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梅兰竹菊诗句

梅兰竹菊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梅兰竹菊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1篇

对于窗前的梅花,在我们只能观赏一下,至多低徊感叹一下。但在宋朝的梅花画家杨无咎,就处处是杰作的题材;在词人姜白石,可为暗香,疏影的动机。我们看了梅花的横幅,读了暗香,疏影,往往觉得比看到真的梅花更多微妙的感动,于此可见艺术的高贵!我有时会疏慢地走过篱边,而会不注意于篱角的老梅,有时虽注意了,而并无何等浓烈的感兴。但窗间的横幅,可在百忙之中牵惹我的眼睛,使我注意到梅的清姿。可见凡物一入画中便会美起来。梅兰竹菊,实物都极平常。真的梅树不过是几条枯枝;真的兰叶不过是一种大草;真的竹叶散漫不足取;真的与无名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大差别,经过了画家的表现,方才美化而为四君子。这不是横幅借光梅花的美,而是梅花借光横幅的美。梅花受世人的青眼,全靠画家的提拔。世间的庸人俗子,看见了梅兰竹菊都会啧啧称赏,其实他们何尝自能发见花卉的美!他们听见画家有四君子之作,因而另眼看待它们。另眼看待之后,自然对于它们特别注意;特别注意的结果,也会渐渐地发见其可爱了。

我幼年时候,看见父亲买兰花供在堂前,心中常是不解他的用意。在我看来,那不过是一种大草,种在盆里罢了,怎么值得供在堂前呢?后来年纪稍长,有一天偶然看见了兰的画图,觉得其浓淡肥瘦,交互错综的线条,十分美秀可爱,就恍然悟到了幼时在堂前见惯的“种在盆里的大草”。自此以后,我看见真的兰花,就另眼看待而特别注意,结果觉得的确不错,于是“盆里的大草”就一变而为“王者之香”了。世间恐怕不乏我的同感者呢。

有人说: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的。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美而表现为绘画,乃表现了绘画而感到自然的美。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模仿绘画的。

英国诗人王尔德(1856-1900)有“人生模仿艺术”之说。从前的人,都以为艺术是模仿人生的。例如文学描写人生,绘画描写景物。但他却深进一层,说“人生模仿艺术”。小说可以变动世间的人的生活,图画可以变动世间的人的相貌。“人生模仿艺术”之说,决不是夸张的。理由说来很长,不是这里所可猎涉。简言之,因为艺术家常是敏感的,常是时代的先驱者。世人所未曾做到的事,艺术家有先见之明。所以艺术家创造未来的世界,众人当然跟了他实行。艺术家创造未来的自然,自然也会因了培养的关系而跟了他变形。梅花经过了杨无咎与姜白石的描写,而渐渐地美化。今日的梅花,一定比宋朝以前的梅花美丽得多了。

我们再来欣赏梅花罢。在树上的是梅花的实物,在横幅中的是梅花的画,在文学中的是梅花的词。画与词都是艺术品。艺术品是因了材料而把美具体化的。材料不同,有的用纸,有的用言语,有的用大理石,有的用音,即成为绘画、文学、雕刻、音乐等艺术。无论那一种艺术都是借一种物质而表现,而诉于我们的感觉的。

我们先看梅花的画,次读“暗香”,“疏影”的词,就觉得滋味完全不同。即绘画中的梅花与文学中的梅花,表现方法完全不同。绘画中描出梅花的形状,诉于我们的视觉,而在我们心中唤起一种美的感情。文学却不然:并没有梅花的形状,而只有一种话,使我们读了这话而在心中浮出梅花的姿态来。试读《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数句,可使人脑中浮出一片月照梅花的景象,和许多梅花以外的背景(月,笛,我)。读到“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恍然思起幽静别院的雅会。读到“千树压、西湖寒碧”,又梦见一片香雪成海的孤山的景色。再读《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环佩、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可使人想起岁寒三友图的一部。读到“已入小窗横幅”,方才活现地在眼前呈出一幅吴昌硕笔的梅花图。在这里可以悟到文学与造型美术(绘画,雕刻等)的不同。绘画与雕刻确是诉于感觉的艺术,但文学并不诉于感觉。文学只是用一种符号(文字)来使我们想起梅花的印象。例如我们看见“梅”之一字,从“梅”这字的本身上并不能窥见梅花的姿态。只因为看见了“梅”字之后,我们就会想起这字所代表的那种花,因而脑中浮出关于这花的回忆来。倘用心理学上的专词来说,这是用“梅”的一种符号来使我们脑中浮出梅花的“表象”。所以文学中的梅花,与绘画中的梅花全然不同,绘画是诉于“感觉”的,文学是诉于“表象”的。

表象艺术所异于感觉艺术的,是其需要理智的要素。例如“梅花开”,是“梅花”的表象与“开”的表象的结合。必须用理智来想一想这两个表象的关系,方才能知道文学所表现的意味。且文学中不但要表象,又需概念与观念。例如说“梅”所浮出的梅花的表象,必是从前在某处看见过的梅花。即从前的经验具象地浮出在脑际。这便是“表象”。但倘不说梅兰竹菊,而仅说一个“花”字,则脑中全然不能浮出一种具象的东西,只是一种漠然的,共通的抽象的花。这便是“概念”。又如不说梅或花,而说一抽象的“美”字,这便是“观念”。“旧时月色”的“旧时”,“不管清寒”的“清寒”,都是观念。“善恶”,“运命”,“幸福”,“和平”,……都是观念。观念决不能具象地浮出在我们的脑中,只能使我们作论理的“思考”。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2篇

佳士得中国艺术品部国际总监TinaZonars 说道:“普孟斐文房清玩珍藏被誉为美国首屈一指的文房珍藏之一,普孟斐先生这次委托佳士得拍卖部分藏品,我等殊感幸甚。普氏珍藏的雕刻及工艺精品巧夺天工,数量之多亦属历年罕见。一代鉴藏名家的灼见雅识,于此了然可见。”

普孟斐(Robert H. Blumenfield ) 以收藏家的身份闻名于世,兼之著书立说,潜心学术研究,一生矢志对亚洲艺术研精覃奥。他花了三十年心力庋藏了大批艺术瑰宝,这些作品件件精奇、美不胜收,反映了普氏卓尔不凡的眼力和审美趣味。普氏珍藏俱为品相佳妙的圭臬之作,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杰出成就。

