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月亮的神话传说

月亮的神话传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月亮的神话传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月亮的神话传说范文第1篇

在三峡这个狭长的峡谷和两岸的深山丛林之中,保存了丰富多采的古代神话。三峡奇特的山川、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浓烈的巫术氛围,丰富的巴楚文化,使它得以成为古代神话生成、留存的肥沃土壤:成为孕育古代神话的摇篮。在这些神话中,我们也能一瞥三峡原始初民的心理状态和原逻辑思维。

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恩思特・卡西尔曾经说过:“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象中,神话和宗教是最难相容于纯粹逻辑分析的了。神话乍一看似乎只是一团混沌――大堆不定型的语无伦次的概念。要寻找这些观念的‘理由’似乎是徒劳无益枉费心机的。如果说神话有什么特性的话,那就是:它是‘莫名其妙的’。”的确,三峡神话是三峡初民们自鸿蒙初开时缓慢而自发地生长出来的原始文化和精神蓓营,从现代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些神话,难免会让我们感觉到它的荒诞和非逻辑性。

那么,抛弃现代的逻辑立足点,从原始初民的角度出发,从三峡神话中是否能得到原始思维的逻辑或者是特征?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应当承认原始思维是有着与现代思维决然不同的特征。原始思维其实是一种心理思维,它是初民主体生来具备的。原始思维靠“感性直解”来把握对象的基础阶段,初民们凭借其“心”的外化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记忆、幻觉、情绪、欲望、体验、意志、‘信仰’等等,对外物进行直感,即直接感受。在这个意义上,原始思维可以简单地称之为‘直感思维’。”“感性直解”是原始思维的根基。而这种感性直解是通过“象”来作为原始思维运作的基本筹码,表现在原始思维的特征上即为形象性。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种原始思维的形象性特征是如何体现在三峡神话传说中的。究其根本,是因为这些丰富多彩的三峡神话是由各种各样的具象系列组合而成,所以,神话可以说是被形象化的神话。在三峡神话中,任何抽象的或具体的观念事物都是通过具象表现出来的。

比如说在三峡地区流传的《洛雨射日》的神话。说的是古时候玉皇大帝见世人繁衍剧增,一气之下放出十二个太阳。红彤彤的像十二团火,烤枯了世上的树木,烤干了河水,烤的人整寨子整寨子的死。这时,土家人出了一个名叫洛雨的能人,力大无比。洛雨见太阳作恶,就背上了桃树弓,爬上了马桑树梢,张弓搭箭对着天上的太阳一箭箭的射落了十二个太阳,剩下的两个太阳见势不妙,跪下来向洛雨求饶。洛雨于是叫两个太阳结拜成兄妹轮流出来照看世间。妹妹走白天叫太阳,哥哥走夜晚叫月亮。但是妹妹说自己一出来世人就盯着她看,洛雨就给了她一包绣花针,叫她谁看就刺谁的眼睛。从此,人们就不敢盯着太阳看了。

太阳与月亮的运动,对原始人来说是抽象的和不可理解的:太阳和月亮为什么一早一晚的出来,人们为什么害怕看太阳光?对于这些疑问,脱离开具体的事物,太阳与月亮的运动是原始人没法理解和表达的。于是,一方面在三峡地区的神话中,太阳与月亮变成了兄妹,太阳月亮此落彼出正是因为太阳与月亮两兄妹轮流出现的缘故。另一方面,由于原始初民对太阳的敬畏,所以在他们眼里,太阳既神秘又拥有刺瞎人眼睛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被形象化成了一把绣花针。所以三峡地区的楚人十分崇拜太阳并有“东向拜日”的习俗。

