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认时间

认时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认时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认时间范文第1篇

规范公司须甲方认质认价材料的实施细则,明确在甲方认质认价材料操作作业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责。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由合约管理(采购部)部组织实施的甲方认质认价材料的操作作业,由合约管理部组织实施的甲供材料和设备的操作作业不适用此规定,按照《甲供材料、设备采购实施细则》

3. 术语和定义

3.1认质认价材料:是由供方提供供货单位名单,甲方确定供货单位及材料价格,由供方进行采购的材料。

4.职责

4.1.合约管理部(或采购部)

4.1.1.负责编制需甲方认质认价材料明细表;

4.1.2.组织甲方认质认价材料单位的考察;

4.1.3.询价招标;

4.1.4.确定材料品牌及结算价格;

4.1.5.向供方下达确认单,并抄送预算管理部、工程管理部、项目管理部。

4.2.工程管理部

4.2.1参加甲方认质认价材料单位的考察;

4.2.2负责业务范围内技术条件的确认;

4.2.3负责业务范围内招标文件的会签;

4.2.4参加业务范围内的评标会议。

4.3.项目管理部

4.3.1.督促供方按合同报送甲方认质认价材料的资料;

4.3.2.初审供方提供的资料;

4.3.3.参加甲方认质认价材料单位的考察。

4.4.预算管理部(或成本部)

4.4.1.提供甲方认质认价材料的规格、品种和数量;

4.4.2.参加甲方认质认价材料单位的考察;

4.4.3.负责业务范围内询价招标报价的分析;

4.4.4.参加业务范围内的评标会议。

4.4.5.参加与供方的洽谈工作。

5.工作流程

5.1.甲方认质认价材料单位的选择:

5.1.1预算管理部提供甲方认质认价材料的规格、品种和数量;

5.1.2合约管理部编制需甲方认质认价材料明细表,并将明细表发往项目管理部。

5.1.3项目管理部督促供方报送须甲方认质认价材料的进场计划,督促供方按合同约定时间及时报送甲方认质认价材料的资料,并对供方报送的资料(供货单位、材料样板等)进行初审,初审完毕将资料转交合约管理部。

5.1.4合约管理部对供方提出并经项目管理部初审合格的供货单位进行复审,对未列入公司合格供方的单位组织考察,工程管理部、项目管理部、预算管理部参加考察,考察后共同填写考察报告。

5.1.6考察报告经工程中心总经理审批后由合约管理部补充列入合格供方数据库。

5.2.询价招标

5.2.1工程管理部提供须甲方认质认价材料的技术要求。

5.2.2合约管理部对甲方认质认价材料进行询价,并要求供货单位进行报价。

5.2.3预算管理部对各供货单位报价及供方的报价进行分析。

5.2.4合约管理部、工程管理部、预算管理部共同对甲方认质认价材料进行评定。

5.3 甲方认质认价材料的确定

5.3.1合约管理部就确定的材料品牌及结算价格向总包单位下达确认单。

5.3.2针对品牌及价格与总包单位洽谈,预算管理部参与洽谈。

认时间范文第2篇

月度工作总结

从9月底以来,这一个月的时间我逐渐适应了跟大学生活截然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这一个月是充实的一个月,熟悉制度,熟悉工作内容,开始接手项目,工作做的磕磕绊绊,不是很顺利,虽然勉强做到差强人意,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下是对近期工作的总结和一些自己的积累。

一、工作制度

经过一个月的历练,相比刚来到工作岗位上时的迷茫,到现在的熟悉制度,在此期间,师傅给我讲了很多业务的制度,领导为了让新员工快速上手工作,组织了多次制度学习会,主要学习了材料认质认价管理制度、室内环境质量控制管理办法、临时样板间临时性材料设备及物资处置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通过讲解、交流问答等多种形式,让我对各项管理制度加深了印象并逐渐掌握。只有熟悉了制度,才能在之后的工作中避免犯一些原则性的错误,提高我们工作的效率。在此期间,继续白天跟着师傅手把手教学,晚上回去消化吸收,同时熟悉制度。

二、工作内容

在这一个月中,逐步由师傅指导接手项目,首先接触的就是竞价下单,师傅告诉我注意事项,然后让我自己去熟悉,去实践。当完成后,师傅进行检查,然后指正处不对的地方,进行修改,如此几番过后,我完成了第一单自己接手项目的任务。

在这一个月中,我的主要工作内容为:

1、考察工作。为了给公司的供应商队伍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考察企业的公司规模、营业执照、注册资金、公司资质和业绩,然后对该企业做出评估。经评估合格进入公司单位库后,该企业才可以与我公司进行合作。

2、认价工作。合同外新增材料和变更增加的材料,由施工方提交材料认价申报表进行认价针对施工方申报材料品牌或与其同档次品牌的前提下,尽量得到最低的市场价格。在认价前首先要对认价的材料有所了解,与沟通该材料的参数是否齐全,不齐全的需要和工程部沟通,等参数齐全后再进行询价工作。这一个月以来我共完成认价次,认价后总金额为  元。认价工作虽然并不是真正的去采购,但一定要用真正采购的态度来对待,因为材料的认价价格决定着施工单位的最终认价,也同样是为公司在节约成本,所以我们不能因此而去怠慢。

3、采购工作。这一个月以来我一共完成  次采购工作,采购金额  元。作为基本工作职责,要按照计划时间、规格参数、技术要求,准时保质保量完成采购工作。根据上报的资产购置申请,统一报价标准,拟定询价单,按照制度,执行,汇总各家报价后根据优质优价的原则经评标小组评定选出最优供应商。

认时间范文第3篇

    1我国互认方案的内容

    以网络搜索的方式,对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外的32个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出台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制定现状进行调查,并对互认内容进行比较分析。阶段:各地互认的制定大致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2006年《互认通知》出台到2010年《关于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加强质控中心建设推进互认通知》)的,第2阶段是从《加强质控中心建设推进互认通知》的出台至今。调整省份:第1阶段共有31个省份了互认,其中12个省份在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检验质控中心质控工作开展情况重新调整了方案。内容:第1阶段明确了互认项目的有24个省、互认范围的有15个省、互认依据的有10个省、组织考核与评价的有8个省、互认判定人的有17个省、统一互认化验单格式的有6个省、病历处理方式的有7个省。第2阶段明确了互认项目的有12个省、互认范围的有12个省、互认依据的有12个省、组织考核与评价的有12个省、互认判定人的有2个省、统一互认化验单格式的有6个省、病历处理方式的有3个省。与第1阶段相比,第2阶段更加明确、细化了一些内容,如明确指出互认项目、互认医院确认的依据是区域内医疗机构参加质控中心室间质控的质量控制状况与医院PT成绩,互认判定人基本上指定为诊治医师,而能否互认的依据还要结合临床;一些省份互认项目有增有减,而组织、考核与评价的机构有的省份除了卫生行政部门外,还增加了质控中心,一些省份如湖北,则把整个考核、评价职能调整分配给湖北省质控中心。

    2互认的亮点

    互认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亮点。①提出了医疗机构互认相关的技术标准。如北京在互认工作中提出《实验室管理与技术要求》作为互认的技术基础,建立了《临床样本的采集、运输、保存要求》、《检验设备的校准与维护要求》、《检验报告信息完整性要求》等质量标准。②探讨与其他卫生政策,特别是分工协作机制建设项目的衔接。一些省份如上海,要求必须在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内、有对口支援关系的医疗机构之间互认;成都经济区8市建立了区域内互认、多点执业、门诊通用病历、双向转诊、临床用血应急调配等多项分工和协作机制。通过互认,达到设备共享和节省时间、成本的效果,如成都以市五医院为核心组成“成都市城西医院集团”构建“一小时医疗圈”,圈内医院互认检查结果,不但节省了等待时间和经济成本,而且还建立绿色通道,可以直接开单去上级医院检查,减少了设备的重复配置,并保证了检验质量。③一些省份鼓励社会资本开办独立实验室。