犀角雕刻

相传犀角具神奇的药用价值和不可思议的力量,故自古皆为贵重之物,上佳犀角雕如普氏珍藏者至为难得,委托雕琢成器者亦如凤毛麟角。时至今日,传世犀角雕作品益发罕见,因而备受藏家青睐。中国人对犀角雕珍若拱璧,数百年来始终如一,对收藏爱好者来说,是次拍卖会不啻为大好时机。

犀角雕的题材多不胜数,诸如山水人物、花木草虫、生活场景及各式祥瑞图案等。就此而言,最巧夺天工者莫如一件十七世纪的犀角杯,此器刻画的是著名诗人陶渊明 (公元 365至 427年) 闲坐竹石花间赏菊畅饮之情态(见左图,估价 200,000-300,000美元)。此外,芸芸佳作中尚有一件极为罕见的十七世纪犀角雕山水人物图诗句杯(估价 120,000-180,000美元),以及一件十七/十八世纪犀角杯(见右图,估价 60,000-80,000美元),后者杯底巧雕成象征长寿的灵猴,二者均为生动传神的精绝之作。

象牙雕刻

在象牙雕刻当中,雕工出神入化且匠心独具者十分罕见,加上其材质之美、手感细腻及随年月而增的淡雅色调,所以各地收藏家对各式象牙雕上品素来趋之若鹜。

拍品中有一件十七/十八世纪的象牙雕笔筒(见第1页左中图例,估价 100,000-150,000 美元),此器构图缜密,通体精雕山水仙人图,情状栩栩如生。另有一件清十八、十九世纪象牙绘漆庭园仕女图笔筒(估价 20,000-30,000 美元),其纹饰布局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花饰笔筒十分近似。众多佳作中尚有一件极为珍罕的清雍正/乾隆(公元 1723至 1795年) 象牙雕桃式洗(估价 20,000-30,000美元),一件清乾隆(公元 1736至 1795年) 象牙雕臂搁(估价 20,000-30,000美元),以及一件十八/十九世纪象牙雕仕女像(见左图,估价 12,000-18,000美元),其形象生动逼真、细腻传神。

工艺精品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3篇

说明:锤炼语推敲语言,让语言产生活力,装点色彩,这是语言的生命。

手拿书诵《诗经》、《楚辞》

高楼林立,旭日红

天转晴,日东升

漫天飘雪,大地银妆素裹

开卷有益,喜怒哀乐心头涌

妙笔生花,气吞万里如虎

路漫漫用脚丈量长短

心中无限事,金榜题名有时日

潇洒走一回,无怨无悔

二月天,喜洋洋,家家户户瑞气祥

黑发勤学他日金榜题名有我

祖国山河秀,东西南北我驰骋

青春花样年华,我占异彩

苏轼豪放,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月艳阳天到处花红柳绿

万水千山足踏神州大地

春日融融流水淙淙

风光秀丽到处莺歌燕舞

落日霞光铺满天空如锦缎

山连山,水连水,山水相连

绿映红,红衬绿,红红火火

心想事成,我说我心

举杯痛饮,管它春夏秋冬

天苍苍,野茫茫

一二三四五,向北走

夜色苍茫,群星灿烂

天高云淡,秋风飒飒

书山有路,学海无崖

狂风怒吼,飘动五湖四海

语言通顺,文词优美

读书破万卷,下笔有神

慷慨悲歌,几十年泪水流不完

旭日东升,鸟声啁啾

马达轰鸣,公路上车来车往

树翳,鸣声上下

布鞋 球鞋 皮鞋

语文书 数学书 叔叔读书

体现论辩性的语境训练:语句结构设计

……警告,……警告

要问……,要问……

语言训练参考资料

上联

下联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早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做舟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文章尔雅从无俗

诗赋风流自有神

胸有宏图乾坤大

心无私念天地宽

天塌下来擎得起

世披靡兮扶得直

竹开小路通得过

人立斜阳等燕归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雅量含高远

读书见古今

黄河落胸有奇气

白云在袖无躁心

清风明月本无价

水隔山遮似有情

门前翠竹生娇艳

院后梅花吐异春

人面如花朵朵笑

春风似酒阵阵香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知识无涯须勤学

青春有限贵惜荫

红梅朵朵迎春意

彩蝶翩翩送幽香

湘潭云尽暮山出

巴蜀雪花春水来

文如秋水尘埃净

诗似春云态度妍

国色天香飘万里

山青水秀润千年

国清才子贵

家福小儿骄

门前种柳深似巷

轩外栽竹翠如云

平生只会量人短

何不回头把自量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每临大事有静气

不信今时无古贤

高山流水诗千篇

明月清风酒一船

陋俗已随残岁去

春风早驾瑞云来

山高自有行人路

水深不乏破浪舟

合家团圆

满堂吉庆

闻多反笑野云忙

静及却嫌流水闹

九曲三弯随舵转

五湖四海任舟行

书到用时方很少

事非经过不知艰

为人当于事有益

凡事求其心所安

江山平远难为画

诗句雄豪易得名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得见奇书手自抄

每闻善事心先喜

无边落木潇潇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身无彩燕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雅怀深得花中趣

妙虑时闻笔里春

高山流水觅知音

白雪阳春传雅曲

白云片片朝霞彩

露水涟涟夜雾辉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青山聚秀呈新景

红日升辉映农家

若能怀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家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偶逢佳境心已醉

漫卷诗书喜欲狂

春兰秋菊芳叶艳

夏莲冬梅花添锦

伏枥深惭千里马

奋蹄甘做老黄牛

梅兰竹菊可养性

琴棋书画能陶情

艺苑繁花沐春雨

文坛异彩迎东风

春风夏雨秋月夜

唐诗晋字汉文章

乍雨乍晴天易老

耐霜耐旱松常青

物华天宝民心乐

人杰地灵国运昌

世事总如里

旧游却在画图中

多栽桃李期春色

故种芭蕉听雨声

晨钟报晓春方去

佳节称人夏始临

雪花红梅呈异彩

春回芳草发新芽

莫使金樽空对月

此时赤龙亦吐珠

虚竹悠兰生静气

和风朗日喻天怀

长江能容百代客

寸草难报三春晖

效梅傲雪休傲友

学竹虚心莫虚情

青春有限志无限

岁月无情人有情

白雪诗歌千古调

清溪日醉玉湖船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珠阁灿烂迎小日

楼台辉煌依白云

风过有声留竹韵

月夜无处不花香

创业犹如针挑土

败家好似浪淘沙

根深不怕风摇动

树正何愁月影斜

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头已百年身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荫来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端午池莲能解语

