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其中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授(初读、析读、品读)、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写......等字,会读并理解...

...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

...方式,提高...

...能力,体会...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

...共鸣;培养...

...精神;陶冶...

...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教材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着重指导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

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就是学生对教材中不易理解掌握的地方。

(重难点的确立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依旧拓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设置疑问、引起悬念、直观演示等。

2.讲授新课——初读

A.初读: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情感:画出感动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1)字词关:

范读朗读:教师/名家

交流汇报:记忆方法,解决途径

个别纠正:重点识记

指名朗读:共同评价

(2)内容关:

思考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讲授新课——析读

要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如何提问、如何启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等。

4.讲授新课——品读

文章写的感人至深,你觉得是哪里写的好呢?

品手法:比喻、对比、排比、首位照应、说明方法、感官等等

品情感:感人、启发(联系生活实际)

5.巩固练习

要求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梯度、有密度,要考虑到进行的方式和所需时间。

讨论主旨,联系现实——改写剧本,小组表演——分享经历,代表汇报——拓展阅读,对比感悟

6.归纳小结

要考虑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以及所需时间。

7.作业安排

要考虑布置哪些内容,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等。

学科内:

识字写字——阅读培养——口语交际——写作练习

学科间:

语言——音乐美术——数学

8.板书设计

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板书要求科学性、整体性、条理性。

文体知识

人物描写万能教学:

语言描写:这句话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心情?那你能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一遍吗?

例:“阿曼达,我的儿子!”——《地震中的父与子》

动作描写:这是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动作,在这个动作里你体会出人物怎样的心情,那你能上台来为大家模仿一下这个动作吗?

例: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触摸春天》

外貌描写:这是刻画人物的?(长相、穿着)你感受到人物怎样的状态?(精神状态、身份、喜好)那你能试着用外貌描写来介绍自己身边的朋友或者亲人吗?

例:“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桥》

例:他胖乎乎的身体,又圆又大的脑袋,短而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对机灵的大眼睛,总让人感到是那样的机灵、俏皮、活泼。

心理描写:这体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性格?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

例: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梅花魂》

神态描写:这是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做出的表情?他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在他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例:“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掌声》

写景角度万能教学:

色彩上:这句运用了哪些色彩上的词语?你能造出类似的词语吗?(或深或浅、或明或暗、艳丽、鲜艳、亮丽)

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记金华的双龙洞》

远近上:这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能否删掉这些标志性的词语?

例: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天都峰》

感官上:听觉(播放视频)、视觉(播放图片)

例: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观潮》

例: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观潮》

修辞万能教学:

比喻:这是将什么比喻成了什么?你还能想出像什么?

例: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观潮》

排比:如此相同的句式有什么作用?(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加强情感)你能造出相同的排比句吗?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拟人:他们真的能发出这种行为吗?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介绍下身边的景物吗?

例: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草原》

例: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对比:删减法,我可否删掉对比,直接展开事物的描写?为什么?

例: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桂林山水》

夸张:这体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你能带着感情来朗读一遍这一句吗?

例: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观潮》

说明方法万能教学:

举例子: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我们能否删掉?这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真实具体的说明了...

...)

例: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警报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zuì)犯。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新型玻璃

列数字:这里都运用了哪些数字?我们能否把数字换成...

...?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科学准确的说明了)

例: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鲸》

例:我们发现过一头鲸,很重也很长。

作比较:作者明明是为了写...,为什么却要提...?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突出强调的说明了...

...)

例: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太阳)

打比方:这是将什么比作什么?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85-02

一、情境的巧设,激发盲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导入新课的方法,像巨大的磁石,使盲生倍受吸引,让盲生开启思维的大门,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可用故事的形式导入:“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警报声。警察迅速赶来,把小偷捉住了。”这样,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同学们一定会疑云层层: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就发出警报呢?教师精练的导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求更深入地了解新型玻璃的欲望。

又如,笔者在课文《一路花香》中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印度有一个挑水工,每天都要去小溪边挑水,可是他挑水的水罐却有着不同,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盲生回答以后,教师接着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为什么在故事的结尾,这位挑水工却在感谢那只有裂缝的水罐?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谁先把答案找到。再如,笔者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开头就用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人们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1969年7月21日这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的足迹终于踏上了月球。现在,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一起,去共同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来创设情境。