同时,对于原始人来说,四季变化也是比较抽象的,必须借助“象”来说明。我们还是再次通过神话传说来说明。在三峡地区对天地万物的解释性神话中,有一个名叫《年的传说》的神话讲的是四季变幻的“不可捉摸”,它把“年”比喻成了一个怪兽,虎为头令人战战兢兢,羊为腰又温驯随和,牛为尾也敦厚勤劳。在这则神话故事中,三峡初民们形象的向我们展现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因为自然条件的恶劣,生产力的不发达,对自然的认识不足,初民们不了解风雨雷电发生的原因,不明白四季交替的变化,不懂得为什么四季的交替会带来气候的变化,所以,初民们只好用虎来表示冬夏气候的恶劣,用牛和羊来表示春秋气候的宜人和适应生产的需要。在这里既形象,一目了然,又传达了某些集体的经验。

另外,土家族的“洪水朝天”的神话也无疑表现了原始思维的这种特性。传说很久以前,大地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对孪生兄妹,哥哥种地砍柴,打猎捕鱼;妹妹织布纺纱,种菜养花。兄妹在门前种了一棵葫芦,精心照料,葫芦越长越大。玉帝见到人间莺歌燕舞,赛过天堂,便嫉妒降旨水淹大地。洪水一直涨齐天高,人类毁灭了。伏羲兄妹钻进葫芦里,不知在水上漂了多少时间,洪水渐渐退了露出大地,为了延续人类,兄妹两人成了亲。成亲百日后生下一个肉球,兄妹二人将肉球砍碎,和着沙子、泥土洒向四面八方,第二天早上,世界又有了人类。

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群居生活的情景,也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原始部落生活点滴,可见对道德的尊奉和对天命的顺从在神话故事中是相互渗透并存的。同时,神话里形象的表明了人类的来源,尽管由于三峡初民们认识上的缺陷与不足,这个肉球看起来更象是卵而不是正常的人类。而这一切也正是源于初民们是用“心”来感受和理解他们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用他们独特的理解和方式来作用于万事万物。另外,在三峡地区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中都出现了一个葫芦的意象,这种意象对于流行生殖崇拜的初民们来说显然含有一种隐喻的功能。

月亮的神话传说范文第2篇

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这首诗,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诗人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

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构思上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李白把一种抽象的感情用形象的事物来比附,又使人不局限于具体的物象之中,而让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 “不及”两字,也是颇具匠心的,不是直接将深千尺来比喻,而只说是不及,那么到底有多深呢?任何人都可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而得出各自的结论,而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桃花潭水乡 的千尺深巷,这十里的舞步相送情节,也就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了。

全诗融情于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 ”的气势,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诗人丰富独特的想象,使全诗的字里行间飘

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诗人又调动衬托、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段,更使全诗神采飞扬,浑然天成。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月亮的神话传说范文第3篇

看月食

昨天听广播说,今天凌晨有月全食,我洗完澡就睡了。到了凌晨三时,爸爸将我和小弟弟从睡梦中喊醒,一起到楼下看月全食。“咦,月亮刚才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缺了一块呢?会不会是天狗吃了一块呢?”站在一旁的小弟弟惊叫起来。我和爸爸听了小弟弟的一番话哈哈大笑起来,然后慢慢地告诉他,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天狗,那只是一个神话传说罢了。小弟弟眨着他那又圆又大的眼睛说:“那月亮怎么缺了一块呢?”我向小弟弟解释道:“是地球转呀转,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遮住了太阳,太阳的光线射不到月亮上,月亮就慢慢地变黑了。”小弟弟听了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大约快到三时三十分的时候,月亮变弯了。正如诗歌里所说“月亮弯弯,像条小船,星星呀星星,全都坐上。”又过了一会儿,月亮又变得像把镰刀,细细的弯弯的。大约凌晨四时的时候,月亮全没了,只剩下个古铜色的影子了。

接着,月亮像镰刀、像小船,像咬了一口的月饼······月亮又慢慢地圆了,这是差不多已经六时了,我依依不舍地回到家中。

通过这次看月食的事,我知道大自然变化莫测,竟有这般奇景,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解开那些来自太空的未解之迷!