夏晨岸柳鸟能言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朗西

欲出烦恼须无我

想求康乐莫贪心

严霜烈日皆经过

次第春风到草庐

朴素天真翰墨情

清新隽永诗歌意

信手拈来世已惊

三江滚滚笔头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风暖兰阶花吐秀

雪惊竹院笋抽芽

长生不老无仙丹

益寿延年凭锻炼

一轮秋影月来时

千里波光风定后

东海白鹤千秋寿

南岭青松万载春

风摇竹影有声画

雨打梅花无字诗

湖光青黛化夕烟

翠影朝霞映红日

万里浮云杖底来

九州积气峰前合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北东西万里程

悲欢举散一杯酒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却有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

松排山面千重翠

月点波心一颗珠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闲看秋水心无事

静听天河兴字浓

千秋笔墨惊天地

万里云山入画图

不锄庭草留生机

爱养盆鱼看潮气

桥头看月色入画

枕畔听江流有声

灯火夜深书有味

墨花晨港字生光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既文章

有兴国家业常谈

无益身心事莫为

求人须求英雄汉

济人须济急时无

月门含笑迎游客

池水溅花破霞云

玉宇琼楼夸富裕

竹篱茅舍爱平安

对松已许成知己

看竹何须问主人

池中荷叶鱼儿伞

梁上蛛丝燕子帘

奇石尽含千古秀

异花长占四时春

流水断桥芳草路

淡云微雨养花天

鹏程万里凌云志

伟业千秋揽月功

飞瀑半天晴亦雨

寒潭终古夏如秋

两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秋景有时飞独鸟

夕阳无事起寒烟

奇石尽含千古秀

桂花香动万山秋

奇书古画不论价

芸香锦囊深贮储

旧时王榭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要看万壑争流初

胜读平生未见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穿花蝴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茂林之下无丰草

大块之间无美苗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居之安山朋友秀

人之和地久天长

路慢慢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知识无涯须勤学

青春有限贵惜阴

智勇双全宗正道

德才兼备效无人

立志不随流俗转

留心学到古人难

山河奄有中华地

日月重开一统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江湖烟雨青草蓑

朔塞秋声连画角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萝小扇扑流萤

留客酒杯应恨少

动人诗句不须多

梅花竹里无人见

一夜吹看过石桥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波自天涯

关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火江来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篱菊已残孟冬月

岭梅初放小春天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残雪压枝犹有橘

冰雪惊笋欲抽芽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群峰削玉三千仞

乱石穿空一万枝

紫气东来迎赤日

函关西去跨青时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轻霜易折独根草

狂风难催大树林

满银生机转化钧

天工人巧日争新

能探风雅无穷意

始是乾坤绝妙辞

莫道人间无百岁

须知草木有重春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梅花盛开报喜讯

瑞雪纷飞兆丰年

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苦口利于病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

团圆莫作波中月

洁白莫为枝上雪

蟠桃捧日千秋寿

古柏参天万年青

天工人巧日争新

风摇山竹动寒声

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无碍白云飞

人面如花朵朵笑

春风似酒阵阵香

风吹弱柳复平桥

雪点寒梅横小院

山泉酿酒秀乃洌

芳草留人意自闲

壮士休磨三尺剑

读书肯负十年情

红梅傲雪暖千树

翠柏耐寒春万年

福满人间喜气多

春临大地花开早

欢声笑语满人间

歌山尸海盖天地

文如秋水尘埃净

诗似春云态度妍

岂有文章惊海内

莫抛心力作词人

红梅朵朵迎春意

彩蝶翩翩送幽香

几点雪花几点雨

半含冬景半含春

文章尔雅从无俗

诗赋风流自有神

信手拈来世已惊

三江滚滚笔头倾

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无碍白云飞

花浸九州景色娇

春盈四海风光美

良辰美景奈何人

赏心乐事谁家院

人面如花朵朵笑

春风似酒阵阵香

万点落花舟一叶

载得春色过江南

莫道人生无百岁

须知草木有重春

春色满院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室有芝兰气味别

胸无城府天地宽

陶情不出琴书外

遣兴多在山水间

论古不外才学识

博物能通天地久

胸怀磊落能扶正

心地光明自祛邪

轻霜易折独根草

狂风难催大树林

紫气东来迎赤日

函关西去跨青时

群峰削玉三千仞

乱石穿空一万枝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万菊已残孟冬月

岭梅初放小春天

长白虎啸林中月

江南猿啼岭上风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梅花竹里无人见

一夜吹香石桥边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留客酒杯方恨少

动人诗句不须多

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九月天山风似刀

城南猎马缩寒毛

立志不随流俗转

留心学到古人难

雪里梅花称俊杰

霜中蒌蕊是英豪

大鹏一日随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萧

古今往事知帆去

风月秋怀一笛知

片纸能缩天下意

一笔可画古今情

鹏程万里凌云志

伟业千秋揽月功

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

奇水断桥芳草路

淡云微雨养花天

池中荷叶鱼儿伞

梁上蛛丝燕子帘

山高自有人行路

水深不乏破浪舟

双鹤竹间迎客舞

一蝉雨外送秋来

文成蕉叶书犹绿

吟到梅花句亦春

如今风罢花狼籍

绿叶成荫子满枝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一轮秋影月来时

千里波光风定后

黄河尚有澄清日

岂可人无得运时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村南村后多青山

舍南舍北皆绿水

春暖飞花隔岸来

风清流水当门转

水边疏竹近人家

帘外微风斜燕影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4篇

这组作品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交织着诗人对故乡和他乡的不同体验。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诗人在不同的地方做着相同的事情,比如务农,但他在其中获得的感受却是存在差别的:他离开了故乡,但故乡带给他的却是踏实、安宁;他身处异乡,但异乡带给他的却是流浪与孤独。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织,构成了马东旭散文诗中的矛盾与纠结。

在马东旭的散文诗中,交织着两种值得关注的情感取向。

一种是向下的、悲剧式的,常见的包括悲痛、孤独、无助等等。他在《托格拉艾日克》中写道:

哦,在卷起的尘土中。

看不出我们的悲与欢。

与孤独。

与无助。

这几个词语快要把我的肉身涨破了。

“这几个词语快要把我的肉身涨破了”,说明诗人的这类体验是来自生命内在的,而且是向内压抑的,甚至积累了很久,力量很大,喷射出来就是让人吃惊的诗句。我们应该理解诗人的这种体验和情感取向,每个人的生命其实都带有一定的悲剧性。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悲剧性就是源于个人的梦想与其所面对的现实的冲突。“这种冲突难以得到缓解的时候,承载的人要么爆发或者突破,要么压抑或者自我消解,而真正能爆发或者突破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承载这种冲突的人来说,他们就不得不面临向内的压抑。压抑必然带来痛苦,有时甚至会走向绝望。在中国传统诗学中有一种观念,叫诗善忧郁,说的或许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的痛苦、忧郁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内涵,于是就容易出现多样的诗。