二、多边的互动,创设盲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多边的互动,形成以小组学习为主,盲生合作交往带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结构,教师以指导者或辅导者的身份与盲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组织盲生的自主活动;盲生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获得高于个体水平的能力,并通过合作活动内化为自己所具有的自主能力,提高每一个盲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在学习《鲸》一课时,笔者采用了“凸现鲜明形象,促进学生自悟;落实自主阅读,促进盲生自得”的方法,成功实施了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盲生主体性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盲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又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笔者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采用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盲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盲生心中。让其自选自读自悟,小组过关,班里竞赛,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功力。

再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笔者准备了乌鸦和狐狸的头饰,先把全班分成两个小组,让他们分工协作,走上讲台,进行表演,学生积极性大增,人人跃跃欲试。学生自然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抓住狐狸和乌鸦的言行,配以神态和动作表演,把乌鸦爱听奉承话,狐狸的狡猾相,绘声绘色地表演了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合作交流,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小组讨论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调动所有盲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盲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盲生的学习兴趣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及不同见解。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清晰化、条理化,也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深化。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尊重盲生差异,发挥其已有知识,讲究合作。

例如,在教学《雨中》一课时,笔者采用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点明中心,升华情感,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通过设问激疑、填空初知、巧导自学、合作交流、小组汇报、探究释疑的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又如,在教学《春天来了》,在课前,布置自主性作业,让盲生写出有关春天的词语或句子。这样既尊重了盲生的差异,又体现了层次性,盲生有了自,课中小组交流,分层展示:“春暖花开”、“我喜欢五彩缤纷的春天”、“春天来了,小鸟飞来了,花朵开放了,小雨沙沙下,我笑了。”成功的喜悦激荡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情趣和勇气。

再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营救儿子时,儿子在干什么?父子相见后,家长、警察、救火队长等,他们又是怎么说的,这两个场面在文中是空白,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提出不同的意见,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学中,教师故意提出或者借助学生的问题,引发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意见,让观点不同的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辩论,最终达到自悟的学习。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培养盲生自主探索的愿望,积极创新的能力,研透《盲校语文课程标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为盲生将来的终身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绍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教学设计 化学实验 教学语言

随着初中化学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化学教学和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只有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让学生对化学学习更有兴趣与热情,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教学,不断提高认识。我认为初中化学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新教学设计,活化化学课堂

初中化学虽然只有两册书的内容,但每年都要求教师积极探讨,有效地备课与上课。这势必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不断研究和创新。这里举一个我平时创新教学设计的案例。

案例:《分子、原子》这一节的内容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对比于前两章的学习,其是很抽象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通过讲授、练习、评讲的方式对这一节内容进行教学与巩固,但是在复习的时候,学生遗忘率比较高。分析评价下来,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对于这块知识强记,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与应用。所以在新一轮的教学中,我打破传统思路进行创新,采用形象性的模型图像对抽象的内容进行教学。

我先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预习,并在家裁剪10个纸质大圆和10个纸质小圆带入课堂。在课堂中用水、氧气、氢气引入,如果大圆■■代表O,小圆■■代表H,先让学生尝试拼出一个水分子、一个氧分子和一个氢分子。学生很快可以拼

出:■■■,■■■,■■■,并尝试说出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

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这样学生对于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有个初步印象:分子由原子构成。然后让学生尝试

摆出两个水分子,学生很快可以摆出: ■■■■■■,再总结

如果无数个水分子在一起就会形成水,让学生形成水由水分子构成的概念,总结得出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再让学生尝试用手上的圆圈摆出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有

学生会很自然地摆成:■■■■■■■有学生会提出疑问:为

什么会多出一个氧原子?再让学生想想办法能不能让氢氧原子在反应前后一样?有的学生通过之前的预习和尝试会

很快摆出:■■■■■■再接着提问: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

氧原子是怎么到氢分子和氧分子中的?有的学生就会联想到水分子的破裂,再进一步让学生完善微观示意图,就会得到

■■■■■■■■■■■■■,学生很快可以说出水分解的

微观过程: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再进一步总结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分子破裂,原子重组。

