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6―0127―0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学习诗歌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涵养。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卷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在高考中答好诗歌鉴赏题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备考策略。

一、吃透《考纲》,理清常见题材,归纳思想感情

《考纲》规定: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选材方面:一是篇幅短小。二是语言内容浅显。吃透这几点,便能从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缩小复习范围。因此我们就选择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以及内容浅易、篇幅短小的宋词元曲。另外,还可以选择咏物诗、咏史诗、思乡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爱国诗,这些诗歌的主要作手法普遍为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直抒胸臆,用典等,答题时只要仔细读诗,抓住关键字词就能确定诗歌类别,只要理清诗歌题材类型,记住每一类诗歌的思想感情,在答卷时就很容易得分了。

二、调动诗歌知识储备

1. 文学知识储备。如果要鉴赏的诗歌的作者是熟悉的诗人,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陆游为例,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大都表达的是他立志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以及他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因此要欣赏陆游的诗作,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 史学知识储备。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某种共同性,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些不同之处。从文学的角度积累史学知识,联系史学知识鉴赏古代诗歌,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助于准确欣赏诗歌。

3. 诗歌知识储备。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诗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这一点在以诗读诗法中已有所涉及。知识储备可以利用的内容很多,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到勤于归纳、勤于总结、勤于积累记忆。陆游有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无论学诗还是赏诗功夫都在诗外、在平时。

三、搜集整理掌握意象语言及寓意

柳、杨柳、折柳――离别惜远;芳草――离恨;芭蕉、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梅花、、蝉――高洁品格;竹、松、柏――坚韧、孤自;杜鹃――哀怨、悲苦、乡愁;猿啼――哀伤;乌鸦――衰败荒凉;蟋蟀――怀念征人;大雁、青鸟――传书信使、离人思绪;喜鹊――喜讯;自云、明月――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南浦、长亭、灞陵――送别之地;羌笛、胡茄――凄切;哀鸿――哀伤悲痛、流离失所的人;吴勾――宝剑、利剑;红豆――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柳营――军营;采薇――隐居生活;红叶――传情之物;琴瑟――夫妇感情和谐、兄弟朋友情谊;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如果诗中出现了这些意象语言,一一对应,不难理解诗歌的形象及思想内容。

四、借诗读诗法

1. 看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诗歌的内容。读懂题目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内容题材,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留心诗歌的标题,要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要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间的关系。

2. 看作者。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熟悉诗人的陌生诗歌,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调动与诗人有关的知识储备,联系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诗人作品中一般表达的主旨、情感,用诗作的一般风格去欣赏诗歌,同样会有省时省力的功效。所以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与梳理一些作者的风格。

3. 看内容。诗歌内容主要指诗歌中选择的意象,描绘的场景,主人公的形象等。例如,南宋张辑的《月上瓜洲》: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新秋”和“塞草连天”表明诗歌描绘的是秋景,古人写秋一般都是“悲”的笔调,这一内容提示对我们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很有帮助。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相辅相存

陆游教儿子写诗时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原诗大意说,他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陆游始终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功夫在诗外",就是要"躬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大千世界中开阔眼界,广泛涉猎。创作诗歌,功夫在诗外;欣赏诗歌,诗外功夫同样重要。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尽管培养想像与联想能力、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谙熟欣赏诗歌的规律,对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意义重大,但从根本上讲,最重要的还是从整体上提高综合素质及文化素养,丰富人生阅历。

