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楹联书法

楹联书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楹联书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楹联书法范文第1篇

一、花果山风景区大门楹联的文学形式剖析

楹联是最具中国特色文化园中的一支奇葩,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加之与书法的美妙结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瑰丽多姿的艺术独创。

1.楹联的文学知识

楹联亦称对联、对子,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我国现存最早的对联是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题在桃符板上,置于寝门左右。由此可见楹联习俗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意义。楹联的内容、领词、断句、书写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区,对联是最常见也是极富导游意味的点景艺术。

2.花果山风景区大门楹联文学形式的缺陷

按照中国楹联学会制定创作对联的六条基本规则,花果山风景区大门的楹联则错误百出,如上联“此山半步”与下联“小说所言”的词性、结构均不一致;上下联之间,对应的音节平仄不相对;上下联语意不相关,称作“对开”,是对联中一忌。

花果山风景区大门楹联的书写格式也存在着明显纰漏。楹联的书写应竖写,不用标点符号,上联在右,从右至左写;下联在左,从左至右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形成“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而花果山风景区大门楹联的书写格式则是山寨版的龙门写法,不仔细看真的很像,仔细一看让人哭笑不得。

二、花果山风景区大门楹联的内容剖析

1.上联“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们把花果山与《西游记》两者紧密联系,但是,“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这句话未免说的太大了。什么叫西游记?显而易见是向西这个方位游的记录,全书故事主体是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向西取经,降伏妖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西天取回真经。而不是“未出此山半步”一直停留在花果山上绕圈子,只有离开花果山往西前行,才能发生那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取经故事,因此,说《西游记》处处离不开花果山实属牵强。

也许有人提出那是因为吴承恩以花果山为蓝本,来到花果山,把所见所想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述,写出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因此赞叹“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但是如果您稍微了解《西游记》,便会知道这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例如,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如《酉阳杂俎》《百怪录》之类的小说野史,为他创作《西游记》奠定基础。再如,唐僧取经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从《大唐西域记》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为《西游记》提供创作背景。吴承恩创作出令中华民族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完成的,并不是“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

2.下联“三藏东传并非小说所言”

上联错误百出让人贻笑大方,下联更是不应该出现在景区大门上。

“三藏东传并非小说所言”这句话本身,无论是形式或内容皆无错误,意思是历史上唐玄奘从西天取回的经书三藏(法一藏、论一藏、经一藏)传入我国,并非像《西游记》这部小说里描述的那样。联语是由镇江金山寺首座和尚梦初为花果山海宁禅寺撰写的,挂在海宁禅寺的山门上。高僧题写的的联语是站在佛教徒的角度上,澄清《西游记》里唐僧取经的一些说法。

联语出现在寺庙门前无可厚非,且相得益彰,给远道而来的游客增加游兴,给海宁禅寺画龙点睛。但出现在花果山风景区的大门上,则让人不可思议,瞠目结舌。大家都知道花果山以“神奇浪漫”为最大特色,奇异的山水特色与多彩的神话传说,使花果山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是花果山经营旅游业的最大亮点。游客朋友们为了体验《西游记》描述的仙境,不远千里来到这个神话世界,刚到门口还没进门,就迎面被泼上一头冷水,满怀憧憬的游兴大打折扣,真是大煞风景。即使接下来行程中所欣赏到的与《西游记》有关的景点让人惊叹不已,但一想到大门口的“并非小说所言”,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三、如何更改楹联的提议

一副楹联立意再好,但与对联的写作基本规则相悖离,又出现那么多纰漏,便再也无法算是一副上好的佳联。既然美人的脸出了问题,“修脸”势在必行,如何修、如何改,这个问题发人深思。

1.全国范围广泛征联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这就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其灰头土脸地更换楹联,不如由花果山风景区管委会大张旗鼓的面向全国广泛征联,借着全球信息国际化的东风,在征联的过程中无形地为花果山做宣传,这样既免费做广告,又能征联,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征联也给人们提供参与国家级重点景区建设的机会,这种主人翁的光荣使命感,激励人们尽心尽责地为花果山风景区的大门楹联出谋划策,同时也能让大众感受到景区管理的民主,对花果山景区增添一份好感。

广而集之的楹联再从中选优,取前列进行一次网络投票活动,再次产生广告联带效应。把决定权交给老百姓,那么最终确定下来的楹联必是人们的心声,届时花果山不再只是孙大圣的老家,更是全国人民的家!

2.书法艺术表现楹联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韵味无穷,连云港市虽然只是中小城市,但卧虎藏龙,有许多优秀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并且早已成立市诗词楹联协会和书法协会。相信只要有需要,这些民间书法家必会竭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由家乡人民书法艺术表现出的楹联将成为花果山景区一大新亮点。

当然,上述对花果山风景区的大门楹联的剖析与修改意见,仅是笔者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其缺陷和不足在所难免。但我相信,在众多热爱旅游事业、热衷于家乡旅游建设的朋友们共同努力下,我们家乡的花果山必会被建设得愈来愈美,以更佳姿态,迎接享受幸福生活的四方宾客。

参考文献:

[1]陈凤桐.从两副对联说起.连云港日报,2009.