悲痛、孤独、无助等等体验是马东旭诗歌的深层诱因核动力,也是他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他说:“悲伤是体内的殿,孤独是另一个殿。”(《此刻》)但是,诗善忧郁,并不代表诗歌就只能写忧郁,或者就只能在忧郁之中徘徊彷徨。诗人或许不一定是生活中的强者,但他们肯定是精神的强者。优秀诗人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能够于忧郁之中找到方向,找到目标,实现对现实与生命的超越,也实现自我的超越,就是我们前面所“的对痛苦、孤独等体验的自我消解。于是,在马东旭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另一种情感与精神取向,那就是超越的、神性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依靠心力、定力和自我调适才能实现的精神状态。

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努力参与自我调适、自我救赎的诗人,我们可以从马东旭的作品中读出很多怨,但他往往在怨中寻找、集聚、提升属于自己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使他的诗中几乎没有恨,而是依托这种力量将其向下的、悲剧式的人生体验予以释放、修正、提升,于是在作品中就形成了一种复杂而又有向度的诗意,包括令人感动的悲悯情怀:“我想到了霾。/想到了霾包围的人类,突然落下了泪水。”(《新的一天》)“必须原谅这个世界的飞沙、走石,种种疼。”(《居江湖之远》)具有悲悯情怀的诗往往不只是诗人对自我的打量,而是蕴含着对更多的人甚至人类命运的关注,它可以带来生命的温暖与精神的慰藉,有时甚至可以发挥独特的引领作用。

马东旭的超越是带有神性的,也与带给他生命的故土有关,他甚至会借鉴宗教的理念来推进对生命压抑的释放、调节。试读下面这些诗行:

此刻,我在金色的黎明中,远离喧嚣。我崇敬的圣殿,散出奇异之香。合十的手掌,几乎触到了穹庐的蓝。

――《新的一天》

桃花,飘着异香。但不是桃花阵。涓流,犹如金色的绸缎,奏着永恒的圣歌,终古如斯。于此,我颂出最美好的祷词:免了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类的债。我觥筹与自己,并交错。我学画画,画梅兰竹菊。做四君子,做四君子的主人。

我热爱草木和麦田,热爱篱笆和狗,星群和罗盘。热爱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在靠近灵魂的银河,神赐的。没有风暴。

――《我在申家沟,像梭罗》

诗人说:“我是自己的上帝和国度,亦是自己的十字架。是自己的废墟,亦是废墟之中的残余。”(《居江湖之远》)但我们发现,吟唱着这类诗句的诗人,在面对于大自然、面对故乡、面对神圣的启示的时候,他的诗也可以有轻松、超然的意境。用俗话来说,诗人把现实之中该看透的都已经看透了。他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适合生命的新的向度,这种向度就是许多优秀诗人在经过迷茫、徘徊之后而共同走向的一种状态,我常常称之为历地狱而达天堂的精神提炼。要实现这种超越并不容易,它要求诗人的内心足够强大,要求诗人的视野足够开阔,要求诗人对心中的块垒能够有所放下。我曾经从这个角度谈论过李耕、徐成淼的散文诗,也谈论过傅天琳等人的抒情诗。我期待马东旭也能够像这些前辈一样,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别样的诗歌之路。

诗坛上有一路诗被人们称为“打工诗”。就马东旭的身份来说,他也算是典型的打工者,但他的诗却不同于人们常说的“打工诗”。他很少直接以“打工”生活为题材写诗,在他的作品中,诗人更主要地是挖掘自己的内心;同时,他的诗所抒写的情感,他所抒写的精神质地,也不只是来自他的“打工”生活,而是要宽泛得多。当然,如果从远离故土和对故土的观照这个角度说,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一种类似于“打工诗”的无根与流浪之感。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5篇

公元759年东,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携家眷入蜀,寄居在古草堂寺中。次年初,在浣花溪畔建造了茅屋即草堂。杜甫在此居住了三年又九个月,创作诗篇近250首,很多都是我们现今信手拈来的熟悉诗篇。草堂在杜甫离开蜀地之后曾一度荒废。直至五代时期,韦庄寻得草堂旧址,由此建成了第一座由伟大诗人杜甫的故居发展而来的纪念性建筑。后又经过宋、元、名、清多次修复扩建,最终演变成集纪念性质和诗人故居为一体的园林建筑。同时也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其文学价值由此确立。杜甫草堂是建筑诗性与文学诗性的合璧,草堂承载着文学,文学传扬着草堂。

一、杜甫草堂建筑的文学诗性

杜甫草堂从建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将传统园林和诗歌、书法、绘画完美结合的纪念性建筑,传承着我国古典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的命名大部分取自于杜诗,草堂的匾额和题对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匾额两侧的楹联有些也是后人根据杜诗而写。整个园林笼罩在杜诗的精气神之中。同时茅屋以杜诗为依据而建造,重现了诗人故居的原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诗香。

1. 正门

在进入草堂正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照壁,白墙黑边由砖而砌,将草堂建筑群与郊野隔开,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如同文学创作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正门两侧的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取自于杜诗《怀锦水居止》。杜甫所建的茅屋,正好位于万里桥的西边、百花潭的北边,这两句诗暗指了草堂的地理位置,与今天的草堂位置吻合。进入草堂的正门,庭院根据杜诗营建,小桥林立,碧水萦回,古木参天,葱葱郁郁,营造出了杜诗中“浣花溪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的诗意意境。置身其中,模糊了时间的边界,仿佛昨日重现。

2. 大廨

大廨是草堂轴线的第二重建筑,为敞厅式,以左右月洞门与东西两侧的回廊连接,形成一个相对均衡有序的空间。“廨”,即宫蜀,是古代官吏办公之所。虽是此意,里面没有却布置任何办公的用品,取而代之地放置了一尊诗圣的雕像。雕像身姿单薄,神态沉思苦吟,向天长跪,仿佛在悲诉着黎民百姓的辛苦沧桑,杜甫郁郁不得志却心怀苍生忧国忧民的一生霎时再现眼前。其大爱情怀在空旷的敞厅中回响,感人至深。大廨内的几幅对联与雕像呼应,“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仇”高度评价了杜甫的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操,是后人的崇敬与俯首。

