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元宵节的诗歌

元宵节的诗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元宵节的诗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元宵节的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王维;应制诗;宫廷节庆

王维长期在唐朝都城长安为官,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可以说王维是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官吏阶层的贵族,不会为了生计而显出怀才不遇或生活窘迫的状况,因而其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大多为山水田园。这些经历和个人的创作才华,成全了王维的应制诗创作。

一、王维的应制诗创作及题材分类

(一)唐代的应制诗创作概况

应制诗创作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皇帝命令而作,表现出以皇帝为中心的创作特点,因而皇帝诗歌创作的态度也就决定了应制诗的基本审美倾向;其二,是皇帝身边围绕着的能诗作赋的文官。唐朝时期,中国整体处于政治稳定、物质丰富的时期,加之唐朝“以诗赋取士”的科举考试,使得唐朝时期的官员,大多能诗作赋,由此诗坛呈现出鼎盛的局面,王维就是盛唐时期上层官员中的典型代表。

初唐的应制诗创作数量在整个唐朝时期是最多的,以上官仪、李峤、张说、张九龄、苏F为代表的文官创作数量达800多首,应制诗作内容遍布宴会、游乐、送别等题材。进入天宝之后,由于政治动荡,应制诗创作逐渐衰落,至安史之乱以后,伴随着唐王朝光辉的逝去,唐代社会与诗歌发展因此跨越了其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应制诗也必然迎来它的衰退时代。可以说唐代文学、唐代诗歌、唐代应制诗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切实反映了唐代的历史,或许可以说,我们从唐代文学创作的蛛丝马迹中,可以切实洞察历史的脉络。

(二)王维应制诗的题材分类

王维在朝廷为官期间,长安的社会生活可谓是朝气蓬勃,盛唐气息使得官员阶层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诗人,他们歌颂生活,赞颂朝廷,并由诗歌的创作体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王维本人也不例外。其应制诗题材按照其描写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节庆应制诗。宫廷宴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增进皇室成员之间感情、加强帝王和群臣关系的一种方式,特别是每逢重要节日的时候。王维关于此题材的应制诗包括:关于上巳节的《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和《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关于重阳节的《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以及关于元宵节的《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T宴应制》。

2.游乐应制诗。按照游乐的地点,游乐应制诗又可以分为在宫中的娱乐活动和走出宫廷带有赏玩性质的游乐活动。据统计,诞生于盛中唐的游乐应制诗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张九龄、姚崇、苏F、张说、王维等人。王维关于此类应制诗有《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奉和圣制从蓬菜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3.政治应制诗。王维关于此类诗作有《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几乎都表达了作者渴望贤君的政治愿望。

4.送别应制诗。此类诗作有《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

以上对王维应制诗的分类,只是根据其创作内容来做的一个大致区分。可见,王维的应制诗创作不单单是对皇帝诗作的“奉和”,也不单单是歌功颂德,同时也体现着他的政治愿望和诉求,以及他本人对于人生的态度。

二、王维的节庆应制诗创作

在王维的应制诗中,按照题材分类,有专门描写节庆一类的应制诗,可以称其为“节庆应制诗”。根据王维节庆应制诗所描写的内容,又可将其按照所描写节日,从以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为切入点,来洞悉盛唐节庆文化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和节日特征。

(一)上巳节

王维关于上巳节的诗作有《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上巳节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在唐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朝官方对其的重视与肯定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其他时期。三月三这一天,对于皇家来说,要宴饮群臣,以彰显皇室的豪气与奢华,以及开放包容的大唐风貌,给上巳这一游山玩水的节日增添了许多非凡之气。唐代对诗歌的重视,必定使得在每年的这一天,大批诗作在节庆活动中产生。生活在盛唐时期的王维,作为士大夫阶层,必然受到皇帝的邀请,在上巳节这一天所创作的应制诗,必然具有切实描绘宫廷节庆气氛的历史价值。

在《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都提到了“冕旒”。“冕旒”是古代汉族礼冠的一种,《周礼・夏官・弁师》中记载:“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中的“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体现出了节日当天,服装的华丽与富贵。在三月三上巳节这一天,皇帝、太子头戴冕旒,以示对节日的重视,也同时体现出上巳节在唐代节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彰显大唐的盛世风貌。

“春禊”、“拔禊”均为“盥洗”之意,指代“上巳节”,也同时表现出节日当天的风俗习惯,有时也成为“修禊”。上巳节经过时代流变,到了唐代主要是在水滨举行盥洗祭礼,以除不详,谓之春禊。王维的关于上巳节的应制诗中,均提及与“水”相关的意象,如“洛水”、“汀州”、“渭水”、“天池”、“灞骸钡龋“画o”是船的别称,显示了节日当天戏水的场景。