最后让学生尝试摆出水蒸发的微观示意图。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知道水蒸发是物理变化,只是分子间空隙变大,于是

很快可以摆出:■■■■■■■■■ ,总结水蒸发的微观过程:

水分子不变,水分子间空隙改变,进一步总结物理变化的微观本质:分子不变,分子间空隙改变。

通过这种拼图式的形象化学习,学生记忆比较深刻,复习时只要通过进一步拼图巩固就可回忆,这种创新既省力又高效。

二、创新化学实验,激趣化学课堂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很多化学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学生如果对实验印象深刻,对于这块知识就会记忆犹新。所以创新化学实验无疑成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又一重要法宝,这里我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案例1:学完酸碱盐后复习时,我采用了“花开花谢”这一新型实验,就是在一个大钟罩的塞子中插入装有浓盐酸的针筒,针尖顶端放一团棉花,将钟罩罩在插有事先用酚酞浸湿棉花的铁树上,然后再钟罩中放入一小杯浓氨水,可以很快看到铁树上的棉花慢慢变红,铁树开花了。一段时间后,再将针筒中的浓盐酸打入棉花中,过一会儿可以看到棉花上的红色渐渐褪去,铁树花谢了。学生对这样的实验很感兴趣,对其中酸碱盐和微粒运动原理的解释竭尽全力地思考,很难忘记。

案例2:学完酸碱盐后复习时,我还采用了一种微型实验。在4根弯成V型的玻璃管中分别滴入少量紫色石蕊、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AgNO■溶液、浓氨水,在最左边连上HCl气体的发生装置,最右边连上针筒。当发生装置中产生气体时,从左边管子开始依次看到溶液变红、溶液退色、白色沉淀、白烟的现象,同时针筒中的活塞被冲开,现象很快很明显,学生在感慨微型实验神奇的同时,对其中酸碱盐的反应也会进一步巩固。

这样的实验在课本上是没有的,都是通过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知识积累和创新,才研究出适合学生深入学习的新型实验的,确实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三、创新教学语言,生动化学课堂

语言是组织教学的灵魂,幽默风趣的语言往往会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对这样的语言也会记忆比较深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灵光闪现。其中,口诀、绕口令、歌曲、谐音都可以尝试创新,让化学课堂充满智慧,充满欢声笑语。

创新是化学教学的改革手段,只有不断反思、总结、创新,才能让教学生动起来,才能让课堂活跃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减负增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 初中物理教学 应用 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任务教学法成为了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中的新兴力量。物理作为最贴近生活和实践的专业学科,有其特殊和具体的专业性能。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如何全面认识和完善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任务教育法”这一词汇的提出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自主创新空间。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说,任务教学方法的完成直接影响物理教学的最终效果。笔者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于任务教学法有着切身的体会。

一、任务教学法的发展意义

任务教学法初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经有了深厚的时间积累。这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历史的教学演变,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作为一种兼容实践性和目的性的教学手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逐步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在无数的教学案例中,我们看到任务教学法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注重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和创新能力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教师和学生。教师们利用该教学方法将实际生活中的事情和问题设计成教学任务,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也在其中感觉到了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从学科特点的角度来讲,初中物理的学习需要有严谨的逻辑体系和周密的数学思维。任务教学法与物理教学的融合给课堂给教学设定了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文化知识。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物理课堂的活力稍显逊色,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而应用任务教学法的课堂中,课堂氛围达到了升华,真正做到了既严谨有序又活力盎然。

二、任务教学法与初中物理的相互结合

(一)对教学任务的设定与分析

利用任务教学法的设计重点在于对课堂任务的创设。在这个环节中,设置的任务必须是学生日常接触却又不知原因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教学案例“用电流表测电流”为例,学生们对灯的认识比较多,教师可以以此展开实验,首先提出问题,设定1、2、3、4四个小灯泡,观察其中的亮度,并仔细观察其中各个灯泡的亮度对比。并且师生一起来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呢?学生们对于灯泡的现象产生了好奇,随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成功的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随即课堂的重点被剥茧抽丝般展现出来。

