋齐间作。淹五言调婉而词丽,然不能如沈、谢之工。以全集观,当自见矣。”陈延杰认为:“文通诗亦能极体物之奇,而声调格律,皆逼肖谢胱,故钟氏谓成就于谢眺者,差近之。”据此,句意就应理解为江淹诗中已经出现的这些变化端倪至谢眺才获得成就。这样理解或许不一定合乎《诗品》的原文,但指出了江淹的诗句在体物以及句调格律方面与谢眺的相似,却符合事实。钟嵘又说谢眺“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足使叔源失步,明远变色”,认为在奇秀警道方面,谢眺超过谢混和鲍照,那么谢眺不但源于谢混,与鲍照也有可比性。所以许学夷同时提及鲍照和永明体的关系:“明远五言,既渐入律体,中复有成律句而绮靡者。……然此实不多见,故必至永明乃为四变耳。”这些论述已经从诗歌体调趋近的变化方面,将钟嵘似乎已经看到但没有讲清楚的源流联系初步发掘出来。笔者拟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从题材的开拓、体式的创新、抒情结构的处理、以及对偶句式的新变等方面再作申论。

一、题材的开拓

元嘉末被视为雅俗沿革之际,主要因为这是诗歌体调的古近之变的一个转关时期。所谓雅,指汉魏以来从太康延续到元嘉的五言古调;所谓俗,指其后在学习南朝乐府民歌的同时兴起的新体。前人看古近之变,往往着眼于声律。但五言诗的雅俗沿革,并非源于声律,而且在齐梁相当长的时期内,也并非完全与声律同步。这种变化是随着诗歌题材、体式、表现的渐变逐渐发生的,四声八病的提倡正逢其时,于是自然融入五言趋俗的潮流,最后在梁陈时期形成格调浅俗的近体,冲击了格调沉厚的古体。而元嘉末到永明年间,正是这一变化的开始。

元嘉末诗风的代表是鲍照和江淹。鲍照有大量古题乐府,从主题、内容、句调、表现都恢复了魏晋古乐府的传统。他的五言古诗也多以拟古的方式抒写自己的情志。江淹的五言诗绝大多数都采用太康、元嘉旧体以对偶为主的多层结构,而且也与鲍照一样,多拟古人之作,多用比兴之法。因此相对齐梁诗而言,他们的作品主要属于元嘉旧体。永明诗人的代表是沈约和谢眺,他们是新体诗的开创者,但是仍然有不少诗仍能延续古调。因此仅仅从律句近调来看他们与江鲍的联系,是不够的。事实上从元嘉到永明的诗风变化,渗透在各个方面,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题材内容和体式变化的新动向。

行役诗和离别诗是自诗经以来就有的传统题材,但是将行役与山水描写相结合,是在晋宋时期,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有这类作品;而离情与山水的结合,则是主要涌现在齐梁时期。不过陶渊明仅有少量行役诗,主要抒写出仕与归田的思想矛盾,其中写景的成分不多。谢灵运的山水诗多为登临游览和证悟玄理,虽有一些与行役有关,却很少涉及离情。鲍照和江淹都有一些大谢式的专写登览观景的诗歌,有的是随从应酬之作。多罗列景物而极少言情,一片板实。但他们都有一部分诗,将行役或客游途中所见之景色与离情乡思结合起来,这类内容后来成为齐梁诗的大宗,可以说正是始于江鲍。如鲍照的《登翻车岘》、《登黄鹤矶》、《日落望江赠荀丞》、《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赠傅都曹别》、《和傅大农与僚故别》、《送盛侍郎饯候亭》、《还都道中》、《上浔阳还都道中》、《还都至三山还望石头城》、《行京口至竹里》、《发后渚》、《岐阳守风》等,江淹的《步桐台》、《秋至怀归》、《望荆山》、《渡西塞望江上诸山》、《陆东海谯山集》、《赤亭渚》、《渡泉峤出诸山之顶》、《迁阳亭》等,都作于羁旅行役途中,既有景色的精细刻画,又有孤游苦旅和流连光阴的复杂感叹,显然已经有意地将大谢式的登览诗与行役山水诗区别开来。这类诗歌在刘宋亦不多见,却成为江鲍的显著特色。而沈约诗中便有一些这类内容的作品,如《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早发定山》、《循役朱方道路》、《登玄畅楼》、《留真人东山还》等。小谢则更以这类诗歌见长,他的山水诗不但主要作于宦游羁旅之中,以抒发乡情离愁为主,而且有些题目都与鲍照近似,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休沐重还丹阳道中》、《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落日怅望》等等。再看后来齐梁山水诗主要在行役和离别诗中发展,对比大谢式的寻幽览胜之作逐渐 减少的趋势,不难见出江鲍在山水诗发展中的转关作用。