1 "以意逆志"说

《诗经·小雅·北山》中写道:"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咸丘蒙不从全诗的整体含义出发,而断章取义地提出:"《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他认为舜既然已经做了皇帝,而他父亲瞽瞍又不是他的臣民,岂不是和《诗经》中这几句话的意思矛盾了吗·孟子批评他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以意逆志" 的批评方法是孟子对于文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即是:"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里的"文"指文字或文采;"辞"指言辞、辞句;"志"指作者的思想意图。孟子在这里要求读诗或解说诗的人,不应该拘泥于作品中个别字句表面的意义,要通览全篇,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其创作意图。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解释方法, 与咸丘蒙所代表的"赋诗言志"的方法相悖,否定"断章取义, 余取所求"。《小雅.北山》一诗的主题, 本如孟子解释, 是反映劳役不均、待遇不公的社会的现实,而怨刺"此莫非王事, 我独贤劳也"。就在咸丘蒙所引诗句之后, 紧接着便是"大夫不均, 我从事独贤"。可咸丘蒙先是撇开后面两句,使所引诗句脱离特定语境,孤立出来, 然后抓住孤立诗句的字面意义,曲解真实意义, 再将其视为普遍政治法则, 全不体察诗人心志。孟子提出"以意逆志", 就是要纠正和超越这种"断章取义"、" 以辞害志"的解释方法。

"作品只有进入到与读者发生关系的接受过程,作品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1]针对同样的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以意逆志"中的"意""志""逆"三字十分重要,应有正确理解。"意",有作者之"意",也有读者之"意",后者的看法更合理些。"志",有作者之"志",也有作品之"志",还有人认为是"记载"的意思。这三种并无本质不同,都可视为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再看"逆",也有三层意思: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总之,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此过程中,读者既没完全抛弃自我世界,也没把理解对象本来世界简单对照自我世界,而是融合两种不同世界,形成全新视角,从而得出更新更精辟的阐释。朱自清在《诗言志辨·比兴》中说:"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以意逆志"的欣赏方法,要求既要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意",又不能背离对作者作品之"志",要用"逆"的方式去欣赏,使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交融重构。

孟子"以意逆志"说,对如何正确理解文学作品提出了比较好的方法。的确,拘泥于个别字句,把作品解得过死、过实,有时往往脱离作品的真正含义,真实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孟子主张在对全篇作品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个做法就比较科学。如何做到"以意逆志"呢·

2 "知人论世"说

孟子还提出 "知人论世"说。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是从交朋友说起的,孟子对万章说:"一乡中的优秀人物,和这一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国中的优秀人物,和这一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认为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就又上溯历史,评论古代的人物。吟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行吗·所以还要研究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所作所为。这就是同古人交朋友。"也即是说,要了解作品,就要对作者生平事迹、思想变化、写作缘由、写作作品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识。孟子在谈交朋友的过程中,涉及到"颂诗读书"和"知人论世"的关系问题,自然就涉及到了文学批评的方法问题了。

作者在作文时,心中往往有个理想的接受者,"实际阅读作品的读者很难符合这种理想化的要求,尤其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由于语境差异,就与理想的接受者之间存在更大的距离……因此读者必须尽可能地向理想的接受者靠拢才有可能相对正确地理解作品。"[3] "知人论世"就是向理想接受者无限靠拢的最直接办法。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关系密切,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文学批评,若离开知人论世,很难对作品作出正确评价。王国维先生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联系作者生平及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鲁迅说得更精辟:"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3 结语

"以意逆志是一种既重视内容又重视形式的批评方式, 它完整包括了读者、作家、作品三环节……以意逆志认为文学既是感性的, 又是认知性的……而实质是人本主义……以意逆志自从产生后就从未退出过历史舞台, 它就像万能膏药一样, 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和倾向。"[2]知人论世的方法能够联系作品的时代、作家的思想来科学地分析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意义,一直沿用至今。

如果说"知人论世"是对诗人"世路"的探索,那么"以意逆志"则是对诗人"心路"的寻觅。对于诗歌鉴赏而言,前者引入诗歌的外缘背景为我们拓宽视域,后者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为我们开掘空间。这两者在创作和赏析诗歌时,就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傅道彬,于茀.文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271.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范文第3篇

巴金先生希望建立一座“说真话的博物馆”,这给作文教学改革提出了启示。然而作文教学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陈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似“幽灵”一般依附在身。以往教作文,像坐火车,前有目的地,车下有双轨。只要依照传统教法进行教学,一路顺风,无忧无虑,自我感觉良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快速更新,信息与日俱增,培养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作文教学急需改革。

一、困惑

1.作文教学现状与时代是否同步。

青年评论家黄子平对目前中小学的作文教学现状,表示忧虑:“遗憾的是,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乃至亲友间的通信中,至今仍充斥着一些干巴巴的社会语言,这怎不令人为我们民族的思维可能逐渐萎缩而担忧呢?”