在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任务设定与分析是教学方案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任务设定与分析必须准确。从而引出物理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

(二)设定合理的教学实验过程

任务教学法的出发点来自教学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点,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任务。众所周知,设定合理的教学实验过程对任务教学至关重要,其实验目的要根据物理教学各方面的需求决定,布置任务的手法也要运用得当。有的物理任务侧重于日常知识的积累,有的任务则偏重于技巧方法的研究,而有的任务需要达到全面综合的知识要求。只有对初中物理任务的认真筛选,才能达到任务教学的巨大作用。

从教学的环节上来看,任务的目的也是各不相同。有的教学任务是为了引入课题,有的则是为了要将教材的重点更加突出,不同层次的任务变化都由其特定的实验方案和讲述方法决定。综上所述,任何一个任务在教学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例如:在初中物理“面镜成像”的课程中,玻璃板需垂直架设在桌面上,玻璃板的一侧点一支蜡烛,通过玻璃板成像的原理,在像的位置前放置光,观察是否成像。在这个最简单的实验中,如果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实验的原因、过程,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的混乱思维,失去了必要的实践意义。架设我们将这个实验稍微打乱或是选择了其他不形象的实验,那么任务教学的效果肯定会受到影响。

(三)注重物理学的知识构建

初中物理的深入离不开知识的构建,但也不是说越杂的知识越好。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需要教师与学生准备充分。教师必须提前准备课程的设计、实验器具的放置等等。教师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太杂乱的思维知识,因为学生的注意力有限,不能过于发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教师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

比如在教学案例“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中,要准备实验所必须的弹簧测力计、1N、5N、10N的相关测量材料,还可以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物品,如一颗苹果、文具盒、一本书都可以加入测量当中。以便让学生对力的了解更加具体。教师可以设定这样的任务,让同学们尽可能拿手边的东西来做测量,并逐一记录。在同学们记录的数据中互相比对,结果发现虽然是一样的东西但是测量的读数却不一样。这样一来,学生产生了各种疑惑,教师此时开始了对这节课力的主题的深入探究。

任务教学法教要求学生在理解任务的基础上储备必要的知识,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在每一个任务的完成后,都要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课程进行归纳和总结,收集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收获良多,达到任务教学法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郝贵有.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个环节[J].科技讯息2006(02)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诗句,描述的是诗人游历时遇到山峦重重,水道弯弯,以为无路,却发现实则有路。诗中蕴涵丰富的哲理:即使陷入困境,也可能会出现新的契机;也说明对于身边事物,我们如果能换个角度来观察,摆脱主观的成见,可能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现在不少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只会生搬硬套,迁移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在平时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使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现象最生动直观的实验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喷泉实验往往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实验装置和现象的分析上,造成很多学生孤立地学习喷泉实验,对于实验原理及相关知识的迁移等不够重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是不利的。本文以“喷泉实验”教学设计为例,依据实验原理,努力改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视角,引导学生对喷泉实验进行探究、设计、变化,用开放性教学形式,多角度、多侧面引领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二、教学设计和过程

教师:情景引入,诱发思考:壮观的火山喷发、绚丽多姿的音乐喷泉,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你知道火山喷发、音乐喷泉产生的原因吗?图片显示:火山喷发、音乐喷泉(见图1、图2)。

图2 亚洲第一大音乐喷泉(西安大雁塔广场喷泉)

学生:饶有兴趣,相互交流,得出原因:内部压强增大,超过外界大气压强,产生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

教师:同学们,产生喷泉只能通过增大压强吗?让我们来看一下HCl的喷泉实验装置(见图3)。

提出问题:该装置为什么会产生喷泉?

学生:HCl极易溶于水,将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后,烧瓶中气压减小,烧杯中的水就能源源不断地被吸入烧瓶。

教师:归纳总结:产生喷泉的直接原因――压强差,要产生喷泉的必要条件是:P(外界压强)>P(瓶内气体压强)+P(水柱产生的压强)(见图4)。

具体方法有二:

方法1:保持P不变,增大P,产生压强差,如火山喷发和音乐喷泉。

方法2:保持P不变,减小P,产生压强差,如HCl的喷泉实验。

教师:引发喷泉的操作是什么?

