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望月课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文本精彩处留白
有些课文作者总喜欢在文中精彩处处戛然而止,引起读者有意识的去思考,去想象、去体会、去拓展,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特点,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找准留白处,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如学习《成吉思汗和鹰》这一课,为帮助学生深刻感悟成吉思汗错杀鹰的“痛”,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中的留白处“成吉思汗愣住了,呆呆地看着那只死去的鹰”进行想像。我问学生:愣住的成吉思汗,呆呆地看着那只死去的鹰的成吉思汗在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成吉思汗的心理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维活跃了,想象丰富了,她们会想起:成吉思汗与鹰朝夕相处的日子,鹰曾经给他带来多少欢乐;会想起鹰为了救他,不顾他的再三警告冒死相救的场景;会想到此处的错误,自己得到的沉痛教训;还会想到今后领兵打仗,治理国家如若再犯这样的错误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学生在想象成吉思汗心理活动的过程中,早已动了情,明了理。此时安排一个小练笔,勿需老师多言,学生自能出口成章,妙笔生花。
二、文本简练处留白
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有些课文的段落语言精练,内容简单,留给学生很大的拓展空间。如《黄山奇石》一文,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三种奇石的描述,作者采用的就是一种留白的手法。教学时,我以重点段“猴子望海”的学习为例,指导学生仿写“天狗望月”。有位学生是这样写“天狗望月”的:一只巨大的天狗站在高高的山顶。它后腿蹲着,前腿立着,仰着头,瞪大眼睛,望着蓝天中的明月。“站”、“蹲”、“立”、“仰”、“瞪”、“望”等词语把“天狗望月”给写活了,写具体了。如此训练,不但使学生练习了怎样把句子写具体,还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三、文本结尾处的留白
有些文章虽言已尽但意未了,事态还可继续或有新的发展。如:在教学《欲速则不达》一课中,讲到齐景公为见丞相晏婴最后一面,先备好车良马让邹子韩枢驾车,又夺过缰绳,亲自驾车,最后索性弃车,徒步跑。我问学生:齐景公这样心急火燎的往回赶,能如愿以偿吗?我让学生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为故事续编一个结尾。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处事能力。
四、文本省略处的留白
教材中的省略号,看似是个简单的符号,它却内涵很丰富。合理安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或续写或编写或仿写,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语言的魅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天到了,可是……”我问学生:从这几个简单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我让学生运用平时的积累尽情赞美春天。我又问学生:当你知道这些美好的情景对于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孤苦无助的老人意味着什么?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赶快写下你们的感受并告诉你身边最亲的人,他们一定夸你是最善良的孩子。还有教学《一双手》一文时:“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用“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用一个排比句来表现张迎善手的神奇。通过学习,孩子们早已知道张迎善曾用这双手栽下一棵棵树,曾用这双手育成一片片林场,曾用这双手连成一山山森林。所以在孩子们眼里这已不是一双神奇的手,而是一车车的木材,一弯弯的清泉,一群群的小动物,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学生的回答中有的运用了课文中学过的语句,有的进行了创编,学生在模仿中创造,在创造中模仿。从他们歪歪斜斜的脚步中,我还是看到他们正在学中成长。
七年级《十五夜望月》: 月明人远,思深情长,情景交融。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种情。而中秋咏月则更具“诗情画意”。
《十五夜望月》就是诗人王建的一张生活照,一幅抒情画。它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我们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玄妙境界。
所以,在默默吟诵这首诗的同时,我们应闭上眼,调动起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后“因画入诗,由画生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铺上了一层霜雪。树上的鸦鹊已进入了梦乡,秋露冷冷地飘洒下来,沾湿了庭中的桂花,树下人独坐,望月而愁思。这一幅清雅、静美的图景不禁诱人遐想:今夜,人们都在仰望那一轮明月吧,可是不知道秋天那浓浓的愁思落在了谁家?