由日常生活中偶见偶遇的小事触发感想,兴起吟咏,也是晋宋之前罕见的取材方式。江鲍有少数作品正是取材于自身经历的某些小事。如鲍照的《行药至城东桥》,写晨起驾车到城东门所看见的沿路景物,由来往行人扬起的飞尘引起感触,批评市井的游宦子扰扰营营只知追名逐利,并以孤贱隐沦之人与之对照,自叹蹉跎失志。诗中的主题和对照的格局均同魏晋传统古诗,但为进城行药途中所见的景象所触发,便觉新鲜。又如《见卖玉器者》取材于路见买卖玉器的一个场景,用买者和卖者对话的口气写买者恐卖玉为假、不肯成市的一件小事,借以调侃那些不识真玉、瑜瑕莫辩的市井中人。又如《玩月城两门廨中》在公府夜宴歌舞的背景上描写观望月出升空的过程,想象月照珠栊、琐窗、离人、花树的情景。

《观园人艺植》因观看园丁种植而兴起对田园淳朴生活的赞美,《梦还乡》首尾完整地记述自己某夜梦见还乡与妻子团聚的情景和梦醒后的惆怅,也都是取材于生活中随时可遇的一些实事实景。这类诗在江淹集中很少,但《秋夕纳凉奉和刑狱舅》写秋夕日斜时虚堂渐暗、暮霞生成的景象和濯发纳凉的经过,《就谢主簿宿》记述住宿谢家当晚的景色和惆怅心情,《冬尽难离和丘长史》由冬日寒寂之时收到对方书信一事引起岁暮之离悲,也都是因日常生活中某一个具体情景的触发。尽管这些诗并非江鲍的代表作。但其取材方式越出了传统古诗的固有题材范围,后来也成为齐梁诗扩展题材的一种趋向。如沈约的《梦见美人》、《学省愁卧》、《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为邻人有怀不至》,何逊的《早朝车中听望》、《临行公车》、《夜梦故人》、《刘博士江丞朱从事同顾不值作诗云尔》、《塘边见古冢》,刘孝绰的《遥见邻舟主人投一物众姬争之,有客请余为咏》、《咏有人乞牛舌乳不付因饷槟榔》等等,从题目就可以看出都是因日常生活中某个事由或情景而引起的一时一地所感,虽然这类诗在齐梁的发展趋势是内容渐趋浅俗,但开了唐诗取材多样化和日常化的先声。

以咏物为题的诗作增多也是江鲍取材的特点之一。从楚辞中的《橘颂》到刘桢的咏松,莫不借物兴寄,其意不在刻画形貌。而鲍照的某些咏物诗虽然也有寄托,如《咏白雪》、《咏双燕》等,但有些则仅以赋法咏物,无甚深意,如《喜雨》、《苦雨》、《望水》、《望孤石》、《春咏》、《咏秋》、《秋夜》其一之咏灯等。江淹的咏物赋不少,诗则仅存《咏美人春游》、《云山赞》中的《白云》等,但其不重寄托的取向与鲍照类似。沈约与谢眺则对此种咏物路数大加开掘,数量剧增。沈约不但沿袭了江鲍的《春咏》、《秋夜》、《白云》及咏雪等题目,还将题材扩大到咏篪、笙、筝等乐器,咏青苔、新荷、柳、山榴、桃、麦李、桐、梨、甘蔗等植物果木,咏蝉、反舌等虫鸟,咏竹火笼、帐、盘、几、履、等日常用品。谢眺的咏物诗多与沈约等众人同咏,同时也有不少沈约所未写到的题材。钟嵘批评鲍照“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当然包括鲍照那些操调险急、词采华丽的乐府诗,但咏物诗的取材也是趋俗的表现之一。沈约从咏物一路大力发展,促使咏物诗成为齐梁写作新体诗的重要题材。这应是钟嵘说沈约“鲍明远”的原因之一。