    3互认的不足

    1互认推进缓慢。①一些省份仅仅停留在互认的宣传上,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开展了互认工作的省份进度参差不齐,总体上进展不快。②在统一互认化验单格式、标准化病历处理方式和互认过程中医疗纠纷处理等方面成效不大,这也是互认工作进展不大的重要表现之一。③在强调医师注意义务和落实患者知情同意权与选择权方面,相关规定没有提出足够的意见和指导方法。④对互认的相关宣传重视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没有建立有效的分工和共享机制,一般医师对外院检验及其质量控制体系不了解,因担心误诊而对采信外院检验结果心存疑虑,有的患者对互认理解有偏差,往往认为互认应该是所有的项目,或者不知有互认而不带外院的检验结果。⑤大多数省份对不同等级之间医院的检验结果互认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上下级医院互转或互换才是互认需求最多的就医方式。

    2不能互认的检验项目没有进一步的规定。卫生部核准开展的检验项目共有1100左右,而目前能互认的项目大约在50个左右。真正意义上的一单通远没实现,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作用和效果没有显现。

    二、互认推进困难的原因

    1医院补偿机制及支付方式不完善

    目前,服务收费是我国医院的主要补偿渠道,其中检查费占医院医疗收入的二成多,同时,医疗机构又实行按项目收费的支付方式,缺乏转诊与分级医疗机制,医院只有成为一个设备完善的医疗主体。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各医院积极购入检验设备。设备竞赛不但导致医疗体系提供检验服务的总体成本过高,而且导致过度检查、重复检查。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推行互认显然会遭到来自医院与医生的阻力。

    2医学检验准入不严格造成重复配置

    目前,我国区域卫生规划对检验设备的配置没有做出必要的规定和要求,准入机制无严格的规定。检验技术也没有像其他医学技术临床运用一样进行分类分级管理,除了科研型的检验项目外,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可开展《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之内的检验项目。医疗机构出于创收的需要,各医院没有对检验方法学和检验系统进行详细评价,创造条件开展尽可能多的项目,同时出于成本压力,则又尽量压缩质控活动和开支、更换低价的开放试剂、降低试验条件标准,即区域内配置了许多不同的检验系统,不但降低了检验的质量,而且增加了量值溯源难度,造成比对困难,难于保证各实验室检验质量的一致性,从而增加了互认推进的技术难度。

    3医学检验方法与质量控制手段的局限性

    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检测都存在一定的误差。可信的检验结果要求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体系必须稳定可靠,能及时发现、控制与修正各种误差因素,即检验系统的不精密度和不准确度在控制范围内。然而,大多数检验项目由于质控稳定性差及定值困难,常规的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方法无法保证检验质量,难于建立连续的量值溯源链,只能依赖实验人员的能力和设备设施条件。技术复杂的检验项目开展过于普遍,机构过多,各实验室质量无法保证一致性,即互认施行的前提条件无法满足。分享技术能力及质量控制水平高的检验机构是最佳选择。

    4软科学相关研究的滞后

    软科学相关研究的滞后,不能为互认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检验方法学评价、检测系统评价等有关的检验技术与质控技术基础性研究滞后,如量值溯源、循证检验;②与医学检验服务体系、法规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等有关的理论研究滞后,如实验室、检验项目准入,实验室认证与认可,检验标准化;③互认的法律因素、检验信息化等与服务流程有关的研究滞后,如互认病案处理、检验临床相互沟通、化验单格式化。

    三、建议

    1开展互认相关理论研究

    为进一步落实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目前尤其迫切需要开展的理论研究有:厘清互认过程中的法律责任问题,如检验的时效性、医疗安全风险和医患纠纷风险的规避与处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与选择权等;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病历处理方法与《病历书写规范》一致性;统一的化验单格式等。

    2逐步扩大常规检验结果互认到基层医疗机构

    采取建立质量标准与技术标准、加大检验人员培训力度等措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和可比,加强对临床人员的宣传与教育,提高认知度,增强医生信心,切实转变医生循证检验的临床诊疗思维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了解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意义、方法和内容,逐步转变分级医疗的就医模式。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实验室建设,执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特殊要求》,进一步加大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力度,扩大室间质量评价(EQA)和室内质控数据实验室间比对(ICIQC)范围到基层医疗机构,促进基层常规检验项目的检验能力与质量的快速提高,为医学检验结果互认范围的扩大打下基础。

认时间范文第4篇

金丝熊认主人金丝熊会认主人,但认主意识不及猫狗那样强烈。由于视觉和听觉系统较差,金丝熊主要通过逐渐熟悉主人手上的气味,不再害怕和排斥主人,可以在主人手上睡觉。

对于气味不熟悉的手,金丝熊会排斥,还可能会啃咬。要想和金丝熊建立亲密的关系,主人平日里可以用手给它喂食零食和食物,增加与它的互动。

金丝熊的记忆时间比较短,因此主人需要每天接触它,一旦长时间没有给它喂食了,金丝熊会慢慢忘记主人的气味,从而变得又不认主了。

认时间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景区;树木认种认养;广东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1-0000-00

在政府爱绿护绿的绿色理念倡导下[1],广大市民群众激发了对造林、绿化种植活动的热情,可在城市居住环境都紧张的情况下,拥有一片自己的地,栽种一棵自己的树木显得如何珍贵?正是迎合市民群众的需要,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号召,纷纷组织不同规模的认种认养活动,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唐山市连续16年开展的“一人一树”营造城市森林活动,广州市政府为提高城市生态建设水平,迎接绿色亚运而组织得"共建花园广州――认种认养树木"活动[2]等。全国风景区及公园在政府的倡导下,也先后开展了树木认种认养活动,其中广州白云山、成都浣花溪公园的认养活动就开展的非常好,一棵乔木、灌木,一片草地、一片竹林等不同单位都得到广大游客的参与。这种有组织有指导性的植树活动受到广大游客的大力支持和踊跃参与。

1 认种认养活动的起源和历史意义

我国最早的认种认养活动源自于1981年12月13日通过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30多年来,各地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形式,广泛宣传义务植树的公益性、义务性和法定性。同时各主办单位和集体在还没能承担全民免费参与该项活动的情况下,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行“以资代劳”、从事公益绿化宣传、认种认建绿地、认护认养古树名木、购买森林碳汇等方式相结合的多种实现形式,尽量为有需要的广大市民提供植树的平台和机会[3]。

2 白云山风景区认种认养活动情况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作为广州市的市肺,在此景区举办树木认种认养活动最得民心,景区顺势抓住这个机遇,担任起活动先锋,积极呼吁全民参与活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景区绿化建设,不断提高风景区生态环境和绿化水平。白云山风景区早在2001年开始组织树木认种认养活动,截至2012年,共举办了12届,累计种植乔灌木达46000棵之多,主要树种有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 、宫粉紫荆Bauhinia variegat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 、黄花风铃木Tabebuia chrysantha、海南蒲桃Syzygium hainanense、诃子Terminalia chebula.、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 、菩提榕Ficus religiosa、千层金Melaleuca bracteat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 、柚木Tectona grandis 、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玉堂春Magnolia liliflora 、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茶花Camellia japonic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美洲合欢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 、琴叶珊瑚Jatropha integerrima等乔灌木;参加活动人数达75000人次,既有团体也有家庭、个人等不同形式,其中最大的单位有上千人次。多年来,景区的认种认养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随着活动的逐年开展,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项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暴露出了新的问题。