月亮的神话传说范文第4篇

1、如日方中:好象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2、干云蔽日:干:冲;蔽:遮挡。冲上云霄,挡住太阳。形容树木高大。

3、隐天蔽日:把天遮住,把太阳也挡住了。形容覆盖的面积广大。

4、指日誓心:对着太阳发誓,表明忠诚无二。

5、补天浴日: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6、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7、日炙风吹:太阳烤,烈风吹。形容长途跋涉之苦。亦作“日炙风筛”。

8、日中必彗:彗:晒干。太阳到中午正好晒东西。比喻做事应该当机立断,不失时机。

9、浮云蔽日:浮云遮住太阳。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后泛指小人当道,社会一片黑暗。

10、乌飞兔走: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11、赫赫之光:赫赫:显著貌。原指太阳的光明亮清晰。后比喻人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势。

12、日月如梭:梭: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13、挥戈回日:挥舞兵器,赶回太阳。形容力挽危局

14、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15、日昃旰食:太阳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

16、日升月恒:恒:音“更”,月上弦。如同太阳刚刚升起,月亮初上弦一般。比喻事物正当兴旺的时候。旧时常用作祝颂语。

17、日中则昃: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18、白兔赤乌: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

19、云开见日: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20、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21、喷薄欲出:喷薄:涌起,上升的样子;欲:将要。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

22、东曦既驾:曦:曦和,神话中驾日车的神。指太阳已经在东方升起。比喻驱散黑暗,光明已见。亦作“东曦既上”。

23、辨日炎凉: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后以之形容儿童的聪明早慧。

24、拨云睹日:拨开云彩看见太阳。形容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朗,或比喻见到光明,大有希望。亦作“拨云见日”、“拨开云雾见青天”、“披云雾,睹青天”。

25、日月合璧:指地球进入太阳与月球之间或月球进入地球与太阳之间所发生的现象。“日月合璧”在朔发生日食,在望发生月食。

26、日出三竿:太阳升起来离地面已有三根竹竿那样高。约为午前八、九点钟。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27、天无二日:日:太阳,比喻君王。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旧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比喻凡事应统于一,不能两大并存。

28、日月重光:重光:重放光芒。太阳月亮重放光芒。比喻经过一番动乱后出现新的清明局面。

29、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30、开云见日: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31、日中为市:日中:太阳当头,指正午;市:做买卖。中午进行交易做生意。原指古代物物交换的集市方式。后也形容偏僻地区的商业活动情形。

32、十日并出:①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②比喻暴乱并起。

3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34、日月无光:连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极其黑暗。

35、拨云见日: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36、日上三竿: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37、冰山易倒:冰山遇到太阳就消溶,容易倒塌。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

38、心贯白日:谓心地与太阳一般光明。极喻坦诚,磊落。

39、兔走乌飞: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40、日落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将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41、旭日初升:早晨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比喻充满活力、生气勃勃的景象。

42、玉走金飞:谓日月如飞。比喻时光易逝。玉,玉兔,指月亮。金,金乌,指太阳。

43、田父献曝:田父:老农;曝:晒。老农将晒太阳取暖的方法献给国君。常作向人献物或献计的谦词。

44、蔽日干云:挡住太阳,直冲云霄。形容十分高大。

45、阳煦山立: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

46、雨淋日炙:炙:烤。雨里淋,太阳晒。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47、日昃不食:太阳已偏西还不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48、殷天蔽日:染红了天,遮住了太阳。形容仪从之盛。

49、火伞高张: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50、日昃忘食:太阳已偏西还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51、牖中窥日:牖:窗户。隔着窗子看太阳。比喻见识不广。

52、挥戈反日:挥舞兵器,赶回太阳。比喻排除困难,扭转危局。

53、皎阳似火: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54、白驹过隙: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55、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56、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57、狂犬吠日:疯狗对着太阳乱叫。比喻坏人自不量力地叫嚣。