我们不能否认,在今日中小学生中,并非没有写作文的“佼佼者”。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写的文章粗浅平淡,乃至散发出阵阵“八股味”。如感动了就说“热泪盈眶”;语言交谈就说“促膝谈心”。编造风甚烈,尤喜无病。既与时代氛围不合,又与现实生活远离。

2.通行的教学方式,能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应该肯定,教苑的不少优秀园丁正在探索和实践自己的一些卓有成效的作文教学法。但不必讳言,不少人仍在旧轨上走,主要有二:

①脱离课文孤立讲作文知识。

课文与知识脱离。言者津津乐道,听者如雾里看花,收效甚微。究其源,在于他们把写作流程变成了原则加规矩、加方法,死板的“规范“和过高的“言志”,以及各种写作技巧,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当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②急于求成,教学生写“应试文章”。

鉴于学生参加人生的联考:小考――中考――高考,息息关联学生升学的“沉浮”。集中一段时间“专题过关”,从体裁到内容逐一强化训练。虽然在短时间有“效果”,但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应试文章”,年复一年,恶性循环,长期“闭门造车”,导致学生对身边的新鲜事物失去兴趣、敏感,思想僵化、文化枯竭,语言干瘪、畏惧作文。

3.教师这般辛苦改作文,是否“劳而有功”。

每每看到桌上那堆积如山的作文,自然想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一些教师明知道这般不辞辛劳的“挖山”,是在干不讲效率的傻事。期望当代的“智叟”能给一指迷津。但所置的应试教学环境是他们不敢贸然越雷池一步。如欲改变“精改细批”的陈规吧,担心作文本上朱笔一减,且不说自觉良心过不去,更怕招来“工作不负责”的评价。

当前改革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就要选在作文批改上。如果不抛弃过去传统繁琐低效的作文批改法,探索行之有效的批改法,不将语文教师从堆积如山的作文本中解脱出来,何言其他?

二、对策

1.加强教学理论的研究,探索作文教学规律。

只要你认真研究一下写作理论,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作家创作要经历体验生活―构思―创作三个基本阶段”。大凡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稍作归纳,就可得出学生有效写作的历程是:观察积累(包括体验生活),初步构思―搜集、整理材料―酝酿构思成篇―自行修改―评检交流―再修改―小结提高。如果你能依循这一条规律改革作文教学,教学效果定能显著提高。

2.“封闭式”为“开放式”,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飞跃。

作文教学实在难于“立竿见影”。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在“治本”上下功夫。

开放课堂,面向社会。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当今时代称为“信息时代”,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心只读教材,远离信息社会,学生怎能写出与时代合拍的文章?

多读名著,多看报刊。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学遗产。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及外国文学精华,构思新、语言精,是后人的典范之作,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和吸收。丰富的文学修养,深刻的社会体验和典范的语言训练,能使学生写出比较理想的作品。

3.抛弃急功近利,内外下功夫。

文章是作者的立场观点、思维方法、认识水平、风格旨趣、词章修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陆游74岁在诗《示子》中写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就启迪我们、要写好文章,既要练“文内功”,又要练“文外功”。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范文第4篇

速写是素描之一种,指用简练的线条,在短时间内扼要地画出对象的形体、动作和神态的简笔画。速写又分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速写,作为绘画艺术作品,如阿老所画的戏剧人物速写;狭义速写,指以记录生活、反映现实,为创作积累素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捕捉对象特征能力为目的的绘画基本功训练。本文所使用的速写的概念,包括广义与狭义两种内涵。

