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刘备文学

刘备文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刘备文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刘备文学范文第1篇

长长的假期终于让我再一次啃完了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在小学时就已看过它一两遍,但都是粗略的阅读,没有细细品味,自然也就没什么收获,现在细细地品味文章内容,觉得这真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书。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等等。这本书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这本书里,我喜欢的人物有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等。

先说“卧龙”诸葛亮,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没想到这样的一个大人物在书中描绘的却很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爱民爱材、宽厚仁义,待人公正真诚。他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基本政治理念,使得刘备一生受人敬重,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他的军事才能仍没被抹杀。他是三位霸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已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像不到的,周瑜嫉贤妒能,一心只想除诸葛亮和刘备,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羽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他的义,他的忠,他的英雄气概让人敬佩。粗中有细的张飞,可怜他一世英雄,竟在醉酒熟睡时被范疆和张达不明不白地杀害,我真为他鸣不平。赵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有贤者之风,能体恤民情,慈爱百姓,他的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赞。

刘备文学范文第2篇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

他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体式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被称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内容概览】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基本内容,通过艺术的想象和集中,概括了三国时期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小说写了从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为止的100多年的史事,其间着重描写了历时半个世纪的魏、蜀、吴三国的纷争和兴衰过程。《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为内容的长篇小说,它对封建社会的历史面貌(不局限于三国时期)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都有比较细致的描绘,生动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各政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本质。

《三国演义》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爱憎感情、道德观念和理想愿望。书中所表现的德治仁政、圣君贤相的社会理想,也符合长期战乱中人民渴望过安定生活的要求。小说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战乱中人民群众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尊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其中既包含了封建正统思想,也曲折地反映了在整个成书过程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族思想。小说中也带有了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观念及迷信思想。

【写作借鉴】

《三国演义》善于采用人物对话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例如:

许褚等人奉曹操之命请刘备到府上一聚,“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这一“惊”,写出了刘备心慌,怕曹操对自己不利。见到曹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得玄德面如土色。”这一句话正刺中刘备长久以来虚伪的掩饰,因此使刘备的心悬起来了,当时吓得他面如土色。好在刘备这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怒不形于色”。接着曹操解释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虽然是极其简单的一段对话,却是一波三折,不断地设置悬念,紧扣读者心弦。

这个段落运用语言描写,将刘备曹操进行心理战术的较量写得恰如其分,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强中更有强中手,你攻我守,你守我攻,不断地用对话逼近心灵,而且两个人的语言很符合当时人物的心理、身份和地位。

曹操兵精粮足,他的话语就显得十足的傲慢、大度,显得很有霸气,仿佛雄视天下、不可一世的人物。但刘备兵微将寡,只能暂时依附曹操。在人家的屋檐下求生存,他怎能不时时处处保持谨小慎微呢?于是他的话语就只能显示出谦逊、低调、甚至低声下气。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中考链接】

1.(2007年常州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例句,注意内容和写法,请根据《三国演义》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仿写。

罗贯中领我走进三国,我看到了诸葛亮端坐中军帐,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巧借东风,火烧赤壁败曹军。

罗贯中领我走进三国,

2.(2006年海安中考试题)请根据你对名著的阅读积累,将下面尚未完成的“读书推荐卡”补充完整。

读书推荐卡

书 名 《三国演义》

作者_________

精彩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6年河南中考试题)小华的家长反对他阅读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理由是“那都是闲书,没什么用”。请你以小华的身份说服家长。要求语言得体,有理有据。

4.(2006年资阳中考试题)班里准备举办名著《三国演义》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请你帮助大家解决下面的问题。

①第一小组举办小报展览,请你帮他们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妙语佳句及发生在官渡、赤壁和夷陵的三个弱军打败强军的故事。请选出两句妙语佳句,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用一句话写出故事情节。

②第二小组准备把同学们平时写的读书笔记汇编成专刊《我与〈三国演义〉》。请为这本专刊设计三个结构相同的栏目名称。(力求有创意)

栏目一_________ 栏目二_________ 栏目三_________

③第三小组组织了“我最喜爱的名著人物”评选活动。请帮他们完成下面这块展览板。请写出其中两位及简单介绍相关故事情节。

人物:_________ 出处:《三国演义》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

刘备文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诸葛亮 研究 生平事迹

东汉末年,北方诸侯纷争,群雄并起。刘表时任荆州刺史,治襄阳。由于战乱尚未殃及荆州,刘表采取“爱民养士,从容自保”的策略,中原百姓与文人俊杰为避战乱多有迁徙归附者。一时间,襄阳成了全国人才聚集之地。刘表的山东老乡诸葛亮在叔父诸葛玄的带领下,也投奔到刘表管辖的襄阳生活。

一、出生于官宦之家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的一个官吏之家,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父亲诸葛于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曾任豫章太守,并和荆州牧刘表是好朋友。

二、避难襄阳十三年,躬耕苦读,志存高远

年少丧父的诸葛亮于兴平元年(194年)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襄阳避难,至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结束隆中的隐居生活,离开襄阳,征战四方。

诸葛亮在襄阳以求学为主,志存高远,结交了许多良师益友。初到襄阳,诸葛亮被叔父安排在刘表办的“学业堂”读书。不久,叔父诸葛玄去世,十七岁的诸葛亮便带上弟弟诸葛均离开了襄阳城,来到了城西13公里的隆中山躬耕苦读。在十年隐居期间,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他同时拜襄阳的三位名士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为师,讨教学问。还经常与学友徐元直、孟公威、崔州平、石广元等一起游学,畅谈天下大事。