二、体式的创新

江鲍对沈谢的影响还可以从诗歌体式方面见出,最显著的是乐府诗。东晋百年诗坛罕见乐府诗,至谢灵运才接续乐府古题的创作传统。刘宋不少诗人都有几首拟乐府古题之作,但存诗不多,惟鲍照在继承魏晋古题乐府诗歌传统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之后大量写作古题五言乐府的主要是沈约。沈约的乐府除了宫廷雅歌以外,自己创作的古题乐府计有二十多题。其主要内容大多是感叹征途如惊涛峻岭,光阴如奔箭闪电,揭示财尽交绝、花落爱终的世俗常理,抒发人生易老、壮心消歇的衰暮之悲,借乐府古题的传统主题来寄托自己在仕途中的衰荣浮沉之感,其创作原理与鲍照的古题乐府是相同的。这类古题乐府还有不少使用递进、顶针、叠字、重复等多种修辞,有意模仿汉魏诗歌的句调,在对偶中穿插散句,甚至探索了散偶相间、散多偶少的旬式结构。显然试图运用汉魏古诗和乐府自然流畅的构句原理来组合当代的白话散句,这与沈约提倡“三易”的主张有关。而鲍照的乐府诗也正是在恢复古乐府自然平易的句调方面,显示出与晋宋古诗全对偶的缜密结构不同的语言特色。由此可以看出鲍照的古题乐府在创作原理方面对沈约的启发。

除了恢复古题乐府传统外,鲍照在效仿当代新兴乐府方面的尝试对沈约的影响更为直接。《白聍舞歌辞》是拟东晋新兴的舞曲歌词,鲍照所拟同题乐府词是其七言诗的代表作之一。其后再作此题的就有沈约的七言乐府《四时白聍歌》五首。七言是当时被视为“俗而小”的体裁,这也应是钟嵘讥鲍“险俗,,的原因之一。不过对于永明体影响最大的还是南朝乐府民歌,鲍照正是刘宋首开学习当代民歌之风气的诗人。如《吴歌》是模拟吴声歌。《采菱歌》亦取题于南朝乐府民歌,七首诗均为五言四句,意脉顺序相连,学习清商小乐府每首情思集中于一点的表现方式。其一写水上采菱歌以点题,其二写采集香草,其三写景物引起的心意撩乱,其四写约人幽会于洲屿间,其五以烟深水急之景烘托离悲,其六写步登大堤感慨春芳将落,其七为怀古思今的感叹。七首诗虽用民歌语调和组合方式,但词采华丽凝练,尤其末二首以人比春芳,惆怅古今,已经寄托了文人的人生感慨和时空意识。所以王夫之认为王维《辋川集》中的《孟城坳》和《华子岗》诗出自末首。《幽兰》五首取琴曲歌辞的古题,但也是五言四句小诗的组合,写思妇怀春之怨,前三首化用楚骚意境和语词,第四首将诗经中蠕蛸见喜的典故和南朝民歌常用的双关语“丝”比“思”结合,反衬妾的缺乏自信,第五首用诗经陈风和郑风中《东门》之诗的典故暗示夫君在外游乐,立意既新,又含蓄有味。不仅以古题与南朝民歌风格相结合,而且努力运用古诗的意境和用典提升了民歌的表现力。此外鲍照的古题乐府《王昭君》也是四句体小诗。他还用五言四句体写了十首歌颂太平的《中兴歌》,并进一步运用这种体裁写了不少小诗,如《酒后》、《讲易》、《可爱》、《夜听声》、《春咏》等等,涉及叹老感时、潦倒失意、谈论哲理等各类内容,将内容从民歌的男欢女爱扩展到文人诗的常见主题中去,这些努力为永明体诗人创作新体小诗提供了不少创作经验。

