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关七夕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用蜘蛛乞巧,用露水乞美
乞巧是七夕节最重要的习俗活动。不同地方乞巧的方式十分不同,有穿针乞巧、观影乞巧、蜘蛛乞巧、通过祭拜织女乞巧等等,不一而足。穿针乞巧,即穿针引线,谁穿得又准又快就为得巧,带有赛巧的性质。为了增加难度和趣味,对月穿针、暗处穿针、背手穿针等方法也被发明出来。观影乞巧,即将一些东西放入水中观察其所呈现的物影来乞巧,所放东西多为针、巧芽、草等。用蜘蛛乞巧是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还有以蛛丝是否穿针为标准的,若蛛丝穿过针孔即为得巧。其他还有看巧云、吃巧果、食巧饭等其他乞巧方式。经过占验,得巧者无不欢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贺;未能得巧者,往往沮丧叹息,甚至啜泣痛哭。
乞美是七夕节另一种重要的习俗活动。许多地方都有接露水的做法,民国二十五年《路桥志略》载:“‘七夕’,妇女用各种鲜花盛水盆内借以承露,日接牛女眼泪,洗眼濯发,谓能明目美鬓。”嘉靖年间的《姑苏志》则描绘了一幅更加动人的情景:七月七日夜,天上一弯月亮与群星争辉,院子里树一竿青翠欲滴的竹,上面戴着硕大的荷叶,那是女子们的“承露盘”。第二天一大早,她们就会喝掉承露盘中的露水。据说七夕之露的主要用处就是能够令人变得美丽。七夕时,女子们还常捣凤仙花取花汁染红指甲,这同样带有鲜明的乞美色彩。
社会审美与自我期许
众多乞巧活动往往是女子们自己的发明,不仅带有明显的竞赛意味,而且富于生活情趣,它们刺激着女子们带着既兴奋不已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投入其中。乞,是追求,是期望。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里,在女子得巧、美则欢喜,不得则伤悲的情感表达里,我们看到,心灵手巧和容颜美丽是她们共同的追求和对自我的期许。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德育渗透 突破口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可见,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它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德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任务,也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深刻的特点,它凭借的材料无一不是思想情绪的表现。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选用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其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的影响涵盖了思想品德、理想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各个方面。在表达上常常借助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精巧的结构和丰富的情感,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强烈而深刻的影响。在德育方面,语文科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德育主要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然有机地进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组织教学方面,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步入教室,播放与当节课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就既能消除学生的疲劳,吸引注意力,为即将进行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又不影响学生的休息与自由活动,时间到即可宣布上课和导入新课。但播放的音频、视频内容需要精选,既要切合课文内容,又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要想播放效果好,长度一定要合适。在教授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时,利用课前休息时间播放流行歌曲林俊杰的《曹操》,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一曲终了,恰好上课。这时,我用歌词导入新课:“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国英雄曹操的代表作《短歌行》。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弄清一个问题:曹操是一位英雄吗?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接着我指出,评价曹操要把历史上的曹操和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区别开来,曹操自己的作品是了解其人的较为可信的资料。如此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客观地评价人物,帮助学生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和正确的英雄观。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曹操的英雄气概,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又适时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激情吟唱《短歌行》”的视频剪辑,从而将课堂推向。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英雄人物曹操的仰慕之情,而且与曹操苦于时日短暂、求贤若渴、急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产生共鸣,对帮助学生开阔胸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也有潜在的感染作用。
