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庆高考题

重庆高考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重庆高考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重庆高考题范文第1篇

试题 (2009山东卷理)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x)=log2(1-x),x≤0

f(x-1)-f(x-2),x>0,

则f(2009)的值为( )

A. -1 B 0

C 1 D 2

教学过程

师:这是2009年山东省的一道高考题,请同学们思考,并给出解答.

生1:我采用归纳的方法,由已知得f(-1)=log22=1,f(0)=1,所以,

f(1)=f(0)-f(-1)=-1,

f(2)=f(1)-f(0)=-1,f(3)=f(2)-f(1)=-1-(-1)=0,

f(4)=f(3)-f(2)=0-(-1)=1,f(5)=f(4)-f(3)=1,f(6)=f(5)-f(4)=0,

所以函数f(x)的值以6为周期重复性出现,所以f(2009)= f(5)=1,故选C.

师:他从自变量为-1开始,逐步增加,通过f(0),f(1),…,f(6)的取值发现规律得出结果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2:还可以从f(2009)逐步递进.

f(2009)=f(2008)-f(2007)=f(2007)-f(2006)-f(2007)=-f(2006).

同理:f(2006)=-f(2003),所以,f(2009)=f(2003).函数f(x)的值以6为周期重复性出现,所以f(2009)=f(5)=f(-1)=1,故选C.

师:好,本题考查了归纳推理以及函数的周期性和对数的运算,哪个同学能总结一下,解此类问题的方法.

生3:当x≤0时,函数值可求.要求f(2009)的值,断定有规律可循.解决此类问题,往往是由特殊到一般,慢慢寻求规律,直至问题解决.

简析:问题让学生处理、总结,便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师:你说的很好,一句话,就是找规律.好,请大家再看一道高考题:

引申1 (2010重庆)若函数f(x)满足:f(1)=14,4f(x)f(y)=f(x+y)+f(x-y)(x,y∈R),则f(2010)=_____.

大家看,该怎样处理?

(看到此题,学生略显怯意.一段时间后仍然没有同学提出思路)

师:这样,咱们先谈谈对这道题的观感.

生1:题目有些难.

师:难在何处?

生1:抽象、复杂,一时想不出思路.

生2:前面的问题中含一个变量x,这一个题中含两个变量x,y.

师:有没有办法,将其中一个变量消去,转化为含一个变量的式子?

生3:有办法.令y=1.即4f(x)f(1)=f(x+1)+f(x-1),得f(x)=f(x+1)+f(x-1).

师:由f(x)=f(x+1)+f(x-1)能否推出f(2010)?

生3:f(2010)=f(2011)+f(2009),一上一下,推不出来.

师:那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生5:我有办法.f(x)=f(x+1)+f(x-1)f(x+1)=f(x)-f(x-1).

也就是,f(x)=f(x-1)-f(x-2),就是上面的那道题.

师:说的太好了,实际上就是化归的数学思想.

简析:将两个看似不相连的问题一起处理,深化了化归思想,给学生提供了崭新的解题境界.

师:我们知道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请大家看一个2012年高考题(因2012年高考尚未进行,学生笑):

引申2 数列{an}中,a1=1,an・am=an+m+an-m(n,m∈N*,n>m).求a2011

(题目一出,很快就有学生发言)

生5:令m=1,则有ana1=an+1+an-1,即an=an+1+an-1和上一题实际一样,结果为1.

师:大家看,他说的对不对?

生:对.

师:这说明,很多函数题和数列题的解法是相同的.好,请大家先把下面几个函数题做一下,然后看能否编一个与之相同的数列题.

练习:

1. 若函数f(x)满足f(x+y)=f(x)f(y)并且,f(1)=2,则f(2)f(1)+f(4)f(3)+f(6)f(5)+…+f(100)f(99)=_____.

2. 已知函数f(x)满足f(x+1)=1+f(x)1-f(x),若f(0)=2,则f(100)=_____.

3. 已知函数f(x)对任意的实数x,y都有f(x+y)=f(x)+f(y),且f(1)=1,求f(100).

4. 定义在R上的f(x),满足f(m+n2)=f(m)+2[f(n)]2,m,n∈R,且f(1)≠0,则f(2012)=_____.