刘备初屯新野时,司马徽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乃卧龙也。”庞德公也很欣赏诸葛亮,是他首先将诸葛亮比做“卧龙”。

在隆中隐居期间,诸葛亮迎娶了老师黄承彦的女儿为妻。诸葛亮的岳母是当时荆州最大豪族蔡讽的女儿,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和荆州牧刘表都是蔡讽的女婿,而蔡讽的儿子蔡瑁是刘表政府的核心成员。这样一来,刘表就成了诸葛亮的姨夫,蔡瑁就成了诸葛亮的舅舅。此时,诸葛亮的两个姐姐也已先后嫁给了襄阳的豪门望族蒯家子弟蒯祺和另一位老师庞德公之子庞山民。诸葛亮在襄有很好的上层关系,这使他能够更加准确及时地把握天下局势,最终形成著名的“隆中对策”。

三、遇到心中明君,并被委以重任,鞠躬尽瘁,逝于军中

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后,与诸葛亮“情好日密”。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赤壁之战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镇守荆州。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登基为帝,任诸葛亮为丞相。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当政期间,诸葛亮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东和孙权,南抚孟获,六出祁山以伐魏,力图收复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南,病死在五丈原军中,终年54岁。

四、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诸葛亮在文学方面,诗、词、文赋全能,所写的《出师表》、《隆中对》、《粱父吟》、《诫子书》等文章情文并茂,历来为知识分子和文人学士推崇备至。他的《出师表》说理透彻周详,文章主题明确,语言诚挚恳切,感人至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读《出师表》后写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南宋爱国名将岳飞一次过武侯祠,读壁上石刻《出师表》时,“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一诗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足以说明《出师表》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诸葛亮极高的艺术成就。

五、诸葛亮的后裔

诸葛亮早年无子,其兄诸葛瑾将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他。诸葛乔二十五岁时,随诸葛亮至汉中,负责为前线运送粮草。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劳动使这位青年不到而立之年,就过早地去世了。

诸葛亮47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战死在绵竹。诸葛瞻的大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次子诸葛京还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下来。晋朝统一三国后,诸葛京被新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曾出任关中地区眉县县令和江州刺史等职。

诸葛怀是诸葛亮的第三子,承父亲淡泊家风,以躬耕为业。据《诸葛氏谱》载:蜀亡后,司马炎诏录怀,公车促至,欲爵之,怀谨守家风,决计身不事二国,终归老牖下。

现在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浙江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共计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他们始终牢记先祖《诫子书》的教导,“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参考文献:

[1]三国志・诸葛亮传.

[2]三国志・刘表传.

刘备文学范文第4篇

摘 要: 《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塑造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性。同属于刘备阵营的诸葛亮和关羽在人物形象的某些方面拥有相似性。刘备集团的两大重要人物的相似性反映出民间审美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三国演义》特殊的历史叙事和民间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以及众多装饰性情节是共同性存在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三国演义》 诸葛亮 关羽 相似性

通过桃园结义,刘备认识了他“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手足兄弟关羽,三顾茅庐后得到诸葛亮支持的刘氏集团更是如鱼得水。刘备对关羽和诸葛亮的信任与依赖远远超出其他将领,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说影响甚至左右着刘备集团和西蜀政权的存亡兴衰。对于这样重要的两个人物,民间故事中早有关于他们二人的二次创作,如《单刀会》等,《三国演义》吸收民间说唱文学,对这两位人物进行了精彩的塑造。作为全文形象最鲜明的两个人,关羽和诸葛亮一为武的极致,一为智的巅峰,看似是两个遥远的极端,但两人实际在形象上有众多相似性,这是由写作手法和创作目的决定的。

一、关羽、诸葛亮人物相似性的情节安排方面

1.戏剧性失败和退场方式――“浓墨重彩的最后一场戏”和“怎样塑造他就怎样杀死他”。

一个重要的人物在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相应的,他的退场方式也会经过精心安排,这样才能让一个人物完美收官不至于显得虎头蛇尾,作者对《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两个角色关羽和诸葛亮的把握也不例外,虽然说蜀汉政权的结局导向悲剧,其将领的个人命运也不可避免地以悲剧收场,但《三国演义》对于他们二人的结局安排上非常戏剧化和浓墨重彩,可以说是全书最精彩的两个部分之一。在书中,关羽通过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情节,一步一步被塑造成一个忠肝义胆、叱咤风云的人物,就在他被神化的最巅峰,作者猝不及防地给人物安排了结局,通过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吕蒙的白衣渡江等一系列事件,一步步将这个未尝败绩的猛将逼到绝路,作者对关羽之死的处理基本是按照裴松之所引《蜀记》的记载铺陈,但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之上,又虚构了洛阳城曹操感神、赤兔马不食而亡、吕蒙被关羽亡魂附体而亡等故事,而且给关羽的结局赋予了一定的宗教色彩:皈依佛门。他的失败实际上是他和自己人性中最大弱c搏斗失败的结果。在整体塑造中我们已经接受了关羽性格中高傲自大的成分,甚至说,我们认为拥有关羽这种级别能力的人理应高傲自大,正是有了这些自我的成分,关羽才有着独特的魅力。《三国演义》非常聪明地利用关羽的最大特点和弱点造就了他的结局,是高傲自大成就了关羽,也是高傲自大最终毁灭了关羽。这个理论放在诸葛亮身上也是成立的,小说通过三顾茅庐、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等情节将诸葛亮的性格逐步鲜明起来,白帝城托孤是故事发展的顶峰和转折点。对于诸葛亮结局的安排同样是有一系列宏大而周密的设定,绝不同于其他人物可能出现的简单病死或者被杀的情节,《三国演义》花了大量精彩的篇幅描写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如何继续维持蜀汉政权的稳定,并继续统一天下的事业,从六出祁山开始,蜀汉和诸葛亮的命运实际上已经处在尾声,但小说依然执意要给最重要的人物在退场时以最强音。我们对于诸葛亮性格中最深的理解,除了智慧外恐怕就是执着和勤勉,这是他最大的优点,同样是他致命的缺点,如果没有诸葛亮后期的苦苦支撑,那么蜀汉政权或许根本不可能存在那么久,但同时是兢兢业业、夜以继日的操劳最后拖垮了诸葛亮,七星灯续命的情节的设定强化了叙事表达的戏剧性,同时突出表现了天意难违,如同前面所说,勤勉执着造就了诸葛亮,也毁灭了诸葛亮。