2.1现有的组织形式

目前白云山风景区的认种认养活动是统一组织、统一宣传,但又根据景区地形特点各有侧重。年初由管理局职能处室收集局属各个管理处编制的认种认养活动方案,进行综合审核植树地点、认养树木的树种以及费用标准,然后通过网络、报纸、电视、信件、电子屏幕、宣传牌、广播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景区公布方案之后,指定专门负责人接单。游览服务中心是整个景区认种认养活动的主要联系窗口,值班人员根据游客需要,再联系相关管理处进行跟踪办理,此外,游客也可以通过直接与各景区具体负责人进行电话联系、面谈等,查看现场,确定所种植的植物品种、数量,约定植树日期、双方联系人,届时各个景区提前准备好苗木、工具,安排绿化人员协助并跟踪做好为期一年的养护。

2.2 潜在的操作矛盾

白云山风景区开展认种认养活动以来,得到广大市民游客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为景区的绿化恢复及景点打造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同时也为游客留下了珍贵的记忆和希望。但是,随着活动的逐年开展,组织方与参与方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

2.2.1 景区适宜种植地逐步减少与认种方对片区、甚至大片区认种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随着复绿工作标准逐步提高,管理局要求局属各个单位杜绝黄土、缺株等不良现象,加上各个景区挖掘原有的空置地不断打造新景点,景区内很难再腾地出大片的空置地用于开展认种活动。而部分参与方倾向于种植活动,往往要求种植地是一个平缓的片区,越大型单位需求声越高。

2.2.2 景区适宜植物树种与认种方主观意愿的矛盾。景区的认种活动是基于景区整体规划而设计的(包括种植地、树种、规格、数量),但是参与方往往希望树种能够体现自己的主观意愿,相当部分游客都倾向于大型乔木、开花植物、寓意植物,景区提供的树种不是参与方所青睐的。

2.2.3 景区认种活动的初衷与参与方传统需求之间的矛盾。

景区开展认种活动首先是想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一个亲手种植的机会和场所,但景区就是景区,并非私人用地,认种不是简单的提供土地,任其种植,而是需要整体规划,合理配置的一项有组织的社会互动活动。景区在编写认种认养活动方案之前会进行全山调查,从景区复绿、绿化升级改造、景点打造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并将整个活动方案向社会公开。若是在景点打造区域种植,则需要乔灌木数量合理配置,而游客自发的意愿中缺乏为景点整体配置的考虑,目前,若全部利用社会认种力量来打造一个新绿化景点的周期长,成功率非常低。

2.2.4 景区整体规划需要与认种方永久保留所植树木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风景区开展认种认养活动以来所有的认种认养树木有效期均为一年,但这并不是所有的游客能认同。景区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大环境,既有市政府的规划建设项目要求,也有白云山自身的建设需要,更要承受自然灾害的变故,景区内所有的植物原则是不会移植,但不排除因上诉原因进行移植的现象,故这个有效期与游客认为的永远是有区别的。

2.2.5 景区认种活动的火热与认养活动的冷清之间的矛盾

参与白云山认种认养活动的游客对植树活动参与性的理解还比较传统,认为参与植树就是要亲身体验植树的过程,种植一棵树,寄托希望,倘若认养一棵已有的树木,认为对爱绿护绿工作的支持不到位。

3 调整景区认种认养活动模式的必要性

当前,白云山风景区已成功晋级为全国5A级风景名胜区,这对景区绿化水平和认种认养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白云山的绿化覆盖率已达95%以上,据白云山风景区官方统计,白云山目前共有绿化面积4.2万亩,每天可吸收2800吨二氧化碳,放出2100吨氧气,可供近300万人正常呼吸之用,被称为广州的“市肺” [4]。在广州国际化的大都市里,城市中心的景区开展认种认养活动从一开始就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然而随着活动的逐年开展,在土地资源的限制下,由于前期认种活动思想认识不透彻、规划的不合理、操作模式不合理、管理手段不扎实、组织机制不灵活原因,导致认种认养活动开展还不深入,认种认养工作未能与景区绿化美化工作真正相结合,尤其是缺乏针对新形势下的认种认养活动持续开展的新模式。为此,景区务必认真总结新形势下认种认养活动的组织体制、操作模式和管理方式,与时俱进,适时调整,采取多种认种认养工作的有效实现形式,为广大游客参与认种认养活动创造条件,努力推动景区绿化工作适应新形势、取得新进展。

4 探索认种认养活动行之有效的模式

4.1 固定地块,建立基地。植纪念树、造纪念林是吸引公民参与认种活动的有效形式。要继续深化认种认养基地建设,把认种活动与景区林相升级改造,景区绿化重点工程、景点改造及营建主题性公益林等相结合,根据市民游客的需求及景区景点改造的双重需要,冠名以“亲子林”、“同心林”、“青年林”和“爱心林”等,突出主题,恒久纪念;利用市民游客的认种活动,以基地为单位,几年内打造一个个景区亮点。

4.2 提前计划,助景区绿化。景区的绿化工作量繁重,受塌方、游客破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景区的绿化总是处于一个复绿补种与被破坏的动态平衡中,若能将“为植树而植树”的思想转化为将主动为景区复绿,让认种活动与景区复绿工作紧紧相结合,推动景区认种活动最大适用化、合理化,特别是在满足塌方复绿的基础上,又注重景观的恢复和改造,多层次多色彩地配置塌方苗木,把简单恢复的塌方地变为景区新景点。这其中要求景区在每年的认种认养活动前,切实将景区内需要复绿的苗木品种统计清楚,不妨让市民游客以认种的形式复活一处塌方,复绿一段绿篱,补种一块草坪,甚至复绿一个树圈等小举动,在亲身体验认种活动的同时,切切实实参与景区建设工作。

4.3 匹配文化,认种造型树。在总结历年的认种认养活动经验基础上,了解到精致美观的造型树和大树更被游客所接受。针对目前景区植树地点的有限性,可以按照景区总体规划设计,结合景区部分景区文化品位的需要,在主要景点或经典建筑物周边种植造型罗汉松、造型杜鹃等。

4.4 主推认养,精心呵护。要在全景区甚至全市重点推荐认养活动,利用社会的力量来保护维护景区已有的生态资源,特别是目前在景区缺少任意认种点的实情下,开展景区大树认养活动,是落实《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精神的另一重要形式。越多人参与认养活动,则越多人把白云山当作自己的家,用心去呵护,无形中可避免很多绿化破坏行为。针对部分游客存在倾情于大树的思想,景区可以推出一批景区内的古树名木、重要景点大树、特别品种树木,公布面积、株数地点和认养标准,由单位和公民自愿报名参加。要不断优化认养活动的具体实施办法,增强认养活动的吸引了、影响力,明确权利义务,签定协议,实行挂牌,认种认养时间可以五年一期,也可以一年一期。要大力推广“绿色使者”制度,面向全社会征集志愿人士开展护绿爱绿活动,加强对绿化建设和义务植树工作的社会监督。当然,认养活动理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