简析: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函数中的一些问题与数列不仅形式上相似,解法上也是相同的.因为是高三复习课,将函数和数列联系起来复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间的串通、方法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让学生尝试编题,既是对内容的进一步巩固,也是学生创新能力锻炼的一次体现.

本节课由一道函数高考题为切入口,联想到其它的高考题.再由函数题联想到数列题,学生感受到归纳、类比、化归思想带来的喜悦,环环紧扣、步步相连.最后,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感悟,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在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基本技能,在练习中提升创新意识,增强解题能力,破解解题战术,达到了数学教学量少质高的效果.像2007年和2011江西的高考题、2011年“希望杯”高二培训题,都能从中感受到类比联想的益处.

注:1. (2007江西)已知数列{an}对于任意p,q∈N*,有ap+aq=ap+q,若a1=19,则a36=_____.

2. (2011江西理5)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满足:Sn+Sm=Sn+m,且a1=1.那么a10=( )

A. 1 B. 9

C. 10 D. 55

3. (2011希望杯高二培训题)已知数列{xn}满足xn+1=xn+11-xn,则x2011-x411的值为( )

重庆高考题范文第2篇

由于此类试题综合性强、陌生度高,知识跨度大,且有时又是开放性的,因此破题、解题能力要求较高。2007年重庆高考题中“新情境”试题出现较多、内容丰富、富于变化,是今年高考题中最具特色的一类试题。现对此类题型中的典型题剖析如下:

1 以探究性问题为情景

如2007年重庆高考卷22题(2),建造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面将长百米、重千余吨的钢梁从江水中吊起(如图1),施工时采用了将钢梁与水面成一定倾角出水的起吊方案,为了探究该方案的合理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两个模拟实验,研究将钢板从水下水平拉出(实验1)和以一定倾角拉出(实验2)的过程中总拉力的变化情况。

①必要的实验器材有:钢板、细绳、水盆、水、支架、刻度尺、计时器和_____等。

②根据实验曲线(图2),实验2中的最大总拉力比实验1中的最大总拉力降低了______%,钢板受到的最大浮力为_____________。

③根据分子动理论,实验1中最大总拉力明显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④可能导致测量总拉力的实验误差的原因有:读数不准、钢板有油污、_______、__________等等(答出两个即可)。

析与解 由F-t图可知,实验1中最大拉力F1=4.35N,实验2中最大拉力F2=3.77N,|F1-F2|/F1=13.3%。由实验2图线可知,钢板重力mg=F2=3.77N,钢板所受最小拉力F′2=3.40N,此时钢板所受浮力最大为F浮=mg-F′2=0.37N。

答案 ①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力传感器等)

②13.3(允许误差±0.5)

0.37(允许误差±0.03)N

③分子之间存在引力,钢板与水面的接触面积大。

④快速拉出、变速拉出、出水过程中角度变化、水中有油污、水面波动等等。

点评 试题所涉及到的问题探究性强,开放性强,是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典型题,体现了物理学科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题答案不唯一,如答案①、④给考生留下了充分的发挥空间,跟新课程改革方向非常吻合。

2 以科技新闻为背景

背景源于联系科技新闻, 如2007年重庆高考卷19题,以土星的两颗卫星为情景,虽然提到了“土卫十”、“土卫十一”的新信息,但真正考查的是物理基础、物理模型――匀速圆周运动相关规律。

3 以各类图、表为情景

物理问题常与图文、图形、图线相联系,通过图文、图形、图线提供醒目直观信息,而且信息量较大,理解图示信息时一定要将所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联系起来,把握图示的本质含义。如2007年重庆高考卷22题(2)中,F-t图线提供数据信息,需通过数据认识事物的特征:(1)明确数据的意义;(2)善于比较数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数据不同会产生怎样的物理现象,通过分析比较,才能了解数据的真正意义;(3)通过数据的比较找出规律,从而求解。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应变等能力。

4 以生活问题为背景

如2007年重庆高考卷17题是估算池中睡莲叶面承受雨滴撞击产生的平均压强,考查用已学的物理基础知识解决新问题。测试考生迁移、创新能力和用基础理论解决新情况的问题的能力。