一、速写的重要性

速写作为快速的素描,又称作“速描”,也有人把它称作“新速写”。“速写”一词源于西方,在英文中,“速写”与“素描”是一个词。在中国,则把画的时间比较短、画得比较简约的绘画称作“速写”。其实,从本质上讲,速写与素描很难分开。这是因为,二者的目的都是训练基本功、提高观察力和捕捉物体形态、动态、神态的能力。好的素描与速写,又都是创作。

速写在绘画基本功训练中,与素描同等重要。如果说,素描是“慢工出细活”的话,那么速写就是“快功出精活”,二者一快一慢、一细一精,恰如左右手,亦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可以使学习绘画者两手齐动、双轮并驱、两翼齐飞。

由此可见,速写的重要性,既体现在绘画的基本功训练之中,也体现在绘画的创作之中。

二、速写的要求

速写的基本要求,有下列各点:

其一是抓准特征。速写的主要要求,是抓准并画出物象的主要特征,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动物、静物,其速写画都是要凸显他们的主要特征,要在形体准确的基础上,突出其主要特点。首先要画好、画准“形”,不仅要求形体十分准确,而且要求有所侧重,强化所要表现的内容。有时,为了凸显事物的主要特征,不得不采取夸张手法,但夸张的前提也必须以“形准”为基础,只有形画好画准,才便于一定的夸张,所以有人说:“在艺术造型表现的领域,没有‘绝对的写实’,也不存在‘绝对的夸张’。我们无论是进行‘写实’造型或者是‘夸张’造型的艺术创作表现,都必须遵循造型艺术的一般规律。”

其二是形神兼备。速写要在造型准确的基础上,做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即要“以形写神”,形神一体,相辅相成,水融,相映生辉。相传我国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画人,数年布点眼睛,人问其故,顾回答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见,绘画必须传神,其本质就在于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把握和情感世界的表现,速写当然亦如此。相对而言,“简笔画”,它更要求以减代繁、以一总万,表现出画面背后的深邃意境,以有限表现无限,以简单展现复杂,追求画外之神与象外之意。惟其如此,才能使平面化、静止状态的速写画,具有立体化、动态化的质感。

其三是艺术提炼。速写画虽然带有写生画的特点,但它并不是简单的照相,也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一种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表现生活、表现生活的复杂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表现生活的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其中艺术提炼起着极为重要的艺术桥梁作用。关于这一点,我国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段极为形象精辟的论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研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可见,从生活中的实竹到构思中的虚竹,再到画面上的画竹,有三个阶段两个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都有不同层面的“变相”: 第一个“变相”是画家的提炼过程;第二个“变相”是画家加工、概括、创造的过程。显然,第一个“变相”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与桥梁作用。不独绘画如此,一切艺术创作皆如此,正如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所说:“生活不过是性形象的一个要素。艺术之所以具有感染人的功能,就是生活要素已经和另一个要素――作家的自我结合起来,形成不可分割的结构。”的确,生活是百花,画家是蜜蜂,他采集生活之花酿制成花蜜;生活是粮食,画家是酿酒师,他将粮食酿制成美酒。当然,一个速写画者,要具有艺术提炼的功夫,是他的综合学识、素质的具体体现,而且又与他的禀赋、才华、悟性、灵气密切相关。这都是“画外功夫”。但是要画好速写,既要重视“化内功夫”,更要重视“画外功夫”,二者缺一不可。正如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告诫他的儿子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三、速写的训练方法

速写作为绘画地 基本功训练,要掌握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循序渐进的方法。即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静到动的训练方法。也包括“化整为零”的训练方法,先进性“零件制作”,然后进行“分组组装”与“总体组装”。首先抓大形、把握对象大的形态,并注意转折点的把握。然后从局部出发,由上到下,左右对应,用粗细不一、浓淡不同的线条,塑造形象的形态和动态,重点画好人物的头部,画出人的动态线和趋势方向,画好形体的部位、段落。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 习作教学 课外阅读