5 结语

通过不懈的努力,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如今已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成绩面前,白云山风景区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资源价值、管理水平和发展速度,加速推进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大力开展景区认种认养活动的同时,务必针对新形势,制定完善认种认养活动的实施办法,要加强活动的组织管理,要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加强检查、督促和考核,对不规范组织或保养不合格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实行检查通报和考核表彰,奖优罚劣,同时要重视适地适树原则,切忌以盈利性为出发点,切实推动认种认养活动积极健康发展。

致 谢:在本论文的撰写中,非常感谢广州市园林科研所高级工程师张乔松的精心指导,感谢白云山管理局园林绿化处林燕的帮助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林树森. 林树森市长在广州市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广州政报, 2001,(04)

[2]柯宣东.广州启动“共建花园广州――认种认养树木”活动[J].中国花卉园艺, 2010,(06).16

[3]田新程.让认养林木绿地成为新时尚[J]. 中国林业, 2009,(08): 16-18

[4]http://.cn/[Z]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名胜区管理局官网

作者简介:

郭泽平(1982- ),女,湖南郴州人

认时间范文第6篇

学分互认不仅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学术活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北京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浙江高教园区学生跨校选课等典型的学分互认实践案例,总结出我国目前学分互认的通用模式包括跨校选课、合作开设辅修专业、学生校际交流等模式,并对我国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实践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学分互认;学分银行;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11—0027—08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相互之间基本上处于自然的隔绝和封闭状态,各自发展,缺少合作与沟通,即使有合作,合作的范围也非常有限,这种封闭发展的模式不仅限制了学术的融合与发展,对于学生的校际流动也存在很大障碍,学生要从一所大学转学到另一所大学,除了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几乎没有别的路子可走。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很多高校也开展学分互认,为学生的学习与交流提供更多的沟通渠道。学分互认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减少学生辍学率并促进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间的自由流动,还可以扩大高等教育的覆盖面,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实现。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力开展的国家和地方开放大学建设中,大多都把“具备学分认证、转换、存取等功能的学分银行系统”作为开放大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学分互认则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方面。

本文通过介绍与分析我国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对当前我国学分互认的实施模式、实施标准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实践借鉴与参考。

一、相关概念界定

学分互认来源于英文的“Credit Transfer”,目前在国内表述为“学分互认”、“学分转换”、“学分转移”等,对其内涵的界定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学分互认通常是指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高校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它表明合作高校间的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习本校的课程来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通过联合办学或协议中的其他院校提供的相关课程来获得所需学分。只要所修课程成绩合格,学生所取得的学分(或学习的课程等)可在合作院校间被认可。

第二种,所谓高校学分互换,是指学生除了学习本校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相关课程,所修得学分可以转换作本校学分,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其它院校所承认。学分的顺利互换可使学生在校与校之间的流动(即转学)成为可能。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基本含义还是一致的。所以可以这样定义学分互认: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高校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也即已经获得的由国家统一认可的各级各类学校给予的学分,如何科学地转换为当前学习的学分。

本研究的“学分互认”, 广义的概念等同于学分互换或学分转换,其内涵是指学生在一所学习机构学习所获得的学分,能够被另外一所机构认可。学分互认的实践不仅局限于国内的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还包括国际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学分互认。

二、我国高等教育领域

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

综合国际上已有学分互认的实践,主要有相同层次高校与不同层次高校间学分互认两种类型。虽然两者在具体内容上不完全相同,但其主要作用与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采取灵活的学分互认制度来确保学生在不同高校间学习所得学分具有可转让性和累积性,促进学生的正常流动,鼓励并帮助学生在较少或不增加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完成预定学业。

相同层次高校间学分互认,具有代表性的是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它通过采取灵活的学分制度来确保学分可在不同机构间转换并且可累积,在高等教育范畴,设计一套简化的、易读的、可比较的资格框架体系,用以在各个机构开展学分互认时参照执行。不同层次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制度,较典型的有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与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该制度的实施促进了两年制社区学院教育与四年制大学教育的顺利衔接。相对于国外学分互认的大范围实践,国内的校际学分互认则局限于一些小型联盟内部,这里就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从产生的背景、发展现状、实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

1. 产生背景

学院路——北京西北部一条不足3公里的道路,两侧彼此相邻地坐落着10多所国内著名高校,包括闻名遐迩的8大院校在内的这些高校多数是建国后建立的行业性高水平大学,50多年的发展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人才。就单个学校而言,特色学科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就整体来看,学科齐全、优势突出。为适应我国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北京市学院路地区高校密集、教学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1999年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成立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经过2002年和2010年两次扩充,已经发展为包括19所高校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内共20个成员的教学共同体[1],开展全方位的跨校教学合作活动。

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秉承集成成员优势、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指导思想,综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结合北京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资源共享,既促进了成员校自身的建设发展,又推动了不同特色院校的融合发展。

2. 发展现状[2]

(1)办学模式

基于地域相邻和各校优势特色专业的结构特点,学院路共同体采用了“一校式”办学模式,组建一个虚拟的单一学校,在教学方面,各校遴选具有特色的优质素质教育课程供所有成员校学生跨校选修,互认学分;在教学管理方面,通过一个虚拟学校,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分散实施,实现资源共享。“一校式”运作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一是创建以师生为本的“一校式”教学管理体系,二是构建面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校式”教学课程体系。

(2)教学管理体系

对应个体普通高等学校校长、教学院长、教务处的三级管理模式,教学共同体的教学管理采取理事会、处长联席会、管理办公室的三级管理模式,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理事会由所有成员单位组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担任理事长,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就关系基地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做出决议,责成管理办公室具体落实。不定期举行理事长单位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重大原则问题。

处长联席会由所有成员单位教务处主管处长组成,每半年定期召开一次,总结前一段工作,通报财务情况,布置下一阶段工作,讨论解决涉及所有成员的具体问题。

管理办公室由6个副理事长单位教务处主管处长组成,现在挂靠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负责组织起草管理文件以及处理日常具体工作,遇重要事情提出解决方案,报正、副理事长审批决定。

管理办公室下设6个工作组,负责对应的职能,每个工作组由5所成员校组成。

(3)课程体系

教学共同体通过三个层次的教学实现学分互认:校际公共选修课、单个成员校开设“跨校辅修专业”、多个成员校共同开设 “共同体辅修专业”,这三个层次构成了教学共同体的课程体系。

至2009年,教学共同体开课1,200多门次,参加学习的学生超过10万人次,学生选修共同体校际选修课已平均达到其整个选修课的40%,占总学分的8%。

至2011年秋,校际公选课已发展到除军事之外的11个学科的265门跨校选修课程体系,分布合理。

共同体遴选专业优势明显的成员校,开设了34个“跨校辅修专业”。如北京邮电大学 “通信工程”;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保健方向)”、“体育管理”等[5]。

对于“共同体辅修专业”,成员校中多所高校合作共建了16个“共同体辅修专业”[6],相当一部分是目前国家专业目录中没有的新专业,如“总部运行及管理”、“会展经济及管理”等。

(4)学分互认的质量保证

为保证共同体的教学秩序和质量,共同体建立了全方位的质量监督体系,以理事会章程为根,以适时出台相关教学管理规章为枝,制定统一的教学组织、管理、实施要求,由各校自行落实。主要的管理制度包括《北京市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理事会章程》、《校际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规定》、《共同体辅修专业组织条例、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等。

为了保证学生在共同体内学习的便利性,教学共同体于2001年开设了“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门户网站”,建立了共同体教学、管理、服务互动平台,从技术手段上保障了高效的“一校式”教学管理。所有学生通过网站选课注册、辅导答疑、提交作业、成绩管理与查询、远程网络教学甚至远程考试等,部分课程还实现了远程网络教学。

