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脏病急救

心脏病急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心脏病急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脏病急救范文第1篇

突发急症,是急忙送医院,还是叫医生来?有的病不能耽搁,患者必须立即去医院:有的病则不能去医院,患者必须立即就地急救,如果盲目自行往医院跑,很可能会出事。因此,要掌握些应对急病突发的方法。

冠心病猝死2/3死于第一小时

在突发的心脏病中,最多的是急性冠状动脉供血障碍,陈先生得的急性心肌梗死就属于这类疾病。突然缺血导致心脏的氧气和能源供应锐减,尤其在发病后的第一个小时。由于患者不能适应这种突发的缺血情况,容易发生致命性心脏电活动紊乱。甚至促发室颤。室颤发生后由于心脏丧失泵血能力,患者全身各个器官严重缺氧,如果不在4分钟之内得到正确抢救,就会坠入死亡的深渊。在因冠心病急症而猝死的患者中,2/3是死于发病后的第一个小时,其中绝大部分是死于室颤。

防心梗猝死“八字诀”

为防止发生室颤,心脏病发作后应该按照“静、卧,呼救、吸氧、服药”8个字来做。也就是说,发病后患者应该冷静,尽量避免紧张和焦虑;然后就地采用卧位或半卧位休息;同时立即呼叫有除颤设备的专业急救人员(拨打“120”急救电话),有条件者可以吸氧;同时服用相关药物,常用的有效药物是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要知道在突发心脏缺血时,患者任何细小的不正确行为,如紧张、焦虑和各种体力活动等,都会增加心肌耗氧量,使患者已经不堪重负的心脏雪上加霜,甚至导致死亡。陈先生发病后不顾一切地向医院跑,还自己步行上了二楼,这些都是心脏病发作后的大忌!

怎么知道是不是心脏病发作

请记住下述情况:突发的刷烈胸痛(有时还可有左侧肩部和背部疼痛等),伴随胸闷及呼吸困难。此外面色苍白、口唇发紫、出大汗、脉搏和血压异常等,这些情况都是严重心脏病发作的典型表现。此时千万不要让患者随意活动,而是赶紧按照“8字诀”去做。患者已经发生室颤时也不能送医院。这时患者的主要表现是突然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同时呼吸停止。此时正确的做法是:争分夺秒呼叫专业急救部门,同时为其持续实施心肺复苏术,直到急救医生到来。

除冠心病心脏猝死外,任何情况下的心跳停止,也都不能马上送病人去医院,而是必须就地急救。但也有些急症不能耽搁时间,必须立即去医院。

必须立即去医院的急症

中风 典型症状有突然头痛、口眼歪斜、半边身子不能动、恶心、呕吐、昏迷等;

高血压 突然血压严重升高;

急腹症 包括胃穿孔、肠梗阻、异位妊娠(如宫外孕)、急性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胆道梗阻等特点是腹痛剧烈,同时腹壁发硬、拒按。急腹症病人到医院越晚,危险越大。

心脏病急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硫酸镁;低分子肝素钙;肺源性心脏病

随着现今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疾病治疗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传统的治疗方式已经无法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1]。本文就此问题探讨将硫酸镁、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使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83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所选患者均符合慢性肺心病的诊断标准,并且均没有重度糖尿病、高血压、活动性溃疡、肾病以及出血性疾病等。

对照组中有41例患者,年龄段在44岁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3.2)岁,其中男性患者为25例,占60.98%,女性患者有16例,占39.02%,病程为5年至20年。实验组中有42例患者,年龄段在45岁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3.5)岁,其中男性患者为26例,占61.90%,女性患者有16例,占38.10%,病程为5年至20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身体情况的各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吸氧、止咳平喘、通畅气道、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强心利尿等治疗。而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加用10%硫酸镁20ml加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注射,1次/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ml,2次/d,对患者连用7d。并且在对患者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气分析进行检查记录,同时密切关注患者是否会发生不良反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值进行比较分析。

治疗效果的判断:①显效:患者的喘憋症状消失或者有显著的减轻,并且患者的肺部罗音消失或者有显著减小,水肿消失,气血以及血流有明显的改善,患者的心率下降至100次/min以下。②有效:患者以上的各项指标只有部分好转或者减轻。③无效:患者以上的各种指标均没有任何好转的趋势或者有所恶化。