58、蔽日遮天: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形容遮盖的范围非常宽广。

59、指天誓日:誓:发誓。指着天对着太阳发誓。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

60、如日中天:好象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61、黄绵袄子:比喻冬天的太阳。

62、蜀犬吠日: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63、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64、旭日东升:旭日:初升的太阳。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

65、葵藿倾阳:葵:葵花。藿:豆类植物的叶子。葵花和豆类植物的叶子倾向太阳。比喻一心向往所仰慕的人或下级对上级的忠心。

66、危如朝露:危险得象清早的露水,太阳一出就会消失。比喻处境极危险。

67、鹬蚌相持:《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68、雨淋日晒:雨水淋浇,太阳曝晒。亦形容露天劳作或旅途的辛苦。

69、凤鸣朝阳:朝阳:早晨的太阳。凤凰在早晨的阳光中鸣叫。比喻有高才的人得到发挥的机会。

70、东兔西乌: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71、献曝之忱:献:贡献之意;曝:晒太阳。比喻以物品或意见献之于人,所表达的自谦之意。

72、皎如日星:皎:洁折光亮。像太阳、星星一样洁白光亮。形容十分明显。

73、回光返照:指太阳刚落山时,由于光线反射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表面兴旺。

74、重见天日: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阳。比喻脱离黑暗,重见光明。

75、悬若日月:宛如太阳和月亮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上。形容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76、西山日薄:薄:逼近。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亦作“日薄西山”、“西山日迫”。

77、昭如日星:昭:明显。像太阳和星星那样明显。形容丰功伟业,人所共见。亦作“昭如日月”。

78、长绳系日:系:拴,缚。用长绳子把太阳拴住。比喻想留住时光。

79、光天化日:光天:最大的天,大白天;化日:生长万物的太阳。原形容太平盛世。后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场合。

80、如日方升:如:象;方:刚。象太阳刚刚升起来。比喻光明的前程刚刚开始。

月亮的神话传说范文第5篇

天照大神(《日本书纪》)或称天照大御神(《古事记》)、天照坐皇大御神、大日孁贵,是日本神话中高天原的统治者与太阳神。她被奉为今日日本天皇的始祖,也是神道教最高神。

日本神话传说中最核心的女神--太阳女神,被奉为日本皇室的祖先,尊为神道教的主神。据《日本书纪》记载,伊奘诺尊在逃离“黄泉国”的归途中,在日向国的橘小户阿波岐原,洗刷污秽时洗左眼生出一美丽女神。因女神出生时光辉耀天照地,伊奘诺尊甚喜,将其命名为天照大神,送她八坂琼曲玉,并命其司理高天原(诸神所居之处)。

天照大神在高天原开垦田地,传授养蚕、织布技艺,治理有方,使诸神过着安逸和平的生活。后来,天照大神派天孙琼琼杵尊去管理苇原中国(日本国)。从此以后天照大神的子孙就一直治理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万世一系之神裔的传说便是由此而来。天照大神的主要祭祀地是伊势神宫,以八咫镜为神体。

根据《日本书纪》与《古事记》记载,天照大神是从日本神话中开天辟地之祖伊奘诺尊(《古事记》里称为伊邪那岐)眼中诞生:伊奘诺尊思念难产而死的爱妻伊奘冉尊(《古事记》里称为伊邪那美),亲赴黄泉国。但看见她腐烂而丑陋的身体后,因感到恶心与畏惧,遂逃离黄泉国。愤怒的伊邪那美派出数将追击,但被他用计甩开,最后在黄泉比良阪用大石堵住阴阳两界之路,才停止这场灾难。

月亮的神话传说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兔文化;内涵演变;生殖崇拜;神话形象;诗歌形象

兔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丰富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有关兔子的神话传说、成语典故,或者是有关兔的诗歌描写都数不胜数。兔子从野生动物走入人类的文化生活当中,并走上神坛,成为先民的崇拜对象。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兔文化所包含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