在王维的此类应制诗中,其主要描写建筑为唐代长安城的南边,有曲江池、龙池、上林苑、勤政楼等;主要描写人物为太子、皇帝、群臣;主要描写场景为戏水,主要通过服饰、歌舞、大殿装扮等展现宫廷文化以及上巳节节庆文化。

(二)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诗作有《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中国的重阳节,其源头最早可追溯至汉朝初期,当时皇宫中君臣上下在每年的九月九日饮用酒、吃“蓬饵”、戴茱萸等风俗活动以求长寿。到汉朝末期,这个习俗便在民间流行起来了。后直至两晋南北朝,重阳节人们戴茱萸、登高望远、赋诗饮酒、赏菊观景蔚然成风,由此这一节日于是固定下来。

重阳节发展至唐朝,这些习俗仍然被保留,在王维的《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中的“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一句,仍能可以看到一些历史文化遗迹,例如重阳节中不可缺少的“芍药”、“茱萸”等事物,“无穷节,长奉柏梁篇”中一词“无穷”给人们描绘了一幅的花海景象。“茱萸插玳筵”中“玳筵”意为豪华、珍贵的宴席。由此可见,在重阳节这一天,皇帝在宫中大摆筵席,邀请官员中地位较高者和宫中的人一起赏菊,并在庆祝节日的过程中,赋诗唱和,以助兴之用。

(三)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的诗作有《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T宴应制》。

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汉代,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一天夜空皓月当空,人们要出门赏月、燃灯放焰、赏灯猜谜、共吃元宵、合家团圆,以示庆贺。“上路笙歌满”和“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展现了一幅安定和谐的社会景象,百姓都走出家门,参与到赏月、猜灯谜等节庆活动中。“鱼钥通翔凤,龙舆出建章”,高大轩敞的车舆走出建章宫,体现了皇室与民同乐的节日气氛。

王维关于上巳节、重阳节、元宵节的应制诗创作,从诗句中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富足,也同时体现了宫廷的奢华与豪气。通过“秦”、“汉”这样词语,给诗歌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历史色彩,同是在长安建都的王朝,在历史上尽显都城的威严和宏伟。正是因为唐朝富足的生活,特别是经过唐初的贞观之治,唐朝发展至盛唐时期,物质、精神等方面的生活达到极大富足,中国古代社会也同时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唐代人享受的生活理念就是建立在富足的生活的基础之上,加上唐朝社会对于诗歌的重视程度,以及官方对诗歌的提倡、帝王对诗歌的喜好,使得唐朝的诗歌不论在数量还是在创作艺术方面,都在这一时期也迎来了它的顶峰。

三、王维节庆应制诗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一)政治文化的体现

王维通过节庆应制诗的描写,不但记录了当时亲身经历的重大节日,并且通过诗句传达出了诗人的政治愿望和诉求,他渴求贤君,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些实事,以求社会安定,国家富足。他的应制诗并非仅仅停留在太平盛世赞美的表面层次下,同时试图以应制诗来实现自己政治主张。

《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中“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听”一句,体现了王维渴望君主能够贤明仁政,以开放的胸襟集思广益。在宴会的欢声笑语中,还伴随着对君王的某些期冀。盛唐在文化、经济等领域在当时的世界,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大国”,这一点从王维的节庆应制诗中可以体会到,但在王维看来,正是因为唐朝的繁荣,才更容易带给统治阶级以过分享乐的态度。生活在太平盛世的王维,毋庸置疑地对这样的盛世产生一种自豪的情感,但同时,作为有抱负、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他始终不忘人民。也正如他的“比屋皆可封,谁家不相庆”(《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暗用陆贾《新语》中“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的典故,同样表达了作者的梦想与渴望:君如尧舜,万民同欢。

(二)重回历史记忆

通过对王维节庆应制诗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每逢重要节日,皇帝总要宴请群臣,以诗赋乐,场面宏大且气派。宫廷宴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交流娱乐、庆祝宣扬和联络感情的场合。王维此类诗的创作,不但从场面上、细节上给人们相对客观地呈现了当时的节庆状况,也从历史、服装、建筑等多方面对他所生活的历史时期的传统节日,用诗的方式进行了记录。虽然应制诗一般都被看作是官员为逢迎皇帝而作,但在一定程度上应制诗所记录的史实、场面等还是存在其客观性的,也在诗歌的字词中渗透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

从“秦”、“汉”到大唐,从“建章”、“龙池”到“上苑”,无一不充斥着时代的奢华与豪气,无一不蕴含着盛世气息,可以想象在歌舞升平、物质生活富足、政治生活稳定的盛唐时期,无论从服饰、音乐、诗歌等方面,还是平民的日常生活方面,都成为了当时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他们在歌颂太平盛世的同时,给世人留下了除诗歌创作意外的更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史”就是一部历史。

参考文献:

[1]侯磊.唐诗中的大唐[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2]袁行霈等.盛唐诗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陈淑娅.论王维的应制诗[J].作家杂志,2009(5):126-127.