1.3 数据处理 将所得的数据全部输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各组间数据的对比方法为t检验;数据资料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而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取95%可信区间,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对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等各指标的数据结果对比分析,可以得知,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的患者的血气以及血流变等各指标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此组数据具有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的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对照组 41 13(31.71) 11(26.83) 18(43.90)

实验组 42 27(64.29) 11(26.19) 3(7.14)

3 讨 论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的慢性缺氧,导致患者的内皮细胞增殖,内膜增厚以及肺小血管平滑肌细胞沉积。由于患者呼吸性酸中毒,致使患者的肺血管收缩以及肺血管床缩小,从而导致患者的心输出量,血液黏度以及肺容量增加,从而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引起肺源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多由于感染等因素致使患者出现缺氧等症状而急性发作[2]。其死亡率极高,所以,在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给予一定的关注。

根据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肺动脉高压有血管收缩以及血管重塑的成分,以及肺源性心脏病的死亡原因等。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血管扩张剂以及抗凝剂等药物的使用。在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抗感染、吸氧、止咳平喘、通畅气道、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强心利尿等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加用硫酸镁以及低分子肝素钙药物的联用,对患者的治疗的效果有一定明显的提高。

其中,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从肝素中降解或者分离而成的,其分子量较小,有一定的抗凝效果,且有一定的抗过敏、抗炎、利尿以及溶栓的作用,并且更易于患者吸收[3]。而硫酸镁能够影响患者组织能量代谢以及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达到解除支气管痉挛,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心脏负荷,达到改善患者循环以及呼吸功能的目的[4]。

并且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在对患者进行硫酸镁以及低分子肝素钙药物的联用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有一定的提高,血气以及血流变等各指标的变化也呈现改善的趋势。所以,在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使用硫酸镁、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使用,其治疗效果更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振刚,马丛亮,范维勇等.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硫酸镁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35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4):568-569.

[2] 蓝建华.低分子肝素合硫酸镁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2):743-745.

[3] 王庆蕊.丹红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46例疗效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0,26(10):1038-1039.

[4] 邢爱民.无创机械通气对肺源性心脏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脑钠肽水平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4):251-252.

【摘要】 目的 探讨将硫酸镁、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使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9年1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83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联合使用硫酸镁、低分子肝素钙结合常规药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硫酸镁、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效果更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使用。

【关键词】 硫酸镁;低分子肝素钙;肺源性心脏病

随着现今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疾病治疗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传统的治疗方式已经无法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1]。本文就此问题探讨将硫酸镁、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使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83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所选患者均符合慢性肺心病的诊断标准,并且均没有重度糖尿病、高血压、活动性溃疡、肾病以及出血性疾病等。

对照组中有41例患者,年龄段在44岁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3.2)岁,其中男性患者为25例,占60.98%,女性患者有16例,占39.02%,病程为5年至20年。实验组中有42例患者,年龄段在45岁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3.5)岁,其中男性患者为26例,占61.90%,女性患者有16例,占38.10%,病程为5年至20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身体情况的各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吸氧、止咳平喘、通畅气道、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强心利尿等治疗。而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加用10%硫酸镁20ml加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注射,1次/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ml,2次/d,对患者连用7d。并且在对患者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气分析进行检查记录,同时密切关注患者是否会发生不良反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值进行比较分析。

治疗效果的判断:①显效:患者的喘憋症状消失或者有显著的减轻,并且患者的肺部罗音消失或者有显著减小,水肿消失,气血以及血流有明显的改善,患者的心率下降至100次/min以下。②有效:患者以上的各项指标只有部分好转或者减轻。③无效:患者以上的各种指标均没有任何好转的趋势或者有所恶化。

1.3 数据处理 将所得的数据全部输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各组间数据的对比方法为t检验;数据资料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而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取95%可信区间,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对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等各指标的数据结果对比分析,可以得知,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的患者的血气以及血流变等各指标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此组数据具有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的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对照组 41 13(31.71) 11(26.83) 18(43.90)

实验组 42 27(64.29) 11(26.19) 3(7.14)