2.死后显圣情节的安排――“不同人生的不同执念”。

在民间故事里,非常有能力的人死后往往会以其他形式继续在人间停留,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展示他对生前所活动的那片区域的人和事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正面的,能够继续增加他的威望和人们对他的崇拜程度,这就是所谓的“显圣”,只可能出现在深受百姓爱戴的角色身上,《三国演义》对于关羽和诸葛亮的身后事也做了相关的处理。

关羽显圣情节全文共有四处,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神城曹操感神”中写到“是夜月白风清,三更已后,普净正在庵中默坐,忽闻空中有人大呼曰:‘还我头来!’普净仰面谛视,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正是关羽的魂魄游散人间不肯离去,恰在庵中遇见高僧普净,在普净的点播教化下认识到胜败已然过眼云烟,无须再执着于上一世的分分合合,“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另一处显圣的地方同样在七十七回,说吕蒙得胜回到东吴后,孙权为其设宴庆功,席间孙权亲自为吕蒙斟酒,“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这俨然是关云长的口吻,果然之间吕蒙推倒孙权大步向前并坐上孙权的位置“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第三处也是七十七回,说孙权将关羽的首级装在木匣中送予曹操,“操开匣视之,见关公面如平常。操笑曰:‘云长公别来无恙!’言未讫,只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操惊倒”。此外,在V亭之战之前曾显圣帮助关兴手刃潘璋;在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前,关羽也曾显圣并且帮助过关兴和张苞。关羽的显圣情节安排往往显得血腥而具有冲击力,多与复仇和不甘死亡有关,多以报仇雪恨和怒发冲冠的形象出现,这与他的忠勇无谓的性格和武将的地位有关,也与其戏剧化的失败情节设置有关,前文蜀军将领在看到关氏父子首级后,王甫的堕城而亡和周仓的自刎增添了情节的悲壮色彩,加上关羽义薄云天、忠勇无畏的形象,小说巧妙地将关羽的显圣索命写成了最壮烈的结尾,放大了他对事业的执着和性格中的各种优点。

诸葛亮显圣情节集中性不如关羽,诸葛亮之死,小说先于一百三十九回安排禳星情节,当读者看到已然病入膏肓的诸葛亮还要执意点燃星灯向上天说明自己事业未尽,祈求逆天续命,不禁悲从中来,这也是小说吸收采纳了民间传统中对于诸葛亮的理解,更戏剧化和悲剧色彩的情节是当第六夜主灯依然明亮,眼见禳星就要成功,魏军来探虚实,闯进帐中的魏延带起的风扑灭了主灯,在所有努力功亏一篑的情况下诸葛亮颓然弃剑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通过这样的情节再次强化诸葛亮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性格,将故事推向,为最后的将星陨落极力渲染悲剧色彩。第一百六十回“钟会分兵汉中道,武侯显圣定军山”中钟会进驻阳安关的当夜西南中出现异象,第二天巡视出现异象之地,只见“杀气四面突起,愁云布合,雾锁山头……转过山坡,忽然狂风大作,背后数千骑突出,随风杀来”。因风中的人马只使钟会及其军队坠马者无数,“跌损面目,失了头盔”,但并不曾损伤性命,而在钟会祭拜武侯墓后阴风即止,化为清风习习,细雨纷纷,“是夜,钟会在帐中伏几而寝,忽然一阵清风过处,只见一人,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其人步入帐中,会起身迎之曰:‘公何人也?’其人曰:‘今早重承见顾。吾有片言相告:虽汉祚已衰,天命难违,然两川生灵,横罹兵革,诚可怜悯。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相比关羽的显圣,诸葛亮的显圣情节显得更加温和,主题集中在报国为民而不是统穑更加符合诸葛亮的性格和蜀国丞相的地位,通过显圣情节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执着和一心为民操劳的人生信条。

《三国演义》对关羽和诸葛亮两人的显圣情节塑造的一个巧妙点在于,同样执着于生前未竟的事业,死后依然停留在人间的原因并不是放不下儿女情长,而是活着的时候还寄托着蜀国上上下下的希冀和自己一生的梦想,执着和责任感让人物形象骤然高大,同时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历史沧桑感加深二人在读者心中的印象。此外,诸葛亮遗计的情节安排也和显圣情节的功能类似,在人物死亡后依然以其他方式安排他出场,实际上增加人物的出场时间,彰显人物的性格,加深读者的印象。