[4]魏耕原.王维长安诗与盛唐气象[J].唐都学刊,2012,5, 9-17.

[5]高萍.王维应制诗的因革及其模式意义[J].求索, 2013, 7,131-133.

[6]高萍.王维应制诗与盛唐和文化[J].学术探索, 2012,8,138-140.

[7]唐箐.浅谈王维应制诗的意义[J].文艺传媒,2015,7,143-144.

[8]谢凤杨.初盛唐应制诗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9]王思浩.盛中唐应制诗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学院,2014.

[10]李玲.唐代应制诗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11]李淑云.王维接受情况研究[D].山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元宵节的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李清照 乐景哀情 反衬手法

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祖皆有盛名,父亲李格非是著名文学家,官至礼部员外郎,后被定为“元佑党人”而罢官,有“苏门后四学士”之称。她自小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后又觅得佳婿,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伉俪情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研究,诗酒唱和,生活美满。然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自此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生活的宕变,在李清照的诗词创作中反映十分明显,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永遇乐·落日熔金》。她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通观古今女性作家,对文学的贡献,实难找到第二人。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永遇乐》是在描述作者自己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它具体写于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时期宋金双方已暂停交战,南宋首都临安出现一片歌舞升平的所谓的繁荣景象。遇到逢年过节的日里,人们又可以热热闹闹地游乐了。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寂寞悲凉心境。

词的上片是在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哀苦心情。

开篇写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日落了,一团金红亮丽的火球倏忽而逝,晚霞的余晖铺满了天边。暮色苍茫,逐渐笼盖了四野。如此良辰美景,正是过节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铺垫出喜庆热烈的节庆气氛。

然而“人在何处”,意境陡转。人们都知道,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可是,她却别有心事。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点出了自己如今的处境:“独在异乡为异客”,四处飘零家何在?这处境和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人在何处”这一问,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在似曾相似的美景前产生的迷惘与痛苦。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天涯沦落人特有的问,更是国破家亡之后一个孤独的弱女子满怀哀怨愁苦的问。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此时梅花已开残了,听见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心情忧郁,所以听起来笛声凄怨。虽然春色很浓,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春意知几许?”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还能去欣赏吗?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三句好像是一组的对话。“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是邀请诗人外出的人说的:“元宵佳节,还碰上的好天气,到外面玩玩吧!”可诗人却用一句似有理似无理的话来回答:“天气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但这句话正好反映了她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劫之后心怀世事难料、横祸随来的疑惧心理。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香车宝马”如实写出这些朋友的身份。她的朋友,她称之为“酒朋诗侣”,她们并不粗俗;以“香车宝马”相迎,又知必是富贵人家的内眷。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连发三问,三问皆是极度反衬之下的迸发,有惶惑,有苦情,有自闭,可以看出词人心态起伏波折极大。冬日临安天气晴好,阳光灿烂,应是极不容易,换做常人早就出门晒太阳了,但词人颠沛多年,心态孤寂,纵是风和日丽的初春时节也难振作精神,反而连发三个悲情之问。当然也会有谢绝好友相邀共庆元宵之举。怅望远去的宝马香车,勾起的往日记忆涌上了心头。

下片自然展开回忆:“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宋代不论官方民间,对元宵节都很重视,是一年一度的灯节。李清照在汴京过了许多年元宵节,印象当然是抹不掉的。

如今虽然在临安,却还“忆得当年全盛时”,自己年纪还轻,兴致极好,“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认真热闹过一番。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撚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从记忆中又回到现实里来。今昔对比,禁不住心情又凄凉又生怯。“风鬟霜鬓”四字原出唐人小说《柳毅传》,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头发纷披散乱。李清照在词里换了一个字,改为“风鬟霜鬓”,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头上出现白发,加上又懒得打扮,因而也就“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天壤之别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尾处好象很平淡,却又横生波澜,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诗人的满腹辛酸,一腔凄怨,通过这平淡而几近委屈的一句,以人之欢声笑语,衬我之落寞零落,反而显得更加沉重了。诗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诗人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元宵节的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主题阅读;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古诗词杰作。这些古诗词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对于处在记忆力发展黄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大量地阅读、积累古诗词,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情趣、文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站在时代的讲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历史使命:有效引导小学生积累经典古诗词,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记、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古诗词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只停留在教材上,而应该延伸到课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g里,获得更丰富的古诗词文化的浸润与滋养呢?在探索、实践与反思中,我将古诗词阅读活动分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阶段:

一、主题阅读进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编者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诗词,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这样的主题编排方式给了我们启发:古诗词的积累与学习可以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沟通学生课内、课外的横向学习,连点成线,拓宽学生古诗词阅读的空间。