5 以物理原理为情景

如2007年重庆高考卷18题判断电容器的最终带电量Q的表达式,该试题有一定难度,考查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与电容器知识,判断关键是“单色光持续照射两板内表面”的隐含信息是电容器电压不再增加从而用动能定理联立得解。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考查了吸收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分析能力。

6 以科研问题为背景

2007年重庆高考卷24题以是科研中的飞行时间质谱仪为背景 ,主要考查吸收新信息和加工新信息的能力。

7 含有众多新信息的复杂情景

2007年重庆高考卷25题设计了一种用来研究碰撞问题实验装置为背景,试题中包含有多条新信息,对象众多,问题情景复杂,题中既有定量的新信息,又有定性的新信息,既有直露的条件,又有隐含的条件,难度较大。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现场学习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这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

总之,2007年重庆高考理综物理试题中,新情景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研究。

重庆高考题范文第3篇

1. 表示计划或安排

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意义,主要用于谈论已经计划或安排好的动作,所涉及的动词有些是表示位置移动的,有些不一定是表示位置移动的,但总的说来,能这样用的动词比较有限,主要有arrive, come, dine, do, drive, fly, get, go, have, leave, meet, play, return, see, sleep, spend, start, stay, travel, wear, work等。如:

I’m leaving tonight. I’ve got my plane ticket. 我今天晚上就要动身了,已经买好了机票。

I’m meeting Peter tonight. He is taking me to the theatre. 今天晚上我要跟彼得会面。他要带我去看戏。

“What are you doing this evening?” “I’m washing my hair.” “你今晚打算做什么?”“我要洗头。”

I hate to trouble you, but Aunt Lina’s birthday is coming up and I would like to buy something nice for her. 我真不愿打扰您,但莉娜阿姨的生日就要到了,我想给她买点好东西。

2. 表示即将发生

对于即将要发生的动作,不管是计划好的还是没有计划好的,通常都可用现在进行时来表示。如:

I’m just going out to the post office. Back in a minute. 我要到邮局去,一会儿就回来。

Get your coat on! I’m taking you down to the doctor! 穿好外衣! 我这就带你去看医生!

—Jim, would you come here, please? 吉姆,请过来一下好吗?

—OK, I’m coming. 好的,我就来。

3. 表示命令和拒绝

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时,有时可表示命令或拒绝,即用于坚持要别人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如:

You’re not wearing that skirt to school. 你不可以穿那条裙子去上学。

You’re not playing football in my garden. 你们不许在我的花园里踢足球。

She’s taking that medicine whether she likes it or not. 不管她喜欢不喜欢,她都得吃那药。

二、用法辨析

1. 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与一般将来时的区别

(1)对于未经过预先计划或考虑的行动,必须用will。如:

—Ann is in hospital. 安住院了。

—Oh, really? I didn’t know. I will go and visit her. 哎呀,真的吗?我不知道啊,我要去探望她。(江苏卷高考题)

但是,如果在决定之后,说话人再次提到该行动时,就不用will,而用现在进行时。比如就上面这个对话而言,如果过一会儿后,他们再谈起此事就会说:

I’m going to the hospital to visit Ann tonight. 我今晚要去医院看望安。

(2)如前文所说,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通常只用于有限的少数动词,其他动词通常要用一般将来时来表示将来。

2. 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与一般现在时表将来的区别

(1)总的说来,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时,主观性比较强,通常含有主观决定的意思;而一般现在时表将来,则客观性较强,往往含有客观环境如此的意思。如:

I’m leaving tonight. 我今晚离开。(此句含有我决定离开的意思)

I leave tonight. 我今晚离开。(此句意指这是客观计划的要求)

(2)当要描述多个安排或计划好的将来动作时,通常用一般现在时,因为此时用现在进行时会显得累赘。如:

We leave at six, arrive in Dublin at ten and take the plane about two hours later. 我们6点出发,10点到达都柏林,大约2小时后乘飞机走。

(3)当表示根据时刻表的规定或安排要发生的习惯性动作时,通常用一般现在时(较少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如:

Look at the timetable. Hurry up! Flight 4026 takes off at 18:20. 你看看时刻表,快点!4026次航班的起飞时间是下午6点20分。(四川卷高考题)

但是,若表示即将要发生的动作,则只能用现在进行时,不用一般现在时。如:

Ladies and gentlemen, please fasten your seat belts. The plane is taking off. 女士们,先生们,请系好安全带。飞机就要起飞了。(福建卷高考题)

(4)对于come, go, do这样的动词,通常要用现在进行时表将来,而不用一般现在时(因为用一般现在时容易与其经常性或习惯性用法相混淆)。如:

What are you doing this evening? 你今晚打算做什么?