二、关羽、诸葛亮人物相似性的性格塑造方面

1.详细的外貌描写对性格表达的独特作用。

关羽和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为数不多有直接详细的外貌描写的人物,这是作者对于刘备集团采用民间叙事手法的特点之一,传统历史叙事中对于过于直接的人物外貌和心理描写是回避的,但在长时间的民间流传中,说唱文学和戏曲文学为人物丰满了外貌和性格,特别是说唱文学让人物外貌逐渐脸谱化。《三国演义》兼采史传文学和说唱文学之长,以文人文学融合而成独特的写作手法,其中曹魏集团多采用历史叙事,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描写刘备集团时多采用民间叙事,对于刘备集团的两个主要人物关羽和诸葛亮也有多处非常详细的外貌描写。关羽和诸葛亮的外貌描写带有明显的民间审美旨趣,有着明显的脸谱化、色彩化特点,并且在刘备政治集团中形成了呼应,代表了民间审美意向中忠勇和智慧的两个极限。

有关关羽的外貌描写选取如下: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第八十三回“战V亭先主得仇人,守江口书生拜大将”中“忽门外一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飘三缕美髯,绿袍金铠,按剑而入”;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中“看看至近,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分明认得是父亲关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对于关羽的外貌描写特点之一是色彩对比度明显。在突出他面色偏红的特点的同时,作者给其安排了绿袍金铠,青龙刀和赤兔马的存在进一步加强红绿对比,长到齐胸的美髯、卧蚕眉和丹凤眼为关羽形象塑造进一步增添脸谱化、面具化色彩,这是《三国演义》对于民间艺术中常年流传的关羽形象的吸收和借鉴,反映了一定的民间审美旨趣,这是关于刘备政治集团描写时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于诸葛亮的外貌描写侧重于展现其外貌和内在的神化,目的在于突出展现其在实际战争中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品格,貌描写选取如下: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第一百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奔剑阁张颌中计”中“只见孔明簪冠鹤氅,手摇羽扇,端坐于四轮车上”;第一百十六回“钟会分兵汉中道,武侯显圣定军山”中“只见一人,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目清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言讫,拂袖而去”,可以见得《三国演义》在对诸葛亮的描写中同样有非常强烈的色彩性,不同于关羽的红绿鲜艳对比,诸葛亮的色彩以肃静的黑白为主,突出其智慧与温和的性格特征,其中人物出场喜欢身着鹤氅、手拿羽扇,略带道教色彩表现形式,是作者吸收民间表达方式,突出诸葛亮飘然欲仙的形象,儒雅飘逸,淡定从容。可以说诸葛亮的出场画面相对来说色调清淡素雅,节奏平缓但暗藏玄机,正好与民间塑造中半神的形象相呼应。

关羽和诸葛亮外貌描写在《三国演义》中反复出现并多次强化,成为全书中面貌最清晰的两个人,而他们的共同特点之一是都采用了色彩化的描写,选取主色调的同时以最强烈的对比色加以辅助,使得关羽的刚烈忠勇和诸葛亮的机智从容得到突出和加强。同时,脸谱化的表达手法吸收了历代民间艺术家对于诸葛亮、关羽的理解,加以文人化手法表现。

2.性格中儒将的成分、出众的能力(被神化)和对刘备的绝对忠诚。

民间历来有“尊刘抑曹”的传统,关羽和诸葛亮作为蜀汉阵营中最杰出的文臣武将代表,一个忠勇无双,一个智绝天下,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在世世代代传颂他们的故事的过程中,人们在他们的身上不断寄托更多更加美好的期愿,不断赋予他们更加高尚的人格,这就造成了关羽和诸葛亮形象在民间不断被神化,到《三国演义》形成时期,其民间艺术形象已经趋于定型。小说借鉴民间文学中的形象特征,用装饰性情节对诸葛亮进行进一步神化,最终达到“多智而近妖”的表达效果。同时,《三国演义》吸收借鉴史传文学中对关羽和诸葛亮的描写,强调这两个人物性格有的儒将成分。

作者对于关羽性格的塑造在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中有多处典型体现:曹操见关公绿锦战袍已旧,便将异锦做成战袍所给关羽,关羽接受后穿在里面,外面依然用旧的战袍罩住,曹操问起原因,答曰回去见到兄长刘备是不可以穿着曹操所赠的新战袍。此处体现出关羽对于刘备的绝对忠诚,但另外实际上也间接反映出关羽对于曹操所赠送的衣袍的爱惜,体现了关羽对曹操给予的器重实际上是心怀感激的,也是他义薄云天的体现之一;关羽爱好自己的胡子,曹操问他清不清楚自己的胡子数量,关羽说:“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曹操赠给他一个纱囊,果真第二天关羽就在面见皇帝之时带上了。曹操问胡子数量多半是出于调侃揶揄,但关羽却认真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且能说出大致数量,而且对于每个月掉的胡子数量是非常清楚的,在冬天的时候用黑色纱囊包裹起来加以保护,可见他对于自己的胡子爱惜到了一个境界,这和周围其他武将的粗犷野蛮行为作风大不相同,对自我仪态的重视体现了关羽性格中的儒将成分;对于曹操赠送的美女,关羽无动于衷,而对于曹操赠送的宝马(赤兔),关羽则是再拜谢之,并言“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一方面体现出关羽不近女色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对于宝马的看重是武将的基本素质之一,赤兔从吕布到关羽的传递也体现了关羽各方面超群的能力,从后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关羽接受赤兔的原因是他知道这匹马能日行千里,有了它就能更早地找到大哥刘备,和他重新汇合。