“作文难,难作文”是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而这些问题在农村尤其严重。和城市的孩子比,农村的信息交流不通畅,教学资源有限,再加上现在农村学生人数减少,办学点集中,大部分学生寄宿在学校,他们一个星期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知识面窄,导致写作素材贫乏,写作困难。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指导不到位,就激发不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感到无从下笔;指导过于具体,又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写出来的文章趋于雷同、缺乏创新。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学生习作水平,我认为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建立班级“图书馆”,提供阅读保障

首先通过召开家长会,让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改变他们认为课外书是“闲书”的观念。其次是精心为学生挑选书籍,如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写作技巧,增加语言积累;科普知识类书籍可以扩大学生视野,解决他们见识不广的问题。第三,为了真正实现“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让他们能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各类信息,又让学生每人每年征订一份自己喜欢的报纸或杂志。这样,我所带的两个班60个学生,就有将近60份包罗万象的,内容丰富的报纸、杂志,最多时,每个学生人手3份报纸或杂志,各类书籍人均6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图书馆”,学生可以在其中毫不费力的找到所需的各种资料。每隔几天就会有一批新的杂志、报纸发下来,对后来学生能持续保持阅读兴趣,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从培养兴趣入手,让阅读成为习惯

书有了,如何让学生主动去读呢?一是要在时间上有保证。农村学生寄宿、上晚自习有足够的时间。我在每天下午放学到上晚自习的这段时间里规定了45分钟的固定阅读时间,并和学生约定,没有特殊情况,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不能挪作他用;二是培养阅读兴趣。由于学生可选择的书的范围较大,所以学生找自己喜欢的书去阅读是不成问题的。另外,我结合课文,向他们推荐一些书去读。学了《蜜蜂》、《蟋蟀的住宅》我就向他们推荐《昆虫记》;学了《赤壁之战》,让他们去读《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甚至通读全文;学了《趵突泉》、《火烧云》这类描写神奇自然景观、现象的课文,我也总会问:你知道泉水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火烧云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自己去书中找答案吧!这样既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读,又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另外,我还向他们推荐一些有影响的畅销书,如杨红樱系列小说、曹文轩的《草房子》、郑渊洁的童话等等;我还告诉学生,要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好书推荐给大家,这样不但培养了阅读兴趣,还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三是让阅读成为习惯。虽然儿童求知欲旺盛,兴趣好激发,可也好动。阅读毕竟又是要静下心来进行的。刚开始的时候,需要我去督促他们,约束他们,有时也要陪读,渐渐地我把这种监督放在小组成员之间,继而到全班同学的互相监督。到后来,孩子们之间的互相监督也变为互相影响,每天到了指定时间,所有学生到教室阅读,极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不好意思不读了,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苦练外功”,以读促写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范文第6篇

崔峦老师说:“字是一个人的另一张名片,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我们要让孩子好好地写字。”小学阶段是学生练字的黄金时期,教师应当多管齐下,取立竿见影之短效,然而字无百日功,教师更需坚持训练,收小火慢炖之长效。

一、多管齐下,立竿见影

1.日克一字。每天都练习,但时间不要过长,字数不要太多,以四五个字为宜,但要重点熟记,不贪多。如“牛”字是个独体字,构字率很高,可同时练习“告、牲、牢、件”。这四个字,是四个很典型的字。“牛”字成为每个字的部件,位置不同,写法也不同。

“牛”:上紧下松撇画短,横分长短竖居中;“告”:牛字在上尾谦让,字形变扁横伸长;“牲”:牛字在左形瘦长,末横变提竖垂露;“牢”:牛字在下形矮扁,竖为中线短悬针;“件”:牛字在右微瘦长,让出位置给左旁。