3 讨 论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的慢性缺氧,导致患者的内皮细胞增殖,内膜增厚以及肺小血管平滑肌细胞沉积。由于患者呼吸性酸中毒,致使患者的肺血管收缩以及肺血管床缩小,从而导致患者的心输出量,血液黏度以及肺容量增加,从而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引起肺源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多由于感染等因素致使患者出现缺氧等症状而急性发作[2]。其死亡率极高,所以,在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给予一定的关注。

根据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肺动脉高压有血管收缩以及血管重塑的成分,以及肺源性心脏病的死亡原因等。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血管扩张剂以及抗凝剂等药物的使用。在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抗感染、吸氧、止咳平喘、通畅气道、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强心利尿等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加用硫酸镁以及低分子肝素钙药物的联用,对患者的治疗的效果有一定明显的提高。

其中,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从肝素中降解或者分离而成的,其分子量较小,有一定的抗凝效果,且有一定的抗过敏、抗炎、利尿以及溶栓的作用,并且更易于患者吸收[3]。而硫酸镁能够影响患者组织能量代谢以及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达到解除支气管痉挛,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心脏负荷,达到改善患者循环以及呼吸功能的目的[4]。

并且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在对患者进行硫酸镁以及低分子肝素钙药物的联用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有一定的提高,血气以及血流变等各指标的变化也呈现改善的趋势。所以,在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使用硫酸镁、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使用,其治疗效果更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振刚,马丛亮,范维勇等.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硫酸镁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35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4):568-569.

[2] 蓝建华.低分子肝素合硫酸镁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2):743-745.

[3] 王庆蕊.丹红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46例疗效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0,26(10):1038-1039.

心脏病急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护理;

急性心力衰竭系因急性的严重心肌损害或突然加重的负荷,使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衰竭或使慢性心力衰竭急剧恶化[1]。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常见,急性左心衰竭是发病急、病情危重、进展快。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常可危及生命。我科2011年12月~2014年1月共收治86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人,现将救治过程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6例患者男49例,女37例;年龄51~82岁,平均67.5岁;临床表现:突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口唇青紫、面色灰白、四肢厥冷、咯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及湿性音,严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甚至心搏骤停;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老年性心瓣膜病、心肌病等。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标准[2]。

2急救与护理

2.1急救 立即行心电血氧监护,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双肢下垂,四肢轮流结扎,每5 min更换一次,从而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部淤血。高流量吸氧 6~8 L/ min,并在湿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提高吸氧疗效。建立静脉通道,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硝普钠50mg静滴,用血管扩张剂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节给药剂量,防止低血压的发生,用硝普钠应现用现配,避光输注,可用输液泵控制滴速。呋塞米40mg静脉注射。吗啡3mg~5mg皮下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可使病人镇静,减少躁动,同时舒张小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可间隔15min重复使用,共2次或3次。但有肺水肿伴颅内出血、意识障碍、慢性肺部疾病者禁用,老年病人应减量或改为肌肉注射,用吗啡时应注意病人有无呼吸抑制、心动过缓。正性肌力药物西地兰首剂0.4mg,2h后可酌情再给0.2mg,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4h内不宜应用,洋地黄制剂静脉使用时要稀释,推注速度宜缓慢,防止洋地黄中毒。解除支气管痉挛、抗休克等治疗。病人若出现颈动脉、股动脉搏动不明显或者消失等症状,应立即取平卧位,做好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等抢救准备。

2.2护理

2.2.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患者每半小时测1次血压,并注意脉压差的变化,若脉压差增大,可间接反映出组织灌流的改善,反之,则提示不足。待病情稳定后改为2~4h观察1次。脉搏每小时测量1次,每次监测lmin,同时,配合使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率、心律的变化。此外,注意对意识状态及末梢循环情况的观察。熟悉阿斯综合征的先兆,由于心衰患者易合并阿斯综合征,故应备好急救药物及仪器,严密进行心电监护,发现异常,如恶性心律失常、抽搐等先兆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争取抢救时机。

2.2.2心理护理 患者因起病急、进展快,多会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因为恐惧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使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机体缺氧状况加重,诱发急性左心衰的发作[3]。因此,护士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针对病人的不良情绪,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在抢救过程中护士应给予恰当的解释,多使用鼓励性、安慰性语言,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以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4]。