(一)文本研读定主题

在浩淼的古诗词长河中,有许多诗歌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抒发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长或讴歌大好河山……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为例,安排了两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在研读文本之后,继而从主题出发,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拓展阅读《赠汪伦》、《别董大》这两首表现送别之情的诗歌。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古诗词时,多角度获取信息,并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当然,灿若繁星的古诗词,主题的归类也是不胜枚举的,有思乡诗、山水诗、边塞诗、爱国诗等题材。在教学中,如果能以点带面,拓展同一主题教学内容,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需要教师能够以《新课标》为指导,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材,善于挖掘,勇于思考,勤于课堂实践。

(二)传统节日觅诗情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春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这些节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代代中国人贡献给世界和未来的文化财富。然而现今,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都对舶来的外国节日趋之若骛,他们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却很少能说出秦少游笔下美丽的“七夕节”;他们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却能准确的说出西方“圣诞节”的时间。可以说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示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此,我们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将古诗词的学习与传统节日融合起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学习蕴涵着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同时大力借助古诗的学习,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民俗文化与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让学生感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景象;于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中,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了解古人扫墓的习俗;七夕节,学生在“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中了解七夕的传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给我们展示了古人在重阳节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中秋节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张九龄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欢度节日之际,我们亦可以开展丰富的节日主题活动。如端午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等,并重点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同学们在故事中了解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于屈原诗词中体味他那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在这样入情入境的传统节日主题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

(三)春夏秋冬赏诗境

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著名诗人留下的经典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我们跟着经典诗词的韵律,带领学生开启了穿越四季之旅。

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聆听、诵读着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欣赏柳树婀娜的身姿;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聆听春天的歌声;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里,感受在田野上奔跑的快乐。

在热情奔放的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孩子们一睹西湖盛夏的风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让孩子们领略了夏雨的滂沱。

在高远辽阔的秋天,学生读杜牧的《山行》,品王维的《山居秋暝》,诵刘禹锡的《秋词》,吟李清照的《一剪梅》。学生陶醉在秋天的意境中,陶醉在动人的诗篇中。

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者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无需老师再做过多讲解。

二、多种方式促积累

(一)日常活动作保障

1.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推行每周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我们的具体方法是:将教室黑板一角辟为诗词园地,每周一抄上两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诵。

2.开展“课前一诵”活动。每节课上课前学生诵读古诗词一首(两遍),课任老师负责。

3.放学路队诵诗词。每天上午、下午放学时,各班学生在教学楼前排好队,边诵读古诗词边走出校门。

(二)趣味实践展收获

元宵节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情境 美术 艺术魅力

小学生思维不稳定,容易分散。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维变化,调控教学进程,引入教学情境,发挥艺术的魅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起来。

一、 欣赏优美的美文,挖掘学习的潜能

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绘画课和欣赏课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尤其是欣赏课以图片为主,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作品,让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精湛之处,调动学生感官,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术学习中。

1. 欣赏名家名品,感受大师魅力。美术教材中的范例大多出自名家之手,绘画、雕塑、工艺作品、建筑作品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品,一定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慑,让学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例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欣赏名画《蒙娜丽莎》,让学生感受人物微笑的迷人魅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增长学生研究人物表情、学习绘画的智慧,学生学得饶有兴味,兴趣盎然,课堂上气氛热烈,大家一起感受着大师的魅力。

2. 欣赏学生习作,碰撞思维火化。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同龄人的作品,让学生接受别人的优点,在欣赏的过程中和小作者思维碰撞,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 吟咏美韵的诗歌,领略诗情画意

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教师要带领学生领略美韵的诗歌,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挖掘学生的求知欲望。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教师要创造诗歌情境,选取一些诗歌配画的作品,让学生选择古诗,运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吟咏诗歌,走进诗歌描绘的情境中,感受诗情画意,了解诗歌的背景,在场景、动作、景物等方面创造、创作出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来。

三、 进入缤纷影像世界,激情绽放飞跃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艺术展览馆的视频,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欣赏,适当点拨,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例如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元宵节观灯的场景中,吸引学生的思维进入其中,感受彩灯的制作和工艺,感受艺术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制作工艺品的热情。

影像教学很普遍,教师要设计适合的教学情境,适当调动学生观看影像的积极性。

四、 学生扮演角色,学会真情演绎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促进学生思考和理解,在创作中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浓郁的求知氛围,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例如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服装表演的模特的视频资料,学生看到服装表演人员的艺术风貌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同学扮演服装表演的模特,穿上精美的服装,进入表演的角色,尽情模仿服装模特的风姿,并配合一些动作,感受服装表演模特的风采。教师让别的学生进行写生,完成习作。这样教学环节的设计让部分学生进入角色,能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激情飞跃。