楹联书法范文第2篇

晋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山西小江南”之美誉,具有江南园林的特色。其总体布局灵活多变,建筑空间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洞亭桥榭,殿阁倒影,树影婆娑,泉水流淌,穿行其间。再加上副副匾联点缀其中,真是美不胜收。晋祠保存了从宋代以来的楹联匾额200余副,文字大多为名家手笔。或叙事绘景,寓意深长;或书法道劲,古朴典雅。游客在饱赏晋祠山水文物古迹之后,可以领略其深邃的哲理,欣赏其优美的文字和精湛的书法艺术,从趣味中获得了一番艺术的享受。

匾额

匾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无论是在园林名胜还是名门宅第,匾额的踪迹无处不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历史的见证。

“难老”匾

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悬挂的匾额“难老”,语出《诗经・鲁颂》:“在泮饮酒,永锡难老。”出自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傅山之手,圆润流畅,豪迈俊逸,乃“晋祠三名匾”之神奇之笔。

傅山(1 607~1684年),又名真山,字青主,又字侨山,号公之它、石道人、朱衣道人等。山两省阳曲县西村(今属太原市北郊区)人。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善书画,博极群籍,具有民族气节而又富于现实批评精神和学术创新精神的启蒙思想家、爱国者。其著述颇丰,有《霜红龛集》行世。

“水镜台”匾

水镜台正面悬挂的匾额“水镜台”,语出《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比喻戏台上的人物,无论忠奸善恶,都逃不出世人的眼睛。出自乾隆年间翰林杨二酉之手,清秀潇洒,为“晋祠三名匾”之秀丽之笔。

杨二酉(1705~1708年),字学山,号又村,别号柳南居士,晚年号悔瓮,太原晋祠南堡人。清雍正进士,乾隆元年(1736年)授编修。乾隆三年以御史巡察台湾兼理学政,政绩卓著。后官至兵科掌印给事中,能文善诗,尤工书法。为官清正,不畏豪强,时人称“倔强人似铁”。乾隆十六年“原品休致”,四十五年病逝故里,享年76岁。在他归里后的28年中,对晋祠的文化多有建树,诸如扩建唐叔虞祠、文昌宫,移建唐碑亭,复制晋祠铭碑等。所作《晋祠全景十六首》《柏月山房记》给晋祠风景增添了不少秀色。现存《全景诗》题壁、《柏月山房记》砖刻,更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对越”匾

对越坊正面的匾额“对越”,语出《诗经・鲁颂・清庙》:“……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意为报答并表彰祖先的功德。是太原县举人高应元所题,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游龙,为“晋祠三名匾”之雄伟之笔。

高应元,生于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东庄人,为当时著名书法家。

“永锡难老”匾

“永锡难老”匾为篆书,悬于圣母殿内檐北端。为山西祁县晋商渠家渠本翘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所纂并书,语出《诗经・鲁颂》。“锡”当“赐”讲,意即永远赐予青春长驻。这里是祈求、赞颂晋泉永流不息之意。该匾采用阴刻、弧形、贴金的手法,由于光线与视觉的反差,使人看起来一会儿凸出,一会儿凹进,十分有趣。

楹联

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的独特形式,是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宝库中占有一席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殿堂中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水镜

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

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

全联结构严谨,对仗工整,作者仅用20个字,即描绘出一幅晋祠胜境自然景色的画卷。

撰联者宁悼德,晋祠南堡人。清末贡生,工书法,善诗文。

现挂水镜台东向正中楹柱上的黑地金字隶书联是1983年所刻。书者刘炳森(1937~2005年),河北武清人。生前任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是现代著名书法家,尤工隶书。

圣母殿前廊联

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

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

全联是对晋祠山水和历史的概括描写,上联指出高耸的悬瓮山下一股晋水分流而去,下联概括剪桐封唐泽及民生的历史渊源。

撰联者祁隽藻,山西寿阳人,字叔颖,又字淳甫,号春圃。嘉庆进士,后致仕。同冶间以大学士衔为礼部尚书。在朝廷数十年,荐贤甚众。工诗词,善书法,卓然成家。

现挂圣母殿中门两侧的此联,为1981年由费新我重书。费新我,原名省吾,后改为新我,字立千。1903年出生在浙江吴兴双林镇。当代著名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汀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白鹤亭联

一沟瓜蔓水,十里稻花风。

此联集清吴雯诗句而成,将晋水与稻区灌溉水系比作一条瓜蔓,天然生成,根苇叶悄,浑然一体,分布均匀,荣枯与其,寓意深长。

作者郑林(1907~1987年),曾任山西省副省长,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唐碑亭联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此联现嵌贞观宝翰亭内东壁上,足朱彝尊集杜甫诗句楹联,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著名书法家德砚香书,晋阳书院主讲沈巍皆跋,刻石嵌壁。全联以10个字概括了《晋祠铭碑》以武力取得天下,用文教巩固政权的内容。这副楹联由于文、书俱佧,成为蜚声中外的雅联。它的拓片深受中外八十珍爱。

朱彝尊(1629~1 709年),号竹坨,浙江秀水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通经史,善诗词古文,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著有《经义考》《曝书亭集》等。康熙五年(1666年)曾游晋祠,作《游晋祠记》《唐太宗晋祠碑铭跋》和《晋祠唐太宗碑亭题壁》《台骀庙》诗。

傅山纪念馆联

万竿逸气争栖风,一夜凌云看箨龙。

此联出自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傅山之手,以行草书联,行笔如流水,着墨似飞云,飘逸潇洒,秀里藏刚。全联写出竹的纯洁而高贵的品格和气节,对仗工整,贴切而奇特,读来有生气勃勃之感。

翰香馆联

登高而思,此乐万古;

立言不袭,自成一家。

此联集峄山碑而成,是晋祠目前仅有的三副篆书刻联之一。言简意深,高瞻远瞩,颇有哲理意味。

作者杨笃,字秋湄,山西乡宁人。清光绪时举人,通词章,工书法,对金石颇有研究。光绪十八年(1892年)曾主编《山西通志》。

景清门联

山环水绕无双地,

神乐人欢第一区。

此联是杨二酉为“景清门”所拟,现仍悬挂于门(此门原为晋祠大门,现已移至奉圣寺作了山门)明间檐柱上。字为日本现代书画巨擘原田观峰先生重书,别具一格。

晋溪书院子乔祠联

子晋导仁风,千秋训迪雍川谏;

