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嘉兴一中实验初中

嘉兴一中实验初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嘉兴一中实验初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嘉兴一中实验初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资源库建设;教育装备建设;云计算技术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1-0074-03

一、嘉兴教育信息化的昨天――抓资源库(购入)建设和应用操作培训

10年前的2004年我市中小学累计教育装备经费5.56亿元,生均占有教育装备金额1111.5元。装备计算机43400台,全市中小学生计算机每台使用人数为11.5人,多媒体设备2048套。全市中小学累计藏书总量960.34万册,生均图书19.2册。

10年前嘉兴教育网初步形成了市教育网络和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教育网教育教学资源库,整体购入中央电教馆资源库、省电教馆新课标资源库和K12教育资源库共计600个G,为新课改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各类资源库操作应用培训,以县(市、区)为单位举办市级学科带头人(包括教研员)网页制作技术培训班。教育条件装备和实验教学方面开展“十室四系统”建设、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抓好《浙江省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标准》的达标工作,提高图书馆装备水平。

二、嘉兴教育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改革创新教育装备建设管理工作

1.构建良好的数字化环境,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下扎实的基础

近10年来,我市中小学累计教育装备经费12.41亿元,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2.6倍,净增7.68亿元;生均占有教育装备金额3237元,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3.3倍,生均净增2268元;全市计算机装备总金额3.88亿元,已装备计算机100995台,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2.9倍,净增了65628台;计算机生机比为3.9∶1,与10年前相比提高了3.5倍。全市公办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班套比达到100%。全市中小学图书室(馆)纸质图书藏书总量1470万册,生均图书37.3册,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2.1倍,生均净增19.2册。

目前,全市乡镇中心以上中小学全面实现了“校校通”、“师师通”和“班班通”,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278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已基本完成千兆网的接入工作,千兆网的接通率达到98.92%。至此,以省厅为中心的省、市、县、校高速互联的教育计算机千兆网在我市建成。

计算机网的建设,既为“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提供了基础网络环境。

2.以嘉兴教育网建设为核心,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嘉兴教育门户网站建设不仅是教育信息和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与社会和谐沟通、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目前嘉兴教育网已确立为市教育局政策法规、政务动态、教育信息、对内对外宣传的窗口,确立为市教育网络和信息资源的中心。在教育网上大力开展名师、名校、名校长宣传活动,形成我市优质教育交流园地。加强高中学科基地网站建设,更好地发挥学科基地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与嘉兴市协同建设教育OA办公系统,与浙江省公开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同步,建设好配套的“学生学籍管理与素质评价”和“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应用系统。桐乡市教育局升级本市教育公文平台,在全省率先建成3G移动公文平台。

嘉兴教育网多次在各级各类网站评比活动中获奖,2009年1月,嘉兴教育网荣获2008年度浙江省优秀教育城域网一等奖;2月,在“中国嘉兴”门户网站2008年度57个市政府部门(单位)和县市区的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综合考评中,嘉兴教育网排名第一;4月,《嘉兴教育网》组室被嘉兴市总工会命名为嘉兴市“工人先锋号”。2013年,在参加全国比赛中嘉兴教育网荣获“全国地市级教育门户五十优网站”称号。

3.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我市全面展开

(1)数字校园建设助推嘉兴教育信息化发展。以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嘉兴市“数字校园”的研讨与建设,探索“数字校园”在教育教学应用中实现的方式与途径。制订“嘉兴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和评估细则”,印发“嘉兴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意见”。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申报评估工作和省数字校园示范建设申报工作。确定嘉兴一中等四所学校为首批嘉兴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示范学校,海盐元济高级中学成为全国100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积极开展“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交互教学”试点工作。电子书包试点项目,让学生人手一台触摸式平板电脑,依托管理平台,可以实现课本、作业、考试的数字信息功能,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与学生进入密切的互动交流,包括讲课、作业批改、错误分析点评等,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发送的信息,将家庭作业、考试等全部在平板电脑上完成。成功开设了多堂长三角范围的电子书包应用的网络公开课。