学生一年下来可以练好两百多个字,在联系的过程中顿悟,触类旁通,实现能力的迁移。

2.歌谣开窍。歌谣朗朗上口、形象生动,将写好字的诀窍编成歌谣指导学生,不失为开学生写字之窍的金钥匙。“口”的歌谣:“口中无物,横托右竖。”“主、垂、隹”等横划多的字:“一字多横,一横称雄。”学生在歌谣中获得写好字的密码,轻松开启书写智慧。

3.表演体悟。一个汉字如同一幅图画,采用表演的方式,很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很多学生写不好“风”字,教师可告诉学生,“风”字“显腰”才好看,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的腰,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立刻大悟:“腰”要细,撇和横折弯钩两笔都要内收。

4.一对一练。个性化的指导最具针对性,效果最显著。学生练写时,教师发现共性的问题,就让学生停笔纠正;发现某个学生的问题,直接指出,直接在本子上示范。一学生写字很认真,写字很用劲,但是字不耐看,因为横竖画太直。我直接在她的本子上写字给她看,让她观察我的手和行笔速度,并告诉她:横要像扁担一样微微弯,竖画要挺拔笔轻快。她再次写,终于做到轻快运笔。

5.巧借集训。集训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练字,是快速提升学生写字水平的时机。教师准备一首诗,用书法字典查出每个字的写法,然后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幅作品。老师可放手让学生练习,写好后拿给老师看,老师看一个反馈一个。在肯定的言辞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中,练字的枯燥感被热情所取代。

6.见诸报端。《小海燕》《七彩语文》等报刊设有写字栏目,教师可以设计写字作品纸,让学生完成整幅作品,然后投稿。学生的字在报刊上发表的时候,成就感油然而生,对写字就更用心了,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一种影响。

7.趣字统领。利用说文解字进行识字写字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学“宴”字时,教师讲述:在一个非常美好的日子里,一座房子里,来了很多客人,女主人做了很多美食招待客人。这样,一个汉字就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让人难忘的故事。

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范写,将“写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的情绪传递给学生;用星级制来评价学生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来自教师的肯定;在班级墙壁上开辟书法展区,定期更换;给他们“小小书法家”“小小王羲之”等头衔,用积极的语言激励......

二、坚持训练,小火慢炖

1.因材施教抓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写字有不同的要求。低段: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中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高段: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写字教学的侧重点也有差异。低段:铅笔正楷,上留天,下留地,左右搁邻居。中段:钢笔正楷,临摹楷书字帖,力求美观。高段:成篇正楷,行款整齐,书写有行有列。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不要造成学生写字能力的断层。

2.字外功夫要做足。“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为了让学生写好字,教师还需要给学生做一些“字外功夫”,如给学生讲萧何秃笔写牌匾、王羲之墨染水池、怀素写透木板等写字佳话,让学生受到熏陶。

3.各个学科成合力。要养成好的写字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写字习惯不能仅靠写字课,应课内与课外一个样,语文和其他学科一个样。 其他学科的教师对学生的写字也应当要求严格,否则会助长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应当协调各科教师的关系,将认真、严格要求学生好好写作业落到实处,通力合作,逐步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让学生写一手好字。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范文第7篇

一、社会化、国际化、现代化是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语言文字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交际工具,掌握得好有利于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调适,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便于吸收社会文化经验,使自己加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同时又给社会文化的发展以积极有益的影响。因此,学习语文是一个使学生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重要手段,其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学好母语是进一步掌握其他外国语的前提,而学好外语正是一个“国际化”的中国人必备的条件。今日的中学生,就是世纪祖国的栋梁之材,要在世纪之交适应开放社会中的生活,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必须面向世界。人生有涯,知也无涯。何况我们处在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长代,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一些传统教学方法已经落后了,我们必须完善语文教学的方法,拓宽教学领域,例如:必须把听说、读写、动手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以适应信息检索编码的需要;必须掌握应用文体的写作,以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存发展的实力;必须学会电脑的中文输入,以适应教育多媒体的世界趋势……因此,我把学生带进了电教室、语音室和电脑室,增强了他们听说、读写操作的能力。