3. 实施的效果

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多样化的课程吸引了多达16万人次的学生,对于成员校,“通过资源共享,形成了成员校教育资源互补利用的多赢局面,使得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促进了成员校自身建设发展,正逐渐形成不同校园文化互融促进的局面。”[7]。因此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也被国家和北京市列为教育体制改革重点项目,受到各方人士的褒奖与关注。

(二)上海市东北片普通高校合作办学[8]

1. 产生背景

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及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和工作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杉达学院等10所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高校,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合作精神,自1995年起组建教学协作组积极推行跨校的合作办学。[9]

2.发展现状

(1)学习形式

上海市东北片普通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目前提供如下三种形式的跨校学习:名教授流动讲座、跨校修读选修课程、跨校修读辅修专业。

名教授流动讲座主要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由教学协作组成员院校的知名教授专家为各院校的学生开设讲座;跨校修读选修课程由教学协作组各成员院校提供有特色的课程,学生在选修课程开设院校修读;跨校修读辅修专业充分体现教学协作组各成员院校的办学特色,使学生在修读本校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跨校修读辅修专业的课程。

(2)教学安排

教学协作组每学期汇总各成员院校提供的名教授流动讲座演讲人名单、演讲主题及联系方式;各成员院校每学年至少安排一次名教授流动讲座,并负责落实。

教学协作组每年分别在五月和十一月汇总各成员院校提供的下学期跨校选修课程,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开设院校、主讲人姓名、学费等信息,向各成员院校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公布;学生向学籍所在学校的教务处提出跨校选修申请;经学籍所在学校的教务处审核,并经教学协作组协调确定课程修读学生名单;通知修读学生缴费并发放听课证。原则上跨校选修课程的学时为30学时、学分为2学分,每周上3个学时共10周,一般安排在周三晚上。

教学协作组在每年的五月汇总各成员院校提供的跨校辅修专业,包括专业名称、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开设院校、学分、学费等信息,制订“上海市东北片普通高校本着合作办学跨校辅修专业教学一览”向各成员院校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公布;学生向学籍所在学校的教务处提出跨校辅修专业申请;经学籍所在学校的教务处审核,并经教学协作组协调确定辅修专业修读学生名单;通知修读学生缴费并发放听课证。原则上跨校辅修专业设置8至12门课程、总学分为25至30学分,学制为三至四个学期,开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双休日。

(3)教学经费

在东北片合作办学管委会办公室每学年核拨给教学协作组的经费中,提供每个院校一次名教授流动讲座的资助,用于支付演讲人的酬金及有关的车费、宣传费等;其余的名教授流动讲座由各院校的教务处予以支持和资助。

修读跨校选修课程的学生须缴纳修读费,每门课程的修读费在50至200元之间;学生中途终止课程学习,所缴费用不予退还。

参加跨校辅修专业学习的学生须缴纳辅修费,辅修专业的每学分学费在100至200元之间;学生中途终止辅修专业学习,所缴费用不予退还。

开设选修课程和辅修专业的院校应将所收取的修读费和辅修费中的5%交教学协作组作为教学协作组的行政、管理费用,以减轻各院校教务处的负担。

(4)管理机构

上海市东北片普通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成员由各院校教务处处长或副处长组成,组长单位为复旦大学、副组长单位为同济大学。??跨校学习的有关事项须在教学协作组的统一协调下,由各院校教务处负责实施。

3. 实施效果[10]

根据2007年的数据,在各成员高校及教务处的真诚合作下,这些高校每学年开设跨校学习课程100多门;每学年注册参加跨校学习的学生4,000多名。累计有14,000多名学生参加跨校选修课程学习、 15,000多名学生参加跨校辅修专业学习。[11]

(三)我国普通高校学分互认的其他案例

1.浙江四个高教园区学生跨校选课

浙江省高校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开始于2001年原杭州城西的8所学校发起的校际选课,随着高校的整体搬迁,浙江参加“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高校的地域,已从杭州城西扩展到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滨江高教园区、温州高教园区和宁波高教园区。

从2002至2003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滨江高教园区内相邻的浙江中医学院、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实行学分互认、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制度,这将充分利用各校教学资源,发挥高教园区的整体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设课程为各校特色课程或优秀课程,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一般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

2004年,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通过充分协商,共同制定了《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学管理工作暂行规定》,明确开设的课程都是各校的特色课程或优秀课程,并编制《校际选修课课程选课指南》。根据规定,各校先开设2门选修课,以后视情况逐渐增加;每门课程计2学分,一学期授完,学分互认。

根据有关资料,从2005年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开始开设校际选修课到2008年,高教园区每学期开设课程数量基本保持在32门左右,选修学生达6,000多人。学生对14所高校开设的课程满意度基本保持在90%以上,学生对部分课程评价比较高,高教园区开设校际选修课,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价值。[12]宁波市高教园区从2003年起开设校际选修课,当初只有3个高校共开设6门课程,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园区内5个高校共开设20门课程,学生共有2,659人次修读了校际选修课。[13]2002~2008年,滨江高教园区共开设跨校选课课程107门,共12,067名学生受益。[14]根据2006年的数据,浙江各高校累计开设互选课已超过100门次,一共大约有10,000余名大学生参加选修。据初步调查,其中80%的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超过70%的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学分。[15]

2. 沈阳市北片高校跨校选课

为进一步挖掘辽宁省高校的办学潜力,发挥各高校的办学优势,促进各高校之间的广泛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沈阳体育学院联合辽宁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沈阳市北片地区六所高等院校于2000年成立了教学协作区,进行跨校选课的探索。

为保证教学质量,各高校的教学管理明确自身职责,每学期召开一次教务处长、教务科长及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会议,总结本学期跨校选课情况,交流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规定跨校选课的程序;制订《跨校选课暂行条例》;编制《选修课指南》及《开课计划》供学生选课参考。

2000~2003学年学生跨校选课人数达到11,575人次,各校所开设的课程达47门,涉及文学、艺术、礼仪、科学、网络、健康、体育、易学、医学等各个方面,且各校所开设课程均为各校的优质课程,满足不同院校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16]对跨校选课学生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可跨校选课这种学习方式;87%的学生认为通过跨校选课,他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85%的学生认为通过跨校选课,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80%的学生认为通过跨校选课,在同其他院校的学生进行交流时有很大的收益;70%的学生认为通过跨校选课,将来在择业上会有更大的自。

3. 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

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机构成立于1994年8月。联合办学的宗旨,是利用各成员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种办学条件,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宽办学途径,提高办学水平[17],目前的成员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4所高校。

西南片联合办学机构于2004年建立了“跨校选课、互认学分”制度,推出了《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研究生跨校选修课程暂行条例》、《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学生跨校修读选修课程暂行条例》,学生跨校选修课程的学分可作为公共选修课学分,计入总学分,并能得到联合体内各高校的互认。

西南片高校在籍全日制本科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跨校选修课程。选修课按学分收取修读费并以校际方式结算。跨校选修课程一般以学期为单位开设,每门课程的总学时数为32,2个学分。授课时间每学期为12周(含考试),课程一般安排在周三晚上。[18]

根据2010年的数据,西南片跨校辅修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现开设辅修专业的学校达到 11所,参与跨校辅修专业的同学累计11,152人,获得跨校辅修学士学位已有3,019人。[19]

三、我国学分互认的实施模式

综合上述的案例可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学分互认的实施模式主要包括跨校选课、开设辅修专业合作培养学生、学生交流以及课程免修等几种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