3. 诗史堂

诗史堂是草堂轴线的第三重建筑。“诗史”出自于唐人孟棨《本事诗》,“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被誉为“唐朝微缩的历史书”的杜诗,展现了唐朝的衰荣更迭,披露了民间的辛酸疾苦。因而在清朝重建时,便将这座建筑命名为“诗史堂”,以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及其他的诗作。堂内有很多对联极具历史文学价值。“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题,上联说草堂永存后世,受人瞻拜,下联指诗圣流传千古,受人敬仰。“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由沈寿容和彭毓崧合撰。其中,“南来寻丞相祠堂”出自杜诗《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丞相祠堂即指位于成都的武侯祠。“一样大名”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之五中的“诸葛大名垂宇宙”。下联中的“襄阳耆旧”语出杜诗《遣兴》五首之一中的“昔日庞德公,未曾入州府。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联中末句则出自于晚唐诗人罗邺的《雁》“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这两联将杜甫与诸葛亮并说,借杜甫对诸葛亮的赞美高度颂扬杜甫,同时慨叹了杜甫壮志未酬难会故友的愤懑。

诗史堂也是过厅式建筑,中部设置杜甫铜像,除中部留为进出口外,其余部分均以砖砌成半桩台,其上安装花窗做装饰性封闭,形成框景效果,意境甚美。杜甫的铜像背对天空,因明暗对比而愈发清晰,远远望去,诗人在那里自顾自吟,在向世人诉说着什么,开场的空间是他的听众。建筑的虚实空间对比成为这幅美妙的剪影画的烘托,诗情画意氤氲而来。

4. 柴门

柴门是草堂轴线的第四重建筑,原是指杜甫应在草堂时的木薪院门,其取名于杜诗“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江涨柴门外,儿童抱急流”等。门前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是明人何宇度所撰,改自于杜诗“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上联将“岂”改为“信”,下联将“漫”改为“犹”,将诗人的自谦转为不朽的赞美,十分巧妙。

现如今柴门是一座过厅式建筑,体量在草堂中是最小的,可谓简朴,似瘦如柴,与其名字相吻合,却带给诗人无限的快乐,落于诗词之中,流传后世。。现在的它一直敞开静候,迎接世人们来瞻仰这位伟大的诗圣。

5. 工部祠

工部祠是草堂轴线的最后一重建筑,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职,故命为此。这是正月初七后人祭祀杜甫的飨殿,建筑的体量并不宏大,四角檐柱平直,简洁朴素,既符合诗人的平民形象,同时又不失纪念性建筑的工整宏伟式样。两侧楹柱上的对联是源自杜甫和高适人日唱和的典故,由清代学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撰:“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飘逸潇洒,遒劲有力。君子之交如这工部祠,低调而又温婉,淡如水,又荡起浓浓的香韵。

“水竹居”位于工部祠右前侧,其名出自杜诗“拾遗曾走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恰受航轩”位于工部祠的左前侧,建筑体量小巧,形状狭长如舟,其名出自于杜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工部祠、水竹居和恰受航轩构成“品”字形院落布局,相辉相映,气韵回环。

6. 茅屋

最为世人耳详的草堂茅屋是依据杜诗所建。茅屋为三字开间,西端突出凉亭,东端为厨房,由“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可看出。故居内古楠参天,青竹缀影,四周竹篱柴扉,清溪环抱,再现了“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抱村流”的景象。茅屋西侧是在土山基础上堆砌而成的“西岭”,根据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营造,以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将西岭微缩于庭院之中,意境深远,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驻足观望,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仍回响于耳。

二、草堂园林景观的文学诗性

草堂内不仅建筑体现了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植物景观配置也是如此。草堂一直都是以杜甫的诗歌意境作为造景的依据,尽力营造杜诗的意境,以真实再现诗人的生活场景。园内的植物配景以楠书和竹为主,伴植榕树、柏树、杉等树木,并点缀梅桃桂玉兰海棠石榴等配饰。整个园内葱葱郁郁又零零星星地点缀几抹他色。

梅兰竹菊是“花中的四君子”,代表着傲、幽、坚、淡。其表现着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这正是诗人杜甫的写照。同时也是杜甫的所爱。在园内到处种植着竹,绵竹、苦竹、慈竹、琴丝竹等交错登场,挺拔劲节,青翠欲滴。遍布最广的则属绵竹,它是园内最高的。杜甫有“风含翠筱娟娟净”、“笼竹和烟滴露梢”、“竹日净晖晖”、“白沙翠竹江村暮”等赞竹的诗句。同时“竹诬寻幽”、“结茅竹里”、“竹径通幽”、“竹亭闲逸”等竹类造景手法遍布园内。

提到梅花,世人不免想到那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以其坚强高雅、不同流不屈服的品性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诗圣杜甫也是偏爱梅之人,草堂内种有腊梅,分布在诗史堂庭院和梅园之中,其初冬绽放,冬尽结实。杜甫咏梅之诗有三十多首。其中《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被明代诗人王世贞评为“古今咏梅第一”,“梅动诗兴”、“对雪(梅)”忆人、梅“伤岁暮”、梅“乱乡愁”,借梅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诉说了韶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无奈。还有“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的春回大地,“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的闲适愉悦,“绣衣屡许携家酝,皂盖能忘折野梅”的妙趣横生。一梅载千情,以梅表初心。可见诗人对于梅花的情有独钟。

此外,茅屋的周边还种有楠树,它是常绿大乔木,这是诗人杜甫十分喜爱的树种,诗人有许多描写草堂楠树之诗:“倚江楠树草堂钱,古老相传二百年”、“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等。后来,诗人所钟爱的楠树被吹风雨吹倒,他痛心咏叹“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今园内随处可见楠树,亭亭如盖,繁密葱郁,为草堂营造了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杜甫之诗魂之惊魂,也在这挺拔俏丽之中,长存世间。

三、结语

杜甫草堂作为诗圣故居的纪念性祠堂,它不仅是一座建筑、一处园林,更是一本文学诗书,向世人传播着诗圣杜甫的诗篇和他那风霜傲骨。杜甫千古流传的诗篇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瞻仰朝拜。人们在此地重游,感受着诗人千年以前的生活故地,品味着诗人创作的诗歌,体会着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在建筑前,欣赏绝妙的楹联、回味诗人的美妙诗篇、与诗人隔空交谈;在庭院中游历如诗的环境,那宛转悠扬的小道,那浓密葱郁的竹丛、冷艳幽芳的梅花、深沉苍劲的楠树,无不是草堂的文学诗性的提炼升华。一座诗人仅仅居住三年的故居,千百年来被重建、修葺,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杜甫的文学诗篇将会继续被世人传颂,带给世人醍醐灌顶的觉醒。草堂也会继续以文学圣地的形象存在,像是吟唱一首绵绵无尽的,关于杜甫的诗。