2.2.3饮食护理 急性左心衰发作期间禁食,病情缓解可进食半流食饮食,饮食宜低盐、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少量多餐;避免进食高脂肪、刺激性食品,戒烟酒。禁用易引起腹胀及刺激性的食物,同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2.2.4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褥疮,由于此类患者身体极度衰弱需绝对卧床,应给予每2h翻身1次,在骨突处及水肿部位加垫棉垫,保持床单整洁、干燥。

2.2.5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注意保持房间空气新鲜,避免探视人员过多,定期进行空气消毒,预防交叉感染。进行治疗操作时注意保暖,避免病人受凉。保持病室安静,温度、湿度适宜,尽量减少探视人员,避免患者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5]。

3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的急救要正确诊断,准确及时实施抢救护理,合理用药,严密进行病情观察、心电监护,在抢救过程中医护要默契配合,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陆再英,终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9-181.

[2]ESC Committe for Practice Guideline(CPG)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Heart Failure:the Task Force on Acute Heart Fai0.10.lur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Eur Heart J2005,26(4):384-416.

[3]徐曰东,张淑香.ICU机械通气患者心理障碍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83-84.

心脏病急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危重疾病; 心血管疾病; 死亡评估; 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7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0155-02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机制(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是一套应用于ICU重症监护室内的疾病程度评估指标,该理论首先于美国危重疾病研究小组所提出,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临床治疗中,并且取得了普遍的认可和应用[1]。本文根据笔者所在医院进年来所接触的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对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机制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实际情况与预估数据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224例危重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147例,女77例;年龄18~87岁,平均(54.20±2.13)岁。住院时间为15 d~25月,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52±2.97)个月。将全部患者有意识地进行分组处理,第一种分组方式为:APACHEⅡ评分20分者一组,共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第二种分组方式为:根据患者疾病种类区分:冠心病者一组,共87例,其中男51例,女36例。心脏瓣膜病者一组,共56例,其中男43例,女13例。心肌疾病者一组,共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肺源性心脏病者一组,共28例,其中男14例,女14例。先天性心脏病者一组,共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分别对比这两种分组方式中,不同患者之间的实际死亡率与死亡预测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并对APACHEⅡ评分制度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性做出计算和分析。

1.2 预测方法

APACHEⅡ评分主要由两个主要计算内容组成:(1)APACHEⅡ得分结果=年龄评分结果+病前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结果+急性生理学评分结果(反应疾病严重程度)。(2)R值(死亡危险预测评分),R值是由APACHEⅡ得分结果和ICU主要疾病评分结果推导得出,国际通行的APACHE死亡危险性(R)的公式可表述为:ln[R/(1-R)]=0.146×APACHEⅡ得分+ICU主要疾病评分+0.603(主要针对急诊手术患者)-3.517。评分中所有涉及参数均取患者进入ICU重症监控室后的第一个最差值。其中年龄评分范围为1~6分,APACHEⅡ的评分范围为0~71分。

1.3 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数据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进行采集,使用SPSS 17.0对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数据结果,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确定数据范围,用字2检验对不同评分组预测死亡率进行比较,以P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在224例患者中实际院内死亡19例,实际死亡率为8.48%;预测死亡49例(以≥70%为标准),预测死亡率为21.88%。实际死亡结果与预测死亡结果相差约为13个百分点。其中若以预测死亡率≥50%为死亡评断标准,那么APACHEⅡ评分的准确性为92.43%,敏感度为17.31%,特异性为98.42%。若以预测死亡率≥70%为死亡评断标准,那么APACHEⅡ评分的准确性为92.98%,敏感度为9.06%,特异性为99.27%。若以预测死亡率≥90%为死亡评断标准,那么APACHEⅡ评分的准确性为95.75%,敏感度为2.77%,特异性为99.81%,详见表1。