但如果是用于倒装句,则只能用一般现在时,即使此时的动作有可能已经开始。如:

—Look, here comes your dream girl. Invite her to dance. 看,你的梦中女孩来了,邀请她去跳舞吧。

—I don’t know. What if she refuses me? 我没把握,要是她拒绝我呢?(重庆卷高考题)

3. 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与be going to表将来的区别

(1)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通常表示确定好的安排;而be going to则往往侧重指个人打算。比较:

I’m meeting Tom at the station at six. 我6点钟到车站接汤姆。(含有同汤姆约好的意味)

I’m going to meet Tom at the station at six. 我打算6点钟到车站接汤姆。(只是个人打算,可能并没有与汤姆约好,去了后汤姆可能会感到意外)

(2)对于人们无法控制的事情,通常要用be going to结构,而不用现在进行时。如:

Things are going to get better soon. 情况很快就会好起来。

Look at those clouds! It’s going to rain. 瞧那些乌云!快要下雨了。

(3)当主要动词为go和come时,最好不用be going to结构,而改用go和come的现在进行时。如:

The engineer is coming to repair our phone tomorrow morning. 修理工明天上午来修我们的电话。

重庆高考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题评析;比较

一、2012年与2013年重庆高考试题双向细目分析表

注:基本能力考查

A.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

B.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C.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能力;

D.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并用之于实践生活的能力。

二、比较评价2013年重庆高考试题

纵向比较近几年重庆高考试题以及横向参阅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可知,2013年重庆地理试题基本延续了历年重庆地理试题的多方面优点,基本符合《重庆卷地理考试说明》,也实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高考的平稳过渡,现总结几个观点如下:

1.试题排版和分值略有变化,知识考查兼顾重庆三个版本教材的事实

文综政史地各科分值均为100分不变,题目总数量不变,选

修不单独设题。但是由原来的混合地理、历史、政治排版,改为单科试题集中,且顺序按政治、历史和地理排版,即地理全面排于最后。选择题分值不变,综合题分值由原来“36+20”变为“26+30”。重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地理学科存在三个教材版本混用的情况,本套地理试题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知识考查与情景设置都兼顾了不同教材版本的差别。

2.题目能力考查立意,注重考查综合能力,摒弃死记硬背式的地理

本套试题很多考题不拘泥于具体的课本知识点或课标要求,而是内容、方法和原理广泛串联起来,突出了对地理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认识和把握。如:“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从选择地图、到调查方法选择、调研结果分析,步步深入,过程性极强,体现了学生完整的学习思维过程。又如,12题,告诉建坝“提高甲河道流量”,紧接着问流量提高之后带来的影响。之后要求“汛期提高不致太多”大坝该如何去建设。除此之外的其他题目也多是看图,调用地理知识解析作答,摒弃了过于死板和模版式的题目。这是全国新课标试题共有的一个导向,也是新课程“新”之

所在。

3.时代感略弱,生活感很强

高考试题一般不刻意回避热点信息,这也养成了中学教师押题的习惯。压中了自然给学生一种亲切感,特别是热点地区的热点事件猜测。但是今年重庆试题就让老师们“失望了”,综合题12题是流域示意图,连套上一个区域或热点的事件都没有,直截了当。其他题同样都不是热点,所以时代感似乎大不如前。但是整套题的生活感十足。“城市道路选择”“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修拦河坝”“粮食生产的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等,

都是学生生活中有所涉及的话题。

4.自然地理比重明显呈增加趋势,题目难度适中,但无效试题偏多,导致分选性略差

2013年高考试题中选择题约有7个和近30分的综合题考了自然地理,共58分。而2012年选择题约有5个和28分的综合题为自然地理,共48分;可见今年自然地理比重上升,但是总体而言难度不大,特别是选择题,只要略有一定看图能力都能做对7个以上。但是对于“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建坝的建议”“风化壳的厚度”“地下水的形成条件”等偏难题,考查内容过深过细,得分率普遍很低,以至于优生没有发挥的空间。