学生:将滴管中的水挤入。

教师:发散思考:同学们,你能否用图5装置完成喷泉?

学生:相互交流,发表各种意见。

生1:缺少引发喷泉的装置,故无法产生喷泉。

教师:很好,说明这位同学考虑了引发喷泉的关键操作,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虽然这里缺少滴管,但我们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引发喷泉,比如: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HCl受热膨胀,一部分顺玻璃导管被赶出,过会儿手拿开,HCl收缩,气压减小,有压强差,就可以发生喷泉了。

教师:充分肯定该生意见,并介绍一些其它的方法,如用冷却剂冷却一段时间再打开夹子,或用注射器通过长玻璃导管,将水注射烧瓶中,立即将长玻璃导管插入水中,等等。

发散思考:如果图3装置,烧瓶中气体为氯气,其它不变,能产生喷泉吗?如果不能,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议论纷纷,逐渐意见变为一致:不能,因为氯气只是可溶于水,不能使烧瓶中气压发生显著减小。要产生喷泉,就要增大氯气溶解度,可以将烧杯和滴管中的水换为NaOH溶液。

教师:总结:中学化学中常见的能形成喷泉实验的气体和吸收剂(表1)

以上方法都是在不改变外界压强的情况下,减少烧瓶中气压,从而产生喷泉的。

教师:创设新的情境:同学们,让我们来换个思维角度,如果规定图3烧瓶中气体的物质的量保持一定,无法通过减少烧瓶中气压来引发喷泉,如何实现喷泉?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讨论,同学们得出一致看法:只能增大外界压强,但如何做,一筹莫展。

教师:及时点拨:在烧杯中真正需要增大的是虚线框中气体的压强(见图6);进一步提问:怎样只增大虚线框内的气体的压强?请大家画出实验装置。

学生:思考后很多同学都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改用锥形瓶并使用橡皮塞密封即可(见图7)。

图6 装置示意图?摇?摇 ?摇?摇?摇图7 装置示意图

教师:趁热打铁:如何增大锥形瓶中被密封处气体的压强?

学生:发表各种意见,相互交流。

生1:锥形瓶中加入盐酸和CaCO,产生CO,增大气压;

生2:锥形瓶中加入金属钠和水产生氢气,增大气压(见图8);

生3:将锥形瓶的水换成易挥发的液体,如酒精,并将锥形瓶浸入水槽中,加入浓硫酸或生石灰等溶于水放热的物质,使锥形瓶中蒸气变多,气压增大,从而产生喷泉(见图9)。

图8 装置示意图?摇?摇?摇?摇?摇图9 装置示意图

教师:创设新的情境:让我们回到图3,大家都知道如果在烧杯的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烧瓶中将出现红色喷泉,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一道例题。

例:填表(见表2)

学生:纷纷动手,填表。

教师:综合学生意见,给出参考答案(见表3)

表3

教师:思维拓展:喷泉不只可以变色,还可以人为控制,请同学们分析以下装置(见图10)。

问题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烧瓶I中不产生喷泉,该如何操作?

问题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II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问题3:若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I中产生喷泉,烧瓶II中不产生喷泉,该如何操作?

学生:饶有兴趣,相互启发。

教师:综合学生意见,给出参考答案:

问题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

问题2: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问题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然后打开b活塞。

思维启发:若在烧杯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控制a、b、c开关,还可以分别得到红色和蓝色喷泉,请同学们回去后思考具体操作。

三、案例分析和反思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赞可夫先生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教师的职责是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他们不断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品德。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艺术设计;发展

在经历了全球性的次贷经济危机、气候环境恶化等状况之后,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界正在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反思:如何通过建筑、景观、家具以及装饰品等载体,运用简练的设计语言,尽可能做到节约节能、减少碳排放,并在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做到对环境友好?这正是与时下备受关注的资源环境的“低碳”不谋而合。