由上表可知,在不同实验组内,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特点等不同,20分组预测死亡率为76.92%。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虽然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危重疾病评分机制,但对ICU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死亡预估时仍然存在着一些偏差。重症心血管疾病是指原发性或继发于其他原因的、以心脏或大血管病变急性发作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重症,此类疾患发病急、进展快、诊断或处理不及时常危及生命[2]。APACHEⅡ评分体制主要是对患者的危重疾病程度(死亡可能)和预后进行评估,但由于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以及不同的危重病情,该评分机制不应作为临床治疗的指向指标[3],而应作为临床治疗的数据参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院内的治疗质量、提高对患者死亡趋势的预测结果[4]。由本次研究数据可知,其中若以预测死亡率≥50%为死亡评断标准,APACHEⅡ评分的评定准确性为92.43%,敏感度为17.31%,特异性为98.42%。若以预测死亡率≥70%为死亡评断标准,那APACHEⅡ评分的评定准确性为92.98%,敏感度为9.06%,特异性为99.27%。若以预测死亡率≥90%为死亡评断标准,APACHEⅡ评分的评定准确性为95.75%,敏感度为2.77%,特异性为99.81%。所以其预测结果不可作为临床实际的判定标准,仍需进行综合考虑[5]。APACHEⅡ评分结果值越高代表患者死亡可能性越大[6],根据笔者所在医院以往的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将APACHEⅡ评分结果与实际死亡率之间出现差异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一般年龄较低,会导致年龄分数降低[7]。(2)心血管疾病患者一般神经功能的评分结果较低[8]。(3)评分时,心血管疾病无有效的分类规定,导致结果有偏差[9]。(4)心血管疾病病情不稳定,导致评分结果的偏差。(5)APACHEⅡ评分没有长期随访内容,可能导致死亡预估结果偏低或偏高[10]。

综上所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标准虽然是一项完善的、具有临床实际操作意义的死亡判定指标,但对临床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预估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局限性,所以在临床治疗和评估过程中要结合评分标准和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预估患者的死亡趋势,从而提高院内的死亡评估质量以及疾病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盂新科,邓跃林.APACHEⅡ评分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7):1430-1432.

[2]江学成.危重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临床应用和意义[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2(4):2195-2197.

[3]刘毅,马树林,阎素英.APACHEⅡ危重病评分系统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评估价值[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7(4):531-533.

[4]汤日波,刘晓辉,谢莲娜,等.APACHEⅡ评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8):682-668.

[5]梁建业.危重病患者病情评定法――APACHE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1):1152-1156.

[6]梁建业.第三代危重患者病情评价系统APACHEⅡ,SAPSⅡ和MPMⅡ[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2(14):249-253.

[7]黄文庆,张孟贤,王江桥.APACHEⅢ评分对危重患者病情预后评估的价值[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2(11):694-695.

[8]江学成,胡宁利.中文版《危重疾病评分系统》计算机软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2(14):1246-1247.

[9]李福强,李晓斌,朱建辉.APACHEⅡ、APACHEⅢ在ICU中应用比较[J].中外医疗,2010,20(15):188-189.

心脏病急救范文第5篇

张大妈,65岁,太原市退休工人。患者自2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突然发作的胸痛,疼痛剧烈,伴有大汗,呼吸困难,胸闷,心慌,有濒死感,发作时自感死亡已经来临,惊叫,四处呼救,多在夜间12点至2点发作,拨打120急救,每次查心电图除窦性心动过速外,其余均正常,考虑“冠心病”给以吸氧,心电监护,静脉输液,症状不能缓解,给以肌肉注射安定后,症状缓解入睡。曾在省内各大医院住院治疗,也曾经去北京阜外医院治疗,两次做冠脉造影未见异常,多次检查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化验检查正常,心脏彩超,胸片正常,基本排除“冠心病”,但仍给服用:阿司匹林、消心痛、倍他乐克、他汀类药物等等。患者未见疗效,仍然不停发作,每月发作1到2次。之后,每当患者由120急救车送到医院后,急诊室医生和护士都熟悉了,常规心电图后,每次给以肌肉注射安定10mg后,大约半小时就缓解,但病人仍然不敢回家,都要在急诊室睡一晚,问其为什么,“怕回家后又发作,待在医院就放心了”患者常常这样说。

医生建议她去看心理医生,但患者不接受,认为自己性格开朗,不会有精神问题,后在家属劝说下来山西省太原精神病医院就诊。

接诊病人后,患者首先把厚厚的病历资料拿出来,焦虑不安地说:“医生快救救我吧”,我一边安慰,一边仔细询问病史,患者除上述症状外,在发作的同时伴有极度的紧张和恐惧感,好像就要死去,全身乏力,四指颤抖,周身大汗,面红,周围环境似有变化,看不清东西,头昏,头疼,四指麻木,感觉异常等。每次发作持续10到4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运用安定剂有效。发作期间始终意识清楚,高度警觉,发作后仍有余悸,担心再发,代之以疲乏无力,需要数天才能恢复。既往没有类似发作史和其他任何病史。