关于诸葛亮性格描写段落,摘选如下: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诸葛亮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决定出山相助,临行前对诸葛均嘱托:“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诸葛亮性格中儒雅的成分表现得非常突出,此处更是点睛之笔,临行前特意交代诸葛均不要荒废了田亩,等到自己帮助刘备成就功业后,还想回到这茅庐过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与后文星落五丈原情节对照,孔明终是再不能回到他心中的茅庐,赋予更强烈的悲剧英雄色彩。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中诸葛亮班师回国途中经过泸水忽然阴云密布,孟获告知需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及黑白牛羊祭祀,以祈求丰收,方可获得安宁,诸葛亮反思自己连年兴兵烦扰百姓,造成无辜者死难,命人宰杀牛马,与面和在一起做成人头的形状,再用牛羊肉填充命名为“馒头”作为祭品,孔明亲自诵读祭文,“放声大哭,极其痛切,情动三军,无不下泪”,蛮荒之地本来处处都是野蛮的民俗,诸葛亮拒绝用生人献祭,他尊重当地民风,用牲畜代替,做成人头的模样移风易俗,他认为是自己兴兵的过错导致当地居民生灵涂炭,这在《三国演义》的主要将领中是不多见的,而他亲自念祭文后落下眼泪并不会让读者觉得虚伪,也是因为他性格中的儒将成分得到了读者的认同;第一百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中,提到孔明在宣布军令时都是“附耳过来吩咐如此如此”“附耳授以秘计”,这在《三国演义》的写法中是一个特例――只有在描写诸葛亮带兵打仗时,作者才采用这样的悬念手法。陈文新老师在研究中总结为“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和“锦囊妙计”,这样的手法可以体现诸葛亮过人的智慧,在不说穿不说透的情况下给读者保留一定的神秘感和距离感(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经常以和道教相关的形象出现的原因之一),能在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的同时,利用未知性突出诸葛亮能力的超群。

关羽和诸葛亮能力的超群来自于小说对于民间文学的吸收,特别是对其神化表达的吸收,在表现他们能力的同时,《三国演义》着重烘托了他们对于刘备的忠诚,可以说在全书中没有任何人对忠诚的表现比关羽和诸葛亮强烈,从过五关斩六将和出师北伐来说,作者给这两个人物安排了展现过人能力的同时表现极度忠诚的事件,极度忠诚也是儒将体现的一个层面,这是作者吸收民间文学和史传文学再加入独有的文人文学理解后的体现,包括关羽和诸葛亮的性格儒雅,重视仪容仪表,生活情趣清雅高尚,事业为重等都体现了浓郁的文人审美旨趣。

三、结语

关羽和诸葛亮是《三演义》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虽然一文一武,但身上却存在不少相似性。作者对其退场方式的浓墨重彩的处理成为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由于历史大方向不能改变,因此《三国演义》在处理时加入了许多装饰性情节,虽然无关大局痛痒,但是对于塑造人物性格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而人物死亡以后的显圣情节安排更是实际上延长了人物的文学生命,让他们在主线情节中不断穿插重复出现,强调了独特的文学形象,加入宗教色彩的写法是吸收民间艺术的表达形式。《三国演义》还对关羽和诸葛亮进行了详细的外貌描写,以脸谱化色彩化为特色,这也是其他人物所没有的,情节安排和性格塑造方面都体现着作者的文人审美旨趣。此外,其他共同点还包括《三国演义》在塑造关羽和诸葛亮人物形象时,通过多方虚构、转移嫁接、衬托等手法追求这一形象的完美,比如对斩华雄和空城吓退仲达等真实历史事件的改换主角,移花接木。

在《三国演义》的形成过程中,史学家、民间艺术家和文人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国志》构成《三国演义》的基本素材,在不能改变历史大走向的背景下,决定了作者只能采用装饰性情节表现重要人物性格,其中浓墨重彩的退场方式和显圣情节是表现关羽和诸葛亮性格时独有的;由于民间艺术家将道德评价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将道德褒贬强化到二次创作中,因此《三国演义》特别突出关羽和诸葛亮的名士风度和儒将成分,小说对民间文学和史传文学的整合加入文人文学特有的表达手法,使得小说具有自己的特点,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崔延平.从人到神――对诸葛亮历史形象兼神话形象的考察[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1):78-81.

[5]贺彩珍.英雄的悲剧悲剧的英雄――诸葛亮形象内涵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52-53.

[6]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传播和接受[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74-79.

[7]陈文新.《三国演义》的文体构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刘备文学范文第5篇

忽然,从人遥指天外挂龙。青梅煮酒,操与玄得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得一惊,曰:“未知其详。”曹操历数龙之种种形态,进而比之英雄。故问玄德,何人可称英雄?玄德不知其意,推诿不答。然曹操催问再三,玄德乃问之以袁术、袁绍、刘表、孙坚、刘璋、张锈、张鲁、韩隧等人。操一一否定,遂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同为英雄,我以为:曹操乃万古英雄!刘备一代奸雄!