沈约和谢眺的新体诗正是循鲍照改造乐府的路数发展。他们一方面继续效仿南朝乐府民歌,如沈约的《白铜踞歌》三首;一方面将古题乐府改造成讲究声律的新体诗,如《芳树》、《江南曲》、《洛阳道》、《怨歌行》、《东武吟行》、《悲哉行》、《有所思》、《钓竿》、《湘夫人》等,同时又继续创造新题乐府,如沈约的《夜夜曲》,谢剧E的《玉阶怨》、《江上曲》、《秋竹曲》,以及多人同作的《铜雀悲》等等。这些乐府题的新体诗虽然并不都是四句体小诗,但其原理与鲍照用四句体写《王昭君》、《幽兰》等古题乐府是相同的。他们也像鲍照写《中兴乐》一样,制有歌颂盛明的五言四句体《永明乐》,并且用五言四句体写作了大量咏物诗。谢眺的新体小诗名作《玉阶怨》、《王孙游》也是借古题乐府或楚辞之意结合南朝乐 府民歌的形式创作的新题乐府。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永明新体诗与乐府的关系,以及从鲍照到沈谢用文人诗技巧改造和提炼南朝乐府民歌的发展轨迹。此外与五言四句体密切有关的联句体在谢眺、沈约及何逊等齐梁诗人中颇为流行,其实也早见于鲍照。鲍照集中存联句三种,其中《与谢尚书庄三连句》尚有一半五言和七言夹杂:“兮”字的骚体句,可以想见,刘宋时联句尚未完全定型为五言四句的连缀。但《月下登楼连句》已经具备各人以四句五言相连的形式,与齐梁时流行的联句完全相同了。

永明新体诗的体式除了五言四句以外,较常见的是十句体和八句体。江鲍的创作高峰期早于沈约,虽然没有受到永明时期流行的声律理论的影响,但是已经有不少十句和八句的五言诗。江淹的十句体有《学魏文帝》、《寄丘三公》、《刘仆射东山集》、《悼室人》十首、《外兵舅夜集》等等,八句体有《感春冰遥和谢中书二首》、《清思诗》(其五)、《无锡舅相送衔涕别》、《就谢主簿宿》、《当春四韵同口左丞》、《云山赞》四首等。鲍照的十句体有《自砺山东望震泽》、《赠故人马子乔》六首(其三、其四、其五)、《发长松遇雪》、《绍古辞》七首(其二、其四、其五、其六)、《学陶彭泽体》、《怀远人》、《夜听妓》(其一)、《咏白雪》、《咏双燕》(其一)等等;八句体有《登云阳九里埭》、《三日游南苑》、《赠故人马子乔》六首(其一、其二)、《答休上人》、《箫史曲》、《古辞》、《学刘公干体》五首、《拟阮公夜中不能寐》、《咏秋》、《和王义兴七夕》等等。后来在齐梁时期发展起来的十句体和八句体比较接近,十句体仅仅比八句多一联,尤其在新体诗里,不少十句体删去一联并不妨碍篇意的完整。从江鲍的这类诗看,十句体和八句体的差别大致也是如此。虽然其结构不如齐梁诗规律,但是在元嘉“体语俱俳”的诗坛上,这些诗的出现以其较为疏朗简短的篇幅冲淡了凝重沉滞的诗风,突破了五古自晋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多层次结构。晋宋五古一般每层句子至少四句,每诗的层次也至少三层,所以一首诗大都在十二句以上。江鲍多数诗篇也是这种模式,尤其江淹,多数诗篇采用四句一层、每诗四至五层的整齐结构。而他们的十句体和八句体则减少了层次,不少只是前四句和后四句两个层次。更重要的是由于篇幅缩短,内容随之集中,抒情也相对简化,每层可以减为两句。因而这类诗里两句一对作为一层的结构比较常见。江鲍的组诗中多见十句体或八句体,正是因为组诗可以将复杂的意思分割成一诗一意的连缀,所以更便于每首诗里两句一层的小转折。如江淹的《悼室人》十首、鲍照的《绍古辞》都是写恋情,由于两句一层,情与景的组合和转折比较自由。既可以是首尾抒情,中间以两对或三对写景烘托,也可以是前半写景后半抒情,更可以全篇写景结尾抒情,或者情与景交替。后来发展起来的新体诗多用十句和八句体,情景层次的组合无非也就是这几种。因此,江鲍的十句体和八句体虽然没有讲究声律的意识,但是在体式结构上为后起的永明体奠定了基础。