二、社会生活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天堂

语文教材选文几百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但书本外的生活更是教师教育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一点不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语破的,“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经验之谈。总之,读书、看报、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幻想、感慨、抒胸臆,都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生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

“用中学”与“学以致用”是辩证统一的。为班里墙报写稿、为校广播站播音、做表演节目主持人、参加学科知识竞赛、撰写科技论文、举办朗诵会、演讲会、智力竞赛、辩论会、组织文学社团、当小记者采访、自办手抄报……都是发展语文能力的机会。由于我注重了这些课外集体活动的开展,因而我教的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思考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精髓

中国思维科学界的权威钱学森先生把思维分成三类别,强调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之外,还有一种灵感思维。他多次申明,他感谢自己的夫人蒋英,是她――这位著名的音乐教授,在音乐上给了他许多物理学的启发。事实上,语文学科内容无所不包,形式亦多种多样,它对你形成多维、立体、全方位的创造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而无论在哪一段时期,哪一类思维的发展中,语文学习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至于非常规的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反证思维等,语文学习对它们发展的影响,恐后绝不在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之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列宁讲:“科学少不了幻想。”钱学森自称:“我的灵感,许多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科学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包括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想象、幻想、艺术,审美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内涵。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范文第8篇

一、精

即精深的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精湛的教学基本功。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人师者,首先必须对自己的任教学科知识有专业的、全面的认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这种主导地位不仅是组织教学过程的主导,也包括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方向性)的主导。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犯常识性、科学性、方向性错误,或经常无法正确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那就不仅会让学生怀疑老师的教学水平、降低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还会误导学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结果是不可能出现的,也是不可思议的。其次,必须懂得如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教给学生,即要熟练掌握、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教材教法、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办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第三,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较好的硬笔(粉笔)书法水平、板书设计能力。一口流利的表达、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幅美观实用的板书设计都可能成为吸引学生听课的亮点,为人师者应在平时应注意这些能力的提高。

二、博

即广博的知识面。除了精深的专业水平,教师还必须具备广博的课外知识。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坚持天天学习,不断“充电”、“洗脑”,否则不仅要落后于同行,甚至还可能落后于学生。作为思想品德教师,除了要经常看看文学、历史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书刊杂志外,还要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和关注身边的小事,经常收集、整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做好知识的储备工作。如果能把平时积累的资料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做到旁征博引,不仅在客观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可让学生觉得这样的老师知识渊博、可以从他身上学到课本之外的知识,油然而生钦佩之情,无形之中,教师的威信大大增强。学生因为爱听这样的老师上课,注意力肯定会更加集中,课堂的效率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三、爱

这里的“爱”有两层意思,一是关心爱护学生,二是严格要求学生,“严”也是爱。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我们应本着“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才神圣”的育人理念,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明眸善睐、适当走动,以便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听课、学习动态。发现有人开小差、玩小动作、说闲话时应及时制止,发现有的学生情绪不好、身体欠佳时要及时关心并恰当处理。在提问或开展活动时,既要让主动举手的同学参与,也要给胆小或内向的未举手的同学提供表现的机会,公平地对待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在课外,不应摆老师的架子,讲究所谓的师道尊严,要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比如说经常性地征询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过问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等等。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教师就很容易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关系就会很融洽,学生联合会想不尊敬你都很难了,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的话可能会让他觉得欠了老师的人情、对不起老师。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之所在。再说“严”,一是课堂纪律要严,不能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放任自流、各行其是。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上课时乱哄哄的,会导致教师的正常教学无法进行,想认真听课的同学无法听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二是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要严。预习、作业、复习任务等布置下去后就要抓落实,不能走过场。为了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生当然必须在课堂上集中思想听课,这就间接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四、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