先说曹操。干载以来,世人皆谓曹操为乱世奸雄,我以为不然。聂绀弩曾说:“奸雄曹操是篡贼曹丕的儿子。”确实如此,“奸雄”曹操为他的儿子曹丕扫清了篡汉之路。儿子做了皇帝,又追称父亲为“魏武帝”。如此一来,即使曹操从未想过称帝,篡汉的高帽也被堂而皇之地戴在了曹操的头上。岂非皇帝儿子曹丕产生“奸雄”老子曹操!

曹操曾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毋庸置疑,这几点,曹操是全占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自幼遍览古今典籍。许邵谓曹操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足见其志之高远。

《三国演义》载:“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手?’南阳何颐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果不其然,自二十岁,曹操被举为洛阳北部尉,棒责中常侍蹇硕之叔始,他从未停止实现其抱负的脚步。

作为大军事家,曹操剿黄巾、讨董卓、攻陶谦、伐吕布、败袁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中原地区持续20年之久的战乱。

作为政治家,曹操重视农业生产,大兴屯田,兴修水利。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同时,又“惟才是举”,使得北方万民得福,经济蒸蒸日上。

更难能可贵的是,曹操非但不像一般封建军阀,是摧残文化的刽子手,反而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更有分香卖履之类风雅之事。这一点,封建两千年何人能及?也只有留给一千年后的苏轼狂涂一句“横槊赋诗”;两千年后的空叹一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了。

这样的人,岂乃奸雄?

这样的人,岂非英雄?

这样的人,是震烁寰宇的万世英雄啊!

然而,为什么这样的英雄会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奸雄呢?究其根源,还是封建思想在作怪。封建正统思想是儒学。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是因为它为统治者服务。自然而然,封建思想的核心是忠君,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曹操为世人唾弃千载,可见其所犯“禁忌”着实不少。第一,功高震主。此乃所有为人臣的最大罪状,尤其叛国通敌数倍。不管有意无意,不管该还是不该,犯了这一条,嘿嘿,咱们定骂你个死也不休。第二,姓曹而不姓刘。把功高震主摆在一边,曹操不姓刘就成了大家攻击他的最主要的原因。军阀混战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姓什么不姓什么是诸侯们的自由。而到了三国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经实行,封建统治者建立起了自己固若金汤的思想武装。没有刘皇叔一样姓刘的命,哎,曹操,你真是生不逢时啊。第三,太有才太有能了。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曹操如此有才,自是遭人妒忌。然而,更糟糕的是,他很好地发挥了他的才能,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经典历史”,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学者、说书人说了又说,谈了又谈,终于造出了历史上最大奸雄的高帽并把它牢牢地戴在了曹操的头上。于是乎曹操在戏曲里被蒙上了大奸大恶的大白脸,在《聊斋》里被打入了阿鼻地狱,在文学里被戴上了“奸”的高帽。呜呼!曹操,你是一切功绩都成了过错,所有好事都成了坏事呀!

如今,抚卷重读曹操,长叹一句

哀哉,曹操!

悲哉,曹操!

壮哉,曹操!

若说了曹操在这两千年里是始终如一地被贬够了,那刘备则更富有戏剧性得多。封建时代,他成了“仁”的化身。建国以后,又成了只会哭的庸主。

现在我要说:刘备才是真正的一代奸雄。

与美玉比,可见瑕疵;与英雄比,可现奸雄。

比较比较曹操与刘备。

曹操善笑,笑得鲜活酣畅。赤壁兵败,他一笑,笑出个常山赵子龙;二笑,笑出个燕人张翼德;到了华容道,他还敢再笑,于是又笑出个横到立马的关云长……然而,这笑,笑出了才气和傲气;这笑,笑出了智慧和勇气;这笑,笑出了军心和士气;这笑,笑出了铮铮大丈夫的永不言败;这笑,笑出了当受万世敬仰和回味的英雄――曹操。

刘备善哭,哭得感天动地。元直离去,刘备执手涕泣;携民渡江,刘备振臂痛哭;赵云救子,刘备摔儿嚎啕;东吴招亲,刘备屈膝垂泪……好家伙,就为这哭,“仁”满天下;就为这哭,被唾懦夫。然而,究竟他哭出了什么?元直之哭,哭来了孔明,哭来了天下士子之心;挟民之哭,哭来了江夏,哭来了四海百姓之心;摔儿之哭,哭来了子龙,哭来了九州武将之心;东吴之哭,哭来了孙夫人,哭了个周郎赔了夫人又折兵……好个会哭的刘备,好个哭出的江山,好个心计颇深的乱世奸雄――刘备。

回到开篇所提的那个故事。

话说当时曹操说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直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曹操多疑,那时居然不疑,足见曹操的自信和玄德的狡诈。英雄惜英雄,曹操早早看出了玄德的英雄气,却不仅没有听郭嘉之劝杀刘备,而且还荫覆过刘备和关羽,其大度与豪气可见一斑。曹操青梅煮酒,与刘共谈英雄之事,刘备不敢应声,勉强听完,转身就逃跑,躲出千里,养精蓄锐,可见其“奸”。