二、联系现实发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选录的文章,有不少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其中自然蕴含了中华文化之精粹。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诗句,“初七”即指的是“七夕”。在当前西方节日流行、中国传统节日日趋式微、遭遇冷落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有责任宣传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展示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其来源包含了在中国流传一千多年的美丽传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像“穿针乞巧”“喜蛛留巧”“拜织女”等有关“七夕节”的习俗趣闻更是不胜枚举,这些内容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和乐于知晓的。然而,若是单纯孤立地讲解这些不少已经失传的风俗旧闻,难免会显得单调乏味。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这两首诗来学习了解。不仅限于此,为了进一步加深了解,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搜索关于“七夕”的大量古代诗词和习俗记载,精选其中的部分诗词予以解读。例如,我们可以选择唐代诗人罗隐和宋之问的《七夕》,运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所载的唐代“七夕节”的习俗予以解读,在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文化的同时理解鉴赏唐诗,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学生掌握了解读诗歌的方法,开阔了视野,对“七夕节”和唐诗产生了浓厚兴趣,有同学甚至兴致盎然地立刻开始测算日期,看今年的“七夕”在哪一天。
三、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以至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品质,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衡量语文教学是否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发挥其育人化人功效的关键和根本所在。从小学到初中以至高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顾虑增多了,想法变复杂了,性格趋向内敛。在高中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一般是很少的,无论教师怎么鼓动激励,效果总是不佳。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一课时,我有意突出讲解了当时“耻学于师”的奇特社会环境,结合课文内容,讲述了韩愈奋然不顾流俗笑侮,抗颜而为师,虽屡遭排斥打击仍坚持倡导师道尊严并身体力行的事迹,在学生纷纷为韩愈唏嘘慨叹、打抱不平之时,我顺势向学生发问:如果你是韩愈,如果你生活在那样一个有着畸形社会风气的环境中,你敢于与强大的流俗势力抗争吗?你能够做到特立独行吗?由于学生已经被韩愈的精神所感染,立时就有好几个学生应道“能”“敢”。我抓住时机,说:“光口头上说‘能’不算是真的能,要用行动证明,现在就请你们勇敢地举起手来!如果我们连周围的同学都没有勇气面对,将来走上社会,又如何敢坚持真理呢?……举一次手容易,难在长期坚持举手!也许我们在举手的过程中会像韩愈那样遭遇误解、失败和嘲笑,但我们一定不能因此而退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认识到语文教师在德育方面的特定职责,充分利用语文科的特点与优势,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善于捕捉时机,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一、有助教师研读古诗文教材
一次在年级老师集体备课中,有老师对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两句中,“花重”的“重”应该读哪个声调,产生了疑问。课文上没有标明声调,也没有解释,而我自己从读书学习这首诗以来都是读“zhòng”,意思理解为“雨后的花朵上有水,因而显得沉重”,所以自然也是想着教读“zhòng”。但是有老师提出疑问,说这个应读“chóng”,原因是春天花开了很多的意思。我翻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发现没有明确提到这个问题。后来在网上我看到了有关讨论帖子:“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天亮了,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吧,娇艳欲滴,整个锦官城已经变成了繁花簇拥的世界。“重”字在这里理解成“重重叠叠”更为恰当,因为只有重重叠叠的花朵才能成就锦官城繁花簇拥的景象。如果读“zhòng”,“花重锦官城”就被解释为锦官城里雨后的花瓣显得格外的湿漉漉、沉甸甸。也就是说“花重”被理解为花的重量很大。而且,从平仄的角度来看,“重”字在这句诗里的位置应该是平声,古人是非常讲究诗歌的平仄的。更重要的是,诗歌讲究意境,杜甫关于春夜“喜”雨的“喜”意不在于花瓣的沉重还是轻盈,而满城鲜花怒放,正是诗人“喜”之所在。由此看来,“重”字在“花重锦官城”里应该念“chóng”,解释为“重重叠叠”更为恰当。
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教师可以迅速解决研读文本时产生的疑问,寻求备课中难点问题的答案,直接获取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同时,我们还会看到,网络搜索提供了更丰富更全面的背景资料。
二、丰富古诗文课堂教学方法
开放、交互、自由的网络使基于网络的古诗文教学充满了生机。在校园网建立主题学习网站,有利于学生健康有效地学习。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古诗《寒食》,这一课是我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一次尝试。在课内的常规教学中,学生很兴奋地表示我们之前还学过表示节日的古诗,如明代唐寅写的关于元宵节的《元宵》,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关于清明节的《清明》,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关于七夕节的《乞巧》等,对古诗中有没有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很感兴趣。根据课文关于中国传统知识性较强,为课外的拓展阅读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这一个特点,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基础制作成主题学习网站,进行了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我把古诗中丰富的描写节日的古诗引入课堂,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尝试自己学习、积累有关的诗句和知识。小学生是各种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四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都已经简单学习过使用电脑上网了,现在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学习显得非常便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三、拓展古诗文学习的时空