1 相关概念

1.1 低碳设计

所谓“低碳设计”就是以设计为起点,降低建筑、环境等各个领域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从而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是所有节能、所有的设计都与碳相关,我们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于城市和建筑,如在建筑生产过程中占10%到15%,在建筑中使用的灯光和电器占40%到50%。因此,讨论的“低碳设计”是新型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建设中所要面对的议题,在气候变化这个主旋律下,“低碳设计”就会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这是设计师们对世界的关爱,更是创新概念下的社会责任感。

1.2 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EnvironmentART):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空间与装饰、造型与构造、材料与色彩、采光与布光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作要素主要包括空间、造型、艺术、技术、材料、环境与文化等。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为:满足机能、创造效益和表现有利的艺术形式[1]。因此,环境艺术在整体社会环境发展的客观需求下,显出了它深刻而丰富的当代文化语义和社会内涵[2]。

2 “低碳”与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起源于生活,也主导着人们的生活。只是当某类设计成为一种主流审美取向时,这种设计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从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艺术设计更是如此,它不仅促进了生态、功能、精神环境的提升,同时,还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经济、文化与科技水平。

2.1 低碳材料的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基础

低碳建材(LowCarbonMaterials),意指能够在确保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不可再生自然原材料的使用量,制造过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使用寿命长,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并可以回收再生产的新型建筑材料。低碳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使用全过程实现节能减排,是可持续和面向未来的材料。低碳建材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材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利推动一系列技术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其次,有利于推进新型建材发展。低碳经济以能源的变革为中心,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我们国家近几年内针对建材行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制定并出台多项调控政策,激励建材行业向低碳经济发展,实现有效控制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力推进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利用。

2.2 低碳设计教育的提升,是环境艺术设计变革的动力

(1)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低碳设计理念。低碳设计教育在强化教师具有低碳意识、低碳设计理念和低碳生活价值观基础上,还要求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形成较为全面、深刻、动态的低碳认知,树立低碳设计、生活理念。因此,要重视绿色消费意识、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念、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伦理观、爱护环境意识等培养,为学生创造一种减少碳排放的良好氛围。(2)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实施低碳设计教育。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主席格雷・汉姆认为,低碳教育在每个学生的课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低碳生活实践。因此,我们要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将低碳的设计方法、低碳理念的培养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设施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在激发学生对低碳知识的兴趣的同时,引导其综合利用已有知识能动地探究设计的发展,强化对低碳设计与生活实际的领略与体验,掌握低碳设计知识和实用技能,形成与环境和谐互动、友好相处的文明设计习惯。

2.3 低碳设计理念的实践,是环境艺术设计升华的阶梯

实践经验告诉人们:采用最少的资源可以制造出尽可能多的产品,控制成本和减少浪费,使环境空间在外观物质形态与内涵精神意蕴的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特征与理性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艺与工匠经营的和谐统一[3]是对大众和环境都友好的方式。因此,在实践中以下的因素将成为制约低碳环境设计成败的关键:(1)对环境影响的评估贯穿始终。在开发、规划环境空间要素的艺术设计中,首先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提供优质优价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组织方案。只要有可能,重复利用大量的材料,如硬纸板、纸张、塑料、木料、金属和玻璃。因此,从最初的设计阶段,直至整个环境设计作品的施工周期,设计师、技术研发、现场施工技术和施工人员都会从环境安全、质量和环境影响各方面考虑。(2)有效地利用低碳技术。努力用最少的资源制造出尽可能高效的环境艺术空间,而同时不会对空间、环境的功能或艺术性产生负面影响。如建筑中的低碳生态水泥(主要是通过一些城市废弃物焚烧制成,可以彻底处理好城市垃圾),水资源的循环系统、照明的太阳能技术、室内的低碳地板、水能、风能等无污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节能绿化景观的规划等,通过有效的组合利用,达到经济、适度的开发原则,实现维护城市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增强环境的自净能力,控制资源浪费,与环境共生的目标,并且对实现环境零污染,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3)规范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低碳标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4]。据了解,低碳社区、零碳建筑、低碳全装修在中国已经全面铺开,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更应联合起来倡导并从法律、规范的角度推动低碳变革,要不断完善低碳设计、施工和管理标准,不断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成熟的环境设计标准化系统,并不断应用于实践,是实现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共同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3 结语