五、 开展智趣游戏,尽情展现精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带领学生在玩中学,重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在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环境允许的游戏,讲解一些和课程内容有关的游戏,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知识得到积累,情感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例如小学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美术字的比赛,让每个学生课前收集两个美术字,贴在硬纸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美术课上教师可以把黑板布置成“美术字展览”区,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美术字放上去,学生学得充满乐趣,教学效果也很好。教师让学生研究比较不同的作品,这样学生就会兴趣很高涨,也对各种美术字体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游戏很有创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全面调动和激发出来了。

六、 徜徉音乐魅力,感染创作激情

教学中倡导课程之间的整合和联系,小学美术教学可以和音乐整合,实现内在的联系。教师可以创设歌曲的情境,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活跃教学的氛围,让学生产生快乐的、幸福的学习感受,实现在师生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的心灵对话,保证教师和学生欢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元宵节的诗歌范文第5篇

一、以“趣”促“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作为教师应该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创新,根据口语交际的主题创设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符合的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主动交际。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的口语交际,掌握口语交际的方法技巧,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

1.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用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例如人教版第十一册中《身边的艺术》一课,我给学生带来了风筝、剪纸、腰鼓、一首歌、一幅画等各种学生常见的艺术品,唤醒学生的视觉、知觉,让他们在观察之后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愉快地把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介绍给大家,从而使交际有序、活跃地进行。

2.再现生活中的情境。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介绍的都是一些地方的民风民俗,而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中,也让学生介绍当地的一些风俗。课前我就先行了解到本地的元宵节很有特色,远近闻名,甚至还有人把元宵节的各种场面拍摄成录像。于是我就将此光盘借来,上课时,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再现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得以再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3.言语描述。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尤为重要。教材中有些内容经过老师的口头描述会更形象地进入学生的大脑,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例如《我的理想》一课,在教师激励性语言带动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立即就进入了情境,产生了积极的交流欲望。

其实,只要加强实践,在互动中发展语言,学生的口语交际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二、以“练”促“说”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敢于说,乐于说,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建口语交际的互动平台,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的交流中形成良好的心理体验。尤其是语文课更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①在质疑中促进说。课文是语文课堂的载体,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与人讨论的交际能力。例如教学《彩色的翅膀》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想像自己就是文中的“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然后互相讨论修改,再请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演,同学们评议。在充分的交流、讨论中,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②在小组合作中促进说。在综合性学习中,最需要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为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机会。在小组中,可以人人参与,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达成共识或者有不同的意见。如,在“诗海拾贝”中,先布置学生搜集诗歌,再按类别整理资料,然后在小组内推荐自己喜欢的诗,说出喜欢的理由,最后堂上交流,全班反馈。反馈时小组成员可以一起发表看法,互相补充,阐明本小组的观点。这样,就使口语得到充分的训练。③在复述课文中促进说。复述课文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可以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不但让学生在复述中巩固了知识,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更发展了学生的智能。

2.抓住机会,随机“练”。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方法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训练交际的本领。如,在学校中可以讨论:新转进一个学生,大家怎样说欢迎辞;开学初的班干部选拔,选谁?为什么选他?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把口语交际训练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具备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口语交际能力,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需求。

三、以“评”促“说”

元宵节的诗歌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曹雪芹 诗歌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名垂文史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如雍容有心计的宝钗,心直口快的湘云,泼辣狠毒的王熙凤等,但在大观园众美中,作者最不吝笔墨的当属林黛玉了。曹雪芹不仅写出了她“病如西施胜三分”的独特美丽,更写出了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聪颖才慧,这突出地表现在林黛玉所独有的杰出的诗才,这是其他众美所不具备的、无法超越的。本文试从小说人物形象林黛玉的角度来分析她的诗词,进而窥见她独特的才智美。

一、林黛玉诗的内容分类

林黛玉的诗与她创作诗歌的情景,即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是紧密相关的;所以,今天我们就从林黛玉诗歌创作的情景入手对林黛玉诗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林黛玉独处所作的诗,包括《葬花吟》、《题帕诗三绝句》、《五美吟》、《桃花行》。这些诗既是独处所作的诗,那么做这些诗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以炫耀诗才的,而是为了排遣自己的情绪,抒发自己的情志的,所以这部分诗更直接接近黛玉的内心,是她内心世界的直接反应,文学性很强,显得颇为重要。

《葬花吟》是黛玉葬花时低吟的为花所作的悼词,整首诗洋溢着悲哀的调子,字字滴血,以花喻人,青春虽如花般娇艳但终会随时光老去而飘零,“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去时”,落花正预示着人的归宿,更为令人伤悲的是“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而花之落“柳丝榆荚自芳菲”“梁间燕子太无情”又折射出世间的世态炎凉,这不正是寄人篱下的黛玉经常体会到的吗?由此可知林黛玉在独处所作的诗多以悲情为主,是她凄苦人生和哀伤心境的体现,是她悲惨命运的预示。