然而,刘备虽“奸”,他确也是一个雄才。

天下三分,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就拿挟民渡江一事来说,刘备明明是拿了十万民众做了自己的武器,一则敲开各城城门:你不开便是不仁。二则也做挡箭之用:伤我可以,莫伤百姓(伤了我便伤了百姓)。三则是在昭告天下:我刘皇叔是至仁君主!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收了民心,皇叔果然厉害。

刘备有知人之明,徐庶、卧龙、凤雏皆在其麾下。他甚至早已看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就知人之命而论,诸葛亮显然不及刘备目光。

论气度,刘备更是不凡。白帝城托孤,刘备谓孔明曰:“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目光,这气度,这胸怀,足以令古今英雄黯然失色,足显刘备之雄才。

“忍”是刘备最可贵之处。打得赢,打;打不赢,跑!刘皇叔挂着黄叔之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到处安生,到处招兵,终于势力慢慢壮大起来。有兵士,拼,没兵士,哭!哭来夫人,哭来手足,哭来人心,哭来江山,这不染血的宝剑帮助刘备夺来了天下。

刘备文学范文第6篇

里面的人物有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赵云……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因为他学问渊博,胆大心细。在《三国演义》中,也被称做一号人物。还想听我详细讲解吗?那就听我慢慢到来。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他从小就饱读经书,为了避开天下大乱,随叔父到荆州。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队策。使刘备建立了蜀国。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的过程中,病死五丈原,享年63岁。诸葛亮死后10年不到,蜀国灭亡。现在诸葛亮成为了被人们永远赞叹的知识者。诸葛亮的一生可以用8个成语来形容。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

刘备文学范文第7篇

北京地区流传有关“三国”的歇后语,我从小就经常听大人们说。幼年时,北京街道的胡同里,摆小摊的随处可见。小摊经营的对象就是小孩儿,小孩爱吃的糖、豆、大酸枣、小玩意儿等应有尽有。多数小摊还卖洋画,一大张硬纸上,分出一张张画面,画与画之间有一条韭菜叶大小的空间。孩子们用剪刀在空间处剪开,分出一张张小画片。当年不少小画片的内容就是歇后语。我每逢买到一大张这种画片就欣喜若狂,忙用剪刀剪开,一张张读。很多名著没读过,可是有关他们的俏皮话却先领教了。从这些歇后语中,也初步了解了一些事物。

今余年过古稀,忽心血来潮,欲将有关“三国”的歇后语收集起来,―一道来,亦颇多佳趣。先从《三国演义》中的三个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说起。

有关刘备的有:“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刘备的兄弟――红黑都对”,“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刘备卖草鞋――有货”,“刘备招亲――弄假成真”,“刘备的耳朵――扇风”(注:《三国演义》中形容刘备双耳垂肩,故有此语)。

下面是有关关羽的歇后语:

“关公进宫――单刀直入”,“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因关公面如重枣,故此),“关云长不杀张文远――念起旧情”,“关公面前耍大刀――献丑”,“关云长走麦城――吃亏就在大意”,“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关云长守嫂嫂――情义为重”,“关公战秦琼――乱了朝代”,“关公斩蔡阳――没跑”,“关云长卖马――周仓不肯画押”。

下面为有关张飞的歇后语:

“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张飞纫针――大眼瞪小眼”,“张飞吃豆芽――小菜”,“张飞的胡子――满脸”,“张飞卖刺猬――人强货扎手”,“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硬”,“张飞拿鸽子――一个不个”,“张飞睡觉――不闭眼”,“张飞讨债――声势大”,“张飞绣花――粗中有细”,“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张飞坐轿――人员不对”,“张飞坐天下――只顾眼前”,“张飞找李逵――黑对黑”。

其他有关《三国演义》人物的歇后语:

刘备文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三国演义 人才学 选用人才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Analyze Talents Studies with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DENG Shuangrong

(Wuhan Commercial Service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a classic of ancient literary classics, and fully reflects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is contained abundant ideas of talent studies. From the analysis, we can get some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Three Kingdoms; talents studies; choose talent1 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1.1 刘备有了诸葛亮才能称雄一方

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贤”里,有一段对话,水镜先生初遇刘备,见他气色不佳便料到其命运坎坷,说:“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刘备说:“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镜说:“不然。盖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说:“备虽无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相辅,颇赖其力。”水镜说:“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等乃白面书生耳,非经纶济世之才也。”水镜先生的话阐明了一个思想:有了人才,但不善于使用人才,就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他说刘备“左右不得其人”,是指没有能调兵遣将使用这些人才的人,即缺乏统筹全局的人才,也是他说的“经纶济世之才”。刘备的“命运多蹇”,证实水镜先生的分析非常正确。而当他得孔明相助,高兴地比之为“如鱼得水”。从此,刘备从逆境走向顺境: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荆益二州,称帝西蜀。

1.2 曹操、荀彧相互成就事业

曹操能一统北方,虽因时势造成,但更因他具有雄才大略,其一就是礼贤下士,善于发现、使用人才。所以当时很多有识之士投奔他,为他出谋划策,甚至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他们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其中,荀彧的贡献最为突出。