5.图表呈现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区域地图属近年来各套高考题中最少

“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标志,区域地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等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重要的呈现方式。2012年高考与以往高考题一样,往往以区域地图作为考察背景(区域图5幅,统计图、示意图各1幅及典型的等值线图),且区域图有中国和世界,比例相

当。而2013年重庆高考地理试题出现的8幅图表中,只有2幅地图,一张城市内部大比例尺地理图,一张广东省图,且做题中发挥作用甚小。其他6幅图以统计图(柱状、折线)、示意图或表格方式呈现。这对重庆地理教育,特别是《区域地理》内容的复习是否是个导向还有待论证。

6.所谓“核心知识”考核少、浅,考点覆盖面窄,“地理味”略显不足

如:地球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人口等必修常考内容均未涉及,而与水圈(以河流、地下水为主,洋流未涉及)直接或间接相关考分近40分之多。特别是地下水形成条件分析的相关考点,在新课标中未有涉及。加上区域地图少,以统计性图表为主,使得整套题“地理味”略显不足。

三、考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有幸参与严格的高考改卷,从标准的制定到正式评卷的整个过程,对学生常犯错误和思维略有感悟,简单总结如下:

1.审题能力差,抓不住题目、图文提供的地理信息

如12题(1)题目中“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计划在图5中A、B两点之间修建拦河坝”,若不注意“提高甲河道流量”这个要求,拦河坝就会误认为类似三峡大坝的纵向大坝,这就犯了方向性错误,自然得分不高。又如第6-8题,审题若不注意图中的方向标、路障信息,必然选错。同时还有对“简述”“分析”“评价”等关键词语把握不够,这就造成答题过多或过少。这类审题错误在高考中较为常见。

2.“模版”式思维,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差,动手能力差

“xx区位分析”“xx影响因素”类似的总结在高中教学中常被提起,也被学生列为考前必背知识。“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劳动力丰富”等语言变成地理答题的“固定”套路,有的学生可能连题目都没有看就把这些话写上了。但是近年新课标试题绝对摒弃了这样的考法,考得更深入,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调用知识作答,而学生迁移能力普遍差,思维固化严重。这是12(4)13(2)这样的常规题答题中出现的错误。12(3)题简单的作图题,学生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体现了学生动手能力差。

3.答题技巧差,字迹不清,语言专业性差

分点作答,逻辑通顺,语言简练而专业化是一份文科答题应具备的基本要求。综合题中,尽量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再做阐述,以免阐述不清,观点不明。字迹差,错字多也是高考常见的错误。

4.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知识错位、遗漏严重

考生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不熟练,印象模糊,不能准确答题;缺乏系统的答题思路,答题随意性强,有效答题率不高;不善于联系所学原理、规律进行科学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四、应考教学新动向猜想

1.浓缩“精华”,淡化“边缘”,重抓主干知识,做好地理知识的深化与提高

是“全面开花、滴水不漏”还是“大胆取舍、有张有弛”是高三地理复习的艰难选择。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特别是在重庆三套教材同时使用的情况下,复习时一定要重抓主干知识,把握好复习的重点,对非主干的边缘知识少花时间,少投入精力,特别是对新课标删减和增加的知识要大胆地做取舍。

2.思考改变“区域地理”的传统教学方式

《区域地理》主要是初中教学内容,高中没有一本正式国家级的区域地理教材,但是王树声版《区域地理》或教科院整理的《区域地理》普遍被高中当成正式教材教学一个学期时间。这与初中地理教育内容浅,不被重视有关,大多数文科生高中前的地理是一片空白。必修三以区域案例分析地理规律,但也没有包括太多区域内容。“十三个重要地区,六个重要国家”使文科生普遍感到内容繁多无序。今年的地理试题区域图较少,“地理味”略弱,但是每个题对能力的考查增加,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减少,对未来地理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3.加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十分广泛,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教材中仅仅有一个单元内容重点阐述3S(GIS/RS/GPS)的应用,但是对于我国中学地理教学来说,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3S”技术都发挥了重要的革新作用。广泛开拓了地理课程的知识广度,使学生能够从新的视角观察地理环境。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的技术手段,并提高对地理科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一些重大地理问题的理解,可建立起动态观察监测的学习研讨方式,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从近年新课标高考考题出现频率来看,这是以后高考考题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也是地理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规范答题,讲求策略、重视解题技巧,培养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高考答题是按点给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答题训练,通过设计一些典型例题和案例,采取师生共同“破解”的教学方式,同析同解,共同探索破题的切入点、寻找突破口,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提炼解题方法。通过解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特别强化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全面概括、集中归纳、要点解答、规范描述(层次化、术语化)的摸拟训练。同时应重视答题规范习惯的养成,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规范地理术语表达地理问题的能力,注