1 以自然写实为主的兔文化

我国兔文化来源已久。建子龙、任战军[1](2014)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兔形玉器最早国家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以兔为题材雕刻成的玉器。”出土文物中的兔子造型或卧或立,有的是祭祀所用器具,有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配饰,造型多古朴可爱。各朝代的兔形玉器文物中,兔形象随着雕刻技术和审美观念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是简单古朴的造型还是后期工整端丽的兔形象,都是写实性的兔子,反映了先民认识世界时最朴素的思维方式。

写实的兔形象除了在玉器、陶器等生活用具中出现之外,在绘画作品中也常有其身影。汉代多处壁画,如山东宋山小石祠东壁画像,嘉祥武氏祠汉石画像等,都出现了兔的形象。在其他著名绘画作品,如北宋崔白《双喜图》、明代张路《苍鹰逐兔图》、清代沈铨《雪中游兔图》以及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双兔图》等,都对兔子外形柔弱优美的姿态加以细致描绘。

2 作为生殖崇拜的兔文化

原始社会对兔子的刻画和崇拜起源于生殖崇拜。兔子是自然界中生殖能力极强的物种。远古时期的人类族群生产力低下,人口数目和劳动力质量成为一个部落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内容。东汉班固在《尔雅》中记载:“兔子曰娩”。出于对繁衍后代的强烈需求,兔子凭借其强大的繁衍能力成为了先民眼中生殖的代表。

对兔子的生殖崇拜文化至今保留在民间习俗之中。人们在布置洞房时所贴的窗花上多有蛇盘兔、鹰抓兔等形象,就是暗喻男女之间阴阳结合,并祈盼女性能多子多孙。巴娄[2](2011)在介绍苗族兔文化中也提到,因为兔子繁殖能力强,故而苗族民间多选择兔年娶媳妇、修房子,以求多子多孙、兴旺发达。苗族村民制作的各类饰品中也多有兔子的形象。

3 走上神坛的兔文化

兔子走上神坛则是受到崇月文化的影响。崇月文化是我国古代中一种影响深厚且绵延已久的文化类型。月亮代表了先人对人口繁衍的追求和长生不老的期冀,这和先人对兔子崇拜的内容正好相符。

汉代道家兴盛,养生修炼、追求长生不老是社会的主要思想潮流。道家认为月亮上藏有长生不老的药,而兔子自然就承担了捣药的职责。“玉兔捣药”这一形象在文物资料中也经常出现。傅玄在《拟天问》中更是直接写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民间传有“白兔寿千岁”的说法,也就是由此而来。宋书《符瑞志》记载“王昔德盛则赤兔现,王者敬耋则白兔现”,白色的兔子变成为了祥瑞的征兆。

兔文化与崇月文化的融合还体现与“嫦娥奔月”故事的结合中。嫦娥奔月神话中并未提到玉兔这一形象,而后期的神话故事中玉兔却一直成为嫦娥身边的宠物。嫦娥奔月与玉兔捣药都与月亮有关,在坊间故事流传中,两个故事便逐渐合二为一了。

4 诗歌典籍中兔文化

与兔有关的诗歌典籍最早可追溯到《诗经》。《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经・小雅・巧言》:“跃跃赐茫遇犬获之。”这表明兔子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成为人们饮食生活的一部分。此外,《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等,都刻画了“狡兔”形象。李贵生[3](2010)指出,“狡”本意是迅疾,“狡兔”指的是跳跃迅疾的兔子。较为著名的描写兔子的句子当属《木兰辞》中名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人早期对兔子的刻画主要以对其自然属性刻画为主,并没有突出其象征意义。