荀彧来投曹操,曹操赞誉他是“吾之子房也。”荀彧也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极富才智之士。他在未投奔曹操前,他的才智已为当时的人所知晓、看重。南阳何颙就赞他有“王佐之才”。他投奔曹操后,曹操有重要决策不下,都向他请教。当时曹操刚起事不久,实力不够雄厚,兵力不多,所占据的地盘也只有兖州这么一个地方,所以曹操特别想攻打占领徐州。这时陶谦已死,把徐州牧的位置转让给了刘备,实力也不弱,因此拿下徐州并非易事。而且当时还有骁勇善战的吕布在离兖州不远处的山阳驻军,对兖州虎视眈眈,如果曹操攻打徐州,吕布必定乘虚偷袭。荀彧很清楚地看清了当时的形势,因此坚决反对。荀彧的分析一针见血,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打消了攻打徐州的念头,先巩固兖州,徐图发展。从此,曹操按照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策略,驻军山东,养精蓄锐,不断充实自己的实力,逐渐兵强将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举措也是源于荀彧。当时汉献帝被宦官李傕、郭汜劫持,颠沛流离,后来回到洛阳。荀彧又建议:“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也。”他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从众望”。曹操采纳此策,遂“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末年,宦官当权,士族深受其害,所以士人最恨宦官。曹操是宦官家庭出身,素来为士族所轻视,所以他要延揽人才是比较困难的。自从他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有志于匡扶汉室的有识之士归顺他,这也为他统一北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3 鲁肃的“榻上策”使孙权稳居江东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坐镇江东之时,虽然还很年轻,但他非常富有谋略,善于举贤任能,所以也吸引了很多人才,鲁肃便是其中之一。鲁肃被周瑜评价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深得孙权敬重。一次,孙权在众官散去之后,把鲁肃单独留下来饮酒,到了晚上同榻抵足而卧。半夜时分,孙权向鲁肃请教定国策略,鲁肃分析说:“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此即史上所称的“榻上策”。当时有两大军事集团——曹操和袁绍,而袁绍比曹操实力雄厚,而鲁肃却能判断出东吴的主要敌人就是曹操,是很有见地的。他建议孙权乘曹操要对付袁绍无力南顾的时机,先占领荆州,“竞长江所极而守之”。因为荆州处于扬州上游,如果将来让曹操占领荆州,东吴将面临严重的威胁。如果能占据长江之险,(下转第194页)(上接第170页)凭着这条不易逾越的天堑,则退可保住东吴的安全,进可伺机以图天下。鲁肃的分析切中肯綮,是东吴所能采取的最佳决策。此策后来成了东吴的国策,孙权能雄踞江东,三分鼎足,与此密不可分。与刘备、曹操、孙权相反,在十八镇诸侯之中,最初袁绍的力量是最雄厚的,但由于其器量狭小、目光短浅,不善于听从建议,不能正确使用人才,致使有识之士纷纷离他而去,另寻明主,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2 选用人才要不拘一格

2.1 延揽人才不拘方式

三国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三国的明主求贤若渴,爱才如命,他们延揽人才的方式多种多样,举不胜举。

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顾部将的劝阻,三顾茅庐,成就了历史上君臣相遇相得的一段佳话,成就了蜀国几十年的基业。

姜维原是魏国的将领,诸葛亮攻打天水郡,其玄机屡被姜维识破,姜维还将计就计,屡败蜀军。诸葛亮对具有文武全才的姜维十分赞赏,决定收服他。他得知姜维是个孝子,其母又在冀县,便派魏延虚张声势,诈攻冀县,把姜维赚到冀县,然后施展一系列计谋,造成姜维降蜀的种种假象,逼得姜维无处可去,只得投降。

关羽本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对刘备忠心耿耿。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深爱其才。为了让关羽归顺自己,曹操对他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送金钱无数美女若干,还赠送宝马——赤兔马,封他为万寿亭侯,真是费尽心机。

周瑜见诸葛亮计谋高超,曾经令其兄诸葛瑾去说服诸葛亮,让他“弃刘备而事东吴”。无奈诸葛亮不为所动,反而要劝说其兄归附刘备。周瑜看争夺不成,才决定要除掉诸葛亮。

2.2 扬长避短,用人所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周瑜才高而量狭,孔明谨慎而躬亲,关羽神威而矜持,张飞勇猛而暴烈,如果吹毛求疵,就会永远难以找到可以重用的人才。

“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是孙策临死前对孙权的叮嘱,其实就是用人所长。周瑜是战略家、军事家,对当时“国际形势”判断准确,而且善于调兵遣将、排兵布阵,但是他年轻气盛。因此在协调内部人际关系上可能是弱项。张昭则不同,善于与人周旋,处理人际关系是他的强项,但他保守胆小,有点不思进取。孙策死后第二年,孙权打算西征黄祖,张昭坚决反对,理由是孙策刚死不到一年,不宜出兵。而周瑜坚决主张出兵,报仇雪恨。在曹操大军兵临城下,东吴主和、主战两派争吵不休的危急时刻,周瑜最后坚定了孙权的抗战决心,并亲自率兵以抗击曹军,并以少胜多,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的嘱托,的确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2.3 量才使用,人尽其才

有了人才,但不能人尽其才,就会挫伤其积极性,甚至造成人才流失。庞统是三国时期的非常富有才智的人。诸葛亮、鲁肃都非常钦佩他,认为他“非百里之才” 。诸葛亮建议刘备:“凤雏到日,宜即重用。”鲁肃也认为:“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足。”刘备却以貌取人,把庞统打发到耒阳县当个县令,就是大才小用。结果“大贤若处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于视事”,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

三国用人艺术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的珍贵遗产,以上浅析管中窥豹,仅见一斑。如果对其认真进行研究,对于用人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