节约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是21世纪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新风向。低碳的环境艺术设计新模式的思考,是在环境伦理本土化所对应的中国传统生态道德观启示下,对现代设计、适度设计、绿色设计及中国传统综合研究的产物。因此,要实现环境艺术设计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大踏步的前进,一方面,要加大对低碳材料、低碳技术研究的投入与支持;一方面要抓住教育培养设计师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最后,还要将我们对未来低碳的空间构想,运用科学、高效、合理的原则构建与生活中,用实践检验低碳理念、低碳环境设计、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辛艺峰.建筑室内环境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于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今后一个阶段,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不少词句形象传神:“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哪些或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

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应用化工; 教学体系; 实践;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3315(2016)03-144-002

一、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近几年,我们依据学生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前向和后向”整合,最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立体交互式实践教学体系。这样的话,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技能是完整的。

2.实践教学保障与管理体系建设

在进行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时,我们从始至终把建立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保障与管理体系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先后制订并实施了许多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同时还特别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样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3.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

把大学生实际教学的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评级接轨,同时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首选,提高了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构建方法

培养适应化工产业发展所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企业走访和毕业生跟踪回访等途径,实践教学体系继续进行整合再造,于是就有基本技能实际训练、专门技能实际训练和综合技能实际训练这些模块,可以实现化工专业与化工产业互相联系、教学的过程与生产过程互相联系、课程的内容与职业标准互相联系。

1.基本技能实际训练

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动手能力,有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仪器使用等,重点是要求熟练掌握玻璃仪器(滴定管、移液管和量筒等)和常用称量仪器(电子天平和托盘天平)的使用,增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培训。

教师应该严格按照要求让学生重复练,熟能生巧。基本技能模块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学生的认同感和职业素养也是从这里开始形成,所以要注意不断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兴趣。

2.专业技能实际训练

2.1化工仪器运用与仪表操作的培养。化工生产需求仪器与仪表,据此安排化工管路拆装训练、化工单元仿真和实际训练、仪表实际训练和大型精馏仪器实际训练四个单元。在掌握化工仪器设备如泵、压缩机、风机和阀门正确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化工单元仪器、化工仪表和自动操作系统、大型精馏仪器的使用

2.2化工产品分析检测能力的培养,依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化工企业对原料、中间体、产品的质量操作分析的要求,确定化工产品分析检测能力的培养路线。学生在掌握实验室玻璃仪器和称量仪器等的正确使用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常见的四大滴定训练化学分析操作技能,通过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仪器分析的操作方法。

2.3化工工艺运行操作能力培养。化工生产特征是工艺相对复杂、工作顺序影响和工艺条件一般严格。化工工艺操作能力是化工技术类大学生的重要技能。

根据已有岗位需要和实际训练条件,学院确定了以化工识图与绘图实际训练、有机化学实际训练、化工工艺仿真软件为实际训练单元的一系列措施。学生通过加强训练,有效的结合化工生产的特点和不同生产过程的变化,能够发现问题,而且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并确保生产能安全顺利进行。

三、项目研究基础

这些年来应用化工专业一直都在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实践课程体系的更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增强实践教学管理水准

政策体系构建是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证,是确定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大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必要基础。先后制订并实施了许多管理政策和办法,出台了很多规章制度和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可靠进行。积极开展实践课程体系的整合。

2.建设教师队伍,保证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以上教师比例应达到30%以上。经过几年建设,我专业的师资队伍已经变成一支既注意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又注意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既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实践训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有力保障。

3.中心要建设校内化工实践教育基地

要使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必须重点建立并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几年来,我校建立了好几个实践教学中心设施,包括有机无机化学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2005年初开始改扩建化工基础实验室、实际训练基地,注重其集社会服务、教学、科研功能的匹配化,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了富有效果的科研活动。通过基本技能实际训练、专业技能实际训练和综合技能实际训练,与分层次递进推进实践教学设计,实行训练管理、理论与实践课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达到三大专业技能培养和四个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养出当代新型化工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车礼等.化工类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5,(4):90-93

[2]张红等.构建高职应用化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