河汾绵德泽,百世繁昌钮镂家。

此联现挂子乔祠正门楹柱上。联语用典贴切,对仗工整朴实,全联道出了太原王氏千秋训迪、百世繁昌的历史渊源。刻联以隶体作书,工整朴茂,典雅灵动。由晋祠博物馆副馆长、青年书法篆刻家赵宝琴摹刻。此联堪称书文并茂、刻艺精湛之作。

撰联者张颔,山西介休人,古文字学家,著名书法家,中国古文字学会理事,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

楹联书法范文第3篇

上海老城隍庙豫园楼匾楹联笔墨精湛、气韵生动、风格多元,典型地展现了海派书艺,这也是老城厢漫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所孕育,由此我们应追溯和确认这样一个史实:即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海派书画,就是以老城隍庙豫园为发轫之地。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以胡公寿、任伯年、蒲作英、虚谷等为代表的海派书画家长驻于此,并创办了沪上第一个民间书画团体: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在其后的宣统年间,高邕、吴昌硕、王一亭等海派书画家又在此创办了豫园书画善会,使这块钟灵毓秀之地翰墨飘香、丹青瑰丽,弥散出勃发的艺术氛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楼匾楹联的历史意义

老城隍庙豫园楼匾楹联作为物质文化载体,汇集了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餐饮文化、市井文化诸因素,因而具有独特而丰厚的文化构建意义。那一块块楼匾,一副副楹联,是真实而客观的历史标本和人文记录。

豫园“三穗堂”是经典的古建筑,翘角飞檐、雕梁画栋、朱牖丹柱,而堂上的“城市山林”题匾系清代颇有政声艺名的陶澍所书。此位陶澍乃嘉庆七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工于书法,精于诗文。道光五年任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后遇淮扬大水,他能体恤民意,亲勘灾情,疏浚河湖,革除弊端,在江苏以海运节省银20多万两,疏浚吴淞江、浏河、白茆河,深得民心时誉,极有开拓精神。此匾系道光六年所题,他看到上海自开埠后,豫园四周商铺簇拥、楼宇林立,一派繁荣景象,“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因而欣然题写“城市山林”,折射出上海自开埠后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佐证了上海老城厢商贸的兴盛。

楼匾楹联的民俗记忆

老城隍庙豫园的楼匾楹联中,还积淀了岁月深处的民俗记忆和民间传说,具有“风”、“雅”、“颂”的市井之韵。

如书法大师沙孟海所书的“沈香阁”,乃豫园的建造者潘允端在办理漕运时,在淮河打捞沉船意外打捞出一尊沉香观音。潘悉知其老母信佛,甚为孝亲的潘就派人专程护送到上海,供奉于潘家祠堂佛阁内。而据考证此尊沉香观音是隋大业四年(608)赤士国国王赠送给隋炀帝的,因隋炀帝扬州看琼花,船行至淮河而沉没,潘允端意外获此,自然十分珍惜。沙老书此三字,在点画线条中仿佛融入了这些古老的历史渊源。

又如在老城隍庙大殿大门两侧的柱子上镌刻着这样一副隶书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此联中蕴含了一个流传甚广的劝人为善的故事:相传明万历年间,城隍庙香火鼎盛,香案前的“积德箱”内每天都塞入了不少银子、铜钱。然而庙的主管张先生在晚上清点“积德箱”总发现缺了不少。小偷原来是庙祝张儿,他见“积德箱”内塞满了钱,便起了贪心。这一天大雨如注,张儿见香客稀少,便要把手伸向“积德箱”,突然只见一块白手帕从城隍老爷的肩上飘下,张儿拾起一看,上书:做个好人,行些善事。张儿吓得胆颤心惊,赶紧逃开。夜晚他睡在床上取出手帕观看,深感自己罪孽不轻,便在手帕旁写上“知过改过,行善积德!”此时,他听身后传来低沉的声音:“心正身直,乃是做人之道。有过即改,乃是做人之训。”张儿慌忙回头,乃是张先生,他什么都明白了:“我错了,我再也……”张儿痛心地忏悔着。张先生以慈爱之心教育庙祝的故事被当时的文人莫秉德写成了此副对联,后由清咸丰举人、书法家杨岘所书,至今依然发挥着劝戒作用,给人以心灵的启迪。

楼匾楹联的艺术价值

老城隍庙豫园楼匾楹联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亦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讲是集明清以来楼匾楹联的大观,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在江南可算是首屈一指。在书法体式上涵盖了篆、隶、楷、行、草。在书法风格上多元并存、互为媲美,或雄健豪放、遒丽酣畅、高古朴茂,或清逸秀丽、温淳丰润、苍劲郁勃等。在书家名列上汇聚了由明及清至现当代的众多名家,如文徵明、祝枝山、王樨登、陆润庠、沈秉成、郭沫若等。