继续询问有无相关事件和可能的原因,患者说3年前老伴因“心肌梗塞”去世,自己也担心患“冠心病”,并且曾经有医生说“你患的是冠心病,非常严重,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不能过多活动,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所以自己整天担心的就是发作的痛苦和自己的生命危险,每天都在恐惧中度过,不知哪一天发作过后,就再也活不过来了。

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并且仔细查阅了既往的病历资料:心电图、化验检查、冠脉造影结果、心脏彩超、胸片等等,未发现心脏病证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资料,我们诊断为:惊恐障碍。

治疗给以:1. 抗焦虑药物:罗拉,帕罗西汀。2.心理治疗。经过4周治疗,患者症状消失,以后继续巩固维持治疗,患者未再发作,情绪稳定,恢复正常的生活。

心慌、气短、胸闷和胸痛是惊恐障碍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惊恐发作而被当作心脏病发作,当作冠心病或心肌梗塞治疗,甚至送入ICU抢救的病例也是较常见的。

心脏病急救范文第6篇

冠心病是指供应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并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心肌坏死的一种心脏病。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程度、范围、发展速度与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将冠心病分为5个类型,即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性猝死和隐匿性冠心病。

谁该防“冠心”

预防冠心病,有3个群体必须非常重视。

一、中老年人 数据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经常在清晨或夜间心脏病发作,因抢救不及时而猝死。

二、运动员 常有运动员因运动太激烈或身体过于疲劳,导致心脏供氧不足,急性心脏病急性发作而猝死。

三、公司中青年白领及企业家 高强度的工作,经常加班导致过度劳累,使他们突发心脏病。

心绞痛不同于普通疼痛

冠心病发作时,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心绞痛,这种心痛不同于普通的疼痛。为了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自我判断心绞痛尤为关键。

一般来说,典型的心绞痛具有以下5个特征:

多有某些诱发因素,如体力消耗过大、情绪波动、暴饮暴食、受凉、吸烟过多和性生活过频等;

发作时常有一种紧缩、沉重、压榨、窒息、烧灼样的感觉,常见部位是胸骨后上中部,疼痛范围为“一片”而不是“一点”,用一个指头能指出疼痛点或有明显压痛者,大多不是心绞痛;

疼痛常向左上肢前内侧放射,直达小指或无名指,也可放射至颈、咽、下颌、牙齿、左肩胛骨处;

发作时间常为3~5分钟,很少超过10分钟;

休息、诱因去除或及时使用药物后,可迅速缓解。

心肌梗死有征兆

虽说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猝不及防,但有50%以上的患者在心梗发生前几周或前几天会出现一些先兆症状。

平时无心绞痛病史的中老年人,在近月内因体力劳累、情绪紧张激动等情况下出现胸痛胸闷,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暂时缓解疼痛,但却呈进行性加重。

原患有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病史,近1个月频繁发作心绞痛,连休息时也发作,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含服硝酸甘油增加剂量,疗效不佳。

既往有劳力性心绞痛病史,近段时间在休息状态下无明显诱因而发生心绞痛,症状越来越重;或经过一段无症状期后,又重新出现进行性心绞痛;心绞痛频繁发作,含化硝酸甘油等药无效;在心绞痛持续出现的同时,伴有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慌等症状。

在休息或睡眠时突发心绞痛,患者常因剧烈的胸痛而惊醒。

心脏病急救范文第7篇

【关键词】猝死;院前急救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1-1660-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B

猝死是指突然,意外的临床死亡。其院前复苏成功率较低,现对42例猝死患者院前现场抢救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猝死的复苏成功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急救中心自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共院前救治猝死患者42例,其中男27例(64.2%),女15例(35.8%)。年龄18~85岁,平均65岁。有既往病史者35例(83.3%),其中心血管病史21例,脑血管病史8例,呼吸系统病史4例,其他病史2例,猝死前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呼吸困难、晕厥、抽搐等。急救半径1~5公里,平均2.2公里,到达时间1~5分钟,平均3.1分钟。42例均行心电图检查,其中电―机械分离29例(69%),心脏停搏7例(16.7%),心室纤颤6例(14.3%)。