参考文献

【1】冯至.杜甫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2】张志烈.杜诗全集今注本【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9

【3】计成.园冶【M】.北京城市建设出版社,1957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6篇

一、利用每学期的开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初中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艺术学科的学习主动积极性有递减的趋势,于是在每学期的第一、二节课专门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教育。新的学期,教师以喜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正视自己,努力学习,勤劳生活,不断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将来做一能干的人,有所作为的人,从而激励他们从思想上自信地、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去;从艺术学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着手,让学生明白:艺术修养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气质修养的一部分,艺术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着手,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自觉地重视美术学科的学习,回到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确的课余爱好上来,摒弃不健康的,有害身心发展的不良嗜好,明白什么才是好的艺术,同时再具体地指导学生怎样去安排美术学科的学习时间,具体的教给他们如何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安排所有学科的学习。从以上几方面让他们从思想上对学习做好切实可行的积极的准备,从而更加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

二、利用欣赏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依其直观感受产生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艺术表现进行深入挖掘,在挖掘过程中,教师提示其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如,有些学生看到西方的人体绘画,有一种不自然的感觉,有的还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与图片、画刊混淆一起、区别不清。所以我通过美术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鉴赏能力,首先,教师强调东方人物画与西方人物画表现美的方式不一样,东方人物表现的是端庄、含蓄、优雅的美,显得潇洒飘逸,西方表现的是热情、奔放、浪漫的美,显得真实。再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多元化”知识:不同的民族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不同,生活方式也就不同,由此形成的独特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由其所形成的艺术观念也就不一样。各种形式风格的作品都有各自的观众群,我们中国人喜欢端庄,含蓄,优雅的美,为了增进世界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我们又必需去了解其他民族的艺术文化,应该承认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同时要以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化。促进世界各民族友好往来,和平相处。其次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人体美和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是健康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一下子豁然开朗,不再迷茫,自然大方地去欣赏名家名作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尊重、宽容,大度的品格。再如,在欣赏唐代仕女画,把唐代“以胖为美”与现代的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作为一名中学生,只要拥有整洁的仪表、文明的举止、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充满朝气、积极进取、充满爱心,正确面对机遇、迎接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就是真正的美;美是由内而外的气质、丰富的内心加上文明的言谈、高雅的举止、和谐的仪表才是真正的美;美是内在与外在的结合,一个人的外在相貌如何,是父母给的,我们无从选择,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和遗憾的,唯一能让自己选择的就是自己的路,自己的品行和自己的人生这些个人内在的品质,内在美是自己通过受教育、勤奋学习、铸造而成的,是最值得骄傲的,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同时教育学生要以“自尊自爱”为荣,以贪图虚荣、不思进取、自甘坠落为耻,重内在打造,轻外在的刻意追求,一切以学习为中心,一切以服务于学习为前提。把握住成长的黄金时光,讲文明、讲礼貌,比学习、比干劲,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长为真正美的,对国家、对人民、对家庭真正有用的自强、自立的可爱、可敬的人。这样在欣赏课中即时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德育教育,培养了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是非观和荣辱观。

三、用好现代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恰到好处地渗透德育教育

上课之前要求我们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收集资料,备好课,并恰当地选择利用好现代教学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下载资料等进行教学,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如初二年级的《笔墨的情趣》一课,我除了利用多媒体补充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绘画技法、步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多媒体播放的中国花鸟画——梅、兰、竹、菊“四君子”作品,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朗诵相关的诗歌,再结合教师的生动的讲解,让学生懂得中国画特别注重画外之趣,讲究画的格调、气息,中国画家重人品,重修养,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意韵和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和热情,大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中国画强调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远远超过画面本身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梅兰竹菊四君子作品的喻义,培养他们不怕困难,意志坚定,虚心劲节、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和坚贞人格。同时我适时地播放一些古今描绘我国大好河山的名家名作图片再配以相应的诗句,使学生油然而生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怀。不仅如此,还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学习中国画,不只是学习中国画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境界审美境界,更好地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去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艺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在美术技能训练中有机地渗透德育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7篇

每次考试中的古代诗歌题,许多学生由于阅读、答题不得要领,凭借自己想象随意而答,离题万里,也有的学生采取先入为主的方法,看到诗歌中有忧愁的词或景物,就设想作者一定遭奸人陷害,壮志未酬而苦闷忧愁,结果距离答案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未掌握古代诗歌阅读及答题方法,那么怎样完成古代诗歌的阅读及答题呢?

一、了解

了解就是知道一些有关诗歌的基本知识,这是诗歌阅读的基础,是阅读的前提和准备,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一)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诗歌是借助语言来表达感情的,要像读文言文一样做到字字落实,需要读懂诗歌里每个字的含义,而学生喜欢用现代词语和臆揣的方法去理解古代诗歌,如“黄沙百战穿金甲”(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穿”往往理解成“穿着”,该句也翻译成“战士们穿着金甲在漫漫黄沙里作战一百多次”,其实古代的“穿”是“穿透”的意思,战士们多次在漫漫黄沙里作战,身上的金甲已磨破了,极言战士作战艰苦。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怎么办,主要运用象形、指示、会意和形声等造字方法,通过字形结构去分析其含义,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中的“篁”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皇”,可以推测该字大概与竹子有关,其实就是“竹林”,泛指竹子,该句意思为“一个人独自坐在深深的竹林里”。

(二)诗词知识

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比较多,像诗歌的分类、诗歌的押韵、平仄、意象、意境,诗歌表现手法等,其中应特别注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分析,这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意象是作者描绘的带有情感意义的事物,像边关,古堡、梧桐、鸿雁等,而意境则是作者描绘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结合在一起的画面,每一首古代诗歌都会有意象,但不一定都会有意境。阅读时先把作者描绘的景物划出来,要看这些景物(意象)组成了什么意境,通过这种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其次还应该了解到古代诗歌一般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因为任何诗歌都是要表达某种情感的,不过,需注意古代诗人很讲究含蓄,在表达时常常会借用一些手法,比如起兴、比喻、拟人、对偶、象征等手法,开头写景,引出有关联的事物,往往是起兴手法的运用,运用不同的事物来表达相似的联系则是比喻,古代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亲人而说亲人正在想念自己,这种虚实结合写法就是为了把双方情感写得更全面详细,此外还应该了解古代诗歌比较短,人物单一,情节单一,写其他景物、人物都是为主要人物作铺垫,这时就要区分主要人物、主要情感,才能明白作者表达的含义。