如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祝枝山所书的“溪山清赏”,字势雄健而笔墨飘逸,特别是其运笔风神流动而洒脱劲秀,显示了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独到精深的造诣。如明代吴门派书画泰斗文徵明所书的“玉华堂”,原是豫园主人潘允端的书斋,出于对文徵明的仰慕,集文徵明的字而合成,从中可见笔墨劲健而跌宕奇崛,线条隽丽而气势郁勃。潘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586~1599)的日记就以“玉华堂日记”命名,子曰:“君子比德于玉”。可见“玉华堂”在豫园中的重要地位。而“玉华堂”对面即是豫园镇园之宝“玉玲珑”,此石是宋代皇帝花石纲遗物,那透、漏、瘦、绉中所氤氲的悠悠旧梦和缕缕幽情,令人感叹不已。而当代书坛大家启功所书的“凝晖阁”三字,凸显了这位当代大儒高远淡泊的襟怀。每当旭日初升、彩霞满天时,此阁乃得豫园第一缕朝晖,故得其名。另据清代上海乔钟吴所著《西园记》中载“出憩舫南渡石梁,入册洞,右折有阁,东向迎朝日,曰‘凝晖阁’”。可见,清时豫园西园有此楼阁。从艺术创作学上来看,楼匾楹联的书写难度是极高的,一是字少易显拙,二是悬挂高空有视差,这就需要相当高的笔墨驾驭能力和线条结构功夫。

楼匾楹联的导游作用

海上书坛耆宿蒋凤仪所书九曲桥中间的“湖心亭”三字,老笔纷披而气度雍容,此系上海最早、最老亦最有名的茶楼,也是整个老城隍庙中景色最优美之地,此匾内蕴着浓郁的沧桑之气。这座建造于清咸丰五年(1855)的茶楼,原系明代潘氏豫园的重要景点,当时是建在一个四面临水的小岛上,潘氏在《豫园记》中载:“池心有岛横峙,有亭曰‘凫佚’。”后潘氏家道中落,湖心亭由经营青蓝布的祝韫辉等布商购得,重建于湖心,并造了石柱木栏的九曲桥,湖中遍植荷花。当时的“竹枝词”唱道:“豫园花木未荒芜,九曲桥边似画图。一矗湖心亭屹立,居然风景赛西湖。”后几经易主,被商人刘慎良改名为“宛在轩”茶楼,这位儒商在茶楼中摆上了红木桌椅,挂上了名人字画,提升了服务档次。当时老城隍庙的茶楼有十多家,而湖心亭是人气最旺的,品茗赏景、以茶会友、声名远播,成为豫园的一处胜景。

而由同治甲戌状元陆润庠题写的“童涵春堂”是块百年老匾,童涵春作为上海最老的中药店几经兴衰沧桑。早在清乾隆年间,老城厢小东门有家小中药铺名为“竺涵春”,由于生意清淡而在乾隆四十八年(1784)被宁波商人童氏收购,更名为“童涵春堂国药号”。童氏从经营药材生意批发起家,因而批发、零售都做,并请了坐堂医生,使“童涵春”迅速崛起。清同治二年(1863),童氏第四代掌门人作了极大的开拓,在上海开出多家分号,并购买了用于海外贸易的4艘大帆船,把国药销往东南亚。为了进一步提高“童涵春”的社会声誉和地位,掌门人以百两白银作润笔,请陆润庠题写了堂名,制成金字招牌高悬于门庭,成为镇店之宝。在“”中此匾亦难逃厄运,险些被当作垃圾处理掉,正是一位颇有人文精神的市民的收藏保护,才在大地回春后重见天日。

楹联书法范文第4篇

对对子也叫对联,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

对对子就是对对联,一个人出上联或下联,由另一个人对下联或上联,这种文字智力游戏对于习作古体诗很有帮助。对对子特点概括起来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对对子:

楹联书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徽州文化;徽州楹联;教育教学

一、引 言

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有一个地方屹立在安徽南部,它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它就是徽州。在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中,这里的文化源远流长,自兴起未曾衰退,它就是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美食、雕刻、建筑、戏剧、商业、服饰等,任一方面铺展开来,惟洋洋洒洒的的长篇方能道尽。而徽州楹联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载体,它就像是徽州文化的“活化石”。在或遒劲或端庄或飘逸的方块字间,山水之美,经济之盛,生活之辛,内容无所不包。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此文仅从徽州楹联入手,一探其中之究竟。

二、徽州楹联的定义、分类及深刻内涵

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根据划分角度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楹联所在的建筑物,可以分为居民联、祠堂联、山水联、庙宇联等。根据楹联题材,可以分为言志联、晓理联、罹傲、叙事联等。因楹联主要在屋内厅堂中作为家训格言,这种分法最为广泛的是言志联和晓理联。字数上可分为长联和短联,一般上下联各十一字为长联。

徽州楹联体现了徽州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追求和憧憬,是对人生的深刻体味和对自己及子孙后代的劝谕告诫。据有关统计,在黟县西递民间现存的楹联有上千幅。徽州民间古楹联内容积极健康,总体上看,可以分为几大类。有倡导刻苦读书、经商做官、传家守业的;有教育后代勤俭持家、耕种劳作的;有劝导世人孝顺父母、和睦相处的;有宣扬为善积德,修身处世的;还有描绘美好家园、崇尚自然风光、书法雅兴逸致的。它们既是徽州先人的座右铭,又是教育后代的教科书。

明清时徽州的达官显贵、商贾富户在徽州楹联文化的熏陶下:官,大多是儒官;商,大多是儒商。一幅好的楹联,犹如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历史和社会的面貌,以及人们在生活中的真实情感。

所以面对这样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财富,如果不能及时地整合到教育教学上来,实在是暴殄天物了。我校几位语文老师在徐晓君老师的带领下,尝试着将徽州文化的几个方面以活动来融入教学、促进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总结出以下三点作用。