在后期文学创作中,兔形象在经过艺术家们的提炼加工后,成为高度抽象概括的文学兔形象。《古怨歌》:“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后以白兔喻弃妇。白居易《中秋月》“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以兔喻月亮。苏拯《狡兔行》:“秋来无骨肥,鹰犬遍原野。草中三穴无处藏,何况平田无穴者。”诗人借兔子表达对贫苦的底层人民的同情。以兔为主题的诗歌在历史中不计其数,韩愈《毛颖传》、梅尧臣《永叔白兔》、秦观《放兔行》、赵孟\《兔》等等文学大家都曾借兔抒情。兔意象成为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5 兔文化内涵演变脉络

兔文化的演变发展主要沿着两个方向进行。

一是延续着早期的写实文化,着重对兔的自然属性进行刻画。兔子性格温顺,外表形象可爱以及兔子善于奔跑等生理属性,都是文学创作中描绘的内容。在玉器、陶器以及绘画作品,兔子多是以其自然形象出现。而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艺术创作者们大多借由兔子的外形或者习性等,托物言志,抒发内心感受。

另一个方向则是沿着神话传说发展。兔子或以捣药形象出现,或成为月亮的代表,与嫦娥相伴。兔成为人类生殖崇拜的对象,代表了吉祥如意,寄托着人们对繁衍生殖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神的形象。这一类的兔文化在今日的民俗文化中占有较大成分。

兔文化的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它受到当时文化思想潮流的影响,融入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兔文化的内涵并不局限与历史,它是现代社会中依旧存在的文化内容,并将伴随时展不断延伸。

6 结语

兔文化融入在我们数千年文化之中,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尽管在今日的兔文化中,信仰的成分已经逐步减少,但是兔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并凭借其可爱乖巧的造型,依旧在人们的生活娱乐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建子龙,任战军,高玉琪.中国古代兔文化[J].中国兔业,2014(3)

[2] 巴娄.苗族的兔文化[J].理论与当代,2011(1)

[3]李贵生.也说“狡兔”[J].语文学刊,2010(3)

月亮的神话传说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希腊神话 罗马神话 英语影响 英语文化

以揭示了人的精神结构而享誉于世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而广阔有力的无意识部分则包含着隐藏的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他的得意门生荣格继承了他的学说,并对无意识的构成内容作了全新的修改。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荣格提出了无意识有两个层次,即“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其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

因而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希腊罗马神话对现代西方语言文化的影响无疑是深刻而又深远的。但是,通常大部分人会认为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只在神祇名称方面有些简单区别,如希腊神话中的宙斯Zeus在罗马神话中是朱庇特Jupiter。所以在谈到对现代语言文化的影响时,总会将两者综合并等同起来考虑,但事实上,同宗不同源的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具有相当大的差异,而也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两者在对现代英语文化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一、希腊神话与罗马神话的差异

希腊文明比罗马早了大约1000年,希腊文化是在古老文化的废墟上出现的,创造这一文化的希腊人是迈锡尼文明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的征服使希腊文明传播到远在希腊人生活的传统中心以外的居民中,其中就包括罗马人。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就此认定罗马人全盘照抄了希腊文明,事实上罗马神话的基础很大部分来源于古罗马人有关于神话的,它们在功能上是不同的。罗马有远比希腊发展更为完善的系统化的宗教仪式,神职人员机构以及供神庙宇。所以,罗马神话,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神祇和他们的故事,更多的是涉及神与神,神与人之间复杂的连锁相互关系。因此与希腊神话中浓墨重彩的描述不同,罗马神话侧重于脉络清晰又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

而希腊神话实际上是古希腊人关于神祇和英雄,关于宗教仪式起源和作用的一系列故事。希腊神话力图解释世界的本源,并细致描绘神祇及其他神话人物:英雄在世界上的探险和生活。