(二)在海棠诗社中所作的诗,包括《咏白海棠》、《咏菊三首》、《螃蟹咏》。在诗社中所作的诗,有题目、诗韵限制,所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做出好诗极其不易,其目的无非是在统一的格式下比谁的诗做得最好。黛玉才思敏捷,这几篇诗作,都是一挥而就,且质量水平很高,在诗社中算是上乘之作,如《咏菊三首》,更是位列诗社的前三甲,充分表现了黛玉力压群芳,具有大观园中其他女子所不具备的才智美。这些诗总的说来都是咏物诗,咏的分别是海棠、、螃蟹;在咏物的同时,诗歌亦抒发了自己的情志。除附和宝玉的《螃蟹咏》外,无论是《咏白海棠》还是《咏菊三首》,林诗都抒发了自己独标傲世、冰清玉洁的品质和不可言表的哀苦。

(三)元宵节元妃娘娘归省时,命姐妹们所作的应制诗,共有两首《世外仙缘》、《杏帘在望》,这两首诗使黛玉在众人面前大大展露了一下自己的诗才,不但才思敏捷,而且俱是佳作,自然受到了元妃的称赏,《世外仙缘》被誉为众姐妹之作中的上等之作,而《杏帘在望》是代宝玉作,则压倒了宝玉自己作的诗为其所作诗之冠,可见黛玉巾帼不让须眉的才华。

(四)游戏时所作的诗。这些诗多是筵席时或日常生活起居的游戏之作,内容无甚可取,但也表现出黛玉青春少女活泼可爱的一面。

二、林黛玉诗的艺术特色

林黛玉用她的聪明才智写下的诗都是个性化的,且无处不体现她的艺术才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浓浓的哀音,这也是她的个性特色所在。她的诗多抒发自己悲苦的心境,这样的诗举不胜举,《葬花吟》《桃花行》自不必说,连在诗社中所作诗亦是如此。《咏菊三首》不正分别抒发了咏菊之苦,寄人篱下之苦,以及菊梦之苦吗?而在这些含有浓浓哀音的诗中大多有对自己悲惨结局的预示,即含有自谶之意。她笔下的历史上有才华的美女也多不得善终,“红颜薄命古今同”,《五美吟》中,西施自沉,虞姬自刎,明妃出塞,绿珠坠楼。

而究其哀音的根源,宝玉曾在评《桃花行》诗说“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次哀音”;宝玉指出的“离丧”是指她的身世孤苦伶仃,黛玉年幼母亲便去逝,身边又无姐妹相伴,虽有老父但终隔一层;但这只指出了其中的一方面,笔者认为联系小说的情节,应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1.寄人篱下的生活境况,虽贾母对她宠爱有加,但终由人供给吃穿,偶有脸色也在所难免,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葬花吟》)

2.爱的凄苦,在与宝玉的爱情生活中,虽两人相爱但颇多猜疑之苦,而两人之间偏有个金石说在阻挡,况她无父母为她作主,爱情无疑是没有归宿的,这常常令她悲哀。

3.体弱多病,性格敏感偏执,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体弱多病是她心境常苦,而敏感偏执使她更容易体会常人难以觉察的孤苦伶仃和寄人篱下的凄凉,以及爱情之苦。

4. 才华横溢的她纵有万般诗才,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中无真正用处,虽冰清玉洁但质本洁来还洁去,终化为土灰,这又怎能令人不悲?

(二)黛玉诗多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如《咏菊三首》三篇即是如此:《咏菊》从人的视角写咏菊之苦,无一字涉菊但无处不含菊;《问菊》通过问的方式引菊为知己,而赞菊之高洁亦是自赞,《菊梦》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写菊之梦,朦胧而如临仙境,并且写出了其梦后的悲伤幽怨无奈。黛玉立意的新颖独特,正表现了其无人可比的才智美。

(三)黛玉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工整如上举“借的山川秀,添来气象新”(《世外仙缘》),用典切而无迹“登仙非慕庄生蝶,依旧还熏陶令盟”(《菊梦》),对比如“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桃花行》)……而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用得最有特色的当属拟人手法的运用,通常林黛玉诗中多把花拟人化,以花自比,引花为知己,“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问菊》),写花高尚的品质以自况,“自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与花共命运,“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葬花吟》),这样的写法为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花拥有了生命力而别有韵致,而诗人更易表达自己的情志。

(四)黛玉的诗歌体裁多样,有歌行体、四言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曹雪芹这样的设置展现了黛玉超人的才华,她无体裁不能应用,无题材不不能驾驭。