1.有效补充常规教学,开展地方特色课程

根据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013年,我在七年级4班上了一节关于徽州楹联的公开课。这一课共有七个部分,分别是:一、掀起你的盖头来,介绍楹联常识;二、牛刀小试对楹联,连对楹联;三、观看与徽州楹联有关的视频;四、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五、纸上得来终觉浅,学写楹联;七、小结。坦白说,比平时单纯地上课,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学生非常感兴趣。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有着强烈的知识渴求,愿意接受和吸收这些文化。

学生有需求,教学就有动力。尤其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开展地方特色课程是大势所趋。

2.陶冶高尚情操,丰富课余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想政治书上指出,“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条件;正当的兴趣爱好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基础;丰富的文化生活是陶冶情操、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现在的学生物质上虽然很富足,但是精神生活很贫乏。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主要是依赖电子产品,这样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2014年,我在班上开展了一个主题为“徽州楹联知多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个活动因为持续时间较长,所以学生参与得更多,收获得也更多。不仅更为深刻地了解了徽州文化及徽州楹联,最重要的是,徽州思想精髓渗透进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次极好地洗礼。

在收集并摘抄身边楹联时,很多同学热情高涨,通过这个活动,他们发现了生活中很多被忽视的美景,了解到许多楹联背后故事,以至于到最后,有些同学能够随口吟诵著名的徽州楹联,对于其中的故事也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在让学生自制楹联并挑选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两侧这一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积极也丝毫不亚于运动会和元旦晚会。他们相互比较,不断完善,在一次次地书写中,不少同学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这就有助于他们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提升个人文化素质。

3.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现在中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开展这些十分有特色的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活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相应地提高,同时,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大有裨益。因为楹联是一种非常凝练的语言,它迫使我们必须学会言简意赅,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概括课文内容,提炼核心观点是非常有帮助的。

就我本人来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课题活动。从开始到现在,我对徽州楹联文化的认识从陌生到熟悉,从浅薄到深刻,教学方面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业务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同时,因为活动时常需要与学生进行更多地沟通和交流,所以也无形中增进了与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可谓是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三、结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新时代的新安学子,我们不能让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就此停滞,不仅要发扬光大,更要推陈出新,用我们饱满的热情去书写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黄山市黟县金星民间博物馆.徽州楹联大观.黄山书社,2012.

楹联书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南通高中;美术新课程;书法;可行性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南通本地高中开设书法课程的必要性以及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一、南通书法历史文化底蕴,为在当地开设书法模块教学提供了条件

南通的书法有着深厚的积淀和良好的环境。就现存的资料来看,南通地区的金石书法最晚起于五代的姚存提名石刻,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第一位南通籍书法家,当推南宋开禧年间的印应雷,其后碑刻渐广,书家四起,如顾养谦、范风翼、冒襄、丁有煜、丁吉甫、范曾等,他们为繁荣南通的书法艺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除了以上书家以外,南通书法的群众基础也很好,各种书法培训机构很多。春节期间,南通自古就有“写楹联”的民俗,那时,有很多书法爱好者自发到街头巷尾帮市民书写楹联,其间不乏民间高手。作为南通市民,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墨香的大地上,当倍感欣慰。

二、学生书写能力普遍薄弱,为开设书法模块教学提供必要性依据

2009年3月,中央电视台有一个专题节目,针对现在“90后”的书写能力不断被削弱,大学生、高中生书写质量普遍较差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讨论。并公布了网上收集的网民意见。结果显示:87%的网民支持在大学、中学开设书法课程。笔者在本地一所市直学校也做过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高一学生,当被问到:“你是否对目前的书写状况满意?”有82.5%的学生回答“不满意”;被问到:“现阶段,你是否愿意练习书法?”回答“愿意”者占75%。以上调查说明了学生对目前书写状况的不满意及要求提高的迫切心理。

三、素质教育“体艺二加一”和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学校开设学生喜爱的艺术课程

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国家教育部早在2004年即发文将在全国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虽说开展的对象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和开展,这项活动对于提升学生审美素质,陶冶情操,已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开展该项活动,促进了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文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课程改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延伸,高中阶段也会融入到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不可没有中国精神及中国文化,一股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正悄然兴起。守护好、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及对策分析

据了解,新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内容标准部分有“书法、篆刻”模块,但在本地区,目前选择开展这一模块教学的学校还很少。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学生没时间学。在开设书法模块教学的时间上,课堂教学当然是必不可缺的,但绝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可以采取课外兴趣小组,定期组织书法培训,开展书法讲座、书法比赛、交流展览等等。这样在时间和空间上会显得比较丰富。其二,有些学生基础较差。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老师应该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具备十足的耐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必须摸清学习者当前书法水平和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基础弱一些的可从楷书或隶书练起,关键是纠正错误的书写姿势。有必要时可从基本笔画学起,要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基本笔画,直到熟练掌握;基础好一些的可从行书练起,重点学习领会字的结构,要认真读帖,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字的结构规律。还要特别注重让学生学用结合,边学边用。其三,教师不愿教或不能教。现在的中学美术老师书法水平良莠不齐,出现了许多学校美术老师不愿教或不能教书法的局面。俗话说:“书画同源。”美术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从古至今,书与画从来就不曾分过家,国画大师们个个诗书画印样样精通。所以,不断学习书法,一方面是修身养性、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保护和传承好中国文化精髓的需要。当然,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多提供当地美术教师交流、培训、学习书法的机会。

总之,只要我们利用已有的优势,克服一切困难,在南通本地高中开设书法课程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严抒勤.悠悠乡土情――南通地方美术文化寻绎[M].南京:江