(一)跨校选课

跨校选课是我国高校开展校际学分互认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学生由学籍所在校派出,到互认学校选修相应的课程,该课程学分在派出校和接收校都认可。在跨校选课中,合作高校通常选出自身的特色课程,面向合作群体内高校学生开放。选修的课程可以是学校已有的课程,也可以是新开设的课程。

跨校选课对于学分互认的实践来说,属于比较容易实施的方式,因此我国大部分学分互认的联盟一开始基本都是从跨校选课开始的。

目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很多互认联盟还通过网上选课系统为学生服务,方便学生跨校选课。

(二)开设辅修专业合作培养学生

开设辅修专业合作培养学生是我国学分互认比较高级的实践形式,在跨校选课的基础上,联盟内的成员各自提供相应的课程,共同合作开设辅修专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辅修专业的学历学位证书则由合作机构共同签发。

开设辅修专业相对于跨校选课更复杂,不再局限于单独的几门课程,而是要从专业规划方面设计,无论是原有专业还是新开设的专业,需要合作伙伴共同参与设计与开发,集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形成吸引学生的辅修专业。

目前开设辅修专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单一的学校独自开设,供合作院校的学生学习,学分双方互认;一种是多所学校合作开设辅修专业供联合院校的学生学习,学分多方互认。前者类似于不同院校间的专业共享,后者类似于专业共建,但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校际学生交流

校际学生交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的主要形式,是指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意愿,选派本校学生到对方学校或接受对方学校选派的学生来本校交流学习,并相互认可学生选修的课程、成绩和学分。[20]这不仅有本科生校际交流,而且有硕士、博士研究生校际交流;不仅有国内高校之间的学生校际交流,而且也有与国外(境外)高校之间的学生校际交流。学生校际交流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学期或一学年。[21]校际交流形式的学分互认一般要签订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以保障学生所修学分能够获得认可。

我国的校际学生交流是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过程中,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尝试。国内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在本世纪初已经进行交流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现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为在全国普通高校的推广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例如,2004年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六所高校启动的“长三角高校交换生项目”;又如2006年开始的《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关于本科生合作培养的协议书》,双方每年向对方优势学科互派本科生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培养;规模较大的还有2009年10月我国九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同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互认交换生的成绩和学分,共同培养年轻学者等。[22]这九所高校将联合推进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在本科生层面,九校将开展课程学分互认和学生第二校园学习交换,这意味着交换生可以在另一学校进行学习,获得的成绩和学分得到九校的互相承认;在研究生层面,他们将设立学科培养平台,申请面向九校的研究生,获准者可进行半年以上的访学研究,获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同样得到互认。[23]南京仙林大学城教学联合体也采用了交流生培养的模式,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的“交换生”可以在联盟校内任一学校进行一学期或多学期的学习,联盟校互相承认交换生在他校学习和交流期间取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在专业对等或者相近的基础上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高校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又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促进人才流动。

校际学生交流与跨校选课不一样,前者是学生由在籍校到非在籍校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在交流期间驻留非在籍校,其表述一般以时间为计量单位,如交流半年或者一年;后者是学生选修非在籍校的课程,不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驻留非在籍校,其表述一般以课程为计量单位,如选修一门课或多门课程等。

(四)课程免修

课程免修是指学生在完成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某门课程之前,由于此前已经修习过相关课程或取得过相关证书,表明其已经具备课程目标中预期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可以不必再重复学习,即可获得学分。课程免修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广泛存在,特别是在成人教育领域,由于成人学习者在参加继续教育之前往往已经成功完成了某些学习活动,因此,可以免除某些课程的重复学习,以节约学习者和教育机构的时间和经费支出。如已获得国民教育系列各类高等学校研究生、本科、专科以上学历,并参加电大高等专科第二专业学习者,其原所学某门课程(6年有效)达到现行教学计划对该课程要求的予以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对于公共基础课程(15年有效),允许已获得相应科类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者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24]

四、我国高等教育学分互认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介绍与分析以及学分互认实践模式的总结,可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学分互认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分互认的范围有限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的范围有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校际选修课通常由地理位置上较近的几所学校共同开设,学生可以跨校选修课程的范围仅限于小区域内,而校际学生交流也只是在签订合作协议的高校间展开,还不能实现大范围内学生的自由流动。

其次,我国的学分互认主要还是集中于同一层次或者相近层次的学分互认,至于不同层次的机构间的互认目前比较少,比如专科与本科的衔接,很多学校还需要通过考试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机会。

(二)互认的学分类型比较单调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互认的学分类型比较单调,首先目前已有的学分互认的课程类型,除了共同开设辅修专业这种形式外,其余形式的学分互认的课程主要集中于公共选修课方面,专业课方面的学分互认还受到诸多限制。但对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分互认相对于公共选修课有更强大的吸引力。

其次,因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对于学生的先前学习成果的认证比较滞后,导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分互认还没有涉及先前学习评价学分的互认,而这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来讲可以说是一大缺失。

(三)只能实现跨校选修,不能实现转校

我国高等教育学分互认仅限于学生外出学习的学分在母校获认可,无法实现转学时的学分互认。学生如要转学,只能退学重新参加入学考试。

(四)尚未形成完善的学分互认机制

国内的学分互认建立在高校之间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虽然各高校在校际选修课开设、跨校学生交流规程等方面作出了探索,形成了一些规则制度,但对于更具体的,比如何种课程学分能够得以认可、如何保证课程工作量的对等性、如何保证课程内容的可替代性、如何保证转移学分的质量等方面,国内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认证机制。整体而言,学分互认的发展还远未成熟,有较多细节性问题未得到重视和解决。

(五)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的学分互认主要还是教育机构自发的行为,缺乏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也缺乏相应的规范。相比较而言,国外大多数学分互认基本都有政府或者半政府机构的指导与协调,如欧盟、加拿大和韩国,或者有法律支持,如《日本的学校教育法》。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缺乏。

五、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领域

学分互认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学分互认实践的建议

1.扩展学分互认的范围,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与成长通道

首先要突破地域限制,让学生在全国范围内有自由流动学习的机会;其次是打通不同层次院校之间的壁垒,让学生直接通过学分互认实现学业升级,比如大专与本科的衔接、高职与本科的衔接等,为我国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建设提供多个通道。

2.扩展互认的学分类型,在专业课程方面给学生更多选择

国外的校际选课,很多是鼓励学生跟随专业领域的顶尖专家学习,如日本高等教育的学分互认就鼓励学生跨校选修专业课[25],以接受更高水平的专业熏陶。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分互认也可以鼓励学生跨校选修专业课,尤其是对那些因高考失利没有进入名校的学生,跨校选修专业课可以让他们在大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更高水平的专业教学。

3.扩展学分互认的实践模式,为学生的转学提供支持

欧美的学分互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实现顺利转学而不用重复学习。我国在这方面也需要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为学生在大学之间的转学提供便利。

4. 借鉴国外经验,认可先前学习评价的学分

目前,先前学习评价与认证(Prior Learning Assessment and Recognition)在国际范围内的高等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通过先前学习评价与认证,将成人学习者通过非正式学习所获得的各种知识、技能与能力转化为学分,从而使得学习者在参加学历继续教育时不必重复学习[26]。这种学分被称为先前学习评价学分,被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学分互认体系接纳,如澳大利亚、欧盟、韩国等,从而大大促进了成人的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先前学习评价与认证目前还主要集中在成人教育领域[27],如果能够在开展学分互认的时候,将学习者通过先前学习评价获得的学分也纳入互认的范围,不仅能够拓展我国学分互认的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参与程度。