首句“中庭地白”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秋意之浓、秋夜之深、秋露之重。仿佛在我们眼前展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光好似一层薄薄的纱,静静地笼罩着万物,大地也好像是铺上了一层薄薄的霜雪。诗人虽然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让人能很自然地幻想出一片寂寥凄清的景色,从而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从听觉角度入手,写出诗人内心的平静如水。本来是“月皎惊乌栖不定”,慢慢地,在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树栖鸦”三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诗人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这宁静的环境中,不忍破坏这种意境。
夜晚天气凉了,我们又跟随着诗人坐于“中庭”,聆听周围的声音,感受着周围的一切,才觉得在桂花的花瓣上凝结了点点露珠,空气中散发出阵阵清幽的香气。“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与“湿”从触觉下笔,给人寂寥凄清之感。“桂花”则又触发了我们的嗅觉,让人感受到一种淡雅香气,同时又激发我们联想到月亮中的桂树。我们随着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树吧?“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让露珠浸润之久。而且月亮之上又岂只有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
这是多么寂寞凄美而又无奈呀!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视吗?在中秋月圆之秋,有谁不在抬头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由画生情”,自然引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通过望月引发思考: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各不相同的。诗人年少时就离家,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色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他虽然怀着一颗相思之心,却没有直接表达,而是感慨道“不知秋思落谁家”,十分巧妙。
就这样一幅空明凄清的美妙画面,渲染了诗人蕴藉深沉的思绪。而“景”与“情”的共生,也赋予了王建《十五夜望月》那千年咏月的委婉动人的情致。
课文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真实的课堂;教学设计;教育本质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时候,“真实”应该成为语文情感体验的基础和生命。以下案例和分析与大家共享:
一、语文课堂呼唤真挚的情感
一位老师在执教《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时,为了课堂的完整性和课文的再现,说:“将你们手中的蝴蝶按颜色贴到一起(为了体现文中专门写的一节谷中有一个地方都是黄色的……金灿灿的。)”学生很不情愿但又为了配合老师,(多么可爱的孩子!)将蝴蝶贴到黑板上,这样教师又兴致勃勃地让学生读了体会写黄蝴蝶美的一节内容。下课了,我看到学生眼巴巴地在望着那些蝴蝶,教师这时因为任务已经完成了,学生已完成了他们配合老师上课的使命,又要准备下一轮比赛了,看也不看学生一下,统一将蝴蝶收到塑料袋中,学生走到门口还有人回头望。
教师为了自己的课达到预设的“目标”,在情感上狠狠地欺骗了学生一把,学生在课后一旦明白老师根本没有真心将蝴蝶送给他们,而所有的问“喜不喜欢”“美不美”,只不过是教学中展示给评委的一个个环节,好像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却成了表演的道具。我们的教师如果将那些蝴蝶送给学生,也许我们的学生永远能记住这些蝴蝶、这节课、这位老师。永远感受到课堂上真挚的情感,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语文课堂呼唤真实的语言
笔者曾经参与一次视导检查,是上了《望月》之后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有关月亮的内容(可能事先有了铺垫)。有一个学生画着一位老人和他的孙子在望着月亮(同《望月》课文内容相似),在对着孙儿说什么?老师问了:你说说看,你画这幅画有什么意思吗?学生说:我给这幅画的名字命名为《盼归》。老师很有兴趣地问:说说看,为什么命名为《盼归》?学生说了:老人青年离开家乡,现在居住在台湾,老人希望早一点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希望两岸关系统一,他在教育他的孙子。教师表扬说:你说得多好啊!同学们表扬他。于是所有小朋友一齐抬手说:“棒棒棒,你真棒。”那个学生得意地坐了下来。
当时我看了别的学生,他们在表扬这个学生时,脸上并没有什么喜色!我就问了一句:“那个学生说得不好吗?”学生说:“老师说好那肯定好了,我们就表扬他了。这是上课时有规定的。”笔者以为这样的课文,我们就引导学生去读月亮的诗,讲有关月亮的事,画有关月亮的画,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情趣就行了,没有必要进行一些不真实的拔高,我们要让教室里的声音都是孩子自己真正的表白。
三、语文课堂呼唤真切的感悟
1.导悟的取向要真
在低年级一次教学中,教学的内容是春天来了,教者在读完“冰雪融化,小草发芽,花儿开花”以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后,问了一个问题说:“小草为什么发芽了,花儿为什么开花了?”小朋友瞠目结舌,连我们听课老师也不知所措。这时有一个小朋友回答说(事先安排的):“因为小草和花朵是春天的好孩子,他们很听话,所以春天来了,他们就发芽,开花了。”老师表扬说:“你说得多好啊!小草、花儿是春天听话的孩子,你们也要做听老师和爸爸妈妈话的好孩子哟。好不好?”学生齐说:“好。”听课的老师哑然失笑。我们的课文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感受春天的生机,居然最后引到了听话上面。听话的孩子固然好,但在这儿讲听话,好像少了创新,这恐怕不是我们新课程要的学生独特感悟课文的能力吧?