“游子思乡”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题材之一,这类诗词作品中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便是月亮,所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似乎在诗人眼中,故乡的月亮要更加皎洁、明亮。客观而言,虽然自然气象变化万千,故乡的月与他乡的月,并无本质区别,“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同的是看月亮的心境,即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先接触的这类诗作是李白的《静夜思》,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类似作品还会遇到更多。本文将以《泊船瓜洲》一诗为例,试图通过引领学生解读诗词大意及诗词背后的故事,探讨明月这一意象在思乡怀人诗作中的运用。
二、《泊船瓜洲》诗作分析
1.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大意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本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了写作地点及写作背景。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是诗人凭栏远望看到的情景,站在瓜洲古渡口,放眼向长江对岸望去,看到了京口与脚下的瓜洲离得这么近,仅有一水之隔。由此诗人联想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钟山与瓜洲对岸的京口也只隔着几层山,这样的描述,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官上都拉近了瓜洲与家乡的距离,也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家的渴望,传达了离家那么近而不能回家的遗憾与无奈。第三句又返回来写景,“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已是草长鸢飞的季节,而游子却要在外漂泊,以春天欣欣向荣的“乐”景衬托自己不能还家的“哀”情,读来更觉凄凉。最后终于忍不住问出“明月何时照我还”,深切传达了作者期待回乡的愿望。
教学时,教师可以重点讲解诗中的生字,以及在用法上与平时有异的字,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口述诗句大意,不必苛求学生的表达一致,只要顺理成章,基本意思正确即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了解《泊船瓜洲》的创作背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其创作背景。王安石写下《泊船瓜洲》的时候,已过天命之年,此次再次被任用为相,本不想出任,然而推辞未被获准,只能无奈就职,这首诗就写于进京复职的路上。船到瓜洲,正是春回大地的时节,他知道自己不会改变坚定变法的决心,势必会再次触及统治阶级的切身利益,因此对自己未来的官宦生涯并不乐观。对于安土重迁的古代中国人来说,当一个人成功发达的时候渴望衣锦还乡,将自己的闻达传递给乡邻。同样,当一个人遇到逆境之时,也越发希望回到家乡,h离世俗纷扰。而出生在官宦世家的王安石曾在南京久居,对钟山感情很深,已将其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因而当作者明知宦途颠簸之时便期望可以回到故乡,在诗中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
3.让学生领会“绿”字的传神运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用得非常传神,被后人交口称赞,充分显示了王安石的炼字功夫。这种炼字在很多古诗词中都曾出现过,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讲作者对这个字反复推敲的故事。据说,王安石曾经对这个字进行了多次修改,“到”“过”“入”“满”等都被作者了,最后选定了“绿”字。后人分析,这些字也能表现春天的来临,但却不能展现出春风吹过江南风物的变化,而“绿”字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拂过,千里江岸到处欣欣向荣的风景变化。教师还可以由此再延伸到“推敲”典故的由来。诗人贾岛对一句五言诗中到底是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拿不定主意,反复思考,不断琢磨,比划着推和敲的动作,还向韩愈请教,最后便有了经典名句“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这样的讲解不仅能够增强诗词的趣味性,还可以借此教导学生在写作时挑选更适合的词,逐渐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
三、月是故乡明――探讨明月的作用
对于故乡的印象,大多数人都停留在年少时期,青梅竹马的玩伴,无忧无虑的童年,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情怀,这些往事同“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的他乡奔波漂泊相比,更加让人觉得故乡的美好。此外,故乡也不只是一个地方,还是家与家人的代表符号,慈母与妻儿都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牵挂。在儒家思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教育下长大的古人们,当被迫背井离乡而不知归期的时候,对家乡的思念就带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很多人会选择以诗词的形式抒发思乡怀人的感情。
对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学生们来说,连书信都已经很少用到,更多地是用电话、网络与他人联络,即使与亲人朋友相隔万里,也能随时随地联系,让他们理解古人通讯的困难,以及一别便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的心情,是有些难度的。因此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如请学生想象一下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脑、没有基于卫星与互联网的快捷通讯方式,相隔两地的人要怎样才能互通消息呢?如果现在迫切地想对家人说的话,要隔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被家人收到,自己的心情又会如何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用什么方式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呢?这样就可以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问题:月亮为什么会经常出现在思乡的诗句中呢?