三、曹雪芹代拟艺术特色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的林黛玉诗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而林诗的真正作者不是林黛玉而是小说的作者曹雪芹,所以林黛玉林诗的成功,是作为一个男作家的曹雪芹很好地处理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在代拟林黛玉的诗词时取得了的巨大的成功。曹雪芹在诗歌艺术技巧上的成功,在论及林诗艺术特色时,已有涉及,在这儿我们就不再赘述。而除艺术技巧外,曹雪芹的代拟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代拟的诗具有个性化特色。曹雪芹的代拟避免了传统代拟类型化的弊病,消除了性别的差异,深入林黛玉的内心,体会她独有的女性的细腻敏感,以林黛玉的笔写诗,写出的诗无处不有林黛玉的影子,无不是她的性格及心路历程反映,显得自然无迹。这种个性化达到了这种程度,随便拈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一首诗,不必说出作者读者就能判别出诗的作者,上文中所举宝玉不受宝琴迷惑,猜对《桃花行》的作者是黛玉,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元宵节的诗歌范文第7篇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范文,供大家阅读与鉴赏!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范文一

尊敬旳各位老师、亲爱旳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

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xx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范文二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范文三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强烈反对,屈原去职,被赶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等,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些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后来因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业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定位端午节。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以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听了这些,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xx多年的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毋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你不想吃,农耕社会时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术,我国造纸工业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和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手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又民族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落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端午节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也是我们的魂。屈原并没有因为别国的强大而抛弃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别国。他的忠是一种广义的,一种大爱,一种永恒,不计报酬与代价。用灵魂之歌来谱写生命之歌。也许我们一生都不会遇到这种大事大非的事。但你是否考虑过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其实又时刻都体现着忠,不计报酬与代价的忠与你自己,忠于你所爱的人,忠于爱你的人。平凡,朴实没什么不好,就看你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放出那属于自己的光芒。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范文四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随想。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要职。因为他坚决主张抗击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至极,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影响深远的诗篇。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绞,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屈原离世已有两千多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会永远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伟大爱国之士的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吧!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

元宵节的诗歌范文第8篇

宏村又名弘村,都是取宏广发达之意。在这个布局似牛形的村落,有着精雕细镂、飞金重彩的建筑群,有着幽深、古朴的巷门和青石街道,有着参天古木、百年牡丹、南湖风光……过年时,宏村一改平日的喧闹,小巷中流水的声音衬托出难得的清净。冬季黄山上银装素裹,山下古村落民俗正浓,看村民们杀鸡、宰鹅、贴春联忙忙碌碌准备过年,或者去雷岗山俯瞰全村景观,或在“居善堂”内听黄梅戏,或与家人一起欣赏大型旅游实景文化演出《宏村·阿菊》,不妨把这个春节过成一首隽永的诗歌。

宏村年味儿

赛鸟习俗

宏村赛鸟最早可以上溯到清朝,是一项传统的春节民俗活动,从解放后到现在也已经举办了20多届,近几年影响越来越大,每年都会吸引不少外地人来参加赛鸟。

Tips:

门票80元。宏村的美只在黄昏和清晨,住一晚最合适了。宏村的村民大概有半数都有在开客栈,因此可以住宿在农家,比景区酒店便宜。如果有时间可以去周边的西递等几个小村落逛逛。

民间故宫:湖南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至今已存在500多年,目前保留1700多座明清建筑,整个建筑呈无数个“井”字,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村”。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傍溪而铺的是一条长廊,廊里铺有一条青石板路,沿途通达各门各户,连接每一条巷口,巷道纵横交错,通达每个厅堂,共有60条,最长的巷道有153米,居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睛不曝晒,雨雪不湿鞋”。它,深藏在湘水深处,屋宇绵亘,人称“民间故宫”。

张谷英村年味儿

祭祖舞狮看大戏

整个春节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除夕、拜年、祭祖、玩龙、舞狮、唱大戏、看皮影戏、观灯,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在村里,做年饭的菜有一个忌讳:狗是看家的,是人的朋友,牛是耕田的,是农民的宝贝,所以狗肉、牛肉是绝对不能上年饭桌的。

Tips:

门票50元。长沙汽车东站每天下午1:50有一趟发至张谷英镇的汽车,全程票价20元。岳阳市有到张谷英村的专车,票价17~20元,车程约1个半小时。村里的特产是黄豆做的油豆腐,4元/斤,在豆腐坊可以观看做豆腐的全过程。

独具风味的江南梅景:江苏光福古镇

冬天一定要赏梅。位于苏州市古城西南的光福镇从古至今都是江南著名的探梅胜地。光福邓尉梅花以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而著称,相传清康熙、乾隆皇帝及明代唐伯虎等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探梅。这个假期,或探梅赏梅,或临太湖品船餐,或游览名胜古迹,或在太湖上做一回渔人,过个独具风味的江南年。

光福年味儿

踏雪赏梅

光福每年都会举办“香雪海”梅花节,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梅花盛开时,繁花似雪,香飘数十里,因而当地是摄影爱好者最爱的摄梅地之一。

Tips:

在苏州火车站有公车直达光福古镇。在古镇可吃到正宗的太湖船菜,船菜以各种河鲜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太湖三白”———白虾、白鱼、太湖银鱼。去光福更别忘了一览精湛的苏绣工艺和巧夺天工的光福核雕的神奇魅力。