2.感悟的时间要真
一次看到一位老师在教学《孔子游春》中关于“水是真君子”一节教学时,读完以后就让学生说说对孔子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这样的题目,对我们教者来说也不是一道浅的题目,何况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要么答不出来,要么将书上的“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重复一遍,就书解书,没有新意,更谈不上拓展和感悟了,清代有一位学者说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所以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经验背景,联系已有经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要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去领悟,而不是为了体现这个环节而领悟。
3.领悟的情感要真
片断一:
同学们,你们好好读读《赠刘景文》这首诗,看看读后你能明白哪句诗的意思?
生1:我明白了:“一年好景君须记” 这句,这句的意思就是说:一年中最好的景色你一定要记住。
师:同学们同意吗?那你们怎么知道:“君”的意思就是“你”呢?
生2:我在书里看过。
生3:我在戏里面听过。
师:“君”是“你”的意思,为何不直接说“你”而要说“君”?
生4:“君”是对人的一种尊称。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不仅是爱学习、会联想,生活中得来的知识也相当丰富,你们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谁说咱们的孩子小?谁说古诗理解起来与孩子们的生活相差甚远?其实,孩子利用课外阅读得来的知识是那么丰富,他们会联想,他们会表达。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要让孩子们说自已所想,表自已之意,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开放起来,要让课外阅读服务于课堂,更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需求课外的阅读。在每一节课上,我们的鼓励是孩子最好的动力,我们的肯定将会使孩子探索的精神更加强盛!
片断二: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生字,请大家读,读后与同桌互相交流交流,你用什么办法记住了哪些生字?
场面:同学们按分好的四人一组进行热烈地交流――
全班交流:
生1:我可以用加一加来记“棋”这个生字,我们刚刚学过一个“其”左边加一个“木”字旁合起来就是我们要学的“棋”字。
生2:我还可以用换一换来记这个“棋“字,用我们认识的”期“字,把右边的“月”换成”左边的“木”。
生3:我还要以用猜谜语的形式……
生4:我还可以用……
大家各抒已见,这简直就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在这节识字课上,学生调动了所有的感官说、想、回忆、这样记忆的生字我相信他们终身难忘。整节课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教师站在讲台上,仿制成了多余的人。全班交流后检查平时记忆力最差的那几个孩子,发现字字全对,他们有信心的认读赢来全班热烈的掌声,这是全班同学表扬和鼓励的掌声,更是孩子们渴求这种课堂的掌声。
片断三:
同学们,《黄山奇石》中写了黄山好几处有名的奇石,但在文中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来,我们大家看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在指导孩子们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后,问:孩子们,书中略写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你们想不想也发挥你们的想象把他们按课文里的其他奇石一样写具体呀?
生1:在一座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像仙女一样的巨石,坐在那里双手弹琴。这就是有名的“仙女弹琴”了。
生2:在一座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只可爱的小狗,仰着脑袋,望着天上的月亮,好像在跟月亮说话,这就是“天狗望月”。
……
何谓“生本”的课堂?“生本”的课堂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根据已有生活阅历,根据已经积累的生活知识,延续了课文,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成就了一节真正意义上“生本”的课堂。
1. 含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几个段落。
2.能看懂图的意思,抓住景物的特点。
3.理解本文的内容,了解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都是什么样子的。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秀美风光的热爱,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秀丽风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
教学难点:根据教师所给的图,都能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法 朗读感悟法 巡回指导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整体感知
我们从上节课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安徽省南部有一个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它有什么出名的景点呢?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课文中写了哪些奇石,你们还记得吗?接着让学生们自己进行讨论,激发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在讨论中激发兴趣
二、利用图画,感悟语言文字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我们先来看有趣的“仙桃石” 吧!