一、基础训练营(32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正月(zhēnɡ)
掺和(cān)
翡翠(fěi)
水浒传(hǔ)
B.骡马(lǘ)
似的(shì)
藏戏(zànɡ)
吞咽(yàn)
C.搅和(huo)
汤匙(chí)
嘟囔(nɑnɡ)
哄堂大笑(hōnɡ)
2.读拼音,写词语。(8分)
北京的春节真热闹!腊八这天,家家都会áo
là
bā
zhōu
(
)。除夕夜家家dēnɡ
huǒ
tōnɡ
xiāo(
),
biān
pào(
)声日夜不绝。yuán
dàn(
)这天,男人们午前到qīn
qi(
)家、朋友家bài
nián(
),而小孩子最喜欢逛庙会,因为庙会上有sài
jiào
chē(
)和sài
luò
tuo(
)的。
3.选字组词。(6分)
水(
)
(
)刑
(
)洁
(
)索
搅(
)
陪(
)
凉(
)
牵(
)
元(
)
(
)售
云(
)
(
)夜
4.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5分)
万(
)(
)新
(
)(
)不同
万不(
)(
)
(
)灯(
)彩
(
)(
)分文
两(
)三(
)
(1)春节到了,中华大地上到处____________,显出一派____________的气象。
(2)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____________,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饮食风俗虽然____________,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大团结的心是相同的。
5.在下列句子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4分)
(1)过新年,小孩子(
)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玩意儿,(
)可以放鞭炮。
(2)这(
)粥,(
)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3)今日腊八粥的颜色(
)是深褐色,(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
(4)春节(
)很快乐,(
)一眨眼工夫就过去了。
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分)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生仁儿的红色外皮没有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展示厅(11分)
7.日积月累。(8分)
(1)你知道下列古诗与哪个节日有关吗?这些节日有什么风俗习惯?请连一连。(4分)
《寒食》
春 节
赏月、吃月饼
《十五夜望月》
七夕节
禁火、吃生食
《迢迢牵牛星》
寒食节
贴对联、贴年画
《元日》
中秋节
穿针乞巧
(2)根据语境填写诗句。(4分)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我还能写两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寒食》一诗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明了这一点。
③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能会面。《迢迢牵牛星》一诗中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语言实践。(3分)
过年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收到了不少压岁钱。有人拿钱去买烟花爆竹玩。请结合当前我市禁燃烟花爆竹的规定,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本直通车(8分)
9.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_______。本文按________顺序介绍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
(2)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藏戏的开山鼻祖。
(3)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腊八粥》的作者是__________,课文写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件事。
(四)
阅读检阅台(19分)
(一)
【材料一】
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
【材料二】端午节,中学生乐乐和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她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兴奋时还笑出声来,旁若无人。母亲责怪她没和家人聊聊在学校的近况,埋怨道:
“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手机不离手,到哪里一坐下来就开始玩手机,也不知道在玩什么。”父亲也感叹道:“唉,怪不得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所包含的三条信息。(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在正确理解【材料二】画线句子的基础上,以乐乐好友的身份,写一段劝说乐乐的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的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的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
500响鞭炮。
12.文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作用: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________,涉及面之________,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度端午节的__________。(3分)
13.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能否换成括号里的?为什么?(4分)
(1)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摇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写龙舟竞赛的场面,语言很精练,请你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当时的情形。(4分)
(1)正面描写龙舟竞赛时的激烈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激烈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习作百花园(30分)
16.我们祖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相信这些节日一定曾留给你许多美好的回忆。请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把节日中发生的某件事写下来。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1.C
2.熬腊八粥 灯火通宵 鞭炮 元旦 亲戚 拜年
赛轿车 赛骆驼
3.饺 绞 皎 绞
拌 伴 拌 绊
宵 销 霄 宵
4.象 更 截 然 得 已 张 结 身 无 面
刀
(1)张灯结彩 万象更新 (2)万不得已
(3)截然不同
5.(1)不但 而且
(2)不是 而是
(3)之所以 是因为 (4)虽然 但是
6.(1)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2)唐东杰布留下了铁索桥。
(3)示例: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
(4)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非万不得已,不会不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二、7.(1)
(2)①不知秋思落谁家
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8.示例:燃放烟花爆竹虽然能营造喜庆的气氛,但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同事燃放烟花爆竹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我们不如将过年的压岁钱攒起来买一些有用的书籍,也可以捐一些给有困难的人。
三、9.(1)老舍 时间
(2)活化石 唐东杰布
(3)万事如意年年高
(4)沈从文 等粥 喝粥
四、(一)10.(1)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是娱乐和学习。
(2)大部分学生10岁以前就开始“触网”。
(3)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上网且大部分上网时间
较长。
11.示例:乐乐,手机确实很好玩,但是我们不能过度玩手机啊。那样既影响了学习,又伤身体,还会淡化亲人间的情感,甚至可能还会误入歧途,你说呢?