1.2 现场救治措施:对于42例猝死患者均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为30~60分钟,有室颤者即刻进行电除颤。根据病情给予气管插管或口咽管维持呼吸,电―机械分离及心脏停搏者持续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道,并推注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纳络酮等药物,并及时治疗病因及并发症。

1.3 疗效判定标准:(1)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呼吸、心跳及神志。(2)复苏有效:恢复自主呼吸、心跳,但神志未恢复。(3)复苏无效:自主呼吸、心跳及神志均未恢复。

2 结果

现场心肺复苏后死亡34例(81%),有效5例(11.9%),成功3例(7.14%)。

3 讨论

猝死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的脑损害[1],随后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院前猝死现场心肺复苏是急救医学最困难、最具代表水平的综合技术之一,最能体现“时间就是生命”。我急救中心急救半径为5公里之内,救护车内拥有车载电话、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吸引器及各类急救药品,且有专业急救医护人员,为开展院前心肺复苏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使院前急救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本组资料表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原发病越重,心肺复苏成功率越低。(2)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即接到呼救电话至救护车到现场所需时间)、早期气道开放、畅通呼吸道、改善机体缺氧状态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故心肺复苏时应尽可能快进行气管插管,这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前提。(3)标准、规范、持续地胸外心脏按压是主要措施。(4)及早电除颤是抢救室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抢救措施。(5)开通静脉通道、合理用药是必要条件,在复苏用药上尤其是心脏起搏药物,我们主张应用常规标准剂量为佳。(6)医护人员在现场时应分工协作、争分夺秒、有条不紊实施救治[2]。(7)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急救意识,普及基本急救技能尤为重要。如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在第一时间为猝死患者进行初级心肺复苏,为专业急救医师后续抢救赢得宝贵时间。本组抢救无效的多为高龄患者,既往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部分患者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猝死发生时病情重、变化快;另一部分为大面积脑出血或脑梗死,意外伤害所致的脏器损伤中毒、癌症晚期,猝死时已处于疾病的终末期,机体已发生不可逆改变。仍有部分患者呼救时间过晚,抢救人员到现场时已失去抢救的黄金时间。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急诊医学[M].第二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30.

心脏病急救范文第8篇

据研究报道,在1小时内猝死的80%一90%为心源性猝死,其中85%为冠心病所致【1】,而很多情况下,患者家属是第一目击者,如果现场了解其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需求情况,能进行及时、正确的救治,可以使一部分生命得到挽救。因此,在健康宣教时应加强对家属的急救措施宣教。

1 对家属进行急救措施宣教的必要性及现状。

由于我国社区医疗还不够完善,冠心病患者出院后,家庭是患者疾病康复的主要场所,家属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也是健康宣教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2】,因此,在进行健康宣教的时候,患者家属就成为重要主体。

文献报道在美国每年死于冠心病60万人,60%一65%死于医院外【3】。40%死于发病后l5分钟内,30%死于发病后l5分钟至2小时【4】。在心脏骤停l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术长期存活率可在40%~60%【5】,另有研究表明,在心跳停止4min内开始复苏者约50%被救活,4-6min内开始复苏者约为10%被救活,lO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极少存活【6】。发生地点87.80%为家庭【7】,很多情况下,家属是第一目击者,因此家属掌握必要的急救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而据调查表明,掌握冠心病急性发作的现场急救措施的人为12.50%,掌握冠心病安全意识的人为9.82%【8】。由此可见,冠心病急救知识掌握情况普遍差,而冠心病患者在日常常生活中突然发病或遇到意外的可能性始终存在,掌握一定的现场紧急自救和互救知识十分重要,它可为抢救生命和减少后遗症赢得宝贵的时间。

我国现在的宣教模式,大多是停留在病区内的医护人员当面教育,或者是家属通过媒体媒介获得相关知识,研究表明,家属对于急救只是的获取方式依次为:医护人员告知(38.40%),电视广播(27.32%),网络(11.68%),社区宣传(9.20%),报刊杂志书籍(8.10%)【8】。由于我国在社区医疗这一块的不完善,导致我们失去了社区宣传这一块很好的媒介。病人在出院后无法通过离自己最近、最便捷的医疗机构获得相关知识及帮助。