楹联书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书法;空间;意境

园林是为游览观赏、起居理事、读书养性等而建,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厅、堂、馆、榭、轩、楼、台、阁、亭、廊、路、桥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场所。它兼生态学、植物学、工程技术学,并融建筑、绘画、雕塑、书法、文学艺术、金石艺术于一体,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有“中国文化四绝”之一的称誉。造园追求“生境”、“画境”、“意境”3种艺术境界,而又以“意境”为最终目标。“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是主观感情与客观外在的有机统一,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园林与绘画、诗文、书法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1]。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用具体的形象将诗情画意体现出来,使游览者不但在游园的过程中感受到它的美,而且还从中吸取中国古代园林所折射出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领略传统书法的境界,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事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这主要表现在与其他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如古典园林与书法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1渊源及历史轨迹——从功能到审美

人类来自大自然,定居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在广阔的天地自然之间,人类需要为自己营造一处舒适、美好的“家园”——园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需要语言,更需要文字,在中国又将其升华为——书法。人台囿肇始,便于祈福佑民,饲养动植物;文字之初,其于记述事件,撰文立法安邦。之后随其应用之广泛之深入,其从功能性向其审美性转换,形成特定的园林艺术和人文艺术。社会政治经济之于园林和人文书法反映了该时代的群体学识修养及社会文化思潮,是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韵味风流:“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尚态”,与古典园林的各时代的意境不谋而合,这也正是古典园林的发展简史[2]。

2空间关系

园林与书法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艺术,但两者之间在空间表达上又可以有交叉、渗透和综合。园林中可以通过廊、桥、亭、台、榭等元素将建筑群联系起来构成空间体,并配以乔、灌、藤、草本,假以山石、水体以达到空间的变化。书法是以点线为基本构成元素集合而成,当点线组合成了字,就成了点线索框进的一块空间,书法中线条的变化,黑与白的相互穿插,形成了书法艺术有的空间变化[3-5]。

2.1空间的对比

老子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可以看到造型的炫耀常常让位于精彩绝伦的空间转换,拆掉了四面无承重作用的隔墙,中国的建筑原来只是一个开敞的厅或廊,它实有的部分使人感觉只是暂存的假象,而一切的实都是指向“空白”。园林中以建筑、山水、植物来组成控制空间,建筑与植物形成硬软的对比,山与水形成阴阳的对比、虚实的对比。而就光植物的配置及其空间组合上亦有“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之说。

书法作品中存在着大量对比关系,例如:黑与白、实与虚、大与小、轻与重、正与侧、俯与仰、向与背、浓与淡、枯与湿、疏与密、放与收、缓与急、上与下等,书法的创作过程就是在统一中寻求着对比关系。在书法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可以运用不同的运笔方式,将草、楷、行不同字体融合到同一作品中,字体可以通过其自身的轴线,将侧、偏、正统一到一起。例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与其他作品风格迥然不同,出现了许多其他作品所没有的特点,如轴线的弯折,字结构的欹侧和大小错落,空间的疏密对比等,使人一眼便能与其他作品区分开。

2.2韵律与章法

园林韵律常指构图中的有组织的变化和有规律的重复,使变化与重复形成有节奏的韵律感,从而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在园林设计中常用的韵律手法有多种形式,如:连续的韵律、渐变的韵律、起伏的韵律、交错的韵律等。例如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就有许多这样的设计手法,北京故宫建筑群的三重空间组合,起伏跌宕,给人一种层层推进的感受,传达出起伏的节奏和韵律美;南方园林中以院落空间的穿插,借助厅、廊、水榭等进行连接,表现的是一种交错的韵律感;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表现的是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园林的节奏和韵律还表现为园林内部空间之韵。一座园林

的内部由许多小的空间组合而成,空间的形状、大小、明暗、开合等变化万千而又整体和谐。人们在园林审美时,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步移景异,一方面保留着对前一个空间的记忆,另一方面又怀着对下一个空间的期待,从而充分显露出园林艺术的空间理性的时间化特征。即人们只有置身于空间序列的时间变化中,才能真正感受和体悟园林艺术之神韵。

书法艺术中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章法,主要指字与字之间的大小比例,行与行之间的间隔距离,题款的位置,上下、天地大小以及左右边空白的宽窄等。在书法的全篇布局中,纵横各有自身统一的轴线,文字与书写载体相得益彰,浑然一体,重心平稳,布白匀称,气韵生动,如诗,如画,如音乐,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章法的布局中,“均衡”是第一位的,是章法的和谐与整体美的重要体现。若一幅书法作品在章法上失去了平衡,就会由视觉上的重心偏离而造成心理上的重心偏离,自然也就失去了和谐之美。均衡大体上分为两类: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静态平衡是指沿着中心轴左右构成对称的状态,两侧相同或相似。动态平衡是指在变化中求得平衡的形式。静态平衡在心理上偏于严谨和理性,因而具有庄严肃穆之感。而动态平衡则偏于感性,因而具有生动活泼之感轴线的变化、布白的疏密,字内、字外空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得书法作品中的空间节奏感更为强烈。在大的统一中,既有自身的独立性,又具有个体的独立性。

园林与书法在其韵律和章法上都是在空间上追求在创作上、审美上的协调统一,并且在技法和表达方式上不难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2.3空间与时间的关系