重庆高考题范文第5篇

我们不得不深感困惑:语文复习课到底该怎么上?如何才能提高复习课的实效?在又一次带高三时,我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不断调整复习思路和方法,力求调动学生自主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我的体会就是——备课钻精深,上课讲精华,课后练精要。下面谈谈我的探索和体会。

一、备课钻精深

备课钻精深,首先要细心解读《考试大纲》,把握高考动向。“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现在,教师即便“自己昭昭”仍难以“使人昭昭”,如果上复习课时教师对考试内容都不甚了解,“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根本办不到。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所以在高考复习前,教师一定要细心解读《考试大纲》,并与前一年考纲进行比较研究,把握最新的高考动态,明确“变”点,以便调整复习内容;在进行知识板块复习时,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选择或编写好相关复习资料,各知识点的内涵、外延界定要准确、规范,符合考纲以及教材的规定,这样才能提高备考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另外,洞悉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对备考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自2002年开始,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试题灵活多变,异彩纷呈。如果教师不了解题型变化,还整天练客观题,教学效果怎么可能好呢!近几年,诗歌鉴赏综合性命题已成为共识,从题型上看,主观题的地位已无可撼动,在单纯的常识考查与字词理解兼顾的同时,更多地考查了全诗的思想感情与表达技巧的综合鉴赏评价。很明显,诗歌命题更着眼于整体理解。如2011年全国卷、全国新课标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重庆卷、江苏卷、山东卷、江西卷、四川卷、广东卷、福建卷、浙江卷、安徽卷、湖南卷、湖北卷都考了思想感情或表达技巧之类的题目,有些试卷还两类都考。可以看出,今后诗歌考查中艺术手法运用与表达效果(作用)分析将是重点,备考复习中这些内容应是重中之重。

备课时还应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探究解题方法。所有高考题的解答都是有技巧的,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探寻规律性的东西,总结每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并在上课时用以指导学生,定能提高复习的实效。例如诗歌鉴赏题,2009年全国卷第12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2011年安徽卷第8题:“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些题目都属于“鉴赏意境型”,答题步骤都是: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用一两个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写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文学作品鉴赏题中“谈……作用”类题型,都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答,而结构又可以从“与题目的关系”、“与上下文的关系”等角度解答,内容则主要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去谈。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总结归纳,找到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那么指导学生答题的效果会更好。

二、上课讲精华

1.内容要落到实处

上课的内容要紧紧围绕《考试大纲》的规定,讲解的重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练习考点讲重点,突破难点讲关键,易混知识讲对比,新旧知识讲联系,培养能力讲思路。

例如高考拼音和错别字题,历来是我校学生的软肋,得分率非常低,而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上课时可让学生采用“以‘点’(形声字的声旁)连‘线’(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法”来复习形声字,这样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学生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地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让学生采取“记‘少’(使用范围较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去‘多’(使用范围广、涉及词语多的读音)法”来记忆多音字,大大减少了记忆量,从而提高了记忆的效果。古代诗歌鉴赏中“艺术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效果(作用)分析”,考题中出现较多,并且在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中也有相关考点,而艺术手法的运用对学生来说又是难点,那么艺术手法的分类以及各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师就应该精讲。

2.例题要经典,有指导意义

上课讲精华还包括精选、精讲典型例题。选的例题精当管用,可以举一反三,以点带面。例题要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点,几个例题间应是递进式连环跟进的,例题要有张力。通过几个例题就可以归纳出解答此类题的规律和技巧,也让学生明了答题的注意事项。这些典型例题可以是近3~5年的高考典型题例示,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大纲精编的题目。