三、抒情结构的处理

与题材和体式的变化相应,江鲍诗歌在抒情结构方面,也发生了不同于颜谢五古的一些变化。首先是情景关系的处理。在登览、行役等较多描写山水景物的题材中,大谢处理情景的方式较之前人已有突破,能注意结构的变化,但大体上主要是两种,一是景和情、理分咏,或前半景,后半抒情说理,或情与景分层穿插交替;一是以游踪为主线贯穿全篇,这类诗景与情的结合较为自然,但还做不到景与情的融合。这是山水诗兴起时必经的阶段。从晋宋到齐梁,山水行旅诗从情景分咏逐步发展到由景见情、情景交融,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鲍照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从寓目辄书式的全面铺写进展到对景物有所选择,使之与诗人的心情趋于一致。他也有一些登览诗,既不作大谢式的过程交代,也没有明显的主线和作者的身影,而是类似赋体的铺陈,如《登庐山》、《登庐山望石门》、《从登香炉峰》等,正如方东树所说:“细绎鲍诗,而交代章法,已远不逮谢公之明确,往往一片不分,无顿束离合、断续向背之法。”不过在一些抒写离愁乡思和有所寄托的山水行旅诗中,他就只取那些能够表现自己心境的景物,借景物的氛围来烘托愁情。如《登黄鹤矶》中“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商弦棹讴的悲哀与落叶秋风、雁唳波寒的凄凉景色正相协调。孟浩然的名句“木落雁南度,悲风江上寒”即由此脱化。《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中“风起洲渚寒,云上日无辉。连山渺炯雾,长波迥难依。旅雁方南过,浮客未西归”,取景与前诗亦相同,都是以淡墨渲染江上清寒渺远的景色,以烘托游子的旅愁。此外如《送盛侍郎饯候亭》:“北临出塞道,南望入乡津。高墉宿寒雾,平野起秋尘。”在离别的津渡和路口,只取笼罩平野的寒雾和秋尘,以渲染心情的凄寒和迷茫。小谢的山水行旅诗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善于以清淡的笔墨描写清远平旷的原野和江上景色,开出了与大谢不同的境界,溯其缘起,当始于鲍照。只是鲍照笔下的江景较为阴寒迷茫,不如小谢明净清朗。

鲍照某些诗歌还能由情思牵引出独特的观景角度。如《日落望江赠苟丞》:“旅人乏愉乐,薄暮忧思深。日落岭云归,延颈望江阴。乱流灌大壑,长雾币高林。林际无穷极,云边不可寻。惟见独飞鸟,千里一扬音。推其感物情,则知游子心。”咧‘啪’旅人在江阴落日下极目远眺,视线越过高林暗雾、大壑乱流,直到不可穷极的林际云边,最后突显出一只孤独的飞鸟,引出游子的感物慕群之心。飞鸟同有比兴之意,但诗中的视野随旅人忧愁的目光向天际扩展,这种取景角度自然令人联想到小谢的《和宋记室省中》:“落日飞鸟还,忧来不可极。行树澄远阴,云霞成异色。”诗中之行树远阴、云霞变色的暮景,都是随着诗人目极飞鸟远去的视野展现。《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写游子还都途中登上金陵附近的三山俯瞰大江和城阙的情景:“泉源首安流,川末澄远波。晨光被水族,晓气歇林阿。两江皎平迥,三山郁骈罗。南帆望越峤,北榜指齐河。关扃绕天邑,襟带抱尊华。长城非壑险,峻阻似荆芽。攒楼贯白日,摘堞隐丹霞。”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晨光照耀大江的澄明宁静,舟船南北交汇的繁华热闹,皇都依山傍江的雄伟地势,城楼辉映丹霞的壮丽气象。而小谢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题目大致相同,只是离开都城而去,在三山回望京邑的景色中抒发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由于观景角度相同,取景也是像鲍诗一样以白日辉映之下大江的澄净和京城的繁华相互映照,只不过一写晨光,一写晚霞。虽然二诗繁简有别,谢诗更为简练集中,且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一对名句传世,但其为乡情所牵引的观景角度以及构景方式与鲍诗显然有关。