(二)关于学分互认政策方面的建议

1. 通过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学分互认提供政策支持

建议国家以立法形式,确保学分互认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合法性发展。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参照韩国的《终身教育法》,或者日本的《学校教育法》[28],用专门的法律条款确立学分互认合法性。

2. 成立专门的机构指导并协调我国的学分互认

学分互认涉及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涉及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领域的学习者,单靠某一所或某几所机构,难以建成覆盖各教育领域的、相互融通的学分互认架构,因此,需要成立专门性的、独立的协调机构,以深度调查各部门、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从而制定出覆盖较大范围的学分互认政策,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和学生的流动、促进社会终身学习。

该机构应该有相应的行政权力与研究水平,能够指导与协调我国各层级、各类型的学分互认。

3. 研制系统化的学分互认标准与制度

认时间范文第7篇

何为内劲?不显于体表而潜于体内,可自然而然应时应势随意而出之劲力即是。此劲与当今多种搏击术之劲具有本质的差异,它不是靠躯干与肌肉的紧张而产生,而是在肢体处于放松状态时由内向外迸发而出,且放松愈好,愈沉浑雄厚。它可本能地以各种形式随意而出,自然灵活,变化丰富,同时不露形迹,旁人觉似软绵,被作用者却难以承受,是“活劲”“不用劲之劲”。

一般而言,内劲之体认需经感性体认,内在体认,应用性体认三个阶段。

一、感性体认

初学者往往对内劲认识模糊,教学者当通过讲解、演示等各种方式予以启蒙。可先对他们详细讲解内劲的外延与内涵,灌输相关知识,然后加以形象直观的表现内劲的种种实际演示,使其获得感性体认。

二、内在体认

具备感性体认之后,就应进入实质性体认――内在体认,可先后于桩功中体认,试力中体认,辅助动作中体认。

1、桩功中体认

站桩是求取内劲之途径。细心品察,可充分体认到内劲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生成发展过程。此过程分为六个阶段:(1)站桩初始,身体产生种种不适,或肌骨酸痛,或关节胀痛,有时甚至不堪承受,此为桩功对肢体之作用。即消除肌肉紧张,卸去身上的僵滞之劲,为内劲之产生创设条件;(2)站桩一段时间后渐觉舒适,胸腔坦荡,腹部充实,并有温热麻酥之感,此为内气渐足,内劲悄然萌芽之阶段;(3)站桩时,身体有膨胀感和重力感,感觉沉稳如山,劲力增长,初步感觉内劲产生;(4)站桩时,整个胳膊有外撑胀大感觉,并愈来愈甚,同时感内劲逐渐向肢梢移动,此为内劲不断增长阶段;(5)站桩当中重新出现不适,肌骨酸痛,肩臂沉重,此为“骨重建”与“肌通联”阶段,一定时日后,骨骼的密度和强度大幅增加,臂肩、胸腹、背腰、胯腿各处肌肉相互联结为一体,肢体有较强的充实感、沉重感和整体感,可明显感知到体内潜伏着强大的内劲;(6)站桩时精神饱满,整体空灵,有王芗斋先生所说的“满身空灵意”之感,觉体内内劲如流水与大气一样无所不在,随时随地可自然而然迸泄而出。

2、试力中体认

《大成拳论》曰:“站桩有相当基础后……应继续学试力功夫,体认各项力量及神情,以其真实效用……”可见,在站桩获取笃实之内劲后,应接以试力训练,对内劲进行更进一步的体认。要求分三步而为:(1)用意不用力。此即王芗斋先生所称之“意中力”之训练方法。试力时,要做到立身中正,得力体顺,筋肉空灵,形松意紧,通过相应的意念诱导进行各种方位力的体验。可设想双手推一浮在水面的大船,缓缓使之前移,推至远处后,再慢慢拉回原处。或设想我两手搭扶于远处一大山之腰,推之能移,拉之能回,按之能沉,托之能起。也可设想正前方有一堵泥墙或一个很大的厚棉袋,我全身放松,空握两拳轮番前击,每拳均将泥墙或棉袋击穿(要体会泥墙的阻力作用或棉袋的弹性作用)。通过这些练习,可逐渐产生物体感应,初步体认到内劲向空间之延伸。(2)力意相逆。试力时要求随着肢体的前(左、上)移,力感能缓缓向前(左、上)运行,或推移某一重物,或撼动某一大山,而意念中又含后(右、下)拉之意。如此练习,手部会出现沉重感和实物感,产生推之不动、拉之不来、按之不沉、托之不起,欲止又欲动、欲动又欲止之意,极易体认到大成拳的二争力及多面争力乃至上下左右前后的浑圆力。(3)力意相随。试力时要求意力不分、意到力到、力意交融,要在微动中求速动,于微动中体会在不同姿势中或不同的推手与实战意感下能否使自身劲力应运而出。试力时可快可慢,可缓可急。快则如水中游鱼,慢则犹春蚕吐丝,缓则似涓涓细流,急则若九天瀑布。此种试力,可充分体认到整体之浑厚,四肢之撑大与沉重以及内劲向肢梢之移动。

3、辅助动作中体认

于试力体认的同时,辅以辅助动作以体认,能起事半功倍之效。具体作法为:两脚前后大丁八步站立,自然屈膝,整体放松,尔后两臂向前向上复向下向后自然甩动,注意不要用拙力,且肢体与手臂互动而不是仅仅手臂的局部之动。动作之时,意想两臂无限延伸,能甩至远方目光所及之处;或如钢似铁,猝然击穿身前墙壁或其它障碍物。待两掌有增厚感,两臂乃至肢体有沉重充实感后,可让一人站于身前,对其进行甩臂练习,运用自身沉重充实的整劲作用于对方,使我两掌在触及对方胸部时将其甩出。此一辅助动作练习,能较快地诱导出自然整劲,从而体认到内劲的整体性。

三、应用性体认

大成拳为实战拳学,每一项训练皆以能应用于实战为目的。内劲亦然。因而在以上体认之后,须进行实用性体认。分别在放人中体认,推手中体认和实作中体认。

1、放人中体认

放人分为定步放人和动步放人。应先练习定步放人,有一定基础后再配合步法进行动步放人。前者包含单纯放人法,弹抖放人法,旋动放人法,转动放人法,叉臂放人法,尔后则有踩步放人法,二、三角步放人法,绊腿放人法,铲腿放人法,拉腿放人法等。限于篇幅,下面着重介绍定步放人的单纯放人法、弹抖放人法、旋动放人法以及动步放人的踩步放人法,二、三角步放人法和绊腿放人法。

单纯放人法:站于练习对象身前,下肢呈丁八步,双手触其胸部,整体向下向后作一蓄力动作,然后以自然整劲向上向前将其放出。

弹抖放人法:两手触及练习对象胸部,先作快速多频的弹抖动作,破其重心,然后周身下沉,迅速以笃实圆整之力将其放出。

旋动放人法:先在练习对象胸部作顺时针旋拨动作,使其重心不稳,然后周身下沉,蓄足饱满笃实劲力,起身将其向前放出。

踩步放人法:若放对方效果不好,立即以踩步向其中线不断踏进,每踩一步均以整体弹力弹抖对方,逼迫对方连连后退,在其重心最为不稳之际,以最后一个踩步,最充足之整力将其放出。