(三)诗歌的作者与背景

诗歌是作者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情感的自然流露,作者在现实环境中思想受到压抑产生苦闷、彷徨、忧愁,或作者喜悦,悠闲等情感都可以成为诗歌,当然这些都与古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有助于阅读古代诗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尤其要对特殊时代的历史、地理知识有所了解。考试时唐宋诗歌比较多,要对唐宋时期的重大事件作详细了解,像唐代的贞观之治、武则天执政,开元盛世,唐玄宗天宝误国,安史之乱,北宋的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掳北国的“靖康之耻”,南宋皇帝的偏安一隅,不思北伐,都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诗人就不能不借诗歌表达出来,如果读者熟悉了这些历史,可帮助自己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联想

“一首诗诗意的多少取决于他激起人们想象力的程度”,同样,对一首诗能有多深的理解,也取决于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给与了这首诗多少想象。诗歌与想象不可分离,无联想就无法理解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联想就是由作者描写的自然景物、人物等自然而然地想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一)由物及情

一般诗歌里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这些带有一定思想感情的景物组成了诗歌的意象,可以说诗歌是凭借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在阅读诗歌时对一些独特的有着固定情感的意象要予以特别关注,因为这些意象长期以来是诗人表达感情的独特载体。比如在古代诗歌中的“杜鹃”这一意象,杜鹃是蜀主杜宇死后化成的一种鸟,他因国家的灭亡而伤心,故杜鹃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伤感的情感,另外杜鹃在鸣叫中发出“哥哥回呦”的鸣叫,故又能联想到思念家乡的情感。此外像“柳”乃“留”的谐音,“莲”是“怜”及“恋”的谐音,梧桐是忧愁的代表,另外古诗中的梅兰竹菊等都代表着作者一种志向、情感。古代诗歌中大量的夫妻关系被比喻成君臣关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一诗中,“朝雨”除了写春色外,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在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如果在阅读古代诗歌中能注意作者在抒感时所运用的特定意象,由此及彼的联想,那么就能快速读懂古代诗歌。

(二)由事及诗

古代诗歌中出现大量的事件、人名、地名,读者就应该自然地联想到里面包含的深刻含义,这也就是诗歌中的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含义。任何事件、人名、地名不是孤单地出现的,先要看下面有无注释,如无注释就要联想学习过的历史、地理知识。比如作者在诗歌中提到了某个人名,就要想他为什么要写这个人名,一方面羡慕这个人物的英雄业绩,感叹自己年龄已大而无所作为的感伤,另一方面这个人物就是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后人应当引以为鉴,不要再犯前人的错误。诗中提到的地名往往是有特定含义的,要么这一地方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如赤壁、京口,要么借这一地方交代作者的行踪,或者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一诗,“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诗人登上牛渚山,举目远望,自然就会联系到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邀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袁宏得到了谢尚赞赏,从此名声大著,诗人想到袁宏被谢尚赏识,只能借此说明自己想与袁宏一样很有才识,只是像谢尚这样的人太少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三)由人及诗

这里的人是指诗人,实际上是由诗人及诗的联想,让学生通过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去分析诗歌,诗歌不是偶然而成的,是作者在一定的背景下情感受到压抑而为,阅读诗歌时要对一些比较著名诗人的成长历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唐代著名诗人一生心忧天下,一心想为朝廷干事,关心百姓疾苦,这些在他们的诗歌中都有反映。杜甫在夔州写了大量的著名的诗篇,这些诗篇是作者由成都回洛阳的途中写的,当时社会动荡,作者身体衰微,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心忧天下,仍用这些诗篇来记述自己的心灵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活困苦潦倒而仍心系国家的诗人形象;柳永的《雨霖铃》抒发诗人在京城迫于皇命而不得不离开与心爱的人话别的酸楚心情。在诗歌阅读中大部分的写作背景下面都有注释,答题时一定要用上,如果考生在答题时未用到,答案可能错了或者书写不全。

(四)由诗及理

诗歌描写的景物有时是简单的,仅仅可能描绘一种自然情景,而后人往往给诗歌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也是一种联想,是由个别的诗中景物推及到一种普遍的意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浅浅的草刚刚盖住了马蹄子,后人常常由此联想到阴沟翻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展现的是野草在春天到来后的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后人常常联想到事物蓬勃发展。“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清代学者王国维选用了柳永、辛弃疾、晏殊的诗句来说明人生成功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谈学习要有远大的目标,就像秋风来临,树叶凋落,更能清晰看到远方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借对远方伊人苦苦的思念表达在治学中应勤奋努力,毫无悔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借找到伊人后的欣喜表达的是成功后的喜悦,这三句诗已经完全离开当时作者描绘的景象。

三、感悟

感悟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有的是渐渐地领悟,有的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地感悟使人们对人生、事物以及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而诗歌的感悟就是读者通过借助诗人的语言上升到情感上的理解过程,读者能够站在诗人的立场上理解诗歌。这是经过前面的语言理解,背景分析在心理上产生的感悟,能够通过多方面的阅读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产生必备的情感,从而也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歌,借此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感悟其实是读者与诗人在情感上相交流,古代诗人借助诗歌表达某种情感,有时这种情感还比较多样,可能是阅读整首诗产生的情感,也可能是某一句话产生的一种或多种情感,要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只要多读几遍,找出诗中的情感触发点,合理的联想即可。

四、鉴赏

诗歌能否读懂,最后体现在答题上,大部分诗歌鉴赏基本上都落脚在景、情、法这三个字上。“景”就是诗歌的内容,既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人物形象。“情”就是情感,“情”是诗歌的目的。“法”就是方法,就是运用一定的技巧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可以说“景”“情”“法”这三个字将诗歌大部分鉴赏题涵盖了。在高考阅卷中诗歌鉴赏题往往采用采点得分,考生要尽量多答,减少丢分。在把这一点答好后还要答到其他两点,如果这一首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应先说什么思想感情,然后适当地串释诗歌的思想内容;如果问某一句或某一联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就必须将这一句或这一联翻译出来,最后还应写出通过景物在抒感时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植物;形态;审美;标志设计

标志,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图形符号,是对自然、社会以及人们观念中认同的事物形象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加工,进而形成具有高度简洁与个性特征的图形符号。其视觉形象纷繁多样,各有千秋。或自然形态,或文字造型,或抽象符号。“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作为最贴近生活的自然元素,人类本能地对植物有着先天的依赖与亲近感,这使得植物成为标志设计中最为常见的造型元素之一。“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千姿百态的植物展示出来的外在美感,也赋予了标志设计更多、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表现内容。