书法空间的性质真正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第二类空间——由用笔的复杂运动而带来的三维空间,这里,时间和空间已不是一种引带关系、一种先后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它们互为依存,互为制约,去掉时间特征,空间立即消失,去掉空间特征,空间不留下任何痕迹,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共同制约着书法整体布局的变化。书法空间是一种完整的视觉空间,时间则是相对线条的流动。从空间到时间的感觉转换,意味着书法的欣赏将从复杂多变的形式构成转向单一线条的流动。这种转换使人们的视点由多方位的收缩引向一种单线条的流动;使观赏者的审美心理进程在张与弛、紧与松等方面不断地变化。且书迹无论其以甲骨、金、竹简、石碑、绢、纸的形式留存,均能理清其历史痕迹,并感悟其弥久弥美。园林如同书法一样,有前序、有发展、有、有结尾,意蕴丰富,韵味无穷。在中国传统的园林设汁中,可以看到有亭、台、榭等通透的建筑物。在传统建筑实体中,结构形式采用梁柱式、穿斗式等,除去起到承重作用的墙、窗,可以使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任意的流动、穿透。文人雅士为了在园中创造出和自然相象的山水,巧妙地利用景观,将石、水、植物各个不同的景观元素结合在一起,利用借景、对景、隔景等手法,来布置各个景观元素,通过实体的围合,围绕着园中“空白”的主题来组织空间、布置空间、创造空间和扩大空间。园林的又一特质为其四季在其植物的花、叶、果、枝干所表现出的季相变化。并且随着园林时代的久远,其所呈现的林相景观也有所不同,生态系统更趋完善[6]。

2.4艺术创作

书法和园林在艺术创作手法上是相通的,意在笔先。书法在书写的过程中更着重于第一笔,而在园林设计方案的创作中也是将空间的利用和处理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书法空间的设计与建筑空间的布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代,书法与园林设计理念的碰撞与交融,被当代园林设计师重新认识和利用。只有从传统的文化艺术中吸取文化精髓,继承园林设计中的传统设计手法,将两者交融贯通,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园林[7]。

3意境的表达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衡量园林艺术格调高低的尺度。伍蠡甫先生在他的《中国画论研究》中给意境的释义是:“意境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实践及理论以及中国文艺创作与批评方面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属于审美意识或美感的领域,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对艺术家、文学家的思想、感情所唤起的能力反映”,概括的说,意境是文艺创作中艺术追求的极致,在建筑领域中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苏州园林,以其飘逸潇洒、空灵婉约的气质让人沉醉,给人欢乐,而最具诗意的书法匾联又给“身临其境”的氛围作了最淋漓尽致的表达。“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园林意境的感知,必须是园林环境所具有的高品味打动了人的心灵,引发出人的深思、联想、寄情、比兴把属于审美意识的主客观对象联系起来,情景交融,物我共化。因此,造园要由有修养、有文化的人完成,才能达到“诗意的栖居”。实际上造园者大多属于有才能得不到发挥,便以纵情放浪、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其束缚的人,“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欣赏山水花木的同时,调节心理状态,逸居乐道,寄情山水,傲王侯,轻功名,物我同一,主客相契,形

成“难得糊涂”的境界。因此,他们在园林设计、园名、景名中倾注自己的心血,体现自己的学识,映射其内涵和意蕴,让人观后流连忘返,回味无穷[8]。

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说明人的情绪、思想能在书法中得以表达。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旭之书既书自己之情感,亦表自然之形象,更借此形象暗示自己对其之情感。这些形象在其书法里不是对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正如《辞海》的界定: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4书法与园林的融合

书法艺术作为园林的装饰物,刻题记、题额、诗文嵌于墙上,刻匾额高悬于屋檐之下,将碑刻、石碣放于建筑之外,刻楹联悬挂于柱中,建筑楹联也只是园林书法的一部分。建筑书法多出自于名家之手,文字采用真、草、隶、篆,其风格或古朴,或典雅、或诡异、或流美、或雍容。以阴刻或阳刻,刻于石材与木料之上,还有金属铜铁铸成。使跃跃于纸上的文字、文学形式,“入木三分”地与园林融为一体,成为园林画龙点睛之笔,成为中华文化不朽之作[9]。

园林中的丛帖碑刻、匾额楹联、诗文图画,不仅是园林中景观的绝妙点缀,他们本身就具有文物鉴赏价值,具有古雅之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成山色半成湖”,这是山东济南大明湖沧浪亭的对联;杭州西湖的岳王庙有七言对“千秋冤狱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岳墓中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它歌颂岳飞尽忠报国的功绩,痛斥秦桧一伙的罪行,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北京颐和园建筑楹联多不胜数,其中澄爽斋有“芝砌春光,兰池夏气;菊含秋馥,桂映冬荣”,这副对联把皇家园林四季的琪花瑶草茂盛开放,一年的风光不改葱茏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更有百字以上的楹联,云南昆明大观楼有长达180字的对联,作者以工整的楷书,生动形象地描写大观楼的景色,写景生情,增加了建筑的观瞻性。

5结语

就中国古典园林与书法而言,最能代表其艺术水平的,当属意境的创造。而这意境的创造源于广袤的自然,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以祖国壮丽的河山、秀美的乡土为蓝本的,它既寄托着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追求,又蕴藏着对中华大地的赞颂与热爱。而书法以中国悠悠绵长的文化为基石,同时融入我国的哲学观、审美观。它们的高度艺术成就所显示的美,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是我们所追求的,园林同中国的文学、书画等艺术一样,“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古典园林之所以吸引人,不仅是因为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人为景观,更重要的是其深厚的历史轨迹、人文色彩。因此,要想了解中国古典园林,规划设计出更完美的园林,就需要具备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造园艺术的实践,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美学内涵。

6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蓝铁,郑朝.中国书法的艺术与技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 金学智.苏州园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5]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7] 姚慧,连峰.书法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共通性[j].山西建筑,2008(31):7.

[8] 邱德玉.试议我国古典园林与古典文学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5.