3.答题技巧要讲得清楚、透彻

课堂上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解题规律和技巧方法,如答环境描写的作用就具体分解为怎样的环境,衬托怎样的心情或渲染怎样的氛围,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深化主题。再如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要遵循直译原则,字字落实;二要找准“采分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三、课后练精要

光教不练效果不佳,因为复习也符合物理学原理“动力定型需要多次反复”,学生掌握教师的指导有个从“懂”到“会”到“用”的过程,这是要反复训练的。复习课上一定要趁热打铁,让学生按照教师指导的思路、技巧、方法进行一步一步的操作,教师及时指导解决练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没有系统规划的练习这是复习的大忌。课后练精要首先要选题精要。训练要有的放矢,忌盲目练习。训练最好也分几个层次,诸如典型基础题、陷阱题、变式题等。复习完每个知识点后,最佳的训练题就是近3~5年的高考题,高考题出题规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切忌逢题就用,见题就写。

重庆高考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高考代数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77-02

初中生也能解高考代数试题,现举数例说明如下,供初中师生参考。

一、解概率问题

例1:(2010年江苏高考试题)盒子里共有大小相同的3只白球,1只黑球,若从中随机摸出两只球,则它们颜色不同的概率是 。

解:设3只白球,1只黑球分别为a、b、c、d,则从中随机摸出两只球共有(a,b)(a,c)(a,d),(b,c),(b,d)(c,d)这六种等可能的结果,其中颜色不同的共有(a,d)(b,d)(c,d)这3种可能,所以从中随机摸出两只球,则它们颜色不同的概率是=。

【点评】这道概率问题,初中生可应用枚举法、列表法或画树状图,列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去求出事件发生的概率,解题不难,易于接受。

二、解不等式问题

例2:(2010年江西高考试题)解不等式:>。

解:此不等式要能成立,只能是:

(i)x-2>0x2x

原不等式的解为0

【点评】这道试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如何解绝对值不等式,问题比较简单,只要理清绝对值的含义,问题很容易解决,解题的关键是如何去掉绝对值符号。

三、解最值问题

例3:(2005年重庆高考试题)已知x,y∈R且x+y-4=0,求S=x2+y2的最小值。

解:

x+y-4=0 y=4-x

S=x2+y2=x2+(4-x)2=2x2-8x+16=2(x2-4x+8)

=2[(x-2)2+4]=2(x-2)2+8,故当x=2时,S有最小值8。

【点评】本题求解关键在于通过等式变形,求得二次函数解析式,然后应用配方法去求最小值。

四、解统计问题

例4:(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某校为了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得到他们在某一天各自课外阅读所用时间的数据,结果用有边的条形图表示,根据条形图可得这50名学生这一天平均每人的课外阅读时间为( )。

A、0.6小时 B、0.9小时 C、1.0小时 D、1.5小时

解:如图1,由条形统计图可知,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为0、0.5、1.0、1.5、2.0小时的人数分别为5、20、10、10、5人,从而有(0×5+0.5×20+1.0×10+1.5×10+2.0×5)÷50=0.9小时 故应选B。

【点评】在初中范围内研究过的统计图有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频率(频数)分布直方图,本题考查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进行求解。

五、解求和问题

例5:(2008年广东高考题)

计算S=+++…++…

分析:初看起来,这是一道涉及数列和极限的高考题,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难以解答的,然而,我们注意到:是1的一半,=是的一半,=是的一半……联想到一个正方形纸片对折、对折后再对折,如此不停地反复折下去,每一次对折,纸片就缩小一半的折纸游戏如图2,为此,我们就可以通过构造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利用图形提示的规律来计算,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线段是中心对称图形,仿照构造正方形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构造一条长度为1的线段,每次取一半,依次进行求解,上述两种方法对初中学生来说都能够理解。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初中数学中的方程思想及等比性质定理求解,总之,只要多思考、勤动脑,就可以得到多种巧妙解法,而且每种解法中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让你回味无穷,其乐融融。

下面就将各种解法介绍如下:

解1(构造正方形法)

构造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则其面积S为1平方单位,由图1知,S1=,S2==,S3==,…,Sn=

因为S1+S2+S3+…+Sn+…=S

所以S=+++…++…=1

解2(构造线段法)

将一条长度是1的线段AB按照图3的方式分成首尾相连的无数条线段AC、CD、DE等,使它们的长度分别是,,

,…,那么所有线段的长度之和是1,即:

+++…++…=1

解3(构造方程法)

设S=+++…+=(1+++…+)

=(1+S-),

即S=(1+S+), 2S=1+S-, S=1-

1-+=1

+++…++…=1。

解4(等比性质法)

=,=,=,=,

由等比性质得=,

即 =, 2S-1=S-, 所以S=1-

1-+=1

+++…++…=1。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设计其他图形如图4、图5、图6、图7、图8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方法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还有其他方法吗?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构造法和等比性质法。

重庆高考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极坐标;高考题;推广

题目(2007重庆)如图1,中心在原点O的椭圆的右焦点为F(3,0),右准线为x=12.

(1)求椭圆的方程;

(2)在椭圆上任取三个不同的点P1,P2,P3,使∠P1FP2=∠P2FP3=∠P3FP1,证明:++为定值,并求此定值.

图1

解析首先容易求得椭圆的方程为+=1. 为了证明(2),以F点为极点建立如图2所示的极坐标系. 由=12和c=3,可得e==;又p=-c=9,故椭圆的极坐标方程为ρ=. 设P1,P2,P3的坐标分别为(ρ1,θ),ρ2,θ+,ρ3,θ+,则++=++=2-cosθ+2-cosθ++2-cosθ+.

因为cosθ+cosθ++cosθ+=cosθ+cosθcos-sinθsin+cosθcos-sinθsin=cosθ-cosθ-sinθ-•cosθ+sinθ=0,所以++=++=•6=为定值.

上述试题(2)可叙述为:在椭圆上取三个点,使每相邻两点与同一焦点连线所夹的角均相等,那么这三个点所对应的同焦点的焦半径的倒数之和是一个常数,即=?摇(是一个只与3有关的常数).

显然,由e=,p=9,可得==.

上述命题还可推广为:

在圆锥曲线上取n个点,使每相邻两点与同一焦点连线所夹的角均相等,那么这n个点所对应的同焦点的焦半径的倒数之和是一个只与n有关的常数(即当n确定之后,这些焦半径的倒数之和是一个常数).

证明如图3,在曲线上取n个点M1,M2,…,Mn(n≥2),使每相邻两点与焦点F的连线所成夹角均相等,即∠M1FM2=∠M2FM3=…=∠MnFM1=,那么点M1的极角为θi=(i-1)•+θ,MiF=.?摇所以==-•cos(i-1)+θ. 因为n≥2,所以sin≠0. 所以cos(i-1)+θ=•2cos(i-1)+θ•sin=•sini-+θ-sini-+θ?摇=sinn-+θ?摇-sin-•+θ=•2cos+θ•sinπ=0. 由此得到=(是一个只与n有关的常数).

重庆高考题范文第8篇

1改卷前的工作

认真做好试题,推测学生易犯错误点,以及该试卷对对考纲和课标的考查体现之处,典型问题有哪些?――备教材、备学生.

2改卷后的工作

做好学生典型错误的搜集工作,分析典型错误的原因所在,解决的方法、措施.

3评卷课的实施工作

3.1选择题的评讲――把课堂变学堂

(1)先公布各题得分率,对错误性高的题还要公布各选项的答案比率.学生先自改,有问题的请同学相互交流,对错误性高的选项找原因.

(2)再问学生哪些题需要评讲(此时需评讲的题已很少了),由学生上台评讲,学生对其发问:是否有不懂之处,题目有无延伸、变式等(这是一种兵教兵的教学方法,效果比教师讲好得多,因学生易接受同龄人的讲解且专注),同时对学生的评讲及时给予鼓励.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3)对学生不易懂的情景,用动画和视频予以再现,以帮助学生实现由抽象到直观.教育学研究表明:“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就能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容易地领会和接受知识.”而演示实验和多媒体动画教学正是这一原则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体体现.

评讲此题时,可用动画模拟该情景,建立物理模型,寻求解决物理问题的规律,再发散该模型的应用,以达到学生迁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把课堂变学堂.

3.2抓新情景中物理模型的建立――教师善讲变善导

重庆高考注重生活情景,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观念,使学生更觉得物理的实用性,但同时对学生能否从新情景中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评讲试卷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抓本质,变具体为抽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