2 国外对家属急救宣教的普及度。

虽然我国公众急救技术掌握情况很不乐观,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率相当低下,但在一些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已成为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8】。在瑞士有3O%~45%的成人受过心肺复苏训练【15】。而在美国,1966年美国心脏协会就已经开始提倡在公众中普及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11、12】。迄今为止,美国已经有5000多万人接受过此项培训,既每4人中有1人接受过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13】。这5000多万人次遍布了学生、老人、各种职业的人们,其实是缺少目的性的。

Richman等【14】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心肺复苏能力的评估,调查小组选择了51名年龄大于54岁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8%的老年人都接受过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培训,但只有29%的老年人能进行有效心脏按压。尽管大多数老年人都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但他们常常不能进行有效的操作。而且往往忘记关键步骤。这可能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下降、思想观念保守等有关。

所以,虽然国外有十分全面的体系及组织,使得大多数民众接受了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的培训,但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效果的,在紧急情况下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急救目的。

3 小结

心脏骤停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急症之一。无论由什么原因引起心脏骤停的病人,生命都处于最危急状态,都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但由于我国经济处于发展阶段,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还待进一步完善。另外,我国人口众多,社区建设起步晚,医务人员地区分布不均衡,导致了我国无法很好的开展急救健康宣教这一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宣教方式。而作为病人家属有很强的学习欲望。他们认为接受急救技术培训既可以学习知识,又能够救助最亲的人【18】。因此,如何具有目的性的去进行有效的急救宣教,毕竟家属是个广泛的群体,遍布于任何一个职业,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背景。如何运用现有的资源和人力去进行有效的急救宣教,是仍需要继续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之,利用有效的环境和人力资源,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复苏训练,在家属掌握急救措施及知识的同时,增强社会对救护技术与心肺复苏技术的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还要探索更高效率的培训方式,加大全民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力度和广度,是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崔惠春,徐绍春.87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与急救干预【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15.

[2] 李凤. 冠心病疗养员家属的健康教育【J】中国疗养医学,2004年1O月第13卷第5期

[3] 宁宗,邹春燕,胡绮萍,等.就诊者及陪诊者的急救常识和服务状况调查【J】.广西医学,2005,3(27):336~339.

[4] 王一镗.心肺脑复苏 【M】.实用急诊医学,1993.56.

[5] 将健.复苏研究若 生展【J】.中国急救医学,1999,19(1):4.

[6] 罗宝权.心肺复苏失败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1):60

[7] 郭树彬.普及急诊急救技能以加强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3(2):580.

[8] 李丽君,吴敏,钟小蓉. 冠心病患者家属急救知识调查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8年第2期.

[9] Kereiakes DJ,Weaver WD,Anderson JL,et a1.Time delay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myseardial infaretien :a tale of eight cities.Report from the prehospital study group and the cincinnati heart project[J].Am Heart J,1990。120 :773―780.

[10] Stratten DT,Niemann JT.Outcome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caused by nonventricular arrhythmia:Contribution of successful resuseitation to overall survivorship supports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initiating to out― of―hospital ACLS[J].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Oct,1998,32,448―453.

[11] 桂莉,周彬,霍正禄,等.美英日德国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综观[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l3(6):325―326.

[12] 王咏春,尹丽荣,孙唯民.我国院前急救的现状与展望[J].急诊医学,1998,7(4):268―270.

[13] Clements R,Mackenzie petence in prehospital care:Evolving concepts[J].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2005,22(7):516―519.

[14] Richman PB,Bobrow BJ,Clark I ,et a1.Ability of citizens in a senior living community to perform lifesaving cardiac skills and appropriately utilize AEDs [J].Journal of Emergency Mexlicine.2007,33(4):395―399.

[15] Axelsson AB,Herlitz J.Holmberg S.el a1.A nationwide survey of CPR training in Sweden:foreign and unemployed are notreached by training programmes[J].Resuscitation,2006,70(1):90―97.

[16] 陈靖.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调查及其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4,19(I3):72―73

[17] 王玉,李学惠,刘玉珍,等.公众对徒手心肺复苏认知度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2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