楹联书法范文第8篇

书法专场成绩骄人

自从内地的拍卖市场启动以来,十余年间,中国书法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在成交额和成交率这两项重要的指标上。无法与中国画相比肩。迄今为止。拍价过千万的书法作品仅有13件,与几乎每次大拍都有10件以上精品过千万的中国画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然而,随着2009秋拍大幕的拉开。延续多年的这一状况发生了改变。

2009年10月8日,在中贸圣佳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中的清代宫廷御笔专场中,出现了难得一见的100%成交,总成交额达1992.03万元,其中乾隆御笔楷书“至圣先师孔子庙碑”立轴以31.36万元的价格拔得本场头筹。延续这一势头,该公司接下来的绫本书法专场和名家书法楹联专场分别取得了96.43%和95.35%的成交率。单件拍品均价分别为40万元和10万元,与两类书法作品目前的市场价格基本符合。时隔月余,中国嘉德和北京翰海也推出了自己的书法拍卖专场。其中,中国嘉德的宋元明清法书墨迹专场,以高达2.48亿的总成交额和91.21%的成交率,充分宣告了中国书法在拍卖场上的价值回归。而北京翰海推出的名家法书楹联专场虽然总成交额只有557.54万元,但依然保有94%的高成交率。

为何在今年秋拍中,各书法专场能够取得如此佳绩?著名书画鉴定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特聘研究馆员唐健钧认为,首先,今年恰逢多家大公司的十五周年庆典,各公司纷纷推出了大量的精品。珍品书法的上拍,刺激了藏家的热情,高价的产生也就成为必然。其次,与中国画相比书法的价格尚处于低位,在国画价格已被推至高点。升值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的当下,场内藏家自然会将资金投向价格依旧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书法。最后,随着多年的市场培育,藏家对书法的认知能力逐步提高。以往那种过于看重画作的现象有所改变,书法在藏家的心目中已经取得了一席之地。

书法精品天价频现

如果说,各书法专场高涨的成交率,还不足以说明书法在拍场中的崛起,那么秋拍中一个又一个的高价,则真切地彰显了书法强势上扬的态势。在2009秋拍中,共有4件书法作品以千万元以上的高价成交,并一举进入书法成交价排行榜的前十位。其中,最受人瞩目的是两件拍出亿元天价的书法精品。

在中国保利的尤伦斯夫妇藏重要中国书画专场中。“唐宋家”之一的曾巩《局事贴》以1.09亿元创下全球中国书法成交纪录。此帖书于北宋印书纸背。经徐邦达先生过眼和考证,认为这是曾巩在通判越州任上所写。此帖在明代曾为大藏家项元汴、何良俊所藏,清代归于安岐。之后又经曾燠、王芑孙收藏。民国时,藏于著名鉴定家张珩及其家族。

同样拍出亿元天价,还有中国嘉德推出的朱熹、张景修等的《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1.008亿元的成交价,高出原先120万元估价的80余倍。这件书法为朱熹、张景修等六段宋人墨迹,一段元人墨迹,原此卷中的一段楼钥题跋。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今尚存宋元诸贤题跋有北宋宇道、胡师文、张景修及彭君时、蔡天启(肇)、蔡晋如(蕃)、刘无言(焘)。

为何这些书法精品能过拍得如此高价?唐健钧认为,这些书法的珍稀性和艺术性是拍出高价的关键。他说,以《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为例,此卷从宋至清流传有绪,著录在案。北宋书法特别是朱熹等名家书法更是难得一见的绝品,具有较强的历史考证作用。宋人法书与宋画一样,散于民间且流传有绪者凤毛麟角。可以说1亿多元的商价体现了这幅书法精品的真正价值。

另外,类似上述精晶的历代名蒙墨迹绝大多数傈藏在雷有文博机构中,流落民间者极为稀少。因此一旦上拍必遭各路藏家追捧。

从书法拍实成交榜上,不难发现位列前位,以较高价位成交的书作绝大多数是以明清书法为代表的古代书法。现代书法除部分精品外,绝大部分价位在10万元到20万元的区间,可见古代书法在拍场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对此唐健钧表示,虽然古代书法特别是明清书法在拍场上广受追捧,但这一部分真伪混杂,藏家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上当受骗。而且,古代书法价格虽不能与中国画相比。但也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从目前来看,相对价位较低,保真程度更高的近现代名家书作的投资价值要更高一些。特别是像郭沫着、康有为、于右任这样的近现代名人书作,近来增值的幅度还是很快的。

帝王书法当下最火

众所周知,中国书画也被各界人士称呼为“名人书画”,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是人们普遍认为,某件书画作品有收藏价值的前提是它是否为名人所作。在书法拍卖市场上。名人和画家的书作在价格上普遍高于书法家的创作,而且名人书作价格上涨的速度更快。

唐健钧介绍,评价某件书法藏品是否有投资收藏价值,除看它是否为名家所作,作品的质量如何外,还要看它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是否传承有绪等。依据这样的标准,当前拍场中常见的吴昌硕、徐悲鸿、启功、周作人的书作都是值得购藏的。

说到目前最火的“名人书法”,帝王书法可谓首当其冲。继北京保利在春拍推出的“八帝翰墨――有邻馆旧藏清朝历代帝王书法”专场,实现100%成交,拍得2489.76万元后。帝王书法在秋拍中再掀波澜。在中贸圣佳的清代宫廷御笔专场中,100%成交再度出现,充分说明,帝王书法已然成为藏家购藏的首要目标。唐健钧说,帝王书法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充满大气磅礴的帝王气象,特别是清代帝王,他们师法颜真卿、柳公权、赵孟叛、董其昌的正统书法风格,具有雄浑、厚重、稳健的特点。再加上书写者的特殊身份,使帝王书法具有深厚的宫廷史料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赢得藏家的喜好是很自然的。

书法价格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