(二)12.多 广 盛况
13.(1)不能。“撑”的速度没有“划”的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的,而龙舟竞赛的桨手是坐在船上的。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
(2)不能。“摇摆”的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挥动”写带头人的动作符合他的身份特征。
14.主要写了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三个
场面。
15.(1)示例:船头的带头人,挥动着手中的小令旗,嘴里大声地叫喊:“一二,一二……”桨手们齐声应和。锣鼓声、呐喊声,响彻天空。
(2)示例:岸边的人们为选手们呐喊助威,发出震耳欲聋的加油声。
【关键词】节庆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实现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89-02
中国的节庆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内涵,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节庆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还能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 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
节庆活动是不同国家、民族、区域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是在特定时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或表达人们图腾崇拜的心理,或诉说某种美好的愿望,或宣泄某种极端的情绪,或体现某种民族的精神,或流露某种价值取向。总之,节庆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庆活动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许多节庆活动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它揭示了自然的发展规律,将人类的社会活动与自然规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论是在万物萌动的清明,还是月明如镜的中秋,都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机会,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让人们学会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第二,节庆活动表达出人们浓浓的情感。节庆活动的举办形式多以家庭聚会为主,如在春节、清明节等节庆活动中,人们表达出了对亲人的无限关怀和对先人的思念。人们通过这些节庆活动,互相表达美好祝愿,密切了人际交往、维系了人际情感。由此看来,节庆活动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
第三,节庆活动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任何一种节庆活动都寄托了人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从微观角度来看,人们祈求健康长寿、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等。从宏观角度来说,人们通过节庆活动盼望国家富强、人民安定、社会繁荣等。总之,节庆活动这一重要载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 节庆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凝聚功能
节庆活动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节庆活动的许多内容都是在中华民族与自然界斗争、与异族侵略者的斗争中形成的。因此,节庆活动从各个角度显示了中华民族乐观、自信、自强的个性和健康的心态及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强敌面前不折腰的精神。
节庆活动有助于促进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逐渐培养而形成的,节庆活动以其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天然特点,去氤氲、渲染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在节庆活动中,人们遵守着同一个节庆模式,使用同一种语言,共享和体验着节庆活动中流露出来的各种情感和思想,不断受到节庆活动的熏陶,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会油然而生。唐代的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种一致的情感心理,表现的正是民族认同。
节庆活动有助于增进民族向心力。每一个节日、每一种节庆活动实际上都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向人们倡导坚强意志的民族向心力,所以,中华民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能以一种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精神去面对。这种向心力正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2.协调功能
节庆活动有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的节庆活动大多与节气时令有关,是岁时变化的体现。以冬至节气为例,冬至过后白昼渐短,气温渐寒,容易冻伤,人们通过吃水饺来驱赶寒气,防冻耳朵,这都是应天时、顺自然的表现。节日中蕴含有周期而作的自然规律,举行节庆活动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节庆活动有助于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节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情感,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是加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纽带。如中秋时节的举家团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都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节庆活动很好地协调着人们的人际关系。
节庆活动有助于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这主要是指节庆活动帮助人们调节自身心理的功能。俗话说:“馋人盼节,懒人盼年。”这说明节庆活动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节庆活动已经不仅仅保留在物质层面上,同时还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节庆活动过程中,人们从繁琐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去享受节庆活动带来的欢乐和轻松,能适当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节庆活动就像一支兴奋剂,能给人们带来崭新的希望、别样的慰藉,使人们对生活有盼头、有奔头,因此才有了“佳节清明桃李笑”的诗句。
3.引导功能