(1)看图想象。
(2)出示图画:
你们看这块岩石像什么?这么大的石桃子人间少有,它会从哪里来呢?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以画引入, 直观形象,启发想象,训练说话,渲染课堂气氛。
(3)感知内容。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石桃的来历。
(4)体会词语。提问:这段话描写仙桃石从天上下来用了哪两个动词? (板书: 飞、落) “飞、落” 这两个词在描写生活中的哪个动物时常用上?你能用这两个词说句话吗?
设计意图:在体会文字的同时体验石头的神奇。
(5)感悟语言。那么大一块石头偏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感情朗读,体会石头的神奇。(让学生白南练习,读出自己的语言语气)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情景中进入阅读,感受“奇” 、感悟“奇” ,训练学生的语感。
(6)渗透写法。这段话先告诉我们奇石的名称,后写奇石的样子。
设计意图:为下面的仿写打下基础。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质疑激趣。看到奇石名字叫“猴子观海” 你会想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学而不思则罔”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精神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2)感知内容。自由读文,边读边想“猴子观海” 的情景。
(3)体会词语。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话把“猴子观海”的情景说给同学听。
出示图画:
(老师、同学适时补充、评议, 示词语:抱、蹲、望。)
设计意图:在体会文字的同时学会把书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相机理解“陡峭” :让学生分辨哪幅图中的山陡峭。
出示图画:
设计意图:化抽象为具体,避免生硬的“解词”。
相机理解: “云海” : 让学生说说印象中大海的样子,然后再引导想象云海。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语言文字形象感悟。
(4)感悟语言。黄山的这番奇景把猴子迷住了。
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感悟神奇。
(5)渗透写法。这小节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至此,学生对这两段文字已有所感悟,为下面画画、说说、写写打下伏笔, 采用从“扶” 到“放” 的教学步骤,运用迁移规律,符合低年级儿童学习的特点。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感知内容。自由读文,说说“仙人指路”的样子。学生说话时,老师画出图画:
(2)体会词语。让学生说说老师画“仙人”时抓住了哪些动作? (相机出示:站、伸、指。)
(3)感悟语言。指导感情朗读。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感知内容。读文章,想象“金鸡叫天都”的情景。
(2)绘画表达。把想象的画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在绘画中无形地进行了对语言的感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3)体验文字。展示学生的作品。(老师、同学给予点评)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文字美,石头奇。
(4)感悟神奇。指导感情朗读。
三、启发想象,训练说话
黄山的奇石还远不止这些。出示图画:天狗望月。仿照前几个自然段的写法,说说“天狗望月”的情景。
(小组内练习,然后指名说。)
设计意图: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丰富想象,规范语言,积累语言,为三年级习作打下基础。
四、迁移运用。积累语言
请学生当小小导游员为来黄山旅游的游客们介绍黄山奇石,还可以结合收集的有关黄山的资料介绍。(教师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把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积累语言, 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在乐曲中、文字中升华情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六、作业
把书中只有名称,而没有描写的“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这些奇石想象并仿写出来。
设计意图:把课上说的训练转为写的训练,及时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课堂导入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画图
1,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中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影响.
2,体会孩子心中的月亮和孩童特点的语言.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1,文中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大如银盘的月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让生自由回答)那么当你看到月亮时,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
小结:由这些古诗或歌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月亮多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二,整体感知课文:
①快速阅读课文,把你收集到的词语展示出来.
款款倏忽袅袅酥酥掬水面面相觑
②找出本文中寻找月亮的地点,其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
明确: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眼瞳中;寻月
三,研读课文.
1,本文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来写月亮运行之迹.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作者详写的是寻月.作者们是在哪里寻月的呢月亮每时每刻都有什么变化呢其中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情绪有什么变化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内容说一说.