二、三角步放人法:放人之时,若对方后脚支点很稳,立即撤前脚而上后脚对方裆前中线部位,破坏对方后脚之支撑,尔后周身微沉,迅速以自然之整劲将其撞出。

绊腿放人法:倘若对方具有一定功底不易放出,左脚先向左跨步,接着右脚向前迈一大步至对方右腿外侧,以右脚跟钩绊其右腿,同时两掌向前以自然整劲推放对方,使其跌出。

放人训练其实就是将内劲作用于练习对象之训练,是对空间位阻状况下内劲之大小、匀整与否和发放效果之检验,应勤加练习,深入体认。

2、推手中体认

推手其实是一种接触性试力,也就是双人状况下的位阻试力,是比单纯性试力更复杂、更丰富、层次更高的试力。就形式而言,其分为单推手与双推手。就内劲之体认而言,其包含感知内劲和守中用中两部分。

所谓感知内劲,就是在两臂运行的过程中,要感知自身劲力的存在。李照山先生强调,在与练习对象单臂或双臂相互缠绕时,周身既要放松,又要沉实。进行单推手应着重体会周身的松沉之劲能否通过下肢或胯部的鞭根制动原理传感于对方。当对方向我推进时,我尽量加长自身的阻力臂,使其难以推进(应注意的是,对方推我时,我不能硬顶,主要以*%劲撑之)。我推对方时,不用拙力硬进,而是在保持身体放松的前提下,以内在稳定之沉劲推进于对方。进行双推手,则要保持肩膀灵活,形成一动无有不动之势,尔后感知自身劲力能否通过两臂在空间缠绕运行,使对方感似棉里裹铁。

在位阻状况下能感知内劲存在后,即可进行守中用中训练。即试探性的用力(劲)与防力(劲)训练。练法为:我千方百计以己之力进攻对方中线,同时又设法化解对方来力,护住自己中线。“用中”时要留有余力,以免被对方所利用;“守中”时,既不要有意与对方形成硬顶之势,又不能处于松软无力之状态。其要点是:通过触点的感知,弄清对方的进攻意图,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使之化为乌有。例如右式单推手,当对方右腕推至离我胸部约8寸距离时,我立即松沉整体,以产生全体贯通之*%劲,同时肩膀略右转,驱动右臂右膀内旋,形成扣进对方右臂之势。如此,既能化解对方来势来力,又能反给予对方以威胁。再如双推手,若对方向我中线推进,我可通过腕部触点使对方来势来力向右或向左化解,即使对方已推进触及我胸部,我亦可通过向右或向左的转体动作,将对方力量化掉。

3、实作中体认

应该说,经过以上体认,内劲之体认已达较高层次。但自己笃实的内劲能应用于实战吗?相信很多修习者都会疑惑地对自己发出这样的质问。答案当然是“还不一定”。那就应该继续进入最高层次的体认――实作中体认。

实作训练是“七妙法门”的最后程序,是大成拳修习的最高阶层。其终极目的是达到无法而处处有法,无力而处处皆力,无招而处处是招的高境界技击水平。然而这并非一蹴而就之易事,须历经单操手、连环技法、非法之步、无定势实作、无定态自卫这些步骤之训练,方可登堂入室。而内劲之体认正是融于每一步骤的训练之中。

单操手大致有圈锤、劈拳、炮拳、扇掌、金刚膝、穿裆脚、蛇形脚、转环脚等。应逐一认真练习。李照山先生提醒,首先应进行定步空击,然后才配合步法、身法进行活动空击,最后则进行击靶训练和模拟对练(出手不宜过重,且对练对象应戴上相关护具,以免受伤)。练习之时,不可紧僵肌肉,强用拙力;周身应该放松,自然而为,反复感知体内内劲随自己的动作自然迸泄而出,如爆炸物轰然炸响在拳靶之上和对练对象身上,或如子弹猛然穿透拳靶和对练对象,直至充分体认。

认时间范文第8篇

时隔16个月,“北上”互认基金再添业绩新秀,来自香港的施罗德亚洲高息股债基金互认基金资格日前得到批复。由于已获批的6只基金今年以来表现都颇为抢眼,平均收益率均超10%,所以,施罗德亚洲高息股债基金的加入也使其成为了稀缺中的第7只。

据了解,施罗德亚洲高息股债基金本次在内地的销售将由施罗德参股的中国合资公司交银施罗德基金担任总,整体销售安排即将全面展开。

长期表现亮眼 “北上”优选

作为第7只获批的香港至内地销售的“北上”互认基金,同时又因政策红利成为稀缺优选的香港基金产品,施罗德亚洲高息股债基金的长期亮眼业绩同样受到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资料显示,施罗德亚洲高息股债基金是一只混合型基金,成立于2011年,主要投资于亚洲股票和亚洲定息证券。截至今年6月5日,施罗德亚洲高息股债基金年内收益已达8.81%,处于同期同类产品的前1/3。而拉长时间看,除2015年微跌2.72%外,在成立以来的其他年份,施罗德亚洲高息股债基金都获得了正收益,且位居同类同期产品前列。

而作为国内资产管理公司的先驱之一,交银施罗德总经理阮红表示,施罗德亚洲高息股债基金将进一步拓展销售供投资者选择的产品系列,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于境外市场的渠道。

据了解,自“开闸”以来,互认基金销售一直呈现“北热、南冷”态势。伴随着股债两市持续低迷,内地资金跨境配置的需求旺盛,但实际可供选择的北上基金优中选优,数量极少。

基金互认是指允许境外注册并受当地监管机构监管的基金向本地居民公开销售。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通过基金互认,将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内地及香港基金按照法定程序获得认可或S可在对方市场向公众投资者进行销售。我们一般把香港注册的基金来内地销售称为“北上”互认基金,把内地注册的基金去香港销售称为“南下”互认基金。

Wind数据显示,自2015年香港内地互认基金开闸以来,已有57只内地的基金南下,而在施罗德亚洲高息股债基金获批之前,获批的“北上”的香港基金仅有6只,在审的“北上”基金也为数不多。

投资者跨境配置稀缺资源

“北热、南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投资者跨境配置需求的升温,在人民币汇率此前的波动与不确定性、外汇外流渠道收紧、QDII额度多时未有新增的背景下,“北上”基金成为境内投资者合法投资境外市场的重要渠道。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今全球市场变化较快,整体投资风险偏好降低,加之内地市场波动较大,同类产品又常以股票投资为主,对债券的配置不足,风险相对较高,而投资施罗德亚洲高息股债基金可以获得分散的作用,不仅是资产种类的分散,还可以获得投资区域的分散。

“施罗德亚洲高息股债基金为内地投资者提供另一渠道投资于施罗德基金,并可以多元化长线投资方式把握境外市场的投资机遇。”

据了解,作为主动管理式多元化资产基金,施罗德亚洲高息股债基金采取谨慎的风险管理措施投资于亚洲股票及固定收益资产,基金专注于有望提供可持续收益的资产,致力为投资者获取稳定的长期收益,而截至今年3月底,基金的管理资产总值为374亿港元。

施罗德集团对熟悉海外投资的高净值客户来说同样不陌生,自1804年成立的施罗德集团作为环球投资管理公司,拥有逾200年的金融服务经验,是全球最大的上市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截至2016年年末,施罗德集团在全球为机构客户、零售客户以及高净值客户管理4906亿美元。

而在“北热、南冷”的惯性下,“北上”的产品一直经过严格的拣选。据了解,按照现有北上基金要求,如需要产品在香港注册、有基金经理驻港,实际上“北上”互认基金符合条件的产品数量比市场预期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