(3)“电子白板交互教学”试点项目,到2013年底,全市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配备已有2000余套。全市组织了以“白板在教学中的基本应用”为主题的浙江省信息化工程多媒体教育项目培训。各县市区定期举办电子白板与短焦投影设备教学应用培训、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展示活动。电子白板让课件“活”起来,让教师“解放”出来,让学生“动”起来,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推进新媒体新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变革作用。

(4)以网络为平台,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我市有37所省和国家级实验学校开展了异地远程互动、同课异构、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的结对交流活动。尤其是网络异地远程互动,实现了我市中小学能利用自身技术、由一位教师执教两地或三地学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加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培养提高师生创新能力

(1)积极组织各级各类比赛,成绩喜人。多方位开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开展省基础教育微课征集活动和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优秀微视频评选,通过一系列比赛,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深化了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创新了教学模式。

(2)以课题为抓手,带动实验学校工作向纵深发展。以课题带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全面展开,形成了“课题立项―开题培训―中期交流―结题培训―结题报告―成果评审―经验交流”模式,进行课题的精细化管理,10年来共申报立项了嘉兴市现代教育技术专项课题共400多个。

(3)作为一项新兴的教育科技活动项目,机器人活动已在我市蓬勃开展,四所中小学被“中国教育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命名为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实验学校,组织开展全市智能机器人比赛活动。

5.不断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研究工作

积极开展市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创建工作,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已有101所中小学校实验室被评定为“嘉兴市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稳妥地实施中考加试实验操作考查,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初中实验操作考查办法。规范有序地进行教育装备的采购工作,严格按照政府招标法和采购法,指导、协调完成各类教学器材和图书的采购工作。

6.以书香校园工程为引领,扎实推进中小学图书装备建设和管理

以省厅图书供应为主渠道,优化馆藏结构。完成省书香校园和省中小学工具书配备项目以及地方财政经费列支的图书征订采购工作。为每个中小学师生建立个人数字书房。组织开展省、市示范图书馆复查整改工作。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专业发展,开展全市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全员培训活动。开展二次文献的开发利用,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征文活动。开展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评选,进一步推动了阅读指导课的有效开设,丰富了书香校园工作,从而将书香校园工程引向纵深发展。

三、嘉兴教育信息化的明天――云计算技术将引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潮流

(1)当前我市的教育信息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县市区和学校之间存在信息资源的孤岛现象,因此我们要建设统一的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云平台,在云平台上可以提供诸如教师空间、流媒体系统、教师教育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和网上虚拟实验室、教学质量分析系统等等,逐步使个人、班级、学校、县市区通过教育资源共享云平台,实现随时随地资源共享、教学互动、知识传播、网络教研、家校互动,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自需求和权限调用所需资源和信息。

(2)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拓展课堂增效途径,尝试“翻转课堂”,让课堂变成教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这样的教育方式让教师进行重点辅导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更有效。随着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借助电脑、网络等途径获取知识已经成为一种可能,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不同的“微课程、微视频”让学生在网络上观看学习,获取知识。同时也有效避免了有偿家教的不良风气。

嘉兴一中实验初中范文第2篇

1 微课在普高选修课教学中的意义

目前,普通高中选修课有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和社会实践类等四个模块。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模块的目的是想运用“做中学”的理念来转换育人模式,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对今后可能从事专业的职业能力有所了解,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基本的职业素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如何使职业技能类选修模块有效实施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以微课为载体,利用信息技术,翻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主动,可以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这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那么学校就不再是单纯的集中授课的地点,而是组织学生探究、答疑的主要场所。师生互动的前提是学生课前的准备,这些准备的素材源之于相关的微课。

国内微课实践研究者,来自广东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叫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微课是实现翻转教学的一种理想载体,是优化普通高中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教学效果的保障,开发好微课程,能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进一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2 微课的开发实施