节庆活动能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政治观。节庆活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毋庸置疑,它会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以国庆节为例,通过国庆节系列活动,能向全国人民展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实力,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人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节庆活动能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节庆活动拥有许多道德资源,可以为我们今天所汲取利用。尊老爱幼是首要的道德资源,如逢年过节给长辈拜年,幼儿在春节可得压岁钱等。节庆活动还拓展了普天同庆等道德观念,强调了家国意识,如端午节对屈原的纪念,浸透了浓郁的爱国道德信念。此外,腊八节以饮食之法祛病驱邪,体现了人们“反对邪恶,珍爱生命”的人伦美德。七夕节对牛郎和织女忠贞爱情的赞美,表达了人们对爱情道德的态度。总之,节庆活动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节庆活动能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节日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人们能明白自己人生的价值,明白自己应做一个怎样的人。如端午节时人们会纪念屈原,因为他用有限的生命阐释了什么叫爱国,从而换取了人生无限的价值,正是这种无限的价值鼓舞后来人,引导后来人时刻怀有一颗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所以节庆活动能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约束功能
节庆活动往往蕴含着人们在生活中所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如节庆活动中的各种礼仪、仪式,实质上是一种道德的约束和节制,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而起到规范和教化作用,且这种规范和教化无论人们贫富贵贱,都要遵守。此外,节庆活动中的言行禁忌也体现了节庆活动对人们的道德约束。
三 节庆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节庆活动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维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实现节庆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1.社会要重视节庆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一方面,党和政府要积极保护节庆活动。节庆活动能否大力推行并发扬光大,进而让人们感受到它的思想政治魅力,关键还要看政府是否懂得保护它、继承它、规范它、挖掘它,为它注入时代的气息。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政策加强对节庆活动的保护,不仅要继承优秀传统节庆文化,更要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不断推进节庆活动的创新。另一方面,大众媒体要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大众媒体应利用节庆活动,发挥其对受众群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如在重阳节可以播报大学生走入敬老院真诚献爱心的事例。另外,大众传媒还应加深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创新宣传报道形式,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灵活利用节庆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学校要推进改革,使节庆活动校园化
第一,改革课程设置。一方面,学校应充分利用节日契机,组织开展节庆活动的系列讲座,讲座围绕具体节庆活动的来源、内涵、活动等内容展开,其中巧妙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生听完全部讲座给予相应的学分,让学生通过系列讲座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开辟节庆活动第二课堂,组织学习兴趣小组,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读一些与节庆活动有关的书籍,从而提高学生对隐藏在节庆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第二,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节庆活动为切入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就避免了简单地向学生进行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三,改革教学形式。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不仅要在课堂中给学生传授节庆活动的相关知识,还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校园活动。如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重阳节去养老院开展敬老活动等。另外,还可以开展节庆主题班会,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活动的参与、体验过程中,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家庭要重视通过节庆活动对子女进行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首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平日的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那么节日中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则是大张旗鼓、立竿见影的。父母要力行节庆活动的传统习俗,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形成正确对待节庆活动的态度。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除了有形的节日习俗如重阳节关爱老人,还有那些无形的家庭文化如父母的言谈举止、社交方式等。每逢佳节,不要只是停留在吃喝玩乐的庸俗化节庆形式上,而应挖掘节庆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孩子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无意识中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父母要带领孩子参与到整个节庆活动中,让孩子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领悟节庆活动的内涵。如在中秋节,一家人团坐一起,品尝月饼,畅叙亲情,其间可以为孩子讲叙中秋节的来历、风俗等,让孩子深刻理解团圆之意。清明节要带领孩子去亲人的坟上祭奠,通过这些活动对晚辈进行无声的教育,启发他们热爱生命,敬重长辈,遵从孝道,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总之,节庆活动是历史的积淀,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思想政治教育宝藏,它在社会中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极高的参与度,因而,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再合适不过了。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董宜彦.论传统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学理论,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