由于起源、基础的关注点不同,在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对于身份相同的神祇,其权利界定和内涵引申也是不尽相同的。以希腊神话中的万神之王Zeus(宙斯)为例。在罗马神话中与之地位等同的是Jupiter(朱庇特)。但与宙斯不同是,朱庇特不仅仅是光与天空之神和众神的王,还是罗马城邦和法律的保护者。在罗马,朱庇特被尊为“Iuppiter Optimus Maximus”(all-good,all-powerful)全善全能的,朱庇特的神庙不仅仅是朝圣之所,更是罗马的政治军事中心。简而言之,在罗马神话中,朱庇特是统治整个罗马世界的神祇。而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却是个风流享乐的神祇,宙斯的军事权利授权与雅典娜和战神,政治上,在平息即使是神祇内部矛盾中也是力不从心的,比如他无法裁定金苹果的归属,而将其推给凡人,竟而引发特洛伊战争。

可见希腊神话中的神祇相较罗马神话中更为“人化”。在罗马神话中神被剔除了希腊神话所赋予的人类情感,作用被放大。像希腊神话中整天只会惹是生非的战神(Ares)在罗马神话中只保留了骁勇果敢的神性,成为罗马人尊崇的战神(Mars),而只会争风吃醋的天后Hera(赫拉)在罗马神话中俨然是慈爱的女性保护神(Juno)。

二、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的影响

1.语言文字

(1)科学术语命名

英语中的12个月份都源自于罗马,除了取自罗马皇帝的姓名的月份之外,另外与罗马神话有关的有5个,包括:

1月:在罗马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雅努斯(Januas)的守护神,生有先后两副脸,一副回顾过去,一副眺望未来。英语January,便是由这位守护神的拉丁文名字January演变而来的。

2月:传说每年2月初,罗马人民都要杀牲饮酒,欢庆菲勃卢姆节。这是罗马的传统节日。英语2月(February),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即菲勃卢姆节演变而来的。

3月:原是罗马旧历法的1月,新年的开始。凯撒大帝改革历法后,原来的1月变成3月,但罗马人仍然把3月看做是一年的开始。另外,按照传统习惯,3月是每年出征远战的季节。为了纪念战神玛尔斯Mars,人们便把他的名字作为3月的月名。

5月: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玛雅,专门司管春天和生命。5月事春天的伊始,因此罗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us命名5月。

6月:罗马神话中的朱诺,是司管生育和保护妇女的神。古罗马对她十分崇敬,便把6月奉献给她,以她的名字——拉丁文Juno来命名6月。至今西方女子仍有要在6月结婚的传统,她们认为这样能够得到天后的庇佑,而她们就被称为是bride of June(六月新娘)。

我们可以看到,为一月份命名的Janus和五月份的Maius都是罗马神话里面独有的神祇,而罗马神话中战神Mars和众神之王的妻子Juno也因比希腊神话中Ares和Hera内涵得到扩展,身份更受推崇而享有了命名权。而命名都是与神祇姓名和固有神性有直接关系的,因此月份的由来是与罗马神话直接相关的。

然而尽管12个月份全部源于罗马,但是四季的划分来源于希腊神话:希腊神话中的谷物女神德墨忒尔(Demeter),她因为爱女被冥王劫掠到地下十分忧伤,从此不问谷物的生长,使大地一片荒芜。最后,神王不得不出面干涉,说服冥王每年让妻子回“娘家”六个月。这样女儿回家的半年,德墨特尔心情愉快,大地回春披上绿装,然后果实成熟、谷物丰收。另外半年女儿到冥王所居的地下陪伴丈夫,德墨特尔思念爱女常常忧伤,于是秋叶飘零,大地飞雪。

(2)与此情形相似的是神话对天文学的影响

英语中9大行星的命名全部来自于罗马神话:Mercury(水星):Mercury是罗马神话中“商业之神”和“旅行之神”的名字。Venus(金星):Venus是希腊的“爱与美之神”。下一个就是“战争之神”,也是火星的英文名字(Mars)。木星的名字Jupiter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神宙斯的罗马名字,他是所有神的统治者。土星(Saturn),在罗马神话中Saturn是“农业之神”。天王星(Uranus):Uranus在罗马神话中是“天堂之神”或者“天空之神”。海王星(Neptune):Neptune是“海洋之神”,他控制着世界上所有的海洋。Pluto(冥王星):Pluto是在罗马神话中是“地底世界之神”。除此之外,太阳系的小行星也均以罗马神话中的神祇命名:比如:谷神星(Ceres),即希腊神话中的Demeter;灶神星(Vesta);婚神星(Juno)。