观景角度的选取和景色与心情的协调,可以促使诗人集中视野,剪裁画面,自然减少面面俱到的铺写,是取境由大谢的繁富密实发展到小谢的空灵简洁的重要过渡,距离小谢的景中见情、写出活景又走近了一步。但鲍照的不少诗还是以情为主线将景自然串联成一气,这仍是古诗的传统表现,只是增加了写景的成分,如《送从弟道秀别》、《送别王宣城》、《秋日示休上人》、《和王丞》、《送盛侍郎饯候亭》、《还都道中》等等。其实小谢也有不少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线的,有的诗结构和构思方式与鲍照颇为相似。 如鲍照的《上浔阳还都道中》构思很见匠心和新意:“昨夜宿南陵,今旦人芦洲。客行惜日月,崩波不可留。侵星赴早路,毕景逐前俦。鳞鳞夕云起,猎猎晚风遒。腾沙郁黄雾,翻浪扬白鸥。登舻眺淮甸,掩泣望荆流。绝目望平原,时见远烟浮。倏忽坐还合,俄思甚兼秋。未尝违户庭,安能千里游。谁令乏古节?贻此越乡忧。”全篇以诗人从荆州还归扬州的旅途为主线,前写赶路的行程,中写瞻前顾后的悲伤,末以离情结束。而景色描写被“登舻”两句分为两部分,前者重点写晚风夕云下尘沙飞扬、白鸥翻浪的景象,藉平陆之昏茫和水流之急湍暗示水陆兼程的辛苦和悲哀。后者着重写远望平原烟雾飘忽、离合不定的景色,关合人生旅途去者似烟、来者似秋的感慨。因此,前眺淮甸和回望荆流的动作就成为全篇抒情的焦点,既写出了诗人向往扬州和留恋荆州的矛盾心情,又包含了诗人毕生奔波不息、珍惜逝川的倦旅之感。对比小谢的《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也是以踌躇于扬州和荆州两端的矛盾心情为全诗中心,串连起大江行舟的全程,以此展开前瞻金陵的夜景和回望荆州忆念中的晨景,使诗中前后两部分景物形成对照,巧妙地烘托出诗人既庆幸脱离网罗,又眷恋故主的复杂心绪。所以方东树评鲍照和小谢这两首诗“各极其情文之盛妙,可谓异曲同工”。小谢此诗虽为名作,但若就抒情结构紧密配合构思的创意而言,鲍照自然是先于小谢。

鲍照还尝试用不同于前人的构句方式将情语和景语紧密结合。除了上文已引之“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外,又如“幽篁愁暮见,思鸟伤夕闻”(《自砺山东望震泽》),暮愁中听到鸟声见到幽篁更添一层伤感;“途随前峰远,意逐后云结”(《发后渚》),既是写前后山峰相连、云雾缭绕的途中之景,又融入了因渐行渐远而郁结的意绪;“萋萋春草秀,嘤嘤喜候禽”(《和傅大农与僚故别》),则在春草萋萋、春鸟嘤嘤的景色中直接写出了内心的欣喜;“茫然荒野中,举目皆凛素”(《还都道中》其三),在独立荒野茫然四顾的主人公形象周围画出一片素白的冰雪世界;“驰霜急归节,幽云惨天容”(《还都口号》),霜天幽云惨淡的景色,也正合急驰归去复命的行人阴郁的心情。江淹也有不少这类构句,如“愁生白露日,怨起秋风年。窃悲杜蘅暮,揽涕吊空山”(《无锡县历山集》),每句以一情配一景,愁、怨、悲等各种心情都因白露秋风、空山杜蘅而生;“心忧望碧叶,涵影顾青林”(《惜晚春应刘秘书》),涵影于青林的树荫中望着碧叶忧愁,也写出了春将老去的晚景;“曾风飘别盖,北云竦征人”(《无锡舅相送衔涕别》),风飘车盖,北天云阴,既是触目之景,又使离别的征人惊心;“蕙弱芳未空,兰深鸟思时”(《悼室人》十首其一),蕙兰芳香尚存,鸟啼犹如思苦,既写春深之景,又寓悼亡之悲。江淹甚至还有一些移情于景的构句,如“吴山饶离袂,楚水多别情”(《卧疾怨别刘长史》、“山川吐幽气,云景抱长怀”、“潮澜郁东西,汀皋日惨色”(《冬尽难离和丘长史》)等等。这类构句数量虽然不多,但开启了情景交融的一种途径,为后世诗歌所常用。