原汁原味的华夏民风:广东南社村

南社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始建于宋朝,已有800多年历史,被鉴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呈现出珠三角地区水乡的特色。南社的村子布局很特别,围绕着池塘,首先是各家的祠堂,祠堂后面才是民居。每一民居都单家独户称“家庙”,“家庙”前有自家的水井、麻石小巷。每家的麻石小巷都隔着一条小水道。这些融家庙、水坊、古井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落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文化,最著名的是谢氏大宗祠和百岁坊。上百年的古榕树像长者庇护小辈一样护卫着村子,这是一个适合在假日拖家带口去里面慢悠悠地闲逛的村庄。

南社村年味儿

小孩儿“卖懒”

东莞人过年除了要办年货、贴春联、吃年糕外,大年三十则是孩子们的“卖懒日”。孩子做一只小纸船,上面放红鸭蛋,插彩旗,让小船随波飘走,这样小孩子以后就不再“懒惰”。在南社村中,目前还保留传统民风民俗,如祭祖、求神、舞狮、喊惊、送丧、抢新娘等。

Tips:

从景区大门进去门票30元,如运气好可从别的门进,不要钱。路线,最好是坐大巴至东莞汽车客运东站(40元),然后乘坐74路公交(5元),终点站就是南社古村。

人文第一的皖南古村落:江西理坑

理坑位于婺源县城沱川乡,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理坑古建筑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工艺精湛,布局科学、合理、冬暖夏凉。花园式的“云溪别墅”,园林式建筑“花厅”,颇具传奇色彩的“金家井”,粉墙、灰瓦、青砖、古巷,呈现出“中国最美的乡村”的宁静景象。这里游客尚且不多,可以让你在这个年假尽情享受闲情散漫的放松生活。

理坑年味儿

抬歌闹灯

除了年夜饭、小吃、守岁,放鞭炮、烟花等浓浓的乡村“年”味儿,另一个迎接新年活动——装扮故事,抬阁游村也非常隆重。这在理坑称之为抬歌。数十名姣童扮成戏曲人物,远远望去,犹如流动的雕塑,根据剧情内容,或坐,或站,或悬空,或直立,架空飞动,奇妙精彩。另外,迎板龙灯也是婺源理坑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传统民俗,俗称“迎灯”。“灯”与“丁”同音,寓意人丁兴旺、庆贺吉祥如意。

Tips:

门票60元。一定要吃荷包红鲤鱼,这鱼是婺源独有的鱼种,形似荷包,已被选入国宴。

鲜活的江南水乡年味:浙江安昌古镇

江南水乡古镇很多,像安昌这么原汁原味原风貌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安昌镇在鲁迅的故乡所在地——浙江绍兴,有千年历史,是师爷的荟萃之地,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吴越地区沿袭千百年的民俗。腊月的安昌,石板铺砌的三里老街店铺林立,石桥下乌篷船穿梭而过,飘扬的社戏曲调唱出悠长的江南水乡情。

安昌年味儿

腊月风情节

春节前后,小镇上呈现出一派古老而喜庆的江南水乡风情———人们忙着祭祀、剪纸、搡年糕、裹粽子、串腊肠、扯白糖……从2000年开始,古镇每年都会举行腊月风情节,推出水乡社戏、船上迎亲、民俗婚礼、古镇庙会、传统手工艺表演等特色活动,游客可即兴参加。各种腊味的酱香吸引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来这里,你可以一饱口福。

Tips:

仅游古镇无需门票。在绍兴汽车南站、西站可乘公交抵达安昌古镇。古镇长街上的民居平日价只需几十元一间,春节略有上涨,最好提前预订。安昌小酒馆和老茶馆都值得一去,来一碟臭豆腐或茴香豆,配二两黄酒,品品地道的水乡味。

最炫羌族风:四川桃坪羌寨

在理县东40公里处,距成都市约180公里的桃坪羌寨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寨,被专家学者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寨房相连相通,外墙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构,斑驳有致,寨中巷道纵横,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宫。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两千年前用黄泥、片石作材料建成的最古老的建筑。和羌族人民一起围在火边吃金裹银、腊肠、酸菜、土豆条等特色民族美食,一起咂酒,体验不一样的少数民族风情。

羌寨年味儿

烤全羊锅庄舞

虽春节不是羌族传统节日,但羌族把羌年节(每年十月初一)的内容移入春节,使其别具特色。每逢过年或者村里有人举行婚礼,全村人都要聚在一起,燃起熊熊的篝火,烤全羊,喝着醇香的咂酒,唱山歌,跳锅庄舞,有时闹到通宵达旦。在桃坪羌寨过年,你跟着羌家姑娘小伙翩翩起舞,可从中领略古羌文化的精深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