好的职业技能类选修微课程应该是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动画)形式展示,并且可以交互的、围绕某个知识或技能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以帮助学习者在自主学习时获得最佳效果为目的,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教学内容突出,容量适中;教学设计科学精致,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有教学视频、创设情景,仿真模拟、案例示范等。界面交互性好,便于自主学习和探究。

为了进一步推进嘉兴市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增强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嘉兴教育学院职业教育研究处主持,成立了职业技能类“自助式微型网络课程研究”课题组,从开发电子技能相关微课入手,并将微课植入普通高中的选修课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项目选择源于知识与生活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在电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课题组应该选择一个密切联系生活的、人们耳熟能详的用电器作为微课程的切入点,能让学生现有的电学知识加以整合并提高,通过技能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会将科学技术转变成产品的过程,培养爱好电子技术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职业素养。在经过多方调查研究后,决定以声光控楼道照明开关的制作与调试作为项目来开发电子技能微课程。

内容编排基于工作过程完整化 声光控开关包含了这样几个工作原理:声音和光如何转换成电信号;转换过来的电信号如何处理成控制信号;怎样来自动控制电路的导通和断开。完成声光控楼道照明开关的制作与调试项目需要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电路图与PDF版图的识读;元器件识别;电子装接基本仪器与工具的使用;焊接工艺以及晶体三极管、二极管、可控硅、集成与非门的工作特点和电路的基本知识。

“工作过程完整化”课程就是打破原来的“学科完整”的框框,构建出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的课程框架。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互动的情境性学习环境[1]。

课题组结合声光控开关的工作流程(见图1),通过对电子产品安装调试岗位职业技能的调研分析,设定了工作任务与知识链接、职业能力的对照表(见表1)。

教学设计倚重信息化特质 微课主要是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优化微课中的学习内容,合理运用图、文、音、视、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每一个内容的编排和设计要立意新颖、构思独特、设计巧妙,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界面支持多种形式可交互 微课中辅学的素材要齐全,链接的知识要层次分明、分类合理;使用方便、灵活、稳定;操作简便、快捷,交互性强;界面布局合理、美观;导航方便,可选教学视频、仿真模拟等多种手段来助学;充分体现“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3 微课的实践效果

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课前准备后,在嘉兴一中的13级高一新生中展开了以微课为载体的翻转教学模式来实践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的课堂教学。

在选修课课堂上,课题组的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声光控开关控制的楼道灯,让学生回顾初中时学过的双向开关控制楼道灯的教学内容,给出了学习任务及微课资料,异质分组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经过讨论,各组汇总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声音如何会导致开关自动合上?白天有声音时开关怎么不通?灯亮了以后又是如何自动关闭的?如果需要亮的时间长一点儿有什么办法?针对每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在微课资源中找到答案,这令他们非常兴奋,学习兴趣浓厚。

教师只是在学生有问题时指点一下解决问题的路径,而非直接回答。比如有学生对色环电阻的识读发生兴趣,探究如何可以正确辨别,教师让学生根据微课导航的引导,找到辅助识读色环电阻的仿真软件,解决了问题。还有如二极管的极性判别、三极管的管脚判别、万用表的使用、示波器的使用等,都可以在微课资源中找到答案。通过互相讨论探究,每个小组的学生均能按照自己的进度,完成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

事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90%的学生表示这样形式的职业技术类选修课程使他们很有收获,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问题完成了一系列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将书上的原理变成了实际可用的器件,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并有了学好核心课程的动力,因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够带来无限魅力——创新。

按照职业技能要求,课题组对两个学完本选修课程的班级学生进行了检测,其中A班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的,B班采用了以微课为载体的翻转教学模式来教学。从识图能力、元器件检验和判断、故障检测三个方面进行考核,结果如图2所示,说明在相同的学时下,B班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A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是“专题式”的系列微课的开发还有待完善。课题组成员抓住普高选修课改革的契机,围绕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这个专题,以电子技能为主题,形成连续性、层次性、专题性的相对完整体系的教学内容,利于学生自主性、个性化与协作探究学习,从而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知识建构和技能形成。从选题、设计、制作、应用等环节,作了一次完整的微型课题研究尝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