1植物形态的美学特征与标志构思

自然美的精髓在于不一致性和多异性。置身于植物的海洋,我们会发现每一种植物都有着独特的构成规律,大到植物整体形态,小到树叶、花朵、果实内部的组合关系,甚至微观世界中花粉、细胞的构造等,它们所展现出的视觉形态中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形式。有的以枝干的姿态取胜,有的以花叶的形态迷人,有的呈现出整体的和谐。这些极具自然性的美学特征为标志设计的提高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1.1多样性提供丰富素材地球上生存着数十万种植物,其形态千姿百态,变化万端。不同种类的植物有着各自的形态特征,如随风摆动的柳叶、苍翠挺拔的松树、傲然挺立的翠竹、含苞欲放的花朵等等;同种植物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不同生长期也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小荷才露尖尖角”、“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两个诗句描写荷叶在不同生长期的形象特征,春华、夏茂、秋实、冬骨则是反映植物在不同季节的表现形式;同种植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也会展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种多样性为标志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使得设计师们有更多的选择,进而为标志设计增添了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1.2动态性拓展创意空间植物是有生命的,每种植物有它自身生长、变化的发展规律,其形态不是停留在一成不变的状态中。从破土而出的点点嫩芽到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从含苞欲放的花朵到争艳怒放的鲜花,在这孕育生长的过程中,它们所展现的形态是鲜活的、有机的,同时又有运动和变化的自然特征。植物的这种动态美为标志设计带来广阔的创意空间,它一方面能提升标志的个性、活力与内涵;另一方面又极大程度符合了现代人们的审美心理自理性向感性发展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对自然的回归与追求。1.3秩序性丰富表现形式从本质上说秩序是一种规律,是为求达到正常的运转或良好的外观的状态,有组织、有条理地安排各构成部分。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它所展示的形态正体现了这种秩序性,也由此产生了形式上的美感,它是植物形态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比如所有的植物都有一种垂直向上的倾向,叶片与花朵呈现出对称有序的排列,树木年轮的呈放射状态等等。植物秩序美展现的形式是多样的,有对称、重复、渐变、放射等。在标志设计中,这种秩序美能够使标志作品展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形式,提升标志的艺术表现力。1.4直观性使得易于传播标志设计的本质在于它的公用性。它能够鲜明地表现事物特征的大众传播符号,传播者与接受者都是通过它的视觉特征结合自身经验对其进行分析与体验,从而获取相应信息。作为客观存在的植物是人们最为熟悉的自然物体之一,对大众来说其形象是直观的、易识别的,所以植物造型的标志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与文字、抽象符号等其它造型标志相比,植物造型标志具有直观性强、识别度高、清晰易理解等特性,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而不受语言文字障碍,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与传播。1.5象征性赋予人文内涵植物的形态美不仅体现在其本身形体、色彩、构造等物理特性方面,它们为适应自然而形成的生命特征也常常被人们赋予某种寓意或性格,同时人们也会根据各自的历史、文化、素养,对植物做不同的欣赏,体验出不同的意境,并赋予它们一定的人文内涵。中国人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用来比喻清高拔俗的情趣、虚心的品质、正直的气节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在希腊,人们将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在日本,樱花代表着春天、希望以及武士道精神。此时的植物便成为一种具有暗示含义的事物,承载着人们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在标志设计中能极大提升标志的内涵,有利于民族的认同与凝聚力的提升。

2标志设计中的植物形态视觉表现

在标志设计中,植物形态最基本的视觉表现形式有三种:具象、抽象和意象表现。这三种形式是在不同的观察方法和理解方式下产生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段,根本目的是把植物所体现的精神内涵通过外化的可视形态运用到标志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和设计主题。三者之间既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又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与优势。2.1“具象形态”的客观呈现具象形态通常指自然形态,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原型。在造型艺术中是指对客观现实状况作具体刻画或模拟,是以还原现实对象为主要表现方式,它的形态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标志设计中,具象形态的客观呈现并不等于完全的写实表现,它是采用经过概括与提炼的具象图形进行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形象鲜明、直观性强的特点,表现较为写实,在标志设计中是常用的表现方式之一[2]。这种标志设计的表现方式一般偏重轮廓的线条确定、画面构图的形式感,并辅助以色彩突出主体性。如图1,雅典奥运会会徽的主体是一根橄榄枝缠绕而成的桂冠,象征着荣耀、和平与生命,造型写实、简练、直观。这种清晰、明快的视觉形象准确地传达了标志的含义。2.2“抽象形态”的间接表达在造型艺术中,抽象形态是一种被高度提炼加工过的形态,它不反映任何具体的客观物象,以理性规划的几何形态或者精神理解的一种纯粹的形式语言再造空间与形象,赋予其新的含义与表现内容。这种形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神秘的意味感,它能激发人们通过本能的自学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对其所表现的视觉形态形成某种深层次的感应与体验,在表达感觉、情绪、意识、观念等抽象概念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标志设计中,对植物形态的抽象表现并不是单纯的对其形态外形进行概括与简化,而是体现在对自然造物规律法则的理解与提炼。设计者常借助于抽象的点、线、面、体来表达对象的特征,创造出一种暗示含义或表示机构特征的符号。这种标志画面简洁、耐人寻味,有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如图2,中国农业银行标志中心是高度概括与提炼的麦穗,暗含田字的造型,与外部的圆形构成了中国古代钱币的样式,其意义不言而喻。2.3“意象形态”的自由表现意象形态是指客观事物反映到作者主观意识中并在那里经过处理所创造的形象,它是存在于人的心里或思想里的一种感知物体或事态[3]。这种形态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对客观现实形态进行有取舍的改造,因而它保留一定的客观形态;二是以人的感情来掺入客观现实形态,又有着明显的人为因素,带有很浓的主观情感色彩。它是现实与幻想、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介于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臆造、写实与抽象之间的意象形态是标志设计中最常用的表现方式。它不但兼顾了对象特征与直观的识别性,也能最大限度地展示设计者的创造力与表现力,具有最开阔的自由表现空间。它常用解构重组的方法将植物已有的形态进行分解,提取其具有鲜明特征的局部元素,再运用形式美法则省略、放大、缩小、旋转、变形、减缺、复制、发射、渐变、徒手等方法进行重新组合,使植物形态呈现出新的形象。如图3,这是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标志,月季的形态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表现手法自由奔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标志设计中的植物形态应用创构策略