然而我们也看到虽然行星和小行星的命名都源自罗马神话,但是12星座的传说和守护神都源自希腊神话。12星座山羊座(Capricorn),水瓶座(Aquarius),双鱼座(Pisces),牡羊座(Aries),金牛座(Taurus),双子座(Gemini),巨蟹座(Cancer),狮子座(Leo),处女座(Virgo),天秤座(Libra),天蝎座(Scorpio),射手座(Sagittarius),背后都有其特定的与之相关的希腊神话传说故事。比如牧神潘恩是众神传信天使——汉密斯的儿子,他的相貌异常奇特,有着山羊角、蹄及胡子,他是个非常优秀的音乐家。由于潘恩能演出美妙的音乐带给众神欢乐,因此他常受被邀请到宴会中助兴。有一次,他应邀参加并为众神们吹奏时,大怪物提风突然出现并大肆捣乱。提风横冲直撞闯入宴会,众神纷纷逃避。潘恩在慌忙中也化作鱼跳入尼罗河中,因为太过紧张的关系,只有下半身变成鱼尾,而上半身仍旧还是山羊的模样,这就成了半鱼半羊的山羊座(Capricorn)。

2.日常用语

在对于语言文字的直接影响中,也延续了这种差异:罗马神话中的神祇姓名及神性直接影响文字语言,而希腊神话传说故事间接影响文字语言。

如:罗马人用天后Juno的拉丁别名Moneta命名钱币,Moneta进入法语称为monie,再进入英语成为money。用月神Anemis的拉丁别名Luna引申形容词lunar,指月亮的,阴历的。

但希腊神话中narcissus和tantalize进入英语后的意思皆基于其背后的神话故事:Narcissus是个美男子的名字。他是那样英俊,使每一个见到他的姑娘都深深地爱上他,然而没有一位姑娘可以引起他的兴趣。一天,Narcissus走到湖边,看见自己水里的倒影,他给自己的倒影迷住了,低着头痴痴地望着,不肯离去,终于死在湖边。因此后来英语中用narcissus意味“自恋”,同时这个词也是传说中Narcissus死后变换而成的水仙花的英文名字。

Tantalize这个字的典故出自希腊神话。坦塔罗斯Tantalus是吕底亚的国王,天神宙斯与凡人所生之子。他受到众神眷顾,得以分享神的食物,可是他后来触犯了天条。故事有几个版本,一说他分发神的食物给凡人,一说他泄漏天机,还有一种说法是他杀了自己的儿子蒸给众神吃,以考验神是否无所不知。共同的特点是他被罚站在水中,口渴要弯腰喝水时水就退回去。头顶上有树枝,结满鲜美的果子,但一伸手去摘时,就有风吹来,使他永远都拿不到。因此tantalize一字就代表“强烈又无法实现的诱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希腊神话中神祇是基于人类的品质——比如爱、荣耀、尊严和憎恨来创造的,而神祇的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象征。诗人、艺术家,以及所有为创作献身的人受到希腊人的高度推崇,所以希腊神话对现代英语文化的影响多集中在人文科学领域,并注重引申意及象征性。而重视秩序和规则并推崇英雄的罗马神话传统使罗马神话对现代英语文化的影响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多为直接以神祇的名称命名以示推崇与尊重。

参考文献:

[1]E.M Bernes,Myths and Legend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M].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2011.

[2]H.A Guerber,Myths Greece and Rome[M].Kessinger Publishing,LLC,2010.

月亮的神话传说范文第8篇

中秋节、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月饼等,均源于此。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成为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经过历代的创新,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