在离别诗中,江鲍的抒情有时采用对比和对照的层次结构,也开了齐梁某些离别诗的端倪。虽然陆机诗里也有个别对偶句比较离别者的不同去向,如“我若西流水,子为东峙岳”(《赠弟士龙诗》),但没有形成结构性的对照。鲍照往往在离别诗中夹用层次对称的对比,如《与伍侍郎别》在首尾四句外,中间连用四层对比:“伤我慕类情,感尔食苹性。漫漫鄢郢途,渺渺淮海迳。子无金石质,吾有犬马病。忧乐安可言,离会孰能定?”分别对照了两人的相慕之情、东西相反的路途、同无金石之同的体质,并以忧乐和离会再次总结分别的无奈。《送别王宣城》首二句点对方从郢出发,次四句用楚辞典写江郊春景,接着转到眼前送别宴会,展望行者将在颍阴、淮阳留下文章政声。全诗以出发地和所赴之地作为对照,形成对称结构。《送盛侍郎饯候亭》前半首写盛侍郎冠带驱驾出征的道途景色,后半写自己负羁草野的困顿,对比二者欣悲和甘苦之不同。《与荀中书别》以自己的孤游倦旅之感领起,继写荀中书以置酒敷文慰劳自己的盛情,接写自己思念对方无从追随的感愧,也是前后对照。江淹这类诗很少,仅《贻袁常侍》共四层,每层四句。第一层以“昔我别楚水,秋月丽秋天。今君客吴坂,春色缥春泉”的隔句对发端,第二层以幽冀和沅湘景色相比照,点出离别之人所处之不同地域,第三层以涉江和采莲典故再次对照离别者和留滞者,最后以生于水中的珠贝和生于山里的兰玉比喻双方品格,依然关合人分两地而不受阻隔的友情,也是精心结撰的对照性结构。

江鲍离别诗的这些对照性结构,为永明时期的离别诗所吸取,尤以新体诗为多见。如沈约的《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後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虽然没有用对句,但有几层意对:少年和衰暮的离别之意不同:今日之酒明日能否重持难以预期;梦中相思和不识路相对。层层递进,将老来离别之苦写到极致,情切意长,感人至深。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除首句联交代范云去向,结尾直抒离忧外,中间三联分别以云水、车船、典故三层对比两人离别的无奈和不同前景:“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沈约和虞炎、范云、王融、萧琛、刘绘等同咏的一组新体诗《饯谢文学离夜》㈣‘一’也多以人的不同去向、车马舟船的背道、旅途和故乡等各种情景对照,以抒发离别的伤感,如虞炎的“离人怅东顾,游子去西归”,范云的“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王融的“离轩思黄鸟,分渚菱青莎。翻情结远旆,洒泪与烟波”,沈约的“湔汩背吴潮,潺谖横楚濑’’等等。这种对照性结构尤其适合对偶句和新体诗八句的层次对比,因而在齐梁新体诗中也能产生名作。如何逊的《与胡兴安夜别》:“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四联连用对比,分四层对照居人和客子车船即将背向,一筵之欢笑即将分为两地的愁思,居人与客子各自对着寒塘之露和清淮之月的惆怅,最后是新恨与故园的对照,可说是充分发挥了八句体新体诗结构的长处。

四、对偶句式的变化

最后再从对偶句式的变化来看江鲍对于永明体的影响。明代已有学者看到了江鲍诗中一些近于律体的诗句,指出这是永明体变化的前兆。许学夷说:“明远五言,既渐入律体,中复有成律句而绮靡者。如‘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珠帘无隔露,罗幌不胜风’,‘扬芬紫娴上,垂采绿云中’等句,则皆律句而绮靡者也。”又说:“淹五言,……中如‘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昔我别楚水,秋月丽秋天。今君客吴坂,春色缥春泉’,c愁生白露日,思起秋风年’,‘松气鉴青霭,霞光铄丹英’,‘绛气下萦薄,白云上杳冥’,‘电至烟流绮,水绿桂含丹,,‘凉霭漂虚坐,清香盟空琴’等句,皆调婉而词丽者也。”许氏敏锐地看到了这些句子的婉丽,及其趋近沈谢和律句之处,但是没有进一步说明。对偶句本来从五言诗产生时起就已经存在,只是到太康体中才大量增加,元嘉五言诗几乎都是全对偶。其实齐梁时期反而有一个破偶为散的变革过程,用因此对偶与否不是 区别古调和近调的关键。但是古体与近体之对偶确有格调的差异,许学夷以婉丽绮靡来概括以上句子,并非仅仅指其声律合乎近调,更应是就律句对偶的特征而言的。那么律句的对偶在句法上有什么具体的特征呢?当代学者吴小平曾在《中古五言诗研究》中详论齐梁陈诗“诗句语法关系的新变化”,我以为是目前所见论著中对律句语法关系的论述最切实有据的见解。因此本文不再赘论,只是就许学夷所列举的以上诗句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