板书:
地点踪迹心情
镜中白道-圆-亏-无踪迹失望
院内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羡慕,嫉妒,争执
杯中一人一月,月亮入心人人拥有
河中哪一处水里都有处处都有高兴
眼中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竟是这多
2,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标注方法在文中标出.
3,对于不同地点的雨量的景象个不相同,这样不同的景致,你最爱哪一处,找出来读一读,并简要说明你喜爱的原因.
(1)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道白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2)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
(3)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
4,课堂小结:
作者抓住孩童的视觉和触觉来写,想象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又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文章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写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5,齐读最后一部分,说说月亮在"我"眼里究竟是什么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思考:这三种说法各有特色,你是怎样理解的
弟弟,妹妹的回答含着喜爱,赞美,热烈渴望之情.稚气的语言,显得拙朴而有诚挚."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很有诗意的回答,运用比喻的修辞,长天为纸月为印,形象贴切,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
6,学了文章之后,可见童心的创造力极为高超,童心的稚气可吞长虹.此刻的我们还争执吗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7,是呀,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寄寓了美好的意愿,读了本文之后,你认为人们把月亮比作什么寄托了什么样的意愿
8,孩子的心是一块净土,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整篇文章让我们觉得未经成人污染的童稚的可爱.这不由得使我们想到如何引导孩子发展自己.作者就在文中塑造了这样一个形象――奶奶.读读有关的句子,说说你的看法.
三,总结归纳: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便会展开翅膀,飞向那科学的殿堂,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解决人类解决不了的问题。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便会展开翅膀,带上些树种飞向沙漠,把那一棵棵的树种,全部栽到那荒凉的沙漠,让那里变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便会展开翅膀,飞向祖国的名山大川,看一看黄山、庐山、衡山.......很多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便会展开翅膀,飞向那些旅游景点,第一:北京——我一定要去北京的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国家图书馆、中华世纪坛......游玩一下。第二:桂林——早就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次一定要看看。第三:台湾——听说台湾的日月潭特别美,周围群山环绕,树木茂盛,还有许多名胜古迹。要是下起了蒙蒙细雨,日月潭好象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第四:黄山——课文中学过,黄山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如:“猴子观海 ”,这只猴子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的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够有趣的吧!“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像前方。还有“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090―01
一、再现历史辉煌,点燃学生的爱国之情
初中语文课本中安排了许多介绍我国历史文明与奇迹的文章,如《三峡》《黄山记》《钱塘江观潮》等一些课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不能将教学的重点仅仅放在理解字词句上,这样似乎违背了编者的意图。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结晶,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如果让学生单从文字去感受,一定有许多困难。所以学习这类课文时,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有条件的则可以利用网络、背投,直观地显示场景、画面,让学生知道三峡、黄山、钱塘江潮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也扩展了视野,了解到了与之相关的更丰富的内容,这样不但把课堂与课外结合了起来,也把教材和历史有机联系了起来,从而使青少年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激发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使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在学习中自然地得到培养和强化。
二、走进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反映地方风俗的文章。如《芙蕖》《荔枝图序》《桃园与沅洲》等一些课文。这些课文只是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编排在教材中,其实仅仅是为了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地方文化的欲望。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老师的目光就不能局限于一处,而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各个地方的文化、生活、特产等,也可以延伸到自己的家乡,从中挖掘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真正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记得我在教学《桃园与沅洲》《敕勒歌》两文时,提前准备了许多有关沅州、草原风光的图片资料,课前布置学生也要查阅资料。课堂上,学完课文,师生共同交流了各种资料,使学生了解了大量有关沅州、草原的知识,产生了游览的欲望。在学完课文后,我还专门设计了一堂“热爱家乡”的综合实践课。学生通过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了解到霍去病将军的故事,知道了家乡“酒泉”的来历;通过家乡风景图片及特产的展示,感受了家乡的魅力;通过“葡萄美酒夜光杯”、“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古诗词的吟诵,知道了自己的家乡曾经孕育的灿烂文化;通过导游解说词、广告词的设计创作,产生了宣传家乡的欲望……这一活动的开展,超越了文本,使教材得到了拓展延伸,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感悟诗词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